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來以為我們這一區沒什麼黑人,直到幾個月前在公園裡碰到一個很胖的黑人媽媽,帶著她那年約四歲的兒子。當時公園沒什麼人,所以那個小哥哥似乎有意跟小J玩。他看到小J有桶子和鏟子,過不久就跟他媽媽回車上拿了一個超大的鏟子來。這是我在這個公園看過最大的鏟子(請見最後一張圖)。但是小J沒興趣跟別人互動,所以這兩個人始終沒交集。
前不久,那個黑人媽媽多帶著一個小嬰兒來,原來那個小男生升格當哥哥了。我在這邊看過一些懷第二胎的全職媽媽,大概因為懷孕期間沒什麼力氣,除了要帶一個精力旺盛的幼兒,肚子裡還有一個踢個不停,所以大孩子與外界接觸較少,臉上往往有種「沒人跟我玩」的落寞神情。
上上週四,我們又看到這對母子檔。但是這個小男生這回有個伴,他跟一個年紀相仿的白人女生一起玩。那個女生的媽媽正好跟那個男生的媽媽在草地上聊天,因此都沒有注意他們在玩什麼。
那個小哥哥看到小J在沙坑上玩沙,又跑過來看。他不發一語,居然把小J桶子裡的兩個大松果拿走,而且拿到比較遠的地方用力地往地上甩,都快把松果摔爛了。小姊姊也沒有講話,見狀就跑過去,撿了松果就跑回來放回我們面前,我於是跟她道謝。小哥哥再度跑過來,又把松果拿去丟,抱著球的小姊姊只好跟著把松果撿回來。如此來來回回好幾次。這當中她們兩人曾一度在沙坑裡一起用沙把松果埋起來,不過小姊姊終究把松果帶回來給小J。小哥哥可能不太喜歡小姊姊這麼急公好義,於是把小姊姊手中的球推掉。小姊姊這下有點顧此失彼,要追球,又想撿松果,然而她最後還是把松果撿回來。
這兩人看起來像是Leonard Sax說的,男女跟別人玩的方式不同。小哥哥可能是用激怒別人的方式表達他想跟別人玩的意思,小姊姊則用和善的態度表達好感。但是我不太確定,於是在那個黑人男生跑過來時問他:「你想跟她玩嗎?」他看我一眼,沒有回答就跑掉。不過,他後來就沒再丟小J的松果,去別的地方玩了。說不定他也在測試我的反應,因為我一直沒有講話。
我後來跟那個小女生的媽媽說,她很好心地幫忙,幫小J撿回松果。她媽媽說她在家都不會這樣。孩子在家和在外表現是可能不一樣的啊。
面對這兩個哥哥姊姊一丟一撿,小J自始至終都不知所措。不過他桶子裡還有一個松果,我要他玩那個小的。可是他還是有點怕怕地離開沙坑,站在我身旁。
今天,我們在沙坑玩時,那對黑人母子檔又來了。黑人媽媽忙著在草地上鋪塊毯子,然後幫小嬰兒擦防曬乳液,完全沒有顧到那個年紀稍大的孩子。那個小哥哥於是跑來站在我們旁邊看我們。小J立刻跑到我身邊,然後說:「怕——————!」這個尾音拉很長,到後來都變成尖叫。我制止他,他仍尖叫了數回,我便把他抱起來跟他說不可以尖叫。此時我瞥見身後有個特殊學校的大男生,他被他們的輔導員帶走,希望他們不會以為那個尖叫是針對他們的。
其實我有點不解。小J已經有一陣子不會在公園哭泣或大叫了。難道他記得那個黑人哥哥把他的松果拿走的事?我一直擔心小J不懂得保護自己,或許也不至於,因為他今天可能就表達他的情緒和需求。
因為我記得有個親戚說過,她那個當時才幾個月大的小孩常被另一個親戚的較大小孩打。後來小小孩一看到那個大小孩就哭。看來不懂得用肢體動作來自我保護的嬰幼兒,面對其他惡勢力,就是用哭泣和大叫來自我保護。
不過我難免有點擔心,小J會不會像我弟?我弟跟我不一樣,他剛上學時,常被欺負,我倒沒有。因為我在爺爺奶奶家長大,我奶奶重男輕女,比較疼我表哥。我表哥每次來都會欺負我,我因此學會反擊,也因此被大人修理,說我「相撩」(客家話)。據說在美國,大人只會處罰那個打人的,不會處罰那個還擊的。我當年所處的環境不是如此。而我弟一歲多就跟我回到台北爸媽家,算是我媽自己帶的第一個小孩。他兩歲八個月去念托兒所,沒多久就被同學在手臂上咬了八口齒印,等到我媽晚上下班回家看到了,那八個紅色齒印還清晰無比,反而是學校的老師都沒注意到。後來我弟在幼稚園還被同學灌了一頭一身的沙子,我至今記得我媽拎著我弟回家時,我弟一路哭喊,在浴室裡也哭得十分慘烈。
前不久在小J慶生會上,隔壁的上海爸爸跟我主張,要讓孩子到學校去學會自我保護。因為學校就像個叢林,太晚去上學,學會自我保護的時間就晚了。他們的女兒四個月大時就送去上學,現在三歲多了,很懂得自我保護。
其實我弟上學時間比我早。但是他一直在爸媽的保護下成長,就跟小J現在一樣。而我倒是比較早面對有很多大孩子的環境,附近的孩子都是比我年長許多的堂哥堂姊,說那裡像是兒童叢林也不為過。
某人有回跟我討論到「被狗咬」這件事時,他提到「氣勢」很重要,狗會看人的氣勢來決定要不要咬人。我認為人也一樣,沒有人會欺負氣勢比自己強的人。在受到完善保護的環境下,要氣質保守的孩子發展較強的氣勢恐怕很難。
難道該把小J送去學校半天看看?
有次看一個都是簡體字的美國華人媽媽討論區,我猜那邊大都是中國大陸來的,用詞跟台灣人很不一樣。例如,折價券是「胖子」。她們提到為了省錢,幫小孩買大一點的衣服時,就會說「我後媽」。這並不是說她們是後媽,而是說這樣省錢像後媽。
不過,有多少「親娘」在換季採購時,只買完全合身的衣服呢?
身為小J的親娘,過去兩年來,我一直都幫小J買大一點的衣服。因為他還沒滿月時,月婆就說那些標示3到6個月的Gerber連身裝可以穿了。我後來才發現各家衣服尺寸不一,即使標示的身長和體重差不多。小J雖然一開始又矮又小,但是他後來差不多就可以在Gymboree標示期間穿上那些衣服,所以他9個多月大或10的月大就可以穿9~12個月的衣服,一歲時就穿12~18個月的衣服。而那些衣服都是提早趁打折時買的。直到最近,我的購衣策略踢到鐵板了。
小J目前身高有35吋,但是他穿標示2T(2歲)的褲子都不合身,太長了,只能穿18~24個月的褲子,即使18~24個月的褲子標示身高是31到33吋。但是他穿18~24個月的褲子時,那些褲子腰圍又太大了。
我前不久拿了皮尺量他的腰圍,居然只有17吋!我上網查各家童裝的尺寸,赫然發現Gymboree標示3~6個月大的腰圍是17 3/4吋,兩歲該是20 1/4吋,體重至少有30磅。Gap沒標腰圍,但是兩歲的體重是30磅到32磅。我以為自己量錯了,小J的腰圍怎麼可能比幾個月大的嬰兒還小?於是又量一次,結果一樣,17吋。這能算是「小蠻腰」嗎?
唉,我只能認定是他太瘦了,因為他只有26磅,對照童裝尺寸表來看,那是12~18個月大的體重。我記得他在一歲時,我曾問他的小兒科醫生,為何他的肚子大大的?Dr. Rubin說是因為嬰幼兒還沒有肌肉,三歲左右,他們的肚子就會消下去。沒想到,小J不到兩歲就沒有大肚腩了。之前我還以為是他穿尿布,把褲圍撐大了,因為一旦他穿紙尿布,褲頭就會太鬆。現在回想起來,其實是尿布幫助他撐起那些褲子。真相大白後,在小J洗完澡、穿衣前,我看了他光溜溜的身體幾乎沒有多餘脂肪,真是恨不得把我身上的脂肪分給他一點!:b
兩、三個月前,在公婆家時,我瞥見他的褲頭都落到屁股上了,尿布露出大半,便跟他說:「小J過來,你的屁股都露出來了!」他的表情立刻變成十分驚恐,兩手提著褲頭向我跑來。之後我和某人出門採買,他跟爺爺奶奶待在家裡。據說,他一直都是用兩手緊緊抓著褲子不放,深怕褲子再次掉下來,然後很拘謹地小步移動,讓爺爺奶奶看了不免好笑。爺爺奶奶要是問他要不要什麼,他便把一隻手移到另一手旁互敲,總之有一隻手還是抓著褲子。這年紀的孩子已經有羞恥心了,即便在家裡,他也不希望褲子掉下來。
偏偏他的許多18~24個月大的褲子都太鬆了,有些褲頭是鬆緊帶的,一樣太鬆。再加上他整天想用我們的皮帶,我便說,那就幫他買條皮帶來綁褲子吧。
這年紀的小孩,誰穿褲子需要用皮帶?不是每個童裝店都賣皮帶。Gymboree沒賣這年紀的皮帶。Janie and Jack最小的皮帶是2T~3T,而且當時缺貨。最後找到Gap,他們居然有0~24個月大的皮帶,正好是小J的尺寸!而且他們有款像辮子那樣編織的皮帶(Braided belt)是完全沒洞,只要把金屬條插進皮條的縫隙就好了,所以也不必煩惱他們打的洞不夠。
如果不用皮帶,那就得買褲頭內側可以調整腰圍的褲子了。目前我在Gap和Carzy 8都找到這種褲子。每邊都要放三格出來,這樣才不會太鬆。如果褲頭內側無法調整,那這兩個牌子的褲子一樣鬆到沒辦法穿。
我找小J在家裡穿的小短褲,找了半天都找不到合適的,最後找去Crazy 8的女童裝,看到一條天藍色的Bike Short才兩美元,買兩歲的尺寸回來一試。哈,居然可以。只是某人嫌太緊。我覺得已經買大一點的了,不至於太緊才對。但是某人說女童裝跟男童裝還是有別,因為女生沒有那一根……(囧)糟糕,為母的不是男性,無法體會這種差別。
唉,小J,你還是多吃一點,長胖一點,這樣就不會找不到衣服穿啦!
這次要寫昨天發生的慘事。如果家中沒有幼兒,準備吃飯和正在吃飯的人,請跳過此篇。
(我已經提醒囉!)
昨晚小J入睡後,我照例拿本書到沙發上看。看到一半,我站起來找東西,於是發現沙發上有奇怪的咖啡色痕跡。我沒戴眼鏡,因此湊前看。不看還好,看了之後,我高度懷疑是…………小J的便便!!!!因為晚餐後,他便便了。
幾天前,他曾在便便後把手伸進尿布裡,正好被我發現,立刻把他帶去洗手。最近天氣熱,他穿短褲,開始出現把手伸進褲檔的動作,實在很不衛生。昨晚因為我忙著吃飯和處理一點家務,沒注意到他,所以他恐怕又做了比上次更進一步的事,而且覺得手不舒服,就順手往沙發上抹?他每次吃東西,手黏到食物,覺得不舒服,就會大叫,最近還會抹到我身上。所以他要是伸手到尿布裡,沾了一手穢物,我想他也會隨手往旁邊一抹……我立刻問幫小J洗澡的某人,有沒有發現小J的手有異狀?他並沒注意。或者,小J已經把讓他不舒服的「東西」通通抹到別的地方去了?
