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開學兩個多禮拜了。這半個多月的日子,真是比我預期地忙碌多了。本來兩個小孩就念不同學校〔小學和preschool〕,但現在不只是從原本上下學時間不同,變成上學時間一樣而已。更多的,還有加倍的接送時間、加倍的捐款、加倍的義工時間、加倍的活動、加倍的瑣事。所以每天晚上我都累得像條狗。
忙碌的日子從開學那天拉開序幕。去年開學時,覺得這裡小學的人似乎變少了,學校附近很好停車,除了附近人家要丟垃圾那天以外,其他日子都不至於停太遠。今年開學日,明明不到8:00我就到了,平常停車的那條路上早就被停滿,我只得停到遠一點的地方去。後來才想到原因:去年幼稚園只有兩個班,今年有三個班,又多加了兩個班的Transitional Kindergarten〔算中班吧〕,每個班有20人,三個班的家長就有60輛車,就算有些人走路過來,附近的車位還是很容易被停滿。值得慶幸的是,過了開學的那一兩天,就沒那麼嚴重的停車問題。因為大小孩的家長把小孩送到學校就走,只有我們這種小孩第一年上學的人,才會陪小孩到打上課鐘近教室後才走。
不是照學區分配的科學小學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開學那天上學時的盛況我沒見到,因為是某人送的,放學時的盛況我可是親眼目睹。2:40放學,2:30不到,準備接小孩的車就已經接龍接到兩條街外去了,這是在原本學校沒有的盛況。就算過了開學那幾天,不管我提早20分鐘或更早到,永遠有一大批家長比我早到,卡好附近的位子,就等小孩放學。前幾天我不熟,停得遠,開出來的時間晚,正好碰到隔一條街的國中也放學時,卡在路上寸步難行,馬路都變停車場,我住在這小城那麼久,第一次經歷這種塞車。偏偏那幾天都是九十幾度的高溫,兩個小孩都在後座說:「我全身都是汗!」只好把冷氣開大聽音樂。
開學前幾天,我們都是3:10左右才到家的。想到小J的鋼琴課是3:00,我便試了停在不同地方去接人,看看哪樣最省時間。最後還是覺得提早至少20分鐘到會最省時間。到了學校附近停車之後,拉著小P在門口等。2:40鐘一響、門一開,立刻跟著人群往小J的教室走(五百人的學校比三百人的學校感覺更人潮洶湧),接到人馬上離開,無論如何得趕在2:50前把車開出去,不然2:55國中一放學,附近就要大塞車了,絕不可能在3:00前到家或到鋼琴老師家。不管怎麼快,現在接小J一趟,至少要40分鐘。以前2:35開車出門就好了,一點都不用趕,15分鐘內就可以到家,如果兩個小孩不在路上耽擱的話。某人對此,表示一點都不同情我,因為是我安排小J去念科學小學的。
不過,小J的同學有的是從更遠的地方來。他說有同學來學校要開車半小時,而且要上高速公路,聽起來應該不是住在本城。這些從外地送小孩來念書的爸爸媽媽比我更辛苦。以前我曾查過最近的華德福學校,一看開車要三十到四十分鐘,我就立刻放棄,毫不考慮。也許是因為我從幼稚園到大學念的學校都在我們家方圓四公里之內,我不想小孩送到太遠的地方念書,能近一點最好,把時間浪費在交通上沒意義。科學小學算是我能接受的極限,這一帶的國中和高中都比這間小學近一點。某人一向不支持把小孩送到科學小學去,因為他上班經過那一帶時,總覺得很難停車。
