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ruary 27, 2015

加州植物園的好折扣

去年在折扣網站買到的最好折扣,一個是小J的畫畫課(220變88),另一個就是洛杉磯植物園的家庭會員資格,39元而已(原價75)。如果不是會員,成人門票是9元,五到十二歲是4元,五歲以下免費。所以平常我們去一趟就要22元。但自從我們成為會員後,已經去過洛杉磯植物園和其他植物園至少五次,植物園占地廣大又有教育價值,如今消費算低廉,對有小孩的家庭來說,很難找到更好的地方了。而且我們還因此獲贈一年的Better Homes and Gardens雜誌,我本來就很喜歡看關於園藝的報導,能免費看一年喜歡的雜誌,真是太開心了。

我前不久還想著,這家庭會員就快到期了,得再看看有沒類似的折扣,而且小P再過幾個月就要滿五歲,如果不是家庭會員,全家去一趟就要花26元了。沒想到前幾天就看到Groupon跑出一個South Coast Botanic Garden的折扣。 這個會員資格比去年那個折扣讚的是,除了價格稍低,可以去的植物園更多,不只洛杉磯的,還有加州各地其他植物園,包括聖地牙哥Balboa Park的日本花園、聖塔芭芭拉的Casa del Herrero、舊金山S.F. Botanical Garden at Strybing Arboretum和Conservatory of Flowers等,在某些苗圃也可以打九折,詳情請參考他們的網站。總之,愛好大自然和園藝的人不要錯過這個好折扣。

在洛杉磯的幾個植物園裡,我最喜歡Descanso Gardens。這本來是Los Angeles Daily News老闆E. Manchester Boddy的私人花園,他們家族很喜歡山茶花,裡頭有各種茶花,也有一片玫瑰花園。這裡還有一個日本庭園,只是洋人經營的日本花園多半缺了很多味道。我倒是在去年四月在那一帶附近同時看到綠葉和紅葉的楓樹,感到很驚奇,紅葉出現的季節不對啊。

小孩最喜歡的莫過於奇景火車。其實有些大人也喜歡。我們第一次去時,不知何故,本來是四點收班的,提早到一點收班,我們坐了最後一班。有個男人在火車收班後一直哀求讓他坐,但求半天還是沒坐成。

裡頭還有報老闆Boddy的豪宅,廚房很令人羨慕,雖是幾十年前建的,看起來非常地現代化。客廳玻璃櫃裡頭展示的一份文件甚至有蔣夫人的名字。

我們第一次去時,在外面一家義大利裔開的餐廳吃了三明治,味道不錯。後來跟我大學同學約在那時,就在花園的咖啡廳點了些輕食,也挺好吃的,而且裡頭的一些生菜香草就採自花園裡,比起那些樂園的昂貴速食,這裡算是價格實惠又健康。後來一查,才發現那裏的餐點是某個洛杉磯名廚齊下的餐廳負責的。如果不想花大錢上名廚的餐廳,倒是可以用10元左右嘗嘗名廚徒弟料理的餐點。

我同學的兒子跟小J同齡,那天他們三個小男生就在賞鳥區的屋子裡跑來跑去,放電量充足。後來在回家的路上,三人分別在兩輛車上呼呼大睡。

位於Arcadia的Los Angeles County Arboretum and Botanic Garden以到處有孔雀出名。我們去年八月去時,孔雀熱的都躲起來了。今年元旦前一天,我們去吃鼎泰豐,吃完又晃過去,因為天氣冷,孔雀到處都是。不過也許是換毛季到了,母孔雀的毛看起來有點斑駁,特別難看。

至於South Coast Botanic Garden,因為離我們最遠,只有去年八月去過一次。那時因為太熱,小孩走不了多久就說要回家。不過這裡春天有櫻花,再過一陣子櫻花季到了(Descanso Gardens也有櫻花),我們應該去一趟。

暫時介紹到這,有空再回來補寫和加相片。


由 Debby 發表於 10:39 PM | 迴響 (0)

February 22, 2015

家有掃地機器人(Roomba)

上個月趁Kohl's全站八折時,買了iRobot Roomba 620 Vacuuming Robot,加稅後近三百塊,另送五十塊的抵用券。如果有Kohl's的信用卡,可以打七折,更便宜,但我們不想再辦信用卡了,多三十幾塊就算了。這應該是近期市場後能找到的Roomba最低價格吧。

