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30, 2010

她不知道她懷孕了

每當看到新聞提到,十幾歲的少女懷孕了,一直到生產前,老師同學都不知道,我總覺得不可思議。懷孕不是會大肚子?怎麼可能看不出來?直到最近因為餵奶,重回電視前,我偶然間在TLC台看了「我當時不知道我懷孕了(I didn't know I was pregnant)」節目,才發現真的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懷孕了,所以不少美國寶寶是在急診室或家中(好幾個是在廁所)出生的。

這些女人,不只是年輕的二十歲年輕女生,也有三、四十歲的熟女,甚至有生過一胎的媽媽。不知道懷孕,有些是因為驗孕棒不準確(最準確的是用早晨的第一次小便去驗),有的是把懷孕初期的出血當月經;有的是因為體重沒什麼變化或稍微變胖,但是以為自己是吃多了(蘋果型身材的人大概比較看不出懷孕吧?);有的是因為不知道頭痛、胃食道逆流、背痛、突然喜歡某種食物等症狀是因為懷孕了。這些案例大部分都說沒感覺胎動。至於那個已經生過一胎的,顯然沒理會醫生說的,生產完兩三個月不能有性行為,她一生完的第一個月就受孕了,所以之後她怎麼運動減肥都沒用,而她只是以為自己瘦不下來,完全不知道自己又懷孕了。此外,哺乳當然不是好的避孕方式,至少,我知道兩位朋友的第二胎都是哺乳期間懷上的,有一個懷孕時,月經還沒來呢。

她們因此有嚇壞自己的生產經驗。很多人以為生產前的腹痛是便秘所致,所以去廁所用力排便,結果把嬰兒大到馬桶裡。她們低頭一看,差點嚇死(我在餵奶時看到,也受到驚嚇)。寶寶以這種方式出生很危險,因為頭和脊椎可能撞到馬桶而受傷,而且馬桶很髒,對新生兒是非常不衛生的環境。我沒自然生產過,看到這些例子,恍然大悟,生小孩時的用力方式,可能真的跟排便很像。之前我看到有位媽媽提到,她生產時用力半天,小孩都沒出來,直到她用上大號的方式用力,才把小孩生出來。

在急診室生產的,其實也受到不少驚嚇。很多女人一聽到醫生說:「妳懷孕了,馬上就要生了!」都感到無法接受。有位前一週被婦產科醫生說懷孕16週的女人,聽到急診室醫生說她懷孕34週,即將早產,而不是流產時,她整個人都呆掉了。還有一個43歲的女人,以為自己躺在急診室病床時排出腫瘤類的東西,護士小心翼翼地剪開她的牛仔褲,跟她說:「是個女孩!」她以為聽錯:「什麼女孩?」「是個女孩在妳的牛仔褲裡!」那個女人往自己腿間一看,果真看到一顆頭,眼珠都快掉出來了。很多不想生小孩卻在急診室被告知即將生產的女人,在痛苦和不情願中生下孩子。可是,她們之後都對孩子一見鍾情。有個本來不想要孩子的女人,在收養機構的人來之後反悔,選擇把孩子帶回家。或者這是這個基督教國家的基督教電視台的議題選擇,也許很多例子是媽媽真的不想要孩子,選擇把孩子送走,只是我至今沒看到這種例子。

這節目中的急診室跟台灣不一樣,都是一人一間病房,不是一堆人鬧哄哄地擠在一大間病房裡。我於是想到,之前我在台灣工作時,有陣子因為工作忙碌,壓力大,以及每天東奔西跑,很少喝水,於是有嚴重的便秘問題。有回我因此在上班時,走到公司大廳就昏倒。警衛打電話找主管,主管於是要兩位跟我不熟的男同事送我去國泰醫院急診室。到了急診室,年輕的醫生當著我同事的面,大聲地問我有沒懷孕,我說沒有,他不相信,又問一次。我肚子痛到沒法罵他,只能在心裡想像用機關槍射殺他一萬遍。你當我是聖母瑪麗亞還是陰陽人啊!就算我懷孕,我也不要醫生當著閒雜人等的面這樣問我,醫生不信的話就讓我驗尿,而不是當眾問我三遍。台灣的醫療雖然便宜,可是病人毫無隱私。美國醫療雖然貴,可是在這裡看病,感覺自己還被個人看。所以每回某人說要搬回台灣,我都說不要。

雖然已經生過兩個小孩,看了這種節目,我還是吸收到一些東西。原來婦產科醫生還是會弄錯胎兒大小。原來精子在72小時後還是會讓卵子受孕。原來生產完是可以馬上受孕的。

這些當初不知道自己懷孕的女人,生產完之後都很擔心小孩的健康,因為她們沒有做產檢,沒有吃孕期維他命。更感到危險的,是那些在孕期喝酒的女人。比起來,我們應該感到慶幸,我們的孩子在預期與祝福中懷胎及出生,該做的檢查都做了,該避免的事我也都盡力避免了。雖然我運氣不好,一次碰到遜醫生,一次碰到壞醫生,讓我經歷了兩次剖腹產,可是孩子健康,比什麼都重要。

不想要孩子卻意外懷孕,對女人來說,真的是擺脫不掉的惡夢。最近Mirena避孕器的廣告就是一個媽媽在超市看到別的小孩惡搞時,覺得頭很大,結果回到家,兩個小孩又搗蛋。More kids, more mass.那種小孩讓人頭痛的景象,真的讓嘗過苦頭的媽媽會想衝去裝避孕器啊。畢竟,在這些意外懷孕的例子裡,至今沒有提到一個是裝避孕器後懷孕的。

由 Debby 發表於 08:19 PM | 迴響 (3)

June 08, 2010

不一樣的剖腹產經驗

在美國,一般來說,懷孕超過32週以後,就很難換婦產科醫生。一位醫生跟我們說,因為同地區的醫生會認識同行的其他醫生,不願意搶別人的生意(病人),而且他們賺的錢主要來自產檢,超過32週以後,會做的產檢次數很有限,能賺到的錢不多(即使病人採剖腹產)。在懷孕38週時決定不繼續看原本的婦產科醫生後,我們因此一度擔心找不到好的醫生幫我接生。不過,還算幸運,我找到兩個醫生。

一位比較爭議的醫生是兩位朋友的醫生。他的爭議之處在於他的私生活,他的兩位前妻都是他的病人,而且曾與剛生產完的病人發生不當關係。但是在專業上,他算是很有經驗,而且比較接近我想要的自然派,也願意跟我們討論、解釋許多細節,比我之前的婦產科醫生好多了。只是,他無法做VBAC,他只能幫我做剖腹產。

另一位做VBAC的醫生非常年輕,只有八年經驗,連當藥劑師的朋友都有點擔心這個人選。我們之前不會考慮這個醫生,可是當時情況特殊,所以也去看了。看了之後,我們都覺得他的態度很好,而且他提到可以去一間較遠的醫院生產。那間醫院比我們原本要去的醫院有彈性,對病人也比較友善,如果在那裡做剖腹產,不需要住到四天以上(我上次住院五天)才能出院,他有病人兩天就出院了。這對家有另一名幼兒的我們來說,真是很大的誘因。他也主動提到,如果我們跟他排定要剖腹產,在手術前他經由超音波發現胎兒的頭轉下來了,他會讓我回家,等陣痛再去醫院自然產。於是,我們最後決定找這個醫生了。

一次門診後,醫生安排我們去參觀那間醫院的產房。那時產房和產後病房都沒人,一名護士便帶我們到處參觀。那個護士一聽到VBAC就臉色一變,慎重地跟我們說,千萬不要VBAC,她當生產護士十二年,見過許多慘烈的案例,她不希望我們碰到那種事。既然寶寶胎位不正,那就跟醫生排定剖腹產吧。我們才發現原來那間醫院是不能做VBAC的,醫生好像不太清楚此事。

此外,最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是她提到胎兒經由剖腹產出生後,會跟媽媽一起到恢復室,爸爸也會到恢復室陪妻兒。而我上次的經驗不是如此。上次我在一間天主教醫院剖腹產後,一個人待在恢復室好幾個小時(而且因為麻醉藥而覺得全身癢得要命,偏偏又沒法抓),小J出生後,被抱到我面前,讓我看一眼,然後就被抱走,直到我離開恢復室,到了產後病房後,護士才把他推進來跟我相聚。醫生聽了我的經驗,表示這不太尋常。他太太兩胎都是剖腹產,第一胎是緊急剖腹產,第二胎則是事前規劃的剖腹產。他跟我表示,我這次的剖腹產經驗會比上次美好。

我不是美國人,不可能覺得開刀會有多美好,我不懂為何那麼多人沒狀況卻要剖腹產。照針灸師的說法,一旦剖腹,氣走了,血也走了,非常傷身體。如果非得剖腹不可,我的確希望寶寶在我身邊久一點。

到了排定的剖腹產那天凌晨,我開始感覺數次子宮收縮的痛。在這之前,肚裡的寶寶很聽話,一點產兆都沒有。從產房光腳走到手術室的途中,我因為強烈的宮縮不得不停下來。醫生剖腹後,說我的子宮頸變薄,我的身體當時算進入生產程序。

我在孕期有兩個希望。一是能夠自然產(VBAC),二是寶寶這次能待夠久,到預產期左右再出生。如果要剖腹產,我們原本希望等到陣痛再剖腹,只是後來還是跟醫生敲了一個日期。希望一沒辦法實現,希望二倒是實現了。所以這次也不算太遺憾。某人帶寶寶在出院後兩天去小兒科做檢查時,那個很喜歡小孩的小兒科醫生聽到我想要VBAC,便說她當初也想要VBAC,只是她的小孩在二十九週就早產了。比起來,我還算幸運。

這次剖腹的時間比我預期的長。打麻藥時,我痛到差點以為自己撐不下去了。我兩度感覺麻藥竄到左腳,右腳卻沒有類似的感覺。之後麻藥還在左腳產生副作用,難過到讓我在夜裡無法入睡。出院多天後,我的左腳仍會抽筋。那間手術室為了減菌,所以設定的溫度很低,我冷得一直發抖,而且很想睡。某人抓著我的手,一再提醒我不能睡,小孩就要出生了。有人因為前次剖腹產導致沾黏而大出血,我還好,沾黏不多。大概因為胎兒胎位不正,又比較大,所以醫生花了不少時間,才把寶寶整個拿出來。寶寶出生後,她們讓我抱一下,然後就帶去恢復室等我,某人也跟著先去恢復室了。

