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十二月查看牛津年度詞彙,我都抱著學習的心態,因為總是出現我不認識的新字。這很正常,畢竟英語不是我的母語,我趕不上流行的。沒想到,今天看到"Rizz"當選2023年牛津年度詞彙,眼鏡差點掉下來,這字我早就知道了,而且可能是去年就知道了?這當然是要拜我們家高中生所賜。
青少年是個語彙很獨特的族群,學會什麼新的流行,就會當成口頭禪,拼命使用。我以前也經歷過這種階段,還被長輩教訓過,所以我很清楚,但通常不會干涉,反倒很好奇他們的新字、新語彙是指什麼。不過,我們家小孩很防備我偷學或觀察,要是發現我豎著耳朵聽,他們就會閉上嘴巴。然而,男生的思想控制力不是很好,想到什麼就講什麼,所以我還是聽得到。有次我在家裡邊做事邊講了他們說過的一句話,然後問那是什麼意思。初中生聽到,立刻跟他哥打小報告:「媽媽剛說XXXXXXX!」然後他哥馬上教訓他:「就跟你說不要在爸媽面前講這些!」初中生反駁:「不是我講的!」我同意,是從高中生那裡聽來的沒錯,再問一次到底是甚麼意思,高中生根本不理我。
某人住在北加的表妹有個比我家高中生大一歲的兒子,她看到我貼牛津年度流行字的新聞時說:「我可從來沒聽過,至少你的青少年還願意教育你。」她兒子念的是私立學校,大概比較嚴謹,我們小孩念的是公立學校,什麼人都有,大概因此比較容易接受到各族群的流行。他們小學的時候,就在講黑人社群傳出來的yo mama笑話,明明他們全校黑人數,不用兩隻手就可以數完。
據高中生說,有天他穿新衣服上學時,他幾個印度好友就在旁邊用怪腔怪調說:"Riiiizzz~~~"想像那畫面,感覺挺搞笑的。之後他常用這個字,但我不記得脈絡了。
不知道為什麼,高中生跟他的印度死黨們很喜歡學黑人的流行。某人有天聽他講一段話後,忍不住說,如果沒看到他的臉,光聽聲音,別人可能會以為他是黑人。他也很愛用的詞彙是On God,還亂翻成中文「上神」,聽了都要翻白眼。他另一個亂翻的詞彙是No Cap,他翻成「沒帽子」,這個其實是我們小時候流行的「少蓋了」。
有陣子,因為抖音上的影片,他沒事就評論"Not real"。我唸了某網紅提到當前流行字彙的文章給他聽,他邊聽邊笑:"This guy is not real."還興奮地跑去跟他弟說我知道某個奇怪的流行用法。
有天他在餐桌上叫我dude,我說:「我不是男的。」他跟他弟都爭辯說dude是中性的,不屬於任一性別。我要他去問英文老師,我可不認為那可以用在女性身上。某人聽了我們爭論,飯不吃了,到旁邊查字典去,然後把定義念給他們聽,明明就是指男性。兩代在飯桌上爭論一通。我後來想起Amor Towles在他精采絕倫的小說《林肯公路(The Lincoln Highway)》有段描寫美國開國功勳後代家庭,爺爺帶著子孫們在國慶日的餐桌上背誦葛底斯堡演說(The Gettysburg Address),而我們這個新移民家庭卻在餐桌上爭論一個小小英文字的用法,簡直是雲泥之別。不過有天看到一個語言學家媽媽提到被她青少年年紀的兒子叫dude,我感覺寬慰多了。
看了幾篇關於青少年語言的文章,會理解青少年的語言變化是跟隨他們的大腦和內在變化。成人因為生活侷限性,我們的大腦已經很穩定,也不太接受新的事物,而青少年正在快速發展的階段,他們可以探索各種社會的邊緣和新的可能,語言的新發展往往就從這個年齡層出來,尤其是語言能力更活躍的青少女。當我念網紅提到的某種新用法時,高中生說他只聽過女生用,大概證明了這個說法。
以前小孩還念小學時,老師說過,教初中生的老師會理解初中生的語言流行,而教高中生的老師會理解高中生的語言。當時我還無法確認我們第二代移民的小孩是否會符合這說法。現在我們家正好小孩處在這兩個階段,的確可以感覺到不同的差異。
與其側面觀察,我其實比較喜歡跟他們討論語言的變化。雖然初中生的語言能力應該比較好,但他不喜歡跟我討論英文,他直接丟給我一句:「出去聽別人怎麼講話!」相比之下,高中生雖然有時給的評語過於直接,例如他會說我們以前在台灣學的一些英文很過時(例如聽不懂時說Pardon me),不過倒是誠實的評論。
前述的語言學家提到,十七世紀的時候you開始出現,漸漸取代thou。現在我們已經不用thou了。所以聽到青少年的奇怪用語不用太緊張,可以學的時候,就學學吧。
高中生今天終於考過駕照了,一次就考到了。他說可以有15個錯誤,而他只犯了2個。他是他的朋友裡第一個拿到駕照的。
但他本來應該上週五考的,去了排隊半天,才發現他沒預約成功。去年底筆試也是去了才發現沒帶到該帶的文件。這麼脫線的兒子能夠一口氣解決這件事,真是讓我們鬆了一口氣,不然還要跑好多趟監理處。
在考照前,他很緊張地問我,我覺得他會不會過。我說會吧。他說通常青少年第一次都不會過,他聽說不少人考好幾次的。我還是覺得他有很高的機率可以過,除了駕訓班的課,他經常跟我們一起練車,幾個月前他在大雨中從遙遠的印第安泉開回家,他也不怕開在有很多大卡車,而且有7%斜度的大坡上。
之前聽他的韓裔隊友學長的媽媽說,自從她兒子有駕照後,她終於可以有自己的時間。相對於台灣家長早早就有行動自由,因為國高中生往往可以自己搭公車和捷運等大眾交通工具上下學,美國家長這方面的自由來得晚,我們一直要接送小孩到他們能自己開車為止。除非住在有大眾運輸工具的都會區。
但我們目前沒打算買新車,高中生會開我的車。所以當我可以有多一點自己的時間時,我在某種程度上就會少一點行動的自由,這裡沒車就跟沒腳一樣(Not good)。
照加州的規定,十五歲半可以去考駕照筆試,取得開車的許可(instruction permit)。之後要上駕訓班和家長陪同練車(須超過規定的最低時數),半年後就可以考駕照。所以最快可以有駕照的年紀是十六歲。幾年前曾聽說有人希望改成十八歲才能考駕照,還好沒改,不然小孩拿到駕照後在大學裡開車,家長完全沒有辦法知道小孩開車的狀況,例如第一年是否有違規載人、是否在宵禁(晚上十一點到清晨五點)之前回到宿舍等。青少年的汽車保險保費貴的可怕,千萬不能有閃失。
小孩有車後,當爸媽的,總是在小孩出門後提心吊膽的。往好處想,以後我們要開車出門玩,高中生也可以幫忙開車了。
自從母親節和父親節,兩小接連送出蟲蟲和怪臉系列的卡片後,我上網買了可愛的圖案書送給小P。生日前,我從暗示、明示到跟他公開討論,他到底要在我的生日卡上畫什麼。
他說他要畫蠍子和毛毛蟲。
我聽了臉色一變,跟他說我不喜歡爬蟲類,然後跟他提議,我可以在新買的書上勾一些我喜歡的圖案,他選幾個來畫就好。
我如此循循善誘,他不但毫不領情,還糾正我說毛毛蟲不是爬蟲類。他堅持他有強迫症,一定要照順序把那本蟲蟲書在我們每個人的卡片上畫完才行。
我好說歹說他都不為所動,我只好拿出殺手鐧,跟他說,那明年他的卡片上會有老鼠。
這次換他臉色一變,因為他最討厭老鼠了。
然後他去跟他爹商量,明年他的生日卡有蠍子好不好?他爹說他無所謂。他計畫把毛毛蟲畫到他哥的生日卡上,這樣才能在我的生日卡上畫我覺得不可怕的蟲蟲。
說到強迫症,都要怪他爹,暑假帶著小孩看有點老的美劇「神經妙探(Monk)」。主角是個喪妻的前警察,改行做私家偵探。他的強迫症和各種心理恐懼是全劇最大的笑點。我們家三位男性看了之後,紛紛堅持他們都有強迫症。我因此有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無奈與寂寞。不過,在我細細觀察之後,已經成功證明某人和小J沒有,唯有小P,我至今找不到證據推翻他有強迫症,讓我頗為苦惱。為什麼會有人看電視劇為自己做診斷?那心理醫生賺什麼?況且,別人看劇都想像男女主角一樣英俊美麗、聰明伶俐、有超人的能力或有獨特的智慧,為何我家的男性想跟男主角一樣有令人難以忍受的怪癖?
生日前一天,小P拿著幾近完成的卡片要我「尋寶」,他要我在每一頁找隱藏的笑臉。我睜大老花眼努力尋找,心想,這不是他們小時候做的那些本子上會有的東西嗎?怎麼現在來考我了?
他在卡片最後一面寫了我看不懂的文字,聲稱那是阿富汗文,表示這卡片出自「阿富汗生日卡公司」。因為我一開始說看不懂,在他增改之後,最後以五種語文呈現,其一是英文,其餘四種全是陌生的異國文字。好吧,這是一張有異國情調的卡片,我心領了。
小P本以為他哥會用零用錢買卡片,但現在我們沒讓他自個去超市,所以小J也畫了一張卡片。不出我所料,仍然延續他幾個月前的風格,還是有那種奇怪的人物。算了,對於離家倒數五年的少年,我不會要求太多。我會好好收好,等以後拿出來看,這麼怪的卡片,也就我家有吧!
暑假是我們家小孩固定要看醫生的時候:小兒科年度檢查、牙科洗牙和眼科年度檢查。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小孩不肯去小兒科,導致至今都沒做年度檢查。在小兒牙科重新開門後,他們分開去過,家長只能在外頭等。不出我所料,小P果然被說牙齒沒有刷得很乾淨,醫生特別叮嚀說應該找爸爸媽媽幫忙,但他至今還是很抗拒讓大人幫忙,六月多檢查過後,我只幫小P刷過兩次牙。開學前,輪到看眼科,他們又說不要去,但我們沒同意,今年三月開始,他們眼睛整天盯著電腦,沒去檢查,我們不放心,就怕他們都近視了。
在進眼科之前,我們被問了幾個問題,被量三次體溫,每個人都被擠了一大坨乾洗手消毒雙手,在文件上簽字,然後才得以進入眼科候診室。候診室內,每張椅子都稍微有段距離,所以椅子比較少。
經過護士初步檢查後,醫生才在最後做幾項檢查,小P視力正常,小J有一眼有輕微近視,但醫生說還不用戴眼鏡,如果哪天他說看不清楚再讓他戴。我問醫生,他們之前的眼科醫生庫柏(也就是這個眼科醫生來這工作之前的那位小兒眼科醫生)在他三年級的時候斬釘截鐵地說,我們夫妻都近視,他明年一定就會近視,然後講了好幾年一樣的話,直到三年前他退休。我們現在的醫生說,庫柏醫生說錯了。她回顧過去幾年小J的視力資料,變化不大。我說,雖然我們倆個大人近視,但我們父母沒有,這樣算是遺傳因素嗎?醫生說,遺傳因素雖有,但環境因素比較大。我說,那是不是打網球幫助他的視力沒有惡化?醫生說是。
之後我又問了兩個我們想當然爾的問題,一是在燈光不足的情況下閱讀,是否會導致近視?二是近距離看電視,是否會導致近視?醫生都說不會,那兩件事都不會傷害視力。後者是因為現在的電視跟以前的電視不一樣,醫生說,以前不要靠電視太近,是因為舊型電視有輻射。我的腦裡冒出一團問號,是因為輻射的關係?
因為那天他們點了散瞳劑去做檢查,原本半小時後他們要用Zoom上網球教練的健身課,我以為他們會看不到,因為散瞳劑似乎會持續三到六小時。醫生說未必,也許很快就恢復了。
因為討論在家遠距上學的事,醫生說,長時間用眼對視力不好,上課一小時之後,要起來休息。這大概算當天少數沒顛覆我認知的事。順帶一提,這個醫生去年跟我提到,iPhone、iPad之類的藍光產品一天不要用兩小時,否則對眼睛有傷害。這是我們三月決定買台筆記型電腦給小P的重要原因,不然他整天都在用iPad,經常超過兩小時。
走出眼科診所後,兩個小孩一路數落我:「媽媽你錯了!你說錯三件事!」你一言我一語地疲勞轟炸,直到我跟他們說:「我要開車了,不要吵。」
然後回家後,小J洗澡之後跑去看電腦,跟我說他看得到,再度強調:「媽媽你錯了!」之後小P坐得很近看電視,跟我強調:「醫生說不會傷害視力!」我跟他說:「通常沒有人坐在電影院第一排看電影,那不是視野最好的地方。」他不聽,最後我就關掉電視把遙控器收走。小J後來在天黑之後練琴不開燈看譜,再度跟我說:「醫生說.....」我不想再聽到「醫生說」了,我就跟他說:「你不開燈,今天就沒點心。」他就開燈了。
今晚他們被叫去跟在台灣的奶奶視訊,小J就跟他奶奶講這件事,他奶奶完全接受不了。後來某人就解釋,這是現代醫學的看法,他媽很不高興地說她不同意,然後兩人就吵起來了。我在旁邊聽到,完全沒想介入,因為這是「醫生說的」。而且,讓某人搞定他媽就好,我管我家的兩個小屁孩就夠了。
忘了是去年還前年,小J跟他爹學會做美式鬆餅之後,經常在週日做一疊鬆餅給全家吃。我負責採買各種鬆餅粉,週日就交給他打點。他因此對各牌鬆餅粉有不同心得,他對某牌有藍莓乾的鬆餅粉最感挫折,覺得不好煎,煎出來鬆餅都藍藍紫紫的,不是他想像中的,鬆餅就是鬆餅色,當中有些藍莓點綴。但我偶爾試一下,沒什麼問題。不過我從善如流,從此不再買那種鬆餅粉,因為我是被他們認定不會做鬆餅的人,我第一次做的鬆餅不但被兩個小孩嘲笑,還被小J拍照存證,有天他還提醒我這件事,真是太可惡了。
這幾個月居家避疫,時間特別多,我把在他兩歲時買的拳王智烤爐G5(George Foreman GRP90WGR Next Grilleration Removable-Plate Grill)從車庫搬進來給他玩,讓他可以做格子鬆餅。現在能買的鬆餅粉沒什麼選擇,因為我只去Trader Joe's買菜,他認可的就只有淺棕色盒子的那一款。
小J跟他爸爸試了一兩次後,也就上手了,做出來的格子鬆餅還不錯,似乎可以挑戰別的東西。於是他生日時,我送他一個鯛魚燒烤盤讓他玩,紅豆沙當然也買好了。這樣他可以換著做格子鬆餅和鯛魚燒。初試的結果還不錯,只是,TJ鬆餅粉盒上標示的份量有點大,他一次就做了13個鯛魚燒!每個人至少分到3隻魚,大廚小J理所當然有4隻。有天小P說吃不下那麼多,於是小J硬是吃了5隻魚!我瞠目結舌,跟他說不必硬吃啊,這樣會影響中餐。他很認真地說,不行,冷掉就不好吃了。我跟某人相視無言,因為連我們都覺得有點撐。
前陣子我看到章魚燒烤盤,立刻仔細地在Amazon搜尋檢視一遍,然後買了一個。接下來要好好研究章魚燒和丹麥鬆餅球(aebleskiver)的作法,因為那個烤盤可以做這些球狀的食物。
此外,我連可麗餅機都買了。說到可麗餅,就想到大學時,女生宿舍附近一個巷子裡,有對老夫婦賣可麗餅,做餅的是老先生。最便宜的似乎是藍莓果醬口味,我還吃過玉米鮪魚口味。這個可以玩的花樣更多,我準備把我們家烹飪書翻一翻,看看有沒有合適的食譜,到時通通交給小J。我只要等著吃就好,期待我們週日早餐的選項進入琳瑯滿目的階段。
記得以前看過一個新聞,有個14歲的男孩很喜歡煮各種東西,他媽媽就負責買他需要的食材和工具。當被記者問到他為何喜歡烹飪時,他說因為他媽媽煮的飯太難吃了〔他媽媽在旁邊笑〕,所以他就想自己來。所以當媽媽的不必太厲害,也不需要什麼都會,但給小孩工具和機會嘗試是很重要的。
很多家長認為小孩在家進行遠距教學的一年,學不到什麼東西。然而,生活即課堂,也許他們在學校提供的地方學到的比以往少,這不代表他們不能學點別的。平時能出門接觸人群時,我們往往忽略小孩可以在家學習的東西,例如做家事。現在就是最好的機會,重新檢視我們的生活,學習的題材俯拾皆是。
今天是父親節。某人晚上就跟我說,他想把小孩送他的父親節卡片丟掉。因為小P在父親節卡片的封面畫了一隻好大的蜘蛛!當我無意中看到這張卡片時,我好奇地打開卡片,看到小J畫的一個奇怪男人的臉:倒八字眉、有八字鬍和下巴的小鬍子,還有兩顆外側的門牙外露,上頭寫著:「認識一下送奶人先生(Mr. Milkman)」,再看到封底有小P畫的綠臉蜻蜓,我可以肯定,這跟我收到的母親節卡片同屬於蟲蟲和怪臉系列。
今年五月我收到兩張母親節卡片,小J的卡片封面畫了兩朵花,一顆愛心和一個太陽,然後他用抖抖的字寫「母親節快樂」。怪的是,他在卡片內側畫一個很奇怪的臉,一個人眼睛往上看,嘴巴打開,可以看到嘴裡的牙齒,上頭寫的是「Walmart比哈佛難進」。我看了一頭霧水,母親節時他跟我說這的意思是什麼?與其進哈佛,他覺得進沃爾瑪更厲害?不過另一面也有正常一點的訊息,他說不會在母親節這天來煩我,屬名是「妳偏愛的兒子」,顯然是學自紐約州長Andrew Cuomo跟他弟弟Chris Cuomo鬥嘴的對談。
小P的卡片也沒正常到哪去。封面上是一隻倒八字眉、看起來很兇的蚊子,上頭寫「母親節快樂」,內側畫了可愛多了、笑咪咪的蝸牛和天牛。為什麼他不把那兩隻比較可愛的昆蟲畫到封面,而是畫一隻討人厭的蚊子呢?我內心充滿疑問,甚至有點失望和難過,我不喜歡蚊子。但做媽媽的依舊要有禮貌地跟他們說謝謝。他們很得意地補充說,卡片裡有他們設計的專門LOGO。可是我太難過了,沒辦法很開心地稱讚他們。
等我看到某人的父親節卡片後,突然間釋懷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蚊子比蜘蛛好多了!與其拿一張有蜘蛛的卡片,我寧可收到一張有蚊子的卡片。
後來某人跟我說,小P早上起來後,用聊天的方式問他:「你不會怕蜘蛛吧?」他爸說:「我不喜歡蜘蛛。」小P聽了就說:「抱歉,我忘了!」然後就把畫了一隻大蜘蛛的卡片拿給某人,上頭寫了「父親節快樂!」某人跟我說,我應該給他們換一本書。我說他們有好幾本書,那是他們自己挑的圖案。
我跟某人說,我認識的人的小孩都不會畫這種卡片,這真是我看過最奇怪的母親節和父親節卡片。究竟為什麼封面都要畫一隻不討喜的昆蟲,然後把可愛的昆蟲放在內側或封底?顯然小P有選擇的問題,不然就是他搞不清楚什麼叫做不恰當。明明他生日時,收到一個好大好可愛的瓢蟲蛋糕,他當時開心地不得了;他卻分別給我們兩人畫可怕的蟲來祝賀我們的節日。
我決定明天去看一下他們到底有那些跟畫畫有關的書,也許該買幾本新的,省得我生日到時,又收到另一張蟲蟲系列的卡片。而且我要跟小P討論一下選擇的邏輯,以及正確表達感情的方式。
昨晚在餐桌上意外發現小P居然知道被媒體稱為淫魔的億萬富豪艾普斯坦在獄中上吊自殺的消息,我很吃驚地問他從哪裡知道的。他先說是用Google時看到新聞的,他哥就很激動地說他不應該看Google新聞。然後小P說他哥有告訴他這個新聞,然後小J否認,小J覺得他沒告訴弟弟這種事。不用說,小J也是用Google時看到的。然後我就很頭痛地看著這兩人為這事又吵嘴。對我來說,九歲小孩不該去看淫魔的新聞,十二歲的也一樣,即使他在學校上過一些性教育課程。有些沒營養且不是這年紀該知道的東西,他們根本不應該看。可恨的是,Google居然用它們的強大搜尋引擎,硬塞新聞給使用者,包括要用Google查詢的小孩。
別搞錯了,我可不是說小孩不能看新聞。別的議題我也許沒太多意見,但這議題我有我的看法。我就是那種從小看報紙看新聞的人,我並不意外小孩會去看新聞。人對這個世界本來就有好奇心,尤其這個時代變動的速度特別快。然而,Google提供的新聞,目標讀者都是成人。他們也許在工作時或閒暇時看到,會因此有話題跟同事、朋友或家人聊天。但小孩為什麼要知道淫魔做了多少壞事、侵犯多少女人,或者英國的王子跟王妃鬧著要脫離王室,知道這些八卦到底對他們學習、認識和了解這個世界有什麼幫助?什麼幫助都沒有,就是浪費時間,甚至還可能給他們錯誤的觀念。
我跟他們說,以前我上小學後,我們家訂了一份有注音的國語日報,上頭也有新聞,小孩看那份報紙的新聞,很合適。小J問我有什麼新聞,我邊嚼著食物邊苦苦回憶,實在是年代久遠,我想不起來了,只能跟他說,應該是總統做了哪些事之類的。總統的政策發佈通常都是大事,有頭版頭條的份量,而且那年代的新聞標準跟現在不一樣。不料,這小子聽了就亂笑一通,彷彿我講了一個笑話。雖然我可以跟他講解新聞標準的演變,但這是個大議題,我沒辦法在餐桌上用三言兩語解決。
其實我每次在手機點開Google,看到搜尋列下都是八卦新聞時,忍不住都要翻白眼,要是讓我來選擇新聞,這些新聞我全都不選。選擇新聞的標準是可以因人而異的。現在登入Google帳號後,再用YouTube,首頁有些節目會是我們以前看過或相關的,若不相關,可以選擇去除,長久下來,首頁出現的內容就會趨向個人化。這幾個月下來,我覺得Google的演算法並不完美,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因為我調整很久之後,我的YouTube的內容就會很局限於某個範圍。它經常給我重複的歌曲影片,但我並不想一用YouTube就聽某些歌手的歌。
小孩現在用來做功課和從事休閒娛樂的iPad,是用我的Apple id,然而我這些年來沒用到超過一小時,上頭的Google並沒有登入任何人的帳號,而且Google首頁的新聞似乎不能像YouTube那樣調整,所以就是Google要餵使用者什麼新聞,我們家的iPad就會收到那些新聞,然後小J、小P用Google搜尋時就會看到。他們兩個的學校作業經常有需要用Google搜尋,學校平時讓他們用Google Doc做報告,所以他們對Google非常熟悉,根本就是Google重度使用者。正因為如此,我對Google不管三七二十一,硬是餵特定地區同語文使用者相同的新聞的行為,感到非常不滿。
Apple最近讓家長可以調整小孩使用iPad/iPhone時的程式等。小孩睡覺後,我查了半天,想知道Google新聞有沒辦法設家長權,但似乎只能調整Google搜尋的內容,那個我們已經設定過了。我找半天都沒法把Google搜尋的主頁面變成只有一行搜尋空格,而沒有新聞的那種狀態。一氣之下,我乾脆把Google app殺了。某人提醒我,他們還是需要用Google搜尋。我說他們可以用Chrome,那個就沒有新聞了。如果哪天連Google Chrome都出現新聞了,那我們可能要寫信去Google抗議,或者換個搜尋引擎了。
住在北加的國中同學在臉書上放了一段她11歲的女兒用英語、國語和法語說最近在學校學到的耐心真諦的影片:「耐心不是等待而已,而是你在等待時的表現。」
正好小J他們在學校也學了類似的東西,但是回家報告的東西卻是兩回事。男生在學習和人際關係上,經常把人氣到哭笑不得。
小J說,老師教他們,耐心就是忍受你不喜歡的東西時,要微笑,即使你並不想要。他的印度死黨P後來在課堂上報告他實踐的成果。他說,他媽媽罵他時,他就微笑,即使他不想要。全班一聽,開始狂笑。P繼續說,然後他媽媽就更生氣,把他罵得更慘。老師聽了就說,她完全能體會有個小孩像P這樣的家長的心情。P反駁說,嘿,他可是個很酷的小孩。
我聽了也笑到肚子痛,難怪P和小J會變成好朋友,他們都有白目的時候。但P並不是笨,相反地,他很早就通過測驗,進了本學區的資優生行列裡。
感恩節那週,學校放假。P來我們家玩,中午吃披薩時,P提到他們同學G的單親爸爸和另一個女同學S的單親媽媽在約會。我聽了很驚訝,問他怎麼知道的。他說,G和S在學校常會在學校說對方是他的「繼姊/妹」或「繼兄/弟」(stepsibling)。聽起來,他們兩家的好事近了,值得為他們高興,因為小J三年級轉學過去時,G那時就是單親家庭的小孩,脾氣非常暴躁,難以親近,而且看得出來他爸爸有點力不從心,有時不能全面顧到他的生活,因為有次校外教學時,校車司機忍不住提醒他,他的鞋子已經嚴重開口笑,該換一雙新的了。
所以P不是沒有能力觀察人際關係的線索,而是故意氣他媽的。也可能是青春期快到了,荷爾蒙的變化所致。不過小孩把擔當主要照顧者責任的媽媽氣得牙癢癢,滿常見的,他們對在家時間短很多的爸爸,反而比較好。因此我對P的媽媽充滿同情,畢竟我家可是有兩個白目小子啊。
下週暑假就要結束了,我恨不得時間以三倍速快轉,因為每天在家都感覺要被小孩整死了,巴不得他們趕快去上學,我起碼能有一整個早上和中午的耳根安靜,我寧可去上課,把自己累死,也不想整天聽他們沒完沒了的吵架,而且吵得往往是蠢得要命的小事。
今天下午小J練琴練到一半,翻半天沒找到他的琴譜,然後發現掉到鋼琴後面的隙縫去,然後他就回頭怒斥弟弟,因為是弟弟弄下去了,他氣到拳頭都比出來了。我趕緊制止,要小P去撿出來。
那道隙縫說小不小,說大也不算大,所以小P過去之後,就把一條腿伸進去,用腳趾把哥哥的琴譜夾出來。小J看到了,更火大,再度怒斥小P用腳弄髒了他的琴譜。小P於是爭辯:「我是用大腳趾!」小J完全不接受,就從鋼琴上拿了小P的琴譜丟到地上,然後用他的腳在上頭用力前後擦過。
這下換小P嚎啕大哭:「他有香港腳(回台灣的後遺症)!!!他有香港腳!!!」小J再度怒吼弟弟:「你也用腳弄我的琴譜啊!」小P繼續哭:「我沒有香港腳!(哭倒)」
我這時在內心都不知道崩潰幾萬遍了,才短短幾分鐘,劇情就快速展開,我連插嘴的空間都沒有。但時間來不及了,趕緊把小孩趕出門上車,要送小J去上網球課。
之後我帶小P回家,要他趁哥哥不在趕快練琴。這傢伙居然理直氣壯的拒絕:「我不能練琴,因為哥哥的香港腳踩了我的琴譜。」我說:「那你換一本先練啊!」他說:「都夾在裡面。」
好吧,我說我拿去後院曬太陽,陽光會幫助殺菌,然後就拿去後院曬了二十分鐘的太陽。小P就這樣又混了二十幾分鐘,之後才告訴我,他還有另一本琴譜在鋼琴上,沒被哥哥踩到。明明我拿琴譜去曬太陽前就問他是不是只有那本,他那時跟我說是,之後才說還有一本,簡直就是耍我!
小孩放暑假,根本就是在家整大人,我快要被整到沒氣了,不對,是氣炸了。拜託趕快開學吧!
有天放學後,牽著小P的手往我的車走去時,小P跟我說那天有代課老師到他們班,因為他的老師跟著她二年級兒子去校外教學了,目的地是附近的山區。小P還說,他的老師每年都會選一次小孩的校外教學,跟著小孩一起去。我看看他,表示我聽到了。
做為一個雖然沒工作,但是生活很忙碌的媽媽,我平常不喜歡跟他們去校外教學,因為他們大部份的時候都去附近的山區,有時還滿累人的。而且我做的義工時數已經挺多的,我想保留點時間給自己。但我並非完全沒跟過他們去校外教學。小P一年級去聖塔芭芭拉動物園時,我去了。兩個小孩三年級去Getty Museum的校外教學,我也有去。帶小P他們班的四個人時,因為我已經有經驗了,沒花時間到處找路和迷路,每次看完資料上推薦的畫,就趕緊問路去下一站,最後竟是四個班裡第一組到達目的地的,比起當年帶小J他們班時,有效率多了。
後來有天去找寫作老師時,跟她聊到小孩抱怨我太忙,都不能跟他們去校外教學時,她說她最後悔的事,就是錯過小孩的成長,因為她一直都是職業女性。她說校外教學對小孩來說是大事,我便提到小P老師的例子,我說我會效法她。
所以最近一次校外教學前,我就勾選表示我可以去。通常每次老師會讓四個家長一起去校外教學,超過四個人報名就要抽籤。我本來以為在我交表前,已經有四個家長報名了,我不見得會被抽到。不過這次老師有選到我。那週又一直下雨,我們的目的地是農場,想到雨後農場一定是到處泥濘的景像,其實心裡有許多掙扎。
出發前幾天,我們要校外教學的日子本來有下雨符號,後來又沒了。學校有人去探勘場地,或者跟農場聯絡過了,他們表示鋪了稻草在地上,太陽出來地面就會乾得快,所以沒有取消(前一次我曾要跟另一個校外教學時,就因為下雨而取消,而且找不到日子,沒法改期)。
出發那天到了學校,老師發了名單和姓名貼紙,讓我們發給我們要帶的小孩,我要帶六個小孩,不過有個女生沒來。除了小P,有個女生是我上次帶過的,另外三個小孩裡,只有一個女生我不太認識,不過她是我帶過一個女生的死黨。
我們要去的農場規模不大,四個班因此分兩次去,我們和另一班共搭一輛校車。到了農場後,司機要在窄窄的兩線道上掉頭停在路邊,卻因為連日多雨造成路邊的泥土濕軟,再加上路旁就有結實累累的酪梨樹,司機花了好一番工夫才順利掉頭回到馬路上,大家本來都不敢講話,後來見狀都鬆了一口氣,趕緊鼓掌鼓勵校車司機。
我們在農場裡依舊分成三組進行不同的在地學習,分別是土壤、作物和昆蟲。我們幾個大人陪在一旁聽,也覺得頗有收獲。偶爾我們也有忍不住想笑的時候,當一位女農拿著種子圖,問小朋友種皮(seed coat)是在種子裏頭還外頭時,居然有人答裡頭。女農就說coat當然是在外頭,怎麼會在裡頭?媽媽們聽了就竊笑。
後來我聽到某方向有一陣騷動,原來是地上的一個洞裡有地鼠探出頭來。大家都想看,隔壁班的媽媽說她拍到了,晚點讓大家看。不過後來我也拍到了,看地鼠那個樣子,真的挺好笑的。地鼠基本上是瞎子,是靠聽聲音判斷四周動態的,我們剛好就在牠挖的洞附近,所以牠不時探頭想搞清楚狀況。後來我再經過時,發現那個洞已經被土蓋住,隔壁班的媽媽說是地鼠自己弄的。回家後我把拍到的短片放到臉書上,好些沒看過地鼠的朋友都說很可愛,遠在歐洲的朋友原來「打地鼠」這件事是真有原型,可是我看到牠時,牠只從同一個洞出來,我也沒工具打牠。住在鄰城、有個農場的朋友可不覺得地鼠可愛,因為地鼠基本上就是植物殺手,是害蟲一類。
趁著他們學習的時候,我在旁邊忙著拍照。好在跟了他們班去了兩次校外教學,每次都拍了很多照片,這樣我做年度紀念冊(Yearbook)時,才不用頭大上哪裡找相片。去年到處問認識的媽媽,也在班級網站問過,都沒有人有照片。老師那裏的照片不是全都符合標準,讓我很頭痛。今年願意幫小朋友拍照的媽媽有好幾個,但是有位媽媽專門繞著自己的女兒拍。照規定,每個小朋友出現的次數不能相差懸殊,我不能讓任何一個小孩變成相片炸彈(photobomb)或超級明星,就算那個媽媽拍的照片真的很好,我也只能取用少數。這時就慶幸我這兩次帶隊都有帶到那種不常出現在班級網站相片裡的小孩,我才有機會幫他們拍照,讓他們多點可以用在年度紀念冊的相片。
不過也因為如此,我的三月異常忙碌,義工時數特別多:美術課、校外教學和年度紀念冊。三項加起來,我貢獻了超過20小時的工作時間。這學年開始時,本學區針對義工有新規定,超過6小時就要做背景調查,而且要自己花錢,然後把資料提供給學區。還好我就是這個月跟去Getty Museum的那個月超過6小時的標準,否則,為了做義工,弄到要花錢花時間,甚至要暴露自己的隱私,就不是我想做的事了。
我們家兩小暑假參加游泳隊時,拿到參加游泳比賽的資格,只是暑假都很忙,最後一次游泳比賽報名截止那天,我們才從冰河國家公園回來,累得忘記報名,就這樣錯過了。
沒想到,游泳學校最近一次比賽前居然通知我報名,我打電話去問,她們說歡迎參加,於是我就透過教練幫小J報名,小J說只要報50碼自由式就好。
比賽當天,我收到參賽者分組,我居然看到小J的名字被列在100碼自由式裡。之後小J就一直鬧脾氣。報到時,因為我們晚報名了,所以必須另外登記。我把他的項目都跟工作人員說,小J很生氣,他不想我跟他們說100碼自由式。問題是,教練已經決定好各人分組,不是我們不講,他就不用比。他氣嘟嘟地說他不游100碼自由式。
正式比賽前,他們進行半小時的熱身。所有參賽者都要下水,四式都至少游了50碼。我在岸邊暗暗捏把冷汗,完了,他一個多月沒游,晚點還要比賽,大概比賽完就累死了。
然後工作人員開始發放分好組的參賽名單,小P拿著名單比對現場比賽的次序,然後我突然看到小J出現在水道另一邊,才發現他居然要比50碼蝶式。
我們家小孩經常在比賽時做奇怪的事。小J去年前參加小鐵人比賽時,多騎腳踏車一圈,然後以不到一秒的差距,與第三名失之交臂,於是今年他就不願意再參加小鐵人競賽了。這次他沒游多久,居然停下來調蛙鏡。真怪,之前都游了半小時,怎麼那時沒發現蛙鏡有問題呢?算了,年紀小、參賽經驗不足時,總是容易「出槌」。好在這種機會很多,希望他慢慢知道怎樣應對比賽中的各種狀況,未來就能減少發生失誤的狀況。
我們再看一次名單,發現他不只蝶式和自由式,還有50碼仰式和蛙式。他說他蛙式游不快,所以不比,我說沒關係,我也不希望他累到游不下去,畢竟好一陣子沒游了。而且他那組是11歲以上,有12、13,甚至14歲的人。男生發育的年齡是11歲半,有些美國小孩可能早一點。很明顯,那些年紀較大的小孩都發育了,不但個子高很多,體力也好很多。我看到有個13歲的小孩,一跳水出去就差不多到超過前1/3的地方。沒發育的11歲小孩都是來陪襯的,所以我覺得只要能完成比賽就很好了,其餘不強求。
我一邊幫小J緊張,一邊慶幸還好沒幫小P報名,因為他可能真的游不完。然而,現場最小的參賽者是4歲,他比了25碼蝶式、25碼仰式、25碼蛙式和25碼自由式,另外100碼自由式接力則棄權。小P3歲開始學游泳,算很早的,但他學到七、八歲才勉強學會了蝶式。相比之下,4歲小孩就會四式,還能參加比賽,簡直就是游泳神童!雖然他比賽時表現不算很好,該游仰式時,他游蛙式,蝶式的動作也不算標準,但這可能是他的第一次比賽,他的起步已經比99%的人早很多了。美國家長在運動方面對小孩的要求真的很高,跟亞洲家長在課業上的要求,可以拼了。
那個四歲小孩有個1歲多的弟弟,被媽媽背在背後。當那個媽媽幫4歲小孩拍照時,1歲小孩就伸手拉媽媽外套上的帽子或馬尾,把媽媽弄得很狼狽。我記得我們家小孩暑假在游泳隊練習時,有兩個媽媽帶著不到1歲的小孩來陪比較大的小孩上課,其中一個媽媽一週至少來2次(最多只能上3天)。我想到小P那種年紀時,不管做什麼事我都覺得很累,沒幫小J安排什麼活動。實在很佩服那些美國媽媽的精力和精神。
小P看接力名單時,看到小J也在200碼自由式接力名單上,教練真的給我們不少驚喜(還是驚嚇?)。披著毛巾休息的小J舉起他的手臂給我看,上頭寫著他參加的組別,沒有接力,他說完全不知道要比接力,沒人告訴他。他跟我說他沒法游了,因為之前比賽時,他的手臂扭到。我說他必須讓教練和其他組員知道,必須有人幫他游完他那50碼才行,否則他那組沒法比。但顯然沒有人有力氣幫別人多游,所以教練打回票,小J只好帶傷上陣。
他們那組接力比完之後,所有的賽程就結束了。所有家長收摺疊椅、遮陽傘等東西的速度超快,大概是怕晚點塞在停車場出不去。不過,大家應該也是抱著給小孩增加經驗值的心態,畢竟游泳隊成員每個月至少有一次游泳比賽,這種機會太多了。重點是培養小孩的體力和速度,這比單次比賽的成果還重要。
整個比賽下來,不算棄權的50碼蛙式,小J在四個項目游了300碼,加上熱身的200碼,一共游了500碼(457公尺)。我光用想就覺得累,別說小J了。那天晚餐因此讓他去他最愛的美式餐廳吃漢堡薯條。本來以為他會餓得通通吃光光,沒想到他居然留了一堆薯條沒吃,顯然是太累了。
小J上五年級以後,最期待的事,就是春天的三天兩夜Pali Institute之行。記得去年開學後的家長會,校長跟五年級的家長說,他兒子(小J上一屆的學長)去年也去了Pali,有活著回來,大家不用太擔心。這當然是玩笑話,但做為一個亞洲來的家長,我想的不只是小孩能活著回來就好,他那丟三落四的個性,我完全無法預期他會出什麼問題啊!
五年級結束前去Pali做戶外學習,是他們學校的傳統。去年小J還是四年級時,有天回家說,五年級的從Pali回去後,就一直炫耀Pali有多棒,所以他一定要去!但是每年都有幾個學生沒去,不是所有人都去的,不去的除了私人理由,還有因為長期表現不佳,被老師罰不能去。
位於San Bernardino山區的Pali Institute的費用很高,去年暑假為期一週的夏令營(含吃住),就要兩千多美金。雖然他們只去兩晚,幾百美金也是跑不掉的。他們學校是公立學校,很多學生來自低收入戶,不可能每家都出得起這麼貴的費用。所以照慣例,學校都會有為五年級的Pali之行募款的活動,就像每年的才藝表演前及中場休息時販賣的披薩、飲料等,都是為了四年級去Channel Island的校外教學募款一樣。家長會也會捐助一部分,剩下的就要家長出了。學校很好心地提供分期付款機制,一共可以分三期付款,給供無法一次繳清的家庭有喘息的空間。
除了金錢,師生在體能和戶外知識上也有所準備。五年級這一年的校外教學很多,每個月大概都至少有一兩次,大部分都是附近的山上,最後一次會是和四年級的學弟妹一起種本地的原生植物,那也代表傳承,把學校最高領導年級的責任傳下去。三月他們去了馬里布,做了戶外訓練。那晚小J很興奮,因為不是每個同學都像他一樣,做了大部分的活動,包括身上綁著安全帶,在半空中走過打橫的樹幹等。
在課堂上,老師也跟他們講了跟Pali有關的事。因為他們在Pali會跟其他十個同學和一位Pali工作人員住在一個小木屋裡,如何分配哪些人一起,老師也都讓他們寫了三位最想被分配在一起的同學,然後三個班一起分配,因為男女要分開。
春假完,上一天課,他們就去Pali了。睡袋早就買好了,但還是要教小J如何打包,有點擔心他到時弄得一團糟,畢竟我們家每次出門時,都是我在打包的。今年比較溫暖,他們在山上時,最高都有華氏60多度,就不必打包太多冬衣和雪鞋。但小J說,有同學帶了很大一個行李箱,因為那同學的媽媽覺得山上一定非常冷,打包了五件厚外套。但他們只去兩晚啊,我覺得還是男生省事多了,我就照著Pali給的單子打包東西。那裏不是旅館,除了睡袋,毛巾、個人盥洗用品等,都要自備。
他們出發那天,六點多就要出門了,因為學校預計七點左右就要發車。為了送行,平時睡到七點的小P讓他爸幫忙弄鬧鐘,六點半時把他叫醒。
小J出門後,我們就不能跟他聯絡了。頂多寫email到Pali,不過,在我看來,也沒必要,他只去兩晚。當初我們在學校看Pali的介紹影片時,某人就笑說,那裏的措施就是要擋像他爸媽那樣,會突然跑上山去看小孩的家長。他小六時,有次跟老師同學出門旅行,他爸媽不說一聲就跑去看他,他玩到一半被告知家長來了,很錯愕也不開心,他媽看他那樣,自然把他訓一頓。
老實說,我聽了很吃驚,這麼重要的事,怎麼沒在婚前告訴我?要是早知道,我才不要跟這種媽寶+有掌控欲媽媽的人結婚。
小J的奶奶這次因為長孫第一次獨立出門,又想要做些什麼事,害我很擔心他們又跑上山去看小孩。家長放手,但是祖父母不放手,這也是很令人頭痛的。我真怕小J的奶奶在打造出一個媽寶之後,又打造出一個奶寶。不過還好,Pali夠遠,她們現在沒力氣開那麼久的車去看小孩。
小孩出門後,說不想念是假的。那天天氣頗涼,讓我一直擔心他有沒把外套穿好。要吃晚餐時,某人照例拿了四個碗準備添飯,然後才想起,小J不在,他多拿了一個。平時總跟哥哥吵個不停的小P,安靜多了,沒有一直哭鬧:「哥哥對我不好!哥哥弄我!」倒是因為小J出門前用十分錢雇他幫忙照顧線上遊戲,所以小P也很忙。
平日小J在的時候,都說不要吃豬肉,而小P一直想吃用蘋果汁和蘋果醋煮過的BBQ排骨,我一年多都顧慮小J而沒做。既然他出門了,我就趕緊做給小P吃。出門的小孩顧不到,只好顧在家的小孩。
校長很體諒我們想念小孩的心情,三不五時就發信告訴五年級家長:他們都很好,老師拍了些照片,家長可以上網看。於是我就看到小J在山上居然只穿一件上衣的照片,我在山下都冷到穿毛衣了,他居然穿那麼少!很擔心他生病回家。
第二天去上課時,哥倫比亞同學問我看到小孩的相片了嗎?她大兒子在另一班,那班老師似乎沒拍什麼相片,所以她沒看到。比起來我們老師在這方面,給我們比較多的訊息。哥倫比亞同學說她很想念小孩,我說還好我們都還有一個小的。她說對只有一個小孩的人來說,當小孩出門時,真是太難受了!我說所以現在要預備小孩以後上大學時的情景了。
週五中午,校長發信通知家長準備接小孩,稍晚就通知說他們會在一點半到四十五分間抵達。我到學校時,已經有好多家長圍在被充當遊覽車停車場的籃球場外等候,心情難免激動:我的孩子要回來了!當我簽退完,看到他抱著大衣,滿臉笑容地拉著行李、抱著睡袋向我走來時,之前的擔心通通都放下了。雖然之後聽到他第一晚居然沒洗澡,有點無力。不過小孩第一次離開家嘛,人安全回來,東西也都帶回來,已經很不錯了,讓我可以稍微放心。
之後他就跟他去年形容的五年級生一樣,講Pali講個不停。他對那裏的食物很滿意,覺得帶他們的人也都很好,解剖了花枝和研究了貓頭鷹的糞便,嘗試了射箭和空中走繩索等戶外活動,所有的一切,都帶給他難忘的回憶。對了,他們還跟來自Google那區的一個私立學校六年級生發生(集體)口角,不過他們在球類比賽時擊敗對方,這也為他的Pali之行增加不少色彩。
謝謝學校給我們的小練習,未來多幾次類似這種的經驗,讓我們可以慢慢學會放手,看著小孩走向自己的人生。
這個寒假,難得沒安排去什麼地方玩,就在家裡過節。兩個小孩都收到他們喜歡的玩具和書,早上去打完網球後,經常坐在地上玩這個聖誕節收到的Machi Koro Bright Lights Big City Card Game,他們一天可以玩個至少三次。這種全家可以玩的遊戲,我每年都會送他們一盒。今天小J就跟我們說,去年收到的 Indigo Family Game怎麼那麼遜?
明明他們之前玩Indigo也玩得挺樂的,有了新歡就嫌舊愛沒顏色。這種喜新厭舊的個性,雖是人之常情,但為母還是有點憂慮。
我跟他們說,以前他們年紀小的時候,能玩的東西不多,比較簡單。最早的那個,是小J五、六歲左右收到的Hape Sweet Treats Color Matching Learning Memory Game。那個遊戲是丟兩個骰子,根據骰子上的遊戲,在一堆硬紙板糖果裏,找到正確的顏色組合。小J剛開始玩的時候,小P才兩、三歲,沒法玩,只能眼巴巴地看著我們玩。所以我們和公婆都輪流陪小J玩過那個找糖果顏色的遊戲。不算特別有趣,但可以訓練小孩用顏色來找東西的能力,還好我們家沒人有色盲,否則就沒法玩了。後來小P長大一些,終於也能玩時,好像就只有婆婆陪他玩過。
隔年,小J收到一盒PERFECTION。 這盒遊戲裏有25個不同的塑膠圖型,必須在25秒內放到合適的位置。我們剛開始都沒法把25個在限定時間內放完,但我們是大人,能放的數量還是比較多。後來小J抱著這盒去爺爺奶奶家練了一下午,晚上回家時,他已經可以在25秒內把25個塑膠圖型放到正確位置了。他最厲害的時候,甚至只要21、22秒就可以放完。於是我們就輸了。小P當時還不到五歲,其實還不適合玩,但他也想加入,很不幸的是,他動作最慢,放完的數量最少,於是剛開始都會生氣,甚至哭鬧。後來他也自己練到可以在25秒內放完25個圖型。於是這個遊戲就功成身退了。
之後有一陣子他們迷拼圖,然後就是去年開始玩的Indigo。這遊戲雖然建議給八歲以上的小孩玩,不過六歲的小P跟著玩也沒問題。Machi Koro 則是給十歲以上的小孩,今年七歲的小P同樣玩得很樂。自從小P能跟著我們玩這些遊戲後,他們兄弟就可以一起玩,雖然他們還是喜歡邀我們一起加入。我們一開始往往能占上風,玩久之後,他們的技巧比我們好,反而是我們接連落敗了。Machi Koro比Indigo好玩,也更花時間。雖然紙盒上說可以玩個半小時到45分鐘,但我們曾經玩到一個半小時,都超過他們睡覺時間,還沒有分出勝負,然後沒有人想放棄。這時當然只有大人出聲喊停,否則小孩一定選擇繼續玩。
他們很多同學都已經玩起電動遊戲了,不過我們只讓他們在電腦上下西洋棋。其餘時候,他們就是玩這類遊戲。雖然他們也會玩到廢寢忘食,好像上癮了,但起碼不傷眼睛。
聖誕節前,小P要去參加一個同班同學的八歲慶生會。我準備的禮物是Ravensburger Labyrinth。小P看到就想要我留下來,因為他說Ravensburger的遊戲都很好玩。真識貨,這是我特別找來的。我跟他說,沒關係,我有機會可以再買。後來聽小P說,他的壽星同學收到很多樂高,我們送的比較不一樣。隔些天又聽說那個同學跟他哥哥玩了我們送的遊戲,贏了他哥。希望他們喜歡這個禮物。
看來有機會應該好好研究這類遊戲,看看往後幾年可以送什麼。
上上週一下午,因為離開教室晚了,所以讓兩個小孩放學後在門口等了一會,平時我都是早早就等在門口,一打鐘,校園督導開了校門,我就跟其他家長進去接人。
一接到人,小J立刻跟我抱怨那天學校的中餐有多難吃。我問他吃什麼,他說是烤乳酪三明志(Grilled Cheese Sandwich)。我又問,那另一個是什麼?他說是火雞肉熱狗。我說,是我的話,應該會點熱狗,有別的選擇的話,我不會吃熱狗,但一點點起士的蛋白質不夠,熱狗起碼有肉,可以有多一點蛋白質。小P說他就吃熱狗。小J跟我說,妳能不能跟學校說不要給我們假食物。我說,別抱怨了,星期一我要上課沒辦法,明天我會送便當。
然後接下來三天就是我送便當的日子。週五他們學校中餐固定有披薩,所以我就可以放假一天。但下午回家,他們一定要吃點心,因為份量不夠。從五歲的幼稚園大班生,到十、十一歲的五年級學生,三塊五買的中餐份量是一樣的,都是一片披薩而已。也許那份量對低年級的小孩來說,剛剛好,對高年級的男生來說,絕對不夠。我曾跟小兒科醫生提到這情形,她聽了說很荒謬,不同年紀小孩需要的份量絕對不同。
我對做便當沒有任何熱忱。臉書上有很多媽媽分享自己做的便當,有一批人喜歡做可愛的造型便當。不說陌生人,光我的國中同學就有三位熱衷於做便當,而且有兩位做的是日式的造型便當。看到那每天不同卡通造型的便當,我非常佩服,我可不願意在廚房站半天,就為了用海苔剪個好小好小的眼睛和鼻子。我已經不年輕了,用紙剪那麼小的東西都可能考驗我的眼力和眼手協調的程度,何況是用手抓久會變軟的海苔?
但我相信這種事是有群體氛圍支撐的。我那兩位同學有位要好的小學同學在日本,日本媽媽擅長做造型便當,她們有各種道具和資源。美國Amazon上也有不少這種日式便當點子書,作者幾乎是日裔。日本小孩大概很習慣打開便當就要給別人一個「哇!」這是一種門面。沒拿到同學「哇!」一聲的小孩可能就回家跟媽媽要一個能讓別人驚豔的不同造型便當。
還好我們這區沒甚麼日裔。我拿著同學的造型便當照問兩個小孩:「你們有沒同學帶這種可愛的便當?」他們都搖頭說沒有。亞洲媽媽對小孩的關懷,似乎是用做便當來表現。美國媽媽相形之下,不太花長時間準備小孩的午餐,她們有很多便利的選擇,超市賣的切好水果、餅乾和起士組、小胡蘿蔔和芹菜等,她們主要把時間花在做義工上,尤其我們學校規定每個月每個家庭至少要貢獻三小時的義工時間。我去年一個月至少要花八小時做義工,基本上,我要做美國媽媽和亞洲媽媽的事,所以我覺得能提供新鮮、營養的便當就好了,我不追求任何造型,因為做造型只是為難自己。如果有些媽媽覺得她們能享受做造型便當的樂趣,那也很好,只是那不是我的追求和嗜好。我平時都跟小孩說:新鮮有營養的食物就要吃,即使有時候不合你的口味。
不過,他們同學之間也是會比較彼此的菜色。有時他們看到某個同學的便當有他們喜歡吃的東西,就說對方很幸運。
有回小J說,他們幾個人說另一位西語裔同學M的中餐都是垃圾食物。因為那個有體重過重問題的同學帶的總是餅乾、果汁之類。第二天M的媽媽在中餐時間到學校找他們,然後問他們幾個:「你們昨天是不是說我們家M吃垃圾食物?」他們幾個都說是,然後小J一個白人同學更大聲地說:「對啊!妳看某某的便當,他吃的是垃圾食物嗎?妳再看看某某某的便當,他吃的是垃圾食物嗎?」聽說她甚麼都沒說就走了。我跟小J說,你們真不給人家媽媽面子,不過這年紀小孩似乎不懂甚麼叫委婉。後來過一段時間再問,M帶著仍舊是那些東西。但M家並不是沒錢,可能就是他們對健康飲食沒甚麼概念。這兩天聽說M有舊款的好幾型iPhone,都是他們家大人換最新機種後,把舊型給他用。這讓小J非常羨慕。
更意思的是小J越南同學的例子。小J還沒轉學進去時,越南朋友說她每天早上都做她兩個小孩和她中午要吃的東西,然後趕在中午前送去。有天晚點送了,她兒子就說:「媽,妳可以不用那麼辛苦,我們買學校的中餐就好了。」這讓她很傷心。後來等小J和小P都轉學進去了,我開始幫兩個小孩送便當,有天居然看到越南朋友的女兒拿著一大包餅乾前往午餐區。我問小J,他說越南同學的確吃過餅乾當中餐,因為他媽要做義工很累,沒辦法幫他們做便當,而且他們家沒有先吃蛋白質的規矩,因為有天那同學帶的是塗了cream cheese的貝果,以為小J會很羨慕,就在小J面前很得意的樣子。我聽了就覺得有點好笑。他們就算描述這麼簡單的事情,難免帶著特定觀點。
小J剛上幼稚園時,的確曾經為了同學中午吃洋芋片,而他沒有,回來跟我吵。但經過好幾年,慢慢灌輸他正常的觀念,他現在比較能接受我所謂的「正確飲食」。他們現在經常用多媒體學習,所以偶爾我看到一些關於飲食問題的短片,我也會讓他看,幫助他理解正確的觀念。
小J最羨慕的,是一個中國大陸第二代同學。他們家爸媽都要上班,但是他奶奶會早起幫他們做便當,據說有時菜色不錯。但是有天我讓他們帶有機培根蛋炒飯,小P正好跟那家的弟弟一起吃中餐,那家的弟弟也沒問可不可以,就把小P的一大塊培根挖走,然後把他的小餅乾分幾塊給小P。其他也有幾個小孩也很眼饞,如法炮製一番,於是小P的有機培根都沒了,然後多了一堆垃圾食物。我後來知道,就要他保護自己的食物,而且要知道最重要的食物是什麼。學校也說過不能交換食物,因為有些小孩會過敏,小孩自作主張換食物,容易出問題。
每週都要帶三天便當,久了難免重複,我有種做便當做到江郎才盡的感覺。小孩也會抱怨他們不要再吃這個那個,更讓我覺得心塞,真是吃力不討好。我說,這樣好了,讓爸爸幫你們做便當。小J從上幼稚園大班到二年級,不吃學校午餐時,都是某人幫小J做便當的。某人那時說,跟他要好的印度同事也幫他兒子做便當。所以爸爸做便當不是什麼特別的事。但是現在小J聽了就喊:"NO~~"嫌他爸做的不好吃,打死不肯。小孩那麼挑剔真的很讓人頭痛。我跟他說,他們只有三個選擇:爸爸的便當(很可能是麵包跟杏仁醬加起士片)、媽媽的便當和學校的中餐。他最後還是選了媽媽的便當。
這次開學前,一直很欣賞的Planet Box打八折。我本來屬意買兩個,但是加進購物車後,發現太貴,就暫時沒結帳。之後又看到一款造型很漂亮又能保溫的印度便當盒,有兩層和三層兩款。把兩個小孩叫來問。小J說他食量大,而且一定要吃熱的便當,所以他要買三層印度便當盒。小P則屬意美式Planet Box,因為他有幾個白人同學都用那種。本來照他的食量,我應該買中型的,但是看到好多隔間,我絕對不可能有那麼多種食物把每格都放滿,再想到他可能明年食量就要開始衝刺了,所以我就買只有三個隔間的最大那款。後來證明我是對的,只有三個隔間比較好用,最大一格放主食,第二格放蔬菜,最小的放水果,剛剛好。
開學至今,令我意外的是,號稱胃口大的小J每天都沒把便當吃完。倒是胃口小的小P每天都吃完了。後來才知道,小P因為吃得慢,早餐往往沒吃多少,他爹就帶他們上學了,讓他到中午時就很餓,所以不管我給他多少,他都能吃完。而小J的中餐時間等於他的交際時間,他忙著講話又要去玩球,所以沒空把便當吃完。
這兩天送便當時,都碰到小P提早下課,他嫌我去晚了,一副不高興的樣子。但我進學校時,根本沒到學校網站說的二年級中餐時間,是他們下課早了。於是想起我小時候,看到中午校門口有一群媽媽送現做便當給同學時,十分羨慕,希望有天也有此待遇。但我媽從沒送過一次便當給我。我們小學的便當總是一蒸就是好幾小時,我媽最喜歡做的方便菜之一,就是切絲的胡蘿蔔,或者青椒炒牛肉,不管青椒或胡蘿蔔,經歷久蒸之後,難聞又難吃。記得我在幼稚園大班,第一次打開便當時,看到一堆胡蘿蔔,而且味道變得很怪時,立刻大聲地哭出來,最後被叫到老師辦公桌旁,站著吃完我的便當。現在我們家兩個小孩比起我當年,算是好命多了,但他們卻嫌東嫌西,這是兩個人在福中不知福的小孩。也許有一天,要讓他們看看甚至體驗不同地方小孩的生活,他們才會懂得珍惜。
住在灣區一帶的大學同學貼出她們招待十個十歲小男生過夜的相片,附帶說明:「無限供應的食物,還有無止盡的打掃」。我看得目瞪口呆,除了按讚,忍不住要表達我的佩服之意。原因無他,我們家也有個十歲小男生。但光餵飽這一個就把我累得快人仰馬翻,遑論十個!
