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27, 2009

唐詩或者三字經?

比起小J,阿D的語言發展一直都很快,他應該是我在此地認識的小男生裡,語言能力最好的。兩歲八個月的阿D最近在我面前背了幾首唐詩,目前都是五言絕句。剛開始,他是用唱的。我問S,是誰教的?S說,她婆婆教的。她婆婆移民美國前,原是台灣的小學教師,所以很注重小孩的教育(據某人觀察,在台灣,大學教授的小孩不是最會唸書的,反而是國中老師的小孩最會唸書,其次是國小老師的小孩)。我不得不說,這實在很值得玩味,因為我在此地認識的中國人(不管來自台灣、中國大陸或華僑)的小孩,沒聽說哪一個會背唐詩,反而是中美混血的阿D這麼熱衷於吸收中華文化。

這個月初,阿D的奶奶回關島去了,所以由S接手教阿D背唐詩。身為美國猶太人,S雖在柏克萊學過兩年中文,但是沒學唱唐詩之類的,所以她只能教阿D用背的,而不是用唱的。前幾天,阿D背了李紳的〈憫農詩〉給我聽。

我因此問S,她怎麼教阿D背唐詩?S回答,只要三天就行了。第一天,你念給他聽。小孩在玩的時候,不會太專心,但是他還是會聽進去,你就在旁邊一直唸給他聽。第二天,你提示每一行的第一個字,他就會背整句。到了第三天,他就能背整首了。

不用太訝異,很多兩歲半到三歲的小孩應該都可以辦到,因為他們這時的大腦發展很快,記性很好。很多家有兩歲半到三歲小孩的父母,常覺得自己的小孩非常聰明,簡直是天才,就是因為他們的學習能力非常非常快。這不表示往後的學習都這麼快,否則人類現在應該有能力移居到月球去了。

我媽聽了,便要我也教小J背唐詩。某人聽了,也說他媽會很羨慕。老實說,我興趣缺缺,不想教小J背唐詩。因為小J跟阿D不一樣,小J現在的語彙和語言能力遠不如阿D。而且,我一直到小學一年級才開始背唐詩,會背的唐詩不比別人少,領悟也不會比較差。現在我有時會在特殊情境下,突然想起某一首唐詩,咀嚼其中的況味。我念的小學非常注重這種古典文學教育,我當時覺得背唐詩滿有意思的,放假的時候曾經自己找書來看,比同學多背很多首。我小學三年級時,旁邊的男生不知何故,居然舉手跟老師說,我會背唐詩三百首,讓我很尷尬,沒那麼多首啦。所以我覺得讓現在的小J背唐詩太早了點,兩歲兒可以認識的東西很多,不見得需要背這些。而且身為家長的,不需要因為別人怎麼樣,就讓小孩也跟著做。

唐詩並不是古代幼兒啟蒙教育的一部份。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等,才是。如果要挑一個讓小J背,我會選三字經,因為字數少,很適合他這種語彙還不多的小孩,而且裡頭有故事可講。千字文就難了點。百家姓對現代的小孩來說,用處不大,學音調和寫字倒是可以。某人和我小時候都背過三字經,都是爸媽教的。我們家現在有一本非常舊的三字經,就是某人以前讀過的。

我於是在從超市回家的路上,對著小J背三字經的前四句,然後要他跟著我講。他很快就學會了,即使他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我並沒有解釋。古代私塾的老師一開始並不解釋這裡頭的意義,所以我暫時不想講解。背誦有背誦的好處,大可不必認為背誦讓頭腦僵化了。因為大腦可以發展很多種能力,越常運用的能力會越好。

暫時以三天為一階段,四句為一組,每三天加一組,如果他能接受,就照這個步調進行,不行的話再調整,他不喜歡的時候就停止。看看小J在正式上學前,能背到哪吧。

由 Debby 發表於 09:41 PM | 迴響 (4)

September 24, 2009

我聽見有人叫你寶貝

昨天小J午覺睡醒,發出聲音,我於是往他房間走去。走到一半,我居然聽到他叫我的名字,還加了「寶貝」二字。我推開門進去,笑著把他抱出小床,兩人一起倒在旁邊的單人床上。我問他:「你怎麼可以叫我名字?還叫我寶貝,你爸都沒這樣叫我!」他樂得一直笑,繼續叫我「○●寶貝」。我跟他說:「要叫我『媽媽』,不可以叫我名字。」

自從前不久,我們和我爸媽用skype視訊通話時,小J聽到我媽叫我的名字,立刻也跟著叫我的名字。我媽和我們跟他說不可以叫我名字都沒用,我媽最後只得叫我「媽媽」。聽到自己的媽叫我「媽媽」,有夠怪的!可是家裡有個模仿狂,真是沒辦法啊。這就是為什麼小孩出生後,很多夫妻間的稱呼居然會變成「爸爸」和「媽媽」,稱呼彼此的方式變得跟小孩一樣,彷彿變成跟小孩同一輩,而且有同樣父母(身分錯亂),完全是不得已。反正這是過渡時期,應該不會太久。

講一講,小J後來沒再這樣叫我。沒想到,今晚某人幫他洗澡時,我到樓下去拿東西,他聽到我似乎不在,於是高呼:「○●寶貝!○●寶貝!」這小子耳朵真是尖,他洗澡時總是忙著玩玩具,但是聽到我下樓或出去的聲音,他就會出聲叫我,以確認我沒有離開太久,因為他洗完澡,一定會包著恐龍浴巾衝著來找我。

今晚他包著浴巾來找我時,嘴裡還是喊著:「○●寶貝」。我跟某人打趣說:「你現在可以唱『我聽見有人叫你寶貝』!」某人說:「原來『有人』是兒子!」

某人後來還問我:「是誰說女兒是爸爸前世的情人?」我說:「那應該是有人隨便講講,但是很多人信以為真,就廣為流傳。」前不久,有個朋友喜獲一女,當時他女兒才出生沒幾天,顯然讓他連覺都睡不好,於是深感痛苦。另一個朋友就跟他提到「女兒是前世的情人」這句話,他的反應竟是:「那我下輩子豈不是會有很多女兒?」哈!究竟女兒是前世交往過的情人,還是追求不成、但是真情相待過的人,才會在這世再續前緣?這要請問佛陀了,不是我這俗人能解的。

其實某人聽到小J叫我寶貝之後,真正想說的是:「小J是不是妳前世的情人啊?」這我就不知了,還是得請教佛陀了。


註:我記憶中的「我聽見有人叫你寶貝」是陳傑洲唱的,但是找不到。這是我完全沒聽過的林健輝唱的。

由 Debby 發表於 10:33 PM | 迴響 (0)

September 23, 2009

找到賣魚和雞肉的農夫市場

附近新開張的農夫市場自從本城的農夫市場開張後,我們不必開車到大老遠的大華超市,就可以買到新鮮又多樣化的(亞洲)蔬菜後,我覺得日子變得舒服愜意許多。可是,最近兩週,我們這裡的農夫市場居然沒開張!第一週沒有任何告示,我們白跑一趟。第二週,我們開車過去時,才在入口處看到一個告示牌,告示牌寫著:造成顧客的不便,他們感到抱歉,兩週後會回來。我們猜測是把場地(停車場)借給農夫市場用的教堂,最近一個月有活動,週末的農夫市場因此不得不暫停。

