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28, 2014

鄰居的尋龜啟事

有天早上八點開車送小孩上學,車子退出車庫後,停在岔路口,往左看有無來車時,瞄到我們家前門被貼了張紙,大老遠還看得到上頭有圖片。通常別人要放傳單到我們家,不是壓在腳踏墊下、捲起來塞在門把裡,就是塞進門縫裡。幾個月前我們家門前的社區主要道路重鋪柏油前,施工單位在我們車庫門口貼著張施工時間。從來沒有人這樣直接貼在前門上的。到底是誰在我們家前門貼東西?該不會是甚麼壞事吧?送完兩個小孩上學後,回家車一停好,我就衝去把那張紙撕下來。仔細一看,居然是附近一戶人家的尋龜啟事,真叫我哭笑不得,就算主人很急,也不該没打招呼就拿我們的前門當布告欄吧?通常這社區的尋找寵物啟事都貼在主要道路旁的社區信箱上。我走下前院台階去看一下我們這裡的信箱,果然也被貼了張一模一樣的尋龜啟事,上頭還用手寫了十個電話號碼,然後像租屋啟事一樣剪成一條一條的,希望有人能撕去。早在這張尋龜啟事前,社區信箱上還有張尋貓啟事。看來這些小寵物很容易走丟啊。

回家把這張尋龜啟事丟到回收桶前,仔細地看了一下。上頭說他們昨天因為後院門開著,四歲女兒養的烏龜就跑了。他們懸賞一百美金給找到這隻龜的人。這些啟事如果不是烏龜走失當晚,就是隔天一大清早就貼了,感覺主人很急,說不定小孩哭了很久。焦頭爛額的父母大概把前後院都找過了,無計可施之下,就趕緊出重金號召有緣人,不然恐怕難有安寧。雖然印表機列印的部分已經列了電話,但主人又在右下角空白處用手寫了十次他們的電話號碼,好似擔心大家略過電話號碼那一行。社區信箱上貼的那張一樣有他們手寫十次的電話號碼,真好奇他們到底手寫多少張、一共多少次電話號碼。

不禁感嘆這些幫小孩養寵物的父母真不容易。平時要幫小孩打理寵物的吃喝衛生,寵物走失了,還要花時間花錢幫小孩找寵物,免得小孩傷心過度。記得我弟小時候養的巴西小烏龜也搞失蹤好幾回,有次我發現牠拖著一身灰塵在落地窗窗簾底下出現,有次跑到我的床底下,再後來一次就徹底失蹤,從此找不到。他念國中的時候,又養了一隻烏龜,同樣以失蹤收場。不只是我弟的,我弟的托兒所同學養的烏龜也是養一養就不見了。看來烏龜是一種不喜歡跟人類住在一起的動物啊。

當然不是沒有人能把烏龜養大的。台灣水族店或夜市賣的那種巴西小烏龜,雖然一開始被稱做「小」烏龜,但牠會長大。小烏龜長大後,也許是主人找不到容器,也許因為新鮮感沒了,往往落得被棄養的下場。那些棄養的主人理所當然地找了有水的地方把這些烏龜放生,他們並沒有考慮那些池塘、湖泊或河川的生態。

烏龜會吃比牠們慢的動植物。很多地方的蓮花就因為太多民眾棄養烏龜,於是讓蓮花等水生植物陸續死去。像台北景美女中的蓮花池,早就沒有蓮花,只剩一池的烏龜,於是被學生改叫「烏龜池」。台北南海路的植物園一樣有烏龜危機,所幸有人不時打撈,所以夏天依舊有盛開的荷花,讓人觀賞、寫生和拍照。高雄金獅湖和蓮池潭的蓮花,因為寺廟為積功德大量放生烏龜,岌岌可危。洛杉磯回聲湖(Echo Lake)馬來西亞檳城植物園蓮花池的蓮花也都遭受烏龜威脅。會造成蓮花死亡的生物還有錦鯉、寄生蟲和蝸牛等,但和這些比起來,烏龜大都是民眾放生的外來物,破壞原本水塘的生態。

聖地牙哥Balboa Park的植物園也有荷花池。為了維持荷花和睡蓮的生態,園方在池裡特別立牌提醒民眾不能隨便在池裡棄養任何動物,同時也不能餵食水鳥或魚類。

與貓狗相比,烏龜不能抱也不會與人親熱,糞便容易帶有沙門氏菌,一不小心會導致腸胃炎,再加上眾多因為棄養而造成的生態問題,烏龜其實不適合當小孩的寵物。我認為人類在選擇一種生物當寵物前,應該多方面評估,免得因為一時的興起,造成之後很多問題。


由 Debby 發表於 08:33 PM | 迴響 (0)

March 24, 2014

外國和尚念了甚麼經?