其實大約五年前,我們要換吸塵器時,我就被Roomba的好評吸引過。研究之後,最後放棄。因為Roomba是自己吸,不受人為控制,而且只能吸平面,像牆壁、天花板、床墊等地方,還是得另外物色一個可以用手操控的吸塵器。還有一個原因是好些人說用三年左右就會壞,那時的Roomba最便宜也要近四百(COSTCO還沒開始賣),只能用三年的話,使用成本太高。那時因為我和小孩都過敏問題,再加上我和某人都有背痛問題,不能拿重物,所以想找有Hepa濾網、聲音不要太大(Dyson因此就不考慮了)、體積不要太重的中小型吸塵器,最後就買了Miele。這幾個條件看似簡單,但市場上的選擇非常少。光是有Hepa濾網來說,某人帶我去Sears看過,他們店裡只有一款有這濾網,但是吸塵器本身很重又大(美國貨的缺點),造型也很醜,一看就不想再看第二眼。 曾想過買日本的吸塵器,日本的空間條件應該會有小型且聲音不大的吸塵器。但是在美國買日本貨不比買歐洲貨容易,款式少且價格高,而且沒人討論,最後也放棄了。

但是Miele不好買。我本來想在Amazon買,但某人堅持要Buy local,即使要付稅金(當時Amazon免州稅),他也覺得無所謂,因為稅金最後是用在居民上。所以我們去鄰城一家吸塵器專賣店買。那間店看起來亂糟糟的,老闆服務態度也不好,有點趾高氣昂,不過某人還是決定在那裏買。唯一的好處是,我們的舊吸塵器可以換幾個集塵袋,勉強算取代稅金吧。

台灣的一些網站和部落格為了賣東西,把這家吸塵器說得天花亂墜,甚麼吸塵器裡的保時捷、Hepa濾網過濾後的空氣很好,然後聲音很小等等。事實上,操作時還是會有一點吸塵器的氣味,不臭就是了。至於能不能吸塵蟎,我沒有顯微鏡,無從得知。聲音也許不算大,但不至於到不吵,操作時如果有人講話,我會聽不清楚。

不過我很喜歡我們買的那款的天藍色外型,提著上下樓雖有點吃力,但還能接受。接頭好幾種,可以吸不同地方,天花板角落的蜘蛛絲都靠它了(Roomba這點就望塵莫及了)。而且Miele是德國貨,對我來說是品質保證的代名詞,我最喜歡買德國貨了。

可是去年五月我的右手有網球肘問題後,我每次吸地都覺得手肘很痛,又得去看瘠療師,提上樓更吃力,所以我通常吸完一樓的地毯就直接收起來,沒辦法吸二樓。在這種情形下,當我看到Roomba有特價時,十分心動。某人提醒我比較一下COSTCO的價錢。看了一下,COSTCO的型號是655,350塊。價錢比較高,但型號不同,無從比較,也許功能比較多。COSTCO曾賣過型號570的Roomba,一度有一百元的折扣,折扣後的價錢是兩百五十,現在買不到。在網上論壇看到有人說,655是COSTCO專賣的型號,620則是Kohl's專賣的型號,所以很難比較。既然如此,那我就買便宜的那一款,因為我已經有個號稱高檔的吸塵器,只是需要一個我沒辦法吸地時使用的輔助吸塵器。

第一次使用那天,一樓沒吸過,二樓我事先用Miele吸過。沒想到,Roomba都吸了一大堆灰塵和纖維(也許是地毯的)出來,二樓的灰塵和纖維甚至比一樓多。我傻眼了,為什麼Miele吸過之後還那麼多灰塵?我們家地毯這麼髒嗎?吸了幾天之後就比較好了,只是接下來一個月的結果二樓的灰塵比一樓多。我猜想,也許是因為我比較少吸二樓,日積月累的灰塵比較多,我吸地的時候多半只把同一個地方吸一兩次,而且沒辦法把櫃子和床底下吸得很仔細。相對之下,Roomba可以很容易就鑽到床和櫃子底下,而且它常在同個地方打轉反覆吸,自然就吸出比較多髒東西。這大概像每天洗臉也無法清除黑頭粉刺,只有用拔粉刺面膜深層清潔,才能除掉那些討人厭的粉刺。Roomba就是幫地毯做深層清潔的機器人。