在查詢我們的農夫市場出了什麼事時,我意外地發現,全美今年(因為不景氣)冒出好多新的農夫市場,我們這一帶(範圍很大,包含好幾個城市)就多了好幾個。最有名的,可能是白宮附近的農夫市場。前幾天才開張,一開張,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就去光顧,買了羽衣甘藍、蛋、小蕃茄、馬鈴薯、辣椒、起司和巧克力牛奶等。

巧克力牛奶?我們這裡的農夫市場沒賣這種東西。看來每個農夫市場可以買到的東西,差異滿大的。我於是想去看看W城這週日才開的農夫市場。

W城的農夫市場原本預計在幾個月前開張,不知何故,一直拖到九月下旬。

我們繞了好一圈,才找到這個農夫市場。因為它位於一個商業區的停車場裡,我們從另外一角進入,一開始並沒看到。農夫市場由於是游擊性質,所以地點多半在停車場。如果地點選不好,那生意就不會好。有些新興的農夫市場因此夭折。

這個農夫市場比我們城的大多了。因為之後還有約,所以我們的時間不多。我很快地逛一圈,沒看到亞洲人吃的青菜,覺得有點失望。但是這裡有魚和有機雞肉,不像我們那邊的只有蔬果。

這裡賣魚我很興奮地衝到魚販那邊。嘿,你猜他是怎麼賣魚的?這裡可不像台灣,沒有當場殺魚宰雞這種事。魚販用一個塑膠之類的大盒子,裝了一些水,加了很多冰塊,再把用塑膠袋包好、貼好售價的魚放進去。大部分都是魚片,但是有一種有頭去尾的魚(striped bass,有人稱為「銀花鱸魚」)。我正想問這魚清了沒,旁邊有一位戴墨鏡的華人男子先問了。答案是,內臟都清了,但是沒去鱗。這點令人裹足不前,因為去鱗有些麻煩。不過,後來我還是買了小尾的,不貴,才六塊六。我問老闆,你這有很多種魚,為何我都不曾在超市看過。他說,因為他想把項目弄得有趣一點,不像超市只想賣同樣的東西。他每次會賣不一樣的魚,我可以在一旁的本子上登記email,這樣他事前會發email說他當週會賣的魚。想到來這也得開20分鐘的車,事先知道有什麼比較好,所以我就冒著風險去登記了。(10/18/09補記:後來查到,striped bass含汞量稍高,七歲以下的兒童、哺乳的女性、孕婦及準備懷孕的女性等應該避免。)

本地產的自然雞蛋這裡也有雞蛋。賣蛋的西語裔男子說,他還有有機雞肉,就在旁邊的保溫箱裡,跟魚一樣,都是用塑膠袋(雞販的包裝應該是用真空處理過)事先包好、貼上標價。他有全雞和四隻全腿。我選了後者。我問他是何時宰雞的,他說是前一天。我又問他農場在哪,他說了一個地名,但是我不知道在哪。他說開車要兩個半小時,不算近。我們之前問過我常光顧的西語裔菜販,要開多久?他們說要開四小時的車,凌晨就出門了,所以他們小女兒之前常睡在賣菜的桌子底下,用毯子隨便墊著,就躺在本是停車場的柏油路上。我有回撞見了,不禁嚇一跳。這些農夫市場的小販賺的都是出賣勞力的血汗錢啊。(10/18/09補記:這個雞販賣的蛋,因為沒把公雞母雞分開,所以很多蛋都是受精卵。)

本地產的自然雞蛋

也有有機雞肉

本地產的自然雞蛋

本地產的自然雞蛋

我對於能在附近的農夫市場買到有機雞肉,感到十分興奮。因為看過Michael Pollan《到底要吃什麼?——速食、有機和自然野生食物的真相(The Omnivore's Dilemma: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寫的中小型有機農場,多半只在農夫市場等附近的據點銷售養殖過程自然的雞肉,讓我期待我們家附近也有這種農夫市場。

我之前在我們城裡的農夫市場買過兩個攤位的有機雞蛋。第一個攤位的較好,他們同時賣各種菇,可是生意不好,沒幾次就不來了。第二個兼賣橙橘的攤位的蛋有異味,非常腥,我們猜想是不新鮮,所以就不再買了。此外別無選擇。既然現在多一個農夫市場可以光顧,能再試不同農場的有機雞蛋,真是天助我也。

附近新開張的農夫市場

我原本常光顧的水果攤,是韓國媽媽和日韓混血的女兒一起顧攤。我和某人不禁好奇,那日本爸爸去哪了?或許我們有答案了。因為W城農夫市場裡,有個水果攤的老闆,好像是日本人。他賣的水果種類、樣子(因為是有機的,所以不好看)都跟我常去的那攤很像。等我們城裡的農夫市場恢復時,再來問問那個女老闆吧。

逛完之後,我開心地跟某人說,太好了,如果以後週六沒辦法去農夫市場,週日照樣可以去農夫市場,而且可以買到肉類。只是,下回千萬記得要把保溫箱放到後車廂裡,否則天氣那麼熱,買肉還得開20分鐘的車,不保險啊。

狗不得進入

相關:
逛農夫市場

由 Debby 發表於 09:36 PM | 迴響 (0)

September 22, 2009

好棒的兩歲!

不過才上過兩次非正式的遊戲課,小J現在就整天老師長老師短的。碰到他應該做,但是不服從的事,搬出老師的名號來,十之八九有效(我不太常用這招就是了)。例如他不肯刷牙時,我說,「Ms Tia那天問你,你的牙齒在哪裡?你有沒有刷牙?你要刷牙才能跟Ms Tia說有。」然後他就勉強張口讓我刷牙。又例如他晚上睡覺不肯用睡袋。因為前陣子太熱,晚上溫度下降不多,所以小J穿著薄睡衣就睡了,身上沒蓋毯子也沒用睡袋。他習慣雙腳可以自由踢來踢去後,最近就抗拒不肯用睡袋。我跟他說,就要去上課了,如果晚上不用睡袋而著涼生病,那我們就不能去上課。他才勉強同意讓我幫他穿睡袋。今早,他拿著某人昨晚買的Hello Kitty包裝的OK繃,說要帶去給Ms Tia看,而且七早八早就在門口等著公主的外婆來載我們去上課……這轉變來得真快,小J好像變成一個很愛上學的小孩了。我可以預見,等他懂英文的時候,他應該會將老師的話奉為聖旨。

今天很多親子檔來得很晚,我們居然是第二個到的。第一個到的金髮媽媽和十四個月大的弟弟,是今天第一次來。那個媽媽聽到我說,小J只會說中文。她跟我說,她還有一個四歲的女兒,以前都只說她們的捷克語,上學後才學英文,她學得很快,沒有問題。言下之意,是說小J一直講中文,直到上學,也不成問題。

左邊是15個月大的弟弟,右邊的弟弟才一歲

Ms Tia那時在整理東西,聽到我們的談話,便加入。她說,如果家裡講英文以外的語言,應該先讓小孩講那種語言,因為在美國要學英文很快。我問,兩歲小孩的字彙不多,可是小孩越大,會說的字彙越多,這樣要趕上,會很容易嗎?她說,五歲以下的小孩,只要六個月,就可以趕上同儕。小孩學語言比我們學語言快多了。我又問,那男孩和女孩的差異呢?她說,五歲前,女生一般在各方面都比男生發展快六個月,所以她要提醒第一胎是女兒,之後是兒子的家長,對兒子要有耐心。女兒可能在兩歲就不必穿尿布了,男生卻拖到三歲還不準備脫離尿布,這時千萬不要跟小男生說:「你姊姊幾歲就怎樣了,你怎麼……」她說她對此知之甚詳,因為她有三個兒子,而她妹妹有兩個女兒,一比較,差異就很明顯。

