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17, 2018

向殞落的英雄致敬

上週四早上開車經過某條路時,路兩旁出現大量的人群。他們似乎在等待什麼,很多人手中拿著國旗。另外一個方向的路邊則停了不少警車,除了警車以外,沒有其他的車輛可以通行。中間的轉彎處也都停著警察的摩托車,以免有車從我的方向轉過去。在路旁等待的人非常多,我之前沒看過這個陣仗。在以時速45英哩開五六分鐘的路段上都是人,甚至還有一群小孩。這讓我非常疑惑,但我不方便看,只能用餘光瞄一下左側車道。

後來我才知道,在剛發生的槍擊案中,第一個衝進去,然後不久就被槍手擊中的警佐Ron Helus的遺體即將從醫院運到另一處讓法醫驗屍。所以本地民眾得到消息,紛紛前來表示敬意與哀悼。後來看到媒體報導,他們補充我沒看到的:很多民眾拭淚等待,路旁三不五時就看到人們彼此相擁互相安慰,人們都為這個慘劇感到心碎。雖然預計警察十點會移靈,但很多人七點半就在路邊等了。不只是一般的公路,高速公路的天橋上也站滿了來致敬的人們。

54歲的Ron Helus,已經任職29年,本來明年就要退休的。沒想到上週在外巡邏時接獲線報,有槍擊案發生。他當時所在地點離酒吧不遠,所以他和另一名高速公路巡警是第一批到達的警察。由於槍手當時在酒吧瘋狂掃射,作為第一個衝進去的警察,Ron Helus沒多久就數枚子彈被打中了,然後被他的同伴拖到門外安全的地方急救送醫,數小時後在醫院死亡。案發地點以前是家餐廳,那是Ron Helus跟他太太求婚的地方。而他出殯的日子(11/15),正是他們第一次約會的31週年。造化多麼弄人。

本週四是他出殯的日子。在出殯前,國旗先為他升起,再一次,大批人們依舊在路旁舉起國旗為他致意與送別。有人稱他為「沒有披風的英雄」,因為他是個平凡人,但他為人們奉獻,拯救無辜。

最壯觀的一分鐘影片在臉書上的GovX頁面。從那支影片裡,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高速公路一側照常通行,但警車護送Ron Helus的另一側,只有井然有序的大量警車和警察摩托車,那是他們展現同袍之愛與難以割捨之情。路旁沒參與遊行的警車,除了負責讓此向交通暫停外,也在路邊舉著國旗致敬。據媒體報導,當Ron Helus死訊傳出,對這一帶警察的士氣是相當大的打擊。所以這種遊行也是他們給彼此打氣、彼此相挺的一種表現。

這可能是本地最大規模的警車遊行。不過,類似的遊行之前也有過。去年本縣另一場很大的野火Thomas Fire的滅火過程中,有名從聖地亞哥前來支援的32歲消防隊員Cory Iverson死在濃煙之中。這個消防隊員很年輕,他的女兒才兩歲,還有一個在他死後、今年春天才出生。

當警消把他的遺體運回家的過程中,媒體報導說,在這203英哩、穿過五個縣的路程中,每一個高速公路高架橋上都有消防隊員(站在消防車上)和民眾站在上頭表示致敬。同樣的,很多人是舉著國旗的,並且含淚敬禮。有個路線圖紀錄了他們到每個地方的時間。203英哩若在台灣,是什麼距離?那差不多是327公里,就是國道三號高速公路從基隆起點到台南交流道的距離。

由於這段路長很多,所以沒有全程實施交通管制。但從影片上可以看到,很多車看到那麼多警車和消防車出現,都很規矩地照交通規則到最右邊去等著,等他們通過才繼續往前開。

美國人對這種在殉職的第一線救難人員都有極高的敬意。今年三月,101有個路段就以Cory Iverson的名字來命名,以便人們永遠記得這位英雄。

另一個故事則是顯現警消對殉職的同袍家庭都是非常照顧的。今年五月,印第安納警察Rob Pitts在執勤中殉職。他有個兒子才五歲,叫做Dakota Pitts。平常Dakota都是爸爸送去上學的。他在父親死後很難過,問他媽能不能找爸爸的同事送他上學。他媽聽了也很難過,就告訴她先生生前的同事兼好友,對方義不容辭地答應了。當Dakota在他爸爸死後兩週重返學校時,門口還有七十個警察,他們都等著送他上學。這七十個警察,不只是他爸爸認識的,也有從外地來的,只為了滿足小男孩的心願,因為他是他們同行兄弟的小孩,他們用實際行動展現情義,照顧殉職同袍的家庭。

我想這兩年我對美國人的「英雄」一詞,終於有比較多的認識。在美國這個幅員遼闊同時又是個人主義的國家,每個地方的人可能是各自為政的,人們也可能住得很遠。若有人在別人危急之中,能夠不顧自身安危,展現大愛,救助他人,這種人都能被稱做「英雄」。這幾個殉職的警消都是這樣的例子。人們對於這類英雄,往往都會給予很高的評價和尊敬,這是為何他們移靈和出殯時,都有大批民眾在路邊拿國旗致敬和送別。中國人說:「死有重於泰山,輕於鴻毛」。我想這些沒披風英雄的殞落,對於人們,都是重於泰山的那種,因此讓人更加的不捨和惋惜。


由 Debby 發表於 10:57 PM | 迴響 (0)

September 21, 2018

好區也有人口販賣事件

學區辦公室今日發了一封信給所有家長,提到今早上學時間在一所小學外發生的驚險事件。一個騎著腳踏車的白人或西語裔男子,在某小學旁企圖拐騙一名學生,他想把學生塞進一輛箱型車裡。好在那個學生夠機靈,趁他一個疏失,就掙脫衝進學校。目前警方已經開始調查這起事件。

這是最近幾個月,學區辦公室第二度提到學校外的可疑陌生人。幾個月前,山上的學校外也有引起校方和學生注意的陌生人遊蕩。

這讓我不禁想起,上週我去上課時,老師才提到,我們這區就有人口販賣事件。

我們老師以前在洛杉磯和本學區擔任過職位頗高的管理職。她說她在本學區辦公室任職時,有次接到一所中學校長電話,提到該校外面有個可疑年輕人,似乎在打一個學生的主意。他們找了警察偵訊該名叫湯尼的男子,因為沒有什麼違法事跡,問完就放他走。沒想到,之後他還是把那個學生給拐走了。

學區跟警方合作,到處找人。幾個月後,終於有消息。那個學生在聖地牙哥被找到。我們老師便準備一些高級化妝品,然後跟警察去找人談判。她沒說的很清楚,但可以猜測的是,那個學生被賣到特種行業去了。因為通常人口販賣主要是跟那行有關。老師說她花了不少力氣協商斡旋,再加上那些化妝品,才好不容易把學生帶回來。

我乍聽時非常意外。因為本區以治安良好出名,甚至進過全國榜。最近我注意到中國大陸移民有快速增加的趨勢,稍微查了一下,就看到中國大陸的移民公司和經紀人就以治安良好為由,大力推薦本區。然而,在治安良好的地方,依然有人口販賣事件。

我因此查了一下相關報告,美國屬人口販賣嚴重度第一級(最輕微)國家,但是人口販賣案件有上升的趨勢。美國人口販賣特別嚴重的三個州,正好是人口多、甚至華人也多的加州、紐約州和德州。而加州三個兒童色情販賣最嚴重的地區是:舊金山、洛杉磯和聖地牙哥。我們這區算是大洛杉磯地區的郊區,所以大概也被包括在內。從老師說的例子,的確跟聖地牙哥有關係。

至於世界五大人口販賣最嚴重的國家,則分別是:俄羅斯、中國大陸、伊朗、白俄羅斯和委內瑞拉,這些國家都被美國國務院列為人口販賣嚴重程度第三級(最嚴重)的國家。去年中國大陸有名女學生在芝加哥失蹤後,我曾讀過中國大陸來的相關文章,大意是說美國治安非常差,亞洲女性常是壞人下手的目標。然而,美國國務院發布的2018年度人口販賣報告顯示,中國大陸人口販賣問題嚴重多了。到底哪邊比較危險,大家心裡有數。

這引起一個相關問題就是:到底能不能讓小孩自己上學?美國有些家長主張放養式(Free-range)教養,就是給予小孩較多獨立行事的空間,較少的家長監督和參與或甚至干預。有些州的規定不同,在某種年紀以下的小孩,如果自己出門,家長會吃官司。我們這裡似乎沒那麼明確的法律規定,有的就是家長對於安全的考量。而這種對於安全的考量和恐懼,讓今日的父母給予子女較少的空間,正是放養式教養派會批評的。

但很多時候,在選擇放手給小孩更多自由後,我們無法承擔因為輕忽或大意的後果。像我和小孩的性別不同,他們年紀漸長,已不願跟我一起去女廁所。在我單獨帶著他們出門時,他們都去男廁所,但我不能進男廁,只能在外面等。像我一樣的媽媽應該很多,因為這國家的文化就是要尊重小孩。帶著十歲小孩去女廁,別人恐怕也會側目,更別說女廁經常比男廁擁擠。在一些我不熟的地方,他們每次去廁所,我都會提心吊膽,一顆心都要等他們安全出來才落下。幾個月前Pasadena就爆出一起十一歲男生在游泳中心的更衣室被五十幾歲男人猥褻的事件。他媽媽之所以發現有狀況,是因為有天他媽媽在更衣室外等了他很久,他才出去。之後的法律控訴等程序,都只是事後救濟了。當事人和家長的創傷和心痛,恐怕是很難解的。

在適當適時給予小孩安全意識和教育外,我們能做的,也就是盡量選擇較安全的環境,隨時保持自己的警覺,注意環境的有關訊息。其餘就是盡人事聽天命了。


由 Debby 發表於 11:36 PM | 迴響 (0)

June 20, 2018

花錢買經驗的異國生活

旅美棒球選手王建民在2012年外遇事件爆發後,台灣媒體曾寫過他的太太到美國初期是多麼不容易,其中有個片段是:

「那時候的她,搞不懂許多生活規則,明明只想去『洗車加內部清理』,但英文不順,10塊美金的洗車,被洗車場聽成要『小美容』,結果付了40塊美金。 」

我看了其實覺得很納悶。美國人工很貴,我沒聽過有10塊錢的人工洗車。通常加油站旁附設的機器洗車的,才是10塊美金上下的價位。如果人工洗車,洗外面又清理內部,30塊以上是挺常見的價碼,若再加上「小美容」,要價40美金不算離譜啊。她用40塊美金換得車子內外的清理,是一般價格,雖然比台灣貴許多,但這是美國生活的常態。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語言不通和對某些事物不熟悉的狀況下,有時免不了要花錢買經驗。

三個月前,我的汽車胎壓燈亮了之後,怎樣都消不掉。後來得知輪胎裡的胎壓感應器壽命差不多是六到八年,年限到了,所以只好花錢換了。最近一個月,我的胎壓燈又頻頻亮起。兩三週前亮過,上週也亮過,這週又亮了。我每次為了求方便,都去附近加油站的修車店請人幫我打氣。他們有機器在旁邊可以自己打,但我不會用,只好請他們幫忙。

昨天又去請他們打氣時,修車店的經理看到我,覺得我的胎壓問題未免出現得太過頻繁,要人教我怎樣自己打氣。幫我的人顯得滿熱心又親切的,檢查完之後,發現是我的右後胎有問題,於是要我很慢很慢地倒車,然後再很慢很慢地往前開。然後他要我下車,指給我看,我的右後胎上卡了一個螺絲。我問:「這能修嗎?」他笑笑地說:「五分鐘就可以。」

然後他把我的車開到另一頭,用工具把那顆不短的螺絲拔出來,另外一個人塞了個咖啡色的東西進去。我很疑惑地問:「不用填補什麼東西嗎?剛剛那是什麼?」他拿那個咖啡色的東西到我手上,感覺像是黏土之類的材質。他跟我說那個東西在我開車之後就會把洞補住。

之後我去付錢。價格是五十塊美金。不到五分鐘,一個小小的補釘,就要五十美金啊!我的內心在淌血。

回家後我跟某人說這事,他說輪胎店補胎不用錢,我聽了更淌血。但是輪胎店遠一些,而且要約時間,更重要的是,我把車放輪胎店之後,沒法走回家。只好算了。時間就是金錢,有時我們就得花錢買時間和方便。

其實在哪都一樣,對於不熟悉的事物,很多時候我們都得花錢買經驗和教訓。這不只是剛來美國會碰到的,來美國十幾年後,一樣會有這樣的問題。

由 Debby 發表於 08:53 PM | 迴響 (0)

June 03, 2018

賣屋熱

最近兩個月,附近好多房子上市。有次去拿團購的貨,一個中國大陸來的媽媽就說她的左鄰右舍都在賣房子,是怎麼一回事?某人不久之後也說了類似的話。我說,只要有1%的人賣房子,就可以讓人覺得很多人在賣房子。現在一到周末假日,很多路口都有Open House的牌子。今天載小孩去上網球課,就在我們附近的路口看到兩個Open House的牌子。於是回家之後就去看看這兩個房子,畢竟有戶就在我們家對面。

我們對面的鄰居也是台灣人,因為男主人的工作變動,他們馬上就要搬到東岸去了。說來他們運氣真的很好。因為他們前面那個屋主,買在2007年的最高點。當我聽到房價時,忍不住問某人是否該賣房子。幾個月後,就發生金融海嘯,加州房價都跌得很慘。他們幾年後要賣房子時,房價還在低谷,賣了很久都沒賣出去。但我知道他們其實在房子上做了很多投資,廚房和衛浴的檯面都換成當時流行的花崗岩材質,廚房和車庫中間的那個小房間還訂做了書桌和櫃子。這樣的房子卻賣了很久都賣不出去,一再降價,上市過兩次,然後下市,最後在第三次重新上市兩個後才賣出。後來接手的台灣鄰居買之前又殺了一筆錢。從他們第一次上市到最後賣出,一共被砍了快六萬。

但是後來的台灣屋主很幸運,他們買在低點,現在賣出的時機卻是高點。雖然才六年,他們的賣價比當初他們的買價多了十七萬!賺到的錢都可以去東岸鄉下買一戶房子了。房地產有時真的是很好的投資標的,就看個人的進場時機。他們家最近兩次Open House,我們家附近都很多車,感覺很多人來看。因為前任屋主的投資,這個房子看來不錯。他們隔壁的房子比他們大不少,裡面的東西都還是2000年蓋好時的樣子,去年也賣了好幾個月,幾經波折賣出的價格還沒有現在他們開出的高。

我後來又去看了另一個房子,在附近的大房子區,那間房子開出的價格比百萬少一千元。那個房子大很多,裡面的狀況更好。據經紀人說,他們才住三年,搬進來就是這樣子,沒有什麼更動。所以看起來較新的裝潢也是前屋主的投資。不過,他們開出的價格比他們的買價高將近13萬,如果順利賣出,投資報酬率更好。他們的前屋主也是上市過兩次才賣出的,最後賣出的價格比他們最早開的價格少七萬七,而且第一次上市是2009年,最後賣出是2015年,照理說2015年房市已經比2009高很多了,可見前屋主在2009年開出的價格太高了,沒有買家可以接受。

經紀人說,這間屋主要賣的原因是,男主人在洛杉磯機場附近工作,每天要通勤兩個多小時吃不消,雖然很喜歡這房子,但還是忍痛賣掉。他們有不少按摩椅、按摩腳的家電,看來長途開車真的是個問題,不知道他們當初怎麼會選擇住在這麼遠的地方?從他們的家電,我猜到這是一戶韓國人。因為他們有個冰箱是我沒看過的韓國牌子,其他不少家電也是韓國牌。我滿喜歡他們的布置,走的是自然風。從窗簾、壁紙,到牆上的掛畫,都是跟自然有關的圖案和顏色。而且他們家後面對著小溪,主臥室有面牆就是對著一片樹林的景緻。他們在那面窗前放了一個按摩椅和按摩床,感覺是挺舒壓的角落。但就是價格太高了啊。跟我們對面的房子比起來,除了我,沒看到其他人去看這個房子。

話說回來,我們這裡的房價再高,也遠遠不能跟灣區比。前不久看到有人貼出一個看來很普通的房子,在灣區卻要好幾百萬,簡直就是貴瘋了!難怪很多人要逃離灣區啊。房子的價格決定一個家庭的生活品質,在這件事情上,還是務實一點比較好。


由 Debby 發表於 10:52 PM | 迴響 (0)

December 31, 2017

舊屋進行曲

聖誕節前的倒數第二個工作日,我和小孩都要出門上課。我出門時發現鍋爐附近的地上有水,下午回來還是看到有水。依照天氣非常乾燥,濕度也很低的狀況來看,那水應該是持續流出的。於是我腦中有個警鈴大作。因為對面的台灣鄰居搬來不久,她們的鍋爐就出問題,導致車庫都是水。小P念幼稚園大班時,他們班有個女生住在我們這條街的另一頭,有次因為家中鍋爐壞掉,家裡淹水,全家搬去旅館,她有幾天因此沒去上學。今年夏天有次在鋼琴老師家上課時,發現她們家地毯很濕,後來她說是鍋爐壞了造成。接連兩週,她的鋼琴移到另一間客廳,原本的空間封住,進行整修,是個大工程。再加上我們的房子已有18個年頭,很多東西都到年限了,鍋爐壞掉的機率非常大,於是我趕緊提醒某人找人來看。

在美國約人來送貨,或者請人來修東西,他們通常都會給一段不短的時間,說幾點到幾點間到。不過還好,這位先生沒讓我等到最後一秒,或者等到花兒都謝了才來。他一來看了我們的鍋爐,就說應該漏很久了。我聽了一驚,有嗎?我以為不過一天?然後他嫌我們的舊鍋爐是個爛牌子,是給Home Depot賣的。我沒表示意見,建商都用最爛的東西,應該沒錯吧。但他說我們很幸運,因為這個墨西哥製造的鍋爐往往在十年到十二年左右,就會壞。他說一般好的鍋爐也差不多就是十幾年要換。那我們這個用了十八年,的確還算滿耐用的。

之後進入主題談換新鍋爐。他說不建議換tankless,因為加州的水是硬水,每年都要請人來維修的費用很高,而我們要換tankless的話,他說要六千。我聽了就呆了,因為他來之前我查過價格範圍,平均是三千左右才是,而他竟然開了兩倍的價錢。那我問傳統的,他打電話問公司,跟我說要將近三千三,而且這是用過兩項優惠方案後的價格。我又驚呆了,因為網路上說的平均價不到九百。我打電話跟某人說,某人要求八百,不然就換別家。然後那人的公司來電,說有個旅館今晚需要維修,他們希望我們能立刻開始安裝工程,於是自動降價三百,變成不到三千。然後沒多久,某人趕回來了,我讓便他們去談。緊接著,婆婆來電,說他們去年換鍋爐的價錢是兩千四百多。我們本來以為是不同公司,後來發現也是同一間公司。據說本城今年有新法規,於是我們要付的費用比公婆多一筆。

最後某人還是點頭答應了。畢竟那時已經晚上六點多了,要再找別家公司,恐怕就要等到第二天,那我們當晚就沒熱水可以用。而且馬上就要到週末,聖誕節將近,其他公司說不定有排定的工作,未必在節前能來我們家,價錢也很難說會比較便宜。我們實在沒法等。這是等到東西壞掉才換的壞處。於是節前就這樣灑了一大筆錢。

有些台灣人覺得在美國賺錢很容易,而且美國薪資水準比台灣高很多。這話不假。問題是,各行各業都如此。每個人都賺得比在台灣多,給別人的同樣很多。所以房子可說是中產階級美國人最大的資產,甚至是奢侈品,因為動輒就得花一大筆錢在房子上,這應該是美國人不像亞洲人換新款手機換得那麼勤的原因之一。尤其房子越舊的,要花的錢越多。有本雜誌就叫「這個老房子〔This Old House〕」,專門提供各種更新點子和方案。我已經訂這雜誌一陣子了。

今年四五月,來了一兩波熱浪,逼得我們不得不開冷氣。第一天開的時候,冷氣都不冷。我們懷疑空調壞了,畢竟年限到了,於是找人來修。那人檢查了一下,然後跟我說:「插頭沒插上。」我覺得很懊惱,因為即便他只是把插頭插上,我們還是得付一百多美金。

而把插頭拔掉的,是去年底我們請的外牆油漆工。他連玻璃上的油漆都沒清乾淨,甚至把油漆倒到我後院花圃的土裡,然後照合約,應該把他用過的每色油漆都留一桶給我們,他都漏了三種。拔插頭之後沒插上,這就算小事了。

去年底我們還修了部分籬笆,秋天又修了跟上海鄰居家共用的那一段。本來包工估的價錢還挺合理的。沒想到,開工那天,他看了之後,表示算錯籬笆片數,調了一次價錢。去買材料後,又調了一次價錢。而這工頭是某人找的,自然是某人要去告訴鄰居,因為本來說好兩家平分費用。上海鄰居太太聽了之後臉色不太好看,我們家不幸就變成夾心餅乾了。之後鄰居又嫌新籬笆高度比原本的高,表示擔心社區委員會之後可能來挑剔、找麻煩。因為只有我會碰到工頭,自然又是我要去問這怎麼一回事。於是工頭便親自跟上海鄰居太太解釋,其實沒有比較高。後來工頭不願跟上海鄰居打交道,最後的結款等事項,都是我們先處理,顯然是因為我們比較好說話。說到底,自家人可能對同個工程有不同意見了,何況是跟別人家共分同一個工程?這真是吃力不討好的事。希望就只有這個籬笆而已。

緊接著是我們的浴室工程,前後有三組人馬接力。先是負責淋浴間玻璃的人來把玻璃拆了,然後處理磁磚間隙的人來處理,最後是專門處理淋浴間和浴缸底座的人來處理表面。他們前後教我一件事:洗完澡後要把淋浴間擦乾。我從來都不知道原來洗好澡後應該把玻璃和地面都要擦乾。他們說這是很重要的保養之道。幫我們裝玻璃的人甚至要求,我們擦玻璃的布不能用任何洗劑,只能用溫水洗,然後每兩週要用他們的玻璃噴劑擦一次玻璃,以保養他們上的鑽石塗層。聽來好麻煩好費事,裝這種玻璃簡直自找麻煩!於是剛施工完成的頭幾天,我都拒絕用這個淋浴間。

其實我們最應該處理的,是廚房。因為我們的烤箱效能很差。若用食譜上的溫度烤指示的時間,往往達不到該有的效果。我不得不提高溫度、延長時間,但往往不是烤過頭,就是不夠熟。根據消費者報導,廚房用具大概十年就該換了。所以我們的烤箱和爐子都太老了。偏偏我們家的爐台型式有點怪,似乎不是很容易換。而改造廚房是個大工程,最好人不住在屋子裡再來進行較佳。最讓人頭痛的,莫過於要找什麼人來做?因為價錢可能差很多,最貴的不一定做得最好。小J有同學的媽媽在家幫人做室內設計,她說曾聽過有做室內工程的人偷掉屋主幾千塊現金,最好找認識的人來做,或者找親友用過的人。可是我們上哪認識這種人呢?跟附近認識的人打聽,大家都想找人,卻都苦無資訊,唉。

前幾年台灣因為都市更新而吵得沸沸揚揚時,有人認為房子不必到三十年就非得拆除進行更新,因為歐美多的是超過五十年,甚至百年的房子。問題是,很多美國人維修房子的勤快程度,不是台灣人能想像的。五年小修,十年大修,這是一般的認知。更多的是每三、五年就到處修補、更新的。到二十年,就該進行大規模的整修了。像上個冬天多雨,春天的時候,很多人家都在修屋頂。

我們附近有戶人家,去年十月開始擴建工程。之後冬天都在緩慢進行。每次經過看著他們空空的屋頂,我總好奇他們的木頭會不會發霉?他們的施工時間是很長,大概到今年八月才看似完成,前後用了十個月,內部是否持續進行,就不得而知了。很多工頭手上不只一個案子,就像我們請的油漆工。當初他信誓旦旦說會在我們回台灣前完成,結果沒有。他總是漆了兩三小時,就把東西散落一地閃人。隔天也沒來。下雨更不可能上工。原來應該三五天完成的工作,他拖了近一個月才搞定。偏偏因為他最便宜,所以附近的人都找他。所以找認識的人用過的包商,不見得是最好的方案。

後來跟幫我們修籬笆的工頭講到我們油漆工的價錢,他就說太低不合理了,難怪是這種品質。聽來他這話是種表態,表示他做的工程是有一定水準的,我希望他的籬笆品質比油漆工的好。他自己雖然會修各種東西,倒也說,他不喜歡住大房子,因為事情太多了。他經歷過1994年的Northridge大地震,他說他們家當時不算非常嚴重,就是門框歪了,廚房碗盤等全砸了。現在他跟太太住在condo裡,外牆等都有人負責,他不必管,他只要管屋內就好。他的手下也會幫忙他維修家裡的一些東西,但事情還是很多。我覺得很有道理,房子面積越大,平日要清理的範圍就越多,之後儲存的東西越多,要維修整理的東西就越多。如果是手巧又喜歡花時間在這些事上面的人,這些挑戰大概都不算什麼;如果不是,住大房子的確就不見得是讓人羨慕的好事了。

2018年到了,老屋再往前跨一步。明年待修的東西應該只會多不會少,希望老天給我多一點運氣,讓我找到合適的人,不用長時間浪費時間在等人、等貨上,然後工程能夠順利進行。日子想要過得舒服,有時真需要點運氣。


由 Debby 發表於 11:54 PM | 迴響 (0)

November 10, 2017

哪來的臭油餅?

從暑假以來,本城多了兩間中餐館,一間賣湖南菜,另一間賣上海菜。前者的菜辣得不得了,完全沒問你要不要吃辣,辣的程度如何,清一色都辣得讓人吃不出其他味道,連肉新鮮不新鮮都不知道,而且辣得我耳朵裏都痛。別說我了,有一半湖南血統的某人都說吃不了,於是我們再也沒去過。但是那裏卻非常受本地的中國大陸年輕人歡迎,排隊等著要吃。這讓我很不解,中國不是有八大菜系,為何中國大陸的吃辣人口有那麼多?

上海餐館的菜則是鹹得不得了,讓人要頻頻喝水,而且讓我很想要個小碗把所有菜都先過水一遍(我這輩子還沒做過這件事),再夾到自己碗裏。我們吃一吃就沒法吃了,剩下的菜全打包回家用水洗過再熱來吃。偏偏這間生意也不錯。這真讓人費解,中國大陸來的人都那麼重口味?

我們心目中口味最好的中餐館的生意,因此受到影響,現在每次去都很驚訝:這麼多空桌?以前生意多好啊!我們每次去都要有心理準備,至少得等個二三十分鐘才有東西吃。現在都不必等那麼久了。

今晚我們就去那吃飯,點了一個小J最愛的蔥油餅。吃到一半,旁邊來了一桌美國人,是一對大約六十歲左右的夫婦和他們大約三四十歲的兒子。那個年輕點的男人看到蔥油餅,便問侍者我們吃的是什麼,還問中文名稱,侍者跟他說是蔥油餅。他就照念一遍蔥油餅,乍聽覺得他發音還可以。但再聽他跟他爸媽解釋,我就要收回前面對他發音的評價。因為他說,ㄘㄨㄥ\就是臭stinky的意思。也許他知道也吃過臭豆腐這食物,但蔥油餅可不是臭油餅,明明就香著呢!我和某人面面相覷,便跟彼此說他弄錯了,蔥是scallions,某人說是green onions,其實兩種英文名稱講的都是一樣的東西,不知道他有沒有聽到。只有臭豆腐是臭的,蔥油餅可不是臭的啊!華人沒吃那麼多臭東西!