兩個小孩聽到「掃地機器人」這幾個字,都感到很新奇,賦予Roomba許多他們對機器人的想像。第一個晚上,小P問我:「如果晚上有壞人來,Roomba會去抓壞人嗎?」我說不會。也許有點失望,他們還是喜歡去看Roomba吸地,搶著按開關(只好輪流來),指揮Roomba進自己房間打掃(當然沒用),對Roomba去哪個房間比較久爭論不休(吃這種飛醋對Roomba也沒影響)。我總覺得他們看Roomba繞著家具反覆來回的神情,就像看小狗表演特技。不用說,他們對Roomba很滿意,簡直就是集工具與玩具為一體的新寵物。只除了一點,他們嫌Roomba笨。

Roomba以某種我不了解的人工智慧安排它的移動\打掃路線。看久之後,連小孩都會發現它對某些地方有偏好,掃過不久又回去繞幾圈,有些地方因此怎樣都吸不到,所以四歲的小P說:「我覺得它很笨!」。我們家小孩的餐椅下都有一塊塑膠墊,每次我都特別拉出來讓Roomba吸,但它從沒把上面的屑屑完全吸乾淨,不是女工動手清理,就是讓它明天再試一次。雖然有Roomba,每隔一段時間用手動吸塵器自己吸一遍,會更徹底。

如果只有一層樓的人,會固定一個地方當Roomba的基地,而我們有兩層樓,只能每天搬來搬去換基地。有次基地還沒搬下來就開Roomba,它後來就找不到家,沒辦法自行回家充電,於是掛在半路上,我只能把它搬回去,滿重的。

有人說最後不在家的時候開Roomba。但該搬開的東西得先搬好,即使如此,它還是可能卡在某個角洛就掛掉。所以我的經驗是,小孩不在的時候開Roomba,這樣小孩不會去搗蛋,要是時間沒到卻沒聽到Roomba的聲音,我才有辦法四處搜尋,解救它於絕境中。有次它吸到一半休克,我找了半天才發現是因為它在沙發底下吸到小孩亂塞的臭襪子就窒息不動了。有天出門前我開了Roomba,回來之後,發現它傷痕累累,不知道它跑到哪硬是要衝過去,然後就刮出一堆傷痕,讓某人好心疼。其實用Roomba不見得比較省力,因為要到處把東西移動,吸地前移一次,吸完又要移一次。二樓比較麻煩,樓梯口的地方要擋一下,免得Roomba摔壞了。

如果可以,我希望它有類似紅外線的裝置,能自動偵測到它要打掃的地方,把障礙物先標記,空白的地方就像塗著色畫一樣塗滿,就不會有某些地方沒打掃到的問題。如果厲害點,最好讓人在電腦上修改打掃範圍,這樣就可以把某些沒障礙物,卻不希望它靠近的地方標記起來。只是這樣可能有侵犯隱私權的問題,尤其像住公寓的人,不會希望隔壁的鄰居因為一個家電就知道自家的格局。

雖然對Roomba挺滿意,某人還是忍不住說,我買一個吸塵器的錢,有些人都可以買三台。市場的確有不到百元的吸塵器,但都不是我想用的。而且Roomba讓我想到最近回台時,在日本拿到博士學位的大學老師跟我講的一段話。他說,台灣的產業向來都是跟隨者的角色,不是跟日本就是跟美國。但日本不一樣,如果有人跟了,他們就毅然決然放棄,改做更前端的產業,免得利潤被稀釋。近年他們一直在做機器人,雖然有瓶頸,前景還是可期。像台灣現在需要很多外籍看護,有些工作其實可以交給機器人。如果一個機器人四百萬,可以用五年,一年成本是八十萬,如果低於雇用外籍看護的費用,那很多人就會考慮。那依照類似的邏輯來看Roomba,如果使用期限是兩年,那我們每年的使用成本低於一百五十元(如果不加上往後的耗材費用)。而加州目前最低工資是每小時九元,如果每天雇人打掃一小時,一年的代價是三千兩百八十五元,甚至更高,因為這邊的清潔工不是用這麼低的時薪上門打掃。總之,用Roomba來打掃算划算吧。

很久以前在書上讀到美國婦女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就受惠於各種新型家電,因為簡化不少她們的工作。現在我覺得我最不可缺的三個家電分別是:洗碗機、洗衣機+烘衣機和Roomba。希望未來有更厲害的煮飯機器人,我就可以更輕鬆了。


由 Debby 發表於 04:46 PM | 迴響 (2)

February 19, 2015

羊年的羊到底是哪一種?

