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31, 2009

火車列車長的萬聖節

火車列車長(train conductor)騎三輪車上週的課結束前,Ms Tia提醒,這週要讓小孩穿萬聖節的服裝去上課。她說,小小孩很少有機會穿特殊服裝亮相,所以上課時穿來,到時可以拍照留念。

雖說萬聖節是今年10月的最後一天。可是小J的萬聖節服裝,我早在八月底的時候就買好了。因為我本來三心二意,在Crazy 8的消防隊員衣服和Gymboree的火車列車長衣服間拿不定主意。就在我準備等進一步折扣時,前者就賣光了!我怨嘆之際,只能轉向Gymboree下單,一邊自我安慰,火車列車長的衣服比較好,因為是純棉的,所以平常也可以穿,而且可以從兩歲穿到三歲,貴一點點也值得。如果不買這種服裝,小J就要以動物造型出現了。我很懷疑他會想穿那些毛絨絨的動物裝。

這週二一進教室,我們就看到裡頭已經有兩個妹妹打扮成小瓢蟲和大黃蜂的樣子,都滿可愛的。之後陸續來了小南瓜、小仙女、長頸鹿(兩隻)、小狗、賽車手、小海盜(兩個)……最後在Ms Tia拍照前盛裝出現的,是一對打扮成「綠野仙蹤」中的桃樂絲的母子檔。女兒手中抱著假狗,充當Toto。戴假髮的媽媽手中則提著籃子。Ms Tia也特別打扮,她是巫婆。

小南瓜(little pumpkin)

小仙女(little fairy)

小瓢蟲(little ladybug)

長頸鹿(giraffe)

小狗(puppy)

唱遊時間

合照

打扮成桃樂絲的媽媽說,她和她女兒的衣服分開買。她的衣服是在二手店買到的,籃子也是。可是她們母女的衣服看起來幾乎一樣。難道美國人滿喜歡打扮成桃樂絲的,所以衣服都做得差不多?

Dorothy

不是每個孩子都願意讓父母擺布,穿上這種衣服。一個每次都幫女兒打扮得很可愛的媽媽說,她女兒覺得那種衣服很硬,不肯穿。一個打扮成長頸鹿的小男生也很不喜歡那種衣服,不時哭鬧,所以拍照完,他媽媽就立刻幫他換掉。另一個穿長頸鹿裝的小男生,以往常動手打人,我親眼見過他打好幾個女生,甚至把其中一個打到大哭,他也會在小J坐在椅子上畫畫時,推小J,硬是把小J擠到站起來。可是他穿上長頸鹿裝之後,行為居然收斂許多。不知道是不是那種衣服讓他很不自在,所以沒有隨心所欲地亂動手。

至於萬聖節的袋子,上週Ms Tia說她教那麼久以來,準備最混的一次,就是要我們把一些厚貼紙貼到黑色的袋子上,充當萬聖節時要糖的袋子。那些貼紙黏性不太好,所以回家後,袋子上的貼紙紛紛脫落。

今晚是真正的萬聖節。因為小J怕黑,不肯在晚上時走在路上,總是要人抱,以及某人背痛,不想出門,再加上H1N1病毒在最近一週在美國造成9人死亡,而我們都沒打預防針(連一般的流感預防針都沒打),所以今年就沒帶他去要糖了(反正他沒吃過糖,要了糖我才傷腦筋)。雖說他過去兩年都參加過這活動,明顯沒有興趣,今年他比較大了,情況可能改善。

不過我們還是出門了,去外頭吃日本料理,否則晚餐時間得一直應門。今晚日本料理店顯得很冷清,除了我們,店裡不是單身一族就是老人。直到我們快離開時,才看到另一桌也有小孩。日本料理店的服務生也有打扮成乳牛(小J難得主動跟乳牛揮揮手)和巫婆的,櫃臺也準備一些糖要分發給上門要糖的人,可是小J不肯拿他的袋子,我就沒讓他去跟櫃臺的阿姨要糖了。

回家的路上,我們看到好多盛裝打扮去要糖的人。有些是集體行動,大人也有打扮。不過,我覺得今年要糖的人不像去年多,去年我們在屋子裡,都可以感覺整個社區的馬路簡直就是人聲鼎沸,到晚上八點多還很吵,今年就顯得安靜多了。

今年的萬聖節,就這樣落幕了。


相關:
小忍者的萬聖節
群鬼狂歡的萬聖節

由 Debby 發表於 11:50 PM | 迴響 (1)

October 27, 2009

兩歲兒的吃飯與行為問題

上週Ms Tia跟我們談的是飲食問題。

Ms Tia非常反對追著餵之類的行為。她說,曾經看到一對夫婦,其中一人抱著小孩(一、兩歲左右),另一個人繼續拿東西餵小孩吃。她看到了,立刻跟她們說:「把小孩放下來,他吃飽了!」小孩的胃不過拳頭大,他們本來就吃不多,而且小孩會知道自己吃飽了,就不肯吃了,家長不需要在旁邊繼續想辦法餵。

這年紀是不太可能教餐桌禮儀的。但是,如果小孩亂丟食物、爬桌子等,就表示他們不想吃了,就讓他們下桌去。他們一餐不吃,絕對不會餓到。這頓吃的少,下一頓就會想辦法多吃一點,不必擔心。小孩自己會知道餓。飯前不讓他們吃零食和牛奶,否則會壞了胃口。盡可能在他們的正餐和點心中,讓他們攝取不同種類的營養。有些小孩只吃某一類的食物(例如:只吃碳水化合物),還是要鼓勵他多嘗試不同類別的食物。

基本上,這是美國滿主流的說法。小J一歲多以前,吃得很不好,我們帶他到處看醫生。醫生都說,不需要定時定量(即使是配方奶),小孩跟我們一樣,有時餓一點,需要吃多一點;有時沒那麼餓,就吃少一點。小兒腸胃專科醫生Dr. Eisenberg甚至說,幼兒吃兩三口,就跑去玩,玩一玩,覺得有點餓了,又跑回來吃兩三口,是很正常的事。不過,Dr. Eisenberg畢竟只是小兒腸胃專科醫生,不管其他行為問題,跟小兒科醫生的說法就不一樣了。