由 Debby 發表於 11:00 PM | 迴響 (0)

October 04, 2017

機會無限的美國

快二十年的房子感覺很舊了,再加上某人可能覺得我不夠忙,最近陸續安排修紗窗、修籬笆、修浴室和治害蟲白蟻的人來我們家。

修紗窗那位老先生來的時候,我正好去領團購的蔬果了,沒碰到。其他幾位來工作時,都是我負責接待的。於是我有個意外的發現。

除了來噴藥的那位先生比較年輕,頂多三四十歲外,其他幾位都是六、七十歲,而且他們都是四十歲以後中年轉業,不但轉業,而且自雇,做的是跟以前不同的工作。

例如修籬笆的那位工頭,今年64歲,他本來是學修車,後來開拖車公司。拖吊車輛是一個顧人怨的工作,不管在哪,任何人的車被拖走了,都會很不高興。因此他年輕時要應付一些拿刀槍上門的凶神惡煞。他應該也滿兇的,在yelp上有人給他惡評,別人都是客客氣氣地回覆,他倒是兇巴巴地罵回去。不過他對我們都還挺客氣。因為我們這次請他修我們和鄰居中間的籬笆,我們的鄰居比我們難纏多了,所以他寧可跟我們打交道。

他之所以四十多歲才改行,是因為有次心臟病發,他太太不希望他做這麼危險的工作,整天提心吊膽的,於是他就改行修理房子內外的東西。而且他說,他拖別人的車,沒人感激他。但他幫別人修房子,反而成客戶成好朋友。轉眼他改行有二十年了。

今天來幫我們清浴室磁磚間隙的那位先生,今年67歲,他很快帶過以前做的工作,我現在也記不得了,總之他也說現在這行已經做二十年了,是四十多歲才開始的。他現在就是個一人公司,因為他說自己比較好控制,請人的話,他不知道別人做得如何,可能還得幫忙檢查,太麻煩了。

他聽到我說學油畫,便給我看一位七十一歲畫家的油畫作品,他說他幫忙賣畫,然後用手機給我看那位畫家的作品,報的價都是上萬美金,因為她一年只能畫八到十幅大作品,每幅都是畫工很細的逼真畫風。那位畫家同樣也是中年改行,因為她畫畫的時間是三十年。我聽到他說幫忙賣畫時很驚訝,因為賣畫不容易,一般都請經紀人或交給藝廊打理。他顯然懂得不少這方面的東西才能賣畫,而且他跟我帶過賣畫流程,滿多事要做的,而且得先花錢參加各種art show。於是某人一度傳訊要我幫忙問他知不知道哪裡有鋼琴老師,這是某人現在最想打聽的消息,所以他想亂槍打鳥,不過我覺得他直接去問出身自音樂世家的整脊師較好。

而修紗窗那位老先生,據說大概有七十歲,也是做了二十年左右。之前他不是做紗窗的。

不管是修籬笆、修紗窗還是修浴室磁磚間隙的,這些人都是所謂的戰後嬰兒潮世代(Baby boomers)。按照台灣的標準,他們都該退休,或者準備退休了。但他們看來精神體力都還不錯,做的是出賣勞力的工作,每天案子排得滿滿,行程頗緊湊,完全符合戰後嬰兒潮吃苦耐勞、腳踏實地的形象。而且他們都不只轉過一次行,市場有需求,他們才有工作。

台灣的戰後嬰兒潮世代應是最容易累積財富的世代,美國也差不多,我每次去看畫展,其他的觀眾和買家差不多就是這年紀的人。這些中年轉業的戰後嬰兒潮世代令我敬佩的是,他們身懷不同才藝,才能輕易轉換跑道。同時,這個社會給予各種機會和可能性,只要願意努力、找對方法,似乎都可以開創屬於自己的財富,難怪很多人說美國藏富於民間。美國夢之所以強壯,就是給予一般人這些機會和可能。

不過,這些美國的戰後嬰兒潮世代可能也跟亞洲的戰後嬰兒潮世代一樣,常覺得年輕的千禧世代(Millennials)不夠刻苦。修磁磚間隙的那位先生就跟我說,千禧世代很多都不學人際溝通技巧、不跟人打交道,甚至也不愛出門,只是整天拿著手機按來按去,他們的人際網絡就只有在手機上。他有朋友在北加灣區想找人負責把漢堡肉翻面的工作,一小時二十塊(加州最低工資是十塊)都找不到人,他聽到都想去了,因為年薪至少四萬,很不錯了,但那邊的年輕人卻只想進那些大公司工作,沒人想做勞力活。

做為夾在戰後嬰兒潮世代和千禧世代中間的X世代,我無意去排解他們的歧異,我應該先加緊腳步把這惱人的房子修好才是。

由 Debby 發表於 10:07 PM | 迴響 (0)

July 10, 2016

逛熱門特展這回事

今天跟每年固定暑假帶小孩到加州的朋友約在洛杉磯的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Los Angeles County),正好一週前開始展出翼龍特展,兩家的小孩都是男生,所以我們都進去看。雖然我們是家庭會員,可以免費看展,但由於限制展場人數,所以票上有規定入場時間,必須到時間才能入場。

這個博物館最令人稱讚的,是他們的數位解說和互動設備,這個特展當然也有。最最最受到歡迎的,就是在展場後面的模擬區。這個模擬區有很大的畫面,一共四個,第一和第三個是一樣的,是模擬翼龍抓魚吃;第二個是模擬翼龍吃昆蟲;第四個則是模擬翼龍的飛行動作。只要站在操作區,人張開雙手擺動,就可以看到畫面中的翼龍起飛,彷彿翼龍上身,人龍合一。再加上有任務,所以小朋友都很著迷。其實大人也會喜歡,但大人都會很自覺地讓小朋友玩,不會去搶著排隊。

但這個部份很令人詬病的是,它沒有限制每個人玩的時間。第一和第三個因為任務容易,所以玩的人完成任務後,就笑容滿面地離開。但是第二個難度特別高,我幾乎沒看到小孩玩的時候吃到蟲。所以很多小孩就很不甘心地一直玩一直玩,導致這區排隊時間比其他台互動遊戲長很多,比較小的小孩就會一直抱怨,耐得住的大人會安慰小孩,心裡難免希望工作人員控制一下時間;耐不住的大人就只好帶小孩走了,畢竟不是非玩不可。

台灣來的朋友看到了,覺得很感慨,因為這裡根本沒有畫線,也沒人管著要排隊,但是大家就很自動地排隊,很有秩序地等待。然後就跟我提到吉卜力特展的事。朋友也去看了那個展,她說如果看不夠,其實也是可以重新再排一次。

我聽了規則之後,一點都不覺得驚訝。因為前天我們去Getty Center,現在有敦煌莫高窟特展。我們一到就去領票,因為那個特展同樣控制進場人數。那天是週五,雖然是週間日,但是我們在停車場差點找不到位子停車,當時不到五十個停車位了,應該人很多。不過Getty Center有很多展場,所以不是每個人都會看敦煌莫高窟展。我們領到的票是半個小時後。我們提早到臨時展場旁,前一梯人尚未全數入場,我們因此等了好一陣子,才能跟領到同時間入場卷的人一起排隊等候。因為天氣挺熱的,雖然走幾步就有一個立地大陽傘,還是有些地方遮不到,所以主辦單位貼心地放了一些陽傘在旁邊讓排隊的人取用,在隊伍盡頭放回去即可。

這個展場並不大,因為只有複刻三個洞穴,總共可以觀賞的時間只有十五分鐘,也就是說,平均一個洞穴只能看五分鐘,但實際分配可能略有差異,因為三個洞穴的大小不同。入場前,我們拿到一份展場說明,上方有洞穴編號,下方就是洞裡的藝術品說明,這份資料在出場前要交回。資料拿到後,我們就立刻入場了,其實沒太多時間可以看。緊接著在第一個洞穴只能看五分鐘,或著短一點,因為第二個洞比較大,也許控場人員會分配多一點時間給較大的第二個洞穴。雖然第一和第三個洞都不大,但時間很趕,往左邊、正前方、右邊和正上方看看幾眼,就差不多該出去了。因為下一批人等著進洞觀賞,所以我們只能往下一個洞走,不能回頭走。第二個洞比較大一點,能看的東西稍多,不過若想看完資料再拍個照,其實還是很趕。十五分鐘很快地過去,控場人員導引我們出場後,我有一種看不夠的感覺。若想再看,再取一次票排隊就是。但我知道小孩絕對沒耐心再排隊看一次,所以就作罷。

相比之下,台灣吉卜力展的作法跟敦煌莫高窟展有雷同處,在大排長龍的情形下,展方本來就應該維持一種公平,讓等候的人都有差不多的觀賞時間,免得造成失控的排隊狀況,而影響附近的秩序。台灣一位知名的親子作家看了吉卜力展覽又退票後,在她的臉書寫道:「全世界有哪個展場規定妳一定要按照順序看展覽,不能回頭、不能停留、還要規定妳站在哪個地方看?」我心想,有啊,美國知名的洛杉磯景點Getty Center的敦煌莫高窟特展正是如此。

基本上,逛人多的熱門展覽本來就不能隨心所欲,這應該是一般人都知道的事,這跟去任何人多的地方總是比較容易碰到阻礙是相同的。在自由的市場裡,既然買票,就是和主辦單位形同簽訂無形的契約,同意展方規範展場的規定。如果人多,策展方卻毫無管制,放任場內群眾漫無目的的觀賞、場外群眾無止盡的等待,那才是不負責任、不專業的作法。作為觀眾,如果那麼在意展場品質、能觀賞時間長短等,自己在出門前就該先弄清楚規範和其他人的經驗,不喜歡當中的某些部分,就不要買票入場就好。還有,在沒有逛過全世界展場前,請不要論斷別的地方沒有這種情形,否則會讓知情的人覺得很可議。跟別人花一樣的錢,卻要求有跟別人有不一樣的待遇,是一種奧客的行為。沒花錢看了展覽,事後卻用淺薄的見識誤導大眾,更是奧客中的極品。

由 Debby 發表於 09:36 PM | 迴響 (0)

May 24, 2016

美國的學校制服問題

前些時候跟對面的台灣太太聊到我們家小孩念的公立科學小學學生要穿制服這回事。她說:「穿制服好啊!省錢!妳不知道,我們家女兒每天早上為了要穿什麼衣服,都要弄半天。以後妳就知道了。」她說的顯然是現在上六年級(本地初中一年級)的大女兒的狀況。

事實上,小J這年穿制服,並沒有讓我省錢。別的不說,他的新外套穿了兩三次就掉了,找也找不回來。他們學校的失物招領處有兩個,每一個的制服外套等衣物都堆得跟山一樣高,在戶外的那個很髒,風吹日曬雨淋不說,衣服上老是有不明的顆粒,我看了都不想把手伸進去翻找。以前學校的失物招領處在室內,東西也沒那麼多,要找外套也容易多了,因為每件都不一樣。現在全校學生都穿制服,衣服上也沒有學號的問題就是,別人拿錯了,也沒人知道。在失物招領處裡,幾乎都是很舊的外套,少見新的外套。

幾次之後,我跟小J說,穿制服外套,弄丟了都找不回來,乾脆穿雜色外套好了,我之前看到好些人都沒穿制服規定的顏色。小J說不行,老師說只能穿黑色、白色、綠色和咖啡色的素色外套,上頭不能有圖案,不然就不能進教室。後來再去他們學校一看,似乎大家都規矩多了。看來校長和老師叮嚀後,大家就比較規矩。我最後只好去買可以燙在衣服上的字母,在胸口處把他名字的縮寫燙上去。但是不是所有材質的衣服都能燙,我一沒注意,就把一件不能燙的外套燙壞了。只好自我安慰:這樣很容易辨識,應該就不會有人拿錯了。

說起來,這個學校算很客氣了,因為他們學校制服規定的綠色,是墨綠色,但我看過有學生穿不同綠色的外套,或者褲子偏土黃色,而不是卡其色的長褲,倒也沒事。師長一再地對學生宣導、在電話語音和電子郵件裡和家長溝通等,都是維持學生遵守規定的重要因素。

但不是每個學校都這麼寬鬆的。同樣在美國,去年紐澤西州一名八歲女孩,因為穿了不是制服規定的凱利綠上衣到校,於是被罰當日不能上學〔suspended for one day〕。這項處罰算是美國學校裡很嚴重的處罰,雖然不是每個小孩都愛上學,被罰不能上學卻是另一回事。〔N.J. student, 8, suspended for wearing wrong shade of green uniform

對制服很有意見,近來大力抨擊,甚至想廢上學穿制服制度的桃園議員王浩宇,曾在4月27日在臉書上寫道:
這個孩子就要被退學了。

只因為把褲子改窄、天氣太熱外套不想拉拉鍊等早就不該存在的威權校規,學校就要毀了一個孩子的未來,讓他沒有機會繼續受教育。

在美國,這個孩子不但什麼問題都不會有,甚至會因為懂得打扮自己而被老師誇獎、被同學欣賞。把褲子改窄,So what? 哪個老師小時候不穿喇叭褲? 統一整齊,這到底是學校還是軍隊?

我看了很納悶,這位在美國念過書的議員,只需要動動手指,打開搜尋引擎,然後在鍵盤上敲幾個字搜尋一下,就可以知道,美國小孩,從五歲到十八歲,因為違反學校的服裝儀容規定〔就算是穿便服,一樣有規定〕,而被罰不能上學的例子,比比皆是。美國一樣有公立學校學生穿制服,像我們家小孩念的小學就是。這則臉書給的是錯誤訊息,一方面顯示他沒做功課,另一方面則是誤導大家覺得美國就是他說的狀況,完全把台灣比下去。但事實上,美國人並沒像他說的那麼隨便。他說的,完全是基於距離和不了解產生的美感。

在5月25日的臉書上,王浩宇又寫道:「在美國,黑T-Shirt、牛仔褲、項鍊、油頭是高中生的正常衣著,同樣的衣著在台灣卻被視為叛逆的象徵,學生不但得被駐校軍人刁難,還得面對社會各界異樣的眼光,被保守人士打成壞學生。

台灣人的到底有沒有想過,我們的教育輸在哪裡?教育部推動美感教育、尊重多元差異,為什麼永遠只能是口號?

我看了又無言了。他如果清楚美國校園的服裝文化的話,應該會注意到,美國高中曾有學生穿被學校認定有問題的T-shirt,而被罰不准上學。這些學生或多或少覺得很無辜,他們不見得有學校認定的那些問題〔種族歧視、加入幫派、和槍枝有關等〕。但學校就是學校,學生既然入學,就得遵守學校的規範。

真的嗎?隨便列幾個好了:

One of six girls suspended for N-word T-shirts photo apologizes, says she is not racist
女學生穿印了N字的T-shirt被罰

High school student suspended for refusing to remove NRA T-shirt
高中生因為穿印有NRA字樣的T-shirt被罰

Union Parish Students Suspended for Wearing White T-Shirts
高中生因為穿白上衣而被罰

Student Fights Back After Suspension Over Pro-Gun T-Shirt

其實看多美國這類新聞,就不會覺得美國是個很隨便的地方;相反地,甚至會覺得美國人挺嚴格的,有時管挺多,跟王浩宇那類台灣人想的不一樣。

我覺得王浩宇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套在別人身上,一面罵規定穿制服不民主,但又用不見得民主的方式,企圖改變制服文化,把支持制服的人都當保守份子、認定他們是社會進步的阻力。但他自己的世界觀真的就正確了嗎?我甚至可以在他的言論裡感受到他對傳統體制的怒氣,像是體內有一個沒長大的小孩,動輒要用反抗、叛逆的方式,顯示自己的存在。或許他應該先讓內在小孩長大,才能用成熟一點的態度和視界去做他的工作。

前年德州有所高中因為學生不遵守服裝規定,罰170個學生不能上學,之後造成學生暴動。因為美國有規定老師不能碰學生,既然無法控制場面,於是警察進入校園制止暴動。〔Students rebel, police called after 170 high school students suspended for dress code

現在該校的服裝規定前言寫道:"The District maintains dress and grooming standards because it believes that students who dress and groom themselves in a manner considered acceptable and appropriate by the community will become
more responsible citizens of the community.
(本校區之所以有服裝儀容規定,是基於認定學生若用合宜且適當的服裝儀容表現禮貌,被社群認可,未來能成為較有責任感的公民。)

The District believes that the business of school is student learning and that school dress and grooming standards should support that purpose, as well as promote a safe, orderly learning environment.
〔本校區認定學校的職責所在,就是讓學生學習。而服裝儀容規定,就是幫助這個目標,同時促進安全秩序的學習環境。」

Further, the District believes that one worthwhile goal of a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is learning that different situations require different modes of dress and behavior. School is a place of business, not a social club.
〔更進一步,本校區認為,全面教育裡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學會在不同的環境裡需要穿著不同的服裝和採取不同的行為。學校是個正經嚴肅的地方,不是社交俱樂部。〕

Therefore, the dress and grooming of a student should reflect the serious intent of one who is going to work with an important job to do."
〔因此,學生的服裝儀容應該反映他們對待學習的認真態度。〕

我想其他學校的校長老師也會同意這段前言。台灣人到美國後,多半會感受到美國人普遍比較守法。這種守法的態度並不是突然有的,而是從小慢慢培養,遵守學校的服裝儀容規範,就是一種守法態度的養成過程。

其他不用穿制服的學校,同樣有自己的服裝規定。美國很多中學生因為服裝不得體,而被罰不能上學。除了前面例子提過,穿著有種族歧視、有幫派嫌疑的衣服外,另一種就是過度暴露,例如上衣太透明〔露出內衣〕、穿太暴露的上衣、裙子太短等。

學生該穿什麼衣服上學?這問題不只是在台灣,在美國同樣是個會被關注的話題。每次有學生因為服裝被罰不能上學,新聞披露後,多少會引起一些的話題。例如以下的「裙子太短」案例:

Student Body President Slams Her South Carolina High School After In-School Suspension for This Skirt
學生說法

Beaufort High principal responds to students' dress-code rant
校長回應

中學生難免有叛逆、反體制的傾向,但這階段同樣是他們要學習走入成年期、認真面對未來的一個階段。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中學的校長老師,應該都花不少時間面對和溝通學生的服裝問題。會被認定為保守派的教育界人士,恐怕不算少,難免增加與學生間的衝突。但是我看了許多討論之後,發現許多美國人最後會說,規定就是規定,你有選擇離開這個學校的自由,一旦選擇留在這個學校,就是要遵守規定。

看來,這世界比我們想像地,似乎保守的多?

由 Debby 發表於 08:39 PM | 迴響 (0)

May 16, 2016

主動出擊

我的學校義工工作到上週,宣告正式結束。之前每次想報名課程,總是因為跟我的義工工作時間衝突,而失之交臂。現在距離學期結束還有四週,於是我早早就準備好這週要開始上一堂用水彩畫花卉的課程,為期四週,正好在小孩上學最後一天結束。上個月我寫信問老師要準備哪些材料,從老師列的材料來看,這不是一堂傳統的水彩課,而像是用水彩製作卡片或其他裝飾品的課程,但我並不在意,早早就買好材料,等著上課。我唯一沒做的事,就是報名。因為上個月開始,小孩的暑期課程陸續開始報名,為了減低付款壓力,我不想太快把所有課程一次報名,於是拖到上課前一週。

出乎意料的是,等我要報名時,我才發現沒辦法報,只剩下後補的份。這堂課居然額滿了?我在電腦前呆若木雞,不敢置信。為何藝術中心的藝術課程報名人數少的可憐,經常有課開不成。而成人學校的課居然會額滿?

今天去老人中心上畫畫課時,我問婆婆之前有沒有報過哪堂成人學校的課是額滿的?她說沒有。她覺得我想上的那堂課的老師應該很好,才會那麼熱門。

我覺得這次如果上不到這堂課,我可能要等一年才能上了,因為九月開始,我的義工工作又要開始,到時恐怕又是一堆時間都不能排課,義工工作一直要到明年快暑假才會結束。本想寫信問老師能不能收我,後來又覺得問學校可能比較好。

下午索性打電話去問成人學校的課程負責人,這堂課是確定額滿了嗎?她說是額滿了,十五人。我說我真的很想上這堂課,我想知道老師還會再開同樣的課程嗎?秋天有類似的課嗎?她說這個老師秋天開的是英文花體字的課程。她後來說,我先把電話留下,她可以問問老師能不能加開一個班。

不到半小時,另一個人打電話來通知我,課程負責人問過老師,老師同意我報名。我開心地不得了,立刻在電話裡完成報名手續。

這不是我第一次主動出擊而且成功的經驗。前年幫小P報一間preschool時,前面波折重重,最後也是親自帶小孩跑一趟,才辦妥這件事的。

那間preschool在小J念preschool的最後半年,我曾想讓他轉去。園長本來說有個小孩快要搬家,等他離開,名額空出,就會通知我們。但是到小J念完preschool,我們都沒接到任何通知。

小P要念第二年preschool時,因為原本學校的四歲班上課時段是中午到下午,我不喜歡這種安排,小孩早上精力充沛的時候都不能上學,所以盤算要讓他轉學。正好一個台灣媽媽告訴我,我本想讓小J去的那間preschool即將搬到山上,會加收人。我那時便打電話說要報名,園長說要等九月中他們搬家後才能收人,但是我們是某公司的員工家庭,所以有優先權,而且可以免註冊費。那時是六月初的事。

一直等到九月初,都沒有消息。去他們的新址一看,居然沒動工。打電話問小孩何時可以去上課了嗎,他們說要延到十月初。之前給我消息的台灣媽媽,早就把女兒送到另一間preschool了,還跟我說她女兒每天都快樂得不得了。等到十月初,還是沒消息,她們的網頁則說延到十月中。但是到十月中,依舊沒消息。再次探訪他們的新址,施工中。此時學校網頁依舊說十月初搬家。這時其實我有點心慌,因為小P都沒事做,成天說想上學,最後只好讓他回去上原本的學校。原本學校的老師說,她有個朋友也等那間preschool搬家,以便把小孩送進去。那段時間我被這件事弄得很心煩,覺得我老是碰到歷史重演,因為小J四歲多的時候,我們就在等這間學校的名額;沒想到小P四歲多時,我們仍在等這間學校的名額。

一直到十一月中,偶然間在送小P上學時,碰到某人的無錫同事的岳母。某人同事的岳父岳母這些年來一直輪流來幫她們夫妻看小孩,但這對老人不會英文,我經常幫她們跟老師溝通,所以她們看到我都覺得很親切。那天老太太不知怎麼,跟我聊到她的外孫女要去上那間剛搬來的preschool了。我問,已經搬來了嗎?老太太說,搬來好些日子了。我心想,那學校怎麼沒通知我們?而且我們還比某人同事先去報名的。那天放學後,我就帶著小P繞過去看看。

平時打這間preschool的電話,十次有九次都是無人接聽的狀況,想找到人講話,非得鍥而不捨地繼續打才行。那天我們倒是幸運,站在門口就正好看到她們的園長。園長門一開,我立刻說明來意,她讓我們參觀一下教室,小P似乎還挺滿意那裏的環境,他兩歲多的時候陪哥哥去過這間學校的舊址,當時就比哥哥還如魚得水。園長之後讓我們到辦公室一談,問我說要不要先考慮?我立刻說不用考慮,小孩很喜歡這裡,我們早就打定主意要讓小孩來,我想當場報名。然後她往桌上的文件一看,說我們就在她準備要通知名單的第一個,正好我們就來了。我心想,最好如此。

不過小P沒有立刻就轉到這間學校。那年我們要回台灣,所以從台灣回來後,他才正式入學。這件事才算真正的塵埃落定,前後歷時近七個月。之後有天早上送小P到他們學校附近的停車場時,一位開白色BMW車的美國媽媽過來說,她每天送小孩上學都看到我的車,我們出門的時間差不多,開車的路線是一樣的,於是過來打招呼。我看看她身邊的男孩,又問了幾句,確認她的小孩是小P在原本學校的同班同學。我問她,小孩何時轉過來的?她說十月多就來了。我聽了心中難免對這間學校有所微詞。

事後我跟某人說,如果我沒有親自跑一趟,不知道他們是否真的會通知我們?我們沒有答案。不過對美國人,就是要主動出擊,而且要表示強烈的興趣。雖然電話和電子郵件很方便,「見面三分情」,這句話對美國人也適用。當然,禮貌是一定要有的,就算對方的做法不見得讓我們滿意。我其實搞不懂台灣那套用大嗓門和惡劣態度爭取權益的邏輯,偏偏台灣的店家吃那套,把自尊都丟了。對美國人來說,對羞辱自己的人,沒報警就不錯了,還幫他們,想都別想。

由 Debby 發表於 09:10 PM | 迴響 (0)

December 08, 2015

對槍過敏的美國校園

八月底開學至今,小P的老師已經跟我們說過兩三次他不恰當的行為,包括在老師講話時,很大聲講話、打女生、去玩老師的搖鈴等。每次問他做那些事的原因,他都說是別人先,所以他跟著做。昨天去接他放學,老師又跟我說他做的「壞事」,這次是他用手比手槍的手勢,然後對著一個男生和一個女生做發射的動作。

回家的路上,我問他為什麼做那個動作?他說是星際大戰。我又問,只有他一個人這樣嗎?他說,是M同學先的。我聽了就想嘆氣,這小子真是一個典型的跟隨者,老是喜歡跟別人瞎起鬨,然後就惹事了。對這種小孩,孟母三遷真有必要性,不然我們家很少看電視,也沒讓他們看星際大戰的電影等,他們原本不知道星際大戰為何物。其實我也不知道星際大戰裡是否真有打槍的畫面,我也沒看過星際大戰,打槍跟星際大戰有何關連,我一點都不清楚。不過,只是用手做打槍動作,而且明顯只是在玩,就被規訓,美國校園現在似乎有點太敏感了些。

記得今年六月,在preschool最後的幾天,有回我去接小P時,看到他們老師很嚴肅地跟他們班一個男生說,絕對、絕對不可以帶類似槍的東西到學校,玩具槍也不可以。因為那個同學帶了一把橘色的塑膠水槍上學。我對這點沒有問題,因為很多玩具槍做得的確很像真槍,在這個槍枝合法、賣槍的店比超市還多的國家,不要隨便把會讓人誤會和害怕的玩具帶到學校,對大家來說都比較安心也安全。

正因為這個國家在憲法裡保障人人擁槍的權利和自由,而槍枝又是那麼危險的東西,我們不能因為孩子小就不注意這個議題。在小P上兩歲班的時候,老師就很認真地提醒所有的家長,小孩去別人家玩之前,我們應該問清楚三個大問題:有沒有狗?有的話,有沒有綁好?有沒有槍?有的話,是否鎖好?有沒有游泳池?有的話,有沒有圍起來?在沒有確認對方的環境夠安全之前,不應該隨便讓小孩去別人家。

然而,孩子只要上學,就不是在無菌室裡成長,有時我們無法掌握他們的成長變化和遭遇,孩子越大,越是如此。今天下午在臉書看到地方報提到,鄰城有個十七歲女生因為在twitter宣稱她要帶槍到一所高中去槍殺那裏的人,被舉報後,已經被逮捕。有人回應說,沒人能忍受心愛的家人失去生命,感謝警方對待此事如此嚴肅。另外一個人說,讓她成為負面教材,讓小孩都知道這種事絕對不能拿來開玩笑。但是也有人說,他的兒子在放學後被人痛毆,而且被威脅,他卻找不到警察處理此事,感覺不太對。

這讓我想起,我們這裡的小學之前也有四年級的學生帶玩具槍到學校威脅同學,同學報告老師後,警察就到學校了。下文如何,我們不知道,但是已經讓很多家長嚇到了。

追根究柢,這些小孩的問題顯然出在憲法上,以及擁槍團體龐大,畢竟槍不是未成年人買得到的。小孩會拿這種事來威脅同學,顯然都是因為知道槍的殺傷力。而大家會害怕,是因為沒人能確定對方家裡是否真的有槍。如果是在台灣那種只有軍警等特殊行業人士才有槍的地方,大家需要因為這些不可能是真的話而緊張兮兮嗎?老師會因為小孩做個打槍的手勢而不高興嗎?

