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去小J學校參加美術課講師訓練時,聽到一個西語裔媽媽說她那八年級的女兒參加附近國中的科學課程。凡是科學小學畢業的學生,可以直接加入那個科學課程,其他學校畢業的,則要抽籤。她說,科學課程裡的小孩程度不一,他們有分不同的難度,若要小孩學得好,家長要多參與才行。她不是這個地區長大的,所以盡最大能力幫小孩。她的弦外之音,似乎是幫得有點吃力?那我們這些在國外長大的父母怎麼辦?
緊接著那天下午我發現自己不會做小J的數學。
小J拿著他的數學習題給我看,說他都不會。那是一份六或八題的選擇題,要挑錯的。我看了半天,看不出差異,只好要他晚點問爸爸。後來問某人,那是甚麼?某人說是交換律。我根本忘了這個詞。某人嘆氣說,他有個高中同學說過,從小學五年級開始,他媽媽就沒辦法教他數學了。而那個同學的媽媽還是師專畢業的小學老師。
這我不意外。我五年級學代數開始,我爸也沒辦法教我數學。我拿那本很難的優等數學去問師大教育系畢業的男導師,他看了半天,說他只會用國高中生的方式解,要第二天才能告訴我怎樣用小學生的方式解。也許是從這個時候起,能得到的幫助有限,我的數學能力開始走下坡。
我一直覺得家庭資源在小孩的學習上很重要。國二做水彩作業,大二做專業科目的寫作時,我都忍不住哀嘆家裡沒一個人能指導我,偏偏我又欠點天份,做這些作業花了很多時間,修改多次,痛苦地不得了。
當初把小J送到科學小學,其實也是仗著家裡有點資源。公婆和某人,兩個學物理,一個學化學,要應付小學生的科學,應該綽綽有餘吧。小J最近拿回來的科學作業,我也沒辦法幫他。既然是跟重力、磁力有關,正好可以問公婆。某人出差時,就是靠婆婆幫忙小J完成重力作業的。最近他學牛頓三大定律,某人解釋到一半,也得先打電話問婆婆確認,才能繼續教小J。某人和我很納悶,科學小學裡的每個家庭都可以這樣教小孩嗎?而且我記得牛頓三大定律是我在小學五、六年級才學的,科學小學三年級就教這些,會不會太難了?我上網查了他們學校的科學課程介紹,三年級應該是天文學,二年級才學動能。也許二年級的動能沒學完,所以三年級繼續學?如此看來,越晚轉進來的小孩,如果家裡沒辦法幫忙,也許會覺得學得很辛苦,因為別人學過的,自己都不知道,畢竟一般小學的課程大綱沒這部分,不會學這些。
比較起來,科學小學的科學習題比較活,他們要能解釋原理。我記得小時候學的自然科學課程可以用背誦解決,理解和應用的成分較小。因為他們不像我們小時候有課本和補充教材,我能做的事,只是去圖書館借幾本相關的書回來讓他參考。
最近幫小J報名學校的科學競賽團隊。這活動是學生家長當教練,學生在放學後留校參與討論,要提出一個題目,然後想辦法解決,之後會和別的學校競賽,據說往常北加學生的表現比南加好。在科學小學的少數族裔裡,印度學生特別熱衷參加這個活動,我參加家長說明會時,印度家長佔一半。我其實不確定小J剛上這學校,就把他放進這種活動裡,是不是一個好主意。當初衝著老師說這可以提升小孩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想要試試看。目前的團隊主要是三到五年級參加,三年級是最小的,科學程度比其他兩個年級低,小J應該只有學習的份。無論如何,多個學習機會總是好的,反正且走且瞧,小J有爺爺奶奶和爸爸做靠山,總能學點東西的。
誰知一次錯過,竟是永別?