暑假前去看中醫,她說我太忙碌了,要多休息,還問我暑假會不會輕鬆一點。我苦笑說不會,因為要忙著接送他們上夏令營,還要把他們餵飽,這是很艱難的任務。
說實在,我不喜歡小孩放假的日子。因為他們就算在家沒事,小J也會隨時在兩餐中間跟我說:「我還餓!」這是我最怕聽到的一句話。
我記得我小時候的點心常是持久乳和餅乾。每次跟小孩去校外教學,也看到很多美國小孩帶洋芋片、果汁等食物。但我這一兩年接觸到的營養觀念讓我早就放棄用大量澱粉餵食小孩的做法,雖然那是很省錢又省事的做法。但這省錢省事的做法是有很多副作用的。那些美國胖小孩,都是吃這些高糖高澱粉的食物養出來的。據小J說,他們有同學體重高達一百一十多磅(五十公斤以上),好幾個小孩的腰圍都比我這個生過兩個小孩的媽媽還要粗。
而我們家小J非常瘦,他的體重經常只在同齡人間排倒數12%~20%左右。他說他是他們班最瘦的男生,加上女生的話,頂多有兩三個比他瘦。他最大的願望就是長胖。最近一次檢查,他跟小兒科醫生說他想當大胖子,看過很多有肥胖問題小孩的醫生因此嚴肅地跟他說,要小心你心中所想的。我很同意這句話。雖然他嬰兒時期胃不好,很容易吐奶,吃香蕉和嬰兒米粉等高糖、高澱粉食物就睡不好,到兩三歲都吃得不多。但七、八歲以後,他的胃口也漸漸打開。為了不震盪他們的血糖,同時提供營養所需,我們家的點心通常是肉乾、堅果、起司和牛奶等蛋白質食物,有時還要加個蛋。而蛋白質比碳水化合物貴多了,同時容易壞,於是我三不五時要去超市補貨,畢竟我們家房子小,只有一個冰箱。
在我參加的台灣食物團購群裡,有個媽媽每次的訂單都會讓我很吃驚。因為她動輒買兩、三百美元以上的食物,而且團團如此,是個超級大戶。聽團購發起人說,當初說好,只要我們合購金額達一千美元,那些店家或私人經營的業者,就願意開一兩小時來我們這裡出貨。現在只要那個媽媽一下單,金額要破千是輕而易舉的事。我們本來以為她都不自己開伙的,不過最近聽說她有兩個比較大的青少年兒子,食量比較大。那我完全理解,我可以想像她們家真的需要比較多的食物。她們應該有個很會賺錢的一家之主,不然這樣下去,感覺很容易被吃垮。
我們這裡還有個蔬果團,可以買台灣人常吃的蔬果,但是價格非常高,我至今沒下過單。不過我聽說好幾個認識的媽媽每週會固定下百元單,這樣就可以在自家門口領貨。我算一算,我們每週去農夫市場買菜的錢頂多十幾塊,如果偶爾奢侈點再買些水果,頂多再加一二十塊,一週怎樣都不會花到一百元在蔬果上。現在夏天天氣熱,蔬果容易壞,就算沒壞,放久了營養價值也會減低,我寧口常跑超市補貨,也不要一次冒險買很多。
曾看過有人問在美國生活要如何拿捏開銷,有熱心人士就說青菜比較便宜,但水果就很貴。跟台灣人的觀念不同,美國人並不強調水果的營養價值,更不強調吃水果這件事的必要性。其實水果有的營養,在蔬菜裡應該都有。而且水果糖份高,要視做飯後甜點的角色,不是想吃就吃,更不應無限供應,否則容易造成血糖問題。我還滿慶幸我們家小孩不會成天吵著吃水果,不然食物的花費就更可怕了。
今晚小J跟我們說,他從年初至今,已經長了六、七磅!現在已經有29公斤。我希望我們的體重計沒問題才好,他早期都是一年只長四磅(不到兩公斤)的。如果屬實,那我該感到欣慰,今年努力餵養小孩,如今有成效。不過,我們家七歲的小P現在還在小鳥胃階段。如果明年他也進入大胃王階段,我大概要更傷神了。要讓小孩吃好又吃飽,還要不被他們嫌棄,真的不容易啊。
中午開了信箱,看到幫小J訂的Sports Illustrated Kids雜誌來了,進了家門就跟他說,他等待多時的東西來了。因為七月底時,他就跟我說:「我的Sports Illustrated應該要來了!」我完全記不得這些雜誌的寄送日期,只能跟他說:「如果來了,我就會給你。」所以他聽到雜誌來時,歡呼了好一陣。
六月中左右,我無意間看到Getting Boys to Read網站提到,給男生看雜誌,也是讓他們閱讀的一種方式。而且訂閱雜誌很便宜,每隔一段時間,小孩就會期待信箱裡有專門給他們的新鮮資訊。
這話倒不假。
說起來,我們家小孩看雜誌的時間算挺早的。小J七歲時,我就開始幫他訂雜誌,他的第一本雜誌是Zoobooks,然後是Boys' Life、Spider和Sports Illustrated Kids。小P更早,他五歲時,就有專屬於他的Thomas & Friends雜誌,裡面有可以塗顏色或圈寫的一些東西,每期還有一張海報。後來他不喜歡Thomas火車了,自認夠大,不要再看那種太baby的東西了,我就幫他換了本National Geographic Kids。
幫他們訂雜誌時,我覺得他們挺幸福的,生活在美國這樣一個雜誌大國。不免想起我七歲時,偶然在我們家一樓的樓梯間撿到一張國語日報,就翻來覆去讀了好幾遍,然後央求家裡的大人幫我訂,然後就一路看到高二,直到我再三跟我媽強調:「我已經夠大了,不想再看國語日報了。」她才停止訂閱。
我最早訂閱美國的雜誌,是Amazon的禮物。很多年前,Amazon常有買某些商品達多少元,可以獲贈一年份的雜誌,我因此看了好幾種。其實早在台灣工作時,我常有機會翻翻美國的雜誌,但公司訂的都是硬性雜誌,而Amazon送的是軟性雜誌,跟生活、健康、時尚等類有關,比較符合我那時的興趣,也開了我的眼界。
後來Amazon不送了,我就自己訂。因為美國的大眾雜誌實在便宜得不像話,像之前訂過的Parenting雜誌,促銷期一年只要五塊或七塊,根本就是台灣很多雜誌一期的價錢,怎可能是十二期的價錢?我想以前的老闆若聽到有人提出這種促銷方案,應該會立刻斬釘截鐵的拒絕吧。今年開始學畫後,我也想看點跟藝術有關雜誌,但是一查,每本都不太便宜。看來藝術類雜誌比較冷門,願意贊助的廣告商有限,所以訂閱價就比一般生活性的雜誌貴很多。
每次去看醫生,在候診間我總要找不同的雜誌來翻翻。曾經在整脊師那翻到Sunset雜誌,一翻就愛上了,這幾年便一直訂閱這本雜誌。說來好笑,這家雜誌曾寄促銷方案給我,但那時我沒看過也沒聽過這本雜誌,一看到信上頭寫「給資深公民的促銷方案」,便皺著眉頭扔了,我明明不老,不接受「資深公民」的稱呼。後來想訂這本雜誌時,我覺得如果當初他們給我的價錢夠低,我那時應該忍氣訂了,而不是丟了那封信。
雖然美國雜誌這麼便宜,但看的人也許不太多。小P上Pre-K時,有次老師跟家長徵求美容、化妝等雜誌,因為她們想用裡頭的有整頁臉部的廣告頁,讓小朋友剪五官的某一部分來做勞作。我那時手邊正要出清一批親子雜誌,裡頭有老師所需的圖片,我便全給老師了。我問老師:「有其他家長給妳們雜誌嗎?」老師回答:「沒有,只有妳。」當時她們班上,有一半是印度小孩,其他的則有美國人、西語裔等。我覺得很有意思,居然只有我這個東亞來的新移民看雜誌。其實我覺得新移民更應該看雜誌,這樣就可以知道那個國家的人用甚麼角度來思考事情。
在美國看雜誌有種感覺,就是資訊都是第一手、最新的。等我再看台灣的媒體文章,每看到當中轉引或翻譯自美國某本雜誌的文章,難免有看二手資訊的感覺。
後來小J上小學了,他們學校每年都發兩本厚厚的目錄要家長買東西,然後廠商會將經費會挹注到學校。我對上頭的東西不太有興趣,曾買過一個口碑不錯的三件式保冷袋,買菜時必備,這樣就不需要用超市的塑膠袋或紙袋。這組袋子經常在超市被稱讚和詢問,可是我買過一次,就不需要再買了,最後只好訂雜誌。上頭的雜誌金額,當然比Amazon貴,但是要捐錢給學校就只能這樣。我訂完我要的雜誌後,就訂給小孩看的。當時原本還擔心會不會太早給小孩看這種東西了,因為查了一下其他人的評論,似乎都是大一點的小孩喜歡看。後來證明,興趣是可以培養的,也許七歲看運動雜誌有點早,一開始看這些東西,甚麼都不懂,所有的運動明星都是陌生人,可是久了,小孩也能慢慢知道一些東西。
前陣子,小J突然發現Sports Illustrated雜誌有球員卡,他便回頭翻之前的舊雜誌,把裡頭所有的球員卡都撕下來,研究他們的個人資料。要是有人的生日跟他很接近,他便可以興奮半天。這讓小P羨慕不已,於是也開始亂背一些東西,例如他爸很久以前收藏的足球刊物裡,某隊和某隊比賽的分數。
所謂「人不痴狂枉少年」,雖然他們的某些狂熱行為在我看來很傻氣,因為無傷大雅,所以我從來不去干涉。等到小J著迷到上網查他喜歡的球星比過的所有比賽,連在外頭玩都要我們用手機查球星剛剛比完的比賽得分和結果時,我覺得他根本就是一個熱烈的小球迷,跟小女生看明星雜誌的心態差不多。不過,換個角度想,如果他們著迷成這樣,必須花更多時間去研讀資料,似乎也不是壞事,而且現在還是暑假,輕鬆點!
有天傍晚,某人帶小J出去打網球,小P不願意跟去撿球,就在家裡玩,我則在廚房準備晚餐。挑菜挑到一半,突然聽到小P說:「嗨,我是小P!」我納悶他跟誰講話,便轉頭看他在做甚麼。開放式廚房的好處就在這,人在廚房時,還可以看到廚房以外的動靜。
然後我就看到小P站在鋼琴前,繼續說道:「我今年六歲,我要表演的是公雞啄啄。」然後就坐到鋼琴前面開始敲鋼琴,當然,是亂敲一通。
我本來詫異了一下,然後忍不住暗暗地笑了:他這是在做上台表演的準備啊!大概是小J學琴這兩年,小P看過哥哥上台表演五次,產生「有為者亦若是」的想法,所以自己把台詞準備好了,只是他還不會彈琴,琴技待補上。
後來就悄悄地跟某人說這件事。我本來訝異他從哪編一個曲目出來,某人一說,我才發現原來在小J的第一本鋼琴樂譜上,的確有這個曲目。某人說:「看吧!我早就跟妳說他在看那本樂譜了。」我本來以為他只是隨便翻翻而已,居然不知道他心裡已經有千迴百轉的念頭了。
之後他又不時練習他的台詞,甚至在看過別人表演的影片後,練習表演鞠躬。昨天他的姨婆和表姑帶著小孩到我們這裡來玩,他也在奶奶家表演了一次,據說有六首曲子。他說有兩首是爸爸教的,兩首是哥哥教的,另外兩首是他自己學的。
某人因此催著我幫小P安排鋼琴課。照我最初的想法,小J滿七歲以後才開始學琴,那小P也等到七歲再學。後來好像是他說想學鋼琴,但我又顧慮到他的手的發展,於是決定等過六歲半再學。但某人不知道怎麼一回事,前陣子就一直問小P何時要上鋼琴課,要我趕快幫他排。
我想了想,以前小J五半歲時上過kindermusik,後來老師結婚去了,沒開課,所以小P三歲以後就沒上過kindermusik了。既然學校沒有音樂課,那就去上一點鋼琴課好了。之前聽過鋼琴老師說,她有一對小姊弟學生一共上一小時的課,四歲的弟弟不想上課時,就換姊姊上。小J現在上四十五分鐘,所以那我就問問看我們家兩個能不能一共上一小時,如果小P連十五分鐘都上不了,那就讓小J接著上。
明明都安排好了,某人又有想法了。他覺得小P有只有三分鐘熱度的個性,很怕他上沒多久就說不要上鋼琴課了,或者不願意練琴,這樣對小J來說很不公平。這真是弄得我很頭大,哪有家長這樣反反覆覆的。當然,小P的紀錄不良在前。他去年吵著要跟哥哥一起學西洋棋,結果上課不太乖,讓老師覺得他太小,不適合上。不過,今年再度上西洋棋,他就好很多,甚至自己認為是班上程度比較好的,因為基本的規則他都知道了,其他人才剛學一點而已。
之前看一本書,當中提到很多五歲的小男生比較坐不住,六歲以後就會好很多。小P滿六歲不太久,我不太確定他是不是比五歲穩定多了,不過,看他這麼熱切排練的份上,還是給他一個機會,讓他有天可以嘗試真正上台的感覺。
記得小孩還是嬰兒時,我訂了親職雜誌。有回看到雜誌上有篇關於嬰兒某些成長的最佳階段,趕緊仔細一一核對,有一項好像晚了點,有些還沒到。雖然比雜誌說的晚,不代表錯過就沒機會了,只是事倍功半,但是照顧嬰兒畢竟是很累人的事,之後我還是小心地照建議時間讓小孩多練習某種能力,以求順利過關。
不過小孩大點,我就沒訂這類雜誌了。某天把那些舊雜誌做剪報處理時,正好看到一篇提到學音樂的最佳年齡是六到八歲,那時正準備讓七歲的小J去學琴,看到那篇文章,我覺得不用再拖了,既然落在最適年齡的中間,就去吧!
後來再想起學才藝的合適年齡這回事,是因為小P的關係。小P看到哥哥學這學那,也會吵著說他要學。但我覺得小J學幾項才藝的開始時間還不錯,他從七歲開始學鋼琴、網球和西洋棋,成效還可以,所以我打算弟弟也照這樣的時間去學就好。
當然很多人學這些才藝的時間早多了。我用中文搜尋「學才藝 最適合 年齡」時,看到一篇中國大陸的文章,上頭提到的年齡都比我認知的早多了。說到學才藝,中國大陸的父母最拼命,到了美國的也一樣,每一個都可以講出一大篇心得,四、五歲就去學好幾項才藝的中國大陸第二代多的是。
不過這方面的事,我寧可用英文查美國人的講法。像"What Is the Best Age to Begin Piano Lessons?"就有說,要看小孩的手掌大小、手指靈活度和興趣。我始終覺得五歲學琴太小了,雖然小P一直吵著要學。偏偏上次我們去小J鋼琴老師給學生辦的演奏會時,他看到一個四歲的中印混血男孩也去表演,便覺得人家可以,他也可以。但是考量到五歲小孩的小肌肉發展、耐久度和每天能靜心練習的可能,我還是覺得他六歲半以後再學就好。小J七歲剛學時,老師說過他的小肌肉還很弱,那六歲時當然只會更弱,不會更好。五歲小P畫畫的能力比小J五歲時畫得好,剪紙也剪得比同學好,也許他小肌肉的發展比哥哥好一些,所以可以考慮讓他早幾個月學,但是不用早太多。
在小J之後上鋼琴課的,本來是個十一歲的華裔女生。她的程度不錯,才學三年就考到CM檢定考五級(通常學一年晉一級)。老師說她是八歲開始學,學了一年就直接跳考CM二級還三級。小J學了半年多,考的是初級。後來那個姊姊換時段了,接在小J後面的是個十一歲的印度女生,比小J晚開始學琴。有次我們剛走出老師家,小J就笑說那麼簡單的大調,她彈錯了。我叫小J別笑了,他比較幸運,開始學的時間正好,也許十一歲開始算有點晚,她要花多一點時間才能達到早三、四年起步能到達的準確度。
暑假的時候,小J要去學西洋棋,小P也說要去。小J今年三、四月剛學西洋棋時,我幫他買了一盒可以用抽牌的方式決定方向的簡易西洋棋,好幾個家長說他們的四歲小孩也會玩。後來小P因此就認為他會西洋棋了,所以哥哥要學,他也說要學。正好離我家最近的活動中心開的西洋棋課是給五到十四歲的,我就幫剛滿五歲的小P報名了。這其實不太尋常,因為我以前看到都說要五歲半以上才能上這堂課,另一間甚至說要七歲以上。第一堂課上課之前,我發現有另一個媽媽帶著兩個兒子來,她的小兒子七月才滿五歲,所以六月底開課時,他不滿五歲,比小P還小。第一堂課上完後,小孩都不開心,因為老師直接要他們下棋,而不是講解。他們還說老師脾氣很差,把好幾個人都說了一頓。小P被老師說根本不懂將軍(checkmate)為何物。我聽了很納悶,這不是很正常嗎?就是不會才要學啊!更慘的是,老師還寫信來跟我說,小P如果覺得這堂課太難,我可以去活動中心退費。我們家小孩學才藝這麼久,我第一次收到這種信,覺得實在不知該說甚麼。顯然接到這封信的人不只是我,另一個小孩不到五歲的媽媽也收到了,他們兩個小孩再也沒出現過。之後的課程證明,以小P的年齡,上西洋棋的確是太早了。所以我覺得等到七歲,再讓他試試看吧。
最近頭痛的是何時讓小P學網球。因為小J很愛打網球,有空就求爸爸帶他去打網球。小P也會跟著去。剛開始小P都很認真地撿球,後來某人多買一支球拍,偶爾讓小P也打一下。但他根本沒學過,完全不會打,於是就被小J笑。小P不甘被嘲笑,就吵著要去上網球課。我記得之前跟小J的教練談過,的確是有人五歲開始上網球課。可是這跟學琴一樣,五歲小孩的肌肉發展還不夠好,很難控制球拍,自然很難打到球。在"Best age to start playing for children"論壇裡,多數人認為小孩最好開始學網球的時間,跟學音樂一樣,是六到八歲。我還查了一下美國華裔網球運動員張德培兄弟的入門時間,答案是張君培九歲,張德培六歲時開始學打網球,他們家兩兄弟跟我們家一樣都差三歲。從結果來看,張德培入門時間比張君培合適,所以他打得比他哥好。於是我決定了,小P至少要六歲再去上網球,在這之前,也就只能繼續撿球了,畢竟撿球也會運動到身體,不是沒好處的。
那學語言有沒最佳階段?或許也有。最近在小P中文課班上幫忙。他們班最大的小孩是九歲的男生,他還有個弟弟,約莫七歲。那個哥哥並不是不認真,但是發音明顯比弟弟差,總覺得他的舌頭不夠靈活,我花比較多時間糾正他的發音,弟弟就沒讓我花那麼多時間。
小J五歲上夏令營時,我注意到那些七、八歲小孩的學習能力特別好。現在來看,小J也處在這階段,可以說學什麼像什麼。所以我覺得學才藝不必早,在合適的時間讓小孩入門就好,七、八歲入門都不晚。
轉眼開學兩個多禮拜了。這半個多月的日子,真是比我預期地忙碌多了。本來兩個小孩就念不同學校〔小學和preschool〕,但現在不只是從原本上下學時間不同,變成上學時間一樣而已。更多的,還有加倍的接送時間、加倍的捐款、加倍的義工時間、加倍的活動、加倍的瑣事。所以每天晚上我都累得像條狗。
忙碌的日子從開學那天拉開序幕。去年開學時,覺得這裡小學的人似乎變少了,學校附近很好停車,除了附近人家要丟垃圾那天以外,其他日子都不至於停太遠。今年開學日,明明不到8:00我就到了,平常停車的那條路上早就被停滿,我只得停到遠一點的地方去。後來才想到原因:去年幼稚園只有兩個班,今年有三個班,又多加了兩個班的Transitional Kindergarten〔算中班吧〕,每個班有20人,三個班的家長就有60輛車,就算有些人走路過來,附近的車位還是很容易被停滿。值得慶幸的是,過了開學的那一兩天,就沒那麼嚴重的停車問題。因為大小孩的家長把小孩送到學校就走,只有我們這種小孩第一年上學的人,才會陪小孩到打上課鐘近教室後才走。
不是照學區分配的科學小學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開學那天上學時的盛況我沒見到,因為是某人送的,放學時的盛況我可是親眼目睹。2:40放學,2:30不到,準備接小孩的車就已經接龍接到兩條街外去了,這是在原本學校沒有的盛況。就算過了開學那幾天,不管我提早20分鐘或更早到,永遠有一大批家長比我早到,卡好附近的位子,就等小孩放學。前幾天我不熟,停得遠,開出來的時間晚,正好碰到隔一條街的國中也放學時,卡在路上寸步難行,馬路都變停車場,我住在這小城那麼久,第一次經歷這種塞車。偏偏那幾天都是九十幾度的高溫,兩個小孩都在後座說:「我全身都是汗!」只好把冷氣開大聽音樂。
開學前幾天,我們都是3:10左右才到家的。想到小J的鋼琴課是3:00,我便試了停在不同地方去接人,看看哪樣最省時間。最後還是覺得提早至少20分鐘到會最省時間。到了學校附近停車之後,拉著小P在門口等。2:40鐘一響、門一開,立刻跟著人群往小J的教室走(五百人的學校比三百人的學校感覺更人潮洶湧),接到人馬上離開,無論如何得趕在2:50前把車開出去,不然2:55國中一放學,附近就要大塞車了,絕不可能在3:00前到家或到鋼琴老師家。不管怎麼快,現在接小J一趟,至少要40分鐘。以前2:35開車出門就好了,一點都不用趕,15分鐘內就可以到家,如果兩個小孩不在路上耽擱的話。某人對此,表示一點都不同情我,因為是我安排小J去念科學小學的。
不過,小J的同學有的是從更遠的地方來。他說有同學來學校要開車半小時,而且要上高速公路,聽起來應該不是住在本城。這些從外地送小孩來念書的爸爸媽媽比我更辛苦。以前我曾查過最近的華德福學校,一看開車要三十到四十分鐘,我就立刻放棄,毫不考慮。也許是因為我從幼稚園到大學念的學校都在我們家方圓四公里之內,我不想小孩送到太遠的地方念書,能近一點最好,把時間浪費在交通上沒意義。科學小學算是我能接受的極限,這一帶的國中和高中都比這間小學近一點。某人一向不支持把小孩送到科學小學去,因為他上班經過那一帶時,總覺得很難停車。
想到某人沒空的時候,我得自己送兩個小孩上學。如果遵照學校的時間表,7:55才能進學校的話,送了一個,另一個肯定會遲到,非得把第一個早點送進去不可,最好是7:40到。但是只有另外付托兒費用的人才能把小孩早點送進學校裡,而且學區辦公室當初就跟我說,那裏托兒名額已滿。那就只能讓小P先進學校了。於是去問了學校關於托兒的費用,然後就嚇到了,因為還不是普通的貴。如果是全托,一個月350塊(約為台幣11200),如果是一個月最多送十天的半托也要280塊(台幣8960)。怎樣都不划算,因為小P放學後會直接回家,我只是為了早上早到15分鐘而要繳每分鐘1塊多美金的話,實在是太貴了。雙薪家庭也許忍個痛就繳了,我們這種單薪家庭就只能咬牙繼續想辦法兩人分開送小孩。想到上次查暑假夏令營費用時,看到有人說:「美國就是暑假太長了,造成很多媽媽沒辦法工作。」這托兒費用那麼高,也是很多媽媽沒辦法離家工作的原因吧。
有天在科學小學門口等小J放學時,碰到附近一位有雙胞胎女兒念科學小學的中國媽媽。她說她有一個女兒在幼稚園時就抽到了,但只有她一個人送小孩,所以她就放棄。後來她們升四年級前她再度送出申請,這回兩個都被通知可以念,才一起送來。我想,如果明年小P沒辦法進科學小學的話,也就只能把小J轉回去原本的學校。因為只有幼稚園生才能提早放學,明年他門兩個上下學時間完全一樣,我不可能像今年這樣先接了小P,回家休息一下再出來接小J。所以我跟某人說,這是讓兩個小孩念科學小學最後也是唯一的機會,就忍忍,撐一下吧。
無意間發現,不只是我們家兩個小孩分念不同的小學。小P開學那天,學校安排家長吃早餐,然後與新校長見面。當時我聽小P同班同學的媽媽說,他們家兩個小孩也念不一樣學校。不過她大兒子的學校近多了,就是同條街另一頭的學校,所以她早上送完大兒子,再帶小兒子走過來,沒有交通問題。至於這樣安排,是因為她念四年級的大兒子要入學時,我們這間學校還沒有語言治療課程,所以她就把小孩送到離家第二近的學校去。不過差一年,小J次年入學時就有語言治療了。我沒問她怎麼沒把大兒子轉回來,猜想多半是小孩不願意,因為小孩越大就越不喜歡換學校,畢竟都有固定的朋友了。
小P同學的媽媽說,她兩個小孩學校有活動的時間都不同,所以應付得來。那真是比我們幸運多了,我們小孩的重要日子都衝在一起。家長日同一天,好在小P學校安排兩個時段,不然我和某人就只能各跑一個學校了。但是十月中的師長會談週,兩校都在12:30放學,我非得請公婆接一個不可,不然有一個就得等半天了。希望公婆十月底回台期間,學校不會有甚麼大活動,否則沒人幫忙,我一個人會忙不過來。
昨天牽著小P的手去小J回家時,小P說他要跟哥哥一樣,到三年級才轉學。我跟他說沒辦法,這種日子我只能過一年,而且明年他們上下學時間都一樣,我開車趕來趕去很容易出車禍。無論如何,明年其中一個人非得轉學不可。
開學不到一個月,我就有度日如年、想要數饅頭的心情,接下來九個月怎麼熬?或許想辦法調整一下時間和轉移焦點,日子會好過一點。
昨天開始,熱浪突然來襲。車內溫度季顯示出現99度,我感覺快被烤焦了。後院的植物又死了不少,黃瓜死了好幾株。距離暑假結束,還有12天,夏令營雖然近尾聲,但是沒全部結束。做為小孩的專屬司機,我的行程依舊非常忙碌,到處開來開去。以下是昨日行程:
一、送小P去運動夏令營。
二、回家。
三、送小J去美術營,路上在Subway停一下,幫他買了Steak & Cheese的六吋潛艇堡。
四、送蛙鏡去運動夏令營。
五、回家。
六、去小J的新學校註冊,辦轉學。
七、回家準備中餐。
八、去接小P。
九、送小P上最後一堂體操課。
十、回家吃完中餐。
十一、接小J。開到大路上時,突然閃神,發現開錯方向,差點變成要去接小P,只好開進商業區調頭。
十二、接小P,把小J託給公婆。
十三、回家,讓小P睡午覺。
十四、送小P上最後一堂黏土課。
十五、回家。
十六、接小P。
十七、回家。
這應該是開學前最後一個開車開到昏頭的日子。下週最多只要開八、九趟就好,不必開到十幾趟。這種日子過太久會讓人短命。不過開學之後,我要迎接為在七點五十分到八點十五分間,送兩個小孩到不同學校的超趕生活,希望這種忙碌一年後會結束,然後就可以把兩個小孩放在同一個學校了。如果可以的話,真希望可以跟別家一起輪流接送小孩,就可以省很多時間和汽油錢了。
誰說全職媽媽有很多自己的時間?當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路上開車時,空下來時就只想好好休息一下。孩子大一點時帶給照顧者的累,跟孩子嬰兒時期的那種累,完全不一樣。好在開學後,接送間隔會長一點,到時再好好充充電,補充能量〔插頭預備中〕。
週日某人帶著兩個小孩去COSTCO,買了一大盒的希臘沙拉回來。我一看到盒裡的朝鮮薊,就很納悶為何要買這種從沒吃過的沙拉,而且小孩不愛吃朝鮮薊。某人說是小J要買的。但是小J似乎對這沙拉沒甚麼興趣,我要他吃一點,他吃了一小口橄欖之後,露出「難吃」的表情,然後就說他吃飽下桌了。某人於是十分氣憤地指著小J說是他要買的,信誓旦旦說好吃的,最後某人自己吃掉大半。
我跟某人說買東西這種事怎麼能讓他們決定?我已經跟他們說過了,是大人決定要買甚麼東西,不是他們。自從有回帶他們去買菜,小P吵著說要吃一種包有朝鮮薊的起士餃,我心軟買回家。煮好之後,他吃了一口就說難吃,怎樣都不肯動,剩下的大半盒,讓我看了就頭痛,偏偏我對起士過敏,不吃這類東西,只能暫時遺忘在冰箱裡。從此之後,我不再因為他們說甚麼,而決定餐桌上的內容。我說他們可以告訴我喜歡吃甚麼,但是最後的決定權在我。因為如果這種事都聽他們的,我們的餐桌上一定很多垃圾食物,就像洪蘭舉的那個讓小孩吃鹹酥雞的例子。
況且,在小孩滿十八歲前,我們是他們的監護人,我們要對他們的行為負責,他們無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所以我們不能被小孩牽著鼻子走。雖然在買他們要的東西前,可以跟他們約法三章,如果買了某種食物,他們要吃完或吃多少份量。但我們也要想到,他們不遵守的可能。凡是有小孩的人,大概都有拿到小孩空頭支票的經驗。某人的一個同事就說,小孩在吵著要買寵物前,再三承諾他們會幫寵物洗澡、清理寵物大小便,但是買了之後,沒兩天就忘記這回事。他們只知道享受寵物的可愛之處,其他的苦差事最後都落到大人頭上。
這種事家家都有,只是實際的狀況不一。我記得很久以前,也許是小J嬰兒期或還沒出生的時候,曾跟某人說過我小時候的一件往事:我弟五歲多時被送去山葉音樂教室學電子琴,之後我爸媽就帶他去挑電子琴。買之前他們問我弟會不會好好學,我弟那時三分鐘熱度還沒過,自然說會。但是沒多久他就興趣缺缺,不想練了。我爸當時非常生氣,指著我弟的鼻子說:「你答應我會好好練的!」某人聽完這件事後就說:「小孩的話能聽嗎?」
沒想到幾年過後,某人的舉止簡直就跟我爸當年無二致。這算不算是他當年痴笑丈人的現世報呢?
再上一個月的鋼琴課,小J的老師就要放假、準備生產去了。到現在為止,我還沒想好是要找老師幫他上七、八月的課,還是就讓他自己練就好。如果自己練,小J總說他每個曲子都很熟了,找不到曲子彈。前不久跟某人同事聊到這問題,她說可以請老師在放假前教他難一點的曲子,這樣兩個月差不多可以練好。
我想了想,於是問老師能不能讓小J彈Fountain in the rain。
這首曲子是我在年初小J師門兄弟姊妹的演奏會上聽到的。演奏者是個跟小J同齡的七歲中國女孩,她的爸爸是某人同事。據她爸說,她彈鋼琴兩年了。不過事後問老師,她說不到兩年,是一年多。但是因為她跟媽媽逛超市時,被星探挖掘了,被當作小童星培養,所以她除了上表演課,每週還上兩堂鋼琴課。
Fountain in the rain是首不容易彈的曲子,指法變化大。某人暑假跟小J的老師學一個多月的鋼琴時,老師曾給他這首曲子。老師認定某人是四級的程度,所以這曲子有相當的難度。這回問老師,她說這首曲子是五級的程度,對小J來說太難了,她覺得男生要彈曲調比較有變化的曲子較好。
我聽到這曲子是五級的程度時,感到很驚訝。那個小女生學兩年就可以彈五級的曲子了?那她應該是個聽話的乖孩子。因為每週要上兩堂鋼琴課,她的練習時間必須是別人的兩倍才行。不是每個小孩都願意每天這樣練琴的。小J一個北京出生的女同學聽說學琴之後要每天練習半小時,就跟她媽說不想學琴。老師要求小J一天要練40分鐘的琴,早晚各20分鐘。這每天40分鐘的練習,在我們家可是非常不容易。
小J學琴快一年了,但是他至今沒有一次能安安份份、專專心心地彈10分鐘。剛開始的時候,他彈五分鐘就要停下休息,彈的時候一邊彈一邊轉頭看時鐘。還一度搬出「奶奶說不要一次練完」當他彈兩下就要休息的理由,但是根本沒這回事。後來我把廚房計時器給他用,讓他不要一直看時鐘。他依舊彈一彈就讓計時器暫停,不是罵弟弟太吵或交代弟弟玩的事,就是跟我或某人講有的沒有的事。如果曲子彈到一半,計時器發出聲響,他立刻按掉就離座,不肯把未完成的曲子彈完。雖然老師要求他早晚都要練琴,可是小J只能做到週間日早上彈10分鐘,然後就去上學。晚上30分鐘的練習,他可以從五點多開始,弄到快八點才全部完成。拖拖拉拉不說,還三不五時說他小指頭痛,不能一次彈太久,但他無論如何都不肯更早開始彈。我總覺得每天聽他練一次琴,我的腦細胞要死一批。
到了假日,他根本忘記這回事,還要求減少時間。我只同意假日練30分鐘。但我們每次出去玩回來,他都找藉口不練琴,如果我沒提醒,他根本就當忘了這回事。
昨晚跟我爸媽提到這件事,他們說我小時候會主動要求學東西,而且很認真。但我弟就不同了,每次都是很被動,學東西回來都不願意練習,讓大人常為這事而生氣。也許這是男孩和女孩的差異。起碼在早期的學習階段,要讓男孩對他學的東西有興趣、熱情和持續的練習,有相當難度。偏偏我們家兩個小孩都是男孩。
最近某人開始訓練小P騎腳踏車。前兩天因為輔助輪放到最低,小P覺得很容易。某人便把輔助輪調高一點,小P就覺得有點晃、有點難騎,對騎腳踏車的熱情就下降。前天被帶出去騎車時,他騎了一圈就說要回家,因為出門前他在畫畫,「我怕我忘記畫到哪」。聽了真是又好氣又好笑,這小子對他不喜歡做的事,老是找藉口推拖。
當然不是每個女兒都會聽話的。根據虎媽蔡美兒的書,她的大女兒算很聽話,小女兒就很有主張了。不過我覺得有女兒的媽媽還是比較容易些,起碼女生的神經發展和個性都至少比同齡男生快半年左右。在期望越多,導致失望越多的情況下,還是減低自己的期望,最好無欲無求,才能全家上下平緩地度過這艱難的學習階段。
春假過後,我整個人像消氣的氣球一樣,做甚麼都覺得提不起勁,因為春假九天,我們出去玩了七八天,我累到都感冒生病了。然後春假後就得報名暑期課程,這次要安排兩個小孩的課程,一個頭兩個大。
有天在後院澆水碰到鄰居太太也在後院,兩人隔著籬笆談暑期的游泳課後,她突然說:「暑假要到了!」然後兩個人都覺得快沒好日子過了。雖然小孩上學的時候總讓我們覺得很忙,但是小孩放暑假,當媽媽的更忙!
忙甚麼呢?一大早當然是忙著弄早餐。小J可能要進入快速成長期,過去一年胃口增長不少,雖然他的體重依舊不到20%,BMI大約13左右。每次學校放假,他就在早餐時間大吃特吃,吃完這個,還要那個,我做早餐的時間比他吃早餐的時間還要長。我好不容易把早餐做完,他很快地吃完,然後抬頭問:「還有甚麼?」我忍不住問他為甚麼平常上學時的早餐都沒吃那麼多?他說因為平常的早餐不好吃。他平日的早餐都是某人負責的。雖然這好像是對媽媽的肯定,但是我找不到更多我認定該吃的東西給他吃了,逼得我最後不得不宣布早餐時間結束,要他下桌去玩。
玩沒兩下,他就跑來說沒事做,吵著要出門。或許是年紀比較大了,現在一些簡單的娛樂越來越難滿足他了。不只是他,別家也有這種問題。去年夏天帶他去上游泳課時,碰到對面有九歲女兒的一位台灣太太,她說大女兒整天問她要做甚麼,要她幫忙安排playdate,但是又不可能每天都有playdate,弄得她很煩,恨不得學校馬上開學。那時才剛放暑假呢。
春假我們去Santa Catalina Island。我問某人,要把在島上的行程安排得很緊湊,還是鬆一點?某人說後者。所以我們有很多閒晃的時間。三歲的小P無所謂,六歲的小J就一直發脾氣說好無聊。可是我們無論如何都得留點餘裕,畢竟小P到現在還是會突然有急著要上廁所等的突發狀況,要是他尿褲子了,我們的所有計畫都得中斷去善後。有兩個小孩的生活就是這樣,無法滿足他們的所有要求,生活就是要在妥協中度過。
暑假的安排同樣要有所妥協。兩個小孩的年紀有點差距,很多活動不能安排在一起,時間也很難安排,顧的了這個,就顧不了那個。而且光是游泳課就好貴,我現在只安排了六七月的活動,因為學費已經夠貴了,晚一點再報八月的活動,省得信用卡帳單數字很嚇人。
想到接下來暑假三個月要從早忙到晚,忙進忙出,帶小孩參加各種活動,還要採買、準備三餐,真想讓這三個月的生活快轉。
所以趁這半個月的時間,把該做的檢查做一下,該做的治療趕緊處理,該剪的頭髮趕緊剪了,不然暑假每天帶著兩個小孩,哪有多少自己的時間?這種時候也只能幫自己打打氣,熬到明年九月以後,等小P上了幼稚園,我就有八個月的早上可以安排自己的活動了。
這幾年常常想起小時候的很多事。剛上小學的時候,我媽陪著我做功課,她不是那種溫情,有耐性的媽媽,我動輒被她罵得很慘。她喜歡罵的一句話就是我不會舉一反三。我那時覺得很冤,我才剛上學,知道的東西不多,教我怎樣舉一反三?
等自己帶著小孩做功課的時候,有時也會氣到不行,不過想到我跟我媽的過往,常常提醒自己要避免用她的那些負面話語。
說到舉一反三,兩個小孩陸續發生舉一反三的狀況,不過都是負面教材。
上學期中文學校的第一堂課,小J沒上到,因為我以為是小學開學後,中文學校才開學,所以就抓著暑假的尾巴去LOWE'S做他們喜歡的木工勞作,錯過了第一堂課。第二堂上課,老師要小朋友上台在黑板上寫國字的數字。一二三四都陸續寫完了,老師問誰會寫五時,小J居然舉手。某人坐在教室後面看到了,心想,他會嗎?他上次沒上到課,我們也沒在家裡教過他呀。倒是別的媽媽看到他舉手很興奮,因為前一年小J很沉默,新學期第一次去上課,他願意舉手,是好事,於是都很熱心地幫他拍手。
沒想到小J上台後,寫了兩橫,又繼續寫了第三橫、第四橫、第五橫。原來他看到前面一是一橫,二是兩橫,三是三橫,就「舉三反五」,以為五就是畫五橫,完全忽視四不是畫四橫,五就可能不是根據一到三的寫法往下類推了。等他寫完後,其他學生的媽媽都默然,鼓掌不下去。某人則扶著額頭,覺得很糗,可是事後也不敢說太多,免得打擊他脆弱的心靈。我本來還很擔心他會不會覺得很丟臉,從此不在課堂上舉手,不過某人後來說他還是有舉手回答問題,讓我稍微放心。
這次的教訓後,我們就不敢隨便亂翹課了,以後都要把課表上的異動記好,免得小孩想表現時,沒辦法得到他想要的結果。
小P的舉一反三不是發生在課堂上。我們常覺得小P比哥哥靈活些,他跟我小時候一樣不愛牌理出牌,偶爾就有出人意料之外的舉動。他每天早上跟我一起出門送小J上學,這學年護送小朋友和家長過馬路的老奶奶不但認識他,甚至很喜歡他,有回還問我他甚麼時候要來上小學。每天我們送完小J,要過馬路上車前,那個老奶奶都要跟他擊著掌,用大拇指蓋印章,然後對他用食指比一,說:"You are number one!"
小P好幾次都問我:「為什麼是Number 1?」我跟他說,你不是喜歡Thomas嗎?Thomas是一號火車頭啊。通常Number 1是最好的,老奶奶應該說你是最棒的吧。
小P有天有樣學樣跟著老奶奶比了大拇指,又比了食指之後,居然對那個老奶奶比了中指。我一面牽著他過馬路,一面急忙把他的中指壓下去,嚴肅地跟他說不可以比中指,真是太沒禮貌了,我可不希望別的大人以為是我們教的。他很無辜地問我:「為什麼勒?」我說只能比拇指和食指,其他的指頭不能單獨比出來,以前兩歲班的老師教大家唱指頭歌(Where Is Thumbkin?)的時候就說只比拇指和食指就好,其他的指頭我們不比,因為有不好的意思(無名指雖沒有負面意思,但是很難單獨比出來)。
(以下是有比中指的動畫片)
他似懂非懂,倒是把我的話記住了。今早那個老奶奶又跟他比食指的時候,他比了二,說:「我想要當Number 2! 」我牽著他匆匆過馬路時說,你要當幾號都無所謂,反正不要比中指就對了。
所以不要太苛求小孩非要舉一反三不可,累積的知識夠了,時候到了,小孩自然會舉一反三。再那一天到來前,小孩也會舉一反三,只是不是大人希望的方式。
幾年前看了ㄧ段Jamie Oliver的影片"Teach every child about food",心裡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像影片中的那些小孩一樣,不認識蔬菜,不知道食物從哪裡來。不過,不是全美的小孩都和蔬果的關係這麼疏離,去年前帶小P去農場採草莓的時候,碰到農場的人幫一些學齡兒童上課講果樹,主講人問小朋友水果是否都長在樹上,很多小孩都能正確地回答不是。之後她又問幾種水果是長在哪,不少小朋友都答對了。英文對不同型態的植物有不同的名稱,像葡萄是長在藤上的,藍莓長在灌木上,蘋果長在樹上,不像中文說水果長在果樹上那樣籠統,而當時在場的美國小孩能答對的也大有人在。也許這是生活在加州的好處,畢竟加州是農業州,各地都有農場和農田,比很多州容易看到許多蔬果的生長樣貌。這裡的農場雖不算太遠,倒也不是天天可去的,南加州大部分的地方不會下雪,屬於第九或第十耐寒區,比其他州可以種的植物多很多,如果能克服陽光、土壤等環境因素,就近在自家後院或陽台種植一些蔬果,讓小孩有更多機會觀察植物,進而了解自然界的生態,這會是最好的副作用。
在自家院子種蔬果的美國人很多,Youtube有很多人分享的影片,多看幾個影片,就比較了解特定蔬果的種植方式。真的多虧這些熱心分享經驗的影片,讓我學了不少,偶爾也可以講點植物知識給這兩個每天有問不完問題的小男生聽。
自從這一兩年我比較有空在後院種點可以吃的蔬果後,小J常說他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幫我清理後院。每天傍晚我忙著煮飯時,他得到許可就跑到後院去撿落葉〔增加院子垃圾桶的垃圾量,才能早點推出去〕、撿石頭,當然也會趁我們不注意採藍莓、草莓來吃,不過我告誡他千萬不要採了就直接放嘴裡。因為年初我們在後院發現老鼠的蹤跡,老鼠把我埋到土裡的廚餘挖出來,我們還瞥見過那長長的尾巴。上週拿黃瓜給對面的鄰居時,甚至聽說他們開著車庫通往後院的邊門,女主人在車庫裡無意中踩到老鼠,然後被受傷的老鼠回頭咬了一口,傷口頗深,以致要去醫院。我們雖然在後院放了捕鼠夾,但是從沒抓到那可怕可惡的老鼠。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是自家後院產的食物,也不要直接放到嘴裡比較好。
最近小黃瓜生長茂盛,小J常跑去撥開茂密的葉子,像尋寶遊戲般找小黃瓜的蹤影。我也喜歡在小黃瓜葉裡找小黃瓜,照目前的生長狀態,這工作很挑戰眼力。他有時看我把夠長的小黃瓜藤綁到支架上時,忍不住問很多問題。像是:「為什麼要把小黃瓜的葉子綁起來?」我跟他解釋,是為了要讓蜜蜂比較容易看到花,讓它們去採花粉,在男生花和女生花間採花粉,這樣幫女生花授粉,才會有小黃瓜。某人後來因此恍然大悟,想到英文諺語為何要用The birds and the bees來婉轉地指涉生殖行為了。好在小J沒繼續往下問,不然我得求救於兒童性教育的書了。
因為每天都看著小黃瓜長大,看得都有感情了,小J和弟弟現在每天都要吃小黃瓜,有時中午吃不夠,晚上也吃。好在最近產量大,有時一天最多可以收成六到八條,多到可以分點給別人。剛開始要加優格或調味給他們吃,現在他們就算直接吃也願意。以前切片之後還要切兩刀,加優格的話,甚至要切成小丁,不然他們會嫌太硬。現在切片就可以了,他們喜歡啃黃瓜的感覺。
小孩會注意的東西往往是很小的細節,他們最近吃切片的黃瓜的樂趣,就是數上頭有幾個種子。小J會簡單的加法,他可以數了兩個切面上的種子數,然後加起來,練習數學。三歲的弟弟連一數到十都還會跳幾個數字,就繼續慢慢數吧。黃瓜和南瓜的種子不同,是卡在黃瓜肉裡的,沒辦法像南瓜子一樣全部挖出,就沒法照《How Many Seeds in a Pumpkin?》裡頭教的方法,用不同基數〔2、5、10之類〕來算出一顆瓜裡總共有多少的種子。小J算著算著,問我:「這些黃瓜是用幾個種子種的?」我回答只有一個。他又問我,如果把整條黃瓜埋到土裡會怎樣?我說,黃瓜會慢慢在土裡爛掉,變成土的一部分,但是種子在溫度和水分合適的時候,會開始發芽,長出黃瓜苗,然後長很多葉子,開花,又結了好多黃瓜。ㄧ條黃瓜的種子很多,要有很大一片地來分種才行,到時會長出非常非常多的黃瓜。他聽了感到很驚奇。的確,一個種子蘊藏一座森林的秘密,這話一點都不誇張。
最近他們看了《Oliver's Vegetables》和《Oliver's Fruit Salad》,講一個叫Oliver的小男生,原本不愛吃蔬菜和水果,只愛薯條,但是他很欣賞爺爺家自己種蔬果,在前一本書裡,爺爺讓他在菜園找他愛吃的馬鈴薯來做薯條,拔錯蔬菜的話,晚上就要吃那種蔬菜,結果他前幾天都找錯,陸續吃了很多種蔬菜,每種都讓他覺得好吃,最後才如願吃到他愛吃的薯條。後一本書則是他對媽媽要到超市買水果感到不以為然,因為爺爺的果園裡甚麼都有,他後來看到水果切丁後呈現的水果沙拉很漂亮,也就愛上了水果。小J看到Oliver對自家種的蔬果這麼捧場,有樣學樣,也很喜歡自家出產的蔬果,尤其是今年第一次種的黃瓜。
好景不長,上週天氣變稍熱,我注意到很多黃瓜葉子上出現白粉,看來得了白粉病,這株黃瓜來日不多了。我們這一個月已經採收五十條,超乎我的預期,我想在這株黃瓜有限的日子裡,我們應該不會採收超過二十條吧。小J看到我剪除大量有白粉的黃瓜葉,大呼黃瓜變好醜,因為他喜歡葉子茂密的樣子。他聽到黃瓜快不行的消息後,央求我明年還要種黃瓜,而且小氣到連我要拿幾條給公婆,他都唉唉叫不停。其實我們以往沒有特別愛吃黃瓜,今年是因為自家黃瓜盛產,才變成每天都在吃黃瓜。以後每回都要慎選種子,要種我們愛吃的蔬果,這樣才不會在盛產時有吃不完很痛苦的心理壓力。今年的黃瓜實驗不算太差,最重要的是,讓兩個男生多喜歡一種蔬果,又實際觀察黃瓜的生長,也算這個暑假的收穫了。
今天親子課的團體討論時, 有個韓裔媽媽說她以前一直說不要有小孩, 最後還是生了. 有小孩後, 覺得有小孩真是很棒的事. 雖然當媽也很困難, 但她仔細想想, 之前做的工作也沒簡單過. 而且感覺有小孩很棒和感覺養小孩很困難是並存的. 她以前看到別人帶穿睡衣的小孩出門, 認為很不可取, 如果是她, 絕對不會允許小孩這樣出門. 沒想到, 她女兒現在常穿睡衣出門. 她說要選真正需要花精力的焦點(pick up your battle), 那些小事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這是有小孩的人才真正能體會的一段話啊.
又到了萬聖節這個小孩喜歡的節日了. 不過我可是為此煩惱了好一陣, 因為小P和我上的親子班老師說, 明天的萬聖節potluck, 大人也要打扮. 有女兒的媽媽應該喜歡這個和女兒一起打扮的活動, 因為市面上多的是漂亮的母女裝, 可是我們家兩個小孩都是男生, 而且他們要打扮成火車和列車長, 我要打扮成什麼, 才能符合他們的火車主題? 我可不要當另一個火車啊(這應該是爸爸要裝的吧). 此刻真恨不得他們是女生!
我在臉書上問朋友有什麼提議, 大學同學C說:"當乘客就好啦,都不用打扮了." 我也想過這個, 不過我想老師不會那麼輕易放過我. 小學同學B說: "打扮著妖嬌的車掌小姐". 但是美國似乎沒有車掌小姐, 而且我很討厭那種要討好男性的角色. 大學同學J說: "胖總管", 小學同學P則說:"湯瑪士火車頭". 唉, 這個火車主題果然欠缺有兩性平等意識的女性角色.
好在後來我問老師, 媽媽是否要跟小孩的服裝同主題? 老師說不用, 她甚至說沒有服裝就穿睡衣去(這可不是我敢做的事啊). 我聽了鬆口氣. 上週六我們社區有萬聖節戶外活動, 讓小孩穿著他們的萬聖節服裝去玩跳跳屋, 然後吃冰, 吃糖. 我於是發現我們社區有個四個小孩的家庭(基督教徒無誤), 四個小孩分別是6, 4, 3和1歲. 除了最小的沒打扮, 其他三個分別打扮成蜘蛛人, 小公主和湯瑪士火車頭. 他們的媽媽則穿著一襲有希臘女神感覺的飄逸服裝, 頭上戴著桂冠. 更令我驚訝的是, 那個媽媽自己做她的服裝. 她真令我五體投地. 總之, 不是所有人家的親子裝扮是同個主題的.