今天是羊年第一天。正當我覺得在美國沒年味時,小J學校的導護奶奶在我們過馬路時,跟我們說新年快樂。帶小P一到Preschool,老師立刻衝過來問,今年到底是Year of sheep,還是Year of goat。正好前幾天因為看到一篇趣聞,於是跟某人聊到這個話題。他說史學家唐德剛以前就被問過這問題。顯然美國人對這問題有疑惑,不是一天兩天的事。

我跟老師說,綿羊在中國數量少,主要在漠北塞外;山羊比較普遍,漢文化區的羊是山羊,山羊因此從地理優勢得到羊年的文化詮釋權,羊字本身和古文物都證明這點,所以當然是Year of goat。老師聽了就很高興地跟另一個老師說,她問過權威人士(我們是班上唯一的華人家庭),她是對的!

(山羊:羊年的羊當然是指我們!)

主張羊年是綿羊之年的,不是沒有。今天的Google首頁圖,就是隻金綿羊。Google不是很多華人員工嗎?難道他們都以為這是Year of sheep?

在臉書上看到在科見美語任職的美國人畢靜翰說,在英文裡goat是負面的動物,代表撒旦的徒弟,所以他比較喜歡把羊年翻成Year of the Sheep。不過生肖這種東西本來就有文化層面,翻譯應該還是照原本的文化脈絡來解,即使不同語言轉換間難免有意義詮釋的差距。就像龍在中國人心目中是高貴、神秘、好的動物,但是英文裡的dragon卻是種不好的動物。即使有些人極力把中國龍翻成Loong,想要取代Dragon那種負面形象,但多數人還是直接翻成Dragon。就像我們家小P的preschool老師今天讓他們做了龍的勞作,她理所當然地稱之為Dragon。

話說回來,羊年據說是出生率較低的年,以往認定羊年生小孩比較不好,「十羊九不全,一全坐殿前」,據說是因為慈禧太后屬羊的緣故(她就是那個坐殿前的)。中國人自古以來對女性掌權沒好感,加以後來要推翻滿清,民間便充斥這種說法。而且羊古來就是用來祭祀的牲品,十二生肖裡,羊是那種比較弱勢的動物,處於食物鏈的下方,對於期許小孩都能成為人上人的中國人來說,羊不是特別好的生肖,也難怪很多人想避開羊年,再多等一年,生個機靈聰明的猴寶寶。所以把羊年翻做the Year of goat,在意義上也沒有大錯。

(黑面山羊:把我講得這麼壞?有沒有搞錯啊?我的臉都氣黑了!)

我後來去翻了唐德剛的《史學與紅學》,裡頭提到,1967年是羊年,中國新年第一天美聯社紐約總部編輯打電話急問他,這羊年究竟是公羊之年、母羊之年,還是山羊之年。算一算,這是48年前的事了。這讓我很疑惑,中外媒體都有自己的資料庫,就算不是電腦時代,也有往昔的資料可查。中國生肖不過十二個,每十二年就重來一輪。生肖這種東西是固定的,老牌的媒體應該延用舊例就好,除非以往有錯。何必每隔幾年就要折騰一次,到處問或猜某生肖究竟是哪個字?查資料是記者的基本工作,現在有電子資料庫,動動手指就可以得到解答,比起以往方便不少。這一篇又一篇的類似報導"Chinese New Year: The year of the ram, or sheep, or goat, or something like that"(華盛頓郵報), "Is it the Year of the Sheep, Goat or Ram? "(CNN), "Chinese new year: Is it the year of the ram, sheep or goat? "(獨立電訊報)是怎麼一回事?難道現在外國媒體的流動率也變高了,或者線上記者只是因應節日寫稿應景,對中國事務毫無了解?