等我的傷口被縫好,被推進恢復室後,護士把寶寶抱到我胸前,讓他練習吃奶。跟小J不一樣,弟弟很快就會正確含住。之後護士把他抱到旁邊去繼續檢查、洗澡等,而我可以在等麻藥退掉的過程中繼續看他。

比起來,這間醫院真的是對產婦親善,也對餵母奶的媽媽算友善許多。小J出生後,不但被抱離我身邊,還被護士灌了兩盎司的配方奶,我當時奶水沒來,一下就要面對兩盎司的差距,覺得壓力很大。

這間醫院的護士會問媽媽要餵什麼奶,在母奶還沒來之前,媽媽就算決定晚上要讓寶寶吃配方奶,護士也不會餵太多。她們說,新生兒的胃像個大理石,非常小,頂多給他15~20CC就好了,連一盎司都不到。

我本來很擔心剖腹產會延遲母奶來臨的時機,但是醫生護士都說沒有影響,只要多讓寶寶吸就好。只是,剖腹產後餵母奶會很痛,因為哺乳會刺激子宮收縮,再加上剖腹產生的各種疼痛,對剖腹產後的媽媽來說,實在很吃力。哺乳資料也鼓勵第一次餵母奶不順的媽媽在第二胎時再試一次,因為乳腺通過一次,第二次可能會比較容易。

這次餵母奶的障礙回家後才浮現。回家後不到一小時,幫我坐月子的月嫂就讓弟弟咕嚕咕嚕灌了近兩盎司的奶,一下就把他的胃撐大,現在只好苦苦追奶了。唉。

如果說那間醫院有什麼缺點,大概是食物太差(而且不像上次那間醫院,也提供給陪產婦的先生一份餐),以及可以三段調整的床非常難睡,讓我覺得脊椎快要躺壞了,非趕快出院不可。

由 Debby 發表於 09:22 PM | 迴響 (2)

June 04, 2010

真的是個大寶寶!

產前九天,我又照了一次超音波,是這個孕程的第八次超音波。這次是由超音波技師負責。他東照西照,記錄了許多東西,跟我說,除了胎位不正,其他都很好。他預估寶寶有三千五百多公克。這次照超音波的結果,讓新的婦產科醫生決定收我這個快臨盆的產婦。因為我的寶寶沒有什麼問題。

一位朋友在孕期被超音波醫生嚇個半死。她被告知寶寶有心臟問題。但是,寶寶出生後,一切都很健康。前陣子我翻了舊的寶寶雜誌,正好翻到一篇跟超音波有關的。那篇文章的作者是個也曾被超音波結果嚇到的媽媽。讀了之後,我才發現,原來美國會用超音波結果來嚇孕婦的醫生或技師還不少。我們倒是滿幸運的,沒碰到這個問題。我怨的,是之前的婦產科醫生早就從超音波知道我的寶寶胎位不正,卻遲遲到38週才告訴我,一併跟我說,我不能做VBAC。

新的婦產科醫生,是個也可以做VBAC的醫生。之前沒找他,是因為覺得他的經驗相對太少。可是,實際談過之後,我們比較喜歡他的態度。因為之前的醫生不但脾氣壞,不會主動跟我們解釋狀況,一旦我們問他問題,他就像被刺到一樣,態度惡劣。聽說也有其他換醫生的孕婦抱怨這狀況。新醫生的說法是,之前那個醫生生意太好,所以用這種方式擺脫一些病人。

氣歸氣,我們覺得這或許是上天的安排。因為寶寶可能不想被那種壞脾氣的醫生接生,所以換個醫生也好。新的醫生會很細心地跟我們討論可能發生的狀況,也同意我可以等到陣痛再剖腹,如果一直沒有陣痛,我也可以等到42週再剖腹。他甚至說,如果安排剖腹,手術前,如果經由超音波發現寶寶的頭轉下了,他會讓我回家,等陣痛再去自然產。

不過,後來因為考量到如果我半夜陣痛,我們會找不到人照顧小J,所以還是跟醫生約了時間剖腹。反正這次我已經撐得夠久,已經超過用超音波算的預產期,胎兒應該夠成熟了。

剖腹手術後,醫生跟我恭喜,說是個大寶寶。我問多大,他說八磅九(3884公克)!我聽了真是大吃一驚,我居然生了這麼大的寶寶!比小J整整多兩磅!之前的中醫、針灸師和超音波都沒錯,我肚裡的胎兒真的很大!另外兩個預產期跟我差不多的朋友都在我之前生產,都生出比第一胎還要大的男寶寶。我猜我們上次生產後子宮都沒收縮得很好,所以這次胎兒一下就長太大了。

醫生說,我的子宮被撐太大了,所以我得用一種束腹,幫助子宮縮回去。然而,剖腹產的傷口還很痛,那種束腹沒用好就拉扯到我的傷口,看來得等幾天再用了。


由 Debby 發表於 08:57 PM | 迴響 (3)

May 22, 2010

孕期體重比一比

這次懷孕,我增加的體重比上回少,大約是26磅左右。美國一般說法是孕期可以增加30磅(13.6公斤),但是還要看原本體重,所以醫生說我可以增加35磅(15.8公斤)。上回我增加的體重似乎超過35磅。

前陣子,我一度很擔心自己九週都沒增加體重,胎兒也沒有長,沒想到,超音波一測,他居然比小J出生時還重!小J在36週後期出生時,只有6磅9盎司,但是還沒出生的弟弟現在已經被說有7磅多了。

很多人都說,懷孕時要多吃蛋白質,尤其是多吃牛肉。但是我從小J開始吃副食品後,就幾乎不吃牛肉。我們家的蛋白質主要是雞肉、魚肉、蛋,偶爾會加上豆腐。所以攝取牛肉以外的蛋白質,胎兒也不會長得比較小。

在美國,懷孕時吃牛肉要特別當心。有研究指出,懷男寶寶的媽媽在孕期吃太多一般牛肉,對寶寶長大以後的生殖力有負面影響,因為男寶寶的精蟲數量會較少。如果要吃牛肉,應該吃有機且吃草的牛肉(這種牛肉比一般牛肉貴許多)。我的小孩長大以後要不要結婚,在愛情婚姻上做什麼選擇,大概都不是我管得著的,但是,我不想因為自己貪吃,就壞了他的幸福。所以不吃牛肉,也沒什麼大不了。

在我們的印象裡,漢堡充斥的美國應該是個蛋白質過剩的國家。可是,《Husband-Coached Childbirth》提到一個研究,美國不少孕婦有蛋白質攝取過少的問題。所以書中的建議是一天吃兩個蛋。有段時間,我的確一天吃兩個蛋,說不定這是寶寶長肉的原因。一位生出9磅4盎司大寶寶的朋友,因為吃奶蛋素,曾經一週吃20個蛋!

胎兒長那麼大,到底好不好?對想自然產的孕婦來說,胎兒太大當然不好,因為不好生,而且懷孕後期會增加母體的負擔。最近幫我針灸調整胎位的女針灸師就說,應該是「小生大養」,胎兒要小,等出生以後再把他養大,所以懷孕時不要吃太多。她說她懷孕時,家人從日本幫她寄來一種從腳往上套的束腹,從懷孕三個月就開始穿,一直穿到臨盆。當她要生時,別人以為她才懷孕五個月。可是她的兩個女兒也沒特別小,出生時都有七磅。

她說的束腹到底長怎麼樣,我一點概念都沒有,美國似乎沒有這種東西。美國人也沒有這種觀念,這裡大寶寶多的是,前幾天還有個胖胖的美國太太說我的肚子很小(美國人的標準顯然跟亞洲人差很多。亞洲人都覺得我要生了,而某人說看我走路都很擔心我要摔倒了)。日本人對孕期可以增加的體重標準,似乎比美國人嚴苛許多,我印象中是10公斤或者以下。

對於這個說法,我知道得似乎太晚了。最近一、兩個月,我的骨盆都被壓到痛到很難睡。雖然很多人都會說這時就希望寶寶趕快出生,可是我還是保著一絲希望:希望寶寶先把頭轉下來再出生吧!


由 Debby 發表於 10:22 PM | 迴響 (0)

May 19, 2010

只要你平安健康

上週一的產檢,我又心不甘情不願地被照了第六次的超音波(小J總共只照三次而已)。這一次,醫生宣布一個讓我們感到晴天霹靂的消息:寶寶胎位不正!我事後忍不住要埋怨這個醫生,為何他三不五時就幫我照超音波,卻沒有早一點讓我們知道寶寶胎位不正?我早在一個多月前就問他寶寶的頭是不是轉下來了,他當時說是。某人說,醫生當時可能沒聽懂我的問題。我說,那也不該回答「是」啊。

於是,接下來,我們經歷兵荒馬亂且心慌意亂的一週:找醫生詢問做子宮外轉術(external version)的可能、針灸(當然也做了胸膝臥位法),然後找新醫生。

根據另一位可以做子宮外轉術的醫生說法,由於寶寶是伸腿臀位(Frank breech),兩隻腳在他臉前,所以成功率只有50%,而且就算成功了,也可能又轉回去。最令我們猶豫的,莫過於做這項子宮外轉術必須用藥,而且必須在醫院做,因為有些孕婦失敗後,發生緊急狀況,需要立刻剖腹。

我們考慮了兩天,最後還是決定不做了。因為成功率不高,我們不希望使用藥物。如果做子宮外轉失敗,再加上剖腹產,那寶寶就會吸收太多的藥物。

至於針灸,由於週數已經比較接近後期,再加上寶寶比較大(醫生從超音波測量,已有七磅半),我的骨盆又比較小(針灸師說的),成功率也不高。看來我得接受VBAC可能性很低的事實了。

雖然新的醫生說我上一次的剖腹產是不必要的,可是這次的狀況跟上次不同。根據中醫的說法,胎位不正是母體太弱了。說不定我前陣子久病不癒,影響寶寶把頭轉下來的時機。

難過歸難過,可是我們最大的希望,莫過於寶寶平安健康。如果寶寶一切都很好,那我這次就算剖腹產,也不算什麼了。


由 Debby 發表於 09:44 PM | 迴響 (4)

May 07, 2010

期待的哥哥

知道懷孕之後,我最在意的,是小J的反應。生小J前,我常看TLC台的育兒節目。有次節目中間有段問答,是個媽媽寫信去問,母愛是否是天生的?因為她的小孩出生兩、三週了,她仍不覺得自己愛自己生出的孩子。專家的答案是,母愛不是天生的,而是培養的,平均要六週(照中國人的說法,是做完月子的事了),才會感受到自己泉湧而出的母愛。既然我還不認識腹中的孩子,對他的感情還不夠深,未來會怎樣,我並不知情(有人說當媽難免會比較疼愛排行後面的,也有人說媽媽愛每個孩子的方式不一樣),我只能確知,我和小J的感情並不應該因這個未出世的孩子而有所改變。