距離此地兩小時的San Bernardino發生死十四人的槍擊案後,八歲的小J要我幫他買防彈背心。我跟他說:「別鬧了。」他說:「我很認真。」誰會想看著自己小孩穿防彈背心上學?感覺好像送小孩出門,就是預備他要送命一樣。我沒辦法忍受這種想法。後來看到一則新聞「槍擊案後 美父母紛紛給孩子買防彈背包」,又看到"Preparing for shootings a part of campus life in California" (做好槍擊是校園生活一部分的心理準備),心裡充滿無限的擔憂,難道我也要加入幫小孩買防彈背包或背心的行列?我以前認為只有在中東那些地方才要準備面對隨時發生在身邊的災難。不過統計已經說了,美國在2015年,平均一天一起槍擊案,這數字未免有些可怕。我們每個人似乎每天都免不了陷於危難或家人陷於危難的那一天。

這問題對我們這種無論如何都不會買槍的人來說,越想越無力。只能祈禱,下一屆總統能有魄力解決這個可怕的問題。沒有人有辦法承受校園槍擊案的悲劇,畢竟我們是送孩子到學校學習,不是送小孩到學校喪命的。

由 Debby 發表於 10:24 PM | 迴響 (0)

August 20, 2014

在運動中看另一個世界

前不久跟失聯多年、住在荷蘭的朋友聯絡上了。她曾經住在東南亞多年,對東南亞某國有深厚的認識,後來習畫後,畫筆下也是我們不熟悉的東南亞世界。曾有文評家說,要論台灣的女性旅行文學,不能不提她的作品。不過,她多年沒有新作,舊作大概也陸續絕版。現在若問年輕一輩,她們是否認識甚麼寫邊疆文學的作家,說不定報出來的名號是我改念人類學的大學同學。

在網路上找到朋友的時候,最讓我詫異的,莫過於她的網站上放了許多她畫運動中人們的作品。她的人生和關注顯然轉了很大一個彎。因為時差和各自的忙碌,我還沒有機會問她何時開始大量關注運動的,不過我想與年紀多少有關,她比我年長十多歲,身體總會用各種方式告訴我們:活著就要動。

聯絡上之後,她很快就傳了篇差不多一萬字的德國馬拉松觀察給我。看了之後,最大的感想是,各地的文化有很大的差異,她用一個不同的角度切入,挺有意思。可惜台灣的讀者慣於讀輕薄短小的文字,我以前工作的部門大概也只收一千字上下的文稿。再加上台灣年輕人喜歡小確幸,對大世界沒興趣,這文大概沒甚麼機會在台灣面世。也許只有中國大陸的一些網站或雜誌可以刊登這麼長的雜文了。

不過我也因此想到我在南加州觀察的一些運動現象。

去年開始,因為背痛肩頸痛及網球肘,我經常去看脊療師。他每次都會教我一些復健動作,同時也鼓勵我每天至少花半小時去運動。他說,從三十五歲左右(或許晚點,或許早點,因人而異),如果不運動,每個人每年至少會流失3%~5%的肌力。運動是決定中老年生活品質的一個關鍵,有些人因為不運動,一場大病可能就使他們迅速老化,甚至不再能自由行動;而那些運動的人,老化的速度相對和緩,就算生了病,也不至於一下就失去行走能力。

因為我的背部狀況,他不建議我慢跑,他要我快走半小時,而且只能在平地上快走,不要再坡地上快走,免得增加脊椎的負擔。走平地這點很難達成,因為這裡很多山丘,離開家門後,路上經過高高低低的地面是免不了的,不過我盡量找坡度不高的地方走。早上把兩個小孩都送去學校後,我有時間就趕緊衝出家門去快走。這一走,讓我發現加州跟台灣真是很不一樣。

在台灣,跑步幾乎可說是年輕人的專利,中老年人比例很少。加州倒不是,男女老少皆有。不管甚麼時間,人行道上似乎總有人在慢跑,我很少在快走的路上不碰到一個慢跑的人。這裡是個人口不算多的小城,這樣的隨機數量讓我猜測,這一帶的有運動習慣的人不少。此外,我開車去山上的學校接小孩時,經常看到一個穿短運動上衣、短褲,然後把金髮綁成辮子的女性慢跑,她慢跑的路線非常長,我從山上到山下都看過她的蹤影。本來以為是個體力好的年輕人,後來有機會看到她的正面,才發現她並不年輕,但是靠著慢跑,她的體態很迷人。也曾看過我們家附近有個媽媽,一早就推著雙人娃娃推車,邊推小孩邊跑步。她跑的步線也很遠,還經過頗大的一個長坡路,這讓我由衷佩服,她不只腿力驚人,臂力也很強,畢竟跑步型的雙人推車重量比一般型的稍重,要一路推上至少十五到二十公分的上坡路,臂力不夠的人不敢這樣跑。

至於男性跑者,通常會吸引我的,往往是那些身材修長的年輕跑者。也曾看過大肚男跑步,不過我就沒多看一眼了。

在台北路上碰到其他跑者或運動的人,一般人大概不會打招呼。但在我們這個南加小城,跟往常一樣,迎面而來的跑者若彼此有視線交集,即使是陌生人,即使喘得要命,也會說聲早。當然,不打招呼的也有。不過每次打完招呼,都讓我有種碰到志同道合的人的感覺,跑不孤,必有朋。

此外,送小孩到活動中心上學時,我也看到不少老人聚集在公園裡的不同角落打壘球或網球。前些時候幫小孩找公開的網球場,才發現這裡打網球、羽球的人在一些網站上會列出自己的練習時間和地點,這樣比較好找球友,就跟打牌的人非得找牌搭子一樣。

對這些感受更深的,應該是我進入古稀之年的公婆。他們去年發現住家附近有個挺大的運動公園後,就每早去報到,總會遇見很多老人前去從事不同的運動。他們住在洛杉磯時,家旁就是公園,但那邊沒這一帶有這麼好的運動風氣,再加上年紀增長後深刻感覺歲月的無情,所以他們搬來這後,運動的頻率比以前高。去年夏天,為了帶孫子適應水性,他們便開始常去社區游泳池報到。四十幾年都沒游泳的公婆,突然發現游泳的好處:身體的一些疼痛消失、睡眠品質改善、宿疾減輕了。他們有天看孫子上游泳課時,發現最遠處的水道有位至少六七十歲的老太太一趟又一趟地游著,婆婆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念頭,後來也去報了私人游泳課,我猜她是那個泳池最資深的學員。她本來跟我一樣,雖會自由式,但不會換氣。上完八堂課後,她學會了。今年夏天,她又去上游泳課,學會了仰式。所以她最近問我好幾回:「不是也要學游泳嗎?」我很想啊,但沒人幫我看小孩,只能等小孩上學以後再說。

前些時候看研究所轉念社會,現在從事政策研究的學弟寫的文章,他提到美國老人的失能率下降,我腦海裡浮現的,就是那些穿著運動服的老人。

我剛來美國的時候,常在超市碰到買一車電視餐盒的老人。那些電視餐盒特價時,一盒不到五美元,算很便宜,但營養價值恐怕不高。那些老人看來也都有病痛,甚至有體重問題。後來鄰城的農夫市場開張後,近年週日都會在那看到很多注重飲食的老人。那裡是個房價高、名車多的城,我第一次看到勞斯萊斯,就是在那個農夫市場。有回經過一個有機菜攤時,聽到一個至少五十歲的精瘦男人跟菜飯說他有做瑜珈云云,低頭看到他用自己的環保包裝了一大袋的蔬菜。頓時我就有個體悟,越是有錢的人,越懂得運動和飲食的重要,只有靠這兩項,才能確保老年時,生活有品質,生命有格調,而且金錢不會輕意流入醫生口袋中。走有機路線的Whole Foods也是,顧客裡總很固定有一批老人。其實別說老人,怎麼吃、怎麼動,同樣決定我們這些步入中年的族群的生活品質。

看到學弟文章裡提到日益嚴重的台灣高齡化問題,如果可能,我認為台灣的地方政府應該設立一些室內的運動場所(蚊子館重新裝潢也可以),讓運動不受限於天候。而且可以開設各種運動課程給五十歲以上的人,或者補助開設這些課程的私人機構。經費充裕的話,四十五歲以上就可以納入,因為這年紀的人如果年輕時太揮霍身體資本,此時已有慢性病,不然也開始發福、身材走樣,再不運動,只會惡化更快。想要降低老人失能率,向下紮跟絕對是必需的,越早開始,成效越顯著。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讓社會大眾覺得老人從事真正的運動是應該做的事,不能只是走路、爬山、甩甩手而已。那些從事比較特別運動的老人要被看見,激發其他人加入,也讓大家覺得稀鬆平常,不要用異樣眼光看待。簡單地說,就是宿造正面且良好的老人運動風氣。開始運動之後,老人們應該會跟我的公婆一樣,發現人生原來有不同的樂趣。而且嘗試新東西、學習新運動,對大腦都有活化的作用,應該有助於降低失智率。

至於老人的飲食,台灣向來不乏各種健康飲食風潮。關於吃,台灣人知道得很多;相比之下,關於動,台灣人知道的不夠。

對一個從不運動到開始運動的人來說,這過程會讓人看到另一個不同的世界。生活因為這一點的改變,就可以變得很充實、很精彩。只要規律地往前邁步、揮動球拍、划水等,就會看到世界與生命一點一滴地往前延展。

由 Debby 發表於 09:09 PM | 迴響 (0)

June 21, 2014

校園危機不是遠在天邊

放暑假的前兩天早上九點多,學校突然來電。接聽前覺得奇怪,我以為是小J生病或受傷,學校要我去接回來,但我真不認為他那天出門前有生病的跡象。接起來之後發現是校長打來的,校長說上週她有事請假,雖然發生一起事件,學校仍很安全,請家長不要擔心。心中警鈴大響,這是甚麼狀況?立刻上網搜尋新聞,沒有結果。

接小孩回家時,才從同社區的一位女兒念三年級的印度媽媽口中得知,上週有個四年級男生帶真刀到學校,威脅另一個小孩,而且說他還會帶槍來。被威脅的小孩去報告,警察還來了學校,帶刀的小孩於是被通知家長帶回。這裡學校最嚴厲的處罰就是取消受教權,所以他從那天到放暑假前就不能上學,這跟台灣那種學生犯大錯就記大過要留校察看的處罰方式不同。我很好奇他的家長有何反應。消息靈通的印度媽媽說,他們家是最糟的家庭,那個男生的哥哥現在念國中,也做了一樣的事,同樣被遣送回家。校長發布電話語音訊息當天,他們雙親之一到學校跟校長談話,但結果如何,至今不得而知。不過這消息對我們的確有很大的衝擊,畢竟美國才剛發生過幾件校園槍擊案,最可怕的畫面都在我們腦海上演一遍。

既然校長在早上九點多學生在校的時間,發送語音訊息到所有學生家庭的電話裡,想必是不想在小孩面前談論這件事。我們因此也都避著小孩講,我用手機傳訊給某人,告訴他這件事。沒想到晚上某人回家後,小J居然語帶幾分興奮地跟他爸報告這件事,因為誰誰的哥哥或姊姊在四年級,「所有的小孩都知道這件事」。某人冷冷地要他別講了,因為弟弟在旁邊聽呢。小孩對這件事的想像和感受恐怕跟我們很不一樣。我們還沒想好要怎麼跟小孩談這件事,只好冷處理。

告訴我這件事的印度媽媽說,那個學生九月後還會來上學,是校園安全的一大隱憂。不過,做為兩個男孩的母親,我不想對那個犯錯的小孩那麼殘酷。他不過十歲、十一歲左右,那麼早就認定他是一個壞孩子或更糟糕的人物,恐怕會毀了他一生。但我真誠地希望有人能夠導引他到正途上,如果他的父母不能,希望有宗教力量或其他人能夠幫助他們。

而我們能教孩子的,無非是善待他人。有時校園衝突只是來自一些人際糾紛,如果能夠避免那些糾紛,也許就能躲過一些災難。

這個小事件讓我開始警惕:校園危機並非遠在天邊,可能隨時就發生在眼前。


由 Debby 發表於 10:14 PM | 迴響 (0)

February 04, 2014

虛驚一場

昨天接小P下課後,照例去Trader Joe's買東西。因為他越來越重了,所以我最近都沒讓他坐在購物車上,他因此跟著我一起走。沒想到,到肉類的貨架前,突然有個長髮女人衝過來一把抱住小P,然後問他:「你還記不記得我?」

這是誰啊?

我睜大眼睛望著眼前這個人,想知道她是誰、想對我的小孩做甚麼,直到她回頭我才認出來,原來是我們去剪頭髮那間店的緬甸老闆娘L。

小P從一歲多就去L的店裡剪頭髮,只要L在店裡,她都表現出很喜歡小P的樣子,老是說小P很可愛,甚至表示願意幫我們看小P。前不久某人自己去剪髮,L跟他說很久沒看到我們家小孩了,很想念他們,要他們去剪頭髮。可是他們明明才剛剪三個禮拜而已。

雖然講到自己的小孩,身為父母都是不客觀的,癩痢頭的兒子是自己的好,不過我對別人對自家小孩的稱讚向來不是太認真。生意人的嘴皮工夫本來就比一般人好,見人說人話,這是一定的。而且在美國這種有許多族裔的國家,到處都可以看到長得像洋娃娃一樣的小孩,亞裔的五官相比起來沒那麼立體,看起來總是差一截,所以我以往對L的話總是一笑置之。不過看到她居然可以大老遠衝過來抱小P之後,我想她也許真的覺得小P很可愛吧。

對L的行為感到震驚之餘,回家的路上就開始跟小P耳提面命,要是有家人以外的人趁我們不注意把他抱走,一定要趕快大哭大叫,引起其他人的注意。過去由於覺得這裡的治安還不錯,這裡的人也都很尊重父母的監護權,我們一直沒教小P關於保護自己的常識。然而三歲小孩屬於很容易被扛走的階段,不得不特別謹慎。以前某人就跟我討論過有小孩之後,最悲慘的事是甚麼,毫無疑問,就是小孩突然不見,從此不知死活,不知小孩過得如何。我可不願意這種事發生在我們家。

跟台灣相比,美國的人對小孩很好,那種好並不侵犯父母的監護和管教權,也不會讓小孩不舒服。在台灣會發生不熟或甚至陌生的大人塞糖給小孩,以示友好,但這裡的人通常會先問過父母行不行。有些台灣人看到陌生的可愛小孩,可能會順手摸一把,在美國通常不會發生這種事,L是我碰到的唯一特殊案例。我們帶小孩去過很多地方,碰過很多人,那些喜歡小孩的人最多就是蹲下來跟小孩擊掌,沒有更進一步的身體接觸了,只有認識且熟識的人可以在我們和小孩同意下和小孩擁抱。來自亞洲的人在這方面的觀念相去甚遠,幾年前曾有中國大陸留學生在美國遊樂區打工時,看到一個小孩長得很可愛,情不自禁親了一下,惹得小孩的父母對他採取法律行動。所以當我發現那個沒問過我就抱住小P的人是誰後,心裡暗想如果她再過份一點,我們就不再光顧她的店了。

我們結帳完到停車場時,L和她先生也隨後出來,她把她們的賓士休旅車從停車格倒車出來開到車道上後,突然看到前方有熟人,然後就跑下車去聊天,車也不移走,就這樣硬生生地擋在車道上。我停在她們的斜後方,因此被卡住,沒辦法離開,最後只得先倒車一點到她的視線裡,然後跟她打手勢表示我被擋住。唉,亞洲人!我完全相信加州的交通比其他州混亂,是因為這裡的外來移民和外國人比其他州多的緣故。而這次的事件讓我發覺,不只交通,很多方面亦然。

由 Debby 發表於 09:48 PM | 迴響 (0)

October 25, 2013

終於感受到中文熱

幾年前在台灣的媒體上看到「中文熱」一詞時,一頭霧水,因為身在南加州的我根本感受不到。但是這兩年陸陸續續聽到的一些消息,我終於感受到中文熱了。

去年帶小J去上音樂課時,碰到一位美國媽媽。她發現我們是華人後,就問小J有沒去上中文學校,因為她兒子也去上中文學校的四歲班,還鼓勵她兒子跟小J用中文打招呼,。看著她們的白人臉孔,我很納悶地問,她們家族是否有華人?她說沒有,只是她先生做業務,常去中國出差,認識很多中國朋友,會說中文,所以也希望小孩會說中文。後來才知道四歲班是此間中文學校最大的班,不只人爆多,光候補的人就有二十多個,足以再開一個班了。

今年九月,更聽說有一大批美國小孩一起報名上中文學校的四歲班,連小J上的正體中文班也來了完全不會中文的美國小孩。看來這些人都是為了趨勢而來。以前去中文學校,放眼望去感覺都是爸媽從中國大陸來的華人第二代,現在則很多非華人臉孔的小孩,連印度人都有。

前不久去台灣鄰居家的聚會,聽明尼蘇達州來的新朋友說明尼蘇達州的公立學校有中英文雙語教學(Mandarin Immersion programs)。今天又聽說這學區排名第一的公立小學在放學後也有中文課。根據世界日報的舊聞,更南邊的爾灣也有公立中小學在放學後開有中文課。

昨天運動時經過住在附近的美國朋友家,發現她們家居然出租了,今天接小J回家時,問了她們鄰居,才知道她為了讓跟小J同齡的老大上中英文雙語的公立小學Broadway elementary school,所以搬到洛杉磯去了。因為她的台灣先生仍在這一帶的公司上班,所以她們九月時通勤,路線圖顯示兩地最快路程為一小時,但早上這一路去洛杉磯免不了會塞車,八點多敲上課鐘,她們卻得在六點出門。老大上學後,她再帶老二、老三開車回家。而且她們家老三還不到一歲。這樣實在很累,所以她們前不久就匆匆決定搬家了。知道之後忍不住佩服,她真是現代孟母啊。

查了資料才知道Broadway elementary school從2010年9月就開始採中英文雙語教學,當時是洛杉磯西區第一間採中英文教學的公立小學。北加也有幾間公私立學校採中英文雙語教學。此外,科羅拉多、亞利桑那、德拉瓦、華盛頓特區、紐澤西、奧瑞岡、猶他、喬治亞等州都零零星星有小學採中英文雙語教學,完整的名單可從此網站下載取得。雖說不多,全美總共也有一百多所。主要是最近三年新增的。

也許因為大家都感受到中文熱了,以往我們以為已經放棄讓小孩學中文的幾位中國大陸來的朋友,今年都帶著小孩上中文學校。畢竟,當那些一句中文都不會說的人,都開始考慮讓小孩學中文時,我們這些華人第一代,既然都有能力和資源,讓小孩隨意放棄中文,怎樣都說不過去啊。


由 Debby 發表於 02:43 PM | 迴響 (0)

December 16, 2012

校園槍擊案後

12月14日星期五的下午四點多, 我們學區的督學來電, 照例是那種電話錄音. 上回他來電是在大選前, 要家長在30號提案上審慎選擇. 這次他要講什麼? 我很納悶, 他應該不會打電話來談小事. 他一開頭就說對康乃迪克州一所小學早上發生的事情感到難過, 我聽兩句就覺得不對勁, 很想知道他指的是什麼事, 沒聽完他的留言就跑到電腦前看新聞, 然後就看到Sandy Hook小學的槍擊案.

這新聞讓我十分震驚與恐懼. 想像那些年幼的孩子在學校裡驚恐竄逃的畫面, 我感到難過與不捨. 他們不該承受這一切, 只因為這個國家的憲法保障人民擁槍的權利, 所以他們寶貴的生命就這樣犧牲了. 我擔心這悲劇可能再度發生, 如果美國政府不管制槍隻, 只要是人多的地方, 都可能發生這樣的慘劇.

在臉書上, 170 Million Americans for Public Broadcasting引用PBS創辦人Mister Rogers的一段話: "當我還小時, 我看到可怕的新聞, 我媽媽就跟我說:" 找找看那些幫助別人的人. 不管發生什麼事, 你總會看到有些人在幫忙別人." 直到今日, 每當災難發生時, 我都會想到我媽媽的這段話, 就感到無比安慰, 因為這世界還是有這麼多樂於助人, 關心別人的好人存在." 這段話當時已經有至少數千人引用到自己的塗鴉牆上, 今天已經累積到八萬多人引用. 也許許多人都跟我一樣, 看到這個新聞後, 除了激動的情緒, 都不知道該跟孩子說什麼.

回頭聽督學的留言, 他說跟本區的警長就防範此事做了初步的討論, 不過細節還要進一步考量. 他也會教育和訓練相關人員以因應這樣的狀況. 心理諮商師希望家長不要讓孩子知道此事, 或看到新聞. 如果小孩看到了, 要誠懇和小心地回應他們, 千萬避免讓他們感受到情緒化的反應和恐懼. 然後跟他們保證, 學校是讓他們學習的安全地方.

學區的反應比很多家長的訊息都來得快. 某人在開車回家的路上, 從廣播聽到一些新聞, 但不是很清楚受害者的數目. 而學區已經把家長該注意的事散播出去. 今天晚上七點, 校長的電話錄音則提到, 如果需要, 可以和學校的心理諮商師談談. 我覺得我需要去跟諮商師談一談. 我這兩三天每看相關新聞, 都情緒激動不能自己, 尤其是下面這段影片:

雖然基督教徒的一些二分法讓我不能茍同, 但這位顯然是基督教徒的受害者父親令人敬佩. 他在這麼悲痛的情緒裡, 不但安慰其他受害者家屬, 還向槍手的家屬致意. 這是我不曾在台灣社會裡看過的.

和我們一樣來自台灣這樣不准人民持槍的亞洲移民都會認為美國應該管制槍械, 甚至禁槍. 但我們不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 不知道這件事是個不能捅的蜂窩. 這是美國人權法案第二修正案賦予的權利. 可能超過半數的美國人都是支持擁槍的, 這是有歷史脈絡的, 為了防止政府濫權, 所以允許人民擁槍, 可以推翻暴政的政府. 不以為然的亞洲人或其他地方移民難免覺得這說法不合實際, 因為21世紀的美國政府怎是人民用槍就可以推翻的? 除非人民也擁有坦克車, 洲際飛彈, 核武等. 然而許多美國人對此議題的心態就跟英國的保皇黨一樣, 認定那是他們的權利, 不容別人剝奪.

受歐普拉賞識的美國當代小說家Jonathan Franzen, 在2011年出版的小說Freedom裡, 探討關於美國人認定的自由的問題. 可是對於槍枝, 他只有這樣草草帶過:" 來到這個國家的人不是為了錢, 就是為了自由. .....這是比爾. 柯林頓很清楚的一個道理--我們無法靠反對個人自由來贏得選舉, 尤其是不能反對擁有槍枝的自由."(台灣新經典文化版 p.420) 他把擁槍自由跟個人自由做了強烈連結, 這是許多美國人的想法, 因此要推動管制槍械, 在美國是非常困難的事. 也難怪有人說, 現在新聞熱的時候, 大家吵一吵, 過了幾週, 就船過水無痕了.

向來反對槍枝的"華氏911"導演Michael Moore在14日當天在twitter上寫了一段話:" 美國步槍協會(NRA)痛恨自由. 他們不希望你擁有把小孩送去上學, 然後期望他們活著回家的自由." 結果被好多人痛罵. 而美國步槍協會就是個會花很多錢去遊說, 以保障或擴充他們權利的超級組織, 當然他們也會說他們代表的是許多美國人的意見.

很多擁槍的人看到這類新聞, 都會說災難發生時, 那些無辜民眾就是沒有槍, 才會遇難. 對這說法最大的挑戰就是這次槍手的媽媽. 她有五把槍, 喜歡槍, 也喜歡打靶, 槍法應該不差, 可是她是這次悲劇的第一個受害者. 不過那些愛槍人士因此就認定槍是不能離身的, 所以他們要推動雖身帶槍, 甚至推動校園裡也可以帶槍. 這做法對我而言, 只是通往更大的悲劇, 我可不希望孩子看到老師持槍和槍手互射, 倖存者不會有更大的心理問題才怪, 那可不是電玩現場! 如果老師帶槍到學校, 我會慎重考慮讓小孩在家自學.

有人在這次新聞下留言說, 持槍就是為自己增加更多被射擊的風險. 從這次新聞來看, 的確沒錯. 最叫人不忍的, 就是那些無辜的孩子和老師, 希望他們能在天堂安息.


-----
R.I.P Sandy Hook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在臉書上發起週一穿綠和白色衣服以紀念這次悲劇的亡者, 因為這兩個是Sandy Hook小學的顏色.


由 Debby 發表於 09:52 PM | 迴響 (4)

October 04, 2012

棒球比賽時會聽到的歌

小孩上課上學後, 我常覺得自己跟這裡的人格格不入, 因為不是在這長大的, 對他們的童歌很陌生, 不會唱也沒感覺. 為了幫助他們學英文和融入環境, 也讓我了解這個國家的教育環境, 所以兩三年多前買了三張CD一套的英文童謠. 小孩在車上時, 他們聽那些歌. 小孩不在車上時, 我還是聽那些歌. 就當作練英文聽力. 上週一帶小J上Kindermusik, 老師提到有首歌是棒球比賽時一定會唱的. 他們唱了之後, 我覺得好耳熟, 我從來不看棒球賽, 以前在哪聽過呀?

後來某人聽了就說, 他車上壞掉的六片CD唱盤裡, 以前就有這首歌啊. 究竟是那張CD, 他記不得了, 可能就是我買的英文童謠. 話說他的CD唱盤滿慘的, 有回剛開車, CD唱盤還在熱身, 忘了是小J吵說要聽某一張, 還是怎麼一回事, 某人在CD唱盤還在熱身時, 按了換另一張CD的按鍵, 因為按錯, 又選了另一個CD, 然後那個唱盤就秀逗了, 因此壞掉, 每回一發動車子, 唱盤就發出CD卡住的聲音, 可憐的羅大佑等老CD就死在裡頭了. 某人的車從此只能聽廣播, 因為他多半聽公共電台的談話節目, 小孩就很悶. 所以兩個小孩假日出門, 有時會為了坐哪輛車而爭吵, 其中一個理由就是"媽媽的車上有音樂(可以聽CD)".

某人的CD唱盤壞掉, 至少是一年前的事了. 而我對這首歌還有印象, 原來常聽這些CD, 多少有潛移默化的功能呀, 如果我這年級還能因此學到點東西, 那小孩應該比我學得多. 這週帶弟弟去上課, 老師也放了這首歌. 回來一查, 大聯盟(MLB)的球季已經在十月三日結束了, 說不定這些老師都是球迷, 所以放這首歌讓大家回味一下.

上面這個縮短版是一般做為童歌的部分, 只是整首歌的其中一段. Youtube上有些針對兒童觀眾做的動畫版, 但是有些畫質和聲音品質不佳. 我滿喜歡Gretchen Wilson唱的這個版本, 青春洋溢(雖然她年紀比我大一些), 老少咸宜.

歌詞如下:
Take me out to the ball game,
Take me out with the crowd;
Buy me some peanuts and Cracker Jack,
I don't care if I never get back.
Let me root, root, root for the home team,
If they don't win, it's a shame.
For it's one, two, three strikes, you're out,
At the old ball game.

Cracker Jack是美國始祖級的垃圾食物, 1893年就出現了, 是種把爆米花和花生裹糖的零食.在原始版的歌詞裡, 被寫成"Cracker Jacks", Gretchen Wilson的版本也是加了S的.

下面這個版本是Frank Sinatra和Gene Kelly的表演, 非常經典, 有踢踏舞, 歌也比較完整.

歌詞如下:
Nelly Kelly loved baseball games,
Knew the players, knew all their names.
You could see her there ev'ry day,
Shout "Hurray"
When they'd play.
Her boyfriend by the name of Joe
Said, "To Coney Isle, dear, we'll go",
Then Nelly started to fret and pout,
And to him, I heard her shout:

Hey, take me out to the ball game,
Take me out with the crowd;
Buy me some peanuts and Cracker Jack,
I don't care if I never get back.
Let me root, root, root for the home team,
If they don't win, it's a shame.
For it's one, two, three strikes, you're out,
At the old ball game.

這是1958年的洋基隊明星球員合唱的黑白影像版本:

雖然有些歐洲來的人覺得美國沒什麼文化, 可是對我這個亞洲來的人來說, 美國的庶民文化還是挺多內容的, 不是我能輕易融入的.

由 Debby 發表於 09:52 PM | 迴響 (0)

September 04, 2012

一位善用時間的爸爸

晚上八點準備關上百葉窗時, 赫然瞥見外頭有個沒穿上衣的爸爸推著跑步型嬰兒推車小跑經過. 我想外頭的溫度應該不到華氏70度(攝氏21度), 只能看著他漂亮的肌肉線條暗誇一聲:"猛!" 因為角度, 沒看到推車裡的小孩, 不知道他多大, 也許是個非要人搖晃才睡得著的嬰兒, 畢竟天差不多黑了, 大一點的小孩不太會乖乖地坐著看漆黑的四周. 裡頭的孩子應該被推到睡著了吧. 如果是這樣, 那這位爸爸真令人欽佩, 一方面照顧小孩, 讓太太休息, 另一方面又鍛鍊自己的體能. 一舉三得.

由 Debby 發表於 10:09 PM | 迴響 (5)

August 10, 2012

美國警察印象

某人前不久說我用視線偵測到警車的能力很弱. 今天中午發生一件事,證實了他的話.

我帶著兩個小孩從超市出來時, 發現有輛重型機車擋在我的車後方, 我心想:是誰這麼過分啊? 這樣我沒法開車啊. 一直到走近了, 才發現是警察的BMW重機(台灣警察也騎這種). 沒多久, 一名警察從附近走過來, 指著問我那是我的車嗎? 我說是啊(一陣心驚, 我的車很標準地停在停車格中央, 有問題嗎?).

他指著右後車門上的刮痕問我, 之前有這個嗎? 我說沒有, 疑惑地問他說, 我刮到誰的車嗎? 我記得今天出門時還沒有那些刮痕, 而且我停在超市停車場時, 右方沒車(當時左右兩邊已停了別的車). 警察說之前有人倒車時,車子刮了我的車,然後就跑了. 別人看到, 就打電話給警察. 於是另一個警察去把肇事者追回來. 他要我先等一下, 肇事者一會會來. 之後我就跟小孩在車裡吹冷氣枯坐. 這周特別熱,室外溫度大約是華氏90度,警察滿身滿臉都是汗,所以讓我把小孩放進車裡時, 還跟我確認有冷氣吧. 他甚至問小J說你還好吧, 我都汗濕了. 不過那小子沒回答.

等了一陣子, 就看到隔幾輛車的左方停進一輛車, 另一名警察(小平頭,而且戴耳環)來了. 兩名警察都跟那個車主問話, 顯然就是肇事者了. 我指了左邊跟小孩說就是那個人撞了我的車. 停在我的車左邊的那位女車主搖車窗下來疑惑地看著我, 我趕緊跟她說, 那邊那個人撞了我的車, 不是妳. 我左右兩邊的兩名女性車主看到警車擋在我的車後方, 也不敢動, 都坐在車裡等, 她們也沒問警察發生甚麼事了, 感覺一般人對警察敬畏有加. 最後反而是我先離開停車場.