我認為,第一胎生的是男生的新手父母才應該要特別有耐心,因為小孩一開始學習的速度,絕對比成人慢很多。某人總是說,他媽慶幸他算滿聰明的,否則他爹當年可受不了。言下之意,某人覺得小J遠不如他,他的耐心可不比他爹好。

男生只有在前五歲發展較慢嗎?我記得有很多書提到,男生到進入小學後,各方面的學習還是落後。amazon上有很多這類的書。

此外,今天的討論主題是「好棒的兩歲(terrific two)」。Ms. Tia說,她從不說「可怕的兩歲(terrible Two)」。她家現在有三個青少年(17、18和19歲),她認為青少年跟幼兒其實在很多方面很相似,除了青少年覺得他們已經接近成人,可以愛做什麼就做什麼。這時幼兒會很想做一些事,即使很怪,只要不危險,讓他們做無妨。她兒子在兩歲時最愛穿粉紅上衣,她就讓他穿。如果現在能堅持對一些事說不,在小孩進入青少年期時,應該也能堅持。家長在這階段也要讓自己學著冷靜下來,這樣對親子關係較好。幼兒亂發脾氣,通常是因為他們受挫,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辦,所以亂發脾氣。在那段期間,家長能做的有限,time out是可以採行的方法之一。這時的小孩已經懂得待在原地不亂跑,所以可以執行time out了。但是time out不是處罰,她不把time out當處罰,這中間有很微妙的界線。她會讓小孩在time out時抱著絨毛玩具坐在小椅子上,或者就只是坐在角落。如果小孩道歉,可以考慮時間縮短。但是時間太短,效果可能打折。這階段要小孩乖乖用餐總是很困難,家長可以給小孩一隻湯匙,家長拿另一隻湯匙,小孩不吃時再餵。

Ms Tia講這些時,小J做為今天課堂裡年紀最大的幼兒,一直坐在我旁邊用蠟筆畫畫,或者蓋印章。其他兩歲以下的弟弟妹妹則到處爬來爬去、走來走去,到處玩玩具。還有一個十五個月大的妹妹跑去摸一個十四個月大的弟弟的臉,一群媽媽驚叫好可愛,想要幫他們送做堆,但是Ms Tia說她的班上不要有男朋友、女朋友這些東西,這樣給孩子太多壓力了。小J跟那些弟弟妹妹沒有互動,他只是會注意他們。或許這個班對小J而言,年紀是小了點,但是多少能讓小J習慣其他孩子在附近。小J已經不再是那個見到陌生小孩就會尖叫的一歲兒了。

相關:
自由造句(兩歲兒的說話進展)

由 Debby 發表於 10:31 PM | 迴響 (0)

September 20, 2009

自由造句(兩歲兒的說話進展)

小J的說話能力最近進步較快,終於會說句子了。他從最簡單的句子:「媽媽陪」這種主詞加動詞的,已經進展到有受詞的。他第一個有受詞的句子是:「小J要苦瓜!」我們聽了,立刻讓他嘗一口苦瓜,結果他的臉立刻扭曲起來,哈。小孩子真的都不喜歡苦瓜啊,我們沒勉強你,是你自己要吃的喔。

他最近愛說的句子常包含「一下下」。我跟他說不可以拿我的東西,他就說:「給小J拿一下下。」我要他別拿我們的書,看自己的書,他就說:「看一下下。」我問某人,他打哪學來這個「一下下」?某人說,大概是我會跟他說「等一下下」吧。我想一想,好像沒錯,沒想到他自己居然會換掉動詞。

其實不只「一下下」,小J最近喜歡自由組合名詞和句子。他有時會說:「艾瑞卡媽媽」。艾瑞卡是每個月會來一次幫我們打掃房子的西語裔婦人,之前我都要他說「艾瑞卡阿姨」的,誰知道他居然把她當「媽媽」。他也會把某人同事的名字接「爸爸」二字。這好笑了,他口中的爸爸媽媽都不是他真的爸爸媽媽。我得提醒他,要是走失了,千萬別跟警察伯伯說「艾瑞卡媽媽」之類的,不然就找不回來啦。

此外,他有次說:「楊媽媽」之後,緊接著說:「楊爸爸」。我聽了便問某人,為何不是「楊伯伯」和「楊伯母」,而是「楊伯伯」和「楊媽媽」呢?難怪小J弄錯。某人覺得用後者比較好,但是他現在稱呼長輩,都是用前者。我印象裡,以前我叫同學的媽媽,好像叫「╳媽媽」的時候居多,叫「╳伯母」的時候較少。別說我們了,洋人對稱謂也有不同的看法。最近我們有個朋友懷孕了,她們夫妻為了小孩以後要叫長輩名字,還是在名字前加個uncle、aunt,有不同的看法,吵到把氣帶到辦公室。夫妻間原本感情再好,等小孩一出生,才會發現兩人成長過程有多麼歧異,這當中要折衷出一套共識來教育小孩,真的不是易事。

許多人都說兩歲的小孩多令人頭痛,可是別讓這印象蓋過兩歲兒的可愛之處。他們這時才剛會講比較多話,會用語言表達之前無法表達的感情,聽了會讓人覺得很窩心。某人下班時間到,但是他還沒到家前,小J一個人玩,他有時會邊玩邊說:「爸爸回來看小J,小J喜歡爸爸。」我去看醫生時,某人陪他,他就跟某人說:「想媽媽」。真是甜蜜的兩歲兒啊。

有些時候他學很快,但是他還是有學很久學不會的時候。我之前一再教他說英文的"Thank you",因為常常需要說這兩個字。可是他總是說成「氣北」,那是他說「氣球」的方式。為什麼會混淆呢?我想是因為每次超市收銀員給他氣球時,我一面拿氣球給他,一面要他說"Thank you",他大概以為那就是「氣球」,所以當我要他說"Thank you"時,他就說「氣北」。我們只好繼續努力,不知他哪天才會說"Thank you"。


相關:
一歲兒趣事多(8)用非語言的方式表達「我愛妳」
氣球,掰掰!

由 Debby 發表於 11:02 PM | 迴響 (0)

September 17, 2009

換個角度

這次play & grow with me的討論主題是小孩的社交。Ms Tia提到,當小孩跟別的小孩玩的時候,除非小孩發生拉扯、推人、打人等不當行為,否則不需要干涉他們。這聽起來就像是我在公園看到其他美國媽媽的態度。很多媽媽常只顧著自己聊天,或坐在一旁休息,遠遠看小孩滿場到處玩。我們家的小J自從學會「陪」、「一起」之後,不時把:「媽媽陪」、「媽媽一起」之類的掛在嘴邊。我想走遠一點都沒辦法。我有時只是站遠一點,他就著急地表示要我陪。課堂裡其他小孩,似乎沒有像小J這麼黏人的。

我因此請教Ms Tia該怎麼辦?是因為他聽不懂英文的關係嗎?還是個性的緣故?