小J今年的服裝是他表哥表姊去年用的湯瑪士火車頭, 他們還有一套詹姆士火車頭, 我本來想讓超級愛火車的小P穿, 可是那兩套都是四到六歲的尺寸, 對小P來說太長了, 只好懹小P穿哥哥兩歲時的火車列車長裝, 這樣可以跟哥哥的主題搭配. 其實應該打扮成恐怖角色才符合萬聖節的意涵, 不過很多人都打扮成平日幻想的角色, 所以我們也沒特意讓他們扮成吸血鬼之類的.
萬聖節的活動是在秋天的晚上, 所以我找自己的服裝時, 專看那種有長袖的. 最後決定買"Where's waldo"裡的女生Wenda的服裝. 本來很擔心amazon送太慢, 趕不上萬聖節. 不過今天傍晚總算收到. 可是打開之後哭笑不得, 因為我訂到男生版的服裝, 就算是小尺寸, 對我還是太大. 回去看網頁, 原來是amazon之前誤植圖片, 把女生版圖片放到男生版的網頁上.
如果明天要上課的話, 今晚我就要煩惱到頭髮掉光了. 可是小P前兩天開始流鼻涕, 今天我也開始喉嚨痛, 這表示我們沒法去上課了. 雖然明天的課肯定會很好玩, 不能參加有點遺憾, 但是這讓我不用趕場. 因為明天小J學校八點二十分有遊行, 要是我在場看, 一定趕不上九點的親子課. 某人說他明天八點就要開會, 只有我一個人搞定兩個小孩. 既然無法上九點的課, 那明早我就不必趕來趕去.
現在要煩惱明天傍晚的行程. 前兩三年我們都去mall裡要糖, 可是路上一定會塞車, 往年因此耽誤他們睡覺時間. 這次我不希望小J玩到太晚才回來, 弄到週四上課遲到. 不過去mall裡的話, 就不用準備糖果發給上門的小孩了. 今年我還沒買糖, 週日在Costco看到超大包的糖, 一點都不想買, 因為一定用不完, 明天再去超市買好了. 在社區附近要糖的壞處是, 在外頭吹風好冷, 而且我們都生病了. 某人堅持他不要帶小孩去要糖, 那又是我要出門. 希望明晚我們不會玩到感冒更嚴重啊.
院子裡的藍莓消失地很快,一眨眼,果實就少了大半。我想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於是上網訂了可以包在果樹外,防止鳥類吃果子的網子。沒想到網子還沒包,我就看到那隻不停襲擊藍莓樹的鳥了。
有天傍晚,某人回家後,兩個小男生又很高興地去院子玩了。我過不久之後,拿洗菜水去澆花。走出去時,只看到小J,沒看到小P,於是我就往另一頭走。然後就看到小P蹲在藍莓樹旁,正把藍莓往嘴裡送。原來就是這隻人形鳥侵襲我的藍莓樹啊!
他稍早跟我說要吃藍莓,但是我沒買,無法供應。沒想到吃完水果之後,他自己到院子裡找藍莓吃!不過樹上的藍莓沒那麼乾淨,只好告訴他,要吃可以,記得先拿給媽媽洗乾淨。他似懂非懂地說好。
不過後來某人弄堆肥時,還是看到小P自己拿著藍莓吃。因為我曾看到有人提過,鳥吃藍莓是為了解渴,於是在旁邊放個小碗裝水,碗裡還有些乾皺的藍莓。所以我們都很擔心小P拿的是不是枝頭上的藍莓,而是鳥碗裡的藍莓。
這隻不懂事的人形鳥在院子亂跑,做了很多令人頭痛的事。亂拔草事小,他曾把花盆裡的土倒出來當沙玩,然後坐在土裡,彷彿以為自己坐在沙堆裡。但是土比沙髒多了,如果有水,那就足以把他弄得全身髒兮兮的。
今天傍晚,我在廚房正忙時,抬頭從窗戶瞥面小P從花圃拿著杯子裡的土要吃,都快暈了,趕緊大聲喝止。那杯土是小J這週一科學課後帶回來的。那天小J帶了兩杯黑色的東西回來,一杯是放了蕃茄種子的土,另一杯則是OREO餅乾做成的黑色食物泥,裡頭混了一些五顏六色的蟲形軟糖。老師似乎用那食物泥講解土壤與蚯蚓的關係。小P和我到教室時,正好看到小J拿著湯匙挖食物泥那杯裡的東西吃。小P顯然以為另一杯也是吃的,曾經跟我討過,所以老師餵了他兩口。只是我沒想到,過了那麼多天,他還記得,但是不幸的是,他弄錯了,放在花圃的那杯是泥土,不是巧克力餅乾做的食物泥。
據說他對院子裡的草莓也很有興趣。然而,同樣對那些草莓有興趣的,包括小鳥、螞蟻和其他昆蟲,所以等到草莓好不容易成熟,我要去摘時,總是發現上頭有洞,早就被其他食客捷足先登了。小P並不知道這些,他要是自己摘來吃,很可能吃到其他生物享用過的草莓。這恐怕是他最近拉肚子的原因之一。
這兩天我還發現好不容易結果的萊姆樹,居然沒有小果實了。忍不住要懷疑萊姆遭到人形鳥的毒手。
這個人形鳥真是我的植物的特大號天敵啊。
某人倒是很樂觀(不在乎)地說:「至少他玩到了。」哎,也是啦。或者今年就當作他的生態觀察元年吧。
有小孩之後,當媽的最怕的事之一,就是當爹的出遠門。
記得小J一歲多,某人出差三天時,我每天戰戰兢兢的,深怕出什麼差錯。因為沒有人可以幫忙收拾,然後我還要一個人負起全部的活。那時最頭大的事就是幫小J洗澡,我覺得手沒力,沒法照某人的程序。好在我想出辦法,順利過關。
最害怕的那次是小J剛滿三歲時,某人又出差了。因為那時我已經懷孕三十八週,隨時都可能生,可是那個心腸差的婦產科醫生照了很多次超音波之後,才在那時告訴我胎位不正。不過那時公婆已經搬到附近,要是我去生產,還有人可以幫忙看小J。
最棘手的當然就是這次。公婆都回台灣去了,某人離家五天,我一個人帶兩個小孩,沒人幫忙。慘的是,我生病了,還弄到連聲音都沒了,如果要打電話找人幫忙,連正常聲音都發不出來。
平時常覺得某人上班一條龍,回家一條蟲,回家之後,沒事就在電腦前工作或玩接龍、看網路新聞,很少管小孩的事。可是多一雙手總是好的。我煮飯煮到一半,小J大喊弟弟便便了,起碼有個人可以幫小孩換尿布(雖然某人有時很晚回來,小P得等很久)。小孩起紛爭,小P放聲大哭,有人就算心不甘情不願,還是會離開電腦去幫忙抱一下小孩。
記得幾年前在Parenting或Parents雜誌看過一個單親媽媽寫的一篇文章,她說她的朋友總跟她抱怨丈夫有多不好、多不幫忙,但是她們並不知道,要一個人面對所有事情,沒有人可以幫忙,沒有人可以接手,不得喘息的生活有多辛苦。我現在真的深刻體驗那種單親心聲。
我本來跟某人說,他不在家的時候,我們都出去吃好了。可是後來想到要在外頭顧兩個小孩吃飯,有一個喜歡用手亂抓,不然就把食物抹得到處是,另一個也隨時對食物有意見,得立刻處理,我大概沒有時間吃我的,於是決定都在家裡自己煮。另一個原因是,最近看多了可怕的美國食品業影片,不知道能在外頭吃什麼。
如此一來,這幾天的單親生活,讓我忙碌到總是很晚才吃完晚餐。從下午四點多,兩個小孩起床後,我把該烘的衣服放到烘衣機,該洗的衣服丟到洗衣機(兩個小孩偶爾會幫忙丟幾件),然後開始打果汁、準備晚餐、伺候兩位少爺吃飯、服侍兩位少爺如廁和洗澡(中間再去處理一下洗衣機或烘衣機)。全部弄完之後,已經九點多了。真累。雖然晚餐沒吃完,已經沒胃口,也沒力氣吃了。
以往兩位少爺都是當爹的帶去洗澡,我可以趁機多吃幾口飯,然後準備小P的睡前奶、要換的衣服、把烘好的衣服從烘衣機拿出來、順手折幾件衣服,現在變成我一個人的工作時,只好簡化和調整順序,現在一堆該折的衣服都得先扔著。
小P洗澡前後的狀況特別多,他這幾個月來,發生過數次在浴缸便便的狀況,即使他洗澡前,都會在小馬桶上坐一坐。據某人說,小P幾乎每天都會尿在馬桶裡,但是便便只有一次(那次某人大呼:「你好棒!」讓我衝過去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前不久,他有天沒在洗澡前尿尿,居然就在洗澡後,某人把他抱回房間的大床上時,在床上灑了一泡,讓我們連忙清掉床上的東西換床單。因為有兩個大人分工,所以危機處理還算快。
沒想到,我的單親生活第一天,也發生小P洗澡後尿在大床上的狀況。我只能慶幸不是他的床,否則我還得換床罩、床單什麼的。我先把床單拉起來,等第二天再說,我那時沒力氣一個人弄那個超級工程。
我沒想到的是,四歲多的小J幫了很多忙。平時要他收玩具,他都拖拖拉拉、推三阻四的。不過這幾天,他都很乖地在我幫小P洗澡時一個人收玩具。等到我拿小P的奶瓶下樓,看到的是已經整理過的客廳,我感動到給他一個大擁抱,跟他說:「沒有你幫忙,媽媽真的不知道怎麼辦!」他很認真的記著,第二天跟我說:「如果爸爸不在,我不在,媽媽是不是不知道怎麼辦?」
第二天,我幫小P換尿濕的床單時,小J把弟弟帶到他房間去,然後關上門,免得弟弟搗蛋。小P開不了門,很生氣地大哭。哭了一陣子之後,我聽到他居然發出笑聲。等我說換好了,可以出來了,兩個男生出來,小J跟我說,他不喜歡聽弟弟哭,所以做怪臉,弟弟就笑了。我一聽,又覺得很感動,這小子開始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了耶!
第三天,小P感冒變嚴重,鼻涕塞住他的鼻孔讓他睡不好,午睡很短。我幫小P用吸鼻涕機吸鼻涕時,小J就衝過來幫忙壓住弟弟的手。事後還跟我說:「弟弟為什麼不喜歡?之前你幫我吸,我覺得很舒服呀!」
這幾天比較好的進展,大概是讓小J沒便秘。第一個晚上,因為他便秘,所以我們在浴室枯等了很久。我本來要他放棄,可是他說他大不出來,晚上肚子會痛到沒辦法睡,那就只好等了,最後好不容易如意了,可是弄到超過九點才睡。所以後來幾天,他中午放學回來之後,我就要他陸續喝水、喝湯、喝我打的黃豆漿或黑豆漿和果汁,終於讓他跟便秘暫時說掰掰。之前某人還讓小J養成一個習慣,就是他如廁時,爸爸要握住他的手,用力壓他的大腿。我憋氣蹲在小J前面試過一次,我很難過,結果還被小J嫌我的手小,他沒感覺。後來我就說我不握他的手,他自己用力就好。他這幾天就用左右手往左右側用力推牆壁和櫃子,因為喝進很多纖維,幫助腸胃蠕動,他不需要像以往那樣費勁,就很快宣告大事完成。
爸爸不在家,小孩也會不習慣。小J每天都問我好幾次:「爸爸什麼時候回來?是不是明天的明天的明天?」第一個晚上,我煮義大利肉醬麵,我添了三碗。他跟我說:「妳也要幫爸爸添一碗!」我們從沒跟他說過華人在過年期間為不在家的家人準備一副碗筷的事,不過他自己就想到了。當爹的知道之後,有沒有很感動?
小P現在只會發出單字和單詞,他也會坐在沙發上時,突然喃喃自語:「爹地!爹地!爸爸!」
現在還在外地的爸爸,是不是像我們一樣不習慣?
之前看過一個報導,說有研究指出,老大比較聰明。
看了之後,我覺得我們家兩個男生,如果是小J比較聰明的話,應該是因為他出生之後,家裡只有他一個小孩,我們花比較多時間念書給他聽。自從去年小P出生後,事情變很多,我們能念書給小J聽的時間變很少。跟以往比起來,我幾乎沒唸過幾個故事給嬰兒期的小P聽。如果前幾年的外界刺激決定人的智商的話,那小P是有可能比哥哥笨。
不過,後來我發現,似乎也不見得如此。嬰兒時期的小P很喜歡指東指西,他爹說,抱著他,感覺變成指南車,得跟著他的指頭前進,然後告訴他那是什麼。一歲以後的小P,更是有意識地想認識東西,也會讓我們知道他學了新東西。他一聽到我唱「小星星」,會把手舉高一開一合,學我做給他看的動作。每次聽到新事物,他的眼神總是發亮,好像覺得這世界很新奇有趣,等不及要知道更多新鮮事(雙子座的關係?)。他更喜歡指著我和他自己衣服上的圖案跟我發問。不會說話的小P總是伸著食指說「啊?」表示他想知道那是什麼。如果大人不回答,他就連著問:「啊?啊?啊?啊!啊!啊!」
等他發現哥哥的藏書後,他會自己坐在地上安靜地看書,發現我有空或在附近時,就趕緊抓著書爬過來或走過來,然後指著書上的圖案對我「啊?」「啊?」地發問。小P是個急性子,但是他也知道想學東西不能一次問太多,所以總是在兩個東西上來回問我,於是我得不斷地重複,例如:「火車、汽車、火車、汽車、火車、汽車……」每回都講到口乾舌躁,趕緊想辦法遁逃為止,所以他要是不聰明有可能是我們總在他學習時間半途而廢所致。
小J以前也有過這種學習狂熱。我們曾經拍過一段短片,是當時一歲半左右的小J拿著大本的圖片認字書,問正在吃晚餐的我,上面的圖是什麼東西。小J當時根本不管我嘴裡正嚼著食物,緊迫盯人地問個不停。也許只要時候到了,小孩都會進入同樣的階段,不管家長要不要施肥加料,他們都會成長。
而且好在小P有個哥哥。等哥哥放學回來,他就多一個人可以學,可以問。小P現在很愛學哥哥講話,他的「爹地」、「爸爸」、「爺爺」等,都是學哥哥講的。氣人的是,他至今不喊「媽媽」,因為是我教他的。我最近只好讓小J在弟弟面前多叫幾聲「媽媽」,看小P會不會學。
我的針灸師告訴我,老二比老大強的,在於老二會從觀察中學習。這或許也是事實。排行後面的弟弟妹妹似乎都比老大會察言觀色,這可能跟他們從嬰兒時期就看大人跟哥哥或姊姊的互動,察覺家裡的風向,進而跟著風走,變成比較受寵的小孩。
照目前狀況看起來,從排行要評估小孩的智商,似乎沒那麼容易,當中影響的因素太多。所以就暫且把我沒辦法完全滿足小P智能需求的愧疚丟到一邊去好了。或許等哥哥正式上學了,我會有多一點時間和他一起看書。
上週日帶小P去Sears拍護照要用的相片時,攝影沙龍的小姐跟我們說,這週五會有聖誕老公公,我們可以帶小孩去拍照。她還搞笑地說,是好看的聖誕老公公,不是酗酒的那一種。
本來我沒計畫要帶他們去跟聖誕老公公合照的,但是很快想起,去年公婆帶小J去了Mall裡兩次,就是要讓他跟聖誕老公公合照,然而他都不肯拍。我問他為什麼不想拍,他說別的小孩都是跟弟弟妹妹一起坐在聖誕老公公身上拍照,他也想跟弟弟一起。那時小P才七個月大,整天在家裡睡覺或吃東西、玩玩具,不太出門,去Mall裡容易染病,所以那時就算了。今年既然小P已經一歲多了,那就讓他們兩個一起跟聖誕老人合照吧!
下午四點把他們兩個從睡夢中叫起換裝,然後就跟公婆一起帶他們去Sears。到的時候前面有好幾個親子檔在排隊,據婆婆說,跟Mall裡的排隊規模相比,這裡算人少的(不知道有沒比Mall裡貴,基本價9.99加稅)。排在我們前面的也是一對兄弟,都穿著紅色的毛衣,當哥哥的至少是小學一兩年級的學生,當弟弟的也應該有三、四歲以上吧。我本來準備讓小J和小P穿一白一黑的雪花毛衣,但是小P的黑毛衣不知怎麼,前幾天居然憑空從洗衣籃裡消失,不知道被他們哪一個藏到哪裡去,找了半天都找不到,我只好放棄讓他們穿著一致的念頭。
在等拍照的空檔,兩兄弟看到等待區有玩具,就一起跑去玩。等到輪到他們要拍照時,小P先是不高興不能玩玩具,看到滿臉白鬍子又一身紅衣的聖誕老人,居然放聲大哭,哭得滿臉通紅,我們怎麼安撫都沒用。這讓已經在聖誕老人左腿坐定位的小J不太自在。我後來放棄讓小P拍照,告訴攝影師說讓小J拍就好,畢竟錢已經付了,不能打退堂鼓。但是小J沒有弟弟在旁邊,也不是很開心,該看鏡頭的時候不看鏡頭,不該看鏡頭的時候卻看鏡頭。不太高興的攝影師後來要我再把小P抱回去試試看,才被公婆抱去玩的小P又被抱回聖誕老人身邊,再度氣得放聲大哭。我只好試著抱他,一起入鏡。但是小P一點都不合作,不管我怎麼換位子,他就是不看鏡頭,硬是把臉轉到後面去。
拍完之後,沙龍的人說十二月初再去領相片,到時可以選一張。如果想再選兩張及一張光碟,要再加三十美金。呃,我很懷疑到時能不能挑出一張來。
在心裡盤算在不久將來要拍全家福的公公看到這一幕,便考慮是否要在家拍照就好。不過他覺得小P可能是被鎂光燈嚇到了。婆婆則說小P連爺爺都不給抱,也難怪他不讓陌生的聖誕老人抱。
另外一個同樣十七月大的西語裔女孩,一開始沒哭,但是拍了不久之後,也放聲大哭。攝影沙龍的一位小姐說,她兩歲女兒稍早跟聖誕老人拍照時,也哭了。看來一兩歲小孩要乖乖拍照,還真不容易。不是每個小孩都可以順利拍出美美的沙龍照。(後來看到這批相片,只能對小P說:「你真的不是唯一一個不喜歡聖誕老公公的...」)
前不久我和小P一起上親職課的班上要拍照,我沒訂獨照,所以我們只拍團體照。拍到一半時,攝影師過來低頭跟坐在我腿上的小P說:「不要偷睡覺!」雖然他背對著我,我看不到他的表情,但我猜,他一定是用力閉著眼睛。因為他看到太刺激的事情時,就是這樣。有回我們到公園接放學的小J回家,剛好有垃圾車在附近收垃圾,小J很高興地跑過去看,在家時喜歡跟哥哥一起看垃圾車的小P,卻在推車上用力閉著眼睛,雙手互握,然後把頭左右搖動。我記得小J兩歲左右時,有回我們在公園裡玩時,突然來了特別早的剪草機,小J當時大哭大鬧還倒在地上。他一個玩伴的外婆傻眼地說:「我從沒看過這種狀況!」其實這一點都不奇怪,有些小小孩就是不能接受某些刺激啊!看來閃光和陌生人對小P來說,都是難以接受的刺激。
或許明後年以後再試試看帶他們去沙龍拍照吧。像排在我們前面的那對兄弟檔,因為年紀比較大,拍照就很順利,可以聽指令做出跟聖誕老公公說想要的禮物、聽聖誕老公公講故事等動作,我們家這兩個都有困難。我只能自我安慰,暫時可以省下這種錢了。
六月真是植物美好的月份。草莓、藍莓、覆盆子、油桃、毛桃、哈蜜瓜、無花果、櫻桃等我愛吃的水果都上市,前院的玫瑰、尼羅百合等花開得正美,後院的海芋也開始開花。再晚一點,尼羅百合的花掉了,開始結果,就不好看了。
令我開心的是,兩個小男生也喜歡吃這些水果。只是小P好像特愛漿果類,他會自己一顆一顆塞進嘴裡吃。我和小J都愛的油桃,雖然甜軟多汁,他的捧場程度就不如藍莓和覆盆子。
自從看了EWG(環境工作團)2011最乾淨和最骯髒的蔬果名單後,現在買特定水果都會看看有沒有有機的,為此得上Whole Foods或Trader Joe's才行。覆盆子不在兩份名單上,也沒看到有機的覆盆子,或許買一般的就可以?
覆盆子倒是在這美好的月份,留下一點不美好的痕跡。
還不會走路的小P,前不久開始爬上哥哥的小凳子,然後扶著哥哥的booster seat,試圖搜刮餐桌上的東西。那天麵包刀離他的小手好近,嚇得我再也不敢把危險的東西放在餐桌上。
不過,今天我在廚房忙時,聽到他唉了兩聲,之後沒聽到聲音,探頭一看,赫然看到小P左手扶著哥哥的椅子,右手把盤裡的半片土司弄出來吃....哎呀,我居然餓到小孩了?趕緊抓他去洗手,讓他自己吃覆盆子(他這週的新歡),結果他邊吃邊玩,把紅色的覆盆子弄爛了還丟到地毯上,去年十月洗過的地毯因此遭殃。看來這個夏天又得找人來洗地毯了。
記得以前學校有家長會,或者任何活動,同學的父母會出現時,大家似乎都會比較彼此的父母。那些看來年紀特別大的家長往往是我們的焦點。我們因此知道有些同學是意外出生的,跟前面的兄姊年紀有不小的差距,或者有人是父母年紀比較大時才生的。
沒想到,等到我們這一代生育子女時,時代整個大轉變。我們已經比上一代晚五到十年,甚至以上才生育子女。比我們年長的一些名人更晚,吳淡如、李嘉欣、璩美鳳等,都是四十歲以上才生小孩的。這是一個標準「老父老母」的時代。
吳淡如在〈懷念我美麗的單身時光〉寫道:「如果妳覺得我還算是個還不錯的母親,我想,這得歸功於,我度過很長很完美的單身階段。我是個很甘願的母親,我玩夠了、走遍了、看多了、該有的都有了、該痛的都痛了、該享受的都享受了。所以我明白,所羅門王的寶藏比不上清晨的一朵野百合花,而妳正是我的小小野百合花。」
那麼,那些年輕時忙於工作,沒有充分玩到,然後因為生理時鐘召喚,於是做了母親的人,會有所遺憾嗎?這個問題或許還不能太快回答。因為此一時彼一時,養育子女的開頭是大量精神和體力的耗費期,除非像吳淡如、李嘉欣等,自己或夫家擁有充分的資產,得以擁有充分的外來資源幫忙,否則年輕一點生育子女還是比較好,至少體力好一些。更何況,生育子女是種緣分和機遇,不是那麼容易計畫的。有時妳沒準備好,孩子就來了;有時妳準備好了,孩子怎樣都不肯來。
再往後看,如果我們的下一代同樣晚生育子女,那我們至早六、七十歲,甚至七、八十歲時,孫輩才會出生。到時垂垂老矣的我們,可能像上一代那樣幫忙照顧孫輩嗎?
老父老母現在應該趕快加緊健身了。
今天是母親節,也是我們一家之主的生日。一大早,某人就問我,要給婆婆的卡片買了沒?我說買了。他又問我,那要給我的買了沒?我說,當然沒有,不過我買了 他的和小J的,因為有買三張省兩塊的折價券。所以如果他要買我的,那順便買小P和婆婆的生日卡,這樣又湊到三張,可以省兩塊了(以上是俗氣的主婦對話)。 不過,某人卻跟我說,那我們交換好了,這樣他就不必去買了。我斷然拒絕,因為我買的不是空白卡片,沒辦法隨便交換。
不到九點,某人就說要理髮,出門去了。二十分鐘後,他回到家。我正納悶他怎麼那麼快,他進來說理髮店沒開,然後把小J帶出去又帶進來,某人拿了一小盆迷你紅玫瑰花,他派小J拿卡片給我。可是小J現在不是以前那個會傻傻聽令的小孩,他很好奇地想打開,彷彿那是他的卡片。
前天小J學校有媽媽茶會,老師幫他們準備卡片和小禮物,讓他們拿給媽媽。小J不太懂英文,顯然不知道老師的意思,他拿了東西就想自己打開。偏偏禮物 裝在用紫色塑膠緞帶綁著的小紙袋裡,他不會開。我拆開之後,他看到我拿出一個紫色的心型小紙盒,以為是給他的,就想拿走。我跟他說,這是他要給媽媽的母親 節禮物呀!(回家之後,那紙盒的禮物還是變成他的玩具了。)
大概是兩、三週前,可能公公或婆婆提到他生日快到了。他就每天跟我提醒,他要有草莓口味的生日蛋糕,要有禮物,他喜歡拆禮物,常常去翻小熊拆聖誕禮 物的書(他現在看書的重點都是書裡的玩具)。他還明示他的禮物項目,他說他要一張小桌子。偏偏某人最討厭家裡有新的大件物,於是跟小J說,如果是放在娃娃 房子裡的小桌子,那可以,其他的不行。
某人送完卡片和玫瑰,很快又拿了一個蛋糕進來,還說也是我的,因為上面插著一個塑膠牌寫著MOM。偏偏小J以為是他期待已久的生日蛋糕,我還得跟他 解釋,那是爸爸的生日蛋糕。小J立刻問我:「爸爸怎麼沒禮物?」真是精明的小子。不過爸爸覺得沒禮物就是最好的禮物,因為省錢最好。某人跟我說,他去買卡 片時,一堆蓬頭垢面的男人在搶購母親節禮物,都快找不到卡片了。我笑他老是做最後一分鐘採購,難怪如此。
某人插蠟燭時,臨時起意,說這也算是小J的生日蛋糕好了,這樣蠟燭就插四支。他之前還說他和兩個小孩一共只要買一個蛋糕,否則這個月就有三個蛋糕了。想到蛋糕的熱量,我覺得三個蛋糕真的太多了!
插好蠟燭,該唱生日歌。小J因為多次看過朋友幫忙拍的影像檔,記得他兩歲慶生會時,大家幫他唱生日歌,他笑咪咪地沒唱的情景,所以他這次也不唱,我只好一個人唱。奇怪的是,他居然一副他是壽星的表情,等我唱完,還問我和某人:「我怎麼沒唱?」
這蛋糕看來還算可口,上面有草莓、奇異果和藍莓,應該算小J喜歡的蛋糕。可是那時我才剛完早餐,根本吃不下。倒是小J很快就以主角之姿大快朵頤,吃 完之後,意猶未盡地說他晚上還要吃,而且他生日時也要吃生日蛋糕!好啦,反正我們就密集吃兩個或三個生日蛋糕,然後我在一起把這些蛋糕的熱量減掉好了。
想到小J第一個生日時,我們幫他辦了慶生會,他那天看到那麼多人,一點胃口都沒有,蛋糕一口都沒吃,禮物是別人拆的。第二個生日,他總算有進步,會 拆禮物了,不過蛋糕還是沒吃。去年的三歲生日,他終於吃了蛋糕,也很開心地拆禮物。沒想到,他四歲生日還沒到,他就會開口跟我們要蛋糕和禮物……真令人百 感交集,小孩成長的速度快得我們都追不上。
不過小J以為全天下的節日都是他的心態還真是讓人頭大。好在他不是獨生子,我們可以慢慢教他跟別人共享不同節日的樂趣。
今年一月底,住在附近的朋友轉寄來一封信。這封信的標題是「□□(本城名)性侵犯」。轉寄者多半是本地的媽媽。最早的信件是去年十二月初寄出的,我顯然在本地的資訊末流,快兩個月後才接到這封信。那封信經過多次轉寄,好幾個轉寄者都加上他們的意見,於是這封信非常長。
這封信提到一位有名有姓的性侵犯,就住在我家附近的超市對面。信件中,有好幾個媽媽指出,這名性侵犯曾跟她們近距離接觸,有位媽媽甚至提到,他曾跟 她的小孩講話,讓她差點嚇死。其他人則指出,他出沒的地點就在這一帶的超市、星巴克等地,都是這一帶媽媽會活動的地區,所以信件末尾附上此人的照片。
他的照片哪裡來?並不是任何一個轉寄者拍的(我想沒有人有膽吧,而且碰到他時,媽媽們大概都忙著在心裡盤算要怎要帶小孩快速逃離此人),而是加州法務部「美根法律 – 性犯罪登記者的資料」(Megan's Law)網站公布的。
Megan's Law是因為1994年,一名年僅七歲的紐澤西州女童Megan Kanka慘遭住家附近的三十三歲性侵犯Jesse Timmendequas強暴並謀殺,傷心欲絕的女童家長,於是推動這個法律案,使得性侵犯的個人資料必須公布,當他們搬家時,必須通知當地警察,使得社 區知道此號人物的存在。
在加州的美根法律網站,可以查到性侵犯的姓名、照片、地址和罪名。別以為我們家有兩個兒子就不必關心這種事,我隨手一點,就看到其中一個的性侵對象是男性。這世界上多的是我們無法想像的人,有時妳根本無法預期有些人可以兇殘到什麼程度。
我查到的結果,本城有二十名性侵犯(抖),值得慶幸的是,多數都不在這一帶。去年公婆準備搬來本地時,他們曾看中一戶房子,但是某人一查,發現那一帶有好幾個性侵犯,我們立刻放棄考慮那一戶。
為什麼寫這篇?是因為這兩天台灣媒體密集一起國中女生慘遭性侵累犯性侵殺害的事件,以及一名十六歲少女被社區老人強暴懷孕的事件。自從生了小孩之 後,我非常討厭看這種新聞,有時光看標題,就覺得想吐,偏偏台灣這種噁心新聞特別多,好像三天兩頭就會在新聞網站首頁看到各種形式的虐童新聞。
針對性侵犯公布資料的呼聲,內政部長江宜樺表示要再討論,因為涉及受刑人的更生人權(說得更白話一點,就是有人想重新做人時,社會可能因為他的犯罪資料被公布,而讓他無法重新做個正常人)。Megan's Law在 美國並不是沒有爭議,但是就像轉寄信一名媽媽寫的:"We can never be too careful when it comes to our kids!" 我贊成Megan's Law,因為當一個成年人犯錯時,他本來就該花更多的努力,來證明他真的不會再犯了。當一個人曾化身為狼時,我們應該讓羊群知道狼來了,而這並不妨礙狼自由行走的權利。我們不該讓狼披著一層羊皮在江湖上行走,使得其他無辜的羊繼續受害。
小P大約三個月大時,常盯著我們吃東西。那時我和我媽以為這個小傢伙會比他哥愛吃。可是,無論如何,還是得等到快六個月再給他吃副食品較好,畢竟他有胃食道逆流。等啊等的,等到五個半月左右,我讓他開始吃副食品,因為他體重增加的速度太慢。出乎意料之外,他剛開始吃的狀況並不好,一直吐出來,不像小J,很快地吃完,還一副想要的樣子。剛好某本親職雜誌提到,要是太晚(超過六個月)給寶寶吃副食品,寶寶習慣只喝母奶或配方奶,會抗拒吃副食品。我想到有位友人就是等小孩一歲才給副食品,結果小孩不肯吃,一直到三歲多都以母奶為主食,頂多吃冰淇淋等甜食,那真是當媽的惡夢。所以就算他吐出來,我還是得給他機會感覺不同食物的質地。
由於以前小J一開始吃ice cereal的狀況很糟,我便從baby oatmeal開始試。小P雖然沒像哥哥那樣,吃完一兩小時之後開始號哭,可是他的狀況好不到哪裡去,沒辦法吃也沒辦法睡。我能做的就是一直幫他拍嗝,即使書上說吃了副食品不必拍嗝。試了幾次,我不敢再給他吃澱粉類的東西了,包括稀飯和地瓜。此外,質地太濃稠的食物也常讓他不舒服,例如豆子泥。
吃地瓜還有個問題,就是排便困難。導致小P便秘的食物不少,還有:香蕉、胡蘿蔔、冬南瓜(butternut)等,酪梨也算,但沒前幾個嚴重。前幾天,他吃了香蕉和胡蘿蔔。隔天他沒排便,到第三天,他大了好幾次,每次都只有一點點球球便。最糟糕的莫過於他在晚上睡覺時便便。由於量很少又很乾,我們幾乎聞不出來。每次他哭醒,我們便以為他餓了或者有嗝,他吃一吃奶又睡著了。等下半夜我幫他換尿布才發現,啊,他的小屁股好可憐,跟便便親密接觸好幾個小時……昨天我幫小P洗澡前,拉開尿布瞄一眼,以為沒異狀,把他脫了尿布就放進洗澡水。這時突然有兩小塊黑色「異物」也跟著掉進洗澡水裡。我趕緊把小P撈出來,把洗澡水換掉,不然他就越洗越髒了。為什麼我沒發現那兩小塊呢?我猜是黏在肛門口,所以不仔細檢查,就不會注意到。
以前小J都沒這樣,我為小P的便秘問題傷透腦筋。他的便秘問題一天不解決,他睡不好,我也沒辦法睡覺,晚上一直起來照顧小P,我覺得我快累死了。只好再去翻書找答案。根據美國小兒科醫學會的《Your baby's first year》,寶寶便秘時,要讓寶寶多喝點水,避免吃香蕉、米飯、cereal等容易導致便秘的食物,然後多給點含有纖維的蔬果,例如李子、梅子、杏子、葡萄乾、豆類、全麥麵包等。
所以我試著多讓他喝點水。我一開始給他zoli水杯(台灣版就是神奇大眼蛙水杯),可是他怎樣都不會喝,只是把吸管咬來咬去,一點都不神奇。我又試了幾種吸管杯,他都不會喝。以前小J會用的吸管杯都讓他用看看,最後都以失敗收場。前兩天我改拿鴨嘴杯讓他喝水,這次他滿樂於張嘴喝水,還喝了不少。看來我的兩個小孩真不一樣。或者是小J比較奇怪,因為許多寶寶都是從鴨嘴杯入門的,偏偏小J到三歲多才會用鴨嘴杯。
本來我讓小P吃完副食品,緊接著喝水,然後幫他拍嗝。這幾天我的經驗是,他吃完副食品後,應該先拍嗝,再讓他喝水,不然他胃食道逆流更嚴重,而且嗝更難拍出來,之後他就不願意喝奶,甚至不肯睡覺,或者就算睡了也會一下就醒來。
不過,喝了水,吃了李子泥,小P的便秘問題還是沒解決。四盎司的水已經滿多了,難道還要讓他喝更多水嗎?或許是我的母奶導致他便秘?我的針灸師說,睡不好會火氣大,容易便秘。我現在就是這樣。這根本就是惡性循環啊:他睡不好→我睡不好→他便秘,更睡不好→我睡眠時間更少……
這惡性循環何時能停止?
大概是去年吧,某人的助理裘蒂請我們和她爸媽及哥哥吃飯,因為她爸媽從密西根來加州看她。吃飯吃到一半時,小J有點坐不住,裘蒂的爸媽便輪流帶小J去外頭走走。裘蒂的爸爸一度拿了櫃臺的糖果給小J吃,但是小J不要,他很意外居然有小孩不吃糖。我事後知道,跟他解釋,我們從沒給他吃糖果,所以他不知道那是可以吃的。
那時小J吃的糖還算少。他吃的東西裡,最甜的大概是Yobaby優格和Blue Diamond杏仁奶。自從年初他爺爺奶奶住進我們家之後,小J開始吃越來越多的甜食,因為他爺爺嗜吃甜食,包括甜餅乾、芝麻糊和沒有蛋的點心等。我不知道老人是不是普遍喜歡吃甜食,我小時候也是跟爺爺一起吃糖的。我媽說,以前我不吃飯的時候,我爺爺說:「加糖水好了!(這是窮人泡飯法)」我就很高興地去加糖水。
忘了在哪看到有人提及吃糖會造成小孩過動或其他的行為問題,我們最近開始幫小J「減糖」。他本來喝90卡路里的杏仁奶,現在我們只買60卡路里的(最低的是40卡路里,但是完全沒糖,他根本不願意喝)。優格暫時還沒跟進。之前沒看到低糖的幼兒優格,最近我總算看到Stonyfield出原味的嬰幼兒優格,只是不是每間超市都有。最需要減糖的是他每天吃的燕麥粥。他之前都吃兩包Quaker Instant Oatmeal Fruit & Cream,現在我們把其中一包用原味的Nature's Path Organic Instant Hot Oatmeal代替。因為後者份量較大,甜味都稀釋不少,剛開始小J吃得很不甘願。如果再加完全無糖的杏仁奶,他就更不想吃。可是減糖計畫還是得進行。我後來發現amazon有減糖的Quaker Instant Oatmeal Low Sugar Fruit & Creme,我在超市沒看過。如果含糖的搭原味的方式失敗,我再來訂這種。
不巧的是,減糖計畫進行到一半,碰到萬聖節。
那週他上兩個老師的課,兩個老師都給孩子糖果。第一個老師給的是一小顆巧克力,很多媽媽當場就讓孩子吃了。因為下課時間是12:15,我便跟小J說,等吃完中飯才能吃。偏偏他中午沒好好吃飯,直到他晚餐吃完,我才讓他吃。另外一個老師給的是包了餅乾的巧克力球,一小包裡有四顆。這次我要求小J,不但要吃完飯,還得吃青菜才能吃巧克力。之前他做三歲檢查時,小兒科醫生問我們他吃不吃青菜,我說不吃。她便問他吃不吃糖,可以跟他說吃完青菜,飯後就可以吃糖。但是我不想因此每天都讓他吃糖,從沒用這招,直到萬聖節週。
去年小J因為怕黑,萬聖節當晚沒去要糖。這次我們問他要不要去要糖,出乎我們意料之外,他很期待。其實我有點不想去,因為小P五點多就得準備吃奶睡覺,一出門要糖,耽誤他的睡眠時間,之後我不知道要花多少時間才能把過累的嬰兒弄睡。可是為了小J,我們還是帶著兩個小孩去Mall裡要糖。
我事先教小J講trick or treat,他講的還是有很重的中文腔。無所謂,只要他願意跟別人講就行了。因為我推小P,小J就跟著奶奶或爸爸去要糖。跟別的美國孩子不一樣,他每拿到一顆糖就一副如獲至寶,很珍惜的樣子,而且很不想離開,看著發糖的店家,依依不捨。我們照原訂計畫,只去半小時,所以沒多久就離開。兩個袋子裡的戰利品自然不多。可是那些對之前都沒拿過糖(以前是我們幫他拿的)的小J來說,已經算非常多了!
回到家裡,雖然我們門口的燈沒開,仍有許多小孩上門要糖。每次有人來,小J就提著他的糖果袋跑到門口看一看別的小孩。宅男小J從窗戶看著外面問我們:「天黑了,怎麼這麼多人在外面?」萬聖節過後第二天晚上,他又問:「怎麼沒有人在外面?」
之後他把糖果全都倒在一個台子上。他從此花很多時間看著糖果摩擦自己的器官(倒)。他對那些色彩鮮豔的糖果很感興趣,偏偏我就是不想讓他吃那些充滿色素的糖。有時他會拿一些糖問我能不能吃。我都說不能吃,只答應他乖乖吃飯、吃青菜,可以吃其中一顆包花生餅乾的巧克力。可惜他好一陣子食慾不振,過了好多天,他才終於把飯吃完。那天他沒真正吃葉菜,吃的是某種根莖類蔬菜,所以我說只能給他一半的巧克力(我真是嚴格的媽媽),他說好,然後很開心地把他的戰利品吃掉。
隨著時間的過去,台子上的糖果越來越少。我和某人覺得小J應該不至於自己拿糖來吃,但是不知道他把糖拿到哪。有天他又頑皮時,我便沒收他一半的糖果。小J很難過,之後便趁我在弟弟房間時跟他爹說他要看弟弟的糖果袋,他爹說好啊。沒想到,之後小J把弟弟整袋的糖都拿走了(都是因為他拿來獻寶)。我們說不可以,他才心不甘情不願地把弟弟的糖交出來。
前兩天,某人發現小J會把糖果紙打開,我便把剩下的糖都收走了,省得他丟到我沒注意的地方,造成螞蟻或其他蟲蟲危機。小J悵然若失之餘,一再跟我們說他還要去要糖。我說要等明年,一年才一次。後來有天他很難過地跟我說,他爹說他不能去要糖。想也知道一定是他又惹毛了某人。而且他現在很喜歡唱反調,有時會說:「還要不乖,還要爸爸不要帶小J去要糖」這種反話。初嚐糖果滋味的小J,有點像戀愛中的男女,自己都搞不懂自己。
至於明年要不要帶他們去要糖?我還有很多時間可以考慮,要糖事小,如何處理那些糖果才是最讓人煩惱的。
去年我在amazon買了本號稱經典童書的《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可是始終不敢拿出來給小J看,怕他哪天胡思亂想,開始不敢一個人睡覺,那可慘了。
人算不如天算。因為家庭變動,自從我媽來了之後,他一直跟爸爸睡在同一個房間。可是某人就寢時間較晚,他還是得一個人入睡。最近不知何故,他開始怕黑。問了半天,他說是怕小貓。小貓?我們家又沒養貓。哪來的貓?
問了半天,原來他怕的是Calliou卡通裡的貓。Calliou的貓上床亂搗蛋,小J看了之後,越想越害怕,於是現在不敢一個人入睡。每天晚上,我們都得輪番去他房間跟他說我們家沒有貓,不要怕,我們會保護他之類的話。可是沒多大用處,他有時亂叫亂哭,有時大聲唱歌,弄得隔壁房間的弟弟都要被他吵醒了。
今日跟針灸師談起這問題。針灸師聽到我說小J怕車庫,因為他覺得車庫的地會動。她便說她有個十二歲的小病人晚上不肯睡覺,因為怕地震。他怕睡覺時地震來了,然後他會死在倒塌的屋子裡。她說這些小孩的肝膽都較弱,陽氣不足,所以要讓他們多去戶外活動,提升陽氣。
聽來很有道理。小J的肢體協調很差,不喜歡走路,在公園也不肯跑跑跳跳,只是坐在沙坑裡玩沙。我帶他去上幼兒音樂律動課,雖然他很喜歡這堂課,可是他不肯跟著做動作,彆扭得很。他至今手指分化的狀況很差,很像小叮噹,手伸出來不是拳頭就是布,不會比剪刀。前些天,我媽說小P會比一,小J才開始試著比一和二。
說到恐懼,我媽說我四五歲時有次不肯走天橋,我一直跟她說「會摔死」,跟她拉扯了很久,最後她只好背我過去。不知何故,我還記得當時的印象。我怕的是橋斷了,我跟著摔下來之後,會被車撞到。長大之後,我明白當時腦中充滿的是不可能發生的幻想,可是小孩子有時真的是不可理喻的。
針灸師說經驗多了就不怕。或許吧。現在的我早已不怕走天橋了。在台北的時候,我寧可走天橋也不喜歡走地下道。可是我要怎麼讓小J明白走在車庫就跟走在家裡一樣安全,家裡絕對不會突然出現貓?看來真的要讓小J少看點電視電腦,多去外頭活動了。
俗話說:「一回生,二回熟。」但是生養小孩這件事,我怎覺得一回生,二回還是不熟?很多事到第二次,仍不知如何是好。比如說,幫嬰兒洗澡。
小J出生前,我擔心某人工作太忙,和小孩互動少,就無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於是指派他幫小J洗澡。另一方面,我的右手因為以前長時間打電腦受傷,所以沒什麼力,我一個人也無法勝任幫嬰兒洗澡的任務。可是,這回不同了。某人在小P出生後,工作比以前忙,還要管越來越喜歡唱反調的小J,根本沒空管到小P的事,更別說幫小P洗澡了。雖然小P都在家,不怎麼髒,可是一週至少還是得洗個兩三次(醫生說的)吧。我只好硬著頭皮自己幫小P洗澡了。
一個人幫嬰兒洗澡,我真的有點怕怕,事前趕緊看了相關資料。最大的挑戰除了用一條手臂撐著小P(真的好吃力),還要應付他的害怕。小P跟他哥不一樣,一下水就哭,我趕緊唱歌給他聽,轉移他的注意力。後來我才想起,他打從第一次,就很怕洗澡。
我記得月嫂第一回帶他去擦澡時,月嫂在浴室裡一直笑,跟他說:「弟弟,不會跌倒啦!」洗完後,她邊笑邊指給我看,他懷裡的小P一臉呆滯,小手緊緊地抓住月嫂戴的金項鍊。我於是幫忙把小P的手鬆開。
又過了幾天,我才發現小P為何怕洗澡,原因之一,是他不喜歡腳懸空。每次下水前,他覺得整個人被提起,就哭了。就連沒洗澡時,要是有人把他高高舉起,他都會嚇哭。哎,這小子好像有點膽小?
我想起簡媜在《紅嬰仔》(p.72)提到的「做膽」,就是用石頭做法,祈求小孩膽大的儀式。我便跟某人說,小P需要做膽。不同地區的人,「做膽」的儀式可能不同。某人湖南來的姑婆婆以前說要過橋,於是公婆當年住在清華東院時,便帶嬰兒時期的某人去走橋。大概是清華的橋走來並不驚險,某人的膽子並不大。
等我媽八月初來時,我跟她提及此事。她便說,她出發前想帶兩個石頭來幫兩個小子做膽,後來想到石頭很重便做罷,要我帶她去河邊找石頭。河邊?加州是半沙漠區,這裡如果有河恐怕也沒河床可以沖積石頭,把石頭沖得圓滑吧。
有天我們去公婆家時,她瞥見公婆讓小J玩一堆鵝卵石。據說那是小J炒的菜,他們給他一支塑膠湯匙充當炒菜匙。當公公在廚房炒菜時,小J就在客廳炒他的石頭。我媽於是跟婆婆要了兩個圓圓的石頭。她把石頭洗乾淨時,趁我們吃晚餐時,就拿上樓。至於她拿去哪,我沒多問。我爸媽每回弄這種「民俗療法」時,我向來不多問,因為他們以前說我多嘴會破法。我未必相信那些「法術」有效,但是只要無傷大雅,我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又過了幾天,小J夜裡流鼻血,把床單弄髒了。我拆床單時,把他的床墊掀起來,於是看到床底下有一個圓圓、咖啡色的東西。我嚇了一跳:「這是什麼?你的大便嗎?」我心想,真是太恐怖了,大小便訓練不成就算了,他居然把大便藏在床底下?我多看那玩意幾眼之後,稍微鎮靜一點,又問他:「還是石頭?」小J立刻說:「那是石頭!」他很快撇清責任:「不是我放的!」我很快地想起我媽那天上樓放石頭的事,原來就是這玩意啦!我很快地裝作什麼事都沒發生,把床墊放下來就離開他房間。
至於做膽有沒效?小J以前不敢在車庫走動的,總是要拉著大人的手,或抱著大人的腿才移動,但是他今天傍晚居然自己在車庫裡走來走去,某人看了很驚訝。但是小P還是很怕洗澡。既然「法術」無效,就只能訓練了。等公婆下個月回台,請他們幫忙買嬰兒脖圈好了。這樣可以讓小P在浴缸裡游泳,一方面訓練他不怕水,另一方面也讓他運動一下,就不必整天掛在我的手臂上(我的手臂都快廢了),睡覺也可以睡久一點。
去年十二月初,我們在超市排隊等著結帳時,前面的老太太回頭看到小J,便開始跟他說話。當她問到:「你有沒有聖誕樹啊?」小J就笑了,老太太非常高興。
後來,在聖誕節前的額外七五折和免運費的限時大促銷利誘下,我終於在smartbargins網站上買了一棵七呎半的聖誕樹。價錢還算可以接受,因為今年的節後出清價,都比我買的價錢要高。只是某人吃力地把大箱子搬進車庫,再把樹搬進客廳時,忍不住抱怨說這樹太大了。可是一立起來,把燈點亮,氣氛就來了。當時一歲多的小J很高興地在樹旁跑來跑去。我們在節後的聖誕周邊產品大促銷時,買了一些裝飾品,準備今年要好好地裝飾聖誕樹。
今年既然有了樹,就可以像美國人一樣,過完感恩節就把樹拿出來布置。可是那時我們很忙,每個週末都有忙不完的事,於是就一直掛在心上而沒付諸行動。一直到聖誕節前五天,某人才在我出門時,把樹從箱子裡搬出來布置。這回小J已經比較大,也知道聖誕樹是什麼了,所以特別興奮。我一回來,小J就衝過來跟我說:「聖誕樹!」
可是小J會對樹動手動腳的,所以我們一直等到他睡了,才開始裝飾聖誕樹。很多聖誕樹的裝飾品易碎或容易掉亮粉,所以我們只裝飾樹的上半部,小J伸手可及的下半部就不裝飾了。看起來有點好笑,可是也沒辦法,等小J大一點,知道不要亂弄聖誕樹時,再讓他幫忙掛裝飾品吧。
有朋友家今年完全不掛任何裝飾品,因為怕快三歲的大兒子把裝飾品拔下來塞到六個月的小兒子嘴裡。而且大兒子去年已經把好多易碎的裝飾品打碎了。
聖誕樹到底適不適合有幼兒的家庭?這見仁見智。真的樹非常香,可是買了幾年,價格就會超過買一棵假樹。而且真樹會掉葉子,對我們這種有地毯的家庭來說,清理是個大問題。有朋友怕小孩對真樹的某些物質過敏,所以不買真樹。但是假樹(包括裝飾品)也有含鉛的問題,所以小孩只要會去抓樹又把手塞進嘴裡,其實都不適合在家裡放聖誕樹。如果非放不可,又要避免小孩靠近,那就得在聖誕樹周圍裝一圈柵欄,只是,這招對坪數太小的房子並不適用。
一旦有了樹,就可以讓小孩感受一下聖誕節的喜悅。最大的喜悅或許來自於禮物。我陸續把禮物準備好,但是一直沒拿進客廳。倒是節前,某人同事給了小J一份禮物,我們跟他說等聖誕節吃完早餐再拆。他拿著盒子一直搖,聽到裡面發出聲音,便很想拆。他跟我們說:「是拼圖!」我說:「我不知道,等聖誕節吃完早餐後,拆了就知道了。」那個神秘的禮物誘惑真大,小J一有空就去抓著不放,叫他上樓洗澡睡覺也得叫半天。
平安夜,我們照例在某人阿姨家過。某人阿姨是基督徒,所以喜歡這個節日。按照慣例,平安夜這天我們要交換20元左右的禮物。今年因為公婆在感恩節前回台灣,直到聖誕節前才回來,所以我得幫他們準備。為了平安夜的交換禮物以及當天稍早的一個慶生會,我在前一晚花了兩個多小時包了十四份禮物,累到不行。不知道那些小孩生得多的西語裔,聖誕節前要準備多少份禮物?
這次在聖誕節前的參加慶生會,有兩個兩歲的壽星。壽星的父母準備禮物給參加的小朋友(只有兩個),所以小J有吃有喝有得玩,還拿了兩份禮物回家。平安夜時,小J又拿到兩份禮物(有一個是二手的剪草機玩具)。於是,今年的聖誕節,小J一共有九份禮物!真是太幸福了。
我們這次近八點從LA開車回家時,小J精神好得很,一路都在講話,不像以前一下就睡著了。等他洗完澡就寢,他又在床上講了好一陣子的話才睡著。該不會是參加太多活動,又拿到那麼多禮物,興奮過度吧?等他睡著了,某人才把他的禮物都搬到聖誕樹下排好,等著小J第二天來個大驚喜。
我本來以為小J會一口氣把禮物都拆開。沒想到,小J在聖誕節拆禮物時,第一份拆到樂高的垃圾車,就讓他樂到拼命玩,一點都沒興趣拆別的禮物。我只好在旁邊陪他玩,然後不時問他要不要拆一下別的禮物。
一直到快中午,所有禮物才好不容易拆完。所以小J一下玩這個,一下玩那個。雖然我們覺得充滿聲光的玩具太吵了,可是他還是最喜歡這種玩具。沒有聲光效果的木頭車,就吸引不了他。
九份禮物裡,有兩個玩具是超過他的能力,變成都是我們在玩,所以收了一份起來。還有一個是他沒有興趣的迪士尼樂團,那是從慶生會上拿回來的,依拆封過的狀況,顯然是有人收過不要,所以再轉送出來的,所以那個也被收起來,看看有什麼適當的機會再捐出去好了。
今年是小J的第三個聖誕節,比起前兩次,真可算是大豐收啊!
十一月初,我帶小J到公園玩時,碰到久違的公主和她外婆。小J見到公主,已經不像半年前那樣會哭,但是還是很拘束,一直站在我身邊。他的沙桶和鏟子很快就被公主拿去玩。其實公主和小J的玩沙玩具是一模一樣的,只是她沒帶鏟子,只帶了桶子和篩子。當時還有一對兄妹,三歲的杭特和不到兩歲的凱莉。杭特騎著公主的三輪車,在公園裡騎來騎去,一度還撞到我的背,因為我蹲著看小J玩,沒注意他從後面騎過來。杭特的妹妹也想騎三輪車,但杭特不肯放手,準備騎回家。公主身為三輪車的主人,於是在沙坑裡大喊:"NO!"