然而,我並不希望小J因為有了弟弟,而變成好嫉妒、愛搗蛋的小孩。看到S的大兒子阿D打弟弟打到變成家庭問題,我一度很擔心小J也變成那樣。不過,經過為期不短的觀察,我覺得小J應該不會像阿D那樣,因為小J和阿D的個性不一樣,我沒餵小J吃母奶吃那麼久,我和S的管教方式也大不相同。

按照英國保母Tracy Hogg和Jo Frost的說法,不需要太早讓年幼的孩子知道媽媽懷孕了。因為他們的時間觀跟我們不一樣,跟他說:「你快要有弟弟\妹妹囉!」他會以為過幾天就會發生。所以她們主張生產前兩、三個月再讓小孩知道。不過,當我看到她們的說法時,小J已經知道了,那時我才在懷孕初期。

那時小J是不是以為過幾天就會有弟弟(一開始他以為是妹妹)?似乎不是。他到底知不知道有弟弟妹妹是怎麼一回事?我想他應該知道一點,這要感謝S家比我們早一步添丁,所以他有實例可以看。剛開始,S帶兩個月的小兒子來,而且在我們面前餵母奶時,小J的表情非常奇怪,好像覺得她們是外星人。不過,經過解釋,他好像稍微懂一點。所以後來當我要幫小J買關於當哥哥的書時,就沒特別考慮餵母奶這一項。

在英國的Angel有份相關書單。我又參考amazon上美國家長的評論,買了《I'm a Big Brother》、《My New Baby And Me: A First Year Record Book For Big Brothers And Big Sisters》和《Dear Baby: Letters from Your Big Brother》 。amazon上有時有自己出貨的二手書,價錢很便宜,而且書況不錯,後面兩本我都是買二手書,不然用原價買就太貴了。小J比較喜歡前兩本,尤其是第二本。第二本其實是勞作書,要年紀較大的兄姊按照月份貼自己和弟妹的相片或畫作,圈寫一些相關的生活記錄。雖然我們這本書至今仍是空白,可是小J每每都很期待地拿著這本書說:「這裡貼小J相片,這裡貼弟弟相片!」第一本書則讓小J知道弟弟不能吃披薩。可是他有時看的重點不見得是書中要傳達的,例如他會指著某一頁問我:「這些相片怎麼沒有收好?」至於第三本,因為故事主人翁已經上學了、會寫字,年紀比小J大,他完全不感興趣。

我前一陣子有時會有意無意跟小J說一些弟弟出生後的事,他都很認真地記起來,不時還會跟我複誦。例如,我跟他說:「以後媽媽餵弟弟吃母奶時,你安靜地在旁邊玩,不要吵弟弟。要是弟弟沒吃飽,他會哭喔。」此外,某人曾跑來跟我說,他要小J別穿某雙鞋,太小了。小J就跟他說,要給弟弟穿,讓他覺得滿感動的。不過,他後來一想,應該是我教的。我說,是我跟小J說的沒錯。小孩子就是要教啊,而且,如果經過教導,從在家裡開始,能讓他想到別人,而不是只顧到自己的需求,不是很好嗎?如果身為男生的小J,能多一點體貼別人的特質,我想對他的未來絕對是利多。

為人父母在教小孩做當哥哥\姊姊的過程中,應該可以扮演示範的角色。小J看某人摸我肚子,他也學會三不五時就伸手摸我肚子,然後跟弟弟打招呼。

隨著肚子越來越大(懷第二胎肚子大的比較快),我很快就跟小J說我沒辦法抱他。只有在他進出浴室,或者上下餐椅時,抱一下而已。小J很體貼地說:「媽媽肚子裡有弟弟!」他最讓我感動的時候,是有次我坐在地上、背靠著沙發陪他玩時,他因為沒站穩,整個人倒在我身上。他很快地把自己的重心拉開,然後倒在沙發旁,嘴裡嚷著:「要小心弟弟!要小心弟弟!」他真的知道我的肚子裡正在孕育一個小生命。

他對於弟弟,也有他的期待。當他坐在兩人座沙發上時,他會拍拍旁邊說:「以後弟弟坐這!」當我幫他講完故事,他有時會說:「以後弟弟坐媽媽左邊,小J坐媽媽右邊!」或者:「以後小J用左手牽媽媽,用右手牽弟弟!」我跟某人聽到這話的反應都是:「這樣弟弟會不會有危險?」

隨著他的垃圾想像工程擴大,弟弟也在他的故事裡參一腳。他有陣子說他和弟弟都各有一個院子,院子裡都有三個垃圾桶,他去弟弟的院子丟垃圾時曾經迷路,因為弟弟的院子比較大。我媽聽了便笑我:「你好像可以準備娶媳婦了,小孩連房子都有了!」我說:「小J的故事裡只有院子,沒有房子,院子是為了垃圾桶而存在的。更何況,弟弟都還沒出生呢!」

隨著懷孕日子增加,築巢(nesting)本能開始湧現。我開始整理小J以前的東西,然後添購應該需要卻沒買的項目。當箱子陸續到來,小J問我是什麼東西時,我會跟他說是弟弟的東西。他穿不下嬰兒的衣服,但是玩具他可以玩,所以他說以後要跟弟弟玩,我便要他以後教弟弟玩。

不過,當公婆搬來後,我聽到事情卻跟我認知的版本有差異。公婆分別跟我提到,小J跟他們說,這個那個東西都是弟弟的。婆婆擔心小J內心有點受傷。公公則說:「這麼小就會嫉妒,不好!」我跟某人則納悶:受傷?嫉妒?弟弟還沒出生,我們所有的注意力都還在小J身上吧!說真的,小J的東西比弟弟多很多,而且他都是用新的,弟弟則是撿他用過的。

上週參加朋友幫我辦的baby shower。我跟朋友提到此事,育有兩兒或三兒的朋友都說小J的確可能會嫉妒,所以我在準備新生兒用品時,也應該假借弟弟名義準備一份禮物給小J。我聽了一愣,我知道生產完、從醫院回家時,應該帶一份禮物給小J,可是現在就應該開始送了嗎?小J的生日就快到了,如果現在要開始用弟弟的名義送他東西,再加上生日禮物,那他不是拿到太多禮物了?我們並不希望因此讓他有太多的物質慾望。某人更不覺得有必要,因為弟弟根本還沒出生啊,還沒出生的人怎麼送禮?

或許我們可以用非物質的方式來進行。其實小J還是很喜歡被大人抱。他有時會說:「等弟弟出生,媽媽就可以抱小J。」他也會問我:「媽媽現在不能抱小J,誰可以抱小J?」這個答案之前不太好回答,因為某人有背痛問題,不太能抱小J,可是如實告訴他,可能太讓小J失望。自從公婆搬來後,似乎可以跟小J說爺爺奶奶會抱他。他們也喜歡抱小J。可是有天我們出去了,留小J和公公祖孫兩在家。平常不喜歡跟爺爺玩的小J,那時只好找爺爺了(公公多少有點辛酸地體認到,他在小J的優先次序列上排名最後),還要爺爺抱。爺爺很高興抱他,可是姿勢不當,背部也受了傷,好幾天都痛得唉唉叫。所以後來奶奶要抱小J時,都要跟小J說不要扭來扭去。很多人都說,老二出生後,老大難免會出現倒退的行為。喜歡被抱是不是一種倒退?這我就不知了。我媽覺得小J很正常,因為她懷我弟的時候,我整天要她抱,之前我本來都不肯讓她抱的。

Tracy Hogg大概看多會嫉妒弟妹的幼兒,她提醒家長:不管妳的老大在妳面前表現多好,永遠不能讓老大單獨和新生兒在一起,就算在同一個房間,背對他們時,背後也要長一隻眼看看有什麼事會發生。所以等弟弟出生後,小J會變成怎麼樣的哥哥,我還得慢慢觀察才知道。

由 Debby 發表於 11:18 PM | 迴響 (2)

May 02, 2010

生產前的媽媽聚會

三月的時候,S寫信來說要幫我辦Mother Blessing。這種為將臨盆媽媽而辦的聚會,是北美的傳統,類似baby shower,但是重點不是即將出生的新生兒,而是媽媽本身。為了讓我能輕鬆參加這活動,她說地點在她家,這樣我就不必張羅任何東西,也不必打掃、布置、做任何準備。

今年二月,我才參加過加拿大朋友C的baby shower。C夫婦向來熱中參加各種活動,雖不是本地人,但他們認識的人很多,所以參加那次shower的人有十來個,我只與其中一個有過一面之緣。那次的shower是C的朋友辦的,地點在C另一個朋友的豪宅裡。在吃吃喝喝(不少是來自Costco的食物,只是裝在漂亮的器皿裡)之後,有一些小遊戲,例如用15秒記下主辦人端出來的一盤新生兒用品,看誰記得多。看誰最快把冰塊裡的塑膠嬰兒弄出來。寫下新手媽媽最想問的問題在紙上,彼此交換紙卡,在紙卡背面寫上原本問題的答案,然後輪流唸出來(有點好笑)等。最後的活動是大家出示給新手媽媽的禮物。離開前,參加者會有小禮物,就跟參加慶生會一樣。

我上一次生產前沒有baby shower。一來我那時不知道這是什麼活動,二來我在這裡認識的人很少,畢竟我不是本地出生,也不在這裡求學。

現在我自認在這裡認識的人還是非常有限,跟在台灣認識的人不能比。所以一開始我謝謝S的好意。想到要麻煩別人,我覺得不好意思,她有兩個需要頻繁餵奶的小孩,忙碌勝於我,我不想增加她的麻煩;而且要找半生不熟的人(宅女跟大部分的人都很難混熟)來參加我的Mother Blessing,我會很困窘。

S跟我說,她,土生土長的加州人,邀請來參加Mother Blessing的朋友只有四個,因為這本來就是比較親密的聚會,而且她很想幫我辦這活動,一點都不怕麻煩。所以我最後就答應了。不過,Mother Blessing有一些活動,實在不是我的調。例如彩繪肚皮、肚皮舞等。所以S說會把它變成比較像baby shower。

