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16, 2002

悠遊小說林

作為一個試圖告訴讀者怎麼看小說的理論家和創作者,Umberto Eco在這本小說的思辯是十分精彩和成功的。由在哈佛大學的六次演講而集結的《悠遊小說林》,應該可以說是試圖把文學分析入世化的嘗試,讓文學基礎不那麼深厚的讀者,也能跟隨Eco這位語意學大師的腳步,來觀看他所提到的小說片段。

成功的小說必然有其過人之處,而Eco作為專業的讀者、評論家,甚至作者,他試圖拆解一些小說,甚至告訴讀者怎麼重建敘事者引導讀者弄錯的次序。就如同達文西的畫之所以百年後還讓人覺得栩栩如生,或許是他曾花許多心力在解剖學上,研究人體及動物的組織構造,以使下筆時,能確實掌握精髓。Eco的許多獨特看法和行為,讓這本書更有趣。好比他小時候就會從電影開始一段時間後入場,讓他先看尾,再看頭,他也頗能自得其樂。對於這種思考異於常人的語意學家,不能不說,他的想法讓這世界更豐富。

Eco第一篇就提到卡爾維諾的《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因為他的一篇作品被拿去和前者相提並論。其實他們都不知道對方的寫作,但巧的是,兩人都有企圖進行文學分析和解構、重組的意圖。就拿這本書來說,我總覺得Eco拿出許多有名小說的片段,讓讀者再看一次,然後解說,彷彿有人在閱讀時,從腦海跳出來,告訴妳說閱讀和寫作是怎麼一回事,好像在上一門十分精彩的課。就算是睡前因為疲累打著呵欠讀這本書,也會想要硬撐著繼續往下讀,看他怎麼說。Eco對小說有積極的使命感,他認為小說家應該拿現實世界做題材,並且不斷介入讀者對現實的認知。

他提到小說世界創造的「真理政權」,讓人想到Foucault的類似用語,但兩人指涉的範圍有些差異。小說世界的確是讀者不容懷疑的,讀者必須接受「虛構約定」,不能認為作者在說謊,否則讀小說很難讓人覺得有趣味。真實世界的標準是真相,而虛構世界的標準則是信任。若讀者認為郝思嘉跟白瑞德無關,那就不是《飄》了,可能是另一本書。對於形式上的美學,更不能用事實來挑剔。他舉出幾個例子說明,其實也有人會從小說挑錯的,不管是把小說人物跟認識的人物混淆,或者是指出事實的謬誤,好比某地的產物沒有書中所提的葡萄等,那可能出自某種偏執。他自己也會試圖進入特定小說家所描述的空間,去體會是否確有其事。最高竿的虛構故事,該是讓人無所置疑。他提到現實生活也有類似例子,好比1940年代的美國廣播謊稱有火星人來,引起群眾相信,並恐慌的真實傳播史公案。其實現在的科技如此發達,還有很多例子可以顯示人們不太確定真實和虛構的分界,好比廣告和新聞、email、宗教等。奧修就有把死的說成活的神奇本事,好比他說希特勒曾用過佛教界神秘組織做他的後盾,但用錯方式,納粹的圖形是倒反的,因此之後也會做許多錯事。雖然奧修的那一小段讓我邊看邊問「真的嗎?」,但前不久看到一則提到希特勒和秘密組織的新聞時,雖然有人覺得很扯,我卻想起那部分。

woods2.gif這本書讓中文世界讀者看來尤其吃力的地方,或許在於他提到的作品,有許多都是一般讀者不熟悉,甚至沒有翻譯的。因此有時讀起來會沒頭沒腦,感覺像隔座山,感覺不到Eco分析的精妙之處,無法像Eco那樣悠閒自在地在小說林中漫步。Eco在此書用了不少哲學上的辯證法,可能有些部分讓人覺得太過專門而難以閱讀。雖然之前只看過《昨日之島》,但看了此書,讓我恨不得趕快接著看《玫瑰的名字》和《傅科擺》。


書名:悠遊小說林(Six Walks In The Fictional Woods)
作者:安貝托.艾柯(Umberto Eco)
譯者:黃寤蘭
出版:時報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2000 年 11 月 13 日
定價:新台幣 200 元
頁數:203頁