Ms Tia問我和某人屬於外向型或內向型。我說是內向型。她說那我們就不可能要求小J多外向了。我們能做的事,就是陪著他,當他跟新朋友玩的時候,我們也在一旁,而不是拼命把他推出去(所以以後小J不肯下水學游泳時,我們也不該直接把他推進水裡去)。她認為父母和小孩的性格一致,比較好解決。她屬於活潑外向型,但是她的三個小孩一到外面,至少前三十分鐘,都像被凍住一樣,讓她覺得很頭大。

她這說法讓我想到,以前看Dr. Sears的書時,我隱約記得Dr. Sears曾經把父母的性格和寶寶的性格做一個組合列表。他說,當寶寶比較難帶時,父母有機會去精進自己的技巧和這方面的能力,這對長期的親職之路來說,很有幫助。而對寶寶好帶的父母來說,他們不需要特別做什麼事,所以他們沒什麼機會去磨練技巧。

這種育兒的看法,算是很正面,完全倒轉一般人的感覺。相形之下,華人把難帶的小孩當做小孩來討債(做父母的上輩子欠做子女的),就顯得負面許多。新手父母需要正面的看法,聽太多負面的說法,只是徒增痛苦而已。

其實我最近漸漸覺得孩子自己有自己的造化,父母就算設想完美,小孩也不會照著那條路走。我就算覺得太內向對小J不利,想要讓他提升一點社交能力,可是這也不是一時半刻就能勉強來的。而且,他這樣黏我的時間也不會很長,要我陪著,我就陪著吧。等有一天,當他發現跟同齡的小孩玩,比跟我們玩有意思的時候,他就不會這樣黏著我們了。

由 Debby 發表於 09:46 PM | 迴響 (0)

September 15, 2009

上課去!

上週是開學週。小J的play & grow with me課程也開課了。我們母子因此第一次一同上課去。

之前我聽說這個課程,是公主的外婆跟我提到,公主去參加一個playgroup。我那時已經知道公園裡固定有Mom's club的組織,也是小孩和媽媽一起參加的,年費不貴,不到四十美金。後來看到社區活動中心的課程手冊,一瞄到這個playgroup八次的費用居然要八十多美金,便跟某人說好貴,居然要花那麼多錢讓小孩去跟別人玩。某人覺得還好,因為小J都不肯跟別人玩,如果參加這個活動,能讓別的小孩跟他玩的話,其實不算貴。

美國的幼兒課程很多,Gymboree的play & learn算是有名的,可是費用應該比活動中心貴,地點也遠多了。想了很久,我們最後還是報名活動中心的play & grow with me,希望讓小J有機會和別的小朋友相處,而我也能在一旁,讓他不害怕。因為家長可以參與,所以這種課程其實就是mommy & me的同類課程。這個課程依年齡分班,小J可以報18~30個月大的班,也可以報2歲到三歲半的班。我幫他報前者,因為想到年紀較大的孩子可能活動力較強,對他來說,侵略性也比較強,讓怕生的小J跟年紀小一點的孩子,可能好一點。

教室在活動中心的一個房間裡。房間外是成人的爵士舞課程,動感十足,但是分貝甚高的音樂讓小J有點害怕,緊拉著我的手。好在一門之隔的教室,安靜許多。

上週第一次上課,只有七對親子檔。七個小朋友裡,只有兩個男生。我們一進去,我瞄一眼隨意坐著的家長,以及到處玩玩具的小孩,不禁想問:小J是不是年紀最大的孩子?有好幾個小孩,年紀看起來好小,根本不到18個月大的樣子。我偶然間才問到,有兩個才一歲,還有十五個月、十八和十九個月大的等。其中一個一歲男孩的祖母說,因為嬰兒的play & grow with me課程被取消了,所以她只好謊報年齡報這班,反正老師不在意。七個孩子裡,只有一個印度女孩比小J大,她已經兩歲八個月了。當時她是唯一會騎三輪車的小孩。

今天是第二次上課,教室突然變小許多,因為這次來了十四組親子檔!我本以為報名上限是十二人。這次多了好幾個男生,不再像上次那樣陰盛陽衰。教室裡因此多了男生粗暴敲玩具的聲音。到了戶外的場地,其中一個兩歲的男生立刻騎著三輪車到處轉來轉去。我很驚訝地問她媽媽:「他才兩歲?可是他會騎三輪車了!」他媽媽說,因為他有兩個姊姊,家裡有三輪車,他三不五時就騎上去像騎摩托車那樣踩踩看,有天他居然摸索出來怎麼騎了,她只好一路追過去。我趕緊指給小J看,因為他身高夠了,但是還不會騎三輪車。小J不肯踩踏板,他坐上三輪車之後,發現車子動不了,就下車換一部,他於是把十部三輪車通通坐一遍。沒關係,小J你慢慢試吧,弟弟也是自己摸索出來的!公主的外婆聽了跟我說,她們那條街上有個男孩在兩歲時,居然會騎腳踏車(不是三輪車),而且沒有摔倒,讓她非常驚奇,從沒看過這種例子。那個男孩的爸爸十分得意,覺得他兒子的肢體協調能力優於常人。那個男孩也是有姊姊的。看來有兄姊的小孩,刺激比較多,發展真的比較快啊。

不知道是玩具轉移小J注意力,或者小J有我在身旁,覺得比較有安全感,他這兩次上課並不像在公園裡時,一旦有陌生人靠近,他就尖叫或大哭。但是他看到遠處有他想玩的玩具,仍不敢自己過去,都要我陪他過去,他才肯玩。有時我要到教室另一角拿東西時,即使我跟他說先坐著,我等一下回來,他照樣會跟過來。後來他看上了廚房玩具組,過去玩時,不忘招呼我一起過去……我頓時覺得好像變成小J的同學。或許小孩在學校裡喜歡跟朋友一起行動,就像是把朋友當做爸媽的替代品,才不會感覺落單、寂寞吧。比較傷腦筋的是,他玩過的玩具,或者在他身邊的玩具,一旦被別的小孩拿走了,他就表示不悅。這是這年紀普遍的行為。那個印度女孩也是。

在小孩玩耍的時候,Ms Tia就跟家長們(媽媽或者奶奶、外婆)聊天,每次都有不同的主題。第一次是老師自我介紹和課程介紹。Ms Tia把這個課程界定為托兒所(preschool)的準備課程,所以流程會有一些地方類似。她有三個接近成年的小孩,分別是17、18和19歲。我聽了,暗暗佩服她,每隔一年就生一個,真是超人!她說,等小孩長大,你就會發現隔那麼近很好,因為小孩可以參與彼此的生活,互動很多,而且他們結婚生子的時間也不會差太遠,這樣就可以比較早含飴弄孫。這話顯然給教室裡帶著不到兩歲的小孩,但是肚子裡又懷一胎或兩胎的媽媽莫大的安慰。

玩了一陣子之後,Ms Tia帶著大家邊唱:"clean up, clean up",然後把玩具都收好,進行勞作時間。第一次的勞作是把很多的小拼圖貼到白色的紙框上。既然小孩都這麼小,當然不可能叫他們做勞作啦,即使Ms Tia說不要要求他們做得多好。小J對那一小盒的拼圖很有興趣,拿在手上玩。我則忙著在紙框上塗白膠,然後把拼圖隨意擺上去。我邊塗膠邊抬頭看,全部都是家長在忙,哈!對面那個帶著19個月大女兒的媽媽會要她女兒放拼圖上去,小女生每放一片,媽媽就拍手叫好。我們家的小J不肯放拼圖到紙框上就算了(他可能覺得那些拼圖是他的,貼上去就不是他的了),他還想把我貼上去的拼圖拔掉!

