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J不知從何時開始,對門很有興趣。我們在台北時,有時在路旁等公車,他看見旁邊住戶的門,便對著我們將兩個小拳頭相擊,然後指著門,表示他要進去。我們跟他說不行,那是別人家,他便生氣抗議。在美國時,住宅與住宅間的距離比台比遠多了,他不太有機會看到門就表示要進去。只有一個例外,就是公園的公廁。
他一直很好奇公廁是做什麼的,因為我們在公園的時候,他常看見有人進進出出的。每回有人進去,他就緊盯著那扇門,似乎想知道,那個人會不會走出來,或者就被吸到宇宙黑洞去了?他常常想跟著進去,我總是立刻把他攔下來了。我在台灣見過的公廁,不乾淨的比乾淨的多太多了,到了美國,能不上公廁,就盡量不去,即使我見過的美國公廁,95%比台灣的公廁乾淨很多。
前不久,公婆帶他去公園。小J同樣表示對公廁的高度興趣。沒想到,小J的爺爺後來就進去了。某人問他爸:「乾淨嗎?」「乾淨!就跟『板門店』一樣!」板門店?我聽了很疑惑,公公何時去韓國了?追問才知道,是「百貨店」,不是「板門店」。
某人後來帶小J去公園時,也去了公廁。小J見到爺爺爸爸進去過那神秘的門,覺得更氣憤了,為何他不能進去?但是某人的經驗跟公公的不同,他說馬桶塞住,不乾淨。
在公園玩了好幾個月,小J今天終於進了公園的公廁,踏進那他過去不得其門而入的禁地。原因是,他在沙坑玩的時候,突然跌了一跤,吃了一嘴的沙。我在緊急之下,趕緊把他抱到廁所裡,先洗手,再用水幫他洗嘴巴、掏出嘴裡的沙子。
其實小J很怕陌生的地方,他到了公廁,便要我抱,不肯自己站著,我只好一手抱著他,一手幫他洗嘴巴。
見識過了門裡風景,小J依舊對誰要上廁所很有興趣。出來之後,他玩了一陣子,然後有個年輕人開車來上廁所。小J發現之後,便停止手裡的動作,盯著那個人走進去又走出來。
我突然想到,照他目前的嗜好,他很適合去當大廈管理員的實習生,每天看著門,以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門裡進進出出。
情人節何時變成一個普遍的節日了?從超市到各種網站,無不推出情人節商品,連嬰兒都有情人節服裝,讓我不禁疑惑,情人節變成一個大節日了嗎?我寧可相信這是商人的伎倆,推出各種應景商品,才會刺激經濟,尤其美國現在消費不振,更需要這些刺激。
有回看Jon and Kate Plus 8。Kate要過情人節,幫八個小孩買了好多昂貴的Pottery Barn Kids的情人節商品,還事先跟Jon在小孩睡覺時,布置房子,幫每個小孩準備不同的情人節禮物。她提到,Jon認為情人節不過是商人的花招,讓她覺得Jon是個不夠浪漫的人。其實Jon很配合Kate,當天還送Kate一個漂亮的包包當情人節禮物。再加上,她們有回去迪斯奈樂園時,她說她超愛米妮。我因此覺得Kate是那種很容易被美國大眾文化洗腦的典型美國人。不過,美國經濟的確也需要這些人。
話說回來,我看到兩樣有氣質的情人節商品,值得一提。
一是tea forte的新產品tea inspirations。這個用心型紙盒裝的茶包禮盒,共有六種口味:Coco Truffle, Belgian Mint, Raspberry Nectar, Orchid Vanilla, Vienna Cinnamon and White Ambrosia,每種各兩包,售價為20美金。(這茶包有何特別?請參考舊文:讓人愛不釋手的茶包和茶杯)
tea forte另外也有一種迷你版本的心型禮盒,為sweet teas。只有五種口味(少了前者有的White Ambrosia),各一個茶包,售價為12美金。到2/14為止,買三盒只要30美金,必須在結帳時輸入促銷碼:SWEETIE
另一個則是chronicle books的情人節主題書。chronicle books的圖文書系很棒。有年我在台北國際書展看到這家書商的Emily看板,因此趨前研究他們的書,因此喜歡得不得了。事後我跟在出版社工作的朋友推薦其中一本書,他們便跟chronicle books談。沒想到,這間姿態很高的美國出版商說,他們的書以圖為主,字不多,而且之前在誠品已經賣得不錯,不需要中文版,讓台灣的出版社只好摸摸鼻子,算了。
撇開往事不談。chronicle books平日在amazon的折扣很少。此次在自家網站促銷,他們推出七五折又免運費(促銷碼:BEMINE)的情人節相關書籍。包括:My Basic Needs: Food, Clothing, Shelter, You、Secrets of Gorgeous、little book of i love you、All for Love、Truth or Dare、X: The Erotic Treasury、Lovers' Massage等。詳細的12本書單可參考他們的電子報(必須先訂閱)。訂閱他們的電子報還可獲得下次買書八折的優惠。
喜歡其他書的人,也可搭順風車,訂一本上述促銷書,再買其他的書,這樣即使買不到35元,也可享有免運費。
以上供有興趣的人參考。
前兩天沒跟台灣的家人聯絡上。今天終於在小J睡前撥通電話。我隱約知道現在正值農曆年,但是沒注意到底是哪一天。我隨口問我爹:「今天是除夕還是初一?」我爹說:「今天是初二啊!」誤打誤撞,居然撞上應該「轉妹家」的日子。
我從以前就深怕過年。我雖然從小就在大家族中長大,習慣人多的場面。但是每回過年,見到那麼多親戚,被問東問西,難免覺得煩,因為免不了被比來比去,不管佔上風或屈居下風,我都沒興趣。大家族裡還有許多繁文縟節,以及每年都不一樣、看黃曆定時辰的祭拜。過年幾天,祭拜好多次,有時要等到深夜才能拜,有時則是一大清早就得起床祭拜,我總是弄不懂到底拜什麼。之後就是吃那些供品,就是吃不完的雞肉和豬肉,也是一熱再熱的剩菜。現在身離台灣七千多哩,好厚一層的黃色脂肪還殘留在記憶裡。在工商業社會繼續農業社會的習俗,真是害苦了我們的腸胃啊。
到了美國,人口簡單,總算擺脫過年夢魘了。不過,西方節日我們過得不道地,中國人的節日又快遠去,不中不西的結果,就是充滿漂泊感,心裡不太踏實。黃峭寫的:「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讓我反覆低吟,咀嚼況味。
今年因為週末要去朋友家的慶生會,公婆週日有例行活動,也就各過各的。既然不知道哪天是除夕,也沒有布置過年的春聯什麼的,自然也沒有年夜飯了,而且這兩天很少吃肉,飲食清淡低卡。今天去Albertsons買菜,赫然看見那裡賣黃菊,花盆用亮亮的紅色包裝紙包住,花的上頭還插著一個小紅紙牌,寫著如意吉祥之類的賀詞,價格不便宜,好像是22元左右。這顯然是做中國人生意的。轉告之後,某人聽了挑眉,黃菊?不是應該擺水仙嗎?唉喲,洋人會那麼清楚嗎?
我當然沒把黃菊搬回家,黃菊不是我記憶中過年的應景盆栽。更何況,要看黃菊,我們院子裡的黃色洋菊盛開,拉開百葉窗就可以看了。我倒是想買盆蘭花,幾個月前買的那盆,花都掉光了,只剩一根光溜溜的枝枒。
打了電話回台灣,我們派小J賀新年。他當然不會講恭喜之類的話,他還把外公外婆都稱做「ㄟ ㄅㄟˋ」。聽他咿咿呀呀的,不知道能否稍解外公外婆的想念?