昨晚突然想起許久沒有恩師消息,上她的臉書一看,竟看到有人貼了她早於九月初辭世的消息,難過無法自己,不斷自責,做為與她親近的學生,沒能見到最後一面,沒有送她最後一程,這是我永遠的遺憾。
早在五月時,就看到她病重入院的消息。六月底寄信祝賀她生日,未如往常一樣得到她的回音,頗為忐忑,卻告訴自己,也許過一陣子,她出院後,就會給我消息。沒想到,這一念之差,讓我沒進一步打聽她的病況,不知道這次是真正病入膏肓了,出不了院了;再加上我的資料有十餘年沒更新,所以沒收到老師過世的消息。
去年底返台時,曾問過她的狀況,本想見一面。但她身體狀況不穩,還有家人在重症病房,所以老師要我好好去玩,下次有機會再見面。誰能預料,這次沒見到,我再也沒有機會見她了。
兩年前回台時,匆匆見了一面。在台北火車站見到老師時,我嚇一跳,老師怎麼突然變得如此衰老?她的臉變得好圓,看來是多年來使用大量類固醇造成的副作用。
到美國的第三年,有次跟老師聯絡時,她提到身體狀況很差,擔心得了類風濕關節炎。後來我再上老師常去的板上看,居然看到老師病況比她先前提的嚴重。往後幾年,每次連絡,我總是得知她不斷進出醫院的消息。老師單身一人,無子無女,要怎樣面對這些身體的痛楚?我想到就難過,可惜人在海外,一點忙都幫不上。
那次見面時,她突然提到以前我天天幫她買便當的事,以前65塊的生機便當後來漲價了,還說再也沒有學生能做到像我那樣了。我聽了倒是一驚,很想問:「老師,是不是我畢業後,妳就沒好好吃飯了?」
我們深厚的師生情誼,要說是吃出來的,也不為過。記得剛上研一時,有回在學校福利社買了一個紫米生機便當在所辦吃,老師下課後走進所辦時看到,跟我說那便當看起來不錯。我問老師要吃嗎,我可以幫她買。此後我天天幫她買便當,對我來說,那不過是舉手之勞,因為學校雖大,我能吃飯的地方不過是宿舍和所辦。既然要上課,那就寧可待在所辦,而不是回宿舍。但老師不願讓學生吃虧,一週總有那麼一兩次,她會幫我出便當錢。這個舉手之勞一做就做到畢業為止。中間曾有學妹問跟我同寢的同學說:「黛比學姐為何能坐在老師中間吃飯?」她們覺得所上的老師很嚴很可怕,恨不得躲得遠遠的,看到我坐在她們旁邊還吃得下飯,覺得很不可思議。
其實不只平日,我連假日也幫老師買便當。研二沒課時,我每次要騎車到校外買便當,都會問老師要不要我幫忙帶點東西回來。買一份跟買兩份餐,對我來說是一樣的。假日送便當的好處是,能在所辦吹冷氣聊天吃飯,不然在我們那個位於頂樓的研究生寢室吃飯,根本就熱到毫無胃口。我還記得,研二有回開夜車到很晚,睡到中午還沒醒,住在附近寢室的同學用力敲門大喊:「妳沒幫老師買便當,老師生氣了!」我嚇得差點摔下床,趕緊漱洗衝去買便當,再一路跑到所辦送便當。當時老師端坐在所辦沙發上,繃著一張臉,其他人早就走避了。老師倒沒對我發脾氣,三言兩語間我知道她餓了,等我等不到就叨念幾句,沒同學說得那麼可怕。
回了台北,我跟老師還會相約去逛書店。我們師生相處的時間,比其他人多很多。要說我們之間是亦師亦友的情誼,也不為過。
老師因此也一直知道我生活的變化。研一的時候,我入學拿了筆獎學金,過不久又拿到一筆不算少的獎金,從此沒跟家裡拿錢。剛開始我水土不服,每週或隔週就坐飛機回家。到研二時,錢用得差不多了,只能偶爾寫點稿賺點小錢,所以我只能一個月回台北一次,坐的是最便宜的長途巴士。有陣子長途巴士頻頻出事,我跟其他人煞有其事地討論到底是坐飛機風險比較高,還是坐巴士風險比較高。老師覺得我的日子過得太極端了,於是問我要不要去當她的助理,領每個月六千元的助學金,我想了想,就答應了。
