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看海報,我以為這是一部談小男孩及小狗感情的電影,看了之後,才發現這是一部可以喚起許多童年記憶,卻又帶些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感傷的動人電影。
九歲的小男孩英馬非常愛媽媽,也像愛媽媽一樣愛他的狗席格。英馬的爹在熱帶工作,因此英馬、他的哥哥和媽媽一起生活。媽媽喜歡閱讀和攝影,但為了他們兄弟,便放棄攝影。後來得了肺癆,因此讓兩兄弟的青春期坎坷起來。
或許是作為么兒,英馬對媽媽的愛是全然的。他喜歡媽媽對他笑,因此會特意逗媽媽開心,以讓媽媽放下書看他。多次重複出現的鏡頭,就是他和媽媽在海邊,英馬裝成鐘樓怪人摔倒,讓媽媽開心地大笑。有次青春期的哥哥,跟一群小孩解釋男女性交是怎麼一回事,把弟弟叫來示範,於是讓英馬的生殖器卡在汽水瓶裡拔不出來。媽媽知道後,問他為什麼做這件事,他不知怎麼回答,只能說不是他,媽媽再問,他便說「我想是因為更年期吧」讓媽媽笑出來。連青春期都不到的英馬,未必知道更年期是什麼,但他只希望媽媽開心,若有機會,他該會有類似的回答吧。不像身為長子的哥哥對現實生活有一些顧慮及責任,英馬天真的愛,常讓人心疼。好比媽媽病重住院後,他還想著要送媽媽聖誕禮物,而哥哥卻罵他媽快死還不知道,不相信這件事的英馬,依舊去買了可以自動翻面的烤麵包機,想讓媽媽開心。但他卻遲了一步,媽媽用不到這個烤麵包機了。這部電影讓人動容的部分,就是英馬對媽媽和小狗席格真摯的感情。
很多地方,都會讓人看了流眼淚。哥哥頑皮地拿玩具槍要打他的狗時,英馬趕緊阻止哥哥,卻不慎把臥病在床的媽媽的早餐打翻,讓媽媽以為兄弟倆調皮而怒不可言。哥哥趕緊關上媽媽房門不讓她出來,而英馬摀住自己耳朵,且亂叫以便聽不到媽媽的吼叫。其實每個人表達愛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從英馬和哥哥身上就可以看出來。即使是媽媽,也未必瞭解。當兄弟倆很想親近在暗房的媽媽,於是拉開暗房的門廉時,讓正在沖洗照片的媽媽氣得快捉狂,以為他們故意搗蛋,但他們只是想看看媽媽啊。作為長子或長姐的人,或許可以從這部片瞭解一下么兒的想法。排行不同,思考顯然有很大差異,從英馬和哥哥的身上即可看到。
而狗,英馬常常想起第一隻上太空的狗,那隻活活餓死的狗,於是覺得他的席格還挺幸運的。他說,要常常比較,對事物保持距離,才可以有比較客觀的看法。英馬或許是在自我逃避,就像他在思考時,總是把自己關在小屋內封閉起來。而他所說的比較,是讓他覺得他身邊的事物或許沒那麼糟,然而,挫折依舊圍繞著他。因為媽媽病重及死後,英馬和哥哥被送到不同親戚家,先去有錢的舅舅家,然後被送到鄉下的舅舅家。媽媽過世後,舅舅要他去跟一個老太太住時,他忍不住衝出門外,因為受不了被人踢皮球般遷徙。如同他對媽媽的死訊無法接受,他對席格的死,也很慢才感應到。直到那個喜歡他的帥氣女孩莎加告訴他,他才大受打擊地逃進小屋,繼而接受媽媽死了的事。後來哽嚥地跟舅舅說,要告訴媽媽,不是他害她死的。死亡對兒童的創傷,或許就像陰影般,會繼續籠罩他的一生。心理學常說,許多成人的心理匱乏,是來自幼年。而童年到底有哪些事會讓我們受挫、受傷而影響一生?因為成人的疏忽或漠視而得不到關愛,及親愛的人或物死亡或失去,該是其中重要的大項吧。於是開始理解為何小小孩會那麼喜歡第一個抱在懷中的玩偶,即使髒了、舊了,換一個一模一樣的也不肯。