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幾個月前開始,我的Gmail垃圾信件夾開始大量出現川普跟他兒子的信,不是什麼好事,都是來要錢的(募款),所以我看都不看就直接清空垃圾信件夾。但是川普還是一直來一直來,好叫人崩潰。
在那之前,我的信箱三不五時就會出現顯然是別人的信,因為是別州的水電還瓦斯費帳單,我看到不是我的信,當然立刻刪了。那不是一次的錯誤而已,顯然有人就用了我的Gmeil帳號去申請帳單,所以我每個月都收到一份外州的帳單,我想要退訂都沒辦法。除此之外,我收過印尼某個叫車App的系統確認信,還有其他我根本無法辨識語言的信件,以及一些我沒使用的熱門社交軟體的註冊確認信,搞得我很煩,到底有多少人用類似我的帳號?
今晚我福至心靈,想通為何最近川普一直來要錢。因為那個外州的黛博拉是川粉,她去訂閱川普的某個競選相關團體之類的,所以我才會整天收到大小川普的信。但我想不通的是,她的Gmail帳號到底在哪個方面跟我的Gmail帳號相似,弄到我三不五時收到她的信?因為我的帳號是名字加數字,她的帳號是怎麼取的?
以前我的Gmail帳號是用本名申請的,前面是中文名字,之後有個點,然後接我的姓。我的名字是菜市場名,跟我名字同音同字的很多,同音類似字的也不少。我幾年前就發現我那個帳號會收到不是我的信,當下懷疑Gmail的安全性,就幾乎不用那個帳號了。
今天進去一看,滿滿的中國信託帳單,還有中國信託App使用成功和失敗的訊息,以及各種我沒消費過的聖羅蘭、香奈兒等店家的Email,看了也是很崩潰。看到去年某封她參加一個行程的信件,我終於明白問題出在哪了。有個名字跟我很像的人也申請了類似的帳號,只是她沒有在名字和姓中間加個點。那封旅行團發出的信件裡,不但有她的名字、身分證字號,還有她的生日。真好奇她知不知道那個帳號有問題?照理說,我會收到她的信,她很可能也會收到我的信。就不知道她對電子郵件安全的認知有多少了。
我也好奇Google知不知道這個狀況,如果知道不處理的話,那真的很讓人不放心。Gmail帳號還是取得奇怪一點好,這樣才不會收到別人的信,別人也不會收到我的信。
斷斷續續地在Flickr上刪了又刪,但還是有兩千多張相片,2月5日的大限不知不覺就到了。前一天晚上躺在床上,心想,第二天上Flickr,不知道會看到哪些照片變成倖存者?
沒想到,2月5日那天上Flickr一看,我沒刪的所有照片還好端端地在我的帳戶裡。2784張,一張都不少。
我當然不會覺得Flickr對我青眼有加,或者我是漏網之魚。昨天用Google查一下,就看到Flickr把刪照片的期限,從2月5日延到3月12日的新聞。
所以我還有自己刪照片的時間。不過這件事已經越來越痛苦了,因為選擇標準已經從點閱率變成我想留下的照片。就套用現在超級流行的近藤麻理惠(Marie Kondo)原則:有沒有怦然心動的感覺(spark joy)。有些照片即使沒人注意,但我有這樣那樣的理由,想要留下,我就不刪了。原本想留著Flickr帳戶當部落格相片圖床,但是在刪照片的過程中,仍然不慎刪了許多用在部落格上的照片,因為我根本不記得我用過哪些。
這件事還沒完成,另一樁事又緊接而來。
2月2日的時候,我收到Google+即將於4月2日停用的通知:「您所建立的 Google+ 帳戶及所有 Google+ 專頁都將於 4 月 2 日關閉,而 Google+ 個人帳戶中的內容也將陸續遭到刪除。您相簿封存檔案中的 Google+ 相片和影片,以及您的 Google+ 專頁都將遭到刪除。請務必在 4 月之前下載並儲存您的內容。請注意,已備份至 Google 相簿的相片及影片不會遭到刪除。」
很多年前,我曾經用Google+寫了一些東西,那時對臉書的人際複雜性感到厭煩,覺得Google+似乎比較乾淨簡單。但是Google+的介面用起來不是那麼直觀,改版幾次後,我每次上去都覺得要暈車了,而且認識的人主要在臉書上,於是後來就放棄不用了。
收到Google+通知之後,我再度回去檢視,才發現以前在上頭寫的東西也不算少,又要花點時間備份。有點無語,我真不想把我的時間花在備份這個、備份那個上啊。
如果有天臉書要關掉,或者因為某些緣故我不再用臉書,而得備份臉書的內容時,我想我會更頭痛。因為臉書根本沒有讓人輕易備份的機制,而且有很多和別人互動的內容,就算有跡可尋,也很難找齊。
然而,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是,這世上沒有永久的免費網路服務。如何使用、經營和整理自己的數位生活軌跡,到頭來會是個需要深究的課題。
去年農曆年前,天涯論壇上出現一篇文章「上帝大概是把臺灣給遺忘了吧?」,作者聲稱自己是長居中國大陸的台灣人,很習慣中國大陸的網路發達。他們夫妻回到台灣後,發現「真的有回到原始社會的感覺,所有的一切,都要靠身體的移動去完成,真的很不習慣。」這篇文章當時引起很多爭議,不少人回應反駁。這篇文章昨天出現在我的Line上,我很驚訝,這篇文章居然在一年後又被到處轉轉轉?
不過,我的確有在台灣很多事還是需要靠身體移動去完成的感覺,別說比中國大陸落後,很多方面也比美國落後。該文發表十個多月後,我回到台灣。隔天第一件事,就是去中華電信門市辦如意卡,也就是手機的預付卡。
前年我在南港中華電信門市辦預付卡時,很順利,一下就辦好三百元的預付卡。這次門市人員跟我說,沒有三百和五百元的,只剩下一千元的預付卡,但這一千元完全只能用在網路上,而且要在三十天內用完,若要打電話要另外儲值。我聽了就說那我不要辦一千元的,詢問哪裡有三百或五百元的時,對方說,整個台北東區都沒貨,可以去其他地方找找。中華電信網站上沒顯示哪裡有貨,連門市人員也不知道,我聽了很想哭,台北那麼大,我上哪找?
那天是週六,我想趕快辦好這件事,不然出門在外很不方便,畢竟在美國也習慣用智慧型手機了。好不容易在捷運站用免費網路查到公館門市週六營業,後來我們就坐車到公館去。排隊排半天,終於輪到我了,公館門市人員也說他們沒貨。那哪裡有?對方只說:「你可以去師大門市試試看!」從公館到師大,還有好一段距離,覺得有些捉狂,我到底要浪費多少時間和多少交通費用,才能辦到中華電信預付卡?中華電信是做通訊網路生意的,但是他們訊息做得那麼差,網站上不顯示哪裡有貨也就罷了,連門市人員也沒法查到哪裡有貨,然後告訴顧客嗎?這是什麼時代了!心裡實在有點氣,走到台電大樓附近,正好看到台灣大哥大的門市,賭氣地想:反正台灣大哥大也不差,那我就去辦台灣大哥大,不讓中華電信賺這筆錢了!
台灣大哥大的顧客少很多,很容易辦,只是費率不好,但我不想再花時間再這件事上了,貴一點就只好忍了。但是裝好後,該有的4G網路大部分時候都只是3G,網路速度慢到我快捉狂,開個網頁開超久,而且在南港經常收不到訊號,連最基本的電話功能都沒有,讓我氣得上臉書罵台灣大哥大的4G網路很爛。差點忘了,我的iphone 5S還能用,某人的5C完全收不到訊號,他得用他爸的iphone 4開熱點,然後才能用他自己的手機,比我更慘。
對此有研究的學長說:「如果你的4G手機是美國帶回來的話,台哥大、遠傳都用B28,台灣獨用的700MHz速度就很遜。外國機子只會用到通用頻段的1800MHz。那跳4G應該就只有中華跟遠傳好一點,台哥大的1800只有10MHz,重點是,沒啥地方有,所以頻寬很廢。台灣是第一個用700MHz的國家(美國也有700但是台灣的是B28,跟大家都不同),台星用900MHz,中華有900、1800。」這簡直就是晴天霹靂,外國人哪知道那麼多?
更扯的是,後來我去台灣大哥大的館前門市問為何應該是4G的網路這麼慢,那個長得還不錯的門市人員跟我說:「iphone 5S規格不合啊。為什麼不買iphone 6S或7?」這簡直就是奇葩,客服不幫忙顧客解決問題就罷了,還問顧客為何不買規格更高的產品。我對台灣大哥大的印象真是大壞,以後絕對不跟這家打交道,所以這次買的預付卡用完就好,不在半年後花錢續卡。
後來問某人在中華電信工作的表妹,她說中華電信的基地台還是最多的。某人表弟也說,現在到處都抗爭,不給裝基地台啊。那聽來新的通訊業者的收訊也不會好過中華電信,本來還有人跟我說新的亞太之星和台灣之星可能比較好辦。但是這次的心得是下次無論如何還是要辦中華電信。
然後有朋友在我抱怨台灣大哥大時,跟我說,她之前到中華電信的長春門市幫從美國回台的表弟買預付卡,也買不到。但是那邊的門市人員告訴她,松山機場門市的預付卡貨最多。她便去松山機場買,果然買到。我不免很怨,為何長春門市的消息比較靈通,南港和公館門市就只會給一個範圍要人試試看,真是太「原始」的服務了,而且年底這個時節,很多在美國等國家的人都會來台灣,為何把客都留到有很多陸客進出的松山機場?我畢竟是台灣出生的,語言沒問題,交通也還熟悉,但是要我到處一間一間門市找,我會受不了。如果我是語言不太通的歪果人,別說跑兩間了,光跑一間買不到,我可能就放棄了,然後感嘆:在台灣真的很不方便啊。
中華電信,可以進步點嗎?
