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ruary 22, 2015

家有掃地機器人(Roomba)

上個月趁Kohl's全站八折時,買了iRobot Roomba 620 Vacuuming Robot,加稅後近三百塊,另送五十塊的抵用券。如果有Kohl's的信用卡,可以打七折,更便宜,但我們不想再辦信用卡了,多三十幾塊就算了。這應該是近期市場後能找到的Roomba最低價格吧。

其實大約五年前,我們要換吸塵器時,我就被Roomba的好評吸引過。研究之後,最後放棄。因為Roomba是自己吸,不受人為控制,而且只能吸平面,像牆壁、天花板、床墊等地方,還是得另外物色一個可以用手操控的吸塵器。還有一個原因是好些人說用三年左右就會壞,那時的Roomba最便宜也要近四百(COSTCO還沒開始賣),只能用三年的話,使用成本太高。那時因為我和小孩都過敏問題,再加上我和某人都有背痛問題,不能拿重物,所以想找有Hepa濾網、聲音不要太大(Dyson因此就不考慮了)、體積不要太重的中小型吸塵器,最後就買了Miele。這幾個條件看似簡單,但市場上的選擇非常少。光是有Hepa濾網來說,某人帶我去Sears看過,他們店裡只有一款有這濾網,但是吸塵器本身很重又大(美國貨的缺點),造型也很醜,一看就不想再看第二眼。 曾想過買日本的吸塵器,日本的空間條件應該會有小型且聲音不大的吸塵器。但是在美國買日本貨不比買歐洲貨容易,款式少且價格高,而且沒人討論,最後也放棄了。

但是Miele不好買。我本來想在Amazon買,但某人堅持要Buy local,即使要付稅金(當時Amazon免州稅),他也覺得無所謂,因為稅金最後是用在居民上。所以我們去鄰城一家吸塵器專賣店買。那間店看起來亂糟糟的,老闆服務態度也不好,有點趾高氣昂,不過某人還是決定在那裏買。唯一的好處是,我們的舊吸塵器可以換幾個集塵袋,勉強算取代稅金吧。

台灣的一些網站和部落格為了賣東西,把這家吸塵器說得天花亂墜,甚麼吸塵器裡的保時捷、Hepa濾網過濾後的空氣很好,然後聲音很小等等。事實上,操作時還是會有一點吸塵器的氣味,不臭就是了。至於能不能吸塵蟎,我沒有顯微鏡,無從得知。聲音也許不算大,但不至於到不吵,操作時如果有人講話,我會聽不清楚。

不過我很喜歡我們買的那款的天藍色外型,提著上下樓雖有點吃力,但還能接受。接頭好幾種,可以吸不同地方,天花板角落的蜘蛛絲都靠它了(Roomba這點就望塵莫及了)。而且Miele是德國貨,對我來說是品質保證的代名詞,我最喜歡買德國貨了。

可是去年五月我的右手有網球肘問題後,我每次吸地都覺得手肘很痛,又得去看瘠療師,提上樓更吃力,所以我通常吸完一樓的地毯就直接收起來,沒辦法吸二樓。在這種情形下,當我看到Roomba有特價時,十分心動。某人提醒我比較一下COSTCO的價錢。看了一下,COSTCO的型號是655,350塊。價錢比較高,但型號不同,無從比較,也許功能比較多。COSTCO曾賣過型號570的Roomba,一度有一百元的折扣,折扣後的價錢是兩百五十,現在買不到。在網上論壇看到有人說,655是COSTCO專賣的型號,620則是Kohl's專賣的型號,所以很難比較。既然如此,那我就買便宜的那一款,因為我已經有個號稱高檔的吸塵器,只是需要一個我沒辦法吸地時使用的輔助吸塵器。

第一次使用那天,一樓沒吸過,二樓我事先用Miele吸過。沒想到,Roomba都吸了一大堆灰塵和纖維(也許是地毯的)出來,二樓的灰塵和纖維甚至比一樓多。我傻眼了,為什麼Miele吸過之後還那麼多灰塵?我們家地毯這麼髒嗎?吸了幾天之後就比較好了,只是接下來一個月的結果二樓的灰塵比一樓多。我猜想,也許是因為我比較少吸二樓,日積月累的灰塵比較多,我吸地的時候多半只把同一個地方吸一兩次,而且沒辦法把櫃子和床底下吸得很仔細。相對之下,Roomba可以很容易就鑽到床和櫃子底下,而且它常在同個地方打轉反覆吸,自然就吸出比較多髒東西。這大概像每天洗臉也無法清除黑頭粉刺,只有用拔粉刺面膜深層清潔,才能除掉那些討人厭的粉刺。Roomba就是幫地毯做深層清潔的機器人。