由 Debby 發表於 05:10 PM | 迴響 (0) | 引用

October 14, 2002

BSD Committer@TW之一 ——Clive的電腦世界回顧與展望

作為BSD Committer之一,Clive是國內 FreeBSD社群中少數幾個活躍的人,並曾短暫地接觸過Linux。然而,在網路世界外,Clive自陳因為身份敏感,因此不太願意露臉。但透過社群朋友的幫助,他還是接受本刊的採訪,讓更多人可以知道這位愛貓的BSD Committer的養成過程。

出身教師家庭的Clive,爸媽都是老師,有個小弟亦任教職,本身也在師範體系求學。然而,他卻不修教育學分,未來沒有為人師表的打算,從小就對電腦有著莫大的興趣,因此自認是他們家中最不像他們家的人。

和同年紀的人相比,Clive接觸電腦的時間算早,小學五年級就開始玩親戚家的第一台電腦(PC/XT)。當時讓他狂熱的是上面的電玩,好比青蛙過街、水果盤、酒保等老遊戲。光看他對那麼古早的記憶猶新,就可知道他對那段時間有著相當程度的懷念。他說,除了打電動,那部電腦對他的啟發,就是讓他認識dir「密碼」(即指令),就好像阿里巴巴大叫「芝麻開門!」般,有了這些「密碼」就可以進入奇異詭譎的電腦世界。那時候他背不起來fruit(水果盤遊戲)這個「密碼」,只知道打dir可以列出那張磁片上有什麼「密碼」可以打。還有結尾是「.EXE」或者「.COM」的「密碼」,可以試著輸入看看的。

Clive回想這段過程,認為當時的認知很天真。不過知道「打dir可以看某些東西,再去嘗試看到的東西」的概念,對他有十分深遠的影響。他認為,對於 hacking(Clive採用jargon file的定義,指得是不屈不撓地克服各種障礙,以得到他想要的電腦知識,而非一般被污名化的駭客行為)這種自我探索的行為,要說是始於dir也不為過。

跟所有好奇的孩子一樣,Clive對電腦旁的書也產生興趣。那是他當時在讀大學的舅舅的書,大概是C語言概論、Lotus 1-2-3之類,只是國小的他看不懂。但他很開心地發現有本施威銘寫的《MS-DOS 實務手冊》中,有「一頁」他看得懂一點點。那一頁就是在講dir指令,讓他很高興看著同一頁不斷嘗試。閱讀文件的觀念,就在那時養成。不過,玩遊戲還是他碰電腦的原因,因此國小畢業時,他仍只會dir,外加/w等參數。

Clive真正認識「指令」這個詞,要到國中二年級。那時他家中買了第一部386電腦。學校的工藝課開始上電腦課程,老師教倚天中文、慧星一號、大易輸入法等現在看來十分過時的東西。Clive覺得老是操作這些軟體,或者背字根,實在沒什麼意思。因此跑去問老師,有沒有dir et之外的「密碼」可以打。老師愣了一下,指正他,那叫「指令」,不叫「密碼」。之後他還學到autoexec.bat、config.sys等檔案的概念,以及format、a:、c:、copy、edit、批次檔的觀念,然後對於相關實務手冊才比較有概念,從此建立電腦的正確觀念。

那時他詳讀《MS-DOS實務手冊》和《倚天中文實務手冊》之類的書,因為他對於操作彗星一號、打文章、拚打字速度等沒興趣。為了想學些跟其他同學不一樣的,半年後又去找老師,問了一句他其實不太確定的話:「老師,我想學寫程式,該學什麼好?」那時他壓根不知道寫程式是怎麼一回事,只是脫口而出一個好像聽過的字眼。於是當老師告訴他「BASIC」時,他像鴨子聽雷般回答:「喔……杯吸扣……怎麼寫?」老師很有耐心地再告訴他一次。但他聽了仍一頭霧水,只覺得心虛,想要趕緊閃人。

許多人可能因此覺得丟臉而打退堂鼓,但有hacker精神的Clive在這件事的刺激下,趁著到親戚家時,去翻找BASIC的書,並且找到了一本講GWBASIC的書,和一片GWBASIC磁片。但這也只是他的一頭熱,在知道行號、PRINT、GOTO、加減乘除後,熱情不再,依舊在玩電腦遊戲中度過。