今天的勞作則是把類似鏡子般的一片東西黏在兩個塑膠框中間,貼完之後,就可以在塑膠框上貼一些貼紙或用油性筆畫畫。這次也都是家長在忙,小孩頂多貼幾個貼紙,有一個男生用黑色油性筆把相框塗得亂七八糟。我幫小J貼了很多星星、愛心、花和蝴蝶、蜻蜓,都是他喜歡的東西。之後他把這兩件勞作拿回家,愛不釋手,等某人回家,小J很快就拿去獻寶。

勞作時間之後,小孩可以去教室外面玩。教室外有好幾部三輪車和學步車,以及一個小的籃球框和數個小籃球。

還是對學步車有興趣

室外活動區不小

一個一歲的妹妹過來

之後就是點心時間。第一次吃的是彩色的金魚餅乾和mott小利樂包草莓香蕉果汁。這個金魚餅乾在美國可說是家喻戶曉,比台灣的乖乖還要普遍。因為這種餅乾含有起司,所以天天吃這種餅乾的小孩應該不少。(台灣有小孩天天吃乖乖嗎?)小J很愛吃這種餅乾,但是我通常規定他要把正餐吃完才能吃,所以對他而言,門檻很高。Ms Tia給他吃了之後,他每到正餐時間,都跟我討這種餅乾,真是後患無窮。好在今天證明小J不是全面擁抱零食的小孩,因為這次Ms Tia給的是一種沾了糖粉的餅乾和mott小利樂包蘋果果汁,小J各嘗兩口就不肯吃了。

點心時間之後是唱遊時間。這兩次Ms Tia帶大家唱的是itsy bitsy spider和humpty dumpty。小J對前者陌生,所以他坐在我懷裡,看著其他人邊唱邊用手表演蜘蛛爬動的樣子,我則努力學他們的動作,我只聽過這首歌,不知道還有搭配的動作,畢竟我不是在美國長大的。至於後者,雖是他每天聽的歌,可是曲調跟我們聽過的都不一樣。Ms Tia表演時,小J仍只是身體僵硬,我拉他的手,他也不肯動。

這兩次小J雖然跟別人沒什麼互動,我想他應該會逐漸習慣這種環境。等他三歲,我或許就可以把他送去上學了。

上完課之後,小J很快就學會「老師」這兩個字,還不時提到老師給他餅乾吃這類的。原來上學的好處,對他而言是吃餅乾啊!好吧,孩子,你不久之後就有很多機會在學校吃餅乾了。

由 Debby 發表於 10:19 PM | 迴響 (0)

September 13, 2009

不能沒有Youtube!

別家的小孩可能喜歡看電視,我們家的小J最近熱衷於看Youtube上的英文童謠短片。他總是要看Humpty Dumpty、the wheels on the bus、Old McDonald had a farm、Rain rain go away、Hickory Dickory dock……這一切都是因為他看熟了青林出的那套「012英文兒歌繪本」。這套書以外的童謠,包括中文童謠,他沒有興趣。傷腦筋啊傷腦筋。這階段的小孩可能因為學習的需要,所以喜歡重複看某些東西。所以近兩歲開始,家長要慎選讀物和媒體素材了。我們並不喜歡「012英文兒歌繪本」,除了內容有錯,選得也不是很好。像shoo fly就不是那麼大眾化的童謠,不像其他首,可以找到很多配有動畫的短片。

小J最愛最愛的,莫過於Humpty Dumpty。我們每天都要把Youtube上的每個版本看一遍。我因此看到有些上載者很壞,居然在短片裡寫髒話。有些評論者也亂罵一通。好在小J看不懂。

在以下這首wheels on the bus中,出現英國搖滾樂團The Who主唱Roger Daltrey。小J非常喜歡這個短片,一看到恐龍就喊:「尾巴!」看到Roger Daltrey就喊:「伯伯!」。因為他有一件恐龍浴巾,我們以前常拿尾巴逗他,所以他看到恐龍就說「尾巴」,從不說「恐龍」。至於Roger Daltrey是伯伯……也沒錯啦,不認識的伯伯。

有人留言說這短片是個笑話,Roger Daltrey不可能錄製兒童DVD。我忍不住上這張DVD的網站去看,他們的確列出Roger Daltrey,還有讀者稱讚Roger Daltrey表現出色,我想應該不是唬人的吧。倒是隨便評論的人才有問題。

另外一個版本的the wheels on the bus動畫有點暴力,含有車門夾頭之類的畫面,所以我通常跳過這個版本:

至於humpty dumpty,版本超級多,曲調差異很大。有時聽了太怪異的曲調,我睡前腦袋裡還充滿那種旋律,我真想喊救命!以下是比較正常的版本:

以下是動畫怪異的Humpty Dumpty,小J看了之後,立刻學著擺動雙臂-_-b

有的把Humpty Dumpty摔下之後,畫成蛋黃、蛋白流了一地的碎蛋。我看了真不知該怎麼跟小J解釋,因為我自己就很錯愕:蛋摔破之後,是這樣沒錯,可是不需要在兒童短片中,畫得那麼噁心吧。

至於rain rain go away,我其實希望小J暫時不要唱這首歌。因為加州缺水的狀態已經到Level 1了,已經很緊急了,所以我們需要雨水啊!有人就在這部短片後留言:"This is exactly Why California are in such a drought and water crisis and about to become desert. "不過,小J還是很喜歡這首歌,而且從以下的短片中學到手指外面唱著:"rian rain go away".

我們現在真的少不了Youtube,即使有CD都無法使小J滿足。他喜歡看到畫面搭配音樂的短片。如果時光倒返,我應該在台灣找一些用大開本畫中文童謠的書,像「012英文兒歌繪本」那樣,一本只畫一首童謠。可是,台灣有這種書嗎?

由 Debby 發表於 10:22 PM | 迴響 (4)

September 10, 2009

當狗追來時

雖說小J每天跟我在一起,感受到我的喜怒哀樂,他的情緒和感受也會受到影響,這不表示他的所有喜好跟我完全一樣。我們近期最大的分歧之一,大概是對狗的感覺。他很喜歡狗,總是說要去外面看狗。而我一點都不喜歡狗。以前我們家附近有許多人養狗,每到雨天,我一出門就會聞到強烈的狗臊味。很多人遛狗時都不把狗糞便帶走,有時走在路上,眼前突然有個障礙物,讓人得急急煞車,不然一腳踩上去,可是要嘔氣半天。最大的原因,是我曾被狗咬過。

多年前,我在某機構工作時,在一個微雨的陰天,穿過一棟建築物的停車場,往我的辦公室走去。在沒有聽到任何聲音的情況下,我感覺小腿被一個東西「碰到」,而且有點痛。我趕緊回頭一看,原來是隻小狗衝過來咬我,我連忙拿手上的傘當防身武器,之後就一路逃往辦公室。事後我的老闆得知,他說:「被狗咬,一定是妳有錯!」可是我明明什麼事都沒做,被狗咬之前,我根本沒看到牠。我當時的老闆是台灣有名的動保人士,他這樣講,讓我覺得他有點不分青紅皂白,而且不夠體貼。

在台灣,被狗咬過的人一定很多。至少在我家,我弟、我和某人都被咬過。我弟和我還是小學生的時候,有個假日,我們姊弟在家,不知何故,我打開我們家的鐵門,正好我們對面的鄰居也開鐵門,然後他們家的小狗就衝出來咬了我弟一口。那個鄰居把狗抓回去後,並沒道歉(欺負我們是小孩),然後說:「牠也咬我!」等我爸媽知道,大家都氣得要死,我們的鄰居不把狗管好,狗咬人也不道歉。那個鄰居似乎一直把狗關在家裡,很少帶出門,再加上是小型狗,兇性似乎特別強。好在我們兩個都沒染上什麼狂犬病或其他問題,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我被咬之後,隔了一段時間,在我下班時,我居然再次看到那隻狗,牠又對我衝過來。這次我終於看到牠的主人了,是個年輕的男生,應該不到二十歲吧。我要他把狗綁好,既然要帶進某機構遛狗(其實某機構並不對外開放,一年只有一天對外正式開放參觀而已。如果照規定,這人根本不該進入某機構,更別說遛狗),就不應該放任狗隨便咬人。他顯然沒帶繩子,一句話也沒說,就把狗抱著帶走了。

