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前看ABC新聞時,發現他們網站上有個小工具(只限美國)可以試算打新冠疫苗的順序,是根據所在州和縣,和各州排定的防疫順序而定的,主要跟工作、年紀、是否有特定健康問題有關。我於是試著輸入資料,看看我何時可以排到打疫苗。
結果顯示:“There are an estimated 30,992,506 people in such groups in California, which means about 78% of the state population will probably get the COVID-19 vaccine before you. These groups include high risk workers in health care facilities, first responders, people with significant health problems, nursing home residents, teachers, transportation workers, people over 65, and food and retail workers.”
最前面的三批都跟我無關。我是加州最後22%可以打疫苗的人。因為我不是醫護人員,不是老人,沒從事某些高風險行業,也沒有特定的健康問題。
前三批人打完可能會是明年中以後的事了。如果我在明年底前打得到疫苗,算是運氣好的;不然就要等到後年了。如果明年還有新的疫苗出來,增加市場上可打的劑量,或許接種的人會多一些。
在這種情形下,我只能自我安慰,起碼我有時間觀察,看看這些新冠疫苗有沒有副作用,畢竟我是那種有查不出過敏原的人。自從過敏科醫生跟我說直接打過敏針,省得找過敏原後,我已經放棄治療了。而且今年因為我的家庭醫生在疫期中變成特約醫生,一年要多收兩千美金,這筆錢只是門票而已,其他費用照算,對我們而言太貴了,所以我現在沒有家庭醫生。我只能凡事小心一點。不過CDC目前建議,如果沒有對疫苗或注射藥物過敏的話,就算有食物、寵物、環境因素等過敏的話,還是要打疫苗。若對第一劑新冠疫苗嚴重過敏,就不要打第二劑。
在疫情尚未受控的狀況下,明年可能又要廢掉了。今年已經沒有辦法出門旅遊,明年恐怕還是如此,不知何時才能回台灣。
這時想起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當時根本沒有疫苗,科技不發達,病毒最終自然消滅。希望美國人過完聖誕節和新年後就全國一心,好好待在家抗疫,再加上疫苗,新冠疫苗也能自然消滅。這是我最大的2021新希望。
自從全家都在家上班上學後,網路變得無比的重要。從三月以來,我們多次嘗試改善家裡的網路速度。因為有個樓梯在屋子正中央,我們家一樓是ㄇ型結構,小孩的書桌和某人的辦公桌在ㄇ的左右兩條腿的位置,而我們家的無線路由器在某人辦公桌旁,導致小孩早期一直抱怨網路很慢,尤其是小J要打電玩時。經過高人指點,某人測到我們家有無線網路死角的問題。雖然我不懂,但我有印象看過別人家的爸爸提到他女兒抱怨家裡網路有死角,所以他買了某些東西改善。
我找到那篇文章後,於是買了MeshForce Whole Home Mesh WiFi System M3 Suite,包含1 WiFi Point + 1 WiFi Dot,據說這樣涵蓋四到五個房間。裝了以後,一樓的無線網路果然順暢多了。
但是,暑假過後,已經正式進入少年期的小J要我們買張小書桌放在他房間,從此一整天只有吃飯和要練琴、打球才出房間,完全變成宅男。然後他三不五時抱怨網路很慢,有時還氣到在房間製造碰撞聲。
於是月初我又買了一組一模一樣的。本來我只要買一個Dot(WiFi延伸器,$89)就好,但當時Amazon沒有貨,我不想買第三方出貨的,而且一模一樣的那組降價到$74,我第一次買的時候是$119,那就不用堅持只買一個Dot啦。