不過這兩名警察真的都很好. 後來我要下車拍照(好在我有隨身帶相機習慣,我很少帶手機, 而且是很陽春的手機)時,為了保險起見, 把車子熄火. 他們顧到小孩會很熱, 就幫我看著車(駕駛座的車門打開), 讓小孩有冷氣吹, 而我可以去拍照. 令人意外的是,對方比我早去拍照. 我去拍對方的車時, 警察熱心地指給我看對方擦撞到我的車的地方.

後來他們過來給我對方的相關資料, 包括這次的警察處理事件號碼, 讓我可以交給汽車保險經紀人. 在美國東部的一位朋友說我們這裡的警察很好. 她之前去買東西時, 被一位正在倒車的老先生刮到車, 她聽到聲音, 趕緊下車攔人. 對方堅持不認錯, 所以她找警察來. 警察竟然說, 在私人停車場發生的事故他們不會介入,也不會開單子寫報告. 對方的保險公司因此認定這是有爭議(雙方說法不一)的車禍, 只賠一半.

我和對方的汽車保險都是State Farm的,據說State Farm會派人來看我的車. 其實刮得不嚴重, 某人說是他就不修了, 便宜對方. 因為修車時沒車可用,事後取車又要花不少時間. 雖然我們可以省錢, 但是要花很多時間. 我要帶著兩個小孩沒車或帶著小孩要去處理這些事不是很方便. 不過我想能修還是修了比較好吧,目前對方應該是會全賠的.

汽車保險經紀人聽了發生經過嚇一跳, 因為事發之後, 她去了同一間超市, 聽到店員議論紛紛, 說有人去買東西時, 車子被撞, 然後肇事者逃跑. 沒想到就是她的客戶的車. 原來是店員報警的, 我真是太幸運了.

真的很感謝找警察來的正義人士. 美國滿多這種見義勇為的人. 幾年前公公騎腳踏車時被一名疑似中東人士撞倒, 好幾個路人都說他們可以做證. 不過可惜的是, 當時沒有人記下車號, 所以這事不了了之. 刮我車的應該也是歐洲移民, 我根本不會念他的名字...

還好有正義之士和很認真處理此事且態度良好的兩位警察, 讓我在碰到這件事之後, 沒有心情大壞. 如果對方撞了就跑, 我又找不到人, 肯定會嘔死的.

事後小J問我, 警察怎麼找到那個人的? 這我就不知道了. 因為那個超市出去是一個三岔路口, 而且有一條可以上高速公路, 那人可能去任何地方. 只有車號的話,要怎麼在茫茫車海裡找到人? 以前看到一篇文章說, 在美國, 逃犯若用GPS, 更容易被找到. 但是他用假名去租車呢? 我對美國警察的系統一無所知, 只能確認一件事, 他們真得滿厲害的.


由 Debby 發表於 11:02 PM | 迴響 (0)

July 26, 2009

歐巴馬、蓋茲教授與警察的三角難題

儘管團隊的網路玩得嚇嚇叫,歐巴馬最近的民調仍因大環境不好(布希債留歐巴馬?)、失業率居高不下而低於前幾任總統。歐巴馬最近還因為評論一件事而弄得灰頭土臉的。就是他評論逮捕哈佛大學非裔教授蓋茲(Henry Louis Gates Jr. )的警察「行為愚蠢」。

這原是一個地方事件,不料因為總統評論而變成全美關注的大事。「行為愚蠢」因此變成最近的熱門用語。

哈佛大學教授蓋茲是美國頗富盛名的黑人學者。他於本月16日從機場回到教授宿舍時,因為鎖壞了,大門打不開,他便和同是黑人的司機一起破門而入。不久之後,劍橋市警察接獲線報,以為有人闖空門,就上門察看。

白人警察柯勞利(James Crowley)表示要蓋茲提出身份證件,而蓋茲不但沒出示證件,還對警察大吼,說他有種族歧視。蓋茲後來提出證件,柯勞利仍把手持柺杖的蓋茲上手銬帶到警局,罪名是「妨害治安」 (disorderly conduct)。蓋茲於四小時後被釋放,罪名於21日被警方撤銷。他對柯勞利非常不滿,要柯勞利道歉,但柯勞利不肯,蓋茲因此準備請律師狀告柯勞利,甚至曾說要把他被捕的事件拍成紀錄片。

7月22日,歐巴馬舉行健保改革記者會。有記者問他對此事的看法,歐巴馬表示自己不清楚細節,可是他認為那個警察「行為愚蠢」,逮捕一名在自家拿出身份證的民眾,表示這事件顯示美國仍有種族歧視。他還開玩笑說,如果他試圖闖進白宮,可能會被射殺,引起記者哄堂大笑。

不管警察當時的行為恰當與否,歐巴馬對警察的評語一出,立刻引起軒然大波。

警察柯勞利對「行為愚蠢」的評語大感不滿,表示根本沒有「種族歧視」,總統不該在不知道真相時發言。而他的警察同事,包括跟他前去蓋茲家的黑人警察同事都認為他的處理恰當,同樣對總統不滿。他們出示許多證明,表示他們處理合宜,包括柯勞利在學校教避免種族歧視課程等,表示柯勞利是個專業且有經驗的警察。劍橋警方甚至要歐巴馬總統道歉。

眼看事情越鬧越大,歐巴馬趕緊出來滅火。他打電話給柯勞利,稱讚他是出色的警察,表示自己發言不當。柯勞利提議總統邀請他和蓋茲去白宮喝一杯(啤酒),歐巴馬接受這個提議,於是再打電話邀請蓋茲,蓋茲欣然同意,並表示遺憾,此事轉移記者的焦點,讓大家都沒注意到總統想談的健保改革。這事件才急轉直下,終於得以降溫。

由這次的風波,可以看出美國和台灣文化有很大的差異。

在台灣,警察膽敢上蕭╳煌、陳╳孟等知名學者家查驗他們的證件,我想一定會被解釋成「白色恐怖」(台灣的族群問題其實是省籍問題,不是種族問題,所以沒特別舉原住民教授當例子)。上自立法委員,下自警察局長等,都會狠狠地修理那些警察一頓,給記過、降級等處罰,值勤的警察只能摸摸鼻子自認倒楣,警察也不會團結起來抗議,表示他們有正當理由。在美國,至今沒聽到任何參議員、眾議員等出面介入這種事,他們似乎沒有台灣那種「選民服務」。

在東亞文化裡,普遍認為警民對立。從中國古時「官逼民反」等說法,或者台灣被日本統治時期,稱警察為「大人」,都有一種認為警察是官,與人民是不同階級、團體的看法。然而,在美國,或許因為美國有長久的開墾歷史,囤墾的居民需要帶槍的警察保護,於是花錢請人保衛他們的生命財產,因此警察就像是地方的警衛一樣,跟人民是站在同一陣線上的。尤其美國現在有那麼多人擁槍自重(共和黨搞的!),這也給予警察一些理由來自我保護和值勤。

台灣人可能很能想像美國警察值勤時有多狠。

例如警車在追逐他們認為有犯罪嫌疑的車時,會使用Pit Maneuver。這種方式很容易讓被撞車輛翻車、起火,甚至弄到車毀人亡。要是在台灣,恐怕要有人抬棺到警局抗議,並且灑冥紙了。

美國和台灣真的是很不同。

由 Debby 發表於 10:53 PM | 迴響 (0)

July 21, 2009

雞婆的美國人

今早帶小J去買他要喝的杏仁奶。走到結帳櫃臺時,我前面的前面是個手受傷的男人,他跟我示意,我附近的地上有兩團綠色,類似酪泥醬的東西。我低頭看到後,跟他說謝謝,因為沒有他提醒,我很可能就推著小J的推車壓過那兩團綠色的東西了。他跟我講了之後,仍注意後面還有沒有人走過來,準備繼續提醒下一個人。

後來,他前面的人走了,輪到他結帳了,他立刻告訴收銀員。所以收銀員在結完他的東西之後,就拿著紙巾過來把地上那兩團穢物清掉。

如果抱持的是「自掃門前雪」的心態,那名男子就不會提醒後面的人地上有東西。因為任何人踩到,甚至滑倒了,都跟他無關。但是這種「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雞婆美國人不在少數,他們覺得出聲或出力幫個忙,不算什麼。某人也碰過幾次。

Costco的加油站總是大排長龍某人有次下班後,匆匆去超市幫我買東西。排在他前面的,是位五十歲左右的胖美國女人。她在結帳時跟收銀員說,放東西的輸送帶軌道實在太髒了,應該清一清。收銀員說,他很忙,沒有空清理。那個女人便說,那你給我清潔劑和紙巾,我幫你清!她一點都不覺得,她是來花錢買東西的,這種事應該是超市雇員做就好,畢竟他們拿了薪水。更何況,她的東西都買完了,大可立刻走人,可是她願意多花一點時間幫後面的人擦一下要放東西的輸送帶軌道。個白髮車主不放棄,繼續跟警衛說:「表示你的尊重吧,後面有人等著要加油呢。」臉上一臉

還有一次,某人去Costco的加油站加油。Costco加油站的價格因為比其他加油站便宜,因此總是大排長龍。就在等候加油時,某人注意到Costco加油站的警衛居然把車停在兩個加油站中間,然後下車跟旁人聊天。這樣一來,警衛的車就把路卡死了,後面的車無法開到前面去加油。

然後旁邊一位正在加油的白髮男性車主就跟警衛說:「嗨,警衛,你的車擋到路了。」警衛聽到了,便表示他知道了,可是他繼續跟別人聊天,沒打算去開他的車。那個白髮車主鍥而不舍地繼續跟警衛喊話:「表示你的尊重吧,後面的人還等著加油呢!」一臉不悅的警衛這才把車開走。

某人跟我說,他看了滿感動的,因為那個白髮車主自己就在加油,不必擔心路被擋到、浪費時間等問題,大可加完油就開車離開。可是他願意出聲,直到擋路的警衛把車開走。

這些雞婆的美國人,讓我們這種來自其他國家的人看了,心裡多少會產生一些敬意。美國社會的確有很多問題,可是憑著這些人,我們總覺得美國還是很有希望的國家。因為他們試著修正錯誤的部分,把事情變得更好。

我們已經多年不在台灣了,不知道台灣社會的各角落是否也有這種雞婆的好心人?

由 Debby 發表於 10:35 PM | 迴響 (2)

July 01, 2009

身在蘋果國

某人週六傍晚帶小J去院子裡玩時,發現小J的涼鞋都太小了。因為週二我們要帶他去聖地牙哥的Sea World玩,勢必要有雙涼鞋會比較方便。於是週日一早,我們就衝去Costco。因為我記得曾在那裡看過Crocs,也就是台灣人說的「布希鞋」。平日我不願意買布希鞋,我覺得這鞋不好看又嫌塑膠材質不自然。可是若要防水,那就只有塑膠鞋了。

找了半天,我們沒找到Crocs。我只好看看有沒有我能穿的短褲。翻來翻去,都是12、14、16號這種超大尺碼。我拿起來,看到那超大腰圍,就把手上的褲子放回去。我翻了半天,都沒找到6號以下的尺碼。真奇怪,Costco只賣超大尺碼嗎?

我們最後還是得去Mall裡。我們沒找到Crocs專賣店,只好去Nordstrom花近33美金幫小J買他的第一雙Crocs。這價錢實在太高了,遠超出我們的預算。只好自我安慰,就當做是服務費吧。因為小J穿別的美國牌子運動鞋是7.5號,但是他穿7號Crocs。如果沒試穿,那就會買錯了。

至於我的短褲,我火速衝進Gap,很快地找到一條深藍色麻質的五分褲。我本來要拿2號,但是我最先翻到一條1號,看起來好像差不多是我的尺寸。之後試穿也沒問題,就帶回家了。

說來還真令人五味雜陳。1號是美國衣服裡算是很小的尺寸,但是我的身材在台灣,並不是穿最小的尺寸。上回回台灣,我媽帶我去買衣服,她發現我穿M號後,一直跟我說要減肥。

回台那短短兩週,我很快就瘦下來,褲頭越來越鬆,非得用皮帶把褲子紮緊才行。但是回美國之後,不用皮帶也不會覺得褲子要掉下來。我猜想,是因為我在台北的時候,走路走得多(坐公車和捷運以外都靠雙腿),再加上飲食清淡,所以可以很快瘦回來。

回到美國之後,不像在台北時那樣常出門。在美國一旦出門就常坐車(儘管我都是走路去附近的超市和公園),運動量大為減少,所以腰圍又增加了。

我在美國這幾年,常覺得美國人的生活實在太不健康了。吃得太油膩,運動太少。例子之一,就是很多念公立學校的小學生明明都住在學校附近,偏偏要靠汽車代步。再加上他們喜歡吃速食、冰淇淋等高熱量食物,難怪從小過胖的人比比皆是。

各個人種發胖的部位不太一樣。白人發胖之後,腰圍漲大的機率非常高,腿倒不見得胖多少,所以很多白人都是蘋果身材的。反觀亞洲人,像我這種西洋梨身材就很普遍。這導致我在美國很難買到合意的褲裝或裙裝。如果我好不容易買到腰圍和臀圍合身的長褲,那長度一定超長,長到可以在踩高翹的時候穿,所以非改不可。美國的修改費又很可觀。我們附近那間韓國人開的洗衣店改一條褲子是15美金起跳。所以我下次要回台灣,第一件做的事,就是把要改的衣服全部先丟到行李箱裡。

上回因為有個屬於ABC的朋友要和她那小學就移民美國的台灣丈夫去台灣玩。在講到買衣服時,好幾個來自台灣的朋友都抱怨,回台灣買衣服,都得買L號的,這樣讓人覺得自信被打擊,因為在美國,她們都穿S號,頂多穿M號。還有個朋友說,她碰過一個台灣店員在她問:「有沒有大一點的?」時,冷冷地跟她說:「我們家的衣服是做給小姐穿的。」把她氣個半死。那個要去台灣玩的朋友便覺得心一冷:「那我在台灣一定得買XL或買不到衣服穿了。」因為她比我們要胖一些。

這次到聖地牙哥,我果然看到很多穿十幾號褲子的成人,甚至看到很多肚子看起來像懷孕的小女孩和少女。幫兇當然是那些餐廳。Sea World裡那些昂貴的餐廳號稱他們賣健康的食物。可是我一看,拜託一下,炸雞配生菜就叫健康?殺了我吧!兒童餐更可怕,炸雞配薯條,有殺人鯨圖案的兒童杯裡也是充滿色素的糖水。號稱更健康的兒童餐是胡蘿蔔、花椰菜配炸雞的樣子,好不到哪裡去。所以在正餐時間以外,別的小孩拼命在遊玩空檔吃高熱量的零食時,我都只讓小J喝水(在家就吃水果),我不想讓他習慣那些垃圾食物的味道,否則他可能會變成只肯喝垃圾食物。

前陣子世界日報曾報導,美國華人的小孩過胖的比例比以前高。我想跟吃速食有很大的關係。另外,來自中國大陸的可能比來自台灣的吃得更高脂。某人很多來自中國大陸的同事都很愛吃五花肉,那是我們根本不吃或很少吃的肉。其實台灣社會在剛開始富裕時,也有很多人吃五花肉,但是那個階段已經過去了。我們聽到好多過胖的例子都是來自中國大陸的父母養出來的。除了基因,飲食造成過胖的主因。

看看台灣人的身材,再看看美國人的身材,就知道 T. Colin Campbell為何要跑到中國大陸和台灣做研究,然後寫出一本鼓吹吃素的《救命飲食The China Study: The Most Comprehensive Study of Nutrition Ever Conducted and the Startling Implications for Diet, Weight Loss and Long-term Health)》了。可是,要怎麼樣孩子上學後,學習抗拒那些無處不在的速食,避免變成一個小蘋果,那就是我們這種身在蘋果國的父母的難題了。


新聞:三分之二美國成年人肥胖或超重

由 Debby 發表於 11:37 PM | 迴響 (2)

March 18, 2009

美國老奶奶的日本硬幣

前不久,我在世界日報看到一則新聞,提到美國婦女生育第一胎的平均年齡是25歲。我心裡暗自大吃一驚,隨即想到,難怪我在公園裡看到一些肚子裡懷一個或著身上抱一個,另外還有一個比較大的小孩在旁邊玩的媽媽,有些看起來比我年輕許多。

我之後上行政院主計處網站,查到2005年(我沒找到更新的)的統計資料,「產婦平均初次生育年齡27.4歲」,的確比美國高。不管是跟台灣或美國的數值相比,我生小J的年紀都高於平均值。

有天我便跟公主的外婆聊到這件事。

她說,現在的美國人已經比以前晚婚許多,生小孩的年紀也比較晚。她說她那個時代,很多女性都是十八到二十一歲間結婚(所以高中畢業舞會才會被高度重視),學歷越高的會越晚婚,現在仍是如此,而西語裔比起來,也比較早婚。她因為受過大學教育,從大學時開始當空服員,二十四歲才結婚,在當時已經算晚了。她跟當時的美國女性一樣,以家庭為重,在空中飛了四年,就為了家庭而不再飛行,變成全職家庭主婦,直到四十二歲時,她才變成公園旁邊那間小學的三年級老師,教了二十年左右,於去年退休。

她那一代已經比她的母親那代晚婚了。她的媽媽因為受過大學教育,在一九四○年代,是非常少有的高學歷女性,所以二十二歲大學畢業時才結婚。她的媽媽生了四個小孩,而她是排行第一的大姊。她自己則生了三個小孩,大兒子今年三十八歲,有兩女一男;次女也就是公主的媽,三十五歲,有一男一女;排行老么的女兒今年三十三歲,未婚,連男友都沒有。她為最小的女兒似乎有點擔心,不過還是希望這個女兒趕快結婚生小孩,所以她家中還有一些給嬰幼兒玩的玩具,現在雖然用不到,仍保留著。她甚至認為公主的媽還可以繼續生小孩。跟台灣人比起來,美國(白)人算是滿多產的。某人之前就跟我說,他想不起來哪一個名人只生一個小孩。我想了很久才想到,柯林頓夫婦!

我每次聽到一堆數字,雖然數學不比別人好,還是會試圖快速地算一個大概。綜合公主外婆提到的幾個數字,我於是算出,公主的外婆應該跟我婆婆年紀相仿。那時代的女性,受過大學教育,的確少見,可以想見她們家的社經地位有相當水準。

最令我吃驚的事,莫過於上週她知道我是台灣來的之後,在我們登門拜訪後跟我說,她媽媽非常反共,支持台灣,她因此知道台灣,也知道蔣介石,還說了一次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事。她問我,台灣現在的處境還好嗎?我的腦海裡立刻浮現那些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黑白紀錄片,還跑出旁白的男音。一時千頭萬緒,我碰到自由中國的支持者耶。不過我直覺她其實知道不多,也並不想知道那麼多,於是簡單地回答,台灣是中華民國,跟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樣都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只是在許多國際場合,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我們的代表無法用中華民國的國號,而得用其他名稱代替。我於是忍不住問她,她媽媽的主修是什麼?她說是藝術。我只能猜想,她媽媽在二次大戰期間,應該看了不少支持同盟國戰友言論的美國報紙,所以有這些印象。

後來,她說我可以幫她一個忙,於是拿出一堆很老的硬幣給我看,問我是中國還是哪裡的。我一看就傻眼了,因為上面的漢字寫的幾乎都是「大日本」,而且是「大正╳╳年」。我不熟日本歷史,但我知道大正是很久以前的年號。回家後一查,大正是一九一二到一九二六年。果真是年份很老的硬幣。在這堆日本硬幣中,夾了一個中國的硬幣,上面寫的是「乾隆通寶」。這枚「乾隆通寶」比其餘的日本硬幣都要新,而且跟我看過的「乾隆通寶」複製品不同,比較薄,但我猜仍是複製品。我便跟她說這是清朝的東西,而清朝已經於一九一一年結束了。她知道大正的實際年代後,便跟我說,可能是她媽媽在garage sale買的,因為附近住有日本人。

除此之外,公主的外婆家有至少兩件跟日本有關的東西。一進入他們的玄關就可以看到,一座是穿和服的女仕塑像,另一個是掛在牆上的浮世繪。公主的外婆原本還不確定那幅浮世繪是中國還是日本的東西,要我確認一下。我看一眼就告訴她那是日本的東西。

雖然她們對東亞的認識是一知半解,不過,比起許多沒受過太多教育的美國六、七十歲女性,我相信公主的外婆還算知道比較多的那種。

由 Debby 發表於 10:09 PM | 迴響 (0)

February 15, 2009

她生14個小孩,關我家的事

如果有個陌生的女人,夢想生一大堆小孩,享受被孩子圍繞的感覺。我們應該付出金錢支持她的夢想嗎?

或許有人會說,她要生幾個是她家的事,為何要我們出錢?身為加州的納稅人,我們僅能報以這個答案一個苦笑。哈,就是有人生14個小孩,要我們買單啊!

那個女人叫做娜達雅‧蘇里曼(Nadya Suleman),現在成了美國家喻戶曉的名女人,現在甚至有個新詞彙專門用在她身上:"octo-mom(八胞胎的媽)"。她前不久生了八胎胎,在此之前,她已經有六個小孩(包含一對雙胞胎),全是靠人工受孕生下的,小孩的父親是同一個人。她沒有丈夫,是名單親媽媽。她多年沒有工作,靠工傷賠償金(16萬7908美元)、小孩的殘障救濟金、食物補貼(每月490美元)和學生貸款等度日,她離婚後就搬回同樣離婚的父母家。除此之外,她以貌似安潔莉娜‧裘莉讓美國人印象深刻。安潔莉娜‧裘莉以生養小孩多(收養的多於自己生的)出名,Nadya Suleman現在有過之而無不及。同時,安潔莉娜‧裘莉身為片酬很高的好萊塢明星,請了許多人幫她打理各項事務。跟政府領許多錢的Nadya Suleman也請了一週要價五百美金的保母,同時請公關公司幫她打理上媒體曝光事宜。在公關公司受死亡威脅而辭職後,她很快地請了一位經紀人。光是讀到這些,我就想喊停,是不是有地方出錯了?

一個領救濟金的女人,為何那麼大手筆地請保母和經紀人?她說沒有父母像她那樣關愛子女,她每天抱那八胞胎,每一個要抱45分鐘。8個45分鐘,就是6小時。如果她花6小時在抱八胞胎,那她花多少時間陪伴前面六個較大的小孩?她說過她請的保母超時工作(五百美金很划算的意思),那表示她無暇顧及那麼多小孩。

那她為何要生這麼多小孩?Nadya Suleman接受NBC訪問時表示,她是獨生女,她一直想要有大家庭。現年33歲的她,在8年間生了14個小孩。這14個小孩必須跟離婚的外公、外婆和媽媽擠在一間只有三間房間的房子裡,這14個小孩住在一個房間的兩張床上。照她的說詞,我們應該怪她的父母,是他們當初只生一個,讓她今日變成14個小孩的媽。也是因為她的父母當初不把她趕出去自立更生,才會使她生了那麼多小孩,像是毫無後顧之憂似的。

有人大聲抨擊,這14個小孩過得根本不是美國小孩的生活。美國地廣人稀,居然有單身女人要生14個小孩,而且讓14個小孩住在同一個房間裡。

做為一個母親和加州納稅人,我懷疑Nadya Suleman有利用小孩成就自己,同時虐待小孩的嫌疑。想想看,要那些較大的小孩幾乎一整天處在哭聲和叫聲此起彼落的房子裡,他們會健康成長嗎?恐怕還沒成人就先有精神耗弱的問題了,因為睡都睡不好,三個大人也很難照料好這麼多小孩的飲食起居和教育問題。光是有6個小孩時,Nadya Suleman的母親就說他們家很髒了,因為她照顧不來這麼多外孫。在8胞胎要不時喝奶、換尿布、換衣服、換床單等的時期,他們家的環境只會更糟,不會更好。

仔細檢視Nadya Suleman的經歷,我覺得她的說詞充滿漏洞,不值得信任,這是一個很會鑽體制漏洞的人。她在2006年拿了一個跟兒童發展有關的職業學位,這學位恐怕沒讓她學會怎麼養小孩,而是利用小孩來申請補助。因為她所謂殘障的小孩,一個是過動兒(ADHD),有一個是自閉兒,次小的兩歲兒子有語言發展遲緩問題。我看到語言發展遲緩問題時,只能用嗤之以鼻表達我的感受。這個家庭的小孩這麼多,大人累得要命,沒時間多跟兩歲兒講話,小孩自然就開口得慢。我知道此地好幾個朋友的兩歲兒子不會說話,但是沒有人會去申請殘障補助。因為一方面男生說話本來就比較晚,另一方面,醫生會安排這些小孩去接受語言治療,沒有正常的父母想把自己的小孩當作「殘障」。Nadya Suleman居然去申請補助。她可以拿到多少錢?她沒對外說明,但是有人指出,加州政府每個月最高可以給每個小孩793美元,那表示她一個月就可能靠這三個小孩拿到2379美元(約為台幣7萬6千多元)的補助!

她在懷孕30週時生下8胞胎,除了第三個有3磅重,其他的體重都是1、2磅而已,那表示他們要住在保溫箱住很久。高昂的醫藥費,誰來出?恐怕又是靠加州納稅人。她生產時,出動40餘名醫護人員,這會使醫藥費高得嚇人(在美國只生一個小孩的媽媽都知道這裡生產費用有多高)。

她之前在精神病院工作時,被一名病患丟桌子砸傷背部,這使她多年因此不工作,並且得到16萬7908美元的賠償。如果她的背痛真的那麼嚴重,懷孕、生產和之後的育兒工作,只會讓她的背痛難以承受,但她依舊堅持要植入6個受精卵(有兩個分裂,變成8胞胎),然後生下8胞胎。因為生6胞胎,於是有自己節目的Kate,在Jon & Kate plus 8中出示過生產前高達54吋的腰圍(可以拿皮尺圍一下自己的腰,就知道多驚人)。那個好大好大的肚子,重得不得了,Kate摸不到自己的肚臍。Nadya Suleman前不久也公開自己的懷孕大肚照,像是有比美的意思。我看了更疑惑了。因為我當初只懷一個,懷孕後期,身體的疼痛就讓我不想再懷孕了。而她在生產過5次之後,居然還想要挑戰6胞胎,並且知道懷多胞胎的風險,我因而更加懷疑她並不愛自己的小孩,只是想出名,那張疑似整型過的臉,像是已經在事前做了準備。當了母親的人,為了孩子,無論如何都會想多活久一點。如果她在生產時出什麼差錯,她那六個小孩怎麼辦?如果八胞胎因生產或早產而有重大問題,她必須花更多時間照顧那個有問題的早產兒,其餘的孩子怎麼辦?如果她是一名正常、有充足母愛、人格成熟且精神狀況穩定的母親,我想她絕不會做生六或八胞胎的決定。

一個自以為是的女人,夢想打造一個超級大家庭。而她的夢想與實踐能力,很可能使她的孩子在未來把大家庭的回憶視為夢魘,不想再重複他們母親的路。然而,做為加州納稅人,我們卻得付錢成就這個夢魘。多可悲的體制。我們想與她無關都不可能。這就是身處有社會福利制度國家的悲哀。

由 Debby 發表於 09:56 PM | 迴響 (0)

December 24, 2008

過聖誕節的代價

Christmas decoration 最近傍晚出門,我總是忙著看窗外,看看別人家的聖誕節裝飾。美國人很重視這個節日,很多人屋裡屋外都有裝飾。經過非常典型的美國人社區時,不但可以看到他們屋外張燈結彩,還可以看到屋裡有個亮亮的聖誕樹,充滿喜氣與和樂的氣氛。我覺得自己好像在看童話的世界,沒想到自己就離這個童話世界這麼近。

回到我們社區,還可以看到一些漂亮的聖誕裝飾。但是,到我們這條街時,幾乎就要進入黑暗中。因為這裡好多戶華人(不管從哪來的),只有一戶在車庫上方掛了一排燈泡,其餘都不做任何裝飾。我們家目前也只有一個降臨圈而已。

別小看這些裝飾和他們過節的準備。仔細計算後,美國人花在這些布置和禮物上的錢,會讓你嚇一跳。猜猜看,今年美國人平均花多少錢過聖誕節?