如果「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一朝被狗咬,至少幾年對狗都不會有好感吧。我到美國後,看到狗還是下意識地閃開。不過,推著小J走在路上,我發現很多美國狗主人很友善,看到我們就先把狗拉住,甚至走到馬路上,讓我們得以在人行道上順利行走。我們幾乎每天去的公園有很多人來遛狗,有時有些狗主人沒有把狗綁住(按照公園的規範,一定要用狗鏈綁住),但是他們會緊跟著狗。有回一對沒綁狗的狗主人看到我和公婆帶著小J走出公園,立刻把狗綁住,然後離開,暫時不去公園遛狗了。

我們的經驗因此一直是正面的。直到有一天,我帶著小J照往常的路線進入公園。小J一路跑進去,我推著推車跟在旁邊。突然一隻小黑狗衝出來對著我們狂吠,沒有人跟在牠旁邊。因為牠在我們要走的路線旁,我於是決定繞道。沒想到,牠居然追了過來,而且一路狂吠。我心想,這是公園,又不是你家,叫什麼叫?因為擔心牠咬小J,我趕緊把小J抱起來,然後大聲地問公園裡頭的三個人:「這是誰的狗?能不能把你的狗抱住?」裡頭的那三個人才跑出來。這時,住在公園入口處的一位老先生,也是我們之前常看到的老先生,站在他家的陽台上大聲對狗主人說要綁住狗。那位老先生也養了一隻小狗,他每次都是用狗鏈牽著狗到公園的。

那三個人是兩個小孩和一個大人,都是女性。不知為何,出聲說抱歉的是年紀最大的女孩,看起來大約十二歲左右。那個女人(不確定她與那兩個女孩的關係)把狗抱走,但是沒出聲。她們仍沒把狗上狗繩。

後來小J玩沙玩到一半,那兩個女孩不知跟狗玩什麼遊戲,突然一哄而散,一面呼喊,一面往不同方向跑走,狗則追了出來。牠跑到一半看到我們,立刻往我這衝過來。我很快地想起某人說的,他小時候被一隻狗咬,後來便發誓,要是狗再咬他,他就要把狗殺了。那隻狗再也沒咬過他。我媽也說,狗眼真的會看人低,她們以前養的狗看到村子裡來了乞丐婆,就衝去咬。所以我在原地沒動,立刻大聲以命令的語氣對狗說:「STOP!」狗就停住沒動。然後那兩個女孩立刻跑過來抱住她們的狗。我說我怕牠咬小J。大女孩立刻回答:「我懂。」之後我嚴陣以待,深怕那隻狗再度衝過來。她們過了好一會,才把狗上狗繩。

我那天的情緒因此惡劣,回到家後,氣憤地打電話跟某人說事情的經過。某人說我們如果被咬,記得要打911。我才想到,我之前被狗咬時,都不知道該找什麼單位,現在可以打911,顯然有個比較直接的救濟管道。

為了防範類似事件再次發生,我上網查一些關於美國狗咬人的資料。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不像台灣被狗咬之後,往往不了了之,美國人被咬,狗和狗主人必須負責,狗要被相關單位留置察看,嚴重的可能被安樂死。最極端的例子,是一起因為狗咬死人,女主人以謀殺罪被判終身監禁,15年後方才可假釋的案例(舊金山)。這個女主人還聲稱自己也被咬,但是陪審團認為她身上的傷根本不能跟死者相比,因為死者的死狀恐怖,令陪審團不忍卒睹。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和動物醫療機構的資料,美國每40秒就有一人因被狗咬而就醫。因為狗攻擊,一年導致450萬美國人受傷,其中80萬人需要就醫。在238起因狗咬致死的案例裡,包含25種不同的狗。比特犬(Pit bulls)和羅威納犬(rottweilers)造成半數左右的狗咬致死案例。24%的狗咬致死案例發生在不綁狗的狗主人家外頭。58%的狗咬致死案例發生在不綁狗的狗主人家。

15歲以下的兒童是最主要的受害群,佔了70%。在兒童案例裡,5到9歲的男生佔多數。被狗咬傷對兒童健康的危害大過麻疹、腮腺炎和百日咳。

資料甚至提到,有些地方因此明文規定不得飼養特定狗種。但是此舉無法有效防範狗咬人的意外,因為有很多混種狗無法規範。事實上,任何狗都可能咬人。

在如何防範被狗咬的須知中,包括:不要接近陌生的狗,以及主人不在旁邊的狗。不要接近吃東西、睡覺或保衛東西的狗。不要接近受傷的狗。不要追逐或戲弄狗。不要拍、打、捏、拉狗。先問狗主人,才能摸狗。接近一隻陌生的狗時,不要跑、不要與牠有眼神接觸、像個雕像般安靜站著、狗過來時,大聲以命令語氣叫牠走開。(以上資料來自American Humane

看完之後,我慶幸我當時做對了一些事。這份資料同時讓我警覺,還是要小心一點,不要以為99%的美國人都會看住狗就掉以輕心。如果因為狗咬人會惹上麻煩的美國都免不了這麼高比例的狗咬人事件,我想流浪狗多到滿街跑的台灣應該更多。相形之下,台灣的人權和狗權都不被重視。

學新聞的人說:「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這句話說明,在西方社會裡,狗咬人有多平常與頻繁。然而,許多案例證明,狗咬人也是新聞。家有小男孩的父母,更要小心。


相關新聞:
比特犬 咬斷男嬰5腳趾
San Francisco defendant, Knoller, has second degree murder sentence reinstated

實用網站:
Dog Bite Law

相關文章:
狗狗,你真的好臭!

由 Debby 發表於 11:12 PM | 迴響 (2)

September 07, 2009

小男生的妹妹頭

小J一出生就是一頭密髮,不像很多洋人寶寶,頭上無毛。雖然看起來不錯,可是很快就讓我們頭大:這要怎麼剪?

我們得過且過,一直沒有動小J的頭髮。住在美國,很多事都不方便,自然也沒照華人或台灣習俗,在滿月時,修剪他的頭髮。那時小J頂上的頭髮會往上翹,像個小雞冠。我們第一次帶他去兒童發展中心時,年輕的治療師和實習治療師看到他的頭髮就笑得東倒西歪:「看看他瘋狂的頭髮!」

一直拖到兩個多月,某人才操刀剪了小J的頭髮,用的是我媽在台灣幫忙買的貝親理髮組。不過,某人不會剪,把小J的頭髮剪得跟狗啃的一樣。還好那時我們很少出去,剪壞就算了。

帶出去剪?某人同事的兒子很小的時候,他們帶他去理髮店,都已經付了錢了,可是小孩哭哭啼啼的,怎樣都不合作,所以沒剪就被帶回家了。我們認為小J也不會是合作的小孩,所以還是在家操刀比較容易一點。

他在三、四個月大時大量掉髮,後腦勺有一大片沒有頭髮,實在難看。不過我們想到每次要剪他的頭髮,都像打戰一樣,在慘烈哭聲中進行,所以也沒特別因應,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反正他的頭髮邊掉邊長,過渡期不會太長。