既然在美國,小J也就沒有領紅包的福氣了。我突然想起自己完全忘記這檔事了(汗),明天有空再找找看我們家有沒有紅包袋吧。眼看一年這麼快就過去了,真是歲月催人老。或許不過年,就可以不想起馬齒徒長這件事了吧。
每回我們以為小J已經皮到我們受不了時,他很快又會新把戲,不斷挑戰我們的忍耐極限。這在我的原生家庭,常會得到:「別人的小孩都沒這麼皮!」的教訓。我從來都不喜歡這種說法,因為你並不知道別人家的小孩是怎樣的。如果別的小孩行為更不對,眼前這個小孩的行為因為比較不壞,所以可以被接受了嗎?這種訓詞會陷父母的管教步入窮途末路。
前不久,某人跟他的同事提到小J的搗蛋行為,那對夫妻有個剛滿一歲的女兒,他們因此覺得,小J是男生,所以比較皮。
事實上,女生不見得比較乖巧。當某人跟我們隔壁的鄰居打聽水電工時,隔壁的爸爸說,他也想找水電工來,因為他們三歲的女兒把牆壁弄了一個洞,一直沒有修理。其實幼兒不管男女都一樣,他們在這階段就是到處探索、實驗,嘗試各種我們習以為常、而他們卻覺得是開天闢地新發現的東西。有差別的反而是大人的反應和期待。
幾個月前,某人聽到一位西語裔的同事提到他們一歲多的兒子頻出意外,數度讓他們以為腦震盪時,便表示,小J個性比較謹慎,應該不會那樣冒險。那個做媽的立刻回答:「喔,那是因為時候沒到。」現在小J果然到處衝鋒陷陣,成天在家裡冒險犯難。
預設別人家的小孩都比較乖,或者女兒應該比較乖時,很容易發生的狀況,就是現實與預設不合時,當家長的人失控。
最糟的,莫過於家長失控了,把氣出在孩子身上,然後把自己出氣的行為當作「管教」。出氣時,往往很難控制自己的力道,年幼的小孩也不懂反抗。
在臨床工作中處理過許多兒童問題的勞倫思‧柯恩博士(Lawrence J. Cohen, Ph.D.)便提到:
「第二波自信的力量是學步兒說『不』的力量,讓他們發現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如果這樣的力量受到尊重,並穩定受到包容(意即大人給的限制堅定而溫和),那麼在成長中的孩子可以維護他的自我認同。……
當父母親懼怕這種日漸成長的獨立性和自信、並為之困擾時,他們可能會過度打壓以鎮服孩子的心靈。有關受虐兒的研究中有個一致性的發現,那就是當孩子年齡到達十八個月至兩歲時,身體受虐的案例即大幅上升,因為這正是孩子開始有自己意志的時期。這些施虐的成人並不是把學步兒的任性視為一種邁向獨立的健康驅力,反而將它視為一種挑釁、無禮和故意的作對。他們的回應就是會過度的處罰或突發的暴力。但如果父母不給孩子任何限制,學步兒就會騎到大人的頭上,孩子會感覺失控,這又是另一種無力感的反應。中間的做法是承認、甚至欣賞湧現的這種獨立性,同時以清楚的界線提供孩子結構性和安全性。」(《遊戲力》p.89)
前不久,水果日報有一則讓我震驚的新聞,標題是:「慈父打死4歲女 安撫哭鬧不成 失控摑臉10分鐘」。光看那(好爛的)標題,我就戰慄不止。別說是小孩了,就算是一個成年男子在不反抗的前提下,被另一個失控的男子連續摑臉10分鐘,都可能被打到昏迷。
這位45歲的「慈父」,因為女兒一直哭,哭到他抓著女兒衣領搖晃,並對女兒大吼,要她別哭了,之後就失控打他女兒的臉,打到她臉色發青、沒有反應,他才住手。
其他家長或許失控時不會打這麼久,同樣難保孩子的身心安全。我以前有過許多被打的經驗,尤其是被打得一點都不服氣又絕望的血淚經驗,現在回想起來,心裡還是覺得坑坑疤疤的。如今面對小J頑皮的行為,除了要教他,做家長該做的事,同時也記取過去之事,希望避免小J有我以前那種不愉快又缺乏安全的感覺。
這期Parents雜誌在〈Toddlers Behaving Badly(幼兒表現不佳時)〉提到幾點管教的要與不要:
一、不要動手:這讓小孩學會以暴制暴。而且這階段的小孩無法把他的行為連接到你的反應上。
二、不要太常說「不」:幼兒很快會學會這個用法。用告訴他該做的事來代替。
三、不要在他哭的時候讓步:這會留下不好的前例。
四、要保持冷靜:吼叫只會嚇到小孩,而不會改善他的行為。
五、他表現好的時候要讓他知道:當他聽話或表現好的時候,要親他、抱他或讚美他。
六、要有眼神接觸:得到他的尊重和注意。
另外有篇文章提到,幼兒闖禍時,他們也會有罪惡感,於是會躲避大人的眼神。所以當他做錯時,看著他說話,讓他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對,然後再導正他的行為。
一歲的小孩剛有能力到處移動,想要試著做大人能做的事,所以先提升家裡的安全機制,把該鎖的櫃子鎖上、馬桶蓋關上或鎖上等,也可以有效降低他們闖禍的機率。
美國很常見的管教方式是time out,就是在角落裡反省。這種是管教嚴重失當的行為,必須依年紀而定time out的時間,一歲一分鐘,兩歲兩分鐘……以此類推。但是一歲的小孩根本沒這種概念,叫他待在角落不要動,他照樣到處亂跑,所以我們都把小J放到play pen裡,然後不理他。前述的文章提到,要執行前,要先擺張嚴肅的臉,讓他知道大事不妙,然後數到三,跟他說,如果不停止某種行為,他就要被time out了。然後帶他到安靜的角落,開始計時。時間到的時候,要小孩道歉,然後給他一個擁抱,跟他說你不是生氣。因為幼兒不喜歡跟父母及玩具分開,所以這招對他們來說,會讓他們學會面對行為不當的後果。
寫到這,我突然想到,我的前上司曾提到,她不希望她的孫子「乖」,而是要有「家教」。因為「乖」是指聽父母的話,但父母的話不一定是對的,「家教」卻是普遍接受的合宜行為。
這段話或許值得商榷,因為照她的邏輯,「家教」是在外給別人看的行為,而且多數人會以成人的標準來看幼兒的行為,他們並不清楚什麼樣的行為符合各年紀的發展。同時,幼兒在家時,什麼樣的行為叫做有家教?中文的「乖」的確是定位於聽父母的話,如果再連接到中國人的「棒頭底下出孝子」、「無不是的父母」說法,那「乖孩子」有可能是沒家教的孩子,而且更可能是被過度管教的孩子。
無論如何,在孩子面前,還是要記得,我們是父母,也曾經是個孩子。我們不喜歡的行為,也不要施於孩子身上。
偶然間碰到「上學」這個議題。
雖說小J才一歲多,離「上學」這事還很遠。可是美國的小孩不到一歲就上學的,大有人在。這裡連送托兒都算上學,老師兼保母還會教這麼年幼的小朋友一些東西。年幼的小孩上學之後,最大的進展,來自於同儕競爭。我聽一對中國大陸來的家長說過,他們女兒七個月送去學校時,本來還不會爬,看到大家都會爬,一週後,也跟著爬了起來。也有人說,小孩本來不會自己上廁所,上學之後,跟同學一起排隊學著上廁所,很快就不必用尿布了。聽來學校真是一個解決父母諸多煩惱的地方。
要上學,說得簡單,要實行,卻有許多問題。
首先迎面而來的問題是,要上哪間學校?學費多少?(付得起嗎?)時間如何安排?有沒有先決條件?有些學校不收包尿布的小朋友,必須先訓練好,才能送去上學。還有很多熱門的學校,必須先註冊排隊,等排到了,才有機會上學。
我們對上學這件事,一直沒有實際的想法。某人曾跟我提過,為了避免小J因為不會說英文,未來上學被排擠,他希望在小J三歲時,送他去上學。
幾個月前,兼職當護士的I問我,準備何時送小J去上學?她提醒我應該早點看資料,她準備在她女兒兩歲時,送女兒去蒙特梭利的幼稚園,為了避免屆時排不到,她之前已經去登記了。我聽了雖覺得似乎應該趕快來研究一下我們這一帶的學校,可是事情多時間有限,這事也就只能先擱著。
前不久,我們在公園碰到一個帶著孫女來玩的老太太。聊天時,她跟我說她之前是公園旁那間小學(也是小J未來要念的小學)的老師,現在退休了,所以幫她女兒看外孫女,一週三天。她有一個年紀較大的外孫,之前送去某人公司的托兒所,最大的問題是,三不五時就生病。小孩生病很麻煩,因為不能上學,上班的家長就只好請假在家帶小孩。這對家長而言,十分困擾且不划算,因為損失的是昂貴的學費和工資。於是他們後來跟幾個家長一起雇了保母,請保母看這幾個小孩,這樣不但費用便宜許多,小孩也比較少生病了。這位退休老師因此跟我說,小J不需要上那種昂貴的學校,他跟著我就好了。
