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28, 2002

金馬——青春電幻物語

其實對岩井俊二並沒有太多的期待。或許這句話會讓人驚訝,在青春電幻物語那幾場的票早早就賣光的情況下,怎麼會有人說這種話?但是看過95年的情書(不知道為何一堆人瘋狂,我的感動很快就消失),98年故事更簡單的四月物語(單純的暗戀學長的故事),除了畫面唯美動人,我不知道該期待什麼。已經很久不聽電子音樂了,也早就過了青春期,之前也沒為任何一位偶像瘋狂過,對於「青春電幻物語」,我不過是票買太多,因此抱著壓寶心態,把它填入我的片單中。但,岩井俊二似乎在幾年的發憤之後,做出讓我感到有一絲震撼的作品。

這次的金馬,有幾部電影採用倒敘法。這種方式讓電影看來更有故事感,甚至更緊湊,好比這部、無法無天等。倒不是非主流電影才這樣用的,我滿喜歡的好萊塢電影「鬥陣俱樂部」,也是這樣的倒敘法。那種感覺,會讓人到後面有一種,嚇,原來是這樣的清晰感。而類似V8似的晃動鏡頭,是要讓觀眾更有現場感,尤其在女主角把V8摔爛後,鏡頭一片漆黑,就好像觀眾置身現場,如同主角蓮見觀看整個故事一般。

據說,這部電影的構想,是來自王菲,而最後塑造出來的偶像莉莉周周,倒和王菲有點不同。雖然那些少年在網路上交談所提及的乙太,可能和王菲的部分音樂有關。

在這部片之前,看了韓國片「貓樣少女」,紀錄當代青少年和手機的連結;而這部片,則描繪有偶像崇拜的青少年,透過網路聯繫的點點滴滴。這兩部片,可以拿來做個參照。甚至可以和波蘭片「逆女泰瑞莎」,甚至更早的法國片「新鮮誘惑」再做一個參照,看看現下的年輕人,究竟有著什麼面貌。

如果95年的「情書」,是描寫早幾年前,網路還沒發達時,為了表達愛慕之情,於是透過紙筆來傳達,而六年後的這部片,網路已經開始普及,所以即使是平常害羞寡言的國中生,也可能在網路上表現活潑的一面。更早的時候,或者透過廣播,這些人才有交流吧,我還依稀記得國中時,自己守著收音機聽羅小雲的國語流行音樂節目的情形,以及總是在深夜聽到一些節目主持人念一些熱情聽眾的來信。而現在,只要敲敲鍵盤,就像電影中隨著那一串字流洩出來,而伴隨的鍵盤聲,然後按個「寄出」,對方很快就可以收到訊息。

配樂因應劇情而夢幻,畫面依舊唯美,拍MTV出身的岩井俊二,在畫面上的要求並沒有改變。其實音樂和網路不過是拉起這些故事的聯繫,這部電影最終在傳遞一些青少年的生活。在學業的壓力下,莉莉周周的音樂和莉莉周周的fans網站,是少年蓮實的生活重心。一改「情書」和「四月物語」呈現的人與人間的美好情感,「青春電幻物語」展現的是青春的殘酷,儘管畫面依舊唯美,音樂依舊夢幻,那深藏在人心的,是無止境的墜落與冷血。

戴上耳機,聽著莉莉周周的CD,少年蓮實試著掩蓋周遭發生的一切。從沖繩回來後,剛升上國中的好友星野似乎變了一個人,或許是在沖繩被吸去魂魄似的。之後的星野,開始一改之前的容忍和仁慈,開始耍狠,身邊也逐漸聚集一堆聽他話的同學,當起老大。而蓮實,向來沈默著。因為沒錢,到唱片行偷了莉莉周周的西低後,被媽媽和老師怎麼說、怎麼罵,他都只是沈默著。只有莉莉周周,那是他的一切。因為同為莉莉周周的歌迷,他把網站上的藍貓當成知心好友,傾吐心事。談著身邊的讓他痛苦暴力氛圍,而藍貓的回應,讓他覺得,對方真的懂。然而。

周遭仍是無止境的墮落,青春期依舊讓人難熬,不只是幫派壓力、同儕壓力、生活壓力,還有更多更多,那些無以名之的。看來一臉稚氣的同班女生瀨野因為被星野強迫拍了色情影片,因此不得不從事援交,順遂星野無止盡的金錢勒索。當送瀨野回家的蓮實,因為無能為力處理星野的無理和瀨野的無力時,他只能任由瀨野踢打他,然後看著她最終還是不能發洩這一切,因此衝到田裡把自己弄得一身泥濘。這種苦悶,他瞭解,但他仍只是沈默。而有天瀨野間接跟他告白,然後問他怎麼不保護她,不反抗星野時,有個種子在他心底種下。

青春期的特徵之一,在於兩性的性徵開始凸顯,男女好像壁壘分明。而星野及他的手下,為了表示個人的不同或不甘示弱,用各種方式表現陽剛氣質。而這種陰陽的對立,勢必造成一些弱者的痛苦。像比較陰柔的蓮實,就因此動輒被欺負。但他卻不想變成星野那樣,內心承受莫大的壓力。

他的痛苦因為眼見自己暗戀的女生,因為被班上的大姊頭排擠,所以被星野手下強暴而加劇。雖然瀨野說他喜歡的女生很堅強,但全班看到她若無其事理個大光頭(這正是瀨野之前說,或者可以讓星野不叫她去援交的方式,因為變醜了,就沒人理)時,還是驚訝地說不出話來。而在蓮實面前總是表現天真無邪的瀨野,有天聽了莉莉周周的音樂後,選擇從高處墜下,死了,從讓她痛苦的青春解脫。蓮實仍是沈默,但瀨野之前在他心中播下的種子開始發出迴響,他彷彿聽到某個聲音不斷響起。

期待已久的莉莉周周音樂會,在這一切過後,終於來了。蓮實早早就買了票,等著入場,卻不巧看到把莉莉周周介紹給他知道的星野。星野發覺蓮實的票位子比較好,硬是把自己的票和蓮見交換,然後支使蓮實去買飲料,卻在蓮見脫離隊伍做了這一切後,把蓮實的票撕掉,讓他連站在最後一排都不可能。更悲慘的是,蓮實終於知道,那個在網站上和他交談甚歡的網友藍貓,原來是星野!這是最後一把刺在蓮見心上的利刃,再也沒有什麼,能割碎這十五歲少年的世界了。當信任瓦解,還會剩下什麼?即使是成人,也很難接受這一切。

進不了場,蓮實只能在外面等著,然後看電視牆轉播片段,因為他連黃牛票都買不到。演唱會結束後,星野出來,看到蓮實還在,打個招呼便若無其事地走了。而蓮實,再也受不了這一切,他知道怎麼回應這一切了。向來寂寞而沈默的男孩,開始大叫,說莉莉出來了!瘋狂地人群往回衝,撞倒了星野,而蓮實用星野的刀,殺了他。蓮實的苦難似乎結束了,但莉莉周周的歌迷網站上,開始出現眾多歌迷譴責還沒抓到的肇事者,因為這事件,讓莉莉被污名化成天繾之女。然而,誰是誰非?青春的殘酷與苦澀,又有誰能譴責與逃開?青春繼續,網路依舊蔓延,這一切,在莉莉周周的音樂中,靜待論斷。That's All About Lili Chou Chou.

個人評鑑:4分(滿分5分)。


導演/編劇: 岩井俊二
日本 | 彩色 | 146 分鐘


岩井俊二 (1963-) 作品表

青春電幻物語 2001 / 岩井俊二(2002台北金馬影展"影迷嘉年華"單元)
四月物語 1998 / 岩井俊二
燕尾蝶 1996 / 岩井俊二
情書 1995 / 岩井俊二


相關網站:

官方網站

Ether's Cafe

Lily Berry

Lily Chou-chou的MTV
(用QuickTime撥放)

IMDB
(片名:Riri Shushu no subete)

由 Debby 發表於 06:37 PM | 迴響 (2) | 引用

November 27, 2002

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剛開始在台灣熱賣時,我正在寫論文。當時的指導老師非常愛看書,一去誠品就買了英文版的哈利波特,還說我想看的話,可以借我。那時熱門話題差不多就是哈利波特了,報紙副刊上,動輒是相關的書評,或作者簡介。偏偏我一直有反廣告症,那種廣告太多、太容易被人討論的東西,我聽了、看了煩了,就不會想接觸。有次拿到哈利波特筆記本,也沒什麼興奮的感覺。就這樣,這兩年我都沒碰哈利波特,連第一集電影上映也興趣缺缺,直到最近。

因為看了一陣子的奇幻文學,碰巧有天有人要把哈利波特三、四還給原主,我看到了,便順口問能不能借。就這樣先後把四本哈利波特拿到手邊。這兩週週末因為咽喉炎,在家休養時,覺得無聊,便把這幾本書拿來看。沒想到,不看則已,一看就停不下來,硬是熬夜,一口氣把兩本看完,連兩週如此,於是用不到兩天的時間解決了這四冊厚厚的小說。

若因為我的欲罷不能,而說哈利波特十分好看,似乎又過了些。停不下來的原因,純粹是我的閱讀一向就快,加上這幾本書的寫法,就是讓人不想中斷。每次看到一小節完畢,就有章回小說那種「欲知後事,請見下回分曉」的味道。所以,養病時,實在不應該看小說類書籍,就算要看故事性的書,也該挑齊克果寓言之類的書,可以隨時中斷,而不至於為了看書撐著不睡,壞了身體。

