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爹娘就希望我未來有個鐵飯碗,因為他們覺得我很會讀書,應付考試不是問題。可惜我一直抗拒,從考大學聯考,就拒絕填師大(不過後來還是把師大填在政台大後面,補足32個選項,滿足我媽「上了(32的諧音)」的期盼)。大學畢業後,也不肯考高普考。後來的工作雖然也是那種通過千人取幾十人的考試(而且應該有前五名或前八名),但我始終沒拿到鐵飯碗。
如今我們家終於有人拿到鐵飯碗的資格了,是我那七年零班的弟弟。真是可喜可賀。他幫我滿足爹娘的一樁心事。
話說小弟會辭掉原本的工作準備考試,也是因為工作太累、薪水太低所致。現在大學文憑不值錢、台灣許多產業不景氣,剛出社會沒多久的,薪水常不到三萬,即使他們一樣做到累死。
他去考試時,看到應試者主要是三十多歲的人。他聽到某兩人的對話,其一在某上市公司工作,提到月薪七、八萬,但是工時長、很累,所以決定來考考看。他心想:「月薪七、八萬還來考!」
不過他這下不必在意了,因為他終於考上啦!
今天接到娘八月中寄來的包裹,一看到上面的郵資是1044元,便嚇到了,真是貴啊。包裹中是我今年初透過網路跟博客來買的書。
我心想,博客來好像有寄書到海外?很快地查一下,博客來寄到美國的費用是地區基本費250+商品定價40%。這樣一比較,博客來的運費算貴了,因為我的書並不便宜,而且郵局(前中華郵政)的美國水陸包裹,一公斤就是250元。
順便看了一下其他國家的費用,台灣與美國間的往來大概挺頻繁的,所以運費相對便宜,比亞洲某些國家(例如日本)的運費還便宜。所以下次若需要買書,我看還是請家人從7-11取貨,再寄給我好了。
不知道有沒有其他的貨運公司或別的管道有更便宜的運費?還有好幾百公斤的書還沒寄來勒。
這是好幾個月前的事了。
有天突然在電視頻道跳躍間,看到慾望城市,立刻停下來看了一陣。越看越不對勁,甚至覺得有點厭煩當中的聒噪。於是,恍然大悟,我已經不是慾望城市的觀眾群了。
以為記。
下雨了。
這幾天氣溫驟降,夜裡室內不到20度。今天早上,突然下起雨來,溫度更低了。
好幾個月以來,我以為自己忘記下雨給人的感覺了。雨聲只在夢中,和CD中可以聽見,於是覺得下雨這件事,有如遙遠的夢境。
但是今天下雨後,尤其在午後,往昔明亮、白天不必開燈的屋子,一下子就陰暗了起來。那些有關雨天的記憶,就通通回來了。想起以前在台北住過的房子,每一間、每一個角落,都曾經充滿濕氣,讓我想把所有的東西放進除濕機裡,以高速旋轉,排出所有的濕氣和接連來的霉味。
這場雨,彷彿一個註記,宣告夏日已盡,冬日不遠了。
一位前輩幾個月前發email尋找好譯者,其中一項條件是:「略通搖滾樂或者願意勤於上網查正確譯名者,毋需懂樂理。」看到這,我覺得有意思,「願意勤於上網查正確譯名」,這不是很容易的事嗎?我每天開電腦,多半是為了上google查東西,然後才看email等。如果要工作,基於職業水準和道德,勤於上網查正確譯名,更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吧。
然而,似乎不是所有譯者都有這種習慣。每天上網的人,也不是像我一樣都習於自己找答案。三不五時就可以在我的部落格看到一些留言,問一些我不清楚或不確定,但是一搜尋就可以知道的事。每次我回答,同樣得靠Google大神才行。前不久,在一串關於陸正弟弟的新聞討論中,有人問起陸正案的來龍去脈,另一個人便不客氣地回答,這是網路時代,請自行上網找答案,不做功課,隨便問問題,只會讓人看不起。好個回答。
要被貼上「不勤於上網」標籤的譯者,恐怕很多。我現在能看到的中文書不多,但在有限的中文翻譯書裡,每回都會看到讓我噴飯的翻譯,這些翻譯常是不勤於上網的結果。
例一、《新手爸爸完全手冊》272頁:「你很可能在寶寶出生的第一年輕易花掉二十萬購買寶寶的必需品和其他基本設備(包括佈置育兒室的小床、換張桌子及其他項目。)」括弧裡的那串說明,我一下就想到原文是指crib, changing table and other items。crib譯做小床,沒有問題。但是changing table可不是換張桌子啊,那明明是指換尿布台之類的東西。看到這,我開始懷疑譯者的程度,這串英文明明都是一串名詞,怎可能突然冒出一個動詞,要人「換張桌子」?