American Research Group揭曉,答案是431美元,約為14,223台幣。與過去的記錄相比,這是1991年來最低的一次,比去年(859美元)就跌了一半。經濟不景氣,影響消費者花錢的意願。調查還顯示,許多人在等進一步的大減價。

自從我們回美國之後,我就不斷看到聖誕裝飾品打折的消息。不過,有些東西還是便宜不了太多。像這種放在院子裡的動物,一隻通常要六十美金以上。所以擺兩隻,就等於擺了上百美金在自家門口。這不包括每晚點亮的電費。

Christmas decoration

Christmas decoration

Christmas decoration

至於聖誕樹,依大小和樹種,Albertsons的價格從24.99到89.99不等。我們本來打算買一棵回家。自從我知道擺一棵真樹的代價,包括要用水讓樹多撐一點時間、還要不斷清除掉落的枝葉,再想到我們家現在有一個聽不懂人話且破壞力旺盛的一歲兒之後,我就打消這個念頭。

Christmas trees

Christmas trees

Christmas trees

儘管這種真樹只能維持一、兩週,但是Albertsons的生意還是很好。上週五我們經過時,他們賣的樹只剩1/3。今天再去看,一棵都沒了。大概是因為以往教堂旁都有臨時賣樹的攤位,今年這個攤位出現得太晚,很多人都到超市買樹去了。

我們最後買了一棵假樹。假樹也不便宜,但是買一次可以用好多年。所以買樹的時機很重要,太晚了,就買不到;買早了,價格很貴。我在快到最後一刻前,上網用36折買了一棵七吋半帶燈泡的聖誕樹。因為我沒選昂貴的保證節前到府運費,所以聖誕節後,樹才會送到。

雖然樹會來的晚,我阿Q地自我安慰,據說以前要到12月24日,平安夜前,基督徒才把聖誕樹布置起來,到1月6日才收起來,為期12天。但是現在美國人是過完感恩節,就把聖誕樹拿出來了,聖誕樹因此一擺就是一個多月。我們今年還可以趕上聖誕節尾巴,把樹放幾天再收起來。

為了省錢過節,有些人就是要在聖誕節後的清倉特賣時,陸續買一點聖誕裝飾品回家。每年累積一點點,分批買,才能夠省錢。我們去年買了大門上的降臨圈(Wreath)、聖誕襪(Stockings )等室內裝飾品,今年買樹,每年多增加一點氣氛,同時也減低可能的損失,我們畢竟得考慮小J亂拉亂扯的後果。

有了樹,那上面的裝飾呢?自然就得等節後特賣了。自從知道那些裝飾品的價錢後,每回看到一棵漂亮的樹,我便要猜主人在那棵樹上投資多少錢?若要好好打點,讓屋內屋外充滿聖誕氣息,幾百美金是跑不掉的。

美國充斥著為了過聖誕節而打腫臉充胖子的故事。曾有節目提到美國中西部一戶人家,雖然貧窮,但是每年還是要用很多燈泡來裝飾房子,電費因此非常高,高到他們因此負債累累,有時還得跟各界募款。那戶人家的房子小有名氣,有些人會去參觀。至於他們的裝飾是否美觀,就見仁見智了。

Christmas decoration

身為華人,在美國這種喜歡聖誕節的基督國家,即使不信基督教,要是完全不理會這個節日,就顯得太不融入(我們也不是猶太人,過Hanukkah),畢竟全美國都在此時放假。我們當然不可能像美國人那樣花大錢過節。如何學習融入當地文化,又拿捏好經濟與本身文化的尺度,那真是我們要好好思考的。


相關:
你說的是「聖誕快樂」還是「佳節愉快」?
聖誕節逼近的種種聯想
逃不了的聖誕節
半調子的聖誕布置
半調子的聖誕節2:滿街都是耶誕樹

由 Debby 發表於 01:17 AM | 迴響 (0)

December 22, 2008

清理你的狗便便

美國經濟不景氣,房價持續下跌。最近幾個月,我看過好幾次類似的新聞,提到許多人搬家時,便把原本的寵物原地棄養,美國因此出現很多流浪寵物。也有新聞提到有些飼主會把寵物送到收容中心,例如這則:「沒錢養寵物 美掀起棄養潮」。

雖說我們這一帶的房價,從去年中到現在,跌了差不多1/3,但是我至今沒看到流浪狗或流浪貓等。

如果有流浪狗,牠門最可能出沒的地方,一個是原本的家,再來就是公園、學校之類的地方。我們每天去的公園,是此地許多人遛狗的地方,我們在不同時間去公園,都常看到有人在遛狗,傍晚尤其多。如果有流浪貓、狗,公園的環境很容易就被破壞了。

公公當年在美國留學時,看到美國的公園和學校有沙坑讓孩童玩耍,覺得那是很好的點子。他回到台灣後,便雇人在自家門口挖個洞填沙。不料,台灣的環境和條件跟美國完全不同,那個沙坑很快就變成野狗或附近家狗的樂園,在裡頭打滾、便溺等。當時年幼的某人自然沒得玩了。如果公園有流浪狗進駐,那個很大的沙坑,恐怕就會有許多狗便便地雷吧。

我們每天離開公園時,都會經過一個牌子。那個牌子寫的是"leash and clean up after your dog(牽住你的狗,清理你的狗便便)",然後有一個圖是一個人一面用繩子牽著一條狗,一面撿東西。下面有個箱子,寫的是"Pick up after your pet(撿你的寵物便便)",這個箱子有兩個開口,從上方的開口可以拉出黑色的垃圾袋,下方的開口可以拉出手套,下方的開口底下寫著"degradable pick-up mitt(可自然分解的手套)"。垃圾桶就在不遠處。

"leash and clean up after your dog"sign

"leash and clean up after your dog"sign

我覺得幾個東西真是滿貼心的設計,方便那些遛狗但是不一定自備垃圾袋的狗主人。既然公園都提供垃圾袋了,總沒理由不撿狗便便吧!不過,這裡偶爾還是有沒公德心的狗主人。前兩天我們就在去超市的路上看到狗便便。這一帶沒有清道夫,狗便便因此一直在那裡。

台灣的公園和大專院校等地應該也有這種牌子。這次回台,我們去政大書城(政大本店)買書。才走近那棟樓,某人就發出驚嘆聲:「這裡有八隻狗,一天一隻還有剩!」那八隻狗全是流浪狗,姿態各異,散布在合作社和政大書城樓梯口前。等我們下樓,再算一次,赫然發現多了一隻,變成九隻。台灣的大專院校野狗真的很多啊,因為餵食這些流浪狗的人也多。為了環境著想,那些關心流浪狗的人,應該也要幫忙清理狗便便。畢竟,狗便便多了,只會污染環境,而且惹得那些原本對(流浪)狗沒意見的人,開始討厭(流浪)狗。

至於台灣如果真的也照上述做法,免費提供垃圾袋,會不會讓不需要撿狗便便的人,也拿免費的垃圾袋?這是我無法預測的了。

由 Debby 發表於 12:19 AM | 迴響 (0)

October 25, 2008

加州的八號公投標誌大戰

Vote No on Prop 8十一月的大選近了。最近去公園,見到附近好多家插上"Yes on 8"的標誌,但是最靠近公園那家則插"No on 8"的標誌。我不免覺得,公園這一帶政治味很重。前兩天,最靠近公園那家的鄰居插上"Yes on 8"的旗幟,我推著小J走過,先是看到"Yes",然後看到"No",心想,這兩家以此表示彼此不合嗎?結果,第二天,最靠近公園那家的"No on 8"標誌不見了。大概是不想把衝突放到台面上吧。

"Yes on 8"和"No on 8"中的"8",指的是加州的八號公投案(Protect Marriage Act):禁止同性戀結婚。在我們社區這一帶,插"Yes on 8"旗幟的,比"No on 8"要多。插"Yes on 8"的人家,有時會同時插上另一面旗幟:"McCain/Palin",顯然是共和黨的支持者,且是基督徒。

美國支持共和黨的保守基督徒勢力很大,聲音也大。奇怪的是,民主黨的支持者很多也是基督徒,但是那些基督教的牧師支持的都是共和黨。若要深究其中的原因,無非民主黨在女性權利、家庭致度和性別等議題上,和基督教的理念有衝突。基督教的女權其實不見得比回教高多少,美國攻打伊拉克的理由根本就很牽強,更何況,伊拉克不是純回教國家,伊拉克也有基督徒。美國的盟國沙烏地阿拉伯才是女性權利低落的純回教國家。聖經中本來就說女人要服從男人的,跟可蘭經差不多。那些在家當全職主婦的美國女人,以基督教徒居多。美國稅法之所以會造成雙薪家庭的稅後收入比單薪家庭有時高不了太多,我想也是跟基督徒希望女人待在家裡當賢妻良母有關。

允許同性戀結婚,讓這些保守的基督徒覺得無法忍受,認為此舉將破壞家庭制度,小孩不知道自己的爸媽是誰等。同性戀畢竟是少數,此時就需要態度開放的異性戀來支持。
支持「禁止同性戀結婚法案」的牌子

Yes on 8

反對「禁止同性戀結婚法案」的牌子

今晚,我們在路上看到一幕美國人對此議題的標誌大戰。

我們停在一個十字路口等綠燈時,左前方有個人拿著"Yes on 8"的標誌向四面八方的車主示意。此時,突然後面的車按了一聲喇叭,我們奇怪為何要叭我們,明明就是紅燈啊!後來才發現,他不是叭我們,他是叭給那個拿"Yes on 8"的人聽,一面還把手伸出車窗外、豎直大拇指表示支持。聽某人說,他每天開車上班時,經常看到其他車主對"Yes on 8"的標誌按喇叭歡呼。這是美國人表示政治態度的方法吧。

經過的車主,一定有像我們一樣不以為然的人。於是,等我們半小時後循原路開回家時,那個拿"Yes on 8"的人還在,但是馬路的另一邊,多了五、六個年輕人拿"No on 8"。這次換我們在車裡跟他們比大拇指,他們見到了,便高舉手臂發出歡呼聲。

其實鹿死誰手還不知道。因為跟他們比大拇指的人,可能是沒有投票權的人(咳)。

2008-10-26補記:最靠近公園的那戶人家今天重新插牌,大概因為他們的鄰居多插了一塊"Yes on 8"的牌子。

有圖有真相(不是靈異相片喔):

10/25
附近人家的萬聖節布置

10/26
Vote No on Prop 8


相關:
宗教團體來遊說
耶穌魚和達爾文魚的對抗

由 Debby 發表於 10:50 PM | 迴響 (6)

September 19, 2008

「美國人的英文好」以外

'If you call someone who knows two languages "bilingual" and someone who knows three languages "trilingual," what do you call someone who knows only one language? ---- An American.'

以上是嘲諷美國人只懂一種語言的笑話,來自有多語傳統的歐洲人。

美國人只講英文,到底好不好?對歐洲人來說,這表示美國人很自大,不懂得學習別人的語言和文化。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美國是一個非常大的移民國家,必須要有一種語言是大家都懂的,否則難以溝通。不過,西語裔的移民數量太大,所以從美國的政府公告到一般商品,往往有兩種語文並陳:英文和西班牙文。

黑人和西語裔在某種程度上,展現他們的勢力,讓美國人不敢輕挑。那美國人對華人呢?

我來美國的時間不長,但是已經看過好幾次辱華的新聞,其中就有嘲笑華人英文(發音)不好的:

「紐約CBS旗下WFNY電台(FM92.3)的『狗窩惡作劇』(Dog House Prank Calls)節目辱華事件引起華人強烈反彈……該節目發生於上月20日,當天中午播出六分多鐘的嬉笑怒罵整人節目,主題是『中國食物』。電台主持人佯裝顧客打電話到當地中餐館訂外賣,向接聽電話的女侍應生說:『我要很多亞洲食物,狗娘養的!』、『要去餐館看妳的裸體。』及向一名男侍應生說:『我要點你褲襠裡的蛋捲。』

主持人學華人不純正的英語腔『炒飯」(fried rice),卻故意說成『炒頭虱』(fried lice)引觀眾發笑。還說:『你是中國佬嗎?我正在學中國功夫,婊子!』最後說:『叫那個中國辣妹回來聽電話,我要拍她的屁股!』 」(世界日報2007-05-10「南加華裔民選官員要求CBS道歉」)

看到fried lice那段時,我很不高興。每種語言都有獨特的發音方式,對華人來說,要發英文的「r」和「th」等音,不是那麼容易。相對的,美國人要學中文,同樣會在某些音上碰到障礙。

之前小J的治療師和園丁都問過我,某人的名字怎麼唸?因為某人用的是中文名字,不像我已經改洋名了。我教了很多次,他們還是很困惑,一直發不出正確的音。小J的治療師說,她88年去中國時,一講「謝謝」,一票中國人就笑。美國人不太會發「ㄒ」、「ㄗ」等音,學半天,發音還是很怪。我笑笑說,沒關係,那畢竟不是他們的母語。但是美國人在自己的國家,未必會對英文不好的人有所包容。

我懷孕時,有回被附近的小孩欺負。那時我從超市買完東西走路回家,幾個小孩從後面騎腳踏車衝到我前面,差點要撞到我,然後很快地在我前面轉一圈騎開。我很生氣,叫他們離我遠一點,然後其中一個帶頭的就跟我說:「我聽不懂妳的英文!」害我差點氣到流產。

後來跟幾個其他國家來美國工作的人講這件事,包括加拿大人、荷蘭人等。那個荷蘭人是朋友的朋友,當時是第一次見面,大部分的時候都不講話。但他一聽到美國小孩說我英文不好,就以很憤怒的語氣罵美國人自大,一口氣講了很多。我不懂他的憤怒從何而來,因為荷蘭人的英文程度是歐洲人中可以排前幾名的吧!他們也不像我們有發音的問題。

我後來想到,就算是歐洲人,可能偶爾還是有語言轉換的問題吧,畢竟用一種語言思考和溝通,要切換到另一種語言,還是有轉不過來的時候。我以前最討厭中英夾雜的人,我國中時聽到優客李林的:「I Don't Believe It 是我放棄了妳 ……一個人走在傍晚七點的台北 City ……I Hate Myself 又整夜追逐夢中的妳」,就覺得這歌爛透了。要是李驥的英文程度好,他應該全部用英文,不該在中文歌中間夾幾個簡單的英文字。當時我的死黨很愛優客李林,可是我因為了他們的爛歌,堅持不肯在某項投票中投他們一票。不過我現在偶爾也會中英夾雜,因為中文程度退化。這實在很糟,畢竟我的英文也沒進步多少。

今天看新聞,看到「越學越退步 台灣英文全墊底」,我更覺得難過。台灣學的英文,跟在美國生活能用的英文,真的是兩回事。我在兩次聯考,英文都拿到超高標。大學聯考的英文分數,讓我可以免修大一英文,我於是修了法文。要不是大三有專業英文課,我可能大學四年都不會碰英文。不過那堂英文課的老師當時是單親爸爸,老是讓我們看外國節目的錄影帶,自己在一旁睡覺,我也沒學到太多。我曾經想用報考托福來逼自己念英文,可是那時不知道忙什麼,根本沒準備就去考。最後當然考不好,只有五百二十幾分,如果去申請國外的學校,應該申請不到好學校。

這則新聞有許多留言。其中有人提到:「多數老美就算文法不靈光,多多少少講出口還聽得懂。 」我產前去上生產課,授課的是中美洲來的西語裔護士。她來美國十八年,英文不見得比我好多少,但是她不怕講,美國人也都聽得懂。從那之後,我也就沒想那麼多了,雖然跟美國人聊天時,常常講一講就因為忘記字彙而卡到,文法也常弄錯(講完才發現),他們只要大致聽得懂,我也就無所謂,繼續講。我有時不知道某個字怎麼說,就描述給他們聽,然後他們就會告訴我正確的字彙,那我就可以學到一點東西。

其實學習就是不怕出錯。小J的治療師沒有因為在中國被嘲笑,而從此不願意學講中文。美國人未必有學語言的天分,進入新的語言,就像爬高山,必須不畏艱難、有毅力、花時間才能攻頂。我以此自勉,希望自己的英文能慢慢有所進步,畢竟在別人的國家,還是要爭口氣,才不會被看不起。

由 Debby 發表於 10:39 AM | 迴響 (4)

September 06, 2008

宗教團體來遊說

今早,我們正準備出門時,門鈴響起。某人便去開門。

原來是兩個顯然是基督教的人來,這次不是傳教,而是提醒十一月即將有公投,請某人在8號公投案,有關家庭制度上,支持只允許一男一女共組家庭的選項。

即使加州已經通過允許同性戀結婚了。

這是我們家在今年公投上,碰到的第一樁遊說事件,不知道之後還有沒有。

事後我便跟某人說,這些基督教徒管太多了吧!某人跟他們不客氣地說:" I don't have any opinion on this issue."後,其中一位男性還要某人上網看看他們對此的詳細意見。

前陣子開始,偶爾會去教會參加查經班的某人,知道聖經界定的家庭,是一男一女共組的,所以他理解這些基督教徒的「強烈態度」。

生活在這個基督教國家,作為一個外國人和異教徒,我能分辨基督教徒與東方佛教徒的明顯不同。有些事,基督教徒的確有正面且積極的作為與思考,而我很欣賞。像是他們願意收養外國有殘疾小孩,不辭勞苦地帶回美國,然後花大筆錢讓小孩看醫生,有些小孩需要做很多手術,那些養父母便花很多錢讓小孩動手術,然後悉心照料他們成人,之後還帶他們回母國去看看。這種事,至少在我熟悉的東亞,幾乎沒聽過。

可是,在反對同性戀結婚這件事上,我覺得他們管太多了。比起舊約聖經呈現且想要規範的社會,現在美國允許同性戀結婚,並不會使人類不演化或者道德敗壞。

由 Debby 發表於 10:22 PM | 迴響 (0)

August 08, 2008

跟Alessi清宮系列說不

No_alessi_chin.jpg兩名韓裔學生在網站上抵制Alessi「清宮」榨汁機,因為這種商品做成戴著斗笠、有著丹鳳眼的娃娃,彷彿諷刺中國人永遠是一百多年前到美國做勞力工作的苦力,有強烈的種族歧視意味。這系列榨汁機的臉部表現,跟故宮授權Alessi設計的另一系列商品「清宮家族」十分接近,故宮因此被詢問到「清宮家族」涉及種族歧視的問題。

身為美國的我感到十分遺憾,學歷史出身的故宮副院長馮明珠居然說:「東方人多半是丹鳳眼,丹鳳眼沒什麼不好,這是解釋和看法問題,我完全不覺得丹鳳眼不好,或者有什麼特別的(歧視)意涵。」

故宮的主事者要不是太不敏感、太少人在國外待過,就是崇洋到不清楚自己被歧視的地步。

聯合報於七月底登出「清官人頭榨汁涉歧視 扯上故宮」這則新聞後,有許多讀者回應令我感到十分吃驚。許多人謾罵那兩個抵制清宮榨汁機的韓裔學生,以為這兩個韓國人又把中國的東西攬為韓國的。其實仔細看「Drop the Juicer」網站,明理人會知道不是那麼一回事。我其實很欣賞那兩個學生,他們雖不是華人,只是同為亞裔,知道亞裔在美國被歧視的歷史,他們因而發起這個活動,讓販賣Alessi這種商品的(韓裔美國人開的)商店把商品下架(一開始店家並不願意)。這活動受到許多在美國的華人支持。

敏感一點的美國華人,看到「清宮」娃娃(不管是不是故宮授權的),都會想到以前好萊塢電影中的華人形象:眼睛細到不行,而且眼角往上吊。故宮副院長居然會說「東方人多半是丹鳳眼」,我想她需要跟人類學者請教一下。我認識的亞裔裡面,真正有丹鳳眼的人不多。眼睛小的人或許不少,但許多人的都不是丹鳳眼。我想她把「丹鳳眼」和「單眼皮」混為一談了,這兩者並不相同。

許多人都知道日本人的眼睛小,但是在日本漫畫裡,日本人都把自己的眼睛畫到超大,裡頭還有亮晶晶的星星閃動著,像是洋人的眼睛。但是他們畫到他們仇視的韓國人時,則把韓國人畫成小眼睛。台灣人近年迷日劇又迷韓劇,算是看過日本人和韓國人,若被問到這兩國中,哪國人的眼睛比較小,我想許多人會想很久,答案可能是覺得這兩國人的眼睛沒有明顯差異吧?

更何況,沒有人會把自己對外的形象弄醜,或者讓人覺得有貶低的意味。洋人一看那種公仔,很快就會把跟他們刻板印象中的中國人串連起來。由國家級的故宮主導的公仔,最後弄出一個污衊自己的形象,然後還渾然不覺。我覺得故宮的人真是神經太大條了。

這個事件到底要大事化小,還是小事化大?那兩名韓裔學生提到,這個商品其實不是這世上最大的問題商品,但是他們希望藉此讓人知道對其他種族要有禮貌。看多好萊塢電影、瞭解多一點美國新聞,許多人都知道美國黑人最會反擊種族歧視。要是有人在街上唱歧視黑人的歌,被經過的黑人發覺,那黑人可能一拳把唱歌的人打倒在地(這是某電影的片段)。如果有人膽敢公開用「黑鬼」(nigger)來稱呼黑人,等著吧,黑人抗議的聲浪一定會像海嘯般湧來。在美國某些地方,甚至會惹上刑責。

而華人至今仍三不五時在美國被稱做「中國佬」(chinaman),像著名的中國籃球明星姚明就有此遭遇。

亞裔的確該有力地反擊那些歧視的語彙、符號、商品等。美國的亞裔面對歧視,往常總是氣在心裡。這次有學生在網站以草根的方式進行這個運動,企圖讓各界注意這個活動,不管支持不支持,都能深思Alessi操作符號中的歧視意涵。

所以,請向故宮表達我們的關切,向Alessi清宮系列說不。當越多的人支持這個活動、Alessi這系列商品銷售量大幅下滑時,我們的聲音才會被聽見。



其他好文:
李渝:〈參觀故宮》胖妹,妳在哪裡?〉
朱翀:〈西方眼中的東方鳳眼〉
紐約時報:〈Ugly Images of Asian Rivals Become Best Sellers in Japan
立足點‧where do we stand

由 Debby 發表於 02:28 PM | 迴響 (0) | 引用

August 03, 2008

白目的中醫,中國大陸來的

最近常去看中醫,做針灸和推拿兩種治療。產後常覺得自己的身體不對勁,氣不順,可是一直沒空看醫生,也沒空做氣功。我以為中醫都在遙遠的洛杉磯。直到有天某人移動家具弄到椎間盤突出的老毛病復發,我們才從某人爸媽的朋友那,得知這邊其實也有會針灸和推拿的中醫W。那個中醫是從中國大陸東北來的。介紹的長者認為他還滿盡力的,所以我們都去看了。某人因為後來去做物理治療,所以我繼續每週末拜訪這個中醫。

事前我曾上網查過這個中醫的資料,當時看到另有一位有加州按摩師執照的人掛名,以為這間診所至少有兩人。某人第一次去看時,的確看到那間診所還有一位約莫五十歲左右的女子,所以我們一開始以為這間診所就是這兩人。不過,我去看了九次之後,覺得好像不是這樣。

大部分的時候,我只看到這位姓W的中醫。整間診所,偶爾除了其他病患,沒有其他人了。只有兩次我看到有其他人,一次看到一位年輕、有中國大陸口音的年輕女子在那,她的皮包放在診間,中醫把她的皮包拿走,叫我進去;另一次看到一位大約五十來歲的中年女子在入口處。我有回打電話去預約時,傳來女聲,對方第一句就說:"Thank you for calling."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我看過的那兩人之一。

這位中醫雖然有加州中醫針灸醫師執照(某人後來發現他執照上的名字拼音跟他所用的中文名字不同,他說像是「號」那樣,真奇怪),但他幾乎不說英文。這裡的患者似乎多是中國人。有天我候診時,一位顯然是在附近某個美容院工作的中國女子跑進去,用國語問我:「醫師在不在?」當時診間傳來的聲音,像是一位中老年男子,也講國語。
 
在上述情況下,有次他正幫我針灸時,手機突然響了,他就接起來講話,然後我就得躺在那裡聽他講話、等他講完。他的診所電話也放在診間,以便在患者打來,他可以很快接到。這種一人看診兼接線狀況,我在台灣沒碰過,在美國其他地方也沒碰過,不知道在中國大陸是否很普遍?總之,我並不喜歡他這樣,感覺不被尊重。

今天碰到一樁更誇張的。

他幫我扎針之後,就把燈調暗,然後把房門帶上、離開。我因此閉目養神。沒過多久,房門開了,他進來,我正納悶:「奇怪,今天怎麼這麼快?」沒想到,他拿著電話說:「講洋文的!」然後就把話機放我耳旁。此時我全身多處都扎了針,也還沒回神過來。稍後回神便如往常接電話時說:「Hello?」電話另一端傳來女聲,問我是不是護士,我說我是患者,醫生把電話給我,要我翻譯,她便霹哩啪啦地說待會要來,想先知道這裡有沒有人能講英文。啊,我怎麼知道?

前不久我的加拿大籍朋友知道我在針灸後,問我在哪看,她說她常騎腳踏車,手腕有點問題。我便問W講不講英文,有洋朋友想來。他一面說他請了人從週一到週六來幫他翻譯(奇怪的是我很少看到?),一面又問我她有什麼毛病,好似事先知道了,他就不必理會聽不懂英文的問題。可是,我怎麼會知道她的毛病,她只是大概跟我講一下,有什麼毛病是她的隱私,我沒問。一個好醫生不應該透過一個病人知道另一個病人的問題吧!

所以我該怎麼回答電話線另一頭的問題?我只好問他。別忘了,我身上有針,稍微動一下就痛的要命,做過針灸的人應該知道那種感覺。這位中國大陸來的中醫竟說:「妳在這嘛!」喂!什麼意思?我是患者耶!而且我做完就要回家了!不過我還是跟對方說如果她一點來,我可以幫她翻譯。然後W又要我問她有什麼毛病。對方說不是她要看,是她的姊姊或妹妹(sister)要看,她得問她姊姊或妹妹,晚點再打來。

又過一陣子,做完針灸,W幫我推拿時,電話又響了,所以他停下接電話(再度扣分)。這回他說國語啦,對方仍是個女聲(雖不是很清楚,但距離近到我可以辨認)。他說:「還在downtown?」「不急不急,慢慢開車!」聽起來像是熟人?

再過不久,電話三度響起。又是講洋文的,W再度把電話放我耳邊,好像我是翻譯機兼接線生?這次是在我之後要來的那個患者,就是前面那人說的姊姊或妹妹。她說了她的毛病,然後說在路上,一下就到了。

W稍後便問我來美國多久了,我的英文還不錯。其實我的英文不好,跟洋人講話,常會聽不懂他們的一些用字,我常會詞不達意,不過,我的英文確實比他好。他說他來十幾年了,不習慣,想回中國大陸。我問他當初是移民來的?他說不是,是經濟考察,然後有學術研討,他們就留他下來了。至於「他們」是誰,我沒問。我問他,可這裡不是很多洋人?他說主要是中國人。

W的生意不好。某人有次等我時,瞄了一眼他的預約簿(攤開在入口處),發現一天常只有三、四人而已。而我們的日裔家庭醫生,一個時段同時看四個病人,每個時段都約滿了,而且約診前要先說明看什麼,看診時,如果問到事先沒說的問題,他會說下次再看。他如果要打電話給病人(例如說明健康檢查的問題),也不會直接打,都是叫護士先打,然後要等一會,他才現聲。生意夠好,就夠大牌吧!我們總覺得W的生意,跟他的語文能力大大相關。他想做洋人的生意,卻又不好好學英文。

我離開診間時,先前在線上那兩人都到了。我又充當一會的翻譯,她們講到一個東西我完全不懂,是來接我的某人回答的,原來是某種保險。W說不接受那種保險,於是問她要不要自費,一次六十美金。這回講到錢,他就會英文啦,六十,他講了兩次。

我們離開前,他問下次是下週六嗎?某人問,我只剩一次保險會給付了,要用掉嗎?W說我還沒好,還需要治療,繼續來吧,沒關係。我們離開後,某人不太高興,他說W的意思似乎暗示我可以用他的保險(一人可以看十次,由保險公司給付。某人只看了兩次),但是要是被保險公司查到,會有大問題。稍後他又聽到我說被強迫當翻譯,更不高興。某人認為,要是我是白人,W絕對不敢那樣做,實在太不專業、太不符合醫療行為了。他因此說我應該取消下次約診,以示抗議。

我同意。

岔題一下,Youtube上有個跟針灸有關的好笑廣告,好像是荷蘭人拍的,我覺得多多少少有諷刺華人的味道:Funny Acupuncture Commercial



這不是我第一次碰到白目的中國大陸人了。

幾個月前在DMV考駕照筆試時,也碰過。DMV的筆試區是開放的,考生站著考試時,經過的人其實可以看到考卷。我正在埋頭寫考卷時,前方傳來一個聲音:"Where do you get this?(你從哪裡拿到這份中文考卷)"我抬頭一看,面前是個中國大陸來的男子,很激動地指著我的中文考卷。美國的交通安全手冊和駕照筆試考卷都有多種語文可選擇,我自然選中文的,而不是英文的。我跟他說是那邊的某個人。然後某人走過來說:"You are not supposed to talk!(你不該與人交談!)"後來我才知道一開始是公公先看到,他很不高興地說,為什麼有人跑去跟我講話,監考的人會把我趕出去,某人便趕緊制止我。我因此閉嘴低頭繼續寫考卷。

我拿考卷去給DMV的人改時,一位同樣是中國大陸來的女人,擠在旁邊看。在美國多年的某人非常受不了這種行為,請她排到後面去。那人還說又沒有一條線往後頭畫。某人事後跟我說,要是他是白人,那女人就不會那樣回答了。華人有種劣根性,怕外國人。他舉了例子,日本人管台灣、英國人管香港,都比台灣人管台灣人,或香港人管香港,治安要好。一方面日本人和英國人規矩較好,也比較守法,另一方面是中國人(不管是哪裡的)不服自己人。這例子或許會讓人覺得刺耳,不過也是事實(嘆)。

美國許多地方,都會畫了線,正在辦事的人,跟下一個人,有很大的距離,足以確保正在辦事的人的隱私和舒適感。華人排隊總是擠在一起,好像有點空隙就有人要插隊一樣。以前我在台灣提款,和在郵局填存款單時,最討厭有人站在我旁邊盯著看,或者在我後面近的要命。我不希望別人看到我的帳號密碼、存多少錢、領了多少錢、皮夾裡有多少錢等諸如此類的事。前幾年去中國大陸,不幸在那生病,去看醫生時,看到一堆病患擠在醫生旁邊看診、寫病例,不禁讓我驚恐,那地方比台灣還恐怖!然後慶幸好在我是看耳鼻喉科!

