November 10, 2022

學術依然有高牆

生活

從夏威夷回來後,花了很多時間研究Pidgin和Creole,但是這個主題實在有點小眾,資源主要在學術界,畢竟一般大眾對語言學的次領域不會有太多興趣。在Amazon查到有相關的書,但三百多美元的價格實在太高了,本地的圖書館也沒有這方面的書,於是我去圖書館問圖書館員能不能薦購。圖書館員告訴我,他們有個服務是我可以申請從Amazon買書,直接寄到我家,之後我再還到圖書館。聽起來很棒,我立刻就辦了。但不幸的是,幾天後,我收到另一個人寄來的電子郵件,告訴我那本書是學術書,圖書館不購置。

於是我又找了另一本書,結果又是一樣的結果。這個主題那麼專門,只存在學術圈嗎?圖書館員跟我說顯然是。可是我在別的地方找不到可以讀的東西。

深入閱讀 "學術依然有高牆"
由 Debby 發表於 02:05 PM | 迴響 (0)

November 05, 2022

走味的萬聖節

假日

十月初的某一天,我邊開車邊問旁邊的高中生:「你今年萬聖節還要去要糖嗎?」他說要。我說那他還沒長大。他不解問我什麼意思。我說以往我們去要糖時,有時開門就是高中生出來發糖,他們覺得長大了,要糖是小孩子才做的事,所以就不出門要糖,改在家發糖。他六歲時,有次穿太空人的服裝去要糖,應門的高中生說:「我喜歡你的服裝,所以我多給你一顆。」三歲的小子聽了非常氣憤地說:「那我呢?」因為他沒被稱讚,也沒多拿到一顆糖。

沒想到,過了一陣子,他說他今年萬聖節不去要糖了,因為新聞說有人會把強效麻醉性止痛劑Fentanyl混到市售糖果裡。我聽了頗感欣慰,覺得他長大了,而且高中生多看新聞是好事,有助於他們理解環境的變動。但是,萬聖節當天,他又說要出門了。固定星座的青少年也是很多變的啊。

深入閱讀 "走味的萬聖節"
由 Debby 發表於 11:36 PM | 迴響 (0)

October 28, 2022

撿了一幅字

生活

附近有個美國人要出清一幅書法,她顯然不知道那是什麼,一開始標示畫,然後括號裡加註(Chinese?)。幾個應該也看不懂的美國人排隊說有興趣。我覺得那幅字寫得還不錯,是正體字,而且是很正面的四個字,我想流落到美國人手上,還不如我來接手,好歹我看得懂。幸運的是,主人最後抽籤,抽到我了,我就把它領回來。

深入閱讀 "撿了一幅字"
由 Debby 發表於 08:53 PM | 迴響 (0)

October 24, 2022

用照片留住祖孫情

感觸

三年多沒回台灣,公婆突然就在我生日前飛來了。他們停留時間不長,只有一週多。婆婆說,以後不來了,等我們回去。

不知怎麼,想到阿公在我小的時候,也會突然上台北看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小學一年級或二年級那一次。

深入閱讀 "用照片留住祖孫情"
由 Debby 發表於 02:42 PM | 迴響 (0)

September 27, 2022

野雞充斥的渡假天堂

旅遊

離開茂宜的卡胡魯伊機場(OGG)的時候,接近中午時間,於是我們聽從高中生的指揮,去一間人氣餐廳點外賣。在店外等餐的時候,我們居然看到一隻公雞和兩隻母雞大搖大擺地在停車場晃來晃去,突然遠方傳來一陣雞啼,明明就近中午了,眼前的公雞依舊精神抖擻地扯嗓回應。

我記得之前在臉書看過有人貼茂宜的Costco停車場有雞的照片,但我們當時所在的地方離Costco有一段距離。我不免納悶,雞的腿力很好嗎?可以一天之內穿梭不同停車場?不知道晚上的時候,他們的主人要怎麼找到所有的雞?

深入閱讀 "野雞充斥的渡假天堂"
由 Debby 發表於 04:30 PM | 迴響 (0)

August 27, 2022

茂宜開了一個窗

旅遊

這個夏天,因為台灣還是沒放寬旅遊限制,我們決定去熱帶的夏威夷玩。以前我說過等兩個小孩都會游泳時,我們就去夏威夷。小孩好多年前就學會四種不同的游泳方式,還曾參加游泳隊,雖然有兩三年不願意再去了,不過游泳應該跟騎腳踏車一樣,學會了就不會忘。拖了這麼多年,認識的人似乎都去過夏威夷了,我們終於也要去夏威夷度假!