今天中午就是聚會時間。S準備了鹹派、水果等。有幾個朋友來時,不但帶禮物、花,還帶了自己做的食物。吃喝閒聊一陣後,才進入正式的活動時間。由於C完全不懂中文,所以即使主要參加者都是台灣來的朋友,我們多半還是講英文。

S拿來一些珠子和線,她讓其他人挑一個珠子,然後對我說她們給我的祝福。之後她們把這些珠子串在一起,做成一個手環送我。此外,她們還用鮮花編了一個花環放在我頭上。上回C也有一個,是銀色的塑膠皇冠。這究竟代表什麼?我還沒研究。緊接著,S給我幾顆珠子,我得給她們一人一個,每一個代表我對她們的請託,她們得幫我一個忙。這讓我楞了一下,因為我不是喜歡開口要別人幫忙的人,所以還得想一想。主要請她們幫忙的事,還是跟小J有關。因為到時我忙著照顧新生兒,大概不太有空顧到他想出去的需求,而且他需要跟別的孩子一起玩,尤其是學英文。這些朋友雖然主要來自台灣,可是她們的小孩都不說中文了(即使幼年時都說中文),所以小J如果跟他們一起玩,他們聽得懂小J的話,可是還是會跟他說英文吧。所以我請這些朋友到時能幫忙顧一下小J,或讓我把小J託到她們家。善於請朋友幫忙的S後來說,她知道我不喜歡開口要別人幫忙,所以特別設計這個活動。

她們還給我一些不錯的建議。例如她們知道一位收費算低廉(一小時10元)且口碑不錯的美國保母,小J可以一開始在我的陪伴下,跟保母一起玩,讓保母陪他說英文,之後慢慢增加時間,到生產後,才有可能讓小J單獨和保母出去。以及,讓某人開始單獨帶小J出去玩,如果某人沒空,就讓他帶小J去公司加班,增加他們父子相處的時間,這樣以後小J才不會過度黏著我。

活動最後,S準備了一個有Oreo餅乾的巧克力蛋糕,讓我分給大家吃。至於為何要有蛋糕,我猜是跟「蛋」代表新生命有關?(我把剩下的蛋糕帶回家,小J超愛吃的。說不定他的生日蛋糕就是這款啦。)

上次參加完C的baby shower,拿到的小禮物是一些茶包和餅乾之類的。這次S準備了一個造型可愛的塑膠嬰兒讓大家帶回家,就這樣結束三小時的活動。

希望有朋友的祝福,這次的生產和往後照顧新生兒的日子,能比上次順利。


由 Debby 發表於 10:34 PM | 迴響 (0)

April 25, 2010

懷孕時最不想聽到的話

前幾天在附近的超市結帳時,排在我後面的一位年約五十歲美國太太問我:「妳的預產期是不是近了?」我說:「沒有,還有一陣子。」她說看我的肚子很低,覺得我很快就要生了。這真是我最不想聽的話,我已經生過一個36週就出生的小孩,深感小孩出生太早,帶起來很辛苦,我不想再生一個未滿37週的寶寶了。懷孕後期的不適的確讓人很難受,可是無論如何,我都希望寶寶好好待在我的肚子裡,最好待到預產期才出生。

自從二月中生病以來,我已經連續九週沒增加體重。直到前幾天做了巧克力布朗尼,多吃幾塊之後,才好不容易多了一磅。因為沒增加體重,最近兩次產檢,醫生都幫我照了超音波,預估寶寶大小。這使得我這一胎照的超音波高達五次,這實在不是我們想要的,因為照太多超音波對寶寶並不好,更何況,寶寶之前還因為我疑似得肺炎而照了X光。

照了超音波就算了,醫生預測寶寶的大小,讓我受到不小的驚嚇,好幾天都睡不好。有兩個朋友的預產期跟我差不多。小J上幼兒律動課的班上,有個同學的媽媽預產期比我晚一天,所以我們會交流彼此的狀況。她們都很健康,體重持續增長,可是她們的寶寶被醫生預估的大小,都比我的小。其中一個朋友的預產期比我早一週,她的體型又比我大,她自己說不想生巨嬰,也不想懷著一個九、十磅的巨嬰,所以到時可能會引產。她的第一胎已經引產過了,順利自然產,這一胎應該沒問題。可是我的狀況跟她不一樣。我們家從沒有生過巨嬰的例子,我之前生的不是巨嬰(連平均值都不到),我這兩個多月身體狀況又不好,可能懷巨嬰嗎?

後來,S跟我說,超音波預測的大小有誤差,最大到20%,也就是說,被預估五磅的寶寶,可能實際上只有四磅。婦產科醫生並不是超音波技師,在這方面本來就可能操作有誤,如果醫生又希望誤導我,讓我覺得寶寶太大,到時接受引產或剖腹產(她有朋友就是醫生預估寶寶是九磅,結果剖腹產生出來才七磅多),他就可能在做超音波,量寶寶肚圍時,畫了比較大的圈,得到比較大的數值。而且母親的身體不會孕育出她無法自然產的寶寶,很多巨嬰都是順利自然產出生的。更何況,有些話,我的婦產科醫生只跟我講了一半。他說寶寶每兩週會增加一磅。實際上,寶寶到後期增加的速度較慢,可能兩週只長半磅而已。

我聽過最大的嬰兒,是九磅九的女嬰,那是小J幼兒律動班同學的妹妹。據那個媽媽說,她的第一胎是八磅五,比較難生,第二胎生出九磅九的巨嬰,大家都嚇一跳,但是反而沒那麼難生,因為頭很圓。她這兩個女兒都是四十週出生的。現在那個巨嬰已經六個半月了,看起來個頭的確滿大的。

無論如何,我都應該對自己保持信心,這一胎不會是巨嬰,我一定要用自然產生下他。

撇開醫生不談。每天都看到我的肚子的某人說,我的肚子看起來越來越大,好像快要生了。婆婆還說我可能跟她一樣,先破水,因為她當年肚子也很大,大到被她媽媽問是不是懷雙胞胎。

我想每個人的狀況不一樣。當初S懷孕36週時,我看到她的肚子,一直以為她要生了,可是她一直到快42週才生一個9磅4的大寶寶。我自己當年是41週才出生的,希望這個寶寶也能到滿40週再出生。

這樣一來,我得再忍受好幾週難睡的日子。最近一週,我的睡眠狀況越來越差,一躺下就覺得胃酸逆流。如果不巧飯後喝了果汁,那我得趴在水槽邊把在食道裡逆流的果汁吐光,再嚼兩顆Tums才能睡。此外,骨盆痛、胸腔的肌肉筋骨痛,也都讓我到難以入睡,睡了也很容易醒的地步。前兩週去蒙特利公園看中醫時,中醫把了脈,聽了我的睡眠狀況,說我是陰虛火旺,我的營養都給胎兒,自己很虛弱,所以生病一直不好。我必須說,中醫有時真的比西醫厲害。我服用那麼多昂貴的西藥都沒能把支氣管炎或肺炎治好,吃了方子很簡單(水梨+玉竹+百合+杜仲)也不貴的中藥,一個多禮拜就好了很多了。

之前我很擔心我的咳嗽如果不好,到時要生時,我還在咳嗽的話,那可能很難生。現在咳嗽好了大半,我比較適合出門了,而且天氣漸漸變好,也比較不會受涼。可是,肚子越來越沈,以往健步如飛的我,現在就算用托腹帶,走路走得很慢(沒用托腹帶的話,出門一趟就會讓肚子痛),體力鍛鍊有限,這如何是好?醫生說,很多人以為走路有助於生產,其實不然,走路反而造成骨盆和腿等更加疼痛。拉筋才是有助於生產的運動。

現在連剪腳指甲都有困難的我,要做某些拉筋運動,如果不靠輔助工具,根本沒法做。然而,當一個人肚子上多一個球的時候,做運動的難度遠勝以往,做完也不見得有常人那種運動後的舒暢感。

這時候我只能自我催眠,不能因此把寶寶催出來,一定要等到40週,等等等等……


由 Debby 發表於 09:33 PM | 迴響 (3)

April 05, 2010

隔壁房間裡的垃圾桶

我一直覺得我們家這個小房子很適合三個人,四個人可能就擠了點。前任屋主也是三口之家,一對孟加拉來的夫婦和一個大約四、五歲的男孩。所以,當我發現我懷孕之後,我和某人馬上面臨一個問題:小的要住哪?我們只有三個房間,我們住一間,小J住一間,然後最小的那間是書房。

由於小J的嬰兒床和衣櫃都比門大。要是把它們換到另一個房間去,那某人得把這兩樣家具拆掉,然後搬到另一個房間重新組裝。他在小J出生前花了好幾個晚上才組裝完成,要是得拆掉重組,那得花費更多時間。最方便的辦法,就是讓小J住到原本的書房去,把嬰兒床和衣櫃留給弟弟用,我們再重新買一個衣櫃和床給小J。

可是,書房裡的系統書桌怎麼辦?這是某人以前買的龐然大物,巨大到他不可能自己搬。而且,要搬到哪?我們為此傷神好久。

我們這個小房子不夠住了嗎?難道要換房子?某人覺得沒必要,台灣的一般住家比我們家小,大家都可以過日子,我們沒必要為了新添一個小生命而搬家,那對我們而言,不管是在經濟上或精神、體力上,都是太大的負荷。而且「由簡入奢易,由奢入簡難」,讓孩子從小習慣大房子,對他們並不是好事。

系統書桌的可能去處,我們想到兩個。一般美國的房子有兩個客廳,一個是擺豪華氣派家具的正式客廳(living room),另一個是真正頻繁使用的家庭客廳(family room)。我們不是喜歡社交的人,所以捨棄前者,把正式客廳變成小孩的遊戲間,書架也放在這,小J一歲左右在這裡玩時,三不五時把書弄得滿地,讓我們整天都在收書,或者搶救書。某人一開始傾向把書桌放到這,因為他的系統書桌不難看。另外一個可能的去處,是我們廚房隔壁的小儲藏室。據說前屋主把那邊當作他們兒子的遊戲間,鋪了塑膠拼貼地板,擺了一台小玩具電腦在裡頭。如果某人的系統書桌搬到客廳,那以後小子們就得在這個儲藏室玩了。但是儲藏室當嬰幼兒的遊戲間,有個壞處。這裡離廚房太近。如果我覺得廚房危險,把門關上,小子們看不到我,小的可能會哭,大的會做什麼事,我無法得知。而且這裡沒有冷暖氣,夏天時太熱,冬天時太冷。我們考慮利弊得失,最後書桌搬到儲藏室去。至於儲藏室裡的東西,能丟的都被某人扔光的,我不想扔的也被他扔了,還要用的就塞到車庫的櫃子裡。為了滿足某人喜歡腳踩地毯的感覺,這裡鋪了一塊短毛地毯。不過,小J看這塊地毯不順眼,他整天就想把地毯弄掉。

