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31, 2009

回顧一歲和兩歲慶生會

今年小J生日前,本地變成N1H1疫區。所謂的疫區,不是很多台灣留學生那種講好玩的「加州疫區」,而是貨真價實、傳出病情的疫區,附近的一所學校因此全校停課。我和某人為此討論了半天,究竟要不要再幫小J辦一次慶生會?如果疫情嚴重,可能會因為賓客上門,而把病毒帶進家裡。而且,去年他的反應讓我們有點憂心,擔心他有自閉症。今年不知道他的反應會怎樣?

某人說,還是幫他慶生好了,找少一點人來一起過。結果,我們的名單開出來,跟去年幾乎一樣。好吧,那我來想怎麼減少小J面對陌生人和人多場合的恐懼。我很快就想到他最喜歡的Maisy,就是Lucy Cousins畫筆下一隻可愛的老鼠。當初我為了找書中有一些可以翻開的小機關(Lift-the-Flap)的書,而找到這系列的書。小J很喜歡Maisy,他還不太會講話時,他就會說Maimai,現在他已經會說Maisy了。Maisy系列多到買不完,舉凡幼兒會參加的活動、會過的節日,都有一本相關的Maisy書,所以生日時,Maisy就有一本《Happy Birthday, Maisy》。

小J收到這本Maisy書時,非常開心。因為這本書的第一頁,就是Maisy收到很多人寄來的卡片,他從信箱裡拉出一串卡片,還有一張小卡片是可以從書裡拿出來的。小J看了非常羨慕,因為他每天眼巴巴地等郵差先生來,看到我們拿信就非常激動,無非想要收到他自己的信,不過我都拿購物目錄打發他。才沒幾天,Maisy的卡片就快被他玩壞了,我很擔心這本書也撐不了多久。因為這本書的小機關需要小心一點地拉或翻開,所以書背推薦的年齡是三歲以上,對兩歲的小J來說,他還不到夠小心的發展程度。

這本Maisy書給他一些簡單的慶生會概念,包括基本的流程:換裝、迎接朋友、收禮物、吃生日大餐、玩遊戲、吃蛋糕、送客等。我們同時也得到一些點子,所以我要某人去買一串氣球回來,這樣可以增加慶生會的氣氛,等小客人要回家時,可以給他們一人一個氣球。

小J出生至今的活動,包括滿月的活動、一歲和兩歲慶生會,很多部分都是某人包辦的。他去Party City買了一些東西回來布置、去COSTCO買一些食物。慶生會免不了的蛋糕,我們則到越南人開的蛋糕店去訂接近台灣人口味的鮮奶油蛋糕,否則美國超市等店裡賣的蛋糕都甜到我們吃不了幾口。某人對美國慶生會的細節,比我懂得多。他兩、三歲時的生日,就是在美國過的。某人當時照片裡的樣子,就跟典型的美國小朋友一樣,戴了一個尖尖的生日帽。某人在小J一歲時,幫小J買了一個生日帽,其實不只是壽星,所有參加的小朋友都要戴,不過那時他只買一個,而且小J很不喜歡,所以兩歲的慶生會就跳過這一項。Party City有很多跟慶生會有關的東西,光是一歲的慶生會,店裡就特別闢了一區,裡頭琳瑯滿目。另外,Gymboree等童裝,也賣與一歲生日有關的衣服、圍兜等。

過了一年,小J已經很不一樣了。一歲時,他被動地看著我們布置,感覺不自在,不肯吃,也不肯喝奶,早上那一次的小睡拖到累到不行時,他才去睡,那時客人都已經上門了。等他起床,他兩眼無神地隨便吃點東西,然後就被我們抱去切蛋糕、抓周。拆禮物時,他完全沒有反應,倒是旁邊一個快四歲的小哥哥搶著拆、搶著玩。直到客人都走光了,他才開心地玩他的禮物和包裝紙。

而這一次,小J從換衣服就有意見。他要穿他最喜歡的衣服,上面有許多星星的那一件,即使我跟他說那件是長袖、太厚了點,他仍堅持要穿。我們布置時,他也想要介入。他看上某人貼在玻璃上的慶生會圖案紙牌,硬是要據為己有,我們一拿去貼,他就哭鬧。客人上門拿禮物給他,他就拿著不肯放,想要拖到一個安全的角落裡去看看裡頭是什麼。他還是黏著我,一看不到我就哭,也不跟其他小朋友玩。雖然不是很合作,不過他已經算比一歲時有反應的多。(兩歲的檢查時有自閉症篩檢,醫生說他沒問題。)

為了讓他提早知道禮物是什麼,我們只好縮短流程,趕快唱生日快樂歌、切蛋糕,他等不及大家吃完蛋糕(他不肯吃)就要拆禮物。這一次,去年拆小J禮物的小哥哥的爸爸不准小哥哥動手,小哥哥只好在一旁很著急地看小J拆禮物。小J這一次是自己拆禮物的,而且拆得很慢,一次只撕一小片包裝紙,然後交給小哥哥,小哥哥就幫他拿著。直到最後一個禮物,小J因為看到他想玩的東西,不拆了,才讓小哥哥拆。

拆完禮物,就差不多到送客的時間了,因為很多小客人還要回去睡午覺。而我們的小壽星則興奮到不肯睡,反正就一天嘛,無所謂。

後來我看baby talk或American baby時,發現有篇文章提到一歲的生日。那篇文章說,一歲的慶生會頂多一個多小時就好,流程也不要太拘泥於形式,看小壽星的活動來彈性安排。經歷這兩次慶生會,以及其他一些事情,讓我想到,我們可能太以成人的角度來看小孩的慶生會等許多事了。對小J這種年紀的小孩,他們的人生經驗非常有限,碰到從沒遇過的事,不知所措是很正常的。我們之所以能從容面對陌生場合和陌生人,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我們也是從過去的經驗學習,知道應該怎樣進對應退,碰到超出經驗的場合,我們也可能表現不佳。

倒是相關題材的童書對這年紀的幼兒來說,算是不錯的教材,讓他們能夠稍微擴充一點背景知識,得以多一點勇氣去面對眼前的未知。

由 Debby 發表於 11:02 PM | 迴響 (0)

August 30, 2009

跳進facebook裡

話說過去兩年我只玩部落格,其他網路上的東西幾乎不碰,因為沒時間。每天要帶小孩已經夠累了,晚上有時間看點書、上網看些東西,再寫點東西到部落格上,已經很奢侈了,不可能玩什麼。去年底,我的gmail信箱裡收到facebook的通知,說我已經註冊完成。我看了,一頭霧水,我根本沒去facebook啊。之後三不五時接到facebook的通知,說有人確認我為好友。

上個月,facebook又通知我,有幾個人加入我為好友。好奇心殺死一隻貓。我終於連上facebook去瞭解究竟發生什麼事,然後就墮入浪費時間的深淵。

我之前很好奇,facebook究竟為何這麼紅?在上面把這個人、那個人加為好友,然後呢?我加入之後,才發現facebook有很多小玩意增加使用者的黏性。例如各種小測驗。說實在的,那些測驗設計得都不好,有些題目讓我看了就想問設計者問題,測驗結果更談不上準。不過,朋友圈裡一旦有人玩,就會使其他人也跟著玩。

更殺時間的是各種遊戲。我過去不是那種會玩網路遊戲的人。我每次看到某人在電腦前玩接龍,都覺得他在浪費時間。偏偏這陣子他覺得我比他更浪費時間,因為facebook上的遊戲其實不太需要花腦力,只是需要花時間和用滑鼠點來點去。從開心農場、Happy Harvest、Roller Coaster Kingdom、FarmVille到Farm Town等,都是這樣。

玩久之後,我對開心農場、Happy Harvest這種升級緩慢的遊戲感到不耐,於是花很多時間在玩FarmVille和Farm Town。升級越快,我花的時間越多。。。

我對facebook的另一個疑問是,為了玩這些遊戲,使用者必須找更多朋友來玩,這樣才能快速升級和拿到更多金幣(之類)。如果是玩Roller Coaster Kingdom,使用者需要更多朋友當人頭來幫忙賣東西。但是很多朋友其實只是泛泛之交,加入這麼多好友到自己對外封鎖的檔案裡,使用者會在facebook上寫些什麼?facebook畢竟不像plurk(對,我也跳進這個浪費時間的深淵),可以把不同的討論串設定不同的權限,讓不同的人看到。我想最後的結果是,很多人懶得在塗鴉牆寫什麼,都只是上去玩遊戲或趣味測驗,頂多寫些無關痛癢的事。這麼一來,用facebook對使用者的意義和好處是什麼?(對facebook的好處當然是增加很多有效使用者,可以提昇廣告量。)

不過,facebook的確讓我見識到「六度分離」的實證。我居然在朋友的朋友名單裡,看到某個新聞名人,不禁為之一驚。

好吧,希望寫了這篇文章之後,我會想到辦法快速收心,不要再繼續沈淪下去了。

由 Debby 發表於 11:09 PM | 迴響 (0)

August 29, 2009

買菜(有機)隨記

週六向來是我買菜的日子。我會先去農夫市場跟西語裔的菜販買一些華人會吃的青菜,例如空心菜、青江菜、油菜、絲瓜、龍鬚菜、茄子(長條狀的,不是圓胖的洋茄子)等,然後去跟日韓混血的水果販買水果,就差不多可以回家了。自從八月初Trader Joe's開了之後,去完農夫市場之後,就順路去Trader Joe's。我查了新聞才知道,Albertsons以前就開在現在Trader Joe's的地方,2000年搬到我們社區旁邊之後,仍控制那地方的出租權,他們規定租戶不得販售食物。直到去年或今年初,CVS租下那個地方,才更改租約,可以販售食物。所以中小型的Trader Joe's才得以進駐這一區。不然,這一帶就只有Albertsons獨大而已。