我們每次都是等到小J的髮型變成妹妹頭時,才幫他剪。最困難的理髮期,莫過於接近一歲到一歲多時。小J剪髮的場所一變再變。先是在浴室剪,等他七個多月時,我們曾經把餐椅搬到院子裡,讓他坐在餐椅上剪。結果把餐椅上一堆很短的頭髮,難清得要命。而且頭髮不是很好掃,再加上風一吹過來,頭髮飛得到處是,所以我們再也不到院子裡剪了。

因為頭髮弄到衣服很難清,我們曾經讓小J只穿尿布,全身的衣服都脫光,在浴室裡剪。如果他穿紙尿布就簡單多了,可是他後來穿尿布,尿布跟衣服一樣,沾到頭髮就很難弄乾淨。而且剪髮時,頭髮扎到小J,讓他哭得很慘,嚇到滿身汗又尿出來。我們因此一直想找一件兒童的理髮斗蓬。

直到今年初,我終於在amazon上找到了Betty Dain Kids Styling Cape,小J因而有一件剪髮護身斗蓬。至於剪髮完,用來刷脖子上頭髮的刷子,我用一個在藥店便宜買到的德國製蜜粉刷代替,效果還不錯,刷起來不會刺刺的。

我們一直覺得貝親理髮組很難用,可是也不知道哪裡有比較好的替代品。去年底,我們回台灣時,我媽幫我們約了一個美髮師幫我們剪髮。那是小J第一次被專業的美髮師剪髮。不像我們坐著剪,他站著剪。剪到一半,他嘴巴一癟,眼淚就大顆大顆地掉下來。所以美髮師就說她不剪了,她不希望讓小J有不好的印象。她說很多小孩都是被家長抱著剪,然後哭得很慘,她不希望小J之後也變成那樣。然後她教我用理髮剪刀。原來是把拇指和無名指穿過剪刀的兩個洞,然後動拇指就好,無名指不要動。我都是兩個手指一起動,難怪剪不動。

接受了專業指導,我稍微懂一點,可是障礙還很多,最大的障礙就是小J的哭鬧。我們最近兩次幫他理髮,都是事先給他一部小車玩具。還好之前我媽買了好幾輛,我只拿了三輛給小J玩,所以還有「存貨」。轉移小J的注意力,就稍微好辦一點。可是小J還是不喜歡我們碰他耳朵旁邊的頭髮,每次都剪得參差不齊。

剪完頭髮,要洗澡前,某人會拿吸塵器先把浴室吸一遍。小J對剪髮這件事已經很感冒了,再加上聽到吸塵器的聲音,他更是哭到快要喘不過氣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因此擔心他是不是有感覺統合的問題。不過,好像很多小孩都不喜歡剪頭髮。

前不久我們在公園碰到一對西語裔母子。那個19個月大的小男生瀏海顯然才剪過不久,非常平整,只是有個小缺口。我問那個媽媽:「他的頭髮在哪剪的?」她說是趁他睡覺時,她剪的。我覺得這很不可思議,小孩睡覺會翻來翻去,而且頭髮會垂到不同方向,這要怎樣確定是剪齊了?而且多多少少都會有頭髮掉下來吧,如果弄到床上,會讓睡夢中的小孩不舒服啊。對我來說,這種可以在小孩睡覺時幫小孩剪髮的媽媽,簡直就是神乎其技。

最近一次去COSTCO,我瞄到有電剪,某人馬上跑過去拿一組。原價24.99,最近大概促銷,少5元,所以價錢滿划算的,差不多是上一次連鎖理髮店理髮(不含其他洗頭等服務)的價錢。

某人說,小J不上學不上班,拿他來練最好。某人剛開始不會用,結果把小J後腦勺左邊剪壞了,還好小J沒看到。之後抓到訣竅了,終於順利剪掉很多後腦勺的頭髮。可是小J頭頂和耳朵附近的頭髮,我們仍束手無策,只能用貝親理髮組馬馬虎虎地修一修。

上週聯合晚報有篇引用自華爾街日報"Per Capita Savings: Home Barbering Grows in Recession, With Hairy Results "的報導「老美省錢 在家理髮」,提到越來越多美國人為了省錢,在家剪髮的結果,就是剪壞之後,哭哭啼啼地到理髮院去搶救剪壞的髮型。當中還提到幾種熱門產品,最熱門的就是我們在COSTCO買到的美國製Wahl Clipper

我們幫小J剪的一直都不好看,因為他還小,所以就沒帶他去理髮院搶救了。如果住在台灣,我們才不要自己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我看過很多在美國等國外的華人小男生照片,頭髮跟小J一樣過長的很多,明明是小男生,卻有「妹妹頭」,瀏海逼近眉毛,頭髮有的也蓋住耳朵。都是因為在國外要幫小孩剪髮不容易所致。

如果小J是女生,那就簡單多了,直接幫他把頭髮紮起來,夾個可愛的髮夾,就可以出門見人了,頭髮長不是大問題。S去年曾經幫阿D綁頭髮,有時還夾髮夾,結果阿D被當做可愛的大眼妹。所以S最後還是幫阿D剪頭髮了。她讓阿D坐在電腦前看巧虎,轉移阿D的注意力,才有辦法剪。可是之後阿D看到電腦就吵著要看巧虎……好像各種對策多多少少都有後遺症啊。

寫到這,掐指一算,我自己也有九個月沒剪頭髮了,是該找人修一修了。

由 Debby 發表於 10:54 PM | 迴響 (6)

September 02, 2009

寫在慶生會之後

美國人對小孩的慶生會極為注重,把它當一件大事來辦,這就是為什麼即使美國不景氣,Party City之類做慶生會、派對生意的的商店生意還不惡的原因。

即使是很熟的朋友,往往會慎重其事地發個邀請函(現在可以透過網路,方便多了,而且省紙),請朋友來自家參加小孩的慶生會。不管去不去,受邀者都會回覆。可是我們這次邀請住在附近的朋友I時,一直沒有得到她的答覆。因為她是護士,工作忙碌,所以我試著在中午時間和她休假的日子打給她,打了兩次,分別打到她手機和家裡都沒人接,我於是都留言。可是,仍沒接到她的電話。這讓我們很困惑,I來美國很久了,又嫁給美國人,應該知道美國的規矩吧?一直到幾週後,我們去Whole Foods超市買有機黃豆時,才碰到她們。

I說她們那時出去玩了,所以沒來。然後很快地問我:「你們辦慶生會有沒有花很多錢?」她說她只要在她女兒五歲和十歲時各辦一次就好。

I大姐想必聽了很多關於美國人辦慶生會的可觀事蹟。

小J出生前,我們在某人一位來自高雄的同事R家裡,聽他說要租YMCA的場地幫小孩辦慶生會。R的小孩年紀比較大,兩個兒子現在都是十歲以上了吧。據他說,他兒子同學的慶生會都辦得很豪華,有的會請小丑、有的會租小馬給小朋友騎,還有人請專門的慶生會公司來辦……手筆之大,令人吒舌。所以R也不落人後,去租大一點的場地,幫他兒子辦個不小的慶生會。這樣下來,幾百美金跑不掉。弄得越豪華,花的錢當然越多。