二樓多一個Dot之後,小J非常滿意,他說網路速度提升兩倍不止。
問題是,那Dot裝在我們臥室外牆。我問某人能不能晚上睡覺時間到就拔掉,他說那要每天重設,所以他不想。
那晚我本來要就寢時已經累得快不行了,但是我躺在床上至少三小時都睡不著,覺得很清醒,這是腦波被影響吧。第二晚,又是如此。我之前戴Fitbit手錶睡覺時,就會睡不好,所以我知道是無線網路干擾的關係。對一個每天睡不到八小時的人來說,躺在床上三四小時睡不著,是非常浪費時間又消耗能量的事,而且第三天一早我要開車送小J去上網球課。疲勞駕駛的危險性不亞於酒後駕駛,所以我就跳下床把那個Dot拔了,之後我就睡著了。
後來我在車上問小J睡得好嗎,他說他兩天都沒睡好。晚餐時我提到這件事,小P也說他睡不好。全家唯一沒睡不好問題的是某人。他聽了之後,趕緊說那以後小P要睡覺時就把二樓的Dot拔掉。不然我們三個都睡不好,長期下來應該會造成免疫力下降,在疫情這麼嚴重的時候,堅持插著Dot睡覺很不智。
雖然沒查到什麼WiFi會干擾睡眠的科學證據,但這跟食物過敏一樣,如果有個東西會讓身體出問題,那就不必一直整自己。睡覺時遠離無線電子產品,才能有好的睡眠品質。
五年級的小P前兩天做了Lexile藍思分級測驗,結果是1396L,比上次的1210L進步186L,算是進步幅度相當大的。昨天晚餐時,他跟我說,老師告訴他,他的程度比紐約時報(1380L)的Lexile還要高。我一聽,這正好給我一個線索,去研究我這幾個月持續觀察和想要探究的一個問題。
不過,在那之前,我想先知道小P的英文程度到哪了。一查才發現,他已經到了可以念大學的程度(1300L +),比十二年級(高中最後一年)還要高。這只是指英文程度而已,並不代表他有相當的背景知識可以理解大學一年級程度的知識。這同時說明紐約時報是訴求英文能力達大學程度以上的人。
我記得,以前大學時的某門必修課的教科書或教材上寫著,美國新聞寫作是針對國中二年級的程度。不過,我到美國後,發現不同媒體的用字程度有相當的差異。因為訴求對象不同,在平時就有分眾的效果,在選舉的時候,更可以在不同媒體的臉書頁討論發現讀者差異。
既然知道可以用Lexile藍思分級測量,我很快就找到不少相關資訊。根據"College and Career Readiness: Through the Lens of Lexiles"所列,SAT/ACT考試的程度是1180L,要考過美國公民(包括看報、投票和當陪審員)則要1230L。
在媒體內容方面,紐時不是程度最高的,最高的是英國的路透社(Reuters)1440L,接下來依序是紐約時報1380L,華盛頓郵報1350L,華爾街日報1320L,芝加哥論壇報1310L,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1310L,今日美國1200L。
有意思的是,美國報紙的英文在英語世界裡,不算難的。根據一份評估國際英文報紙文本難度的論文Text Complexity of English International Newspapers in a World Preparing for College and Career第三頁顯示, 國際英文報紙裡,英文程度最高的是埃及公報(The Egyptian Gazette)1440L,阿曼觀察家日報(Oman Daily Observer)1430L,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1430L。這份媒體名單裡,不乏亞洲國家,包括卡達、新加坡、中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巴林、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以色列、韓國、日本、印度等;香港的南華早報也在榜上。但沒有台灣。