聽說好些朋友喜歡Trader Joe's,但我並不知道Trader Joe's有什麼特色。逛過大型的Whole Foods和Albertsons,我覺得Trader Joe's賣的東西好少,尤其是蔬果,那裡也沒有豬肉,魚類都只有冷凍魚片。因為我比較少買現成食物,多半買新鮮蔬果等。自從農夫市場開了之後,我現在很少去洋超市買菜和水果了。農夫市場有很多不用農藥的蔬果,因為有機認證很昂貴,而且費時(要經歷七年的驗證手續),所以農夫市場的蔬果即使用有機方式栽種,大都沒有有機認證,這使他們的售價會比超市的有機蔬果便宜一些,而且新鮮多了。只有在週末去LA,沒辦法去農夫市場買菜的時候,我才會去洋超市買蔬果。

追求有機是全美的一股潮流,現在超市裡號稱有機的東西真是多得不得了。就連加工食物都號稱有機。我本來以為自己挺幸福的,可以生活在有機食物唾手可得的國家。不過,看了Michael Pollan《到底要吃什麼?——速食、有機和自然野生食物的真相The Omnivore's Dilemma: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我才發現這些有機食品其實遠不如我想的好,還是吃單純的食物(新鮮蔬果)比較好。加工食品能避免就避免,有機的加工食品也一樣。

有機愛好者最愛的,可能是Whole Foods。這個號稱環保、愛地球的超市,其實一點都不左。Whole Foods的創辦人兼執行長John Mackey前不久在右派的華爾街日報撰文反對歐巴馬的健保改革,引來許多人表示要抵制Whole Foods,包括我們家的老爺。

好吧,不去就不去吧,我們本來頂多一個月去一次Whole Foods的,現在那一次就取消了。我的美國脊療師兩個月前才跟我說:「如果你常去Whole Foods,很快就會破產,因為太貴了。」他就是Trader Joe's的愛好者,於是跟我說了幾樣Trader Joe's的好東西,包括:冷凍野生鮭魚、冷凍香米飯(Jasmine rice)、藍莓乾、蔓越莓乾等。他還說,那裡的袋裝生菜洗過三次,不必洗就可以直接吃,而且價格比Albertsons、Vons和Ralphs等超市便宜。我聽了以後,心裡很納悶,洗三次的成本不是比較高,為何售價比較便宜?

等到我們附近的Trader Joe's開了之後,我看了冷凍野生鮭魚的價錢,不覺得比較便宜。真正便宜的是COSTCO的(新鮮?)野生鮭魚,一磅4.99。但是要買幾乎一整尾(除了魚頭的部分),實在太大了,我只好放棄。此外,S跟我推薦Trader Joe's自營品牌的素漢堡肉,因為是用豆腐做底的,跟Morning Star的素漢堡肉不太一樣。如果要買Morning Star的素漢堡肉,那當然以Costco的價格最便宜。某人倒是發現,Trader Joe's有些酒,包括啤酒,算滿便宜的。他上次買到一款啤酒,口感還不錯(我只喝了一口而已)。為了讓他減少酒量,或許我們應該少去Trader Joe's。

除了Whole Foods、Trader Joe's等以自然為訴求的超市,Albertsons、Vons等一般超市也有有機區,現在就連量販店Costco量販店裡有機的東西也越來越多。上次去Costco,我發現那裡也賣號稱專門用來洗嬰兒衣服的Dreft洗衣精了。不過我早就不用這款洗衣精,改用不會造成過敏的Planet,因為Dreft香料太多,對嬰幼兒的皮膚並不好。看著Costco裡越來越多推著嬰幼兒的人,我相信COSTCO看準這股追求有機的潮流,多半來自有小孩的家庭。

今天為了買尿布去COSTCO,我發現桂格速食燕麥片居然不賣了,取而代之的是有有機認證的Nature's Path Organic Instant Hot Oatmeal。這樣一來,小J沒辦法收集有桂格伯伯頭像的紙盒了……

不過,COSTCO仍以利潤為導向,不是所有東西都被有機、自然商品取代。我很喜歡的Tom's of Maine牙膏就很久沒賣了。

我們差點以為小J愛吃的Brothers-All-Natural Fuji Apple Crisps(蘋果乾)不賣了,好在後來還是找到了。前不久,我在amazon買了Crunchies的水果乾,品質就差很多,而且可能有色素等添加物,草莓乾好紅啊,而且碎屑很多,不像Brothers-All-Natural的水果乾都滿完整的。不過,即使Brothers-All-Natural水果乾達到無添加物、無農藥等標準,此牌的水果乾是中國大陸產品,後者則未標示。為了保險起見,而且不認為水果乾等同水果,我多半在出門的時候,才讓他吃水果乾。

既然寫到COSTCO,就該記一下今天看到的插曲。小J照例去Costco就要到處試吃。他快吃完一份義大利餃時,一位至少四、五十歲的美國白人太太過去拿了一份義大利餃來吃。吃了一口就跟負責試吃的人說:「冷的!」然後說:「不要給客人吃冷的食物!」就拿起盤子把上面所有已經準備好的義大利餃全部倒進垃圾桶了。我在一旁看了都傻眼了,她需要這樣魯莽嗎?另一方面,我暗叫不妙,糟糕,小J吃到沒完全加熱的冷凍餃子了!以後去COSTCO試吃,還是要小心一點,最好叫某人也拿一份,先吃一口,再讓小J吃會比較保險。希望這小子不要因為我們沒馬上給他吃而亂叫一通。

即使美國有機食物那麼容易買到,價格也沒貴多少,還是有些人覺得買有機食物的人走火入魔。例如某人的大陸同事聽到我都買有機的東西,便覺得我有點誇張,既然小J都不吃了,我應該什麼都給他吃看看,不必分有機或非有機。在這一點上,我認為是她才沒搞懂美國的食物市場,不知道美國加工食品的可怕。儘管她有博士學位,不去瞭解美國的食物生產、製造過程,就是缺乏這方面的知識。You are what you eat.我們怎能對自己的食物抱持隨便的態度?


相關:
逛農夫市場
我愛Costco!

由 Debby 發表於 11:34 PM | 迴響 (0)

August 26, 2009

兩歲兒頑皮簿(6)放羊的孩子來了

某人大學同學前陣子說她一歲多的女兒「會騙人」。因為她女兒會假裝拿餅乾給她吃。她如果要吃,她女兒就拿走。我一聽,咦,這招小J也會啊。上當的多半是某人,因為我都忙著吃飯,跟小J說:「我要吃飯,不要吃你的餅乾。你自己吃!」某人則會伸手或湊過去要吃,然後小J就拿走。要是某人自己動手拿去吃了,小J可是會很生氣的。不過,我一直沒把這當作「騙人」,我覺得這是他「戲弄」我們。

他最近真的會騙人了。只是段數不高。他會走過來跟我說:「騙媽媽!」我跟他說:「不可以騙媽媽!」他就說:「大便!」然後就把屁股湊過來。我拉開他的褲子一看,根本沒有!他的確騙我。他這招用了一次,之後就沒效了。因為我很清楚,他要是真的便便了,我要檢查時,他忙著躲都來不及了,怎麼可能主動湊過來給我檢查?

前幾天才以為他還不太會說「不要」。沒想到,隔一天多,他開始勤於練習說「不要」:「不要小圓圓、不要大不點、不要爆米花、不要海苔……」奇怪,怎麼都是他想吃的東西?他根本就在說反話嘛。我們知道他在練習否定字和否定詞的力量,而且想知道用這些否定語的後果。於是在不離譜的範圍內,就充耳不聞。

他也開始會說「討厭」。他有時會突然跑來跟我說:「討厭嗚嗚喂(狗)」。他之前可是整天說:「愛嗚嗚喂」、「嗚嗚喂抱」、「嗚嗚喂親」之類的。我聽了就跟他說:「你討厭嗚嗚喂啊?那我們以後不去公園看嗚嗚喂了!」他聽了就很急:「要!要!看嗚嗚喂!愛嗚嗚喂!」他也會說討厭我們了。有天我們從公園回來,快到家的時候,他突然說:「討厭媽媽!」我於是停下來,跟他說:「討厭媽媽啊?那媽媽回家了,不推你了。你自己走路吧!」他發現事情不妙,趕緊改口:「喜歡媽媽!」

我記得小時候曾拒絕我爹的要求,那時心裡隱約想知道自己說不要會怎樣。結果是被罰站。我們至今不曾因此罰小J,因為我們認為這是兒童語言發展的正常過程,這階段可以讓他知道說不的後果是什麼,大可不必以為他心口一致而憤怒。

我記得有個新聞是檢察官以一名四歲左右的幼童的話當證詞,後來他們發現這個小孩的說法又改了,於是案子差點辦不下去。如今想起來,那些法界人士可能不清楚這階段小孩的語言和心理發展。幼兒並非完全照他們所知的講。他們講的話常常顛三倒四,要是全部當真,可能有人要倒大楣了。我想一定有人吃過這種虧,才會有「放羊的孩子」這類故事。

今晚我還在吃飯時,小J突然拿了一個被某人說像「棺材」的Godiva盒子來跟我說:「嗚嗚喂死掉!」我一聽就問某人怎麼一回事。某人說他沒教小J這種話。小J從沒看過什麼死狗,只有在前幾天,我帶他去公園的路上,我指著地上的蝴蝶說:「這是一隻死掉的蝴蝶。」他那天就一直說:「死掉蝴蝶!」他其實不懂什麼是「死掉」,可是他居然會把「死掉」和「嗚嗚喂(狗)」湊在一起,讓我聽了嚇一跳。我趕緊追問:「哪有嗚嗚喂死掉?」他於是改口:「蝴蝶死掉!」唉!