小J跟著我在家(自學)的問題,就是不會說英文。其他家長的因應之道,到目前為止,我聽到的,都是送去上學。
今天去公園的路上,我們正好碰到住在斜對面的印度太太。她推著女兒,我推著小J。我們互問兩個小孩的年紀。她女兒快滿三歲了。我因此好奇她的小孩有沒有上學。她說只有去附近的幼稚園上mommy & me的課程,一週兩次。我又問,那她女兒會說英文嗎?她說會,她女兒會說兩種語言。因為是第二個小孩,所以會跟著哥哥講。她九歲的兒子之前都不會講,因為他們在家只講印度話。所以他兒子兩歲半上學時,一句英文都不會,一開始很辛苦,小孩交不到朋友,什麼都聽不懂。但是之後學英文就學得很快,他在家看芝麻街等英語教學節目,在學校聽、講英文,沒多久就迎頭趕上了。我前陣子看到她的車子後面貼了小學模範生的貼紙,她兒子在學校的表現應該不錯吧。
大黛比前年把兩歲多的傑若米送去基督教的私立幼稚園前,請了保母每週帶小孩出去玩兩天,讓小孩有機會學點英文再上學。現在不但傑若米很會說英文(甚至學了些西班牙文),連他沒上學的妹妹都跟著說起英文來了。
似乎從零開始,要迎頭趕上那些把英文當母語的美國小孩,最好的時機,大約是兩歲左右去上學或學英文。某人兩歲時,從巴西到美國,一句英文都不會講。他爸媽把他送去上學時,本來很擔心他的語言和適應問題,但是某人當時的老師說不會有問題。據說某人後來就嘰哩呱啦地說起英文了。他後來回到台灣,上台灣的幼稚園時,對「童年」往事,不太有記憶。當時是崇尚美國的年代,某人便問他爹他以前是不是會說英文?得到的回答是,他當時不但會說英文,而且說得就跟道地的美國人一樣,一點中文腔都沒有。據婆婆說,某人當時一早起來,會一邊看芝麻街,一邊用碗喝奶。除了英文,公公說,某人一歲多在巴西時,有回去動物園,不知道看到什麼動物,便跑著用葡萄牙文大喊「害怕」。
雖說語文這東西,小時候學會了,長大不用也就會忘記。但是小J畢竟是美國人,他無論如何還是要會說英文。我並不打算跟他說英文,因為我的英文說得不好。看來我也只能讓小J從DVD或電視節目中學道地的英文了,想到得讓他開始看電視,我其實很掙扎。忘了是哪本書看到的,我們學外語時,會用母語的發聲方式去學其他語言,因此很容易說有怪腔怪調的外語。但是幼兒學語言的方式跟成人不一樣,如果他們早點學,他們很容易學會不同語言。
這讓我想到,我的母語其實是兩種不同的客家話。我小時候還能幫我媽和奶奶翻譯,因為她們說的是不同的客家話,彼此聽不太懂對方講的那一種。但是上了小學,不太講客家話之後,我的母語就漸漸變成「外語」,到了十幾歲時,我媽說我講的客家話,聽來簡直就像是外國人講的一樣。現在我會說客家話已經很少了(而且會把兩種客家話混講),雖然還聽得懂幾成。
根據《卡爾‧威特的教育》,老卡爾‧威特等小卡爾六歲時,把德語運用自如時,才陸續教他法文、拉丁文、英文和希臘文等。小卡爾八歲時,就已經會六種語言了。
我當然不可能等小J六歲時,再讓他學英文,因為他五歲就得進正規的幼稚園,如果到時不會說英文,這個黃種小孩在白種人為主的學校免不了被排擠。
六歲才學的語言,有可能變成一個人的「母語」,如果持續使用的話。這不但是我的親身經驗,也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伊利亞斯‧卡內提在他的回憶錄《得救的舌頭》所提到的。卡內提出生於保加利亞,他的母親是西班牙裔猶太人。他出生的城市有各種歐洲人,「一天之內你有可能聽見七、八種語言」。但是他後來用德語寫作。
其實卡內學德語的時間並不早,八歲才開始。他小時候雖常聽到他父母用德語交談,但他聽不懂。因為那是他父母的「秘密語言」,講悄悄話用的,不跟他說,所以他無法理解。直到他父親過世後,他母親便決定教他德文,而且用讓他很痛苦的方式教他德文:「她自己更需要用德文來與我交談,那是她最信賴的語言。她在二十七歲遭受到一生當中最大的變故,失去了我父親的傾聽,終止了與父親之間的德文交談,最強烈的感受是,她再也不能用自己最鍾情的語言來表達。德文在她的婚姻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失去丈夫令她不知所措,因此她亟欲讓我代替父親的位置,因而當我一開始的表現不如她所預期時,她簡直無法忍受,因此強迫我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一個對普通孩子而言是不可能的成果。她成功地把德文確立在我心中的深處,那是遲來的母語,在真實痛楚中培養成的母語。(p.94)」
看了這段,我想我無論如何要讓小J講中文,因為英文不是我的母語,我沒辦法用英文表達我所有的感受,我必須用我的母語跟自己的孩子溝通。
類似的感受,也發生在某人博士班指導老師的母親身上。某人的老師L是所謂的ABC,不會說中文,他的父親是中國出身的知名科學家,與他的母親在美國相遇、相戀乃至共組家庭。L的母親在美國念大學,英文講得很好,但是她在死前三個月,一句英文都不說,只跟她丈夫講上海話,即使她已在生活美國幾十年,英文形同她的母語。至於L為何不會說中文?我猜是因為他是第二個小孩的緣故,因為他哥哥會中文,聽說讀寫都沒問題。當第一個小孩上學、開始講英文之後,第二個小孩很快就會學著講英文,如果家長沒堅持,第二個小孩可能就漸漸不說中文了。
從諸多例子來看,外國人要在美國(或其他國家)讓下一代子女繼續說自己的母語,需要多一點的堅持。至於要抓到最好的時機,讓小孩學會父母的母語和本國的國語,從前述例子看來,八歲前應該都算黃金期。最重要的,當然還是持續使用,語言能力才不至於退化。至於上學能不能幫幼兒提升語言能力,我想最大的因素還是來自於父母,畢竟上學的時間有限,在家的時間比在學校的時間長多了。
小J的玩伴之一即將在下週過兩歲生日。慶生會邀請函的末段,壽星的媽媽寫了:"If you would like to give a gift, please consider the environment and choose a book or toy made from renewable resources."
看完之後,我有種被考倒的感覺。有什麼玩具或書是用再生資源做的?
在網海中到處搜尋,我終於找到了一本可愛的童書:《10 Things I Can Do to Help My World: Fun and Easy Eco-Tips》,不但主題是具有環保概念的,書也是用回收紙製作的。amazon目前只有一個讀者評論,應該是個幼教老師留的,她說這本書屬於每一間教室,她給這本書五顆星的評價。
昨天書終於送到了。我反覆讀了好幾遍,愛不釋手。此書不但內容簡單易懂,圖案也生動有趣,說不定過一陣子我會再買一本給小J。這本書的書背雖註明適合三到六歲的小孩,但兩歲上下的小孩應該也可以瞭解一點點,隨著他們成長,他們對書中的內容就會越來越明白。
台灣前不久出了中譯版,書名是《10件事我做了,世界會更好》,由青林國際出版,譯者是青林國際的總編輯林朱綺。我想她很喜歡這本書吧,因此願意自己翻譯。我看了青林網頁上的部分譯文之後,覺得台版的譯文似乎比原文更簡略,沒有完全傳達原文的意思,有點可惜。例如「我享受用舊紙箱做玩具的樂趣。」原文其實是"I enjoy making toys from things around the house."而且中文書名翻得有點生硬拗口。這本書的台灣翻譯版比美國的定價便宜多了。而且台版跟英文版一樣,由100%再生材料印製。撇開譯文的小遺憾,仍值得推薦給關心環保的家長。
自從看了一月號Self雜誌的調查報導〈Fowl Play〉,讀到吃雞肉可能帶來多少健康危機後,我有點絕望地想,再看這類的資訊下去,我遲早要變成素食者。我不吃肉沒關係,可是小J可以嗎?我們現在主要吃的肉類都是白肉,雞肉和魚肉。豬肉因為過去一年價格上漲很多,再加上一小塊有機豬肉就至少要六美元以上,所以我們家很少吃豬肉。這裡的豬肉實在太腥臊了,加了很多調味料,依舊蓋不住那股可怕的豬臊味。那篇文章建議,如果不是吃有機雞肉,每週頂多只能吃三份6盎司的雞肉。如果吃有機雞肉,一週可以吃6盎司數次,但是還是要跟其他肉類輪替。再想到魚類含汞,我真不知道吃什麼肉是沒有問題的。