儲藏室變成新的書房,對我的好處,是我在煮飯時,可以輕易找某人來幫忙,煮完飯也可以立刻打開門要他們來吃飯。以前他們在樓上時,我得扯著嗓門喊好幾聲,有時還得跑上跑下叫人,累得要命。

可是,這裡沒有冷暖氣,有可能是我們在這個寒冬接連生病的罪魁禍首之一。就算不是罪魁禍首,太冷對我們的健康也不利。直到不久前,某人想到他以前在東岸買過一個小暖器,從櫃子裡拿出來用,才改善這個問題。

小J非常喜歡這個新書房。他都稱這裡為「隔壁房間」。這當然不是正確的稱呼,因為這間是廚房隔壁的房間,可是去掉廚房不提,就顯得很怪。這個房間裡有個長形的小凹洞,那是樓梯底下的空間。小J對那裡很有興趣,總是說:「像房間一樣!」那個空間的確可以塞一張小一點的嬰兒床,可是高度有限,只能當幼兒的「想像房間」。我們至今還沒想到完美利用這個空間的方式,暫時只能擺放一些雜物。

以前書房在二樓時,我們在儲藏室和書房各放了一個回收紙類的塑膠垃圾桶。現在書房和儲藏室二合一,兩個塑膠垃圾桶就只好擺在一起。這成了「隔壁房間」對小J最大的吸引力,他每天都喜歡來這裡玩這兩個垃圾桶,把垃圾桶裡的紙倒過來倒過去,然後撿裡頭的紙片、紙盒來玩,有時找到信封還拿去問某人:「爸爸你需不需要這個?」可是我們要把裡頭的東西扔到外頭的垃圾桶前,還是得檢查一下,因為小J有時會把書桌上的紙類也丟進垃圾桶裡,包括我們還沒繳錢的帳單、還要看的雜誌等。

雖說儲藏室改頭換面變成書房,可是裡頭還是不免有原本儲藏室的東西。例如:米、豆類還是放在這裡,因為我們廚房裡的置物空間很少。所以有天小J就趁某人不注意時,把黃豆倒進米袋裡。從那天起,我每到洗米前,就得開始撿黃豆,有時趕時間就不免埋怨小J:真是沒事給我找事做!我媽聽了不免好笑,跟我說,我的小表哥小時候還把味精和鹽混在一起!

自從小J的鼻涕流不停後,我們曾經禁止他進書房,因為裡頭實在太冷了。前不久,某人和小J發生一場「不收玩具」大戰,小J不收玩具的時候,我們也禁止他進入書房。處心積慮想去書房的小J,後來居然會使詐!這是後話,下回再寫了。

由 Debby 發表於 10:20 PM | 迴響 (0)

March 07, 2010

你吃了毒魚油嗎?

美國的醫生大概因為參加各科學會的關係,同科的醫生對許多事情的說法,都相當一致。例如,小兒科醫生都主張嬰兒的前三到四個月需要被包巾包著,都不贊成趴睡(現在恐怕沒有幾個美國小兒科醫生會支持《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的說法);自從(新)流感奪走許多人命後,婦產科醫生都主張孕婦要打流感疫苗、新流感疫苗(只是我對疫苗的安全性存疑,至今沒打)。

跟上一次懷孕不同的是,這一次懷孕,我看了兩個婦產科醫生,他們都說要吃魚油,以前懷小J時,醫生可沒這樣跟我強調魚油的重要性。剛懷孕時就從醫生那聽到這個訊息,我問醫生:「胎兒的腦部發育不是中後期的事,需要那麼早就吃嗎?」

他說:「妳聽我的沒錯。很多西語裔(他的病人以西語裔為主)都說怎麼越晚生的小孩越聰明,她們都很感激我要她們吃魚油。」我心想,排行越後面的小孩,發展可能比排行老大的早很多,可是那跟媽媽懷孕時吃不吃魚油不見得有很大的關係,而是小孩跟小孩學東西,本來就比較快,弟弟妹妹有兄姊的刺激,許多方面的發展通常都比較早。至於這種發展的差異,能解釋為「比較聰明」嗎?我不太相信。

就跟Dr. Sear在《The Baby Book》說的一樣,發展早晚有時是代表不同的個性。有些比較謹慎的小孩,走路走得晚,可是一走就走得滿穩的。有些小孩爬不久就開始急著要走,其實代表他們個性比較莽撞,所以會走得跌跌撞撞。

我大概是少數不好此道(魚油)的人。根據Michael Pollen在《食物無罪(In Defense of Food: An Eater's Manifesto)》的說法,含Omega-3的產品現在在美國是當紅炸子雞,再加上婦產科醫生的大力背書,現在幾乎所有的孕期維他命都號稱加了Omega-3。我的第一個婦產科醫生認為那還不夠,需要額外補充。在眾多魚油裡,他推薦COSTCO牌的魚油。因為他說看過一份報告,很多魚油,包括CVS出的,都含有汞。在沒有汞的魚油裡,身為COSTCO愛好者的醫生就只記住COSTCO牌的魚油沒有汞。

COSTCO賣的魚油,除了COSTCO牌,還有Nature Made。前陣子COSTCO寄來的折價券裡,就有Nature Made的營養品,所以我們家兩種魚油都有。營養學的說法,總是過一陣子就改變,魚油能讓胎兒聰明的說法,大概也是十年河東,我沒有很相信,我比較相信智商跟遺傳有關。我按照醫生的指示,如果記得要吃魚油,就只吃COSTCO牌的。超大罐的Nature Made,就只能留給某人。至於小J,他吃的是L'il Critters Omega-3 Gummy Fish。這種兒童吃的魚油魚(也有一些魚油星星)味道比起Gummy Bear,真的難吃多了,魚油味很重,網路上的評價很差。

今天我在看新聞時,看到含有「多氯聯苯化合物」(PCB)的毒魚油的相關報導,而Nature Made赫然就在被環保團體的控告名單之列。現在只能慶幸醫生當初多聊幾句時,他給我一個正確的訊息,否則,我現在大概恨不得把吃進去的魚油都吐出來吧!


相關新聞:
十種魚油疑含毒 環保團體訴訟
Lawsuit claims PCBs found in 10 fish oil supplements; product labeling sought
How safe is the fish oil you're giving your kids?


由 Debby 發表於 10:48 PM | 迴響 (2)

February 02, 2010

VBAC計畫(一)找醫生

當一個人有機會再做自認沒做好的事時,往往想要修正上次的錯誤。再次懷孕,我最期盼的,是這次能夠自然產。不過,我的婦產科醫生早在小J出生後,我還沒出院時,就否決這件事。他堅持:「一旦剖腹,此後都得剖腹(Once a C-section, always a C-section)。」還表示這是標準做法。去年夏天,我做完例行的子宮頸抹片檢查時,再次跟他確認這件事。那時我沒懷孕,只是因為S第二次生產是自然產(VBAC,即Vaginal Birth After Cesarean Section),她跟我一樣,第一次生產時從計畫自然產變成不情願的剖腹產。可是她第二次居然可以自然產?我心裡納悶,所以再跟醫生確認一次。

醫生的說法還是一樣。他說,某間醫院(我忘了名字)對此做過研究,由於一年有兩萬個新生兒在那裡出生,所以他們可以累積夠多的數據。第一胎剖腹產的產婦,第二次若是自然產,99%(不同醫生說的數字不太一樣)會成功。但是不成功的案例裡,1/3會腦性麻痺,1/3會死亡。做VBAC是有風險的,必須在大型醫院才行,因為大型醫院才有麻醉醫生等隨時待命。一旦子宮在自然產時爆開,醫生必須在20分鐘之內開刀將胎兒取出,不然就有生命危險。他還說,保險不會給付VBAC。總之,他再次否定在他那裡有VBAC的可能。

我發現懷孕後,又想起這件事,於是去問S。S認定我的醫生亂說,我們的保險會給付VBAC,因為她就是。我於是要她幫我介紹婦產科醫生。她跟我說,這一帶有四個婦產科醫生做VBAC,都是在附近的某間醫院接生。這樣倒好,因為小J出生的醫院有點遠,開車要半小時,能近一點比較好。她透過她參與的ICAN組織(International Cesarean Awareness Network,鼓吹VBAC的激進組織),幫我問到醫生的名單。只是,後來變成三個醫生,因為有一個只收做過VBAC的孕婦。

看過這三個醫生的資料後,我們本來屬意一位西語裔醫生。因為三位醫生中,有一位2002年才畢業,不到兩年前才搬到這一帶,只有兩位VBAC案例。這醫生大概因為生意不夠好,還做美容手術。感覺起來產科專業比較薄弱,於是我們就放棄這個醫生。另外一位有荷蘭姓氏的V醫生,S打從一開始就跟我提到,他很會跟病人玩心理戰,常用各種理由否決病人VBAC的念頭,如果病人夠堅定,他才做。我很懶得跟醫生這樣迂迴交涉,所以也不想看他。

可是,好不容易約到那個西語裔醫生後,他跟我們聊個十五分鐘,就否決我VBAC的可能。他看了我的手術報告,說我上次完全沒開,而且傷口只縫一針,檢查後,認定我的子宮頸很硬,所以他覺得我沒有機會。他說,如果我的傷口是縫兩針,那他會考慮。不過,透過這個醫生,我們才知道,原來能不能做VBAC,要看醫院的政策。如果醫院禁止VBAC,那醫生無論如何都不做。小J出生的醫院是間天主教醫院,那裡連做剖腹產時結紮都不給做,VBAC也在他們禁止的項目裡,難怪我之前的婦產科醫生不願意做VBAC。

S是在附近的天主教醫院生第二胎的,她的婦產科醫生因此惹上麻煩。因為她本來要在家生產,但是她在孕期很少運動,胎兒又很大(九磅4盎司,大約是4200公克),生很久都生不出來,她因此被助產士說肌肉沒力。她一氣之下趕走助產士,然後去醫院生產。陪她同去醫院的,還有兩名ICAN的組織領導人,她們是她的doula。在跟院方交涉時,她們提到S做的是VBAC。可是那間醫院禁止VBAC,所以S的醫生被院方嚴重警告,不得再做VBAC,否則就不能在那間醫院接生或做手術。