因為他們已經把那些當作自己生命的一部份,不忍割捨。而媽媽和席格,就被英馬視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從片名「My Life As a Dog」,其實就可以知道這部片表現出來的感情是比較黏人、難以割捨的。如果是「My Life As a Cat」,可能就不是這樣。畢竟狗是種比較黏人的動物,而貓就高傲多了。這次的金馬影展,我將會看一部談少女的韓國片「貓樣少女」,或許看完,對這點會有更多體認。
至於性,英馬的確有幾分好奇,但多半是其他人撩撥起來。好比他和小女友在鐵道下的隧道玩扮家家酒時,小女友脫了衣服躺在裡頭等他,他卻專心地念報紙。火車來時,小女友一把抱過他,卻不巧被小女友的爹看到,以為他們在做不可告人的事,嚇得他差點不敢回家。之後寄住在舅舅家時,樓下的老人總要他在沒人時念雜誌上的內衣廣告。舅舅帶他去玻璃工廠打工,告訴他其中一個女性的胸部最正點。她後來去一個雕塑家那邊當裸體模特兒,為免被騷擾,因此帶英馬一起去。剛開始英馬只是坐在遠遠的地方,受到舅舅詢問「詳情」後,他第二次便爬上屋頂,從玻璃天窗偷看,以便一睹實況,卻因此從上面摔下。而莎加胸部發育後,為了不讓其他人發覺,可以繼續和一群男生踢足球,因此讓英馬幫她用布把胸部綁住,之後要讓他摸,他拒絕。莎加反而撲上去要看英馬的身體,而英馬卻覺得超越他的尺度而氣得跑走。許多人說英馬對性好奇,但我仍認為他有所分寸,知何所應為,及何所不為。因此我不禁納悶卡維波所說的,兒童對於性的自主性。人當然有自主性,但在結構的制約下,這種自主性,尤其是性的自主性,究竟有多大?即使青春期對性難免好奇,但多少青少年和兒童會在沒有外力,尤其是媒體和親近的人驅使下,會主動要求一嘗性的滋味?
導演Lasse Hallstrom在1985年拍的這部片,相當寫實地描述當時瑞典的生活。工人階級的舅舅新買一部電視時,那呼朋引伴的興奮樣,大概會讓許多中年以上的人想起從前擁有第一部電視,尤其是全村只有一部電視時,那種電器帶來的階級感榮耀。類似的場景,我在南美、中亞、東歐片中都曾看過,但瑞典這種先進國家的電影,倒是第一次看到這個場景。而對於這個社會福利超強的國家,他們對待兒童的方式,也可從此片一窺。當英馬兄弟和媽媽大聲爭吵時,英馬的小女友趕緊把窗戶關上,事後告訴他,「好在我把窗戶關上了,不然你就要被送到兒童之家」。在這個強國家弱社會的制度下,親子血緣關係不代表一切,這觀念和台灣等東方社會父權決定一切的社會觀念,有相當的差異,更何況,在這部片中,英馬的爸爸始終沒出現過。
這部片的寫實風格,就如同Umberto Eco在《悠遊小說林》一書中提到的,虛構故事是從真實世界衍生出來的,必定會透露當時真實世界的種種線索。而這部片,可以讓人不只看到英馬、甚至莎加從童年進入青春期的青澀生活,還可一窺當時的瑞典社會。
「狗臉的歲月」目前在西門町真善美戲院播映,至少到2002年11月8日(週五)。
個人評鑑:4.3分(滿分五分)。
導 演: 雷瑟霍斯楚 Lasse Hallstrom
編 劇: 雷瑟霍斯楚 Lasse Hallstrom
演 員: Anton Glanzelius
Tomas von Bromssen
Anki Liden
Melinda Kinnaman
出品國: Sweden
發片商: 向洋影業
語 言: Swedish
片 長: 101分
上映日:10-19-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