一月號先講了美國人愛吃的(相對)低卡白肉有什麼問題,Self雜誌到了二月號,果然就出現一篇〈Veg out!〉。這篇不是說不要吃蔬菜,反而鼓勵人多吃蔬菜,可以幫助你減肥、保持好身材、更健康,而且更省錢等。
這篇文章也同時點出一些吃素的問題,例如,只把黃豆類食品當作蛋白質來源,會有導致記憶減退和乳癌的危機,因此一天最好只吃兩份就好;以及,肉類畢竟是主要的鐵質來源,不吃肉,就很容易缺鐵等。
更讓我注意的方塊是「The wrong reasons to go veggie」。其中第二點就是因為害怕禽流感和狂牛症而吃素。因為生菜和花生醬就容易帶有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最近美國正好有花生醬出問題,FDA因此警告消費大眾不要吃用花生醬的食品(麵包、餅乾、冰淇淋等)。
除此之外,我最近在另外兩本書看到作者鼓吹多吃蔬果,一本是陳月卿《全食物再發現》,一本則是吳永志《不一樣的自然養生法》。或許我應該從陳月卿《全食物密碼》看起,可是我去買的時候,正好缺貨,於是只能看第二本。這兩個人都是Vita-Mix、WARING MX1050XTp等強力果汁機的愛好者兼推廣者,從這兩本書的暢銷來看,Vita-Mix、WARING MX1050XT在台灣說不定賣得比在美國加州好。吳永志雖然不像陳月卿那樣直接提到Vita-Mix,然而,他反覆提到「三匹馬力以上的果汁機」,又出示WARING MX1050XT的圖片,根本就是置入性行銷。後者幾個月前曾被媒體指出有假學歷,不過,他有沒有那個學歷,對很多人來說,恐怕沒有差別,畢竟多吃蔬果的確對身體很好,這是無庸置疑的。我並不覺得他的書有太多新意,因為很多內容,我在別本書上讀過,他的書至少算是資料整理不錯的養生書吧。
他們倒是讓很多台灣人從此深信吃蔬果應該打成漿或湯狀,而且非用三匹馬力以上的高價果汁機不可。台灣人對這類養生書和高級食物處理器材比美國人著迷多了。Vita-Mix、blendtec等明明是美國的產品,我卻從台灣的親子網站上先認識這兩個品牌。對我來說,用這麼高檔的器材處理嬰兒副食品,代價實在太高了,看完就跳過,不予考慮。但我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不同的地方反覆看到這兩個品牌。
我上amazon找陳月卿提過的Ann Wigmore《The Blending Book: Maximizing Nature's Nutrients: How to Blend Fruits and Vegetables for Better Health》,只看到三則讀者評論,都是五顆星。我忍不住笑了,美國人對養生的興趣,果然不如台灣人。
美國人的頭號死亡原因是心血管疾病,台灣人的頭號死亡原因是癌症。多吃蔬果,對防治這兩種疾病應該都有相當助益。
看這些資訊好一段時間後,我最近終於買了blendtec。都拜豆漿之賜。由於發現小J喝中式豆漿沒問題,喝美國豆漿和吃美國豆奶優格頻頻腹瀉,讓我覺得美國豆漿的添加物,恐怕是讓小J腸胃不適的原因。再加上他不太喝鮮奶,我擔心他鈣質不夠,剛好看到有人提到用blendtec打豆漿不需要濾渣,很適合我這種沒太多時間的人的需要。最後讓我下決心買的,莫過於amazon在十二月的Friday Sale,當天價格直接砍50元,我查來查去,看不到更低的價格了,於是冒著生命危險買了。
實驗之後,小J不太喜歡口味太淡的豆漿。他喜歡偏甜的飲料,所以加了很多葡萄或comice pears的果汁牛奶,他比較願意喝。至於超級健康、不帶任何甜味的生菜汁(有時加了一點香菜),他喝了一口就跑掉,剩下的只好全部進了我的肚子裡。
在此推薦comice pears,這是西洋梨中最甜美多汁的品種,體積稍大。這是我唯一看過會賣到缺貨的西洋梨,有時連跑好幾天超市都買不到(參考價格:albertsons 一磅1.99元)。不過,有時剛買回來時,還嫌硬,要放個幾天,等梨變軟一點時,可以打出更多果汁。
blendtec、vita-mix這種強力果汁機的好處是,把一棵嫌大的蔬菜吃進肚子裡,變得很容易。一棵生菜變成汁之後,一下就喝完了。如果要一片一片地,恐怕要嚼很久吧。其實我對用攪碎的方式吸收大量蔬果還有點半信半疑,尤其看到陳月卿提到:「安博士自己的經驗是70%攪碎,30%嚼食,我正好相反,是30%攪碎,70%嚼食。(p.37)」我想陳月卿或許跟我一樣,覺得還年輕的時候,應該多用牙齒。畢竟器官不用就會退化,而嬰兒沒有牙齒,才需要吃泥狀食物。Ann Wigmore是五十歲左右改用這套飲食方式(70%攪碎),那時她的牙齒已經漸漸不行了,跟三、四十歲的人的牙齒狀況不太一樣。
跟陳月卿、吳永志等人的喝法比起來,我的蔬果汁喝法算是很少量又初階。可是,才喝一個月,僅早、午兩次,我覺得已有成效。至少,現在穿懷孕前的牛奶褲,完全不嫌緊,雖然我還有10磅沒減下來。忘了是babytalk還哪本雜誌,曾有篇文章提到,生產完,身體的代謝機制就比懷孕前差很多,所以比較胖是難免的。我不可能把小孩丟一邊、自己去健身房大量運動,能靠喝蔬果汁,讓自己稍微瘦一點,感覺的確不錯。
以前我對洋超市的蔬菜很陌生,不知從何、如何試起。而吳永志正好介紹了很多洋超市有的蔬菜,有了這種超強果汁機,總算有門路可以跟那些陌生的蔬果打交道了。希望今年我們因此能提升蔬果的飲食比例,讓身體更健康一點。
小J最近的新語彙是「垃圾車」。他的發音並不準確,可是講起來充滿熱情,有空就跑到門前喊著「垃圾車」,然後想出門。因為他這兩週非常幸運,在家的時候沒看到垃圾車,倒是在離開公園後,看到垃圾車在眼前伸出機械手臂,抓起垃圾桶,然後把垃圾桶甩進車廂裡。我上週得以拍了一段他邊看垃圾車,邊發出童音的影片,雖然秒數剛好及格,檔案卻太大了,所以沒法放到flickr上。
他之前曾有一度在公園玩的時候,聽到垃圾車的聲音,便急著要去看。因為垃圾車不會到公園那條路上,我便帶他離開公園,不巧碰到垃圾車收完公園出口那幾戶人家,我們因此只看到垃圾車的背影,吸了一堆垃圾車排放的廢氣。
這週一,他先在公園看到一個三歲半的男孩玩垃圾車玩具,然後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垃圾車。根據我後來跟男孩媽媽談天得到的訊息,那個男孩應該是感冒,所以沒上學,他媽媽因此帶他到公園玩。他忙著在溜滑梯上爬上爬下時,他的垃圾車放在路中央。小J經過看到了,想要跑過去,我趕緊跟他說No。那個媽媽顯然聽到了,後來便要她兒子示範垃圾車玩具的玩法給小J看。那輛垃圾車的顏色跟我們這一帶的垃圾車一樣,都是綠色的,而且跟真的垃圾車一樣,有支手臂可以把一箱的垃圾倒進車廂裡。那個男孩撕了隨手可得的落葉,充當垃圾。他們一度邀請小J一起填充垃圾,可惜小J年紀太小,還不太懂。據說三歲以後,小孩開始會懂得跟別的小孩一起玩。我想那個男孩挺樂於秀心愛的玩具給小J看,只是小J大概覺得不是自己玩就沒意思,看一下就跑掉。
我們之前曾想找垃圾車的玩具給小J,但是找半天,都沒找到合意的,因為有些顏色不合。我便趕緊問那個媽媽,那輛車是從哪買的。她說是男孩的祖母給的,她猜是toys 'r' us買的。但是我們幾個月前去過,並沒找到。我請她幫我看是什麼牌子,她看了車底,便跟我說是matchbox出的。她說他們有好幾個垃圾車玩具,她兒子最愛那一個。她還告訴我,不但她兒子會拿著垃圾車玩具看真正的垃圾車收垃圾,她那七歲的女兒也很愛垃圾車。聽起來就跟某人小舅說的一樣:「小孩子都喜歡垃圾車。」