高中時,他加入台中一中的電腦資訊研習社(http://www.cirx.org)。這個社團在中部的重要性,就像北部的建中資訊社一樣,培養不少人才。但Clive覺得沒學到什麼,因為學長熱心地教C,他仍在寫 BASIC。那時Turbo C的整合開發環境介面搞得他一頭霧水,認為還是DOS 6.x內建的QBASIC比較好學。Clive呼籲大家不要覺得QBASIC一無事處,因為他可是花過不少時間,苦思code要怎麼寫才會簡潔,要怎麼改才會漂亮,還靠它拿過中區資訊月程式設計比賽的獎。Clive因此力陳,「如果某某語言可以實作某某人想得到的任何抽象程設概念,那對某某人而言,某某語言就是好語言」。即使他現在已經不會BASIC,但當初苦思如何寫好程式時給他的啟發,仍是相當深厚的。

那時有趣的事相繼出現,讓他脫離遊戲的懷抱,例如開始玩撥接式BBS,Windows 3.1、Windows 95也相繼出現了。那時DOS依然風行,很多事都要在 DOS下做。Windows 3.1還不太能用,常常壞掉。那時除了Clive父親要用 Word打碩士論文,所以他要安裝Windows 3.1給爸爸用外,大部分時間他還是覺得待在DOS命令列模式之下比較愉快。Windows 95 出來後,由於電腦配備太差,他仍待在DOS底下。直到上高三的事,接觸網路和Unix,進入他人生重要的轉捩點。

Clive高三時,高一來了目前在FreeBSD社群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高嘉良(clkao)。對老鳥來說,clkao是個知道很多新奇事物的小鬼頭,程式功力也是數一數二的。Clive從clkao身上學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免費取得網路管道(free internet access or cracking)。當時要上網際網路,要付費用HiNet帳號撥接。而clkao神通廣大地得知某省立單位的撥接查詢系統,按了某熱鍵就可以telnet到任何地方去。這對迷上bbs的Clive來說,是個福音,因為上網只要付電話費就好。

高三這年,Clive踏入IT業。因為網咖開始風行,中一中附近有間網咖開張。他本著一試的心理去打工作,從此就待在IT產業了。一開始他只是外場人員,因為除了BASIC還精通之外,其他的不會了。那家網咖也挺簡陋,只有一條專線,有顆 router,裡面有台陽春的Linux(1.xx版)伺服器。雖然現在的網咖形同新版的電動間,但以前的網咖還兼營內容網站。由於部分伺服器的問題沒人能解,所以Clive介紹當時在玩Linux的clkao做網管。但是光靠clkao,還是有些事做不完,有些程式來不及寫。於是會寫BASIC的Clive就被老闆趕鴨子上陣了。他因此接觸Linux 0.9X、FreeBSD 2.X,認真地寫C,以及在NT上寫ASP。Clive說,用C寫cgi,可能有人覺得很不可思議,但他一寫就寫到大二。

前述的免費撥接系統是用FreeBSD架的,clkao和站長挺熟的。原本玩Linux的Clkao,跟那票人常接觸後,轉進FreeBSD領域。由於當時的Linux不夠好用,clkao便把那間網咖的Linux servers換成 FreeBSD,Clive也跟著把開發環境換到FreeBSD下。他當時的桌上型電腦是Windows NT workstation或是Windows 95/98,使用netterm連進FreeBSD server拿vi寫程式。Clive在大二之前對作業系統沒有特別偏好,之後由於擁有自己的電腦,花不少心力調整慣用的桌面和程式,如mutt、tin(讀新聞群組)。由於當時也接案子,得同時有server端和client端的環境,因此他在電腦上裝了FreeBSD,使用X window做為他的client端,從此開始習慣BSD。剛開始有問題就靠AltaVista.com搜尋網站,找關鍵字搜尋,看到指令就抄下來試看看。

Clive覺得用FreeBSD是件很有趣的事。因為想要試新東西,不必另外再找 server測;而且自己就是root,可以玩許多FreeBSD系統面的新事物。他對FreeBSD的認識,因此寬廣起來,不只是做為server用而已。用久了,能解決的問題多了之後,開始在新聞群組上回答別人的問題,也結交更多玩 FreeBSD的朋友。舉凡各種設定Q&A、新消息散佈、文件翻譯、程式修改,都玩過幾輪。他自認過去在 FreeBSD@TW出力最多的地方,該是i18n方面關於繁體中文的部份。在累積一些信譽後,作為FreeBSD@TW 的committer之一的vanilla,便寫了篇proposal把他拱上去,Clive因此成為committer,這是2000年12月的事。