今晚某人走到書房,跟我說裡頭有股便便味。昨晚小J上樓後,去過很多地方,在書房待最久,而且關起門來,我們沒注意到他是不是用手東擦西擦……
真是太可怕了!想到無處不在的咖啡色或無色痕跡,我真是快捉狂了,不知道該怎麼清才好。我對某人說,以後要盯緊一點,準備再次嘗試如廁訓練。
我想起附近的印度太太說她的兒子兩歲四個月就不用尿布了。因為他們當時在印度,沒有地毯,家人又多,所以就讓她兒子尿在褲子上幾次,之後他很快就知道要去上廁所了。而她女兒就慢多了,已經三歲,還沒完全擺脫尿布。因為要上學,她女兒正在訓練中就是了。
對家有幼兒的家庭來說,地毯果真是個麻煩的東西,應該把一樓的地毯撤掉,這樣食物、飲料打翻在地上也無所謂,畢竟小J也正在嘗試自己吃飯。
今天被昨天的事激發出產生新的動力,再度不時把小J帶去坐馬桶。
可這小子坐在馬桶上不尿不便就算了,居然跟我演戲。他學我們坐在馬桶上便便時用力的樣子,還跟我說:「大便!」我說:「好,那你大啊!」他學了一陣之後,戲演完了,沒戲唱了,就要我抱他下來。
忘了在哪看到,有人說,小孩可以進行大小便訓練的徵兆之一,是他們開始注意與大小便訓便有關的書和東西。
小J最近開始很愛看我在他一歲左右買的《My Big Boy Potty》(真是光陰似箭)。但是他不是注意裡頭的男主角如何上廁所,而是注意到第二頁,那個叫Michael的小男孩坐在一個紅色汽車造型的玩具裡看書。
小J常拿著書過來,用手指敲著那一頁說:「車車,要!」我跟他說:「你去跟爸爸說!」他就拿著書去跟某人說:「車車,要!」某人就跟小J說:「你要看Michael怎麼上廁所啊。不要只看車車!」小J還是很堅持:「車車,要!」某人一度鬆口:「等你五歲再說!」小J聽不懂什麼叫「等五歲再說」,仍三不五時拿著那本書來跟我們要可以坐在裡頭的大車車,真令人無力。
那本書的讀者評論裡,怎麼沒有人提到小孩吵著要裡頭的紅色車型玩具?難道我們家這個是特例?聽說有人用利誘的方式,讓小孩學會上廁所。難道我們得去找一個跟這本書一樣的玩具?哪裡有這種玩具???
其實我可以等小J自己表示意願進行如廁訓練,可是我實在沒辦法容忍他把尿布裡的穢物抹得到處都是。。。
儘管團隊的網路玩得嚇嚇叫,歐巴馬最近的民調仍因大環境不好(布希債留歐巴馬?)、失業率居高不下而低於前幾任總統。歐巴馬最近還因為評論一件事而弄得灰頭土臉的。就是他評論逮捕哈佛大學非裔教授蓋茲(Henry Louis Gates Jr. )的警察「行為愚蠢」。
這原是一個地方事件,不料因為總統評論而變成全美關注的大事。「行為愚蠢」因此變成最近的熱門用語。
哈佛大學教授蓋茲是美國頗富盛名的黑人學者。他於本月16日從機場回到教授宿舍時,因為鎖壞了,大門打不開,他便和同是黑人的司機一起破門而入。不久之後,劍橋市警察接獲線報,以為有人闖空門,就上門察看。
白人警察柯勞利(James Crowley)表示要蓋茲提出身份證件,而蓋茲不但沒出示證件,還對警察大吼,說他有種族歧視。蓋茲後來提出證件,柯勞利仍把手持柺杖的蓋茲上手銬帶到警局,罪名是「妨害治安」 (disorderly conduct)。蓋茲於四小時後被釋放,罪名於21日被警方撤銷。他對柯勞利非常不滿,要柯勞利道歉,但柯勞利不肯,蓋茲因此準備請律師狀告柯勞利,甚至曾說要把他被捕的事件拍成紀錄片。
7月22日,歐巴馬舉行健保改革記者會。有記者問他對此事的看法,歐巴馬表示自己不清楚細節,可是他認為那個警察「行為愚蠢」,逮捕一名在自家拿出身份證的民眾,表示這事件顯示美國仍有種族歧視。他還開玩笑說,如果他試圖闖進白宮,可能會被射殺,引起記者哄堂大笑。
不管警察當時的行為恰當與否,歐巴馬對警察的評語一出,立刻引起軒然大波。
警察柯勞利對「行為愚蠢」的評語大感不滿,表示根本沒有「種族歧視」,總統不該在不知道真相時發言。而他的警察同事,包括跟他前去蓋茲家的黑人警察同事都認為他的處理恰當,同樣對總統不滿。他們出示許多證明,表示他們處理合宜,包括柯勞利在學校教避免種族歧視課程等,表示柯勞利是個專業且有經驗的警察。劍橋警方甚至要歐巴馬總統道歉。
眼看事情越鬧越大,歐巴馬趕緊出來滅火。他打電話給柯勞利,稱讚他是出色的警察,表示自己發言不當。柯勞利提議總統邀請他和蓋茲去白宮喝一杯(啤酒),歐巴馬接受這個提議,於是再打電話邀請蓋茲,蓋茲欣然同意,並表示遺憾,此事轉移記者的焦點,讓大家都沒注意到總統想談的健保改革。這事件才急轉直下,終於得以降溫。
由這次的風波,可以看出美國和台灣文化有很大的差異。
在台灣,警察膽敢上蕭╳煌、陳╳孟等知名學者家查驗他們的證件,我想一定會被解釋成「白色恐怖」(台灣的族群問題其實是省籍問題,不是種族問題,所以沒特別舉原住民教授當例子)。上自立法委員,下自警察局長等,都會狠狠地修理那些警察一頓,給記過、降級等處罰,值勤的警察只能摸摸鼻子自認倒楣,警察也不會團結起來抗議,表示他們有正當理由。在美國,至今沒聽到任何參議員、眾議員等出面介入這種事,他們似乎沒有台灣那種「選民服務」。
在東亞文化裡,普遍認為警民對立。從中國古時「官逼民反」等說法,或者台灣被日本統治時期,稱警察為「大人」,都有一種認為警察是官,與人民是不同階級、團體的看法。然而,在美國,或許因為美國有長久的開墾歷史,囤墾的居民需要帶槍的警察保護,於是花錢請人保衛他們的生命財產,因此警察就像是地方的警衛一樣,跟人民是站在同一陣線上的。尤其美國現在有那麼多人擁槍自重(共和黨搞的!),這也給予警察一些理由來自我保護和值勤。
台灣人可能很能想像美國警察值勤時有多狠。
例如警車在追逐他們認為有犯罪嫌疑的車時,會使用Pit Maneuver。這種方式很容易讓被撞車輛翻車、起火,甚至弄到車毀人亡。要是在台灣,恐怕要有人抬棺到警局抗議,並且灑冥紙了。
美國和台灣真的是很不同。
有次去超市,經過轉角那戶人家時,我瞥見他們的圍牆外有隻蜂鳥飛過,心中不免驚叫一聲。從小到大在台灣生長的我,可是第一次在實際生活中看到這種僅只存於美洲的奇異鳥類。
後來,去公主外婆家時,聽她提到,她們的院子曾出現過蜂鳥。我十分羨慕,能在自家院子就看到這種快速拍翅的小小鳥,真是太幸福了吧!
沒想到,最近蜂鳥也出現在我們家院子了!
我先是在前院看到。那時我推著小J從外頭回來,瞥見一小團影子在前院的尼羅百合(lily of the Nile)上移動,後來仔細一瞧,正是蜂鳥!但是等我急忙掏出相機,還沒開機,它就飛走了。
後來我們又看過一兩次,都是在尼羅百合上。這一帶很多人種這種花,大約在六、七月之交開得最美。最近有些花開始凋謝了,看來花季快要結束了。我想這種花的花蜜味道應該不錯,因為蜜蜂也很愛。每天要攝取大量花蜜的蜂鳥,會找上它,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尼羅百合有很多名稱,其一是「百子蓮」。這花是我到美國才見過的。
我們家後院有一種石蒜科的紫嬌花(SOCIETY GARLIC),同樣開的是紫色的花,但是比較小。在這裡也是很多人種的熱門花。那種植物似乎就不吸引蜂鳥了。對我來說,那種石蒜科的花有種可怕的氣味,或許蜂鳥也不喜歡?
今晚在廚房做飯時,我抬頭就看見蜂鳥在後院的天竺葵上!趕緊抱小J一起看。我沒想到蜂鳥也會喜歡天竺葵。蜂鳥採蜜的那叢天竺葵,正是長得最好的一叢。當初我以為這花耐旱。但是園丁把其中一株種在自動灑水系統的噴水口旁,結果那叢長得最快也開最多花。原來這花還是喜歡水的。
我一共買了三株天竺葵。種在最左邊和最右邊的都長得不錯,唯獨中間那株被左右夾攻,沒什麼空間,水又被兩邊的同伴搶走,所以長不好。我前不久才把那株移走。現在發現他們的生長特性,得好好灌溉一下,希望他們長好一點,能讓蜂鳥常常光顧我們的院子。
每年四月底的地球日,各通路的Seventh Generation產品都會打折,而Albertsons超市還推出買Seventh Generation產品送購物袋的活動。因為我手邊有折價券,每買一次,超市又給我一張折價券,我因此在那一週內把一年份的洗碗精都買好了,還多了三個購物袋。
這裡的購物袋材質不好,比不上台灣在剛傳出購物要自備購物袋時,一堆百貨公司等公司行號贈送的購物袋。這裡超市購物袋,如果是帆布材質的,通常會比較貴。Albertsons超市賣的這種一美元購物袋是一種很薄的合成材質,很容易磨損。既然有了新的購物袋,我就把舊的洗乾淨,拿去給小J玩。
小J覬覦這個袋子很久了。拿到這個袋子後,他很快就把一堆家當(玩具)裝進袋子裡,然後背著就往門口走。我問他要去哪?他說要去買菜!
