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五歲就一定要上正規幼稚園的話,我認為是不用特別學,到幼稚園後沒多久就學得到了。
或許DEBBY可以去看些講兒童語言學習的書。就我所記得的,五歲前兒童學習語言的方式,都是當母語在學,不是我們想像中那種一種語言一ˇ種語言循序學習的方法。
由 whiteg 發表於 January 23, 2009 03:59 AM簡單說說我對移民第二代學語言的看法:
1. 幼稚園之前,孩子間比較不會有排擠的問題,語言不通只是剛開始不會玩在一起,隨著園方的居間協調照顧,孩子自然會與同儕發展出相應的語言能力。小學之後,圈子的劃分會越來越明顯,如果這時才入學而英文完全不通,開始一定比較吃力。如果孩子個性內向加上老師戴了有色眼鏡,孩子的問題可能從孤立排擠變成被捉弄或自閉。如果孩子個性外向,校方也很歡迎與宣導文化的多樣性,長期看來不論語言、心理,都不會有任何問題。
2. 孩子的語言主要是跟同儕學的,尤其青少年之後,父母師長的影響幾乎趨近於零。商周出版的《教養的迷思》(by Judith Harris,洪蘭譯)對於這點有很精采的舉例與解釋,不妨找來看看。
3. 延續上一點,因為語言主要是跟同儕學的,所以對學習一個全陌生的語言,看電視不會有直接的幫助。如果有同儕作為溝通互動的對象,電視節目才會有幫助,也才能從中獲得語言發展需的原料(我終於瞭解為什麼看了一輩子的小叮噹,我一個日文句子都造不出來)。
4. 還是延續上兩點,語言的發展來自溝通的需要,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他們從同儕中吸收語言極為迅速。所以儘管孩子在家時間長,到了青少年期,如果父母只會問「功課做完了沒?」「數學會不會要不要補習?」「去哪裡?」之類讓孩子愛理不理的問題,母語的發展一定停滯。如果與親子間的溝通總是伴隨這種關心式的壓力,孩子甚至會排斥繼續說母語。(其實很多中國父母都懂這點,但話一出口還是只會念經)
5. 長遠來看,英語(或在地語言)的發展根本無需操心,真正難學的還是父母的母語。
由 阿威 發表於 January 23, 2009 08:25 PM謝謝阿威的分享。Judith Rich Harris的《The Nurture Assumption: Why Children Turn Out the Way They Do》有了增訂版,不過還沒上市。
關於跟同儕學語言這一點,跟某人對他認識的第二代移民的觀察很接近。他認為,小孩上學之後,語言發展就不受父母控制了,第二代移民的小孩都跟其他小孩講英文,不肯跟父母講父母的母語。
看電視不是學語言之道,這我之前在別的地方看過。就像我們看日劇,也頂多只能學一兩個單字而已。
與其說我操心小J的英文能力,不如說我擔心他在學校的適應狀況。他比較內向,跟我弟有點像。我弟以前剛上托兒所時,被同學欺負得很慘,被同學咬、被同學裝沙子到衣服裡等。不過,那發生在台北的托兒所,當時沒有語言問題。如果小J很幸運,碰到和善的同學,那我會擔心的是他學習的狀況。從《養男育女調不同》來看,他如果學習跟不上,到時被認為有注意力缺失問題,甚至弄到被開藥,那就不妙了。
個性對學語言、適應等方面,有滿大的作用。某人的表妹和表弟移民美國時,前者念國中,後者念小學。照理說,應該是念小學的適應比較快,而且女生比男生有更多的人際圈圈的問題。結果卻是念小學的表弟適應比較差,因為他個性比姊姊內向,不像他姊姊那樣,一下就如魚得水了。
(回whiteg:)在考慮讓他兩、三歲或者五歲開始上學和學英文,我主要考量小J與人溝通不良的陣痛期。兩、三歲不愉快的經驗,長大就忘了,因為我們最早的記憶多半從四、五歲開始。五歲不愉快的經驗,可能到滿大都還記得,這對學習可能有點不利。而且五歲會說的字彙比兩、三歲時,多太多了,一比就顯得落後很多。話又說回來,為了減少這個陣痛期的衝擊,要犧牲多少母語的學習,也是我們得權衡的。
《Learning a New Land: Immigrant Students in American Society》提到美國每五個小孩就有一個小孩是移民者的小孩。大多數都會學英文,主要是從電玩和鄰居身上學英文。有些小孩很幸運,靠著良師益友或父母,得以在此上大學,把這裡當作成就他們夢想的土地。但更多的孩子,前五年的生活充滿失望、挫折和夢碎的感覺。
再一次,深感前路艱難。
要不要送小孩去托兒所真的是一各很掙扎的決定,
我們家是爸爸美國人媽媽台灣人,
現在定居在日本,
夫妻倆在美商上班,
日文非常非常的破,
我家妹妹現在快1歲,
因為我們日文不好無法跟日本托兒所老師溝通,
所以小孩去上國際學校的附設托兒所.
托兒所的壞處真的是很容易生病,
尤其這個年紀的小孩很愛咬東西,
玩具幾乎是大家咬來咬去,
要不被傳染生病很難.
為了這個問題我想過很多次要辭職自己帶,
(我的工作是半天制,小孩半天去學校,中午我就帶回家自己帶)
可是最大的考量是她會失去穩定和外界接觸的機會,
日本的民族性強,加上語言不通,
要找到可以互相交流小孩年紀相仿的媽媽很難,
而且我住的這裡冬天很長很冷,
冬天帶小孩出門玩的機會不大.
她去學校是真的學得到比較多東西,
接觸不一樣的人和小孩,
接受不一樣的刺激,
這點是我一直無法下定決心辭職的最大考量.
但是看到她又被傳染生病受苦,
心裡也很難過.
至於語言問題,
爸爸和學校都是說英文,
我是和她說中文,
出門的話聽到的是日文,
爸爸會擔心她語言混淆,
不過我是覺得小孩無論怎樣,
最後還是會以他上學體制的語言為主,
所以小J或許剛上學時會比較落後,
但是小孩學得快語言應該不會是問題,
我個人是比較重視小孩的人際關係和技巧,
或許可以考慮帶他去上類似Gymboree的課,
從遊戲中讓他多和外界接觸,
活潑一點的話以後上學說不定會適應的比較輕鬆.
謝謝嘉嘉的經驗。家長和寶寶的確都需要和外人交流啊。
Gymboree的Music & Play口碑不錯,我剛好有折價券,改天有空時,會帶他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