對小時候瘋狂著迷亞森羅蘋和福爾摩斯(私心喜歡前者多一些)的我來說,若以看童書的角度來說,哈利波特算是相當不錯。這幾本書若能讓原本不肯好好靜下來的小朋友,乖乖地閱讀,對父母來說,也算是功德一件。作者J. K. Rowling的確是個會說故事的媽媽,很能抓住讀者想知道「接下來呢?」的心情。

但是若以深度來談的話,我想比起在某些程度上有些相似的Michael Ende《說不完的故事》,似乎就淺薄了些。《說不完的故事》同樣吸引人,同樣老少咸宜,但是可以讓人從不同角度重新去思考許多事,而《哈利波特》在這方面,似乎就嫌弱了些。若和同樣是女作家的地海三部曲,也寫巫師和魔法,就韻味悠遠多了。Ursula K. Le Guin顯然也比J. K. Rowling有女性意識,及濟弱扶貧的味道。哈利波特雖然每每反擊他的麻瓜姨丈一家人,但卻未必有足夠的同理心。在這方面,J. K. Rowling雖然可以說她描繪的是兒童在現實世界會面臨的一些問題,好比同儕壓力,青少年間的puppy love,不同階級間的困擾等。但《哈利波特4——火盃的考驗》中,哈利對妙麗想要幫助家庭小精靈的態度,卻是不以為然,覺得她多管閒事。而原本的書呆子妙麗也被描寫成專做無聊事的人。相形之下,《地海孤雛》就對被異類化的人物有相當深刻的描寫,不僅寫出她們遭受的屈辱,也寫出一些人從同情到憤怒那些欺負她們的人的心理轉折。在這方面,哈利波特顯得相當淺薄。

J. K. Rowling差不多維持一般這類書中,善惡對立的描述方法。雖然還是有些人是處於模糊的灰色地帶,好比在人物簡介就被說憎恨哈利的石內卜教授,以及第三集出現的阿茲卡班的逃犯布萊克。然而,前者雖然在第一集結局洗刷他的罪名,卻不斷在後來被哈利認為是「那個人」陣營的人。而布萊克雖然在第三集結局有大逆轉,卻只在少數故事主角心目中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故事大致還是維持善惡對立的兩條主軸進行。這世界的危險之一,在於我們從小培養的看法,認為事情不是黑,就是白的。這樣的觀念,部分是這樣的二分法比較簡單,卻為我們的生活及人生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因為世上還有許多的模糊,需要我們接受。J. K. Rowling並沒有在這裡做進一步的嘗試,也是我對這系列書有些失望的原因。

因此看完四本越寫越厚的哈利波特之後,就好像看了看了一場刺激的電影。被刺激完,剩下的一些模糊印象,可能不久就會淡去。雖然這兩天看到電影海報,還大概記得哈利波特手上拿的是光速兩千。至於電影,大概不會想去看吧。如果有免費的,或者DVD,那就另當別論了。


書名 哈利波特1─神秘的魔法石
哈利波特2--消失的密室
哈利波特3---阿茲卡班的逃犯
哈利波特4──火盃的考驗
作者 J.K. 羅琳 J.K. Rowling
譯者 彭倩文
出版社 皇冠

由 Debby 發表於 05:15 PM | 迴響 (0) | 引用

奇怪的藥

接連拿了幾次咳嗽藥,總覺得這些藥好像是給小朋友吃的……

第一次拿的像是橘子粉,藥劑師說要泡到水裡讓它融化時,不禁納悶,我又不是小朋友,為什麼要吃那麼麻煩藥?難道不能給我一粒藥,吃掉就沒事?

第二次拿的是粉紅色粉末,有點像草莓口味,但是難吃一點, 像是仿冒失敗的草莓粉。真是糟糕的偽裝。

這一次拿的,沒有仿冒任何水果口味,就只是白色粉末。 一樣要置入冷水,等氣泡消失再喝「藥水」。

但是每次喝掉,杯底都有一堆糖粒,不知道是不是糖精? 真怪,醫生叫我少吃甜的東西,可是藥就是甜的啊! 而且為了讓它全部溶解,我常用溫水,不知道會不會怎樣。

早上又忘記吃藥,直到剛剛才喝掉一杯「藥水」……

下列是這次的藥名及相關資訊:

藥名(學名):CARBOCISTEINE

劑型:
錠膠囊/250,375,500mg
糖漿劑/2%,5%

藥物作用: 本藥是一種化粘液劑,可降低粘液的病理粘稠度,使液化並促進其排空加速復原。

治療項目: 喉頭炎、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症、支氣管氣喘。

用法用量:
錠劑、膠囊:急性疾病,一天服6顆。慢性疾病,開始一天6顆,最後可減量到一天4顆。
液劑:成人—每次一食匙(15ml),每天三次。
兒童-五歲以下的兒童:每次一茶匙(5ml),每天一至二次。五歲以上的兒童:每次一茶匙(5ml),每天三次。

副作用:
1.偶有噁心、食慾不振、胃部不適、下痢、口渴、搔癢感、動悸、流鼻水等症狀出現。
2.有發疹、紅斑等過敏症狀出現時,請停止服藥。

注意事項:
1.肝、心臟功能患者要小心使用。
2.含有抗生素或鹽酸類藥物與含本成份糖漿劑混合使用時,會有顏色、混濁度、味道等的變化,因此要分別服藥。

懷孕及授乳注意事項:懷孕婦女最好禁止使用。

使用禁忌: 胃與十二脂腸潰瘍者不可使用。

由 Debby 發表於 11:55 AM | 迴響 (0)

November 25, 2002

古早的零食?

童玩女王今天終於把她之前說的零食帶來給我們看了。由於我是第一次看這東西,於是遭到嚴重質疑:「妳真的是台北人嗎?」啊,沒想到我的台北人身份,就因為小小一盒35元的東西而被挑戰。這,真是太令人難過了……(什麼區分法嘛? T_T)

從小在南港生長的I是個超級童玩女王。其實她的記憶應該很強,因為隨便有個音樂冒出來,她就會說這是某某電影的片段,把我們這幾個正在附近對電腦發呆的人嚇到。其實我們根本就不知道那個音樂是什麼,就算聽過,就算是自己的手機鈴聲。但是I呢,就是這麼有本事。

上週,因為S買了一盒150元,有高級紙盒(看來就像茶葉盒)裝的昂貴蘿蔔糕,於是I開始跟她打探價錢,然後接著聊了一大堆零食。我在一旁越聽越迷糊:「你們說的是同一種東西嗎?」而且我真的沒聽過也沒見過I說的眾多零食,什麼仙女牌蕃薯、仙女牌仙鶴、仙女牌鮮魚、紅色有籽的芭樂乾、被她戲稱「龜兔賽跑」的零食……我跟S忍不住好笑,覺得I實在太厲害了,竟然記得這麼多,而且連牌子都記得住,誰知道自己吃的零食是什麼牌?北海鱈魚香絲和孔雀餅乾大概是例外。I嚴重質疑我小時候有沒有吃過零食,真是百口莫辯啊。我記得我有吃可口奶滋、紙盒保久乳啊,顯然有階級和地域差異,因為我小時候的零食有層層管制,不衛生的東西大概就被逐出家門。那種雜貨店賣的一圈一圈龜殼餅,大概是我有零用錢時會趁大人不注意跑去買的吧。中部人的C知道她說的一些東西,但是不記得牌子。沒想到我後來開始絕地大反攻,說長條的孔雀餅乾有送玩具,有一陣子送蛋形會啾啾叫的小雞玩具。這個童玩女王就不知道了,哈!據她說,這些連一些五年級都沒聽過的零食,在南港中南街一帶的雜貨店還買得到。我不知道那家店還是I本身是奇葩,自從雜貨店從台北市逐漸消失後,我至少十年沒去雜貨店買過東西吧。

本以為這話題就這樣結束了。沒想到,I今天竟然帶了一盒「綠豆糕」給我們「見識見識」,因為我們上回談到綠豆糕時,對外型的描述,頗為分歧。我以為是那種綠色、六角形的綠豆糕,吃不完要放冰箱。沒想到,拿出來竟然是花花綠綠的紙盒裝,看那種印刷,果然有種古早味。I看到我對這盒綠豆糕詫異無比,忍不住問我:「妳是不是台北人啊?」我當然是台北人啦,可是全台北市人都看過、吃過這東西嗎?看過許多人寫五年級、六年級認同的文章,有相當數量是從小時候吃的零食,或看的電視,玩的遊戲中,找尋世代認同。而我卻不斷質疑著:世代認同真的可以這樣形塑嗎?就像我的台北人認同,也不是因為跟任何一個台北人吃同一種東西,就會產生的。

打開那盒子一看,嚇!還要抽紙牌!我們四人各抽了一個,都是白色,只能吃一個。只有出錢的大爺抽到紅色,可以吃三個。真令人懷疑,說不一定那一堆紙牌裡面只有一個紅色。雖然有一堆牙籤,但是這種綠豆糕硬到弄不起來,連購買者都感到疑惑。我們只好用手抓。外面是一層綠茶粉,咽喉炎還沒好的我,才剛碰到嘴唇,又是一陣猛咳,實在太乾了。裡面好像麥芽糖,看看紙盒上的成分,的確綠豆和麥芽。I堅持有綠豆味,但我的味蕾鈍了,嘗不出來。

因為沒有數位相機,姑且用多功能錄音筆把這盒古早的產物拍一下留念,而且放在HP notebook上,以讓大家可以猜測大小,順便看看能不能激起其他人的回憶。它對我卻是第一次初見面的新玩意呢。

由 Debby 發表於 04:40 PM | 迴響 (2) | 引用

November 22, 2002

氾濫的購物袋季節

拜身為百貨公司的卡友之賜,最近領了不少購物袋,但是覺得一點都不環保,有點懷疑自己以後會不會真的拿這些袋子去超市買東西。

一點都不瞭解,為什麼各家百貨公司、化妝保養品業者,或者像金馬影展合作廠商,那麼喜歡送雞勒袋子呢?而且,有的真是醜得可以,不知道誰會拿上街使用。

這些購物袋中,最醜的當屬Shoex和這次金馬合作,贈送給套票購買者的金馬袋。品質粗糙地可以,就像是小型的麻布袋,缺乏設計美感和質感,簡直就是自毀品牌形象。

或許以後的識別標誌,就是看手中的購物袋,來判斷對方拿了是哪家百貨公司或銀行的認同卡。

除此之外,讓我納悶的是,購物袋照拿,塑膠袋照用,到底有多少人真正減用垃圾袋呢?

