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週一下午,因為離開教室晚了,所以讓兩個小孩放學後在門口等了一會,平時我都是早早就等在門口,一打鐘,校園督導開了校門,我就跟其他家長進去接人。
一接到人,小J立刻跟我抱怨那天學校的中餐有多難吃。我問他吃什麼,他說是烤乳酪三明志(Grilled Cheese Sandwich)。我又問,那另一個是什麼?他說是火雞肉熱狗。我說,是我的話,應該會點熱狗,有別的選擇的話,我不會吃熱狗,但一點點起士的蛋白質不夠,熱狗起碼有肉,可以有多一點蛋白質。小P說他就吃熱狗。小J跟我說,妳能不能跟學校說不要給我們假食物。我說,別抱怨了,星期一我要上課沒辦法,明天我會送便當。
然後接下來三天就是我送便當的日子。週五他們學校中餐固定有披薩,所以我就可以放假一天。但下午回家,他們一定要吃點心,因為份量不夠。從五歲的幼稚園大班生,到十、十一歲的五年級學生,三塊五買的中餐份量是一樣的,都是一片披薩而已。也許那份量對低年級的小孩來說,剛剛好,對高年級的男生來說,絕對不夠。我曾跟小兒科醫生提到這情形,她聽了說很荒謬,不同年紀小孩需要的份量絕對不同。
我對做便當沒有任何熱忱。臉書上有很多媽媽分享自己做的便當,有一批人喜歡做可愛的造型便當。不說陌生人,光我的國中同學就有三位熱衷於做便當,而且有兩位做的是日式的造型便當。看到那每天不同卡通造型的便當,我非常佩服,我可不願意在廚房站半天,就為了用海苔剪個好小好小的眼睛和鼻子。我已經不年輕了,用紙剪那麼小的東西都可能考驗我的眼力和眼手協調的程度,何況是用手抓久會變軟的海苔?
但我相信這種事是有群體氛圍支撐的。我那兩位同學有位要好的小學同學在日本,日本媽媽擅長做造型便當,她們有各種道具和資源。美國Amazon上也有不少這種日式便當點子書,作者幾乎是日裔。日本小孩大概很習慣打開便當就要給別人一個「哇!」這是一種門面。沒拿到同學「哇!」一聲的小孩可能就回家跟媽媽要一個能讓別人驚豔的不同造型便當。
還好我們這區沒甚麼日裔。我拿著同學的造型便當照問兩個小孩:「你們有沒同學帶這種可愛的便當?」他們都搖頭說沒有。亞洲媽媽對小孩的關懷,似乎是用做便當來表現。美國媽媽相形之下,不太花長時間準備小孩的午餐,她們有很多便利的選擇,超市賣的切好水果、餅乾和起士組、小胡蘿蔔和芹菜等,她們主要把時間花在做義工上,尤其我們學校規定每個月每個家庭至少要貢獻三小時的義工時間。我去年一個月至少要花八小時做義工,基本上,我要做美國媽媽和亞洲媽媽的事,所以我覺得能提供新鮮、營養的便當就好了,我不追求任何造型,因為做造型只是為難自己。如果有些媽媽覺得她們能享受做造型便當的樂趣,那也很好,只是那不是我的追求和嗜好。我平時都跟小孩說:新鮮有營養的食物就要吃,即使有時候不合你的口味。
不過,他們同學之間也是會比較彼此的菜色。有時他們看到某個同學的便當有他們喜歡吃的東西,就說對方很幸運。
有回小J說,他們幾個人說另一位西語裔同學M的中餐都是垃圾食物。因為那個有體重過重問題的同學帶的總是餅乾、果汁之類。第二天M的媽媽在中餐時間到學校找他們,然後問他們幾個:「你們昨天是不是說我們家M吃垃圾食物?」他們幾個都說是,然後小J一個白人同學更大聲地說:「對啊!妳看某某的便當,他吃的是垃圾食物嗎?妳再看看某某某的便當,他吃的是垃圾食物嗎?」聽說她甚麼都沒說就走了。我跟小J說,你們真不給人家媽媽面子,不過這年紀小孩似乎不懂甚麼叫委婉。後來過一段時間再問,M帶著仍舊是那些東西。但M家並不是沒錢,可能就是他們對健康飲食沒甚麼概念。這兩天聽說M有舊款的好幾型iPhone,都是他們家大人換最新機種後,把舊型給他用。這讓小J非常羨慕。