天下今天進一步在針對「林孟潔:服貿協議的草率令人震驚──剛與馬總統會面的倫敦政經學院教授Christopher Hughes談話側記」一文所刊登的道歉啟事裡,補上Christopher Hughes教授回信全文。

他提到:" I do not recall using the term ‘shocked by it hasty’ (林文中『為其草率感到相當震驚』的字面直譯) when talking about the STA and I do not think I would have used that term, given that I know that the STA was being discussed when I visited Taiwan last summer - so that is not really ‘hasty’. "

以及 "Miss Lin begins the article by implying that I was embarrassed to have a photograph taken of myself shaking hands with President Ma Ying-jeou during my visit to Taiwan in February. This is a misunderstanding that has arisen from the fact that I began my discussion with Miss Lin by asking her if she thought it would be appropriate for an academic to have such a photograph posted on the internet. My own concern about such a photograph is that it could be seen as incompatible with my position as an independent academic whose role is to observe and analyse events and not to be seen to be taking sides in any political dispute. "

這讓我想起,去年初Noam Chomsky被反旺中學生林庭安要求拿「反媒體壟斷/ 拒絕中國黑手/ 捍衛新聞自由/ 我在MIT守護台灣」拍照。事後台灣出身的澳門大學學者劉世鼎去信詢問,Noam Chomsky的回應是:

"Thanks for the interesting comments, which go far beyond anything I know about. I also don’t recall a placard referring to “Chinese manipulation.” What I was shown, and held, didn’t go beyond media monopoly and freedom of press. I hope that interpretations don’t go beyond that."

為什麼這兩個人事後被詢問之前與台灣學生的對話,都出現記不得那重要且爭議部分的狀況?是他們年紀大了(尤其是Chomsky),該吃銀杏增強記憶力,或者出現碰到金光黨的症狀,還是真的沒有那部分的對話?

事後中天新聞也去採訪過Chomsky。由於第一次播出的片段翻譯有問題,以下的影片是中天第二次改掉翻譯重播的:

Noam Chomsky是何等有名的學者,台灣做學術研究的,應該很多都知道他。他那張反中相片應該讓很多人震驚,就算不是在澳門的劉世鼎寫第一封信,也會有別人寫信確認。總之,他後來說了:I've heard about this from many sources by now.
We were all apparently misled. The young woman who asked me to take the photo informed me, and apparently others, that the poster called for free speech and opposed monopolies, nothing more, nothing about China. That's already been clarified to press and TV in Taiwan."

中國時報一直想採訪林庭安,但她不受訪。她拿到美國三位學者反中相片的消息最早由豬油時報批露,劉世鼎公布Chomsky信件後,仍由豬油時報刊出她的回應:

美知名學者 聲援台灣反媒體壟斷(2013-1-7)
MIT學者被誤導支持反媒壟?/研究生秀郵件駁澳門學者(2013-1-30)

有人點開她列印的電子郵件相片,從上面的日期,懷疑這封信是見面後才寫的

Chomsky說他的好朋友Ned Block也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拍過類似照片。其實林庭安還拍了Steven Gross的照片。可惜後面這兩位學者在台灣名氣不大,没人寫信去詢問、幫忙澄清反中形象。林庭安的網頁上的社運部分也沒提這兩個人。

事隔這麼久,我們也很難繼續追查下去,但是Chomsky在中天新聞裡講了一段話:"I wouldn't take part in anti-China or pro-China campaign, either. It's not my business. That's where Taiwanese to figure out."他很清楚地表明立場:「我不會加入反中國或親中國的陣營。這跟我無關,這是台灣人民自己應該搞清楚的。」

這就像Christopher Hughes跟林孟潔在課業諮詢時間中所說的:"I’m not from Taiwan, you know…you know more about Taiwan."國際潮流從民族自決走向主權在民,不管是台灣問題、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既然中華民國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國家事務都應該由中華民國人民自行決定、解決,不要老是找這些外來的和尚。他們也許有意見,但那應該僅讓我們參考,而不是影響我們的決定,畢竟他們也有不同的利益考量。