英美主要的新聞通訊社裡,路透社、美聯社都被評估,以財經資訊為強項的彭博社呢?從事搜尋引擎最佳化和公關顧問的Adam Sherk,用Google的閱讀分級來評量新聞媒體內容,最多進階內容的三家媒體是彭博商業周刊(11%)、紐約時報(7%)和路透社(7%)。
通常媒體的內容定位跟市場定位有關。所以先回到美國(市場)的概況。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2019公布的數字,有大學學士以上學歷的比例是31.5%。同單位在2020年公布的數字則顯示,在過去十年歸化的公民裡,47.4%有大學以上學歷,高於本土出生和更早歸化的公民;39.4%在2019年歸化的公民有學士以上的學歷,28.1%有高中學歷。在2019年,白人有大學以上學歷的為40.1%;黑人有大學以上學歷為26.1%;亞裔為58.1%;西語裔為18.8%。 從這些數字來看,名列美國前十大報的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和芝加哥論壇報等,都算是小眾或分眾媒體了,因為很多人沒有能力看那麼難的內容。
西語裔在美國受教育的程度偏低,加上人口普查局在2013年公布的資料顯示,只有41%的西語裔能說流利的英語,所以西語裔的媒體使用狀況,是我最好奇的。打從本縣從有疫情報告以來,西語裔集中的某個大城一直是本縣疫情最嚴重的地方。
有人說,因為很多西語裔從事必要工作,不像其他工作的人可以居家避疫,而且某些必要工作(農牧業)的工作場所或宿舍都是人力密集的地方,防疫工作不容易做,所以染疫率高。我不否認有這可能,但我有幾次上街時,看到一些讓我納悶的現象。例如,在Costco鼓勵一家只要一個人去採買時,我看到有西語裔依舊全家出動去逛超市,而且戴口罩不遮鼻子。六月底我去Target買文具時,有個年輕的西語裔媽媽在店裡推著推車,一手抱著嬰兒餵奶,胸前沒用哺乳遮巾,她也沒戴口罩,如果有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在她附近,她們母子很可能都會被傳染。我因此好奇,西語裔如果英語不好,是否有自己的西語媒體管道可以接收最即使的疫情資訊?本縣有緊急資訊網站,有多少西語人口會上去查看?雖然現在人人都有智慧型手機,但不代表人人都習於利用工具去閱讀和查詢必要資訊。在看到相左的資訊時,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們能否利用資源去判斷資訊的正確與否,是另一個問題。知名的歷史學家哈拉瑞綜觀人類的過去,針對這次疫情,他說,對抗病毒,人類的最佳防禦是「資訊」。所以,站在公衛的角度來看,有必要為這些教育程度偏低且英文能力有限的族群打造一個特殊的資訊管道,讓他們也有充分的資訊做出應變,才能有效地防止疫情擴大。
回過頭來看,美國亞裔其實在家裡不說英語的比例比西語裔還高,根據﹝語言多樣性與英語精通度〕一文,高達77%的亞裔在家說英語以外的語言,而西語裔在家不說英語的比例是75%。在這些亞裔中,以說中文(包括國語和廣東話)的比例最高,高達兩千七百萬人。之後依序是他加祿語(菲律賓)、越南話、韓語、印度語、日語等。這當中高達35%的亞裔的英文程度非常有限,這比例其實和西語裔相當。
在英語程度不好的亞裔裡,有族群差異。53%的越南裔有英語欠佳的問題,華裔有46%,韓裔有45%,泰裔有45%,柬埔寨裔44%,孟加拉裔43%,寮國裔42%,苗族(Hmong)41%。相形之下,英語程度欠佳比例較少的,依序為:印度裔22%,菲律賓裔22%,日裔24%,斯里蘭卡裔25%,巴基斯坦裔27%,馬來西亞裔30%,印尼裔36%。因為語言的問題,造成語言孤立的,以越南裔家庭最多,高達34%,緊接著的是華裔(30%)、韓裔(29%)和孟加拉裔(25%)。