每次在世界日報看到歧視華人的報導時,我難免覺得,華人自己不夠爭氣,才老是落人話柄。我很不喜歡洋人動輒覺得日本較好,可是日本人在許多方面,的確強過中國人(或華人)。最簡單的例子是,日本人開的日本料理店,比中國人開的中餐館衛生。

我沒有能力像魯迅或柏楊寫個什麼針對中國人劣根性的有力文章,只能把我在美國的見聞寫出,供他人參考。

由 Debby 發表於 01:53 PM | 迴響 (0) | 引用

July 31, 2008

美國小孩的微型創業

Sell_lemonade.jpg我們有天傍晚回家時,正要轉進社區的馬路,瞥見轉角處有大約五個小孩。其中兩個小孩對著來車大力揮手,指向旁邊另外三個小孩顧的小攤。那個小攤賣的是檸檬水(lemonade),一杯要價50分錢。

我們當然沒有停車,某人繼續開回家。他倒是說,很多白人,像某同事之類,就會停下來買,華人通常不光顧這種小孩子的攤子。

沒多久,我們又看到兩次,規模小多了,通常就只是兩、三人而已。其一會高舉紙牌,寫著價錢,另外一、兩人顧攤子。某人不禁問,為何都是檸檬水?我猜,是因為檸檬水比較好弄吧!而且夏天喝檸檬水比較解渴。會停車買的人,也都知道是贊助這些「創業維艱」的小朋友,比較不在意買的東西是什麼。

不過,這些小朋友選的地點通常不太好。轉角是不該停車的地方,因為停車可能會讓後面的車子煞車不及,撞了上來。其實不只是小朋友,我們有時看到一些討錢的遊民,也會在轉角、高速公路入口處這類不該停車的地方舉牌討錢。

這些小孩的年紀有些看來非常小,像是才小學低年級,甚至更小。年紀小小就有生意頭腦,將來一定會有人在成名時,提到小時候「微型創業」的故事。像麥當勞的創辦人Ray Kroc以前就賣過檸檬水。這種風氣真的跟台灣很不一樣啊!台灣的父母大概會說:「把書念好就好」、「年紀小小怎麼就滿腦子想的是錢?」之類的話吧。如果真有小孩上街賣東西,真的會買的大人,可能也不多。

至於更大的孩子,能做的就多。

昨天我碰到兩次中學和大學生上門毛遂自薦,說他們可以幫忙油漆,其一還說提供免費油漆。後者令我很納悶,免費油漆的話,那他賺什麼?可是我正忙,我們也不需要油漆,就沒多問。另外那個大學生還附了類似履歷一樣的東西,說明他的學校、主修等,甚至附了一個5% off的折價券。這個大學生的生意點子顯然比那些賣檸檬水的小孩多了。

看到這些小孩子的舉動,我不禁覺得東西方的教育方式真是太不一樣了。很多富裕的美國人,也會鼓勵孩子自己去賺錢,體會賺錢不易。等小J大一點,我也會鼓勵他去賣檸檬水什麼的,讓他體會「工作」和「賺錢」是什麼感覺。

由 Debby 發表於 02:34 PM | 迴響 (1) | 引用

May 22, 2008

美國大學入學制度真不同

前些天才聽說,加州的社區大學學生,GPA只要有2.8以上(並不高),若申請轉學到加州大學UC(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系統,UC不得拒絕,包括台灣人熟知的UC Berkeley、UCLA等,因此這類學生佔UC畢業生的三成。一開始申請到UC系統的學生,程度當然跟申請到社區大學的有別。即使這些人最後都拿一樣的UC文憑,程度還是不一樣。可是,只要這些人不說,外人也不懂。

今天無意中看到這個新聞:「媽是台灣人 10歲童上大學攻讀天體物理」,其中正提到:「媽媽來自台灣、目前在兩年制社區學院『東洛杉磯學院』念書的10歲美國男孩卡瓦林(Moshe Kai Cav-alin),最近計畫轉學到一所知名四年制大學攻讀天體物理學。」大概就是這類的例子。

其實我不懂台灣的媒體報導這樣的新聞,對台灣的家長或學子,有多少的啟發作用?

用google查一下「former child prodigy(前天才兒童)」,可以查到18,100項。一個幼年聰明,長大之後沒什麼特別建樹的人,被別人提到時,只能變成「前天才兒童」,而不是「╳╳家」之類的,也挺可悲的。

我們可以查到很多所謂的「前天才兒童」,被提到智商跟愛因斯坦差不多。但是對世人的啟發超過愛因斯坦的,有幾人?別忘了,愛因斯坦這麼說:「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麼。」

相關資料:明報—〈切勿忽視社區大學〉

由 Debby 發表於 03:11 PM | 迴響 (2) | 引用

April 09, 2008

不可思議的「法治」台灣

在美國看台灣新聞,我常覺得台灣充滿不可思議的事件。那些事件,要是發生在美國,絕對不可能像在台灣那樣「和平」落幕。這類事件,包括312事件時, 曾在美國拿過教職的李應元煽動群眾砸警車,還說:「給車子輾過去也沒有關係!」,其二是嘉義東石鄉因婆婆毆打媳婦演變成的群眾事件。

以李應元在美國的經歷,他不可不知道,他要是在美國這樣做,會立刻被逮捕,說不定還會吃警察的子彈。但是他居然在大選前的台灣這樣做,我想,他對台 灣的「法治」太有信心,認定台灣的處理程序一定是「照章行事」,一步一步慢慢來。我查了半天,只查到一則三月中的新聞提到「檢方將傳訊」,李應元現在應訊 沒,還不知道呢。(還好當時沒有人乖乖聽心思狠毒、準備坐收漁翁之利的李應元的話,不然,那些基層的民燼黨員早就讓那個黨改名成「命盡黨」。)

東石鄉的群眾事件,讓我想到台大PTT流行的「鄉民」二字,這詞指的是那些因為看熱鬧,而容易被煽動、流於情緒化處理問題的人。東石鄉的群眾,的確 就是這樣的一群人。聯合報地方記者最早是這樣描述的:「靠海的東石村民風憨直,居民仍沿襲早年守望相助的古風,昨天這件『群眾事件』,至少有近三百名村 民,口耳相傳得知後,『捲起袖口』參加,他們在分駐所前,不斷叫喊『把惡婆婆帶出來,讓大家看看她的廬山真面目』。(〈婆打媳 300人圍警所五小時〉2008-04-05/聯合報/A1版 )

那個婆婆的確很不應該,但是這群人居然想動私刑,而且追打那個婦人的兒子(他當時抱著女兒),持續包圍派出所的行徑讓嘉義縣警局朴子分局東石分駐所 長一度被調職。警察居然無能到這程度,這要是讓美國人聽到,他們大概會吃驚到下巴掉下來吧。為什麼不把那些包圍派出所的暴民抓起來,還讓派出所所長調職、 向鄉民示好?美國人一定會這樣問。如果警察不夠,那就派軍隊出來抓人,洛杉磯暴動、紐澳良風災後,美國人都是這樣做的。台灣老說美國有多民主自由,但他們 執法時,可比台灣人想像地嚴格多了。就是因為這樣嚴格,才能真正保障絕大多數合法良民的生活。

中國時報有篇關於東石鄉此次事件的一篇評論〈東石鄉民為什麼生氣?〉。 身為社工師的作者提到,一位大陸藉配偶跟她說,要是在她家鄉,她若被丈夫打,「我們會全村的人拿菜刀找他算帳」,然後作者評論道,「那時我還驚訝大陸的女 權還偵(真)徹底。」我看到這就噴飯了,請不要誤用「女權」二字,那種叫做「地痞」,不是「女權」。這篇的結論同樣讓我絕倒,她認為東石鄉民集體對抗婚姻 中的「父權文化」,台灣的「父權文化」也會漸漸式微。她不了解,那些地痞不允許外人「侵門踏戶」的心態,正是一種父權啊。而這種父權,正是台灣要邁向真正 的法治社會,必須面對的毒瘤。


資料影片:東森新聞還原312關鍵30分鐘
國民黨費鴻泰立委引發民進黨支持者不滿導致警民衝突(中天)
314新聞夜總會整理謝營對312發言(TVBS)

由 Debby 發表於 03:56 PM | 迴響 (4) | 引用

February 07, 2008

一波三折的美國護照行(美國公務機關的「美國時間」II)

小J的護照沒辦成,是我們心中懸著的一顆大石頭。


某人今天十一點左右突然打電話回家說「待會」要去辦護照。於是我趕緊讓小J吃完蘋果藍莓泥,然後換裝。但某人十二點多才回到,而小J應該十二點半要喝奶,想到某人時間不多,辦護照又不容易,我勉為其難帶小J出門。到郵局時,辦護照的門前一個人都沒有。門上貼了告示,表示主事者休息中,兩點以後才開始。所以我們只好打道回府,趕緊餵奶,然後送已經很累的小J上床。

某人再度出門前,跟我說應該兩點要到郵局。而小J在一點二十分左右才睡著,我感到為難。對寶寶來說,不到半小時的睡眠算是垃圾睡眠,應該避免。但某人說,不然就沒法辦。我只好再度妥協,還沒吃中餐就把沒睡飽的小J再度帶出門。


到了郵局的停車場,車子居然比中午多許多(有些美國人兩點半就下班了,真不可思議),我趕緊先衝進去,此時已經有一個人在排隊。某人看了門口的告示便說,慘了,沒帶支票。我以為又要空手回家,想到要帶小J再來排隊,腿都軟了。某人說他不想再來一趟,便要我和小J排隊,他回家拿支票。


某人一去就是半個多小時。我抱著小J坐著等。小J環顧四周一陣之後,開始扭來扭去、發出聲音。我暗叫不妙,他似乎要便便了。可是裝尿布的袋子在車上,跟著某人離開,就算帶在身邊,我也沒法幫他在大庭廣眾下換。於是只好站起來抱他,把他不斷抱高,他開心地大聲笑。


我等了20分鐘之後,門才打開,輪到我排在前面的那個人。又隔了超過15分鐘,門再度打開,之前排在我前面的人出來後,郵局的主事者說我可以進去,我說孩子的爹還沒來。他說,喔,要幫baby辦護照是吧,便叫我後面的人先進去。此時我瞥見某人走進來,趕緊喚住他們,所以我們沒有多等一個人。此時距離護照業務截止時間只剩半小時。


明明後面還有人等著要辦護照,主事的灰白鬍子Mike兄仍慢條斯理地跟我們扯一些有的沒的,像是問小J是否未婚。小J什麼都不懂,倒是對裝表格的信封很有興趣,抓到就吃了起來。Mike便說小J應該幫國務院工作,國務院專門偵測各種東西(護照業務也是國務院管轄)。小J吃信封吃得很起勁,Mike跟某人扯些有的沒的之後,不忘調侃小J,說他吃到臉上有紙片都不知道。小J背對著我,我根本沒發現!小傢伙後來又想把我們用來簽名的原子筆塞到嘴裡,而且是筆尖那頭,我趕緊把筆拿走。


至於快捷取件,Mike兄勸我們不必多花那92元。他說之前幫一個家庭辦護照,只有那個爸爸因為工作而加錢辦了快捷取件,其他人都是照一般程序。理論上,辦快捷會早一週收到。但是,那家人都收到護照了,只有他們的爸爸沒收到。所以Mike說,我們已經繳夠多錢給美國政府了,不必再貢獻92元。他說得很詳細,甚至到講太多的地步,這麼一來,我們跟其他人一樣,大約在裡頭待了20分鐘。接下來就是希望五週內會收到小J的護照。


在回家的路上,我們聞到異味撲鼻而來,我跟某人說,大事不妙。回家後,打開小杰的尿布一看,果然,「黃金」從尿布溢出,弄到衣服上、襪子上,然後他的小手亂抓,「黃金」也沾到手上!幫他脫衣服時,衣服經過頭部,頭髮可能也沾到。所以某人把他拎去洗澡後出門,我則趕緊泡奶、餵奶、送小J上床睡覺。整個處理完,我才有時間吃中餐,而那是下午四點多了。Orz


美國政府應該考量小寶寶不像較大的小孩或大人,沒法排隊等很久,因為他們容易餓或需要睡覺,或需要換尿布。如果要父母雙方都到場幫寶寶辦護照的話,拜託也多開一個窗口,或設特別區給小寶寶和帶小寶寶的人才對。

由 Debby 發表於 04:53 PM | 迴響 (0) | 引用

February 05, 2008

美國最多產的Duggar之家和他們蓋的房子

Duggars.jpg
三年前,一則新聞提到,美國有名婦女Michelle Duggar有16個子女。我便跟我娘說,那個當媽的真恐怖,生那麼多,花那麼多時間(135個月)懷孕,不知道是不是有很多傭人幫她帶小孩。從前中國人多產,但是一輩子生、養活16個子女的女人,在比例上,應該也不高吧?

沒想到,去年我又看到那個媽媽的消息,她又多生了一個,於是子女數躍升為17個(10子和7女),這數字足以讓睡眠不足的新手媽媽腿軟。某人便說,他們應該是宗教狂熱者,否則,不至於生這麼多。

今晚,意外地在TLC台看到他們的故事:〈16 Children and Moving In〉,總算解開我心中的一些疑惑。


DuggarHouse.jpg他 們生養這麼多子女,的確是有宗教信仰支撐。Jim Bob和Michelle Duggar是浸信會教徒,兩人分別在19歲和17歲時(1984年)結婚,四年後生下第一胎。Michelle在生第一胎前曾經流產過,他們認為服用避 孕藥是違反上帝的旨意,之後沒避孕,所以一直懷孕、一直生。他們所有的子女,都跟父親一樣,名字都是J開頭。

Jim Bob曾是阿肯色州眾議員,現在是房地產經紀人。今天的節日就是講他們買了一塊地,蓋一個7000平方尺房子的故事。因為他們原本租的房子(2200平方 尺)不夠住,最糟的狀況莫過於18個人共用2間浴廁。所以,新家的第一個條件,那些孩子的答案差不多都是:「有很多浴廁。」這種心情,住在台灣的人應該很 能體會。在地狹人稠的地方,房子裡不可能有很多浴廁。若同一屋簷下的人同時要出門,一定會出問題。他們自己蓋的房子,因此有九間浴廁。

DuggarOrchestra.jpg某人和公婆曾去看過附近一位台灣來的富豪在此地蓋的8000平方尺的房子。據公公說,可以住一個連(約百人)。Guggar那個7000平方尺的房子,從畫面上看來,像間小學校,可以容納數十人吧。

他們家的生活很特殊,也像軍隊般有組織、紀律,家事都要分工。畢竟他們人多。一開飯,每個人(不管年紀)都要幫忙。在租來的房子裡,他們狹小的廚房 看來很擁擠,因為許多人同時擠在一起做不同的事。Michelle說,當第四個小孩出生後,她就知道要有所計畫。所以她的行事曆密密麻麻,有許多事要做。 然後大的要幫忙小的。但是我還是有疑問。根據資料。她的子女間隔約為18個月,這樣來說,一開始是0歲、1歲半、3歲、4歲半。實際上是,0歲、1歲 ╳2、3歲。3、4歲的小孩能幫忙什麼?她的前幾年到底怎麼過的?

供應這麼多小孩上學,應該不便宜吧?不過,他們都沒到一般的學校上學,他們在家受教育,媽媽就是老師,在長餐桌上講學。每個小孩都學鋼琴和小提琴。 出門買東西時也是浩浩蕩蕩的。因為他們吃的多,所以也要買很多。一購物就是買好幾個推車,結帳時,往往是數百美元。以前我看到Costco的東西,總納悶 美國人怎麼那麼恐怖,吃那麼多、用那麼多。原來,美國就是有這種家庭需要那種超大容量的東西。

DuggarCloset.jpg當Jim Bob夫妻決定要蓋房子時,這些子女就是他們的(免費)最佳助手。由年紀最大的兒子Joshua James帶頭,一起學習怎樣蓋鋼筋房子,8歲以上的子女都要加入工程。這個房子蓋了超過三年,一開始就是他們自己,以及一名工匠。後來才有一名紐約來的 女室內設計師加入,幫忙規劃居家。

他們的新家很驚人。廚房像是外頭的餐廳,設備用商用級,空間也不小。洗衣間則像洗衣店,有四個洗衣機和四個烘衣機,不然,他們以前的洗衣機整天都在洗衣服。他們的衣櫃因此也不小,但是比起許多美國有錢人,也不算太大,畢竟他們的孩子都接收較大孩子的舊衣服。

看到他們新家的樣貌,我還是很好奇這家男主人的賺錢能力,以及一天的時間分配。據說他們家沒有負債,雖然食指浩繁,每個月花在食物上的錢至少1500美元,而他們小孩用掉的尿布,據統計可能超過9000片!看到這,我不禁再度驚嘆,美國的確是個藏富於民的國家啊。

參考:The Jim Bob & Michelle Duggar Family
The Duggars


圖片取自The Jim Bob & Michelle Duggar Family(更多照片也請看此)

 

由 Debby 發表於 04:55 PM | 迴響 (0) | 引用

February 03, 2008

美國公務機關的「美國時間」

為了準備帶小J回台灣,這週我們忙著在家幫他拍照,然後在電腦上編輯過,再拿去Costco洗。試了幾次,才弄好正確的尺寸。今天就帶著小J、他的出生證明、大頭照兩張和支票(16歲以下要82元。如果要快一點收到,要再加九十幾元。貴得要命)去此地最大的郵局辦護照

因為是週六,辦護照的隊伍不短。我一度排錯,於是前面多了兩個人。讓我們納悶的是,隊伍幾乎沒動過,倒是要辦其他郵局業務的隊伍前進的速度較快。

等很久之後,才有一個女人過來站在我們後面,然後問我這是辦護照的嗎?我說對。這時,開始有其他人講話了。因為隊伍前方的門都沒開過,所以排隊的人都不知 道狀況。較早來的人說,那門20分鐘前開過一次。有人聽了便說,這真是殘酷的笑話。另一位排在辦郵局其他業務隊伍的中年女人則說,她之前來辦,一週就拿到 護照了,很快。排在我們前面的年輕女人問道,可是今天怎麼這麼慢?那中年女人便說,他們建議大家不要週六來。

呃,可是要上班的人,或者要上班的人的眷屬,只有週六有空啊。美國不像台灣,要幫未成年子女辦護照,必須父母都到場。如果其中一方沒空,另一方必須持對方經公證過的同意書(更麻煩)才行。此舉想必是避免夫妻失和時,其中一方帶子女出國,躲避監護權之爭。

好不容易門終於開了,有人出來。這讓現場有些人歡呼,以為很快就要輪到自己了。沒想到,門又關上了。有人便幽默地說,他們大概需要休息一下吧。又過一會,門才再度開啟,讓一個家庭的人進去。

我算了一下,我們大概是第五個組合。如果一組至少要20分鐘,那我們要等超過一小時。我不知道為何要那麼久,不就是看看填寫的資料、核對身份證明、收錢、 開收據之類的,這些事需要20分鐘以上嗎?後來,帶著小J出去走一走的某人跟我說,小J已經打呵欠了。想到他今早六點多起床之後,一直沒睡。而且不知道還 要等多久,我便說今天算了,下次再辦吧。於是打道回府,浪費一個多小時。美國公務機關的「效率」,真叫人頭痛啊。

幾年前,我要去義大利前,臨時發現護照過期,十萬火急地自己去辦護照更新,花的時間不到一個小時。我在美國的許多經驗,常讓我覺得台灣(應該說台北)的公務機關,比美國有效率多了。

美國的公務員,有時真的會把人氣死。我之所以會變成宅女,部分也是拜美國麻煩的規定和沒效率的公務員所賜。在美國,沒有社會安全號碼,就沒法去考駕照。而 台灣駕照在此地不能用。於是,為了等社會安全號碼,我等了好久。社會安全號碼來了之後,為了避免動胎氣,再加上沒體力,我沒去學車,也沒考照,於是過著沒 腳一樣的生活。小J出生後,我更忙了,只能當宅媽。

可是我還是需要一個身份證明,於是只好去申請有相片的身份證。申請了好久,身份證終於來了。我一看,生日被弄錯了,29日變成26日。照規定這必須拿回去 申請換發。所以,我只好去DMV一趟。收到我身份證的公務員,光是研究我的出生年,就研究好久,還找她的上司來看。真不明白啊,我說日期錯,沒說出生年錯 啊。就算有錯,美國是Database Nation,他們一查就查得到。然後,我又拍了一次相片,回家繼續等。等了超過申請證明說的90天,某人請假帶我去問DMV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那個公務 員查了一下,趾高氣昂地說愛莫能助,有人甚至等超過一年。好傲的口氣喔,真不懂他們跩什麼。我們為之氣結,可是也只能回家繼續等。前不久又去問了一次,得 到的答案仍不令人滿意。

我等到都快絕望了。不明白這裡的公務機關為何這麼沒效率,錯誤是他們造成的,卻一再拖延,造成我的不便。要是滿一年還沒收到,我得花錢重新申請。某人便 說,這樣的話,要找律師告加州政府,我們都付錢了,他們卻不辦事。我點點頭,的確,而且讓我們一再有被整的感覺。在台灣的時候,我從沒辦一個證件辦成這樣 的。

就在這週,我終於收到更正的身份證了。此刻,我充分明白以前我們說的那句:「我哪有『美國時間』啊?」是什麼意思了。要是沒有「美國時間」,請不要跟美國公務機關打交道,否則,遲早會心臟病發。


由 Debby 發表於 04:07 PM | 迴響 (0) | 引用

October 21, 2007

高速公路上的兩隻狗

今日又是進城日,照例得花時間在高速公路上。在我意識不清的時候,突然聽見某人激動地大叫:「居然有兩隻狗在路邊!」

我一聽,立刻醒來,但是來不及看到那兩隻狗了。他說,這兩隻狗一大一小,大狗長得像《家有賤狗》那種一眼有黑眼圈的那種,牠的背上有隻不同種的小狗,看來都像是有人養的家狗。我不免覺得奇怪,高速公路上怎麼可能有狗?被人棄養嗎?但是誰有辦法在高速公路上停車,然後開車門放狗出去?這不是很危險嗎?

 

一直想養狗的某人仍然很激動,他說他在美國十多年,從沒看過流浪狗。

美國不是沒有流浪狗的國家。像以前《國語日報》刊載的漫畫《小亨利》就常出現補狗隊的身影。然而,那是上世紀二○年代的事,近年已經不太有流浪狗,頂多就是卡翠娜颶風之類的天災過後,會造成一些家狗變成流浪狗。

美國人對於流浪狗有辦法,前不久郭台銘就提倡用美國的TNR(Trap、Neuter、Release,補抓、結紮、放養)來解決台灣的流浪狗問題。另外有一些美國人從國外搶救流浪狗,然後送回美國讓人認養,台灣、中國大陸都曾有流浪狗被送到美國。

這該是一個愛狗的國家。然而,為何有狗出現在高速公路上?我們百思不得其解。

根據加州的法律,在高速公路上丟棄動物的罪,比丟垃圾還要重。要罰很高的罰鍰,同時處以徒刑。公公以物理的專業角度說明,汽車在高速前進時,只與地面接觸一點點,因此,撞到動物時,一定會發生車禍,非常危險。這可以說明為何罰責很重。

我們想到這兩隻狗應該不知道如何安全離開高速公路,遲早會發生意外,也會造成車禍。真叫人感覺不舒服啊,牠們究竟怎麼出現在高速公路上的?最近加州大車禍頻繁,希望這兩隻狗不會造成一例。

 

由 Debby 發表於 03:25 AM | 迴響 (0) | 引用

July 29, 2007

白吃的午餐人人愛

在一篇報導Google員工餐廳的文章中,其中提到:「免費餐點成為公司吸引年輕優秀人才的有利條件之一」。

但是,實情真的是這樣嗎?

我沒有機會探究,因為沒有熟人在Google工作,倒是有機會見識到另一家美國大企業灑錢辦活動、提供免費餐點的一面。

去年在雷根圖書館見識到某公司的大手筆之後,今年又有一個機會。

某人有天打電話回家跟我說第二天是公司的園遊會。看慣了台灣的園遊會,聽到「園遊會」三個字,其實沒什麼吸引力。但是他說那是年度盛事,去年的園遊會有墨西哥樂團表演,看了之後讓他非常感動。而且現場提供各種免費餐飲,「簡直就是酒池肉林!」他這麼說。

我突然好奇起來,說什麼都要去。但是之後他發現沒有註冊,沒辦法去。不過,後來經過一番波折,我們最後以guest的名義,而不是以員工和眷屬的身份前去。

這次的報名註冊人數,據說空前地多,有一萬多人。去年的精彩,當然是一個因素,同時還有其他傳聞,也促使這次參加人數暴增。

某公司辦這類活動,總是有出人意料的地方。像是上次在雷根圖書館那次,某人的同事說有肚皮舞,許多男人看了眼睛都發直了。不過,當時的場地不小,我們並沒看到。

不管怎樣,我們都是乘興前去。

這次的食物,依舊令人失望。越南春捲味道頗怪,墨西哥食物不合胃口,一堆速食沒有吸引力,而且我的食物地雷一大堆,所以我離開時並沒吃飽喝足。

倒是有個地方,讓我覺得還不錯,就是每個員工餐廳都提供兒童餐。畢竟在這種節日,員工都會帶小孩前來,大人要吃飯,小孩當然要吃飯。照顧小孩的胃口,也是照顧員工和員工的眷屬,全家盡興,這種活動在員工心目中的評價才會及格。

過去我在台灣觀察到的產業規模沒這麼大,沒有這類活動。我不知道台灣那些賺錢的電子業,在辦員工和員工眷屬同樂的活動時,是否也像美國企業的活動那樣周到?