還沒看過垃圾車怎麼收垃圾車前,我也很好奇,怎麼這麼吵啊?後來拜小J要看垃圾車之賜,我總算有機會好好地看垃圾車怎麼收垃圾了。垃圾車司機跟郵差一樣,都坐在車子的右方,而且垃圾車沒門或不關門。Fedex之類的車在市區內送貨時,車子看起來也是沒門的,都是為了方便進出的關係。這裡有三種垃圾:一般垃圾、資源垃圾和庭院垃圾,一輛垃圾車只收一種垃圾。
小J每回在屋裡聽到垃圾車轟隆之聲,總是坐立難安,到處跑來跑去找垃圾車,要我抱他。其實垃圾車平時經過時,不像收垃圾日當天那麼吵,這樣小J就比較不會注意到它們了。我想那個噪音是車廂內有機器在處理垃圾所產生的。
雖說加州有很多人種,什麼菜都有。但是自從小J出生之後,我們就很難也很少在外頭吃飯了。因為帶著小孩,高級餐廳去不了;沒去過的餐廳不適合冒險,否則小J可能什麼都不肯吃,或者吃到地雷食物弄到過敏。
有回世界日報提到,如果要外食,民族餐廳會比較實惠。最近我們終於嘗試了中東菜。因為第一次是在朋友家的聚會時先嘗過,所以有天我們外出,來不及弄午餐,必須外食時,我便選了這間中東菜,而不是旁邊過於油膩的中菜。
這間油煙味有點重的中東餐廳,名字就叫Ali Baba's Cafe。阿里巴巴可能是台灣人最熟悉的中東名字之一吧。除了天方夜譚的故事外,還有陳彼得唱的「阿里巴巴」:「阿里/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是個快樂的青年……」跟這首歌的主角不同,這間餐廳的中東男人不笑,有回甚至讓我覺得殺氣很重。
這裡比較有特色的菜可能有些辣,因為小J不適合吃辣,所以必須找口味比較保險的菜。我們當時點了chicken shawarma、salmon shawarma和falafel。在白髮中挑染一撮藍色的女侍者把我們點的東西拿給廚師時,他們交頭接耳談了一番,廚師好像覺得我們點太多了,一定吃不完(我們的確沒吃完,剩下打包帶走)。
shawarma在台灣被稱做「沙威瑪」。我印象中,台大附近某間戲院旁,就有個賣沙威瑪的小攤。站在小攤前的人好像隔一陣子就不一樣,彷彿他們會找同鄉人頂下自己的生意。我有天經過,小攤居然變間小店,真是不可思議。
對我來說,鮭魚沙威瑪不算特別好吃,他們烹調鮭魚的方式不算上乘,我比較喜歡雞肉沙威瑪。小J卻對鮭魚沙威瑪很捧場,因為鮭魚比雞肉軟。他們會同時送上Hummus,這是一種白色的醬,主要以鷹嘴豆(chickpea)為原料,再加上芝麻醬、橄欖油、檸檬汁、大蒜等製成。上回幾個朋友一起吃的時候,Whole Foods market的愛好者S忍不住稱讚,說這家的Hummus是她吃過最好吃的,遠比Whole Foods賣的好吃。
至於falafel,外型是個褐色的圓球,可以單吃或者包在pita餅裡。這個跟獅子頭一樣都是球狀的食物,是個不折不扣的蔬菜球,主要以蠶豆和(或)鷹嘴豆製成。外頭因為炸過,所以呈褐色。咬開之後,就會看到裡頭綠綠的。單吃不好吃,所以我都會沾Hummus。可是小J不喜歡這個蔬菜球,他也不喜歡有點酸的Hummus。
我們後來要外帶時,都點他們的small family combo(這三張照片就是這個組合餐),可以選雞肉或牛肉沙威瑪,加上chicken kebab、6個falafels、(黃色的)飯、沙拉和4個pita餅。這樣是23.79元(稅另加)。他們會把沙威瑪、飯和kebabs放在一起,然後把falafels和沙拉裝在一起,再把pita餅捲在鋁箔紙裡。
根據這間餐廳菜單的解釋,沙威瑪是烤肉片(下圖左側),kebabs是烤肉塊(下圖右側)。不過,我也看到有些地方提到,kebabs是從一大個(沙漏狀或別的形狀)肉柱上削下來來的烤肉片。
kebabs因為比較厚,比沙威瑪稍微多汁一點。可是對幼兒來說,體積單薄的沙威瑪比較容易嚼。
這裡還有烤羊腿、雞肉咖哩、牛肉kefteh等菜,我很想吃看看。因為狂牛症病毒可以潛伏30年,所以我們一直不讓小J吃牛、羊肉。不知何時才能點雞肉和鮭魚以外的菜了。
從Etta留言時提供的雙人和單人家庭開銷,讓我發現,有沒有小孩,對一個家庭的生活開銷,產生極大的差異。就以我們家來說好了,為了小J,我們一週要買兩到三次有機鮮奶,以最貴的Horizon organic milk來算,4.69×3=14.07。最便宜的Wild Harvest organic milk也要3.99。最近Horizon價格往下調,變成4.19,而原本次貴的Heritage往上調,變成4.49,變成最貴的。因為Wild Harvest沒有添加Omega-3,所以我通常不買這款。除了牛奶,小J還吃優格,吃得猛的時候,一週可以吃掉10元以上。這樣一來,我們一週光是花在小J的鈣質和蛋白質上,就可以花20元。這是Etta朋友夫妻一週的伙食費。
雖說買一般牛奶比買有機牛奶便宜,但是我們總覺得有機牛奶比較好,願意多花一點錢。這對有小孩的家庭來說,是很普遍的事。我聽過其他媽媽說:「我們吃最便宜的雞蛋,小孩吃最貴的含omega-3的有機雞蛋。」、「我都去Whole Foods幫小孩買有機雞肉。」、「我女兒吃的是最貴的野生鮭魚,一小片就要十塊多!」我猜,美國吃有機食物的,說不定以有小孩的家庭佔多數。
根據一項調查,美國的四口之家每週花在食物上的開銷是164美元。食物開銷這麼大,要怎麼省錢?這是很多父母關心的議題,所以Parenting、Parents、baby talk等親職雜誌三不五十就有文章討論這件事。同是親職雜誌,Cookie就少見這種文章,因為他們介紹的衣服動輒數百美金,隨便買一件就足以讓很多家庭買數週到數個月的伙食了。
一月號的Parents雜誌有篇文章是〈Save money on grocery——feed your family for $71 a week〉。71美元過一週?撰文的媽媽說她本來沒想過能夠達成用一百美金以下過一週,但是實驗之後,她完成任務。這個媽媽有兩個兒子,一個四歲,一個五個月,所以她說她準備的食物兼顧健康、有營養,同時又簡單。她們的早餐和中餐都是燕麥粥、優格、花生醬三明治。主要有變化的是晚餐,她因此提供了她用71元過一週的七天晚餐列表。
The Week's Dinners
Monday
*Baked tilapia
*Brown rice
*Steamed green beans
Tuesday
*Egg scramble: "Fry" diced red potatoes in a spray-coated skillet, then scramble in eggs (beaten with milk) and grated cheese.
*Whole wheat toast
*Orange juice
Wednesday
*Grilled chicken breasts
*Steamed broccoli
*Garlic-Parmesan penne: Saute minced garlic in trans-fat-free margarine. Toss with cooked penne, plus Parmesan cheese and chopped parsley.
Thursday
*Take-out on bargain pizza night
*Carrots and broccoli with salad-dressing dip
Friday
*Shortcut chicken soup: Add shredded chicken, sliced carrots, and whole wheat noodles to two cans of low-sodium chicken broth.
*Green salad
Saturday
*Bean-and-beef burritos: Roll cooked, seasoned ground beef, brown rice, and black beans into wheat tortillas with salsa.