選舉時對內充滿台灣種族主義,動輒排除異己,同時對外告洋狀、利用國際輿論的力量打擊執政黨影響政局是民進黨常做的事。2011年前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白樂崎連同一批歐美學者寫的「致馬總統的公開信」,在形同民進黨黨報的豬油時報及Taipei Times發表,也很難辨真偽。可惜當時沒人想到要一一去信詢問,說不定除了前幾個當過官的,其他學者也出現跟Christopher Hughes和Noam Chomsky被詢問後的回應:"I do not recall..."

台灣人實在太喜歡外來的和尚了,好像什麼事都要外人來肯定才覺得行;被外人否定的時候,就從朝野到媒體都慌亂。其實好的學者用詞都很謹慎,態度也很謙虛,對於自己不熟悉的事務不會隨便發表意 見,他們不會希望因為自己一時的輕忽,砸了獨立研究的專業學者身分。如果Noam Chomsky被其他人詢問後,表示知道看板上頭的全部中文意思後,肯定他拍了那張照,還激烈抨擊旺中,我可能會瞠目結舌一陣,因為他不完全清楚這所有的脈絡,然後我會默默地把書架上所有他寫的書捐到圖書館去。碰到那種重砲型的學者,最好要注 意一下他過去的言論和立場。至於没事指指點點、擺明要下指導棋的洋學者通常別有居心,最好直接忽視。


由 Debby 發表於 10:16 AM | 迴響 (0)

March 23, 2014

對Christopher Hughes談話側記的疑問

這些天我的臉書幾乎被反服貿的消息洗版。當中有太多太多的臆測和耳語,還有很多視野狹窄、邏輯跳躍不通的文章。雖然好些人對於此次反服貿學生的資訊能力感到自豪,但是過去的經驗讓我必須退一步想:有了速度之後,必須當心的,就是資訊的正確與否。現今的媒體喜歡追求速度,即使他們有資源和能力,仍不免出錯(事實是,經常出錯)。更別說這次活動的學生有太多消息來源是匿名網站,在一個政治活動裡,有太多有心人想要藉機利用和插手,獲得利益,要如何分辨哪些是藏鏡人的黑手送出來的,根本就很困難。而且就像錯誤的新聞事後發更正啟事都不濟於事,這些錯誤的資訊一旦被吸收和理解,就只會一路錯下去。

最好的例子之一,就是這次出自天下網站、超過兩萬人次點閱的「【英國特派員】林孟潔:服貿協議的草率令人震驚──剛與馬總統會面的倫敦政經學院教授Christopher Hughes談話側記 」一文。(此文已被天下取下。這個連結是web cache,可能隨時都會消失。)

因為這篇文章是媒體網站(天下)出來的,受訪者是英國著名學院的教授,從標題和導言即對服貿和馬英九有極端的譴責和輕蔑,於是立即在臉書上快速散布。

不知何故,大約一天或兩天後,天下放出英文逐字稿。和我系出同門的Zonble學長向來對媒體文章有強烈的求證精神,對照中英文版後,發現兩者有很大的出入,於是將英文逐字稿完整地翻譯成中文

另外,在臉書上有位吳統雄先生公布他向Christopher Hughes查證的結果,證實林孟潔一文幫Christopher Hughes加了很多料,因為標題和導言都是錯的,可說是無中生有:

1. 『我(Prof. Hughes)沒說服貿「草率」也沒有「震驚」』。

2. 『該文對我(Prof. Hughes)談到與馬總統會面的情況,陳述不實。』並沒有『大家都不太願意跟總統握手』的情形,事實是『其他人都很興奮』。他是考慮『學者不要被認為和政治人物走太近』,而猶豫是否要公開合照。

3. 『我(Prof. Hughes)沒有說過「我受邀至台灣的政府部門討論服貿協議」』他是因其他事到臺灣,過程中曾談到服貿,他認為政府是對『各界對服貿提出的質疑』沒有審慎回應。