S後來聽到那個西語裔醫生的說法,覺得這個醫生根本就是找藉口推託不幫我做VBAC。因為一般都是在傷口縫一針。哪種縫法較好一直有爭議(有興趣的人可參見〈The Suture Debate〉)。縫兩針是新的方式,對那些習慣只縫一針的醫生來說,他們不可能縫得比較好,也不會比較安全。她的婦產科醫生從沒問過她剖腹產時,傷口到底縫幾針,她自己也不清楚。更何況,子宮頸本來就很硬,一直要到快生時才開,否則就有容易流產的可能。她自己在40週時才開1公分,到41週底才開比較多,之後用自然產生第二胎。

於是,我得去看那個V醫生了,看看還有沒有機會。S說,她認識好些ICAN組織的人都是透過這個醫生完成VBAC心願的。如果我又被否決,S說我可以去看她的婦產科醫生,但是她的婦產科醫生不在這附近的醫院做VBAC,要看他就得到遙遠的洛杉磯市中心的Cedars Sinal醫院生。Cedars Sinal醫院是全美口碑甚佳的醫院,號稱對VBAC友善,還有相關教學,只是,太遠了,如果塞車,恐怕要開兩個多小時才到,路上發生什麼狀況都來不及找醫生。S不斷跟我說,要做VBAC一定要意志堅定,很多人為了做VBAC,不惜到離家很遠的醫院生小孩。

我很想做VBAC,因為剖腹產對小孩的發展、餵母奶等,都很不利。而且,剖腹產後要住院比較多天,恢復又很慢。某人公司的保險變差了,住院住太多天,帳單屆時會出現嚇到我們的數字。我不想因為生產而和小J分開太久,他從沒離開我超過一天。為了小J也為了肚裡的孩子,我不希望再來一次剖腹產。可是,要弄到S說的那樣,似乎又太辛苦了。

其實,我們甚至懷疑,我上次可能被醫生誤判了,我那時根本不算破水。

我懷小J三十六週的星期一早上六點,如廁時覺得有液體稍微滲出。中午十二點,又發生一次。雖然量非常少,完全沒有陣痛,我仍打電話問H醫生是不是破水,H醫生便要我去診所。我做了三個檢查,前兩個都無法證實,做了最後一個樣本測試後,醫生認定他在顯微鏡中看到他要看的東西了,於是判定我該進醫院,連回家拿東西都不准。那時我什麼都沒帶,兩手空空的就去醫院。我本來預備三十七週時再準備待產包,所以什麼都沒準備,後來某人手忙腳亂地帶了一些東西來,臨時發現不夠或沒有,才跑了好幾趟回家拿。

傍晚五點,催生開始。第二天中午十二點,J醫生來檢查,我一指都沒開,「子宮頸硬得跟石頭一樣!」,而且還有點出血,而小J還在漂浮,根本沒有要出生的跡象。醫生於是建議我改採剖腹產。我們聽到都很震驚,可是最後我還是跟某人說:「我還是剖腹吧!」因為催生藥引發的陣痛太劇烈,我痛到不行。某人本來希望我多撐一下,他覺得小J可能晚一點才要出生,聽到我說受不了,也只好去找醫生。

那天據說是那間醫院有史以來最忙碌的一天,因為像我一樣之前沒計畫要剖腹產,當天卻變成要剖腹產的產婦有好幾個,手術房因此一直都在用,醫護人員忙得不可開交。不過,小J總算在醫生和白天班的護理人員下班前出生了。剖腹後,醫生得意洋洋地跟某人說,我的胎盤正在剝離,一副他要我做剖腹產是正確的,還叫某人去看(可是他看不出來)。

我最近讀了一些有關生產的資料。有本書提到,很多孕婦會在懷孕後期把漏尿當成破水,因為感覺不像尿失禁。S則幫我查了資料,她認為我那時很可能只是羊水漏出來,不是破水。羊膜還會封回去。而且,她問到其他朋友在東岸生產的案例,也是在陣痛前破水,那邊的婦產科醫生要產婦待在家裡,直到陣痛發生,所以有人破水48小時後,才開始陣痛。而本地那個兼做產科和美容手術的醫生則說,他會要產婦到診所檢查一下羊水和胎兒的狀況,如果沒問題就不必催生,畢竟36週就催生算有點早。S於是說,如果是她,她會待在家裡,大量喝水、補充維他命C、多洗幾次澡(淋浴),然後每小時量體溫,確定沒有發燒(發燒就是感染了),直到強烈陣痛發生,不要太快上醫院。

因為一旦上醫院,太多的人為干預,會延遲產程。例如,最利於生產的姿勢是蹲著,可是一旦到醫院後,護士都要產婦躺著,而且什麼水、食物都不給。然而生產很費力,如果產婦又渴又餓,怎麼用力?很多人因此到後來沒力了,就算已經開好幾指,還是被推去剖腹。S認定上次小J和我根本都還沒準備好,不該那麼早催生。S給我眾多關於VBAC提醒裡,其中一項就是:「不要太早上醫院!」ICAN組織裡,很多人都是在家找助產士生產,因為她們不信任醫生。

S認為醫生都是見錢眼開、自私自利的傢伙,為了多賺一筆錢、為了多放一些假,於是鼓吹產婦剖腹產,要產婦在假期前接受引產,而不是等待時機成熟再接生,所以她寧可找助產士。

上次催生應該是個錯誤,因為時間太早了。而且催生的失敗率非常高,高達35%到55%,然後會變成剖腹產。催生藥有哪些副作用,沒有人告訴我,或者在我精神不濟的時候提及,我根本沒法反應。其實我當時發生的胎盤剝離,就是催生藥引發的副作用。有些人因為催生藥導致胎兒心跳下降,變成得立刻剖腹的理由。

醫院在產婦身上用各種儀器監測胎兒和產婦的狀況,也可能延遲產程。據說那個荷蘭姓氏的醫生會用一種儀器直接進入子宮,監測胎兒的狀況。S警告我,千萬別讓他用那種東西,沒聽說那種儀器會產生什麼好處,只有這個醫生用而已。

說實在的,我不像S,不是那種超級有自信的病患,認定醫生講的任何有關違反本身VBAC目標的事情,都是錯誤的,不必相信。她說她是有知識的病患,不是一般病患,而且醫學院學生上過有關哺乳的課,不過一小時而已,婦產科醫生懂得不見得比較多。她這番話讓我想起,有人說過:「只要你會閱讀,你就會做菜(If you can read, you can cook.)」我不知道能閱讀、會找資料,認識一些醫生或助產士,是否也能自己當醫生、做醫療診斷?我多少仍相信術業有專攻。我也沒有自信認定我這次生產完全不會有狀況。

應該信任醫生到什麼程度?我還在拿捏。其實某人一聽到那些經歷過剖腹產的人要找助產士,都覺得她們開自己的生命玩笑,畢竟他在手術台上看到我被開肚後的狀況。如果時光倒轉100年,他可能會被醫生問:「要保太太或小孩?」

有個做VBAC的婦產科醫生提到:「在家出產的是披薩,生小孩應到醫院裡(Home delivery is for pizza, childbirth should be at the hospital.)」我確定我不會是在家生產的人,此外呢?我該在什麼樣的地方相信自己身體的直覺,拒絕醫生的醫療建議,又該在哪些事項上該與醫生合作無間?

S曾傳來一位ICAN成員看V醫生的經驗。那位孕婦帶著丈夫同去婦產科,這讓醫生更願意幫她做VBAC,因為沒有阻礙(有時是孕婦想做VBAC,孕婦的另一半並不支持)。而且她們的doula也到了,還問醫生有關子宮內壓測量器(Intrauterine pressure catheter ,簡稱IUPC)的相關問題。那個測量器並未被證實有助於生產與否,倒是會讓產婦不舒服。於是醫生要她越晚到醫院越好,而且不要讓護士知道已經開了四指以上。因為一旦開了四指以上,用IUPC是標準程序。這讓我滿意外的,居然有醫生會說晚點上醫院?或許這個會用心理戰術的醫生沒那麼糟。聽說V醫生的太太也做了VBAC,只是我們不知道是誰做的。

為了讓這個醫生接受我,S要我先別給醫生看我的手術報告,先讓他接受幫我做VBAC再說,還一再表示可以跟我同去看診,她準備了資料,要在醫生否決我時說服醫生。某人覺得這真是荒謬透頂。因為某人也不喜歡玩心理戰術,他認為醫生都自以為是權威,不喜歡病人挑戰他,他若是聽到有人(而且不是病患)要他讀資料,說不定就說:「既然你們那麼厲害,就另請高明吧!」而且某人覺得ICAN有些文章的數據有cherry picking的嫌疑,只挑對他們有利的數字來做文章,對這個常解讀科學數據的人來說,說服力不足。於是我後來婉拒S。而且我想到她有個愛哭、哭聲又超大的兒子很容易在診間哭,就覺得頭痛,場面想必會失控,不敢讓她跟我們一起去。

第一次的候診,長達近兩小時。我們跟V醫生打照面的時間,可能不到15分鐘,當中還包括照超音波。我們問了關於VBAC的風險,他給的回答聽來都還好,不讓人覺得是冒極大生命危險。他看了我的手術報告後,很快地找到關於切開的方式說明(低橫位剖腹),顯然是他可以接受的,所以我似乎拿到VBAC門票了?只是,我的VBAC同意書,在此後數次的回診中,都沒被他拿回去,他的理由是:「還有很多時間!」而且,我問了幾個問題,包括關於破水該怎麼辦,他的做法跟前一個醫生一樣。這讓我得開始祈禱,希望這次不要再發生類似上次的提早破水事件。


相關:
從剖腹產到自然產:朋友S的生產經驗談


資料:
CNN:What doctors don't tell you about C-sections
CNN:Mom fights, gets the delivery she wants

由 Debby 發表於 10:13 PM | 迴響 (0)

January 05, 2010

為何男孩像星星一樣多?