收到一封email,倒是提供一個不錯的範例:dog1.jpg

不錯吧,塑膠袋可是有保暖的功能喔,而且很多劣質的衣服,不都是跟塑膠類似的成分所製成的嗎?大概唯一比較讓主人煩惱的是,小狗夜半要是跑來跑去,塑膠摩擦的唏唏囌囌的聲音,大概會干擾睡眠吧。

dog2.jpg

我很可愛吧?什麼?不與置評?汪!咬你喔!

由 Debby 發表於 03:50 PM | 迴響 (0) | 引用

November 20, 2002

李士傑:逃脫宰制 建立自己的Blog新天地

在眾多電腦玩家中,李士傑算是相當有意思的人物。相較於其他技術相關背景出身的人,大學念心理、研究所念族群關係的李士傑,從1997年開始在網路上推動數種不同的網路運動或文化。他所做的事,讓人印象深刻的原因,不在於技術層次,而在於「想法」。他總是認真地構思這些網站或內容的觀念或元素,這些可以給非技術出身的人一個參考,也可以給技術出身的人一些想法激盪。

李士傑從大四開始接觸網路。當時台灣大學心理系的連韻文老師推薦他參加「蕃薯藤」,當時叫「開拓文教基金會」的聚會。於是認識蕭景燈、陳正然等蕃友們。同時間是BBS的狂熱時期,在椰林風情BBS站的性板認識到前輩網友好的風範,開始熱衷參與 BBS 社群活動。

有些人認識李士傑後,對他的背景感到相當好奇,覺得以他的背景,不像是會做某些事的人,好比他之前在台灣大學生醫資訊研究中心工作,就讓人感到詫異。但他覺得並沒什麼,任何人都可以唸心理學與族群關係這樣的社會科學知識,正如同任何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網頁、擁有(無數個)email 帳號,或者擁有麵包烘焙、烹飪、或手語翻譯員乙級技術士執照。他認為任何可以從機構或其他地方、透過各種方式習得的知識原料,在這個時代裡都已經不能夠算是專業,更無法進一步被取代成為個人的身分認同。在他的訓練裡唯一讓他堅定地認識到的,是「你就是你自己」,不是任何的族群、性別、階級、屬性、教育程度的標籤可以取代的。

他關心數位落差的問題,網路上的公民參與以及權利的議題。這些年來,努力探究網路如何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並且如何成為empower弱勢者的工具。他自認是心理與社會背景的研究者,十分關切這些現象的社會心理基礎,同時也想要尋求實際的解決之道:如何協助人們重新擁有不應該被剝奪的言論自由與實踐力量。而他之所以花心力投注在網路上作運動,也是因為想關心作為一個沒有任何標籤可以依靠、高度發展資訊社會中的個體,要如何發聲?如何表達自己的看法?如何以最直接的方式,參與形成集體卻多元的社會活動?他最早投入這樣的行動與思考是在1994年的時候參與蕃薯藤前身的開拓文教基金會的計畫,建置「原舞者」舞團的網頁開始。之後他大概以每年參與一個計畫的時程,嘗試網路當中不同型態的動員與合作。太魯閣族反亞泥還我土地運動、反國民卡行動聯盟等計畫他都參與過,甚至包括碩士論文,推動偏遠地區上網計畫也是其中的例子。別被李士傑充滿社會學論調的語彙嚇到,他的重點是在關懷弱勢的發聲,這也是他最近開始和藝立協的朋友推動Blog的原因,讓每個人都有能力透過自己的眼睛說出自己的生活體驗,成為一個個可作為小型媒體的Blogger。

李士傑說,在網路上作運動,其實是像他這樣背景的人們在思考自己能夠貢獻什麼的時候,最為直接的參與形式。小時候的程式設計經驗讓他認為,HTML這個當時新興的新玩意兒,可說是進入門檻很低。之後雖然沒有再全力投入專注於學習新的技術,並且大學與研究所都在人文社會科學中度過,但是找到一種呈現自己與組織意見的新媒體形式實在是令人很興奮的事情。然後就在個別的參與中,他逐漸體會到組織的重要性。資訊與實際行動的結合,才是真正帶來改變的契機。當他意識到新的改變時,便開始在參與的現場思考網路的不同可能性。這是他逐漸從個別的參與,走向組織構想的原因。於是這些年來,他和綠黨、文化研究協會、藝立協等性質不同的組織,都保持相當良好的關係,不僅在網路上,也在實際生活經驗中擁有密切聯繫。他可能出現在任何一個有趣的研討會,而且熱烈參與討論發問。因為如此,他的人脈相當廣,若在同一研討會看到大師級人物叫出他的名字,千萬別太驚訝。

作為一個非技術人員,在構思網路運動或建設時,是否會碰到技術困難?就像前陣子他曾說要學FreeBSD,以便弄懂某些東西,但之後卻沒下文。李士傑的看法是,雖然他可以保持對於心理學與族群關係這樣開放的態度,但是從實際上的發展停滯,就反映出了技術困難對他的重大影響。技術困難的重點不在於難以學習的技術;而是無法協調到正確對應的應用脈絡。他並不把自己定為成第一線的技術尖兵;而是把自己定位成為協調者。對他來說真正的技術困難有兩種:第一種是,他不知道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第二種困難,則是他不知道在什麼脈絡裡面將這種技術實作出來。他說,人總是要不斷地學習的。學不是問題,用的脈絡才是最大的問題。就像他鼓勵大家用Blog,但不一定要瞭解裡面的構成元素,畢竟有些東西是隔行如隔山,不是每個人都學得來的。他因此半開玩笑地套選舉術語說自己是「人文骨,科技心」。

弱勢究竟要怎樣才能讓外界看到他們的聲音?李士傑這些年來在網路上一面做著自己的網路運動,一面也觀察著台灣的網路現象。他認為,網路媒體背後其實是一樣的機制,無所謂弱勢與不弱勢。真正的弱勢在於成為獨立「媒體」的能力,否則就很容易定義模糊。如果號稱為弱勢發聲,於是先張貼A方的看法,再張貼B方的說詞,在沒有自己媒體的看法下,這樣跟一些號稱中立客觀的媒體,似乎沒有兩樣。他不覺得這樣可以達到所謂的為弱勢發聲的目的。他也不喜歡光只有理論或理想,因為他認為他說的話別人不一定要聽的懂,做的事才重要。

很多人前陣子注意到Salon.com刊登了一篇關於台灣Red Hat Linux user抗議國旗被拿掉的報導,甚至也熱血地參與討論或發信抗議。李士傑覺得這事件說明了台灣參與全球文化議題的深入程度。他認為,這事件之所以被報導,充其量不過就是作為Salon.com的媒體引擎週而復始地運轉中,他們每天生產素材的一個部分,並不值得高興,以為台灣就此登上國際舞台。因為這事件不像台灣的晶圓代工硬體製造是整個IT產業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我們的網路文化產業並沒有關鍵地涉入全球化的佈局之中。我們的機制並沒有成形。我們的創意並沒有打入國際市場。我們的觀點並沒有跨越國界,被視為整體網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若想要讓國際網路文化注意到台灣社群的存在及聲音,台灣社群還有待努力生產自己的東西。

當微軟逐漸壟斷資訊商品市場後,許多人開始不用微軟的office系列,而尋求其他的替代。但李士傑認為,不用微軟Word其實和反壟斷是兩件事(雖然都很重要),他的目標是反控制,尋找逃脫路徑。另一是要注意實際生存的脈絡。在面對Linux和Windows的競爭時,在能夠使用的範圍,他選擇server端,企圖改用FreeBSD。在集體的範圍,他考量的是,在逃脫Windows的控制之後,怎樣讓更多的人,有好的配套措施。在那之前,他想瞭解Windows加諸多少隱形的控制在使用者身上,讓他們無從逃脫。他舉薩拉瑪戈的小說《盲目》為例,一個大城市的人突然因為傳染病而都失明,唯一沒失明的醫生妻子,卻選擇偽稱自己失明,和丈夫等其他人盲人被關進隔離的集中營。在這過程中,她用清楚的雙眼協助其他的盲人,找到僅能維持最低限度生活的尊嚴,直到所有人突然恢復光明。他期望自己擔任的是這樣的角色。他認為,當然可以有個人的方式逃脫失明,但當資訊社會中的集體控制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時,需要有更多層次思辯的其他選擇(alternative),並需要對背後的配套更瞭解。僵滯的網路文化現象並不是有Open Office或Star Office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自由不是離開某套軟體、某種系統,而是找到自由」。