杭特之所以會讓我們記住,是因為他當時三不五時就說:"I'm the man!"就連他要回家前,他的道別也要加上這句:"Bye Bye! I'm the man!"杭特的媽媽說,她不知道杭特從哪學來的,這句話是他的第一個口頭禪。
晚上某人回家後,我跟他提到這個小朋友,小J在旁邊聽了,立刻學著說:"Bye Bye! I'm the man!"之後他也三不五時說這句話,即使他的發音並不標準,他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
這個月初,我們又在公園碰到那對兄妹。看來有點無聊的杭特一看到我從娃娃車上把小J的沙桶和鏟子拿下來,立刻把他的挖土機玩具塞到小J手裡,然後在我也來不及反應過來時,他就把小J的沙桶和鏟子拿去玩了。小J一看到有人往自己手裡塞那麼大一部車,難免有點受寵若驚,可是他看到自己的玩具被拿走,又覺得很著急。我問杭特的媽媽,他為何那樣做。杭特的媽媽不疾不徐地解釋,她教杭特,如果想玩別人的玩具,要先分享自己的玩具。也就是說杭特得先讓別人玩他的玩具,難怪他把挖土機塞到小J手裡!我聽了不免失笑。其實杭特他們帶了三個大小不一的桶子來,只是沒有鏟子,可是別人的玩具顯然比較有吸引力,我們之前也碰過別的媽媽帶小孩來說想玩小J的桶子和鏟子,她說她們也有桶子和鏟子,可是小孩看到別人的就是想玩。
雖然杭特沒有問我們可不可以,可是他都已經把玩具拿給小J了,我們也無須太計較。所以我跟小J說,桶子借哥哥玩,我們玩挖土機。小J不知道怎麼玩那部挖土機,我只好蹲在旁邊陪他玩。從來不肯在陌生人旁邊玩的小J,第一次在杭特旁邊玩了起來。玩了一會,杭特的媽媽要他妹妹分小J一個桶子,因為快兩歲的凱莉一個人玩三個桶子。大概因為杭特借了玩具給小J,小J後來也表示想玩其他的桶子,因為挖土機他不太會玩,他還是想挖沙。那時凱莉已經跑到別的地方去玩了,小J便覺得他可以去拿凱莉的桶子來玩。對小J這種害羞的小男孩來說,借玩具好像一種交情的表示?在此之前,他就算看到別的小孩的玩具,心裡很想玩,可是他不會想要動口或動手去拿。
因為杭特比我們早到很久,而且已經玩了一個小時,所以比我們先離開。小J依依不捨地看著杭特把挖土機等玩具拿走。之後,他到公園時,常說:「那個Bye Bye! I'm the man的哥哥不在!」顯然很期待再次碰到杭特。
美國父母很重視教小孩「分享」這回事。在兒童發展上,一般是說分享是三歲這個階段最該學的事,可是很多小孩早在三歲前就熟知這個字,因為很多家庭的兩個小孩相差不到三歲,他們得提早跟弟弟妹妹分享一切。像杭特十五個月大,妹妹就出生了,差不多兩歲時,他就得跟妹妹分享玩具。
至於學得好不好,或者教得好不好,就不一而論了。我們有次剛到公園時,有個三歲多的男生跟他媽媽說他想玩小J的桶子和鏟子。他媽媽說那是別人的。那個小男孩的反應竟是:「每個人都應該『分享』,他(小J)應該『分享』。」我聽了就不作聲,一點都沒有想要理會他們的意思。「分享」在那個男孩的思想裡,變成一種要求別人讓出玩具的工具。而且,他根本沒有走過來問我,只是在旁邊冷言冷語,這讓我更不想理會。這個男孩的無禮,我不是第一次見識到。更久以前,他有回玩沙玩到一半,居然走到當時才一歲多的小J身邊,然後抓了一把沙,就往小J臉上灑過去。他媽媽當時一面顧懷中的小孩,一面講手機,沒注意到他的行為,我於是跟他媽媽說他的劣行,他媽媽才把他拉到小J面前說:"Sorry!"之後,他們的朋友來了,是另一個帶著三歲女兒和幾個月寶寶的媽媽。那個三歲的男孩和女孩便去追另一個帶女兒來公園玩的爸爸的小狗,把小狗嚇得滿場亂跑。狗主人顧著在鞦韆上的稚齡幼女,沒辦法去追狗,於是跟我交換一個無奈的眼神。而那兩個小孩的媽媽只顧聊天,根本不制止他們小孩的行為。相比起來,杭特的媽媽教得比較好。
至於小J,他跟別的小孩一樣,都很在意自己的玩具。因為他的桶子和鏟子顏色鮮明,每次他丟在沙坑裡,跑去別的地方玩時,常被別的小孩拿去玩。他要是發現了,就會站在原地盯著那個小孩。我們都鼓勵他去跟別人一起玩,可是他不肯。這幾個月,我們每個禮拜至少會跟阿D兄弟一起去公園一次。幾個月前,我曾把小J的篩子拿給阿D,小J非常生氣,居然對我和阿D潑沙,這是他第一次出現攻擊行為。當時他臉上充滿嫉妒的表情,真是難看極了。
在家一起玩的時候,他要是看到阿D玩某個東西,如果不是躲到角落去,就是跑過去把剩下的部分拿過來往我身上堆。比小J大幾個月的阿D至今還沒學分享,他的佔有欲和脾氣向來都會在外人面前輕易外露,一不如意,他就大吼大叫,打他媽媽。有時小J玩某個他自己的玩具,阿D看了很想玩,我們跟他說等一下,他就生氣地大叫:「不要!」然後出手打他媽媽。如果到他家,我會要小J去問阿D可不可以。小J剛開始都說:「可以!」應該是他還不會講「可不可以」的句型,可是聽起來像是自己代替主人批准了。小J問了之後,阿D都不作聲,臉色怪怪的,我於是在旁邊追問可不可以,常常是他媽媽代答可以,否則阿D都不回答。
前天,我們又一起去公園。阿D一直黏著他媽媽,我問他要不要去玩沙。他們才發現沒帶桶子和鏟子來。我便問阿D要不要去拿小J的篩子,他那時丟在一邊沒有玩。本來自顧自玩沙的小J在沙坑裡聽到我們的對話,於是撿了篩子,主動拿過來給阿D。我趕緊稱讚小J,他能主動分享,真是大有進步。
從某個角度看,獨生子很難學分享,因為他們獨享家裡的資源。可是,如果沒好好教,有兄弟姊妹的小孩,未必能學好「分享」這件事。「兄弟鬩牆」是成人世界發生的事,不是童年階段的狀況。怎麼教小J學習分享,是我還要傷神的事。希望他主動借阿D玩具是好的開端,能讓他記住,這是他應該做的事。
自從小J出生後,很多昔日的樂趣,都變成過去的一場夢,短期內難以再現。例如,去韓國豆腐店、出國玩等。
我們以往會去的韓國火鍋店,人太多,座位太窄。我即使只是看到別人拿著嬰兒的提籃,都十分擔心,深怕有人一不小心,就把滾湯倒到嬰兒的身上,更別說自己把嬰兒提籃或稚齡的幼兒帶進去吃飯。
至於在家吃火鍋,小J幾個月大時,我們曾經在家吃過。那時小J七點就要睡覺,我們幫他洗好澡、送上床後,兩人就可以好整以暇地坐在餐桌前慢慢吃火鍋。火鍋料都是某人白天去採買的。自從小J跟我們一起吃飯後,我們就沒吃過火鍋了。直到今天。
今天我們去大華買菜。我瞥見冷凍櫃裡有寧記的火鍋料特價,隨口問某人要不要吃,他說好啊。其實我有點猶豫,因為我覺得小J不會喜歡吃,而且在家吃火鍋,旁邊有個精力旺盛的兩歲兒跑來跑去,真是太危險了。
不過,我有點嘴饞。前不久看到某位朋友在facebook上提到去左營劉家吃酸菜白肉火鍋,我在電腦前餓到發暈。因為那是我去高雄時,非去不可的美味火鍋店啊。可是我人在美國,只能對著別人的照片或自己的記憶流口水。
想了想,我還是把寧記酸菜白肉火鍋湯底放進購物車裡,然後再買一些火鍋料,準備晚上大快朵頤。
打從晚餐前,某人就很慎重地說,我們三個人一定要一起吃,我不要在他們吃火鍋時,又在廚房忙這忙那,因為他一個人不見得能防止小J亂動手。
我們家族就發生過大人吃火鍋時,幼兒被燙傷的意外。我有個表哥在中國大陸娶妻生女。第一年冬天,他們家吃火鍋時,不到一歲的女兒坐在螃蟹車裡到處撞來撞去,就在大人沒注意時,小女孩連車帶人撞上旁邊正在燒開水的爐子(顯然是個活動爐子,擺得很低),水壺立刻打翻,大人來不及搶救時,小女孩的兩隻手臂當場被滾水重度灼傷。頭幾個月,因為燒傷嚴重,表嫂每晚都要把他們女兒的兩隻手臂抓著,不讓手臂碰到床褥,小女孩才能入睡。要是大人睡著了,手一放下來,小女孩立刻會痛到哭醒。意外發生後,不只是小孩難過,大人日子也不好過。我見到那個小女孩時,她已經四歲左右了,手臂的傷還是很明顯,讓我看了怵目驚心,可以想見受傷當時她有多痛。
有前車之鑑,我更不敢放鬆戒備,尤其因為小J最近有手癢的毛病,老是喜歡故意弄翻這個、打翻那個。不過,他今天吃晚餐時還好,只是,他真的不喜歡吃火鍋,吃一點豬肉片、一點火鍋餃,喝一點湯,然後吃個優格,就下桌了。之後問題才來了。
他老是故意往火鍋那邊衝,像個煞車失靈的火車頭。我們從好好講,到後來不得不吼他,要他別過去。小J後來還故意一邊裝可愛,一邊慢慢晃過去,不過還是被叫走。他最後就很委屈地看著《Goodnight Moon》,語氣哽咽地自己講小兔子的事,直到某人放下筷子,過去陪他看小兔子,小J才覺得好一點。
照今天的狀況,下次吃火鍋可能是很久以後的事了,不然就是只能在瓦斯爐上煮好,把火鍋料盛到大碗裡,端上桌當菜來吃。畢竟兩到五歲是容易發生居家意外的階段(如果兩歲以下時發生過兩次大的意外傷害,則要注意小孩是不是過動兒),安全還是最重要的事。
昨天是本地今年第一次下雨,一早起來就發現窗外滴答滴答作響。正好碰到小J要上Play & Grow with me的日子,雖然我不喜歡在雨天時出門,還是要帶他去,不然一整天都關在家裡,好悶啊。今天依舊是雨天。看在乾旱的份上,內心期待雨多下一點,畢竟不能出門事小,缺水事大。母子倆在家裡大眼瞪小眼,書念到不想念了,我跟他說:「我們來做燈籠吧!」
所謂「我們」,其實是我。就跟在Ms Tia那邊的勞作一樣,幾乎都是我在動手。至於燈籠,是指台北燈會發放的半成品。今年年初,某人阿姨、姨父回台時,去台北燈會拿了幾組紙雕燈籠回來,除了給她的一對孫兒女,也給了兩、三份給小J。之前婆婆做了一組,留兩組給我。我一直沒時間或沒心情拿出來做。直到今天,都已經是農曆八月的下旬了,終於想到那個小牛燈籠。
我忙著把把一片紙變成燈籠時,小J則忙著搗蛋。他把我挖出來的紙型到處扔,不然就是在沙發上亂扔墊子,一副精力無處發洩的樣子。這就是男生啊!只能自我安慰,等他大一點,他的手比較靈活,配合度比較好時,可以做的事情就多了,到時再跟他一起做西點什麼的好了。
最後因為提把的說明不清楚,也沒有圖示,所以我不知道怎麼裝,只做好了一隻小牛,放在桌上。小J對會亮的燈泡比較有興趣,一直要開著。聽說他五歲的表姊很快就知道這燈籠的燈泡是亮不久的,於是不斷稱讚三歲弟弟的燈籠:「好漂亮喔!」讓弟弟的燈籠一直亮著。等弟弟明白怎麼一回事時,已經有點遲了,因為小電池的電快用完了。其實我有點意外我們這組燈還會亮。我以為電力在閒置的時候,已經完全流失了。
台灣這種紙勞作應該比美國便宜多了,樣式也多元,只可惜我們回台次數太少,能尋覓的時間不多,能扛回來的東西也有限。
昨天Ms Tia準備的勞作是萬聖節主題的指偶。我選了小巫婆和紅色小魔鬼。可惜小子不喜歡,在教室的時候不玩,一拿回家就被他扔在地上。或者美國也有一些適合這年紀的簡單勞作可以找。我最想要找一些小東西的材料包,像以前國高中時做的那種香包、布偶勞作包,這樣就可以打發我們雨天的在家時間。
最近看朋友玩羊毛氈,看起來也滿有意思的,amazon上相關的書不少,只是要上哪買羊毛氈,還得再查查或問人才行。
10.15補記:後來看到有人提到,最好不要在幼兒面前戳羊毛氈人偶,因為太過暴力。。。
別家的小孩可能喜歡看電視,我們家的小J最近熱衷於看Youtube上的英文童謠短片。他總是要看Humpty Dumpty、the wheels on the bus、Old McDonald had a farm、Rain rain go away、Hickory Dickory dock……這一切都是因為他看熟了青林出的那套「012英文兒歌繪本」。這套書以外的童謠,包括中文童謠,他沒有興趣。傷腦筋啊傷腦筋。這階段的小孩可能因為學習的需要,所以喜歡重複看某些東西。所以近兩歲開始,家長要慎選讀物和媒體素材了。我們並不喜歡「012英文兒歌繪本」,除了內容有錯,選得也不是很好。像shoo fly就不是那麼大眾化的童謠,不像其他首,可以找到很多配有動畫的短片。
小J最愛最愛的,莫過於Humpty Dumpty。我們每天都要把Youtube上的每個版本看一遍。我因此看到有些上載者很壞,居然在短片裡寫髒話。有些評論者也亂罵一通。好在小J看不懂。
在以下這首wheels on the bus中,出現英國搖滾樂團The Who主唱Roger Daltrey。小J非常喜歡這個短片,一看到恐龍就喊:「尾巴!」看到Roger Daltrey就喊:「伯伯!」。因為他有一件恐龍浴巾,我們以前常拿尾巴逗他,所以他看到恐龍就說「尾巴」,從不說「恐龍」。至於Roger Daltrey是伯伯……也沒錯啦,不認識的伯伯。
有人留言說這短片是個笑話,Roger Daltrey不可能錄製兒童DVD。我忍不住上這張DVD的網站去看,他們的確列出Roger Daltrey,還有讀者稱讚Roger Daltrey表現出色,我想應該不是唬人的吧。倒是隨便評論的人才有問題。
另外一個版本的the wheels on the bus動畫有點暴力,含有車門夾頭之類的畫面,所以我通常跳過這個版本:
至於humpty dumpty,版本超級多,曲調差異很大。有時聽了太怪異的曲調,我睡前腦袋裡還充滿那種旋律,我真想喊救命!以下是比較正常的版本:
以下是動畫怪異的Humpty Dumpty,小J看了之後,立刻學著擺動雙臂-_-b
有的把Humpty Dumpty摔下之後,畫成蛋黃、蛋白流了一地的碎蛋。我看了真不知該怎麼跟小J解釋,因為我自己就很錯愕:蛋摔破之後,是這樣沒錯,可是不需要在兒童短片中,畫得那麼噁心吧。
至於rain rain go away,我其實希望小J暫時不要唱這首歌。因為加州缺水的狀態已經到Level 1了,已經很緊急了,所以我們需要雨水啊!有人就在這部短片後留言:"This is exactly Why California are in such a drought and water crisis and about to become desert. "不過,小J還是很喜歡這首歌,而且從以下的短片中學到手指外面唱著:"rian rain go away".
我們現在真的少不了Youtube,即使有CD都無法使小J滿足。他喜歡看到畫面搭配音樂的短片。如果時光倒返,我應該在台灣找一些用大開本畫中文童謠的書,像「012英文兒歌繪本」那樣,一本只畫一首童謠。可是,台灣有這種書嗎?
雖說小J每天跟我在一起,感受到我的喜怒哀樂,他的情緒和感受也會受到影響,這不表示他的所有喜好跟我完全一樣。我們近期最大的分歧之一,大概是對狗的感覺。他很喜歡狗,總是說要去外面看狗。而我一點都不喜歡狗。以前我們家附近有許多人養狗,每到雨天,我一出門就會聞到強烈的狗臊味。很多人遛狗時都不把狗糞便帶走,有時走在路上,眼前突然有個障礙物,讓人得急急煞車,不然一腳踩上去,可是要嘔氣半天。最大的原因,是我曾被狗咬過。
多年前,我在某機構工作時,在一個微雨的陰天,穿過一棟建築物的停車場,往我的辦公室走去。在沒有聽到任何聲音的情況下,我感覺小腿被一個東西「碰到」,而且有點痛。我趕緊回頭一看,原來是隻小狗衝過來咬我,我連忙拿手上的傘當防身武器,之後就一路逃往辦公室。事後我的老闆得知,他說:「被狗咬,一定是妳有錯!」可是我明明什麼事都沒做,被狗咬之前,我根本沒看到牠。我當時的老闆是台灣有名的動保人士,他這樣講,讓我覺得他有點不分青紅皂白,而且不夠體貼。
在台灣,被狗咬過的人一定很多。至少在我家,我弟、我和某人都被咬過。我弟和我還是小學生的時候,有個假日,我們姊弟在家,不知何故,我打開我們家的鐵門,正好我們對面的鄰居也開鐵門,然後他們家的小狗就衝出來咬了我弟一口。那個鄰居把狗抓回去後,並沒道歉(欺負我們是小孩),然後說:「牠也咬我!」等我爸媽知道,大家都氣得要死,我們的鄰居不把狗管好,狗咬人也不道歉。那個鄰居似乎一直把狗關在家裡,很少帶出門,再加上是小型狗,兇性似乎特別強。好在我們兩個都沒染上什麼狂犬病或其他問題,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我被咬之後,隔了一段時間,在我下班時,我居然再次看到那隻狗,牠又對我衝過來。這次我終於看到牠的主人了,是個年輕的男生,應該不到二十歲吧。我要他把狗綁好,既然要帶進某機構遛狗(其實某機構並不對外開放,一年只有一天對外正式開放參觀而已。如果照規定,這人根本不該進入某機構,更別說遛狗),就不應該放任狗隨便咬人。他顯然沒帶繩子,一句話也沒說,就把狗抱著帶走了。
如果「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一朝被狗咬,至少幾年對狗都不會有好感吧。我到美國後,看到狗還是下意識地閃開。不過,推著小J走在路上,我發現很多美國狗主人很友善,看到我們就先把狗拉住,甚至走到馬路上,讓我們得以在人行道上順利行走。我們幾乎每天去的公園有很多人來遛狗,有時有些狗主人沒有把狗綁住(按照公園的規範,一定要用狗鏈綁住),但是他們會緊跟著狗。有回一對沒綁狗的狗主人看到我和公婆帶著小J走出公園,立刻把狗綁住,然後離開,暫時不去公園遛狗了。
我們的經驗因此一直是正面的。直到有一天,我帶著小J照往常的路線進入公園。小J一路跑進去,我推著推車跟在旁邊。突然一隻小黑狗衝出來對著我們狂吠,沒有人跟在牠旁邊。因為牠在我們要走的路線旁,我於是決定繞道。沒想到,牠居然追了過來,而且一路狂吠。我心想,這是公園,又不是你家,叫什麼叫?因為擔心牠咬小J,我趕緊把小J抱起來,然後大聲地問公園裡頭的三個人:「這是誰的狗?能不能把你的狗抱住?」裡頭的那三個人才跑出來。這時,住在公園入口處的一位老先生,也是我們之前常看到的老先生,站在他家的陽台上大聲對狗主人說要綁住狗。那位老先生也養了一隻小狗,他每次都是用狗鏈牽著狗到公園的。
那三個人是兩個小孩和一個大人,都是女性。不知為何,出聲說抱歉的是年紀最大的女孩,看起來大約十二歲左右。那個女人(不確定她與那兩個女孩的關係)把狗抱走,但是沒出聲。她們仍沒把狗上狗繩。
後來小J玩沙玩到一半,那兩個女孩不知跟狗玩什麼遊戲,突然一哄而散,一面呼喊,一面往不同方向跑走,狗則追了出來。牠跑到一半看到我們,立刻往我這衝過來。我很快地想起某人說的,他小時候被一隻狗咬,後來便發誓,要是狗再咬他,他就要把狗殺了。那隻狗再也沒咬過他。我媽也說,狗眼真的會看人低,她們以前養的狗看到村子裡來了乞丐婆,就衝去咬。所以我在原地沒動,立刻大聲以命令的語氣對狗說:「STOP!」狗就停住沒動。然後那兩個女孩立刻跑過來抱住她們的狗。我說我怕牠咬小J。大女孩立刻回答:「我懂。」之後我嚴陣以待,深怕那隻狗再度衝過來。她們過了好一會,才把狗上狗繩。
我那天的情緒因此惡劣,回到家後,氣憤地打電話跟某人說事情的經過。某人說我們如果被咬,記得要打911。我才想到,我之前被狗咬時,都不知道該找什麼單位,現在可以打911,顯然有個比較直接的救濟管道。
為了防範類似事件再次發生,我上網查一些關於美國狗咬人的資料。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不像台灣被狗咬之後,往往不了了之,美國人被咬,狗和狗主人必須負責,狗要被相關單位留置察看,嚴重的可能被安樂死。最極端的例子,是一起因為狗咬死人,女主人以謀殺罪被判終身監禁,15年後方才可假釋的案例(舊金山)。這個女主人還聲稱自己也被咬,但是陪審團認為她身上的傷根本不能跟死者相比,因為死者的死狀恐怖,令陪審團不忍卒睹。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和動物醫療機構的資料,美國每40秒就有一人因被狗咬而就醫。因為狗攻擊,一年導致450萬美國人受傷,其中80萬人需要就醫。在238起因狗咬致死的案例裡,包含25種不同的狗。比特犬(Pit bulls)和羅威納犬(rottweilers)造成半數左右的狗咬致死案例。24%的狗咬致死案例發生在不綁狗的狗主人家外頭。58%的狗咬致死案例發生在不綁狗的狗主人家。
15歲以下的兒童是最主要的受害群,佔了70%。在兒童案例裡,5到9歲的男生佔多數。被狗咬傷對兒童健康的危害大過麻疹、腮腺炎和百日咳。
資料甚至提到,有些地方因此明文規定不得飼養特定狗種。但是此舉無法有效防範狗咬人的意外,因為有很多混種狗無法規範。事實上,任何狗都可能咬人。
在如何防範被狗咬的須知中,包括:不要接近陌生的狗,以及主人不在旁邊的狗。不要接近吃東西、睡覺或保衛東西的狗。不要接近受傷的狗。不要追逐或戲弄狗。不要拍、打、捏、拉狗。先問狗主人,才能摸狗。接近一隻陌生的狗時,不要跑、不要與牠有眼神接觸、像個雕像般安靜站著、狗過來時,大聲以命令語氣叫牠走開。(以上資料來自American Humane)
看完之後,我慶幸我當時做對了一些事。這份資料同時讓我警覺,還是要小心一點,不要以為99%的美國人都會看住狗就掉以輕心。如果因為狗咬人會惹上麻煩的美國都免不了這麼高比例的狗咬人事件,我想流浪狗多到滿街跑的台灣應該更多。相形之下,台灣的人權和狗權都不被重視。
學新聞的人說:「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這句話說明,在西方社會裡,狗咬人有多平常與頻繁。然而,許多案例證明,狗咬人也是新聞。家有小男孩的父母,更要小心。
相關新聞:
比特犬 咬斷男嬰5腳趾
San Francisco defendant, Knoller, has second degree murder sentence reinstated
實用網站:
Dog Bite Law
相關文章:
狗狗,你真的好臭!
美國人對小孩的慶生會極為注重,把它當一件大事來辦,這就是為什麼即使美國不景氣,Party City之類做慶生會、派對生意的的商店生意還不惡的原因。
即使是很熟的朋友,往往會慎重其事地發個邀請函(現在可以透過網路,方便多了,而且省紙),請朋友來自家參加小孩的慶生會。不管去不去,受邀者都會回覆。可是我們這次邀請住在附近的朋友I時,一直沒有得到她的答覆。因為她是護士,工作忙碌,所以我試著在中午時間和她休假的日子打給她,打了兩次,分別打到她手機和家裡都沒人接,我於是都留言。可是,仍沒接到她的電話。這讓我們很困惑,I來美國很久了,又嫁給美國人,應該知道美國的規矩吧?一直到幾週後,我們去Whole Foods超市買有機黃豆時,才碰到她們。
I說她們那時出去玩了,所以沒來。然後很快地問我:「你們辦慶生會有沒有花很多錢?」她說她只要在她女兒五歲和十歲時各辦一次就好。
I大姐想必聽了很多關於美國人辦慶生會的可觀事蹟。
小J出生前,我們在某人一位來自高雄的同事R家裡,聽他說要租YMCA的場地幫小孩辦慶生會。R的小孩年紀比較大,兩個兒子現在都是十歲以上了吧。據他說,他兒子同學的慶生會都辦得很豪華,有的會請小丑、有的會租小馬給小朋友騎,還有人請專門的慶生會公司來辦……手筆之大,令人吒舌。所以R也不落人後,去租大一點的場地,幫他兒子辦個不小的慶生會。這樣下來,幾百美金跑不掉。弄得越豪華,花的錢當然越多。
我們至今沒參加過這種奢華的慶生會。朋友裡,熱衷幫小孩辦慶生會的是C一家。他們在他們社區的活動中心辦慶生會。那個活動中心除了室內空間可以辦活動,室外還有個游泳池和三溫暖池。今年七月,他們兒子的五歲慶生會擴大舉行,於是來了幾位他和某人的大陸同事(C基於政治立場,很討厭來自中國大陸的人,以往沒請過他們)。其中一位同事帶了丈母娘來,老太太大概覺得在這地方辦活動實在太難以想像了,於是偷偷問我這場地是不是租的?我搖頭說不是,是他們社區的,住戶可以使用,但是每個月要繳錢給社區委員會。通常有游泳池的社區,要繳給社區委員會的月費,會比沒有游泳池的社區高許多。或許這也可以算在他們的場地費裡吧。
C的小孩大J因為已經念私立基督教幼稚園一年了,所以這次有許多我沒見過的臉孔,都是大J的同學。我不免好奇,大J的貴族學校的同學會送怎麼樣的禮物?因為其中一個小女生要先離開,所以她便拿著禮物跟大J合照。那個禮物因為沒有包,所以一目了然。其實不是什麼特別貴的東西,就是一輛小玩具車。他們到晚間六點半才開始唱生日快樂歌、吃蛋糕,已經接近美國小孩要就寢的七點了,所以這次沒有公開拆禮物。
為了這種慶生會要送什麼樣的禮物,其實我和某人也很傷神。我主張不要送超過30美金的,因為這些小孩年紀都不大。如果每年都要去,到他們十歲時,難道要送上百美金的禮物嗎?我們送給小J的生日禮物也不超過30美金啊。
不過,知道越多豪華慶生會的例子,我們就越感困擾和疑惑。上次看到朋友提到,她女兒同學在慶生會上,送每一個來參加的小朋友一人一隻Build a Bear的熊。不知道送禮者是不是也該送價值不低於那隻熊的禮物?這個朋友顯然也是見過不少大手筆的慶生會,所以她現在不幫女兒辦慶生會,然後跟女兒說,這樣她們可以省下幾百美金,爸爸媽媽可以送好一點的生日禮物給妳們。
美國人辦這種慶生會,似乎不像台灣人辦喜宴那樣,計較於場地和交情,來客必須送不同等級的紅包或禮物(台灣的社會新聞就曾有客人因為送紅包送太小,被主人到處說三道四,雙方因此交惡,甚至告上法庭的例子)。但是,送什麼禮物真的都沒關係嗎?基於美國人的習慣,拆禮物是慶生會的高潮,每個參與者都想知道壽星收到什麼禮物,也互相瞭解彼此送什麼禮物,在某些時候,就會帶來一些困擾。最直接的困擾,就是孩子間的比較心理,比輸的就覺得自卑、不如人,回家難免會跟父母抱怨:為什麼別人有,我沒有?
去年我曾短暫地看過一個叫做The Real Housewives of Atlanta的電視真人秀。這個跟Project Runway在同台播映的節目也是一個系列。除了The Real Housewives of Atlanta,還有The Real Housewives of Orange County、The Real Housewives of New York等。這些都是講一些有錢太太的電視節目,看了就知道美國是多可怕的M型社會了。在The Real Housewives of of Atlanta裡,主角幾乎都是黑人,只有一個是白人。那個叫做Kim的白人單親媽媽就找專門的派對公司幫她不到十歲女兒在飯店辦豪華的慶生會。當她送她女兒的生日禮物現身時,所有參加的小女生都驚呼一聲,花容失色。因為Kim送的是一個價值不斐的超級名牌包(我忘了是Gucci還什麼牌子)。Kim和她女兒的得意之色立刻顯現在她們臉上。
做為觀眾,我不免想像,如果小J去參加Kim女兒這種有錢人的慶生會回來,大概會很沮喪。我說不定會跟他說:「你交不起這種朋友。」
我曾在偶然間看到胡淑雯的〈界線〉一文。那篇敘述一個念私立小學的女孩心聲。那個女孩的父親開計程車,母親開雜貨店,這種出身跟她的同學比起來,顯得相當卑微。那篇被認為是胡淑雯本人童年寫照的文章,就寫到那些家境好的同學和老師是怎麼讓她感到自卑、自憐的。胡淑雯用類似黃碧雲的筆畫刻畫那種內心的崎嶇。
我小時候同樣念的是私立小學。我的家境並不好,爸媽同樣是咬緊牙關送我去念私立小學的。每到學校巧立名目要家長捐錢的時候,我就很傷腦筋,因為我們家的經濟並不寬裕,可是學生的捐款可是會一筆一筆詳細記載在老師的紀錄裡。平時,我倒沒有胡淑雯筆下寫的那些困擾。至於同學生日時,大概是學校的規定,同學頂多買糖果請全班同學吃。出手比較大方的同學會買比較好的糖果,不過對心裡的衝擊並不算大,即使我一直到六年級時,才有機會做這件事。
如今回想起來,再與美國的情形比較,其實我覺得美國的價值觀問題比較嚴重。這種豪奢的慶生會並不只是讀私立學校的學生家長會辦,念公立學校的學生也有。
前不久,我們就聽到一個住在附近W城的人說,她念W城的公立高中,W城因為有很多有錢人,所以見識過很多有錢的同學。有位同學在16歲的慶生會上,收到一輛悍馬車(Hummer)。而她要到工作很多年後,才有錢買自己的車。別說是她當年了,別說那些十六歲的青少年了,就連我們聽到,都大感震驚與刺激。因為悍馬車以昂貴出名,而且耗油,在高油價時代,簡直就是超級有錢人才會開出門的車。如果某人要買這種車,每月要繳的貸款重擔恐怕會讓我們透不過氣來。但是有人在16歲時,就收到爸媽送他這種高級車……
這也難怪某人的另一位大陸同事送他念W城公立高中的女兒一輛二手Camry時,被他女兒嫌棄了。在某人眼裡,他那個位階挺高的同事算是很注重女兒的教育,常詢問其他同事關於各種教育問題。自從念了高中之後,他女兒嫌這個爸爸不夠有錢。恐怕也是見識到有錢同學有多闊了。可是等她自己就業了,她未必能在五年、十年內,賺到跟她爸爸一樣多的薪水。
W城還有一所有名的私立高中(男校),聽說裡頭有一些好萊塢明星小孩。學費非常貴,一年的學費高達兩萬五千美金,這還不包括其他附帶而來的無名開銷。我是因為看到Leonard Sax在《浮萍男孩》提到男女分校比男女合校好,於是去打聽一下這附近有什麼男校,才聽說這間學校的。這間學校學生的慶生會應該不可能比公立高中的學生節約到哪裡去,所以恐怕不會是適合小J的學校,我們也不可能負擔得起這間學校的學費。
我認為慶生會跟其他日常生活的花費一樣,都會讓小孩學習父母的花錢方式,即使父母對小孩的影響可能遠不如同儕。等小J大一點時,我並不想讓他覺得花幾百美金、甚至上千美金去慶生是理所當然的。我認為,因為覺得父母有錢,或者父母疼愛我,於是愛怎麼花錢就怎麼花錢,是很糟的事。
或許Leonard Sax應該多探討一下家庭花錢方式對小孩的人格影響。那些啣著金湯匙、銀湯匙出生的孩子,出社會之後,會願意腳踏實地、苦幹實幹的有多少?如果他們的零用錢比薪水還多,他們願意好好去工作嗎?我在心裡畫了一個問號。
對做家長的來說,不管小孩的慶生會規模多小,都是勞民傷財。雖然I大姊的行事作風令我不敢苟同,不過我還是同意:不需要每年都幫小孩辦慶生會。說不定小J三歲時,我們就三個或五個人在家吃頓飯就好了。
在聖地牙哥的墨西哥舊城(Old Town)裡,保留許多十九世紀的東西,其一是當時的教室。這間教室不比我的小學教室大,每個座位間的距離都挺窄小的。不過,在我造訪期間,有位體積龐大的美國女性坐在其中,或許在回味過去當小學生的感覺吧。這間教室的黑板不是在最前面中央的位置,而是在偏左右兩側。在左側的黑板上,我看到下列這段文字:
"Salute to the Flag.
I give my hand and my heart to my country.
One Nation, One Language, One Flag. 1891"
我站在黑板前把這段文字念了兩遍,感覺到自己在這個國家的邊緣位置。不過,說不定小J以後就會在學校裡接觸這種思想。
這段文字流行於1892~942年。那時美國打完美墨戰爭才幾十年,擴張了南邊和西邊的領土。對外的戰爭既然結束,對內就有統一的問題。一位有社會主義思想的基督教牧師Francis Bellamy在Youth’s Companion雜誌就寫了這段文字。1892年的哥倫布日,上千萬的美國兒童就念了這段文字。之後,小學生上學時,每天都要念這段誓詞。這段誓詞在1942年時停用,因為實在太法西斯了。
儘管這段文字不再使用,美國始終有融合的內在焦慮,所以不同的時代都有類似作用的文字取而代之。其實每個國家都會在教科書中灌輸本國意識。所以等小J上學以後,我就可以知道現在的美國小學生是讀哪些文字來形塑他們的「美國人」意識,同時也可能會覺得自己和小J的內在距離越來越大。
美國華人的第二、第三代,不管他們的父母來自台灣、中國大陸、香港、馬來西亞、越南或其他地方,通通都會自稱是美國人。只有在你等交情好一點,進一步追問時,他們才會稍微透露他們的父母來自哪裡。他們的國家認同與上一代大不相同,他們對父母的文化、出生的地方,也不見得有興趣。
某人的部屬就是在美國出生的華人第二代。她的爸媽來自台灣,她的祖父母生前住在中國大陸。她會說國語,但是腔調很奇怪,用字用詞也常出錯。可是她的父母已經費盡苦心讓她學中文了。當年為了讓她和她的哥哥學國語,她爸爸有年被調去北京工作時,便把他們一起帶去,在當地念了一年的國際學校。當年她十歲,她哥哥十三歲。這兩個半大不小的小孩在北京覺得痛苦死了,因為遠離朋友,到一個陌生的國度,然後被迫學他們講不好的語言。她哥哥還被迫改了名字,因為名字的筆畫太多,硬是變成另一個筆畫少的字。現在她就算陪父母回台灣探訪親人,也是抱著盡孝道的心態,因為她對台灣沒有感情。
她不是特例,而是華人第二代的普遍寫照。
有一些在海外、有台獨思想的年輕父母,對下一代再三強調他們不是「╳國人」,而是「台灣人」。我看了以後,總覺得他們的努力終歸化為烏有,因為這種事不是操之在他們手上的。他們再努力,第二代頂多在家說幾句閩南語,會口頭關心一下在台灣的親戚,除此以外,他們認同的,還是身處的那個國家,跟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第二代沒有兩樣。如果他們不把小孩帶回台灣,他們本身的台獨意識最後也只能隨風而逝,頂多在網路上抒發,因為在海外派不上用場(或許也不是完全沒用處。陳水騙的海外人頭帳戶證明,海外的台獨份子也可以當「建國基金」的人頭)。就如Judith R. Harris在《教養的迷思》說的,不只小孩都有社會化的壓力,父母也有。
等小J之類的海外第二、第三代長大之後,他們很可能會用他們的海外標準去評價台灣。就像以前的中國大陸移民、現在的台灣人用負面的詞彙批評中國大陸一樣。這絕對是自然的發展,因為生活經驗是可以比較的。很多美國華人帶小孩到China Town,想要讓小孩接觸中華文化。豈知卻得到反效果,因為習慣乾淨清潔環境的第二代,到了骯髒的China Town,常產生很大的反感。
理解歸理解。如果小J長大之後,跟我說他很討厭台灣,數落台灣的諸多不是,我心裡即使明白他說的屬實,多多少少還是會難過啊。這種心情,大概跟一些外省爺爺看到自己的孫子孫女咒罵中國大陸的感覺一樣吧。
到頭來,我們終究會領悟,其實對小孩來說,他們根本不覺得自己的國家認同有什麼問題,是我們這些第一代意見太多而已。
今天某人休假,早上在家,下午又去辦公室(這是休假嗎?)。我因此有時間去看醫生(全職媽媽要看醫生真的不容易啊)。看完中醫之後,我們去Costco採購一些蔬果食物。Costco的酪梨品質比別的地方大又好,之前五顆賣6美元左右。今天一看,漲價了,變成7.99,不過我還是買了,因為附近的洋超市賣得更貴。這次還買到我之前找不到的無花果(fig),有空再另起一篇寫吧。洋菇(白色的蘑菇)現在也是我去Costco會買的,因為蘑菇是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有回在Trader Joe's買到的蘑菇,包裝上面提到蘑菇跟人一樣,曬太陽就會產生維生素D。滿有意思的。而且用烤過chicken confit的油(含有雞油的橄欖油)加蔥去炒蘑菇,很香很好吃。
結帳完之後,我們拿著帳單給門口的人點貨。點貨的人看到小J,就低頭跟他說話:
「要不要來一個笑臉?」
不只是不懂英文的小J很困惑,我們也不知道他說什麼。他很快地從口袋裡掏出兩枝筆。某人便說:「好哇。」
那人又問:「要紅的,還是藍的。」小J繼續困惑地盯著筆,某人代答:「紅的好了。」於是那位「伯伯」就開始在小J的手背上畫畫。先畫一個圓圈,再畫兩點,然後加上一條弧線。小J的手背上就出現一個紅色的笑臉,對著小J笑。我們看了都笑了,只有小J皺著眉頭盯著他的手背一直看,不知道發生什麼事。
回家之後,我帶小J去洗手。那個笑臉一下就消失了,原來那人用的是水性筆,我本以為是油性筆。小J看著他乾淨的手背,喊著:「伯伯!」一副悵然若失的樣子。或許下次伯伯再給他一個笑臉,他就會懂了。他今天是因為在狀況外,所以一臉嚴肅。
美國人真是很會逗小孩,對小孩特別有興趣。三不五時在買東西的時候碰到這些友善的店員,以及在其他地方的一些際遇,讓我覺得美國的整體環境和氣氛對小孩和有小孩的家庭都滿有利的,難怪這個國家人丁興旺。
倒是近日看台灣88水災的新聞看得挺難過的。看到「那瑪夏/災民搶搭機 大人不讓小孩…」時,我真不知該說什麼。所幸後來又看到「婦孺逃生 男丁助救災」。希望這次的災難,讓人性的光明面能過驅逐那些黑暗,願上天賜福與那些發揮正面力量的人。
相關:
兒童和女性待遇是文明指標
今天又是週一,例行的收垃圾日。小J一起床就要看垃圾車,吃早餐時也不專心。之後,即使出門前已經看過垃圾車了,他到了公園,一聽到垃圾車的聲音就左右張望。後來,我聽到垃圾車真的很近了,趕緊把他桶子裡的沙倒掉,把他的松果和鏟子收進桶子裡,把小J抱到他的推車上,然後就推著他一路飛奔,跑到路口去看垃圾車。剛好趕上。垃圾車的司機還揮手跟我們打招呼。我們停在十字路口看垃圾車時,一位媽媽開車經過,發現我們在看垃圾車,忍不住一笑。
我也覺得好笑。以前在台北,我都是追公車和捷運的,沒想到現在變成追垃圾車,而且不是為了倒垃圾,只是要給小J看而已。我記得高中時,有回放學後為了去補習,於是追公車(平時我都是走路上下學)。對街那所國中的國中生看到了,有幾人居然幫我們加油!現在追垃圾車時,沒有人喊加油,我能聽到只是小J不斷喊著:「垃圾車!」的童音。
這只是我的身份轉變後,一個小小的寫照。自從多了一個小J,我的改變不止於此。
如同其他男生,小J非常喜歡車子。我對車子沒什麼特別的喜好,對我來說,那不過是交通工具罷了。可是為了小J,我不但幫他找(玩具)車、買(玩具)車,甚至幫他注意路上的各種車輛,看到的特別的就幫他拍下來,現在在我的flickre相簿裡,有一個相片集專門放交通工具的相片。因為加州人多車也多,要拍各種特別的車,比在台灣的時候容易多了。我準備等有一天,數量和種類夠多了,一口氣沖洗出來,放在真正的相簿裡,這樣小J就有一本比書還要真實的車子記錄本。
現在我們家有好多個玩具車。某人每天晚上幫小J收玩具時,都要把那些車子排好。他有天便感嘆自己幫小J「泊車」。哈,有些人找泊車小弟幫忙停車,小J有個泊車老爹專門幫他停車。
那些玩具車是小J慶生會時,讓其他小朋友不無聊的重點。因為從一歲多的女生到近五歲的男生,通通都喜歡玩玩具車。反正這些車他們都沒玩過,所以小朋友都玩得很起勁。
此外,我們幫小J買了很多跟車子有關的東西,包括杯子、衣服。就連小J的兩歲生日蛋糕上,免不了也有車,那是輛消防車。蛋糕店在蛋糕上畫了一間銀行,我們乍看之下有點納悶,為何有一間銀行?查爾斯立刻轉頭跟他兒子說:「你看!消防隊搶銀行!」其實不是,是銀行失火了,消防隊趕來救火啦。現在那個消防車已經殘缺不全了,上頭的雲梯被小J拆下來,裝不回去了。
至於我們給小J的兩歲生日禮物,是他最喜歡的垃圾車。就是matchbox出的那款,這輛垃圾車有個可活動的垃圾箱,裡頭還有一團垃圾可以丟,倒垃圾時還會發出聲響。這款垃圾車在別的地方賣得有點貴,但是我在Albertsons超市無意間發現時,它不過是12美元左右,便宜多了。當時還買了一輛消防車,一樣會發出聲音,有回因此把阿D嚇哭了,阿D是那種很容易被玩具聲響嚇哭的小孩。
因為小J太愛垃圾車了,我幫他買了一本有各種垃圾車圖片的Garbage Trucks。這本薄薄的彩色書像是垃圾車公司的公關書,裡頭有美國其他地方垃圾車的圖片,就是沒有我們這裡住宅車的垃圾車圖片。我於是把我之前拍的垃圾車照片洗出來,夾在這本書裡。不過,小J老是把垃圾車照片單獨拿出來看,最後還收在我們的五斗櫃裡,好像把它藏起來一樣。
我媽之前買了幾輛玩具車給小J。有三輛是車門可以打開的。小J從一歲多一點,還不會講話的時候,老是把車門打開,然後把腳對準車門,然後啊啊啊地表示他要進去。那時他的腳比玩具車小。現在他會講一些話了,腳已經比玩具車大了,他仍三不五時跟我說要進玩具車裡。這也難怪當他看到My Big Boy Potty的男主角坐在車裡看書時,羨慕不已,一直跟我們討那部可以坐在裡頭的玩具車。因為那就是他目前最大的夢想啊!
我上網找了找,終於找到類似書上的那種玩具車,例如這款Little Tikes Cozy Coupe,這頁面下方有其他別款的。看了看,價錢有點貴。前天公婆和我帶他去散步時,他瞥見別人家有這種車,一直吵著要。
我後來想到,超市有一種前方是給小孩坐的玩具車的推車。於是有次買完菜,就讓他去坐一下過過癮,因為我都推著他的推車(stroller)去買菜,不可能用那種購物推車(shopping cart)。最近我們常看到的是警車推車,就停在我們的必經路線上。超市還有一輛消防車推車,但是停在在較遠的地方。這車裡有兩個方向盤,他都想要轉一轉。他很喜歡那個車,一上去就不肯下來。我每次都要說破嘴,他才心不甘情不願地下車。
在家的時候,小J只能開他那輛Playskool Tonka Scoot N Scoop 3 In 1 Ride-On。他總是在我在廚房忙的時候開車,邊開嘴裡邊喊著:「開車開車!郵差先生!開車開車!老爺爺!開車開車!老太太!」意思是說,他學郵差先生開車,他學對面的老先生開車,他學對面的老太太開車。我忍不住要糾正他:「老太太沒開車,是老先生在開車。」那對老夫婦有雙B名車:BMW和賓士。但是今天我出門拿信時,看到他們採購回來,拿的是99 cents廉價店的塑膠袋。看來退休人士即使以前賺再多,也得節省過日。
因為小J總是在廚房開車,我經常在忙得如火如荼時,一小不心就踢到小J的車。所以我為車瘋狂,也為車抓狂啊!
如果我要打電話回台灣,向來都用擎天電話卡。先用電話撥一組當地電話號碼,輸入密碼,再輸入含國碼的電話號碼。很費事,還算便宜。之所以不用網路電話,是因為太麻煩了,必須坐在電腦前,而且以前我都在小J睡覺之後講電話,要是在小J房間隔壁講網路電話,我怕會吵到他。
但是,最近我們終於開始用Skype了。
自從幾個月前開始讓小J講電話之後,他還滿喜歡講電話的,即使他會講的詞彙有限。他以前總是拿著聽,從他臉上的表情變化,我們猜想他也聽得懂一些。這小子因此聽到我說「打電話給外婆」時,有時會很激動,急得恨不得馬上講。但是我要輸入的號碼很多,沒那麼快。等我撥完,他有時都已經冷卻下來,不想講了。
前不久,他開始不肯跟外公、外婆講電話了。如果電話另一頭是外婆,他拿到就說:「外公!」然後跑掉。如果是外公接電話,他就說:「婆婆」,同樣也是聽一會就跑走。有時他根本連喊一聲都不肯,也不肯聽。但是他照樣用某人的手機耳機跟爺爺奶奶講電話。某人認為是他不喜歡拿笨重的電話,所以我試著讓他拿手機的耳機講,他仍不願意,而且似乎認定用手機就是跟爺爺奶奶講話,用電話才是跟外公外婆講話。
我對此很不高興。我知道小J很久沒看到外公外婆,所以對他們生疏了。但是這是現實問題,距離那麼遠,雙方要見一面沒那麼容易。我不願小J就此忘了外公外婆。
今年母親節前,amazon的Logitech QuickCam Pro 9000有特惠方案。用原價買Logitech QuickCam Pro 9000,送Logitech Quickcam Communicate STX。我本來打算把後者給公公用,但是他不要,我就留著。總之,我的電腦終於有了網路攝影機。
我打電話跟我爹報告,我們可以視訊通話了,要他們那邊也裝個網路攝影機。我爹聽了就很高興地說:「我早就叫妳用了!」啊,有嗎?我一點印象都沒有。然後我弟很快地處理好他們的電腦,倒是我這邊還沒安裝(汗),因為我以為我那個常常上夜班弟弟會拖很久才辦好。
等我裝完網路攝影機後,面臨的問題是,該透過什麼來通訊?我最近注意到gmail裡多了可以視訊的功能(要先安裝軟體),於是要我媽先跟我試用google talk。可是視訊版的google talk沒有我想像的簡單。我這邊弄好了,我媽那邊還不行,因為她不會設定,而我弟又不在家。在測試的時候,小J急著要看外公外婆,一直吵,弄得我也心焦如焚。試了兩三回,最後宣告放棄,改試Skype。
Skype不虧是專門用來視訊的網路軟體,我媽一下就安裝好了,我們很快就聽到彼此的聲音。倒是我媽那邊的攝影機,過了一會才弄好,因為我弟居然裝了兩台網路攝影機!不知是skype通訊的品質不佳,還是其他問題,我們都認為對方的網路攝影機不好,因為影像畫質很差。我爸媽常說我們的畫面又變成照片了,我只好三不五時切斷視訊再重新開啟。
小J總算可以看到外公外婆了。這小子很快就喊著:「媽媽,媽媽!」、「眼鏡!眼鏡」,因為他看到我的影像出現在電腦上,而且我和我爹都戴眼鏡。他好奇地摸摸電腦,後來興致一高,開始唱起他的:「蝴別憋憋憋~」外公外婆聽了自然很高興,跟著唱正版的「蝴蝶蝴蝶身得真美麗~」即使我去年才買的華碩桌上型電腦有點問題,不戴耳機就聽不到聲音,而耳機都是我在戴,小J不肯戴耳機,大部分都在自己講自己的,除非我在一旁給他提示。講完之後,他揮揮手說掰掰,也看得到外公外婆說掰掰。
之後,他常看到電腦就喊:「婆婆(外婆)外公~」、「眼鏡」等。開始主動要求跟他們講話了,而且還會準備要唱歌給他們聽。
上週末,我的電腦不知出什麼問題,Skype突然當掉無法通訊。小J氣急敗壞,開始哭鬧,因為他有話沒講完。我趕緊用一般電話再打越洋電話過去,小J對著話筒唱完:「蝴別憋憋憋~」才滿意地跑去旁邊玩。唉,真是令人頭大的兩歲兒!
所以看到人的影像,即使是數位的,多少能讓幼兒產生一點親近感。看過電腦上的畫面之後,我再讓他講電話,他就比較不抗拒。現在在開機登入skype前,他願意跟外公外婆說他要上市場買什麼東西。他聽到我媽問:「要不要買海苔?」激動地一邊大聲說:「要!」一邊把兩個小拳頭互擊,這是他從一歲前就開始用來表示「要」的方式(手語),至今還在使用。
因為skype,重新牽起台灣和美國的祖孫情,所以近期我得把相關設備,例如喇叭、桌上型麥克風補齊,方便喜歡跑來跑去的小J享受講網路電話的樂趣。
從聖地牙哥回來兩天了,仍感體力尚未恢復。下午在小J午睡後,我也跟著去昏迷了。從近三點一路睡到五點半!睡過頭,醒了之後,覺得全身酸痛得要命。突然有一種年輕不再的感觸。
說來人生還真無奈。年輕一點時,許多人都覺得生小孩是一種負擔。可是,等年紀大一點再生小孩,就算還沒到劃分高齡的那一條線,體力不免比以往差,帶小孩一整天,足以讓人覺得快累死。更別說還要帶小孩出去玩,不但要面對牛小孩的各種狀況(兩歲的男生真是有夠皮),精神緊繃也造成自己的壓力。
曾有篇文章提到三十歲以後生小孩的好處,包括社經較二十來歲時高,經濟能力較好;身心比較成熟,足以擔任父母之職等。
不過,看了吳淡如高齡生女的新聞,我覺得「身心成熟」這一點很難就年紀而論。我很難想像,居然會有原本不孕的孕婦在好不容易靠科技受孕之後,為了解饞而在懷孕時用紅酒漱口。她難道不怕出什麼差錯,生出一個頭腦被酒精殘害的寶寶?她很多做法都讓我很難苟同。
生育子女對人生最大的挑戰,就是要顛覆人生的許多層面。太過自我的人,也許會在生育子女的前幾年跌一跤,而學著收斂。就算是靠人工受孕,小孩不是一個任人擺佈的泥娃娃,讓父母全權決定一切。
那篇鼓吹三十歲以後生養小孩有多好的文章,絕口不提的是體力。帶小孩真的是很花精神和體力。我爸媽在看到我的幾個堂嫂、表妹把出生不久的小孩交給他們的公婆或父母養之後,覺得我能一個人帶小J,真是比他們厲害(我奶奶當年不時提醒我,我出生滿四十天,我媽就把我丟給她帶。即使這是我爸的決定)。我表姊也跟我說,她一個人帶小孩四個月之後,就知道「全職媽媽」這事她做不來,於是把小孩交給她公婆帶。我知道全職和假日(或夜間)媽媽的差別,就在於前者毫無轉換空間,整天守著一個斗室(或在有限空間來去)和一個(或數個)不受控制的小孩。我以前的工作時間很長,休假也得隨時待命,一天要跑好幾個地方是常有的事,可是,那時的累都比不上整天帶小孩的累(尤其是第一年)。但是,小孩的所有成長經歷,全職媽媽都不會錯過。
小J出生後,某人三不五時提議我們把小J交給他爸媽,我們自己去玩,我從沒答應,因為捨不得把小J交給育兒觀念跟我大不相同,而且不清楚小J作息和喜好的上一輩。這次要帶小J出門玩,他要找他爸媽同行,這樣我們才有機會偷閒,偶爾玩一下我們想玩,但是小J不想玩的東西。即便如此,我仍覺得累個半死。
所以,我又開始幻想:早一點生小孩就不會這麼累了……
小J現在還不會說句子,但是已經可以和我們有簡單的對話了。
想不到可以說什麼的時候,無聊的母子免不了會有「愛不愛」這種俗人問答:
我:「愛不愛媽媽?」
小J:「愛!」
剛開始聽到還滿感動的,因為他那一字回答簡潔有力,講得很大聲。
不過,好景不再,小J現在的回答已經不一樣了:
我:「愛不愛媽媽?」
小J:「伯伯!」
我:「你愛伯伯喔?(假裝吃醋)」
小J:「垃圾車!」
我:「你還愛垃圾車喔?(這個醋吃不起來)」
小J:「郵差先生!」
我:「你愛這麼多人喔?(快要笑出來了)」
如果我跟他繼續一問一答,小J可以答一堆亂七八糟的。我聽了忍不住嘆氣:「你根本不懂愛是什麼嘛!」所以當小孩不說愛你時,就不要跟小孩計較了。
我小時候常在我爸媽問最愛誰的時候,因為回答不合他們意,所以挨罵或被擺臉色看。我爸媽是現在所謂的「假日父母」,平時都不在我身邊,只有假日才回去看我。當時沒有高速公路,週末塞車站著回老家一趟,舟車勞頓,的確很辛苦,可是對當時的我來說,他們終究不是最常在我身邊的人啊。
其實小孩是很簡單的,誰花最多時間陪他,他最愛誰。小孩的愛不見得會說出口,然而,他們一定會以行動表達。
小J出生後,都是我照顧他,不曾和他分離超過半天,所以他最愛我。小J跟我有許多互動,是他和他爸爸沒有的。例如他喜歡緊緊地抱我、聞我的頭髮,他最喜歡把背靠到我的背後,等我抓著他的手往前彎,這樣他就整個人往後仰。他很喜歡這個遊戲。前幾天我因為受傷,不能抱他,也不跟他玩這個遊戲,他就一直把背靠上來。之後小J很難過,一副覺得我拒絕他的樣子。晚餐的時候,他吃完下桌跟爺爺奶奶玩,不一會又跑到餐桌旁找我。明明吃飽了,他卻表示要我餵他。我餵他吃一些酪梨,他的奶奶在一旁一再阻止,說等會要洗澡了,不要再餵他了。他被奶奶抱下桌時,手拉著我,眼眶泛紅,一副要哭出來的樣子。我看了,真是不忍,但是也只能坐在地毯上抱抱他。
那幾天某人出差,打電話回來時,小J愛理不理的,接到電話都只是敷衍地講幾個字就跑了。因為out of sight, out of mind.既然人都看不到,他也就懶得理了。
但是一到週末,他睡醒後,由某人帶他下樓吃早餐,我繼續多睡一會,小J就覺得爸爸比較好,於是這天會特別黏爸爸,換爸爸沒辦法吃飯。因為小J一吃完飯下桌,他就拉著爸爸說:「那邊!那邊!」帶著爸爸去他的遊戲區。要是某人走回餐桌,小J會哭喊著衝過來,再度試圖把某人帶回他的遊戲區。這年紀的小孩對人也是有佔有欲的,他就是要爸爸在旁邊,就算爸爸在一旁發呆也無妨,只要爸爸不睡覺就行了,不然他會不停地說:「起拔(起床)!起拔!」
等假日一結束,某人往往在小J還沒起床時就出門,常在小J睡覺前一個(多)小時前才到家,互動的時間有限,小J就恢復黏我的常態,換我不能好好吃頓飯了。
孩子都是如此單純,只要你花時間,他們會給你最直接的回報。他們的笑容會讓你無時無刻都感到甜蜜。所以當我看到近耳順之年的台灣電子業富豪在新進門的嬌妻生下女兒後,喜不自勝地表示要多陪伴小女兒,不免為他那兩個已成年且成家的子女感到遺憾,為什麼這些事業心強的男人總是要等子女不需要你陪伴時,才想到與孩子互動是多麼美妙的事呢?