自從知道懷孕之後,我們最期待知道的是,莫過於胎兒的性別。因為,我們一直想要一個女兒。雖然某人是獨子,可是既然都在美國,姓氏都變成英文了,那就沒有傳宗接代的壓力。第一個剛好生出兒子,讓我們更期待下一個是妹妹。

在答案揭曉前,每回小J來摸我的肚子,我都要他跟弟弟妹妹問好。可是又怕他以為我肚子裡同時有弟弟和妹妹,還得再說明:「只有弟弟或妹妹!」小J向來虛構的人物都是女生,像是桃桃妹妹、看看妹妹和看看姊姊等,所以他從某天開始就以斬釘截鐵的語氣跟我說:「這個是妹妹!」「你覺得是妹妹嗎?」「對!」「很好,爸爸媽媽也希望是妹妹。」

可是,再過一段時日,某人看著我的臉上痘子狂長,他覺得不妙:「這個八成是男生。」因為據說懷女兒的媽媽,體內充滿女性賀爾蒙,皮膚會變好。我上次懷小J的時候,好像也長了一些痘痘。這兩次懷孕的差別,至今就只有這回懷孕初期我對一些食物特別容易起反感,一聞到大蒜等食物的氣味,就覺得反胃,所以炒菜時,完全不能加大蒜。

最近一次產檢,在我沒有心理準備、護士也沒事先告知的情況下,醫生居然拉過旁邊的機器,幫我照起超音波。我於是順口問小孩是男是女。醫生看了半天(發育初期比較難判斷),然後說:「是個男孩!」他拉我坐起來時,我便問他:「生男孩的機率比生女孩高嗎?」他說沒有,一半一半。某人在旁邊呆了一會,然後說:「好失望!」醫生看我們兩個臉色都不太好看,趕緊說恭喜,然後腳底抹油就趕緊走人。

唉,為何又是男生?我們認識的人裡頭,小孩是單一性別的,比小孩有男有女的多。而前者尤以都生男孩居多數。我想了半天,只想到兩個人家有兩個女兒。有個朋友說,他和親戚生的,全是兒子。他的結論是:「現代人吃肉吃太多,都是酸性體質,比較容易生兒子。」沒想到我們家也變成只有男生的家庭。如果吃素保證可以生女兒,說不定無肉不歡的某人也會改吃素。我安慰一向省儉的某人:「這下可以省很多錢,衣服和玩具都不必重買一套。」不過某人完全沒有被安慰到。反而是我調適地比較快,畢竟不管是男是女,終究是我們的孩子啊。

之後我寫信告訴雙方父母。我媽只有很簡短地說:「生男生女沒得選,平安就好!」。倒是公公回信說:「媽媽和我都覺得男生女生一樣好,不必失望!我們多一個孫子,你們多了一個兒子,小J多了一個弟弟,自然是最高興的大事。最重要的是把他教養成一個有用的人。」還是公公比較會安慰人。

世界日報曾有篇報導,提到美國的華人重男輕女,生兒子的比例比生女兒比例高,似乎暗示華人會去篩選胎兒的性別。根據某人的理解,精蟲分離術是以高速旋轉的方式來分離X和Y精蟲。聽來有違自然,誰知道這樣破壞精子,未來會產生什麼後遺症?

我們家沒做精蟲分離術,我們認識的一些朋友,應該也沒有。可是最後的結果,居然是那麼多人家都有兩個男生。連我在公園碰到的其他美國媽媽,也是以生兒子居多。

前幾天我們去農夫市場買菜。賣菜的西語裔婦人指著我的肚子問道:「妳知道是男是女嗎?」「是男生。」「兩個兒子?」「是的。」她說:「我有三個女兒,我想要兒子!」我說:「我想要女兒。」「我知道,人生就是不公平!」她跟我說,她的三個女兒分別是二十歲、十六歲和四歲半,她媽媽叫她繼續生,可是她自認太老,很難懷孕,因為她已經四十三歲了。呃,我可不要為了想要女兒的夢想而再生一個,畢竟再生到兒子的機率很高,我可受不了。兩個就夠了,即使都是男生。

有個朋友說,以前人類是部落社會,男人出去狩獵覓食,死亡率很高,所以男性出生率比較高,以因應這種狀況。我聽了不解,如果這說法屬實,人類社會的型態已經改變許久了,為何在生男生女的比例上,沒有任何演化?

雖然我們不住在中國大陸,不免擔心,這樣兒子未來是不是有覓偶的問題?因為我記得美國的男女性別比是104比100,男性稍多。

某人的加拿大同事很快地找到一篇數據,證明這個比例並非不變。一出生的時候,的確是男寶寶較多。可是隨著年紀增長,兩者比例越來越接近。到了25~30歲左右(適婚年齡),就變成一比一。之後男性就比女性少,到了85歲,女性變成男性的兩倍。

原因何在?我想這跟男性的天性有關。男性比較傾向冒險,生活形態也比較不健康;而女性比較注意安全,相對也比較注意飲食等健康要素。就像上回我查到的美國被狗咬死的兒童資料,居然都是男孩。所以懂得明哲保身的男孩,能存活的機率應該就比較大(難道這也是男性領的薪水平均高於女性的原因?)。生到兩個兒子的我們,只好希望小孩都能夠安分守己,不要膽大過人到追求常人不會去尋找的刺激。

不過,今天碰到一個朋友,讓我有感不管生男生女,父母都不免要操心。住在附近豪宅區的朋友L是獨生女,生了兩女一男,大女兒今年十四歲。從她大女兒十三歲開始,當她知道女兒看家庭醫生,她不能陪同在旁時,她就開始擔心女兒會在她不知情的狀況下懷孕。因為她女兒從上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很多去同學家過夜的邀約,現在更是如此。如今上中學,對外表十分在意,整天嫌衣服不夠,理由是:「沒有人在一個禮拜內重複穿同一件衣服的!」她也不喜歡媽媽幫她置裝,嫌媽媽買的老氣。於是她的大女兒買了十幾件新衣服,可是還是找不到要穿的。大概因為同學稱讚過媽媽買的一件衣服好看,反而變成常穿那件衣服。朋友便說:「那買那麼多衣服做什麼?」此外,L的大女兒三點放學,作業從下午四點寫到晚上十二點還沒寫完。然後五、六點又讓鬧鐘叫她起床,寫一下功課之後,就忙著吹頭髮、找衣服,弄好幾個小時才上學。L於是去問老師,這階段的功課應該寫多久?老師的答案是,應該不超過兩小時。L又去問另一個家有十四歲兒子的朋友,得知那個男生寫作業就是差不多花兩小時,早上也沒那麼早起,有時睡過頭,沒刷牙就去上學。L說,跟大女兒比起來,九歲的兒子就乖多了,從沒去同學家過夜的邀約。所以她說還是生兒子好。真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依照許多人家的經驗,老大多半比較保守內向,老二就比較大膽外向。希望弟弟能夠平衡小J太過膽小的個性,可是千萬不要帶著小J做壞事啊。


2009/2/1補記: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在84年 8月 8日發佈的「台灣地區出生嬰兒性比例概況」,民國83年出生的第一胎男女嬰比例是107.8:100。這比例隨著所生胎數而提高,到第五胎是118.6:100。

主計處說明:「就胎次別觀察,第一、二胎出生嬰兒性比例近年來大致在106至108之間,第三胎已超過110,第四胎及第五胎大都超過120,尤以81年之第四胎及第五胎更超過130,已偏離性別結構之均衡,顯示前二胎之性比例,影響後續懷胎意願 ,國人仍存重男輕女偏好。」、
「與各國比較,我國出生嬰兒性比例108.9,較美國104.7(1990年)、日本 105.7(1991年)、英國105.2(1991年)、新加坡106.6(1992年)、香港107.6(1992年)為高,但較韓國112.5(1990年)、大陸111.7(1990年)為低。」

由 Debby 發表於 10:35 PM | 迴響 (2)

January 02, 2010

迎接2010年的挑戰

小J兩歲前後,我開始覺得日子比以前好過多了。雖然他還是有些問題讓我很頭大,例如他的怕生,不肯坐馬桶以及不肯自己吃飯等。但是,他的語言能力逐日增長,尤其在兩歲三個月後突飛猛進,現在已經可以講一大串話,講到有時我覺得他有點吵。就幼兒發展來看,一歲半到三歲是喜歡模仿的階段,美國人有句片語說:"Monkey see, monkey do."可以傳神地描述這階段小孩有樣學樣的行為。一歲半到兩歲間,其實他們能力還很有限。育兒專家說玩家家酒等模仿成人的遊戲,是22個月大以後的事。小J在這方面可能慢一點,我真正感受到他強烈的模仿能力,是他兩歲以後的事。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常被他學起來。這些零零總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趣味。

某人因此在某日清晨,聽到我說夢話:「小J好可愛!」每個為人母的都覺得自己的小孩可愛。現在帶小孩這件事,跟一歲前比起來,在精神和體力上,讓我覺得輕鬆許多,這或許是我不自覺在作夢時,會說小J可愛的原因。

我開始覺得可以重新恢復我的往日興趣。因此訂了一些想看、與育兒無關的雜誌,花比較多的時間在廚房做想吃的東西等,對於增加不同的生活體驗也充滿興致。我的體重也差不多在小J兩歲前回到接近懷孕前的數字,精神和體態都輕盈許多。雖然不再化妝,可是總覺得可以拋開邋遢的一面。

只是,好景不長。

去年秋天,我發現自己又懷孕了(發現的徵兆之一是,台灣胃的思鄉病老是在夜裡發作)。這對一心只想生一胎的我而言,可說是晴天霹靂。做為獨生子的某人,雖然很期待(他老是說:「就算兄弟鬩牆,也比沒有兄弟好。」),但是他說尊重我的選擇。其實沒有考慮太久,我還是決定讓小J有個手足(後來發現,這裡要墮胎也不是那麼容易)。原因很簡單,我希望弟弟或妹妹能夠讓小J在家裡開始學習與別的小孩相處,克服他在外面見到別的小孩就跑走的心理障礙。

說來真有意思,兩年多前,跟我同樣在2007年生第一個小孩的幾個朋友,前後也傳出懷孕的消息。看來,小孩一、兩歲時,當媽的覺得日子輕鬆一點了,就比較容易懷孕。

不過,想到接下來要面對兩個小孩的生活,尤其其中一個是整天想出去的小孩,另外一個是要不停喝奶、睡覺的嬰兒,我真是頭皮發痲。兩年多前的日子,我已經過得很辛苦了,這次仍沒有助手,而且要面對兩個,我能勝任嗎?