李士傑當初會注意Blog,早在和藝立協做用Slash改成中文套件的metalist的時候。slasg本身就是web log系統,經過六、七年的演化,具有強大的上稿和評論功能,以及標準化的訊息串聯(syndication)與交換機制,可以形成一個巨大的中央集中化的言論系統。目前國內有許多網站也用了這套Slash系統。但這套系統對個別的使用者來說,似乎嫌太累贅了,技術門檻和伺服器的管理權限等部分都會造成困擾。既然如此,Blog就孕育而出另一種較低技術門檻的軟體文化潮流。Blog發展過程中,在上稿系統和呈現系統,都有複雜演化。Blog和web log有互相相容的部分,好比Slash本身即內建Blog,以加強內容系統。Slash本身是一種獨特文體,而Blog只是內容管理系統(CMS)中間的小環節。對於做Slash的人,本身即能熟悉Blog,卻不能把它獨立出來,而成為現在的movable type(mt)個人出版系統。

國外的Blog已經發展數年,中國也十分熱絡,不管是美國的blogger.com或中國的blogchina.com、cnblog.com都有數以萬計的Blog。但對台灣的玩家來說,似乎還有些陌生。說個小故事,或許可以讓人一窺Blog的威力。當初最早揭露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和白宮實習生李文斯基緋聞的德拉吉(Drudge),就是用Blog於1998年1月17日在網路上發表,然後傳統媒體才因此追蹤而加以大肆報導這則轟動全球的新聞。而根據Nielsen/NetRatings網路監測報告,2002年7月前20名新聞網站中,位居第20名的,就是德拉吉的個人Blog網站——德拉吉報導(Drudgereport),其他則是CNN、《紐約時報》、Yahoo等有雄厚資金的超級媒體。個人Blog媒體可以和有傳統平面或電視和網路二棲,甚至三棲的媒體比美,可見魅力不凡。美國九一一恐怖事件發生後,許多Blogger在自己的Blog上寫下所見所聞,也是傳統媒體在報導這事件時,一直沒有忽略的重要消息來源。這些,都可以作為企圖鼓勵弱勢發聲的人參考。

由此觀之,Blog會成為李士傑此際希望推動的要項,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被封為「Blog之王」的德拉吉,沒有大學學歷,高中平均成績只有D,卻能在網路媒體闖出自己的天地,這樣的例子,該能給台灣的社會運動者一些啟發。若能讓更多人有自己的Blog,不管他們的社會地位及階級如何,都能用Blog表達意見,就能夠傳達多元的聲音。而且Blog通常不用到太高深的技術,以德拉吉報導為例,一開始只有很多文章、連結,沒有框線、顏色、圖片,更不用flash。之後才開始在頭條用圖片,那是他的能力稍微提升之後的事。你甚至可以在這些Blog中看到錯字或不通順的文句,然而,這都無妨,就像不同背景出身的人,各自有不同腔調一樣。Blog,就是這麼個人化、迅速,以及表達力強的個人媒體。

或許有人會覺得明日報個人新聞台就像是一種Blog,但李士傑說,明日報個人新聞台比較接近web log,因為不能整個帶走,內容是附著在明日報的站台上,使用者必須依賴集中化的伺服器,對於版形控制有限。而一些BBS站台雖然有個人板可以寫網路日誌,但就安全和隱私問題,以及無法加入超連結功能,也在功能上比Blog略遜一籌。若以集權政府到無政府間的不同權力掌控光譜狀態來討論,Blog提供更極端的自主。李士傑特別解釋說,這倒不是無政府,因為在網路上隨時都有網管,沒有人可以獲得極端的自由,所以網路上無法用「無政府」一詞。這有點像藝力協開發的Melix套件和一般BBS的差異,前者可以在自己的主機抓BBS文章,建立一個本身的控制,相對於後者的他人集中管理,Melix的使用者擁有更高的自主權。Melix是從個人觀點去建立一個相對於被控制的基礎建設。李士傑強調,若沒有個人化的基礎建設,還是會被其他人所掌控,就只能得到一個看起來美麗的解決方案。好比免費網站的號召,一開始讓許多人將精力大量投入網路寫文章、收發email等,但在使用者累積大量內容後,站方要求使用者付費或強加上廣告,就是個人掌控較小的結果,好比智邦生活館的狀況。他說,錢只是最輕微、且可以被想像的交換控制形式,但換做是碰到國家安全、個人隱私或醫療記錄等狀況,我們永遠不知道在這樣的控制架構下,我們得到是什麼。

李士傑強調個人的「自由覺知」。他舉了晏陽初的例子,當1900年前後在巴黎開鐵路的華工,不能用文字寫家書寄回家,或與用文字身邊的人溝通,缺乏維持社會生存的必備工具時,他們的生活是十分艱困的。原本支援教會而幫華工代寫家書的晏陽初,為了解決根本的問題,因此開識字班,開辦報紙,讓華工接觸中國的消息。關心網路盲問題的李士傑認為,要透過數位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和維持生存的時候,就是要進入這個場域學習。當一個人知道自己和媒體的關係如此密切時,尤其瞭解媒體可以加諸於人的限制與控制有多大,就像大部分BBS的站長或其他系統的管理者,清楚網站權限的狀況時,就不會輕易放掉自己的掌控權。使用者有意識後,就會想辦法想出逃脫這種控制的方式,他尋求的就是讓人們從這種壓力下,可以找到解套的解放途徑。

國內傳播學者已經注意到Blog對傳統媒體的影響,但真正做Blog的人寥寥無幾。十月底,李士傑和hcchien討論過後,開始在各自的網站上啟用Blog,寫下自己的生活日誌及日常心得。兩人進而考量到許多人沒有自己的主機,因此在藝立協建了blog.elixus.org網站(已廢站),讓其他人也能來參與這項網路運動。許多人對此感到新奇,就算沒加入,也會在網路上一起討論版面配置、顏色等問題,因為mt系統還算好用上手,而且可以輕易修改。目前已經累積到十三個Blog,各有不同主題,數目逐步增加中。未來甚至可能做一個類似google的集體匯集搜尋功能,可以就同一主題收集不同的Blog,以建立多元主題。

目前李士傑並沒就此歇手,還在尋找能夠真正解決「資源依賴程度最低、使用者創作的彈性最高」的多層次文化軟體解決方案。多層次指從server到client縱軸中,每一個端點都有無政府到集權控制的範圍;每個層次都能有不同的意見表達,都有從無政府到集權控制的選擇時,即為多層次。用更大的文化架構來關切軟體的使用,稱之為文化軟體。這也是Blog是現階段發展的重心。

現在的李士傑,可以算是相當有見地的網路工作者,但在此之前,他繳了不少學費,累積出今天的深度。1999年,他參與聲援南斯拉夫獨立媒體運動(B92廣播電台)。那是去阿姆斯特丹參加三年一次的跨國(主要是歐洲)N5M.org(Next 5 minutes)戰術媒體研討會(Tactical Media Conference),他應邀在Inter East論壇報告台灣的網路與媒體運動。會議結束後,北約開始因為科索沃事件轟炸南斯拉夫,研討會製作單位馬上成立聲援南斯拉夫獨立媒體B92的聯絡辦公室,也透過http://helpB92.xs4all.nl網站集結國際力量,幫助南斯拉夫境內的NGO與民主人士繼續在戰火中關注維繫對外溝通的管道與生存的社會網絡。這個經驗對在已經平靜數十年未經戰火蹂躪的台灣土地上生長的他而言,有很特別的感受,認為這是國外鄰里合作的良好典範。因此在台灣網路上傳遞相關的訊息,在當時台灣媒體多以美英媒體觀點來報導相關事件時,他一系列消息的傳遞讓不少網友感到主流與非主流媒體間訊息的差異。

他花好幾年心血投入的nettime-zh郵遞論壇是很苦的實驗。1997年,李士傑開始接觸把荷蘭Geert Lovink(也是前述N5M.org的主要籌畫人)和西德Pit Shurtt創立的國際郵遞論壇nettime,關心數位文化。1999年他開始想在國內嘗試nettime的內容生產模式,希望拿nettime的內容當作觸媒,來催化國內對數位網路文化的研究者或工作者,形成一個自己的舞台,也是一個想要跟國際社會接軌的媒體計畫。他無奈地說,這樣的想法用來燃燒熱情是相當好的主題,實際上卻沒辦法跟國內文化內容生產機制構連起來。因為實際上國內從事網路工作的人,面臨現實壓力,往往將自己的產品和商業生產機制構連,而忽略分享的可貴。如此一來,就跟nettime的所批判的內容搭不起來。因為實踐者必須找到一個分享的現實基礎,才有辦法讓「分享」這件事變成實際上的可行。他原本希望從藝立協開始,但是後來也因為這個社群的獨特性格而在今年宣告終止。

而與藝立協共同開發的metalist則是學習階段繳的學費。因為在面對問題時,他當時尚在學習如何把個人的問題及層次定義清楚,也摸索能適切表達(個人表達或集體表達)的工具。之所以選擇slahdot模式,是因為它很堅固,透過slash的社群,讓程式設計者和使用者對社群都能有所想像。但在細節部分,則還有很多要考量及傷腦筋。像在版型和顏色的部分,他就曾和工作伙伴ipa吵了好幾天,以找出一個完美的結果。