這可好笑了。別人的小孩學爸爸媽媽背著包包上班。我們家的爸爸上班不用背包包,我又不上班,他只能模仿我去超市買菜。
我問他要買什麼菜?他陸陸續續地跟我說,杏仁奶、胡蘿蔔、香蕉、優格、雞腿、魚、布丁、菜(青菜)等。這差不多是小J喜歡的食物清單,不過並不完整。因此這份清單有時會短一點,有時會長一點,但是永遠有杏仁奶和胡蘿蔔。奇怪的是,他不愛吃布丁,可是最近卻常要我買布丁。還好我沒上當,否則買了一堆放冰箱,最後恐怕是要讓我增加不少卡路里。他也不愛吃青菜,最近對優格的喜好也收斂許多(算是好事,畢竟優格是牛奶製品)。
他前不久學會「買」這個字之後,三不五時就叫我買這買那。例如,他說要吃大不點(家樂氏的Froot Loops),我們因為覺得太甜了,之前那盒吃完了,就不給他吃了。我於是跟他說:「沒有大不點了。」他立刻說:「買!」明明就要吃晚餐了,他跑來跟我說:「芋頭包!」我跟他說:「現在沒有芋頭包。」他又給我那一字指示:「買!」-____-
對了,他喜歡吃的中式包子和馬拉糕,從來不曾出現在他的買菜清單裡。他大概知道,跟著我上洋超市買菜,是買不到中式包子的。他要買的「菜」都是在洋超市可以找到的東西。之前包子吃光時,他跟我要,我說沒有了,爸爸要去大華買。他聽了就用怪聲怪調學說「大華」二字,發出來的音是:「大-壩!」
至於什麼是「買」?他還沒有金錢觀念。所以當我把他要喝的杏仁奶從提籃裡放到收銀員前面時,他激動地哭喊,一副東西被搶走的樣子。我花了很多力氣跟他解釋,買就是要付錢啊,所以要把杏仁奶給阿姨看,然後付錢。不過他還是不懂的樣子。
至於很多人提到的另一種親子超市爭奪戰:一個忙著從架上拿一堆東西放到購物車裡,另一個則忙著把東西放回架上,還沒發生在我們家。或許再晚一點吧,我們家的兩歲兒認識的東西還很有限。
導演王正方在7月22日的聯合報「名人堂」寫了一篇〈歐巴馬的國籍問題〉。文中提到,「歐巴馬曾以巴瑞.索埃托羅(Barry Soetoro)的名字,申請並領取富爾布萊特基金會獎學金(Fulbright Foundation Scholarship)。只有非美國籍的留學生,才有資格申請富氏獎學金。」
做為一個超級移民國,美國的居民和公民權利不盡相同。擁有綠卡的,只是合法居民,不是公民,沒有選舉權。擁有綠卡的合法居民(通常是外國移民),到了一定期限,可以透過種種程序申請成為美國公民,得以投票,然而,無權競選美國總統。只有在美國出生的美國公民,才能競選總統。王正方和其他許多不喜歡歐巴馬的美國人一樣,用各種方式挑剔歐巴馬做為美國總統的合法性。他看到一個資料,認定歐巴馬曾經放棄美國國籍,如此一來,歐巴馬根本沒有資格做為美國總統。
王正方認定他看到的資料正確無誤,於是加以發揮,越寫越過癮:「最詭異的是美國國內重要媒體,不分黨派色彩,多數沒有刊載這則消息,或只輕描淡寫的草草帶過。保守派學者認為,美國媒體一直被篤信社會主義的自由派把持,不做公正報導。有些媒體肯定知道歐巴馬的這段過去,或許他們對聲望正隆的新總統過於寵愛,故意隱惡揚善。」
在美國拿到電機博士學位,並且在美國任教過的王正方,當初看到的是英文轉寄信。他似乎不知道,在網路時代,英文轉寄信跟中文轉寄信一樣,常有錯誤訊息。這封轉寄信,從頭到尾就是一個假消息,只要動動手指,在搜尋引擎敲入幾個他提到的關鍵字就可以知道了。
原(轉寄)信節錄如下:
Obama Faces More Questions on Citizenship
April 1, 2009
AP - WASHINGTON D.C. - In a move certain to fuel the debate over Obama’s qualifications for the presidency, the group "Americans for Freedom of Information" has released copies of President Obama’s college transcripts from Occidental College. Released today, the transcript indicates that Obama, under the name Barry Soetoro, received financial aid as a foreign student from Indonesia as an undergraduate at the school. The transcript was released by Occidental College in compliance with a court order in a suit brought by the group in the Superior Court of California. The transcript shows that Obama (Soetoro) applied for financial aid and was awarded a fellowship for foreign students from the Fulbright Foundation Scholarship program. To qualify, for the scholarship, a student must claim foreign citizenship. This document would seem to provide the smoking gun that many of Obama’s detractors have been seeking.
這個假造的新聞,煞有其事的偽裝成美聯社(AP)的新聞。它在一個地方洩底,就是日期,4月1日。嘿嘿,王正方導演,你上當了,你也是四月愚人!
許多英文網站都提出說明,指出這是一個假消息。(網站1)(網站2)(還有更多,請自行查詢)
這些網站都說明這個假消息的錯誤部分。例如,美聯社沒有這則新聞。歐巴馬不是以「巴瑞.索埃托羅(Barry Soetoro)」的名字入學,Soetoro是他印尼繼父的信。歐巴馬念西方學院時,是大學生,拿的不是富爾布萊特基金會獎學金。而給外籍學生的富爾布萊特基金會獎學金,是給碩博士生,不是給大學生的。西方學院未曾(受令)公布歐巴馬的就學記錄。倫敦每日郵報(Daily Mail)或其他英國報紙未曾刊載以「歐巴馬的適任性受到質疑」為題的報導。
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媒體不報導這件事,因為查證後,根本就是假的!原因這麼簡單,扯不上新聞自由,更不是對新總統過於寵愛。
許多台灣讀者似乎真的相信王正方這篇文章,不曾想到去查證。所以只看中文資料和報導,是很容易出錯的。聯合報系自從歐巴馬競選以來,一直不看好這個人,引用的消息來源往往是美國的超級偏頗媒體,例如紐約郵報等,因此常有錯誤報導。紐約郵報和紐約時報,兩報的名稱僅一字之差,但是格調相去甚遠,聯合報系卻寧取格調低和錯誤率高的紐約郵報,這就是為何聯合報系的國外報導與國外的時事有差距的原因。
總之,王正方和聯合報,你們搞笑啦,趕快把這篇文章撤掉吧!省得越來越多人信以為真。
今早帶小J去買他要喝的杏仁奶。走到結帳櫃臺時,我前面的前面是個手受傷的男人,他跟我示意,我附近的地上有兩團綠色,類似酪泥醬的東西。我低頭看到後,跟他說謝謝,因為沒有他提醒,我很可能就推著小J的推車壓過那兩團綠色的東西了。他跟我講了之後,仍注意後面還有沒有人走過來,準備繼續提醒下一個人。
後來,他前面的人走了,輪到他結帳了,他立刻告訴收銀員。所以收銀員在結完他的東西之後,就拿著紙巾過來把地上那兩團穢物清掉。
如果抱持的是「自掃門前雪」的心態,那名男子就不會提醒後面的人地上有東西。因為任何人踩到,甚至滑倒了,都跟他無關。但是這種「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雞婆美國人不在少數,他們覺得出聲或出力幫個忙,不算什麼。某人也碰過幾次。
某人有次下班後,匆匆去超市幫我買東西。排在他前面的,是位五十歲左右的胖美國女人。她在結帳時跟收銀員說,放東西的輸送帶軌道實在太髒了,應該清一清。收銀員說,他很忙,沒有空清理。那個女人便說,那你給我清潔劑和紙巾,我幫你清!她一點都不覺得,她是來花錢買東西的,這種事應該是超市雇員做就好,畢竟他們拿了薪水。更何況,她的東西都買完了,大可立刻走人,可是她願意多花一點時間幫後面的人擦一下要放東西的輸送帶軌道。個白髮車主不放棄,繼續跟警衛說:「表示你的尊重吧,後面有人等著要加油呢。」臉上一臉
還有一次,某人去Costco的加油站加油。Costco加油站的價格因為比其他加油站便宜,因此總是大排長龍。就在等候加油時,某人注意到Costco加油站的警衛居然把車停在兩個加油站中間,然後下車跟旁人聊天。這樣一來,警衛的車就把路卡死了,後面的車無法開到前面去加油。
然後旁邊一位正在加油的白髮男性車主就跟警衛說:「嗨,警衛,你的車擋到路了。」警衛聽到了,便表示他知道了,可是他繼續跟別人聊天,沒打算去開他的車。那個白髮車主鍥而不舍地繼續跟警衛喊話:「表示你的尊重吧,後面的人還等著加油呢!」一臉不悅的警衛這才把車開走。
某人跟我說,他看了滿感動的,因為那個白髮車主自己就在加油,不必擔心路被擋到、浪費時間等問題,大可加完油就開車離開。可是他願意出聲,直到擋路的警衛把車開走。
這些雞婆的美國人,讓我們這種來自其他國家的人看了,心裡多少會產生一些敬意。美國社會的確有很多問題,可是憑著這些人,我們總覺得美國還是很有希望的國家。因為他們試著修正錯誤的部分,把事情變得更好。
我們已經多年不在台灣了,不知道台灣社會的各角落是否也有這種雞婆的好心人?
如果我要打電話回台灣,向來都用擎天電話卡。先用電話撥一組當地電話號碼,輸入密碼,再輸入含國碼的電話號碼。很費事,還算便宜。之所以不用網路電話,是因為太麻煩了,必須坐在電腦前,而且以前我都在小J睡覺之後講電話,要是在小J房間隔壁講網路電話,我怕會吵到他。
但是,最近我們終於開始用Skype了。
自從幾個月前開始讓小J講電話之後,他還滿喜歡講電話的,即使他會講的詞彙有限。他以前總是拿著聽,從他臉上的表情變化,我們猜想他也聽得懂一些。這小子因此聽到我說「打電話給外婆」時,有時會很激動,急得恨不得馬上講。但是我要輸入的號碼很多,沒那麼快。等我撥完,他有時都已經冷卻下來,不想講了。
前不久,他開始不肯跟外公、外婆講電話了。如果電話另一頭是外婆,他拿到就說:「外公!」然後跑掉。如果是外公接電話,他就說:「婆婆」,同樣也是聽一會就跑走。有時他根本連喊一聲都不肯,也不肯聽。但是他照樣用某人的手機耳機跟爺爺奶奶講電話。某人認為是他不喜歡拿笨重的電話,所以我試著讓他拿手機的耳機講,他仍不願意,而且似乎認定用手機就是跟爺爺奶奶講話,用電話才是跟外公外婆講話。
我對此很不高興。我知道小J很久沒看到外公外婆,所以對他們生疏了。但是這是現實問題,距離那麼遠,雙方要見一面沒那麼容易。我不願小J就此忘了外公外婆。
今年母親節前,amazon的Logitech QuickCam Pro 9000有特惠方案。用原價買Logitech QuickCam Pro 9000,送Logitech Quickcam Communicate STX。我本來打算把後者給公公用,但是他不要,我就留著。總之,我的電腦終於有了網路攝影機。
我打電話跟我爹報告,我們可以視訊通話了,要他們那邊也裝個網路攝影機。我爹聽了就很高興地說:「我早就叫妳用了!」啊,有嗎?我一點印象都沒有。然後我弟很快地處理好他們的電腦,倒是我這邊還沒安裝(汗),因為我以為我那個常常上夜班弟弟會拖很久才辦好。
等我裝完網路攝影機後,面臨的問題是,該透過什麼來通訊?我最近注意到gmail裡多了可以視訊的功能(要先安裝軟體),於是要我媽先跟我試用google talk。可是視訊版的google talk沒有我想像的簡單。我這邊弄好了,我媽那邊還不行,因為她不會設定,而我弟又不在家。在測試的時候,小J急著要看外公外婆,一直吵,弄得我也心焦如焚。試了兩三回,最後宣告放棄,改試Skype。
Skype不虧是專門用來視訊的網路軟體,我媽一下就安裝好了,我們很快就聽到彼此的聲音。倒是我媽那邊的攝影機,過了一會才弄好,因為我弟居然裝了兩台網路攝影機!不知是skype通訊的品質不佳,還是其他問題,我們都認為對方的網路攝影機不好,因為影像畫質很差。我爸媽常說我們的畫面又變成照片了,我只好三不五時切斷視訊再重新開啟。
小J總算可以看到外公外婆了。這小子很快就喊著:「媽媽,媽媽!」、「眼鏡!眼鏡」,因為他看到我的影像出現在電腦上,而且我和我爹都戴眼鏡。他好奇地摸摸電腦,後來興致一高,開始唱起他的:「蝴別憋憋憋~」外公外婆聽了自然很高興,跟著唱正版的「蝴蝶蝴蝶身得真美麗~」即使我去年才買的華碩桌上型電腦有點問題,不戴耳機就聽不到聲音,而耳機都是我在戴,小J不肯戴耳機,大部分都在自己講自己的,除非我在一旁給他提示。講完之後,他揮揮手說掰掰,也看得到外公外婆說掰掰。
之後,他常看到電腦就喊:「婆婆(外婆)外公~」、「眼鏡」等。開始主動要求跟他們講話了,而且還會準備要唱歌給他們聽。
上週末,我的電腦不知出什麼問題,Skype突然當掉無法通訊。小J氣急敗壞,開始哭鬧,因為他有話沒講完。我趕緊用一般電話再打越洋電話過去,小J對著話筒唱完:「蝴別憋憋憋~」才滿意地跑去旁邊玩。唉,真是令人頭大的兩歲兒!