深入閱讀 "茂宜開了一個窗"
由 Debby 發表於 02:22 AM | 迴響 (0)

July 29, 2022

給家重生的機會——美國女孩

電影

這個暑假,我經常性陷入一種「好想辭職」的情緒,然後有天在Netflix看了「美國女孩」,驚覺片中的女主角跟我家差不多年紀的小孩有好幾個共通處,不禁非常同情片中的媽媽。

其實我早就知道這部片了。在電影開拍前,就在校友會粉絲頁看到導演徵集制服的消息。不過,導演的年代跟我有距離,除了白襯衫和天藍褶裙,教室的場景、背包(我們以前是塑膠硬皮側揹書包)和天藍色運動外套都不是我們以前所有。唯一喚醒我的夢魘的,是老師打人的那一段。當下猛然想起以前我被國文老師打過手心,為何被打,我已經想不起來了,照理說我的國文成績向來不差,應該不是因為考太爛的關係。為什麼隔了那麼久,還有體罰?而且我記得不需要剪短髮,只要馬尾不過肩就好。這些是我不解之處。

深入閱讀 "給家重生的機會——美國女孩"
由 Debby 發表於 01:43 AM | 迴響 (0)

June 30, 2022

華盛頓不曾砍倒櫻桃樹

﹂學校

小P好幾個月前三不五時他可以從哪拿到多少錢,問了才知道,他想湊錢買一副同學也有的Pit Viper太陽眼鏡。我本來想利用這個機會激勵他在中文上下點功夫,因為中文學校每年學期末會給每班第一名的學生$25的獎金。沒想到,他爹聽了就當生日禮物送他。我們提醒他,這是讓他打網球戴的,最好不要帶到學校。

但是小孩總不聽老人言。他週五傍晚收到,週一下午我去接他放學時,他居然戴著太陽眼鏡走在路上。週二下午我接他放學,他一上車就報告太陽眼鏡不翼而飛。不到四天,七十幾塊的太陽眼鏡就沒了。

深入閱讀 "華盛頓不曾砍倒櫻桃樹"
由 Debby 發表於 02:03 AM | 迴響 (0)

May 31, 2022

亞裔傳統月讀什麼?

閱讀

小J在三四月的時候三不五時就說,到了五月,他要提醒數學老師,五月是亞裔傳統月(Asian Heritage Month,不過現在正確的名稱是Asian American and Pacific Islander Heritage Month,亞裔和太平洋島民傳統月),因為他覺得他的數學老師討厭亞裔,對亞裔學生不夠好。我問他,為什麼是五月呢?亞裔傳統是什麼?他都答不出來,他壓根就不知道什麼是亞裔傳統。所以我查了之後告訴他們,是因為5月7日和5月10日這兩個重要的日子。1843年5月7日第一批日本移民到了美國;1869年5月10日,由大量華工建造的太平洋鐵路竣工。

有天去圖書館時,注意到圖書館展示亞裔相關書籍,圖書館照類別,分別在童書區和成人書區都各放置一些,在傳記類也有。上榜的華人裡,有孔子、朱連魁(Ching Ling Foo)、李小龍、譚恩美、關穎珊、柴玲、馬嚴君玲、林書豪等(還好沒有花木蘭)。

深入閱讀 "亞裔傳統月讀什麼?"
由 Debby 發表於 02:17 AM | 迴響 (0)

May 21, 2022

那些閱讀路上的引路人

感觸

月全蝕的那晚,眾星未曾發出一絲光芒。就在那個晚上,我們收到大學老師過世的消息。除了眾多的哀悼,學姐的追憶文讓同學開始討論當年讀的書。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對近年來網路上常見的那句侮辱整批人的話的反擊。不過,我很久以前就跟直屬學弟說,我不會回應那種話和說那種話的人,基本上,任何行業都有三六九等,總有做得好和做不好的,若因為一兩個做不好的人,就講那種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話的人基本上就是不讀書,他們沒看過真正厲害的專業工作者,不知道那些最厲害的人可以怎樣揮灑他們的十年功,況且,孔子早有明訓:「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我們不要失言。

深入閱讀 "那些閱讀路上的引路人"
由 Debby 發表於 02:25 AM | 迴響 (0)

April 30, 2022

春假小旅行時的疫情觀察

旅遊

春假前一週,某人才說想帶小孩去費城玩。我百般不情願,因為從新聞看來,美東疫情有升溫的跡象,在飛機上也許沒那麼危險,但是機場人多空氣不流通,是個病毒聚集地。而且往常我們要去遠的地方,我都會在好幾個月前就開始訂旅館訂機票,然後開始制定旅遊計畫書。我們家的其他三人都很習慣我出門時帶一疊列印好的資料,上頭列了可以去的景點和餐廳。前不久聽唐綺陽的Podcast說九宮,提到木星九宮的人就像流浪漢一樣,可以隨興出門。雖然我就是木星九宮人,但我從來都不曾說走就走。距離春假前一週,機票難訂不說,還很貴,再加上春假那幾天氣溫不高,很適合移植植物,我根本不想出遠門。