想到某人沒空的時候,我得自己送兩個小孩上學。如果遵照學校的時間表,7:55才能進學校的話,送了一個,另一個肯定會遲到,非得把第一個早點送進去不可,最好是7:40到。但是只有另外付托兒費用的人才能把小孩早點送進學校裡,而且學區辦公室當初就跟我說,那裏托兒名額已滿。那就只能讓小P先進學校了。於是去問了學校關於托兒的費用,然後就嚇到了,因為還不是普通的貴。如果是全托,一個月350塊(約為台幣11200),如果是一個月最多送十天的半托也要280塊(台幣8960)。怎樣都不划算,因為小P放學後會直接回家,我只是為了早上早到15分鐘而要繳每分鐘1塊多美金的話,實在是太貴了。雙薪家庭也許忍個痛就繳了,我們這種單薪家庭就只能咬牙繼續想辦法兩人分開送小孩。想到上次查暑假夏令營費用時,看到有人說:「美國就是暑假太長了,造成很多媽媽沒辦法工作。」這托兒費用那麼高,也是很多媽媽沒辦法離家工作的原因吧。
有天在科學小學門口等小J放學時,碰到附近一位有雙胞胎女兒念科學小學的中國媽媽。她說她有一個女兒在幼稚園時就抽到了,但只有她一個人送小孩,所以她就放棄。後來她們升四年級前她再度送出申請,這回兩個都被通知可以念,才一起送來。我想,如果明年小P沒辦法進科學小學的話,也就只能把小J轉回去原本的學校。因為只有幼稚園生才能提早放學,明年他門兩個上下學時間完全一樣,我不可能像今年這樣先接了小P,回家休息一下再出來接小J。所以我跟某人說,這是讓兩個小孩念科學小學最後也是唯一的機會,就忍忍,撐一下吧。
無意間發現,不只是我們家兩個小孩分念不同的小學。小P開學那天,學校安排家長吃早餐,然後與新校長見面。當時我聽小P同班同學的媽媽說,他們家兩個小孩也念不一樣學校。不過她大兒子的學校近多了,就是同條街另一頭的學校,所以她早上送完大兒子,再帶小兒子走過來,沒有交通問題。至於這樣安排,是因為她念四年級的大兒子要入學時,我們這間學校還沒有語言治療課程,所以她就把小孩送到離家第二近的學校去。不過差一年,小J次年入學時就有語言治療了。我沒問她怎麼沒把大兒子轉回來,猜想多半是小孩不願意,因為小孩越大就越不喜歡換學校,畢竟都有固定的朋友了。
小P同學的媽媽說,她兩個小孩學校有活動的時間都不同,所以應付得來。那真是比我們幸運多了,我們小孩的重要日子都衝在一起。家長日同一天,好在小P學校安排兩個時段,不然我和某人就只能各跑一個學校了。但是十月中的師長會談週,兩校都在12:30放學,我非得請公婆接一個不可,不然有一個就得等半天了。希望公婆十月底回台期間,學校不會有甚麼大活動,否則沒人幫忙,我一個人會忙不過來。
昨天牽著小P的手去小J回家時,小P說他要跟哥哥一樣,到三年級才轉學。我跟他說沒辦法,這種日子我只能過一年,而且明年他們上下學時間都一樣,我開車趕來趕去很容易出車禍。無論如何,明年其中一個人非得轉學不可。
開學不到一個月,我就有度日如年、想要數饅頭的心情,接下來九個月怎麼熬?或許想辦法調整一下時間和轉移焦點,日子會好過一點。
二年級的最後幾個月,小J很熱衷做閱讀測驗〔Reading Counts〕 ,增加他的閱讀積分。他的主要對手是班上一個很愛看書的男生,有時早上我送他上學時,會看到那個男生坐在地上看書,附近有很多小孩大聲玩耍、踢球等,絲毫都不影響他的興致。據說他比小J厲害很多,可以看三年級的書,也常看很厚的書。
我並不清楚那個閱讀測驗的內容和形式,倒是聽小J說,他可以根據每一本書來回答電腦上的閱讀測驗,以累積積分。每一本書的難度不同,因此可以拿到的積分也不一樣。他們兩人的差距本來有一截,小J說那個男生可以看三、四年級程度的書,而他還在看一、二年級程度的書。小J最早的閱讀積分在班上排行第三,可是在他每週都完成好幾個測驗的情況下,他沒多久就超過原本排行第二名的女同學,最後甚至小勝原本第一名的那個男生,因此拿到一個小獎品。
為了做這個測驗,他趕進度似的看了很多書。弟弟還不會認字,但是看哥哥整天都在看故事書,於是每次都去圖書館借很多小J看的那種故事書的有聲CD來聽。小J原本不聽這種有聲書的,為了做閱讀測驗,他也跟著弟弟一起聽,隔天便去學校做閱讀測驗。我很納悶,讀書和聽書畢竟是不太一樣的,聽書之後做的閱讀測驗,還能稱為「閱讀」測驗嗎?