別說美國人、英國人等搞不清楚今年到底是哪種羊年了,海外的華人如果對中華文化了解不深的話,一樣搞不清楚。有越南朋友跟我說,她今天看LA中文台,裡頭有人說今年是the Year of lamb。聽起來好奇怪,lamb是小羊,一般應該不用幼畜幼禽幼獸的名稱來翻譯這些生肖吧。不然雞年就變成the Year of chick,狗年會變成the Year of puppy。

說來說去,只能怪英文世界對動物的研究太深,把動物分類分得太細。中國人不分那麼清楚的,中國人只對親屬關係分得很清楚。所以,英國人美國人你們都別頭痛啦,以後直接把羊年翻做the Year of Yang就好了。

(咩~~)

由 Debby 發表於 09:22 PM | 迴響 (0)

February 02, 2015

別跟美國郵局打交道

在美國生活,最讓人感到無奈、憤怒和痛苦的事,莫過於跟公家機關打交道。自從不用跟移民局交涉,跟監理處的往來可以由書面解決後,我好像忘記這件事,直到前年我的台灣包裹出問題,於是又經歷一次痛苦的歷程。(以下是抱怨文)

前年五月初從台灣回美國前,我寄了一箱書和雜物回來,我爸也幫我寄了一箱,都用最便宜的海運,郵資都是一千五百多左右。六月下旬我先收到我自己寄的那一箱。從箱子上的膠帶跟我當初貼的不一樣,猜想被海關拆箱檢查過。奇怪的是,我爸幫我寄的那箱一直沒收到,他明明比我早兩天寄出的。那時我們準備去大峽谷,就在出發前,我收到郵局的明信片,說我包裹裡的東西都遺失了,他們只收到一個空箱子,要我列出明細,但不保證會找到。我看完真是氣到說不出話來,裡頭有好多已經絕版的書啊,而且我記不清楚全部的書名。因為有部分是我越洋訂購的新書,只能找出當初的購買記錄,先把那部分寫上去,既然是中文書,當然就寫中文了。我記得移民局的人說過,美國懂各種語言的人都有,我們這裡的郵局也有華人雇員,所以就沒管他們到底看不看得懂了。

去Arizona前寫信跟我媽說這件事,她回信跟我說,我爸去問郵局的人,郵局的人再詢問基隆海關得到的答案是我在本地郵局填寫1000與2850兩個型式的破損報告,我爸在寄出地的郵局填同樣型式的表格,如此美國郵局才會依當時估價加上郵資予以賠償。海關的人還說因為加州郵局人事流動率高,送件也沒簽收,很容易遺失。我媽還說那位海關人員不但回電到我們家,另外傳真我要填的兩份表格到我爸寄件的郵局,請郵局轉交給我爸,說要我填了才有效。我爸媽對那位海關人員服務的熱忱很感動。

不過,美國郵局人員的服務態度可就差多了。我第一次去的時候,剛好碰到台灣來的員工W,於是用國語跟她說我的狀況。她要那個郵局明信片上的編號,我說寄回去了,沒留底。她說我下次應該印一份下來,那不然要台灣寄出的包裹單編號。這個我也沒有,於是回家寫電子郵件問。

我拿到我爸當初的包裹編號後,再度帶著兩個小孩在大熱天遠征半山腰的郵局。這回還是找W。她用編號查了之後說找不到。我問,不能用收件人查嗎?她說不行。做為擁有矽谷科技重鎮的加州郵局,居然只能死守一個郵件編號,沒有編號就甚麼都查不倒。現在若一切電子化,收件人和郵件編號不是都能查嗎?這讓人感覺郵局十分低科技。但美國明明就是資料庫王國,對境內人民的任何訊息一把抓,我不太相信要查甚麼查不到,只是有沒有心。而且這過程顯示他們是多頭馬車,因為W說他們無法處理郵件遺失,要我上網處理。可是我上網查過,上頭說要到當地郵局辦理。為甚麼郵局的人自己都搞不清楚要怎麼辦?交涉了很久之後,她先給我一個表格,讓我填填拿去,然後要我去鄰城的郵局找另一個人問,因為那個郵局比較大,也許比較清楚。

我爸媽那邊依舊要我填兩個表格,還要我等她們一封信。等了一個多禮拜,收到的就是我在郵局可以拿到的表格。看到時我忍不住嘆氣,早知道她們寄那兩個表格,我就會說別寄了。包裹內容物弄丟分明是郵局的過失,我只是幫忙想辦法救回來而已,多花一分錢在這上面,我都覺得是浪費,更別說我還花了好多時間和精神處理這件事。當中2856的表格是針對有報險的郵件包裹,我爸當初沒保險,我就沒填了。我爸說三個月內提出理賠申請才有效。但我不知道這三個月是怎麼算。而且海運本來就是一到三個月才會到,如果照寄件日,早就過期了,這樣也不太公平。總之我在八月十日之前就把包裹遺失的申請填好交到郵局去。