一位同在加州的朋友問我,可否曾在台灣網站買東西送人?因為她想買件禮物送給即將結婚的親戚,但是找半天都沒有一個台灣網站接受美國信用卡,也不能用paypal,而我們常買台灣東西的PC Home全物網站雖接受paypal付款,卻不能寄送台灣。我找了半天都沒看到符合這種需求的網站,最後她只能借她在台灣的媽媽的信用卡付款。
好奇地一查,發現美國有個新的送禮網站Loop Commerce在去年底獲得Paypaly、Amazon、Audible、Toys “R” Us等大頭的資金。它們的訴求是要取代行之多年的禮物卡,一切從網路進行,不需要知道收禮者的尺寸、喜歡的顏色和地址;即使最後一分鐘才想起要送禮,收禮者也可以即時收到禮物;還有收禮者不會知道禮物的實際金額。看起來是個讓送禮者和收禮者都方便且開心的新型態網站。在智慧型手機用戶過半的美國,我猜這網站未來的生意應該不錯。
台灣在電子商務上似乎進展緩慢。中國大陸也有個這類型的網站,叫游子禮,允許國外的人用paypal訂禮物送給住在中國大陸的親友。基本上,台灣的網站好像都沒想到有國外的生意,即使大家都知道網路無國界。之前某人要回台灣時,我在一個易遊網站幫他訂了住宿,可是到付款那步的時候就卡住,因為我們只有美國信用卡,他們不收。最後我們好像是用skype打電話到該網站客服部,請他們把信用卡付款單email給我們,然後我們填好簽字後,再傳真回去〔好在我們有台多用途的Canon印表機,可以傳真,不然也沒轍〕。如此一來一往至少折騰了一小時,實在很累人。既然是電子商務,不是要讓客人省時省力嗎?可是我近年用過的台灣網站不是,就連PC Home全球購物都很奇怪,居然不給人完整明細。台灣的電子商務可以歸到落後級的。我建議台灣做電子商務的老闆們多多在美國的大型購物網站下單,就知道真正的好網站應該能做到甚麼程度。
希望有哪位厲害的網路專家在思考創業方向時,能夠想到這方面,這樣不僅可以擴大台灣的網路收益,也是給我們這些在海外的僑民方便。
這幾天看了台灣的野雞大學(或說學店)的網頁後,我想起美國野雞大學的網站有個特色,讓人不必親臨現場,就可以聞到該校的野雞味。
去年九月,被許多媒體捧出來的「排毒教父」林光常爆發假學歷風波,他取得博士學位的「美國環球大學」被踢爆是野雞大學。林光常一開始矢口否認,水果日報記者親臨該校所在地,發現美國環球大學原來只有十坪大!
我們當時雖然沒到懷俄明州,但是看了該校網站,很快就知道那是一所野雞大學。
所謂的學店或野雞大學,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賣文憑。所以這類學校的網頁,往往有許多人穿學位服的照片,網頁各處不時散置學位帽、文憑之類的圖案。美國環球大學就是這樣的。
美國環球大學絕對是學店的證明,在Foreign Faculty一項之下。外國人想成為美國環球大學的老師,除了符合要有博士學位等正常條件外,還要至少介紹15名學生就讀美國環球大學,每學期要確保有 10名學生登記就讀,一學年(有三學期)則要有30名學生就讀(繳錢給美國環球大學),做不到就可能被掃地出門:
「Conditions and Expectations:
1.A foreign faculty member is expected to introduce a minimum of fifteen (15) students to AGU prior to appointment and must guarantee the enrollment of ten (10) students per trimester totaling thirty (30) students per year.
2.A foreign faculty member who breaches his or her agreement with AGU or who does not comply with AGU's stated policies will be discharged and his or her association with AGU terminated. Moreover, the member’s overseas institution and the appropriate agency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country in which the institution is located will be informed of the termination and the reasons for it.」
這看起來很像直銷商,不是大學老師該做的事啊!
我當時忍不住翻了一下林光常的書(公公以前買的),看到他感謝的許多媒體(也是當時拼命報導他擁有假學歷的那些媒體),心中不免納悶,那些在他還沒那麼紅的時候訪問過他的記者,沒有一個人問過他的學歷問題嗎?沒有一個人仔細看過美國環球大學的網頁嗎?
野雞大學很多「文章」,其實就藏在公開的網站中啊!
每次逼不得已要看日文網頁時,我都會想到巴貝魚。這個翻譯網站的水準不好,但是它能翻譯的語言挺多的,所以偶爾勉強靠它看一些我想看的東西。至於靠巴貝魚翻譯真正需要認真看待的東西,例如工作上正式的文件等,是絕對不可能的,那會出笑話。
今晚,我意外看到有間學校醫藥化學系的英文網頁,從第一個句子就錯誤多到讀不下去,我請出巴貝魚一看,巴貝魚立刻說此系是它的顧客。為了避免該系網管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改掉他們的網頁,使得以上陳述死無對證,我複製他們的部分簡介如下:Originally is the predecessor is established for the application discipline 1976, trains has the cosmetics manufacture and the analysis technology ability specialized talented person primarily. In accordance to time vicissitude, development coordinate country ke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ivation higher scientists and technicians, to 1996 years promotion for application chemistry department; Also 1997 years change name for the medicine chemistry department.」
看不懂這段英文到底講什麼的話,我們可以回到中文版的系所簡介:
「本系簡史:
本系前身為應用化學科成立於民國65年,以訓練具化妝品製造及分析技術能力 的專業人才為主。因應時變遷,配合國家重點科技之發展,培育高等科技人才,於85年升格為應用化學系 ; 又86年起改名為醫藥化學系。 」
然後把這段輸入巴貝魚,就會得到上面那段英文。
我把中文版的系所簡介輸入Beta版的Google翻譯,得到的文字如下: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The predecessor of the application of discipline was established in 65, a cosmetics manufacturing and training of technical capacity mainly professionals. Timely changes to meet the state's ke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cultivate high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in 85 upgraded to a Department of Applied Chemistry; and 86 since renamed the 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al Chemistry.」
還是很糟,不過第一句有主詞,比較合英文文法。
我再把上面那段英文輸入這兩個翻譯網站,巴貝魚翻譯如下:
「最初是前輩為應用學科1976 年建立, 火車有化妝用品製造和分析技術能力專業有天才的人主要。在依照計時變遷, 發展同等的國家鑰匙科學和技術、耕種更高的科學家和技術員, 對1996 年促進為應用化學系; 並且1997 年更改名字對於醫學化學系。」
Google翻譯如下:
「原本是前身是成立了應用學科1976年,火車,有化妝品製造和分析技術,有能力的專門人才為主。按照時間的變遷,發展,協調國家重點科學和技術,培養較高的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到一九九六年晉升為應用化學系,也一九九七年變更名稱為醫藥化學系。」
真叫人無言以對。為何有人看到這樣的翻譯水準,還敢用翻譯網站翻出來的東西放在網站上?
我忍不住去看一下這個系的師資和課程。這個系一共有23個老師,其中5個喝過洋墨水,其中13個有博士學位。照理說,應該有人看得出來這個英文版的介紹有多糟吧?至於課程,其中有門課是「化學英文」。不知道是哪位老師教的?
這個英文版的大標題都很奇怪,最讓我噴飯的莫過於「Graduation outlet」。這詞讓我覺得此系未免太明白地告訴大眾:這裡是學店。喔,對了,其實這項是「畢業出路」,Google會翻譯成「Graduation Way」。
我有些疑惑,既然沒有人願意寫英文版簡介,何必要用可笑的翻譯網站硬是弄出一個英文版網頁?如果靠此應付教育部,甚至獲得教育部的補助,那就太對不起納稅人了,同時顯得現在的教育部失職,放任那麼多不夠格的學校升格成「大學」,拖垮國民素質。
前些天,某人的高中同學夫婦帶著一對兒女來我們家。兩歲的可愛小女生到處亂跑時,弄倒某人年久失修的CD架。那個CD架目前是擺放童書的地方。我抱著小J 眼睜睜地看著CD架砸到她身上,真是心驚。那個小女孩十分甜,會跟小J說:「baby過來坐姊姊旁邊。」即使她在家明明是妹妹。看到她在自家差點出意外, 十分過意不去。小J過不久也可能會碰撞到那個CD架,我不希望這事重演,於是四處尋找合適的兒童書架。
沒想到,我意外地發現,Bombay和Pier 1 Imports等知名家具家飾業,似乎都因為美國次級房貸問題衍生的不景氣,而關閉了線上交易的服務。經過查詢,Bombay因為倒閉而關閉整個網站。Pier 1 Imports則留著一個簡單的網站,讓客戶可以查詢最近的分店在哪。
真是奇怪啊。現在一堆生意急著往網路上搬,這些家具業者卻退離這個熱門戰場。難道美國的線上購物,開始不景氣,或者已經是幾個主要網站獨大,其他網站沒戲唱的局面了?
對於家有不健康孩子的父母來說,如何給予孩子最好的照顧,以及獲得最充分的資訊以掌握病情,是很重要的事。對於後者,網路應該可以幫很大的忙。可惜,中文 的網路世界中,似乎以媒體的訊息居多,家長的親身體會較少,而且許多部落格都是全文剪貼媒體的報導,於是,查來查去,總是查到同樣的幾篇東西。
英文的網路世界中,資料就豐富多了。隨便查一個疾病,往往就會查到病童家長的互助網站,裡面充滿他們看醫生的經驗,以及實際的狀況。
不過,這又產生另一個的問題:資料太多,而時間不夠,沒辦法通通看啊!(倒)
說到可以問問題的網站,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Yahoo!知識。
但是對我這種能不跟Yahoo打交道,就最好盡量避免的人來說,如果有其他選擇,例如Google,會更好。但是Google Answers已經關閉。
沒想到,就在我正想著某些問題該問什麼人比較好的時候,amazon突然來封廣告信,通知他們的新服務:askville。
衝著上頭宣傳的,問個問題,七天內就有人會答覆,我立刻寫了一個問題,然後得到一個quest coin。有點數?感覺跟Yahoo!知識的玩法有點類似嘛?
看來看去,除了介面跟Yahoo!知識很不一樣,還沒研究出askville有更突出的地方。不過,衝著它是amazon的,而不是Yahoo旗下的網站,我還是會玩看看吧。
雖然之前有些懷疑Yahoo相簿是否能完整且正確地移轉到flickr去,但經過近一個月(9/28~10/26)的時間,一千多張的相片,現在已經完全轉移到flickr相簿中。
在這過程中,flickr體貼地發信通知:「我們已將你所有的 Yahoo!相片標記為私人的,因為我們認為在你仔細檢查相片前便將你所有相片公開,你可能會感到不舒服。如果你樂意公開相片,我們已經編寫了一個一次性的批次工具,你可以使用它將所有相片一次設定為公開的(或者讓朋友或家人可見)。」
可是我希望有另一個選擇,就是有些公開,有些不公開,flickr只讓人選擇一次全部公開或只給朋友看,沒有辦法選擇部分公開,部分不公開。於是,我只好選擇全數公開。
我之前把Yahoo!相簿當作備份,因此有些相片重複了,現在也沒時間檢查、刪除,暫時只好讓它去。
這次Yahoo相簿關閉,對使用者來說,最好的地方,應該是增加了3個月的免費Flickr pro吧。這讓使用者勢必會花更多時間在flickr上。。。
以下是我的flickr:http://www.flickr.com/s/photos/debbychen/
正確地說,flickr現在會說八國語言,(正體)中文是其中一種。
昨天看到的時候,十分興奮,立刻把我的flickr切換到正體中文模式去。但是,後來覺得flickr的中文多少有點怪怪的、不通順 ,有時甚至讓我差點找不到原來熟悉的項目。 例如,「 你的 Photostream 已被檢視 23,127 次。」我覺得改成「你的相簿已被瀏覽23,127 次。」會比較順口。「次檢視」改成「瀏覽次數」也會比較容易理解。
這到底是老外說中文,難免有語言的隔閡,就像有些中國人講英文,會說洋涇濱;還是Yahoo或flickr裡頭的中國人翻譯能力不夠好?