小J不到三個月就厭奶,我很苦惱地打電話給已屆退休年齡的黃醫生。他聽了就說:「逼他吃啊!他才多大啊?就想做主了!」後來,忘了是因為小J不肯坐在餐椅上吃或其他問題,我跟Dr. Rubin提到,她便跟小J說:"You can't be the boss. No, you can't!" 然後跟我們說,他不肯好好坐在餐椅上,就把他放下去,他如果要吃,再把他放回餐椅上餵,再不好好吃就再放下去,他就會知道應該乖乖坐在餐椅上。那時,小J還不到一歲。我們採行用這招,兩歲多的小J至今坐在餐椅上用餐的,即使很多人說,這年紀的幼兒都不肯乖乖坐在餐椅上了。

Dr. Rubin說,如果小孩固執,媽媽一定要比小孩更固執,更堅持該做的事。否則,小孩覺得他可以騎到大人頭上,就沒規矩了。四、五歲時就隨便衝到馬路上,上學也不聽老師的話。

Leonard Sax在《養男育女調不同》中,也在一個段落提到:「在你孩子出生的頭一年,你必須跟他溝通一個基本的原則:你是父母,你是老闆,他得聽你的,不是你聽他的。如果你對四個月大的嬰兒都束手無策,你以後就更沒有辦法叫八歲大的上床睡覺或要十五歲的午夜子時一定要回家。但是如果你的孩子了解你的規範不會改變,你會很驚訝很小的嬰兒就能夠知道這些事,那麼這個了解就會形成一個堅固的基礎,利於你以後一路管教他度過青春期。(p.237)」他提到一個小孩才四個月大的母親,為小孩一離開她的懷抱就哭而苦惱,弄得她日子很難過。他要那個母親餵一段時間後,拍完嗝就把小孩放到床上去睡,小孩哭就讓他哭。那個媽媽後來回報,三天後,小孩就不哭了,慢慢懂得自己可以玩玩具。

一般美國小孩比華人小孩更守規矩,恐怕就是因為美國小孩從小就是被訓練一定要聽話。不像華人父母,總覺得小孩要多吃一點,於是到處追著餵。為了讓小孩多吃一點,大人在很多事情上都讓步,甚至用各種方式賄賂小孩。從吃東西這種小事開始,久而久之,小孩就覺得大人的尺度很寬鬆,他只要耍賴或要脅,大人就會就範或退讓。另一方面,追著餵也是不管小孩吃飽的訊號,很容易養出過胖的小孩,同時養成小孩不好的飲食習慣。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吃小兒科醫生這一套。S就很不以為然地說:「小兒科醫生又不能一直跟在小孩旁邊看他們的行為,怎能知道真正的問題所在?」她主張小兒科醫生根本不該指點人怎麼管教小孩。不過,她對小孩不肯好好吃東西,至今一點輒都沒有。阿D快三歲了,固體食物吃的很少,如果吃,多半是垃圾食物,主食還是母奶,所以依舊拉的是母奶便。

我想,信奉Dr. Sears「親密育兒」的媽媽,可能忽視一件事:Dr. Sears很多產,他有八個小孩,所以他即使提倡親密育兒,可是他們終究不可能放那麼多心力在每一個小孩身上(別忘了他有工作,他太太的時間和精力也有限)。他們也不可能追著餵,或整天屈就每一個小孩的大小索求,所以Dr. Sears其實是主張還是要讓孩子守規矩的,不是讓小孩牽著鼻子走(請參考《The baby book》第22、23章)。可是,一心信奉「親密育兒」的媽媽,大部分都只生一、兩個,所以跟Dr. Sears的狀況相距甚遠,從一開始她們就什麼都聽孩子的,孩子餓了就餵,並不看時間,哭了就用背巾一直抱……到後來,管教的策略自然不同。

其實說到吃飯,每個家有幼兒的,都有滿腹苦水。吃太多,有肥胖問題;吃太少,有過瘦問題。不同型態的偏食之外,還有各種不合餐桌禮儀的問題。我相信就如小兒科醫生所說,能解決這些棘手問題的,還是得靠家長拿出堅定的態度來面對。


相關:
一小時只看一個人的Dr. Eisenberg

相關新聞:
胖娃娃討喜 長大有隱憂

由 Debby 發表於 09:09 PM | 迴響 (0)

October 26, 2009

天天漁港之蛋塔

小J前陣子初嘗蛋塔的滋味。他吃的當然不是新鮮貨,因為為娘的不會做,這裡又不像台北那樣方便,沒法買到剛出爐、熱騰騰的蛋塔。不過,他吃的的確是熱騰騰的蛋塔,因為我把從大華買的冷凍港式蛋塔,拿去烤箱烤過,烤出來還算酥脆。六個蛋塔,他一個人就吃掉兩個多,最後是因為他一個沒吃完,就不肯吃那已經咬過兩口的,吵著要盤中的蛋塔,被我制止,就把他趕下桌去,不准他吃了。

上週五,他突然記起蛋塔的美味,吵著要吃蛋塔。我當時只買一包,早就吃完了,哪來蛋塔?我跟他說,我們週日要去爺爺奶奶家,你請爺爺奶奶幫忙買吧。他於是在電話中跟爺爺奶奶說要吃蛋塔,他們便說要帶他去買。

週日等我們辦完事,回到公婆家附近時,已經一點多了。婆婆問我,是要去鑽石餅家買,還是去天天漁港買?前者是台式麵包店,後者是茶樓,點心中有蛋塔。我想了想,覺得後者的蛋塔可能比較好吃。於是我們來到Artesia的天天漁港。

車子開進大華超市那個商業廣場時,婆婆說週末晚上九點多,這一帶人好多。我說,聽來感覺像「小台北」,台北人也是晚上九點多還到處逛的,不像美國人早早就回家了。我們這一代就沒有地方讓人在晚上九點多還可以在外頭閒逛的,Artesia顯然是個華人多的地區。那旁邊有個很大的印度城,如果不是南加州最大的,應該也是前幾名。我們的印度鄰居、某人的印度同事,都會去那個印度城採買。至於印度城夜間是否像大華那一帶那般熱鬧,我就不得而知了。

我本來以為,一點多了,茶樓的人較少了,沒想到,這裡真的很像台北,下午一點多正是餐廳人多的時候,餐廳裡座無虛席,還有一堆人排隊等著要入座。我們要外帶,一樣至少得等十五分鐘。除了蛋塔,我還點了芋頭糕、蘿蔔糕、豆花、芒果布丁、皮蛋瘦肉粥、叉燒腸粉等。吃素且少外食的公公看我都填一份,覺得太少了,我於是把蛋塔改成四份,結果最後拿到十二個,因為每份都是三個。