Sunday
*Whole wheat penne with meat sauce
*Green salad
因為她的小兒子才五個月大,所以她不可能花太多時間在準備晚餐上,她們家的晚餐有時差不多就是其他人家的早餐,例如星期二的晚餐,是加了馬鈴薯和乳酪的煎蛋、全麥吐司和柳橙汁。對我來說,這或許在只有一個新生兒,沒有其他小孩又很累的時候可以偶爾這樣吃,但是考慮到四歲小孩的成長所需,我覺得這樣吃一頓晚餐,營養不夠,柳橙汁能提供的纖維質畢竟有限。煎蛋恐怕也不能足夠的鐵質。
那份晚餐列表對我沒有參考價值,因此跳過。關於如何省錢,她有一些建議。例如,記帳以追蹤過去的消費記錄;事先計畫好要買什麼,不值得為一、兩樣東西再跑一趟,所以要盡量把庫存用完,所以新鮮水果沒了,就吃罐頭鳳梨;買超市自有品牌的食物會比較便宜,而且味道也不差;盡量買打折的東西、善用折價券;買未加工的食物,不要買加工的食物。(我記得以前有篇文章也提過,買肉類時,盡可能買沒處理過的,像是去骨、特薄的肉片都比較貴。)但是她有時也會做一些退讓,像她中午都吃有機的mac 'n' cheese(半成品),雖然很貴,但是那是全麥的,而且不必全部吃完,所以她可以接受。另外,買東西時,找放在架子比較高和比較低的商品,因為那些最容易被看到的商品,都付了額外的費用,因此會比較貴。
說到折價券,之前許多人會買週日的報紙,因為裡頭有不少折價券。現在不一樣了,專門提供折價券的網站到處都是。這時我有一個新問題隨之而生:我需要一台印表機列印折價券。為了省錢而先花錢,這划得來嗎?想了很久,因此到現在都沒買印表機。shortcuts.com則有一種不錯的機制,只要事先輸入他們合作的超市或店家會員卡號,然後登入選取需要的折價券,這樣購物時,不需要帶列印的折價券,超市櫃臺刷一下會員卡,就可以自動把有折價券的東西扣掉該抵用的錢。但是跟這個網站的折價券有限,合作的超市也不算多,我們這一帶只有Ralphs而已。Ralphs以前有double coupon,就是可以把折價券刷兩次,去年夏天,他們改弦易轍,這項措施大幅修改,現在用折價券就不像以前那樣可以省很多了。
聽說有人在網路上找很多折價券,每個月可以至少省幾十元。不知道那些人花多少時間在找折價券?我真希望有更省力省時的方法找到更多的折價券。
前幾天世界日報引用一篇華爾街日報的報導,提到一些不實際的省錢招數。例如,買59元的麵包機自製麵包、自己種菜等。那篇文章只談其一,而沒看整體的花費。自己做麵包要買麵粉,還要花水、電和時間,對過著昏天黑地生活的新手媽媽來說,未必經濟。自己在後院種菜最大的問題,是水費很可觀。我公公自己種菜,是在他們市政府出租的一片菜園裡。那菜園正位於一排高壓電線桿區,不能做為住宅區,所以市政府用很便宜的錢出租,那裡的水費也便宜許多,這樣我公婆才能吃便宜的有機蔬菜。
總之,在不景氣的年代,為了子女,有些花費是省不了的。而在小孩一歲以前,能省點力氣時,多花一點錢買貴一點的食物,其實也是值得的,因為為了省錢把自己累倒,到頭來還是給自己罪受。我真正想看的,是如何買有機食物,又不必花太多錢的省錢密笈,不知道哪天才會看到這種文章。
美國的民生用品在過去一年漲價不少,怎樣買到最划算的,是我這個三不五時要去買菜的人必須傷神的問題。
有回看Jon & Kate plus 8節目,生了雙胞胎又生六胞胎的Kate說,她會利用折價券,而且主要買打折的東西,牛奶沒打折就不買,可以控制一週的開銷在100元左右。她那有韓國血統的丈夫Jon便在旁邊說,這樣平均下來,一個人只花10元耶!Kate一經提醒,便覺得自己很厲害,能把家庭開銷控制地這麼好。
我看了便傻眼,因為我們家每週的食物開銷,一定超過100美元。我便跟某人提到這段節目,他問,是哪一年的事?我也不知道。TLC台老是把以前的節目拿出來重播,我不知道那是哪一年的物價。但是用折價券,可以省這麼多,倒也讓我開了眼界。
十二月初,我從一堆超市傳單中,發現fresh & easy的折價券。我從沒聽過這間超市,便好奇地上網一查。
原來這是英國Tesco集團旗下的超市,去年十一月開始從南加州往北(亞利桑納和內華達州也有)開設分店,近期也開到我們這裡來了。fresh & easy特別的是,採用自助結帳系統,顧客自行刷商品條碼結帳。讓我眼睛一亮的是,有篇報導提到,「一位TNS Retail Forward分析師表示,平均一籃8樣商品比較下,『新鮮便利』比超市Vons低30%;比Albertsons低32%;比Ralphs低23%。」
原來Albertsons是超貴的超市,偏偏我們家多數的食物都來自於此,看來應該換個戰場了。第二天,我們便帶著fresh & easy的折價券前去一探究竟。
fresh & easy在聖誕節前的平面商品廣告,感覺像台灣百貨公司的超市廣告,比此地其他超市的廣告感覺精緻多了。
我喜歡漂亮的東西,看到這些商品被拍得這麼漂亮,價格又便宜,便心花怒放。
到了這間超市,我便忙著找漂亮的食物。
這裡的食物果真「亮」,生鮮蔬果都被包在保鮮膜和塑膠袋裡了。衝著有折價券,再加上它的名字有"fresh",我便買了蘋果、酪梨和生菜心。酪梨正好特價,一袋五個不到兩元。Albertsons當時一個就要將近2美元,不過體積大一些。這邊滿多蔬果都號稱有機,跟Albertsons和Whole Foods的有機蔬果一比,看來的確不貴。
當晚的肉類,我看了又看,便挑了豬排。這裡的豬排和牛排看來都經過肉槌或稍微刀切處理過,不但薄,表面還有一些痕跡,如果要醃,就可以少一道拍打的手續。對懶人主婦來說,的確不錯。雞肉則有許多是醃過的,我不確定新鮮度如何,因為Albertsons醃過的雞腿都是不新鮮的,所以非常便宜。
另外我還買了他們自製的雞肉餡可樂餅,回家後,只要拿去烤,就可以吃。
因為我拿到的兩張折價券是滿30元可折6元,以及滿25元可折5元,所以我打算不要買超過30元太多,選了眼下需要的東西,就差不多可以結帳回家了。
逛來逛去時,我注意到這裡賣很多小包裝的東西,包括米,很適合單身族。這裡甚至有日本和中華麵。聽說fresh & easy自製的東西可以請店員開了試吃,不過我們當時沒試吃,倒是買了他們自製的香菜醬。至於糕點,因為洋人的糕點都偏甜且熱量高,所以我只有看一看,不準備買。
這裡fresh & easy自家產品比例雖高,還是有不少其他大廠牌的商品。只是,可能大廠牌的商品會被特別標示,讓人感覺貴很多,改投向fresh & easy的懷抱。比起來,他們少了一項Albertsons有的友善機制。Albertsons都會在價格牌子上列出單位價格,這樣顧客就很容易比價,因為有時產品相同,不同品牌的東西容量不同,除非顧客隨身攜帶計算機,否則不方便比價。
我們最後在自助結帳系統花了不少時間,因為第一次用這種東西,便很小心,深怕把同一個產品刷兩次、多付一筆錢。最後我們因為不知道怎麼刷折價券,便按上面的求助鍵,一位女店員便很快地來了,看了某人的身份證之後,就解決我們的問題。
聽說公婆家附近的Albertsons也有這種自助結帳系統了。不知道我們家這一帶,除了fresh & easy,還有哪家超市有這種裝置?