這個活動,據說明年可能停辦,因為某公司不再像過去那樣賺大錢了。公司的榮景不再,免費的午餐自然沒了。

回到最前面的疑惑,免費餐點是否真能吸引優秀人才?我覺得這是一個荒謬的說法。優秀人才若為「吃」這檔事,去一個不能發揮長才的地方工作,似乎不太可能。不同的人追求不同的東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層次,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優秀人才」為了高薪去一個地方工作還有道理,至於會為了「吃」而選擇工作的,我覺得不太優秀啊。

白吃的午餐人人愛,但是為了「白吃的午餐」,要割捨哪些東西,那可是需要好好思考的。到頭來,天底下還是沒有白吃的午餐。

相關:在雷根的空軍一號之下用餐(party at Reagan Presidential Library)

 

由 Debby 發表於 08:11 AM | 迴響 (0) | 引用

June 03, 2007

老中與老墨的糾葛

加州是美國最多華人的一州。而加州的第一大少數族裔,則是西語裔。在洛杉磯,差不多每兩個人,就有一個是西語裔。

華人和西語裔,若要說共同點,可能是過去都很重家庭關係。現在,華人對家庭的重視程度,由於社會變遷等關係,比起西語裔,遜色不少。

許多人稱華人為「老中」,西語裔則被許多華人稱做「老墨」,因為加州有許多西語裔來自墨西哥。然而,不是所有的西語裔都從墨西哥來的,我們就碰過一個來自薩爾瓦多的西語裔女性。

這兩個族群的關係,在我看來,挺微妙的。

 

美國華人在許多方面,表露出不喜歡西語裔的態度。之前洛杉磯華人地區有許多社會案件,不論是謀殺或搶劫,與案子有關的人,都把可能的對象指向西語裔。華人也普遍認為,西語裔所在的地區,治安較差。

華人不喜歡西語裔,西語裔因此也不喜歡華人。但是,這兩個族群,在某些時候,關係挺密切的。例如中餐館、華人超市,都雇用了不少西語裔員工。在中餐館,西語裔員工甚至掌廚。所以,美國華人上中餐館,想尋覓家鄉味,其實吃到的是西語裔炒的菜。

張系國在〈黑白無常 鬼炒菜〉(請見2007/03/19 聯合報副刊)一文中提到:「從前是人炒菜給鬼吃,現在中餐館尤其是福州人開的快餐館為了省工資,往往由老墨掌廚,變成鬼炒菜。人炒菜給鬼吃還有可說,鬼炒菜給人吃那就不堪聞問。鬼炒菜無他,黑白無常而已。快餐館往往只有黑白兩種調味汁,黑是醬油加豬油加味精,白是味精加鹽水加豬油。您不要誤以為白調味汁比較健康,其實兩種調味汁一般鹹,都會讓您無端口渴。老墨掌廚談不上什麼手藝,水準也時好時壞,故曰無常。我教書的大學旁就有這樣的快餐館。我去光顧時,嬌小端莊的老闆娘正對著麥克風說:『辣子雞丁。』咦,老墨能聽懂華語?『他跟我們很多年了,都聽得懂。』鬼不僅通人言而且忠心護主,彷彿聊齋故事,令我肅然起敬。可他炒菜依然是黑白無常,永遠無法超度。」

此文讓我們捧腹。我們的確有類似的經驗。有回去義美豆漿點心世界吃早餐時,過去見到的那名女店員沒出現,居然有一名胖胖的西語裔女性提著一名顧客的外帶早餐走了出來,然後用中文說了那份早點的名稱。我們四人聽了,都楞了一下:「咦,她說的是中文耶,雖然有點腔調。」我們常去的那間日本料理店,也是西語裔廚師掌廚的。難怪餐館洗手間貼的那張州政府告示,要餐館員工上廁所後要用熱水及肥皂洗手,用的是英文、中文和西班牙文,正因為過去許多華人在餐館打工,現在則改成西語裔。

張系國那篇文章還提到:「那時海外的中餐館多半是廣東館,不僅人鬼待遇不同,老廣和非老廣待遇也有很大的差別。」他所謂的人,是指華人;至於鬼,是指洋人。老廣和非老廣的待遇有很大的差別,在某些地方仍存在,例如舊金山中國城

既然美國的華人以老廣的勢力為大,跟「老中」混在一起的「老墨」,也有學廣東話,而不是講一般的中文(台灣的「國語」\大陸的「普通話」)。公婆在某間華人超市生鮮區,就聽到一名西語裔員工,跟另一名華人員工講廣東話,讓他們覺得有趣。

不只是中餐館和華人超市,我相信還有許多行業,是華人與西語裔共容\共榮的。例如我們去的那間三名台灣醫生聯合職業的診所,就有大量的西語裔病患,至少佔了八成五吧!那裡的護士,因此也都是西語裔。然而,台大醫學院畢業的J醫生可是不客氣地當著西語裔護士的面跟我們提到:「那些老墨的肚子都很肥……」某人私下便說,J醫生未免太不知遮攔,也不怕員工哪天跑去學中文,聽懂他講的話。

某人說的情形,非常可能在未來幾年實現。一則「秘魯小子學習華文嗄嗄叫 不輸華人」新聞提到:「紐約市華人家長學生聯合會(CAPSC)最近舉辦一次美東區數學英文及中文寫作大賽……華人子弟報名參加數學及英文組較多,中文組反而較少。……中文比賽部分,一年級組第一名居然是一位七歲的西裔學生,名叫索拉諾,來自南美祕魯,父母親連英文都不太流利。……索拉諾四歲半上幼稚園時,向父母表明想學華語,還說這是未來的語言,就這樣學了近三年中文,講的字正腔圓,還能演講,又能簡易的中文寫作。目前他還是紐約天主教鳴遠中文學校的學生,這次除了中文組第一名之外,英文組也獲冠軍。更令人好奇的是,索拉諾也開始學書法。」

在國際媒體不斷宣揚中國威力和中文價值(前往中國大陸淘金的工具)的情況下,類似這名秘魯小子的西語裔應該會更多。所以,像J醫生那種口沒遮攔的華人,可要當心點了。

 

由 Debby 發表於 03:14 PM | 迴響 (0) | 引用

May 29, 2007

社區管理委員會與百葉窗

就在這個多事之秋,某人突然收到社區管理委員會的信,要求他在一個月內,把我們家破損的百葉窗換掉,然後把二樓窗外的木頭裝飾重新上漆。這封信著實讓人頭痛,雖然信上的語氣友善,其實是表示強制命令,非照辦不可。我們最近面臨的挑戰已經很多了,突然又多這件麻煩事,讓我們覺得非常棘手。

說起來,美國的社區管理委員會權力大到可能會讓很多亞洲人吃驚。

如果不照辦,社區管理委員會屆時會要屋主罰錢,罰到一定的次數和金額,社區委員會甚至有權把房子拍賣。若屋主之前拒繳罰款,那麼,社區委員會會將賣房子所得的金額撥出一部份繳罰款,剩下的再給屋主。然後,這名不願意遵守社區規則的屋主就被驅逐出境(社區)。

社區委員會之所以有權,是因為買房子時,買主必須同時簽社區委員會的合約,上面羅列這個社區的規則與要求,包括上述的狀況。如果不簽,那就買不到房子。

這樣的模式,恐怕難以在台灣實現。光是聽公公提起台北的鄰居,明明都是一堆高級知識分子,卻有令人難以想像的自私舉動,讓人不免對台灣的社區自治失望。我可以想像,這事(收到社區委員會的信函)若在台灣發生,很多人想必置之不理,有些人甚至可能去罵社區委員會的人,說他們為何要找麻煩云云。某人因此說,還是台灣比較自由。我答道,那不叫自由,那是沒有規矩。

後來討論到另一件事,我提到,許多台灣人的作法會是「抗爭、抗爭、抗爭」。但是在美國,很少聽到有人因此抗爭,因為這是有制度的地方,碰到哪些狀況,該怎麼處理,都有一套標準程序,不是人情可以改變的。這並非沒有壞處與缺陷,然而,在大體上,它保障多數人一定的生活秩序和權利。

社區委員會之所以會要求百葉窗完整,不外乎希望這個社區的景觀有相當水準,可以使這地區的房價不墜,這對我們而言,並不是壞事。從另一個角度想,那些在前屋主時代就破損的百葉窗的確該換了,若不是因為那封信,某人可能沒有動力去更換呢。

 

由 Debby 發表於 02:21 PM | 迴響 (2) | 引用

May 09, 2007

「妳有沒有透過eBay跟泰國買東西?」

我們的網路前幾天狀況不穩,因此找了Time Warner Cable的人來修。今早,一個西語裔的小夥子帶了工具來測我們的網路。

他測出訊號很好,但故障還沒排除,所以打電話向同事求助。就在這空檔,他困惑地指著鍵盤跟我說:「我從沒看到電腦有這些東西。」我想他指的是鍵盤上的注音符號和中文字,於是跟他說,有些是幫助發音的中文符號,有點像ABC。然後說,這是我們從台灣買的筆記型電腦。

 

他似懂非懂,沈默了一會,繼續處理我們的網路。過了一陣子,他突然問我:「妳有沒有透過eBay跟泰國買東西?」我說沒有,不知他何以這樣問。他開始跟我解釋,他從eBay找到一個泰國人,那人賣很便宜的POLO衫。一般價格可能是98元,但那個泰國人賣5元。他之前跟他買了兩件,因為運費很貴,所以匯給對方40元,收到兩件POLO衫。他很想跟對方合作,對方出貨給他,他匯款給對方,然後他可以在美國以每件50元的價格在網路上賣POLO衫。我聽了就說,這交易不錯,那應該可以賺。他說,可惜他後來聯絡不上那個泰國人,失聯了。至於那兩件POLO衫,他沒賣,畢竟美國的POLO衫不便宜,他很喜歡,而且是百分之百棉質的。

他正在講這件事的時候,我內心有個疑問,難道他以為我是泰國人?泰國人用的是泰文啊!泰文跟中文可差的遠了。我明明跟他說那是中文,只是提到「Taiwan」而已。

網路正常之後,他要我以「speed test」為關鍵字,搜尋到speedtest.net,在上頭測試我們的網路速度。他跟我說,在這上面可以測很多國家的,像南美洲的網路就很慢。我說要測中國大陸的,當游標移到中國大陸時,三角形出現的地區是香港,於是我試了一下跟香港的連線速度,還算不錯。

送他下樓時,他看見我們掛在樓梯口那幅董陽孜的書法「一以貫之」時,問我那是什麼。我說那其實是四個字,但前三個字疊在一起,於是大略地告訴他那三個字怎麼分佈。他指著最後一個「之」字,問我是什麼意思。我說那個字很難翻譯,通常沒有意義,必須跟其他字搭配,才有意義。他又似懂非懂地點頭,然後跟我告別。

我後來跟某人提起此事。某人說,在(上個世紀)七零年代,很多美國人不知道Taiwan,只知道Thailand,所以很多台灣來的人,乾脆說自己來自China。一些意識型態強烈的人,則會說Formosa,對方聽了都不知道這是哪,於是那些台灣人就有機會解釋自己的政治立場。現在許多美國人都知道Taiwan在哪了。

我覺得我碰到一個完全不知道Taiwan在哪的美國人,現在距離某人說的一九七零年代,差不多隔了三十年。其實不該太意外,之前有報導提到,美國人地理常識不好,國家地理雜誌的調查顯示,百分之六十的美國人搞不清楚伊拉克在哪,即使美軍攻打伊拉克好幾年了。所以碰到趙承熙事件,想要靠「Taiwan」、「Taipei」字樣或國旗來自保,其實是無厘頭的做法。台灣人也不用怨怪別國人不知台灣,因為台灣人的地理常識不會好到哪裡去,台灣的地理學會曾做一項測驗,高達六成九的應試者都不及格,整體的平均成績只有四十六點八分。

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台灣近幾年忙著內鬥,跟世界脫節,被其他國家的人遺忘,也是意料中的事。中國急於圖強,倒是舉世共睹的。台灣若不想被矮化,該怎麼做,其實有路可循,偏偏當權者不那麼做。這讓我得好好思考,為了避免被誤認為來自Thailand,下次是否該先說中國,再提台灣。

 

由 Debby 發表於 11:59 PM | 迴響 (0) | 引用

April 30, 2007

摩托車在美國

每回在101高速公路上看到摩托車出現,總會提心吊膽的,雖然開車的不是我。跟台灣一樣,這些摩托車也在汽車中間穿梭,而且換道時,從來不打燈號示意。有次甚至看到一位摩托車,只因前面的汽車不讓他超車,他就按喇吧,顯得有點霸道。

偶爾我們會遇見一票摩托車族,有回居然有大約二十輛摩托車從我們車旁呼嘯而去,讓我大呼意外,第一次見到這景象。這些摩托車族的裝備,通常都是一身黑,後座載的通常是女性。他們讓我想到某兩位大學同學,為了順利找到新戀情,她們有次在網路上看到有摩托車族要聚會,居然跑去參加。其中一位明明知道坐那種摩托車難免會貼到騎士的背,仍堅持坐得直挺挺的,以便保持距離。她後來還是跟那位騎士發展一段故事,而前述的矜持或架子,也編織在她們故事裡。

 

台灣的摩托車族,多半是為了交通,就是要從一地到另一地。然而,美國的摩托車族,則是為了娛樂,這些人就跟買露營車或遊艇之類的人一樣,當人跟著這些昂貴的工具上路,就是找樂子的時候到了。

公婆昨天在德州參觀一位摩托車收藏家的寶貝。其中一輛是Mv Augusta。那輛摩托車並不算太貴,五萬美金。然而,它的價值在於稀少,全世界僅三十輛,而且,義大利的製造商不願意讓這種摩托車聚集在特定的地方。像加州已經有兩個人擁有這種摩托車(其中一位是湯姆‧克魯斯),所以其他的加州人想買,也買不到。那位收藏家因為人在德州,沒有其他德州人擁有,因此順利買到。他說台灣也有一輛,他還知道西班牙國王也有一輛。至於台灣的那輛是誰擁有,我們就不知道了。

公婆在德州還瞥見一樁與摩托車有關的意外。德州似乎跟加州一樣,摩托車可以騎在兩車中間,規矩比較鬆散。有些州,例如印地安那州,就規定摩托車跟汽車一樣,只能騎在車道中央,不准騎在汽車中間,當然也不能隨意在汽車中間穿梭。在這種規定嚴格的州,摩托車族會發生的交通意外應該比較少。

當他們前往NASA參觀時,路上的速度比他們想像地慢,後來看到一群摩托車族在另外一個方向的車道上,然後有警察開道。他們不免納悶是何方神聖,居然讓警察開道,之後才看到,有人受傷了,臉上帶血,所以警察才介入。題外話,幾小時後,當他們正在NASA參觀時,裡頭傳出NASA雇員槍殺同事的事件,讓他們嚇一跳。我可以想見,一天聽聞或目睹兩樁意外,對年紀大的人來說,的確會增加心臟的負擔。

談到美國的摩托車,我不免想到原名《禪與摩托車修護藝術(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的《萬里任禪遊》。那是讓我發現摩托車愛好者可以是知識分子的一本書。但是在那之後,我不知道美國是否還有其他摩托車愛好者能寫出這樣有意思的東西。至於《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Latinoamericana: Un Diario Per Un Viaggio in Motocicletta)》,那是南美洲的故事,不是美國。

對了,那位德州的摩托車收藏家還擁有摩托車比賽冠軍選手的配備,例如安全帽之類。「很花俏嗎?」「沒有耶,並不像台灣看到的安全帽,還畫了火焰之類的。」我在美國看到的摩托車族,的確不太花俏,幾乎都是黑色的裝扮,反而在台灣看到的,比較多花樣和顏色。food channel主持人Rachel Ray在某一次的「$40 a day」節目裡,到一間摩托車相關用品店參觀,那裡的東西也都是黑色居多,她最後買的東西,一點也不令人意外,就是典型的摩托車族的皮衣。不過,我也曾在 101上面看到一位騎士,騎著重型機車,卻穿得像窮學生,牛仔褲過短,腳上是一雙大球鞋,背著一個看起來有點破的暖色系背包,我突然有個疑問:「這個,該不會是亞洲來的吧?」

至於我在台北騎的那種小綿羊,也就是所謂的50C.C.機車,我不曾在這看過。

 

由 Debby 發表於 11:55 PM | 迴響 (8) | 引用

April 25, 2007

亞裔在美國很難混?

拜前陣子台灣媒體大肆報導維吉尼亞理工學院槍擊案之賜,打電話回台灣時,我娘突然問我:「黃皮膚、黑頭髮的人,這下在美國很難混吧?」我聽了,一時語塞,不知從何說起。

那幾天我的確瞄了不少相關新聞,而且暗自納悶,聯合報為何在槍擊案的第三天(4/18)做那麼大篇幅的相關報導?而且含有錯誤報導,感覺處理得太粗率(為了速度?)。倒是聯合報系的美國世界日報,當天只有兩則相關報導。就新聞的價值來看,用即時性、接近性、顯著性、影響性、衝突性和人情趣味等來檢驗,這則新聞的確有衝突性,可是跟台灣有多少關係?台灣的民眾會對這則被做大的新聞有興趣嗎?我相當懷疑,那應該只是中央編輯台的偏好而已。

 

但是再過一天,關於事實的報導減少,開始出現一堆自我恐慌的臆測,例如〈血案與族群亞洲很敏感〉(聯合報2007.4.19)、〈槍擊案恐衍生事端 亞裔慎防仇恨犯罪〉(世界日報2007.4.19)。一路看到〈亞裔學生心惶惶台生索Taiwan貼紙〉(聯合報2007.4.20),我已經受不了了,倒在電腦前狂笑。

這麼說吧,人對事件的反應和看法,通常會反射出自身的價值觀和對世界的理解。就事實部分來看,亞裔在美國是少數、一般美國人分不清韓裔、華裔或日裔的區別等,都沒錯。但是,因為發生這麼大的案子,亞裔就會遭殃,成為被「報復」的對象?我不認為。若要「報復」,主體是誰?若是受難者家屬,他們可以從新聞和警方得知,趙承熙當時的精神狀況有問題。如果他們要報復,在正常的狀態下,也是趙承熙本人,但趙已經自殺了。以及,美國好歹是法治的國家,一切依法行事,若有人要滋事,即使只是放話,警察很快會出面處理(這些天已經有好幾個例子被捕了,有的被逮之後說自己是開玩笑。開玩笑?要知道什麼玩笑能開,什麼玩笑不能開啊)。

部分亞裔的恐慌,讓我疑惑,是不是因為亞裔的歷史裡,一直都有「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事件,所以在異國看到這種事,就會自我投射?最好的例子就是那個跟民燼黨立委要「Taiwan」、「Taipei」字樣或國旗貼紙的留學生,他們讓我想到侯孝賢的電影「悲情城市」裡,一堆操閩南語的台灣人,以「會不會說閩南語」為標準,檢驗每一個路人,如果不會說閩南語,那「一定」是外省人,立刻痛打此人。這段歷史至今仍延續,「中國豬滾回去」的叫囂,從沒在台灣史上絕跡。(所以台灣的豬絕對不會跟隨正名運動變成「台灣豬」)

當然,美國也可能發生暴動,例如1992年的洛杉磯暴動。但那個時候,如果有人真的看亞裔不順眼,就算貼「Taiwan」也沒用,因為黑頭髮、黃皮膚的表徵弄不掉,而且,那時誰管你是Taiwan或Korean或Japan或China(要提醒的是,趙承熙早就是美國公民了,他是韓裔美國人,不是韓國人)?那兩名民燼黨立委所言的台灣留學生,讓我有種感覺,如果他們跟韓國人坐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然後壞人突然上車要找亞裔麻煩,那些台灣留學生下意識的舉動是指著隔壁的韓國人說:「打他!他是韓國人!我不是!」這種「非我異類都該死」的區分到底要到什麼時候呢?

有個留學生投書說他被黑人說「F*ck you back to Asia...」(這句子像是不太懂英文的人講的),有名在美國新英格蘭區(白人居多)執業的醫生便在第二天投書回應:「如果真的受不了別人種族歧視的言論,那就別到美國去。怕熱就別進廚房。」美國的確有種族歧視,可是,台灣就沒有嗎?這些在美國無法解決這類事情的台灣留學生,恐怕是屬於閩南族群、從不知被歧視是什麼滋味的人吧?

就我和非美國白人交換的心得,他們未必完全沒受到歧視。就算是在美國土生土長的白人,因為各種因素被欺負的,也多的是(可以看電影The loser或影集Law & Order)。這世界多的是不成熟的成人,以及幼稚的小孩,他們慣於欺壓別人,但並非沒有剋星。趙承熙的怒氣與恨意,我相信來自受挫的人際經驗多於感情不順。亞裔的身份,以及父母受限的生活經驗,沒有給他太多的支助,才會使他走上絕路。

 其實,亞裔在美國,至少比在歐洲有力量,這裡畢竟是一個允許移民、需要移民(某些行業的專業工作者特別申請入籍美國,例如護士)的法治國家,而且許多工作機會對各族裔開放,只要能力足夠、條件符合業主所需就行了。反觀歐洲,工作機會少、競爭激烈、失業率高,歐洲人的排外比美國人強烈。這時,適用的法則就是達爾文所言的「適者生存」了。我們都在學習,每一天,在每一個環境裡,都有許多事讓我們感到陌生、無法掌控,可是,為了生存,無論如何都要學習克服困難、適應環境。當一個人或群體在所生存的環境裡變成強者的時候,「種族歧視」就不存在了。

 

由 Debby 發表於 11:40 PM | 迴響 (4) | 引用

April 18, 2007

車尾的趣味裝飾

加州人生活很大的一部份,是在汽車裡度過的。開車或坐車,其實都很無聊。許多人深知這一點,於是在後車窗上做了些文章,顯示自己的個性,同時也娛樂他人。例如這種顯示家庭成員及寵物數量的貼紙。

這個車主配合汽車的顏色,精心挑選了黃色貼紙,貼紙下方還有名字。不過,我看過的,大多數是白色,而且下方沒有名字。這個黃車是比較細心也花比較多錢的例子。

 

從這種貼家庭貼紙的汽車來看,有些美國人挺重視家庭,而且人丁旺盛到要令人訝異。相對於以前台灣人「一個不嫌少,兩個恰恰好」的生育計畫觀念,美國人可是多產的,尤其是天主教徒。去年一則新聞就提過一個生了十八個小孩的美國媽。我看了忍不住驚叫,天哪,那比我的祖母輩還要多產,那個媽媽好像生完一個又一個似的,實在難以想像。另一方面,美國人很容易生雙胞胎,乃至於多胞胎(有人說媽媽年紀越大,越容易生多胞胎),在路上常看到雙胞胎的娃娃車。所以對美國人來說,一家有四個小孩,也是常態。

有回在路上,某人跟我說,右前方那輛車的家裡有好多人!我跟他說,那家沒有很多人,那上面貼的是:男人、女人、貓、貓、貓、貓、貓!一共五隻貓!如果不生小孩,夫妻兩人的小家庭生活,顯然太寂寞了,所以多半會養寵物。我們至今沒看過單貼夫妻兩人的貼紙,一定都有小孩或寵物。

車尾有另外一種趣味,是在車牌。有些美國人喜歡不一樣的車牌,於是會花錢弄一個跟別人絕對不一樣的。如果看到一串「8」結尾,我多半會轉頭注意車內是不是亞洲人。洋人不是用數字,有些人會把自己的名字或姓標在車牌上,有些人則在車牌上示愛。我們看過比較有意思的,是「OH MICKY」、「GOD●ver」(●應是心型圖案)、「TOM LUCK」、「POP ART」等。偶爾看到「S6E」這類呈現的,我會猜車主是個常上網的人,只是,我沒辦法猜到他放在車牌上的字,究竟原本是哪個字。

相較之下,台灣的後車窗,好像比較少這類有趣呈現。唯一常見的貼紙,大概是「Baby in Car」,但我從沒在美國汽車上看到,即使美國人如此多產。而且,貼「Baby in Car」的意義是什麼,我也不太清楚。讓別人不撞過來?在正常的情形下,一般正常人不會想撞別人的車,有沒有那種貼紙都無所謂。碰到不正常的情況或不正常的人,有那個貼紙也無濟於事。那麼,貼「Baby in Car」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參考:Stick Family Labels
Stick Family
Stick Family Stickers

 

由 Debby 發表於 09:06 PM | 迴響 (0) | 引用

February 26, 2007

兒童和女性待遇是文明指標

意外地在Scifi台看到久違的The X-files。不過,現在對於恐怖、殘忍、懸疑的承受度降低,還沒看到那集利用聖誕老人做偽裝,以殺害兒童的男子有什麼下場,我就趕緊轉台。

雖然沒往下看,不知道影集的下文如何,然而,照過去看美國新聞的經驗,可以推測,在實際生活中,若有人在美國犯這種罪,免不了會被判上百年的徒刑,此後的一輩子都得吃牢飯了。

我曾在某本書中看到有人說胡適曾引述一位朋友的話說:「你要看一個國家的文明,只消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們怎樣待小孩子;第二,看他們怎樣待女人;第三,看他們怎樣利用閒暇時間。」如果胡適真說過這段話,我猜來源可能是杜威。而這段話不折不扣地反應美歐的狀況。

今年一月,一名在佛羅里達州的台灣留學生,因為架設色情網站,被判了十二年七個月的有期徒刑,刑期結束後還得接受2年的監管期和一項特別評估。他算是「幸運」的,因為另一名經營兒童色情網站兼賣成人色情光碟的男子,被判了一百五十年。去年中,一名美國公務員因為下載兒童色情圖片,被判刑十五年。

這兩個例子只是利用電腦意淫兒童,就被判這麼重,更別說對兒童進行實際犯罪行為。一名偽裝成國中生性侵害數名兒童的男子,被判了五百多年。我甚至看過有判八百多年的。這表示,永遠都不可能踏出監牢了。因為服刑期間表現良好,獲得減刑而得以出獄?門都沒有。

反觀台灣,因為這類犯罪而被判刑的,刑期都很短。至於經營兒童色情網站或下載兒童色情圖片而遭判刑,同時丟工作的案例,我似乎沒看過。

這兩天台灣就有一則「中和放學之狼」的新聞,讓我覺得離譜。一名去年因為性侵三名女童的男子,居然在過年前得以交保,然後又繼續性侵其他無辜的女童。根據新聞,這名男子收藏有大量兒童色情圖片,過去在美國生活,後來找理由獨自返台。如果這個人在美國的時候,犯下這樣的罪,同時被查出收藏大量色情圖片,他的餘生都不可能出獄。但是在台灣,法律居然這麼「仁慈」。

我不相信一個會犯這種罪的成年人可能悔改。與其給他們機會,我認為應該給那些無辜及受害的兒童更多不必害怕的機會才對。但台灣現行的法律根本就是倒過來。上次看到一則父親性侵女兒的案例,也只有判七年而已,跟美國不能比。

另外,台灣的執法人員也離譜的很。上次一名警察居然在警察局裡,穿著制服性侵他取締檳榔攤而帶回警局的十七歲檳榔西施,他最後只被判刑一年十個月。這麼短的徒刑,應該要怪罪法律和法官,使得這種惡人根本不會知道悔改。

或許也因為這種欠缺素質、行為不檢的執法人員太多,法律也沒有好好規範,台灣人似乎不怎麼尊重公權力。上次看到一則新聞,警察在取締違規停車時,居然有人以肉身保車,然後一堆人在旁邊指指點點,對警察開不開單提供一堆「意見」。這種行徑在歷史中可尋。在一般人最熟悉的二二八事件版本裡,警察一開始取締私煙時,一堆人在旁邊觀看、出意見或煽風點火,後來演變成官民對立。所以,台灣是法治社會嗎?我每次看到這些例子,都覺得沒法肯定。

在美國,政府人員執行公權力時,若有人指指點點,或阻撓的話,肯定有苦頭吃的。執行公權力的,不只是警察而已。像是屬於聯邦政府的郵差送信時,若有人沒管好自家的狗,讓狗咬了郵差,郵差可以拒送這一戶的信,所以讓狗咬郵差的後果得自負。當救護車要過街時,有人開車不讓路,救護車上的人可以把該車車牌記下,若那輛救護車上的人有三長兩短,家屬可找那名車主負責。美國人對這類人員持一種敬畏的態度(「畏」可能多一點),就連警車只是在公路上開過而已,都沒有車敢任意開快或不規矩,就是怕碰到狀況。美國人的守法,或許也是嚴刑峻法訓練出來的,畢竟沒有人天生懂得守法。

回到胡適引述的那段話,除了小孩,我覺得女人在美國的生活,也受到較多的保障。例如高速公路收費站收費員的工作,通常不給年輕女性,因為考量到她們要撫育下一代,因此多半是年紀較大的人在做。雖說也有人年紀很大才生小孩,但那總是特例。規定是要照顧一般的狀況,而非特例。

台灣需要改善的事還很多。可惜現在的執政者忙著搞選舉、搞文革,根本不顧人民實際的生活素質。想要過更文明的生活,實在沒法期待這樣的政府。

由 Debby 發表於 11:38 PM | 迴響 (0) | 引用

February 21, 2007

Why Japan AGAIN?

?在Project Runway的第一和第三季,最後一輪的三人競賽都有一名黑人入選。我看了不免疑惑,這是主辦單位為了表示平衡種族發展、避免爭議,有意無意做的選擇嗎?但美國的少數族裔那麼多,為何總是黑人出線?不過,第二季總算不一樣了,這回是亞洲人和兩名白人進入決選,而且那名亞洲女生Chole原是寮國難民,有七個姊妹!她的獲勝,再次證明了「美國夢」。

這一次最年輕的決選競賽者是24歲的Daniel,他跟第三季那個Jeffrey一樣,都說自己的設計受到日本文化的啟發。

又是受到日本啟發,為什麼?每次看到這種回答,我就想大聲地問:「Why Japan (AGAIN)?」

日本在八○年代經濟崛起時,日本文化大量且廣泛地被美國人接受。現在日本經濟力雖不如以往,但日本的美學似乎還是受到歐美人的喜愛。講到亞洲的好東西,洋人似乎最先想到日本。就連日本的次文化,也有不少歐美洋人喜歡。上次去義大利時,在佛羅倫斯的一家餐館,就聽到一位年輕的義大利侍者說他非常喜歡日本漫畫。他因為誤以為我們是日本人(有位同伴的打扮是典型的哈日族),所以熱切地告訴我們他對日本文化的喜愛。

相對於日本文化,中國文化似乎不被洋人那樣推崇,即使我們可以在日本文化中找到中國文化的底蘊。有回Top Design節目中,運用中式家具做室內設計的那一組,被評審告知:「We love Chinese restaurant rather than inner sanctum.」於是那一組慘遭淘汰。然而,另一組卻被評審大大稱讚,還說有日本文化的精簡味。這兩個評價,真是讓我五味雜陳。

到底日本文化被洋人喜歡的原因何在?我想到這跟日本從沒有過平民革命有關。日本歷史中,只有貴族戰爭,平民可能因為奴性重或其他原因,從來沒有反抗過。在這種情形下,他們比較容易發展精緻文化,因為貴族是最主要的買家,他們只要好東西。

反觀中國,近百年經濟不舉,國力衰頹,歷經多次戰爭,被列強侵略,接著是平民革命、文化大革命等,沒有時間和土壤好好發展精緻文化。昔日的中華文化有精緻的根基,但是我們需要時間從老祖先傳承下來的土壤裡更新、精鍊、和融合新元素,以發展新一代的精緻文化。早一點走上繁榮之路的台灣原本有機會,但現在經濟走下坡,而且在中國大陸之後搞起文化大革命,看來是不可能了。現在能夠期待的,大概是二、三十年後的中國大陸,或者是處於中西和南洋文化之交的新加坡吧!