在等待的時候,婆婆怕小子餓到了,先去鑽石餅家買了尺寸較大的台式蛋塔給他先吃幾口。

回家之後,我們便趕緊先拿皮蛋瘦肉粥來吃。小J吃了一口,就把第二口吐出來,差點又被我趕下桌去。跟別家的小孩不一樣,小J雖然喜歡吃口感軟的食物,可是他不肯吃粥,大概只有剛開始吃副食品時吃過,之後他就不吃了。勉強讓他吃一點蘿蔔糕,再吃蛋塔。

天天漁港的蘿蔔糕和芋頭糕都有蝦子,不是乾蝦米,而是小蝦子。蘿蔔糕和芋頭糕裡的蘿蔔和芋頭都很大,都不是絲狀,而是塊狀,跟我在台灣吃過的蘿蔔糕和芋頭糕都不一樣。比起來,皮蛋瘦肉粥的料就沒那麼豐足了,皮蛋和瘦肉都很小。皮蛋和瘦肉都溶進粥裡了?這我不太確定,因為粥裡的皮蛋肉味並不算明顯。豆花感覺也很稀,芒果布丁則太甜了。小J在台灣時,吃過薑汁豆花,非常捧場,可是這次怎樣都不肯吃,於是就被我吃掉了。

至於蛋塔,鑽石餅家的台式蛋塔明顯太甜。我記得我小時候,並不喜歡吃蛋塔,常常吃不到一個,就不想吃了,因為一般麵包店賣的蛋塔,都太甜,讓人覺得很容易膩。天天漁港的好一些,尺寸也較小。至於葡式蛋撻(我至今不明白,為何要用「撻」而不是「塔」),我似乎只吃過一次,而且是蛋撻熱過去之後的事。在南加州能吃到葡式蛋撻嗎?這我也不知了。

我本來看到人那麼多,覺得這家茶樓的東西可能不錯。吃過之後,覺得爾爾,所以打消下次去店裡大吃一頓的念頭。公婆在前一天已經吃過天天漁港的素菜,覺得太油了,看來不是我們外食的好去處。

由 Debby 發表於 10:20 PM | 迴響 (0)

October 24, 2009

名字學問大

加拿大朋友C和D預計明年二月生寶寶。因為他們夫妻不準備在小孩出生前知道性別,所以現在在想小孩名字時,要準備兩個名字。昨天我們在某公司園遊會碰到時,他們說已經取好男寶寶的名字了。然後我們就討論起名字來。

某人提醒他們,考慮名字時,要記得搭配姓。因為我們當初屬意幫小J命名為Eric,簡短又好發音,尤其對華人來說,好唸好記。可是一旦加上某人的姓,全名變得很不好唸,我們只好放棄。

講到發音,D就說有些亞洲人很不會發他名字的音,尤其是泰國或哪裡的人,每次在電話裡,都講不清楚。

他們夫婦跟某人一樣,都是學科學的。但是C曾經想要轉行寫作,對文學方面下過功夫。她對一些特別的名字,很快就知道來由。像是我跟她提到,我沒聽過阿D的名字。她就說,那是一本小說中的主角名字,是個很好的角色。後來去問S的先生,果真如此。至於小楷的名字,C一聽到就問:「S是猶太人?」我才反應過來,是啊,難怪小楷的英文名是個猶太名字。

身為美語文化的局外人,我們真的很難對這些洋名有立即且正確的反應。之前我曾碰到一個本地的高三學生,她跟我說她叫Dakota時,我完全反應不過來,還問她怎麼拼。某人和C一聽都說這是(美國)州名嘛。C還說,這名字讓她想到牛仔,比較陽剛。我後來一查,這的確多半是男生在用的名字。不過我居然碰到一個想當醫生的女生用這個名字。

公主的名字也很特別,是個丹麥名,可是她的媽媽家族其實是來自愛爾蘭和瑞典。公主的外婆說,她也不知道她女兒從哪找來的名字。她在小學任教的最後幾年,越來越多學生的名字是她從前沒看過的。她認為這是一種潮流,因為現在好萊塢明星喜歡幫小孩自創名字。但是這股潮流終究會消失,人們最後還是會依據聖經等,來幫小孩命名。

回頭看台灣的媒體報導外籍人士時,總是讓我們覺得有趣。例如今天的水果日報報導「3外籍美語師 種大麻撈逾百萬」:「檢察官吳錦龍查出,主嫌是南非籍的昆特士(Quintes,36歲),在彰縣鹿港鎮史丹福補習班教美語,南非籍的雷蒙(Raymond,26歲)在彰市何嘉仁美語教書,加拿大籍的卡伯特(Culbert,31歲)在鹿港布朗美語教書……」

我很難想像,國際媒體報導華人時,會用「英九」、「敦義」等來報導(聽起來好肉麻,讓人雞皮疙瘩掉滿地)。「昆特士」、「雷蒙」和「卡伯特」等都只是名字而已,他們的姓呢?難道記者跟他們交情好到只稱名字?

說穿了,我們都是西洋文化的局外人啊。

相關:
在西方遺失名字的東方人
頭腦要清楚才有能力評論文化(或是其他任何事情)

由 Debby 發表於 10:12 PM | 迴響 (0)

October 22, 2009

小男生的把戲

洪蘭在《浮萍男孩》的譯序裡,曾提到一個性別對照鮮明的例子。她和她妹妹都收養流浪貓。她妹妹的女兒幫貓洗澡,無微不至地照顧貓。她兒子則把貓塞進衣服裡,假裝懷孕,結果被貓抓傷,因為覺得做錯事,所以不敢講,直到晚上洪蘭幫兒子洗澡時,才東窗事發。

小男生頑皮時,有時真的令人很頭大。小J不到兩歲時,也曾把拼圖塞進衣服裡,讓肚子看起來鼓鼓的。我想他應該不是假裝懷孕,因為他不知道懷孕是怎麼一回事。他只是覺得把東西塞到衣服裡,很好玩。後來,有個比他小幾個月的妹妹來家裡玩,搶他手中的玩具,他情急之下,也是把玩具通通塞進衣服裡。之後因為拿不出來,他難過地要命,最後還是得靠我們解救他。

前不久,我看到朋友女兒出去玩的照片,她把娃娃背在背上,像是帶小孩出門。過了幾天,我忙著煮飯時,某人要我看小J正在玩的把戲。小J把Vornado電扇的紙盒背在背上,像個鍋牛一樣,到處移動。某人有感而發,男生跟女生不一樣,男生年紀小小就知道當無殼鍋牛的辛苦。呃,是這樣嗎?