FreeBSD Committers究竟是做什麼的呢?Clive解釋說,Committers是指能直接修改 FreeBSD CVS repository的人,也就是能修改原始碼的人。Committer最高階層是core,大約11人,然後依權力階層分為三群:src committer、ports committer和doc committer。三個之間的權力有所差別,src最高,ports其次,doc最末。Clive是ports committer。要做那個group的committer是自己決定,但其他人會審核資格。好比想做src的committer,要由core決定;想做ports的committer,則由ports的port manager決定。

由於最近工作和課業兩頭燒,Clive沒有力氣像之前去研究某個主題。目前頂多修修ports,然後幫台灣的submitters commit patch,仍會注意一些新發展,當作觀察與瞭解。他的首要焦點,是FreeBSD 5.0。5.0是目前發展中的版本,許多的功能都讓人十分期待。與FreeBSD 4.x 版比起來,5.0有許多的大改革,所以是一個大躍進。其次是注意FreeBSD 的 Java支援,因為他本身也是一個Java coder。Clive謙虛地說是看reference湊code出來交差的coder。

相較於 FreeBSD 4.x,Clive認為,FreeBSD 5.0最令人興奮的新功能,便是 KSE和 SMPng了。KSE 目前還在發展中,不過現在userland thread已經可以接上kernel thread了。5.0-RELEASE 之時,KSE 應當還不會發展完備,大概要等到5.2或5.3版本。簡單地說,SMPng是更善加利用多重處理器的計劃。SMPng做很多其它的改進,最顯而易見的好處是,大量減少了giant lock的使用;也就是kernel有更多機會可以同時在多顆處理器執行了!另外5.0令人期待的還有ipfw2、GEOM、c99等。ipfw2是完全重寫的ipfw,可以過濾任何的封包,支援 rule set等。GEOM則是基於分層架構的概念,將磁碟IO的動作分層拆解為各自獨立的layers,提供了更多彈性以及發展性。c99及 POSIX相容計劃,讓身處CJK(中日韓)語系的Clive更加的期待。FreeBSD i18n的發展,目前已有相當程度,但若要更加完備,則有賴將包含w_char的c99標準引進FreeBSD計畫。

還有FreeBSD的Java支援, 相信也是很多人關心的議題。Clive進一步說明,Java本身雖然是跨平台的語言,但其實最難跨越平台藩籬的,就是JVM本身。Java執行的效率要好,有賴於和作業系統結合良好的JVM。FreeBSD現在已經有了native jdk1.[123],但是還沒有jdk 1.4,也是因為 porting JVM的難度很高。Native jdk 1.3的效率不夠好,要歸咎於FreeBSD 4.x及 4.x之前都沒有 kernel thread,只有user thread。這部分因此就要看5.0 出來之後能改善多少了。還有,目前Java在 FreeBSD/Linux的中文支援也不夠完美。前陣子有空的時候Clive曾經想要改善,至少得跟日文支援一樣。由於過於忙碌,因此工作停滯。於是Clive在此號召,希望有人能hack一下。中文支援不良會遇到的困境,主要是在使用Java 設計UI方面。若能有完善的解決方案,因此受益的人應該會很多。

至於FreeBSD的未來發展,Clive認為,它會繼續保持低曝光率,這是本質上的差異。FreeBSD因為授權條款的關係,可以轉成私有化商品,未來仍有人用FreeBSD,但永遠不會像Linux那麼紅。即使目前用FreeBSD的公司不少,如Yahoo、Sina、FedEx、Hichanel、中視等。由於Linux用GPL,GPL會吸引到的人,比較有熱血的傾向,而FreeBSD不是。Clive聳聳肩表示,吸引人的問題「不重要」,因為會用的人自己就會來用FreeBSD,不必特別去吸引人。FreeBSD在作業系統的設計概念上,其實是比較進階的prototype,使用者介面設計並非讓它受歡迎的原因。