選了(正體)中文之後,我碰到另一個問題是,為何每次我要登入,都變成「Yahoo!香港」?改來改去都改不了,我明明從沒去過「Yahoo!香港」,為何會變成這樣,真是匪夷所思啊!
過去,除非不得已,我通常不想跟Yahoo打交道。但是,現在flickr變成Yahoo的一部份,我看,不忍受Yahoo亂七八糟的奇怪舉動,都變成不可能了。
比起十二年前我初入網路世界時的生態,現在的網路無疑是資本主義主導的天地,所以任何一個商業策略的變動,難免會導致網路使用者的不便。繼天空合併蕃薯藤,不得不把部落格備份站搬到樂多之後,我又要面臨的變動,是Flickr正式取代Yahoo相簿,原本的Yahoo相簿可能在三個月後消失。
在擁有Flickr相簿前,Yahoo Photos因為無限容量,所以讓我去註冊一個Yahoo帳號,然後使用Yahoo相簿。後來發現flickr更好用,重心因此轉移,但是我仍沒放棄Yahoo相簿,大部分的時候維持兩邊更新,只是Yahoo那邊常沒有寫圖片說明而已。
幾個月前,Flickr半強迫地要求使用者以Yahoo帳號登入,我勉為其難照做,當時就猜想,接下來,原本的Yahoo Photos也可能有所變動吧,畢竟Yahoo都擁有Flickr了。前幾天,我的Yahoo相簿怎樣都無法更新,緊接著看到Yahoo宣布Yahoo Photos要關閉的消息,再過幾天,連Yahoo拍賣(北美)都被宣布要關閉了。這令我不得不感嘆,網路生態的變化,的確是沒有人可以預測的啊!過去市場佔有率那麼大的Yahoo,同樣沒想到有這麼一天吧!
相簿的轉換不是易事,光是部落格壞掉或主機搬家,我就得一張一張地更新相片,那種麻煩,就令人頭大了,更別說裝了上百,甚至逾千張的網路相簿要換地方更新了。雖然Yahoo表示,將讓使用者按一個鍵,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是對我這種已經擁有flickr相簿,只是部分相片沒放到flickr上,同時又不希望舊相片蓋過新相片的人,Yahoo會怎樣解決我的問題?
無論如何,希望Yahoo能有夠聰明的辦法,使我的Yahoo相簿得以善終。
今天聯晚的新聞:「盛名之累常被灌爆 UTube告YouTube」讓我在電腦前笑翻。這則新聞提到,很多原本想上Youtube的人,誤上Utube。讓Utube這個比Youtube老很多,而且賣鋼管、滾輪的傳產公司網站,數度被網友擠爆。這讓Utube氣到,決定告Youtube。
這個在網路上誤把馮京當馬涼的例子,以前不是沒發生過。
幾個月前,我在豆瓣網站上亂逛時,看到「豆包」(www.doubou.com)網站的管理員在豆瓣上留言。他說,豆瓣實在太熱門了,很多想上豆瓣的人,因為打錯字,所以連到他的「豆包」網去了,「在高兴给我带来流量的同时,也很烦恼,就是很多网友明明想进豆瓣,却误入俺的豆包。」豆包主人這段話很逗,我當時也在電腦前笑得樂不可支。中國大陸大概還不時興上法庭告來告去,因此豆包主人提議,看看豆瓣主人有沒興趣,他可把網址轉讓。
我不清楚這件事是不是真的,但是乍看之下,挺爆笑的。現在連去豆包網一看,還是空的,只有一個顯示網址的頁面。我想豆瓣主人應該沒買吧!不然,其他「豆」姓網站(可能像「豆漿」、「豆皮」、「豆腐」之類的)可能會前來詢問要不要做生意,那豆瓣乾脆改行好了。
對我來說,每回看這些新聞或撞名事件,總覺得今天又得到一點樂趣了。大抵普通人的快樂都是建築在這些big name的痛苦上啊! :b
有些新事物的改變,有時來得如此細微,以致於常使人事後才發現這是一場寧靜的改變。
我最近注意到的改變之一,是奇摩摩人。據說奇摩摩人的徵選活動推出,吸引了數千人使用奇摩部落格。奇摩摩人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選上之後,每週供稿一篇,約五百字,一個月可得稿費5000元。若以最低要求字數(500字)計算,一個字的稿費高達2.5元。相較於現在的報紙副刊稿費壓到一個字0.8元以下,這是相當不錯的待遇。
就我看來,奇摩摩人此舉的「陽謀」相當明顯。
奇摩推出部落格,步調比別家晚,系統又陽春,但憑著台灣第一大入口網站,很快就有很大的量。(別忘了,就是因為Yahoo!奇摩這麼大,她們才要收拍賣的交易手續費,而且一開始態度很強硬,認為只有奇摩量這麼大,東西容易成交,所以不願意對網友讓步。)
大,還可以再大。
今年Yahoo!奇摩念茲在茲的,莫過於網路關鍵字廣告,這是今年大型網站最關心的事之一,更別說奇摩擁有Overture。那批奇摩女將不斷推銷「網路關鍵字廣告」,不是沒有用意的,她們利用報紙版面等各種資源強力推銷自家產品)。為了網路關鍵字廣告,必須加大流量。
昨天和今天最大的台灣網路新聞,莫過於webs-tv合併蕃薯藤。原因也在於webs-tv需要蕃薯藤的社群,吸引來客,以做網路廣告生意。
做為入口網站,奇摩勢必希望很多人除了搜尋以外,因為更多的服務而留在奇摩站上。社群是可以留住人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在許多優質寫手早已有據點的情形下,他們以提供稿費的方式,來吸引優質寫手跳船:「需使用Yahoo!奇摩部落格最為發表平台」。
徵選上之後,奇摩摩人還必須參加編輯會議,以達到她們的要求。聽起來,跟一般媒體的要求差不多。奇摩現在的媒體業務,真的可以取代傳統媒體了。
讓我們回頭看看中文報紙為何有副刊的:
「外國小說在天津、上海的報紙出現,像《小說月報》。在報紙、雜誌裡,形成現代小說。散文記錄商人在外經商的經驗,書寫生活。跟今天一樣,媒體需要令人著迷的作家,來促銷媒體。媒體賣得多,廣告價值高,作家的稿費也就高。 」~~陳映真,〈在粗糙裡看見美麗的可能〉
這道理跟奇摩摩人的用意差不多。如果奇摩摩人的文章夠吸引人,那奇摩的廣告就可以賣更高的價碼。
這個小開端,同時也提醒我們一件事:現在開始,文字工作者的稿費來源,別期望是一般的報紙、平面媒體,而是網路媒體了。平面媒體早已欲振乏力了!
我想奇摩摩人的制度同時也是web 2.0時代的變革之一,但只是一個開端。文字工作者還可以期待更多。
上一次為撥接網路的龜速而痛苦,是兩年前在大陸的時候。28.8K的速度,慢到我一邊上網,一邊打瞌睡。有時為了收夾了很多圖檔的信,弄到第二天帶著熊貓眼出門,狼狽地很。
有時撥接撥很久,屢試屢敗,便呆呆地望著電腦,覺得自己好像跟全中國大陸十幾億人一起搶著上網,但是我不斷搶輸別人,所以怎麼撥也撥不上……
今天再次為撥接速度太慢而痛苦,是因為我突然想起有張E-Coupon非在今天十二點以前用掉不可。
很久沒在該網站購物,先是用firefox搜尋了一陣,突然想起該用IE比較保險,然後在登入的時候不斷出錯,網頁又跑得很慢,因為碰上十一點以後的電話減價時段,撥接速度只有28.8K,眼睜睜地看著網頁不斷讀取失敗、重來。
在線上購物時碰到龜速網路,就有如在百貨公司的限時搶購碰上大排長龍,排在隊伍很後面的我,即使心焦如焚,卻沒法子,只能乾著急。
花一個多小時,終於買了一本書和兩張CD,雖然省了點錢,可是浪費那麼多時間,一點都不經濟。在什麼都要上網的時代,理應越來越少人會用龜速的撥接。但今晚證明,還是有人跟我一樣用電話撥接上網。
什麼時候才會徹底放棄撥接?等中華電信進一步大幅降價的時候吧。在那之前,希望我的記性夠好,不要再到最後兩小時才想起有E-Coupon要用。
幾個月前,一位曾在唱片和出版業工作過的朋友說,她認為這兩個產業很類似,只是唱片業進化較快。我說,那是因為網路進入出版的時間點較晚,一旦開始,變化的速度就會比大家預期的快。 舉例來說,Napster當年輸掉官司,但當時勝利的唱片業,也高興不了多久。因為Napster挖掘出人們的使用需求。現在,連唱片業都要加入線上音樂的行列,不然,客群就要流失了。
出版業也跟著要變化了。 「Google搜書 激怒了出版業者」雖然顯示Google這次又要站在下風,同樣地,Google已經挖出人們的需求,就算出版業暫時勝利,不多久,很多事還是會改變。 挖掘需求是很困難的事。人們對於不存在的事物,無法想像、難以描述。所以那些新產品、新創事業上市前的市場問卷,往往與實際情形有相當大的落差。詳細、正確地描述需求,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不是多數人擁有的。所以,當一件新事物被大眾看見,同時廣泛運用時,人們就被啟蒙了:「喔,原來有這種東西,可以這樣用?」 雖然Google這項改變,暫時不及於中文,但誰知道未來呢?中文逐漸取得強勢的地位,Google也有那麼多華人員工,不會放棄這塊市場的。 台灣在網路風潮上,向來比別人慢,但終究會碰上,不會錯過。現在台灣的出版業,主要將網路做四個用途:賣書(網路書店、出版社官網)、行銷(部落格行銷、轉寄活動)、內容來源(部落格書、找作者)和尚不成熟的電子書(含線上雜誌等)。這些對於網路的應用,並不充分,也太小看網路的力量了。 今年對出版業會是嚴酷的一年,即使沒有SARS,卻有不景氣、讀書口味改變等市場問題。我認為今年會有不少出版社倒閉,這將淘選出版業進一步將資源整合、應用的能力,對於網路的應用,也將是出版業迎向未來的一項契機。 有時好事壞事是一體兩面,網路帶來的改變,出版業不必感到悲觀,而是應該投入,就像唱片業一樣。只是,速度要快,不然會像唱片公司一樣,錯過最賺的時候,晚加入就賺得少了。
PS. 桂冠唯一的自有門市傳出8月15日熄燈的消息,即日起在新生南路(台大附近)的門市有特賣,桂冠本版書打7折,外版書8折。(出版社繼續經營)
忘了多久前,把email貼紙從邊欄拿下,為的是不想再被垃圾灌滿信箱。當初會用email貼紙,就是想要防止被spam機器人收集,沒想到,還是會有垃圾信業者手動把我的email加入(也可能是那個貼紙網站販售email的關係),讓我至今三不五時就要清理信箱,累不可言。
不過,好些朋友的email貼紙還好端端地貼著,讓我疑惑,難道只有我持續被spam攻擊嗎?