平常的時候,小J都是把自己塞進Vornado紙箱裡,等我們問:「小J在哪裡?」他才「破箱而出」。不過,他最近大概因為長高了點,塞進紙箱會讓他不舒服,所以比較少玩這個遊戲了。

相較於小女生對娃娃、布偶的憐香惜玉,小J以往對這類玩具如果不是拒之千里,就是不屑一顧。前陣子,他不知何故,居然要我拿一些布偶放到床上陪他一起睡覺。可是,當他起床時,有時一看到我進他房間,立刻從床上丟出一隻布偶,而且邊丟邊站在床上興奮地大叫,甚至在床上跳一跳。照理說,從丟東西中得到樂趣,是兩歲以下的行為。可是我們家這個兩歲兒,依舊喜歡玩「丟丟樂」。在床跳來跳去是他睡午覺前喜歡的遊戲之一,但是被我嚴格制止,以免他越跳越興奮,然後就不睡了。

前不久,他發明「人體溜滑梯」的遊戲。當某人坐在沙發上時,他爬到某人大腿上,然後一路溜下來。某人問,他也會在我身上這樣玩嗎?我說沒有,大概是某人骨架比較大,比較好滑吧。不過,後來我也淪為小J的「人體溜滑梯」。這小子在公園明明不是那麼愛溜滑梯的啊。

除此之外,他還有一些「劣行」,像是故意踩我的腳和手。上回S看到,她說阿D也會這樣,弄得我們都很痛。不過,阿D故意把西瓜汁等飲料吐到地毯上,或者像今天中午,把不想吃的麵倒在我們家的地毯上等行為,目前還沒出現在小J身上。

我不知道兩歲的女生有哪些把戲會讓家人頭痛,我只能確定,兩歲的男生皮起來的時候,真是叫人哭笑不得。

由 Debby 發表於 10:47 PM | 迴響 (0)

October 19, 2009

兩歲左右的睡眠問題

上週Ms Tia的講題是睡眠問題。她說這個主題會讓一些家長想哭。不過當時並沒有人想哭,因為在場的小孩都已經可以睡過夜了。還好S沒參加這活動,否則再過幾個月就滿三歲,仍要吃好幾次夜奶的阿D,會是唯一沒有睡過夜的特例。(我看了母乳協會的討論區,才發現超過一歲半還在吃母奶的小孩,半夜頻吃母奶的例子,其實不少。)

Ms Tia認為,十八個月左右,是睡眠習慣最好的時候,所以最好趁此時把小孩從嬰兒床移到一般的床上,最晚三歲要換。因為兩歲多,小孩就會想要從床裡爬出來了,為何要冒險讓他們摔傷?不如早點換。然後在房間裡裝安全閘門,讓他們不會在夜裡到處亂跑;如果他們需要自己上廁所,浴室也要裝好安全裝置。根據現場調查,只有小J和其他兩三個小孩,現在還在睡嬰兒床。Ms Tia還跟我說,小J算滿高的,所以最好裝關寵物的閘門,可以去PETCO之類的寵物店買,不但比較高、穩固,也比兒童閘門便宜。

她還提到一些睡眠問題,包括對夜晚的恐懼(night terror)。小孩明明在睡夢中,可是就是會一直害怕地哭。這症狀小J發生過,某人當時在床旁拍拍小J,讓小J醒來再睡回去。

每一個小孩此時的狀況都不一樣,所以我只記得她對小J睡眠的解答。小J現在睡覺的狀況的確比一歲前好,但是他夜裡很容易驚醒。每次我在夜裡進他房間關電扇,不管我腳步多輕,有時甚至決定不關了,都會把他吵醒。Ms Tia覺得他睡不沈,問我怎麼辦。我說我去跟他說晚安就回房了,然後他有時會哭一下,有時不會哭,就繼續睡。Ms Tia認同這個做法,她跟小J的小兒科醫生Dr. Rubin一樣,都認為不要一直在旁邊陪著,讓他自己繼續睡,除非哭太厲害,才要過一陣子(15分鐘後)再去看看。

亞洲的父母大概對美國父母讓小孩自己睡,甚至哭著入睡的方式感到難以接受。可是,我觀察一些跟小孩一起睡的例子,不認為親子一起睡的方式適合我們。台灣的例子就不提了,因為許多台灣的小孩都太晚睡。以同在美國的例子來看,某人表妹和S都是跟小孩一起睡的,這兩家小孩睡眠的時間比小J和多數的美國小孩晚許多,阿D甚至有一段時間是半夜才入睡的。某人表妹大約是九點左右,她有時就陪小孩一路睡到天亮,有時等小孩熟睡後會起來。我不可能這樣做,因為我還有很多家事要做,而且這樣會嚴重干擾我的睡眠規律。我之前不過是跟小J一起睡午覺,就常弄到凌晨三、四點還無法入睡,所以我的醫生要我不要再睡午覺了。如果我從晚上八、九點睡到十一、二點,大概要到清晨才可能入睡。

讓小孩哭著入睡,來訓練小孩自己睡,到底是不是很狠心的事?換個角度來看,如果小孩可以在四、五個月大時發展自己入睡的能力,可是家長一直沒給他們機會發展,以致於之後非得有人陪不可,否則就用亂哭耍賴的方式達到目的(尤其是兩、三歲左右),或甚至弄到太晚睡、睡眠不規律,這應該不算對孩子太好。每個小孩的個性不同,有些小孩一歲多時,就可以接受父母的安排,移出父母的大床,有些小孩則怎樣都不肯,於是用抗議的嚎哭到讓父母放棄把小孩換到另一張床上。

在小一點的時候,小孩不是認人就是認床。自己睡的小孩,多多少少都有認床的問題,所以很多人出門,還得把家裡的床單帶著,免得小孩覺得旅館裡的一切太過陌生,而不肯睡。

小J曾經認床很嚴重,他不肯在爺爺奶奶家睡覺,我們因此鮮少在公婆家過夜。去年底回台灣前,我曾經為這個問題頭痛。好在他對台灣的小床並不排斥(可能是因為我把他的床單、睡袋和陪睡的熊貓都帶回去了),睡覺時間(因為活動太多,不可避免地比在美國時晚)一到,只要我或某人在同一個房間的另一張床上陪他睡覺,他就會乖乖躺下睡覺。後來我們住到旅館去,也是這樣。可是他那時不知是因為台灣的氣候問題或怎樣,老是半夜起來狂哭,我們為了避免吵到附近的房客,都只能起來抱他、哄他。好不容易回到美國,調過了時差,他的睡眠又恢復正常了。