聽過很多人說研究所指導老師對他們苛刻,讓他們超時工作,領一點點的工讀金,但那不是我碰到的事。在研二的後期,因為趕論文,我的右手得了肌腱炎,在另一個老師的推薦下,看了一個只說閩南語的蒙古醫生。等了半天,蒙古醫生看了我的手之後,讓護士用電波幫我治療。顯然是電波強度過大,第二天我的手連筆都拿不起來,一點力都使不了,讓我擔心右手是不是從此就廢了。偏偏那是一個月的末期,我得把當月沒完成的工讀時數完成。老師看我實在不行,就讓我回去,之後我的手稍微能動彈了,她也沒叫我補時數,因為她希望我趕快把論文寫完,雖然捨不得我那麼快畢業回台北。
她一直很關心我的未來。早在研一,就曾問我要不要念博士,跟她交情甚佳的I師要我出國念書。我說:「如果我出國念書,書還沒念完,台海戰爭爆發,我回不來,該怎麼辦?」I師說:「那就不要回來啊。」那時我沒法接受「不能回台灣」這件事,完全沒料到有天我會定居在國外,只能蜻蜓點水般久久回一次台灣。
研二快結束時,所上終於被允許可以開博士班了。老師又問我要不要念博士,這次指的是留在所上繼續念博士班。她說,只有正教授才能指導博士生,她願意為我努力升等。大概沒幾個老師會跟學生這樣說吧!但我歸心似箭,一心想回台北工作,沒興趣繼續念書,終究辜負她的厚愛。
在所上為老師製作的追思專輯裡,有好幾個人提到老師給他們的溫暖,而我承受的,豈止是老師的光亮和溫度而已?師恩浩蕩,但我能為老師做的,永遠太少。看到老師生前最後幾個月在病房插著鼻管受洗,信了基督教的記錄,她說:「我一定要做見證!我一定要把詩歌背起來!」我心疼地哭了。七年的病痛,實在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上次見面時,我從言語間感受到她意志的消沉和對人生的無奈,除了安慰,卻不知該做些什麼。基督信仰給她人生裡的光,但這光來得太遲,她在我毫無心理準備的時候,撒手離去。
老師最後選擇了海葬,因為她喜歡大海的遼闊。寫信跟所上問了確切的入水點,準備下次回台時能去致意。師生緣雖然短暫,卻常駐我心。
老師,您一路好走,希望老師現在了無病痛,不憂不懼,能在另一個世界自在遨遊。
最近常在洗碗時用手機聽播客(podcast),因為台灣的播客很少,所以要聽中文播客的話,不是聽中國大陸的,就是聽香港的。有天偶然聽「旅途——不可思議」時,居然出現令我精神一振的內容。這個播客是一位中國大陸男性談他在中美洲的經歷。
從6:45開始,他說他在雨林裡待了一段時間,有一次碰到一位老人跟他說,「你是中國人嗎?」老人特別興奮地說,當地見過最好的醫生,就是中國人。老人還拉著他的手,豎著大拇指說:「中國醫生厲害!中國醫生質量(註)特別特別好!」他聽了很訝異,因為中國和宏都拉斯並沒建交,也沒聽過中國派過醫生去宏都拉斯。
我很快就猜到是怎麼一回事。
他繼續說,過一陣子,他恍然大悟,他們說「中國醫生」,其實是「台灣醫生」。因為台灣和中美洲國家有邦交,也派過醫療團隊到中美洲幫助。所以台灣做過的許多好事,讓他這個不該冒領功勞的人沾到不少光,因為他在當地一說到自己是中國人,當地人都會因為曾經台灣醫生的功勞,而對他特別親熱。