另外就高嘉良因為寫程式遭資迅人侵權而建save.clkao.org網站,他認為是集體合作的嘗試,成員有程式設計者、律師和網路工作者等。每個人都是不同元素,這是網路社群成員自發性地對共同關注的問題做出努力的例子。一群人共同解決鄰居的問題,而這問題可能深遠地影響每一個人,算是鄰里互助的範例。如此可以讓更多人去參與這樣的事情,不用更大的代價或成本,就能完成共同的目標。而其中的關鍵在於需要好的技術環境,讓大家用很低的成本來表達自己和交流,而不用付出過於昂貴的成本,去連結和創造新的事物,用不必受控制的方式進行。他認為,相關案子要援用的話,要做的是尋找這樣的基礎環境,這環境是源頭不易被控制,在使用者端又能有足夠的環境,讓大家參與。save.clako.org最大的意義在於他們能迅速地架一套slash,開始工作,提供關心的人交換意見,而不在於這個站的持續下去。目的就在能夠迅速拼起那個有機結構,因此目標達成,也就可以消失。好比這個案子結案,這網站就隨之結束。

李士傑的Blog目前每天都在成長茁壯中,若想知道Blog能帶給個人多大自主權和樂趣,請參觀他的個人網頁,並試著玩玩看,相信會有豐富的收穫。


李士傑的個人網站
相關網站: 藝立協的Blog
藝立協的matalist
國外主要的Blog聚集地
中國的博客站
由 Debby 發表於 07:52 PM | 迴響 (0) | 引用

November 19, 2002

影集——六呎之下

繼慾望城市後,HBO再一部吸引我的影集,就是六呎之下了。

故事很特別,一家殯儀社業者一家的生活。或許是從事的行業特殊,這家人長期接觸喪者及其家人下來,個性或多或少有與常人不同的地方。

丈夫死了沒多久,就跟女兒說自己有外遇的媽媽;原本不想繼承這行業的長子,與一個天才女性交往,那家子更特別,她的弟弟是躁鬱症患者,也為她們的感情增加不少變數;身為同性戀卻始終不敢出櫃的么兒,是專心從事殯儀業的人,還擔任天主教教堂的執事;還有處於青少年時期的妹妹,為了報復和她上床卻大肆渲染的男生,偷了屍體的腳,把它放在對方的櫃子裡……

其中當然不乏他們安排葬禮的過程,跟原本企圖買下他們這家小家族企業的大公司相比,他們的確有較多的同理心。難免讓人想到「電子情書」中,大型連鎖書店和小書店火拼的情形,然而,這部描繪地更寫實,更能表現小企業力求生存的決心。

這部影集充滿令人瞠目結舌的劇情,倒也是探討家庭人際衝突的良好題材。每次都會有出人意表的劇情,是不得不守候電視的原因,看別人的描述實在不過癮。

第八集的片頭又是很難堪的死法,所以瑞可的高超技術,讓那撞爛女人的臉恢復原狀,才會被稱讚是西斯汀教堂,化腐朽為神奇啊。

看這部戲前真的不宜進食。光看片頭那一小段,就足以讓人消化不良。

Nate和Brenda那對的相處模式一樣吸引我的目光。看慣了SATC中,Carrie和Mr. Big的分分合合,就會覺得Nate和Brenda算是相當契合的一對。有事都不會憋在心裡,有坦誠相見,也有虛心接受。

這部戲更多是在談,在維持基本生活和基本尊嚴下,要怎樣在情感和情緒中間找到一條合理的界線。那把尺,存在每個人心中。就像瑞可幫大公司接下高難度工作,在重利誘惑下,卻知道自己還是心向Fisher一家。也像Brenda即使向來和異性朋友會打打鬧鬧,知道Nate會不舒服,也會盡量節制。

每個人每天都在每段關係裡可能面臨一些緊張和衝突,但總是要想辦法解決,並且不違背自己的良心和原則,這是Six Feet Under吸引我的原因。

不過,HBO實在太愛剪片,尤其是那對gay接吻之類的鏡頭。

由 Debby 發表於 04:32 PM | 迴響 (0) | 引用

November 16, 2002

女影——動詞變位

一開始就看到兩個年輕情侶潛入夜間無人的公車歡愛,怎有人會想到這是一部如此沈重,哀痛大環境給人難以言說的桎梏的片子?

一九八九年的天安門學運,是中國大陸自從共產黨執政以來,最大規模的反抗運動。這次的挫敗,造成有識之士的批判意識遭打壓,知識青年集體對抗執政當局的氛圍瓦解,學運遭到打壓、噤聲後,自主精神不在,在人類歷史上造成損失難以預計。年僅三十二歲的(女)導演唐曉光刻意避免交代這一段歷程,只在片頭以文字交代一九八九年北京的冬天特別寒冷……那冷,不單是氣候上的,更多的,來自心底。氣候上的冷,可以靠衣物等來保暖;心底的冷,難以解決……

剛從北京一所大學畢業的郭松,在巷弄裡租房子和念法文系的女友曉青同居。兩人初同居,因此十分甜蜜,即使屋子漏水,也不在乎。

片名「動詞變位(Conjugation)」一詞,指的就是法文的時態變化。其中有一幕就是曉青把許多利貼貼在天花板上,背法文的動詞變化,看來雖有趣,但只有學過法文等繁複語文的人知道箇中滋味。而郭松和曉青的感情,以及他們所處的環境,隨著時間也歷經了不少變化。而這部片,沒有演出的,甚至比演出的更重要。

郭松那夥死黨兄弟中,始終談論的「腳趾」,彷彿精神領袖般,引導著他們這些在夏天曾走上大街遊行的兄弟,從此生命進入另一個階段。曾經有過的運動熱情,在遭到打壓後,各人尋求各自的路。原本想當青年科學家的郭松,在小工廠悶著,並在巷子裡非法租屋而居。年輕的老師不再執鞭,書也不看了,只想做生意、賺大錢,但生意總是失敗。有辦法的領到美國大學全額獎學金的小四,由家裡幫忙籌錢,所謂的「培養費」,以逃避分配到的醬油廠工作,以及這個國家,但心裡對父母愧疚無比,卻不得不走,甚至可能再也不回來。當被同伴問這個曾經才氣洋溢的青年最近是否還寫詩,他說昨天寫了兩句,在眾人面前站起念出來的,赫然是「臭雞巴小四,你想幹嘛?」然後在眾人錯愕中頹然坐下。觀眾不禁笑出聲,片裡卻無比沈重。這該是六四後,那些青年領袖的部分寫照,有能力的就出國,好比王丹、封從德、柴玲、吾爾開希;出不去的,就只能各覓各人的活路,甚至像腳趾般,宛如泡沫,從人間蒸發。

而由他們言談一點一滴建構出來的「腳趾」,形影模糊,但可知他應是其中最傑出的人物。「腳趾」的名字、家世等,從片中難以獲知真正資料,但可以肯定他是這幾個人中最獲愛戴的人。曉青和郭松在夜間無人的公車上完事後,說她想到腳趾。她什麼都沒說,但配樂尖銳異常,彷彿什麼事發生了,但到最尖銳處,又軋然而指,有些驚聳的氣氛,好似有事埋伏著、等待著出現。有人要給腳趾的一封信,裝了一疊詩,郭松從放棄教職的朋友處取得,總趁曉青入睡後,在夜裡讀著。那些詩意境荒涼,好比「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更遠的地方,更加孤獨」。這其實是中國異議詩人海子的詩,他的詩也曾被查禁,但就像所有的禁忌,總有人企圖打破(好比台灣禁書年代,美麗島及李敖等的書被禁,但依舊有人偷偷取得),因此也曾頗為風行。而〈日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遠方〉等詩的運用,除了本身的隱喻,在片中製造一個更大的對比及隱喻。這部片其實就像一首詩,充滿記號,但不露痕跡地表達其批判意識。唯海子的詩過於激情強烈,引用太多,有些破壞這部片原本塑造的節制、隱喻美學。

在曉青為了生計去郭松的朋友店裡當女侍後,那個不再懷有理想的生意人問曉青,今年(1989年)是法國大革命200週年,法國有沒招待念法文的學生去參訪?而曉青興趣缺缺。導演隱含的意義是,當法國都已經紀念200週年的大革命了,中國的六四學運卻遭到鎮壓。遠方(作為革命意識發源地的法國)不再值得期待,即使到了法國,也未必能獲得原本希冀的東西,因此「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被許多人認為浪漫的法文或法國,在這裡,再也浪漫不起來。

郭松和曉青喪失曾在夏天(六四)綻放的理想與熱情後,最大的反叛,也只剩下警察查戶口時,躲去沒人的公車上歡愛,以及郭松夥同死黨從沒人的學校宿舍搬走床墊(即使不是曉青想要的席夢思床墊),讓曉青被他壓在床板上時,背後不再一片紅腫。除此之外,別無其他。他們不想成為這個共產階級專政機器的小螺絲,也喪失了各人原有的理想及目標,逐漸沈淪,把生命投擲在生活的庸庸碌碌旋轉中。不想在工廠跳亞運幼稚的大會操的郭松去擺地攤,最後一無所獲。曉青心思則逐漸離開學業,曾經熾烈地跟郭松說「你不可以不愛我,我會死的」,到後來也開始因為郭松的態度冷淡而冷漠,甚至賣春。他們曾有的熱烈情愛,到後來逐漸淡去,變成同床異夢,即使相對也面無表情。