今年夏天,我們去聖地牙哥。旅館提供的小床,其實是遊戲床,不像台灣的飯店,提供的是木頭小床。遊戲床很難睡,墊子太薄,睡在上面多多少少可以感覺底下有金屬支架。再加上環境陌生,小J躺沒多久就站起來,伸手摸躺在單人床上的我。我最後只好抱著他,一起睡在單人床上。至此算是稍微解決他認床的問題。

至於換床,之前我看了一些說法(包括Dr Marc Weissbluth、Tracy Hogg),有的認為太早換床,會導致小孩半夜起來遊走、找父母等,因為有的建議最好不要太早換,兩歲半到三歲間換床就可以,或者小孩想爬床的時候換床就好了。再考量一下家具折扣的時間,我們預計感恩節後再幫小J物色新床吧。

到時到底要不要加裝防止寵物亂跑的閘門,就再說了。


相關:
美國小孩普遍比台灣小孩早睡?
取經:五到十二個月的小睡變化


相關新聞
過半嬰兒猝死 與父母同眠有關

由 Debby 發表於 10:24 PM | 迴響 (0)

October 15, 2009

兩歲兒是說故事大師

常在午睡起床後,語出驚人的小J,今天又在我把他抱離小床時講出令我意外的話:「爸爸年紀大!郵差伯伯年紀大!」我笑著問他:「誰告訴你的?」「桃桃妹妹告訴小J!」

桃桃妹妹?為何整天跟著小J進進出出的我,不知道這號人物?

「誰是桃桃妹妹?」我問。小J很神秘,只顧傻笑:「桃桃妹妹!」

等某人回家後,我告訴他,小J說他年紀大,還說是桃桃妹妹說的。某人便說他想認識桃桃妹妹,要小J介紹一下。可是小J還是裝神秘。

後來小J跟爺爺講電話時,某人在旁邊問他:「桃桃妹妹說什麼?」小J居然跟爺爺說:「爺爺年紀大!」這小子好像有點欠扁?

他昨天還說過更扯的。他昨天坐在沙發上突然跟我說:「雞肉被爺爺吃掉,沒錯!」他用斬釘截鐵的語氣,一副親眼所見的樣子。我跟他說:「爺爺吃素,不吃雞肉。」他又說:「雞肉被奶奶吃掉,沒錯!」吃素的爺爺奶奶聽了,可能會說:「沒這回事!」吧。

他這個句子之前是用在我身上:「杏仁奶被媽媽喝掉,沒錯!」我跟他說:「本來是你喝的,是你不喝了,我才把剩下的喝掉。」可是他沒事就要講這句。前不久他去爺爺奶奶家,我去看牙醫時,奶奶指著月餅盒中的洞說:「這個月餅被爺爺吃掉、這個被奶奶吃掉、這個被爸爸吃掉、這個被媽媽吃掉、這個被小J吃掉。」本來他都會照這版本講。可是,等我回去,我卻聽到他說:「這個月餅被媽媽吃掉、這個月餅被媽媽吃掉、這個月餅被媽媽吃掉……」我哪有吃掉那麼多月餅?我們家的月餅明明大都是被小J吃掉的,他卻說得我像是貪吃鬼一樣。

我們家這個兩歲兒現在還喜歡說別人屬母雞。因為有回我問S的年紀,一問才知道,她居然屬雞,跟我弟同年。某人便說,那就是母雞了。自此之後,小J沒事就指著我們說:「母雞!」我花很多時間跟他解釋家人的生肖,但是他還是喜歡說我們屬「母雞」,有如更改我們的出生年。

上星期,我帶他去公園玩。那時有兩個媽媽帶著五個小孩在一旁玩,年紀最小的女生不到一歲,坐在鞦韆上。她媽媽一度去溜滑梯那邊管大的,於是她一個人坐在鞦韆上左右張望。她看到我便對我笑。我跟小J說:「妹妹對媽媽笑!」小J似乎受到很大的刺激,那天回家後,沒事就突然跟我提起:「妹妹對媽媽笑!」連睡前都跟我再確認一遍。後來,他居然發展出:「妹妹親媽媽相片!」我納悶地問他:「哪個妹妹親媽媽相片?」他說:「Ms Tia那邊,妹妹親媽媽相片!」有這回事嗎?我壓根都沒看過。

小J目前語彙有限,能說的不多。比他年長數個月又口語流利的阿D,會編的故事更多。他上週跟我說:「我們看到耕耘機。那邊真的不是紅椒,是櫻桃!」S便說,他們前一天去舊家那邊(農業區)的圖書館時,在旁邊看到耕耘機。至於甜椒、櫻桃,是阿D編的,不是真的。

原來,兩歲兒都是說故事大師啊。


相關:
兩歲兒頑皮簿(6)放羊的孩子來了


由 Debby 發表於 11:05 PM | 迴響 (0)

October 14, 2009

雨天在家玩什麼?

牛轉乾坤紙燈籠昨天是本地今年第一次下雨,一早起來就發現窗外滴答滴答作響。正好碰到小J要上Play & Grow with me的日子,雖然我不喜歡在雨天時出門,還是要帶他去,不然一整天都關在家裡,好悶啊。今天依舊是雨天。看在乾旱的份上,內心期待雨多下一點,畢竟不能出門事小,缺水事大。母子倆在家裡大眼瞪小眼,書念到不想念了,我跟他說:「我們來做燈籠吧!」

所謂「我們」,其實是我。就跟在Ms Tia那邊的勞作一樣,幾乎都是我在動手。至於燈籠,是指台北燈會發放的半成品。今年年初,某人阿姨、姨父回台時,去台北燈會拿了幾組紙雕燈籠回來,除了給她的一對孫兒女,也給了兩、三份給小J。之前婆婆做了一組,留兩組給我。我一直沒時間或沒心情拿出來做。直到今天,都已經是農曆八月的下旬了,終於想到那個小牛燈籠。

我忙著把把一片紙變成燈籠時,小J則忙著搗蛋。他把我挖出來的紙型到處扔,不然就是在沙發上亂扔墊子,一副精力無處發洩的樣子。這就是男生啊!只能自我安慰,等他大一點,他的手比較靈活,配合度比較好時,可以做的事情就多了,到時再跟他一起做西點什麼的好了。