更意思的是小J越南同學的例子。小J還沒轉學進去時,越南朋友說她每天早上都做她兩個小孩和她中午要吃的東西,然後趕在中午前送去。有天晚點送了,她兒子就說:「媽,妳可以不用那麼辛苦,我們買學校的中餐就好了。」這讓她很傷心。後來等小J和小P都轉學進去了,我開始幫兩個小孩送便當,有天居然看到越南朋友的女兒拿著一大包餅乾前往午餐區。我問小J,他說越南同學的確吃過餅乾當中餐,因為他媽要做義工很累,沒辦法幫他們做便當,而且他們家沒有先吃蛋白質的規矩,因為有天那同學帶的是塗了cream cheese的貝果,以為小J會很羨慕,就在小J面前很得意的樣子。我聽了就覺得有點好笑。他們就算描述這麼簡單的事情,難免帶著特定觀點。
小J剛上幼稚園時,的確曾經為了同學中午吃洋芋片,而他沒有,回來跟我吵。但經過好幾年,慢慢灌輸他正常的觀念,他現在比較能接受我所謂的「正確飲食」。他們現在經常用多媒體學習,所以偶爾我看到一些關於飲食問題的短片,我也會讓他看,幫助他理解正確的觀念。
小J最羨慕的,是一個中國大陸第二代同學。他們家爸媽都要上班,但是他奶奶會早起幫他們做便當,據說有時菜色不錯。但是有天我讓他們帶有機培根蛋炒飯,小P正好跟那家的弟弟一起吃中餐,那家的弟弟也沒問可不可以,就把小P的一大塊培根挖走,然後把他的小餅乾分幾塊給小P。其他也有幾個小孩也很眼饞,如法炮製一番,於是小P的有機培根都沒了,然後多了一堆垃圾食物。我後來知道,就要他保護自己的食物,而且要知道最重要的食物是什麼。學校也說過不能交換食物,因為有些小孩會過敏,小孩自作主張換食物,容易出問題。
每週都要帶三天便當,久了難免重複,我有種做便當做到江郎才盡的感覺。小孩也會抱怨他們不要再吃這個那個,更讓我覺得心塞,真是吃力不討好。我說,這樣好了,讓爸爸幫你們做便當。小J從上幼稚園大班到二年級,不吃學校午餐時,都是某人幫小J做便當的。某人那時說,跟他要好的印度同事也幫他兒子做便當。所以爸爸做便當不是什麼特別的事。但是現在小J聽了就喊:"NO~~"嫌他爸做的不好吃,打死不肯。小孩那麼挑剔真的很讓人頭痛。我跟他說,他們只有三個選擇:爸爸的便當(很可能是麵包跟杏仁醬加起士片)、媽媽的便當和學校的中餐。他最後還是選了媽媽的便當。
這次開學前,一直很欣賞的Planet Box打八折。我本來屬意買兩個,但是加進購物車後,發現太貴,就暫時沒結帳。之後又看到一款造型很漂亮又能保溫的印度便當盒,有兩層和三層兩款。把兩個小孩叫來問。小J說他食量大,而且一定要吃熱的便當,所以他要買三層印度便當盒。小P則屬意美式Planet Box,因為他有幾個白人同學都用那種。本來照他的食量,我應該買中型的,但是看到好多隔間,我絕對不可能有那麼多種食物把每格都放滿,再想到他可能明年食量就要開始衝刺了,所以我就買只有三個隔間的最大那款。後來證明我是對的,只有三個隔間比較好用,最大一格放主食,第二格放蔬菜,最小的放水果,剛剛好。
開學至今,令我意外的是,號稱胃口大的小J每天都沒把便當吃完。倒是胃口小的小P每天都吃完了。後來才知道,小P因為吃得慢,早餐往往沒吃多少,他爹就帶他們上學了,讓他到中午時就很餓,所以不管我給他多少,他都能吃完。而小J的中餐時間等於他的交際時間,他忙著講話又要去玩球,所以沒空把便當吃完。
這兩天送便當時,都碰到小P提早下課,他嫌我去晚了,一副不高興的樣子。但我進學校時,根本沒到學校網站說的二年級中餐時間,是他們下課早了。於是想起我小時候,看到中午校門口有一群媽媽送現做便當給同學時,十分羨慕,希望有天也有此待遇。但我媽從沒送過一次便當給我。我們小學的便當總是一蒸就是好幾小時,我媽最喜歡做的方便菜之一,就是切絲的胡蘿蔔,或者青椒炒牛肉,不管青椒或胡蘿蔔,經歷久蒸之後,難聞又難吃。記得我在幼稚園大班,第一次打開便當時,看到一堆胡蘿蔔,而且味道變得很怪時,立刻大聲地哭出來,最後被叫到老師辦公桌旁,站著吃完我的便當。現在我們家兩個小孩比起我當年,算是好命多了,但他們卻嫌東嫌西,這是兩個人在福中不知福的小孩。也許有一天,要讓他們看看甚至體驗不同地方小孩的生活,他們才會懂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