我們每天去的公園平時很少人,有時只有我和小J而已。小J習於那裡的安靜,一點都不覺得孤單,他反而害怕人多的時候。
不過,就在昨天,我們意外地碰上這個小公園人超多的時刻。因為昨天是公園旁邊的小學這學期最後一天,在放學之後,有些家長在公園辦活動,於是在不到十分鐘之內,這個小公園立刻擠進超過兩個班級的人。這個估計,是公主的外婆告訴我的,她去年正好從這所小學退休,對這公園和小學的事掌握甚多。至於一個班級的人數,公主的外婆說,二十人。一下湧進四十多人的小公園,算是挺熱鬧了。
我帶著小J走進公園的時候,正好就在放學之後,大老遠就看到公園的停車場擠滿車,讓我不免意外,雖然附近的印度太太之前已經跟我說這是學期的最後一天了。小J看到這麼多人,一直告訴我:「怕、怕……」孩子,我知道你怕,不過我們還是要來見識一下大場面嘛。
小J緊緊跟著我。我跟公主的外婆在沙堆旁邊聊天時,小J望著周遭,一堆孩子跑來跑去,有時像風一樣地經過他身邊,他害怕地不知所措。我把他玩沙的工具交給他,讓他玩沙。公主早就自顧自地玩很久了。她平時很喜歡跟大孩子衝來衝去,這次倒很專注於玩沙。
(穿黃衣的公主的坐姿,就是所謂的W形坐姿,據說會讓孩子走路時變成內八字、下肢肌肉比較沒力。她的外婆說她有內八字,穿過矯正鞋,常跌倒。小J也喜歡這樣坐,但是小兒科醫生說要避免。我們只能盡量提醒小J換姿勢。)
小J在公主附近玩沙,偶爾抬頭瞥見公主,又跟我說:「怕、怕……」不知道他怕什麼哩?
公園的各個角落,都有不同年紀的孩子,有些孩子邊咬著冰棒邊玩,有些孩子則去要冰淇淋吃。另外還有一些家長聚在一起聊天。有些看來像老師的,則環繞四周,像是掌控全場。這裡也有一些小孩,跟小J一樣,不是這個小學的學生,多半是那些小學生的弟弟妹妹,因為家長要帶年紀比較大的孩子參加活動,小小孩也一起來了。而我們是剛好來公園玩的路人甲。
小孩在有活動的時候,好像都吃垃圾食物?公主的外婆說,這是party,他們可以吃他們愛吃的。我想,沒有小孩會主動去找比較健康的食物來吃吧!
小J見識這種大場面時,難免會看到一些表演特技的大哥哥、大姊姊(女生也是有很皮的啦),我想他還沒有膽學著依樣畫葫蘆:
大部分的場景看似小孩都玩得很好,我還是注意到沙堆的一個角落裡,有起小糾紛。好幾個男生聚在一起玩,後來一個比較壯碩的男生走過去,然後就一腳踩在一名趴在沙堆上的男生背上。我拍了好幾張照片之後,被踩的才掙脫那個大個子的腳下。不久之後,其中兩名推打一陣。過了一會,才有其中某個小孩的媽媽注意到,過去問始末。
小J後來實在受不了了,把他的桶子交給我,表示要回家了。我想時間也到了,便帶他離開。
聽印度太太說,這些小學生沒有暑假作業。讓我們這些想到暑假的盡頭就是趕作業的亞洲人多少有點羨慕。接下來想必是這些孩子輕鬆愉快的暑假啊。
從小J出生前至今,我看了不少與親職有關的書,常覺得沒看到真正合用的,一直到我讀到《教養的迷思(The Nurture Assumption: Why Children Turn Out the Way They Do, Revised and Updated )》。
在此之前,我讀了英國記者Carl Honore的《慢的教育(Under Pressure: Rescuing Our Children from the Culture of Hyper-Parenting)》。我同意他說的,現代父母由於少子化,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過於殷切,於是給子女和自己太多不必要的壓力。但我非常不喜歡這本書的地方,在於他有許多記者的寫作問題,老是要把比較極端的例子當作普遍現象,硬是套進他的邏輯裡,以及提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研究。
何謂似是而非的研究?請參考《教養的迷思:The Nurture Assumption》的第一、二章。光看作者的前言和前兩章,就讓我大所收穫。我相信這是作者在經歷土星進入十二、第一宮之後的作品,有精彩的洞見。
我在閱讀此書時,對照自己和身邊一些人的經歷,因此相信她的說法比許多教養書可靠許多。看了這本書,很多教養書都可以扔了。例如那種鼓吹大量讀書給小孩聽,會讓小孩變聰明、變優秀的書。《遊戲力》也可以丟了,因為那本書的作者也寫了許多莫名其妙、無可印證的話,只會嚇到做法跟他不同的人。《遊戲力》還有一個讓我無法苟同的地方,是作者對性別教育的看法,即使他自稱是女性主義者。
關於性別的部分,《養男育女調不同:大腦不同,學習型態不同,情緒表達方式不同,教養方法當然應該不同!(Why Gender Matters: What Parents and Teachers Need to Know about the Emerging Science of Sex Differences)》讓我非常受用!如果沒有小J,我大概不會同意他的論點。但是養了兒子,我知道很多事情跟女性主義者談的的確不同。
《教養的迷思》當然不能解釋全部人的發展,再加上許多父母和研究者不願意接受自己的付出是無效的,因此此書在amazon上遭到許多人的攻擊。然而,這都不影響我對此書的看法。目前amazon上販售的英文版是Judith Rich Harris新增及修訂過的版本,所以跟中文翻譯版會有所出入。英文好的家長,不妨直接讀英文版。
從《教養的迷思》,我大概可以猜到小J未來的狀況。如果我們幸運,他會說中文,那頂多就只是一般會話。等他上國中以後,有很多字彙他不會用中文表達,就直接跟我們講英文,之後 中文就可能越講越少。因為移民家庭就算保留父母的語言,也就僅限於小孩和父母對話的程度,無法做智識上的交流。因為他連開平方這種數學題都很難用中文跟我們說。如果我們不幸,小J在上學之後很快學會英文,那他很快就不太會學中文了。
除非我們在這當中把他送回台灣一段時間,或許他的中文還有點救。但是照Judith Rich Harris的說法,轉學(尤其是轉學好幾次)其實對小孩的人際關係不利,這會影響他的學習和自信心。因為她就是那種轉學很多次的小孩,曾經不幸轉到一個讓她格格不入的環境,使本來外向的她,變得比較內向。
看了這本書,我覺得父母可以做的事,就是選擇住在一個學區比較好、鄰居氛圍友善(尤其像我們是住在白人居多的國家)的地方,在孩子人生的初期,選擇他的玩伴。小孩從彼此身上學得最快,所以如果我要讓小J趕快學會更多的中文,就得幫他找到會說中文的小孩。可惜這裡不太多這種小孩。如果我要讓小J食慾好、比較不挑食一點,就是讓他跟一些食慾超好的小孩長期相處,這可能要找某人那些大陸同事的小孩,有好幾個體重都(曾)是超過生長曲線圖表的。
至於聰不聰明,說真的,我並不真正在意。我比較希望小J當個快樂的孩子,而那些天才兒童,都因為缺乏同儕情誼,往往是不快樂的孩子,我並不羨慕他們的家長。
宅男小J雖然很怕陌生人,可是他也有想跟別人玩的慾望。如果他在公園的時候,有其他較大的男生在附近玩,他都會盯著別人。我不免為他感到難過,畢竟我們在這沒什麼親戚,沒有什麼年紀相近的小孩可以讓他常接觸而不感陌生。因為小J是那種很慢熱的小孩,他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跟別人親近一點。
小J去年本來有個比他年紀大一點的玩伴阿D,阿D的媽媽S和我有時會約個playdate。但是至少在半年前,阿D作息變得跟小J非常不同,越睡越晚。S大概在去年十月時,跟我說阿D有時晚上十一點睡,最晚凌晨一點才睡。我聽了就嚇到了,他是我聽過最晚睡的美國兒童,我也很少聽到台灣幼兒那麼晚睡的。最大的原因,莫過於他們採用cosleep的方式(親子同床共寢),而且阿D還在喝母奶,夜裡還要起來喝夜奶數次。S一直都是用餵奶把阿D弄睡的,但是阿D年紀漸長,玩心變重,便會邊喝奶邊跟媽媽玩,一玩就不睡了。
今年初,阿D過兩歲生日,那時S已經懷第二胎數個月了,但她仍餵阿D喝母奶,她說等第二胎出生,準備兩個一起餵。這時阿D的睡覺時間更晚了,凌晨三點才睡,晚上九點才吃晚餐。我聽了都要昏了。因為他起床的時間是小J要睡午覺的時間,這兩個小孩自然沒法一起玩。阿D因此變得比小J更宅,因為他沒法跟其他年齡相近的小孩玩,畢竟四歲以下的小孩都要睡午覺,絕大多數的美國家長都很重視這種睡覺的規律。
上禮拜,阿D超晚起床的情形終於有了改變。
S跟我說,阿D突然就變成九點多起床了,她什麼也沒做。我猜是因為天氣漸熱,所以太陽出來後,氣溫升高,人就容易醒。於是,我們終於又可以讓兩個小孩一起玩了。
阿D是我認識與小J年齡相近的小男生裡,最早講話,而且會講最多詞的小孩。他雖然是混血兒,媽媽是美國人,但是他喜歡講中文。S之前跟我提到,她有時不知道某些詞要怎麼說,便講英文,阿D聽了就很生氣。我其實有點不解,因為《語言本能》提到,嬰兒對在胎兒時期,聽到母親說的語言特別有反應。S雖然會講中文,丈夫是很小就移民到美國的(前)台灣人,她最常講、最熟悉的語言仍是英文。阿D如何判斷英文和中文,那是我不解的另一個問題。有朋友認為,一歲多的小孩當然可以分出中文和英文啦。我猜想的另一個可能,是S直接跟阿D說她不會講某些詞的中文,所以阿D才知道媽媽講的是英文。
上回我見到阿D時,他在單詞階段。今天再度見到他,他已經很會講句子了,例如:「去動物園看摩托車。」小J聽到阿D哥哥這麼會講話,變得十分安靜,幾乎不發一言,直到他聽到垃圾車的聲音,才很激動地用不標準的發音喊著垃圾車。
每回看到阿D,我就像有個小窗口,可以預先看到幾個月後的小J會變成什麼樣。這兩個小孩都愛車,而阿D的愛好雖然溢於言表,但是他已經可以用言語表達大半了。
阿D就像書上說的典型兩歲兒,動輒說不。「要不要玩沙?」「不要!」「要不要騎鴨鴨?」「不要!」他跟小J一樣,都會先說要一個東西,很快又反悔說不要。讓大人難免有被耍的感覺。
我試著要讓他們一起玩,但是他們還是各完各的,只是會看看對方在玩什麼。小J小兒科醫生之前說過,這是小男生的玩法,他們要到三歲以後才會真正一起玩。好吧,那我們就等吧。
今年的遊戲時間,最前面的半小時,阿D都在哭,賴在媽媽身上。後面兩個多小時,他比較自在了,開始講話,從公園回到我們家,他看到小J的車子便很開心地玩了起來。而小J則不時湊到我身邊,用臉靠近我的臉,或磨蹭我的頭,回到家之後,仍拘束地不太玩自己的玩具。
他們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混得更熟一點。我們約了下週一再見面。可是S已經懷孕三十八週了,隨時都要生了,這個playdate看來很快又要中斷了。小J可以上哪找會說中文的同年紀玩伴呢?
後記:第二次後來被取消了。因為S和阿D在應該出現的那天早上沒出現。我打電話和寫email去,以為她去生產了,事後才知道他們又晚睡,起不來。之後再約,仍然取消,因為S的媽媽住院開刀去了。
上週是美國的春假,各級學校自復活節起,都停課一週。平日我們去公園玩,總可以看到旁邊的小學操場上有很多人,笑聲、叫聲等各種嘈雜的聲音不絕於耳,中午也是如此,這裡不像台灣的小學有午休時間,再加上不同年齡的小孩分批進餐,操場都沒有空檔。然而上週可不是如此,小學操場冷清清的,一個人也沒有。倒是公園來了許多平日不太會出現的大孩子。
有天我帶小J到公園時,公主已經跟她的鄰居妹妹玩一陣子了。過了一會,一個十來歲的大男孩手持一隻大型玩具槍,衝上遊樂設施,把槍高舉過頭,一副攻佔敵人據點的架勢。如果他的玩具槍可以發出聲音,我想他一定會鳴槍示意吧。
沒多久,另外三名跟他差不多年紀的大男孩也拿著大型玩具槍衝進公園裡。小J第一次在近距離看到年紀這麼大的哥哥,自然很好奇。而我也密切注意他們的動靜。
這四個大男孩開始玩起攻擊遊戲,我看了才發現,他們的玩具槍居然有玩具子彈!他們拿著槍在公園裡衝鋒陷陣、互相射擊。他們一開始在遊樂設施附近追逐著,後來有一個人往沙坑的方向跑,四個人因此往沙坑移動。原本蹲在沙坑裡玩的小J,見狀便站起,一直拉著我。
其中一個男孩看到了,突然轉身問我:「他(小J)還好嗎?」我回答:「他沒事。」之後他們主動轉移陣地,在稍遠的地方繼續他們的遊戲。我便跟公主的外婆說,他們很有禮貌。當過小學老師的公主外婆點頭同意。
這不是第一次我在公園碰到這種會關切小J感覺的孩子。有回我陪一歲出頭的小J在一個溜滑梯下方玩,後來來了一個至少四、五歲的女孩,她牽著一隻狗。我猜她可能想要帶狗溜下來。但是她沒有,她問我:「他怕狗嗎?」我說:「很有可能吧。」因為小J當時不會講話,我只能猜測他的意向。之後她就主動帶著狗去另外的溜滑梯玩了。
事後我跟某人提及,他說他不會很意外,美國的中產階級都很會教小孩,會告訴小孩要跟別人分享,公園不是你一個人的,別人也在這裡玩,所以不能只顧到自己。
聽說這一帶是好學區,房價因此較高。願意花較多金錢,搬到好學區的家長,應該都是注重教育的父母吧。
Judith R. Harris在《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能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The Nature Assumption:Why Children Turn Out the Way They Do)》當中提到:「這是所有父母都有的權力,這是他們可以控制孩子未來走向的方法之一。至少在童年期,他們可以決定孩子要跟誰玩。當約瑟夫的父母把他從波蘭的學校移到密蘇里去時,他們不只改變他的童年,他們還把他人生的路改變了。……而事實上,你並不需要這麼戲劇化就可以影響你孩子的生活,你只要搬到一個不同的住宅區,或選擇一個不同的學校,你就可以改變孩子一生要走的路。(p.420)」Judith R. Harris認為,孩子會跟他的同儕學習,所以父母的影響沒那麼大。
如果孩子長大以後,跟同儕學習之處比跟父母學的多的話,我很高興小J會在這裡長大,因為這裡的孩子有禮貌、會注意別人的感受。所以我不必學孟母,為了給下一代好的環境而一直搬家。
我們回台灣時,我的一個姑姑跟我們提到她的外孫(比小J大兩個月左右)非常聰明。她舉的例子包括:
一、很會講話,一歲半之後,打電話給她,都會跟她說:「阿婆,我好想妳!」
二、她帶外孫去7-11。那個小外孫立刻去抓一個小玩具。因為我表妹之前都不肯買,他知道外婆一定會幫他買,所以抓了就放到櫃臺,等外婆付帳。
我們聽了,覺得十分無言,因為不認為這叫「聰明」,這其實有兩代之間的管教問題(第二點)。
不過,跟我姑姑持類似看法的,應該不少人吧。
今天在朋友的聚會間,聽到她們提到一位不在場的朋友T的四歲半兒子非常聰明。T有次要她兒子不要講話,她兒子反問:「為什麼不能講話?妳就在講話!」
我心頭一震,這是「頂嘴」還是「聰明」?
T本身也很得意她的兒子會有這類反應。幾個月前,我就聽到她說,她兒子在浴室不肯照她的話做一件事,她很生氣地把腳上的拖鞋踢掉,大聲地問:「你看這是什麼?」暗示要打人了。她兒子立刻趨前把拖鞋撿起來,送到她的腳前,然後說:「媽媽趕快穿鞋,不然腳會冷!」T講完這件事,很是得意跟眾人宣布:「我兒子很聰明!」
年幼的孩子的確很有觀察力,他們很快就會知道怎樣吃定大人。如果數名管教者的態度有差異,即使年幼像一歲多的小J,或者我表妹的兒子,都會知道誰的態度沒那麼堅定,可以靠向誰,或者怎樣做,可以避免處罰,或者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我至今仍記得,我非常年幼的時候(這可能是我記憶中最早的一件事),可能是四歲前後,曾因為我爹要我幫他拿拖鞋,我那時突然決定說不,於是把我爹罰站。我才站不久,我奶奶就給我一張小凳子坐著。不用說,我爹的處罰形同失效,雖然我當時只是坐在小凳子上,並沒到處亂跑。因為我會知道,只要噘著嘴,奶奶就會覺得我很「可憐」,出面「保護」我。
前兩天,某人罵小J時,我覺得他太大聲了,於是叫他不必那麼兇。小J立刻靠過來,似乎要我「保護」他。當下我也很為難,因為我們不應該一個扮黑臉、一個扮白臉。以後彼此有意見,只能等小J入睡後再討論了。
中國人自古用「嚴父慈母」,描述父母親的特色。如果在管教上,也是嚴父慈母的話,其實會造就許多家庭衝突,以及親子問題。因為孩子會覺得很兇的爸爸是「壞人」,媽媽才是真正疼愛我的人。我們身邊有些例子,長大之後,變成跟爸爸無話可說,甚至也不聽爸爸的話,變成只親近媽媽的孩子(尤其是兒子)。
心理學家Leonard Sax在《養男育女調不同(Why Gender Matters)》提出,應該對兒子嚴厲一點,對女兒則千萬不能大聲吼。
如果爸爸對兒子嚴厲,媽媽對兒子管教寬鬆,這樣的管教結果必定是失敗的,因為嚴厲的管教失效。
歷史上很多名人,都有嚴母。近代有個不錯的例子,是胡適的母親。胡適的母親不但是個嚴母,而且不在別人面前罵自己的兒子。因為管教不是給別人看的。另外也有人提到,孩子也有自尊心,不應該在別人面前摧毀孩子的自尊心。但我想這不是胡適母親不在別人面前罵兒子的初衷。
當然,大人的態度一致之外,仍要讓孩子知道,我們不喜歡你這種行為,而不是不喜歡你。我們愛你,所以要教你正確的行為。不然,全部的大人都砲口一致,打罵過頭,讓小孩覺得天塌地裂,也會傷害孩子的心。管教的目的是讓孩子修正行為,而不是摧毀他的人格。
管教其實是非常難的,尤其是針對「聰明」的孩子。
自從看了《慢的教育》之後,我陸續在《教養的迷思》、《語言本能》看到類似的觀點,那就是,在嬰幼兒時期,其實不需要灌輸他們太多不必要的知識,不需要揠苗助長。一旦時候到了,他們就會了。讓他們能享受童年,每天從遊戲中得到樂趣,才是最重要的事。
我仔細回想一下我自己的童年。我是典型隔代教養的小孩。而且爺爺奶奶務農,沒有時間管我,根本沒有人會唸書給我聽。聽古典音樂?那是物質貧瘠的年代,哪來收音機什麼的。但這都不代表我輸在起跑點上。就台灣現實教育的觀點來看,我一路都算是成績不錯的學生,學歷也不差。
想到這,我便覺得在這麼累人的頭幾年,不需要給自己和小J太多壓力。他喜歡什麼,如果合適,就在能力範圍之內滿足他。至於不斷念古籍、背九九乘法什麼的,饒饒我,也饒饒小J吧。孩子會自己找到他們的路。
據說我外婆生前的最後幾年,由於老人癡呆症,常談她小時候的事、唱童謠。除了年老,還有什麼時候會讓人記起童年?我想,對為人父母來說,可能是第一個小孩出生之後吧。
小J出生前後,我就開始想起往事。他生活裡的大小瑣事,都可能讓我走入時光隧道,記起一、二十年未曾碰觸的舊事。
昨天,因為照陳月卿《全食物密碼》做蘿蔔糕,忙了一整天,沒什麼時間跟小J玩。
陳月卿像是現代美國婦女,許多工作都交給食物調理機、超強馬力果汁機等工具處理。做蘿蔔糕,最費時的一部份,應該是將蘿蔔刨絲吧。我看到她提到用食物調理機刨絲,便翻箱倒櫃,找出cuisinart食物調理機刨絲的工具。說來慚愧,那機器買了兩年多,我從沒用來刨絲。所以一開始花了十來分鐘弄清楚怎麼用,任憑小J在旁邊叫嚷、丟東西到地上。雖然花了很多時間,但是想到那些女性長輩以前做菜頭粄(蘿蔔糕)時,可沒這麼多電器可以使用,費時又費力,弄到手臂都變粗了。我於是認份地繼續把它搞定。
陳月卿還提到她用果汁機處理米漿,可以代替磨米機。我心想,磨米機?我小時候還看過大人用石臼磨米勒!那可比磨米機費勁又麻煩多了。大人做完菜頭粄,還得燒柴蒸粄,蒸個老半天。我記得自己以前三不五時就跑過去問:「可以吃了沒?」小J有時不讓我換尿布時,我便跟他說,快點,我要去做蘿蔔糕。他一副有好東西「立刻」可以吃了,便很合作。但是下樓之後就失望了。他自己玩了一陣,聽到我用blendtec打米漿,便衝過來喊:「吸!吸!」可是那離可以吃,還差得遠勒!
雖然有這麼多工具幫忙,我依舊弄了一整天,而且累到一上床就不想動了。腦海裡便浮現,以前逢年過節,那些嬸嬸、姑姑除了農務,還要做各種粄、糕、粿等,她們到我爺爺奶奶家(串門子)時,便跟奶奶說:「累得要命!」我也依稀記得,奶奶以前做完各種加工食物後,在夜幕低垂時,忙著收東西的情景。那一幕的氛圍,帶有幾分疲憊與寂靜。我現在深刻體會到她們當年的感覺了。除了這些,她們身邊跟了好幾個小蘿蔔頭,要不時搞定這些小蘿蔔頭的索求。我跟她們比起來,算是幸運多了。
我雖然也想照書上提到的,不要讓家務佔去陪伴孩子的時間。但是我只有一個人,沒有幫手,終究有許多家務要處理。所幸不是每天都做這種超級費時、費神的食物,所以還有時間幫小J唸書、跟他一起玩。
其實動手做蘿蔔糕,也是為了小J。我們回台灣時,他初嘗蘿蔔糕,便很捧場。我爹因此每天一早都很開心地買蘿蔔糕回來給小J吃。但是台灣早餐店的港式蘿蔔糕裡,有蝦米和培根。為了怕小J過敏,我總是花很多時間把蝦米和培根挑掉。外面買的東西就是這樣,總有我們覺得不好的成分。自己做,就可以控制成分(菜頭粄就只有米和白蘿蔔兩種原料),可是不一定控制得了時間。
這樣親手做了以前慣吃的食物,也有一個好處。以前我看到過節時,家裡總有吃不完的菜頭粄、芋頭糕等,總是叫苦連天,又要連吃好多頓一樣的食物了。現在我除了體會主婦之難,也感謝那些以前送過菜頭粄、芋頭糕給我們的姑姑嬸嬸,謝謝她們送來她們的愛心與用心。這的確如朱子治家格言所說:「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如果有什麼地方,讓我想跟奶奶、姑姑、嬸嬸們不一樣。那大概是,等小J大一點,我想讓他跟我一起做,讓他對餐桌上的食物產生參與感,也學著知道桌上的食物端上桌雖只有幾秒,但端上桌前,可是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心思準備。他到時就算挑食,也該知道要珍惜食物。不然,他可能不時重演今天中午的事:小手一揮,整碗飯就打翻在地毯上。
今年三月的南加州,依舊寒冷。比起去年十二月,三月實在冷多了。
去年十二月時,我們白天出門時,有時得穿短袖。小J睡午覺時,甚至穿無袖上衣和短褲,只因為他的房間因為西曬的緣故,從中午開始,就變得特別熱。某人因此在今年初找人來做屋頂的隔熱系統。施工的工頭對某人說,我想你一定是為了兒子,而決定做這個的,所以會在他的房間上面加厚一點。不過,似乎沒什麼用處,小J房間依舊是最熱的一間。晚上八點他就寢時,有時室溫仍有華氏75度,但是到下半夜,戶外溫度只有三十多度,室內的溫度也會下降許多。
溫差這麼大,實在讓我傷透腦筋。上個月,我突然想到要預先幫小J找下一個尺寸的睡袋,於是找到了紐西蘭的Merino Kids。
Merino Kids的Go Go Bag,也就是嬰幼兒睡袋,分為新生兒到兩歲,以及兩歲到四歲。前者有純棉(適用於攝氏25度以上)、標準(外層純棉,內層為特級羊毛。適用於攝氏18度到30度)、厚被子(外層純棉,內層為特級羊毛。適用於攝氏18度以下)。兩到四歲的,就沒有純棉的那一款。這個睡袋,獲得2007年的德國設計大獎iF獎。他們另外有兩個產品,分別於2008、2009年得到iF獎,由於是新生兒的睡袋產品,我沒研究,所以就不在此介紹了,有興趣的人可以到他們網站看。
看到標準款適用於攝氏18度到30度,我的眼睛為之一亮,看起來很適合南加州這種氣溫變化非常大的地方。而且有的網站有個圖,說明他們的產品非常透氣,讓寶寶可以睡得很舒服,甚至可以延長寶寶的睡眠時間。不像Micro fleece的睡袋,會讓寶寶身體的熱氣和濕氣無法排出睡袋外,顯得悶熱。amazon上的評論數不多,絕大多數都給五顆星,讚美這款睡袋的羊毛很好,跟這些家長以前認識的羊毛不同。
紐西蘭和澳洲都是產羊毛的國家。以前我爸去澳洲時,曾在當地買過羊毛衛生衣給我,價錢的確比台灣的便宜多了。但是,穿不久,居然就有破洞!而我在台灣買的衛生衣,要穿很多年才可能穿破。從那之後,我便認定羊毛產品的品質差異很大。既然那麼多人都說這款睡袋的羊毛好,那或許真的不錯吧。
可是,當我準備把這項產品加入購物車時,乖乖,那個金額讓人實在點不下去。129美元。瘋了嗎?中國大陸製的產品標價那麼高。我又猶豫了。繼續東看西看。因此看到有為家長提到,因為一件就可以用兩年,比起美國其他牌子的睡袋,每三或六個月就要買新的,而且視氣溫,得買純棉和micro fleece材質,這樣比起來,其實也沒有比較貴。
於是我開始計算小J以前睡袋的總金額。從他出生前,我就買了Halo Micro-Fleece SleepSack Wearable Blanket Newborn Gift Set(xs和s各一件),之後都是買Halo的睡袋。除了新生兒尺寸,之後從S號到XL號,每個尺寸都得買純棉和micro fleece材質各兩件,以便換洗。Babies "R" US的價錢應該是比較便宜的,常有買一件,第二件五折的優惠。這樣算起來,總價應該還是超過160美元。撇開價錢不說,最棘手的問題,莫過於有時在上半夜用micro fleece的睡袋實在太熱了。小J會一直哭,他沒法睡著,頸部和背部都出汗了。可是顧及他會踢被子,如果上半夜用純棉的睡袋,到了下半夜,他就會冷醒。
想了想,我還是決定下單。不過,下單前,照例到處比價。
除了羊毛,Baby in a bag賣純絲的嬰幼兒睡袋,最大用到三歲。雖然純絲聽起來很好,可是要怎麼洗?能用洗衣機洗、用烘衣機烘乾嗎?我找不到說明。現在市面上有太多純絲的衣物都得送乾洗,我不希望買個睡袋都要送乾洗,真是太昂貴又太麻煩了。乾洗不環保,對敏感寶寶也不好,還是做罷。
至於merino kids go go bag,amazon上有買兩件199美元的優惠。Merino Kids官網上,則有一件標準睡袋加一件厚睡袋,160美元的特價,另加14.5美元的國際運費(從紐西蘭寄到美國)。如果買兩件厚睡袋,則有101美元的特價,更優惠。但是美國一般人家冬天都會開暖氣,很少人會把暖氣設定在華氏63.4(攝氏18)度以下的吧,所以美國的寶寶比較適用是標準睡袋。台灣的寶寶才用得到厚睡袋。
如果在官網下單,還可以順便考慮他們的羊毛衣物。他們的羊毛衣物大部分可以用烘衣機低溫烘乾,不過要用羊毛專用洗劑洗就是了。我去年在Pottery Barn Kids幫小J買了幾件羊毛衣物,常常忘記從一般的衣服中拿出來,於是所有衣物一起用低溫烘乾的結果,就是那些羊毛衣物每烘一次就小一號,很快就不能穿了,讓我看了,心裡不免淌血。所以能用低溫烘乾,真是太好了。這款羊毛睡袋因為材質的緣故,不建議常洗。
不過,小J第一天看到新睡袋的時候,一直哭,不肯用那款許多人說設計不錯的睡袋。這款睡袋比起Halo的睡袋,是重了些,潮濕的時候更重。好在小J第二天就適應了。至於睡比較久,似乎沒有,小J最近睡得不太好,大概因為睡前總是喝一碗湯,清晨五點多就會哭醒,可能是尿尿了。至少不悶熱,可以用比較久,是眼前可以肯定的兩項價值吧。
今早我們有事得出門,昨天因此請公婆來。小J事先不知情。從六點多起床開始,他便處於幸福的狀態中,隨時都有人抱,發號施令總有人理。直到我們出門前,跟他說,我們要出門囉,他跟爺爺奶奶在一起,爺爺奶奶待會會帶他去公園玩,我們晚點就回來。小J的臉立刻從開心,變成震驚、錯愕與不解。真該拿相機拍下他那時的表情。
等我們回來後,小J穿著外出服,依舊在家裡玩。婆婆說,問他很多次,他都不肯出門。他看到我之後,小臉笑得好燦爛。我抱了他,問他要不要出門,他立刻將兩個小拳頭互敲,表示要。然後就坐著三輪車,由爺爺奶奶推去公園玩了。
我們猜想,他應該是等我回家吧。他很習慣某人出門,但是很難接受我也出門,不帶他出去。他或許也擔心我一出去就不回來,所以要等著我回來。看到我回家,他就放心了。
這麼小的孩子,也會需要父母兌現承諾。如果被遺棄,他們跟大孩子一樣會痛苦。
前陣子,有則新聞提到,有位母親在丈夫入獄後,另交男友,於是把兩歲和四歲的小孩帶到丈夫姊姊的住處樓下,然後就和男友離開。兩歲的小孩發現後,於是追出去。好不容易追到媽媽,小孩卻被媽媽打了一巴掌,怒斥:「不准跟!」因為這小孩太不識相了,媽媽就是不要他了,他卻跟過來!
想到那破碎的小小心靈,可能再也無法復原了,這新聞真令我痛心。
小J比起他們,幸福多了。然而,那一小時多的內心懸宕,也夠他受的。畢竟,嬰幼兒的時間感,跟成人不同。即使我們的一分鐘,對他們而言,不至於像十分鐘那樣漫長,可是他們對環境掌控不多,所以需要等待的大人儘速出現,才能解除他們內心的焦躁。不然,他們跟久等愛人而等不到的女人一樣,也會熱淚滿腮。
等著你回來
作曲: 陳瑞楨
填詞: 嚴寬
演唱:白光
我等著你回來 我等著你回來
我想著你回來 我想著你回來
等你回來讓我開懷 等你回來免我關懷
你為甚不回來 你為甚不回來
我要等你回來 我要等你回來
還不回來春光不再 還不回來熱淚滿腮
樑上燕子已回來 庭前春花為你開
你為甚不回來 你為甚不回來
我要等你回來 我要等你回來
還不回來春光不再 還不回來熱淚滿腮
樑上燕子已回來 庭前春花為你開
你為甚不回來 你為甚不回來
我要等你回來 我要等你回來
還不回來春光不再 還不回來熱淚滿腮
小J不知從何時開始,對門很有興趣。我們在台北時,有時在路旁等公車,他看見旁邊住戶的門,便對著我們將兩個小拳頭相擊,然後指著門,表示他要進去。我們跟他說不行,那是別人家,他便生氣抗議。在美國時,住宅與住宅間的距離比台比遠多了,他不太有機會看到門就表示要進去。只有一個例外,就是公園的公廁。
他一直很好奇公廁是做什麼的,因為我們在公園的時候,他常看見有人進進出出的。每回有人進去,他就緊盯著那扇門,似乎想知道,那個人會不會走出來,或者就被吸到宇宙黑洞去了?他常常想跟著進去,我總是立刻把他攔下來了。我在台灣見過的公廁,不乾淨的比乾淨的多太多了,到了美國,能不上公廁,就盡量不去,即使我見過的美國公廁,95%比台灣的公廁乾淨很多。
前不久,公婆帶他去公園。小J同樣表示對公廁的高度興趣。沒想到,小J的爺爺後來就進去了。某人問他爸:「乾淨嗎?」「乾淨!就跟『板門店』一樣!」板門店?我聽了很疑惑,公公何時去韓國了?追問才知道,是「百貨店」,不是「板門店」。
某人後來帶小J去公園時,也去了公廁。小J見到爺爺爸爸進去過那神秘的門,覺得更氣憤了,為何他不能進去?但是某人的經驗跟公公的不同,他說馬桶塞住,不乾淨。
在公園玩了好幾個月,小J今天終於進了公園的公廁,踏進那他過去不得其門而入的禁地。原因是,他在沙坑玩的時候,突然跌了一跤,吃了一嘴的沙。我在緊急之下,趕緊把他抱到廁所裡,先洗手,再用水幫他洗嘴巴、掏出嘴裡的沙子。
其實小J很怕陌生的地方,他到了公廁,便要我抱,不肯自己站著,我只好一手抱著他,一手幫他洗嘴巴。
見識過了門裡風景,小J依舊對誰要上廁所很有興趣。出來之後,他玩了一陣子,然後有個年輕人開車來上廁所。小J發現之後,便停止手裡的動作,盯著那個人走進去又走出來。
我突然想到,照他目前的嗜好,他很適合去當大廈管理員的實習生,每天看著門,以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門裡進進出出。
每回我們以為小J已經皮到我們受不了時,他很快又會新把戲,不斷挑戰我們的忍耐極限。這在我的原生家庭,常會得到:「別人的小孩都沒這麼皮!」的教訓。我從來都不喜歡這種說法,因為你並不知道別人家的小孩是怎樣的。如果別的小孩行為更不對,眼前這個小孩的行為因為比較不壞,所以可以被接受了嗎?這種訓詞會陷父母的管教步入窮途末路。
前不久,某人跟他的同事提到小J的搗蛋行為,那對夫妻有個剛滿一歲的女兒,他們因此覺得,小J是男生,所以比較皮。
事實上,女生不見得比較乖巧。當某人跟我們隔壁的鄰居打聽水電工時,隔壁的爸爸說,他也想找水電工來,因為他們三歲的女兒把牆壁弄了一個洞,一直沒有修理。其實幼兒不管男女都一樣,他們在這階段就是到處探索、實驗,嘗試各種我們習以為常、而他們卻覺得是開天闢地新發現的東西。有差別的反而是大人的反應和期待。
幾個月前,某人聽到一位西語裔的同事提到他們一歲多的兒子頻出意外,數度讓他們以為腦震盪時,便表示,小J個性比較謹慎,應該不會那樣冒險。那個做媽的立刻回答:「喔,那是因為時候沒到。」現在小J果然到處衝鋒陷陣,成天在家裡冒險犯難。
預設別人家的小孩都比較乖,或者女兒應該比較乖時,很容易發生的狀況,就是現實與預設不合時,當家長的人失控。
最糟的,莫過於家長失控了,把氣出在孩子身上,然後把自己出氣的行為當作「管教」。出氣時,往往很難控制自己的力道,年幼的小孩也不懂反抗。
在臨床工作中處理過許多兒童問題的勞倫思‧柯恩博士(Lawrence J. Cohen, Ph.D.)便提到:
「第二波自信的力量是學步兒說『不』的力量,讓他們發現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如果這樣的力量受到尊重,並穩定受到包容(意即大人給的限制堅定而溫和),那麼在成長中的孩子可以維護他的自我認同。……
當父母親懼怕這種日漸成長的獨立性和自信、並為之困擾時,他們可能會過度打壓以鎮服孩子的心靈。有關受虐兒的研究中有個一致性的發現,那就是當孩子年齡到達十八個月至兩歲時,身體受虐的案例即大幅上升,因為這正是孩子開始有自己意志的時期。這些施虐的成人並不是把學步兒的任性視為一種邁向獨立的健康驅力,反而將它視為一種挑釁、無禮和故意的作對。他們的回應就是會過度的處罰或突發的暴力。但如果父母不給孩子任何限制,學步兒就會騎到大人的頭上,孩子會感覺失控,這又是另一種無力感的反應。中間的做法是承認、甚至欣賞湧現的這種獨立性,同時以清楚的界線提供孩子結構性和安全性。」(《遊戲力》p.89)
前不久,水果日報有一則讓我震驚的新聞,標題是:「慈父打死4歲女 安撫哭鬧不成 失控摑臉10分鐘」。光看那(好爛的)標題,我就戰慄不止。別說是小孩了,就算是一個成年男子在不反抗的前提下,被另一個失控的男子連續摑臉10分鐘,都可能被打到昏迷。
這位45歲的「慈父」,因為女兒一直哭,哭到他抓著女兒衣領搖晃,並對女兒大吼,要她別哭了,之後就失控打他女兒的臉,打到她臉色發青、沒有反應,他才住手。
其他家長或許失控時不會打這麼久,同樣難保孩子的身心安全。我以前有過許多被打的經驗,尤其是被打得一點都不服氣又絕望的血淚經驗,現在回想起來,心裡還是覺得坑坑疤疤的。如今面對小J頑皮的行為,除了要教他,做家長該做的事,同時也記取過去之事,希望避免小J有我以前那種不愉快又缺乏安全的感覺。
這期Parents雜誌在〈Toddlers Behaving Badly(幼兒表現不佳時)〉提到幾點管教的要與不要:
一、不要動手:這讓小孩學會以暴制暴。而且這階段的小孩無法把他的行為連接到你的反應上。
二、不要太常說「不」:幼兒很快會學會這個用法。用告訴他該做的事來代替。
三、不要在他哭的時候讓步:這會留下不好的前例。
四、要保持冷靜:吼叫只會嚇到小孩,而不會改善他的行為。
五、他表現好的時候要讓他知道:當他聽話或表現好的時候,要親他、抱他或讚美他。
六、要有眼神接觸:得到他的尊重和注意。
另外有篇文章提到,幼兒闖禍時,他們也會有罪惡感,於是會躲避大人的眼神。所以當他做錯時,看著他說話,讓他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對,然後再導正他的行為。
一歲的小孩剛有能力到處移動,想要試著做大人能做的事,所以先提升家裡的安全機制,把該鎖的櫃子鎖上、馬桶蓋關上或鎖上等,也可以有效降低他們闖禍的機率。
美國很常見的管教方式是time out,就是在角落裡反省。這種是管教嚴重失當的行為,必須依年紀而定time out的時間,一歲一分鐘,兩歲兩分鐘……以此類推。但是一歲的小孩根本沒這種概念,叫他待在角落不要動,他照樣到處亂跑,所以我們都把小J放到play pen裡,然後不理他。前述的文章提到,要執行前,要先擺張嚴肅的臉,讓他知道大事不妙,然後數到三,跟他說,如果不停止某種行為,他就要被time out了。然後帶他到安靜的角落,開始計時。時間到的時候,要小孩道歉,然後給他一個擁抱,跟他說你不是生氣。因為幼兒不喜歡跟父母及玩具分開,所以這招對他們來說,會讓他們學會面對行為不當的後果。
寫到這,我突然想到,我的前上司曾提到,她不希望她的孫子「乖」,而是要有「家教」。因為「乖」是指聽父母的話,但父母的話不一定是對的,「家教」卻是普遍接受的合宜行為。
這段話或許值得商榷,因為照她的邏輯,「家教」是在外給別人看的行為,而且多數人會以成人的標準來看幼兒的行為,他們並不清楚什麼樣的行為符合各年紀的發展。同時,幼兒在家時,什麼樣的行為叫做有家教?中文的「乖」的確是定位於聽父母的話,如果再連接到中國人的「棒頭底下出孝子」、「無不是的父母」說法,那「乖孩子」有可能是沒家教的孩子,而且更可能是被過度管教的孩子。
無論如何,在孩子面前,還是要記得,我們是父母,也曾經是個孩子。我們不喜歡的行為,也不要施於孩子身上。
從Etta留言時提供的雙人和單人家庭開銷,讓我發現,有沒有小孩,對一個家庭的生活開銷,產生極大的差異。就以我們家來說好了,為了小J,我們一週要買兩到三次有機鮮奶,以最貴的Horizon organic milk來算,4.69×3=14.07。最便宜的Wild Harvest organic milk也要3.99。最近Horizon價格往下調,變成4.19,而原本次貴的Heritage往上調,變成4.49,變成最貴的。因為Wild Harvest沒有添加Omega-3,所以我通常不買這款。除了牛奶,小J還吃優格,吃得猛的時候,一週可以吃掉10元以上。這樣一來,我們一週光是花在小J的鈣質和蛋白質上,就可以花20元。這是Etta朋友夫妻一週的伙食費。
雖說買一般牛奶比買有機牛奶便宜,但是我們總覺得有機牛奶比較好,願意多花一點錢。這對有小孩的家庭來說,是很普遍的事。我聽過其他媽媽說:「我們吃最便宜的雞蛋,小孩吃最貴的含omega-3的有機雞蛋。」、「我都去Whole Foods幫小孩買有機雞肉。」、「我女兒吃的是最貴的野生鮭魚,一小片就要十塊多!」我猜,美國吃有機食物的,說不定以有小孩的家庭佔多數。
根據一項調查,美國的四口之家每週花在食物上的開銷是164美元。食物開銷這麼大,要怎麼省錢?這是很多父母關心的議題,所以Parenting、Parents、baby talk等親職雜誌三不五十就有文章討論這件事。同是親職雜誌,Cookie就少見這種文章,因為他們介紹的衣服動輒數百美金,隨便買一件就足以讓很多家庭買數週到數個月的伙食了。
一月號的Parents雜誌有篇文章是〈Save money on grocery——feed your family for $71 a week〉。71美元過一週?撰文的媽媽說她本來沒想過能夠達成用一百美金以下過一週,但是實驗之後,她完成任務。這個媽媽有兩個兒子,一個四歲,一個五個月,所以她說她準備的食物兼顧健康、有營養,同時又簡單。她們的早餐和中餐都是燕麥粥、優格、花生醬三明治。主要有變化的是晚餐,她因此提供了她用71元過一週的七天晚餐列表。
The Week's Dinners
Monday
*Baked tilapia
*Brown rice
*Steamed green beans
Tuesday
*Egg scramble: "Fry" diced red potatoes in a spray-coated skillet, then scramble in eggs (beaten with milk) and grated cheese.
*Whole wheat toast
*Orange juice
Wednesday
*Grilled chicken breasts
*Steamed broccoli
*Garlic-Parmesan penne: Saute minced garlic in trans-fat-free margarine. Toss with cooked penne, plus Parmesan cheese and chopped parsley.
Thursday
*Take-out on bargain pizza night
*Carrots and broccoli with salad-dressing dip
Friday
*Shortcut chicken soup: Add shredded chicken, sliced carrots, and whole wheat noodles to two cans of low-sodium chicken broth.
*Green salad
Saturday
*Bean-and-beef burritos: Roll cooked, seasoned ground beef, brown rice, and black beans into wheat tortillas with salsa.
Sunday
*Whole wheat penne with meat sauce
*Green salad
因為她的小兒子才五個月大,所以她不可能花太多時間在準備晚餐上,她們家的晚餐有時差不多就是其他人家的早餐,例如星期二的晚餐,是加了馬鈴薯和乳酪的煎蛋、全麥吐司和柳橙汁。對我來說,這或許在只有一個新生兒,沒有其他小孩又很累的時候可以偶爾這樣吃,但是考慮到四歲小孩的成長所需,我覺得這樣吃一頓晚餐,營養不夠,柳橙汁能提供的纖維質畢竟有限。煎蛋恐怕也不能足夠的鐵質。
那份晚餐列表對我沒有參考價值,因此跳過。關於如何省錢,她有一些建議。例如,記帳以追蹤過去的消費記錄;事先計畫好要買什麼,不值得為一、兩樣東西再跑一趟,所以要盡量把庫存用完,所以新鮮水果沒了,就吃罐頭鳳梨;買超市自有品牌的食物會比較便宜,而且味道也不差;盡量買打折的東西、善用折價券;買未加工的食物,不要買加工的食物。(我記得以前有篇文章也提過,買肉類時,盡可能買沒處理過的,像是去骨、特薄的肉片都比較貴。)但是她有時也會做一些退讓,像她中午都吃有機的mac 'n' cheese(半成品),雖然很貴,但是那是全麥的,而且不必全部吃完,所以她可以接受。另外,買東西時,找放在架子比較高和比較低的商品,因為那些最容易被看到的商品,都付了額外的費用,因此會比較貴。
說到折價券,之前許多人會買週日的報紙,因為裡頭有不少折價券。現在不一樣了,專門提供折價券的網站到處都是。這時我有一個新問題隨之而生:我需要一台印表機列印折價券。為了省錢而先花錢,這划得來嗎?想了很久,因此到現在都沒買印表機。shortcuts.com則有一種不錯的機制,只要事先輸入他們合作的超市或店家會員卡號,然後登入選取需要的折價券,這樣購物時,不需要帶列印的折價券,超市櫃臺刷一下會員卡,就可以自動把有折價券的東西扣掉該抵用的錢。但是跟這個網站的折價券有限,合作的超市也不算多,我們這一帶只有Ralphs而已。Ralphs以前有double coupon,就是可以把折價券刷兩次,去年夏天,他們改弦易轍,這項措施大幅修改,現在用折價券就不像以前那樣可以省很多了。
聽說有人在網路上找很多折價券,每個月可以至少省幾十元。不知道那些人花多少時間在找折價券?我真希望有更省力省時的方法找到更多的折價券。
前幾天世界日報引用一篇華爾街日報的報導,提到一些不實際的省錢招數。例如,買59元的麵包機自製麵包、自己種菜等。那篇文章只談其一,而沒看整體的花費。自己做麵包要買麵粉,還要花水、電和時間,對過著昏天黑地生活的新手媽媽來說,未必經濟。自己在後院種菜最大的問題,是水費很可觀。我公公自己種菜,是在他們市政府出租的一片菜園裡。那菜園正位於一排高壓電線桿區,不能做為住宅區,所以市政府用很便宜的錢出租,那裡的水費也便宜許多,這樣我公婆才能吃便宜的有機蔬菜。
總之,在不景氣的年代,為了子女,有些花費是省不了的。而在小孩一歲以前,能省點力氣時,多花一點錢買貴一點的食物,其實也是值得的,因為為了省錢把自己累倒,到頭來還是給自己罪受。我真正想看的,是如何買有機食物,又不必花太多錢的省錢密笈,不知道哪天才會看到這種文章。
這幾天是某人聖誕和新年假期的尾聲,我們本來預計帶小J出去玩,考量很多地點之後,覺得住在LA會方便許多,可以節省很多路程。所以我們和小J就在公婆家過新年。自從小J滿三個月以後,我們就沒在那邊過夜了,因為公婆家比較吵,小J在那不好睡。
這次出門前,我滿擔心小J在那可能會鬧很久才睡。但是某人認為,他都已經在台灣待過了,不是沒住過陌生的地方,所以不妨一試。
公婆因此有好幾天的時間可以和小J相處,非常高興。小J這週開始會講「爺爺」,有天我聽到他自己邊玩邊講「爺爺」。某人打電話時,他也會對著電話講「爺爺」。這讓公公開心得不得了。今天他甚至在公婆家的小床上睡了午覺,不像以前,總是哭到呼天喊地,最後在公公的身上睡著。這個大進展,讓我們都很高興。
其實小J以前跟他的爺爺關係沒這麼好。他才幾個月大時,一看到爺爺就大哭。奶奶便抱著他哄半天。他哭聲稍歇了,轉頭去看爺爺,緊接著又放聲大哭。這實在滿好笑的,既然看了會想哭,為何要一直看呢?但是當時的小J就是這樣,既要看爺爺,又因為看了爺爺而大哭。
某人便跟他同事抱怨此事,認為小J太不給爺爺面子了。沒想到,他因此聽到好幾個別的小孩看到爺爺大哭的例子。某人的姪女以前也是這樣,但是看到外公不會哭,某人的阿姨便認為跟美醜有關,小J的爺爺並不認同這個說法。大黛比則跟我說,嬰兒不喜歡老人。至於理由何在?我就不明白了。
長輩都不會接受「嬰兒不喜歡老人」的理由,我媽特地要我跟小J溝通,要我跟他說,不可以因為看到老人而哭。好在他哭了幾個月,到九個月大以後時,就不會這樣哭了,畢竟他漸漸懂事,可以判斷一些事。
對小J來說,爺爺比奶奶會逗他、比較會跟他玩。這幾天,小J有事沒事都叫「爺爺」,要爺爺抱他、帶他出去玩。今天一大早醒來了,某人把他抱出小床後,小J一面喊著「爺爺」,一面要開房門,然後衝到書房找爺爺。有次,小J被被奶奶教訓後,他不要奶奶抱,只要爺爺抱,這是這年紀的好惡表達。
小J才幾個月大時,公公總是說,才看到小J一下,怎麼他又要睡覺啦?現在小J白天只睡一次午覺,倒是公公常在沙發上睡著了,說不定睡得比小J多。小J就要負責叫醒爺爺,這是奶奶賦予小孫子的任務。奶奶跟小J說:「爺爺聽到你的聲音就會醒啦!」不過,小J在爺爺身旁發出聲音,爺爺還在呼呼大睡,小J就會失望地跑走。
對小J來說,爺爺最重要的事,就是帶他出門玩。小J最近熱愛戶外活動,一回到家休息一下,就想出門。四個大人裡,他最喜歡找爺爺帶他出門,爺爺是他的大玩伴。好在公婆家就在公園旁,前院又很大,小J想要在戶外跑跑跳跳,不是難事。
雖然對很多人來說,公公很嚴肅,但是對小J來說,爺爺很會逗他。就連某人看到公公逗小J的模樣,都很詫異自己的父親有這一面。
公公每到歲末年終,總會發一封信給親朋好友報告自己一年來的生活,兼賀新年。今年他的信上第一段就提小J,他說小J嬌憨可愛,讓他們兩個愛煞了。爺爺疼愛小J,小J也喜歡這個年紀最大的玩伴。
雖然台灣很多東西比美國貴,但是有個東西,台灣的比美國的便宜,而且遠比美國市面上的,能夠接近我們的需求。那就是三輪車。
說來真是偶然。F來訪那天,我們帶小J去國父紀念館玩。他跑來跑去時,看到遠方有個媽媽帶著女兒和一輛淺綠色的三輪車,就很有興趣地看著人家。我們後來才發現,他其實不是看那個小女生。我們本來以為她比小J大,走近才發現個頭比較小,最後一問月齡,她比小J小一點。小J對這個小妹妹沒有興趣,他有興趣的是小妹妹的三輪車。
小妹妹的媽媽很好心地把車借給小J,他拿到車子,便急忙上車想上路。小妹妹其實不太情願,是她媽媽一直跟她說:「借哥哥騎一下。」小J一反在美國時的害羞,旁若無人地玩了起來。小妹妹在一旁碰她的車子,小J居然推開小妹妹的手。我連忙在旁邊跟他說:「這是妹妹的車,她借你騎,你要謝謝人家……」我心裡暗叫不妙,小J八成把三輪車當成他的了,就像Tracy Hogg提過的,「我喜歡的就是我的」。
那個媽媽說,她讓女兒看別人騎三輪車,看了好幾個月,才買給她。我問多少錢。她說這輛是1980,也有1280的。
最後她們要去國泰醫院看醫生,就先行離開了。小J看著三輪車離去,感到依依不捨。之後,在我們家附近的公園裡,他看到一個兩歲姐姐的三輪車,也想衝過去,我趕緊拉住他,怕他又把別人的東西當作自己的。
於是,這次聖誕節,公婆要送小J禮物,問我們要送什麼,我便說三輪車。
我在網路上查了半天,驚訝地發現,美國的三輪車真是貴啊!而且,我想找後面有大人用的推把、車後有籃子、車上有安全帶或安全裝置的,居然要一、兩百美金!小J玩過的那台,在前面的操縱桿上,還有幾個按鈕,可以按出音樂。美國的三輪車似乎都沒有這麼炫的。
我看了很多評論,覺得德國的Kettler三輪車評價比較好。不過,因為email傳送出問題,公婆買了Radio Flyer Deluxe Steer & Stroll Trike。Radio Flyer的推車還不錯,但是三輪車的普遍評價差很多,許多人都說不敢相信這個牌子的品質這麼差。所以我們決定把這台退掉,再去買一台Kettler的。Kettler比較便宜的評價也不是太好,比較好的都要一百美金以上。看來得等有折扣時再下手了。
說來有點奇怪,聖誕節前買玩具應該比較便宜,但是我查過,我在五、六月間送某人外甥的玩具,當時是半價12.5元,現在amazon的協力廠商居然賣90元!而且,公婆說,他們去很多地方想找Kettler的三輪車,才發現,很多店家聖誕節前都不進貨,東西賣完就要等聖誕節後才進貨了。看來,再等一陣子再下手,可能才會真正找到便宜吧。
三輪車跑得快……但是來得慢。小J得再等一等,你的三輪車還在遠方,還沒到呢!