天下今天因此發布道歉聲明,表示向Christopher Hughes教授與讀者道歉。

2014/03/24補記:天下於道歉啟事加上向Christopher Hughes教授查證的結果,跟吳統雄先生所說雷同,但進一步說明當時只是課業諮詢,而且未獲悉被錄音(那用錄音整裡的英文逐字稿是怎麼一回事?):
Christopher Hughes教授已回信並授權本站今日刊出信函,其回函大意為:一,該文是林小姐以交換學生的身分,透過課業諮詢時間,而非以採訪的名義進行訪談,過程中也未獲悉被錄音;二、林文對服貿協議以「為其草率感到相當震驚」,說明Christopher Hughes教授的觀點,還算符合他對於服貿協議審查過程,缺乏透明性及正當性的疑問,但他不認為自己會使用「草率」及「震驚」這些字,林文在字詞選擇上可以更謹慎精準;三、他僅是基於學術中立的角度,與林孟潔提到照片放上網是否適當,而非覺得與馬總統合照非常為難,不應被視為不尊重或不喜歡馬總統;四、他對於英文逐字稿中提到駐英代表處部份,有進一步的說明;五、過去幾年,他確實對馬政府部份施政有些批判性想法,對於服貿協議透明性也還有疑問,他的文章跟書籍將能更完整呈現他的觀點。

Zonble大概和我一樣對當初天下文末這段說明有所質疑:「此文為作者擇重點摘要與側記觀察。作者表示,由於部份教授談話內容沒有錄音,作者是憑筆記與記憶進行翻譯,並且加上作者現場觀察掌握的語氣與氣氛,因此會出現部份中文內容找不到錄音整理的英文原文,而部份錄音整理的英文原文則沒有翻成中文。」當中的「作者是憑筆記與記憶進行翻譯,並且加上作者現場觀察掌握的語氣與氣氛」就有很大的人為操縱空間。天下本身引以為傲,但也被讀者質疑的特寫寫作,就是因為這種主觀且可能是無中生有的部分,讓人難以信任。傳統新聞學講究的是客觀的事實和證據,價值判斷留給讀者處理。價值觀先行的話,很容易出問題。這篇側記出的問題就在於把訪談放進採訪者的價值框框裡,甚至畫蛇添足,違反新聞倫理和新聞專業。

吳統雄先生說:「林孟潔女士是『獨立評論@天下』的【英國特派員】,是『天下雜誌群』中,有正式職銜的最高級新聞人員。(注:就全球新聞傳統中,「特派員」位階近於總編輯。)」以往各媒體的特派員是有經驗的新聞人員,但就我看到的資料中,林孟潔是「台大歷史系/政治系四年級 英國倫敦政經學院訪問學生」。我滿納悶講究學歷、資歷和英文能力的天下怎會找一個大學沒畢業的學生當特派員?

不看這篇被做過手腳的標題和導言,直接看內文,有些人說很客觀,但我不覺得。我很好奇Christopher Hughes過去對台灣和中國大陸的認識來自哪些刊物、他與哪些人來往過,因為他的論述明顯導向民進黨,而且有些內容跟我們理解的有很大出入。

Christopher Hughes說:「他們說南韓已經與大陸建立貿易協定,如果我們不趕快跟進的話,我們就會被孤立。我根本不覺得這種說法站得住腳,這完全只是種政治話術,而這是馬政府從開始簽訂 ECFA 開始最主要的說法之一。在 2008 年選舉期間,馬陣營的主要宣傳內容之一,也是南韓與大陸簽訂 FTA,所以南韓更容易進入大陸市場,所以我們就會在東南亞一隅孤立。我真的不覺得這裡頭哪裡有什麼經濟考量,就只是政治話術。這種說法讓注意力從真正的問題上轉移開來,而真正的問題是台灣自己—國內事務、製造生產與研發。同時金融業也沒有被好好改善。

我想,如果你好好看待這些問題,台灣已經有很多優勢。這邊所說是相對中國來說經濟上的優勢。我們回頭看…其實現況不是從國民黨執政開始的,從民進黨時期就開始。他們對中國大陸的經濟做了不少開放。這麼做很容易。我的意思是,這麼做總不可能錯吧?我猜,這樣就連我都有辦法開個賺錢公司了。所以就某方面來說,過去這麼做對台灣經濟還不錯,但是這麼做太容易了,而且造成台灣經濟過度依賴中國。於是有太少的力氣放在全球視野上,無論是歐盟或美國,所有的注意力除了放在中國上,還是中國。如此便造成了經濟上的依賴與畸形。」(此段及以下接用Zonble版譯文)