聽到這突然有感,也許很多人覺得台灣與小國的邦交不過是送錢而已,但對那些貧窮國家的人來說,台灣的確給他們難以忘懷的援助。或許這也是為台灣積福的方式,即使台灣人民並沒感受或理解到那些無名英雄做的事。
為了避免邦交國的人民誤會,也許台灣的醫療或志工團以後得好好宣傳ROC TAIWAN,才不會讓人搞混。ROC和PRC雖然都有C,可是此C非彼C,兩C有很大差異。
另外,台灣醫生素質比中國大陸醫生好,無庸置疑。台灣最好的學生才能念醫科,中國大陸的情形並非如此,他們最好的學生念的是工科。
註:這是中國大陸人的用詞,台灣人會說「素質」
很久沒好好撿查這個用了十幾年的部落格。今年它特別地多舛,春天的時後主機停了,年中伺服器出了幾次問題,大概是氣溫太高所致。後來機器修好了,但部落格的流量顯示還是有問題。一直到昨天更新文章後,我才發現是頁面會跳掉所致。管理員撿查後,找到內鬼,原來是我十幾年前放的小程式搞的鬼。二話不說,把那些可能搞鬼的程式通通拿掉,因為現在也不需要那些了。希望今年不要再出問題了。另外,再度宣傳一下,我有個內容相同的備分blog在:http://debbywings.blogspot.com/。
記得小孩還是嬰兒時,我訂了親職雜誌。有回看到雜誌上有篇關於嬰兒某些成長的最佳階段,趕緊仔細一一核對,有一項好像晚了點,有些還沒到。雖然比雜誌說的晚,不代表錯過就沒機會了,只是事倍功半,但是照顧嬰兒畢竟是很累人的事,之後我還是小心地照建議時間讓小孩多練習某種能力,以求順利過關。
不過小孩大點,我就沒訂這類雜誌了。某天把那些舊雜誌做剪報處理時,正好看到一篇提到學音樂的最佳年齡是六到八歲,那時正準備讓七歲的小J去學琴,看到那篇文章,我覺得不用再拖了,既然落在最適年齡的中間,就去吧!
後來再想起學才藝的合適年齡這回事,是因為小P的關係。小P看到哥哥學這學那,也會吵著說他要學。但我覺得小J學幾項才藝的開始時間還不錯,他從七歲開始學鋼琴、網球和西洋棋,成效還可以,所以我打算弟弟也照這樣的時間去學就好。
當然很多人學這些才藝的時間早多了。我用中文搜尋「學才藝 最適合 年齡」時,看到一篇中國大陸的文章,上頭提到的年齡都比我認知的早多了。說到學才藝,中國大陸的父母最拼命,到了美國的也一樣,每一個都可以講出一大篇心得,四、五歲就去學好幾項才藝的中國大陸第二代多的是。
不過這方面的事,我寧可用英文查美國人的講法。像"What Is the Best Age to Begin Piano Lessons?"就有說,要看小孩的手掌大小、手指靈活度和興趣。我始終覺得五歲學琴太小了,雖然小P一直吵著要學。偏偏上次我們去小J鋼琴老師給學生辦的演奏會時,他看到一個四歲的中印混血男孩也去表演,便覺得人家可以,他也可以。但是考量到五歲小孩的小肌肉發展、耐久度和每天能靜心練習的可能,我還是覺得他六歲半以後再學就好。小J七歲剛學時,老師說過他的小肌肉還很弱,那六歲時當然只會更弱,不會更好。五歲小P畫畫的能力比小J五歲時畫得好,剪紙也剪得比同學好,也許他小肌肉的發展比哥哥好一些,所以可以考慮讓他早幾個月學,但是不用早太多。