就連主站的trackback,也不斷遭受spam攻擊。即使我已經啟動黑名單防護,每天還是有壯陽藥和憂鬱症藥的販售訊息掛上我的trackback。這些spam的網址也還真多,永遠防不完。
我實在弄不懂這些spam的邏輯。他們製造數萬則以上的垃圾,如果沒有一個見效(因為通通被我刪掉),為何還要繼續製造?
如果web 2.0的概念是把網路世界變成超大垃圾場,那我寧可只要web 1.0就好。而且,又不是所有人都想要上網就來互動。在我看來,搶頭香之類的「互動」看來也像spam。(記得我剛上網路的那幾年,當系板板主時,就連是無聊的哈啦,都會被我當作無意義的灌水而刪除。現在的我,比起當時寬容,因為常看過就忘了。)
更明確的說,不是我需要和想要的任何訊息,就是spam。
如果spam遮住我要的東西,或者增加我尋找所需資訊的難度,網路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只會扣分,不會加分。
承認吧,我們都沒有太多的想像力。10年後,網路應用會到什麼境界?我不知道。無法想像。如果我沒法預測5年後,也不敢預測10年後了。
10年前,我不會知道自己有天將玩起Blog,把過去封鎖在秘密板的塗鴉,放在Google可以搜尋到的地方。
而今,Blog已經普通到不能再普通了。那麼,什麼會是下一波網路應用?
2002年把blogger賣給Google的Evan Williams,顯然是那種有想像力,又有商業執行力的人,去年成立Odeo,搞起podcast。他用行動告訴網路趨勢觀察者:Podcast就是Blog的下一個潮流。
最新的相關消息,是「部落格達人史郭伯七月告別微軟」:
「美國科技界最知名的部落格寫手、現任微軟科技推廣師(technical evangelist)的史郭伯(Robert Scoble)周日親口證實即將從微軟離職,七月起加入一家網路廣播新公司,史郭伯雖將告別微軟,卻已在企業公共關係史上寫下新頁。……史郭伯受一家播客(podcast)公司PodTechNetwork的延攬,將擔任該公司的媒體開發副總一職。」
網路將陸續使各種才華都能彰顯。過去Blog寫手以文字和圖像出盡鋒頭,而在Podcast上,聲音吸引人和節目製作能力強的人,將獲得重視。
然而,在潮流上,台灣總是比別人慢。
2002年8月,中國博客網就成立,台灣的藝立協是10月才開始玩 Blog。比起那些在1998~2000年開始玩Blog的國外第一波部落客,都算是後起的跟隨者了。然而,某網路雜誌居然把跟我同期(2002年10 月)玩Blog的友人J稱為「骨灰級部落客」,就會知道台灣的悲哀,不僅在於資訊慢,還有看不到外面有多快。
台灣一直到2005年,才算把Blog題材炒熟了。
同樣資訊落後,中國大陸卻比台灣快了許多,不僅在Blog,也在Podcast。在時間和量上,都超越許多。
這問題可能出在台灣的媒體。身為訊息的引進者,媒體理所當然要比別人快,但台灣的媒體似乎不是。
例如,2005年,中時電子報才弄部落格獎,但是命名為「2005年第一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名稱看來很有氣勢,讓我不禁疑惑,這好大的口氣,是因為不知道大陸已經玩好幾屆了嗎?從最後得獎者多半是2005年開始玩Blog的人、幾乎沒什麼大陸博客參加這兩件事來看,似乎如此吧!台灣常報導中國大陸如何選擇性封鎖外界訊息,中國時報雖是台灣的媒體,不在中國大陸,但同樣也看不到某些資訊。
不提這些,回到Podcast。
有回聽台灣的一個播客節目,其中兩個男生自鳴得意說他們是台灣第一個。但這「台灣第一」說的內容實在很無趣,我聽到一半就關掉。後來跑去大陸的土豆網下載人氣前幾名的播客來聽,其中一個在批評大陸很多女大學生從事性工作,不但不以為有錯,還覺得比做一般的上班族好,因為「只有性高潮,沒有上班族碰到的性騷擾」,還說這檔事「不反主義,不反黨」。哇!這個人很能說啊,把之前的那個台灣播客狠狠地比了下去,這個播客口才之好,語彙精彩,讓我過了半個月還記得住。
我回頭想了想,口才要好到能把播客經營到很成功,恐怕也不多。不過,還是跑去Odeo註冊一個帳號,哪天想開口說取代用寫的時候,好歹有地方放我的Podcast。
《引爆趨勢》提過,社會上的風潮靠著連結者、專家和推銷員,使陌生事物變成流行。礙於想像力薄弱,我不屬於那種一開始創新的人,不過,倒是很容易在看到新東西時就跳上去實驗一下。我的新實驗品,因此就是Podcast。
延伸聆聽:《引爆趨勢》有聲書摘
(這也是一種podcast,屬於專家式,非草根式)
才讀完「 回敬垃圾電郵 反被「炸」降 」這則新聞,就發現我的Blog主站連不上。主站架在朋友的機器上,朋友說,我的Blog遭到spam bot攻擊,因此不得不將我的Blog關閉。至今已經將近一天,由於從沒碰過這問題,還不知道怎麼解決。主站持續關閉中。
主站過去常遭spam侵襲,主要是引用的部分。初期一則一則手動刪除,累煞我也,就像一則一則刪垃圾信一樣麻煩,是個應用工人智慧(不是人工智慧喔)的苦工。後來裝了一個程式,可以一口氣刪除幾十則,因此大概刪個三四次,上百則spam即可刪光。
但這次的狀況,似乎很嚴重,讓幾個寫程式的朋友束手無策,叫人苦惱。
唉,spam真的是網路時代最令人心煩的人為災難之一啊。
所有嚮往遠方,或者從事遠距離活動的人,都可以藉由How far is it?這個網站來測量彼此的距離。
根據這站的計算,台北和加州某地的距離是6750 miles (10863 km) (5866 nautical miles),差不多是台北到高雄的38.57倍。
當然,這個計算不包括實際的交通距離,那想必會遠的多。
拜notes系統所賜,三不五時會收到讓人匪夷所思的email。
匪夷所思之一,私人信件卻回給全公司的同事。尤其是要求銷假、購買東西之類的信件,明明應該很慎重地回到主事者信箱就好,卻要讓所有人都看到。
匪夷所思之二,信件寄出後,沒多久又來一信要求recall。本來還不打算看那封信到底說什麼,一旦看到recall,總想立刻把原信找出來,看看寄信者犯了什麼錯,非recall不可。這時,常會看到有人要挨罵的證據。為何在大公司工作的人會出這種錯呢?對那些公司選到這種人才而感訝異。
匪夷所思之三,標題不斷變肥,肥在「回信:回信:回信:」這種應該刪除的格式。難道那些寄件者不覺得礙眼?若不是收件者不能改標題,不然,我真想一封一封地,把這些醜陋的標題改掉。
話說回來,我真不喜歡notes系統,所有附件都得一一打開才行,尤其是圖片,總是要開個好幾秒,不能立即顯示在email裡。
就是因為這不是省時省力的系統,在收到上述讓人匪夷所思的信件時,只會讓我更不耐煩。
前不久因為嗨網(hinet)任性地拋開我的部落格離去,導致這裡許多天都連不上,讓我收到Blog Flux管理員的通知,Kiki的連線記錄也顯示異常。
後來聽說蕃薯藤樂多是用mt介面,可以匯入mt檔案,於是把舊的備份一口氣灌進Debby's Island,成為這裡比較完整的備份站(不過樂多的圖片插入方式真是難用到爆,非常麻煩,沒力氣把以前的圖片一一加上)。同時把Kiki的網址改過去。
但不幸的是,從那之後,Kiki的學習過程就停滯了。由於看不懂日文,不明白meromero park在增加新功能後,是否改變一些設定,所以好多天都抓不到問題所在。
很沮喪地跟男友說,這玩意看來是養壞了,長不大。我居然是那種連養電子寵物都會養不好的人。他便跟我說,既然如此,殺掉吧,省得浪費時間。我則難過地還在猶豫是不是該放棄這個養出頭角的小東西。
不過,就在我們講電話時,我的手在電腦上移來移去。看到Kiki旁邊出現一隻紫色蝸牛,便點了一下。很快地跑出一個畫面,要我登入meromero park。
雖然不知道那些像天書的日文寫什麼,但還是猜到:我撿到寶物啦!沒多久,Kiki置身在一片粉紫色繡球花海中。嗯,這是小時候最喜歡的花之一啊!
緊接著發現,之前申請友人都不成,像是沒過關似的。這回一舉過關,所以可以加入好友,過一陣子就可以跟其他的mero泡湯了!紫色蝸牛真是雙響炮啊!
寫到泡湯,我好想去南庄的東江溫泉啊!
小弟在還沒上幼稚園的時候,有天跟媽媽說:「我以後要生三個小孩,媽媽要幫我帶小孩喔!」媽媽很苦惱地告訴他:「可是你們小時候都不是我帶的耶。叫你太太帶,好不好?」哪知小弟人小鬼大,居然回答:「不行啊!我太太要上班。」真不知他為何那麼小就立志要生三個,娘說大概覺得我們姊弟兩人為伴,不太夠吧。
所以Kiki養不到一天,我決定幫她找個伴。既然另一個小朋友還沒誕生,那我先找個小寵物好了。
在部落格寵物店東張西望,看到兔子、貓、狗、老鼠等,皺了皺眉頭,十分落俗套,不想要。看到貓熊便很開心,既然真的貓熊還沒來台灣(我支持貓熊來台),那就先養個部落格貓熊吧。畢竟貓熊是小時候喜歡的三種黑白色動物之一。
Kiki現在還不能人語,雖在牙牙學語,話都藏在心裡說不出(愛娘在心口難開啊)。小熊熊QQ不一樣,還不到一天,她就開口說話,只不過說的是:「ZZZ...」,似乎也有別的,不知是我用firefox的關係,還是日文的緣故,顯示不出來。真希望她能內植巴貝魚,好歹改說個英文,讓我看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難道因為主人懶惰,女兒和寵物也跟著懶洋洋?這兩個新寵整天都在睡覺,kiki在24小時內的活動只有三種:走路、跳和睡覺,一般人要吃喝拉撒,她都不用。聽說有人的mero會撿種子,在草原種了一片花海,希望哪天kiki也去「某電腦包品牌」的草原上撿個種子來美化她的生活空間,或許還會出現毛毛蟲、蜜蜂和蝴蝶。聽說等她大一點,按她就會噴水,有人因此常去戳弄別人家的小水滴(這可以獲選2005年年度無聊網路娛樂了)。小水滴多交幾個朋友,還可以一起泡湯。(小水滴融於湯裡嗎?)