這種人因為語言問題導致無法融入美國社會,在此次美國大選中,其實有很多問題。我最近看到兩篇報導,都是跟越南裔有關。紐時「政治導致家庭分裂,他們現在呢?」就提到一個越南裔家庭分裂投票的例子,第一代的越南父母接連兩次都要投川普,但25歲念醫學院的女兒不願意,雙方歧見甚深,都認為對方被洗腦。第一代父母的資訊來源都是臉書的越南社群,堅信拜登有一半的票都是非法的。德國之聲的「越南裔美國人 為何支持川普?」提到,越南移民當初很多是因為逃離越共統治而到了美國,他們堅信共和黨是反共的(這點跟佛州的古巴裔很像),所以支持川普。但年輕一代越南裔在美國成長,接觸到不同族群的人,反對歧視,所以不能接受川普的言行。這篇報導引述不少越南裔作家兼學者阮越清(Viet Thanh Nguyen)的看法,當中提到越南老一輩都從越南語管道獲取資訊,因此年輕的一代創辦一個雙語網站,上頭的資訊都是查證過的。
我很好奇那個網站的使用者多嗎,成效如何,但我想恐怕有限,因為同樣的困境發生在中文使用者上。這次大選讓我詫異以前在超市前發免費報的某反共華人宗教團體勢力變得如此之大,現在有報紙、電視和網路電視台等,而且有多種語言,台灣的豬油媒體等常轉載,收編了不(能)看美國主流媒體的群眾。我認識的本地川粉恐怕都是這個媒體的讀者,一位號稱非常討厭中國人但配偶是中國人的台灣川粉的言論都是這種調調,之前她每次傳來這些錯誤的訊息,我都花時間找了正確的英文資訊傳回去,但她依舊傳那些很有問題的文章來,我想她大概不看那些英文新聞。她有天傳了篇最早是簡體字寫的歧視黑人文章後,我忍無可忍跟她說不要再傳這些東西給我了,我受不了那種一面抱怨中國打壓台灣,一面轉個身在美國和中國人一起歧視其他種族的人的態度,到底憑什麼?她還反問我要繳稅給黑人嗎?她跟那些越南第一代差不多,難以溝通。
沒想到,新加坡朋友是另一個川粉。她聽了我解釋很多事後,很詫異地說:「我們看的東西不一樣。」然而,我們的見解不同,可不只是我們看的媒體不一樣而已,她有很多基本認識是錯的。例如她說美國這次投票率99%。我說沒有,是六成多,這在民主國家已經算很高了,投票率近百只可能發生在共產國家,如果他們有投票的話。我解釋那個99%是開票率,她聽了很困惑,反問:「是嗎?」我又說,這次是因為通訊投票,不然那些領時薪的工人是不可能去投票的,不然可能有小孩要挨餓。她問我:「不是有投票假嗎?」我說美國沒投票假。她一臉驚訝又問:「是嗎?」後來她說,日本是最支持川普的國家,支持率100%。但最挺川普的亞洲國家明明就是台灣啊,不過42%,這已經在亞洲國家中算很高了,同個調查中並未包括日本。耐人尋味的是,她的原籍馬來西亞和現籍新加坡都是非常支持拜登的。她為什麼這麼挺川普?恐怕跟看那個反共宗教媒體有關了。
這個朋友的英文能力不差,在亞洲也有大學學位,但是對政治的基本認識不多。由她的案例看來,移民局增加移民考試的題庫,提高考試的題數等新措施,是有必要的。新移民應該多了解美國的基本運作,否則投票時,他們的選擇將會影響美國的未來走向。
這次選後有個梗圖,是連環漫畫式的:第一圖是有個戴紅色「讓美國再次偉大」帽子的人看書,書名是「拜登如何竊取大選」;第二圖是那人把書打開,書上寫著「他讓更多人投票給他」;第三圖是戴紅帽的人流下眼淚,下方寫著:我希望我看得懂。這梗圖在某種程度上描繪英語不通的西語裔和亞裔川粉的狀況,他們有某種定見,雖然也想知道事實的真相,但能力不允許。
如果說,今年的疫情和總統大選,讓我看見美國未來改變的契機,那一定是在教育和媒體上。有媒體說,拜登上台後的危機之一,是有近半的人不信任他,而這近半的人,比起另一半的人,可能有教育程度偏低、英語能力較差、資訊能力較弱等問題。這些都是需要紮根很久,成效又很慢的工作。然而,我們希望未來溝通更順暢、必要資能訊迅速傳布和假消息能被釐清的話,很多事不管該難都要做。而新移民個人能做的第一步就是永遠不停止的學習,學習認識這片新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