在小J之後上鋼琴課的,本來是個十一歲的華裔女生。她的程度不錯,才學三年就考到CM檢定考五級(通常學一年晉一級)。老師說她是八歲開始學,學了一年就直接跳考CM二級還三級。小J學了半年多,考的是初級。後來那個姊姊換時段了,接在小J後面的是個十一歲的印度女生,比小J晚開始學琴。有次我們剛走出老師家,小J就笑說那麼簡單的大調,她彈錯了。我叫小J別笑了,他比較幸運,開始學的時間正好,也許十一歲開始算有點晚,她要花多一點時間才能達到早三、四年起步能到達的準確度。
暑假的時候,小J要去學西洋棋,小P也說要去。小J今年三、四月剛學西洋棋時,我幫他買了一盒可以用抽牌的方式決定方向的簡易西洋棋,好幾個家長說他們的四歲小孩也會玩。後來小P因此就認為他會西洋棋了,所以哥哥要學,他也說要學。正好離我家最近的活動中心開的西洋棋課是給五到十四歲的,我就幫剛滿五歲的小P報名了。這其實不太尋常,因為我以前看到都說要五歲半以上才能上這堂課,另一間甚至說要七歲以上。第一堂課上課之前,我發現有另一個媽媽帶著兩個兒子來,她的小兒子七月才滿五歲,所以六月底開課時,他不滿五歲,比小P還小。第一堂課上完後,小孩都不開心,因為老師直接要他們下棋,而不是講解。他們還說老師脾氣很差,把好幾個人都說了一頓。小P被老師說根本不懂將軍(checkmate)為何物。我聽了很納悶,這不是很正常嗎?就是不會才要學啊!更慘的是,老師還寫信來跟我說,小P如果覺得這堂課太難,我可以去活動中心退費。我們家小孩學才藝這麼久,我第一次收到這種信,覺得實在不知該說甚麼。顯然接到這封信的人不只是我,另一個小孩不到五歲的媽媽也收到了,他們兩個小孩再也沒出現過。之後的課程證明,以小P的年齡,上西洋棋的確是太早了。所以我覺得等到七歲,再讓他試試看吧。
最近頭痛的是何時讓小P學網球。因為小J很愛打網球,有空就求爸爸帶他去打網球。小P也會跟著去。剛開始小P都很認真地撿球,後來某人多買一支球拍,偶爾讓小P也打一下。但他根本沒學過,完全不會打,於是就被小J笑。小P不甘被嘲笑,就吵著要去上網球課。我記得之前跟小J的教練談過,的確是有人五歲開始上網球課。可是這跟學琴一樣,五歲小孩的肌肉發展還不夠好,很難控制球拍,自然很難打到球。在"Best age to start playing for children"論壇裡,多數人認為小孩最好開始學網球的時間,跟學音樂一樣,是六到八歲。我還查了一下美國華裔網球運動員張德培兄弟的入門時間,答案是張君培九歲,張德培六歲時開始學打網球,他們家兩兄弟跟我們家一樣都差三歲。從結果來看,張德培入門時間比張君培合適,所以他打得比他哥好。於是我決定了,小P至少要六歲再去上網球,在這之前,也就只能繼續撿球了,畢竟撿球也會運動到身體,不是沒好處的。
那學語言有沒最佳階段?或許也有。最近在小P中文課班上幫忙。他們班最大的小孩是九歲的男生,他還有個弟弟,約莫七歲。那個哥哥並不是不認真,但是發音明顯比弟弟差,總覺得他的舌頭不夠靈活,我花比較多時間糾正他的發音,弟弟就沒讓我花那麼多時間。
小J五歲上夏令營時,我注意到那些七、八歲小孩的學習能力特別好。現在來看,小J也處在這階段,可以說學什麼像什麼。所以我覺得學才藝不必早,在合適的時間讓小孩入門就好,七、八歲入門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