看過Clive網頁的人,會對他網頁上的貓照片印象深刻。因為那隻貓被拍成一種奇怪的表情,「這是什麼臉啊!」難免讓人蹦出這個疑問。Clive放了不少貓的照片在網站上,供同好觀看、交流。Clive家裡的機器甚至以其中一隻來命名,叫「皮公公(fatpipi)」。為什麼那麼喜歡貓呢?Clive笑說,小動物很可愛啊, 如果有空間、閒錢可養,家人或者室友也都同意,有機會看到對眼的小動物,就會養了。而且許多FreeBSD committers都養貓,一群人常在網路上交換養貓經和趣事,像clkao有次在網路聊天室上出現一堆亂打的文字,讓一群FreeBSD網友一頭霧水,後來才發現是clkao的貓踩到鍵盤所致。因此有養寵物的念頭時,他第一個會想要養貓。

有次到通化夜市,看到有隻小母貓滿可愛,就帶回家成為他的第一隻貓,叫做奶油。奶油是隻很黏人的貓,跟狗差不多,Clive甚至覺得奶油自以為是人。後來便找了叫紅豆的母貓陪她,這隻有貓格多了。也許太有貓格了,有天蹺家後就再也不回來。其他貓都是奶油或紅豆生的。目前他家中有三隻,除了奶油之外,而還有皮公公和小雞。皮公公是奶油的兒子,小雞是紅豆的兒子。這三隻貓都已經閹掉了,以免過度繁殖或亂小便。「皮公公」就是因為被閹了,最近跟食慾不佳的主人一起減肥。

為什麼那麼多FreeBSD committers養貓?Clive說,貓是滿有趣的動物,有好奇心,會跳上跳下很可愛,會幫忙殺蚊子、蟑螂等,家中因此沒有人和貓以外的生物。貓撒嬌的時候也滿好玩的,會用頭拱來拱去,發出呼嚕呼嚕的聲音。最重要的該是照顧貓不必太花什麼力氣,自己會上廁所,自己會找東西玩,比狗獨立。有時沒空陪她的話,只要記得餵飼料、清貓砂就好了,其它的事貓會自理。可是養貓也會讓Clive無奈,因為貓聽得懂的人話沒幾句。大概只聽得懂「吃飯」和「滾」。聰明點的貓聽得懂「過來」,不過她懶得理人的時候也沒輒。

當然,養貓和玩FreeBSD沒有直接關連性,但Clive的經驗,或許可供一些不知怎麼打發閒暇時間的電腦玩家一些參考。


相關網址(Clive常會流連的地方):
FreeBSD Chat
FreeBSD.TW

KSE
SMPng
c99

圖一:Clive在coffee lab打電腦的樣子。照片是他自己處理成負片形式。
圖二:Clive的側面,同樣被他處理過,以掩飾廬山真面目(……的痘痘)。
圖三:背對鏡頭的Clive,正在看放上網路的皮公公照片。

由 Debby 發表於 12:18 PM | 迴響 (0) | 引用

October 13, 2002

黑暗元素三部曲

作為一部試圖打破傳統兒童文學疆界的作品,Philip Pullman的《黑暗元素三部曲》,包括《黃金羅盤》、《奧秘匕首》和《琥珀望遠鏡》,無疑地相當成功。Pullman營造出一個令成人都要為之目眩的奇幻世界,開拓了人們的想像。

電視影集「慾望城市」,有集提到,Carrie向童書出版商提出一個企畫案,她要寫的童書中,主人翁的小女孩,只要抽煙,就可以有神奇的魔法,變出她希望得到的事物。這個企畫案(即使她提出不是真心要寫)被出版商打回票,因為認為兒童不該抽煙,那是成人世界的事。然而,《黑暗三部曲》的主人翁兒童,卻在許多方面打破成人世界的禁忌。好比女主角萊拉(Lyra),出生沒多久,就被撫養她的吉普賽人,以及未來幫她完成任務的女巫,訴說她的命運是作為一個背叛者。而Lyra,也跟說謊的人(liar)發音相近,她本身也常說謊,違反了過去童書及成人教條中,讚揚誠實的美德(想想華盛頓與蘋果樹的神話吧)。在《琥珀望遠鏡》中,她還被預言說是夏娃,她信任的瑪麗要扮演蛇的角色,導引人往黑暗的路途上想像,以為伊甸園會因之崩毀。而男主角威爾,一出場就被真理探測儀說是殺人兇手。這些會讓期待兒童天真無邪的成人驚慌失措,有哪個父母在為子女算命時,會期望聽到自己的孩子是這般的危險?君不見,那些江湖術士在為總統金孫趙翊安算命時,都只說好話?Pullman一開始就讓讀者讀到她們的命運,《黑暗三部曲》的兒童們,超乎成人的想像。她們可被說是奸詐、狡猾、邪惡,一如書中成人對她們的看法,然而,她們卻也肩負著拯救世界的重大任務。這該是Pullman的大膽挑戰,如同他在書中要萊拉去對抗教會的虛偽,他用有缺陷的兒童作為救世主,也表示他對傳統基督教義的反抗——即使人有原罪,依舊可以自我完成,並且幫助他人。