兩個小孩聽到「掃地機器人」這幾個字,都感到很新奇,賦予Roomba許多他們對機器人的想像。第一個晚上,小P問我:「如果晚上有壞人來,Roomba會去抓壞人嗎?」我說不會。也許有點失望,他們還是喜歡去看Roomba吸地,搶著按開關(只好輪流來),指揮Roomba進自己房間打掃(當然沒用),對Roomba去哪個房間比較久爭論不休(吃這種飛醋對Roomba也沒影響)。我總覺得他們看Roomba繞著家具反覆來回的神情,就像看小狗表演特技。不用說,他們對Roomba很滿意,簡直就是集工具與玩具為一體的新寵物。只除了一點,他們嫌Roomba笨。

Roomba以某種我不了解的人工智慧安排它的移動\打掃路線。看久之後,連小孩都會發現它對某些地方有偏好,掃過不久又回去繞幾圈,有些地方因此怎樣都吸不到,所以四歲的小P說:「我覺得它很笨!」。我們家小孩的餐椅下都有一塊塑膠墊,每次我都特別拉出來讓Roomba吸,但它從沒把上面的屑屑完全吸乾淨,不是女工動手清理,就是讓它明天再試一次。雖然有Roomba,每隔一段時間用手動吸塵器自己吸一遍,會更徹底。

如果只有一層樓的人,會固定一個地方當Roomba的基地,而我們有兩層樓,只能每天搬來搬去換基地。有次基地還沒搬下來就開Roomba,它後來就找不到家,沒辦法自行回家充電,於是掛在半路上,我只能把它搬回去,滿重的。

有人說最後不在家的時候開Roomba。但該搬開的東西得先搬好,即使如此,它還是可能卡在某個角洛就掛掉。所以我的經驗是,小孩不在的時候開Roomba,這樣小孩不會去搗蛋,要是時間沒到卻沒聽到Roomba的聲音,我才有辦法四處搜尋,解救它於絕境中。有次它吸到一半休克,我找了半天才發現是因為它在沙發底下吸到小孩亂塞的臭襪子就窒息不動了。有天出門前我開了Roomba,回來之後,發現它傷痕累累,不知道它跑到哪硬是要衝過去,然後就刮出一堆傷痕,讓某人好心疼。其實用Roomba不見得比較省力,因為要到處把東西移動,吸地前移一次,吸完又要移一次。二樓比較麻煩,樓梯口的地方要擋一下,免得Roomba摔壞了。

如果可以,我希望它有類似紅外線的裝置,能自動偵測到它要打掃的地方,把障礙物先標記,空白的地方就像塗著色畫一樣塗滿,就不會有某些地方沒打掃到的問題。如果厲害點,最好讓人在電腦上修改打掃範圍,這樣就可以把某些沒障礙物,卻不希望它靠近的地方標記起來。只是這樣可能有侵犯隱私權的問題,尤其像住公寓的人,不會希望隔壁的鄰居因為一個家電就知道自家的格局。

雖然對Roomba挺滿意,某人還是忍不住說,我買一個吸塵器的錢,有些人都可以買三台。市場的確有不到百元的吸塵器,但都不是我想用的。而且Roomba讓我想到最近回台時,在日本拿到博士學位的大學老師跟我講的一段話。他說,台灣的產業向來都是跟隨者的角色,不是跟日本就是跟美國。但日本不一樣,如果有人跟了,他們就毅然決然放棄,改做更前端的產業,免得利潤被稀釋。近年他們一直在做機器人,雖然有瓶頸,前景還是可期。像台灣現在需要很多外籍看護,有些工作其實可以交給機器人。如果一個機器人四百萬,可以用五年,一年成本是八十萬,如果低於雇用外籍看護的費用,那很多人就會考慮。那依照類似的邏輯來看Roomba,如果使用期限是兩年,那我們每年的使用成本低於一百五十元(如果不加上往後的耗材費用)。而加州目前最低工資是每小時九元,如果每天雇人打掃一小時,一年的代價是三千兩百八十五元,甚至更高,因為這邊的清潔工不是用這麼低的時薪上門打掃。總之,用Roomba來打掃算划算吧。

很久以前在書上讀到美國婦女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就受惠於各種新型家電,因為簡化不少她們的工作。現在我覺得我最不可缺的三個家電分別是:洗碗機、洗衣機+烘衣機和Roomba。希望未來有更厲害的煮飯機器人,我就可以更輕鬆了。


由 Debby 發表於 February 22, 2015 04:46 PM
迴響

iRobot新一代可以設定掃地邊界,另外也有燈塔的機制,讓它可以掃到比較遠的房間、或是走了比較複雜的路線,還可以尋燈塔回到基地台充電。

http://chinese.engadget.com/2015/03/03/irobot-roomba-880-review/

France 發表於 May 7, 2015 03:54 AM

看起來改進不少,外觀也比較高級。

Debby 發表於 May 8, 2015 12:46 AM
發表迴響










請依上圖輸入檢核碼:
記住我的資訊?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