所以看到人的影像,即使是數位的,多少能讓幼兒產生一點親近感。看過電腦上的畫面之後,我再讓他講電話,他就比較不抗拒。現在在開機登入skype前,他願意跟外公外婆說他要上市場買什麼東西。他聽到我媽問:「要不要買海苔?」激動地一邊大聲說:「要!」一邊把兩個小拳頭互擊,這是他從一歲前就開始用來表示「要」的方式(手語),至今還在使用。
因為skype,重新牽起台灣和美國的祖孫情,所以近期我得把相關設備,例如喇叭、桌上型麥克風補齊,方便喜歡跑來跑去的小J享受講網路電話的樂趣。
這兩天為了中正紀念堂復名的事,又引起台灣社會一場唇槍舌劍。聯合報上一則新聞「綠嗆:有種拆自由廣場」光是標題就足以讓我倒彈一千尺。
到底是哪個傢伙那麼沒本事,居然敢公開其性別歧視的態度,用「有種」二字?
「有種就....」分明是衝著男人來的。男人有種、有本事,所以才能「....」,所以比較厲害、高一等。這當中隱含的思維是:女人沒種、沒本事,低男人一等。所以不能「.....」的人就是沒種,是無能、次等角色,跟女人沒兩樣。
其實會說這種話的人通常沒本事。因為氣急敗壞,只能用羞辱別人來發洩自己的情緒。
民燼黨執政前及執政期,與各女性團體保持密切關係,彷彿民燼黨是個重視兩性平權的政黨。可是只要聽他們一開口(尤其是生氣時),就完全洩底。
這次教育部決定不拆「自由廣場」,所以無法達成此人說的有種條件(「有種就把自由廣場也給拆掉!」 ),但是徹底被羞辱了。教育部應該控告此人,此人公然侮辱。
這個沒本事,只會用羞辱別人來企圖達成目標的是誰?原來是個姓莊的議員。他政見讓我看了錯愕,謝長廷何時當上台北市長了?就算是競選前寫的,當選後也該改一改吧。對自己政見正確度無法保證的人,問政品質也值得打問號。
至於與民燼黨關係良好的女學會,是不是該出來抗議一下這種性別歧視語言?
春天的時候,我們請園丁把前屋主種的三大棵菊花通通挖掉。因為種植時間很長,菊花長很大,所以工程不小,園丁分了兩天才完成,而且開價75美元。
因為我想種自己喜歡的花,所以還是讓他們把菊花處理掉。之後就在陽光照射比較長的地方種了一小棵萊姆樹,然後在旁邊(日照時間較短的地方)種了四小棵繡球花。
在種萊姆前,我曾考慮過很多種樹。例如檸檬樹。英文歌Lemon Tree這樣唱的:"Lemon tree very pretty and the lemon flower is sweet."可是想到公婆家有一棵,經年結果,量多到要分給我們,不然用不完。基於資源共享的原則,我覺得應該種不一樣的,才選萊姆樹。
萊姆有很多品種。我們在Home Depot買了一棵Bearss Lime,這是最常見的無子萊姆。某人打從一開始就打算等這棵萊姆樹結果之後,摘萊姆配啤酒喝。
我們買那盆萊姆的時候,花剛開完,結了很小的果。但是過了兩個月,萊姆還是不大,成長速度超級緩慢。某人至今沒等到收成萊姆配啤酒喝,他昨天在萊姆樹前看了半天,覺得這個萊姆可能要長好幾年。
我本來來打算讓萊姆樹長大一點,可以產生一點遮蔭,才會在旁邊種了繡球花。偏偏這棵萊姆長很慢,而且某人後來發現這是侏儒品種的萊姆,長不大Orz
可憐的繡球花都快被夏天的烈日曬死,偏偏加州缺水,我只能在廚房水槽放個盆子接用過的水,裝滿一盆就去澆花。
這些天我被烈日熱怕了,於是打算種棵真正有遮蔭的樹。我想種葉子和樹形漂亮,有時會有花,但是不會大量落葉的樹。而且根不能太有侵略性,否則會影響房子的地基。有什麼樹符合這些條件呢?
我開始四處看樹。每看到一棵漂亮的樹,就忍不住幻想那棵樹出現在我們家後院的情景。
我的美國脊療師前陣子給我他家產的檸檬時,提到Home Depot的樹苗品質不好,跟我推薦Tree Land,說他們賣的樹很好,越大越貴,所以大概買個到我胸前高的就好了。我一查,Tree Land在德州。我怎可能跑那麼遠去買樹?
看了Tree Land的價目表,我只能望之興嘆,好貴,買不起!45加崙的楓樹(Autumn Blaze Maple )寄送價格是245美金。
原來種樹就是這麼一回事。如果不花時間,就只能花錢。如果要花時間,那就慢慢等吧,這中間還有很多需要琢磨的。例如橄欖樹從種植到開始收成,大約要五到七年。兩年的落差,或許就是種植條件充足與否。
「十年樹木」真是一點都不誇張啊。所以下次看到一棵巨大有遮蔭的樹時,我一定會好好感謝那些種樹以及灌溉過那棵樹的前人。
昨天看到新聞提到,馬英九現在以影音版的「治國週記」,向國人闡述他的施政理念。我連上去一看,先把文字版看完,覺得實在平淡無奇,根本就是「治市舊記」,不算「治國週記」。後來要播放時,我的電腦不知出什麼問題,播放不成,或者是這網站設計有問題,因為在youtube播放檔案沒問題。於是點到「網路相簿」,很快就看到presidential office的flickr相簿。看完之後,我再度連上歐巴馬的flickr相簿,兩者相比,顯得馬英九的幕僚能力很弱。如果要用年輕一點的語言形容,就是「整個遜掉了」。
今天就看到聯合報報導「馬週記 網友踢爆預錄篇」。感嘆完總統府的幕僚真是缺乏網路安全和保護資料的基本常識(請資策會的人來傳授幾招吧!),我上youtube找到那兩集預錄的檔案,看完之後,我認為「治國週記」的最大問題不是預錄。
其實預錄沒什麼大不了的。電視台的新聞時段播放的,不見得百分之百都是當天採訪的新聞。有些時效性不高、需要花比較多時間追蹤的議題,可能是好幾個月前就開始製作。有時帶子完成了,因為稿擠等種種原因,延後播放的,也是有的。
之所以那麼多人會罵總統府居然預錄檔案,就出在名稱用了「週記」二字。因為「週記」該是當週記當週的事,不該像不喜歡按時寫作業的小學生,一放暑假,就先把暑假作業中的五篇週記在一天通通寫完。王作榮之前投稿聯合報,建議馬英九學小羅斯福的「爐邊談話」。「爐邊談話」的名稱就顯得家常又親切許多。「治國週記」名稱取得太差,第一週就名不符其實,難怪挨罵指數爆破表。
如果不用「治國週記」這四字,就沒問題了嗎?非也。「治國週記」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引人注意的議題點。第一則「治國週記」像是一篇冗長論文的第一章。但是現代人喜歡看影音,不在於他們喜歡花很多時間看你從頭說到尾,而是想要很快地知道,你到底要說什麼。馬英九的「治國週記」,應該把它當作一則電視新聞來製作,簡短有力,而且有一到兩個重點就好,把重點說清楚,因為重點太多就等於沒重點。
歐巴馬在簡短有力方面就做得好多了。其實他當上總統之後,幕僚不像以前那樣頻繁地在網路上更新各網站,可是每次推出,還是有可看之處:
我一直覺得馬英九幕僚能力很弱,面對媒體,尤其是有爭議性的話題,反應遠遠比不上陳水騙當年的童子軍團(當然童子軍團也不是樣樣都行)。這次「治國週記」就像是公務員勉強交差的做品,毫無市場價值,頂多只能打20分。(金老師,你出來幫幫你的好友吧)
新聞局應該要幫總統做好這種這政務宣導的工作,而新聞特考的錄取率向來不高,好不容易考上的,應該很會讀書。新聞教科書明明提過,鏡頭的遠近會產生不同說服力。鏡頭拉越遠,說服力越弱,越容易招致批評。歐巴馬的短片裡,歐巴馬的人頭很大,鏡頭離他近多了,增添他的說服力。拍馬英九的鏡頭拉那麼遠,讓他看起來既不親和也沒說服力。怕黑眼圈嚇到人?麻煩事前拍個粉,再加上強光一照,就不會那麼明顯啦。至於旁邊的國旗,如果鏡頭距離馬英九很近,背景的國旗頂多被拍到一點點,其實也不礙事。歐巴馬的短片裡,一樣有國旗。畢竟是總統,短片裡出現國旗是很正常的事。
至於flickr相簿,我覺得歐巴馬競選時期幫他掌鏡和做相簿的更新的人抓得住網民的胃口,例如在競選之夜,他們刊出這系列相片。在沒有媒體能進入他們的小房間時,他們身邊就有一個自家狗仔,拍出歐巴馬不為人知的一面(如果馬英九有這種相片,我想一定會被罵臭頭。其實不喜歡歐巴馬的美國人看到這相片會說歐巴馬非常傲慢):
馬英九身邊的掌鏡者就弱多了。其實不必只放有馬英九(夫婦)或副總統的相片,放他們看到的東西也可以。最近歐巴馬的相簿裡,很少出現歐巴馬。於是有人忍不住留言,歐巴馬在相片中的哪裡?其他人留言搞笑:「他拍這張相片」。
馬英九相簿名稱是"presidential office",所以以後馬英九不當總統了,下一任總統會繼續用這個相簿嗎(可能嗎)?而且歐巴馬flickr相簿中的個人檔案填寫好詳細啊,連他喜歡最喜愛的電影、明星、音樂、藝人等都列得很清楚,個性鮮明。而presidential office的個人檔案是空的。
新聞還提到,綠營的人都在撲浪(plurk),馬英九不撲浪,顯得慢半拍。可是我看了蘇貞昌的撲浪,不覺得他裝親和、裝可愛,會讓我在選舉時投他一票,那上面又沒有什麼牛肉。
馬英九就算去撲浪,如果沒有牛肉,還是會失掉選票的。(如果政府機構要用微型部落格,我認為twitter比plurk端莊多了,plurk飄來飄去的,比較難一次看完。)所以要學歐巴馬搞「治國週記」,拜託也像樣點。馬英九身邊的人如果能力不夠、時間不夠,不需要弄太多有的沒的,可是一旦要做,請用專業的水準來進行。這樣那些要宣傳台灣是網路大國的人,要說嘴「連總統都有影音部落格」時,才比較說得出口吧。
小J今天又拿到一個Albertson的氣球,仍是Albertsons超市那個非常友善的西語裔收銀員給的。這一年來,她至少給過小J五個氣球吧。
在碰到她之前,我從不知道超市的店員會給小孩東西。之前找她結帳時,她常會端出一個小紙盒,裡面有一些小東西,像是貼紙、小玩具之類的,讓我挑選一個給小J。那些玩具其實都是很廉價的鮮豔塑膠玩具,有回某人看到了,立刻收起來,因為擔心含有大量的鉛。我因此知道,原來超市收銀員的櫃臺底下,都有一個小盒子,只是,其他的收銀員很少會拿出來。除了她,我們只碰過一個光頭的男性收銀員秀出那個小紙盒而已。別的收銀員頂多撕一段他們貼在收據和商品上的Thank you for shopping with us的貼紙給小J。
這個西語裔的收銀員的友善,讓我銘感五內。上回她一看到我們走進去,打了招呼,然後就走開了。我買完東西,在別的櫃臺結帳完,經過她的櫃臺,她立刻跟我招手,說找我們找很久,還以為我們走了,立刻把旁邊的氣球拿給我。原來她打完招呼後,就去幫我們找氣球了。
她如果忙著結帳,常會找一些年輕的店員幫她去拿氣球。今天她看到我們之後,左右張望,然後說她女兒不在。我一聽,很驚訝地問她,那個在賣花櫃臺、常幫她拿氣球的甜美女孩是她女兒?她說是。我問她,十七歲嗎?她說她女兒到八月就滿二十一歲了。我聽了更驚訝,我根本看不出來她有一個已成年的女兒,因為她本身看起來頂多四十出頭而已。大概因為她就近有人幫忙(她負責的櫃臺離她女兒的櫃臺很近,喊一聲就可以),所以她可能是Albertsons超市唯一會送氣球的收銀員。