初中生聽到能出門當然說好,但我們家的高中生對於去費城興趣缺缺,因為聽起來就像是八年級的學校畢業旅行,雖然他們之前因為疫情的關係沒去。他對於所謂的歷史文化之旅沒有興趣,他想去的是紐約。我們說紐約太遠,交通時間太長很浪費行程,他居然說那他想去老爸的母校,那還是在紐約(州)啊,離費城要四小時呢,我真的不想浪費八小時在車上。而且他之前明明說高三才想去看各個大學的。青少年真的很讓人頭大。

深入閱讀 "春假小旅行時的疫情觀察"
由 Debby 發表於 02:36 AM | 迴響 (0)
搜尋
自訂搜尋
彙整
November 2022
October 2022
September 2022
August 2022
July 2022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2
December 2021
November 2021
October 2021
September 2021
August 2021
July 2021
June 2021
May 2021
April 2021
March 2021
February 2021
Jan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Septem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ly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February 2015
January 2015
December 2014
November 2014
October 2014
September 2014
August 2014
July 2014
June 2014
May 2014
April 2014
March 2014
February 2014
January 2014
December 2013
November 2013
October 2013
August 2013
July 2013
June 2013
May 2013
April 2013
March 2013
February 2013
January 2013
December 2012
November 2012
October 2012
September 2012
August 2012
July 2012
June 2012
May 2012
April 2012
March 2012
February 2012
January 2012
November 2011
October 2011
September 2011
August 2011
July 2011
June 2011
May 2011
April 2011
March 2011
February 2011
January 2011
December 2010
November 2010
October 2010
September 2010
August 2010
July 2010
June 2010
May 2010
April 2010
March 2010
February 2010
January 2010
December 2009
November 2009
October 2009
September 2009
August 2009
July 2009
June 2009
May 2009
April 2009
March 2009
February 2009
January 2009
December 2008
November 2008
October 2008
September 2008
August 2008
July 2008
June 2008
May 2008
April 2008
March 2008
February 2008
January 2008
December 2007
November 2007
October 2007
September 2007
August 2007
July 2007
June 2007
May 2007
April 2007
March 2007
February 2007
January 2007
December 2006
November 2006
October 2006
September 2006
August 2006
July 2006
June 2006
May 2006
April 2006
March 2006
February 2006
January 2006
December 2005
November 2005
October 2005
September 2005
August 2005
July 2005
June 2005
May 2005
April 2005
March 2005
February 2005
January 2005
December 2004
November 2004
October 2004
September 2004
August 2004
July 2004
June 2004
May 2004
April 2004
March 2004
February 2004
January 2004
December 2003
November 2003
October 2003
September 2003
August 2003
July 2003
June 2003
May 2003
April 2003
March 2003
February 2003
January 2003
December 2002
November 2002
October 2002
September 2002
August 2002
July 2002
June 2002
May 2002
April 2002
March 2002
February 2001
January 2001
分類
通告[28]
學藝[18]
巧克力[3]
城市[6]
電腦[12]
文化差異[53]
美味[38]
﹂沒緣的[12]
﹂在美國[16]
感觸[44]
園藝[53]
黑客[4]
健康[56]
假日[24]
童言[13]
廚房[35]
學習[24]
生活[116]
物質[42]
媒體[22]
相逢[21]
﹂非人類[10]
電影[47]
音樂[11]
網路[43]
﹂部落格[34]
﹂玩具[16]
新聞[8]
疫期[18]
親職[108]
﹂一歲期[27]
﹂兩歲期[36]
﹂三歲期[11]
﹂四歲期[2]
﹂五歲期[2]
﹂哺乳[5]
﹂課程[37]
﹂童裝[9]
﹂尿布[16]
﹂飲食[13]
﹂健康[18]
﹂語言[12]
﹂紀錄[8]
﹂胃病[17]
﹂學校[56]
﹂睡眠[8]
﹂雙子期[4]
哲思[2]
攝影[14]
政治[36]
孕期[14]
氣功[25]
奇幻﹁[13]
閱讀[63]
﹂童書[6]
﹂愛情[17]
買書[13]
書奴[8]
台北[5]
閒聊[49]
思索[58]
旅遊[26]
﹂中國大陸[16]
﹂義大利[21]
﹂美國[48]
﹂巴里島[7]
電視[20]
義工[1]
天氣[39]
工作[29]
塗鴉[4]
最新文章
學術依然有高牆
走味的萬聖節
撿了一幅字
用照片留住祖孫情
野雞充斥的渡假天堂
茂宜開了一個窗
給家重生的機會——美國女孩
華盛頓不曾砍倒櫻桃樹
亞裔傳統月讀什麼?
那些閱讀路上的引路人
近期相片
www.flickr.com
debbychen's photos More of debbychen's photos
訪客來自哪裡
Flag Counter From 08/14/2017
串連本網站 (XML) (XML)
架站系統:
Movable Type 2.661
管理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