乍聽之下,台灣對中國大陸的開放政策是李登輝和陳水扁時期開始做的?Christopher Hughes是真不知道還是選擇性忽略李登輝和陳水扁時期的經濟鎖國策略?李登輝的「戒急用忍」、陳水扁的「南向」政策和「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等,都是鼓勵台商不要前往中國大陸投資,改去中南美或東南亞等地發展,浪費運費和時間。就在這個時期,南韓的發展遠遠超過台灣,變成台灣到現在追都追不上的超級對手。

之後他又說:「如果兩岸關係改善,台灣也會有更多的國際空間,這就是李登輝在 90 年代時的策略。至於陳水扁也是,但無論陳水扁做什麼,北京都不會信任他。陳水扁也嘗試改善兩岸關係,但北京就是不信任。....(中略)....在李登輝與陳水扁時期,他們嘗試建立民主與憲政改革,改變教育體系。建立堅實的台灣民主與自我認同,是非常好的策略。但馬英九做了什麼呢?他又修改了教科書裡的事實,說你們全都還是中國人!憲政改革?他有什麼策略?就只會說「如果我們對中國好,中國就會對我們好」。這根本就談不上是策略。他想要只處理實務問題、經濟問題,但我們把所有的政治問題留到未來。如果你想這麼做,你就需要一套平衡的策略。

我忍不住想再問一次Christopher Hughes:「你這些理解的消息來源為何?」李登輝和陳水扁的鎖國怎有改善兩岸關係?哪裡有更多的國際空間?陳水扁時期的邦交國數從29個減少到24個,中國大陸不時文攻武嚇。而且李登輝、陳水扁時期的教改,把教育體制種下今日要面對的大學生素質下降、大學減招、許多學校面臨招不到學生等的惡果,改教科書更不是馬英九時期開始的,李登輝陳水扁時期就開始了。

他又說:「相較國家安全,貿易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你們也需要健全運作的政治體系,過去三十年來,台灣的民主化並沒有完成,台灣的憲法還是一團亂。雖然台灣人民可以自由投票,但因為政黨財務的關係,選舉並不公平,國民黨有充裕的黨產,但民進黨沒有。在這一塊的最後一輪政治改革的結果讓人十分不滿—民進黨幾乎不可能贏得選舉。」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之亂,始作俑者不就是李登輝嗎?中華民國的憲法在他任內改成怪怪的雙首長制,今天大家叫憲政體制有問題時,不要忘記是誰造成的。

選舉輸贏究竟跟黨產有甚麼關係?我不解。就算有買票,那應該也是候選人自行掏腰包,而不是政黨大規模買票。而且這年代要買票,談何容宜?民進黨顯然不相信選輸是因為他們的候選人和訴求無法說服大眾,而歸罪於黨產上。那他們怎麼解釋2000和2004年的選舉結果?難道是使詐和做假造成的?那時民進黨的黨產依舊比不上國民黨啊。

民進黨號稱没黨產,但民進黨沒那麼窮,新新聞第926期【民進黨產破四億】就提到:「民進黨靠著目前價值一億四千多萬的地方黨部,和銀行兩億七千多萬的存款,林林總總加一加黨產約四億,比起二○○○年公布的兩億兩千多萬黨產,四年來約增加了一億九千餘萬。民進黨的黨產與國民黨相比自然是小巫見大巫,不過四年可以增加將近兩億黨產,民進黨除了很會選舉,理財能力也還不錯。」這篇是2004年的統計,我們不知道四年後是否更多,更別提陳水扁執政八年,換黨執政的結果,讓人民感覺是換一批人發財,所以陳水扁有海外七億,蘇嘉全有豪華農舍。

偶然間查到青蘋果日報的一篇好笑蘋論,提到:「民進黨沒有黨產,無法地毯式買票,先前民調時討厭藍而支持綠的選民,在拿到國民黨的好處並受到鄉親遊說之後,改變初衷是常見之事。這是我們多次力陳黨產對民主機制有嚴重戕害的原因,遊戲規則對所有在野黨太不公平了。 」以前青蘋果日報還號稱自己是中立的,現在很明顯變成豬油時報第二了。這篇的選舉與黨產關係和Christopher Hughes的說法像是同一個來源的,讓我不由得懷疑Christopher Hughes是民進黨的海外友人。