因為她這一年多來,給了許多氣球,所以小J才學會玩氣球。小J一歲慶生會時,某人買了一個湯瑪斯火車的氣球,但是小J一點都沒興趣,倒是一歲多的阿D和近四歲的傑若米很喜歡,某人便覺得很擔心。幾個月後,這個好心店員給了一個氣球,當時還不會走的小J便摸索著玩氣球。現在他很喜歡拍氣球,常期待氣球飛起來,可是又想要抓到氣球。可惜Albertson的免費氣球帶子很短,無法達成他的要求。
前不久,我們幫小J辦兩歲慶生會時,某人的一個同事帶了一個大氣球來給小J。那個氣球不是傳統(橡膠?)材質的,是一面是銀色的、很輕薄的塑膠材質。那個氣球就達到小J可以飛又抓得到的要求,因為帶子很長。那個氣球同時非常持久,一個月後才掉下來。這種材質的氣球就算慢慢沒氣,仍可以浮在空中。某人同事還告訴某人一個好消息,只要花USD$1.5元,就可以在Party City再打一次氣,又可以玩一陣子。我們當初不知道這件事,所以把湯瑪斯火車氣球丟了。現在想來,真是好可惜。
我們在小J兩歲慶生會時,準備一些傳統材質的氣球,分發給來我們家玩的小朋友。送他們出門前,我忍不住提醒:「要抓好喔!不然會飛走!」查爾斯答我一句:「飛走是常有的事。」
我們有一次就不小心讓氣球飛走了。Albertson氣球的帶子底端通常纏個塑膠夾子,只有一次綁在一個紫色小熊形狀的塑膠片上,那種比較重,氣球不會飛走。然而,塑膠夾子本身不重,所以要是小J沒抓好,氣球還是會飄走。我一開始不知道這一點。直到我有次推著拿著氣球的小J到家門口,正要拿鑰匙時,小J突然把氣球交給我。我手忙腳亂,就隨手把氣球放在推車上,說時遲那時快,氣球在一陣風吹來之後,立刻飄出我們家的屋簷底下,越飛越遠。我見狀立刻去追氣球,可是氣球已經飛得比我還高了,而且往印度鄰居那邊飛去。我本來還希望氣球會掛在鄰居的窗上,這樣我就可以請鄰居幫忙。可是希望終究破滅,因為氣球不一會就飛得更高,往超市的方向飛去。留下我和小J在原地悵然地看著氣球越飛越遠。
今天舊事差點重演。快要走到家的時候,小J不知怎麼,把氣球往後一丟,氣球就飄走了。我趕緊去追。這回氣球沒有飛得很高,但是有風,所以氣球很快就飄向大水溝。我到處追,追得滿身大汗,才好不容易追到。我氣喘如牛地正要把氣球拿給小J時,這傢伙卻揮揮手說:「氣北(氣球),掰掰!」讓我差點要吹鬍子瞪眼,我追得那麼辛苦,他卻一副很豁達的樣子。難不成是小J故意丟掉的?
進門之後,我把小J教訓一頓,阿姨送他氣球,他不會說Thank you就算了(他只會說謝謝),連個招呼都不打,還故意把氣球丟掉,真是太不應該了。這個皮小子什麼時候才能懂得珍惜別人的感情,以及惜物呢?
稍後我在忙的時候,小J拍氣球,過一陣子,他突然哭了出來。我過去一看,他居然玩氣球底端的塑膠夾子,塑膠夾子夾到他手掌的肉,夾到都沒血色了。所以就算小孩玩看來不危險的東西,家長最好還是在旁邊看著比較保險。
最近終於買了我很喜歡的木匠兄妹(Carpenters)的4CD合集「Essential Collection: 1965-1997」。買之前,某人問我:「妳哪有時間聽?」我說:「跟小J一起聽啊!」意思就是說,佔用他聽中文童歌的時間啦。
上週在amazon訂了(上週有特價),昨天才收到。今天便拿出來聽。小J對CD很好奇,一直在我旁邊盯著我手上的盒子。
我把第三張CD放進唱盤,然後開始播放。第二首是Please Mr. Postman。我跟他說,這首歌是唱郵差先生喔。他便很興奮,唸著:「郵差先生、郵差先生」,然後聽了一會。那首歌不久就唱完了,緊接著的是Santa Claus Is Coming To Town。
小J一聽到曲調變了,開始哭鬧:「郵差先生!郵差先生!」我趕緊安撫他:「我們先聽別首歌嘛!」他不肯,繼續無賴地哭鬧。我心想,難道我們要一直聽Please Mr. Postman嗎?Please don't little J.我趕緊跟他說:「這是唱聖誕老先生,就是聖誕老爺爺啦!」
他一聽到「老爺爺」,就安靜下來。因為他最近喜歡看的對面人家,是一對老夫妻。他有天聽「三輪車,跑得快,上面坐個老太太」的時候,自己學會說「老太太」,我跟他解釋:「老太太就是年紀大的女人。對面的那個就是老太太,對別人來說,奶奶也是老太太。另外一個是老先生。年紀大的男人就是老先生。別人也會說爺爺是老先生。」他聽了就說:「奶奶,老太太!」我趕緊跟他說:「你看到奶奶可別叫老太太。」這兩天,我又改口,教他稱對面的為老爺爺、老奶奶,所以他一聽到老爺爺就很開心。
這兩天,我帶他出門時,對面的車庫剛好是開的,那對老夫婦都在車庫裡,小J便很大聲地說:「老爺爺!老爺爺!」還好人家聽不懂中文。不過,老爺爺翻成英文該怎麼講?也是grandpa嗎?目前沒有跟他們打交道的機會,不然被問了,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他在午餐前看到那對老夫婦坐車出門,把車庫關閉,非常激動,吵著要跟老爺爺出去,而且又是那種無賴式吵鬧法。我跟他說:「你不是他們的兒子或孫子啊。你只能跟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出門。你跟爺爺出門,就是跟自己家的老爺爺出門。」他聽了就平靜下來。可是小小的腦袋記了一點東西。於是,他傍晚跟他奶奶講電話,就提到:「老爺爺!」不過,婆婆以為他說的是「小圓圓」。
小J對那對老夫婦的著迷真是讓我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他對別的小孩倒沒有這麼有興趣。昨天他吃完晚餐後,因為我們都在吃飯,沒能陪他玩。他便開始大吵大鬧。某人因此離開餐桌,我以為是要陪小J玩,因為小J不一會就安靜下來。但是某人很快就回到餐桌。我正納悶時,某人就說,別人要小孩安靜,就讓小孩看電視,我們家的小J是要看窗外。我回頭一看,小J又站在沙發上望著那對老夫婦的車庫門。我跟某人說,不知為何他都看不膩,一天要看好幾小時。真是令人費解的小孩啊。
今晚照例上台灣的幾個媒體網站看新聞。連到中時電子報之後,有個標題吸引我的注意,於是點了進去:「竹科奧客雖挑剔但消費力強 業者又愛又恨 」。
什麼是「奧客」?這篇報導舉了一個非常鮮明的例子:「新竹地區的業者指出,竹科的奧客是最讓老闆又愛又恨的,不少科技人叫卅顆水餃,在吃之前都會一顆一顆的先算,如果少了一顆包準先向老闆抗議,接著回家網路上狂PO,點名這家店是黑店,水餃偷斤減兩,但這群人偏偏是消費能力最強的。 」
我看了之後,覺得很奇怪,這算哪門子奧客?既然餃子以個數計價,不是以重量計價(美國的味全冷凍水餃以重量計算,所以包裝上註明是27到29個不等),那買10個就應該得到10個,而不是8個或9個。很多人都會點餃子吧,不只是竹科人而已。像周胖子的牛肉水餃一顆8元,誰不點一下?要點貨當然是享用之前點,不然吃到一半才說店家少給,那不是一筆爛帳,雙方說也說不清嗎?我以為奧客是買10個,但是硬要12個那種。
然後我就把頁面往下拉,果然看到一堆竹科人留言大罵,留言的頁面越看越長,因為不斷有人新增留言。有些當然是罵過頭了,例如叫那個中廣記者立刻出來改標題,過一陣上去看,標題沒變,於是有人繼續罵,還說要控告天下等媒體。我想標題應是中時電子報的編輯下的,如果是中時用外稿,中廣記者也沒權去改標題吧。
後來我忍不住連上天下雜誌首頁,那邊的標題則是:「奧客大調查:北部人、女人惹不得」我顯然符合北部人和女人兩種身份,於是點進去一讀。
內文的標題是「新消費者運動 奧客商機 」。看了半天,我還是沒看到什麼奧客的說明,第一頁舉的例子比較像是奧客:「Tom是最典型的高科技奧客,擅長用網路來比價。剛搬新家的他,為了添購電冰箱,花了兩天上網比價,最後選中了一間家電行。除了繼續殺價外,還拗了一台電風扇,裝電冰箱那天,裝機師傅因為案子太多,晚了半小時才到,馬上被要求扣掉兩千元尾款。」裝機師因為晚到,所以被殺價,這種事恐怕不是每個人都會做的。美國這邊裝機的時間事先拉很長,就算晚到,我想也沒幾人有能力砍價,只能跟他們公司抱怨而已。
看到第十一頁,我終於看到了:
「在台灣,大家都把難搞定的顧客通稱為『奧客』。但在研究消費者行為學的元智大學企管系副教授沈永正的眼中,他們卻分為三種。
第一種為安靜不語的顧客,他們對不滿沉默,很難察覺,但事後上網PO文、傳播,破壞力強。
第二種為理性抗議的顧客,會抗議,但多半能夠就事論事的類型,業者若能即時處理他們的問題,多半就可以安撫其情緒。
第三類是正港的奧客,會把小事化大,甚至幾近無理取鬧的程度。 但即使是這種奧客,企業也有可以從中取經,改善服務的地方。」
所以這篇「奧客」的定義比我想像的寬鬆許多,我以為第三種才叫「奧客」。我說不定就算第一種安靜奧客。可是,「奧客大調查:北部人、女人惹不得」」這個標題怎麼來的?我還是沒看到解釋。天下真不該把這篇觀念不清楚的文章放在首頁,還透過其他媒體強力促銷,徒然增加許多人的反感,為自己增加許多「奧客」。
而且,如果要以Dell標錯價的例子來看,我覺得問題比較大的是Dell內部的管理和應變能力吧。在這個網路時代,任何大降價的消息,都會在網路上快速傳播。美國企業對標錯價的因應很多,有的就認賠接單,取消訂單的也不是沒有。
我可以理解天下這項奧客調查和報導是給企業客戶看的。然而,內部溝通不良,或者天下網站的網管以及公關對自己企業的訂位認識不清、經驗不夠,把這種文章放到網站上,甚至透過其他媒體宣傳,讓許多非企業主的一般人看到,就引爆這起中時電子報上的讀者抗議潮。
其實我覺得台灣人的問題是,有理的一方常得擺出強勢的姿態,才能讓店家回應。當然我也聽過做客服的人提到許多無理顧客的吵鬧,最後的結果是「會吵的有糖吃」,難怪大家都要吵。
我在美國的經驗則是,如果店家算錯錢之類的,拿到客戶服務櫃臺,他們二話不說,立刻就會退款。在這裡,不需要擺出強勢的姿態,不需要吵到臉紅脖子粗。美國從不以「禮儀之邦」出名,但是這裡的店家和顧客見面都會打招呼、互相問候,顧客沒有台灣那種「花錢的是大爺」的姿態,熱門店家也不會因為生意很好而給客人臉色。在服務業方面,我認為美國人做得比台灣人好。
這不只是我的經驗而已,連大明星劉若英在紐約要退用過的枕頭、床單與被子(這算不算奧客?)時,也是這樣的。
要到什麼時候,台灣人不需要大聲說話,就能爭取到自己的權益,而且不被當作無理取鬧的奧客呢?