這個月換了新學校,進入新學年,老師又讓他們做了一次閱讀測驗。小J拿到的閱讀積分居然比二年紀最後測的還低三十個點左右。他在新班級還是排第二,排第一名的仍然是個男生。這讓我很納悶,以前看的教養書都說女生的閱讀能力比較好,他讀的這兩個班怎麼都不是?我本以為新學校的學生程度比較好,可是從前幾名學生的閱讀積分來看,兩者似乎也差不多。
偶然跟附近的北京媽媽聊起這事,她說她女兒二年級時都是七百多,近日轉到山上學校做測驗後,已經有八百出頭了。雖然老師沒公布全班成績,但她女兒知道班上有個印度男生拿到一千一百多分。天啊!這成績真是好得要爆表了。我特地查了一下閱讀積分和年級的程度對照表,一千一百多分是程度很好的八年級或較差的九年級的積分範圍。雖然不知道他們學校三年級裡有幾個這種閱讀能力超齡許多的人物,無論如何,這證明山上的學校比較好,難怪她們的學校是十分,我們的是九分。
據小J說,老師表示過了一個暑假後,閱讀能力稍微退步是很正常的。我聽了其實很不滿意。別的小孩可以這樣說,但小J不應該拿這當退步的藉口。因為我每週都會去圖書館幫他借至少十本書回來,暑假更是頻繁,一週帶他們去兩次圖書館是常有的事。我和兩個小孩都有借書證,每張可以借五十本書,暑假期間,至少有一張到兩張卡用度是額滿,也就是說,我們家至少有一百多本圖書館借來的書。而小J每天號稱閱讀時間至少一百分鐘,跟別人家沒書可讀,或者不想讀書的情形差很多。
我能想到的原因,就是他讀書方法錯誤,因為他總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碰到不懂的地方不查字典也不問。長久下來,對他的閱讀能力自然沒有幫助。他的北京同學暑假幾乎在北京渡過,就只帶幾本英文書回去。過了一個暑假,閱讀照樣有進步,顯見把書讀懂比念的書多重要多了。另一個原因是,他總是讀太簡單的書。我借過好幾本三年級程度的書,他不是嫌太厚、內容無聊,就是嫌太難。而且他很固執,認定怎樣就怎樣,我說破嘴也沒用。所以期待他在學習方面有很大的進展,不太容易。
今天他從學校借了一本書回來,他給我看,上頭有顯示積分程度。原來不只是每個人有閱讀積分來顯示閱讀程度的差異,連書也有。他說老師建議他們讀積分比他們程度稍高的書。我說這是我一直跟他說的事。唉,到了這年紀,爸爸媽媽講的話都沒有價值,老師講的話比較有用。
不過話說回來,我覺得把閱讀量化這件事有點奇怪。不過閱讀測驗講究的是對書內容的理解,所以這年紀只要讀懂書裡的現實就好,畢竟閱讀測驗不講究個人的閱讀感受。英文的結構也比較容易做這件事,中文書要做量化的閱讀測驗,恐怕很難。
既然連書都有積分,那我要幫他找書,或許會容易一點。不過還是要在去圖書館前先查好別人的評價。暑假時跟小J中文學校班上的一個媽媽聊到,這年紀看的故事書常有粗話或罵人的話,我們家兩個看(聽)了Magic Tree House之後,就像書裡那對兄妹一樣整天鬥嘴,互罵對方笨。她說她都會先看過,把不該給小孩看的部分用黑筆塗掉。我很訝異,這是在家裡施行圖書審查制?那得每本書都用買的才行,總不能畫圖書館借來的書。我很好奇,有些小孩會不會一看到黑的部分,就把書放到燈光下,把紙透光看半天,研究媽媽塗掉的到底是什麼?這說不定會造成反效果。
曾在Amazon上看到一個爸爸說,小孩看書自會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也許他的小孩在這方面不讓他操心,但我們家小孩多次證明他在分辨是非的能力有待提升。在小J的閱讀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不讓我操心之前,事先了解書的內容恐怕還是我得做的事。