童書的主人翁,不外乎出身不凡、經歷特殊,或者身懷絕技。而在《黃金羅盤》出現的女主人翁萊拉,在《奧秘匕首》出現的男主人翁威爾,兼具這三者,尤其是小女孩萊拉。雖然寫來十分個人主義,但她們終究學到達成目的的過程,要經過眾人之力,即使她們比別人生來就擁有更多的資源。這或許也是Pullman反應西方在個人主義外,到頭來還是要追求群體生活的現實反應。因此他在末章寫著:「如果每個人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就沒人可以辦到(建立天堂共和國)。我們必須做到這些困難的事,像開心、仁慈、好奇、勇敢和有耐心,我們必須讀書、思考,努力學習……」(萊拉,p.597)

Pullman反對成人為兒童過濾訊息,並大膽地挑戰傳統的宗教看法與定義,因此在書中不少重寫宗教神話之筆。好比,原本的天堂之國也可以是腐敗的;該拯救人心的天使,也可能為感情和私慾自困;人在地獄可求重生,並非萬劫不復;邪惡之人可能是眾人救星等。然而Pullman還是有最終信仰,好比愛能橫越一切阻逆,能讓萬物得到重生的希望。這些人類的終極追求,他並不求改變。他也藉著萊拉在接近結尾時喪失原本的天賦,告訴讀者智慧的重要,失去的東西可以重新追求,而非像中國童話的「江郎才盡」般,一旦失去就永不復返,令人洩氣。

而第三部《琥珀望遠鏡》,有大半就是在談知識的重要,因此瑪麗能得到琥珀望遠鏡,就像有些事需要時間來補全喪失的部分,知識的追求需要時間的歷練才能完善。這些,都可以說是Pullman要呈現的積極面。他反對命定的說法,萊拉和威爾在第三部闖入沒有活人能出來的冥界,就是要挑戰人的極限。萊拉讓冥界守護者改變想法,從此鬼魂必須說出自己的生命故事,為陰間帶來人間的訊息,才能通過冥界的道路以重生:「如果他們說謊、藏匿真相或沒話可說,我們有權拒絕帶路。如果他們在人間活過,就應該看過、聽過、碰過、學過和愛過。我們會為嬰兒破例,他們沒機會學習任何東西,否則,如果人們雙手空空地下來,我們拒絕帶領他們。」(無名氏,p.372)追求智慧,就是要拋棄成見與命定:「不,仔細想想,別告訴我(未來的命運)。我應該決定自己要做的事,如果妳說我應該作戰、治療、探險或做任何事,我會老掛在心上。如果我最後真做了妳說的事,我會很怨恨,覺得毫無選擇,但如果我沒去做,我會覺得很愧疚,因為我應該那麼做。不管我要做什麼,我會自己選擇,而不是由別人選擇。」(威爾,p.573)這也是瑪麗被說扮演蛇的角色的原因,其實她並非引誘萊拉離開伊甸園,Pullman改寫基督教神話的結果,是讓她先幫助謬爾發改善生活,繼之幫助萊拉獲得知識,選擇再造伊甸園,也就是天堂共和國(瑪麗的語彙裡,是用「中國」二字代替,顯然遙遠的東方總是被想像)。

《黑暗三部曲》的人物充滿各式執著,這也反應西方的宗教和人生觀與東方的大不同。與東方宗教的「無我」相比,Pullman的筆下是各式積極的追求,不管是名利,是知識,是感情,每個人都活得很賣力,也因此難免有失落。失落後,她們有(不管是否來自自我的)安慰與祝福,與東方的哀莫大於心死境界相當不同。而執著也可能經由智慧的獲得而放下,東西方的差異立見。