走出fresh & easy,我突然想到他們似乎會在購物後,給客人折價券,便回去問。一名西語裔男店員於是一口氣給我六張滿30元可抵6元的折價券,限下一週使用。
讓我評估下次是否再前去消費的重點是食物的品質。因為豬排當晚就吃掉,新鮮度感覺還好。但是肉被拍薄了,肉會攤開,所以實際份量比Albertsons小很多,我不確定有沒有比較便宜。雞肉餡可樂餅有股飼料雞的怪味,下回拒絕往來。
生菜心因為放在冰箱,所以鮮度還可以。有問題的是蘋果和特價的酪梨。那個富士蘋果表面有皺紋,如果不是本身條件不夠新鮮,那就是他們儲存蘋果的方式不當。酪梨則很快就壞了。這種特價的酪梨恐怕還是要在兩日內解決才是。至於香菜醬,則偏酸,看來他們加了很多sour cream,不合我的胃口。
或許衝著有折價券的份上,下次會再去看看,但是要買什麼比較划算,則要再看看才知道了。
小J對拖鞋一直很有興致。他還不會走路的時候,老是爬到廚房,就抓著拖鞋玩。我們總嫌髒,把拖鞋拿走。因為我們只在沒鋪地毯的廚房和儲藏室穿拖鞋,這兩處的地板不見得多乾淨。等他會走路了,他開始會偷偷摸摸地把腳試著套進拖鞋裡,看看穿拖鞋是什麼感覺。
剛開始,他沒有偏好,爸爸媽媽的拖鞋都可以,只要方便取得就好。於是,每回我在廚房忙時,一轉身就看到他在試穿某人的拖鞋。
小J這麼喜歡拖鞋,讓我不由得特別注意我們拖鞋的狀況。拖鞋穿久了,自然會壞掉,例如鞋底開口笑、布面脫線等。去年九月,公婆回台時,我曾請他們在台灣幫我們物色室內拖鞋。公公回來後,說南港家樂福沒看到我們要的室內拖鞋,他說在美國買就好了。問題是,美國哪裡有賣室內拖鞋?這裡很多人穿的slipper,是那種毛茸茸的包腳鞋,那是在臥房或起居室等處穿的,那個畫面想來溫暖且舒適,絕不是能在廚房穿的拖鞋,這裡要應付油膩和意外的油水食物等。唯一看來比較像能在廚房穿的,大概是這款鞋底像小型拖把的Genie Microfiber Cleaning Slippers。但是這怪怪拖鞋應該只是在沒有幼兒、天下太平的廚房穿的,不適合我們家。
等我們回台時,我的To-Do List就有一項是買拖鞋。有天經過衡陽路,瞥見一個小販賣室內拖鞋,當下便買了兩雙。那個小販一面顧攤,一面要顧躺在娃娃車裡的嬰兒,非常忙碌。我之後沒有空逛大賣場或別的店,也就只能把那兩雙拖鞋帶回美國,把原本的拖鞋換掉了。
自此之後,小J對拖鞋就開始有偏好了,他特別喜歡穿我的那一雙。最扯的是,他現在不但會光明正大地搶著穿我的拖鞋,甚至在我站在流理台邊做家事時,在我腳邊發出憤怒的聲音,然後硬是把我穿在腳上的拖鞋搶走。
這真是令人頭大的問題。我只能喝叱他兩聲,緊接著找某人的拖鞋來穿(不穿拖鞋,腳會冷),繼續做家事。好在他不是每天都這樣。
為什麼特別喜歡我的拖鞋?我想他可能想要模仿我。今晚看著他撿起地上的cheerios,然後表示要扔到垃圾桶裡,在廚房忙著走來走去。我猛然想到,他好像在學我!以前聽過別的小孩會穿媽媽高跟鞋的事,但是他出生前後,我就沒穿過高跟鞋了,而且室外鞋大都擺在他一個人去不了的車庫裡。所以小J在近期之內,恐怕只能穿我的拖鞋,而不是高跟鞋。
最近幾天,他又變化玩拖鞋的方式。小J現在喜歡把兩個拖鞋套在他的手臂上,像是機械手臂一樣地向我伸過來。
最讓我們發火的,莫過於他開始把拖鞋當炸彈,在他吃完下桌,而我們還在吃飯時,用拖鞋扔到餐桌上吸引我們的注意。之前他都扔玩具和書,現在連拖鞋都來了,不但體積更大,而且威力更強(髒)。我不知道別的家庭有沒有發生過這種事,至少,我們兩個大人都很捉狂。今晚他因此得到洗澡時沒有玩具玩的處罰。
《當和尚遇到鑽石》曾提到,小孩可以激發父母的創造力。我不算創造力十分豐富的人,如果因為小J而變得稍微有創意一點,那一定是被形勢逼迫的,因為孩子每天都有狀況,總得想辦法來面對啊(苦笑)。
公婆家附近的Mall裡,有個旋轉木馬。週末早晨,Mall剛開不久的時候,我們便帶小J去坐旋轉木馬。
當時除了小J,一個小朋友都沒有。看守旋轉木馬兼收錢的,是名略胖的西語裔女人。她面無表情,有點像沒睡飽的樣子。某人付了1.5美金給她之後,我便帶著小J走進旋轉木馬。
小J一開始想要跑到類似馬車的座椅上,雖說那個位子比較安全,但是坐木馬(或是塑膠金屬馬?)比較有意思。我把小J抱到一匹木馬上,扣好安全帶,然後只有一名乘客的旋轉木馬就開始啟動了。
因為怕小J滑下來,我便站在他旁邊,用手環住他。小J果然十分開心,對於上下起伏的馬感到好奇,不時往上看、往外看,小臉上都是笑意。
某人在一旁負責拍照。但是他說很難拍,沒拍到小J看鏡頭的相片。
旋轉木馬終究是短暫的娛樂,沒多久,音樂就停了,木馬也不動了。
我抱著小J下馬。走出那個出口時,小J回頭看一眼,還想再玩一次,於是用兩拳相擊,告訴我們他「還要」。不過,我們沒讓他再玩,就帶他離開。
之後另一名媽媽帶著年紀也很小的兒子來坐。結束時,小男生哭鬧,吵著還要玩,那個媽媽棄械投降,只好掏錢,再讓兒子坐一次。
許多書上都說這年紀的幼兒會測試父母的底線,會用各種方式得到他們想要的。幸好這回小J表現還不錯,沒有耍賴。
回頭想想,這裡的旋轉木馬真不錯,只要有一名乘客就可以啟動。我很難想像這種事發生在台灣,畢竟人口密度和成本觀念太不相同了。
鱈魚是我在台灣時,喜歡吃的魚。但是,到美國後,我卻很難吃到像台灣的那種鱈魚。台灣的鱈魚是稍厚的魚片,中央有塊十字形的魚骨。在美國買鱈魚,我都買cod。cod是白色的魚片,但是不帶骨,最重要的是,cod有股奇怪的味道。
小J第一次吃鱈魚,之後一整天,尿液都帶有魚腥味。我媽說那是鱈魚不新鮮。於是我到處找新鮮的鱈魚(cod)。Albertsons超市的冷凍櫃有冷凍鱈魚片,生鮮區則有放在冰上的解凍鱈魚片。我本來以為生鮮區的比較新鮮,但是賣魚的店員跟我說,都一樣,都是冷凍的。幾個月前,大概是鱈魚的銷路不好,他們不在生鮮區賣鱈魚了,只能往冷凍櫃找。
後來,我一度在costco的冷凍櫃找到一大包的鱈魚。同樣是冷凍魚片,我以為Costco的可能比Albertsons的新鮮。但是一吃,並沒有,仍有那股奇怪的魚味。
前陣子回台灣,幾乎每天桌上都有鱈魚,每回我都覺得比美國的鱈魚好吃多了。
回到美國後,我要某人到大華超市幫我買鱈魚,因為大華的魚種比較多。某人買了魚,跟我說,他買「日本白鱈魚」,英文並不是cod,而是turbot。大華有好幾種鱈魚,每種鱈魚的英文名稱都不一樣。我解開包裝時,則看到標籤上寫的是turbot halibut。halibut是比目魚,先前我們查魚類含汞量時,我注意過,這種魚的含汞量比鮭魚和鱈魚(cod)高。
我們吃了日本白鱈魚後,發現這種魚的味道似乎比cod更接近在台灣吃的鱈魚。當時我們兩人便疑惑,美國鱈魚跟台灣鱈魚是不是不同的魚?