2011年的時候,經同學介紹,在網路上看起林依晨演的「我可能不會愛你」,當時也看了另一台播的、由張鈞甯和何潤東演的「真心請按兩次鈴」。平心而論,前者的劇本比後者好很多〔後者的問題多多〕,林依晨演技也比早年進步很多,讓我刮目相看;但我很喜歡張鈞甯的長相,喜歡看她跟何潤東的對手戲,於是追了很多她的戲。由於她近年接了不少中國大陸的連續劇,於是我就看起中國大陸的連續劇,進而看了好多年的中國大陸小說。根據我的豆瓣統計,我這幾年看的言情小說有90本。這是我想起可以用豆瓣之後才做的記錄,實際看的遠不只這些,所以以下是看過上百本中國大陸言情小說的粗略心得。
首先是「蹲」這件事。中國大陸人明顯比台灣人習慣也喜歡蹲,生活裡常做這件事,小說裡也不免寫到這件事。連我們幾年前偶然間去Pasadena的亞太博物館看展覽,其中一幅來自中國大陸的畫,號稱效法「清明上河圖」,展現的片段就是人民蹲在路邊的一景,背後的牆上還有展現國家主義的海報,真是非常「中國大陸」。張擇端如果有靈看到這幅畫,他可能會說,不管是格局或境界,跟他那幅畫差太多了吧。
記得有回在迪士尼或海洋世界,也曾經在廁所旁看到一排中國大陸人蹲在路旁,男男女女皆如此。穿裙子的女人也照蹲不誤,經過旁邊就會發現她走光了,非常傷眼。在台灣,大概只有小孩在等公車等不到的時候會蹲著,平常不太容易看到一堆人就這樣在大街上蹲下。這種景像是台灣社會少見的。
其次是男人背女人。這也是令我意外的橋段,但是在中國大陸的小說和連續劇裡都很頻繁地出現。像「千山暮雪」就有莫紹謙背著童雪在海邊走情節,「杉杉來吃」也有封騰背薛杉杉的情節。不管是女方走累或受傷,在台灣都不太會有男性就這樣把女人背在後頭。我能想到台灣男人背女人的畫面,是幾年前那個中年孝子背他母親上醫院的新聞畫面,但那對象是老人,不是年輕人。想像一下台北街頭有年輕男人背著年輕女人,應該會有很多人用異樣的眼光看著這對男女,甚至用手機拍下放上網吧。因為被背著的姿勢不雅觀。據說韓劇也有很多男主角背女主角的畫面,不過我沒看韓劇,無法比較。
再來是打巴掌。光是張鈞甯和何潤東主演的「樂俊凱」裡就有好幾個打巴掌的鏡頭。除了「樂俊凱」,匪我思存的其他小說也經常出現打巴掌的情節。不只這些,google一下「劇情介紹 一巴掌」就會出現很多中國大陸劇的介紹,提到當中有打一巴掌的劇情。我很久沒看台灣的連續劇,不太有印象台灣連續劇會那麼頻繁出現這種境頭,但美國劇幾乎不太有這種動手打人的劇情,剛開始看到這種鏡頭時,我嚇得在椅子上也晃了一下,這實在太暴力又太侮辱人了。小說裡出現打巴掌的情節更是不勝枚舉。喜歡動手動腳看來也是中國大陸那種威權社會的特色。
最後是吃相難看。中國大陸雖然號稱「女人撐起半邊天」,實際上女人地位很低,27歲沒結婚就被叫「剩女」,會被家裡逼婚。在財富兩級化的情形下,很多家庭把小孩的婚事當作階級晉升的籌碼,恨不得小孩嫁給條件好的人家。那種灰姑娘變身公主的小說因此很多。有不少小說是寫大齡剩女怎樣突然被多金的白馬王子看上,情節完全不合理,包括女主角吃相多難看,男主角都不在意。話說回來,中國大陸人的吃相普遍比台灣人難看,大咬大嚼是常態,似乎那裡出來的人都不懂得吃飯時要把嘴巴閉上。在美國的中餐館吃飯,想知道哪些人是中國大陸來的,觀察重點之一就是看對方吃飯時會不會把嘴閉上。
除了這些,還有一些文化特色反覆在中國大陸小說裡出現,即便是言情小說也可以展現中國大陸的社會特色。例如那些富二代完全不受法律限制的誇張行徑,喜歡拿錢砸人、羞辱人;地方上的權勢家族用各種方式把他們看不順眼的人逼到絕境。這些都讓人再三想起杜甫的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時光如果倒流七十年,當初那些以為共產主義可以解救中國的知識分子,如果知道今日中國會是如此,他們還會義無反顧地加入共產黨的行列嗎?