後來我在兩個與民進黨有關的網頁看到Christopher Hughes的名字,分別是:「蔡英文:民進黨將更積極與北京對話」和「致馬總統的公開信」。這下我相信林孟潔選擇去採訪Christopher Hughes不是沒有原因的,她應該事前就知道Christopher Hughes的立場。但我不清楚是她的經歷不夠,認識尚淺,或是其他原因,很多應該進一步詢問的部分,她都沒有問,所以這篇訪談其實架構鬆散又談得很淺。

靠著「我不是台灣人,你比我更了解台灣」這兩句話,最後我其實還想問Christopher Hughes,2011年那篇"Open letter to Ma Ying-jeou's KMT government"是他在甚麼情況下簽的?既然他知道自己不是台灣人,不比台灣人了解台灣,怎會想要以一封公開信去干預他國內政?而且這封信發表的地方很可疑(自由時報及Taipei Times),難道他會情願被當作他國在野黨的專屬學者?Everything is politics. 我相信Christopher Hughes很清楚這點。


由 Debby 發表於 02:51 PM | 迴響 (0)

March 20, 2014

還好我不只生一個

在臉書上意外地看到T父親過世的消息,非常震驚。我和T大概七八年沒見了,去年夏天結束旅程回來時,在臉書看到她帶小孩到洛杉磯和先生相聚,於是約了一起出去。當時她母親同行,全家頗為和樂。閒聊中她提到她父親雖有心臟病,但身體還不錯。沒想到大半年後,她父親居然過世了。她私下跟我感傷地提到,此時最能體會人生無常。由於她是獨生女,先生在洛杉磯工作,一時間還沒趕回,而母親十分哀痛,再加上有一個六歲小孩,她強忍悲傷一個人打理父親的喪事,雖請了禮儀公司幫忙,但許多細節還是要親自打理。說真的,我滿擔心她突然累垮,她跟我兩次傳訊的時間只差了六小時,想來睡眠不多。

這時不免想到某人,又想到小孩。某人也是獨生子,公婆有甚麼事都只有我們而已。以前我本來只想生一個就夠了,某人多次力陳只生一個的壞處。婆婆和她的弟弟妹妹全都只生一個小孩,此外我也認識好些獨生子女,多多少少能感覺做為獨生子女的難處。

算是意外吧,我在成為高齡產婦前生了小P,雖然有過最疲憊的二次育嬰階段,不過現在滿慶幸我生了兩個。現在他們可以一起成長,彼此做伴,雖然難免有爭執糾紛,但是快樂的時候很多。而且以後我們老了,甚至走了,他們不會覺得那麼辛苦。死亡是對人衝擊很大的事情,很多時候,即便只是我們不熟的人過世,都可以讓我們情緒低落好些天,更別說是關係緊密的親人,甚至需要打理一切的直系血親。有兄弟姊妹的好處是,在最傷心難過的時候,他們會有彼此,不是孤軍奮戰。不管是實質上的工作分攤,或著精神上的情緒分享,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強,有手足就有依靠。在那種時候,手足比配偶重要,因為彼此共享對父母的感情和記憶,這種從出生就開始一起建立的感情是很難和成年後才相識相戀的配偶言述的。配偶在那種時候,恐怕只能傾聽,而難以認同理解。

其實生兩個小孩,對父母也比較健康。只生一個小孩的父母通常很黏小孩,有些會到緊迫盯人的地步,這讓小孩的壓力很大。有兩個小孩輪流分擔父母焦點的壓力,總比一個小孩接受父母的全部關注好。父母和小孩彼此都需要點空間,太緊密的關係是很折磨人的。某人就曾提到,他在小學六年級時有回因比賽緣故在外過夜,沒想到他爸媽晚上突然出現在旅館,讓他很不高興,而他媽看到他的反應,更為火大。我從沒這種經驗,如果我碰到這種狀況在外過夜,我爸媽絕不會跟著去找我,因為他們還要在家照顧我弟。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生活經驗差很多。

也許女兒比較樂意讓父母一直在身旁,但成長中總有些階段,小孩需要面對自己的人生。在親子關係最緊張的青春期,一個小孩要承受父母的百分之百的關照,很容易窒息。在小孩多的年代,那些當父母的常對最叛逆的說:「我不會指望你了!」也許這不全是真的,但當他們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兄弟姊妹身上時,被指責最多的小孩起碼因此可以喘口氣,重新評估和調整自己的生活。