這部片凌虐許多有關飲食及飲食男女原本所需的有關性愛片段。「吃」、「性」該是人的最基本需求,但當生命凋零時,這些還能給人歡愉嗎?於是曉青在咖啡館裡講起那個關於火鍋肉片的故事。女人殺了丈夫,將肉置於泡菜缸,唯一知情的,只有三四歲的啞巴兒子。她總跟村裡的人說丈夫失蹤了,說到自己也相信這個事實。多年後,丈夫的妹妹來訪,問起哥哥的下落,女人的啞巴兒子出聲了,問道「爸爸的肉可以吃了嗎?」客人聽了面面相覷,再也喝不下咖啡。這段隱喻中國以國家機器遂行暴力與掩蓋事實的故事切進郭松正在大力刨肉片的片段,令人食慾全無。郭松和曉青剛開始一度在床上相擁談到在這時節想要什麼,他說想吃火鍋,想吃羊肉、白菜……但一旦他和哥兒們真正吃火鍋時,眾人都各懷心事,想起了那個不在的腳趾。對話總是沈重,吃到後來甚至嘔吐,彷彿要把這個國家強迫餵給他們的一元思想全吐出來。而那些一元專制思想,不斷從收音機流洩出來,呈現相當諷刺的氣氛。是的,中國共產黨一黨專政勝利了,但那絕非人民的勝利,也早已脫離當初社會主義的理想,遑論政治宣傳所說的會順著社會主義道路走下去的謊言。這部份頗有歐威爾《一九八四》的味道。

曾經是運動重地的天安門廣場,被安排在曉青墮胎後,兩人坐車時經過。頓時配樂全無,闃靜無聲,令人想起「蒙上眼睛,就以為看不到;摀上耳朵,就以為聽不到」的那首歌。而墮胎,更是比喻天安門事件,活生生地把孕育中的青年理想剷除。唐曉白在片中沒有觸碰禁忌,沒批評當局,但手法所蘊藏的批判意識,不言而喻。

這部片該是六四後,表達學運青年理想淪喪最傑出的電影之一。導演唐曉白也打破一般人的刻板印象,以為只有生理男性談政治,女性其實可以相當聰慧地表達其政治意識,甚至觀點、手法上,比多數男性導演傑出。這部香港出資的電影,據說在北京是偷偷拍的,因此只能在小巷、車裡拍攝,雖然看不到什麼大場面,但已經可以成功表達那種壓抑和受囚禁氛圍。而配樂也值得稱許,整部片在視覺和聽覺上的搭配十分巧妙,一氣呵成。相當可惜的是,這麼好的電影,只在台北的女性影展播映兩場,而且觀看的人並不多,實在應該發行DVD或VCD,讓更多人共賞如此秀異的傑作。

個人評鑑:4.5分(滿分5)

導演\編劇:唐曉白
演員:錢宇、趙虹、田宇
中國 \香港
2001 | 彩色 | 97 分鐘

由 Debby 發表於 12:31 PM | 迴響 (1) | 引用

November 14, 2002

金馬——命運的十三個交叉口

命運有多少個交叉路口?誰能預測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能不能一直快樂下去?如果不快樂,烏雲什麼時候會離開?
「命運的十三個交叉口 Thirteen Conversations About One Thing」充滿人生的詰問,
或許你我可以在裡面得到一些啟示,即使部分情節刻劃的力道不夠。

一個年輕的律師前一秒還意氣風發在酒吧高談闊論,因為他打贏一個棘手的官司。旁邊的老人告訴他,世事難料,快樂可能是個詛咒,災難很快就會找上門。他覺得這死老頭他嫉妒他,沒想到,這個以為自己前途一片光明的富家子,沒多久就撞倒一個年輕女孩。害怕之餘,他逃走了,卻擋不過良心的折磨,日夜看到自己頭上的傷疤,都會想起自己做過的事,因此沒辦法在工作上好好發揮他原本該有的才能,就算接到期待已久的大案子,也總是漫不經心、心事重重的,不但再也不敢開車,還把爸媽給他的名車賤價賣出,以湮滅證據。喪失原本追求的公理和正義,他已不再是原來的那個人了。

告訴學生「不可逆」定律的高中物理老師,偷偷摸摸地進行一段外遇,以為老婆不知道。他熱情地對已婚的第三者說,是妳把我從一成不變的生活救了出來。但另一方面,他其實還是一成不變,每週在固定時間幽會。事實上他的妻子知道他外遇了,等著他說明,即使只是藉口。她最後離開兩人原本共同的家時,什麼都不留。是啊,不可逆,他的生活再也回不了原貌了。然而,他還是不滿足。他說,什麼都不對,想把一切關掉。關掉?事情有這麼簡單就好了。家庭已破碎,他是回不去了。而第三者有天說,她的丈夫表示不能沒有她。他頹然離去,恰巧碰到一個他認為不認真的學生來說要重考,以便有夠好的成績進醫學院。他因為心情惡劣,便問對方,當醫生有什麼用,不過是把病人的痛苦多延一天。他說話的同時,桌上有個銀色小擺飾品,是一串銀色的圓球,只要一顆晃動,會帶動其他顆的晃動,然後打到原本的那顆,於是不斷不斷地晃動……他的命運也是這樣,外遇對象的際遇晃動了他的生活,也接著晃動他學生的生命。第二天,他得知那個學生自殺了,因為聽了他那番令人洩氣的話。

年輕的女孩碧,五歲的時候曾經溺水,當時唯一的紀念品,是手中緊抱的洋娃娃。洋娃娃的身體都爛了,只剩下頭。眼睛一個張著一個閉著,「像眨眼」,她說,感覺那是一種預兆,要她活下來。她的樂觀開朗,讓另一個跟她一起在有錢的建築師家打掃的女孩感到溫暖,常常跟她吐苦水。但有天,她好心地拿著建築師的襯衫要去縫補時,在路上被年輕律師撞倒。她的頭嚴重受傷,頭髮因此剃掉,外型變得醜陋,因此在路上常遭到異樣眼光。雖然經過這樣的撞擊,苦難並未結束。她拿建築師的襯衫去還時,他以為她拿了他的名貴手錶,其實只是她打掃時,怕弄到水而收到抽屜去。碧從此像變了一個人似的,開始怨憤難平,恨不得當時被撞死算了。她常在門口的階梯坐著發呆,不懂自己怎麼會遭到如此際遇?人生的苦難到底會持續多久?那可不像電影中,眨了眼就可以到快樂的場景的。這一切,直到她快被最後一根稻草壓斷時,看到對街的笑臉先生,她的世界頓時又光明起來,恢復她的樂觀與信仰。

中年的保險公司主管因為部門裁減和業務壓力,以及兒子自從他離婚後變成不良少年而像一個悶燒鍋,偏偏他一個部屬整天笑口常開,好像沒什麼事可以打倒一樣,讓他看了更火。於是藉故把他資遣,想要看他愁眉苦臉的樣子。沒想到那位笑臉先生依舊樂觀地想,他從此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陪子女了,依舊笑笑離去。雖然笑臉先生之後每天依舊西裝筆挺地出門,不敢讓老婆知道他失業了,其實他去咖啡店看報找工作,臉上卻依舊帶著笑容,就算碰到讓他離職的主管,也依舊笑容滿面地說下次要請他喝咖啡,反而是主管覺得尷尬。良心過不去的主管,因此找前妻現在事業有成的丈夫,要他幫這位笑臉先生安插工作,並且別讓那人知道是他的安排。這位主管的生活依舊沒較好,沒多久,他得知公司副總裁由一位年輕的主管升任,但他之前卻在爭吵時跟前妻說,他就要升到那個位子了。他開始懊悔,回想起當初跟前妻合不好的那段時間,剛好要去外地受訓,因此就沒做任何事挽留他搖搖欲墜的婚姻。要離家去外地時,前妻在窗口看他,他感嘆地說,若當時他向她揮揮手,維繫住兩人的關係,也就不必離婚,兒子更不會變成不良少年,甚至父子形同仇人。人在不如意時,往往只想著決裂,殊不知人際關係重在長久的維繫,儘管中間有高低起伏。他的後悔來得太晚,一切都來不及了。不可逆,就像那個物理老師說的。

這四個互不相干人的命運,在這一路上,有所交集,有的談過話,有的或只是擦肩而過。如同那個物理教師從雜誌上看來的,人與人間的距離只有18英吋而已。我倒記得有個說法,是六度的距離。雖然不知道這些數字的測量間有沒誤差,但聽來總覺得奇妙,人與人間的距離竟可以測量?即使測出來了,人心間的距離距離還是那麼遙遠。

在同類探討人生的巧合與失落的電影裡,好比「機遇之歌」、「雙面維若妮卡」、「羅拉快跑」、「極地戀人」、「偶然與巧合」等片中,這部並不突出,部分情節過於機械。然而,我們還是可以從其中汲取一些特殊的想法。人生總是要走下去,全看個人的態度。快樂每人都想要,但可能在妳沒有預料的時候。災難隨時都可能出現,妳還是得挺過去。That’s life.

個人評分:4(滿分5)分。


導演:吉爾史普瑞奇 Jill Sprecher
美國 2001 94 min.

可參考:http://us.imdb.com/Title?0268690

官方網站

由 Debby 發表於 05:18 PM | 迴響 (3) | 引用

November 12, 2002

人際關係的挑戰

人際關係的困難,不在於開啟或結束一段關係,而是如何長久的維繫。

決裂很容易。但如果一碰到不如意,就快速決裂轉身離去,之後會覺得這並非難事,於是一再落入相同的模式。久而久之,自己會覺得沒給自己一個合理的交代,似乎也不是成熟的應對之道。

就算是最不涉感情的職場關係,若無法律責任,似乎大可離去。但一次兩次之後,快速跳槽的結果,開始會變成人們口中無情無義、毫無責任感的草莓族。雖然大可不必理會別人的想法,但一碰到問題就逃避,似乎是個人個性中的缺失。人際的維繫,在於得面對其中的高低起伏,以及忍受其中的沈悶乏味。

那是真正的人生挑戰。

Life is never easy.