好啦,放羊的孩子來了,大家當心了。

由 Debby 發表於 11:02 PM | 迴響 (0)

August 24, 2009

海外第二代的國家認同問題

充滿白人思想的東西在聖地牙哥的墨西哥舊城(Old Town)裡,保留許多十九世紀的東西,其一是當時的教室。這間教室不比我的小學教室大,每個座位間的距離都挺窄小的。不過,在我造訪期間,有位體積龐大的美國女性坐在其中,或許在回味過去當小學生的感覺吧。這間教室的黑板不是在最前面中央的位置,而是在偏左右兩側。在左側的黑板上,我看到下列這段文字:

"Salute to the Flag.
I give my hand and my heart to my country.
One Nation, One Language, One Flag. 1891"

我站在黑板前把這段文字念了兩遍,感覺到自己在這個國家的邊緣位置。不過,說不定小J以後就會在學校裡接觸這種思想。

這段文字流行於1892~942年。那時美國打完美墨戰爭才幾十年,擴張了南邊和西邊的領土。對外的戰爭既然結束,對內就有統一的問題。一位有社會主義思想的基督教牧師Francis Bellamy在Youth’s Companion雜誌就寫了這段文字。1892年的哥倫布日,上千萬的美國兒童就念了這段文字。之後,小學生上學時,每天都要念這段誓詞。這段誓詞在1942年時停用,因為實在太法西斯了。

儘管這段文字不再使用,美國始終有融合的內在焦慮,所以不同的時代都有類似作用的文字取而代之。其實每個國家都會在教科書中灌輸本國意識。所以等小J上學以後,我就可以知道現在的美國小學生是讀哪些文字來形塑他們的「美國人」意識,同時也可能會覺得自己和小J的內在距離越來越大。

美國華人的第二、第三代,不管他們的父母來自台灣、中國大陸、香港、馬來西亞、越南或其他地方,通通都會自稱是美國人。只有在你等交情好一點,進一步追問時,他們才會稍微透露他們的父母來自哪裡。他們的國家認同與上一代大不相同,他們對父母的文化、出生的地方,也不見得有興趣。

某人的部屬就是在美國出生的華人第二代。她的爸媽來自台灣,她的祖父母生前住在中國大陸。她會說國語,但是腔調很奇怪,用字用詞也常出錯。可是她的父母已經費盡苦心讓她學中文了。當年為了讓她和她的哥哥學國語,她爸爸有年被調去北京工作時,便把他們一起帶去,在當地念了一年的國際學校。當年她十歲,她哥哥十三歲。這兩個半大不小的小孩在北京覺得痛苦死了,因為遠離朋友,到一個陌生的國度,然後被迫學他們講不好的語言。她哥哥還被迫改了名字,因為名字的筆畫太多,硬是變成另一個筆畫少的字。現在她就算陪父母回台灣探訪親人,也是抱著盡孝道的心態,因為她對台灣沒有感情。

她不是特例,而是華人第二代的普遍寫照。

有一些在海外、有台獨思想的年輕父母,對下一代再三強調他們不是「╳國人」,而是「台灣人」。我看了以後,總覺得他們的努力終歸化為烏有,因為這種事不是操之在他們手上的。他們再努力,第二代頂多在家說幾句閩南語,會口頭關心一下在台灣的親戚,除此以外,他們認同的,還是身處的那個國家,跟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第二代沒有兩樣。如果他們不把小孩帶回台灣,他們本身的台獨意識最後也只能隨風而逝,頂多在網路上抒發,因為在海外派不上用場(或許也不是完全沒用處。陳水騙的海外人頭帳戶證明,海外的台獨份子也可以當「建國基金」的人頭)。就如Judith R. Harris在《教養的迷思》說的,不只小孩都有社會化的壓力,父母也有。

等小J之類的海外第二、第三代長大之後,他們很可能會用他們的海外標準去評價台灣。就像以前的中國大陸移民、現在的台灣人用負面的詞彙批評中國大陸一樣。這絕對是自然的發展,因為生活經驗是可以比較的。很多美國華人帶小孩到China Town,想要讓小孩接觸中華文化。豈知卻得到反效果,因為習慣乾淨清潔環境的第二代,到了骯髒的China Town,常產生很大的反感。

理解歸理解。如果小J長大之後,跟我說他很討厭台灣,數落台灣的諸多不是,我心裡即使明白他說的屬實,多多少少還是會難過啊。這種心情,大概跟一些外省爺爺看到自己的孫子孫女咒罵中國大陸的感覺一樣吧。

到頭來,我們終究會領悟,其實對小孩來說,他們根本不覺得自己的國家認同有什麼問題,是我們這些第一代意見太多而已。

由 Debby 發表於 10:49 PM | 迴響 (2)

August 21, 2009

兩歲的進展

最近三個星期,小J學說話的進展變快。他最喜歡學我講話。聽到我在電話裡跟朋友說:"See you later."他便跑去拿另一隻電話,也跟著說:"See you later."只是他的發音很不標準。他最近學會的英文裡,只有OK學得比較好。有次我去看脊療師時,脊療師要約下一次的時間,他便說了一個日期,然後問:"OK?"小J立刻大聲回答:"OK!"這是他能聽懂的少數英文,所以忍不住要回應一下,即使根本不關他的事。

他現在比較能用語言表達他的需求。以前他不喜歡填充玩具。現在到了睡覺時間,他居然會說:「嘎嘎(鴨子)陪!」、「毯毯陪!」、「媽媽陪!」我記得以前在Parenting雜誌看過一張小孩睡覺的相片。那個小孩把他喜歡的東西都帶上床一起睡,所以身邊一堆玩具等雜物。說不定小J的床有天也會變成那樣。

因為他要「媽媽陪」,現在我都得在他房間的另一張床上陪他睡午覺。我睡兩個多小時午覺的結果,就是晚上失眠沒辦法睡。所以今天看的自然醫生要我別陪小J睡午覺了。

晚上我沒陪他睡覺。他總是自言自語好一段時間才睡著。兒童跟成人一樣,都是用睡覺時間來反芻一天的學習成果,所以睡眠很重要。有時聽到他睡前的自言自語如此亢奮(叫得很大聲),我都有點擔心他會不會睡不著了。

除了睡前,他每天都要問好多類似的問題,我只能不斷重複回答他。其實都不是什麼大問題,類似:「垃圾車,那邊?」「對,垃圾車在星期一的時候去那邊收過垃圾了。」我的答案一定會比他的問題長。最麻煩的是他喜歡在吃飯的時候講話,我一邊陪他吃飯,一邊解答,弄得我口乾舌躁,沒法好好吃飯,弄到我消化不良。於是醫生要我每口都嚼三十五次才能吞下肚。對小J來說,這樣反覆一問一答的好處,大概是灌輸他一些字彙,因為這階段的學習仰賴不斷的重覆。Parents雜誌說,連幼兒卡通都是如此。例如Dora卡通:「我們要去哪裡?去橋那邊!我們要去哪裡?去橋那邊!」聽起來好像跳針一樣,可是這就是幼兒的學習方式。

小J現在會在外人面前展現佔有欲了。連了兩個週四,阿D都來我們家玩。他們都喜歡車子,所以阿D一想玩什麼,小J就衝過去,把他可以搶回來的東西拿到我身上放。不然就是他在一旁霸著不放,然後一直說:「小J!小J!」大概是說,那是他的吧。他現在會說「不要」,大概是不知道怎麼用,目前他說「不要」的次數還不多,也不曾在外人面前說過這兩個字。

S下個月底就要搬到我們家附近,如果走過去,不到五分鐘。所以阿D和小J可以有更多機會一起玩。兩歲半的阿D比小J會講話得多,現在已經會唱很多首中文童歌了,通通都是媽媽教的。S提議我們弄個中文的說故事時間,找些華人小孩來,就能讓我們的小孩更會說中文。聽起來是個好主意。不過我們還不知道如何執行。

小J現在很喜歡幫忙做家事。現在要洗他的衣服時,我都讓他把自己的衣服塞到洗衣機裡。他現在做的比一歲多的時候好很多,不會做到一半就落跑。把衣服通通塞到洗衣機之後,他還會用力地把洗衣機的門關上(這就有點不好了)。他滿喜歡這些工作,每天都要我洗他的衣服,可是這樣太浪費水電了,所以都是隔幾天才洗一次。他看到我們用吸塵器,也很想幫忙。只是我們不打算讓他用吸塵器。如果他看到我開櫃子或冰箱,他總是迫不及待要去關門,有時因此打斷我的工作,反而幫倒忙。

扣掉小J耍賴、搗蛋的時間,其實我覺得現在的日子比兩歲前愜意多了。兩歲似乎沒像傳說中的可怕?前幾天,我在新一期的Parents雜誌看到,兩歲的確還好,真正令人頭大的是三歲!那篇文章的標題就是:"Terrible Three"。呃,原來挑戰還在後頭啊。。。

由 Debby 發表於 11:08 PM | 迴響 (0)

August 19, 2009

無花果的滋味

無花果大學時,我曾讀過吳濁流的《無花果》。我現在已經不記得那本書的內容為何了,但是我一直很好奇:無花果究竟是什麼味道?在台灣,比較容易買到的小塑膠瓶裝的細條狀無花果乾。那些無花果是哪裡來的,無花果乾為什麼是細條狀等,對我來說都是謎。

去年我看到有人提到美國有無花果,一直想買來吃,可是始終沒找到。前幾個月,我要找不用蔗糖或糖分較低的果醬時,找到一個法國牌子的果醬,其中一種口味就是無花果。我趕緊買來試試看。味道滿特別的,不難吃,但是甜了點。可是,我還是很想吃吃看新鮮的無花果。

上個星期,機會來了。我在Albertsons超市看到一小盒的無花果。好像是六小顆2.99元。標榜用手摘的水果都有點貴。但是Costco賣的又太大盒了。如果味道不合意,那就不妙了,還是先買小盒的回來試試看。