十月多,我收到另一張郵局的明信片,說找不到我那箱東西,也沒其他下文,更別跟我說可以提出理賠。所以要不是基隆海關的人給我爸的訊息,我甚麼都沒了。

到了去年五月,我意外的收到一張郵局的支票,面額兩百多美金,算是彌補我那箱東西的損失。可是那箱書至少有八千元台幣吧,還有一千五百多台幣的郵資,我還是虧了,而且裡頭有好多絕版書,有錢也買不到。如果可以選的話,我寧可他們花這麼長的時間幫我把所有東西找回來,也不要他們寄來根本無法彌補損失的支票。

此外加州郵政的送達率差,不是只有這一次,我們家的信掉了好幾次不說,信箱裡也出現過附近人家的信好幾次。如果可以,我根本不想跟USPS往來。可恨的是,美國郵政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去年底在台灣,我又寄了一箱書回美國。這次台灣的郵局人員給我一份跟上次不一樣的申報表,上頭要明列箱中物。我問他們是否要填全部,郵局人員帶有歉意地說是美國海關要看的。要填沒問題,問題是那格子太小,寫不下所有書名啊。最好我只好把價錢一樣的歸類,勉強擠在一起列完。這次封箱前,我把所有東西都拍照了。現在我知道,對待要經過美國郵局的文件,不管大小,都要像對待移民局、監理處等的文件一樣,也許無關法律,但是自己掌握的越多,有損失時,才有辦法提出申請。

希望我這次寄的書能夠順利到達,不然可能從此要放棄看台灣實體書的念頭了。

由 Debby 發表於 10:55 PM | 迴響 (0)

February 01, 2015

用部落格還是用臉書?

有天心血來潮,查一下幾個以前看過的親子類部落格,才發現她們不是好久沒更新了,就是關了。不說別人了,我這個寫了十二年有餘的部落格,從大半年前就變成一個月了不起一篇的狀態。嚴格說來,這半年多並不見得比以前忙,我也不是沒在網路上寫東西,閒來無事在臉書和噗浪上隨手寫的東西不算少,只是給朋友看而已。

用慣臉書寫東西,就覺得科技這東西真是一日千里,改變人的習慣。當人習慣新東西的便利後,就很懶得回頭用費事的舊東西。臉書上要貼相片多簡單,選個檔案上傳就好。前年底終於脫離白堊紀手機,改用智慧型手機後,用app上傳寫文更方便,於是就更懶得寫部落格了。因為部落格要貼個相片得寫語法,不貼相片的話,版面又不夠吸引人。

不過也跟我寫部落格的習慣有關。總想在部落格把那些瑣碎的事完整得寫出來,可是我的時間很零碎,久了就懶得寫,不然就是想寫也沒辦法,因為記不全,或感覺沒了。曾想過是否用app,就可以在手機上發文章,或許我可以因此養成在部落格寫短文的習慣,發文頻繁些還能保持流量。不過管理員說要升級到比較新的Movable Type版本才有,目前這個部落格仍用很早期的陽春版本。而且App要付費。既然如此,那就維持原狀,在電腦上寫部落格了。

臉書寫文的好處是,總是會有朋友回應。寫部落格感覺很寂寞,很難知道是誰在看。臉書上的權限設定,也讓文章比較有保障,不會隨隨便便就讓陌生人輕易貼到不認識的網站。

不過我並不想把臉書和部落格串在一起。樂多讓部落格擁有者把帳號和臉書相通,我到現在都不想用這功能。每次看到文章底下出現有人用臉書回應貼廣告,都只能當做沒看到。

話說回來,用部落格寫文的好處是,容易尋找。每次要在臉書上找自己或朋友寫過的一段文字或轉貼過的文章,都覺得在茫茫大海裡撈針,難找得要命!

雖然部落格的讀者不詳,但是偶爾一些留言和線索,讓我知道以前的紀錄,對其他人也許有些幫助,這是關起來的臉書做不到的事。

想了很久,既狠不下心開放臉書,也沒辦法拋下寫了多年的部落格,看來就只好繼續腳踏兩條船了(誤)。

由 Debby 發表於 12:43 AM | 迴響 (0)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