由 Debby 發表於 01:50 PM | 迴響 (0) | 引用

November 10, 2002

紅豆湯

天氣開始變冷,於是想喝紅豆湯。吃到不好吃的紅豆湯,便想起政大垃圾堆旁的小攤子、高雄婆婆冰和東區粉圓。

政大垃圾堆旁的小攤子十分神奇,還有冰糖白木耳等甜點,珍奶用的是鮮奶,而不是奶油。那個小攤子是大學四年唯一忠誠的店家,下課後經常直奔此處。

到了高雄後,騎著小車找了許久,才找到婆婆冰有賣紅豆湯。吃到裡面的兩粒日式麻糬,十分驚訝。南北兩地的紅豆湯配料原來可以如此不同。因此週末假日騎車出外打野食,一定會去帶個紅豆湯回來。直到清明節,他們不賣為止。

後來在夏天去東區粉圓吃紅豆湯,是因為有些時候不適合吃冰。雖然一道吃冰的人,剛開始覺得奇怪,為什麼大熱天我要吃紅豆湯?我依舊耐性堅強地吃了幾次。

最近一次,在類似快可立的飲料店買了。但是湯頭稀,紅豆硬,實在乏善可陳,令人失望透頂。決定若非吃到好吃的紅豆湯,不然就先忍著吧。

胃口一旦被養到某種程度,會開始變挑,似乎就再也回不去了。

由 Debby 發表於 04:44 PM | 迴響 (0) | 引用

November 08, 2002

金馬——愛情魔咒

原本不想看這部的,因為一想到Woody Allen的尖酸刻薄,就興趣缺缺。但事隔多年,忍不住想看看此人有沒改變,於是還是看了。

片名應該翻成「玉蠍子的魔咒」,台灣片商卻翻成「愛情魔咒」,實在有點落入俗套。不過,這其實也是一部有好萊塢味的愛情小品。Helen Hunt繼「男人百分百」後,再度在此片挑大樑演出一個高階的女性管理人員,而且一開始也被男性部屬看不起,因為她是女性。這兩部片在某種程度上,有幾分相似處。

作為有名的笑話高手及資深導演,Woody Allen照例加入許多帶有個人味道的對話,逗得觀眾樂不可支。時代背景設定在他最愛的紐約四0年代,Woody Allen也依舊擔任第一男主角CW,在保險公司擔任破案許多的偵探,雖然又矮、又禿,依然屢獲原本對他相當排斥的女主角上司的心,甚至獲得一個豪門大美女的青睞,願意紆尊降貴,到他的破爛狗窩。Woody Allen是不會在他自己的影片中願意遭到被美女踐踏的地位的,儘管現實生活裡,他和女人的關係總是風風雨雨。

兩個互相討厭的人,卻在一場同事的慶生會上,共同被魔術師請上台表演催眠。兩個人都抗拒,卻都被催眠了。Woody Allen的催眠密碼是「馬達加斯加」,而為了和已婚的公司老闆藉機私會的Helen Hunt的催眠密碼則是「君士坦丁堡」。兩人一旦聽到各自的密碼,就會被催眠,任由催眠者擺佈,因此在台上表演一小段兩人相戀的插曲。而被催眠醒來後,卻對此全然不知情。魔術師用來催眠他們的玉蠍子,則號稱是中國帝王有魔力的寶物,至於這是是實與否,還是把遙遠的東方拿來當神秘元素,就得看Woody Allen的劇本了。但我認為,應該是後者,因為魔術師的打扮倒比較像阿拉伯人,雖然他之後現的地點是在中國城。好萊塢總在某種程度上把中國神秘化、矮化,有久遠的歷史,並不值得驚訝。

兩人各自回家後,魔術師進行他的陰謀。先是打電話給Woody Allen,說了他的催眠密碼,讓他到兩個他裝過保險箱的富豪把珠寶偷出來,繼之在Woody Allen被警方抓到後,又讓Helen Hunt去作案。而在偵察真相的過程中,兩人懷疑對方,但卻在情感上不敢相信是對方做的。兩人接到電話後,失神的部分情節,讓我想起小時候看的霹靂車,有一集就是用錄音間的磁波把人催眠,然後支使無辜的人們去犯案,真正的智慧型罪犯則隱匿其後。

真相之所以偵破,先是富家美女向警方供稱,她到Woody Allen家時,他本來要一親芳澤,但接到一通電話後,就變得怪怪的,把她趕下床,讓她覺得十分屈辱。繼之他向來仰重的街頭線索給他一個人名,然後是他愛好魔術和小把戲的同事,讓他發現自己的催眠狀態沒解除。冤屈澄清後,他準備離職,而他對在這過程中漸生情愫的Helen Hunt卻要跟終於要離婚的公司老闆結婚。他在老闆面前對心愛的女人表白,但對方不為所動,直到他說出那個催眠密碼。眾人感到迷惑,若她是因為被催眠而愛上他,那醒來之後怎麼辦?結局當然是皆大歡喜。現實生活未必如意的Woody Allen,總是在片中大享齊人之福,然後總是發表女人之所以有能力、但男人緣欠佳的女人(如女主角,愛上已婚之夫),是眼界太高或虛張聲勢,他自己卻有欠自我反省。

總之,這部多年後再出發的愛情小品仍舊有如Woody Allen過去的電影,對我來說,沒有太大的長進。即使說故事的能力不錯,卻不能讓我欣賞。

個人評分:3.5分(滿分5分)

由 Debby 發表於 04:54 PM | 迴響 (0) | 引用

November 06, 2002

真善美——狗臉的歲月

乍看海報,我以為這是一部談小男孩及小狗感情的電影,看了之後,才發現這是一部可以喚起許多童年記憶,卻又帶些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感傷的動人電影。

九歲的小男孩英馬非常愛媽媽,也像愛媽媽一樣愛他的狗席格。英馬的爹在熱帶工作,因此英馬、他的哥哥和媽媽一起生活。媽媽喜歡閱讀和攝影,但為了他們兄弟,便放棄攝影。後來得了肺癆,因此讓兩兄弟的青春期坎坷起來。

或許是作為么兒,英馬對媽媽的愛是全然的。他喜歡媽媽對他笑,因此會特意逗媽媽開心,以讓媽媽放下書看他。多次重複出現的鏡頭,就是他和媽媽在海邊,英馬裝成鐘樓怪人摔倒,讓媽媽開心地大笑。有次青春期的哥哥,跟一群小孩解釋男女性交是怎麼一回事,把弟弟叫來示範,於是讓英馬的生殖器卡在汽水瓶裡拔不出來。媽媽知道後,問他為什麼做這件事,他不知怎麼回答,只能說不是他,媽媽再問,他便說「我想是因為更年期吧」讓媽媽笑出來。連青春期都不到的英馬,未必知道更年期是什麼,但他只希望媽媽開心,若有機會,他該會有類似的回答吧。不像身為長子的哥哥對現實生活有一些顧慮及責任,英馬天真的愛,常讓人心疼。好比媽媽病重住院後,他還想著要送媽媽聖誕禮物,而哥哥卻罵他媽快死還不知道,不相信這件事的英馬,依舊去買了可以自動翻面的烤麵包機,想讓媽媽開心。但他卻遲了一步,媽媽用不到這個烤麵包機了。這部電影讓人動容的部分,就是英馬對媽媽和小狗席格真摯的感情。

很多地方,都會讓人看了流眼淚。哥哥頑皮地拿玩具槍要打他的狗時,英馬趕緊阻止哥哥,卻不慎把臥病在床的媽媽的早餐打翻,讓媽媽以為兄弟倆調皮而怒不可言。哥哥趕緊關上媽媽房門不讓她出來,而英馬摀住自己耳朵,且亂叫以便聽不到媽媽的吼叫。其實每個人表達愛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從英馬和哥哥身上就可以看出來。即使是媽媽,也未必瞭解。當兄弟倆很想親近在暗房的媽媽,於是拉開暗房的門廉時,讓正在沖洗照片的媽媽氣得快捉狂,以為他們故意搗蛋,但他們只是想看看媽媽啊。作為長子或長姐的人,或許可以從這部片瞭解一下么兒的想法。排行不同,思考顯然有很大差異,從英馬和哥哥的身上即可看到。

而狗,英馬常常想起第一隻上太空的狗,那隻活活餓死的狗,於是覺得他的席格還挺幸運的。他說,要常常比較,對事物保持距離,才可以有比較客觀的看法。英馬或許是在自我逃避,就像他在思考時,總是把自己關在小屋內封閉起來。而他所說的比較,是讓他覺得他身邊的事物或許沒那麼糟,然而,挫折依舊圍繞著他。因為媽媽病重及死後,英馬和哥哥被送到不同親戚家,先去有錢的舅舅家,然後被送到鄉下的舅舅家。媽媽過世後,舅舅要他去跟一個老太太住時,他忍不住衝出門外,因為受不了被人踢皮球般遷徙。如同他對媽媽的死訊無法接受,他對席格的死,也很慢才感應到。直到那個喜歡他的帥氣女孩莎加告訴他,他才大受打擊地逃進小屋,繼而接受媽媽死了的事。後來哽嚥地跟舅舅說,要告訴媽媽,不是他害她死的。死亡對兒童的創傷,或許就像陰影般,會繼續籠罩他的一生。心理學常說,許多成人的心理匱乏,是來自幼年。而童年到底有哪些事會讓我們受挫、受傷而影響一生?因為成人的疏忽或漠視而得不到關愛,及親愛的人或物死亡或失去,該是其中重要的大項吧。於是開始理解為何小小孩會那麼喜歡第一個抱在懷中的玩偶,即使髒了、舊了,換一個一模一樣的也不肯。因為他們已經把那些當作自己生命的一部份,不忍割捨。而媽媽和席格,就被英馬視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從片名「My Life As a Dog」,其實就可以知道這部片表現出來的感情是比較黏人、難以割捨的。如果是「My Life As a Cat」,可能就不是這樣。畢竟狗是種比較黏人的動物,而貓就高傲多了。這次的金馬影展,我將會看一部談少女的韓國片「貓樣少女」,或許看完,對這點會有更多體認。