Albertsons賣的無花果

Albertsons賣的無花果

盒子上只說洗淨再吃。我本來有點猶豫要不要削皮,後來決定整顆直接吃(網路上的資料證明,這是正確的吃法)。大概是買的人不多,超市的無花果有點過熟,整顆發紫,口感柔軟且甜,比我想像地要好吃!後來一查,無花果對腸胃有益,聽起來是個好東西。不過,無花果本身的糖份挺高的,這應該就是無花果醬挺甜的原因,怕胖的人不能一口氣吃太多。

於是我後來去Costco買了大盒的回來。一盒有二十顆,6.99元。Costco的比較新鮮,很多顆還綠綠的。當時我不知道其實要等變紫色再吃比較好,拿給某人吃的結果,是他說不好吃,「菜味很重」。明明很好吃的東西,居然被說成這樣。再度查詢的結果,我才發現是因為「不夠熟」。

Costco賣的無花果也是加州產的

Costco賣的無花果

無花果

剖開的無花果

不管是超市或Costco賣的,通通都是加州產的,標準的本地貨。加州這裡很多水果是進口貨。像香蕉通常都是中美洲來的。上週日,我無意間發現我們買的香蕉上居然有個白色的蟲繭,裡面的那隻黑色的蟲有一隻大鉗跑出蟲繭外,真是嚇死我也。某人於是要我用塑膠袋把整串香蕉包起來,扔到外面的垃圾桶,第二天一早就讓垃圾車收走。這讓我不免好奇,透過寄生水果,然後偷渡到美國來的生物,不知有多少?美國農業部恐怕都防不了吧。

前不久去聖地牙哥時,我們在BALBOA PARK的溫室裡,就看到一株挺大的無花果樹,上面的無花果比Costco賣的巨大多了。近看時,我覺得這種樹挺可怕的,沒興趣種在自家院子裡。

BALBOA PARK溫室裡的無花果樹

BALBOA PARK溫室裡的無花果樹

BALBOA PARK溫室裡的無花果樹

無花果的收成季不長,所以要吃新鮮的無花果,要趕緊趁這段時間好好品嚐。不然,就只能吃無花果乾了。

由 Debby 發表於 10:52 PM | 迴響 (0)

August 16, 2009

革命小子的發展問題

疊積木小J每次去小兒科診所做檢查時,護士都會給我們一張單子,那上面列了許多有關發展的問題,我們要填有或沒有。第一次檢查是兩個月大,然後是四個月大、六個月大、九個月大、一歲等。前兩次的檢查,我們只能在很少的問題上勾選「有」,因為小J的發展還沒到其他題目所說的程度。

這些題目跟我們有沒有教,沒有任何關係。因為嬰兒的發展不是家長在旁邊揠苗就能助長的。但是在六個月大的檢查時,居然出現一題跟我們有點關係的題目。那題問的是:「會不會玩pat-a-cake?」我們兩個看了都一頭霧水,什麼是pat-a-cake?我知道小J的爺爺奶奶送的那隻會說話的玩具狗,會講的一段話就是pat-a-cake:
Pat-a-cake, pat-a-cake, baker's man.
Bake me a cake as fast as you can;
Pat it and roll it and mark it with "B",
Put it in the oven for baby and me.

可是pat-a-cake怎麼玩?

等到加拿大朋友來看我們時,我趕緊問她。她聽了便很訝異,這種嬰兒發展問題也跟文化有關?因為不同文化的人,會玩不同的遊戲。亞洲來的我們,小時候不見得會玩這種遊戲。

我跟加拿大朋友學了之後,再教小J。他會拍手,但是對這個遊戲不特別感興趣,配合度不佳。

等到九個月大時,又出現一題跟我們教不教有關的發展問題。這題是:認不認得三個身體部位?我們當時不知道可以教這個了,從沒教過,小J自然不知道。

於是,做完檢查後,我們趕緊開始教他認識幾個重要的部位。每次換尿布,就要他指我們說的部位。他還不會講話,但是會一邊啊啊啊,一邊指給我們看。沒多久,小J就會了。只是,他老是把胸部當肚子。

疊積木的成果到了一歲檢查,再度出現讓我們發楞的問題。這次是:「會不會疊兩個積木?」我難免有點困惑,美國的小孩難道在這年齡非有積木不可?如果沒有,怎麼知道可以疊積木?而且這還涉及有沒有人示範的問題,這真的能算一般的「發展」問題嗎?質疑歸質疑,回家之後,我找出某人部屬送的一種軟塑膠方塊,開始教小J疊積木。

剛開始不太順利,因為我每次示範給他看,他就興致勃勃地衝過來把方塊打落一地。他自己疊方塊的時候也是。好不容易疊了兩三個了,雖然一開始都是歪歪扭扭地疊上去,很容易倒,但他更常在積木自己倒下來前,先把那些積木打倒在地。

我看了不禁感嘆地跟某人說:「建設是很困難的,因為必須一步一步穩紮穩打,而且一開始要試好幾次,才會找到正確的方向。建設之初的效果不大,所以要很有耐心。但是革命就很明顯,什麼都破壞掉了。有時革命只是少數人一時的衝動,轉眼間一切都化為烏有了。」某人要我買件有格瓦拉頭像的上衣給我們家的「革命小子」,然後拍他打倒積木的相片。我當然沒買,因為我知道他是暗諷很多喜歡穿格瓦拉衣服,或者動不動把革命掛在嘴上的革命男女,其實並不真的是想為人類謀福祉。

我看小J老是亂打一通,大感洩氣,於是後來就很少在他面前疊了。不過小J自己開始學著玩,慢慢抓到訣竅,越堆越高。不到兩歲時,他曾有過最高疊九個方塊的紀錄。但是,就在我忙著找相機的時候,他又把方塊通通打掉了。他的革命衝動真是難以阻擋。。。

小J後來也對積木也興趣。樂高太小了,他不是很會玩。他玩的是公主外婆借他的
Mega blocks。他常在我忙著做飯時,自己把那個裝Mega Blocks的箱子拖出來,然後坐在地上疊。這種積木就比單純的疊方塊容易多了。因為疊方塊必須輕輕地放上去,而且上面那塊最好完全地對準下面那一塊,這樣才穩,才能越疊越高。但是Mega Blocks和樂高都是可以組合在一起的,只要壓緊,就可以把很多塊疊在一起。

他現在也會玩按照大小來疊的疊疊杯,可以自己疊八個。

在我的鼓勵和讚美之下,小J現在疊完積木,聽了我的讚美,都會直接跟我說:「拍照!」我不想拍的時候,他都要強迫我拍(淚)。

在兩歲的檢查時,醫生一進來,就看到小J疊了五個積木,覺得他不錯。不過,根據高麗芷《感覺統合全冊》的說法,兩歲應該疊到九個。小J能疊到九個的次數其實很少。這套書是上回我們回台灣時買的。因為每次都在毫無心理準備的狀態下,在小兒科醫生那看到一些我無法回答的發展問題,乾脆買一套書來看。

不過,《感覺統合全冊》跟我們小兒科醫生的發展測驗,還是有些差異。而且前者似乎標準很高,小J很多項都發展落後。例如,他到一歲多才會用手指指東西,《感覺統合全冊》卻說六個月大的嬰兒應該就會了。算了,我安慰自己,小J三十六週就出生,比起那些四十週或四十二週出生的寶寶,他不但比人家矮又輕,發展也不可能超過他們。就算是成人時,也不是所有人的每一種都一樣好。

如果用玩具來檢驗小J的發展,那小J恐怕也落後很多。他到快一歲半時,才會玩一些標示「十二個月大」的玩具。

我對這些是抱持懷疑的態度。因為那些窮困的人家不可能買很多玩具給小孩,難道那些小孩的各種能力通通發展落後?

小J當然也有一些發展是早於《感覺統合全冊》所說的發展指標。例如站著(而不是趴著)上下樓梯,感覺統合全書說是二十六個月大應該要會,但是小J不到兩歲就會了。我其實沒教他,是他自己練的。他沒事就在樓梯上練,去公園時,則在遊樂設施的梯子上練。他在這方面不算特別快,我看過比他小的男生比他還早就會站著上下樓梯。不過,那個弟弟也比小J早開始走路。

有一回,我們在某人同事家。某人的兩個同事各自有一個比小J小幾個月的女兒。她們都在意外中摔跤,但是落地時,自己很快就穩住身體,然後就站了起來。她們落地的反應比小J輕盈多了。我忍不住問她們的爸爸:「你們家是鋪地毯還是地板?」得到的答案都是地板。而我們家是地毯,小J怎麼摔都不會痛,所以他沒有發展特別的機制去減緩落地時的傷害。

我相信幼兒也有求生的本能,他們可能比我們想像地堅強。在不同環境長大的孩子,會有不同的發展機制,他們各項能力的發展速度因此有快有慢。我其實不喜歡美國這種發展量表,好似一到兩歲,大家都應該會說話,不會說話的就是發展落後。這也是我不想再找人來評估小J發展的原因。

更何況,對治療師來說,如果每個兒童都沒有發展問題,他們哪有工作機會?別忘了,在美國,治療師是高薪的工作。我相信在治療師眼裡,很少完全沒有發展問題的兒童。就像我媽說的,在中醫眼裡,沒有健康的人,通通多多少少需要「調養」。

這些是《慢的教育》會批評的題材。做為家長,有時真的不需要被那些追求快速發展的說法刺激到自己慌了手腳。看看相關的資料,知道自己的小孩其實不算差很多,終究會跟上,持續觀察,應該就夠了吧。

相關:
硬頸其實是種病


August 14, 2009

要不要來一個笑臉?