有天為了買黃豆,我們去whole foods超市。我忍不住又跑去生鮮區一探。我意外地發現,這間超市的魚比Albertsons的多許多,這裡有那種完整的魚。在Albertsons,都只有魚片而已,你看不到任何一條帶有魚形的魚。賣魚的店員笑瞇瞇地說,有問題的話,他可以幫忙解答。我便指著sea bass和halibut問他,哪種比較適合幼兒吃?他推薦的是一磅25元的Chilean sea bass。這魚的單價實在太高,我請他拿一片,然後切2/3給我,這樣仍要19美元,這是我在美國買過最貴的魚了。
回家之後,上網一查,赫然發現有人說這就是「智利圓鱈」。原來,台灣的鱈魚是一種統稱,指好幾種不同的魚類呀!用中文去認識事物,看來會漏掉很多東西。以前我當sea bass是鱸魚,但是這種鱸魚吃起來,跟台灣那種給病人吃的鱸魚,完全不同。
Whole Foods賣的Chilean sea bass同樣是事前解凍的。既然不是新鮮的魚片,我就用烤的。這種魚肉的確好吃,肉質肥嫩。cod就顯得清淡許多,因為油脂少。可是,Chilean sea bass育種的速度緩慢,又被人類大量捕捉,瀕臨絕種。為了保育,這魚還是少吃為上。
前天我們在公婆家附近的一間台灣人開的餐廳吃飯。我點了一道清蒸鱈魚。點菜前,我看了中文之後,又看了一眼英文名稱。他們寫的是steamed sea bass。再次證實台灣人口中的「鱈魚」是一種統稱。
既然cod不好吃,或許下回我會買halibut,只是,考量到含汞量,吃這種魚的間隔要拉長一點就是了。不然,就只能吃野生的鮭魚了。
4/19/2017補記:
去年本地的台灣小吃團購時,我訂了台灣來的冷凍鱈魚片。包裝正面寫的是「格陵蘭鱈魚」,背面的英文寫的則是Greenland Halibut。而且看起來和吃起來就是我們在台灣吃的那種鱈魚。所以台灣鱈魚就是Halibut無誤。
這幾天是某人聖誕和新年假期的尾聲,我們本來預計帶小J出去玩,考量很多地點之後,覺得住在LA會方便許多,可以節省很多路程。所以我們和小J就在公婆家過新年。自從小J滿三個月以後,我們就沒在那邊過夜了,因為公婆家比較吵,小J在那不好睡。
這次出門前,我滿擔心小J在那可能會鬧很久才睡。但是某人認為,他都已經在台灣待過了,不是沒住過陌生的地方,所以不妨一試。
公婆因此有好幾天的時間可以和小J相處,非常高興。小J這週開始會講「爺爺」,有天我聽到他自己邊玩邊講「爺爺」。某人打電話時,他也會對著電話講「爺爺」。這讓公公開心得不得了。今天他甚至在公婆家的小床上睡了午覺,不像以前,總是哭到呼天喊地,最後在公公的身上睡著。這個大進展,讓我們都很高興。
其實小J以前跟他的爺爺關係沒這麼好。他才幾個月大時,一看到爺爺就大哭。奶奶便抱著他哄半天。他哭聲稍歇了,轉頭去看爺爺,緊接著又放聲大哭。這實在滿好笑的,既然看了會想哭,為何要一直看呢?但是當時的小J就是這樣,既要看爺爺,又因為看了爺爺而大哭。
某人便跟他同事抱怨此事,認為小J太不給爺爺面子了。沒想到,他因此聽到好幾個別的小孩看到爺爺大哭的例子。某人的姪女以前也是這樣,但是看到外公不會哭,某人的阿姨便認為跟美醜有關,小J的爺爺並不認同這個說法。大黛比則跟我說,嬰兒不喜歡老人。至於理由何在?我就不明白了。
長輩都不會接受「嬰兒不喜歡老人」的理由,我媽特地要我跟小J溝通,要我跟他說,不可以因為看到老人而哭。好在他哭了幾個月,到九個月大以後時,就不會這樣哭了,畢竟他漸漸懂事,可以判斷一些事。
對小J來說,爺爺比奶奶會逗他、比較會跟他玩。這幾天,小J有事沒事都叫「爺爺」,要爺爺抱他、帶他出去玩。今天一大早醒來了,某人把他抱出小床後,小J一面喊著「爺爺」,一面要開房門,然後衝到書房找爺爺。有次,小J被被奶奶教訓後,他不要奶奶抱,只要爺爺抱,這是這年紀的好惡表達。
小J才幾個月大時,公公總是說,才看到小J一下,怎麼他又要睡覺啦?現在小J白天只睡一次午覺,倒是公公常在沙發上睡著了,說不定睡得比小J多。小J就要負責叫醒爺爺,這是奶奶賦予小孫子的任務。奶奶跟小J說:「爺爺聽到你的聲音就會醒啦!」不過,小J在爺爺身旁發出聲音,爺爺還在呼呼大睡,小J就會失望地跑走。
對小J來說,爺爺最重要的事,就是帶他出門玩。小J最近熱愛戶外活動,一回到家休息一下,就想出門。四個大人裡,他最喜歡找爺爺帶他出門,爺爺是他的大玩伴。好在公婆家就在公園旁,前院又很大,小J想要在戶外跑跑跳跳,不是難事。
雖然對很多人來說,公公很嚴肅,但是對小J來說,爺爺很會逗他。就連某人看到公公逗小J的模樣,都很詫異自己的父親有這一面。
公公每到歲末年終,總會發一封信給親朋好友報告自己一年來的生活,兼賀新年。今年他的信上第一段就提小J,他說小J嬌憨可愛,讓他們兩個愛煞了。爺爺疼愛小J,小J也喜歡這個年紀最大的玩伴。
車庫門前的那棵大樹,在這週幾乎抖去枝枒的樹葉。於是,我們的房子周圍,布滿了黃葉。我看了的提醒某人,應該打電話請人來修樹或砍樹了。
我們從沒想過要對那棵樹動什麼手腳。直到幾個月前,某人在門口看到右邊的鄰居雇了工人在前院挖一個樹根。一問才知道,鄰居擔心樹長大之後,鬆動房子的地基,因此雇人把樹砍了,過了三週,才把樹根挖除。我們一聽,便想到車庫前的那棵大樹。除了社區以為命名的那兩棵超大橡樹,我們房子前的這棵樹,應該是這社區最大的樹了。
剛來美國的時候,我不覺得這棵樹很大。但是去年,我抱著幾個月大的小J,站在客廳的窗口往外看時,視線總被這棵大樹擋住。到了冬天,樹上的葉子都掉光了,我在窗前看著一顆沒有葉子、有個枝頭還掛著一個塑膠袋的大樹,懷裡抱著一個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的嬰兒,心底有如寒冬般蕭瑟,感覺隆冬漫長,不知春天何時到來。
過了幾個月,氣溫回升了,小J逐漸不吐奶了,睡眠狀況因為用了吳茱萸而好轉,我的心情才像樹上的新長出來的綠葉一樣,慢慢舒展開來。
於是,當我們討論是否要把這棵樹移除時,我惦記著這段心事。不管砍不砍這棵樹,它會一直在我的心裡。
至於樹上的塑膠袋,我一直不懂為何會飛到樹上,不該是有人故意丟上去的。有回,我抱著小J看垃圾車收垃圾時,垃圾車的機械手臂抓起垃圾桶往上甩,99%的垃圾都進了車廂,1%的垃圾從旁滑落,質料輕的塑膠袋因此在空中飛舞,如果垃圾車靠近那棵樹一點,塑膠袋就會飄到樹上。而我們沒有那麼高的梯子,只能等樹葉都長出來時,把那個髒兮兮的塑膠袋遮住。
幾個月前,我問了我們的園丁,能不能修剪或移除這棵樹。他說他不修剪樹,因此給我一張名片,說可以找另外一個人。
某人這兩天便找出那張名片,打電話問那個號稱有二十多年經驗的剪樹和移樹專家Bob。Bob不像那些水電工,很快就來了。他看了那棵樹之後,用手指在空中畫著,表示修樹的話,要把這裡、那裡剪掉,價錢是185美元。至於把樹移除,則要250美元。他還說,這是美國梧桐樹(sycamore tree)。
美國梧桐樹(sycamore tree)在北美很常見,因此出現在很多作品中,例如有名的老歌"Dream a Little Dream of Me"就提到:"Birds singing in the sycamore tree".
以下就是爵士天后Ella Fitzgerald所唱的"Dream a Little Dream of Me",因為是爵士版,調子或許跟很多人聽過的有點不同:
Stars shining bright above you
Night breezes seem to whisper "I love you"
Birds singing in the sycamore tree
Dream a little dream of me
Say "Nighty night" and kiss me
Just hold me tight and tell me you'll miss me
While I'm alone and blue as can be
Dream a little dream of me
Stars fading but I linger on, dear
Still craving your kiss
I'm longing to linger till dawn, dear
Just saying this
Sweet dreams till sunbeams find you
Sweet dreams that leave all worries behind you
But in your dreams whatever they be
Dream a little dream of me
香港有條sycamore street,香港人把它譯做「詩歌舞街」,真是美麗又特別的名稱。既然這樹這麼有名,還可以浪漫地想像小鳥在樹頭歌唱(我們家車庫前這棵多半是烏鴉在上面),那要砍嗎?因為有安全考量,得先看它對我們的房子有沒有影響。
Bob認為,這棵樹不至於影響房子的地基,倒是會在多年以後,妨礙車道,龐大的樹根屆時會從地面下隆起。他覺得這棵樹不是社區種的,而是前任屋主種的。
這棟是2000年落成的房子。也就是說,這棵樹可能頂多八歲而已,居然可以長這麼大,實在很驚人。
我們同時考慮價錢,到底要一次痛到底,付一大筆錢砍樹,還是付少一點錢修樹就好?某人問了鄰居,他們移樹的價錢是300美金。聽來Bob的價錢還可以接受。
如果移樹,留下來的空地怎麼辦?某人說得請園丁植草皮。那又是另一筆開銷。於是,我們決定只修剪樹就好。
早上打了電話,Bob很爽快地說下午一點到三點來。我提醒某人,那是小J睡覺時間耶,鋸樹很大聲,小J到時怎麼睡覺?某人便去電留言問Bob能不能在三點以後,或第二天早上再來。這次Bob沒回音。
之後我們就出門了。一點多,我們快要開到家門口時,瞥見左邊那戶鄰居的門前有一堆樹枝,像是剪過樹,我們覺得怎麼這麼巧,跟我們家同一天剪樹。沒想到,往右看去,咦,我們的那棵樹好像變瘦了,樹枝少了很多。後來仔細一瞧,原來Bob一次做了兩筆生意,他一定很樂,這麼省事就完成了同一社區的兩個交易。好吧,既然Bob動作這麼快,我們剛好躲過砍樹的噪音浪潮,還能送疲倦的小J上床睡午覺,皆大歡喜。唯一的遺憾,大概是我來不及幫剪髮前的美國梧桐樹拍照。
修剪過的美國梧桐樹,就像剪了頭髮的人,讓人覺得清爽多了。等春天來的時候,它一定又是滿頭綠意,只是跟今年髮型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