結婚後,父母和獨生子女緊密的關係可能對小孩的新家庭加入許多壓力。兒子通常不喜歡父母那麼黏,也許因此造成親子的衝突;如果接受父母這種黏人法,變成媽寶的話,配偶通常會受不了。我認識幾個獨生女的家庭,她們的父母如果不是跟她們住在一起,就是住得很近。有些人的夫家不免埋怨,娘家過於強勢,兩邊關係不甚融洽。這讓人想到雙人床上其實躺的不只是兩個人,而是六個人:夫妻和她們各自的父母。這六個人關係不好,這張床也就很難睡了。

某人的中國大陸同事裡,有對獨生子女夫婦的兩個女兒跟我們家兩個兒子的年紀相仿。她們的小女兒快生的時候,那位太太就打算好了:「以後有空就去大女兒家住,如果大女兒惹我們生氣了,就去小女兒家住。」她們夫妻都上班,雙方父母以輪流來半年的方式,陸陸續續照顧她們六七年,直到近年因為男方家的父母年紀大了,身體變差了,才變成都是女方家長照顧。照那位太太的說法,她的父母,乃至於女兒,都是照顧她的角色,可能有些獨生女就是習慣被照顧吧,不過好在她有兩個女兒,她們可以分攤這種照顧責任。

說到照顧責任,這也是大難題。以前上某女權學者的社會學時,當時不婚的老師在課堂上說:「憑甚麼媳婦要照顧公婆,而不是兒子照顧自己的父母?」老師後來結婚了,而且是當時的大新聞,因為他們兩人都是新聞人物。如果可以,我現在真想問她:「妳對媳婦照顧公婆的想法還跟當年一樣嗎?」跟女權無關,我爺爺奶奶生病的時候,都是我爸和叔叔輪流照顧,我媽和嬸嬸都在家照顧小孩。但是像某人是獨生子,沒有兄弟姊妹可以輪流,那就只有我和他了,到時小孩怎麼辦,還真是問題,因為也沒別的親戚了。這問題以後我們自己想辦法解決。至於到我們老的時候,我想我幫他們解決掉一小部分的壓力了,因為他們有兩兄弟,到時他們可以好好商量。

總之,真的對小孩好就是不要讓他當獨生子/女。


由 Debby 發表於 09:12 PM | 迴響 (0)

March 10, 2014

笨蛋喜歡的標題

大學的時候,有堂分組必修課的一部分是要我們學下標題。老師有好一陣子都會發下不同的剪報,要我們下標後交上去。每回看到老師發回來的作業,我總覺得自己真不適合跟老師做同一行,因為我的作業常被改得亂七八糟,看到那滿篇紅,難免沮喪。幾堂課之後,我忍不住暗想,老師下的標題雖然很專業,可是很老氣嚴肅,難道不能有點活潑有趣的氣息嗎?中央日報的標題不吸引人啊。當時老師退休多年,已經七十多歲了,是同一門課的任課老師裡,年紀最大的。我真想知道別組的年輕老師下的標是哪個類型。

鬱悶之餘,我另找出路玩標題。有陣子我是學校BBS系板的板主,站長開放權限讓板主可以改板名後,我三不五時就改板名,既可以鍛練下標能力,還可以顯示本系特質。像白曉燕事件後,高天民被抓,陳進興還在逃時,我把系板名稱改成「高天民不再添冥 陳進興何時禁腥」。雖然乍看之下有點怪,可是大家都知道我在說甚麼。而且只要讓人看了納悶點進去,我覺得我就成功了,只可惜我那時沒注意各系板的流量變化,不然就知道哪種標題特別吸引人了。

不過進入職場之後,雖然大部分的時候我不負責下標,但是寫了文章還是得規規矩矩地下標,我不想像下那種老氣橫秋的標題,該有的規則還是要守的。

既然學過下標,看文章的時候,我通常也會注意別人怎麼下標。有陣子描述徐志摩生平的電視劇「人間四月天」很紅的時候,一翻開報紙,不同版面居然都有「X月天」等字(那時「五月天」樂團還沒很紅),我看了就想嘆氣,心想這些標輯不需要集體告訴大家他們趕得上流行,都看了或知道這齣電視劇吧?我真想打客服電話跟他們建議:麻煩找個標題統籌,在降版前把各版的標題都看過一遍,不要重複用流行用語用到讓人看膩的地步。

