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夜,在餐桌上,小J的一歲半表哥不時從碗裡撿起一點食物,拿給他媽媽,然後說:「No!」他媽媽跟我們說,他奶奶和外婆弄的豆乾他都吃,但是媽媽弄的他不吃,總是跟她說:「No!」才說完,他又拿了一條不知道什麼東西給他媽:「No!」
我聽了不免吃驚。不是才一歲半?傳說中,孩子動輒說No的兩歲(terrible two),還沒到啊!而他外婆說,他現在會說的話不多,除了「媽媽」、「No」,還有一個詞是代表「外公」,但是他不會發「外公」的音,所以變成「阿 布」。所以,「No」居然是他第二個常說的詞彙。有個資料提到,父母對孩子怎麼說話,塑造孩子的語彙和認知。當兩個小孩一起玩,然後打架時,有些媽媽會說:「不要打架!」於是孩子學到「不要」和「打架」 兩件事。有專家因此建議,不要用「負面」(不要)加「負面」(打架)的句子跟孩子說話。否則,孩子就會學到兩件負面的事。
不過,這並不容易。
小J常抓我的頭髮,最近還會抓我的臉,看我露出痛苦的表情,他倒很樂,居然裂嘴大笑。我跟他的治療師提起這狀況。她便要我跟他說:「Be gentle.」
但是我可不想小J以後只說英文,所以都跟他說中文。在中文裡,要不說:「不抓媽媽」、「別抓媽媽的頭髮」之類的話,該怎麼說?
這得好好想一想。我可不希望他像他表哥那樣,還不到兩歲就一直跟我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