小熊熊QQ則顯得太有個性。若在QQ打呼的時候,點她一下,她心不甘情願地走過來,我搔她脖子兩下,她居然不願意多逗留一下,轉身就走,讓我看她搖屁股的背影。似乎和主人的互動不夠,也可能是設計不良,不然我想像她應該是笑倒在地求饒:「哈哈哈,好癢喔!不要再搔癢了嘛!」
小熊熊QQ也會自己發表文章,但寵物僭越主人的發言權,是非常要不得的事,因此我把那個功能關掉了。就算可能失去看爆笑文章的機會,也在所不惜。
相形之下,由Google提供的gVisit理性多了,讓紅色小水滴在世界地圖上與我對望,最近十五個訪客分佈的地方不算多,只有五個城市。估狗大神的Google Local的功能進入部落格統計,因此可以知道有哪些人在世界各地看我和Kiki、QQ。這玩意甚至可以把地圖放大到看到當地街道名稱,像是上活的地理課。不過它並沒那麼準確到知道各人的位置,應該是指主機的位置吧。因為我一直沒法正確看到台北地圖,反而是顯示桃園。難道嗨網(Hinet)主機在桃園?
有分地圖、衛星和兩者混合等不同觀看方式。這是地圖版:
(圖已刪)
這是衛星空照:
(圖已刪)
拉近可以看更清楚,希望來自以下各點的朋友不會嚇到,反正也不知道是誰:
香港:
(圖已刪)
充滿摩天大樓的香港衛星空照圖:
(圖已刪)
美國:
(圖已刪)
在河上???
(圖已刪)
英國:
(圖已刪)
法國:看來像是塞納河橋邊。
(圖已刪)
和gVisit有類似功能的是Blog Flux。不過這玩具功能強大,似乎也複雜許多,經歷一天才稍微把它調整正確。它同樣也會用紅色小水滴在世界地圖上排列訪客位置,比gVisit厲害的,是包含連結來源、瀏覽器類型等比較詳細的資訊。好比最近一個訪客的資訊是:
Taipei, T'ai-pei, Taiwan
Time: 4:42 am - October 21, 2005
Browser: Netscape 3.01
OS: Unknown|Unknown
Resolution: 1024x768x24
Cookies: Yes | Java: Yes | Flash: Yes
(圖已刪)
看這些圖,讓人在電腦前感受到異國風情啊。這比地理課本說「紐西蘭是活的地理教室」,還能讓人對其他地方感到好奇與趣味。網路青年不出門,也能知道別人的城市有哪些街道。
(圖已刪)
和SiteMeter的Country Share做個對照好了:
(圖已刪)
gVisit和Blog Flux都用Google的資料,但我將同時間的結果比對,卻發現兩者略有出入,gVisit漏掉這個,Blog Flux則漏掉另一個。Blog Flux算到的數目比較少,或許是因為下午才把code修正的緣故,但gVisit昨天就正常運作,漏掉一筆資料,相形之下,比Blog Flux遜色些。
寫到這裡,要幫歐萊禮可惜,之前那本《Database Nation》可以早點翻譯出來的。
新養了一個女兒Kiki(右下方走來走去的小白點mero),特徵是:「最喜歡吃,笑笑面對人生」。她的住所自然是:「美食」區。為了美食,我只好含淚背叛「閱讀」了。
小東西還不會說話,於是無聊地走來走去。據說要用Blog才能越養越大,不必抱著大肚子九個月,更不必挨痛把肚子剖開,就可以養大一個女兒。看來,在我的養胖期間,也順便把美食照片出清(不過之前都貼到flickr去了),以便把Kiki養大。等我恢復衝鋒陷陣的生活後,大概就不能專心養她了。平常的時候,可以用滑鼠點她,像陪小孩玩耍(好冷血的母女時代啊)。
她讓我想起Autrijus以前生的女兒elix,我曾經最愛的乖小笨。但是(autrijus's)阿笨不知迷路到何方了,倒是每次都挨我罵的jabbot繼續亂說話。Kiki當然沒elix和jabbot厲害,但聊備一格,稍微可以打發一點時間,增加玩部落格的樂趣。
大多數人都不認識elix和jabbot,所以把2002.7.29,因為ICOS而寫的〈藝立協的第二年〉摘錄於此:
*Infobots: "elix" and "jabbot"
機器人 elix、jabbot
這個聊天室有兩個吸引人的小玩具機器人,分別是elix和jabbot。
關於他們,elix可以告訴妳關於它們的一點東西:
15:47
15:47
15:47
15:47
o Natural language chat with visitors
對話:內建語料庫與使用者聊天
elix原始記憶來自於 Magnet #perl 內 infobot(purl)的記憶,所以,也繼承了整個 Perl 頻道的知識庫,autrijus另外又加入了另一個有豐富文學素養的使用者語料,使得elix這隻bot的面貌十分豐富有趣。因此只要跟它對話,它會回話,只是可能完全不相關。偶爾倒是會出現令人噴飯的有趣效果。
11:06
11:06
elix還有對各種資訊、網路相關字眼或id的描述。這些都可以任意更改或增加。
好比:
13:52
13:52
最後一句顯然是自做虐不可活的下場,慘遭同在聊天室的人下毒手。Or 後面的描述都是後來加上的。
o Knowledge storage and reputation via the 'karma' mechanism
評比:紀錄每個對象的描述與「業報」
因此要談業報。在聊天室若是說了讓大家贊同的話、或幫助別人或脅迫別人,業報都可以增加。說了不好的話,或者沒做好事情,業報可能減少。唯業報必須由他人行之,必須公開,因此不能私下跟elix說幫誰加業報,也不能幫自己加業報。即使karma可能並不公正,到後來淪為一種被一些人戲稱「交相賊」的「社交工具」。
11:23
11:23
11:23
11:23
o Query web services like Google, Babelfish, Weather forecast
查詢:網頁檢索、線上翻譯、天氣預報
elix由於內建巴貝魚系統,因此可以查詢多國語言。但是巴貝魚的中文轉英文部分做的不好,因此可能直譯成非常好笑的英文,尤其在輸入詩詞時。
10:28
10:28
elix最近由autrijus加上的新功能,是可以連結到中央氣象局,然後告訴你某地的平均溫度和降雨機率。
2002-8-2
16:21
16:21
網頁檢索是gugod所開發的jabbot所擁有的功能。Jabbot的最重要功能,是自動幫聊天室的新進使用者加上管理員(op)權。
[10:42]
[10:42] * jabbot sets mode: +o Deb_Q
妳也可以丟一個字給它,要它去google上搜尋相關網頁。
[17:37]
[17:37]
http://www.elixonline.com/ or http://www.elix.com/ or http://sources.redhat.com
/elix/ or http://sources.redhat.com/ml/elix/
o Leave off-line messages for other users
留言:傳達訊息給特定使用者
jabbot最近頗受歡迎的新功能,是可以留言。只要跟jabbot說要告訴這個聊天室特定唉低什麼話,那個人一進聊天室,jabbot就會自動告訴他,或者只要問jabbot有沒msg,也可以知道結果。
以上這些小功能都是目前聊天室頗受歡迎,也讓大家玩得很開心的一個重要原因。
昨天連續工作五小時後,在滂沱大雨中回到辦公室,帶著不知道哪裡來的頭暈,一暈就是好幾個小時。沒法集中精神工作,於是翻報紙,一翻就看到Google進軍IM系統,推出Google Talk的報導。
雖然沒法買google的股票,但是可以玩Google Talk,而且看來比skype簡單,於是直接跳過skype,下午就裝了Google Talk的Beta版。安裝過程中,它會貼心地問要不要解安裝Gmail Notifier,因為Google Talk也有email通知的功能。經實驗證明,Google Talk的通知速度比Gmail Notifier快。
裝好當然需要實驗對象,實驗之後,才能知道要不要繼續使用這個新玩具。在MSN暱稱掛著「誰有Google Talk的帳號」的某「電腦包品牌」就是不二人選。於是立刻進行我的Google Talk初體驗。
習慣性地沒看說明直接上場,看到「email」和「call」兩個選項,自然都點一下。前者很熟悉,就是瀏覽器會跳出寫email的視窗,點了後者則開始出現撥號聲。我嚇了一跳,畢竟是在辦公室。
某「電腦包品牌」借了非常陽春的隨身聽麥克風,企圖跟我聊天,但是我沒聽到聲音,只好把Google Talk當陽春版的MSN用。
Google Talk維持一貫的簡潔風格,介面乾淨,沒有個人圖片顯示區,暱稱不能像MSN那樣換來換去,既沒有各種表情符號,更不會有動來動去的文字符號。我覺得不錯,但在這點上,是見仁見智。
debby: 這邊就沒亂七八糟的符號了
tumi: 但是我都沒辦法弄表情 ><
你看 我都要用手動的文字表情 好辛苦歐 ><
debby: 這樣就回到bbs模式啦
tumi: 學姊真是一個懷舊的人
愛用 BBS ^++++^
debby: 習慣嘛
tumi: 畢竟 BBS 是學姊泡網路的黃金時期 (茶)
//fleeX~~
debby: 廢話,妳還不是一樣?