小J出生後的頭九個月,因為餵母奶的關係,我跟他睡在同一個房間的不同床上。我因此發現,由於下午受到嚴重西曬,他的房間是我們家最熱的地方!我常跟他一起睡午覺,睡到因為太熱而醒來。醒來時的溫度,往往比我們入睡時高個三度。
那時他的房間的百葉窗縫隙很大,又沒窗簾,所以幾個月大的小J白天多次的小睡並不順利。我們陸續換了百葉窗、裝了窗簾,並且在今年初做了隔熱系統,仍沒解決小J房間過熱的問題。前任屋主只在主臥室的天花板裝了風扇,沒在西曬最嚴重的書房和現在小J的房間裝風扇,而我們一直找不到好的工人,也不可能突然進行這種大工程。偏偏南加州除了夏天,其他的季節,一旦碰到沙漠的熱風吹來,真是熱的要命。美國大部分居家的空調跟台灣不一樣,一開就是開整個屋子的空調,不管家裡的人只在一個房間裡,實在不經濟也不環保。更傷腦筋的是,我們家空調的感應裝置在一樓,所以開冷氣時,一樓的溫度如果剛好,二樓仍太熱。如果二樓的溫度剛好,一樓又太冷。
我因此想找台好的風扇。
美國的風扇多到讓我在電腦前看得眼花撩亂。好不容易找到一台樣式和價錢都差不多的,一看到一顆星的評論提到,這台電扇會發出唧唧聒聒的聲音,便打退堂鼓。有這種噪音問題的風扇還真不少。最後,我突然看到有人提到Vornado這個牌子。
Vornado號稱可以帶動空氣循環,所以在開冷氣時使用,可以加快使冷空氣散布在房間的每一個角落,這樣就可以省點電。平時在不開空調時使用,對著窗戶吹,也可以把外面的空氣帶進來。這種風扇據說也很安靜,不會發出唧唧聒聒的聲音。
於是,六月的時候,我們用某人工作獎金換來的Gift card,去Bed bath & Beyond買了一台原價99.99的五段速Vornado Premium 735。因為用了八折的折價券,再加稅,最後的總價是將近88美元。出發前,我在amazon上查詢過,比較類似的型號是三段速的Vornado 733B,原價79.99。當時BBB沒有這一款,再加上我看到Vornado Premium 735號稱比較安靜,就買了。
買了之後,就碰到六月霾,天氣陰陰的,也不熱,沒什麼機會用。沒多久,我居然在Vornado網站看到那台風扇居然變成一台59.99,兩台只要99.99。讓我覺得非常嘔,我問某人,要不要去BBB問能不能match the price(一時不知道該翻成什麼較好)?某人說算了,BBB的東西本來就貴,而且Vornado網站不算BBB的競爭者,可能沒辦法做價格調整。
不過,從聖地牙哥回來後,我發現天氣越來越熱,傍晚我在廚房忙碌時,往往弄到一身汗,因為廚房也受到西曬。所以我乾脆上網再訂兩台,受到西曬的小J房間、書房和廚房各放一台,這樣就算不開冷氣,這三個地方也可以涼快一點。(剛剛再度查看,Vornado網站已經取消特價了……)
Vornado的最大至中前三段速聲音其實滿大的,所以小J睡覺時,我都開第二段。對小J而言,Vornado發出類似白噪音的聲音,多少有點催眠的效果。
小J很皮,我一開Vornado,他就跑過去吹,一副很享受的樣子,這風扇不該直接吹人的,他卻屢勸不通。有時他看到沒工作的Vornado,便跟我說:「呼~呼~」表示要吹電扇。前幾天,他發現Vornado機關的秘密,所以也會開風扇了,我只好把插頭拔掉,省得我不注意時,他就跑去開電扇,或甚至亂玩一通。
由於公婆家離海較遠,比我們這一帶還要熱,而他們家是三十多年的老房子,沒有冷氣,他們也不肯裝冷氣,偏偏小J很怕熱,而且一流汗就會使異位性皮膚炎惡化,所以去年我們請他們買裝冰塊的風扇。但是那種風扇效果不好,因為冰塊融化得非常快,偏偏製冰速度趕不上,而且吹到風的範圍非常有限,所以還是熱熱熱。
現在有了Vornado,或許下次要去LA,就把這台風扇帶著去了。
由於機器管理員搬家之後的網路恢復進度不如預期,所以本來預計只要兩天就可以,最後多花了幾天。目前本站連線速度較之前穩定,若有問題,請大家再留言告知,謝謝。
這幾天的文章稍後會補上。
相關:
7/7~7/8斷線預告
松鼠是種喜歡松果的動物。不知何時開始,那些有收集嗜好的朋友,往往將自己的收藏品稱為「松果」,自認自己的行為有如松鼠。
我們家有個傢伙專門收集松果,是人形松鼠:
我們每天去的公園裡,有超過一棵的松樹,松果多到被當垃圾。偶爾我們經過那條有松樹的路時,便會看看有沒有完整的松果。一開始是我撿給小J,讓他帶到沙坑去玩。他會把松果把玩一陣,然後放進桶子裡,用沙子把松果埋起來。然後把桶子倒過來,把沙和松果都倒出來,再玩一次。
後來,小J開始會自己去找松果。我牽著他的手走進公園,他一旦見到松果在地上,便會興奮地喊著:「松果!松果!」想要跑去撿。最近我常阻止他,因為他已經撿太多松果回家了,多到小桶子裝不下,我不得不找一個紙盒出來裝,放在院子裡讓他玩。但是小J每天仍想找新的松果,他不善挑選,常挑到一些爛的松果,我便跟他說:「那個壞掉了,我們不撿。」他因此悵然若失地重複:「壞掉!」
後來,我發現公園的入口處有比公園裡更大的松果。抬頭一看,公園入口處那棵松樹更加古老巨大,松果因此更大。不過,那棵松樹主要在公園入口旁的人家前院裡,大部分的松果都掉在別人的院子裡,除非有掉在馬路上的,否則我們不會去撿。小J很喜歡那棵松樹產的超大松果,只是大部分都摔壞了。小J喜歡到不介意,我便看情形,會同意他揀去玩。
他好愛那個大松果,拿著松果到處走,連溜滑梯都要帶著。真像一個人形松鼠!
幾個月前的一個假日,某人帶小J去公園玩時,小J在沙坑撿到一團乾的狗屎,因為不知道是什麼東西,愛不釋手,居然用桶子把狗屎帶回家。我一聽,差點沒暈倒,質問某人:「怎麼可以讓他把狗屎帶回家?」「他很喜歡啊!你不是讓他把松果帶回家!」「那不一樣啊!」狗屎怎麼能跟松果等同而論?而且小J根本搞不清狀況!
我想那團狗屎應該是個不負責任的狗主人留下的。這裡絕大多數遛狗的人都不會把狗帶到兒童遊樂區去,更別說把狗屎留在沙坑裡。這裡目前為止也沒出現過流浪狗。所以,要是這裡不負責任的狗主人太多,或者流浪狗太多,讓沙坑充滿狗屎,而小J把狗屎當松果收集,我大概就要捉狂了!人形松鼠還是得懂著挑選松果啊!