以及,我們以前為小J的胃食道逆流焦頭爛額的情景,仍是一場難忘的夢魘。有次黃醫生提到,有個媽媽的三個兒子全都有嚴重的胃食道逆流。天哪,這真是太可怕了,希望這不要發生在我們家。

再來就是剖腹產。我的婦產科醫生堅持:「一旦剖腹產,此後皆剖腹產」,讓我想到肚皮上又要挨一刀,就覺得害怕。更何況,剖腹產對於傷口的恢復、餵母奶、寶寶的發展來說,都不是好事。

大概是Parents雜誌吧,今年曾有篇文章探討兩個小孩差幾歲的優劣。差三歲被說是兼具最好和最壞的。詳細的要點我忘了,大約是三歲兒已經比較大,媽媽不需要花那麼多力氣照顧,同時三歲的小孩對弟弟妹妹會有點興趣,甚至會想幫忙。但是壞處是,他們其實還是幼兒,需要大人關注,而且仍有執拗的一面,是大人講理講不通的,所以家長有時還是要花不少心力安撫三歲兒。到時我們會面對怎樣的最好和最壞,還真是未知數。

曾有台灣來的朋友說,如果第一胎是男生,當父母的對於要不要生第二胎,就會比較猶豫,因為如果又來一個男生,就很令人頭痛。而且男生比較不會照顧弟弟妹妹。

美國人倒不這樣說。我曾經在公園碰到一個媽媽,她生了三個兒子。我推著一歲多的小J看到他們時,她帶著三個兒子騎腳踏車。我看了真是非常羨慕,那是我想要的生活。她說,她也是最近這幾年才能這樣的,因為最小的已經五歲多了。她的九歲兒子在這些年來,幫了她很大的忙(美國人在這方面是不吝於稱讚小孩的,跟台灣的父母不太一樣)。

公主的外婆生了三個小孩,間隔是三歲和兩歲。她的第一胎是男生,後面兩個都是女生。她說,她的大兒子個性非常溫和,排行老二的女兒六個月大時,她把大兒子放到嬰兒床裡陪妹妹玩,一點問題都沒有。所以公主的外婆不認為老大非要是女生,才會照顧弟弟妹妹或幫媽媽的忙,雖說她自己就是幫忙媽媽照顧四個弟妹的大姊。

其實美國人生三個小孩的很多,而且很多間隔都小於三歲。前不久主動借小J玩具玩的杭特,四月又要新添一個手足了。杭特和他快兩歲的妹妹只差了16個月。我問杭特的媽媽,第二胎剛出生的前幾個月是不是很難熬?她說是,「但是妳一定會熬過去的。」

昨天我在公園碰到一個媽媽,目前兩個兒子差了17個月。我問她:「兩個小孩差那麼近,帶起來會很累嗎?」她有工作,現在也不餵母奶,兩個小孩輪流交給家人和保母帶。她說她很幸運,兩個都很好帶,雖然第二個兒子一出生時因為尿道開口不是在正確的地方(據說這在男嬰身上很常見,醫生建議在一歲前動手術),三週前動了手術,不過現在一切都上軌道了,老二已經睡過夜,發展也很快,一切都很美好。而且她覺得有兩個兒子很好,省很多錢,她除了買兩人座的娃娃車(她強烈推薦我買一台,這樣就可以帶著兩個小孩出門),就不必再買別的東西了。

既然身在美國,希望我能學習美國人的樂觀和勇氣,迎接幾個月後的挑戰。

由 Debby 發表於 10:57 PM | 迴響 (4)

August 13, 2009

從剖腹產到自然產:朋友S的生產經驗談

S的小兒子今天滿二個月大。我本來以為她還要一陣子才「出關」。不過,她今天就帶著兩個兒子來我們家了。她這次來除了跟我借一些以前小J用過的東西,包括:10個玻璃奶瓶、Moby WrapSwaddleMe(替代包巾的好用產品)和3到6個月大的短袖衣物,還跟我分享她這兩個月的經驗,包括她的生產經驗。

我和S的第一胎都是心不甘情不願的剖腹產。據Parenting雜誌的調查,女人的生產經驗影響頗深遠。像我們這種非計畫剖腹產的,通常最感失落。我因此不願意再生一個,因為我的婦產科醫生說:「一旦剖腹,往後皆剖腹。(Once a C-Section, always a C-Section)」。醫生當時舉了一個護士的例子。那個護士堅持第二胎要自然產,但是弄到嬰兒腦部缺氧,於是憤怒的母親就告婦產科醫生。醫生為了保險起見,也避免紛爭和麻煩,於是通通要剖腹過的產婦再次剖腹。我可不想再被畫一刀,剖腹產除了對寶寶的感覺統合發展不好,對餵母奶也很不利,這個苦頭我已經吃過了,乾脆放棄再生一個的念頭。但是S是不相信這個說法的人。她查了資料,告訴我,只要間隔16個月以上,就可以重新選擇生產方式。換句話說,第一胎即使是剖腹產,只要間隔夠久,第二胎照樣可以自然生產。所以她決定要懷第二胎時,就已經計畫好要在家裡自然生產,不找醫生,只找助產士。

或許是因為S以前在醫生診所工作過(她不是護士),她很會找醫學資料,而且挑選出她願意相信的說法。拜她所賜,我才知道有些產婦生得很快時,為何護士一直要她們忍住。因為醫生沒接到小孩,就拿不到錢。這是生產的政治經濟學啊。

S是Dr. Sears堅定的信徒,崇尚親密育兒,餵母奶、用背帶整天背著兒子,而且也準備像Dr. Sears那樣多產(或許也跟她是獨生女有關)。她才生完第二胎,就跟我說她還要生第三個。在第一胎的經驗裡,離她「自然」願望最遠的,莫過於剖腹產,所以她準備在第二胎時修正。而她的許多朋友,第一胎通通都是剖腹產,然後在第二胎和第三胎生產時找助產士,所以她也找了同一個助產士。(提醒:請勿以她做依據,還是要問妳的醫生,畢竟每個人的狀況都不一樣)

如同「每個寶寶都不一樣」,每個產婦的每一次生產狀況也都不一樣。她的那些朋友後來自然產的速度都很快,即使是第一次自然產。但是S不是。那個助產士檢查之後,批評她的肌肉沒力,沒辦法生,甚至在她非常憤怒的狀況下,還持續觸診,讓她覺得被強暴。歷經24小時之後,她還是沒生出來。她認為是她的身體直覺告訴她,這個助產士不是她需要的,所以子宮停止收縮。

趕走產婆後,她去了她最不想去的醫院。五個多小時後,她的小兒子順利在滿42週的前一天以自然產的方式出生,而且是個大寶寶,九磅多。相較於怨恨產婆,她對這次的婦產科醫生倒是很欣賞,認為他很好。這個婦產科醫生當然不是她生第一胎時看的那一個,那個早就被她「開除」了。

我聽了不免有些驚訝,因為我的婦產科醫生說,如果41週還沒生,他們就要剖腹了。S對我婦產科醫生的說法不以為然,她說有些女人就是可以懷胎較久,她聽過懷孕44週才生的(!)。

S雖是猶太人,可是很信中國的說法。她也跟我們一樣做月子,畢竟她嫁的是台灣移民。所以她也喝生化湯。

她跟我所知的所有例子不同的是,她在懷孕期間照常哺乳。當我得知她懷孕時,我問她還餵兩歲的阿D喝奶嗎?她說是(這是我認識的朋友裡,第二個在餵母奶期間懷孕的。可見餵母奶不能達到避孕的效果。)。我又問她,不會有導致流產的危險嗎?她說不會,因為哺乳產生的子宮收縮,跟生產的收縮是不同的。她說可以拿資料給我看。我說不必。因為我只是基於朋友的立場,想確認她的安全。既然她已經讀了資料、做了決定,那我就不會再說什麼了。

S哺乳到生產前。阿D雖然兩歲多了,可是夜裡仍不斷要吃奶。她生產前三週本來要來我們家,後來到了時間卻沒出現,我以為她生了。她後來打電話來,跟我說阿D前一晚喝了七、八次奶,兩人都沒睡好,所以弄到很晚才起床。

等她的老二出生後,阿D這種喝奶法果然造成問題。因為他要喝奶時,弟弟在喝奶,他就會十分生氣,所以經常打弟弟,也打媽媽。有回他還拿電話敲弟弟的頭,敲出一個大紅包。S自己也常被打得很痛,她被逼到不得已,只能把小兒子放在汽車座椅裡,再把汽車座椅放在餐桌中央,這樣阿D才打不到。

因為爭寵心理,阿D在弟弟出生後,吃的奶比以前更多,幾乎不吃別的食物了。如此一來,他的尿量大增,糞便也回到嬰兒時期,變成黃色稀稀的母奶便。S因此每天洗尿布(OS:我省的水都被她拿去洗尿布了)。除此之外,阿D再次進入快速生長期,因為現在的母奶成分回到給嬰兒吃的高脂成分,所以兩個月間,他多了七磅的體重,即使他幾乎只喝母奶。S在生完第二胎的頭一個多月因此累到不行,每天花很長的時間在餵奶,她覺得自己一身奶臭。

但是,弟弟倒是蒙受其利。因為S在這兩年多的期間,對餵母奶已經很熟練了。所以老二一出生,當別的新手媽媽還在很辛苦地試著擠出一兩滴的母奶時,她的奶量遠遠超過老二所需。所以老二喝的母奶比別人多,長得也很快,兩個月就有14磅,這是我家小J三個多月的體重。

14磅非常接近是可以睡一整夜、不需要餵奶的15磅標準了(不要相信《百歲醫生》那套。最初幾個月,能不能睡一整夜,不是訓練出來的,必須先取決於體重。足夠的體重才能儲存熱能,才可能做睡眠訓練),所以老二現在半夜只需要吃一次奶,然後就可以睡12小時。倒是老大還在夜裡吃七次奶。。。

比起阿D,弟弟似乎比他好帶多了。兩個月大,就有幾次自己睡著的紀錄。而且,他睡覺時,哥哥經常很大聲地玩玩具。S說,只要老大不在老二面前大聲地敲東西,老二都不會醒。似乎隨遇而安是老二的特色?我聽了這些,因此能理解那種因為老二或老么好帶,比較偏愛他們的某種媽媽心理。

S在生完阿D四個多月後,才敢踏出家門。但是老二出生才一個多月,她就開始出門了。看來,經驗也幫了她一個大忙。難怪許多人生第二個就駕輕就熟,而且覺得老二好帶多了。因為大量餵奶,S很快地在兩個月間少掉三十多磅的體重。剩下的十磅,她準備開始健身來減肥。這是她在生完第一胎時,沒做過的事。這多多少少跟她婆婆現在常住她們家幫忙有關。

她這次來,除了跟我借一堆東西,還帶了好消息,她就要搬到我們家附近了。這樣阿D和小J就可以常常一起玩,希望小J可以慢慢學著不怕生,也跟阿D一樣很會講話(中文)。


相關:
短暫恢復的playdate

由 Debby 發表於 11:11 PM | 迴響 (0)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