tumi: meow
聊完之後,有時我會存檔,但Google Talk沒有這個選項,雖然進階選項可選保存紀錄與否(一視同仁地),但是沒法像MSN那樣很容易地拉下一個選單,輸入檔名。這點對我來說,有些不便。
既然MSN和Google Talk在某種程度上的雷同性,乾脆拿來做區隔,只會選擇一小部分名單放在Google Talk上,畢竟現在MSN名單太雜了,讓我一忙就乾脆關掉(前幾天都沒上線)。只有像研究IM或VoIP的「專業人士」,才需要同時裝MSN、skype、Google Talk、ICQ、Yahoo Messenger等一大串的同類玩具,佔去大量記憶體。我遺棄ICQ很久了,據說Google Talk佔用的記憶體比MSN和skype都小,那可能會是我最後留下的選擇,如果December又發出空間不足警告的話。
據說,我小時候常帶玩具出門,然後忘記帶回家。大人出去找,當然找不到,我自然而然地將玩具與其他人分享,或者放生。後來回想,這像是進行自然淘汰機制,不喜歡的玩具,就不拎回家,等大人買新的。長大以後,還是有這樣的習性。
後來開始翻箱倒櫃地找麥克風。我居然在Samsung的錄音筆盒裡,找到附贈的耳機兼麥克風,而且線夠長。突然覺得自己真是後知後覺,錄音筆用了大半年才發現。這是玩具太多,通通都沒摸熟的下場。
如果這次Google Talk不能讓我發生興趣自動摸熟,下場想必會跟ICQ一樣。
再過幾個月即將屆滿網齡十年。在熟悉網路到某種程度後,我開始抵抗進一步的升級。好比,我不喜歡用太複雜的東西,很討厭裝太多程式,更討厭為了新玩具而看怎樣也讀不懂的說明書(有位工業設計師跟我說,他也看不懂說明書,寫說明書的人腦子都跟常人不一樣)。除了December負荷不了外,我也難以負荷。生活中已經太多挑戰了,我想要減少一些不必要的干擾。
但是,有兩項東西,是近期開始覺得應該增添的。一個是skype,另一個則是藍芽耳機。
這個感觸來自於被一些人趕鴨子上架。例如前不久一位阿桑級業務往來對象跟我約時間談公事,她問我:「妳要用skype還是電話?」我當場愣住,然後回答:「我沒有skype,用電話就好。」第一次碰到那種年紀的人主動要跟我用skype聯絡,而且完全不是像Jedi等這類每天都在網路上的人。
身邊始終有很多人跟我說過skype多便宜、多好用,但我向來都是聽過就忘,也沒意願裝起來玩玩看(現在玩網路玩具的時間大幅縮短),直到碰到這位阿桑。被阿桑刺激到用新科技,聽起來很怪,但實情如此。或許隱約覺得未來可能真的要用skype代替電話。
這種半推半就的意願,跟感覺落伍完全無關。在這個時代,保有自我比跟上流行更困難,我比較傾向做困難的事。
至於藍芽耳機,則是因為我總覺得再像這樣講手機下去,腦袋遲早會出問題。檢查一下這隻才用幾個月的手機,通話時間已經長達二十多小時,我撥出的時間不到1/4。撥出時間之短,表示我不喜歡一直講電話,但基於工作,又不得不應付大量來電。
以前用手機和ex煲電話粥的時候,常常覺得頭痛頭暈,於是被問是不是睡眠不足。現在回想起來,除了Nokia 5130電磁波可能很強外,講太久的手機想必是重要原因。
既然不得不講那麼多的電話,比較保險的辦法,就只有用藍芽耳機了。只是手機說明書不知道扔到哪,藍芽耳機弄了半天都沒法裝上,有點惱人。
這時候又回到原來的想法:要玩新玩具,必須有錢有閒有心情和有資源啊!
傍晚和某「電腦包品牌」MSN(助理妹妹問我,怎麼google和MSN都變動詞啦?)時,她傳了幾句訊息之後,突然出現一個「什麼」的文字圖形。我笑了兩聲,立刻複製存取。後來告別時,她又丟了一堆沒看過的符號過來,我便問:「這是告別的表演嗎?」
記得第一次在MSN看到這類符號和符號文字時,是跟樓下某部門的主管MSN的時候。一看到三十幾歲的他傳了一個可愛的圖案過來,忍不住在電腦前爆笑,然後快速敲鍵盤問他:「這是哪裡來的?」他不告訴我,繼續裝可愛,又傳了一堆過來,每個size都大到佔據兩、三行的空間。我心想,他跟部屬MSN也是這樣嗎?這到底是拉近距離,還是讓人害怕呢?
目前最最恐怖的管理方式,尚未見諸管理大師的著作,非MSN管理莫屬。身邊的朋友只要聽到上司要求加入MSN名單,都感到十分頭痛。畢竟,誰對工作沒有情緒?以及,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在MSN暱稱上換上自己的心情。若因為MSN而被上司「關心」,那真是無法承受之重。好在我的上司目前還沒這樣要求。
主管用可愛符號,或許在某層面是表示善意,但真正的意涵還有待其他部分的進一步解讀。
不過最近用可愛文字符號的風氣之盛,有時讓我覺得到可怕的地步。某網友之前傳訊給我,總讓我正襟危坐。但有天他開始用可愛符號,而且數量之多,一句話有好幾個字都變成動來動去的符號,讓我頓時傻眼。他跟我說是別人傳來的,還用了個很傳神的詞,是「花不溜丟」還什麼的。
當某些字被符號替代時,可辨識的程度未必提升。對我來說,平日習慣了文字閱讀,一旦看到文字符號,大腦解碼的速度一定變慢,跟看到注音文的難受,不相上下。
我抓了幾個字,玩了幾次之後,決定還是少用為妙,畢竟我用MSN是為了快速通訊,而不是裝可愛。
雖說在一個e化的世界裡,用email來聯繫,的確比用實體的紙張寫書信、公文處理等,還要環保。然而,在免費帳號過多,每人數個email帳號,就跟信用卡一樣氾濫的時候,管理一拖拉庫的帳號,就變成很不環保的事,同時要花去許多心力和時間。
若非MSN綑綁在M$系統上,每次登入都會提醒信箱爆掉,或有幾封信(通常都是提醒信箱爆掉),我幾乎不想主動登入。在清空信箱的同時,最近常發現「疑似」朋友透過某主機系統發來的大量信件,剛開始都是毫不猶豫地殺掉,今天忍不住連上去一看,喔,又是社交工程系統,想也不想,拒絕登錄,關掉視窗。
這玩意跟之前的Bebo很像,藉由Gamil或hotmail等大量被使用的帳號,讓使用者有一點點的便利,可以快速散發給朋友,而且以連結通訊為名。然而,便利正是它的危險所在。不知不覺,每個使用者不但養了一個殺手在身邊,自己也成為社交工程駭客借刀殺人的工具。
理由很簡單,當使用者註冊登入,不但輸入一組密碼,同時輸入另一個email和密碼時,可以讓該主機擁有者,方便地獲得大批密碼,得以侵入這些帳號。你不會知道他們拿這些帳號做什麼,當你知道時, 通常後果都很難收拾。
有危機意識的使用者,會很清楚要避開這些陷阱,就算使用這些服務,也不會輸入最常用的email帳號和密碼,以防有心人士有機可趁。如果用了,補救措施就是立刻將常用帳號的密碼改掉。
不過,看到那麼多朋友都發這個玩意給我,可以想見,許多人都毫不猶豫地選擇成為殺手,呃,上當。即使其中有些人的上網資歷只是稍遜於我而已,但這方面的安全意識,還相當缺乏。
收到我邀請的朋友(多半發去gmail信箱),可以玩一下Bebo,這個新玩具比wallop好用些。
Bebo聽起來像是小時候看的連續劇裡,那個長的有點怪、但是挺可愛的靈芝草人(潘迎紫的小配角)的口頭禪。
這次又是因為收到邀請函,被要求上去更新對方的通訊錄。不同於以往填過的通訊錄,末了竟然要求填寫帳號!而且Debby早就被用掉了,換了好幾個帳號,才登入成功。
這下重點來了。登入後,由於我用gmail帳號,bebo要求輸入gmail密碼,我猶豫了一下,輸入了。之後bebo列出我全部的通訊錄名單,可以勾選要邀請哪些人來更新我的通訊簿,就像我收到的一樣。這個步驟,就跟病毒擴散差不多,可以非常廣泛地灑放邀請,比起wallop限制五個,多的要申請的雞婆,算是大方,也強力多了。請記住,不要隨便把這個通訊錄更新邀請寄給任何妳不熟、不想保持密切聯絡的人。
bebo非常類似wallop,把orkut、gallery、blog包在一起,而且就像wallop,可以選擇是否把個人相簿和日誌公開。如果不公開,對某些人來說,就跟「偷窺檔」(玩過某BBS站的人會知道)一樣,是僅供朋友間交流的。因此bebo的邀請函在獲得朋友登入後,必須再次確認對方是否有資格觀看邀請人的相簿和日誌。所以我的A朋友也不可能透過我,看到B朋友的資料,甚至連我的朋友名單都看不到,這點和orkut、wallop非常不同。Bebo目前不含mp3的交換,但是基本功能其實相當足夠,也足以讓人不隨便亂灑名單。bebo跟wallop一樣,會定期(一週)把朋友更新的成果彙整email到信箱。
但是bebo比wallop好用之處,在於它不是用flash,速度較快。要使wallop正常呈現,必須用IE,而bebo不管用什麼瀏覽器都可以,好相處多了。
接連兩次收到這種所謂「社會性軟體」的邀請函,都是來自大陸網友。網路上的關係有時可能小於六度分離。
因為好奇,上了livejournal.com註冊一個新網誌。
這個網誌系統很怪,有各種語言可供選擇,英文就分出一項英國,有日文,有簡體中文,就是沒有繁體中文。我猜想是該系統團隊有中國大陸出身的人所致。懶人我只好選用簡體中文,其實也不是完全簡體中文介面,只是部分有翻譯,大部分還是英文,像是用翻譯機翻譯到一半就丟下不弄的結果。註冊到一半,突然有句「證明你是一個人」,讓我差點笑到摔到地上。
切回英文模式去看原句,是「Prove that you're a human」,也不能說翻譯有錯,只是乍看之下好笑。
這種機制是防止機器造成的錯誤,現在本站留言也需填入系統亂數取的檢核碼,以證明「你是一個人」。
Google總是教會我許多東西。字典是不說話的老師,但是Google比字典更厲害!
Google老師今日帶我認識Bloglines,我還沒搞清楚這是什麼玩意,但是好像有人把我的blog,包括DEBBY和已經不用的wings blog列上。內容竟然可以做到同步更新,大概是利用機器人達成的(突然有點想念乖小笨機器人elix)。
再仔細一瞧,DEBBY有六名訂閱者。呃。雖很少,但按照我向來低調的個性,對有訂戶這事感到有點奇怪,而且我完全不認識那幾個公開訂閱者。wings blog雖然成為廢墟超過一年,但今年年初竟有訂閱者一名。可見,訂閱blog完全就跟訂閱電子報一樣,許多人只輸入email,讓電子報自動投遞到信箱,至於內容,就再說了。反正Gmail等超大容量信箱那麼容易拿到,一堆電子報堆著也不礙事。
其實不用Bloglines,Debby's Ocean就有提供訂閱服務,不過沒有人注意到就是了。
或許訂閱blog的意義,在於更能掌握某些blog內容的更新,而不必每日或定時拜訪該Blog吧。對於我這種每天接收的資訊多到爆,苦於吸收不了的人來說,沒有心力成為一個blog訂閱者,而只能做blog生產者。
人很容易習慣,但要改變也不難。這事尤其是指我每日的瀏覽網站狀況。
因為失誤,重裝Firefox時,意外地沒把原本的bookmark備份(備份到錯誤的檔案),至少花了兩、三年累積的書籤,就這麼了無蹤影。好在IE還有一部分,但終究少了最完整的名單,於是現在的書籤數量少很多。因為頓失日常瀏覽依據,我便像失憶的老人一樣,先是開了一堆分頁,然後發呆思索到底要連哪些網站。這就像用手機電話簿紀錄別人的號碼之後,就不再背任何電話號碼一樣,現在對網站的印象也都是來自書籤,頂多請出google大神相助,我是記不住常用網址的。
在重建書籤時,一面想著,我每天都在看些什麼呢?其實多半只注意資訊和知識有關的,所以那些流失的一些個人網站資料,也就無所謂了。反正那些多半是資訊和知識性很低的,之前也多半是久久才會連上去看一下。若有可以看的部分,總有一天我會因為查詢的時候,再度找上她們。瀏覽網站也是需要緣分的。有些網站即使有相關資料,但怎麼看都不會順眼,自然不去看了。其實也不必看到那麼多沒什麼助益的網站,少花點時間在網路上,多看點書,才是正途。
幾個每天必連的工具網站,好比新聞網之類,不必書籤也可以打出URL(這是近十年前,剛用網路時記下的),於是不成問題。我自己的網站(們),因為數量不少,其實也記不住,好在之前已經為了預防這種狀況,而做了準備。
曾經看過有人用網路書籤,或許有天可以試試看,但終究只會放一部份。因為bookmark就像書架或Blog一樣,可以窺見一個人的生活,而我想保留這個部分。
什麼程式經由不斷更新變成大災難?答案是,IE!