還沒回台灣,我就在美國透過網路買台灣的嬰兒用品了。因為要先解決小J的睡眠大事,得先找張床。為了要讓他睡哪,我們傷神許久。我媽問了幾個親戚,發現很少人買嬰兒床,台灣的小孩似乎都與父母同睡居多。我爸便說訓練小J跟我們一起睡。聽起來好像走回頭路啊!畢竟孩子大了,就該自己睡,哪有「訓練」跟父母同睡的道理?更何況,我們也不是沒試過。我們最近幾個月去洛杉磯公婆家,都試著讓小J跟我們一起睡午覺。但是每回小J都哭到驚天動地,讓婆婆衝進來把他抱走。再加上,I跟我說,她女兒在家睡嬰兒床,出去玩的時候跟他們一起睡,但是他們都睡不好,因為她女兒會轉來轉去、滾來滾去。
如此看來,嬰兒床是勢必得買的東西了。可是,我們只回台灣兩週,上哪買不貴又不差且安全的嬰兒床?
我於是像打破蟠龍花瓶的唐先生一樣,上了拍賣網站,只是,我沒去eBay,而去Yahoo!拍賣。運氣還可以,我很快就找到一張麗嬰房的嬰兒床。網路價要7999,但賣家只賣2800(含運費200),不過,只有附床墊,沒有七件組什麼的。賣家聲稱幾乎沒用,我們看了小床的狀況,的確滿新的。
我後來去「愛的世界」看了他們的小床,總覺得台灣的嬰兒床挺小的,有品牌的嬰兒床質料不見得很好,同時沒比美國便宜多少。我心裡覺得很納悶。因為小J的嬰兒床是從JCpenny.com買的,這家的小床都是Made in China,跟台灣的嬰兒床產地一樣。我卻沒在台灣看到類似JCpenny.com賣的嬰兒床。或許《Baby Bargins》真的說對了,Jcpenny賣的嬰兒床在美國應該是不貴且品質好的吧。美國的小床比台灣的小床也大許多,不管是長度或寬度。但是,台灣的小床往往有一邊可以把高度降下來,Jcpenny.com賣的都不行,他們用的木頭粗重許多,沒法做那種升降設計。所以自從我們把高度調到最低之後,每回把小J放到床上或安撫他、幫他加被子時,我的腰卡在欄杆上,常弄到疼痛不已。
有了床,其餘的東西呢?我曾想過把包在床欄的護圍(bumper)帶回台灣,但是那捲護圍太大,最後放棄。於是我只帶了床單、睡袋和小J心愛的毯子,不過這樣也差不多足夠了。
由於我們三個人都有位子,每個人可以有兩件行李,而我們大人都有背痛問題不能提重物,所以不想帶太重、太多東西。不過,我還是盡量把小J非用不可的東西都帶了,包括他的booster seat。
我本來打算回台灣再買一些必需品就好。然而,我查了一下,發現我們在美國買不過25美元的Fisher-Price Healthy Care Booster Seat,在台灣居然要一千七百多,便立刻決定扛回台灣。我們最後連紙尿片都扛了一箱(兩包)回台灣。因為小J平常用尿布,沒什麼機會用紙尿片,所以之前買的紙尿片再不用就會太小了。雖然那箱紙尿片沒用完,我仍覺得帶回去是對的,因為我後來到藥局一看,一小包就要八百多,怎麼算都比我們在美國買的價格貴很多。如果我們只帶一包,導致不夠用而得在台灣買,那還是不划算。
然而,我們仍需要採買一些東西,例如小J的杯子。由於杯子體積龐大,所以我只帶了兩種,共四個。其中有三個是可以疊在一起的吸管杯。一個是Nuby的吸管杯。
回到台灣的第二天,我就開始在萬芳醫院一帶的幾間藥局開始找吸管杯。可是,找來找去,這些藥局賣的杯子很少,多半是小J不用的鴨嘴杯。
後來,我終於在甜蜜家族景美店找到日本進口的吸管杯了。我拿起來一看,居然要三百多元!我的眼珠都快掉下來,超過十美金的杯子,這怎麼買得下去啊?好在,我後來找到一個美國Nuby的吸管杯,只要160元,接近美國的價格,就買這個了。我仍在那裡買了一、兩樣日本進口的東西,例如有套子的剪刀,用來剪食物,一支要480台幣。因為想到美國的剪刀也要10美元以上,而且我沒看到有套子的,所以這支比較買得下手。如果有「台版」的東西,有時價格會比日本貨便宜許多。例如,同樣是會轉彎的湯匙,日本貨就比台灣奇哥貴幾十元。所以我當然選擇奇哥的。
那間店讓我見識到台灣的嬰幼兒用品有多貴。他們當時有一批麗嬰房的厚外套買一送一。我翻開吊牌一看,定價居然要2990。將近100美元的外套?我內心的OS仍是:誰買得下去?打了五折,我還是買不下去。因為我在美國,從沒幫小J買過超過20美元的衣服。
我爸媽因此見識到台灣的嬰幼兒用品貴得嚇人,我媽還說:「難怪這年頭越來越多人不想生小孩。」的確。以台灣和美國的民生物價水平來比,台灣的嬰幼兒用品價格實在比美國的高昂許多。
我們回去時正好有寒流,小J赤腳在地板上走來走去,偶爾看到大人的拖鞋,就跑過去試穿,我爹看了很心疼,覺得他會冷,於是一直說要幫小J買拖鞋。我本來帶了一雙Robeez的軟皮鞋回去讓小J當室內鞋穿。但是那雙鞋緊了些,而另一雙新的、大一號的,因為比小J的腳大太多,我們怕他穿了摔跤,所以沒帶回去。我都是在amazon.com買特價的Robeez,所以一雙不到15美元(現在有特定款9.89元)。我爹拿著那雙鞋去麗嬰房門市找鞋,之後空手而返。因為麗嬰房沒有軟皮鞋,只有硬底皮鞋,每雙都要一千多台幣。麗嬰房的店員還跟我爹說,可以拿那雙Robeez去抵200元。可是我爸媽很喜歡Robeez的鞋,我媽說,雖然被小J穿到不要穿了,可是皮還好軟!而且我拿去洗衣機洗過三次呢!那雙不穿的鞋最後留在台灣,我媽說要留給我弟的小孩穿(不知是多久以後的事?)。
我們最後在「甜蜜家族」幫小J找到一雙有小叮噹圖案的塑膠拖鞋,一雙一百多台幣。比起大人的塑膠拖鞋,這種幼兒的拖鞋用的塑膠較少,也沒有特別技術,只是後跟多一條帶子,就貴了幾十元,不知道理何在?小J生平第一次穿拖鞋,很不習慣,因為腳趾頭會跑到前頭去,他便不時低頭看自己的腳。那雙拖鞋因為很硬,一下就把小J幼嫩的小腳磨得紅紅的,所以我們最後讓他當玩具玩,很少讓他穿。
因為內心的比價天平總是覺得台灣的嬰幼兒用品太貴,所以最後只買了一些在美國沒看到的小東西。其一是在「愛的世界」買的吸鼻器,有條塑膠軟管可以放到大人嘴裡。我當時想到簡媜在《紅嬰仔:一個女人與她的育嬰史》提到,市面上的吸鼻器都沒用,最好用的還是媽媽的嘴。媽媽直接吸寶寶的鼻子?咳,我想到那個畫面就覺得很不衛生。所以這種新式的吸鼻器就讓一條軟管做中介,「異物」最後應該進入軟管,而不是媽媽的嘴巴。
其二是貼在桌角的一種防撞貼條。本來要貼在我爸媽家的茶几邊緣,後來我決定算了,只住那麼幾天,不要破壞他們的家具。最後拿回來貼牆壁,因為小J很喜歡用櫃子的門去撞牆壁,把牆壁都快弄壞了。那個防撞貼條本來是要防止小J撞到,現在則能拿來防止他把東西撞壞。
我本來還想去萬芳醫院附近的奇哥門市逛一逛。但是那天營業時間到了,店裡的燈光也是亮的,大門卻鎖住,裡頭無人,不知店員去哪了?我不得其門而入,只好放棄。我媽之前要去幫我買東西,在營業時間還碰到鐵門拉下的景象,門口也沒寫電話,無法去電詢問。總之,這間門市有點奇怪。
這次在台灣時間短,逛街時間不多,也沒去過幾間嬰兒用品店,得到的資訊很有限。台灣的主婦應該會比我清楚哪些東西在什麼地方買比較便宜,想必花的錢會比我花的經濟吧。
我們有一套青林國際出版的英文童謠童書,一本書收錄一首童謠,所以通常只有四、五頁而已。小J這幾天喜歡的是《胖胖蛋先生(Humpty Dumpty)》,大概因為我講的方式,再加上我最近讓他開始吃蛋,所以他覺得聽這本特別有意思。不過,前些天,他突然拿《小雨小雨快走開(Rain rain go away)》給我。
還真是很巧啊!這幾天南加州常下雨,從夜半下到清晨。吃早餐時,我因此得把燈打開,否則屋裡太暗了。聽那滴滴答答的雨聲,再加上陰暗的天氣,讓人的心情也跟著低沈起來。下雨天的氣溫也比往常低了幾度。最重要的是,沒辦法去公園啊!
青林那本《小雨小雨快走開》以小兔子為主角,正好有兩頁跟小J的生活很像。一頁是兔子媽媽跟小兔子講故事時,小兔子望著窗外的雨,覺得很失望。下一頁就是雨中的無人公園。
前天,好不容易雨停了,我便帶小J去公園。他聽到要去公園,急忙把兩拳相擊,跟我去換尿布、換衣服。到了公園附近,我們聽見兒童的聲音,以為已經有小孩在公園玩了。但是,到公園一看,只有一個男人在做運動。我聽到的童聲,其實是最靠近公園那戶人家的院子裡傳來的。如果我沒弄錯,那戶人家的兩個小孩,之前中午都會在公園玩。回台灣前,我們每次去公園,十之八九會碰到他們。那對姊弟的年紀比小J大一些,姊姊三歲,弟弟兩歲。那個弟弟本來很想跟小J玩,但是這年紀的小孩,差幾個月,能力就差很多。那個小男生的語彙不算多,但是好歹會講句子了,而小J幾乎不會講話,尤其不懂英文。小男孩發現小J對他不怎麼有興趣,也不想跟小J玩了,一度向我們吆喝:"No!"。他爸爸在一旁立刻制止他,說他不能跟任何人說No。
小J在沒有其他人的公園,其實比較自在,他說不定覺得那個小公園是我們的另一個秘密基地。他已經不太願意盪鞦韆了。大概因為坐在鞦韆上,什麼事都不能做,失去自主性。他寧可下來到處跑,然後這裡摸摸、那裡摸摸。現在是冬季,滿地落葉。我們眼中不起眼的落葉,在小J眼裡卻是新奇有意思的玩具。他撿樹葉撿了好一段日子,撿起來就放在手心捏碎,然後看著碎片隨風飛逝。他也喜歡到處摸草、長椅、溜滑梯等東西。如果把他放在草地上,他就坐在草地上拔草,然後捏爛。我只能慶幸,還好到目前為止,他沒有當神農氏後代的打算。以前他不敢在公園的遊樂設施上面走或爬,多半要我抱他到定點玩特定的設施。但是從台灣回來後,他不但會在上頭爬,也敢在遊樂設施上面走動了。
然而,在雨後放晴時,上述的活動都變得有點麻煩或危險,這是就我的角度而言。對小J來說,雨後的公園更有意思!因為他可以玩水!溜滑梯上都是水、遊樂設施的樓梯上也都是水。他的小手在積水中揮來揮去,玩得很樂,我在一旁說水很冰,他還是照玩不誤。還好,他知道玩了之後要我幫他擦手。
至於下雨的時候,公園就跟書裡的畫一樣,應該是沒有人去的地方吧。小J精力無處發洩,在家裡整天跟我搶拖鞋穿,不然就是爬到餐椅上。
唉,我們一起來唸啦:
Rain,rain, go away.
Come a again another day.
Little J wants to play.
雨啊,雨啊,快走開。改天再來吧!小J想要去公園玩啦!
離開台灣前,我和某人便討論好幾次:「小J在台灣,還是在美國比較快樂?」我們回來後這些天仍會談到這個話題。如果以在外的表現來看,小J在台灣比在美國快樂。他在台灣時,活潑許多,短短的兩週,他會發的音多了好幾個,知道的事情也變多了,進步不少。比起在美國,台灣有許多親戚朋友可以陪小J,增加他的社交經驗,讓他覺得每天都很新鮮。
可是,在台灣的最後幾天,他的身體狀況不佳,每天半夜醒來狂哭,我們總要安撫很久才能勉強止住他的哭聲。當時我們住在國聯飯店,非常擔心吵到附近的房客。小J在美國時,每天都排便,從沒碰到便秘的問題。但是在台灣,他的排便習慣改變,變成隔一天一次,而且有便秘的狀況。這問題拖到上飛機之後,讓他不舒服到坐也坐不住,睡也睡不久,睡一下就醒來狂哭。要不是兩位好心的華航空姐和兩位陌生旅客幫忙,我們真不知道該怎麼度過那段無助的時刻。
說到小J的身體狀況,萬芳醫院的黃中瑀醫生看過小J之後,跟我們說,小J的鼻子過敏、腸胃較弱。後者我知道,前者則令我頗感意外。我同樣被黃醫生說有鼻子過敏的問題。某人雖沒被黃醫生這樣說,但他自己知道,從美國回台灣,他的鼻子就不舒服。我表姊以前待過英國,她說,去英國前沒有鼻子過敏的問題,回台灣之後,鼻子就過敏了。看來,在英美這些比較乾冷的國家生活過,回台灣之後,台灣的環境都讓我們變得比較不健康。
比起來,美國的環境讓孩子比較健康。因為這裡的空氣和環境較好,政府管制嚴格,廠商也比較有良心,食物整體而言,比台灣衛生許多。台灣的食物管理不嚴、生產和加工製造者又常不遵守法規,再加上台灣外食方便,吃的問題比美國大許多。
《Parenting》雜誌最近一期還提到一個研究,早睡對幼兒比較好。那個研究在好幾個國家收集樣本,最後得到的結論是:平均而言,紐西蘭的小孩最早睡,其次是美國,香港的小孩是最晚睡的。我想,台灣和香港的環境比較接近,台灣小孩的生活,應該也比較接近香港,而不是接近美國。
台灣地狹人稠,人與人的距離過近,不像美國人之間有安全的距離,也造成許多問題。我們帶小J去萬芳醫院看醫生,因為黃中瑀醫生的病患非常多,候診時間要很長。萬芳醫院不像美國醫院或診所有兒童遊戲區,有時差又疲累的小J注意力無法轉移,一度大哭到某人不知道該怎麼辦。當時我在針灸,不在旁邊。一位護士和一位四十多歲的女病患差不多同時衝出來,護士拿了貼紙要安撫小J,那位女病患則發瘋似的破口大罵,罵完就像一陣風一樣消失無蹤。之後因為有另一位比我年紀大的女病患拿面紙、小狗的相片等轉移小J注意力,才讓他止住哭泣。等我匆匆忙忙出來時,小J笑瞇瞇地坐在椅子上,和那位「阿姨」有說有笑。
我在接下來一次看診時,跟黃醫生提到這件事。他非常訝異,表示我們應該早點跟他說,這樣就可以安排那位(衝出來大罵的)女病患去別的地方休息。他說,他以前看很多小朋友,小孩子都是跑來跑去、聲音很多的。他聽到這件事,覺得很難過。
台灣是人口密度大到很難容忍小孩聲音的地方嗎?我之前看一位住在紐約的媽媽寫到,他們回台灣時,近兩歲的女兒在飛機上哭很久。之後飛機降落,準備下飛機時,一位年輕女性衝到他們面前罵他們女兒很吵,然後也是很快就消失了。奇怪,這些人好像都是發洩完就跑了?
某人在回美國的隔天去上班時,跟四個不同國籍的男同事提到小J在醫院被罵的事,他們都覺得很氣憤,因為沒有父母願意讓小孩這樣哭的。一位印度爸爸還說,那個人應該有精神病。可是,在美國待久了,因為美國人一般而言都很和善,所以回到台灣碰到那種狀況,我們一時之間,真不知該怎麼處理。
我當然也不會忘記,在台灣碰到的一些陌生女人對我們的幫助。小J在被罵之後,又被我們帶去萬芳醫院。那天他不知怎麼了,從公車上就一直哭到驚天動地,所以在醫院待一會,某人就說他跟小J不看了,獨自把哭泣的小J帶走。小J後來在捷運上睡著。某人抱著沈睡的小J,然後拖著推車,非常吃力。但是他在捷運站裡,陸續碰到兩位女性幫他的忙,幫他拿推車,讓他只要抱小J就好。前一位,我們沒有任何資訊,後一位,自稱在合庫做業務工作,所以工作時間比較有彈性。謝謝妳們,即使我只是事後得知,仍非常感動。
相較之下,我們幾乎沒碰過好心的台灣男性。唯一的一次,大概是我抱著小J搭上一班人非常多的公車時,讓位給我的,不是那些年輕的男女,而是一位至少有七十歲的老先生。因為老先生起身,所以才有另一位年輕女性讓位。後來,那位老先生坐在我們右後方。據我媽(她站在我們旁邊)說,那位老先生不時裂嘴對小J笑,看來是一位很期盼有孫子的老先生。
小J回到美國後,我們帶他出去,他又回到以前那種茫然困惑的表情,不像在台灣那樣動輒哈哈笑。我們才發現,因為我們都跟他說中文,所以出去後,他聽到英文,覺得很陌生、聽不懂,於是無法理解四周環境,因而不自在。但是我不想跟他說英文,因為他在美國長大,總有一天會開始說英文,然後漸漸忘記中文。在我們還能跟他說中文的時候,至少要給他一個中文的環境。
我想了想,覺得我和小J的命運,就跟鍾芭‧拉希莉(Jhumpa Lahiri)《同名之人(The Namesake)》描述的一樣。不管在台灣和美國,我們都只能得到部分的認同與快樂,我們將是永遠的異鄉人。
這次飛回台灣的過程中,在飛機上換尿布,實在是很累的經驗,因為小J不願意躺下。那塊換尿布檯,對他而言,太硬又陌生,所以我只好讓他站著。可是他也不喜歡站那麼高,沒有安全感,於是抱著我們尖叫。
下飛機後,我們在中正機場的育嬰室換尿布。
我滿喜歡中正機場的育嬰室,基於以下幾點:
1、獨立於女廁之外。因為有些爸爸也需要負責或幫忙換尿布等事.
2、設備多。有沙發供餵奶、換尿布檯、大小馬桶各一,還有安全座椅,讓大人如廁時,可把小孩安置其上。除了洗手台,另有開飲機可供沖泡奶粉。
3.空間很大,可以推推車進去,同時放一堆行李。
美中不足的是,少了一個較矮的洗手台讓孩子洗手,安全座椅離大人的馬桶也太近了點,小孩的馬桶沒有衛生墊。如果能改上這三點,我會給它90分(少了10分,是因為動線和整體美觀不足)。
(我們家的電腦作業系統換成windows vista,真是超級難用。而且沒有自然注音,打字實在很不方便,輸入標點有困難。)
幼兒有許多心理和習慣跟成人不一樣,完全不能以我們的角度來規劃。例如,一般人都以為慶生會應該人越多越熱鬧,但是幼兒的慶生會,不見得是這麼一回事。
Tracy Hogg就寫過,一個一歲兒過生日時,他的家人想給他一個驚喜,於是等賓客都到時,再由家長抱著壽星打開通往院子的門,然後一大群人大聲地說:「生日快樂!」結果小壽星當場嚇到屁滾尿流。
《Raising a seneory smart child》有關於辦幼兒慶生會的要點。第一點就是讓參加慶生會的兒童人數,符合壽星的年齡。例如,一歲生日,只邀請一個小孩;兩歲生日,只邀請兩個小孩……以此類推。
其次是讓他們對慶生會有控制權。例如:挑自己喜歡的衣服。哪些玩具不能讓別人玩,就先收起來。他們可以打個暗號,然後就可以離開慶生會會場等。
要確定有個地方是讓他們可以平靜下來的,像是比較安靜的臥房、浴室等。有些小孩在水中特別能平靜下來。
對一些有聽覺防禦的小孩來說,慶生會辦在戶外,反而較好。因為聲音會分散,對他們來說,感覺不那麼刺激。
以上這些原本該是給有感覺統合失調孩子的建議。但是最近某一期的《Parenting》雜誌也提到這些,而且當作普遍性須知。顯然是因為大多數的幼兒都很受不了太多(陌生)人同聚一室的刺激。
小J一歲生日時,我們並不知道這些。所以我們當時請了四個小孩、十二個大人。我們認為請的人不算多,都是比較親近的朋友,畢竟我們家很小,容不下太多人。可是,當時小J一副魂魄飄散的樣子,讓我們很擔心。一直到所有客人都離開,他才逐漸恢復正常。我們事後查資料,某人看到一則資料提到,有些小孩在一歲慶生會上,因為反應呆滯,所以事後才檢查出有自閉症。我現在覺得那筆資料或許未必可信,因為與太多陌生人同處一室,對幼兒的確是很大的刺激。更何況,美國的自閉兒篩檢,是兩歲以後的事。就算兩歲時被發現有自閉症,我覺得未必可信,畢竟兩歲還是太小了,這麼早就被定義為自閉兒,對孩子的成長總是不好。
我之所以會想到此事,是因為看到有人提到,帶幼兒回台灣後,台灣的親人辦了盛大的歡迎會。但是小孩根本不給面子,從頭哭到尾,而且一直要爸媽抱,那些親戚因此對家長頗多微詞,認為不應該縱容小孩這樣任性等等。
其實他們都錯怪了孩子的爹娘。大多數的孩子到了一個嘈雜且生人甚多的環境,都是會怕的。那些說教者的孩子亦然。有些孩子當場沒反應,未必是不怕,因為有些孩子會在陌生人面前封閉自己的感覺,直到回到自己認為安全的地方時,才會釋放真正的感受,因此有的是事後才哭(有些父母不懂,孩子於是挨罵)。
養育子女真的有很多學問,跟我們成人世界的常理完全不同。為了避免誤解、誤會和被誤會,當父母的有許多功課要做。
雖然很多家長認為,既然兩歲前不佔位的嬰幼兒搭飛機很便宜,那就應該好好把握這個機會,在兩歲前帶小孩坐飛機出國玩。但是我想到要帶我們一歲多的小J回台灣,就煩惱的要命,好多天都睡不好。因為小J非常敏感,不是那麼容易睡著,再加上他現在正處於容易突然暴怒的時期,而坐在飛機上,哪都不能去,又不可能把他跟其餘上百位乘客隔開,到時該怎麼辦,我想到就頭大。
我們想了想,決定幫小J買一個位子。畢竟他已經不小了,要我在十二個小時的飛行中一直抱著他,想到就覺得累。這次回台,將是體力的消耗戰,我還是得省點力氣。更何況,他已經夠高了,睡不下機上簡單的小床(bassinet)。很多人都說,在淡季出國,這樣機上就有空位,就可以讓孩子不花什麼錢坐到位子。但是自從油價上漲之後,航空公司為了避免不必要支出而減班,現在就算淡季,機上也不會有什麼空位。保險起見,就是幫他買一個位子。
買了位子之後,再考慮要不要帶汽車座椅。小J的汽車座椅是符合FAA標準的britax marathon,所以可以帶上飛機。原本某人和公婆都認為不需要帶汽車座椅。公婆說,就讓小J睡在他和我們其中一人的位子上,我們其中一人要往前坐,背不能靠就是了。他們說,之前坐馬航看到一對印度人帶個一歲多的幼兒,就是這樣做的。聽起來真是很累。某人到哪都能睡,我要睡著不是那麼容易,到時背要是不能靠,那豈不是難過地要命?而且,小J願意躺在座椅上睡嗎?我很懷疑。他去公婆家都狂哭不肯睡小床了,要他睡陌生的飛機座椅,恐怕也很難,我最怕的是,到時還要讓其他乘客聽他高分貝的哭聲。但是他熟悉自己的汽車座椅,可以坐在上面睡覺,所以我決定還是把汽車座椅帶上飛機。很多美國家長都說把汽車座椅帶上飛機,小孩比較好睡。
公婆認為中間第一排座椅非常不好,交代我們劃位時,選擇左右兩邊三人的座位。他們的理由是,有些飛機第一排的座椅扶手,不能拿起,如果小J要躺下,就沒輒。而且前面是很高的一面牆,視覺上並不舒服。要看螢幕也不方便。而且有些前面是一面牆的第一排座位,就在廁所旁邊。後來我看國外的資料,也提到,除非有小床,否則最好選兩旁的座位,理由同樣是座位扶手不能拿起來。
台灣父母的網路經驗談中,有一些錯誤說法。其一就是在地上鋪毯子,讓孩子睡在地上。但是飛機不比平地,亂流來時,睡在地上的孩子在沒有綁安全帶的狀況下,不就在機艙裡到處摔撞了嗎?以前美國規定亂流來時,父母不能抱幼兒,要把小孩放在地上。結果,有次空難,很多小孩因此送命。一群失去孩子的悲痛母親因此上街陳情抗議,見到那些空姐,便跟她們說:「是妳們要我這樣做的!結果我的孩子呢?」那些空姐心裡很難受,因為她們是照規定告知乘客那樣做。所以後來柯林頓時期才修改法令,現在幼兒在機上也要綁安全帶。
既然可以把推車帶上飛機,所以接下來考慮的是帶哪一部推車。我們有一輛Combi DX Lightweight Stroller,一輛很簡單、贈品級的umbrella stroller。小J在前者睡著過,但是這輛的輪子很難推,想到台灣的路面坑坑洞洞,令人打退堂鼓。umbrella stroller既然當初是免費的,就算不幸在台灣壞掉(最好不要發生),也不會那麼心痛。而且這輛推車輕很多,上下公車、上下樓也比較好拿。缺點是,這輛沒有置物空間。我想了很久,目前暫訂帶後者。
再來是餐點。有人提到在baby meal和kids meal中間間,有Post-Weaning Meal,就是比較軟或較小塊。我本來要訂這種,但是旅行社的人說華航沒這種。某人只好請旅行社的人讓baby meal,讓小J吃嬰兒罐頭。我看,最後應該是得把我們的食物分小J吃。
除此之外,就是我們要準備的東西了。參考他人的經驗,應該帶的東西包括:一兩本書、玩具(舊玩具和一樣新玩具)、零食、水(起飛和降落時喝水或喝奶可以抒解耳朵不適)、衣服(小孩睡衣和大人的額外衣服,避免萬一)和一些簡單的藥物。有些台灣家長說給小孩吃感冒藥,可以讓小孩在機上睡覺。不過我們不會用這招,畢竟任何藥都會傷肝或傷腎。
外國家長的方法是,讓小孩在上飛機前,好好地在機場的遊樂區玩一玩,這樣他們上飛機後就會累到乖乖睡覺。至於針對小孩在飛機上的哭鬧,有人指出,是因為幼兒害怕不熟悉的環境或事物,所以最好事前帶他們去機場看一看,介紹一下流程,讓他們屆時不至於因為聽到或看到沒見過的東西而驚慌大哭。或者事前給他們一些關於飛機的讀物,也是一個辦法。於是我們有了這本叫Planes的可愛飛機書。
參考:
How can I handle my tantrum-prone toddler on the plane?
Flying with Kids > Best travel tips
一年一度的萬聖節又來了。這既然是小孩子的節日,小孩要打扮成什麼,便成了大人之間的話題。
前不久,某人一位中國大陸來的同事W問某人:「小J要打扮成什麼?」某人答道:「忍者。」W的反應竟是:「那不是烏龜嗎?」我聽到某人轉述,忍不住大笑,「忍者龜」很有名沒錯,但是不是所有的忍者都是烏龜啊。
跟童裝差不多,萬聖節的服裝,還是以小女生的比較有意思,男生的造型較少,也不像女生的那樣花俏可愛。可是身為人母,仍覺得自家的小忍者很可愛。
今年跟去年一樣,我們還是去Mall裡要糖。去Mall裡要糖的,以幼兒居多,所以活動時間是五點到七點。如果在自己的社區,五點就開始要糖的,也都是小小孩,因為他們要早睡。越晚出現的,年紀越大。到八點多,甚至會有大人上門要糖。
為了參加活動又不至於讓小J太晚睡覺,某人五點多回家前,我趕緊把米洗好放到電鍋,雞腿也放到鍋裡煮,青菜先初步處理好。然後我們就帶著不知道發生什麼事的小J出門了。
去年小J一臉無奈地被我們抱來抱去。今年他雖然會走了,但是他看到人多,很害怕,所以我還是得抱著他要糖。這年紀的小孩,就算告訴他要往前面直走,他們常會走到別的方向去。去年我們就看到一個一、兩歲的小女孩,提著小袋子走到發糖果的人前面,快要走到時,她不知道要做什麼,於是又轉身回到她媽媽身邊。這年紀的小孩常有這種不照劇本的演出,去年我們還看到一個穿著小熊裝的小男孩,獨自跑到樂隊前面搖搖擺擺地跳舞,後來他爹趕緊把他抱走。如果人不多無妨,Mall裡這時的人很多,讓小J這種年紀的小孩自己走,他們很可能被撞倒。如果大人在一旁牽著,會比較安全。
很多在Mall裡發糖果的人像是應付差事,皮笑肉不笑。不過,我們碰到一個Gap的男店員,倒是滿享受發糖果這件事。他會辨認每一個小孩的打扮,然後稍微區分他要給的東西。他就跟小J說:「我給這個可愛的小忍者一個蝙蝠俠的貼紙。」今天小J的戰利品不只是糖果,還有貼紙、別針和蜜粉試用品。去年他除了糖果,還領到貼紙、幸運餅、鑰匙圈、折價券和別針。某人同事的太太說,她們有次糖果全發完了,於是把可樂和蘋果都拿出來發,收到的小孩便覺得很奇怪,怎麼收到這種東西。
其實很多小孩收到糖果也不會吃。畢竟美國發生過有人在萬聖節送毒糖果的事件,所以如果拿到沒有外包裝的糖果,家長檢查後通常都會丟掉,不讓小孩吃。很少小孩會邊要糖邊吃糖的,但是我今天看到四個小孩邊走邊吃糖,其中三個是華人小孩。
除了毒糖果,萬聖節的小孩危機,還包括一些躲在家裡的壞人趁機對上門的小孩施以毒手。聽說賓州有個小城,就因為曾經發生過一名小孩在萬聖節當天被殺害,屍體在兩、三天後才找到,所以那個地方自傍晚五點以後,不准有萬聖節的上門要糖活動,以免舊事重演。今年因此有小朋友去議會陳情,希望能恢復這個活動。
當我們在晚間七點回到我們社區時,看見很多人家把門廊的燈打開。有些小孩上門要糖,家長就在一公尺外持攝影機拍攝小孩討糖的畫面。去年我們因為出門,所以把糖果放門外,沒想到,糖果被拿走了,還是有人來搗蛋,有些人把糖果扔得滿地都是。今年我們因此只準備給上門的人糖果,不把糖果放門外。我們到家後忙著吃晚餐、送小J就寢,沒有打開門廊的燈,卻還是有小孩上門,某人說他沒看到那幾個小孩的家長。或許這些小孩的家長覺得這一帶的治安很好吧。
從外頭的聲音判斷,很多人對這活動感到興奮,不時有人尖叫大笑。八點多,外頭還很吵。我從窗戶往外看,那些走動的人影像是青少年或大人。直到九點以後,外頭才安靜下來。
我們這種有幼兒的人家,比較希望活動趕快結束。但是有些人,卻希望多一點人上門、活動久一點。加拿大來的D和C夫婦,由於住在一個社區大學周遭,附近住戶不多,去年只有四個小孩上門,他們就覺得很失望,第二天D就把剩下的糖果帶去辦公室發光。
其實我們家的萬聖節活動未來能不能持續,還是個未知數。大黛比跟我說,小孩長大了(他們家的小孩現在是四歲和三歲),就有自己的意思,不想穿那些服裝去要糖。所以她說,趁小孩還能讓你打扮時,趕快帶他去參加活動。我本來想趁打折,預先買明年的衣服。可是想到明年此時,小J將是很有意見的兩歲,於是我決定先暫停,明年的事明年再說吧。
這兩年台灣和美國好像有嬰兒潮。我在考兩次聯考時,都碰到考生非常多的那一年。我沒想到連生小孩時,也碰到嬰兒潮。除了出門外在很容易看到嬰幼兒,每回在超市結帳時,瞄旁邊的八卦雜誌一眼,常會看到八卦雜誌又報導那些好萊塢大明星的寶寶。所以這一、兩年育兒部落格特別多,也不是什麼出人意料的事。
台灣出版業是不是也跟上這一波育兒潮?我忍不住把我書架上的育兒書書名,輸入台灣的網路書店搜尋列,果然找到很多翻譯書。連我以為不會有中譯本的,都有幾本被翻譯出來了。
以下是我的育兒書單:
★我有或看過的育兒書,有中文版的:
‧《The Happiest Baby on the Block: The New Way to Calm Crying and Help Your Newborn Baby Sleep Longer》:中文版由天下遠見出版《讓小baby不哭不鬧的5大妙招》。我上生產課程時,授課內容含這本書的DVD片段。當時我們覺得很神奇,Dr. Harvey Karp那幾招好像很有效。我們之後的確是他的信徒,至少前四個月是。我們當時的小兒科醫生也只推薦他的書。其實Tracy Hogg也從這本書裡學了幾招,然後再稍微修改。
‧《Secrets of the Baby Whisperer: How to Calm, Connect, and Communicate with Your Baby》:中文版由如何出版《超級嬰兒通─天才保母崔西的育兒祕訣》。此書並不詳盡,只說其一不說其二,會讓人誤解,我認為出版社應該翻譯《The Baby Whisperer Solves All Your Problems (by Teaching You How to Ask the Right Questions): Sleeping, Feeding, and Behavior--Beyond the Basics from Infancy Through Toddlerhood》才對。我對此書的心得請見「我被天才保母害慘了」。
‧《The Baby Book: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Your Baby from Birth to Age Two》:中文版由天下遠見出版《親密育兒百科(上)、(下)》。我雖不是「親密育兒」的信徒,可是這本書對我而言還是滿好用的,每次因為不知道該怎麼辦成了無頭蒼蠅時,我會把這本書翻出來,常能在此找到答案。
‧《The No-Cry Sleep Solution: Gentle Ways to Help Your Baby Sleep Through the Night》:中文版由信誼出版《寶寶不哭睡眠法寶——輕輕鬆鬆讓寶寶一覺到天亮》。這也是當初為了解決小J的睡眠問題而買的書,可是沒真正解決我們的問題,因為她說的一些方法,我早先已從Tracy Hogg那裡看到了。這本很適合不喜歡小孩哭且餵母奶的媽媽。
‧《Baby Play And Learn》:中文版由新手父母出版《越玩越聰明》。這是當初不知道該跟小J玩什麼時買的。書中提到的遊戲難度不高,多看幾則,有時也會有自己的點子。我好像好幾個月沒看這本書了。
‧《Playful Parenting》:中文版由遠流出版《遊戲力:陪孩子一起玩出學習的熱情與自信》。這是買給某人看的。我偶爾翻一翻,常學到很多突破窠臼的東西。
‧《Raising a Sensory Smart Child: The Definitive Handbook for Helping Your Child with Sensory Integration Issues》:中文版由新手父母出版《我不是故意的——教養出感覺統合良好的孩子》。這是近期對我最有用的書之一。如果回台灣,我一定要買這本中文版。
‧《The Out-of-Sync Child Has Fun, Revised Edition: Activities for Kids with Sensory Processing Disorder 》:中文版由久周出版《玩出優秀,玩出健康——115個促進感覺統合的簡單遊戲》。這本書至少要等兩歲半以上才用得到。
★我有或想看的育兒書,沒有中文版的:
‧《Sensational Kids: Hope and Help for Children with Sensory Processing Disorder》:Amazon四星半評價。
‧《Healthy Sleep Habits, Happy Child》:對我來說,至今最有用的嬰幼兒睡眠議題書。這本書在amazon很紅,也算很爭議,讀者評價有點兩極,目前有四顆星。
‧《Sleep Solutions for Your Baby, Toddler and Preschooler: The Ultimate No-Worry Approach for Each Age and Stage》:當初看到這本書評價很好(四星半),而且沒有兩星以下的評價,所以買回來看看。但是大部分小J的問題可以在前一本找到答案,我就很少看這本了。
‧《The Diaper-Free Baby: The Natural Toilet Training Alternative》:針對訓練小J上廁所而需要看的書。如果有中譯本,我相信可以造福很多人。
‧《Discipline Without Distress: 135 tools for raising caring, responsible children without time-out, spanking, punishment or bribery》:針對管教小J而看的書。此書有五顆星的評價。
‧《Colic Solved: The Essential Guide to Infant Reflux and the Care of Your Crying, Difficult-to- Soothe Baby》 :針對小J的胃食道逆流而看的書,這本書也讓我很受用,連amazon的一些讀者評論都讓我讀了很感動。此書同樣有五顆星的評價。
‧《The Happiest Toddler on the Block: The New Way to Stop the Daily Battle of Wills and Raise a Secure and Well-Behaved One- to Four-Year-Old》:Dr. Harvey Karp關於幼兒的書。我不喜歡部分內容,但大致上仍可做為這階段的參考。
‧《Secrets of the Baby Whisperer for Toddlers》:Tracy Hogg關於幼兒的書。此書仍延續前面她對嬰兒的氣質分類。我很想多瞭解關於touchy baby的部分,可是她在此書寫得不算詳盡。我仍把此書當作這階段的參考書,因為她的一些觀念還是不錯的。
讓我納悶的是,以上的書在台灣都比不上《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那樣熱門。台灣的媽媽似乎人手一本《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此書許多內容摘自《Dr. Denmark Said It!: Advice for Mothers from America's Most Experienced Pediatrician》和《Every child should have a chance》(amazon沒有讀者對此書寫評論,大概沒什麼人看過這本1982年出版的書)。《Dr. Denmark Said It!》在amazon的評價兩極,被一些讀者批評為過時、危險。我也有《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因此讀到好幾個跟當今美國小兒醫學相左的觀點。最歧異的觀點是按時(四小時)餵食和趴睡。美國小兒科醫生現在主張嬰兒需要就餵食,不管是喝母奶或配方奶。因為寶寶不是機器人,他們跟我們一樣,有時胃口比較大,有時比較小。他們不可能每一頓都喝一樣多。Tracy Hogg雖也教人按時餵食,但她的方法是循序漸進,而且會視情況調回三小時一次,不是死板板地四小時只餵一次。如果餵母奶,初期本來就需要多餵寶寶,以刺激乳汁分泌。更何況,寶寶白天喝的多,晚上睡眠才會逐漸延長。但是此書的說法,讓一堆媽媽在寶寶不到兩個月,身體還很小、不太能儲存熱能時,就想讓寶寶睡一整夜。我覺得此書跟《超級嬰兒通》同樣有只說其一的毛病。
趴睡現在更是被美國小兒科醫生力勸不要採行的方式。台灣已經有好幾名嬰兒因為趴睡而猝死,每回看到消息,我都忍不住猜想他們的媽媽是否為此書的信徒?其實不是每個嬰兒都適合趴睡。當初我婆婆為了頭型好看,也一直說要讓小J趴睡。有回她成功讓小J趴睡,結果小J醒來非常生氣。所以我就讓他照自己的意思睡成扁頭,至少他很安全。
美國的小兒科醫學是不斷向前進步的。我們應該看當今的育兒書,而不是過時、沒有更新的育兒書。這是我對《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的意見。
L是美國出生的第二或第三代華人,母親來自香港,她嫁給美國人,但這不妨礙她認同華人的血緣和文化。因為她,我得知這一帶有個華人組織,雖然規模遠比不上洛杉磯的,可是好歹是個華人組織。這週末有萬聖節活動,L便邀我去看看,感覺一下。因為加入這個華人組織要繳年費,先去看看,感受一下那個組織的氣氛,再決定要不要加入。
活動是晚上六點開始。她跟我說,她兒子在七點到七點半間要睡覺,所以他們會提早去,大概五點多就到。她已經問過,可以在工作人員還在準備時到達。她還說,她的另一個朋友也因為小孩的就寢時間是七點半,所以也會提早到。
她這樣說,我也趕緊盤算一下我們要幾點出發。小J睡覺時間比那兩個小孩晚一點,大約是七點半到八點間。之前原本是七點,可是因為要讓他跟我們一起吃晚餐,我做晚餐的速度不夠快,於是就延後了。如果可能,我們還是會盡量讓他早點睡,這樣他會睡得比較好。
美國的媽媽在有活動的時候,仍極力讓小孩在正常時間睡覺的做法,在我看來,這跟台灣多數的媽媽的做法非常不同。台灣很多幼兒很晚睡,晚到讓我覺得不可思議。有回看一個討論區,我居然看到兩個一歲多的小孩到晚上十一、二點才睡覺,睡眠時間也不長。我覺得那個小孩作息的最大問題,就是太晚睡了。這不是小孩本身的問題,而是家長的責任。
美國幼兒的普遍就寢時間是六到八點,這也是小兒科醫生建議的時間。小J已經算是很晚睡的那種了。這一覺,通常睡十一小時。至於六到八點是怎麼形成的?Dr. Marc Weissbluth說是幼兒自己的規律。的確,小J在第二個月晚上開始有較長睡眠時,他就是從七點開始睡的。我婆婆好幾次要我們讓他晚點睡,但是要改幼兒的睡眠規律不是易事,我們連用Tracy Hogg的方法,晚上十點把他抓起來餵奶以延長睡眠都不成功;再加上我看了《Healthy Sleep Habits, Happy Child》,發現小兒睡眠專科醫生說嬰兒七點睡覺最好,就不再企圖更改他的就寢時間了。至於美國的其他家長怎麼決定讓他們的小孩那麼早睡的?我就不清楚了。或許有的小兒科醫生會告訴家長,或許很多家長看了前述那本書,發現小孩的狀況跟書上講的一樣。
我有回看一篇文章,文中提到一名五歲的幼兒就寢時間是六點半!我不免猜想,他們家一定很早吃晚餐。我們家很難在六點以前吃晚餐,因為某人有時七點左右才回家。不過某人發現小J早睡較好之後,現在也會盡量早點回家。
我想台灣的幼兒那麼晚睡,跟大人的作息有很大的關係。台灣人下班時間比美國人晚許多,台北等地方的夜生活豐富,六點到八點間,家裡和外頭可能都很吵。我最不能理解的做法,是讓幼兒跟大人一樣晚睡。
幼兒需要的睡眠比大人多。他們如果太晚睡,不但睡不夠,也會睡不好,成長的速度也慢。小J不到三十七週就出生,所以出生體重偏輕,身長也比較短,兩者當時都在百分之二十以下。但是他現在的身高有百分之八十,我想這跟他睡眠時間足夠(甚至較長)有很大的關係,畢竟他吃不多。
讓嬰幼兒跟大人差不多時間睡覺,在我看來,還有一個壞處是:當孩子在睡夢中出狀況時,身為父母的,可能因為睡得正沈,於是很難起來處理小孩的問題。小J一歲前,睡一陣子之後,就會開始哭,有時到十一、二點(睡了三、四個小時了),他也會突然哭醒。我們總是得不時去安撫他。用了吳茱萸之後,他的狀況比較好一點,但一週有幾天還是會夜啼。他哭的時候,我們多半還沒睡,所以比較嚴重時(醫生建議等十五分鐘再進去,因為要讓他學著自己再度入睡),我們會進去看看他怎麼了。偶爾,他到三更半夜突然哭了起來,例如腹瀉的時候,我們從睡夢中感應到他的哭聲時,他可能已經哭很久了,等我們掙扎起身時,他差不多哭到快岔氣了。
前不久,我看到一則新聞提到周美青以前讓兩個女兒都很早睡:「周美青和女兒都很少看電視,她說,馬唯中和馬元中上小學前晚間八點睡覺,上學後固定上床時間不因周末假日而改變;讀小學時,晚間九時要上床睡覺,國中延到十時,高中最晚不超過晚上十一時半。(2008/10/04 聯合報「周美青的媽媽經」)」其實她的做法就是美國媽媽的做法,不是那麼特別,可是搬到台灣,居然顯得很不一樣。某人以前也很早睡,國二以前都是八點就寢,國三才變成九點,他念建中時期,仍是九點就寢。公婆當時的理由跟周美青一樣:「睡眠不足會影響兒童及青少年學習成績、生長發育及情緒安定。睡眠充足可以增強學習能力、記憶力、專注力及理解力,孩子若精神好,學習意願就強,與老師同學的互動也較好。」
所以我每次看到一些台灣媽媽苦惱地上網求救,說自己晚睡的孩子突然不肯睡,或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入睡,又或者白天有時累到快摔跤時,我總想跟她們說,讓孩子晚上早點就寢吧。
在去過好幾個公園之後,我們現在最常去的公園,是當初第一個拜訪、印象也不好的「五男公園」。原因是,有天我碰到鄰居兼某人同事,便問她這附近有什麼公園。她便告訴我可以去「五男公園」。她姐姐來這的時候,曾經一個人去散步,無意中就走到那個公園,還在公園裡認識很多住在這一帶的華人。
於是,第二天,某人就推著小J去「五男公園」。據他回報,走路去並不遠。他在那沒看到半個華人,當天所見,全是洋人親子檔,小孩的年紀都比小J大,所以沒有人要理小J。
之後,我都帶小J去這個公園玩。這個公園很近、很小,遊樂區的地面用的是一種有彈性的材質(PU?),小孩摔倒,也不會像摔到水泥或柏油路面那樣弄到有擦傷,再加上多數時候人很少,所以我滿喜歡這裡的。
小J不會走路的時候,我多半讓他玩鞦韆,抱著他走到遊樂設施上面看一看,頂多抓著他的腋下玩一下溜滑梯。這裡的溜滑梯有三個,高度、距離都不同,我只讓他玩最短、最不陡的那一個。畢竟,這裡的遊樂設施有分齡,分為兩區:年紀小的那一區,是二到五歲;年紀大的,是五到十二歲。小J不到兩歲,所以只能玩最保險的。不過,這樣玩他也就夠高興了。
小J會走路之後,我便讓他穿著鞋子下來走。他每回很開心地小跑幾步,都會摔跤。不過,他會自己爬起來,然後到處摸來摸去,用手摸摸溜滑梯、階梯等。這幾天,他最喜歡檢地上的枯葉,每回檢起一片,就如獲至寶。我可以預見他沒多久就會想把枯葉帶回家。
如果公園裡有人,而且很多人,小J有時很高興,他喜歡看人,尤其是比他大的孩子;另一方面,他又很害怕,有時會緊緊黏著我。前不久,我們就碰到整個公園居然有八到十個媽媽帶著小孩的場面。我心裡納悶,這看起來好像是一個聚會?
後來,唯一一個是華人的媽媽告訴我,這是本地moms club的聚會。moms club是美國學齡前嬰幼兒媽媽的組織,以小孩的年齡分為不同的團體。她們的聚會是讓全職在家帶小孩的媽媽有可以聊天的機會,同時讓小孩一起玩。至於地點,她們輪流在本地不同的公園,以及不同的成員家中舉行。moms club也有只給媽媽參加的活動,但是前提是爸爸回家之後,小孩有人看,或者睡覺了。所以有去酒吧品酒的活動等。
這個組織說穿了,其實是讓媽媽解悶用的。我聽過好多個美國媽媽說,她們要是整天待在家裡跟小孩在一起,她們受不了。這裡跟台灣不一樣,多半是媽媽一個人帶小孩,比較少祖父母跟媽媽一起帶的,所以做媽媽的勢單力薄,沒什麼換手、喘口氣的空間。我比較有興趣的是她們白天的活動,至於晚上的活動,我們家的情況很難允許。
小孩若有外界刺激,就比較不會黏著媽媽,做媽媽的就可以喘口氣。同時,一歲以上的小孩也需要適當的刺激,所以需要玩伴,即使他們到三歲才會真正「一起玩」。
那個華人媽媽L的兒子布藍登,比小J小一個月,但是很獨立,一個人在遊樂設施上爬來爬去,還會下樓梯(像大人一樣下樓梯,不是倒退著下樓梯)。小J一邊看他,一邊緊緊地抓著我,他還不敢做這些事。我問L,布藍登很早就會走路了嗎?L說,她們在布藍登六個月大時加入moms club,所以布藍登看到很多小孩會走,受到刺激,一歲就會走路了。我點點頭,跟她說,這跟一個把小孩送去某公司托兒所的媽媽講的一樣。她說小孩送去托兒所時,才七個月,還不會爬,但是她女兒看到同學爬來爬去,沒多久就會爬了。L便跟我說,如果可以,她也想把小孩送去某公司托兒所,但是那邊實在太貴了,負擔不起。我知道最貴的托兒所,是google的員工托兒所,嬰兒一個月要2500美金,某公司比起來較低,嬰兒要1300美金,這不是單薪家庭負擔得起的。把女兒送去某公司托兒所的I說,某公司托兒所的活動還滿多的,有些活動根本不是在家時可以做的,不然光事後的收拾,就要弄很久。她因此覺得很值得。I夫婦負擔得起這筆托兒費,是因為I是護士,這在美國是高薪的工作。
這種聚會的確不錯,讓人從很短時間就可以得到很多訊息。不過,她們下回在這個公園的聚會,是一個月後的事了。
但是我們今天傍晚去公園時,又看到停車場停了好多車的場面。這次又是好多媽媽和幼兒在公園裡,而且小孩都是金髮的。因為鞦韆上有人了,所以我直接讓小J下來走一走。他走了幾步,想要拿地上的一把塑膠鏟子,我準備阻止他時,他前面那個媽媽講了一大串話,我一句都聽不懂。她最後才說:"German",原來是德國媽媽的聚會。那些跑來跑去的小孩說的也是德語。我問她講英文嗎?她說她不懂。這真令我意外。德國人不也是英文好的歐洲人嗎?難道這些是東德來的?我想不透為何他們在美國,卻不會英文,比我還慘。我算了一下,大約有八個媽媽。這裡居然有那麼多德國人,真是出乎我意料之外。L那一次跟我提到,某公司很多華裔、印度裔和歐洲裔。我便問某人是哪幾國的歐洲人?某人便跟我說過,某公司很多英國人,有一些法國人,可是我沒聽他提過有德國人。不知道這些媽媽的配偶是不是也在某公司工作?