八月中突然接獲學區辦公室通知,說小J候補到科學小學了。然後我一邊忙著接送他們上最後的暑期活動,一邊研究新學校的規定。最麻煩的莫過於制服了,男生的上衣、褲子、毛衣和外套,女生的上衣、裙子、洋裝、毛衣和外套,不管顏色和款式,學校通通都有規定。規定是規定,實際穿著的變化挺多的。男生沒甚麼特別,綠色或白色長袖或短袖,下搭卡其短褲或長褲。女生變化就多了,白上衣或綠上衣,再加摺裙或A字裙或帶花邊的片裙或背心裙,又或者穿長褲,也有人穿綠色POLO洋裝。看了她們的 穿著,我才知道原來卡其制服裙有這麼多款式。所以雖然規定要穿制服,女生還是可以穿出很多變化,跟台灣那種每間學校同一性別只有一套制服的情形很不一樣。做為男生的媽,我 只有羨慕的份。
公公剛開始以為這間學校是私立的,因為他們要穿制服。然而不是,這間學校是公立的,只是規矩比較多。
記得以前在台灣念書時,每到新學校,買制服總要花一大筆錢。念私立小學和國中時,制服的費用似乎超過六千元以上。美國的制服也不會便宜到哪,我只買了一部分,已經花超過兩百美金了。想到八歲之後的尺寸是十歲,也許這年紀的制服可以穿兩年,那也還好,不算太昂貴。我倒是對他們的鞋子規定特定顏色感到很煩,因為運動鞋單色的不多,要買到小孩喜歡、價錢合理和符合規定的,不太容易,挑到眼睛快脫窗。好在後來有中國大陸媽媽跟我說,他們對鞋子沒管那麼嚴,那我就挑上頭有學校指定顏色的鞋子就行了。
但是這間學校畢竟不是私立的,有些抽籤進來的小孩出身低於中產的家庭,或者不想花那麼多錢買制服的家庭,他們該拿制服怎麼辦?學校考量到這些人,有個特別的做法。暑假中有一天,校內有買二手制服日,家長可以用一件不到五塊美金的代價,買別家小孩穿過的二手制服。我們接獲通知的時間很晚,早就錯過那個日子。但是偶然問起同社區的一個大陸媽媽這學校的情形,她沒兩天就給我一袋二手上衣,那是之前她幫她去年轉進去的雙胞胎女兒買的。她的女兒要上五年級〔本地小學的最後一年〕,但這些尺寸為十到十二歲的上衣都太大了,所以她乾脆都給我,還說,如果我不要的話,明年七月買二手制服日時,可以拿去學校,我能用這些看起來還可以的衣服換點數買其他的衣服。這做法對那些家境不好的人家是個利多,不至於因為小孩念這所學校而負擔太重。當然,如果能買新制服,沒人想給小孩穿二手制服,畢竟男生都很粗魯,免不了把髒東西弄到衣服上,即使衣服是深綠色的,仔細看還是看得出來上頭有污漬。
小J上學第一天,回來就跟我說:「男生大部分穿深綠色上衣,女生大部分穿白色。」我當初也問過他要穿綠色或白色,他選了綠色,我也同意,因為綠色弄髒比較不明顯。但如果我有女兒,我會幫她選白色,深綠色實在不適合黃種人,不襯膚色。皮膚白皙的人穿大地色系才會好看。
除了上衣,下身的卡其褲或卡其裙也是我不喜歡的。這大概是以前高中時穿的卡其軍訓裝給我的怨念太深,顏色難看,剪裁也不適合好動的學生,唯一的好處大概是風大時不會被吹起來。我的步長並不大,穿了軍訓窄裙,總覺得很難走快,上下學都要比往常多幾分鐘,快遲到時很要命。不知道是甚麼人設計這種功能性很差的軍訓裝,穿了之後跑都跑不快,在戰場上只有當砲灰的份;做後勤嘛,腿部活動那麼不方便,能做的事也有限,穿了這種衣服被叫花瓶簡直就是倒楣。難怪學校裡的女教官大部分時候都穿長褲。
想到以前的經驗,收到卡其制服長褲後,我讓小J穿著蹲下,他說不能蹲太低,褲子很緊。所以我很好奇,他們冬天穿著卡其長褲怎麼上體育課?小J的體重百分比只有15%,也就是說一百個人裡,85%的人都比他重。連他都說褲子緊了,其他人怎麼辦?我想到小學時,每次週會要蹲下〔不是中國大陸人那種蹲法〕時,那些胖的同學總蹲得特別高,其實是半跪著。後來我才發現他們因為腿粗,褲子繃很緊,所以沒法蹲下去。昨天小J說他們班跑步,他跑第二。他以前在班上最好不過跑到第六。我們家體育細胞不強,身高也不算特別高,腿不是最長的,他能跑到第二,我總覺得跟他們的服裝不適合運動有很大的關係。偏偏他們學校沒有運動服,幾乎沒有不穿制服的日子,所以可以想見他們的體育活動會受到制服的限制。
早上聽北京來的媽媽說,她剛轉到山上小學的女兒,近日對上學的穿著往往有很多的意見,她先生便說:「如果能穿制服就好了!」真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凡事都有好有壞,我們還是往好的那一面看,日子比較過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