今天某人休假,早上在家,下午又去辦公室(這是休假嗎?)。我因此有時間去看醫生(全職媽媽要看醫生真的不容易啊)。看完中醫之後,我們去Costco採購一些蔬果食物。Costco的酪梨品質比別的地方大又好,之前五顆賣6美元左右。今天一看,漲價了,變成7.99,不過我還是買了,因為附近的洋超市賣得更貴。這次還買到我之前找不到的無花果(fig),有空再另起一篇寫吧。洋菇(白色的蘑菇)現在也是我去Costco會買的,因為蘑菇是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有回在Trader Joe's買到的蘑菇,包裝上面提到蘑菇跟人一樣,曬太陽就會產生維生素D。滿有意思的。而且用烤過chicken confit的油(含有雞油的橄欖油)加蔥去炒蘑菇,很香很好吃。

結帳完之後,我們拿著帳單給門口的人點貨。點貨的人看到小J,就低頭跟他說話:

「要不要來一個笑臉?」

不只是不懂英文的小J很困惑,我們也不知道他說什麼。他很快地從口袋裡掏出兩枝筆。某人便說:「好哇。」

那人又問:「要紅的,還是藍的。」小J繼續困惑地盯著筆,某人代答:「紅的好了。」於是那位「伯伯」就開始在小J的手背上畫畫。先畫一個圓圈,再畫兩點,然後加上一條弧線。小J的手背上就出現一個紅色的笑臉,對著小J笑。我們看了都笑了,只有小J皺著眉頭盯著他的手背一直看,不知道發生什麼事。

回家之後,我帶小J去洗手。那個笑臉一下就消失了,原來那人用的是水性筆,我本以為是油性筆。小J看著他乾淨的手背,喊著:「伯伯!」一副悵然若失的樣子。或許下次伯伯再給他一個笑臉,他就會懂了。他今天是因為在狀況外,所以一臉嚴肅。

美國人真是很會逗小孩,對小孩特別有興趣。三不五時在買東西的時候碰到這些友善的店員,以及在其他地方的一些際遇,讓我覺得美國的整體環境和氣氛對小孩和有小孩的家庭都滿有利的,難怪這個國家人丁興旺。

倒是近日看台灣88水災的新聞看得挺難過的。看到「那瑪夏/災民搶搭機 大人不讓小孩…」時,我真不知該說什麼。所幸後來又看到「婦孺逃生 男丁助救災」。希望這次的災難,讓人性的光明面能過驅逐那些黑暗,願上天賜福與那些發揮正面力量的人。


相關
兒童和女性待遇是文明指標

由 Debby 發表於 11:40 PM | 迴響 (0)

August 13, 2009

從剖腹產到自然產:朋友S的生產經驗談

S的小兒子今天滿二個月大。我本來以為她還要一陣子才「出關」。不過,她今天就帶著兩個兒子來我們家了。她這次來除了跟我借一些以前小J用過的東西,包括:10個玻璃奶瓶、Moby WrapSwaddleMe(替代包巾的好用產品)和3到6個月大的短袖衣物,還跟我分享她這兩個月的經驗,包括她的生產經驗。

我和S的第一胎都是心不甘情不願的剖腹產。據Parenting雜誌的調查,女人的生產經驗影響頗深遠。像我們這種非計畫剖腹產的,通常最感失落。我因此不願意再生一個,因為我的婦產科醫生說:「一旦剖腹,往後皆剖腹。(Once a C-Section, always a C-Section)」。醫生當時舉了一個護士的例子。那個護士堅持第二胎要自然產,但是弄到嬰兒腦部缺氧,於是憤怒的母親就告婦產科醫生。醫生為了保險起見,也避免紛爭和麻煩,於是通通要剖腹過的產婦再次剖腹。我可不想再被畫一刀,剖腹產除了對寶寶的感覺統合發展不好,對餵母奶也很不利,這個苦頭我已經吃過了,乾脆放棄再生一個的念頭。但是S是不相信這個說法的人。她查了資料,告訴我,只要間隔16個月以上,就可以重新選擇生產方式。換句話說,第一胎即使是剖腹產,只要間隔夠久,第二胎照樣可以自然生產。所以她決定要懷第二胎時,就已經計畫好要在家裡自然生產,不找醫生,只找助產士。

或許是因為S以前在醫生診所工作過(她不是護士),她很會找醫學資料,而且挑選出她願意相信的說法。拜她所賜,我才知道有些產婦生得很快時,為何護士一直要她們忍住。因為醫生沒接到小孩,就拿不到錢。這是生產的政治經濟學啊。

S是Dr. Sears堅定的信徒,崇尚親密育兒,餵母奶、用背帶整天背著兒子,而且也準備像Dr. Sears那樣多產(或許也跟她是獨生女有關)。她才生完第二胎,就跟我說她還要生第三個。在第一胎的經驗裡,離她「自然」願望最遠的,莫過於剖腹產,所以她準備在第二胎時修正。而她的許多朋友,第一胎通通都是剖腹產,然後在第二胎和第三胎生產時找助產士,所以她也找了同一個助產士。(提醒:請勿以她做依據,還是要問妳的醫生,畢竟每個人的狀況都不一樣)

如同「每個寶寶都不一樣」,每個產婦的每一次生產狀況也都不一樣。她的那些朋友後來自然產的速度都很快,即使是第一次自然產。但是S不是。那個助產士檢查之後,批評她的肌肉沒力,沒辦法生,甚至在她非常憤怒的狀況下,還持續觸診,讓她覺得被強暴。歷經24小時之後,她還是沒生出來。她認為是她的身體直覺告訴她,這個助產士不是她需要的,所以子宮停止收縮。

趕走產婆後,她去了她最不想去的醫院。五個多小時後,她的小兒子順利在滿42週的前一天以自然產的方式出生,而且是個大寶寶,九磅多。相較於怨恨產婆,她對這次的婦產科醫生倒是很欣賞,認為他很好。這個婦產科醫生當然不是她生第一胎時看的那一個,那個早就被她「開除」了。

我聽了不免有些驚訝,因為我的婦產科醫生說,如果41週還沒生,他們就要剖腹了。S對我婦產科醫生的說法不以為然,她說有些女人就是可以懷胎較久,她聽過懷孕44週才生的(!)。

S雖是猶太人,可是很信中國的說法。她也跟我們一樣做月子,畢竟她嫁的是台灣移民。所以她也喝生化湯。

她跟我所知的所有例子不同的是,她在懷孕期間照常哺乳。當我得知她懷孕時,我問她還餵兩歲的阿D喝奶嗎?她說是(這是我認識的朋友裡,第二個在餵母奶期間懷孕的。可見餵母奶不能達到避孕的效果。)。我又問她,不會有導致流產的危險嗎?她說不會,因為哺乳產生的子宮收縮,跟生產的收縮是不同的。她說可以拿資料給我看。我說不必。因為我只是基於朋友的立場,想確認她的安全。既然她已經讀了資料、做了決定,那我就不會再說什麼了。

S哺乳到生產前。阿D雖然兩歲多了,可是夜裡仍不斷要吃奶。她生產前三週本來要來我們家,後來到了時間卻沒出現,我以為她生了。她後來打電話來,跟我說阿D前一晚喝了七、八次奶,兩人都沒睡好,所以弄到很晚才起床。

等她的老二出生後,阿D這種喝奶法果然造成問題。因為他要喝奶時,弟弟在喝奶,他就會十分生氣,所以經常打弟弟,也打媽媽。有回他還拿電話敲弟弟的頭,敲出一個大紅包。S自己也常被打得很痛,她被逼到不得已,只能把小兒子放在汽車座椅裡,再把汽車座椅放在餐桌中央,這樣阿D才打不到。

因為爭寵心理,阿D在弟弟出生後,吃的奶比以前更多,幾乎不吃別的食物了。如此一來,他的尿量大增,糞便也回到嬰兒時期,變成黃色稀稀的母奶便。S因此每天洗尿布(OS:我省的水都被她拿去洗尿布了)。除此之外,阿D再次進入快速生長期,因為現在的母奶成分回到給嬰兒吃的高脂成分,所以兩個月間,他多了七磅的體重,即使他幾乎只喝母奶。S在生完第二胎的頭一個多月因此累到不行,每天花很長的時間在餵奶,她覺得自己一身奶臭。

但是,弟弟倒是蒙受其利。因為S在這兩年多的期間,對餵母奶已經很熟練了。所以老二一出生,當別的新手媽媽還在很辛苦地試著擠出一兩滴的母奶時,她的奶量遠遠超過老二所需。所以老二喝的母奶比別人多,長得也很快,兩個月就有14磅,這是我家小J三個多月的體重。

14磅非常接近是可以睡一整夜、不需要餵奶的15磅標準了(不要相信《百歲醫生》那套。最初幾個月,能不能睡一整夜,不是訓練出來的,必須先取決於體重。足夠的體重才能儲存熱能,才可能做睡眠訓練),所以老二現在半夜只需要吃一次奶,然後就可以睡12小時。倒是老大還在夜裡吃七次奶。。。

比起阿D,弟弟似乎比他好帶多了。兩個月大,就有幾次自己睡著的紀錄。而且,他睡覺時,哥哥經常很大聲地玩玩具。S說,只要老大不在老二面前大聲地敲東西,老二都不會醒。似乎隨遇而安是老二的特色?我聽了這些,因此能理解那種因為老二或老么好帶,比較偏愛他們的某種媽媽心理。

S在生完阿D四個多月後,才敢踏出家門。但是老二出生才一個多月,她就開始出門了。看來,經驗也幫了她一個大忙。難怪許多人生第二個就駕輕就熟,而且覺得老二好帶多了。因為大量餵奶,S很快地在兩個月間少掉三十多磅的體重。剩下的十磅,她準備開始健身來減肥。這是她在生完第一胎時,沒做過的事。這多多少少跟她婆婆現在常住她們家幫忙有關。

她這次來,除了跟我借一堆東西,還帶了好消息,她就要搬到我們家附近了。這樣阿D和小J就可以常常一起玩,希望小J可以慢慢學著不怕生,也跟阿D一樣很會講話(中文)。


相關:
短暫恢復的playdate

由 Debby 發表於 11:11 PM | 迴響 (0)

August 12, 2009

蕃茄盛產中

我們家的蕃茄已經摘了超過20顆蕃茄了。還有差不多40顆等著收成。我有點煩惱,這麼多蕃茄要做什麼才好?