最後因為提把的說明不清楚,也沒有圖示,所以我不知道怎麼裝,只做好了一隻小牛,放在桌上。小J對會亮的燈泡比較有興趣,一直要開著。聽說他五歲的表姊很快就知道這燈籠的燈泡是亮不久的,於是不斷稱讚三歲弟弟的燈籠:「好漂亮喔!」讓弟弟的燈籠一直亮著。等弟弟明白怎麼一回事時,已經有點遲了,因為小電池的電快用完了。其實我有點意外我們這組燈還會亮。我以為電力在閒置的時候,已經完全流失了。

台灣這種紙勞作應該比美國便宜多了,樣式也多元,只可惜我們回台次數太少,能尋覓的時間不多,能扛回來的東西也有限。

昨天Ms Tia準備的勞作是萬聖節主題的指偶。我選了小巫婆和紅色小魔鬼。可惜小子不喜歡,在教室的時候不玩,一拿回家就被他扔在地上。或者美國也有一些適合這年紀的簡單勞作可以找。我最想要找一些小東西的材料包,像以前國高中時做的那種香包、布偶勞作包,這樣就可以打發我們雨天的在家時間。

萬聖節指偶(Halloween finger puppet)

最近看朋友玩羊毛氈,看起來也滿有意思的,amazon上相關的書不少,只是要上哪買羊毛氈,還得再查查或問人才行。


10.15補記:後來看到有人提到,最好不要在幼兒面前戳羊毛氈人偶,因為太過暴力。。。

由 Debby 發表於 10:53 PM | 迴響 (0)

October 12, 2009

創傷反應?

今年七月十六日,小J從超市拿到一個免費氣球。我正在忙時,他玩夾在氣球繩子下方的夾子,不小心夾到手,痛到都要哭出來了。從那之後,他三不五時就用右手抓著他的左手掌說:「氣北(氣球),嗚嗚嗚~」意思是說,他被氣球夾到了,好痛!

我趕緊跟他說:「你不是被氣球夾到,是夾子夾到。阿姨給你氣球玩,不是讓你玩夾子,夾子是讓氣球不會飛走的。下次小心點。你痛,我也很難過。媽媽幫你吹吹,吹一吹就不痛了。」然後他就把小手舉到我面前,讓我吹一吹,我再抱抱他安慰一下。然後他就(勉強)覺得好多了。

他這舉動曾經每天都要上演一次,後來越來越少。他有時跟我哭訴,有時跟某人哭訴,某人也跟我一樣,幫小J吹吹手,減輕他心理的疼痛。

根據《改變是大腦的天性》第九章,一歲到一歲半左右,右前腦正在發展並塑造大腦的迴路,使嬰兒可以維持跟人的依附及調節他們的情緒。在兩歲左右,處理情緒的右眼眶皮質系統差不多發展完成,接下來必須強化它。母親在孩子情緒發展和依附的關鍵期,不停地用富有聲調的語言和非語言的手勢教導孩子情緒是什麼。孩子必須在關鍵期和親人互動幾百次,然後逐漸學會瞭解情緒、調節情緒,進而產生社會化連結。(p.312)

我想小J現在在學著瞭解和控制情緒,所以在這階段試著教他同理心。我們不想教他把氣出在別人身上(例如「夾子壞壞」),而且他應該要面對自己的失誤。這些他當然一時之間學不來,總是讓他有個開始,慢慢去練習。

今天是十月十二日,超市的阿姨又給他一個氣球。他因此回家後又跟抓著手我哭訴:「氣北(氣球),嗚嗚嗚~」不過,這次我幫他減輕心理疼痛的過程縮短許多,他也很快就恢復正常。希望小J的「氣球陰影」能夠逐漸淡去,他也慢慢學會有些東西不能玩就是不能玩,大人的制止是有道理的。

由 Debby 發表於 10:51 PM | 迴響 (3)

October 08, 2009

公園日

這週Play & Grow with me的課程是在公園進行。我們的課程所在地是在一個大型公園的社區活動中心裡。這個大公園裡有好幾塊場地。很久以前,我們到處勘查這一帶的公園時,曾經來過這裡,但是我不識此地全貌。當我看到教室門口貼著"Park Day"的佈告,表示要在網球場旁的小公園集合時,一時之間還不知往哪去。好在我們亂摸索時,碰到上這堂課的另一對母子檔,我們不花太多時間就到目的地。

小J一路被我拖著走去公園,有點心不甘情不願,因為他想去教室畫畫。到了公園,我比他還興奮:「你看!那邊有個小火車耶!跟爺爺奶奶家那邊的公園一樣!要不要去開火車?」這小子不怎麼起勁,在旁邊看一看,發現有一個小男生過去,很快就想要閃開。我只好帶他去玩沙。

玩沙Ms Tia準備一大袋玩沙的玩具,其中一個是小火車,小J看到就想要,但是已經有人拿去玩了。我鼓勵他去跟弟弟說能不能一起玩,他怎樣都不肯。他說他要跟我玩,不要跟別人玩(令人苦惱啊),不管到哪仍要我跟緊緊。

以往感覺上這堂課的,以女生居多。這次倒覺得男生比較多。因為一個不到兩歲的小男生對我笑得很燦爛,我往旁邊一看,才發現他和另一個小男生是異卵雙胞胎。他們的媽媽和外婆的打扮感覺像西班牙人,妝很濃。小J後來居然被這對雙胞胎的其中一個嚇到又一路哭喊逃跑,唉。

在眾多玩具(Ms Tia把一堆可以在戶外玩的三輪車、學步車等,都搬到小公園裡)和遊樂設施間,小J印象最深刻的是這裡的遊樂設施上有個望遠鏡。我不確定他到底知不知道從望遠鏡看到的景象是遠處的景象,但是他對可以把望遠鏡移動,似乎很有興趣,玩到時間到還不肯走,回家後念念不忘。這個小公園的沙坑邊還有個小怪手,家長可以用手操過,就可以挖沙。可惜沒什麼人玩,小J也不是很清楚那個就跟挖土機的怪手幾乎一樣。
玩望遠鏡

玩歸玩,照樣有點心時間和家長時間。這次的點心是Ms Tia事先裝在塑膠袋中的彩色金魚餅乾和Mott果汁。別的小孩對玩比較有興趣,不見得會吃點心,可是小J把金魚餅乾通通吃光,還想吃。