這些德國小孩以女生居多,幾個比小J大的小女孩不時尖叫,還會看我有沒有注意她們,小J聽到她們開心的尖叫,也笑了。其中年紀最小的,是一個25個月大的小男生,先是獨自在地上推車子,後來爬到遊樂設施上溜滑梯。為了回答他的年紀,那個德國媽媽又跟我講了一大串德文,最後用手比了二和五。我突然很佩服我外婆。聽我媽說,我外婆有一陣子跟一位只會說閩南語的太太當鄰居,兩人各講各的方言,照樣能溝通。但是我聽到德語時,真的像鴨子聽雷。
八個媽媽、一群小孩,照理說,應該有很多人看著她們的小孩才對。但是有七個媽媽聚在涼亭裡聊天,只有一個媽媽到處顧好幾個小孩,一下抱這個小孩到溜滑梯上,一下推那個要做鞦韆的小孩一下。我真納悶,她們到底在聊什麼,居然那麼入神。於是,小J盪鞦韆時,一個小女生突然從小J後面走過去,我趕緊拉住鞦韆,不然就打到那個小女生了。我嚇了冒了一身冷汗,小J則奇怪,我為何用這麼猛的方式拉住鞦韆。那個小女生的媽媽不知道在哪?她應該沒看到這驚險的一幕。有一回,同樣是小J在盪鞦韆,也有一個年紀差不多的小孩從後面走過去,那個小孩的阿姨或姑姑就衝過去把他抱走。
總之,這幾次在公園的經歷,都讓我和小J覺得有點意思。小J在公園跑一跑之後,晚上也可以睡得比較好吧。
上回S帶阿D來我們家玩時,我們聊到兩個小孩的發展。她問我:「小J會爬家具了嗎?」我說,會啊,他會爬到沙發上,最近還會爬到茶几上,讓我們很頭痛。她便跟我說,那他已經達到發展里程碑了。之前阿D做檢查時,做家長的要勾選一張發展進度表,其中一項便是「爬家具」。
我一聽便愣住了,頑皮的行為居然是重要的發展?大概是小J一歲前,我還會翻書注意一下每個月該達到什麼樣的發展,但是一歲之後,我就比較沒注意這些。因為一歲以後的發展跟一歲以前不同,不能按月來看。更何況,小J常比別人慢。
不過,他有些發展也不算慢,例如爬家具這一項。他這些天已經會爬餐椅了。他最早爬到我的椅子上,坐在上頭一副很舒服的樣子,因為我的椅子有墊子。這兩天則是爬某人的椅子,爬上去之後,他會轉身坐下,等著我餵他吃東西。我本來很擔心他會站在椅子上,因為前不久我才在他面前站在椅子上拿櫃子上的東西,不過,還好他至今尚未這樣做。
老一輩的總覺得要教他規矩。我們不是沒有嘗試,但是他照樣頑皮。最令人頭大的,是沒有吃飯的規矩。前不久,我在Tracy Hogg的《Secrets of the Baby Whisperer for Toddlers》看到一段,讓我有點感觸。她說,幼兒的挑食與食慾,跟吃飯的氣氛很有關係。而吃飯的氣氛,來自父母的原生家庭。或許我對他吃東西這件事,的確太緊張了點,總覺得他該吃某些東西,而且要達到一定的量,然後坐有坐相,不能亂丟東西。因為我小時候就是那樣被規定的。實際上,他常一口不吃就要下桌,有時不吃東西還亂扔食物,或者吃東西時把腳翹到餐桌上,跟他說不可以,他一邊看著我,一邊輪流把腳放到桌上。
有天我和I談到吃東西時亂扔食物這件事,她的女兒也正在這個階段,但她認為沒關係,小孩吃飯本來就希望有點好玩的東西,讓他在有點玩樂氣氛中吃完飯,做娘的再去打掃就好了。Parenting雜誌也提到,反正近期之內,他們不會有機會去白宮吃飯,所以不懂餐桌禮儀,也不是那麼大不了的事,如果他們規矩不好,就隨他們去吧,等大一點再教。
我回想一下,我五歲前也很挑食,吃飯時經常跑來跑去讓我奶奶追著餵飯,但我現在可沒力氣一邊跑步一邊吃飯。
我同時注意到,小J最近對手的掌控,似乎有點進步,說不定就跟他抓東西亂丟、亂扯我的頭髮有關。所以,頑皮的時候,就讓他去吧,因為他需要那些刺激,讓他成長。這個階段要是有哪個小孩在餐桌前直挺挺地端正坐好,做家長的可能才要擔心吧。
今早帶小J去公園玩。快要到遊戲區時,我看到有兩個小男孩在有溜滑梯的遊樂設施上爬來爬去,其中一個跟著媽媽在數數兒。我目測那個小男孩的身高應該沒有小J高,但他的數數兒能力令我吃驚。於是,我後來便問那個媽媽,那兩個是雙胞胎嗎?她笑說不是,一個是她的兒子,另一個是她幫別人看的,兩個都是十五個月大。而那個很會數數兒的泰勒,就是她幫別人看的。
為什麼他們跟小J差不多月齡,可是那個小男生那麼會講話?那個保母說,泰勒的確很不錯,他懂得比他會說的多,他除了會講一些詞,也會用手語表達。她問我有帶小J去上什麼課程嗎?我說沒有。她說她會帶她的小孩去上Mommy and me的課,讓他們也有社交的機會,那大概是他學得較快的原因。不過,我想還是有個體差異吧,因為她兒子就沒那麼會講話。她說泰勒八個月就會走路了,這也很令我吃驚,真的是非常非常早啊,比小J早半年多。
後來我們就聊到寶寶手語(baby signs)。她比了一些給我看,我說有的還挺難的,像是「青蛙」,因為要伸吐舌頭。可是她比的青蛙,則是把手放在頸部的動作。難道美國的寶寶手語有好幾套?她聳肩說,其實無所謂,只要大人和小孩都懂、能夠溝通就可以,所以也可以自創。像泰勒會跟她說"ju",而她會知道那是指"juice"。
下午我帶小J去I家裡玩。I是嫁給美國人的台灣人,年紀比我稍長一點,女兒C則比小J小一點,目前為十三個月。I因為是每週要工作兩天的護士,所以把女兒送去某公司(她先生和某人在同公司工作)的幼稚園(一個月要1300美金),由於C還不會走路,所以待在Infant班。她說C的同學年紀都比C小,但是老師會教手語,所以C除了會叫「爸爸」,還會比一些簡單的手語。我跟I聊天時,C就一度比了「牛奶」的手語,表示她想喝奶。
這讓我發覺,寶寶手語應該是美國人在這個階段會教孩子的一種熱門技能。其實我們之前也誤打誤撞買了Baby signs的教材。那是有回在Babies R Us店裡,某人在圖書區看了一會,然後跟我說,應該買《Baby signs》。他因為看過Tracy Hogg寫的書,讀過有關嬰兒身體語言的部分,而我們那時常苦於不知道小J要什麼,只能抱著哭鬧的孩子東試西試,所以他想,如果我們能解讀嬰兒的身體語言,就不會讓雙方那麼苦惱。我後來上Amazon一看,那個教材的普遍評價很好,有四星半的評價,也沒仔細看那是做什麼的,就買回來了。直到看了DVD,我才發現,原來是教寶寶手語的。
當時小J還非常小,還不到教手語的時候。但那套手語並不難,我看了一遍,就記得幾個。例如「書」,就是把兩個手掌攤開向上併攏,然後做合起來又打開的動作,像是翻頁的樣子。小J很愛書,所以我很早就做這個手語給他看,可是他至今都沒做給我看。
小J會的手語只有兩個,「還要(more)」和「不要」。中文和英文難免有轉譯的落差,「不要」的手語其實本來是指「吃完了(all done)」,可是每逢他不想要的時候,他都比那個手勢。而「還要」有時則跟「要」混在一起。他剛學會這個詞的時候,我帶他去超市,他就跟我比「還要」,我完全不懂他是什麼意思。不過,我後來發現最好不要拘泥於字面的意義。小J有時會一下比「不要」,一下又比「還要」,我們就會搞不清楚他到底要或者不要。後來才慢慢弄懂,原來他是指不要這個,要那個。這兩個詞不只是在餐桌上,就連在公園玩,他坐了鞦韆和溜滑梯之後,也會跟我比「還要」,那我就知道該讓他多玩一下。
寶寶手語真的很好用,它讓不(太)會講話的學步兒能夠表達,減少他們的挫折感。而做為父母的,則能夠清楚孩子的意思。
很多人說,寶寶最快學會的手語是「吃」、「喝」、「牛奶」之類的,可是小J都不會,這大概跟他對食物沒興趣有關。或許我該多教他一點別的詞,說不定哪天,他會突然跟我比很早之前我比給他看過的手語。那我一定會跟聽到他說「不知道」一樣驚訝與高興。
Ps.圖片為「泡泡」的手語。
最近小J變成廚房怪客,他常悄悄地跑進廚房,然後悄悄地帶著戰利品跑走。他在廚房找到更多的樂趣,而我則更頭痛了。在解釋他的行為之前,應該看看他的playpen。
進一步的圖片解說在flickr相簿上。
這個playpen裡頭的東西,至少有六樣來自廚房。包括:紅糖薑茶的紙盒、Ghirardelli巧克力的外包裝、Gerber baby food的盒子、優格的塑膠盒、保鮮盒、幼兒點心的紙盒,和薑。
前面幾種都可以理解,可是他對薑的喜愛,真是讓我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
我通常把薑放到廚房的矮櫃上。那個矮櫃上還放了一個水果籃。矮櫃比小J高不了多少,所以小J蹎著腳就可以摸到上面的東西。他對水果籃裡的東西一直很有興趣,沒事就要戳一戳,看到洋蔥則要把洋蔥剝皮,然後把洋蔥皮拿給我。這禮拜,他發現水果籃旁邊的薑。剛好有塊薑被我切過,所以比較小。他發現之後,便把那塊薑拿下來玩。有時玩一玩就交給我或某人。有天晚上,我正在廚房忙得不可開交時,我聽到某人跟小J說謝謝,然後某人把薑拿給我:「小J說要用這塊薑!」可是那時沒有菜需要用薑,我因此把薑放回矮櫃上。第二天早上,我探頭往小J混亂的playpen一看,居然看到那塊薑混在他那堆玩具中,差點昏倒。
他最近喜歡把東西往他的playpen扔,我不知道他把playpen當垃圾桶、百寶箱,還是投籃的工具。他將常喝完水,就把杯子往playpen裡扔,讓我找半天才找到。玩了鍋子之後,他也把鍋子或鍋蓋往playpen裡扔。他「試戴」完他的塑膠圍兜,同樣把圍兜扔到playpen裡。所以,現在只要有東西找不到,我就會去看一看小J的playpen,說不定就在那。因為playpen裡的東西太多了,我要把他關在playpen裡前,得先把裡頭的東西清掉一些,不然,他連坐的空間都沒有。
這兩天,他對廚房的興趣轉移到櫃子上。之前我盡力使他不開廚房的櫃子,一方面是廚房垃圾桶放在櫃子裡,我不希望他去碰不乾淨的東西;二方面是有些比較危險的刀具也放在櫃子或抽屜裡,我還沒找到比較合適的地方來收納。可是我一忙,沒空注意他的時候,他就開始東開西開,把櫃子弄得砰砰作響。
昨晚他趁我不注意,開了食物櫃之後,沒多久就跑走了,像個不速之客。類似的行為也出現在他的玩伴阿D身上,S因此會叫她兒子「小偷」。不過我不想這樣稱呼小J,我寧願說他是「怪客」,奇怪的客人或怪咖。
我要帶小J去洗手時,才發現他把盒裝的枸杞和盒裝的冰糖拿到沙發上,跟龍蝦搖環放在一起。幾個小時前,我才教他把龍蝦搖環放到鍋子裡,假裝煮龍蝦。所以,他拿枸杞、冰糖和龍蝦搖環一起玩,是準備煮冰糖枸杞龍蝦?可是前兩者的味道跟龍蝦不搭啊。
這讓我不禁猜想,難道小J開始想學我做菜,那他要玩扮家家酒的遊戲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以後去附近的混血妹妹家玩,我們就玩扮家家酒好了。
我才剛讓小J去睡午覺,鄰居的園丁就來了,剪草機嘈雜的聲音因此響徹雲霄。我一聽就暗叫不妙,果然,小J立刻大哭,哭得很悽慘。我通常在他剛躺下去的前半小時不去看他,但在這狀況,我還是得去看他,然後抱起來安慰一下。因為小J非常不喜歡或害怕剪草機的聲音,他就算醒著活動的時候,聽到那聲音,都要跑到我身邊壯膽。
小J一直是個非常敏感的小孩,他屬於Tracy Hogg說的Touchy baby。很多聲音都會讓他從睡眠中驚醒,然後大哭,例如:電話鈴聲、車庫開關聲、剪草機的聲音等。前兩者我們盡力避免,因此把有留言機的電話切到靜音,其餘的電話拔線;如果小J晚點要睡覺,而某人要出門,我們會先把車庫門打開等。可是,除草機的噪音,我們實在無法避免。加州這一帶的房子,院子都很小,再加上西語裔園丁很多,大多數的人不會自己除草,多半請西語裔園丁(我們家的園丁是美國人,他的助手才是西語裔)每週或隔週來一次。每家園丁來的時間又不一樣。所以在小J年紀更小,一天要睡三、四次以上時,我就很頭大,他常會被吵醒,而我得哄他哄半天,才能讓他平靜下來。
不過,跟S的小孩阿D比起來,小J對聲音的反應,不算是最激烈的。因為阿D害怕更多聲音,包括:ABC歌、吸塵器的聲音、火車聲等。他實在滿慘的,因為他們家附近有火車鐵軌,火車每天都會經過多次,他一天因此會被驚嚇很多次。同時,美國有太多玩具都會唱ABC歌,所以每回他一來我們家,我都得把有ABC歌的玩具切換到其他純音樂模式或關掉。阿D生日時,收到一個LeapFrog Alphabet Pal Caterpillar,那是一隻牽著走時會唱ABC歌的塑膠毛毛蟲玩具。就是因為會唱ABC歌,他不喜歡,所以小J生日時,他們就把那隻毛毛蟲轉送給小J。後來阿D來玩時,我記得他在小J的生日會上想玩那隻毛毛蟲,便讓他玩,沒想到,ABC歌一冒出來,他立刻狂哭。
上回去L家,阿D因為好奇,按了客廳的圓錐形吸塵器一下,吸塵器立刻轟隆作響,他隨之大哭。好不容易稍微不哭了,四歲的傑若米跑去又按一下吸塵器,阿D又開始大哭。然後小J就在一旁納悶地看阿D,他不懂比他大幾個月的阿D為何哭成那樣。
我公婆向來主張訓練小孩在有噪音的環境中照樣能睡覺。可是小J對前述的幾種噪音反應激烈,我因此沒試圖「訓練」他。我在大約四個月前才知道有「感覺統合失調(The Sensory Processing Disorder)」這回事,看了一些資料後,我覺得小J可能有觸覺敏感的問題,我不確定他在聽覺方面有沒有問題。若他有聽覺敏感的問題,讓他聽他不喜歡的噪音,甚至強迫他在他不喜歡的聲音中睡覺,就像把有「密室恐懼症(clausterphobia)」的人關到一個黑暗又狹小的儲藏室一樣,只會把他逼瘋,而不會讓他學習克服心理障礙。或許公婆當年訓練某人的方法在某人身上有效,但未必適合小J,即使他們是父子。而且對一歲,甚至更小的孩子來說,他們很難理解那些聲音是怎麼一回事,他們只是覺得討厭、害怕和無法忍受,甚至恨不得離開有噪音怪物的環境。
上回我問醫生,醫生說小J太小了,還不能做感覺統合失調的測試。一般做這類測試的年紀是三歲。所以我只好先買了《Raising a Sensory Smart Child: The Definitive Handbook for Helping Your Child with Sensory Integration Issues》(中文版由新手父母出版《我不是故意的-教養出感覺統合良好的孩子》)和《The Out-of-Sync Child Has Fun, Revised Edition: Activities for Kids with Sensory Processing Disorder》(中文版是久周出版《玩出優秀,玩出健康——115個促進感覺統合的簡單遊戲》)回來看。這兩本書目前在Amazon都有五顆星的評價,前者會針對一些問題,告訴家長怎麼因應,例如孩子怕洗頭時,家長要從哪些步驟進行。我看此書的速度非常慢,但是每次看都覺得很有收穫。後者則是在遊戲中讓孩子克服一些心理障礙,這本書我買早了,因為大部分的遊戲都適合三歲以上的,至少也要兩歲半以上。
現在的育兒環境跟當年我們成長的環境真的非常不同。我們的父母聽都沒聽過「感覺統合失調」這個症狀,而我們得在孩子有成長困難時,從一大堆資料中找到對我們有用的東西來讀。
鄰居的園丁收工了,噪音怪物跟著走了,小J終於睡了,我也可以休息了。
上個月,某人出差。第一天是星期一,正好是我們社區的收垃圾日。傍晚,我因此得把小J一個人留在屋裡,從廚房走到車庫,然後走到馬路邊把大垃圾桶拖回後院。小J大概以為被我遺棄了,我還沒進屋裡,就聽到他大哭的聲音。回到家一看,他哭得上氣接不了下氣。從那之後,一旦我到廚房,他就開始哭得歇斯底里。如果我把廚房口的閘門關上,他會攀在閘門上哭到滿臉通紅,讓我不得不停下手邊的工作去抱他。
某人出差回來後,小J依舊如此。某人便把廚房的閘門打開。這一開,有如吳三桂打開山海關迎接清兵,情勢急轉直下,再也無法回頭……剛開始,小J還猶豫著不敢太靠近廚房,只會在廚房邊玩,因為我們的廚房沒鋪地毯,分界十分清楚。但沒幾天,廚房就失守,我在廚房忙,他就在廚房裡跑來跑去。遊戲區因此被他從客廳搬到廚房,因為他在我轉眼間,就把一堆玩具搬到廚房。我有時轉身要開冰箱拿東西,就被滿地的玩具嚇一跳,一不下心,還可能踩到他的「玩具」。
至於那個閘門,從此變成一塊塑膠廢物。因為只要我企圖關上閘門,小J就會大哭大鬧,與其忍受他的高分貝哭鬧,我還是不要關比較好。我現在真的徹底體會Tracy Hogg說的「accidental parenting」了,在這個階段,為人父母只要一不小心,局勢就完全改觀。
我媽聽到小杰的狀況,便說跟我真像。她說我在這年紀時,我奶奶煮飯,我就在一旁把用不到的鍋碗瓢盆放在地上玩。至於我弟,他大一點時,我媽會搬個小椅子讓他坐在一旁,我弟會玩「賣玩具」的遊戲。我媽因此很忙,一邊煮飯,一邊要跟我弟「買玩具」。
說到玩具,學步兒的玩具早已不限玩具反斗城等處買來的玩具了。對小J來說,廚房充滿他喜歡的「玩具」。我吃完了巧克力,順手把Ghirardelli巧克力的暗紅色外包裝袋給他,他樂得如獲至寶,接連好幾天都拿來拿去,像是心愛的玩具,連爬樓梯都會帶著。早餐的桂格燕麥片吃完,我把小紙箱給他,他也捧著跑來跑去。他最喜歡在裡頭放東西,這樣就可以把紙箱搖出聲音。至於丟到紙箱裡的,則是他吃過的優格塑膠盒。吃完優格,他可以玩塑膠盒,例如疊疊樂,或者放東西在裡頭,然後搖出聲音。一物多用,很環保吧。
距離我們家五分鐘處,是個大型的資源回收站,每天人滿為患,很多人會拖著好幾大袋的瓶瓶罐罐去回收換錢。現在我們不常去那,因為我們家就有一個「活動資源回收站」,而且這個資源回收站什麼都收,只是不退錢給我們而已。
每天看家庭婦女版的某人便說,幼兒跟老人真像。他在家庭婦女版曾讀到,有些老人喜歡撿垃圾,然後去回收換錢。由於把垃圾都堆在家裡,所以把家裡弄得很亂,甚至很臭。晚輩要阻止,老人便大哭,說他就這麼一點事可以做,還能賺點錢,居然被阻止。晚輩無奈,只好繼續忍受老人資源回收的「嗜好」。我想,幼兒跟老人之所以相像,是因為他們時間多吧!
小J有時也會主動幫忙資源回收。因為廚房通往車庫的門口,擺了一個回收紙類的塑膠桶。他喜歡探頭在裡面挖寶,最喜歡的是明信片和類似書的小冊子。我們經常意外發現他拿了我們沒想到的東西。昨晚我在做飯時,聽到某人跟小J說:「這是JCPenny的通知,只要購物滿49元,就免運費。」想也知道,某人念的是廣告明信片,小J拿給他的。
如果我們要把小J的「玩具」拿去丟掉(有些紙片被揉到很爛),最好趁他睡覺或不注意的時候,否則他會從垃圾桶撿出來,或者哭鬧。
這階段的學步兒也喜歡翻箱倒櫃。二樓的櫥櫃整天被他「砰!砰!砰!」地開開關關。由於廚房之前是禁地,目前放乾貨、鍋子等的櫥櫃,都還沒事。他今晚倒想偷開冰箱,被我發現,立刻制止,即使他使盡吃奶力也打不開。他會玩的小櫃子,是廚房邊放紙袋、塑膠袋、水果籃的小櫃子。紙袋是他最喜歡的東西之一,我只要不注意,滿地都是紙袋,有些還被他撕破。我現在每天都要整理紙袋數次,不然我們家看起來就像被闖空門一樣。去年十二月底,治療師送他聖誕禮物時,跟我說,可以讓他玩包裝紙,他會喜歡玩紙和撕紙。過了這麼多個月,他還是喜歡玩紙和撕紙。由此可見,喜歡聽撕絲帛聲的褒姒和喜歡聽撕扇子聲的晴雯,心態都像幼兒。
小J還喜歡偷偷戳水果,他會用食指往水果籃裡戳、戳、戳。最近兩週,被他戳破皮的計有:西洋梨一個、桃子兩個、蕃茄一個。我得不時探頭檢查,否則,要是沒及早發現、趕快處理,那些破皮的蔬果就會發黴。只有薑這種蔬菜最耐玩,被他丟到地上也無妨。
前不久,我發現美國居然有給兒童玩的不鏽鋼鍋具組!只是尺寸小而已,其他都有模有樣,像這個:11 Piece Stainless Steel Cookware Set - Pots, Pans, Lids, Strainer & Utensils。大部分給壞評的家長都說這種「玩具」太小了。有個家長因此去99分店之類的地方,找了便宜的一般鍋具給他小孩。我瞄了一下這些評論,發現滿多十幾個月大的小孩喜歡玩鍋子。還有位家長提到他的兒子時,附註說他兒子是下一位Bobby Flay(在Food channel有數個節目的名廚)。每回看到這類描述,都讓我覺得這些美國人真是樂觀,思考非常正面。
我從此得到啟發,於是找出一個從台灣來的小鋁鍋給小J玩。那個小鋁鍋是某家股東會的贈品,我爸媽給我用來煮小J的副食品。雖然因為大小和材質,加熱速度很快,但是我們總覺得鋁的鍋子少用較佳,最近不用,所以給小J當玩具也無妨。小J果然很喜歡,會拿鍋蓋拼命敲鍋子,或者打開來又蓋上。這鍋子對他而言,有點重,但他會用雙手拿著鍋柄,把鍋子拿到別的地方玩。新東西果真讓他愛不釋手。
從幾個月前,我打電話回台灣時,我那個從沒單獨帶過小孩的爸爸,常問我:「小J皮不皮?」「皮得很!」「那很好啊!」頑皮的小J讓我頭痛的時候居多,我不知為何我爸覺得很好。或許我該學學那些美國人,幫小J想個炫一點的頭銜,例如:下一位環保健將?
每次抱小J去洗手時,我都得唱歌轉移他的注意力,否則他會因為不能繼續玩玩具而生氣。我換了許多歌都無效,直到我這兩天突然唱「無敵鐵金剛」的片段給他聽。
其實我覺得這歌很可笑。不知為何,小J笑了。他明明沒看過這卡通,為何笑了?後來要某人找完整的歌放給小J聽。他又笑了。
不管那麼多了,目前就把這首歌當洗手歌。要找到一首「有用」的歌是很難的,就像我們的換尿布歌失效了,得再想要換什麼。
無敵鐵金剛
作詞:孫儀
作曲:汪石泉
無敵鐵金鋼
無敵鐵金鋼
無敵鐵金鋼
鐵金鋼鐵金鋼
無敵鐵金鋼
我們是正義的一方
要和惡勢力來對抗
有智慧有膽量
越戰越堅強
科學的武器在身上
身材高高的幾十丈
不怕苦不怕難
勇敢又強壯
打敗雙面人
怪獸都殺光
大家都稱讚
無敵鐵金鋼
鐵金鋼鐵金鋼
無敵鐵金鋼
加拿大友人C在小J生日時,送了三本書,其一是《The Snowy Day》,講的是一個黑人小孩獨自玩雪的故事,讀起來雋永溫馨,我很喜歡。
不過,南加州不下雪。想玩雪,可能得等小J大一點時,再帶他到別州或外國去玩了。正值夏天,倒是玩沙的好時節。比起百貨公司或一些公共場合的球池,位於海灘、公園等處的沙,可說是安全、衛生多了。而且玩沙有助於兒童身心發展,因為接觸沙、堆沙等遊戲,讓兒童有不同的體會。這種指尖的遊戲正有助於兒童的智力發展。對於那些有觸覺防禦問題的孩子,玩沙也是種治療。
我們去過的美國公園,幾乎每個都有地方可以玩沙。離我們最近的公園,就有一片挺大的玩沙區。有天我們把小J放在沙裡,他一個人就開始把沙抓在沙中,然後鬆手,讓沙流到身上。之後又把沙弄到沒有沙的地方,玩得挺樂的。即使沒有什麼工具,也沒有人引導。
後來,我再帶他去公園時,看到其他的家長甚至帶了鏟子、桶子去,讓小孩多一點玩沙的樂趣,也挺有趣的。我因此準備也買一套Sand & Water toy,讓小J可以玩久一點。
這裡的沙,比較傷腦筋的地方,是偶見狗屎。有些沒公德心的人帶狗到公園散步,就讓狗在兒童區大小便。好在這裡受到日光曝曬,比較沒有嚴重的細菌滋生問題。
很多家長覺得玩沙會讓孩子髒髒的,很麻煩。美國有種東西叫powder pouch,用一塊袋子裡的棉布,讓沙留在它原本的地方,而不是孩子的身上。玩完沙之後,回家之前,用powder pouch擦一擦,就可以把沙子弄掉,挺方便的。另外一種東西叫Surfers Secrets Sand Eliminator,這是一種用蘆薈、油和粉末弄的配方,塗在身上之後,用手或毛巾抹掉,就可以把沙子弄掉。
有些家長擔心玩沙會有矽肺病的問題。不過,我們查了一下,覺得那是商人的恐嚇。矽是一種很小且昂貴的材質,要用那種材質在公園等地方,應該不太可能。
據我爹說,我那住在新竹鄉下的堂伯弄了一大腳盆的沙,讓他孫女(比小J大一個多月)玩,他的孫女非常開心。這裡要弄沙子回家,可能得去買。有人說玩具反斗城(Toys "R" US)有賣。不過,公園那麼近,去玩免費的沙就好了。
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小J喜歡爬他的playpen。雖然還不會走,但他靈活的抓著playpen邊緣,然後兩腳就奮力地開始往上踢。那個 playpen四面都是網狀的尼龍材質,他沒辦法真的往上爬,但是每回看到他企圖要爬,我難免要冒冷汗,因為不知道他會不會因為抓不緊就摔下來。
他最近爬的東西已經不只playpen了。酒架、沙發椅,都被他成功地爬上去。樓梯不用說了,他已經會從一樓爬到二樓了。他現在隨時都在找新目標。 就連去浴室洗手,他的兩條腿也拼命要往上踢,一副準備坐在洗臉盆上洗手的樣子。擦手的時候,腿又不斷踢牆。我忍不住要問他:「你是spider-baby 嗎?」幾年前去中國大陸時,同行有位大哥到處找「失敗的人(spiderman)」的玩具,因為他的兩個兒子很愛「失敗的人」,他覺得那裡的玩具比台灣便 宜,想要撿便宜。他那兩個小朋友看過「失敗的人」的電影,所以很愛「失敗的人」,說不定在家也整天當「失敗的人」。但小J又沒看過,他打哪學來這種爬行技 巧?
我後來想到,前些時候,小J大腿內側有個紅色的大腫包,我猜是被蟲咬了。因為我看過一則報導提到,一歲左右和一歲以下的寶寶,因為免疫系統還沒完全 發展好,所以被蚊蟲叮咬時,皮膚會出現紅色的大水泡。我們這裡沒有蚊子,蒼蠅偶爾會飛進來,但蒼蠅不咬人。唯一比較有可能的,是蜘蛛。我們前院的玫瑰長得 很高,蜘蛛常順著玫瑰花叢侵入房子內,我們三不五時看到蜘蛛在小J玩耍的區域出現。以前某人都說蜘蛛是益蟲,所以不殺蜘蛛,但是現在怕小J被咬,所以我們 得消滅蜘蛛。可是蜘蛛還是多到消滅不了,所以小J免不了被叮。
難道是因為他被蜘蛛叮過,蜘蛛附身了,所以他整天像蜘蛛一樣到處亂爬?不然,我們又不會做那些奇怪的動作,他打哪得到靈感要爬來爬去呢?真是想不通啊。
有人認為兒童的喜好無分性別,關於男孩喜歡車,女孩喜歡娃娃的分野,是成人的性別教育造成的。以前沒有孩子,無從得知這個說法的正確與否,現在靠著小J,我總算有個實際樣本可以觀察。
在小J小到還不太會玩玩具時,某人問過他的高中同學關於兒童性別與玩具偏好的問題。他的同學有兩個小孩,正好是一男一女。他說,兩個小孩各有一套廚 房玩具,但是兒子就是不愛,女兒則喜歡玩。女兒很小就喜歡玩餵填充娃娃喝奶的遊戲。他們還有一套書,一部份是給男生看的,一部份是專門講公主如何如何,給 女生看的。他兒子都跳過公主的部分不看,女兒則喜歡公主的部分。所以某人的同學認為性別會產生偏好,那是先天的,不是後天的。我們陸續發現,小J的確不喜歡填充玩具。我弟知道時,還問我:「小J怎麼那麼奇怪?」因為我弟小時候很愛填充玩具,會跟我一起玩把填充玩具當弟弟妹妹的遊戲。
至於車,小J真的很愛。他快滿一歲時,我趁amazon特價,買了半價的Radio Flyer Classic Walker Wagon給他,那是我們買過最貴的玩具。公公組裝完之後,把小J放在上面推。之後小J趴在那輛推車旁摸輪子摸半天,把它當大型的玩具車玩。隔一陣子小J才開始推著推車學走,同時也喜歡自己跑上去坐著讓大人推。
最近傍晚帶小J去散步時,常碰到一位白人老先生推著一輛紅色的大型玩具車,車裡坐著一個小男孩。前天老先生跟我打招呼,順便聊了幾句,我才知道那個 小男孩兩歲。那時他手上正拿著一個小的玩具車。看來,這又是一個小車迷!我後來查到他坐的那部大型玩具車,原來也是Radio Flyer出的Sport Coupe,要價上百美金,不便宜。
不只玩具車,真正的車子,小J也很有興趣。
週 一是我們社區收垃圾的日子。我們的垃圾分一般垃圾、資源回收和庭院垃圾三種,所以早上七點、十一點和下午一點多,都有垃圾車會在我們家附近收垃圾,除了這 三個時段,不時還有垃圾車呼嘯而過。垃圾車的噪音很大,所以它們經過時,小J都往窗外看。我知道他好奇,便抱著他到窗前看。垃圾車收完我們家或近鄰家的垃 圾,自然就逐步離開。我覺得小J應該看夠了,而我的手臂也痠了,就要把他放下來。但是小J不依,他還想看!我因此得抱著他繼續看,然後跟他說:「你看,垃 圾車走遠了,我們下次再看。」之後每次垃圾車一來,我就得遵守承諾,趕緊抱他到不同窗口尋找垃圾車的蹤跡……
或許男生喜歡車,是因為車會動的緣故。小J最近迷上洗衣機。每回爬上樓,他都會去洗衣機前看一看,要是洗衣機正在工作,他就會坐在洗衣機前看半天。 因為我們的洗衣機的前門有塊圓形透明玻璃,可以看到裡頭的狀況。我記得前幾年,某個韓國家電品牌引進這種前門開關式的洗衣機到台灣,有支廣告就是一個超級 可愛的小女生在洗衣機前看著她的熊熊在裡頭轉啊轉的,洗衣機洗完之後,她便大聲叫媽,要媽媽把熊熊拿出來。那支廣告因為可愛的小女生,讓許多人都記住。有 消息提到,廠商因此承諾資助那個小廣告明星的學費,直到大學畢業。由此可知那個廣告有多紅。
如果娃娃整天都在洗衣機裡轉啊轉的,會不會這些原本不愛娃娃的男生開始喜歡娃娃呢?我不知道答案。我比較能肯定的是,小J對車子的喜好,可能會持續滿長的時間。所以每週一抱著他看垃圾車的日子,會持續下去……
最近陪小J聽中文兒歌,學了幾首小時候沒聽過的。其中讓我覺得最奇怪的,莫過於「顛倒歌」。
我本來沒注意那首歌。有天婆婆聽到,便跟我說那首歌是她小時候唱的,但是歌詞不太一樣,我依稀記得她的版本是:「先生我,再生哥」。但是查了半天都沒查到。
至於我聽到的版本,歌詞是這樣:倒唱歌來順唱歌,河裡石頭爬上坡。
我打弟弟門前過,看見弟弟搖外婆。
滿天月亮一顆星,千萬將軍一個兵。
從來不說顛倒話,聾子聽了笑嘻嘻。
中國大陸的網站說這是台灣的兒歌,但我懷疑可能不是,因為婆婆小時候是在四川長大的,她的母親是河南人,都會唱這首歌。我還查到另一個版本:
倒唱歌來順唱歌,聽我唱首顛倒歌。
清晨起來日偏西,河裡石頭滾上波。
打從弟弟門前過,看見弟弟搖外婆。
出門看見人咬狗,聾子聽了笑呵呵。
說實在的,我一點都不喜歡這首歌。以第一個版本來說,除了第一句,其他每句幾乎都有文章。河裡石頭不可能爬上坡,石頭只會從山坡上滾到河裡去。弟弟 是小孩子,不成家,哪來「弟弟門前」?那本是「我打外婆門前過,看見外婆搖弟弟」。將軍和月亮如果數量那麼大,那這兩個指涉的東西和價值就不同了。前面幾 句都是顛倒是非,怎說「從來不說顛倒話」?聾子既然是聾子,就不會「聽了」笑嘻嘻。
我很好奇這首歌的起源和年代。這首歌讓我不禁想起韓少功〈爸爸爸〉文中的愚昧渾沌氛圍,民智不開的地方,兒童也胡說八道?有人認為這首歌幽默風趣,但我卻認為這首歌骨子裡有種不誠實的習性。
我也不喜歡小時候唱的「三輪車跑得快」:
三輪車,跑得快,上面坐個老太太。
要五毛,給一塊,你說奇怪不奇怪。
老太太好心體諒三輪車夫的辛苦,多給一倍的車價,居然被人做歌調侃,這實在不討喜。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多給的是小費啊,一點都不奇怪。
至於「妹妹背著洋娃娃」中的壞心小鳥,我就不提了。很多人加油添醋,把這首歌增添靈異感。現在近美國午夜時分,我不想嚇自己。
兒歌唱來容易,裡頭的含義實在大有文章。
最近幾天是美國的國慶,一般人從週五放到週日,有些公司,像是某人的公司,放了一個禮拜。某人是工作狂,跟去年一樣,還是頻繁地去公司工作,但是會提早回家。傍晚的時候,我們因此帶著小J去公園玩。
去公園玩,講起來很容易,可是要真的找到一個好的公園玩,在此地並不簡單啊。某人用公公送他的GPS,找到兩個離我們家約為0.2英哩的公園,這距離不遠,但不確定在哪,因此得開車前往。
我們第一個到的是「五男公園」。這公園的名稱沒這麼怪,而是我們那時只見到五個大約時高中生年紀的大男生。某人把車開進公園時,我們覺得很納悶,居然只有一輛白色的BMW。遠遠望見有幾個大男生,我們還是抱著小J在公園走一圈。走了一陣,我們決定離開, 因為這幾個白人大男生有的在盪鞦韆,有的坐在旁邊的溜滑梯旁,談的全是異性,用詞頗粗鄙,像是一群追不到女生的單身男聚會。我不禁想到「美國派」之類的電 影,同時想到「兄弟會」等討人厭的組織。
接著去另一個離我們家距離同樣為0.2英哩的公園。這一個比「五男公園」大多了,人比較多,因為旁邊是這一區的高中(這兩個公園旁都是學校,前一個 是小J未來要讀的小學),所以也有一些青少男女。我們停車時,旁邊有輛車中有中學生年紀的兩男三女在聊天,感覺比前面的單身男聚會好多了。不知道是時間晚 了(大約六點),還是因為大家都去別的地方玩,有遊樂設施的地方沒有人。小J因此獨享鞦韆,某人還抱著他溜滑梯。因為他還不會走路,能玩的十分有限。這裡 的缺點是鞦韆等遊樂設施都在沙地上,我當時穿著涼鞋,一踩到沙地,滿腳都是沙,回家之後就很麻煩。我們後來讓他站在石椅旁,他大概以為這裡跟家裡鋪著地毯 的地面一樣柔軟,兩腿一跪,很快就發現不對勁,我們也不希望他穿著短褲的嫩腿擦傷,趕緊把他抱起來。
今天傍晚去某人公司附近的一個超大公園。這裡的人車遠比前面兩個多,才剛走進公園,就聽見台灣腔的國語,有一家華人在玩飛盤什麼的,顯然是台灣來 的。這裡也有中國大陸口音的媽媽,她的先生是白人。這個媽媽一直拿著手機用國語跟人聊天,離孩子遠遠的,都是她的丈夫在跟兩個女兒玩。我這回想起嚴歌苓筆 下那種為了美國身份,不惜以假離婚等各種方式嫁給美國白人,但是跟原本的丈夫或男友仍藕斷絲連的中國女人。這裡還有許多西語裔的大人和小孩。放眼望去,來 這個公園的,不是華裔就是西語裔(除了那個有兩個混血女兒的白人),充斥一堆老外。這裡的遊樂設施底下鋪的是木塊,穿涼鞋踏在上面,就沒有沙子淹腳的問 題。這邊還有假車和假恐龍可以坐,小J看來挺喜歡坐在上頭的,即使他不會上下跳動。這是我們目前最滿意的公園,以後大概就來這個了。
除了這三個,小J還去過S家附近的公園。那個也挺大的,只是太遠了。還有一個是公婆家旁邊的公園。那個公園裡面有個類似幼稚園的組織,「玩樂」(不 是「上課」)和寒暑假時間就跟幼稚園一樣,要兩歲以上才能去。雖是免費,家長要去做義工,每週或每個月要固定在那邊輪值,做些發點心、看小朋友之類的工 作。如果小J以後去那邊,婆婆說她就去當義工了。
短短的時間內,小J的公園經驗值就有五個。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地方,真的需要花時間啊。
雖然距離青春期已久,我依稀記得國中老師講的一些閒話。其中的一個片段,是數學老師有回提到他的小孩(也是兒子?)非常喜歡一個絨毛玩具,睡覺時非 抱著不可。因為那個絨毛玩具充滿他兒子的口水味,所以讓他兒子抱在懷裡時,覺得非常有安全感。但在大人眼中,可不是那一回事。因為小玩偶早就變得又髒又臭 了。數學老師說,他們買了一個一模一樣的給他小孩,但他小孩不要,就是要原本的那個,他還分得出來哩。因為聞起來不一樣。
現在我也面臨類似的問題。小J在四個多月學會自己入睡時,喜歡拉著一條毯子。那條Old Navy藍底有綠鱷魚的毯子,是某人同事送的。小J床上有好幾條毯子,他就挑上那一條。忘了他多大的時候,他睡覺時,如果毯子搭在床欄,他會自己拉下來蓋 在臉上。他每回累的時候就會尖叫,如果我正在幫他換尿布,有時會從他床上拉過那條毯子放在他身上,他就會拼命聞那條毯子。看他聞得如癡如醉,我卻覺得很煩 惱。因為那條毯子已經好久沒洗了。想到他容易在夜裡驚醒,再度入睡時,免不了需要那條毯子,我因此沒法下定決心把那條毯子拿去洗。每回在夜裡去看他,他的小手總是緊緊抓著那條毯子,再度確認那是他睡覺時的良伴。
小孩怎麼挑選睡覺良伴?這是個謎。在他還需要抱著睡時,我看到F的小孩會拉著小熊入睡,也買了一隻小熊。我還特地選了一隻有機棉做的閉眼小熊,當時 以為,這樣就可以跟他說:「你看,小熊睡覺了,你也要睡覺囉!」沒想到,他根本不看那隻熊一眼。所以這隻熊現在跑到我們床頭去了。
我弟小時候很喜歡一隻小狗玩偶。那隻小狗也是被他抱到又髒又臭。我媽拿去洗了之後,不幸把小狗的嘴巴洗掉了。他當時哭著說:「怎麼沒有味道了?怎麼變醜了?」我媽跟他說:「有啊!有香香的味道,有太陽的味道!」不過我弟那時年紀已經比較大了,雙方已經可以溝通了。
我記得大黛比提過,她女兒一、兩個月時,女兒的保母要她的衣服,而且是穿過的衣服,因為她女兒吃母奶,喜歡媽媽的味道。但她們的女兒是自己睡,所以保母就把她的衣服放在她女兒床上「騙」她女兒。聽說這招沒用多久就失效了。
因為小J最近幾個月去公婆家時,每回被放到小床就站著狂哭,不肯睡覺,婆婆怪我讓他認床(嬰兒大約四個月左右就會認床)。我查了資料發現,小寶寶睡 覺時需要安全感,不是認床(環境)就是認人。認人比較麻煩,大人要一直陪著。而寶寶認床的表現之一,就是認定床上的某件(些)東西。像生雙胞胎又生六胞胎 的Jon & Kate,出門時,就要把小孩的寢具都打包帶走,這樣小孩在外地聞到自家寢具的氣味,才不至於完全無法入睡。
可是我的問題還是沒解決。今天想到,再去買一條一模一樣的Old Navy毯子,然後跟舊的一起擺在他的小床,累積氣味,這樣過一段時間,我就可以把舊的拿去洗了,不然就太不衛生了。沒想到,我上網一查,發現沒有那款了。真是天不從人願。我到底該怎麼辦才好? T_T
先前為了讓小J練習用拇指和食指抓東西,甚至讓他學著抓東西放到嘴裡,所以每次把他放到餐椅上時,我都會倒一堆cheerios在他面前。不過,這些天頂 多倒個三、四顆,不能多,因為他現在喜歡丟東西,總是若無其事地抓起一個或好幾個cheerios,左手伸到餐椅左邊扔,右手伸到餐椅右邊扔。要是他發現 我的手在底下準備接住,他還會把手縮回來,換另一隻手扔。這半個月,Costco買來的超大包Cheerios因此去掉2/3,大部分都是被他扔到地上而 糟蹋,而不是被他吃掉的。某人有時還會撿起地上的cheerios吃,不過我都是撿起來丟掉。畢竟這房子的地毯幾年來從來沒洗過啊(這是我超頭痛的問 題),而且美國人都是穿鞋子踩在地毯上的,說有多髒,就有多髒。
除了在餐椅上玩丟丟樂,小J每次被放到床上換尿布時,也會來這一招。他總是很快地翻身,然後抓住一個東西(乳液、音響遙控器、尿布或小時鐘),然後 匍匐前進。看他那麼賣力的樣子,總是讓我想到在槍林彈雨中戴著鋼盔奮勇前進的阿兵哥。猜猜看他要做什麼?他爬到床邊之後,立刻把手一伸,然後鬆手,東西就 掉下床去了。然後他會再找下一個目標。每次東西落地,他就趴在那欣賞自己努力的成果。之前還一度把自己頭下腳上扔下床去,現在好一點,會像下樓那樣,腳先 下去。但是美國標準的床都很高。床墊底下還有一塊墊子,再下去是床架。看他這樣亂來一通,我覺得這小子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要不是我們在一旁把他抓住,早就 跌得鼻青臉腫了。
出門在外,他照樣玩他的丟丟樂。如果頭上戴著帽子,他就抓起帽子,往外一扔。如果坐在推車上時,他穿著襪子,他就把襪子扯掉,然後若無其事地丟掉。 有次在Mall裡,要下樓時,我才發現他腳上的襪子少了一隻,趕緊回頭去找,好在沒走太遠就找到了。至於鞋子,他有雙Robeez是他脫不掉的,但是那雙 6-12月的鞋子鬆緊帶太緊了,現在就沒讓他穿。而同牌12-18個月的又太大了,所以還得物色新的鞋子。這是另一個令我頭痛的問題。
我有回看一個育兒討論區,有個媽媽提到她的小孩會把碗倒扣,她因此想問有沒有把碗吸住的東西。有個醫生回答,那種把碗吸住的東西大概沒用,等這段時 間過了就好了。小J因為沒有自己拿碗(通常拿給他,下場也是被扔掉),所以目前我還沒想到要解決這問題,但他也會把碗倒扣,通常發生在大人吃飯,他在一旁 吵鬧,然後被抱上餐桌後,他就會抓著碗倒過來。
唉,我不懂他這些把戲的樂趣,現在只能希望他趕快厭倦了,讓我們度過這個丟丟樂的階段!
小J進入搗蛋期,老是把家裡弄得天下大亂。
他現在每天早晨起床之後,就在二樓亂闖,最喜歡玩我收集的一堆目錄、滑鼠和監聽器。他有時會爬進書房,站在電腦前,倒著拿滑鼠,然後左右手亂按一通。看那架勢,挺像打電動的。再要不然,就是跑到我們房間抓起地上的監聽器,同樣是用左右手按著上面的聲音調整鍵,弄得監聽器發出「嗶!嗶!」的聲音。某人說,他那樣子好像是打電報跟外星人聯絡。
這個小傢伙也喜歡玩電話。一坐到沙發上,就立刻爬去按電話。他總是按「5555555…」,好在這一帶沒這號碼,不然我們整天要跟別人道歉說打錯了。有天某人抱他在廚房逛一圈,指著冰箱上那個中毒專線跟他說,要是媽媽喝綠色的清潔劑昏倒了,就打那個電話,不要按5,要按2111……。他應該沒那麼聰明吧?(黑)
昨天下午我去整脊,他在某人辦公室又搗蛋。某人撥電話給公婆,小J跑去亂按電話,然後就把電話切掉,之後仍亂按一通,這回按到重撥鍵,於是電話又撥通了……
今天在公婆家,某人抱著他到電腦前。小J又在鍵盤上亂敲一通,不知怎麼的,叫出瀏覽器程式中的一個.txt檔,然後他繼續亂敲,於是改了那個程式。之後又存檔開新的記事本……幾個小時後,我要開瀏覽器查東西。我正準備在網址列輸入東西,瀏覽器就跳掉,連續多次都這樣,看來小J把程式搞壞了。最後公公只好讓電腦回到昨天的狀態。
真是傷腦筋啊,真不明白小J為何那麼喜歡這些有按鍵的東西。可是給他有按鍵的玩具,他不要,他比較喜歡玩我們用的東西。不知道他這種對按鍵東西的熱愛,要持續到何時?-_-;
上週五和S把週日訂為小J和阿D的遊戲日(play date),希望讓這兩個年齡相近的小孩每週固定一起玩,培養一點社交能力,也讓他們作朋友,而我和S則可以聊聊他們的狀況。
昨晚S說大黛比找我們去野餐。因為大黛比的四歲兒子上的私立基督教幼稚園下週開始放暑假,今天是這學期的最後一天,最後一小時是野餐。聽起來滿有意思的,雖然小J還不到上學的年齡,但是可以讓他看看大孩子的活動。於是,我就答應了。
只是,要帶什麼食物讓小J去野餐?這讓我想到失眠。最後帶的東西非常簡單:水、米餅、海苔、全麥土司。沒塗果醬的土司是給小J吃的,有覆盆子(raspberry)果醬的,是我要吃的。配方奶就不帶了,小J絕對不會在那場合喝奶的。
小J早上睡了一覺之後,就被匆匆忙忙帶出門了。到了野餐所在地,也就是那所幼稚園的草坪上,小J看著一群大人和小孩,都看呆了。不過,楞了一陣子, 他開始被動地吃起我餵他的海苔包土司。最近他這一頓胃口不是很好,配方奶喝不完,副食品也吃不多。這一回,他沒多久就把一片土司吃完。我原本要讓他吃米 餅,不過他一直拍打我放在毯子上的土司,於是我硬著頭皮餵他吃有覆盆子果醬的土司。
在莓類水果中,藍莓和蔓越莓屬於比較不會導致過敏,而有毛的覆盆子、草莓和黑莓是比較容易誘發過敏的。希望小J吃了覆盆子沒事才好。他第一次吃果醬,大概因為有糖份,胃口不錯,最後是我跟他說換我吃了,我一直餵他,都沒吃東西。
我 吃土司的時候,小J拿起旁邊的杯子,拼命喝水。他喝水喝得津津有味,讓大黛比的兒子傑若米看得很羨慕,也想喝,他因此問我:「那是apple juice嗎?」傑若米最愛喝蘋果汁了,不管去哪,他都說要喝蘋果汁。我說不是,只是水,小J沒喝過蘋果汁。然後他又跟我說:「我也有那個杯子!」「你喜 歡嗎?」「喜歡!」我指指小J:「他也喜歡。」那個有把手的Nuby吸管杯是小J目前唯一會用的杯子,他用其他的杯子,包括各種sippy cup,都喝不到東西,因為他不會把杯子拿高。
這是小J與這學校的大孩子唯一的近距離接觸,畢竟他年紀太小了。他可能是現場最小的小孩吧,而且也是唯一不會走路的。不過,後來到的阿D雖然會走路,也不肯到草地上。阿D被他媽媽放到草地上,就大叫,然後趕快回到毯子上。
這學校的學費不便宜,坐在那個草坪上野餐,多少可以嗅到一點「有錢人」的氣味。坐在我右邊的,是個黃皮膚黑眼睛黑頭髮的女孩,一看就像華人,但她媽 媽卻是白人。那個媽媽很快就跟我說那是她領養的女兒,她領養那個小女孩時,小孩才一歲。那個媽媽要發女孩原本的中文名字的音,發得很困難,我想那女孩現在 不會中文吧。她除了膚色,以後就是徹底的「白人」了。美國很多這種領養小孩,然後把小孩視為己出的父母,所以花大錢送領養來的小孩上私立學校,不算什麼。 這情形在東亞社會就很少見了。我們聽過的童養媳故事,悲慘居多。我想美國那種情形,跟基督教要求無私奉獻的精神,有很大的關係。
我瞥見一個金髮小女孩的白底紅點洋裝,下緣是不規則剪裁,便跟她媽媽說很漂亮。那個媽媽跟我說是Gymboree的。唉,同樣是Gymboree的衣服,男孩的和女孩就差很多。男孩的就沒那麼特別了了。
這裡還有很多小孩穿制服,但是款式不太一樣。女生有白上衣搭藍格子背心裙、白上衣搭卡其窄裙、白上衣搭藍窄裙等。我問大黛比為何傑若米沒有制服,她 說要上幼稚園才能穿,傑若米還差一年(他現在算托兒所階段)。這學校的制服有很多款式,可以選自己喜歡的。不過,不便宜,一套要兩百美金,包括三件 POLO衫、兩件短褲、一件外套,然後衣服上會繡名字。我們聽了便說貴。她說不貴,跟Gymboree的衣服比起來,買制服便宜很多,而且省事,不必每天 費神要讓小孩穿什麼。這倒是。而且,光是繡名字,就值六美金。因為去Pottery Barn Kids買衣服時,它會問要不要繡名字,要的話,得加六美金。
這次野餐時間跟他們的午餐時間一樣,只有一小時。十二點結束時,我看到一堆小孩拉著行李箱式的書包。看來,台灣一堆小學生也用行李箱書包,是跟美國 學的?但是兩國有很大的差異。美國的小孩把行李箱拉到停車場,就讓爸媽提上車帶回家。台灣的路面坑坑洞洞的居多,不但不好拉,若要小孩一路拉回家,豈不很 累?
小J生平第一次的野餐,很快地結束了。因為媽媽在外頭沒法洗手,所以小J回家之後就拉肚子了,算是野餐後遺症吧。。。
「愛因斯坦」如果知道他的名字出現在寶寶商品上,一定很驚訝。最令人熟知的這類商品,應該是迪士尼旗下的Baby Einstein(台灣稱做「小小愛因斯坦」)。 這系列最早的產品是一個美國媽媽Julie Clark於1996年在家中的地下室拍攝的錄影帶。現在這個品牌的產品,包括:動畫DVD、音樂CD、書、玩具和餐具等,產品訴求親子互動與促進寶寶的 發展。最廣為人知(或說接受)的產品還是DVD。品牌創始者之所以用「Baby Einstein」這個名稱,是因為愛因斯坦的一句話:「我沒有特殊天賦,我只是極為好奇。」寶寶多半好奇,好奇使他們成長、認識這個世界。
另外,台灣有個尿布,叫做「愛嬰舒坦」。這個尿布據說來自德國,它的德文名稱Fixies究竟跟愛因斯坦有沒關係,我不懂德文,所以不清楚(私底下,我猜沒有)。從中文名稱來看,廠商多半是希望藉由與大師之名諧音的名稱,讓人比較容易記住這個新品牌。
世人皆知愛因斯坦極為聰明。然而,這位物理大師幼時並不是神童,在嬰兒時期,也不是神嬰。根據資料,愛因斯坦到三歲才開始講話,被當做遲鈍的小孩。除此之外,他有亞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是種自閉症。要是他在現在的美國,被那些靠發展慢的兒童賺錢的兒童治療師評估,說不定會被送去啟智班之類的。
所以讓寶寶接觸Baby Einstein的產品,到底是讓寶寶更聰明,或者更笨?品牌的名稱,或者已經隱含某個訊息。
我在懷孕時,也買了兩輯Baby Einstein的DVD,上面標示九個月以上適用,但至今仍未拆封。因為我後來想到,我到四歲以後才算真正看電視,看的也不算多。我之前讀過許多電視對兒童不利的文章,既然如此,為何要讓自己的小孩那麼早就看電視?
另外,華盛頓大學有項研究顯示,兩歲前經常看電視,對日後的專注力和認知能力發展有害(這項研究引起迪士尼的不滿)。有人甚至說有自閉傾向的幼兒看太多電視,自閉傾向會更嚴重。所以,看太多Baby Einstein的DVD,是更像愛因斯坦,或者更不像愛因斯坦?