上週六去公婆家。公公已經摘了好多蕃茄,問我要不要。我不敢拿,因為自家的已經多到用不完了。我才種一棵就產了這麼多蕃茄,公公種了兩種(兩棵)蕃茄呢。

公公說,他把蕃茄放到冷凍庫保存。如果是煮湯,直接拿出來煮就好了,沒有差,風味不變,也不酸。後來我就試著煮湯,除了蕃茄,還加了黑木耳、兩根洋芹,一點點西洋菜,煮好再加一點點香油。本來還要加胡蘿蔔,可是來不及,就省略了。某人添第二碗時,特地問我沒加別的肉湯嗎?我說沒有,只用鹽調味。其實這樣就還不錯了,口感清爽,適合夏天。當然也可以加牛肉湯底,味道應該更好。只是我們很久不吃牛肉了,若要找罐頭牛肉湯來用,我難免有點猶豫。

如果是炒來吃,例如蕃茄炒蛋等做法,我們都覺得太酸了,對我的胃不太好(最近胃炎症狀又變嚴重了)。小J不喜歡吃酸的食物,根本不肯吃這種做法的蕃茄。生吃蕃茄比較不酸(茄紅素也少一點)。把蕃茄切丁和同樣切丁的紫洋蔥混一下,加入千島沙拉醬,口感還不錯,小J願意吃。這做法也很省事省時。

看了水果籃裡的蕃茄,我還得繼續尋找方便省事又不酸的做法。


相關:
蕃茄收成了

由 Debby 發表於 10:49 PM | 迴響 (2)

August 11, 2009

防曬不防曬?

去年底,我在Parenting雜誌讀到一篇文章。文中提到美國的兒童維生素D不足,除了飲食,還有因為用了防曬產品,無法透過曬太陽而得到維生素D,因為UV-B陽光可以轉化皮膚中的膽固醇,變成維生素D。那時小J不太愛喝鮮奶(應該說,從沒喜歡過),每天喝的量很少。再想到南加州的緯度其實比台灣高許多,曬傷的機率較小。所以我有陣子出門都不幫小J擦防曬產品,即使我們的小兒科醫生總是叮嚀要防曬。

六月底,我們去聖地牙哥。在這之前,我在Parents雜誌看到,去海邊的話,一天就得用掉一瓶防曬乳,因為得不斷補擦,這樣才能隔絕無情的陽光傷害皮膚。這些端出醫生名號的文章真是令人無所適從,難道不能整合皮膚科醫生、營養師和小兒科醫生等專業看法和研究結果,再給大眾建議嗎?既然夏天到了,再加上前不久醫生再度叮嚀到戶外時要防曬,於是我再度幫小J擦防曬乳。

去Sea World那天,我幫小J擦了防曬乳,我自己的臉上也擦了防曬產品,手臂上只擦一點點。不到傍晚,幾乎沒擦防曬產品的某人明顯地被曬傷,臉和手臂都紅到不行,整個人看起來像煮熟的蝦子。婆婆的臉也曬傷。我則是上衣的領口上方被曬傷。小J和完全沒防曬的公公都沒事。

所以我們只好趕去藥房買蘆薈回來擦。後來,某人的手臂不斷脫皮,每次被人問起那是怎麼一回事,他就說我沒幫他擦防曬,於是被曬傷。我聽了,臉上不免出現黑線條:「你又不是我兒子,你是成人耶!」這是題外話了。反正之後我還是勤於防曬。

前不久,某人看了新聞後,跟我說,美國兒童的維他命D不夠,還是讓小J曬點太陽吧,因為陽光畢竟是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

我上網查了這次的新聞。當中提到,兒童一天至少要有400 IU的維生素D,可以透過魚、奶、蛋、魚(鱈魚)肝油和補充劑等食物獲得。此外,每天最好曬10分鐘的太陽,之後再防曬,這樣就可以得到足夠的維生素D,然後又不至於曬過頭。

看了這些以後,我們到底要不要防曬?我想到現在的臭氧層越破越大,現代人曬太陽的狀況已經無法跟古代人相比。那麼,就採取折衷路線,還是曬一點太陽,然後再防曬吧。


參考:
U.S. Children Not Getting Enough Vitamin D

由 Debby 發表於 10:54 PM | 迴響 (0)

August 09, 2009

兩歲兒頑皮簿(5)心有所屬

之前小J去比他大九個月的公主家玩時,公主曾表示要親他。哪知,這小子非常不識相也不賞臉,居然發出抗議聲,把公主推開。我很尷尬地跟公主的外婆解釋,他也不親我。我們家的這小子不喜歡別人和他親熱,他曾經會主動親我,不過那是很久以前的事,為期短暫。據說公主家因為大家都親來親去,親太多了,所以公主有時也會拒絕被親。

有些小朋友會用飛吻取代直接親吻。小J只會一半。他會用手遮住嘴,發出親吻的聲音,但是手並沒有往外送。嚴格說來,他只有親自己,沒有把他的吻送出去。不過,透過電腦畫面和skype,他對著外公外婆遮嘴發出親吻聲時,在太平洋另一端的外公外婆還是很高興,而且「他親得好大聲喔!」

我最近試著用別的方式讓小J親我,不過至今沒成功。

小J總是在我還很想睡的時候起床。我把他從小床抱出來之後,有時又倒回床上去。他便在一旁喊:「起拔(起床)!起拔!」我便賴在床上跟他說:「你親媽媽一下,我就起床。」誰知道,這小子的反應竟然是扭身就走,嘴裡喊著:「愛伯伯!愛伯伯!」然後我又倒回去。小J又過來叫我起床,我又叫他親我,他仍以「愛伯伯」為由扭走(真的是邊走邊扭)……某人在一旁說,真是歹戲拖棚,我們兩個這樣一來一往就可以耗去十分鐘了。

小J不只是不肯親我,連我要親他的時候,他都不肯,理由一樣是:「愛伯伯!愛伯伯!」有時則是:「親伯伯!親伯伯!」我問他:「你愛那個伯伯?伯伯既沒幫你換尿布,沒餵你吃飯,沒幫你洗澡,也沒陪你玩。伯伯不愛你,也沒親過你。」可是他依舊堅持:「愛伯伯!愛伯伯!」至於是那個伯伯?他今天說是:「剪草伯伯!」真是太奇怪了,光是在屋裡看人剪草,偶爾出去看幾次、說個「嗨」和「掰掰」,就可以讓他愛到不肯愛親娘親爹的地步。

我跟他說:「你愛伯伯沒關係,還是可以愛媽媽爸爸啊。我們很愛你,不介意你愛伯伯。」沒用,他仍舊堅持「愛伯伯」。這種感情好似愛情般,居然可以讓他排斥其他人的感情。

除了「愛伯伯」,小J有時也會說:「愛嗚嗚喂(狗)」,偶爾還說:「謝謝嗚嗚喂。」我聽了忍不住好奇反問他:「你愛哪一隻嗚嗚喂?嗚嗚喂幫你做什麼事,讓你謝謝牠?」他說不出所以然來。某人倒是覺得很可笑。因為他愛嗚嗚喂也愛到不肯愛我們。

小J真的不愛我嗎?他其實只是弄不清楚他自己而已。昨天下午我去看牙醫,把他放在公婆那三小時。等我回去,他急著跑來找我,抱著我的大腿抱半天。可是,他居然沒理他爹,讓某人有點傷心。

我們家小子不親人,所以讓人傷心。不過,別家居然因為類「親人」事件而傷心的。某人的大陸同事A和大陸同事B前不久各自帶著他們一歲半的女兒和兒子去迪士尼玩。這兩個小朋友有張合照是兩人面對面站得非常近,看起來像是在親親。我們覺得是張有趣的相片。不過,小女生的媽媽A反應激烈,認為這張相片會妨礙她女兒的名譽,甚至對某人說,她恨那張照片。她覺得我們生的是兒子,所以對這種事不在意。

我聽了差點沒昏倒,就算小J是女生,他去跟別的小朋友親親,我也不會覺得怎麼樣。如果有天A的女兒長大了,跟別人交往時,因為這張相片被人嫌棄,我會認為,那絕對不是相片或她女兒當年的錯,而是那個嫌別人一歲多就跟另一個小男生親親的人有問題。這種人會嫌這種小事,一定會嫌很多雞皮蒜毛的小事。如果是我女兒,我不會贊同我女兒跟這種人交往。

每家的煩惱真的都不一樣啊。


由 Debby 發表於 10:01 PM | 迴響 (2)

August 07, 2009

討價還價

兩歲的小J已經會討價還價。

昨天他吃完晚飯,吵著要吃餅乾。我跟他說:「只給你兩個,你今天吃的飯不多。」只會講「一個」的小J立刻跟我討價還價:「一個!」我聽了就跟他說:「好,一個就一個。」於是我真的只給他一個餅乾。他很錯愕地把餅乾拿在手上說:「一個?」我說:「對啊,你自己說只要一個的。」

某人在旁邊一直笑:「我很擔心小J的談判能力。」

其實是小J還不會算數啦。我教他說一、二、三。他最近偶爾會跟我說三,但是還不太會說二。不然他說「還要」也可以,但是他可能還不懂。

今晚小J就不敢再跟我說「一個」了,他只是拿湯匙敲著碗說餅乾。

小J現在還知道,跟爸爸媽媽要不到的東西,可以跟爺爺奶奶要。因為上週公婆來之前,他愛吃的馬拉糕吃完了。他跟我要的時候,我說已經沒有了。他便說:「爺爺,馬拉糕!」之後我便說可以請爺爺幫他買。後來爺爺奶奶果然帶來了。他到門口迎接爺爺奶奶時,一見到人就喊:「馬拉糕!」這週,他居然在電話裡跟爺爺討餅乾和我們不給他吃的大圓圓。

看來小孩都有一種利己本能,知道哪邊對他有利,就往哪邊去。因而再次體會管教一致是很重要的。

由 Debby 發表於 08:33 PM | 迴響 (0)

August 05, 2009

別唬人,三歲小孩也會得憂鬱症?

