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試圖告訴讀者怎麼看小說的理論家和創作者,Umberto Eco在這本小說的思辯是十分精彩和成功的。由在哈佛大學的六次演講而集結的《悠遊小說林》,應該可以說是試圖把文學分析入世化的嘗試,讓文學基礎不那麼深厚的讀者,也能跟隨Eco這位語意學大師的腳步,來觀看他所提到的小說片段。
成功的小說必然有其過人之處,而Eco作為專業的讀者、評論家,甚至作者,他試圖拆解一些小說,甚至告訴讀者怎麼重建敘事者引導讀者弄錯的次序。就如同達文西的畫之所以百年後還讓人覺得栩栩如生,或許是他曾花許多心力在解剖學上,研究人體及動物的組織構造,以使下筆時,能確實掌握精髓。Eco的許多獨特看法和行為,讓這本書更有趣。好比他小時候就會從電影開始一段時間後入場,讓他先看尾,再看頭,他也頗能自得其樂。對於這種思考異於常人的語意學家,不能不說,他的想法讓這世界更豐富。
Eco第一篇就提到卡爾維諾的《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因為他的一篇作品被拿去和前者相提並論。其實他們都不知道對方的寫作,但巧的是,兩人都有企圖進行文學分析和解構、重組的意圖。就拿這本書來說,我總覺得Eco拿出許多有名小說的片段,讓讀者再看一次,然後解說,彷彿有人在閱讀時,從腦海跳出來,告訴妳說閱讀和寫作是怎麼一回事,好像在上一門十分精彩的課。就算是睡前因為疲累打著呵欠讀這本書,也會想要硬撐著繼續往下讀,看他怎麼說。Eco對小說有積極的使命感,他認為小說家應該拿現實世界做題材,並且不斷介入讀者對現實的認知。
他提到小說世界創造的「真理政權」,讓人想到Foucault的類似用語,但兩人指涉的範圍有些差異。小說世界的確是讀者不容懷疑的,讀者必須接受「虛構約定」,不能認為作者在說謊,否則讀小說很難讓人覺得有趣味。真實世界的標準是真相,而虛構世界的標準則是信任。若讀者認為郝思嘉跟白瑞德無關,那就不是《飄》了,可能是另一本書。對於形式上的美學,更不能用事實來挑剔。他舉出幾個例子說明,其實也有人會從小說挑錯的,不管是把小說人物跟認識的人物混淆,或者是指出事實的謬誤,好比某地的產物沒有書中所提的葡萄等,那可能出自某種偏執。他自己也會試圖進入特定小說家所描述的空間,去體會是否確有其事。最高竿的虛構故事,該是讓人無所置疑。他提到現實生活也有類似例子,好比1940年代的美國廣播謊稱有火星人來,引起群眾相信,並恐慌的真實傳播史公案。其實現在的科技如此發達,還有很多例子可以顯示人們不太確定真實和虛構的分界,好比廣告和新聞、email、宗教等。奧修就有把死的說成活的神奇本事,好比他說希特勒曾用過佛教界神秘組織做他的後盾,但用錯方式,納粹的圖形是倒反的,因此之後也會做許多錯事。雖然奧修的那一小段讓我邊看邊問「真的嗎?」,但前不久看到一則提到希特勒和秘密組織的新聞時,雖然有人覺得很扯,我卻想起那部分。
這本書讓中文世界讀者看來尤其吃力的地方,或許在於他提到的作品,有許多都是一般讀者不熟悉,甚至沒有翻譯的。因此有時讀起來會沒頭沒腦,感覺像隔座山,感覺不到Eco分析的精妙之處,無法像Eco那樣悠閒自在地在小說林中漫步。Eco在此書用了不少哲學上的辯證法,可能有些部分讓人覺得太過專門而難以閱讀。雖然之前只看過《昨日之島》,但看了此書,讓我恨不得趕快接著看《玫瑰的名字》和《傅科擺》。
書名:悠遊小說林(Six Walks In The Fictional Woods)
作者:安貝托.艾柯(Umberto Eco)
譯者:黃寤蘭
出版:時報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2000 年 11 月 13 日
定價:新台幣 200 元
頁數:2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