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我在Parenting雜誌讀到一篇文章。文中提到美國的兒童維生素D不足,除了飲食,還有因為用了防曬產品,無法透過曬太陽而得到維生素D,因為UV-B陽光可以轉化皮膚中的膽固醇,變成維生素D。那時小J不太愛喝鮮奶(應該說,從沒喜歡過),每天喝的量很少。再想到南加州的緯度其實比台灣高許多,曬傷的機率較小。所以我有陣子出門都不幫小J擦防曬產品,即使我們的小兒科醫生總是叮嚀要防曬。
六月底,我們去聖地牙哥。在這之前,我在Parents雜誌看到,去海邊的話,一天就得用掉一瓶防曬乳,因為得不斷補擦,這樣才能隔絕無情的陽光傷害皮膚。這些端出醫生名號的文章真是令人無所適從,難道不能整合皮膚科醫生、營養師和小兒科醫生等專業看法和研究結果,再給大眾建議嗎?既然夏天到了,再加上前不久醫生再度叮嚀到戶外時要防曬,於是我再度幫小J擦防曬乳。
去Sea World那天,我幫小J擦了防曬乳,我自己的臉上也擦了防曬產品,手臂上只擦一點點。不到傍晚,幾乎沒擦防曬產品的某人明顯地被曬傷,臉和手臂都紅到不行,整個人看起來像煮熟的蝦子。婆婆的臉也曬傷。我則是上衣的領口上方被曬傷。小J和完全沒防曬的公公都沒事。
所以我們只好趕去藥房買蘆薈回來擦。後來,某人的手臂不斷脫皮,每次被人問起那是怎麼一回事,他就說我沒幫他擦防曬,於是被曬傷。我聽了,臉上不免出現黑線條:「你又不是我兒子,你是成人耶!」這是題外話了。反正之後我還是勤於防曬。
前不久,某人看了新聞後,跟我說,美國兒童的維他命D不夠,還是讓小J曬點太陽吧,因為陽光畢竟是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
我上網查了這次的新聞。當中提到,兒童一天至少要有400 IU的維生素D,可以透過魚、奶、蛋、魚(鱈魚)肝油和補充劑等食物獲得。此外,每天最好曬10分鐘的太陽,之後再防曬,這樣就可以得到足夠的維生素D,然後又不至於曬過頭。
看了這些以後,我們到底要不要防曬?我想到現在的臭氧層越破越大,現代人曬太陽的狀況已經無法跟古代人相比。那麼,就採取折衷路線,還是曬一點太陽,然後再防曬吧。
參考:
U.S. Children Not Getting Enough Vitamin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