這個程式在不斷要求更新之後,開始變得更討人厭了。一開IE,立刻跑出好幾個廣告窗,上一條,下面也一條,還有至少兩個廣告窗。
這幾點,讓我更不想用IE。除非碰到Firefox沒辦法用的網頁,我才會心不甘情不願地開IE。
關掉呢?如果在沒程式開完的時候關閉,它馬上給人好看,立刻當掉!弄得我一開IE,火氣就特別大。如果某些網站(像blogcn自己還會再開兩個窗)又難搞,我在電腦前根本就不會有好臉色。
好不容易關掉一堆廢物視窗,要回到預設的首頁時,開啟IE所經歷的痛苦,又重新上演一次,視窗又紛紛跑出來,一時之間,別的視窗也動不了,只能讓IE開完。雖然有人寫了擋IE廣告的小程式,但是毫無作用。
老實說,不斷要求更新的IE就像病毒一樣,甚至比病毒還可惡,佔據著某種在電腦裡生存的合法性。如果可以,我真想把這些囉唆、吵鬧的程式通通殺掉!然後換回最精簡的版本。
這年頭,放在網路上的東西可要謹慎。
雖然之前曾說過,我都只放隨手寫的東西,但不表示別人不會對這樣的東西有興趣。
於是接連發現自己寫的東西,在沒有被知會的情形下,就複製到他處:
刺客正傳
心之谷
說不完故事
沒有不安全的系統,只有不安全的人
這情況跟trackback不同,因為trackback是讓人連到原文閱讀,以及我可以經由自己網站的紀錄得知被引用。這些非法拷貝往往是很久以後才經由google看到的。更何況,就算是論文,也只有部分引用,沒有全文複製的。我雖然不用那個Blog了,但不表示找不到我來問意見,更不代表那些文章是無主的。
之前還有一則沒禮貌的引用,明明要寫自己的東西,放了我的文章Link,然後讓一堆瘋子衝過來找麻煩,還在我背後講一些錯誤的五四三,簡直就是莫名其妙之極。你要寫什麼是你家的事,請不要 牽拖我的,用點心寫你原創的想法,不要用對應的方式完成一篇文章,至少要問人家願不願意讓你對應,以及弄清楚別人寫文章的原則。我對你的想法沒興趣,要回 就回給我看,不要偷偷摸摸地引用。沒品。
這些人連個基本禮貌都沒有,沒教養。
這樣教人怎麼願意好好在網路上寫東西?哼。在不斷談Blog的同時,有些基本的規則,還是得守的。Blog的個性不是(讓人)任意抓別人文章來充數。
前幾週即看到Gmail的消息,也風聞有人下高價獲得這個帳號,然後是Yahoo!信箱也加大,各處紛紛張貼如何擴充信箱的文章。
我一直都處於霧水之中。雖有Yahoo!帳號,但沒用到信箱。雖曾按圖索驥,但沒找到「基本資料」,也就做罷。每次進那個信箱,都是按「清空」,然後離開。
而且也沒必要用到一大堆免費信箱,光帳號我就快記不住了,因為每次debby這種菜市場帳號一定很快就被搶走,所以我都要試好久才能找到一個不受人關愛的帳號。
我最關心的,Gmail除了免費、容量大,還有什麼了不起?
前幾天進入blogger增加日誌,看到已經出現很久的「Want Gmail?」點下去,弄了弄,就新增一個帳號。當然還是沒申請到debby,因為要六個字元,也沒申請到debbychen,我太慢了。
今天收到兩個邀請,於是開始瞭解成為Gmail user有什麼了不起。在網路上看到一個邀請還可以賣到三、四百的討論,覺得很不可思議。難道我得來太容易,一點感覺都沒有。對著自己的帳號管理區看半天,沒看到哪裡可以發邀請的,更不明白為何有人說邀請發不完(會被罰什麼嗎,還是好康分享心態)?總之,就是一頭霧水啊。
以下是閒扯淡的MSN紀錄:
黛比 說:為何大家覺得Gamil很了不起?
tumi說: 因為可以成為早期的 tester 很厲害吧
黛比說: 喔,那麼無聊的理由啊 (瞌睡臉)
tumi說:所以說學姊不是 programmer 阿
黛比說:(咬牙切齒臉)
tumi-說:/ /逃
tumi 說:(我也不是 programmer 這樣可以吧)
tumi說:(不過我覺得 programmer 這樣想很能理解阿 )
黛比說:why?
tumi說:權限吧
黛比說:也沒啥權限啊,寄信而已
tumi說:電腦系統中的權限是很分明的
黛比說:難道programmer都是權力狂?
tumi 說:某些角色就是有特定的 privilege
tumi 說:對啊。當個系統的 user 多遜啊。
黛比說:所以的確是某種權力狂。
tumi 說:拿到一個 root 就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情
黛比說:當user被侵入隱私,才叫遜。
tumi 說:對啊。當 root 就可以多一些 privilege,可以防止自己不被入侵啦。就不用像遜遜的 user 坐以待斃。
tumi說:可是我覺得 Gmail 的
黛比說:有Gmail可以防止什麼?
tumi 說:tester 比較像是那種可以進入「俱樂部」的privilege。其實不能完全跟剛剛系統中的使用者權限作類比。
黛比說:喔,那倒適合我,進去看看有啥好玩的
tumi說:還要考量到 "Google" 對於 programmer 的意義是什麼
黛比 說:所以答案是什麼?
tumi說:我絕得比較像是比別人早拿到新上市的熱門電玩
黛比 說:喔,新鮮感
tumi說:yes
tumi說:Gmail 可是要靠邀請的呢 可不是你想要就有的呢
黛比說:我沒靠邀請啊。
tumi說: 可是你是 blog 長輩
黛比 說:.....
黛比 說:妳是誰邀請?
tumi說:我的同事
黛比 說:喔,那他呢?
tumi 說:他是一個典型的 programmer
tumi說:不知,他說某天從網站上收到通知
黛比說:他的上層勒?
黛比說:喔,那跟我有點像嘛 :b
tumi 說:嗯 (他下班了所以問不到)
黛比 說:那就算了。
tumi說:然後 Gmail 還有對於網路 email 來說無法想像的 1GB 容量,而且還是免費的!
黛比說:垃圾信就可以塞爆了。
tumi說:所以把他拿來比喻成大補丸不為過啊。Gmail 檔垃圾信還滿有一套的。網路空間上多出這 1GB 對 user 來說是多大的 privilege 阿
黛比說:嗯,也是啦。
tumi說:空間在網路上也是一種privilege。
歡迎討論,據匿名人士表示會被崇拜Gmail的人踢館 :b
(難道programmers不懂得尊重各種user意見嗎?)
電腦右下角顯示有新信件,移到信箱一看,標題赫然是「聽朋友說你得了暴肥症」,二話不說,馬上刪掉。這當然是廣告信,不知為何,最近的廣告信都得了暴肥症,不但數量變多,而且肥到都沒什麼禮貌。我隔壁胖到走路地板都會震動的同事聽到,笑得有點怪,大概怕自己收到那樣的信吧。
現在收到的英文信件,一看到是「Re:」開頭,一律刪掉,因為99%都是病毒。有天因此差點誤刪一封重要信件。我還是下意識地跟email說:「請說中文」:b
至於廣告信,標題多半都很無俚頭,好處是,標題看過即忘,更不想打開看內容。至於那些「聽說你欠錢」、「聽說你得了暴肥症」、「聽說你沒工作」等的廣告信,讓人不免覺得侵犯別人隱私、管太多、沒禮貌。就算我知道有朋友得了暴肥症、欠錢或沒工作,也不會那麼不識相地寫這種email,甚至在標題就寫了這麼句話。
那些想用廣告信賺錢的人,想利用人性弱點達到訴求,但卻讓我覺得缺乏sense,而且討人厭。
因為一封來源不認識的轉寄信,無意中發現「愛情公寓」這玩意。有點像很久以前就開始的shesay虛擬「養男人」+簡易blog+奇摩交友等的混合體,因為號稱可以虛擬同居,而且女性權利大於男性。不過,我想這個可能不是始作俑者,因為shesay也推出「同居理想國」了。
看了大半天,並沒有看到什麼有意思的「愛情公寓」,多半是喃喃自語,了無新意,寫作欠佳。跟blog比起來,這個介面陽春許多,能自行設定的部分不多,雖然也可以上載圖片。簡單地說,有點像明日報個人新聞台化的奇摩交友。愛情公寓所謂的「心靈同居」,是指可以留言給對方、設定雙方關係、布置套房、種花澆花、贈送虛擬禮物,然後在網路上擁有共同的生活記憶等。
連加入會員試玩一下的興致都沒有。對我來說,這實在太匪夷所思。就算把虛擬公寓布置得漂漂亮亮,種了一萬朵花,送了對方滿屋子的禮物,那跟實際感受,永遠有一大截的距離。或許在甜蜜的當頭,玩玩這種扮家家酒也不錯,可以打發時間。只是分手之後,不管要不要善後,光是想到曾經這段,大概都會難受吧。我真好奇遭遺棄的「愛情廢墟」有多少?