這次Ms Tia跟家長溝通的主題,是戶外安全。她說,以前家長帶小孩到公園玩,都覺得很放心。可是現在時代不一樣,還是得注意小孩的安全,提防陌生人。她因此建議,一定要教小孩講爸爸媽媽的名字。因為一旦小孩走失被找到,第一個被問的問題通常是父母的姓名。如果小孩太小或還不會講,就要在小孩的衣服內側寫上或縫上他的名字和家長的聯絡方式。千萬不要把名字等個人資料外露。否則小孩要是因此被外人搭訕,他可能會以為那是爸媽認識的人或某個他應該認識的人,而失掉戒心。

到迪士尼等遊樂區,第一個要先弄清楚的,是小孩走失後,園方會把小孩送到哪?帶小孩上廁所,為了安全,最好帶小孩去女廁,因為媽媽要是在男廁門口等,要上廁所的男人會覺得不方便。她強調,不要小看上廁所這麼短暫的時間,有的小孩就是在這段時間消失的。

她這一說,我立刻想起,我的確看過有美國媽媽帶小學年紀的男生上女廁。原來是基於安全理由啊。

這次有個小男生是爸爸帶著來。那個爸爸還有兩個年紀比較大的女兒。他聽了就發問,如果他帶小孩去男廁,在廁所外面一直問:「好了沒?」其他人一定會覺得被干擾,而且覺得他很煩。而且他要是帶女兒去男廁,別人也會覺得很奇怪。Ms Tia回答,在這種狀況下,她不在乎別人給她臉色看(在場很多媽媽都點頭同意。為母則強?)。那個爸爸顯然不是很滿意這種做法。

其實這是男女有別之處。出門在外,比較在意別人目光的,常是男人。我們家以前出去玩,要是迷路了,我爸打死都不肯去問路,怕丟臉。偏偏他是嚴重的路癡。某人也同意,男人臉皮是比較薄啊。

目前我們家還沒面臨小孩要上廁所的問題,所以都是一起找換尿布室。等小J大一點,我可以單獨帶他出去了,我想,我會照Ms Tia的做法,帶他去上女廁吧。


由 Debby 發表於 10:18 PM | 迴響 (0)

October 07, 2009

得用布製學習褲了(含Blueberry特價消息)

自從改用拋棄式學習褲之後,小J變得很不願意換尿布。雖說這年紀小便的間隔比以前長,可是他的問題是,學習褲每次都已經重到不行,而且發出臭味了,還不會要求要換尿布。如果我要幫他換,他逃得比誰都快。拋棄式產品真的會減低身體的感覺。

這段時間以來,因為澆花次數減少(需要額外澆花時,用廚房用過的水)、不洗尿布,又改用有Energy Star標章的洗碗機每隔一天才開機洗碗,所以我們家水費成功下降許多(南加州很多地區已經到更缺水的Level 2了,要比Level 1時期減少用水20%),上個月不到50塊。

想了想,或許還是要試試看布製的學習褲吧。

Blueberry剛好推出學習褲和尿布套買二送二的特價活動(已經開始,賣完為止)。花色可參考Blueberry網站的介紹頁。其實不需要訂雙數,因為訂單數(似乎必須超過四件),價格照樣折半。

根據diaperpin的評論,這款不算是好評最多的。但是這款比較吸水,對我們家這個總是要弄到尿布很重才來換尿布的小子來說,應該比較實穿。現在天氣已經變冷很多,要是因為學習褲不吸水,讓我整天都要幫他換褲子、洗衣服,想來就覺得麻煩又浪費水。

根據Blueberry尿布在facebook上發佈的圖片(可能要加入粉絲團才看得到),他們即將推出用竹和棉材質的學習褲,圖案非常漂亮。樣式跟他們現在已經有的DAYTIME TRAINERS差不多,只是多了漂亮的花色。他們也要推出一些新花色的尿布,有興趣的人可以拭目以待。

據每天都洗尿布的S說,只要把剛脫下來的尿布稍微沖過,用洗衣機洗時,用熱水和一點點的洗潔精(她也用Planet),就可以把尿布洗乾淨,不需要洗到兩次。至於洗潔精的用量,就要自己試試看,洗完時不要有泡泡殘留就對了。


相關:
半價的Blueberry尿布

由 Debby 發表於 09:39 PM | 迴響 (0)

October 04, 2009

小J與阿D的playdate

雖然S的兩胎母奶路滿艱辛的(有晚大兒子餵了七次,小兒子餵了六次。不過這個記錄上週被打破,所以不是最可怕的),阿D和小J的playdate每週仍持續進行。而且他們上上週搬到我們家附近了,兩家間走路距離不過三分鐘,所以要見面非常容易。

以前見到陌生人就會哭、不願意去公園玩的阿D,現在到我們家算滿自在的。他前幾天還會衝過來,在距離我的臉很近的地方對我做鬼臉。他看到小J躲起來也會加起關切。有時我們在他們社區的小公園碰到了,我問他要不要給我牽,他會很自然地把手伸過來,我於是一手牽小J,一手牽阿D,讓S可以專心照顧背袋中的小楷。聽S說,阿D去別的地方,都會說小J有這個、小J有那個。乍聽之下,小J變成他的好朋友,而且是個玩具很多的好朋友。

反倒是小J讓我比較擔心。他到現在還認生。雖然他已經知道,每週四S阿姨會帶哥哥弟弟來,我們沒辦法去公園。可是他有時會跟我說,他怕S阿姨或小楷弟弟。他們一來,小J就要我牽著他的手,哪裡都不去,拘謹的很。如果他離開我的身邊,就是躲到餐廳的角落去坐著,遠遠地看著我們。我們叫他叫半天,他不一定會過來。

他看到阿D拿他心愛的玩具,則有意見。偏偏阿D也很喜歡小J的消防車、垃圾車等車子玩具。如果S要阿D先給小J玩,阿D就發出抗議的聲音,然後哭得很大聲,甚至用地打他媽媽。於是小J就看著阿D。我本來以為小J可能會學阿D打我,不過還好,至今沒有。有時,小J會在阿D去拿玩具時,忙著搶一些玩具過來,堆到我身上。

這兩個兩歲多的男生,至今仍沒有一起玩的紀錄。上星期,因為小J拿了《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給我念,阿D好奇地湊過來,最後變成這兩個男生一起看這本書。他們看同一本書的同一頁的時間不長,很快就會變成一個要翻頁,另一個還要看某一頁。我只能在旁邊看著,在他們要把書解體的前一刻,出手救書。