雖說一般媒體上的標題比網路上的標題好一些,但我偶爾還是會看到肯定會被老師全部打叉的標題。像是早夭的勁報曾經在頭版頭做了「中時聯合不要臉」的驚世標,因為這個新報紙的通路當時被中時聯合兩報打壓。勁報的悲慘經驗讓黎肥佬把更羶色腥的媒體從香港帶來台灣時,做了完整的配套措施,所以水果日報上市之初沒因通路問題而敗北,反而因為突出的新聞路線殺出一片天。除此之外,中國時報前陣子的「驚爆陸資入股 石世豪大騙子!」也讓我嚇一跳,這則新聞從標題到內文都在罵人,應該呈現的事實卻不怎麼清楚。不用說,如果下標的人上我們那堂課,老師一定會把他當掉!

這些天看王偉忠《我是康樂股長》,他在〈始終進步的四年級〉一文中,以在媒體工作的新聞系畢業生前輩的身分,對未來想進入傳播圈的畢業生提出的忠告是:「現在寫新聞也要遵守『5W1H』原則,但不是WHO、HOW之類,而是要夠Weird、夠Weird、夠H(日本用語),才能登上頭版。新『5W1H』的重點在於使用正確字彙,寫女星得用『擠奶』、『露底』、『走光』、『露毛』,寫男星則要『搔蛋』、『摸鳥』。如果一時辭窮,不妨參考A片封面,借用『汁男』、『火車便當』之類想像力豐富的用語。」(p.50)

果真是師門不同,師兄的教訓可以差到十萬八千里。我只想問王偉忠一句:「你跟女兒一起看A片嗎?」新聞是國中二年級的程度就應該可以看懂的,新聞是一種大眾產品。如果今天的媒體變成動輒用A片用語的話,還能跟小孩一起看、一起討論嗎?我記得我從七歲就開始看報了。

我忍不住把王偉忠的書翻到最後面看出版頁,是2008年底出的,蔡康永居然在推薦序裡說王偉忠的文章「萃取出他溫柔敦厚的那一面」。其實現在的水果日報的做法就是照王偉忠所說,連報導名人親子檔的新聞都可以提到小女孩「露底褲」,真讓人覺得受不了,這些狗仔不只偷窺到一種變態的程度,還言語調戲新聞對象。別說敦厚了,任何人被這樣對待都難受地要命,更別提這種難聽的標籤可能會被貼很多年,下次被報導時又被翻出來。以前我們被教要非禮勿視,現在的人習慣這種充滿窺視字眼的媒體,恐怕很難做到非禮勿視了。王偉忠動輒說要追求有趣,我悲哀地想,他恐怕忘了媒體有教化的功能。台灣不是那種有很多不同檔次主流媒體的社會,在追求最大量的閱報率和點擊率,以求得高額廣告收入的情況下,台灣的媒體只是趨同,走向一致,往最譁眾取寵的羶色腥方向前進。當一個社會追求感官的娛樂和刺激到忘記格調的時候,花再多錢做教育都將會是失敗的,因為人不能脫離環境存在。我很悲哀地慶幸不住在台灣,省得兒子十幾歲血氣方剛時,被這些劣質媒體弄到滿腦子情色思想。

也許是這類的媒體風行已久,我覺得輕挑刻薄的標題越來越多了。像是「笨蛋,問題在.....」、「笨蛋,問題不是....」這類的標題多的不得了。Google大神說,用「笨蛋 問題」去搜尋的結果約有 14,000,000 項結果,因此可以查到的標題五花八門。

我從來不看這種以「笨蛋,問題(不)在.....」為標題的文章。因為點進去了就變成笨蛋。如果我是笨蛋,大概也看不懂這篇文章,不必浪費時間力氣。而且笨蛋不喜歡別人說他是笨蛋。聰明人都是以理服人,不是以傲慢擊人。既然作者姿態那麼高,我覺得就讓他孤芳自賞去,不必多看一眼。

在我心目中,好的文章和標題是幽默而不下流,有趣而不輕挑,正直而不刻薄,有見地且清晰。我想,再笨的人,也會喜歡符合這樣標準的文章和標題吧。


由 Debby 發表於 01:35 PM | 迴響 (0)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