作為(預設的)童書,不免還是要鼓勵讀者充滿想像力,如同作者在這三部曲示範的,世界很寬廣也複雜多元,在每個人身處的這片土地外,永遠有無限充滿異質的世界。要如何越過其中的障礙,就得靠想像力了:「有的,你們能學習做到這點,就像威爾的父親一樣,那是使用一種你們稱為想像力的本領,可是那並不意謂虛構事情,而是一種看見事情的方法。」(賽芬娜爾,p.572)

而為什麼叫做「黑暗元素」呢?就以上的理解,Pullman將「黃金羅盤」、「奧秘匕首」和「琥珀望遠鏡」視為向未知世界切割的寶物,切開無知的蒙昧,就能獲得知識,得到光明,而在世上立足。因此《黑暗元素三部曲》,乃將「無知」比喻為「黑暗」,鼓勵人拋棄黑暗,寓意深厚。

《黃金羅盤》
《奧秘匕首》 Philip Pullman 著 王晶 翻譯
《琥珀望遠鏡》 繆思出版 2002年7月

由 Debby 發表於 05:48 PM | 迴響 (1) | 引用

October 08, 2002

伯明罕交響樂團與諏訪內晶子

當初會花大錢聽這場,主要是衝著諏訪內晶子而去。沒想到,卻發現這是我今年至今最喜歡的一場音樂會。樂團表現的深度和氣勢,讓我覺得可以跟紐約愛樂比美。選曲精湛,相當能展現樂團的功力。而諏訪內晶子也沒讓人失望,讓我聽完之後稱讚不已。

這場的曲目並不是那樣普羅,甚至有點冷門,或說較專門。套Bourdieu的話,像藍色多瑙河那種是最普羅的,而這幾首絕非流行層次,也難怪有人會說是「行家」層次。曲目搭配相當好,一半交響,一半管弦,可以顯示樂團的深度和爆發力,尤其是需要細細磨的章節,樂團的謹慎小心,以及高超的演奏,讓觀眾都得屏氣凝神不可,就算有一根針掉下來,也會破壞整場氣氛,因此每到休息時間,就會聽到咳嗽聲忍不住似地此起彼落。會選西貝流士的《芬蘭頌》,或許是因為樂團指揮奧拉摩是芬蘭人的關係,而諏訪內晶子最新的錄音也是西貝流士,或許讓她也比較熟悉,可以有更佳表現,也是考量之一吧。 

不知道是歐洲藝術家天性就帶點距離感,還是因為奧拉摩本身自恃甚高。他指揮時,十分投入,甚至可以用「狂野」來形容,而需要細膩時,則十分謹慎。跟上回聽的紐約愛樂的指揮庫特馬殊相比,他沒有那種平易近人的特質,儘管舞台下,他們在樂團面前可能都是暴君,但馬殊就是能表現那種好好先生的氣度。奧拉摩總是頭抬得高高地行走,看來像驕傲的孔雀。但他的功力,也值得驕傲。雖然伯明罕交響樂團在聲名及許多方面比不上紐約愛樂,但他指揮的這場音樂會,讓我覺得不在紐愛之下。

諏訪內晶子在小提琴協奏曲的部分出場。內晶子和樂團的表現相當好,尤其是細膩處,更是考驗雙方的默契和功力,但顯然雙方都交了一張不錯的成績單。這部分的曲目,或許許多人不熟悉,間斷的部分,居然有人鼓掌,真是差勁,破壞整體氣氛。

華格納是讓樂團表現氣勢的曲目,讓人覺得能聽現場真是十分過癮。之前很少聽火鳥組曲,但也覺得樂團很盡心地詮釋這首曲子。

從這晚精湛的表演,可以預見伯明罕交響樂團該是未來閃亮的一顆星吧。


節目名稱: 英國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國際新象文教基金會
演 出 者: 指揮/奧拉摩 小提琴/諏訪內晶子 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
演出內容: 3日:西貝流士:《芬蘭頌》 小提琴協奏曲 華格納:《漂泊的荷蘭人》序曲 斯特拉溫斯基:《火鳥》組曲
表演場地: 國家音樂廳
票 價: 500(學生票)、800、1200、1800、2400、3000、3600、4200
演出日期: 091/10/03 19:45

由 Debby 發表於 07:55 PM | 迴響 (0) | 引用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