昨天一則新聞吸引我的注意:「美研究:3歲童也會得憂鬱症」。我和某人的直覺都認為這又是藥商推動的研究,要用這種「研究」來讓家長疑神疑鬼,最後得以賣藥。

德國醫藥記者Jorg Blech的《發明疾病的人Inventing Disease and Pushing Pills: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and the medicalisation of normal life)》和美國醫生Leonard Sax的《浮萍男孩Boys Adrift: The Five Factors Driving the Growing Epidemic of Unmotivated Boys and Underachieving Young Men)》等書都說明美國和歐洲的藥物濫用有多嚴重。最明顯的兒童藥物濫用原因,就是注意力缺失問題。

前者提到,六○年代末一群美國醫生主張,吃藥若改變行為,那就是小孩有病。否則,對藥沒反應的就是健康小孩(左岸版p.119)。而Leonard Sax在後者提到,MIT的教授蓋伯瑞利教授團隊把很強的注意力缺失過動症藥劑開給正常兒童吃,結果發現:「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藥物增進正常兒童表現的程度,與它增進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孩子的一模一樣。」(遠流版p.133)另外,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卡里松教授把那些藥給幼鼠吃,發現會造成這些幼鼠在長大後失去動機。所以他們認為這些藥物在兒童身上也會造成同樣的影響,即使他們在服藥和停藥之後看起來都很好(遠流版p.135)。因為這些藥物已經永遠的改變大腦了。

不過,這篇外電報導中有一小段倒讓我覺得有幾分可信:「早期的研究顯示,約有2%、16萬名學齡前兒童罹患憂鬱症。有憂鬱症兒童的母親多半也有憂鬱症,或有其他的情緒問題。經歷過創傷事件的兒童,如雙親之一死亡、受到家暴或性虐待,亦普遍出現憂鬱症狀。」

因為在美國精神科醫生Norman Doidge的《改變是大腦的天性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 Stories of Personal Triumph from the Frontiers of Brain Science)》的第九章,提到一個母親在他二十六個月大時因難產而死的L先生。五十多歲的L先生的憂鬱症史長達四十年,而且很難和女性維持親密關係。經過心裡分析,Norman Doidge發現母親的死去,對年幼的L先生其實產生關鍵作用,即使L先生對那件事的記憶不多。因為他失去母親的年齡,正是孩子可塑期的高峰。在生命的前兩三年,嬰幼兒與母親的穩定互動,幫助嬰幼兒發展和塑造大腦迴路。所以當他母親驟逝,有些東西就在他的大腦裡關掉,而且造成重大的影響。

可是有多少兒童在那個時候遭遇這種事件?如果碰到這類事件,就會在三歲爆發憂鬱症嗎?如果有,比例多高?而且三歲正是很多美國小孩開始上學的年紀。如果因為上學而造成他們食慾、睡眠和行為改變,就斷定他們得了憂鬱症,我覺得這絕對是言過其實。家長大可不必隨這種研究和報導而起舞。

《發明疾病的人》曾提到一個本身是中學老師的家長,表示她的兒子多年來服用立得寧(治療注意力缺乏症候群的精神藥物):「我兒子出生前就很引人注意,在我肚子裡就會踢我。」(p.128)我看到這兩句引述,差點笑岔氣。我有時都搞不懂是這些寫書的記者故意要誇大,以顯示很多家長在糊里糊塗的狀況下就讓孩子吃了精神藥物,還是這種講蠢話的家長很普遍。如果胎兒會踢母親,長大以後就要吃精神藥物,那藥商真的賺翻了。

不管怎樣,就如Jorg Blech在書中所述,很多醫藥報導來源其實是藥商給的公關稿。所以別對這種新聞太認真了。

由 Debby 發表於 11:05 PM | 迴響 (2)

August 04, 2009

迪士尼初體驗

Disney Land紀念品店住在美國,又住在南加州,或許很多人會認為我們該常去迪士尼。其實沒有。我只有在2005年冬天去過一次而已。距離近不代表有意願常去。我記得以前看過一篇報導,住在黃石公園附近(我忘記文中界定的距離是多近)的人,很多都沒去過黃石公園。因為要考慮出去玩的地點時,很多人都會覺得越近的地方,隨時去都可以,所以反而不去,最後去的都是比較遠的地方。我們不去迪士尼,多多少少像是這種心態。

我們不去迪士尼的另一個理由,是沒興趣。某人多少受到他博士班指導教授的影響,認為喜歡迪士尼的人,知識水準有限。我們家至今只有兩個米老鼠相關產品,一是一條海灘巾,這是某人同事送小J的滿月禮;二是一本有米老鼠的聲音(噪音)書,書上有個按鈕,按了就發出汽車的喇叭聲,吵得很,這是某人的部屬送小J的兩歲生日禮物。我沒有特別教小J認識那本書中的米老鼠,所以他也不知道米老鼠、唐老鴨、高飛狗等卡通角色為何物。

不過,今年初某人的年度大假快結束時,我們決定帶小J去迪士尼樂園看一看。

冬天其實是不適合出遊的季節,因為比美國其他地區溫暖的南加州這時同樣寒冷,只是沒下雪而已。可是某人有假,總覺得該出去走走,才不浪費寶貴的假期。我們考慮過很多地點。首先考慮的都是聖地牙哥的景點。聖地牙哥動物園和野生動物園,我們都去過了。剩下的海洋世界,應該很好玩,可是不該在冬天去,因為那邊是要玩水的。去動物園或許也可以,我因此上網買了《Dear Zoo》和《My Big Animal Book》兩本厚紙板書給小J,算是做行前準備。前者書中關動物的柵欄是可以打開的版本,小J非常喜歡,而且最後一頁是他最喜歡的小狗。

當時小J才從台灣回來不久,他在回程的機上,因為錯過方便時間,肚子不適,哭鬧時間很長。下飛機的時候,幫我們很多的一位空姐說:「爸爸辛苦了,媽媽辛苦了,小朋友下次來的時候是十歲吧!」所以要帶他去聖地牙哥,開車開很久,這一路他會不會鬧,我們也沒把握。

住在洛杉磯的公婆則考慮洛杉磯的地點。他們想過水族館,後來覺得算了,因為擔心裡頭黑黑的,不知道小J會不會怕。最後考慮了好多地方,最後就回頭考慮我們一直跳過不想的迪士尼樂園。我那時已經懶得在考慮其他地點了,所以就說好。

Disney Land看板

我們在元旦先開車到公婆家。然後第二天一早就去迪士尼。因為是元旦假期,所以人車很多。也因為元旦,所以免收停車費。進去之後,噩夢就來了。

那天的天氣真是冷,偏偏我穿得不夠,一直打哆嗦。我以為美國人是很勇猛的,每回我穿毛衣和厚外套出門,常見許多美國人只穿短袖上衣而已。可是,這天看到的美國人幾乎是全副武裝(後來看到一個女生最猛,只穿短袖上衣),不但自己裹得緊緊的,連推車裡的嬰幼兒也一樣,多的毛巾、毛毯都披掛在推車上(有些人可能準備玩到晚上,所以要準備更多)。所以公婆和某人叫我一到入口處(要先坐接駁車)就直接衝去他們的紀念品店買有米老鼠的衣服,某人說至少要六十美金吧。後來我去一看,最便宜的差不多就是六十多美金。

好冷的Disney Land

好冷的Disney Land

好冷的Disney Land

人好多的Disney Land

只有這個女生最猛

我們事先沒買票,所以某人得去排隊買票。他排了一小時之後,仍在蜿蜒的人龍中段,距離票口遠得很。那時小J已經有點不耐煩了。我看了看等著買票的人龍,再看看四周的人潮,以及驚人的票價(69×4或94×4),於是跟某人說,就算再等一小時買到票,進去也不可能玩什麼,因為人太多了,這樣一點意思也沒有,只是浪費錢。還不如帶小J去公婆家旁邊的公園玩,小J可能覺得那邊比較好玩。然後再去跟公婆商量,他們也同意。於是我們去紀念品店逛一逛,就回家了。因為免停車費,一毛都沒花!除了時間,其餘零損失。看到很多人,等到不耐煩,這就是小J的迪士尼初體驗。

好貴的Disney Land票價

Disney Land紀念品店

Disney Land紀念品店

Disney Land紀念品店

Disney Land紀念品店櫥窗

Disney Land紀念品店櫥窗

Disney Land紀念品店櫥窗

我後來跟公主外婆聊到迪士尼,她說絕對不要在假日去,只能在學生要上學的日子去,這樣才不用排隊排太久。隔壁的上海鄰居買了為期一年的annual pass,他們挺常去的,據說他們女兒三歲生日時,他們沒辦慶生會,就只去迪士尼玩一玩。那個上海媽媽說,去Costco買annual pass最便宜,第一次用就會送若干元禮券,然後在生日那天去,會再送七十元(?)的禮券,這樣就很便宜了。不過他們女兒年紀比較大了,願意等。我們家的小J不耐煩的時候只會一直尖叫,顯然還不適合去這個人超多的地方。

某人的加拿大同事則說,迪士尼摧毀他的童年夢想。因為他去迪士尼的時候,排隊時間超長,排在後面的成人無聊到玩一些小時候玩的無聊遊戲以打發時間。好不容易可以玩了,樂趣一下就消失,然後又要排隊。

如今看到迪士尼要漲價的消息,我想,這只會讓我們這種原本就缺乏意願去迪士尼的人,更沒動力(再)去吧!