有些人,像我婆婆,認為看「芝麻街」不錯,她說某人以前就是看「芝麻街的」。但也有研究顯示,三歲以下的幼童觀看,也會有語言延遲發展與較具攻擊性 的問題。因為幼兒的語言發展,主要是與父母等親人互動產生,而不是靠看電視學來的。澳洲籍的數學家陶哲軒得到菲爾茨獎後,他的父親接受記者訪問時,曾提到 他很早就展現數學與語言天才,可能與他看「芝麻街」有關。但任小兒科醫生的陶父沒提到陶哲軒從幾歲開始看,一天看多久。
我記得我表哥跟我提過,他女兒(當時兩歲左右)看東森幼幼台,居然從卡通裡學了髒話。我聽了覺得不可思議,幼幼台的節目原來沒篩選?所以要讓幼兒看電視時,父母得在一旁陪同,否則,哪天幼兒冒出一句不該說的話,沒有大人知道那是哪裡來的,也不太好。
因此,要讓孩子保持像愛因斯坦那樣的好奇,還是讓他在真實的世界中探索,而不是一頭栽到父母難以掌控的電視去啊。
參考資料:牛頓、愛因斯坦 自閉症患者多名人
去年聖誕節前,小J的治療師給他的聖誕禮物,就是FunTime的Busy Phone。 某人當時認為那個治療師以此來諷刺我,因為我們家的電話不會響鈴。為了怕吵到小J睡覺或影響他喝奶(他有次吃母奶時聽到電話響,便用力拔出來),我把電話 切到無聲,響幾聲之後,答錄機就會派一個美國腔的聲音出來應答。所以治療師有事要跟我聯絡,都得先留言,然後我再打給她。我覺得那個治療師不至於小心眼到 那地步,更何況,我認識的人裡,也有這麼做的。做為兒童治療師,她應該見過各種人、碰過各種家庭,要繞那麼大一圈說話,也太累了吧。
我倒是在那陣子讀到一篇資料,提到可以跟寶寶玩打電話的遊戲。於是,我開始試著教小J打電話。那個玩具電話因為色彩鮮豔,電話機是黃色,轉盤是藍色,話筒是小J最愛的紅色,最鮮豔的三種原色聚在一起,所以小J挺愛玩的。但是他看到我轉了那個轉盤,把話筒放到耳邊,感到不解,總是把話筒從我手邊打掉。
我後來讀到一篇文章,當中提到這時的寶寶都從形狀來認識事物。所以我覺得他不懂那是電話,跟我們家的電話長得跟Busy Phone完全不同有關。現在恐怕很少人用轉盤式電話吧。
前不久,附近的Albertsons在改裝前陸續把一些東西以出清價賣出。我在買嬰兒食品時,瞥見有隻類似手機的玩具電話從七塊多降到兩塊多,便買回家,繼續教小J認識電話。
但是小J對那隻藍色的玩具電話沒什麼興趣,頂多咬一咬上頭的天線(那個設計也是讓寶寶咬的)。
直到這週,某人出差去了,留下我們母子相依為命。某人不時打電話回來問我們的狀況,我跟他講了一會之後,便把電話(分機)放到小J耳邊,要某人跟兒 子講話。小J聽到爸爸的聲音,很大聲地「ㄟ」一聲,然後推開電話,很納悶地盯著電話看,奇怪這玩意怎會發出爸爸的聲音?那時我覺得我們應該裝個視訊電話才 對,這樣他就可以聽到聲音,也看到影像。
幾次之後,他看到我拿電話,或者聽答錄機,都會興奮莫名,一副也想參與的樣子,不是在一旁發出聲音,就是伸手搶電話,然而,他依舊不懂這東西是要放 在耳邊的。我想他還是不知道電話是怎麼一回事吧。就像他也不懂手提音響為何會唱歌、像張桌子的玩具為何會發出人聲一樣。我想了半天,不記得自己是什麼時候 弄懂電話怎會發出聲音的。
據婆婆說,某人八、九個月大時,她去燙頭髮。回家之後,某人聽到媽媽的聲音,但是不認得眼前這個人,不讓她抱,然後到處找媽媽。而我這幾天的經驗 是,就算聲音、長相都一樣,氣味不同,寶寶也會覺得陌生。因為有天我換了沐浴乳,洗澡之後要跟小J玩,他一開始一副我很陌生的樣子。說不定他之前拒吃母 奶,也跟我換沐浴乳有關。現在知道這回事,似乎太晚了(泣)。
跟小J講了幾天的電話,某人現在最關心的事,是兒子還記不記得他。我也不知道,幾天沒見,說不定小J現在認定爸爸住在電話裡了。
小J再過一陣子就要滿一歲了。某人在小J剛出生時,就說要讓他抓周,最近又開始講這件事。原因無他,某人小時抓過周。
某人當時抓到印章,他的外婆等長輩都非常高興,因為一般認為抓到印章代表長大以後可能做官,能掌權。但是某人爹(我的公公)私下跟某人說,公家機關的印章,都是工友在蓋的,那些做官的很少自己蓋章,所以不努力,抓到印章也沒用。
抓周準不準?以某人的例子來看,抓周恐怕是娛樂長輩的成分居多,因為他從沒當過官,在美國生活也不需要印章。
我查到的網頁提到,抓周的東西包括:米篩、書、印章、筆墨、算盤(計算機)、錢幣、雞腿、豬肉、尺、蔥、芹菜、蒜、稻草、刀劍、聽筒等。這裡頭有一些東西我們很難取得,像米篩、稻草等。
至於在21世紀的美國,到底要讓小J抓什麼,這可得好好想一想。
某人問我,妳覺得小J一定會抓什麼。我說,電線。他說,那就不能有線狀物,最好有好一點的東西,才有好兆頭。
至於什麼是好兆頭?我查到的資料,抓周不管抓到什麼,都有不錯的解釋。我們會希望小J抓書,但他抓書,可能跟他未來的職業無關,只是現在想吃書而已。對那些喜歡打麻將的父母來說,抓書可能不算是好兆頭?其實抓到電線說不定也是好兆頭。某人有位中國大陸來的同事很客氣,聽到小J愛玩電線,就說小傢伙未來可朝機械方面發展。某人答以,那可不成,他都把電線放嘴裡。
我記得高一的時候,曾寫過一篇文章,說大人往往自作多情,看到小孩敲敲打打,就以為孩子以後會搞音樂;看到小孩整天蹦蹦跳跳,則以為孩子運動細胞很好,以後可以當運動健將。其實小孩只是嘗試各種東西而已。
抓周,看來也是這麼一回事。如今我成為母親,恐怕不可避免會變成當年我所說的那種自作多情的家長,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不過,最近書架和CD櫃比之前好過一些。因為我們把倒數第二層的一格書架清空,專門擺小J的書和沒看過的DVD,偶爾把玩具也塞進去。於是他現在沒空理我們的書,整天忙著把他的書從書架上掃到地毯上,然後破壞那些童書……我已經搶救四本,放到他拿不到的地方,等有空再來修補。想到我請媽媽從台灣幫我寄來的童書,居然被小J破壞,就感到心痛。可是,暫時無計可施。因為不是我們的書被破壞,就是他的書被破壞。他如果有機會拿到我們的書,絕對不肯放手的,而那種書絕對比童書容易撕破。
至於CD櫃,因為前幾天鄰居把他們兩歲女兒不玩的Fisher Price - Laugh & Learn Learning Table送我們,我們就把那個小桌子玩具放CD櫃旁,轉移小J的注意力。這招果然有用。因為小傢伙喜歡新東西,一看到就很快地爬過去玩。雖說偶爾玩膩了,也會轉身把CD櫃的CD或DVD挖出來,但是次數已經比以前少很多。之前某人回家看到散落一地的CD,便說好像被闖空門一樣。現在他沒有這種感覺了。
美國訴求玩中學習的兩大玩具品牌,一是Leap Frog,二是Fisher Price。這兩家的玩具,我們都有。因為這個新來的Fisher Price成員,我們才發現,這牌子的玩具好像都唱差不多的歌?不知道小J會不會覺得無趣?我們聽到那幾首歌一天重複響起好多次時,難免覺得乏味。心想,Fisher Price也太省錢了,找人唱幾首不同的歌都不願意。所以以後不必再買這個牌子的玩具了,有三、四個就已經夠了。
小J滿月時,A來看我們,不知怎麼,提到不要常抱小孩,免得小孩整天要人抱。她說她當時抱怨他丈夫,一下班回來就抱小孩,弄到她連上廁所都得抱著孩 子。我後來才知道她的小孩其實也有胃食道逆流,所以需要抱是因為胃食道逆流的寶寶直立會比較舒服,平躺會很難過,比較不是因為她丈夫常抱小孩的關係。這個 例子,是我聽到第一個把小孩帶進廁所的。
後來,在友人小孩的慶生會上,碰到R。我忘了聊到什麼,說小J獨處時會哭。R立刻睜大眼睛,一副「妳怎麼可以」的表情,嚴肅地說:「不能讓他一個人 啊!」我說,可是有些時候,沒法抱著他,比如說泡奶啊、上廁所啊。上廁所喔,我那時都是把我兒子放在汽車座椅上,帶進廁所的,R這麼說。又是一個把小孩帶 進廁所的媽?這次換我大吃一驚,心想,她不怕臭到小孩嗎?自從小J會爬之後,由於分離焦慮在更早的時候就出現了,所以他一看到我去哪,也會趕緊爬到那個方向。每次我去廁所,他就快速地爬到廁所門口,有時會 拍門,有時則把手指伸進門縫裡。小J會站之後,有時就搭在廁所旁的小桌子,站在門口等我,不然就坐著等我。我不免覺得有壓力,好像應該趕快出來陪他才是, 免得讓他覺得和我處在不同的世界。
某人安慰我。他說,某知名建築師的太太以前更慘,在孩子小的時候,不知道是因為生雙胞胎,還是兩個孩子年齡很接近,她一進廁所,兩個小男孩就在門口大哭,哭到媽出現在眼前為止。這樣的確更有壓力。
今天跟幾個媽媽聊到這,其他人也有類似的經驗。有三個小孩的L便說,她以前要上廁所,小孩也要跟進去。小孩會說話後,她便跟小孩說:「很臭喔!」 「沒關係!」於是小孩就跟著進廁所,還在裡頭伸手抱她:「Mommy, I love you.」另一個朋友問說:「這樣不是很擠?」想像一下三個小孩跟媽擠在同一個廁所的畫面,的確挺擠的。L說,老二黏她時,老大已經上學了,所以黏得很 緊。不過,老么因為有哥哥姊姊陪,就沒上演在廁所黏媽媽的情節。
從L的經驗回到R的狀況,小孩可能真的寧願忍受臭,而不願意跟親娘分開吧。對於獨自在家帶小孩的媽媽來說,在讓小孩哭和讓小孩待在一旁間,很多人可能覺得暫時選擇後者也無妨,畢竟這只是過渡期,孩子不可能一輩子都跟娘一起上廁所。至於是不是因此開門讓小J加入「Mommy, I love you.」的行列,我想了想,還是不要吧。
自從小J會站之後,我們家的書陷入空前的危機。以前他只會趴著的時候,多半只能拿到最底層的書,後來會跪了,他也能挖出倒數第二層的書,現在會站了,倒數第三層也淪陷。
某人對此十分捉狂,因為他的專業書、紀念性的書籍,都被小J挖出來又吃又揉,甚至撕破。那些精裝書的書皮,已經破到難看無比。某人愛書,每次發覺又有書受難,心如刀割。
偏偏我們無計可施。勸導自然無效。這年紀的小孩,講一百遍不可以,他還是照樣玩給你看。我也不可能每分鐘都緊緊盯著他,同時也不想限制他的遊戲範圍,更何況他的遊戲區就在書架旁,所以,他常常拋下所有的玩具爬到書架旁,然後開始掏書。每次我在別處忙,他沒有跟過來,也沒發出聲音,那他就極有可能正在玩書。
有類似困擾的人,不只是我們。「Baby and books, coexisting peacefully?」就有一堆家長留言提到他們的招數。可是我看來看去,好像都沒有一個絕對管用且比較容易施行的。還有人說,對幼兒來說,書很美味,只是我們不知道。聽起來,幼兒是另一種人形蠹蟲?
不只是這樣,大人的東西,似乎比他自己的東西,還要有吸引力。小J現在最愛的「玩具」,早已不是那些照月齡買的玩具了。除了書,他現在喜歡玩電線、 CD、保護桌角的軟墊、拖鞋、百葉窗、酒架(搬走一個,清空一個)、酒瓶(移走了)、雜誌架(搬走了)、時鐘、鮮豔的塑膠瓶(目前最愛的是紅色Old Spice刮鬍水的瓶子)、監聽器等。對小J而言,玩具無處不在。對我們而言,災難無所不在。
不久前,我頭痛於他老是啃電線時,S跟我說,可以拿個填充玩具擋住電線。我覺得應該管用,因為小J不喜歡填充玩具。我買了一隻藍色大象給他,但他幾乎連正眼都不瞧它一下。所以,我把電線擺在書架旁的電線上。沒想到,他有天不知怎麼心血來潮,扯了大象的耳朵來啃兩口,大象立刻移位,電線便露出來。那個方法因此被破解。我只好繼續傷腦筋了。
他現在還不會走,就已經製造這麼多危機,讓我們把一樓的家具清掉不少。等他會走路,不知道又會製造多少挑戰。而我們的藏書,不知道該怎樣倖免於難?
我的手指在尋找答案,誰能告訴我做「母親」和做「個人」之間怎麼平衡?我愛極了做母親,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覺得幸福。可是我 也是個需要極大的內在空間的個人,像一匹野狼,不能沒有牠空曠的野地和清冷的月光。女性主義者,如果你不能體驗過生養的喜悅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訴我些什麼 呢?
——龍應台《孩子你慢慢來》(皇冠版)p.64
在小剛出生後,那段令我苦不堪言的日子裡,我一面感受到生理的疲累,同時體會內心巨大的失落與痛苦。我偶爾會想起跟女性主義有關的三個片段,其一就 是龍應台這段文字。我在高中時買了《孩子你慢慢來》,當時很喜歡此書的內容,尤其是照片。不知怎麼的,這段文字突然在十餘年後重新浮現在我腦海中。前陣子 意外地在我們附近的圖書館看到這本書,於是借出來重新讀一遍,然後找到這段文字。「女性主義者,如果你不能體驗過生養的喜悅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訴我些什麼呢?」我很難同意這段話。
這是生物本質論的說法。因為女人有子宮、卵巢、陰道、卵子,所以應該發揮生物本能,然後才能成為一個女性主義者?或者成為一個言之有物的女性主義者?
這段話忽視這世界的女人有多少種,女人的經驗有多麼歧異,就算生養過孩子,不是每個人都有相仿的感受。那些因為生理問題、沒有伴侶、非異性戀性傾向 且不願意做人工授精等因素,而無法生養子女的女人,就不能成為夠格的女性主義者嗎?誰規定女性主義者要符合怎樣的標準才是完美的女性主義者?
我討厭那種說法。那種說法會讓人患得患失。就像那些宣導母乳最好、自然生產才是唯一、小孩應該自己帶等說法一樣,很容易變成一種法西斯言論或心態,好像達不到的人都失敗。
我之前在amazon看一本教養書的評論時,有位讀者非常反對某本書,因為那本書不斷宣揚自然產和母乳。她寫下自己的血淚經驗。她說她的第一胎在二 十幾週時早產,因為難產,所以變成剖腹產。但是剖腹產過程也不順利,最後兒子死了,她也差點死掉。第二胎出生後,她因為有病在身,沒辦法餵母奶,而她所處 的那一州沒有母乳庫,所以只能餵配方奶。她質問,難道像她這樣的母親在那些專家眼裡,是不夠格的母親嗎?她因此給那本說讀者應該怎樣怎樣的書非常低的評 價。
龍應台本人在此書中也透露她不是沒有失落的。這種失落並非只在〈野心〉這篇。還有〈寫給懷孕的女人〉、〈他的名字叫做『人』〉等篇。例如:
「為什麼一個男人忙於事業,就沒有人想到要問他:你怎麼照顧家庭?為什麼一個女人忙於事業,人們就認為她背棄了家庭?這是什麼白癡的雙重標準?為什麼你公務繁忙是成功的表現,我公務繁忙就是野心太大、拋棄母職?〈他的名字叫做『人』P.83〉」
去年壹週刊訪問龍應台,提及她與德籍前夫的婚姻,她回答:「我絕對是失敗的妻子,我有一個失敗的婚姻。但那不是我一個人不及格,表示我丈夫也不及 格。做為母親,我覺得我是最用心的、最持續的,衡量一個母親沒有標準,但至少我是滿意的,我和兒子連彼此的失敗、憤怒和挫折都可以談,作者的部分,大家都 看的見,我一直在寫。」
關於他丈夫不及格的部分,在此書也透露端倪,可見〈野心〉一篇中,她對她丈夫受制於兒子哭聲,中斷她的管教,而說:「你這樣叫我怎麼教育他?」父母雙方對教育方法有歧見,是常有的事,在龍應台的婚姻裡,也不意外。
龍應台沒有婆媳問題:「在一個西方的家庭裡比較簡單。孩子的母親有最大的權利,任何人都得尊重『生母』的權利。我的婆婆很清楚的認知:寶寶首 先是我的兒子,其次才是她的孫子。對孩子的教養,她可以從旁幫忙,或是提供過來人的經驗,甚至於表示不同的意見,但她最後一句話永遠是:『當然,決定還是 在於你做媽媽的。』〈寫給懷孕的女人〉P.79~80」值得羨慕。但她終究有其他問題要面對。
當一個母親的確不是易事,而擁有其他身份的女人,也會感受不同的艱難。那些沒有母職身份的女性主義者,雖然無法體會生養的喜悅與痛苦,但她們可以體 會別的事物,有不同的感受。當她們在不同領域逐漸有成績時,同時也能證明給那些堅持女人應該在家帶小孩的男人看,女人也是可以做很多事的。這何嘗不是給予 那些有母親身份的女人,更多的可能?
有天我帶著小J參加此地的一個台灣媽媽(也有台灣洋媳婦)烹飪聚會。當天在場的小孩,按年齡排列如下:
蒂芬妮>傑若米>艾莉>迪雅哥>小J
迪雅哥是16個月,艾莉是兩歲多,所以只有小J是不會站立、走路的baby,行動能力遜於其他幼兒。年紀較大的那幾個,完全不想跟年紀小的玩。於是,我看到在場的幼兒關係,有如食物鏈。
蒂芬妮是主人家的小孩。傑若米和艾莉這對兄妹跟蒂芬妮和她的兄姐很熟,而且蒂芬妮的媽媽非常喜歡艾莉。於是傑若米和艾莉就很自在地玩起主人家小孩的玩具。不過,蒂芬妮有時不是那麼樂於看到她們的東西被拿走,於是不說一句話,就立刻把她(們家)的東西搶回來。如果被搶的是艾莉,因為艾莉才兩歲多一點,講的字句仍有限,她就只能委屈地跑到她媽媽身邊。艾莉的媽媽忙著跟蒂芬妮的媽媽做東西吃,因此沒注意到這幾個小孩的動靜,也不知道女兒怎麼突然跑來。而我和迪雅哥的媽都得跟著小孩,所以比較清楚這幾個小孩在做什麼。
蒂芬妮也會搶傑若米手中的東西,不過,傑若米並不在意,反正他到處找東西玩,他最常玩的是蒂芬妮八歲哥哥的各種汽車玩具。他玩一玩汽車,又跑去艾莉那看有什麼好玩的,有如地頭蛇。艾莉玩的是蒂芬妮和她姊姊的芭比娃娃洋房,艾莉的媽還找來蒂芬妮家的cooking set給她玩。迪雅哥看到那堆塑膠蔬菜、玉米、蟹腳等玩具,很好奇地跑過去拿。艾莉二話不說,立刻搶回來。艾莉搶了幾次,迪雅哥的媽在旁只得跟迪雅哥說:「那是她在玩的,你不要拿。」迪雅哥後來不知道拿了汽車還什麼玩具,似乎被傑若米搶走,於是哭了出來。傑若米的媽便過來看她兒子在做什麼,迪雅哥的媽便說他兒子只是累了。
傑若米和艾莉都喜歡跟大人玩。傑若米邀迪雅哥的媽跟他一起玩汽車軌道。他示範給她看,車子要這樣走,經過隧道時,要怎樣,經過交流道時,還要怎樣。迪雅哥的媽正要玩的時候,瞥見她兒子跑掉了,便趕緊把迪雅哥抓回來,然後跟傑若米玩那個汽車軌道。但是她沒照傑若米的方法玩,傑若米便很生氣地大叫:「No!No!不是這樣!」他要大人照他的意思玩。而艾莉則會拿那些塑膠烹飪玩具給我,我則跟她說名稱,然後她會拿下一個玩具給我,我繼續跟她說名稱。如果小J想拿那些塑膠玉米什麼的,她則很快地拿走。
後來小J被那些小車子吸引,於是掙脫我的懷抱,拋下從家裡帶的玩具,趴在地上玩起那堆小汽車了。傑若米看了很不是滋味,跟我說:「能不能叫他走開?」我很吃驚他會這樣跟我說,或許我該跟他說:「小J想跟你玩。」可是當下,我選擇把小J抱離傑若米遠一點。看了他對迪雅哥的舉動,我不希望他也對小J動手動腳。不過,小J居然爬回傑若米旁邊,傑若米便伸手往小J的臉弄去,我趕緊出聲制止他。傑若米大概覺得有個年紀小的在旁邊很掃興,沒多久就跑了,留下小J在原地繼續玩汽車。
這幾個人的互動,讓我有個心得:幼兒似乎喜歡跟比他們年紀大的玩,不喜歡跟比他們年紀小的玩。當不同年齡的幼兒在一起時,就有弱肉強食的食物鏈關係,年紀大的會欺負年紀小的。
小J被傑若米排斥不是第一次。他有次在傑若米家,看到傑若米和蒂芬妮一起看書,他對那本大書很有興趣,於是小手摸了書的邊緣。傑若米立刻把小J的手推開,然後虎視眈眈地防備小J再碰他的書。
至今對小J最好的幼兒,是某人同學的兩歲女兒。就連她五歲的哥哥,對小J都不甚友善。那個小哥哥在小J的遊戲區看小J的書、玩小J的玩具時,轉身看到小J看書,立刻把小J手上的書用力翻頁,讓小J的手指被夾住。
從我看到的例子,幼兒大多只顧著滿足自己的需求,比較不會顧及他人。至於排行,似乎沒有什麼差別,沒有「老大比較懂事」這回事。難怪「融四歲,能讓梨」會在三字經裡流傳千古,那個年紀會這麼懂事的,畢竟太少了。據說這跟個性也有關。教育則要扮演後天補強的角色。
只見過小J兩、三次的傑若米爸爸有天對某人說,他覺得小J對人的反應有點慢。小J的「社會經驗」的確沒有傑若米兄妹多,畢竟他年紀小。至於他的反應慢不慢,我覺得不需要那麼快做定論。因為小J跟某人一樣,到了新環境、碰到陌生人,都會先觀察,不會那麼快有所反應。另外一方面,小J在家裡備受寵愛,他不知道在外頭可能會被人欺負,自然不知道怎麼辦。如果小J到傑若米現在的年紀,還呆呆地被人欺負不知道應變的話,我們再來擔心還不遲。
因為希望這件衣服能穿久一點,當時還特別買了大一號的,所以當另外兩件6~12個月的外套變得太緊時,這件外套依舊能穿。
不只是我喜歡這件可愛的衣服,很多人都喜歡這件毛絨絨的外套。小J最常獲得好評,往往是看醫生時。沒辦法,他看醫生的機會比較多,而護士總是最容易接觸病患的一群人。去看過敏專科醫生時,幾個護士看到他,便稱讚他可愛(我不確定她們到底是指外套本身可愛,還是穿著可愛外套的小J可愛)。在某人懷裡的小J對陌生環 境很好奇,便東張西望,對那群護士沒有特別反應,更別說對她們笑了。難得看到小孩的護士便生氣了,她們覺得小J沒有回應她們釋出的善意與讚美,其中一個護 士便說:「有其父必有其子」,順帶修理某人。因為某人也面無表情地坐在那。
我事後便跟某人說,你可以拉小J的手跟她們打招呼啊。他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本來就是透過父母,所以我們要幫他介紹嘛。
沒多久,我們帶他去看小兒科。我們以為這些小兒科的護士看慣穿各種可愛衣服的小孩,應該不會像過敏醫生那裡的護士那樣大驚小怪。但是仍有兩個坐在櫃 臺的護士對他很有興趣,猜測他穿的外套是什麼動物。我便說他穿的是牧羊犬外套。其他的護士聽到了,也很有興趣地轉過來笑瞇瞇地看小J。此時小J還是沒什麼 反應,因為他的眼睛幾乎被另一頂小毛帽(外套上的帽子很容易掉,所以幫他加了一頂)遮住了,所以某人幫他跟那些護士打招呼。有名護士便笑說:「他看不到自 己是牧羊犬。」
不是所有人一開始都可以認出這是一件牧羊犬外套,因為有次去朋友家,他被當作是小熊。熊裝可能比牧羊犬外套容易買到吧?
前幾天天氣回暖,我本來以為要換季了。沒想到,這個週末又變冷。傍晚要出門,我們便幫他穿上牧羊犬外套。小J穿好外套,便掙脫某人的懷抱,很快地爬往沙發。我們第一次看到穿著毛茸茸外套的他爬來爬去,彷彿真的有隻牧羊犬在我們眼前,只是,那隻牧羊犬有人身。
小J還有頂毛茸茸的地鼠帽,也是Gymboree出的。有回我用背袋帶他出門散步,某人走在一旁,有感而發,說別人八成以為我抱著一隻狗還什麼動物出門。看來,小寶寶真的很容易偽裝成小動物啊。早知道這點,他的萬聖節裝扮,就應該買小動物裝,而不是小魔鬼裝了。
小J現在會企圖吸引我們的注意了。最清楚這件事的,莫過於某人。他下班回來陪小J時,小J因為一整天都沒看到爸爸,覺得有點陌生,一開始都不太理某人,於 是爬來爬去自己玩。某人覺得無聊,便拿了手機打電話。小J一發現爸爸居然在講手機,立刻快速地拿到某人身邊,企圖搶手機,搶不到就爬到某人身上玩手機的電 線。不然他就做一些平常不做的事,吸引某人的注意力,例如去拉大型玩具。
某人有幾次就因此不講手機了,小傢伙就不會玩手機了。他今天則做了一個小實驗。他先把手機放到一旁,拿了小J的玩具電話,假裝用那個玩具講電話。他 說,小J用一副很不屑的眼神看他,然後繼續玩手機。如果他切斷電話,小J就對手機沒興趣了。我聽了,便跟某人說,小J不喜歡別人陪他時分心。
其實,不只是小J,別的寶寶應該也是這樣吧。前陣子,我看到詹仁雄和陳孝萱離婚的新聞時,便覺得詹仁雄陪妻兒時,一直講手機,恐怕也是他們離婚的導 火線之一吧。講手機或電話,會讓身旁的人有種「你不在現場」的感覺,人在心不在。就算詹仁雄和陳孝萱的小孩沒抗議,陳孝萱可能也覺得她們母子被冷落了。
小J會賣力吸引我的注意,通常是我吃中飯的時候。他不喜歡一個人在他的遊戲區玩,現在已經把他的遊戲區轉移到餐廳來。位於餐廳的雜誌架、酒架,還有 附近的CD櫃,都是他的新玩具。昨天他抽雜誌架底層的購物目錄時,雜誌架倒下,差點砸到他,雜誌架因此被某人移到二樓,但是原處仍有幾本他抽出來的目錄, 他不時經過時,仍會拿起來看一看、撕一下,甚至放到嘴裡。他也喜歡玩CD,尤其喜歡用CD敲打東西發出聲音。他做這些事時,似乎是要我去看他。我如果沒有 探頭看他,他就爬到餐桌底下來弄我的腳,不然就是跪在餐桌下,然後兩手扯著桌布,這樣我就不得不低下頭看他到底在做什麼了。
我們有時不免感嘆,小J現在的把戲越來越多了,我們之前都沒想過他會變成這麼有戲劇細胞。我相信,其他的寶寶也都是這樣,每個寶寶在他們父母面前,都是超級大明星。
某人高中同學L帶著全家大小來我們家時,我們擔心我們家沒有合適的玩具給他們五歲的兒子玩,會讓小朋友覺得很無聊。L的太太便說,給他一本書就好 了。於是我們找了一本維尼熊的書,他果然自得其樂地翻閱起來。L的太太跟我說,他們兒子六個月大時,就會一個人安安靜靜地一頁一頁地翻書看。
聽起來令人羨慕啊!因為小J已經超過六個月了,至今還沒有一頁一頁翻書「看」的紀錄。
據說L的丈母娘認為這個小外孫看的書,比L夫婦要多。這樣說,顯示這個小男生真的很愛看書。因為L夫婦,高中畢業於建中、北一女,大學都畢業於台大,之後分別在柏克萊加大和史丹福拿到博士學位。他們看過的書,勢必比一般人多。得自父母真傳的小男生,看來青出於藍。我們雖然也愛看書,但小J至今尚未顯露他對於閱讀的愛好。他對書雖有所偏愛,但屬於另一種形式。
小J三個月左右,我就開始把他放到地毯上,讓他趴著玩。隨著他可以趴著的時間越來越長,我便得找不一樣的事情,來刺激他的大腦。因為我娘聽了一場演 講之後,要我多跟他講話、唸各種東西給他聽,以便幫助增長他的智力。於是,我便從書架上抽出某人以前看的詩集,隨意地唸給小J聽,像是余光中、楊喚、羅智 成等人的詩。小J這時都會轉過頭來,非常專心地盯著我看。
等他再大一點點,我把書拿到他眼前,跟他解說書上的圖案。他似乎對「看」沒什麼興趣,倒是喜歡一逕拍打書頁。他尤其喜歡紙本書,一看到就想往嘴裡送。至於他身邊隨手可得的布書,他並沒有這麼大的興趣。
最有趣,也是最讓我們頭痛的時期,是從他會爬之後。
這個階段差不多要學說話了。做六個月檢查時,小兒科醫生跟某人說,要多跟小J說話。某人說我都會跟兒子講話。醫生說,不只是媽媽,做爸爸的也要多跟 孩子講話。而我,不知從哪裡看到,這時應該有固定的朗誦時間,一天十分鐘也無妨,題材不拘,可以天南地北地念各種東西給這時期的寶寶聽,幫助他們學說話。
於是,我要某人下班後唸書給小J聽。因為他陪小J時,總不知要跟小J說什麼,父子老是沈默相對。那麼唸書,應該可以解決某人不知道要說什麼的困擾,同時有助於增進父子感情,而且朗讀對拿過演講比賽冠軍的某人來說,算是易如反掌的小事。
某人選擇的入門題材居然是國語日報出版的《一年的日記》。這本紅色書皮的小書,我讀小學時,也有一本。其中的內容,主要集結自民國五十三、四年的小 學生投稿到國語日報的日記,我在民國七十年代讀小學時,已經覺得部分內容很奇怪了,遑論今日。於是,某人邊唸邊評論,我在旁邊聽,常捧腹不能自己。我不知 道某人唸的內容是否會在小J腦海中留下一點印象,如果會,以後得找機會幫他修正一下。
有天,在某人的朗讀時間,我突然看到一個奇怪的畫面。某人跪著一步一步往後退,他後退到客廳時,我才看到剛學會爬的小J正在某人前面匍匐前進。在兩 人中間的,是那本紅皮《一年的日記》。我問某人在做什麼,他說小J要搶他的書。我想這場面他會處理,便轉身做我的事。沒想到,過一會,小J發出吐奶的聲 音,某人大叫一聲,衝去拿面紙。可是他不是拿面紙幫小J擦嘴、衣服或擦地毯,而是擦他那本書。我說,你怎麼先顧書,而不是先顧小J?他說,那本書是公公送 的,很珍貴,不能讓小J破壞。我聽了一臉黑線。小J吐完奶都會不舒服,就算要擦書,也可以先把小J直立抱起,再擦書吧。
小J搶書,在他爬行技巧進步之後,越來越頻繁。某人固定的朗讀時間,因此曇花一現。他偶爾心血來潮拿書要讀,都是讀著讀著,把書越拿越高,因為小J 會企圖爬到某人身上搶書。在爺爺奶奶家,爺爺也曾拿著書讓小J追,結果惹來奶奶責怪。除了書,小J也很愛玩電線。每次跟他說不要玩電線,他卻置之不理時, 我們只要拿起書看,他就會立刻放下電線,衝過來(快速爬過來)搶書。搶到之後,立刻對書送上幾個濕漉漉的香吻。
我們不拿書時,小J自己也會去找書,因為他的遊戲區就在我們的大書架旁。小J五、六個月大,或者更小時,就開始會企圖把書從書架上抽出來。我那時問 過治療師怎麼辦,她說她以前都會把書架底層圍起來,而且書要塞得很緊,讓寶寶很難把書抽出來才行。她同時建議,最好把給寶寶看的書放在他拿得到的地方。我 們不知道怎麼圍書架,所以沒做任何處置。
剛開始,他很少成功。偶爾抽出一大本地圖,我都會很快拿走,放到他拿不到的地方,然後再拿幾本大書塞到原本放地圖的地方。然而,他的力氣越來越大, 再加上他漸漸熟悉「抽書」技巧,成功率越來越高。他知道越厚的書越好拿,因為書的最上方會有個凹槽,只要不斷對那個凹槽施力,就可以把書弄出書架。他最近 開始會扶著東西跪起來,已經高過書架最底下那層的高度,更有利於抽書。前兩天,他才把我們家唯一的《誠品好讀》抽出來大吃特吃,吃到封面一大塊都脫色了。 為了避免讓他吃進更多化學成分,我趕緊把那本不厚的《好讀》拿走。
我偶爾拿他的紙本童書出來講故事給他聽,他根本不想聽故事,只想搶書過去,然後吃書。他的口水沾得到處都是,要是忘記立刻擦乾,口水會讓書頁黏在一起,下次要打開,就會讓書破皮。目前已經有好幾本書因為獲得他的「青睞」,弄到遍體鱗傷。
前不久,我們去一個朋友家玩。16個月大的西語裔男孩迪亞哥靠近那家的藏書區時,他媽媽本來跟另外一個快四歲的男生講話,轉眼看到迪亞哥拿到書了,一副大事不妙的樣子,趕緊把書跟兒子分開,然後把兒子抱走。我問她,迪亞哥會吃書嗎?他媽媽說,他什麼都吃!
這麼看來,小J的反應也是很正常的。治療師跟我說過,一歲以前(口腔期),把東西放到嘴裡,都是正常的。反倒是L的兒子顯得十分早熟、與眾不同。
我試著從小J的角度,想像他每天看到書架時的興奮,是怎麼一回事。我想,他可能認為:「好大一櫃的磨牙食物啊!」於是拼命往書架衝過去。書對於大人 和嬰兒的意義,畢竟還是不同的。嬰兒「喜歡」書時,我們不需要從我們的角度解讀,以為這是一個愛讀書的孩子。畢竟,他們小小的腦袋瓜裡,還不懂這些,而滿 足口腹之慾,則是他們一出生就知道的事。至於愛不愛看書,以後再說吧!
某人今晚幫小J洗澡洗到一半,突然拿著小傢伙的連帽浴巾跑來(錯誤示範!絕對不能把嬰兒單獨留在浴室!)問我:「他生什麼氣?」以往洗澡時間是小J快樂的遊戲和父子互動時間,他會企圖抓起浮在水面上的玩具(最愛是那隻可以測水溫的黃色塑膠鴨子),拿起來吃一吃或親一親,不時回頭對某人燦然一笑。有時洗完澡,某人把他抱離浴缸時,他還會哭幾聲抗議,他不想離開那個快樂的地方!
但是今晚,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小J幾乎不玩那些玩具,只是隨意地抓著另一隻不太會浮、可以當水槍的綠鴨子。某人逗他,小J看也不看他爹一眼,左顧右盼,視線飄散。某人便覺得兒子在生他的氣。
唉!都是因為某人回家晚了。
今天某人很早出門上班,小J那時還在呼呼大睡。平常都是小J叫醒我們的,但他昨天吃比較多的燕麥粥,因此睡得比較久。這樣某人就沒法先幫他換尿布再出門。
小傢伙醒了之後,我一個人手忙腳亂幫他換好尿布,然後泡奶餵他。我準備餵他時,他一直看門外,我想他大概奇怪爸爸怎麼沒來看他,因此跟他說:「爸爸上班了,晚上下班後就回來跟你玩喔!」然後他就乖乖地把奶喝完。
之後一整天,他不時發出類似「ㄅㄚ」的聲音。我便跟他說:「爸爸上班,晚點會下班回來陪你。」六點十幾分,我打電話催某人下班(本來以為他已經離開辦公室了)。某人說那他就不去超市買排骨,晚上吃水餃好了,我說沒關係,趕快回來陪小J吧。然後跟小J說,爸爸馬上就要回來跟你玩囉!
沒想到,某人還是弄到近七點才回到家。那是小J要洗澡,然後喝奶、睡覺的時間,根本沒時間玩了。難怪小J會生氣,等了一整天,爸爸居然不趕快回家陪他玩。
在小J更小,不到四個月之前,某人常在辦公室待到七點才回家。回來吃了晚飯,又去辦公室弄個一、兩小時才再度回家。早上也都很早出門,六點多就離開家。有次小J四點多把他吵醒,他五點多就去辦公室。而那時正是最艱困的時候,因為小J當時的colic每晚發作,我一聽到他的哭聲,就覺得心驚、頭皮發麻。一個人孤軍奮戰帶體質不佳的小孩,讓我覺得心力交瘁、人生黑暗。
某人的同事Y,為了三歲和兩歲的子女,都是五點到家。S的丈夫雖沒那麼早回家,也不會弄到像某人那麼晚。我聽了便不解,為何在同一間公司做類似的工作,別人可以這麼早下班?而且Y的家離公司較遠,單趟車程至少要20到30分鐘,他就算比某人早上班,我想也不會早到半小時以上。某人便跟我說,他的能力比較差,事情做不完。某人另一名沒小孩的同事D的太太,倒是跟我說,這些搞科學的,都是很晚才下班。
我總覺得事在人為。我念研究所時,有位老師當副教授多年,沒有積極發表著作升等。據說是因為他的孩子小,他覺得要多花點時間陪小孩,不然小孩一下就長大了,到時才想好好陪他們,就來不及了,而升等快慢,則不是那麼急切。
實際的狀況也是如此。父母和子女的關係,都是在小時候立下基礎的。我沒聽過幼年時期親子關係不佳的,在青少年時期以後,因為父母願意多花時間,而有所改善。而在子女年幼時,以工作為由不願意陪小孩,等小孩十幾歲時,就算工作穩定、願意付出時間,大概也不會知道要怎麼陪他們了。更何況,嬰兒對人建立信賴感的來源,是與父母有親密、良好的互動。這種互動是他們未來社交能力的基礎。我們不可能要求一個與父親疏離的孩子,與其他外人擁有熱絡的互動。
自從小J會爬以後,他開始會表達情緒了。我從沒想到他會有這種使性子的方式。如果他能以此提醒某人,要當好爸爸,是要花足夠時間來陪孩子的,那還算是對促進親子互動有正面影響。不然,我就要傷腦筋,該怎麼應付他發脾氣的狀況了。
傍晚好不容易餵小J吃完木瓜燕麥粥時,某人回來了,說要帶我們去Sushi Yusho吃飯。
小J出生後,我們幾乎就不上館子了。比起很多媽媽,我屬於那種生活被小孩支配的那種。畢竟小J不是好帶的天使寶寶,我也不想放任他哭泣,或讓他餓肚子、耽誤他的睡眠時間。
這是我們第三次全家上館子。第一次,是看完醫生回家的途中,我們臨時決定去日本料理店。那時剛好店裡沒什麼人,我們也沒點很多。我們把小J的提籃式嬰兒汽車座椅放在旁邊的椅子上,就狼吞虎嚥地吃完。吃完要結帳時,他就哭了,我們趕緊帶他回家。第二次,是某人的前同事R到聖地牙哥開會,然後北上探望幾個朋友。那晚R就跟另一對某人的同事夫婦加兩個小孩帶我們家,然後說要去吃飯。那時小J剛 開始吃副食品,於是讓他喝點奶之後,第一次沒讓他直接上床睡覺,反而在他睡覺時間帶他去館子。我當時很掙扎,他們都說偶一為之無妨。於是,我就在館子裡, 看著小J在汽車座椅中慢慢閉上眼睛睡著。半個多小時後,他被R的大嗓門(附近的客人一直往我們這裡看,真尷尬)吵醒,然後吐奶。那晚,他在九點左右,才回 到他的小床睡覺,比平常晚了一個到一個半鐘頭。
這一次,沒有嬰兒汽車座椅可以帶進店裡了,因為我們已經幫小J換Convertible Car Seat。所以小J就直接坐在店方提供的木頭高椅子上。我看了那張椅子,跟某人說,應該買Shopping Cart & Highchair Cover,這樣就不必擔心外頭的椅子不乾淨了。
小J現在比較大、比較懂事,很多狀況就跟以前不一樣。他一坐下來就抓桌上的紙墊來玩,然後抓餐巾紙。最讓我們心驚的,莫過於他抓著衛生塊的紙套,然 後就咬下一大塊往嘴裡塞。我從眼角餘光發現,正要弄開他的嘴巴把紙掏出來時,他已經吞下去了!我們緊張到差點吃不下去,因為那一塊紙很大一片!之後只得緊 盯著他,紙也不給他玩了。他很無聊,便把頭轉了將近一百八十度去看電視。電視上正播籃球賽,他應該看不懂,卻看個不停。看一看,大概脖子累了,就轉回來。 他看到我們吃東西,伸手也想抓食物,嘴巴動一動,表示想吃。可惜他的副食品進展緩慢,又有過敏體質,我們吃的生魚片、海鮮定食等,都不適合給他吃。一度給 他吃一點點飯,可是想到說不定沾到蝦或什麼有的沒的,便不敢繼續餵。
我們到的時間早,而且週三晚上客人不多,菜上得快。我們吃完之後,差不多是小J準備洗澡、喝奶,然後就寢的時間。上車後不久,他就開始大哭。我們火速回家,把他安置妥當。於是,今晚我們難得不是八點半以後吃晚餐,晚上的時間比平常充裕許多,感覺沒那麼有壓力。
到目前看來,偶爾出門去人不多、上菜快、距離不遠的館子吃飯,大概是帶小寶寶上館子時,比較可行的方案。我是那種做了夢,在醒來後,很少記得夢境有什麼的人。但是這陣子,我卻常常夢到自己忘記餵奶,醒來之後,依然記得夢中那種驚慌感。夢裡的主體依舊是我,如同過去的夢,我總是一個人去不同的地方,做不同的事,卻突然想起,啊,我有小孩了,於是急忙回家,深怕孩子餓到。
真怪。
這事不曾在現實生活中發生。小J應該從沒餓過頭吧。現在多半是照時間餵奶,如果不是,他一哭,我也會趕緊拿奶瓶伺候(現在他已經不要娘親餵了)。
如果這些夢說明我自己可以解釋的東西,那大概是,我心裡還想要一個人時的自在,卻無法忘記在孩子生下後,我不再能那麼隨心所欲了。
要不要回台灣,就跟這些夢一樣,最終的考量不在我的意願,而是小J的需求。比起某些人,我是沒法狠心的媽,於是被孩子決定我的前路。
在亞洲成長的寶寶,第一首歌會是什麼?美國寶寶的第一首歌,如果不是搖籃曲(lullaby),我猜就是ABC字母歌(ABCDEFG...... HIJKLMNOP....QRS...TUV...WX....Y and Z. Now I know my ABC's. Next time won't you sing with me!)。
會這樣猜,是因為我們發現,小J居然有三個玩具都會唱ABC字母歌。這三個玩具包括:LeapFrog Learn-Along Leap Plush、LeapFrog Discovery Ball和Fisher-Price Learning Puppy。第一和第三個是不同的人送的,第二個是我買的。在這種情形下,這三個玩具會唱一樣的歌,讓我們不由得猜想,這首字母歌,說不定就是美國寶寶認識的第一首歌了。這三個玩具,前兩個雖是同公司(LeapFrog)出品,但是結尾不太一樣。第一個最後會發出一串笑聲,第二個的結尾曲調改過。Learning Puppy的曲調也有點不同。
剛開始,小J好像無動於衷,似乎不太清楚這三個玩具唱的是同一首歌,偶爾對著唱歌的玩具發出「吼~吼」的聲音。不過,前幾天,壓一下就會唱歌的 Leap青蛙布偶開始發出聲音時,他突然去撥一下Discovery Ball,那顆球因此也開始唱字母歌。某人便說:「他好像知道這兩個唱的是一樣的。」
等他會唱歌的時候,他會不會先想唱這首歌?我其實不希望這樣。畢竟我平常對他唱的,都是中文的歌謠。而且,我不擔心他的英文能力,我比較擔心他的中文學習落後。
不知道台灣有沒有好的玩具會唱注音符號歌?如果有的話,下次回台灣,要去買一個給小J。
平安夜,在餐桌上,小J的一歲半表哥不時從碗裡撿起一點食物,拿給他媽媽,然後說:「No!」他媽媽跟我們說,他奶奶和外婆弄的豆乾他都吃,但是媽媽弄的他不吃,總是跟她說:「No!」才說完,他又拿了一條不知道什麼東西給他媽:「No!」
我聽了不免吃驚。不是才一歲半?傳說中,孩子動輒說No的兩歲(terrible two),還沒到啊!而他外婆說,他現在會說的話不多,除了「媽媽」、「No」,還有一個詞是代表「外公」,但是他不會發「外公」的音,所以變成「阿 布」。所以,「No」居然是他第二個常說的詞彙。有個資料提到,父母對孩子怎麼說話,塑造孩子的語彙和認知。當兩個小孩一起玩,然後打架時,有些媽媽會說:「不要打架!」於是孩子學到「不要」和「打架」 兩件事。有專家因此建議,不要用「負面」(不要)加「負面」(打架)的句子跟孩子說話。否則,孩子就會學到兩件負面的事。
不過,這並不容易。
小J常抓我的頭髮,最近還會抓我的臉,看我露出痛苦的表情,他倒很樂,居然裂嘴大笑。我跟他的治療師提起這狀況。她便要我跟他說:「Be gentle.」
但是我可不想小J以後只說英文,所以都跟他說中文。在中文裡,要不說:「不抓媽媽」、「別抓媽媽的頭髮」之類的話,該怎麼說?
這得好好想一想。我可不希望他像他表哥那樣,還不到兩歲就一直跟我說「不」。
小J的第一個聖誕節快到時,他奶奶來電說要去姨婆家過節。他的一歲半表哥和三歲半的表姊也會到。所以三個小孩會是平安夜的重心,也是禮物的主要訴求 對象。在美國這個注重聖誕節的國家,讓小孩快樂度過這一天,禮物是免不了的。無限商機因此而來。但是,小J什麼都不懂,過不過聖誕節,其實是大人決定。既 然奶奶這麼說了,我們就帶他去過節吧。
只是,這對我們和小J來說,會是個大考驗。因為他晚上七點多要喝奶,通常八點左右就寢。他的表哥、表姊和眾長輩,沒那麼早睡。而且,從我們家到爺爺 奶奶家,至少要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從爺爺奶奶家到姨婆家,最少也要半小時,如果爸爸開車迷路,那就可能要一小時。從姨婆家回家,則要一小時。總之,要過個 平安夜,代價是要花很多時間在路上。如果再考量到他的喝奶時間,以及喝奶後,為避免他的胃食道逆流嚴重發作,不宜立刻上路。這麼一來,時間變得很難控制。不過,某人考量沒像我這麼多。他想到爹娘想抱孫子,於是一大早就準備出門。小J的第一頓點心,因此取消。第二頓奶,則比往常晚一小時。換了新環境, 他不熟悉,哭了一陣子,弄了很久才睡,第三頓又往後延一小時。之後本來準備早點去姨婆家,就可以吃第四頓。但是因故沒能在下午四點出門,再加上某人又開錯 路,因此第四頓奶,比往常晚兩小時,拖到晚上六點才喝。這下子,該怎麼辦?要幾點再喝下一頓?小J要在幾點就寢?如果要照他平時的規律,此時的狀況完全無 解。
做娘的,這時再急也沒用,因為其他人還沒準備這麼早拆禮物。於是等到七點多,交換禮物時間才到。大家都很興奮,除了小J和內心很焦急的我。
打道回府是八點多的事。照往常,他已經睡著了。於是小J不舒服地在車上哭了一陣。九點多到家,我們打開車門時,他還是睡著的。最後一頓奶,照例十分 難餵,兩個大人輪流餵了半天,還是餵不完,我們累到放棄,於是讓他去睡了。他吃的比平常少,這陣子吃藥後,半夜三點左右常哭醒,所以應該平安夜的凌晨三點 也會哭才對。不過,我太累了,完全沒聽到。
他今早也不知道幾點醒的。總之,等我聽到他的聲音驚醒,往時鐘一看,居然已經八點四十分了,嚇得我從床上彈起,因為他往常六、七點就起床,今天可能 還是那麼早醒。某人進去看他時,他無聊地在床上玩熊貓,一副已經醒很久,也等很久的樣子。而且,他有便便,不可能因為等得太無聊而睡著。唉,我們又失職 了。
對家有小baby的家庭來說,出門過節到底是大人高興,還是小孩高興?萬聖節的時候,有人說是大人爽。可是這次的聖誕節,我覺得如果是大人高興,那一定不是做娘的。餵母乳是我這輩子做過最吃力不討好的事之一。這段時間以來,我一直小心翼翼地謹守著界線,讓自己不至於過勞而病倒,同時也不讓某人生病。忘了多久以前,某人要做什麼事,我阻止他,跟他說:「我們人力吃緊,資源不足,沒有人有生病的權利。」
然而,撐了這麼久,我還是生病了。
前天試圖多pump幾次,儘管量看起來沒有任何改變。為了在黃金時段pump,我弄到近兩點才就寢。沒想到,小J突然在三點多醒來。我累得要命,不 想理他。因為他已經可以睡過夜了,而且醫生也說照他的體重來看,就算他半夜醒來,只要他不是很餓,我可以不餵他。醫院給的手冊也說不要餵,他應該要自己入 睡,不要靠著喝奶才能入睡,要打破喝奶和入睡間的關連。
但是他叫了一、二十分鐘,吵得我沒辦法睡,只好起來餵他。但是那時存量不夠,而且我累得要命,餵沒多久,我就把他放回床上去。我以為他可以睡著。沒 想到,他沒多久又叫了。我餵完之後,沒拍出他的嗝,只好再把他抱起來拍嗝。此時他很有興趣的環顧四周,那種精神翊翊的模樣,讓我頭痛。我很快又不支了,再 度把他放回床上。但他還是叫個不停,於是我又把他抱起來。如此幾回,弄到五點,終於打嗝(胃食道逆流的baby特別難拍嗝),他才睡了。
我睡了沒多久,又聽到他叫,伸手拿時鐘一看,七點!我有一種生不如死的感覺,爬起來之後,覺得喉嚨好痛。近中午帶他去某人公司的兒童派對,被冷冽的寒風吹得頭暈腦漲。某人同事的太太說,這風太冷,小J可能會生病。
傍晚時分,我就知道自己終於被病魔纏上了。喉嚨痛也就罷了,我居然發燒,於是四肢無力。這燒一直持續到第二天下午。好在是假日,所以某人可以幫忙看小J。只是,某人下午也宣告感冒了。
小J睡午覺時,我們也去昏睡。我不知道睡了多久,聽到小J的叫聲,於是驚醒。某人說他至少叫二十分鐘了。病情較輕的某人去看小J之後,跟我說小J便便了。唉,可憐的孩子,媽媽之前都會立刻幫你換掉的,這次讓你忍受了那麼久的不適。
某人說,以前感冒,只要睡個大半天,感冒就會好。但是現在沒辦法,小J需要人陪。
的確,這就是我當初料到的,對我們這種小家庭來說,後盾有限,所以不能生病,尤其是做母親的。我大半天跟小J保持距離,他很納悶,一直想黏我,但是我不敢靠他太近,怕傳染給他。我抱他的時候,也覺得特別吃力,他好像比平常重很多。
希望病魔趕快退散,我沒時間跟你耗下去。
巷口有個幼稚園。因此在我上班的途中,會碰到上學的小朋友。我喜歡看小朋友上學的模樣,他們常讓我回想許多事。
前不久的雨天,看到一個小女生拿了一把綴有蕾絲邊的小傘,心裡暗嘆好可愛!走沒兩步,見到一個小不點撐了一把超大傘,忍不住皺眉頭,把視線移向她旁邊的爸爸,心想,這個爸爸怎麼不拿個小傘給女兒,不覺得比例不對,對小孩來說很吃力嗎?
沒想到,那個爸爸居然是幾年前工作時認識的人。後來問了共同認識的人,才發現他就住在附近,但我卻是注意到他女兒的大傘,才發現他的。
因為兩人都認識對方,於是停下腳步打招呼。我低頭問小女生幾歲?小女生怯生生又悶悶不樂地不答,倒是爸爸說了:「四歲!」我說:「好小喔!」後來推算,原來我們認識那年,這小孩剛出生啊。可是我接著還是說著:「好大的傘」,遠看覺得傘大,近看更覺得這傘好大。不知道小女生是否有同感,她看來不怎麼滿意手裡的傘。這個爸爸看來不懂,即使是這麼小的小孩,也是會比較的,看到同學有可愛的小傘,她也會想要。想當年,我才三歲就被送到幼稚園,去沒幾天,就認識這世上殘酷的現實就是「比較」。
晚上在信義百禍公司區附近,看到一個爸爸拎著小女兒的背影。女兒在洋裝外罩了一件小外套,因為身體歪向身高差很多的爸爸,洋裝和外套整個歪斜,小女生右邊的臂膀都露出來了,但爸爸完全沒發現。前面帶著兩個較大男孩的女人,應該是媽媽,因為走在前頭,自然沒發覺女兒的狀況。我突然感到疑惑,是不是爸爸都搞不清楚該怎麼照顧女兒?
記得小學的時候,有次不知何故,媽媽先回爺爺奶奶家,我和爸爸隔日才回去。平日都是媽媽幫我綁頭髮的,她不在,應該是爸爸要幫我綁頭髮。但是爸爸目測一下,決定放棄,叫我不要拆開,睡覺時小心一點。但是睡覺起來,怎可能維持頭髮的整齊?爸爸卻視而不見,就這樣帶我坐長途巴士回去。一路上,我都頭低低的不敢看人,愛漂亮的我,覺得頭髮亂七八糟,非常難為情。幾個小時後,媽媽看到我的模樣,大叫一聲,趕緊拿梳子幫我重新打理。
後來,同樣長頭髮的堂妹需要綁頭髮,嬸嬸沒空,媽媽便叫我幫她綁。我試了好幾次,跟媽媽說她的頭髮好滑,我不會綁。嬸嬸便叫叔叔來,叔叔三兩下就綁好了。我當下好感嘆,同樣是爺爺的兒子,為什麼爸爸跟叔叔差這麼多?
在日劇「我和她的生存之道」(僕と彼女と彼女の生きる道)裡,那個工作狂爸爸在老婆離家出走後,搞不定小學一年級的女兒。那齣日劇從沒提到那個長髮小女生為何每天能夠照樣繫著兩根工整的辮子出門,倒是對爸爸疏忽女兒需要多所著墨。後來因為家教老師不斷提醒、指點,以及可能要失去撫養權的情形下,才試著下廚、打果汁給女兒,有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但是,人為何要在失去時,才開始改變?相較於媽媽都很能照顧兒子的需求,那些小時候被女人養大的爸爸,為何多數沒辦法懂得女兒的需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