至於性,英馬的確有幾分好奇,但多半是其他人撩撥起來。好比他和小女友在鐵道下的隧道玩扮家家酒時,小女友脫了衣服躺在裡頭等他,他卻專心地念報紙。火車來時,小女友一把抱過他,卻不巧被小女友的爹看到,以為他們在做不可告人的事,嚇得他差點不敢回家。之後寄住在舅舅家時,樓下的老人總要他在沒人時念雜誌上的內衣廣告。舅舅帶他去玻璃工廠打工,告訴他其中一個女性的胸部最正點。她後來去一個雕塑家那邊當裸體模特兒,為免被騷擾,因此帶英馬一起去。剛開始英馬只是坐在遠遠的地方,受到舅舅詢問「詳情」後,他第二次便爬上屋頂,從玻璃天窗偷看,以便一睹實況,卻因此從上面摔下。而莎加胸部發育後,為了不讓其他人發覺,可以繼續和一群男生踢足球,因此讓英馬幫她用布把胸部綁住,之後要讓他摸,他拒絕。莎加反而撲上去要看英馬的身體,而英馬卻覺得超越他的尺度而氣得跑走。許多人說英馬對性好奇,但我仍認為他有所分寸,知何所應為,及何所不為。因此我不禁納悶卡維波所說的,兒童對於性的自主性。人當然有自主性,但在結構的制約下,這種自主性,尤其是性的自主性,究竟有多大?即使青春期對性難免好奇,但多少青少年和兒童會在沒有外力,尤其是媒體和親近的人驅使下,會主動要求一嘗性的滋味?

MyLifeAsADog2.jpg導演Lasse Hallstrom在1985年拍的這部片,相當寫實地描述當時瑞典的生活。工人階級的舅舅新買一部電視時,那呼朋引伴的興奮樣,大概會讓許多中年以上的人想起從前擁有第一部電視,尤其是全村只有一部電視時,那種電器帶來的階級感榮耀。類似的場景,我在南美、中亞、東歐片中都曾看過,但瑞典這種先進國家的電影,倒是第一次看到這個場景。而對於這個社會福利超強的國家,他們對待兒童的方式,也可從此片一窺。當英馬兄弟和媽媽大聲爭吵時,英馬的小女友趕緊把窗戶關上,事後告訴他,「好在我把窗戶關上了,不然你就要被送到兒童之家」。在這個強國家弱社會的制度下,親子血緣關係不代表一切,這觀念和台灣等東方社會父權決定一切的社會觀念,有相當的差異,更何況,在這部片中,英馬的爸爸始終沒出現過。

這部片的寫實風格,就如同Umberto Eco在《悠遊小說林》一書中提到的,虛構故事是從真實世界衍生出來的,必定會透露當時真實世界的種種線索。而這部片,可以讓人不只看到英馬、甚至莎加從童年進入青春期的青澀生活,還可一窺當時的瑞典社會。

「狗臉的歲月」目前在西門町真善美戲院播映,至少到2002年11月8日(週五)。

個人評鑑:4.3分(滿分五分)。


導 演: 雷瑟霍斯楚 Lasse Hallstrom
編 劇: 雷瑟霍斯楚 Lasse Hallstrom
演 員: Anton Glanzelius
Tomas von Bromssen
Anki Liden
Melinda Kinnaman

出品國: Sweden
發片商: 向洋影業
語 言: Swedish
片 長: 101分
上映日:10-19-2002

由 Debby 發表於 03:41 PM | 迴響 (0) | 引用

November 04, 2002

金馬——狗日子

Dog Days是繼「鋼琴教師」後,再一部讓人坐立難安的奧地利片。

攝氏37度下,人們的行為似乎都失序了。導演Ulrich Seidi多線處理數組人的生活,並且涉及大量的性及暴力,讓我想起美國老導演勞勃‧阿特曼改編自Raymond Carver小說《浮世男女》所導編的「銀色性男女」(short cut)。「銀色性男女」片中,讓人印象深刻的,包括保姆一面剪指甲一面講色情電話兼差等片段。

而狗日子,似乎比「銀色性男女」更拉緊觀眾的神經。一些場面叫人難受到喘不過氣來。是太熱的緣故嗎?所有的關係,都出現暴力場面。

年輕女孩總是碰到會對她暴力相向的男友。中年女人濃妝豔抹,細心打扮,等待男友的到來,卻慘遭男友和其友人的羞辱。還有一個女孩總是要搭便車,卻又總在車上聒噪不停,問車主各種侵犯隱私的問題,甚至亂翻別人皮包,而總被趕下車。肥胖的保全人員被顧客威脅,若再找不到刮車賊,腦袋可能不保。

當中也有一些離奇的場面。當那一片裸體畫面出現時,我想起前些時日,一個加拿大攝影師召集到萬人男女,在攝氏零度之下拍的裸體相片。老實說,那真像一堆白豬的相片,那電影中的畫面也是。但仔細一瞧,赫然發現那場是群交,分明是活春宮!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導演始終沒交代。其中一個女人結束後,跟前夫分別去隧道口悼念死去的女兒,然後回到同一個屋簷下,不同房間的住所。前夫似乎怨恨難平,總是惡狠很地瞪視前妻的生活,不斷干擾前妻和其他男人的交往。好比他們在房內親熱時,在門外偷聽,或打球吵鬧;然後在浴室瞪著完事後淋浴的男子。

若想要看限制級畫面,本地觀眾將會大失所望。的確有裸露及性交,但肥胖的歐洲白人軀體,尤其是肥胖的老女人挑逗老人的舞姿,讓觀眾不斷發出笑聲。導演若想表現人性的殘酷一面,觀眾或許也同樣殘酷。

唯一有狗的,該是那個肥胖的老人,因為有狗,因此不接受保全人員增加保全設備的建議。但狗,始終不是這片的重點。

大雨下了。在保全人員抓不到刮車賊,再度看到搭便車女孩時,抓她去頂罪,雨下在其中一個男性性侵犯了她時。保全人員走進車裡,似乎企圖躲避這件性犯罪的共犯角色。

中年女人男友的友人也侵犯她後,竟然同情她起來,帶著槍來教訓她男友。把蠟燭插進他屁眼,點上火,要慶祝她擺脫控制的「新生」。而女人始終怯生生,因為槍指著,不得不叫男友照他的話,做那些之前她被羞辱的事。但她終究受不了,抱著被傷害的他說「我真的愛你啊!」火爆男子氣得罵她,我是教妳不要被控制。但,她若真懂得反抗,該一把搶過槍,轟了這兩個男人的腦袋。

和前夫同住在一個屋簷下的女人,企圖和前夫重修舊好,兩人最後在雨中一起盪鞦韆。老人半夜起來,發現狗被毒死,撫摸著狗說:「人真殘忍啊!」是啊,這世界的人依舊殘忍,但如同搭便車女孩仍帶著好奇心,玩著別人家院子外會自動亮起的燈一樣,世界還是會走下去吧。

我不禁疑惑著,導演用了如此大量的男對女的暴力,究竟想說些什麼?片中沒有一個女性沒遭到暴力,不管是肢體暴力、語言暴力、性侵犯或情緒暴力。這是表現他心中女性反抗的無力與妥協,以及男性對自身暴力永遠不知懺悔?

由 Debby 發表於 04:57 PM | 迴響 (0) | 引用

金馬——八美圖

似乎很多人覺得此片不錯,但,看過太多絕色影展的法國片,此片已經不能引起我的新感受。

凱瑟琳‧丹妮芙似乎是不少女性長輩喜歡的大明星,可是從「愛慾修道院」、「對不起,愛上妳」等片,我就沒特別喜歡過她。雖然她在此片演出的貴婦人算可圈可點。「對不起,愛上妳」就是有穿插歌舞片段的電影。

導演歐容似乎一直就擅長處理比較誇張的劇情。雖然沒看過「挑逗性謀殺」,但2000年的「乾柴烈火」,就讓我錯愕到無言以對。說這部是「致敬片」,應該無庸置疑。每個人都可以在這部片中看到其他電影的影子。如果他沒有處理那麼誇張,我會想起丹麥片「那一個晚上」(The Celebration),而「八美圖」相較前者,是比較不沈重的處理。

雖然歐容說這是一部女性電影,但我覺得在女性間特殊情愫的處理,實在太異性戀觀點。那突出性徵的方式、那挑逗、那撫摸……實在太異性戀格調了。不覺得他在這方面有任何突破。

個人認為最重要的部分,該是祖母唱的那首歌,讓我想起秋多若的論述。男性總企圖承擔許多,卻又以為這樣的承擔可以擁有在家庭中較高的權力和地位,心裡卻始終有無以填補的空虛,於是外遇、亂倫、揮霍…以致於迷失自己。

由 Debby 發表於 03:47 PM | 迴響 (1) | 引用

November 01, 2002

friend test

這玩意真是不能做。

勉強做了一份,回答一堆根本不知道的問題。
我哪知道妳的月亮星座想住的地方最喜歡的電影最喜歡吃的東西
這些問題,換到我身上,說不定也不是很確定。
然後,果然,四十分,最後一名。
好啦,這下八成會有人寫信來罵我。

所以,感情不能測試,友情亦然,我也不想測試別人。
拜託就別要我做friend test了。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由 Debby 發表於 04:09 PM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