由 Debby 發表於 09:27 PM | 迴響 (4)

August 03, 2009

我為車狂

垃圾車的機械手臂抓住垃圾桶今天又是週一,例行的收垃圾日。小J一起床就要看垃圾車,吃早餐時也不專心。之後,即使出門前已經看過垃圾車了,他到了公園,一聽到垃圾車的聲音就左右張望。後來,我聽到垃圾車真的很近了,趕緊把他桶子裡的沙倒掉,把他的松果和鏟子收進桶子裡,把小J抱到他的推車上,然後就推著他一路飛奔,跑到路口去看垃圾車。剛好趕上。垃圾車的司機還揮手跟我們打招呼。我們停在十字路口看垃圾車時,一位媽媽開車經過,發現我們在看垃圾車,忍不住一笑。

我也覺得好笑。以前在台北,我都是追公車和捷運的,沒想到現在變成追垃圾車,而且不是為了倒垃圾,只是要給小J看而已。我記得高中時,有回放學後為了去補習,於是追公車(平時我都是走路上下學)。對街那所國中的國中生看到了,有幾人居然幫我們加油!現在追垃圾車時,沒有人喊加油,我能聽到只是小J不斷喊著:「垃圾車!」的童音。

這只是我的身份轉變後,一個小小的寫照。自從多了一個小J,我的改變不止於此。

如同其他男生,小J非常喜歡車子。我對車子沒什麼特別的喜好,對我來說,那不過是交通工具罷了。可是為了小J,我不但幫他找(玩具)車、買(玩具)車,甚至幫他注意路上的各種車輛,看到的特別的就幫他拍下來,現在在我的flickre相簿裡,有一個相片集專門放交通工具的相片。因為加州人多車也多,要拍各種特別的車,比在台灣的時候容易多了。我準備等有一天,數量和種類夠多了,一口氣沖洗出來,放在真正的相簿裡,這樣小J就有一本比書還要真實的車子記錄本。

現在我們家有好多個玩具車。某人每天晚上幫小J收玩具時,都要把那些車子排好。他有天便感嘆自己幫小J「泊車」。哈,有些人找泊車小弟幫忙停車,小J有個泊車老爹專門幫他停車。

小子的玩具車

小子的玩具車

那些玩具車是小J慶生會時,讓其他小朋友不無聊的重點。因為從一歲多的女生到近五歲的男生,通通都喜歡玩玩具車。反正這些車他們都沒玩過,所以小朋友都玩得很起勁。

警車吸管杯

此外,我們幫小J買了很多跟車子有關的東西,包括杯子、衣服。就連小J的兩歲生日蛋糕上,免不了也有車,那是輛消防車。蛋糕店在蛋糕上畫了一間銀行,我們乍看之下有點納悶,為何有一間銀行?查爾斯立刻轉頭跟他兒子說:「你看!消防隊搶銀行!」其實不是,是銀行失火了,消防隊趕來救火啦。現在那個消防車已經殘缺不全了,上頭的雲梯被小J拆下來,裝不回去了。

至於我們給小J的兩歲生日禮物,是他最喜歡的垃圾車。就是matchbox出的那款,這輛垃圾車有個可活動的垃圾箱,裡頭還有一團垃圾可以丟,倒垃圾時還會發出聲響。這款垃圾車在別的地方賣得有點貴,但是我在Albertsons超市無意間發現時,它不過是12美元左右,便宜多了。當時還買了一輛消防車,一樣會發出聲音,有回因此把阿D嚇哭了,阿D是那種很容易被玩具聲響嚇哭的小孩。

小子的垃圾車

因為小J太愛垃圾車了,我幫他買了一本有各種垃圾車圖片的Garbage Trucks。這本薄薄的彩色書像是垃圾車公司的公關書,裡頭有美國其他地方垃圾車的圖片,就是沒有我們這裡住宅車的垃圾車圖片。我於是把我之前拍的垃圾車照片洗出來,夾在這本書裡。不過,小J老是把垃圾車照片單獨拿出來看,最後還收在我們的五斗櫃裡,好像把它藏起來一樣。

我媽之前買了幾輛玩具車給小J。有三輛是車門可以打開的。小J從一歲多一點,還不會講話的時候,老是把車門打開,然後把腳對準車門,然後啊啊啊地表示他要進去。那時他的腳比玩具車小。現在他會講一些話了,腳已經比玩具車大了,他仍三不五時跟我說要進玩具車裡。這也難怪當他看到My Big Boy Potty的男主角坐在車裡看書時,羨慕不已,一直跟我們討那部可以坐在裡頭的玩具車。因為那就是他目前最大的夢想啊!

小子的Austin Mini Cooper

我上網找了找,終於找到類似書上的那種玩具車,例如這款Little Tikes Cozy Coupe,這頁面下方有其他別款的。看了看,價錢有點貴。前天公婆和我帶他去散步時,他瞥見別人家有這種車,一直吵著要。

My big boy potty

我後來想到,超市有一種前方是給小孩坐的玩具車的推車。於是有次買完菜,就讓他去坐一下過過癮,因為我都推著他的推車(stroller)去買菜,不可能用那種購物推車(shopping cart)。最近我們常看到的是警車推車,就停在我們的必經路線上。超市還有一輛消防車推車,但是停在在較遠的地方。這車裡有兩個方向盤,他都想要轉一轉。他很喜歡那個車,一上去就不肯下來。我每次都要說破嘴,他才心不甘情不願地下車。

小子開警車(Police Car Shopping Cart)

在家的時候,小J只能開他那輛Playskool Tonka Scoot N Scoop 3 In 1 Ride-On。他總是在我在廚房忙的時候開車,邊開嘴裡邊喊著:「開車開車!郵差先生!開車開車!老爺爺!開車開車!老太太!」意思是說,他學郵差先生開車,他學對面的老先生開車,他學對面的老太太開車。我忍不住要糾正他:「老太太沒開車,是老先生在開車。」那對老夫婦有雙B名車:BMW和賓士。但是今天我出門拿信時,看到他們採購回來,拿的是99 cents廉價店的塑膠袋。看來退休人士即使以前賺再多,也得節省過日。

因為小J總是在廚房開車,我經常在忙得如火如荼時,一小不心就踢到小J的車。所以我為車瘋狂,也為車抓狂啊!

由 Debby 發表於 10:46 PM | 迴響 (0)

August 01, 2009

中文兒童網路資源何處尋?

最近小J一看到電腦就準備唱歌給外公外婆聽。如果我說他們還在睡覺,而且他接受了(有時會喊著要外公外婆起床。可是人家那邊是半夜哪),他就要聽歌。因為裝了喇叭,我可以上Youtube放一些歌給他聽。

他總是先說Humpty,跟我表示他要聽Humpty Dumpty。這是經典英文童謠,Youtube上有很多版本可以聽,搭配的動畫也不一樣。他很喜歡的The Wheels On The Bus也一樣。但是,等他要聽「一閃一閃亮晶晶」時,我發現有狀況了。

我很難找到「專業版」的中文童謠。因為太多家長想讓小孩成為Youtube歌星,把剛會唱歌的小孩影片上傳到Youtube,所以播出來常是五音不全版、歌詞錯誤版、未完全版……錄音品質也參差不齊。我找了半天,勉強找到一個比較好的,只好跟他說:「這是姊姊唱歌」,小J有時居然看得一臉羞澀。小孩似乎對其他的小孩音頻很能接受,他聽了也想說:「一閃……一閃……」,只是「一閃一閃亮晶晶」這句對他而言還是太長了,他最後唱的還是他習慣的「咩咩咩咩咩~」。

後來找了半天,我居然找到今年將近20歲的馬來西亞四千金小時候唱的童歌。我之前沒聽過她們,後來看了資料,才發現她們似乎在大馬很紅。只是,她們的腔調比較像來自中國大陸的,跟台灣人的腔調不太一樣,有些歌的歌詞也不太一樣。中國大陸的童歌腔調就更不一樣了,我在某人同事家聽過一回,本來想借回來聽的,一聽就打消念頭。

如果不聽童謠,Youtube其實是我聽中文民歌的天堂。我在這裡找到好多值得懷念的老歌、民歌,甚至看到一些很不錯的舊照片、老影片。可是現階段我比較需要的是給小J的中文教材,要在網路上找,似乎不像找英文資料那麼容易。

同樣的狀況發生在我要幫S找跟車子有關的中文童書時。猶太朋友S的電腦沒辦法敲中文,她也不善寫中文,所以找我幫她找中文童書的書名。我於是上博客來找。雖說博客來學的是amazon,可是這兩個網站真是差太多了。amazon的很多優點,博客來都沒有。

我只要在amazon搜尋列輸入truck,amazon會在左方列出許多類別,讓我進一步搜尋。如果我點進「書」,再點進「童書」類,就會展開許多分齡選項,以及不同的出版類別和版本選項。

可是博客來的網站就沒這麼容易找了。如果我選了「繁體書」,在搜尋列輸入「卡車」,然後在左邊選取「童書」,之後就出現一大堆跟卡車無關的書,也沒有分齡選項。博客來的書籍資料非常不齊全,不像amazon有列出建議閱讀的年齡,也沒有大量的讀者評論,讓人可以知道多大的孩子會喜歡這本書。所以即使S跟我說,希望是給5歲以下小孩看的,我卻完全無法找到可以判別建議閱讀年齡的資料。英文童書中有各種車子的書,中文童書相形之下,少得可憐,即使很多父母都反映,不只是小男生喜歡車,小女生也喜歡車。

我最後是乾脆用google搜尋關鍵字,再上博客來查詢,才勉強找到一份跟車子有關書單給S。至於內容,因為我幾乎都沒看過,我就不知好壞了。

唉,為什麼找中文的兒童網路資源比找英文的困難呢?如果不回台灣補貨,似乎很難在異國教小孩中文啊。


由 Debby 發表於 10:57 PM | 迴響 (0)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