然後在275頁,把dresser翻譯成「一組抽屜」,其實應該是嬰兒的衣櫃。至於271頁,把swing翻譯成「鞦韆」,就不討論了。我不覺得「鞦韆」的翻譯是正確的,但太多這類書都這樣翻譯,如果台灣的讀者能望文生義就好了,但我覺得應該沒辦法,我會想到戶外的鞦韆,而不是室內的搖椅。
如果譯者在翻譯這些名詞時,在google圖片輸入這些名詞,就可以知道這些東西是什麼,而不至於翻譯出上述的笑話。
例二、《超級嬰兒通》157頁:「現今大多數父母是文化的受害者。……如果有父母並不這樣做,他們的朋友也會說:『你說你沒替瑟琳娜在門口擺個跳躍寶寶?』」不要說台灣的讀者不知道什麼是跳躍寶寶了,美國的華人也不知道。我找了原文一看,是這樣的:"Serena's parents-indeed, most parents nowadays-are victims of our culture. ……And if, by some miracle, they don't pressure themselves, one of their friends will: "you mean you didn't get Serena the baby bouncer for the doorway?"(《Secrets of the baby whisperer》P.144~145)唉,原來「跳躍寶寶」是baby bouncer!我還是建議這個譯者應該去Google一下baby bouncer的圖片,就不會譯出這種笑話了。至於「文化的受害者」,我覺得應該精確一點,更貼近原文才是。
這名譯者在非常多的地方都譯錯,不只是特定名詞而已。例如213頁:「因為家庭的注意力、重心全都指向了媽媽和新生兒,爸爸在產後時期通常都會有小小的懺悔。」啥?懺悔?去問一百個新生兒的爸爸,可能不到三個會提到「懺悔」這種感覺吧!原文其實是這樣說的:" Fathers are often given short shrift during the postpartum period, because most of the focus and energy in the household are directed toward Mum and the new baby."原來short shrift被譯成「懺悔」,事實上,應該是「忽視」。
還有15頁及許多處出現的「外婆小南」。原文是"Nan, my mum's mum",這個Nan並不是作者外婆的名字,而是稱呼,參考一下英英字典,例如我手邊的Longman即可知:"Nan, a grandmother"。
這類書顯然在台灣的出版社眼中,不會太認真看待,因此沒有審訂者。但是編輯也太混了,不覺得這些錯譯讀起來怪怪的,然後去找原文來對照。
每次看到這種亂七八糟的翻譯,我總忍不住要看一下譯者簡介。這些譯者簡介提到他們念英語系\研究所,翻譯經歷許多年,或者曾到美國遊學之類,似乎有意表示他們的英文程度很好。但在我這個沒喝過洋墨水,英文也不好的人的眼中,他們的翻譯實在不及格。
我不禁對台灣的文化業感到失望。許多出版人羨慕日本,他們的出版品多,銷路也還不錯,所以可以撐起那種規模的市場。但是日本的一般翻譯水準會如此差嗎?翻譯是文化轉介,我們想學點其他文化的東西,免不了要翻譯。但是翻譯成四不像,貼近不了原貌,又讓本國的讀者無法理解,這樣的翻譯,比不翻譯還糟。
現在網路這麼方便,譯者和編輯卻還打混到這麼明顯的錯誤,都抓不出來,實在失職。難怪前輩找譯者的條件,要加上「願意勤於上網查正確譯名」了。
如果有個題目要我寫最愛的女作家,我一定會填上Doris Lessing和Isabel Allende。前者的《金色筆記》和後者的《精靈之屋》都是我愛不釋手的作品,曾經翻讀多次。
這麼多年來,我一直等著她們的新作問世,如今,就在這個暑假,這兩位女作家,分別推出《The Cleft》和《Ines of My Soul》。目前這兩本書在amazon都是四顆星的評價,後者的書評較多。
《Ines of My Soul》是奇幻文學。幾年前得知這消息時,有些訝異,Allende寫奇幻文學?魔幻寫實與奇幻文學應該很不相同,擅長魔幻寫實的Allende寫奇幻文學,會得心應手嗎?我有些期待,同時也怕受傷害,害怕一讀了,就再也不喜歡Allende的作品了。
根據amazon的讀者書評,一位只給兩顆星的讀者說,他讀過Allende的所有作品,這本讓他很失望,人物刻畫平板也不可愛。另外一個說,這不是一般的Allende作品,太暴力了。
聽起來很令人失望啊。
至於《The Cleft》,是Lessing書寫女性神話的嘗試。媒體書評也不佳。
這兩本書目前在amazon有32%到34%的折扣。可是我想還是先忍住別買,等中文版吧(如果有出版社願意出的話),即使中文版可能難以達到信雅達的翻譯水準。
好一段時間不沾出版圈的事了,偶爾仍會注意出版界的新聞。最近讓我注意的兩個新聞,分別是凌域金石堂事件,以及張天立被統一拔掉博客來總經理一職。
前者雖不在意料之中,卻也不太意外。後者倒是讓我意外得多了,因為我原本預期會得知有關博客來+張天立的消息,不是這個。
看了新聞之後,倒是覺得會有今日的局面,跟各懷鬼胎脫離不了關係,最後的勝利者,目前看來是錢多的那一方。這兩個新聞讓我覺得商場跟人生一樣,管你曾經才氣橫溢、不可一世,終究有失去江山的一天。沒有誰永遠能站在高峰上。詹宏志卸下城邦董事長的職務時,我好似就曾這樣感慨過。
昔日的一方之霸,會不會有再起的時候?或許有,但他們會以什麼樣的身份和姿態出現,那就值得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