不知道小J最近學說話的進展較快,跟每週會見到阿D一次有沒有關係?阿D現在不但學習能力快,而且滿有自學精神,有時我教他講一個他不會的詞,他自己連講三遍,好像試著在加強自己的記憶。下一次來,他就會自己跑來跟我說他學會的詞。他也常表演他會唱的中文兒歌、背唐詩給我們聽。小J聽了之後,在旁邊試圖「點歌」,不斷地說:"Humpy humpy(他的發音還不標準)..."可惜的是,阿D雖然會唱三首英文童歌,可是不包括Humpty Dumpty。

至於長得超快的小楷弟弟,則是讓小J再三試著把自己綁到他那個從嬰兒時期用到現在的小搖椅上。因為小楷來的時候,我們有時會讓他坐在那張搖椅上,他既然不懂得坐,個兒又較小,我們因此會用安全帶把他綁起來。哪知,小J居然也想把自己綁在椅子上,任憑我跟他說:「你會走路了,不需要綁。綁了,你就沒辦法自己下來。」都沒用。算啦,那我就讓他試。有時好不容易成功了,他很快發現的確無法脫身,然後就會高聲哭喊呼救……

前陣子我在Parents雜誌上看到有個讀者發問。那個讀者說,她兒子兩歲半,只有一個朋友,不知道這樣會不會對他上學產生問題?回答的專家說,這年紀這樣是很正常的。而且新生在頭一個月通常沒有朋友跟他玩,要過一段時間才能融入環境。

我看了不免心想,不到兩歲半的小J,嚴格說來,半個朋友都沒有呢。畢竟阿D只是他每週固定見到的人,目前還稱不上是他的朋友。。。


相關:
兩歲的進展
短暫恢復的playdate
第一個野餐日

由 Debby 發表於 10:48 PM | 迴響 (0)

October 01, 2009

塗鴉時代來臨

第一次畫水彩我本來以為,小J喜歡去上Ms Tia的課,是因為有餅乾可以吃(後來證明只有金魚餅乾他才吃)、可以聽Humpty Dumpty。沒想到,這週上課前,他跟我說要去Ms Tia那邊畫畫。因為那堂課的前半段,Ms Tia會把玩具到處放,桌上則放了一盒蠟筆、水性彩色筆和動物造型的印章。別的小朋友都去玩玩具,唯獨小J跟我一起坐在桌子邊,他可以一直玩那盒色筆和印章,直到Ms Tia帶著大家邊唱clean up,邊收玩具,準備勞作時間。這中間會有其他的弟弟過來拿筆或印章玩一下,甚至把蠟筆折斷、把色筆放在嘴裡,弄得一嘴黑,但是他們都玩不久,一下就跑了。

這次的勞作時間,Ms Tia讓小朋友畫水彩畫。這是小J第一次用水彩。Ms Tia還準備了圍裙,避免小朋友沾了顏料的手往衣服一抹,就把衣服弄髒了。另外還給每人一條濕紙巾。

Ms Tia給每人一盤好幾種顏料的水彩。我拿了兩支筆頭不一樣大的畫筆給小J,教他用筆去沾水彩,然後畫在紙上。他沾了幾種顏色之後,最後對鮮豔的橘色最感興趣,一直去沾橘色。不過,那支筆已經沾了好幾種顏色了,所以畫紙上是一片髒髒的混合色。Ms Tia主張不需要像成人或較大小孩畫水彩那樣,一支筆只沾一種顏色,或者洗乾淨再沾別種顏色。而且不需要教小孩正確的握筆方式,現階段照他們的方式握筆就可以。她說可以從小孩的畫作看小孩的喜好,但是她沒有解釋每一個人的,所以我不知道小J的畫作透露什麼玄機。

第一次畫水彩

第一次畫水彩

小J已經算很有耐心畫水彩的小孩了。其他的小孩如果不是由媽媽代勞(畢竟有的年紀太小了),就是一下就跑去玩別的。倒是有一個19個月大的愛爾蘭裔妹妹,比小J更有耐心,當全部的小孩都跑走時,她還在畫。

其他人畫畫

其他人畫畫

這個愛爾蘭裔妹妹超有耐心

其實小J喜歡畫畫,是這幾個月的事。他一歲檢查時,小兒科醫生要我們買蠟筆給他畫畫。我們挑了比較粗的蠟筆,試著讓他畫畫。但是他對畫畫沒興趣,對玩筆比較有興趣,不是把筆折斷,就是撕蠟筆的衣服(紙)。於是我們就把筆收起來,省得他還不會畫畫,就把筆都折斷了。隔一陣子,又拿出來試一次。三不五時就這樣試,一直到快兩歲時,他才真正表示想要畫畫。

而且很多美國餐廳都會提供紙和蠟筆給小孩畫畫。有些餐廳會送四色一小盒的蠟筆,那種通常很細。有間日本料理店則是借小朋友一大盒蠟筆。那次小J玩蠟筆玩得好高興,他總算沒把筆折斷了。

後來我們去朋友家,他發現有種可以畫畫也可以消掉畫畫痕跡的塗鴉板(doodle board),一玩就玩半天。我本來準備幫他物色一個,不過有朋友在他兩歲生日時,送了一個。小J剛開始很喜歡那個畫板。那種畫板還可以帶上車,讓他在車程很長的時候玩。可是他終究比較喜歡真正的蠟筆。

小孩玩蠟筆,最令父母驚心的,莫過於他們到處亂畫。所幸美國最大品牌的蠟筆Crayola號稱無毒,而且可以用水洗掉。可是,有天我只是去院子澆個花,回來就看到他用蠟筆把紗門和紗門的軌道亂塗一通,真是傻眼。他塗鴉的範圍不限於紙,至今包括牆壁、桌子、沙發、別人送他和他送某人的生日卡,以及前述的紗門。

所以如果要我讓他在家裡玩水彩,我要慎重考慮一番。畢竟我們家鋪的是地毯,顏料沾上去後,不是那麼好清。(再次覺得有小孩的家庭,應該把一樓換成地板)

如果在學校或課堂裡就可以讓他玩顏料玩到高興,那最好了。或者下次我該幫他報名幼兒藝術課程。

以下是小J的第一幅畫:

第一次畫畫

以下是最近的塗鴉:

小子的蠟筆塗鴉

小子的蠟筆塗鴉

小子的蠟筆塗鴉

小子的蠟筆塗鴉

小子的蠟筆塗鴉

由 Debby 發表於 02:50 PM | 迴響 (0)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