我們至今沒參加過這種奢華的慶生會。朋友裡,熱衷幫小孩辦慶生會的是C一家。他們在他們社區的活動中心辦慶生會。那個活動中心除了室內空間可以辦活動,室外還有個游泳池和三溫暖池。今年七月,他們兒子的五歲慶生會擴大舉行,於是來了幾位他和某人的大陸同事(C基於政治立場,很討厭來自中國大陸的人,以往沒請過他們)。其中一位同事帶了丈母娘來,老太太大概覺得在這地方辦活動實在太難以想像了,於是偷偷問我這場地是不是租的?我搖頭說不是,是他們社區的,住戶可以使用,但是每個月要繳錢給社區委員會。通常有游泳池的社區,要繳給社區委員會的月費,會比沒有游泳池的社區高許多。或許這也可以算在他們的場地費裡吧。

C的小孩大J因為已經念私立基督教幼稚園一年了,所以這次有許多我沒見過的臉孔,都是大J的同學。我不免好奇,大J的貴族學校的同學會送怎麼樣的禮物?因為其中一個小女生要先離開,所以她便拿著禮物跟大J合照。那個禮物因為沒有包,所以一目了然。其實不是什麼特別貴的東西,就是一輛小玩具車。他們到晚間六點半才開始唱生日快樂歌、吃蛋糕,已經接近美國小孩要就寢的七點了,所以這次沒有公開拆禮物。

為了這種慶生會要送什麼樣的禮物,其實我和某人也很傷神。我主張不要送超過30美金的,因為這些小孩年紀都不大。如果每年都要去,到他們十歲時,難道要送上百美金的禮物嗎?我們送給小J的生日禮物也不超過30美金啊。

不過,知道越多豪華慶生會的例子,我們就越感困擾和疑惑。上次看到朋友提到,她女兒同學在慶生會上,送每一個來參加的小朋友一人一隻Build a Bear的熊。不知道送禮者是不是也該送價值不低於那隻熊的禮物?這個朋友顯然也是見過不少大手筆的慶生會,所以她現在不幫女兒辦慶生會,然後跟女兒說,這樣她們可以省下幾百美金,爸爸媽媽可以送好一點的生日禮物給妳們。

美國人辦這種慶生會,似乎不像台灣人辦喜宴那樣,計較於場地和交情,來客必須送不同等級的紅包或禮物(台灣的社會新聞就曾有客人因為送紅包送太小,被主人到處說三道四,雙方因此交惡,甚至告上法庭的例子)。但是,送什麼禮物真的都沒關係嗎?基於美國人的習慣,拆禮物是慶生會的高潮,每個參與者都想知道壽星收到什麼禮物,也互相瞭解彼此送什麼禮物,在某些時候,就會帶來一些困擾。最直接的困擾,就是孩子間的比較心理,比輸的就覺得自卑、不如人,回家難免會跟父母抱怨:為什麼別人有,我沒有?

去年我曾短暫地看過一個叫做The Real Housewives of Atlanta的電視真人秀。這個跟Project Runway在同台播映的節目也是一個系列。除了The Real Housewives of Atlanta,還有The Real Housewives of Orange County、The Real Housewives of New York等。這些都是講一些有錢太太的電視節目,看了就知道美國是多可怕的M型社會了。在The Real Housewives of of Atlanta裡,主角幾乎都是黑人,只有一個是白人。那個叫做Kim的白人單親媽媽就找專門的派對公司幫她不到十歲女兒在飯店辦豪華的慶生會。當她送她女兒的生日禮物現身時,所有參加的小女生都驚呼一聲,花容失色。因為Kim送的是一個價值不斐的超級名牌包(我忘了是Gucci還什麼牌子)。Kim和她女兒的得意之色立刻顯現在她們臉上。

做為觀眾,我不免想像,如果小J去參加Kim女兒這種有錢人的慶生會回來,大概會很沮喪。我說不定會跟他說:「你交不起這種朋友。」

我曾在偶然間看到胡淑雯的〈界線〉一文。那篇敘述一個念私立小學的女孩心聲。那個女孩的父親開計程車,母親開雜貨店,這種出身跟她的同學比起來,顯得相當卑微。那篇被認為是胡淑雯本人童年寫照的文章,就寫到那些家境好的同學和老師是怎麼讓她感到自卑、自憐的。胡淑雯用類似黃碧雲的筆畫刻畫那種內心的崎嶇。

我小時候同樣念的是私立小學。我的家境並不好,爸媽同樣是咬緊牙關送我去念私立小學的。每到學校巧立名目要家長捐錢的時候,我就很傷腦筋,因為我們家的經濟並不寬裕,可是學生的捐款可是會一筆一筆詳細記載在老師的紀錄裡。平時,我倒沒有胡淑雯筆下寫的那些困擾。至於同學生日時,大概是學校的規定,同學頂多買糖果請全班同學吃。出手比較大方的同學會買比較好的糖果,不過對心裡的衝擊並不算大,即使我一直到六年級時,才有機會做這件事。

如今回想起來,再與美國的情形比較,其實我覺得美國的價值觀問題比較嚴重。這種豪奢的慶生會並不只是讀私立學校的學生家長會辦,念公立學校的學生也有。

前不久,我們就聽到一個住在附近W城的人說,她念W城的公立高中,W城因為有很多有錢人,所以見識過很多有錢的同學。有位同學在16歲的慶生會上,收到一輛悍馬車(Hummer)。而她要到工作很多年後,才有錢買自己的車。別說是她當年了,別說那些十六歲的青少年了,就連我們聽到,都大感震驚與刺激。因為悍馬車以昂貴出名,而且耗油,在高油價時代,簡直就是超級有錢人才會開出門的車。如果某人要買這種車,每月要繳的貸款重擔恐怕會讓我們透不過氣來。但是有人在16歲時,就收到爸媽送他這種高級車……

這也難怪某人的另一位大陸同事送他念W城公立高中的女兒一輛二手Camry時,被他女兒嫌棄了。在某人眼裡,他那個位階挺高的同事算是很注重女兒的教育,常詢問其他同事關於各種教育問題。自從念了高中之後,他女兒嫌這個爸爸不夠有錢。恐怕也是見識到有錢同學有多闊了。可是等她自己就業了,她未必能在五年、十年內,賺到跟她爸爸一樣多的薪水。

W城還有一所有名的私立高中(男校),聽說裡頭有一些好萊塢明星小孩。學費非常貴,一年的學費高達兩萬五千美金,這還不包括其他附帶而來的無名開銷。我是因為看到Leonard Sax在《浮萍男孩》提到男女分校比男女合校好,於是去打聽一下這附近有什麼男校,才聽說這間學校的。這間學校學生的慶生會應該不可能比公立高中的學生節約到哪裡去,所以恐怕不會是適合小J的學校,我們也不可能負擔得起這間學校的學費。

我認為慶生會跟其他日常生活的花費一樣,都會讓小孩學習父母的花錢方式,即使父母對小孩的影響可能遠不如同儕。等小J大一點時,我並不想讓他覺得花幾百美金、甚至上千美金去慶生是理所當然的。我認為,因為覺得父母有錢,或者父母疼愛我,於是愛怎麼花錢就怎麼花錢,是很糟的事。

或許Leonard Sax應該多探討一下家庭花錢方式對小孩的人格影響。那些啣著金湯匙、銀湯匙出生的孩子,出社會之後,會願意腳踏實地、苦幹實幹的有多少?如果他們的零用錢比薪水還多,他們願意好好去工作嗎?我在心裡畫了一個問號。

對做家長的來說,不管小孩的慶生會規模多小,都是勞民傷財。雖然I大姊的行事作風令我不敢苟同,不過我還是同意:不需要每年都幫小孩辦慶生會。說不定小J三歲時,我們就三個或五個人在家吃頓飯就好了。

由 Debby 發表於 11:24 PM | 迴響 (3)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