之所以說二、三十年後的中國大陸,是因為中國大陸才初嘗富庶的滋味,目前很多方面看來都像是暴發戶,需要多一點的時間使品味變得有內涵。美國雖講機會平等,但是美國人一有機會躋身名流、富豪之列,學習的對象,往往是歐洲的貴族,所以像黃色新聞大王赫斯特那種人,發財之後才會拼命買歐洲古董往家裡填。如果要有點東方感,他們很自然地想到日本文化。有了錢,就想要有文化,即使是花錢買文化,他們也甘願。雖然現在舉世都說要學漢語,但這僅止於經濟目標,洋人學漢語是為了到中國大陸淘金,他們有興趣的,還不及中國文化。

我希望我的預測是錯的,中國文化的崛起,最好比我的預測快一點。不管怎麼樣,總是需要時間來驗證。

由 Debby 發表於 11:59 PM | 迴響 (0) | 引用

January 29, 2007

投遞有法與投遞無法

下午郵差來按鈴,原來是好友從台灣寄的掛號信到了。我老是忘記提醒台灣的親友,寄信到美國,不必掛號。除了掛號比較貴以外,另一個原因是美國的郵政規定嚴格,除了郵差,一般人不能任意觸碰信箱,否則就是侵犯聯邦財產,違反刑法,會惹上官司。因此這裡不像台灣,不是閒雜人等都能亂塞形形色色的廣告到別人信箱的,也沒有人能拿別人的信。那些廣告信因此必須透過郵局,投遞到目標客戶家,讓郵局大賺一筆。付不起大量郵資的,就沒法這樣發送廣告信到一般人家了。

前年我在台灣碰到一樁銀行寄掛號信給我,我卻沒收到的事,那是我用信用卡點數換的禮券遲遲沒寄達。偏偏那時工作十分忙碌,我根本忘了及時追蹤。數個月後才想起,我去電詢問,銀行傳真一張簽收單給我,表示已經有人代收那封民間郵局的掛號信了。那歪歪扭扭的字跡,根本不是我或家人的,看了氣到說不出話來,不知道是哪個可惡的鄰居冒名簽收,領走我的數百元禮券。

所幸,這裡是嚴刑峻法的美國,這種事情理當不會發生,就算發生,也有可循之道爭取回我的東西。

相對於實體信件的投遞有法,垃圾郵件和垃圾訊息四處可見,卻沒有管道能阻擋。主站從大前天開始,又開始被垃圾訊息攻擊了,許多網址是來自德國的,有些還利用blogger.com的帳號。我的封鎖名單從一百多個,暴增到接近四百個,而且都得一個一個手動清除。真希望有天有人能想出徹底之道,讓我不必再清這些不請自來、防不勝防的垃圾訊息了。

由 Debby 發表於 11:56 PM | 迴響 (0) | 引用

January 20, 2007

麥當勞教會中國人排隊?


因為送公公出國,於是來到洛杉磯國際機場(Lax)。每次來洛杉磯國際機場,感覺規定都不太一樣。之前我碰到的是,先檢查行李(不能上鎖,檢查通過之後,再把鎖交給行李運送人員,由他們上鎖),再去航空公司櫃臺報到、劃位。但是這次,卻是先去航空公司櫃臺報告,再檢查行李,然後人就可以入關了。

由於我們檢查行李的地方,就在中國東方航空櫃臺對面,於是在等待時,就近觀察大陸旅客。


東方航空為了使顧客有排隊的方向,因此拉起了排隊線。排隊線的盡頭是兩名女性員工。一名大陸男子向其中一名詢問之後,該員工要他排隊辦理。但他不願,於是拉起排隊線,強行進入,直奔櫃臺。此時那名女性員工臉上一副莫可奈何的樣子,並未阻止。當時櫃臺正有顧客在處理事情,該闖入男子根本置之不理,就在旁邊問起櫃台人員話來,然後很快地辦好他的事情離開。

對於這種作法,或許有大陸人覺得他很有辦法,別人都要乖乖排隊,等候不知道多久,才能辦好,而他三兩下就解決了。

看在我們的眼裡,不是這麼一回事。於是想起上回去Santa Barbara Mission的事情。

那天的遊客非常多,小小的顧客服務中心擠滿了人,許多人在看各種紀念品,流連忘返。這裡的結帳櫃臺跟買票的櫃臺是合一的,再加上櫃臺也展示一些紀念品,因此有點混亂。

無論如何,我們照規矩排隊,等候買票。當時的隊伍由於人多及動線問題,是向右的。然後一名美國男子冒出來,就站在我們前面那個人的後方,也就是我們的左方。櫃臺有兩個人,其中一個注意到他了。當我們前面的人結完帳,他立刻向前準備結帳,某人一直注意他,趕緊出聲是他先來的。但在某人出聲前,櫃臺的人,那個握有權力的人說話了。她對那個插隊的美國人說:「I can't help you, the line is over here.」那個美國人於是乖乖地走到隊伍最後去排隊,而我們順利買票進入。

這一幕讓我們印象深刻。在台灣,甚至在大陸,如果該排隊的地方有人插隊,除了隊伍中有人出聲,否則也沒有人會管吧!至於不排隊的混亂情形我就不討論了。然而,在美國這個地方,該排隊的時候,是所有人都會共同維持這個秩序,包括面對隊伍的掌權者,不管他們是賣東西、提供諮詢或任何服務。

《公司的歷史(The Company: a short history of a revolutionary idea)》作者引用《Golden Arches East: McDonald's in East Asia》一書的說法提到:「教會中國人排隊的也是一家公司:麥當勞」(p.36)。

雖然我們排隊處的斜上方就是麥當勞,但我不認為中國人真的學會排隊了。不排隊、插隊、就算排隊了,但是臨時讓認識的人一併插進隊伍……這種事不但在中國大陸、台灣常見,中國人在國外也是這樣,因此被國外的一些媒體列為中國遊客的通病。還有,在公廁總是在每間廁所前面排隊,而不是在入口處只排一條隊伍。

中國時報的一名旅遊記者在一篇〈日本休息站不只是下車尿尿〉文章中提到,她曾在日本成田機場公廁碰到一批台灣遊客,她刻意擋在門口,要所有人在入口處排一條隊伍就好。她說台灣遊客覺得她很怪,用怪異的眼神看她,她當場解釋:「排一排比較公平。」但在她進入廁所後,台灣遊客立刻「散開」,在每間廁所前各排一條隊伍,讓她出來之後頗為氣餒又無奈,好難教育這些人啊!

前述那名直奔東方航空櫃臺的男子,犯的錯誤不只是插隊。他越過正在辦事的人,向櫃臺人員問話,完全視原來和櫃臺人員交涉的人為無物,不尊重前面的人。而櫃臺人員也非常失禮,他應該照先後次序解決顧客的事,而不是放任那個插隊者。

在美國,如果你需要通過別人身邊,一定要跟對方說:「Excuse me!」對方往往立刻會說:「sure!」然後讓點空間使你得以通過。中國人似乎都不懂這個禮節,我每次在華人超市講這句話,一堆人都好像沒聽到一樣,也不讓我過,擋在路中央不動,非要再補個一句:「May I get by?」他們才會聽懂。

我曾在Costco碰到不懂得講「Excuse me」,就狠狠推我一把的華人女生,讓我十分火大。雖然她懷孕了,肚子很大,但是也不應該隨便推人,而應該出聲說一句:「Excuse me」。更何況,我當時並沒停住不動,也不是走在路中央。

上次回台灣時,飛台北的馬航跟飛首爾的某家航空公司剛好在同一區,在那一帶逛免稅商店的,幾乎都是東方人。這種不懂得講「Excuse me」就狠狠撞人的情形更明顯,而且有些韓國男人很粗魯又惡劣,還會故意用手臂撞人。當時我不免心想,難怪亞洲人在美國的形象不好,禮貌太差是其中一個原因。國家的形象最容易展現的地方之一,就是國際機場,尤其是大型的國際機場,因為任何人都可以在此碰到各國的人,因此會讓人建立、強化或更改對某些國家國民的印象。

中國大陸媒體甚至痛心地指出,在法國、德國、日本、泰國、新加坡等地,先後有簡體中文的警示牌出現:「中國人,便後請衝水」、「請不要隨地吐痰」、「請安靜」等。這讓我想起1903年,上海租界的一個公園入口那個讓中國人知道了都會憤怒的規則:「犬與華人不准入」。以前讀到這段歷史時,非常不愉快,然而,當我在美國見多華人(不管是來自大陸、台灣或其他地方)的惡劣行徑,我覺得華人應該反省,到底為何被人看不起。

美國反歧視的相關法令,從歷史來看,可以說是黑人用血淚爭取來的。而華人想要在這片土地不被瞧不起,是該用個體結合集體的力量,贏回自己的尊嚴,也贏回母國的名聲吧!

由 Debby 發表於 11:32 PM | 迴響 (0) | 引用

January 05, 2007

有尊嚴的美國老人餐

在面積和人口都排名世界第三大的美國,不同的角落,可以認識美國文化的不同面向。雖然我從電視廣告和許多場合,發現美國雖不像日本、台灣那樣高喊「高齡化社會」,但他們對老人的關注,絕對不少於日本。而公婆由於年紀的緣故,擁有管道見識了我所不知道的美國老人服務。

他們最近津津樂道的,是城裡提供的老人餐服務。這項老人餐的訊息,是附近一位消息靈通的老鄰居告訴公公的。那位現在已經搬去與兒子同住的鄰居,過去由於常到別人家串門子,所以知道很多地方上的事,被公公稱做「地保」。

很久以前,這位「地保」就常數著銅板,走到公婆家門口,吆喝公婆跟他一起去吃(城裡提供的)老人餐,就在他們社區旁邊的公園裡,當時的價格非常便宜。公婆由於瑣事甚多,一直沒能與他同行。

直到前陣子,他們兩個中午開車經過公園時,突然想起這件事,於是去登記第二天要吃老人餐。登記之後,那裡的工作人員請他們於次日的十一點半過去。

他們次日中午抵達,工作人員已事先安排好座位給他們。每日的老人餐,有一個主菜和二或三個配菜。當天的主菜是雞肉,他們告知吃素,工作人員立刻問他們要不要多拿一份配菜代替,因此公婆各選一樣。至於份量,公公食量較大,原本以為會吃不飽,但他說,其實老人餐的份量不少,吃得挺飽的。

待他們入座後,其他老人也都坐定,工作人員向大家介紹他們兩位,然後其他人鼓掌歡迎。之後,一群老人前來致意,有些人年紀很大,身體較差,坐輪椅或拄著柺杖前來,跟公婆說他們在這裡吃飯吃很久了,歡迎他們過來一起吃飯。

那是公婆感受到文化衝擊的時刻。若在台灣,我們可以想像,這種場合,一般會認為是主辦單位施捨給那些窮苦、殘疾的老人,因此主辦單位的高層會在台上發表官腔官調,尤其是選舉前,一定不忘自我宣傳,根本不認為台下的老人是主體。而那些老人,也衝著免費吃一頓的心理,隨便打扮就前來。到了吃飯的那一刻,通常也是爭先恐後,唯恐少吃了。至於彼此的關係,他們似乎沒那麼在意了,因此推擠是免不了的。

但在美國,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只要年紀到了,就可以用相當低廉的價格來吃老人餐,公公說,我也可以去,但我不是老人,所以是四塊多。在那個場合「相對」年輕的公婆,注意到整個過程,工作人員都很禮貌、客氣且尊重這些老人,而前來用餐的老人,也都懂得維持自己的尊嚴,有的甚至接近盛裝,不因為是吃一頓1.75元的老人餐,就穿個拖鞋、汗衫,邋裡邋遢地前來。

至於收費方式,這裡沒有專人收錢。工作人員放了一個箱子在一旁,寫的是「donation(捐獻)」,讓吃飯的人自己投錢,沒有人在一旁監督。我們難免想到,若在台灣,一定會有人故意少投錢,甚至忘記投錢,連在台北坐公車,我們都曾見過故意趁人多、司機不注意時,從後門下車而不投錢的乘客。但在這裡,大家都很自動,雖然沒人管,但是基於誠實原則,一定會投1.75元以上。這一點,我想多少與基督文化有關。

工作人員還登記了公婆的健康情形,以及緊急聯絡人等,以便在突發狀況發生時,能在第一時間做最好的安排。他們還詢問日常生活是否需要協助,是哪方面的協助等等。像有些身體狀況太差的老人,會有專人將午餐直接送到家門口。若能出門用餐,也有專人開著小型巴士前去迎接,到了目的地之後,工作人員兼司機會將老人的輪椅先拿下來,然後將老人抱下車,讓他們到安全的地方,才開車離開,同樣也是以很友善、尊重的態度。

工作人員甚至給公婆一整個月的餐表,上面清楚寫明每一天的餐點內容。他們告知公婆,看了之後,可以自行決定哪些天要去,因為那麼多人,食物沒法完全符合每個人的口味。要去前一天,再打電話通知他們,讓他們可以照訂餐的人數準備食材。

公婆回來之後,對美國的老人餐服務讚不絕口,對照台灣的情形,自然有些感慨。人人都說家鄉好,但這種時候,你可以很清楚地判斷,家鄉比不上這裡。

我不免也想到我碰過的經驗。

那是數年前,由官方邀集的一場文藝聚會,邀請文藝界人士到圓山飯店喝下午茶。我們這群被施捨者,必須先乖乖地坐在台下,第一年是等李燈灰,第二年則等陳水騙上台講話。他們的官腔官調就不必記了,台下一堆老人似乎是一年一次出席這麼盛大的場合,因此忙拍照。我左右張望,覺得自己可能是年紀最小的幾個之一。

等這些政客講完話,然後幾齣樣板表演結束後,才正式進入午茶時間。我自然隨著人群依序前往擺了食物的長桌。沒想到,一接近食物,這些原本好像快要走不動的老人,突然變得蠻橫有力起來,每個老人爭著拿一堆食物堆在自己的盤上,一副餓很久的模樣。我實在不喜歡被人推來擠去,甚至被踩,也不想跟老人搶東西吃,趕緊想辦法脫身,退到一邊去。

我站在一旁看他們搶奪食物的兇相時,心理十分納悶,這些人,不是作家,就是畫家、攝影家、藝術家之類的,應該是發揚人類文化真、善、美的一面,而且也應該比一般人知書達禮,知道美好的文化可以多精緻,有些人甚至應該很懂得吃,知道好的用餐禮儀是什麼。但是,為何這些人一到了食物前,就跟飢民、難民沒兩樣?而且拿那麼多,真的吃的下嗎?

雖然食物不錯,但我不覺得有必要搶成這樣,也難怪主辦單位高高在上,一副施捨者的嘴臉。我仍相信「人必先自重而重之」,爭來搶去的行為,不是自重的行為。這實在不是令人愉快的場合,所以參加兩次,知道這個聚會是做什麼之後,我就再也沒興趣參加了。

我跟公婆討論,為何中國人(含台灣人)跟美國人會差這麼多?中國人以前喜歡說自己是禮儀之邦,但是一比較,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公公認為,美國做為世界強國,本土沒有發生過(國際)戰爭,富裕時間比較久,人民長久以來過著安定富裕的生活,所以心胸比較寬大,也比較注重禮貌,待人和善,沒太多防備之心。反觀中國,以及一般印象而言,個性比較粗魯的韓國人,還有非常自私、不顧別人的越南人,都是在百年內經過戰爭的國家,人性在求生存過程中,變得扭曲。像越南人向外逃亡時,是顧不了別人的,在海上為了生存,甚至發生過推人落海、人吃人等可怕事件,這些人和他們教育出來的下一代,免不了是自私、殘酷、不顧別人的。韓國雖然沒像越南這麼恐怖,但他們結束戰爭的時間太短,需要時間變得文明一點。至於中國人,照黃仁宇的見解,是還活在封建裡,落後西方世界一百餘年。對於落後中國人的感觸,另文再述了。

一樣是有人贊助的飯局,可以對照出中西兩樣情,分出國家、制度、人性的優劣。若要選擇,我相信,有識者會選擇吃頓有尊嚴、菜色差一點的老人餐,而不是沒尊嚴、菜色較好的免費飯。

由 Debby 發表於 12:35 PM | 迴響 (2) | 引用

December 04, 2006

墨西哥裔店員之不可思議

?自從一樁新聞事件傳出後,我們不想去某知名的華人超市了。在公公的引路下,我們到了一家沒去過的韓國超市。公公說,韓國超市的價錢比華人超市便宜,而且比較乾淨。

到了一看,果然比某知名的華人超市乾淨許多,也比我們去過的另一家韓國超市規模大很多,尤其是蔬果區,不但種類多,外觀都整理地挺不錯,價錢也很便宜,像十五把蔥只要一塊錢,而之前我在Albertsons才買兩把,就要一塊錢。

不像華人超市的員工多半是東南亞裔,這家韓國超市的許多員工是墨西哥裔,負責整理青菜、結帳完的裝袋等工作。

我們很開心地分頭亂逛,四處尋找新奇的物品。我們到的時間大概算早,人很少,逛起來很舒服,不必跟別人擠來擠去。

就在我逛到家用品區時,意外地看到一名墨西哥裔的店員,正打開貨架上一瓶乳液,倒一些乳液在他掌心。他當然發現我正往他的方向走去,於是很快地把乳液放回架上走出那一排貨架。但我還是看到他稍後把乳液抹在臉上。

看到這一幕,我感到十分震驚。走到他剛剛停留過的地方一瞧,我猜他用的是嬰兒乳液。不知道哪個倒楣的爸爸或媽媽會買到他用過的乳液?不管是誰,要是知道自己買的東西被店員或任何人先用過了,心裡都會不舒服吧。

我把此事陸續告訴某人和公公,他們和我一樣,都覺得不可思議。公公說:「他怎麼敢?韓國人很兇耶!」某人則覺得這家超市管理太差了,居然讓員工做這種事。

後來,我們看到三個一袋的即食海苔居然少去兩包、六瓶裝的啤酒少去一罐,不免猜想那可能是不肖的墨西哥裔店員做的「好事」。這家韓國超市的老闆大概還沒發現他旗下的員工居然敢背著他做這種狗屁倒灶的事吧!

某人問我有沒拿相機拍下那一幕。我說沒有,那時還沒把相機拿出來,就算拿在手上,我也不敢拍,因為他可能很快地跑過來搶走我的相機,甚至摔壞,反正那時前後都沒什麼人,這家店裡也很少監視器。他事後說不定會狡辯說是意外,或以任何理由推託賠償,那我豈不得不償失?

然而,這不表示那個做了虧心事的店員無所謂。我們結帳完之後,他很快地過來幫我們把東西裝袋放上購物車。大概怕我有什麼暗示,我每看他一眼,他就趕緊看我一眼,一副深怕我告訴他的雇主的樣子,因為這絕對會讓他失業的。

我們推著購物車走到停車場時,他也走了出來,在距離我們兩、三公尺處拿著手機講話。我們則繼續討論他的行為,以及討論如果我把所見告訴他的雇主的話,他會有什麼反應。某人便說,說不定會一路追殺到家吧!呃,那正是我害怕的事啊。

我想他可能屬於不容易找到工作的那種人。要是這份低薪的工作丟了,即使是因為他本身的行為不當,但某些人並不會自我反省,只會歸咎於別人(這好像也是台灣政客的寫照)。碰到這種人,的確可能發生某人說的事情了。

這件事讓我想到,很久以前,我娘看著新買來、但大約只有八分滿的乳液,很不滿地說:「區╳氏很不誠實,每次買的乳液都被偷掉一點!」我覺得很奇怪,跟她說,這種東西都是量產,如果要節省成本,製造商在裝瓶時少裝一點就好了,何必那麼麻煩,到零售通路才一瓶一瓶地偷倒一點出來?我媽想了想,同意我的論點。

不過,我後來在區╳氏、康╳美這等藥妝店的貨架上,看到一種說明標語,上面表示要消費者用試用品,而不要用其他待售商品。我想,我媽說的情形可能存在,只是,禍首多半是消費者,而不像我這次看到的,店員居然就是禍首。

自從看到那個墨西哥裔店員的劣行之後,我決定以後買這種開架商品時,要先拿起來檢查一下是否被用過了、是否容量比較少,省得變成無辜又倒楣的受害者。

由 Debby 發表於 10:10 PM | 迴響 (2) | 引用

November 21, 2006

強制後座乘客綁安全帶就能解決問題?

前天弄中餐時,某人看了網路新聞之後,告訴我,胡自強夫婦車禍,邵曉鈴重傷,已被醫生截肢。我聽了嚇一大跳,之後陸續看了幾天的相關新聞,雖然跟她非親非故,仍覺得不忍,畢竟事發當時,他們都是受害者,因為一個魯莽、不守法的肇事者,造成今日令人遺憾的局面。

昨天立法院因為這個事件,快速地初審通過道路交通處罰條例修正案,規定九人座以下小客車,未來行駛高速公路及快速道路時,後座乘客必須強制繫安全帶,違者將罰駕駛人三千到六千元。法令很快成立,但不表示類似的悲劇,未來不會發生。

加州早就規定後座要綁安全帶,車子裡也都是幾個座位,就有幾副安全帶。某人和婆婆都很守法,開車前都會確認車上的人都綁好安全帶才開車。這對我們而言,除了守法,也是自保,以及避免麻煩。因為我們住的地方離高速公路很近,某人一開車上路,一下子就會開上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上隨時都有警車開過,若警車經過時,瞄見車裡有人沒綁或才動手綁安全帶,那很可能會被攔車盤問。就算最後僥倖沒事,也免不了要耗去許多時間。所以還是一開始就乖乖綁好安全帶,才是上策。

大體而言,美國人都很守法,如果有例外,大概是亞洲人和墨西哥人。車子到了Arcadia、Monterey Park等華裔聚集的區域時,我們總是特別警覺,就算是坐在後座,也得幫開車的人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因為中國人、或台灣人移民,到了美國,還是一樣不守法,也沒有禮讓的風度。好幾次,我們都碰到那種令人想咒罵的可惡駕駛。所幸,公婆和我們都不住在華人區,省得每天受氣。

我跟他們說,等我要學開車的時候,千萬別帶我帶華人區附近,否則我會很緊張。公公提醒我,別忘了還有比華人多三倍的墨西哥裔,他們也是那種危險的開車族,而且到處都有!的確,墨西哥裔在加州常從事打掃、清潔等工作,有時清潔工具就隨便丟在卡車的後車廂,沒有綁好。車子開快一點,東西就從車上掉下來,成為危險的路障。

即便如此,美國還是給了守法者相當多的保障。以邵曉鈴事件為例,若在美國發生,肇事者恐怕要賠胡家賠到傾家蕩產。肇事者還要負法律責任,最重可能被吊銷駕照。肇事者若沒被吊銷駕照,之後要繼續保車險的話,保險公司也會向肇事者索取非常高的保費,說不定高到會讓他一輩子都不再開車,這在某種形式上,等於失去了兩條腿或者謀生技能一樣。所以在美國,違法基本上是自找麻煩的事。

反觀台灣,多數人都有僥倖的心態,這足以讓台灣變成一個沒人權的國家。像我熟識的一位女性長輩,就是心存僥倖的危險駕駛,從第一次、第兩次違規卻沒出事的僥倖心理開始,養成了壞習慣,之後根本不覺得違法有何不對。她的思維相當奇怪,違法還有一堆歪理,雖然她不承認,但我覺得她是典型的台灣人。酒後駕車被警察攔下做酒測,她會大罵警察,說警察不能預設她喝酒就會肇事。有次還跟我說,她那一歲多的孫子很乖、很聰明,她有天帶他出門,把孫子放在前座,沒綁安全帶。開車前,她跟孫子叮嚀:「不可以站起來喔!」一路上,她的孫子果然只有伸長脖子往前看,沒有亂爬、站起來。我聽了,流了一身冷汗。讀過牛頓運動定律的人,應該知道力的改變跟速度有關。就算綁了安全帶,在車子緊急煞車時,人還是會往前仰,直到撞到擋風玻璃為止,只有安全帶會使人不至於離開座位。沒綁安全帶卻沒出事,是僥倖,不表示她的孫子不會在緊急煞車的那一瞬間,從小孫子變成小肉團。

或許道路交通處罰條例修正案很快會三讀通過,然後開始施行。但我對這項法案的實施,仍持悲觀的態度。在普遍台灣人沒有守法觀念時,若沒有嚴格的執法者,以及相當重的罰則的話,邵曉鈴事件絕不會是單一個案,而是許多類似悲劇中的其中一樁而已。

參考:躺在道路血泊裏的「邵曉鈴們」
外國人入境隨俗…

由 Debby 發表於 01:06 PM | 迴響 (3) | 引用

October 25, 2006

耶穌魚和達爾文魚的對抗

jesus-fish.jpg傍晚五點多,坐在婆婆的車裡,因為塞車,時速只有10哩,百般無聊。但是我眼睛突然一亮,「前面的車牌上有耶穌魚!」啊哈,我差點以為這些東西絕跡了,沒想到居然又出現了!

在加州,一出門就要花上半小時以上在車陣中,唯一的樂趣大概是看別的車子,以及別的汽車上面的標誌。我指的標誌,不是汽車廠牌的標誌,而是耶穌魚、達爾文魚、各色絲帶之類的東西,因為那標示了該車車主的宗教或政治傾向。我對美國人大剌剌地出示自己的政治傾向,以及因應不同政治傾向的態度很感興趣。

對基督宗教和《達文西密碼》有興趣的人,不妨研究一下Ichthys,這就是跟Jesus Fish息息相關的字眼。現代的美國基督徒,將他們的信仰變成汽車後方的磁鐵或金屬標誌,通常是魚形,有時是魚形裡面寫著jesus或ΙΧΘΥΣ。當他們開車上路時,同時也進行隱形傳教工作。

在美國,人們的政治傾向大致可以分成親民主黨和親共和黨兩種,在宗教上,自然也不容耶穌魚一種意見壟斷市場。於是二十多年前,加州開始出現達爾文魚。達爾文魚可說是耶穌魚的修改版,因為在魚身之下有兩隻腳,代表進化論。其他版本則是魚形裡有Darwin,就跟基督魚一樣。
darwin_fish.bmp

那些擁有或支持耶穌魚標誌的人,自然不樂見達爾文魚的出現。於是開始有其他的基督魚版本,像是體型較大的耶穌魚吞了一隻較小的達爾文魚,好似進化論終究要臣服在神的旨意下。達爾文魚的支持者不甘示弱,他們推出有腳的魚騎在沒腳的魚身上的圖形,有腳的魚寫著「evolution」,沒腳的魚寫的是「ΙΧΘΥΣ」,代表生育演進的力量,神也抵擋不了。有一種反諷的達爾文魚,是耶穌魚的外型,但裡頭寫的是「Bite me」,耶穌魚被吃掉,自得得進化囉。另一種有趣版本則是恐龍吃掉耶穌魚。火大的基督教徒於是推出超大的耶穌魚帶著小的耶穌魚吃掉達爾文魚的圖形,代表進化論寡不敵眾嗎?……只要基督教還在,這場圖形戰爭顯然還會持續很久。
truth_eat_darwin.jpeg

darwin_fish2.gif

bush_fish.gif近期最有政治味的宗教魚,應該是布希魚。這個索價3.25美元(約合新台幣108元),可以在布希魚(bushfish.org)網站買到。不過,看了網站上的描述,我想布希本人都不會想買吧。。。:b

某人說,以前很多車子都有耶穌魚和達爾文魚的標誌。但是我看了這麼久,只實際看過耶穌魚,還沒看到達爾文魚。這代表耶穌魚的支持者比較多嗎?且讓我說另一個例子。

jesus-darwin_fish.jpg我們前幾天到Westlake去看一個非常美麗的私人湖,一路上都看到車道中央的安全島插了許多旗幟。一種是「Yes on Z」,另一種是「No on Z」,前者數量比較多,大約是兩面「Yes」,才出現一面「No」。我們猜「Z」是指一個法案,因為美國期中大選快到了,屆時也有公投。至於「Yes」和「No」的旗幟數量不同,我們不會因此覺得Yes比較有理,反而是覺得支持「Yes」的團體比較有錢。

回到達爾文魚,可能也是類似的情形。不喜歡耶穌魚的,未必會去買個達爾文魚來貼在車上,畢竟這是一個自由的國家。但也因為這是一個自由的國家,貼這些標緻標明自己政治和宗教認同的人,似乎也不擔心車子因此被砸什麼。來自台灣的我,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並不太喜歡把自己的好惡那麼清楚的標示出來。這可以看出美國和台灣兩地的環境差異,即使我常覺得台灣在很多事情上喜歡仿效美國,但民主素養還是沒學全。

看了耶穌魚之後,我突然想到新光三越有個飾品專櫃叫Clio Blue,販售各種魚形飾品。若是帶著那種飾品到美國,說不定會被當作是基督徒呢!

由 Debby 發表於 11:59 PM | 迴響 (1) | 引用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