相關:
一歲兒趣事多(15)收集大王
今年3月8日,我在Armstrong Garden以0.79美元買了一棵小蕃茄苗。蕃茄有很多種,我選了又大又紅的Legend蕃茄。這顆蕃茄苗非常小,葉子不多。看著這麼迷你的蕃茄苗,再看到Chef Jeff's Garden網站上提到,大約68天就能收成,我感到十分懷疑。
我把蕃茄苗種到土裡之後,天天去看,可是覺得沒什麼進展,而且葉片逐漸有泛黃的跡象。
我後來請教種過蕃茄的公公,有沒有什麼需要注意的。他說蕃茄喜歡日照,澆水要澆在地面上,不要澆到葉子上,免得長毛的葉子爛掉。不需要天天澆水,但是澆水時,要一次澆足,地面上有積水也無妨。然後把靠近地面的莖和葉都修剪掉,讓主幹變得粗壯一點,這樣之後結果時,蕃茄苗才會比較有力,能夠支撐果實。
所以我就把蕃茄苗換到一個日照充足的地方,之後果然長得較好,葉子不但恢復青綠,很快就增加很多新葉出來。
公公還說,要架一個tomato cage。這樣蕃茄的枝葉就可以搭在tomato cage上,結果時,不會因為果實重量超過莖葉的負荷而垂到地上,那樣就容易爛掉。至於哪裡有tomato cage?公公說,Home Depot就有,但是非常貴,所以他自己做。婆婆要我去買棉繩和竹子,把竹子插幾根在地上,用棉繩在上頭繞幾圈,也可以。
不過,等我們去Home Depot一看。有好幾款鐵絲做的Tomato Cage,通通不超過5美元。如果要買材料自己做,費時又費工,不見得比較划算。於是我選了一個三角形的Tomato Cage,連稅不到5美元。回家後,就把蕃茄苗關到籠子裡。
隨著天氣變熱,蕃茄苗越長越大,而且開了許多黃花。
我媽聽說我種的蕃茄開花了,跟我說,可以施肥了。這樣蕃茄會結得比較好。於是我跟公公拿了一些有機肥來灑在蕃茄苗的根部。之後便看著綠色的蕃茄果實一顆一顆地冒出來。
從買回來的那一天起,算68天,明明都超過了,我卻只見到綠色的未成熟蕃茄,還沒見到成熟的紅蕃茄。或許一開始種錯地方,拖延收成的時程。 直到三天前,我們終於見到第一顆蕃茄轉紅了。
或許應該多等幾天,可是今天傍晚,我就迫不及待地把第一顆轉紅的蕃茄摘了下來。小J看我拿著紅紅的蕃茄進來,便說:「桃桃!」他還不會分果子,之前把蕃茄當紅蘿蔔,現在又把蕃茄當作他最愛吃的油桃(nectarine)。下面照片中央的是蕃茄,其他的才是白肉油桃和酪梨。
補一下前兩顆結果蕃茄的青澀時期照,其中一顆有點破損。
(已刪)
據說這種Legend tomato生吃也很好吃,我於是做了沙拉來吃。一吃才發現,啊,這就是以前在台灣吃的蕃茄嘛。這裡洋超市賣的蕃茄是tomato on the vine、heirloom tomato、roman tomato、vine ripe tomato和小蕃茄(cherry tomato),滋味跟台灣的蕃茄不一樣。我居然誤打誤撞,終於找到以前吃的蕃茄了!
現在院子裡還有好多待成熟的蕃茄。我可以好好計畫一下,看看要用這些自家產的蕃茄做什麼菜了。不到6美元的代價,收成一堆蕃茄,真是很划算啊。
我們有張中文兒歌CD,其中收錄加長版的「兩隻兩虎」。在一般的「兩隻老虎」歌詞唱完一遍之後,同樣的曲調,配上的歌詞卻是:「手在哪裡?手在哪裡?在這裡,在這裡。你今天好嗎?我今天很好。再見啦,再見啦。」
我們最近也想對小J唱:「手在哪裡?手在哪裡?」因為他的小手總是伸到不該伸的地方。
小J不到兩歲時,就開始對我的包包產生莫大的興趣。我們從台灣回來時,他沒事就去弄躺在地毯上、我還沒有力氣整理的行李箱。不過他那時還不太會拉拉鍊、開箱子。現在他可是厲害多了。
每回去較遠的地方,我會用一個以前匯豐銀行送的阿尼袋裝他的衣服和金魚餅乾、海苔之類的東西。他有天發現裡頭有餅乾之後,三不五時就去開那個袋子,嘴裡喊著:「餅乾!餅乾!」不過,他從沒因為會開包包而自己吃起餅乾來,即使那包餅乾是已經開封的。
前幾天,我發現餐桌上有海苔。我問某人怎麼一回事,因為我不會把零嘴放桌上,免得小J看到就想吃,壞了正餐食欲。某人告訴我,那是小J拿給他的,他不知道小J從哪拿出來。他拿到就放在餐桌上,小J就一直盯著看。我聽了就立刻猜到一定是小J從那個阿尼袋掏出來的,於是把海苔收起來,小J立刻大哭大鬧,哭喊:「海苔!海苔!」-____-b
現在那個阿尼袋裡已經沒有食物了。不過,小J還是很喜歡那個袋子。他最近幾天的新興趣是背著那個袋子走來走去。那個袋子太大了,很難不讓袋子滑下肩頭,所以他如果用右肩背,他就把右手舉起來,除非他得用兩手做事情。那模樣有點好笑。
我的隨身包包裡也是小J喜歡亂掏的對象。我在裡頭放了一個從日本超市買的小型塑膠便當盒,裡頭裝了小J的湯匙等餐具。某人說,小J每次找到那個塑膠餐盒,就一副準備要吃飯的樣子。就像他以為穿了鞋子就可以出門一樣。
大概是平常亂掏我的包包、假日掏某人的褲子口袋成習慣,昨天晚上,某人回家之後,小J的小手居然伸到某人的口袋裡去亂掏一通。小J還跟著某人走來走去,一邊走一邊把手插在某人口袋裡繼續掏。要不是我忙著煮飯,一定要拿相機把這一幕拍下來,實在太可笑了。(不過我們不應該笑,畢竟這是要制止的行為。)
小J有時也會掏自己的口袋,在他穿上牛仔褲之後。不過,他的口袋裡空空如也,他雙手插在口袋裡走一陣之後,自己就會放棄,把手拔出口袋。不像他把手伸進我的包包或某人口袋時,常常制止無效。
我應該趕快把「一歲兒趣事多」寫完的(再不寫都要忘了),可是最近小J調皮的事蹟太多了,所以還是先寫最些天發生的事吧。
小J自從前陣子學會「怕」這個字之後,現在三不五時就搬出來,動不動就喊一聲:「怕!」
有時他跟我說:「ㄅㄟ ㄅㄟ,愛!」可是沒多久,他又補上:「怕!」奇怪,伯伯為何讓他又愛又怕?他最喜歡看的小狗也是如此。
可是,他從幾個月前,真的開始怕很多東西。
我牽著他的手走在人行道上時,如果馬路上突然出現一部車子疾駛而去,就算不是靠我們這一邊,他也會怕得要命。幾個月前,他的反應是哭喊著抱我,現在他不會那樣哭喊,仍會急忙轉身抱住我的大腿。如果接連經過好幾部車,他就會讓我動彈不得。還好我們這一帶的交通量不大,要是在台北,我們大概出不了門了。
走到車庫時,他也是怕得要命,總是抱著我或某人的大腿。我們只得緩步移動。
小J更怕的,是人。
有時我跟他提到他認識的幾個姊姊,他就跟我說:「怕!」就算在家,他有時還會用手遮住臉,然後透過指間往外看。如果見到她們,他的確也是忙著躲到我的身後喊「怕!」。
我之前猜測,他怕公主,是因為公主是金髮的,不像我們是黑髮。那種恐懼,可能就像清朝後期,洋人因為戰爭和不平等條約等進入中國時,讓從來沒見過洋人的中國人驚慌失色。
可是,我們前不久帶他去某人的無錫同事家玩。那裡有個一歲半的妹妹,還不會講話,倒是很想跟小J玩,小J卻怕她怕的要命。小J坐到沙發上,小妹妹也跟著費勁地爬到沙發上,小J見狀,立刻滑下沙發,一溜煙地跑走。所以他怕生不是因為膚色、髮色的關係。
昨天傍晚,某人用三輪車把小J推到公園去。他們看到遠處有一對刺龍刺鳳的男女坐在長椅上,本來很放心,都沒有小孩,小J可以盡情地玩。沒想到,就在某人幫小J解開安全帶的時候,突然有個小女孩衝出來跟他們說:「跟我玩!我叫莉莉!」小J嚇得差點屁滾尿流,大喊「怕!」就躲到某人身後去。莉莉看到小J的三輪車,很有興趣,立刻跨上去,當然還是問了一聲,某人說OK,她就開心地說謝謝,然後把車騎走。遠方那個有刺青的女人便揚聲問莉莉有沒有問過主人的同意,某人比手勢表示沒問題。此時小J已經躲到沙坑裡去了。
沒多久,莉莉又出現了!她跟小J說:「小朋友,我找到你了!」但是小J又怕得連忙躲到某人身後。之後莉莉甚至學狗叫爬到遊樂設施上找小J,可是小J還是怕得要命。之後不久莉莉就回家了。小J見到莉莉走了,覺得很悵然,不斷地喃喃自語:「姊姊!姊姊!」老是來馬後砲。
小J到底怕什麼?我們每回看到或知道小J這種怕生的表現,都不免有點擔心。幾個月前,他常會怕到哭出來,現在雖然不哭,可是反應還是有點反常。除了有一次,他被另一個在沙坑玩的四歲男生潑了一臉沙子(我們後來又碰到那個男生,他想玩小J的沙桶,便說大家都要分享),以及有次一到公園被一個年紀相仿的男生推了一把,他從來沒被什麼人欺負過,為什麼會怕別人怕成那樣?