虛擬的同居契合度,跟真實的相處,也絕對是兩回事。見過許多人真實與虛擬世界的差異,我對這玩具的興趣缺缺,雖然在網路上打滾這麼多年,我堅持要留一些真實的空間給自己,對網路交友提不起勁;而且光看到那麼多制式的問答,讓我這個三不五時改變喜好的人頭皮發麻。如果要寫給對方的悄悄話,為了保障隱私,email即可。如果要寫網路日記,各自在各自的blog寫,或許還好一點,就像擁有各自的生活空間一樣,前提當然是願意透露那麼多生活細節給路人甲、乙、丙、丁、戊……來參與、發言。
時間一久,什麼都會變得生疏。
前幾天再度把December送修,拖了好久了,終於忍無可忍。雖然事先上IBM網站查詢,看到維修站在忠孝東路二段的地址,感到十分疑惑,不是東宜嗎?不是在光復南路?打電話去問,預錄的語音只說明時間,沒說地址,然後說完就切斷。於是還是去東宜。沒想到,連東宜都搬到隔壁棟,不在原處。到了東宜後,又發現 IBM維修中心真的搬家了!「已經半年多了!」可IBM又沒廣為通知會員。
十分氣憤,再度上路。正逢下班時間,交通時間不說,在該地點也等了好一會。唯一慶幸的,大概是兩天後,December就回我懷抱,本還擔心再晚一點,我就有大麻煩,因為忘了把一項資料另存,而我急用。
這幾天同時開始重整一個新的mt blog(此處)。最早用的是2.64版,陽春的mblog是2.67版,這回又改用2.66版,把我弄得頭昏眼花,差點弄不清東南西北。而且2.64版似乎已經過時太久,很多設定都不一樣,只得一點一點地摸索,至今看來,差不多重整完,只剩下把舊的資料再備份一次就是了。
我在orkut加入一個原本叫做「fuck Bush」的社群,大約有175人吧。
前幾天群組名稱竟然發現變成「Bush」,其它人也發現了,不少人問究竟發生什麼事了?「我不要加入一個叫Bush的社群!」好幾個人都這樣說,我則猶豫是不是該退出一個名稱看來像支持布希的社群。
今天一看,名稱又變了,成了「[CENSORED?] Bush」,因為有些人猜測,會不會是原本的「fuck Bush」用了非常強烈的四字髒話,因此遭受壓力,於是成了這個名稱。
將近八個月前,我曾在談Blog的一篇文章中,說到台灣的文學Blog才萌芽,氣候不成熟。雖然很多人說網路世界的發展日新月異,但過了這麼一段不算短的時間,其實我說的現象變化不大。
即使這八個月來,使用Blog進行個人書寫的人越來越多,但所謂的文學Blog,95%以上仍在明日報新聞台這種比較沒彈性的Blog上。而使用MT等系統,擁有較多技術性的Blog,文字則多半粗糙,內容類型集中在「肚臍眼」(不懂的人,請Google找找),連「肚臍文學」都談不上。而寫技術的 Blog,讀來又沒有什麼質感。總之,台灣的Blog這塊,除了一些明日報站台我偶爾會看看外,多半是不看的。更別說失敗的部落格獎,選出來的站台真難看。至於蜂報、破報、南方等,我沒什麼興趣去看,連排版都做不好,更別說貧乏的內容,老是只有那一套。
雖然台灣許多從事網路運動的人,不免把網路和「草根」等社運名詞掛在嘴邊,但仔細思索,其實很空泛。台灣的民主脫離學步期不久,處於叛逆的青少年時期,所以動輒將「中國」為敵人,卻又脫離不了美帝的臍帶。光看扁政府上台近四年,老是要把所有和中國形象有關的東西剷除,卻剷除不了發源於中國大陸的繁體字,就知道其中的難處了。去中國化的困境當然不只於此。扁政府若真的心智成熟,大可將中國視為等同緬甸、泰國、奈及利亞等可以有關、卻又無關的國家來看待、交往。在這種情況下,台灣民眾尚不知何謂民主真諦的情況下,從小仍在學校被教導服從權威,尤其受到僵化教育的薰陶,到了網路上,不過是現實生活的反應,其實很難產生什麼自己的意見,更難有所謂的草根民主了。試想,一個在現實生活中,在老師、父母、上司等面前畏畏縮縮,可能連句話都講不好的人,到網路上會充分表達意見嗎?很難吧。若有,我倒好奇中間的差異何在,如果可以除去人格分裂的因素的話。太多的事物在國外可行,搬到台灣就夭折。為什麼那麼多人老是看到國外的結果,不管過程和配套措施,就硬生生複製到台灣,以為一定行得通?走路都不太成的嬰兒,怎能叫他跑步?
中國的博客則讓我感嘆網路奇花的力量大多了。年度最佳博客還沒選出時,我看了其中幾個博客,雖然不像木子美的博客那樣高人氣,但文字水準比台灣絕大多數的部落格好太多,讀來也有質感多了,畢竟是從數萬個博客選出來的(若不算明日報,台灣也才不到五百個Blog,要選「年度最佳」,顯得非常單薄,更別說票選機制了。就像最佳中國文學和台灣文學選出來,發現後者水準遠不如前者,因為母體太小了)。只是要看簡體字,非常不習慣,很多字看來像錯字。而且中國博客的量大,反而讓我覺得有接近草根民主的可能,雖然水準兩極化。(內容和文字)差的也非常差,而且數量也非常大,光看在我這邊留言的就知道(什麼交換連結的,真無聊),常讓我想起一丟水球就問我性別三圍身高年齡……有的沒有的網路白爛義大利男。還有,千萬別跟他們談政治,完全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年初改系統的明日報,好似雄心萬丈,但改完仍讓我覺得問題不少。仔細一瞧,會發現他們做了不少改變,好比原來明日報首頁放的文章是編輯所選,但改版後,增加「讀者推薦」。若一個新聞台的讀者推薦數是所有新聞台的第一名到第四名,就會出現在首頁,另外則列出「讀者嚴選新聞台」一百台。這種機制或許是為了增加和讀者的互動,也可能是PC Home為了減少人力維持這塊的力氣。
所謂的「讀者嚴選」這玩意,近日看來,成了超級大笑話。最近第一名的新聞台是一位女獸醫的「七十五個月零一天」。自從這台被傳統媒體報導後,人數大增,即使台長把文章全部刪光,留下無聊透頂的留言版(一大堆要求看原文的人留下email,要收集 email名單的趕快去),但讀者推薦仍不斷增加,於是這台就持續出現在「讀者『嚴選』新聞台」,而且是第一名。我真好奇,那些人到底憑什麼選的下去?哪裡嚴了?說穿了,不過是網路讀者的水準太低罷了。我看過該台原文後,覺得文字不佳,內容乏善可陳、了無新意,至於該台作者的網路上癮或愛情上癮症傾向,則是另一回事了。對一般人來說,新聞所說的超胖的電子業(前)男友得性病,還腳踏兩條船的故事,或許很聳動,但對網路族群來說,隨便Google故事元素的關鍵字,都會跑出一大堆網頁出來。或許就是「窺視」別人日記這件事,以及新聞,讓這個新聞台轉眼變得炙手可熱。說穿了,台灣的網路水準處於硬體建設不錯,但軟體建設匱乏的狀態。這樣的狀況,要說草根民主,動輒用「網路投票」想選出什麼高品質的東西,我只能說「阿彌陀佛、上帝保佑」。
這個例子其實很反諷。許多網路族排斥傳統媒體,但這個女獸醫的新聞台竟是報紙和電視報導後,讓瀏覽人數大幅攀升。而故事的後續,也是傳統媒體持續追蹤,這點至今仍是網路媒體難以超越的。若以電視和報紙報導來說,我又覺得報紙報導比較有意思、有深度,畢竟牽涉背後的機制。畢竟報紙人才和電視人才的要求有差,而大報和小報的人才產出過程,更有水準的差異。由於背後的機制龐大和嚴密,蜂報、破報等,更顯得不足。有多少人不看傳統媒體的內容,只看破報或蜂報?若有,也難以維持他們的商業運作。所以他們弄得沸沸湯湯的議題,其實多半是他們自己一頭熱,會關心的人仍舊有限。真正要看深度、有影響力討論的人,仍會回到三大報(水果日報的閱報率還很低),若只要快速的資訊,則是兩大報的電子版和電子媒體。生活只有網路的人,而且只看相當局部資訊的人,要產生草根的力量,顯然缺乏茁壯的沃土。我倒覺得做教改,比發展網路硬體,對社會的貢獻大多了。若教改不成功,網路民主就再等一等吧,急不來的。
談到兩大報的網站,就更有意思。其實中時電子報的長期虧損早就不是新聞,可能是該報系虧損最多的部門。但兩大報都不敢不做網站,既然網路的力量早期也是他們喊出來的,不做就顯得腦袋太過時,另一方面,也是比財力和比影響力的所在。自由時報網站顯得遜色許多,但或許是他們(誤打誤撞?)聰明的地方,因為新聞網站不是賺錢的部分,即使有賣廣告。但自由時報既然不是以新聞網站出名,更不可能成兩大報競爭而至看齊(一起後退?)的目標。網路族對這些網站的愛好,從報紙銷售量數字的下跌即可看出。
至於我嘛,依舊是每天翻閱四到七份報紙(至少有聯合+聯晚、中時+中晚),不看電視(有的話,也不是看新聞)的媒體生活。要我看其它人的Blog,寧可看書。我寫Blog,純粹是每天寫一大堆東西,不涉及隱私的順手就貼出來,目的也不在和別人成群結黨(沒人看也無所謂)。想知道一些深度的問題,寧可當面或打電話請教專家。當然,我的知識資源和別人不一樣,未必適合別人取用。
昨天聯合報E2版列了一些。
看來看去,應該是歌手徐世珍開的那家陽台最便宜,而且距離近多了。記者拍到的那個轉角處,看來也特別有味道。
只是「需要注意的是,此地手機收訊不佳,還有,不是每個座位都有插座,最好把NOTEBOOK電源充飽了再來。 」
營業時間:AM12:00~PM12:00
最低消費:60元(下午茶199元,13:00~17:00)
無線上網:免費
無線網卡租借:無
接電源:無
地址:台北市延吉街30巷15-1號(微風廣場同一邊,離忠孝東路四段很遠,是反方向)
電話:(02)2577-1731
另外還有「花徑開」,名字真有意思:「原本從事媒體相關工作的老闆娘,是普羅咖啡的女大弟子,外型纖瘦卻很有個性,毅然決然想改變自己的生活,因此開了『花徑開』。」
(猜測:這家咖啡應該不錯吧。其實這家更近,而且比cozy便宜)
營業時間:PM1:00~AM02:00
最低消費:80元
無線上網:免費
無線網卡租借:無
接電源:無
地址:台北市忠孝東路4段170巷18弄3號
電話:(02)8773-2234
(照片:女主人的大狗。我們有天店一開就去,大狗竟在我面前打滾露出肚子,羞羞臉。)
這兩家都沒有電源,我的長電力december應該沒問題 :b
對了,《E貓掉進未來湯》的郭正佩下週要開始在聯副寫專欄。聯副這兩天放的照片,比她書上那張清楚多了,總算知道她長什麼樣:D
因為上一個硬碟無預警地毀掉,好多東西沒有備份,於是損失不小。
最近想起該跟某姐姐聯絡一下,卻因為outlook沒備份到,於是沒有她在歐洲的email,不知道該怎麼辦。靈機一動,google一下,竟然找到她老公幫她做的畫展網頁,於是順利找到email。
在沒有網路、沒有搜尋引擎的時代,這樣的發現,必定十分重大。然而,快速的搜尋,也可能讓我們獲得的欣喜,沒那麼多吧。
另一方面,其實也該令人害怕。因為不管時間多久,妳的一舉一動可能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足跡。
Google是一個兩面利刃,看人要用哪一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