我曾在《Discipline Without Distress: 135 tools for raising caring, responsible children without time-out, spanking, punishment or bribery》看到,一歲到兩歲間,小孩會突然出現對某些事物的恐懼,像是吸塵器、雷聲、動物等。小J的確也怕吸塵器等噪音(所以我一直想找一個聲音較小的輕型吸塵器),上回門診時,醫生便覺得挺正常的,畢竟他跟別人的接觸較少,於是要我們帶他慢慢去參加一些活動或課程。
Marc Weissbluth醫生在《Healthy Sleep Habits, Happy Child》也提到,在22個月大到36個月大間,有些小孩會出現一些恐懼,像是怕黑、怕怪獸、怕跟爸媽分離、怕死、怕被遺棄等,這些會干擾他們的睡眠。小J在這段期間,有時也會入睡困難,因此哭個不停。我們如果有一個人進他房間,睡在另一張單人床上,他才會安靜入睡。看來小J也是有夜晚恐懼的小孩。
或許害怕的心理發展,是正常且不可避免的。可是,究竟要怎麼幫助他,讓他可以安穩一點,那是我想知道的。
父親節的那天,我們帶小J去Vons超市附近的松鼠公園。這是小J去過的第五個公園。因為那個公園有很多松鼠,我們還沒走進去,就看到一兩隻松鼠從路上跑到樹叢裡,所以姑且稱之為「松鼠公園」。這個公園跟這一帶其他公園不太一樣的一點,在於它沒有停車場,所以我們得把車停在馬路的另一邊。
或許因為沒有停車場,我們每回經過,都覺得松鼠公園沒什麼人,即使這裡有好大的草地和不小的遊樂設施。
我們到的時候,只有一個媽媽帶著一對兒女在那邊玩。那兩個小孩比小J大好幾歲,我猜至少是四、五歲吧。他們對小J沒有興趣,自己玩自己的。
之前某人出差期間,我去看中醫時,公婆曾帶小J去過這個公園,聽說他爬了遊樂設施中的管子。這裡還有兩個管狀的溜滑梯,其中一個較大的,還稍微彎一下。我們有點猶豫,不知道小J會不會怕溜那個溜滑梯,因為坐在上頭看不到底,我不知道他有沒有密室恐懼。
不過我還是帶他上去瞧瞧,某人則在溜滑梯的出口等著。搞不清狀況的小J聽從我的指示,坐在溜滑梯的入口,我幫他把兩條腿都放好,省得他重心不穩,在溜滑梯裡倒栽蔥。然後他就溜下去了。他溜到底的時候,一臉茫然,某人趕緊過去看他。另外兩個小孩的媽媽看到了,便說:「做得好!」跟她的兩個小孩說:「那個小男孩剛剛從那個管狀溜滑梯溜下去。」不知道是因為他們之前也沒試過,或者覺得這個難度太高,所以他們一聽說小J溜下去了,便一前一後跑去溜那個大的管狀溜滑梯,然後跑去找小J玩。小J似乎用溜管狀溜滑梯證明他的勇氣,讓兩個哥哥姊姊對他產生興趣。
沒想到,當這兩個比較大的小孩靠近時,小J一面喊:「怕!」一面驚慌失措地跑去抱著某人的大腿,當場從英雄變成狗雄。
兩個大小孩覺得很掃興。之後他們的媽媽說要去Trader Joe's了,就把他們帶走。剩下我們三個人繼續玩。
小J有了好個開端,就不斷跑去玩那個大的管狀溜滑梯,樂此不疲。至於小的管狀溜滑梯,大概段數太低了,他看不上眼,沒興趣。
看他玩得這麼開心,願意挑戰難度較高的東西,我們猜想,或許可以考慮帶他去玩那些主題樂園了。
後來我們看看時間到了,要帶他回家時,他鬧了好一陣,流連忘返。
今天我們又帶他去那個公園。這次某人沒照上次的路線,把他抱到他一個人沒辦法上去的地方,讓他抄捷徑去溜那個大的管狀溜滑梯。或許路線錯了,小J覺得沒那麼好玩,一下就跑走,一會跑到草地上,一會跑去坐公園的長椅,後來甚至跑到靠近山壁的坡地上。
後來他想挑戰遊樂設施中的(塑膠材質的)攀岩,頭兩次他自己試都不成功,後來某人要幫他,他就不肯了。或許讓小J有成功的第一次,他就會比較願意繼續嘗試、繼續玩。他最感洩氣的,莫過於無法倒著走上溜滑梯。他從一歲多就開始試圖倒著走上溜滑梯,至今尚未成功。
我看過很多比小J大的小孩倒著爬溜滑梯。比小J大超過半歲的公主也不是每次都成功的,她通常要光腳才比較容易走上去,畢竟溜滑梯是讓人溜下來的,表面比較光滑。是不是應該讓小J試試看光腳去走溜滑梯呢?一想到公主總是光腳在公園亂跑,她外婆怎麼制止都沒用,還要擔心她被蜜蜂螫。我想還是先不考慮這一點吧。
從聖地牙哥回來兩天了,仍感體力尚未恢復。下午在小J午睡後,我也跟著去昏迷了。從近三點一路睡到五點半!睡過頭,醒了之後,覺得全身酸痛得要命。突然有一種年輕不再的感觸。
說來人生還真無奈。年輕一點時,許多人都覺得生小孩是一種負擔。可是,等年紀大一點再生小孩,就算還沒到劃分高齡的那一條線,體力不免比以往差,帶小孩一整天,足以讓人覺得快累死。更別說還要帶小孩出去玩,不但要面對牛小孩的各種狀況(兩歲的男生真是有夠皮),精神緊繃也造成自己的壓力。
曾有篇文章提到三十歲以後生小孩的好處,包括社經較二十來歲時高,經濟能力較好;身心比較成熟,足以擔任父母之職等。
不過,看了吳淡如高齡生女的新聞,我覺得「身心成熟」這一點很難就年紀而論。我很難想像,居然會有原本不孕的孕婦在好不容易靠科技受孕之後,為了解饞而在懷孕時用紅酒漱口。她難道不怕出什麼差錯,生出一個頭腦被酒精殘害的寶寶?她很多做法都讓我很難苟同。
生育子女對人生最大的挑戰,就是要顛覆人生的許多層面。太過自我的人,也許會在生育子女的前幾年跌一跤,而學著收斂。就算是靠人工受孕,小孩不是一個任人擺佈的泥娃娃,讓父母全權決定一切。
那篇鼓吹三十歲以後生養小孩有多好的文章,絕口不提的是體力。帶小孩真的是很花精神和體力。我爸媽在看到我的幾個堂嫂、表妹把出生不久的小孩交給他們的公婆或父母養之後,覺得我能一個人帶小J,真是比他們厲害(我奶奶當年不時提醒我,我出生滿四十天,我媽就把我丟給她帶。即使這是我爸的決定)。我表姊也跟我說,她一個人帶小孩四個月之後,就知道「全職媽媽」這事她做不來,於是把小孩交給她公婆帶。我知道全職和假日(或夜間)媽媽的差別,就在於前者毫無轉換空間,整天守著一個斗室(或在有限空間來去)和一個(或數個)不受控制的小孩。我以前的工作時間很長,休假也得隨時待命,一天要跑好幾個地方是常有的事,可是,那時的累都比不上整天帶小孩的累(尤其是第一年)。但是,小孩的所有成長經歷,全職媽媽都不會錯過。
小J出生後,某人三不五時提議我們把小J交給他爸媽,我們自己去玩,我從沒答應,因為捨不得把小J交給育兒觀念跟我大不相同,而且不清楚小J作息和喜好的上一輩。這次要帶小J出門玩,他要找他爸媽同行,這樣我們才有機會偷閒,偶爾玩一下我們想玩,但是小J不想玩的東西。即便如此,我仍覺得累個半死。
所以,我又開始幻想:早一點生小孩就不會這麼累了……
由於機器管理員下週搬家,所以台灣時間7/7到7/8兩天,本站會暫時連不上。
至於前幾天復站之後的斷線問題,是因為目前的連線速度較慢,而機器管理員有時得處理大型檔案,會在部落格流量較大時先停掉網頁伺服器,因此導致斷線。目前這種狀況一天之內不超過一小時。
機器管理員預計在八月以前會把網路升級,屆時就可以改善連線速度和斷線問題了。
某人週六傍晚帶小J去院子裡玩時,發現小J的涼鞋都太小了。因為週二我們要帶他去聖地牙哥的Sea World玩,勢必要有雙涼鞋會比較方便。於是週日一早,我們就衝去Costco。因為我記得曾在那裡看過Crocs,也就是台灣人說的「布希鞋」。平日我不願意買布希鞋,我覺得這鞋不好看又嫌塑膠材質不自然。可是若要防水,那就只有塑膠鞋了。
找了半天,我們沒找到Crocs。我只好看看有沒有我能穿的短褲。翻來翻去,都是12、14、16號這種超大尺碼。我拿起來,看到那超大腰圍,就把手上的褲子放回去。我翻了半天,都沒找到6號以下的尺碼。真奇怪,Costco只賣超大尺碼嗎?
我們最後還是得去Mall裡。我們沒找到Crocs專賣店,只好去Nordstrom花近33美金幫小J買他的第一雙Crocs。這價錢實在太高了,遠超出我們的預算。只好自我安慰,就當做是服務費吧。因為小J穿別的美國牌子運動鞋是7.5號,但是他穿7號Crocs。如果沒試穿,那就會買錯了。
至於我的短褲,我火速衝進Gap,很快地找到一條深藍色麻質的五分褲。我本來要拿2號,但是我最先翻到一條1號,看起來好像差不多是我的尺寸。之後試穿也沒問題,就帶回家了。
說來還真令人五味雜陳。1號是美國衣服裡算是很小的尺寸,但是我的身材在台灣,並不是穿最小的尺寸。上回回台灣,我媽帶我去買衣服,她發現我穿M號後,一直跟我說要減肥。
回台那短短兩週,我很快就瘦下來,褲頭越來越鬆,非得用皮帶把褲子紮緊才行。但是回美國之後,不用皮帶也不會覺得褲子要掉下來。我猜想,是因為我在台北的時候,走路走得多(坐公車和捷運以外都靠雙腿),再加上飲食清淡,所以可以很快瘦回來。
回到美國之後,不像在台北時那樣常出門。在美國一旦出門就常坐車(儘管我都是走路去附近的超市和公園),運動量大為減少,所以腰圍又增加了。
我在美國這幾年,常覺得美國人的生活實在太不健康了。吃得太油膩,運動太少。例子之一,就是很多念公立學校的小學生明明都住在學校附近,偏偏要靠汽車代步。再加上他們喜歡吃速食、冰淇淋等高熱量食物,難怪從小過胖的人比比皆是。
各個人種發胖的部位不太一樣。白人發胖之後,腰圍漲大的機率非常高,腿倒不見得胖多少,所以很多白人都是蘋果身材的。反觀亞洲人,像我這種西洋梨身材就很普遍。這導致我在美國很難買到合意的褲裝或裙裝。如果我好不容易買到腰圍和臀圍合身的長褲,那長度一定超長,長到可以在踩高翹的時候穿,所以非改不可。美國的修改費又很可觀。我們附近那間韓國人開的洗衣店改一條褲子是15美金起跳。所以我下次要回台灣,第一件做的事,就是把要改的衣服全部先丟到行李箱裡。
上回因為有個屬於ABC的朋友要和她那小學就移民美國的台灣丈夫去台灣玩。在講到買衣服時,好幾個來自台灣的朋友都抱怨,回台灣買衣服,都得買L號的,這樣讓人覺得自信被打擊,因為在美國,她們都穿S號,頂多穿M號。還有個朋友說,她碰過一個台灣店員在她問:「有沒有大一點的?」時,冷冷地跟她說:「我們家的衣服是做給小姐穿的。」把她氣個半死。那個要去台灣玩的朋友便覺得心一冷:「那我在台灣一定得買XL或買不到衣服穿了。」因為她比我們要胖一些。
這次到聖地牙哥,我果然看到很多穿十幾號褲子的成人,甚至看到很多肚子看起來像懷孕的小女孩和少女。幫兇當然是那些餐廳。Sea World裡那些昂貴的餐廳號稱他們賣健康的食物。可是我一看,拜託一下,炸雞配生菜就叫健康?殺了我吧!兒童餐更可怕,炸雞配薯條,有殺人鯨圖案的兒童杯裡也是充滿色素的糖水。號稱更健康的兒童餐是胡蘿蔔、花椰菜配炸雞的樣子,好不到哪裡去。所以在正餐時間以外,別的小孩拼命在遊玩空檔吃高熱量的零食時,我都只讓小J喝水(在家就吃水果),我不想讓他習慣那些垃圾食物的味道,否則他可能會變成只肯喝垃圾食物。
前陣子世界日報曾報導,美國華人的小孩過胖的比例比以前高。我想跟吃速食有很大的關係。另外,來自中國大陸的可能比來自台灣的吃得更高脂。某人很多來自中國大陸的同事都很愛吃五花肉,那是我們根本不吃或很少吃的肉。其實台灣社會在剛開始富裕時,也有很多人吃五花肉,但是那個階段已經過去了。我們聽到好多過胖的例子都是來自中國大陸的父母養出來的。除了基因,飲食造成過胖的主因。
看看台灣人的身材,再看看美國人的身材,就知道 T. Colin Campbell為何要跑到中國大陸和台灣做研究,然後寫出一本鼓吹吃素的《救命飲食(The China Study: The Most Comprehensive Study of Nutrition Ever Conducted and the Startling Implications for Diet, Weight Loss and Long-term Health)》了。可是,要怎麼樣孩子上學後,學習抗拒那些無處不在的速食,避免變成一個小蘋果,那就是我們這種身在蘋果國的父母的難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