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25, 2013

終於感受到中文熱

幾年前在台灣的媒體上看到「中文熱」一詞時,一頭霧水,因為身在南加州的我根本感受不到。但是這兩年陸陸續續聽到的一些消息,我終於感受到中文熱了。

去年帶小J去上音樂課時,碰到一位美國媽媽。她發現我們是華人後,就問小J有沒去上中文學校,因為她兒子也去上中文學校的四歲班,還鼓勵她兒子跟小J用中文打招呼,。看著她們的白人臉孔,我很納悶地問,她們家族是否有華人?她說沒有,只是她先生做業務,常去中國出差,認識很多中國朋友,會說中文,所以也希望小孩會說中文。後來才知道四歲班是此間中文學校最大的班,不只人爆多,光候補的人就有二十多個,足以再開一個班了。

今年九月,更聽說有一大批美國小孩一起報名上中文學校的四歲班,連小J上的正體中文班也來了完全不會中文的美國小孩。看來這些人都是為了趨勢而來。以前去中文學校,放眼望去感覺都是爸媽從中國大陸來的華人第二代,現在則很多非華人臉孔的小孩,連印度人都有。

前不久去台灣鄰居家的聚會,聽明尼蘇達州來的新朋友說明尼蘇達州的公立學校有中英文雙語教學(Mandarin Immersion programs)。今天又聽說這學區排名第一的公立小學在放學後也有中文課。根據世界日報的舊聞,更南邊的爾灣也有公立中小學在放學後開有中文課。

昨天運動時經過住在附近的美國朋友家,發現她們家居然出租了,今天接小J回家時,問了她們鄰居,才知道她為了讓跟小J同齡的老大上中英文雙語的公立小學Broadway elementary school,所以搬到洛杉磯去了。因為她的台灣先生仍在這一帶的公司上班,所以她們九月時通勤,路線圖顯示兩地最快路程為一小時,但早上這一路去洛杉磯免不了會塞車,八點多敲上課鐘,她們卻得在六點出門。老大上學後,她再帶老二、老三開車回家。而且她們家老三還不到一歲。這樣實在很累,所以她們前不久就匆匆決定搬家了。知道之後忍不住佩服,她真是現代孟母啊。

查了資料才知道Broadway elementary school從2010年9月就開始採中英文雙語教學,當時是洛杉磯西區第一間採中英文教學的公立小學。北加也有幾間公私立學校採中英文雙語教學。此外,科羅拉多、亞利桑那、德拉瓦、華盛頓特區、紐澤西、奧瑞岡、猶他、喬治亞等州都零零星星有小學採中英文雙語教學,完整的名單可從此網站下載取得。雖說不多,全美總共也有一百多所。主要是最近三年新增的。

也許因為大家都感受到中文熱了,以往我們以為已經放棄讓小孩學中文的幾位中國大陸來的朋友,今年都帶著小孩上中文學校。畢竟,當那些一句中文都不會說的人,都開始考慮讓小孩學中文時,我們這些華人第一代,既然都有能力和資源,讓小孩隨意放棄中文,怎樣都說不過去啊。


由 Debby 發表於 02:43 PM | 迴響 (0)

October 09, 2013

從小學表達

今天是小P上preschool後的第一個分享日。出門前抱他坐馬桶,他突然很興奮地開始排練:"Hi, Owen(這是他的朋友), I have something to share. This is my train and block." 這不是我教的,猜想是他哥哥教的。他週一三五念的preschool是哥哥以前去的那間,所以哥哥週一放學回來看到家裡有那個牛仔布做的分享袋,就問他要帶甚麼去學校,好像還教他怎麼講,我遠遠做著我的事,沒有仔細聽他們的所有對話。不過看來小J教的還不錯?只是文法有錯。而且小P對他的分享日很期待,前兩天沒事就拖著袋子到處走來走去。後來進了教室之後,小P更是興奮地大聲說他要跟大家分享,我趕緊叫住他,跟他說時間還沒到呢,等老師說要分享時才能講。放學接他時,問老師他的情形,老師說他講得很清楚,告訴大家他有火車和方塊。小P比哥哥早開始上preschool,他也比哥哥早開始講英文,最近常常聽他冒出英文句子,看來我不用像擔心他哥哥的英文那樣擔心他的語言問題。

想當初,小J拿分享袋回來的時候,我很擔心他到學校還是甚麼都不講,每次上學的前一晚都要確認他知道而且會講他帶去東西的名稱。後來情形似乎還好,也就漸漸放心了。而且preschool階段的小孩都是帶玩具,每次的分享時間根本就是玩具大展,他發現同學帶甚麼新奇的玩具,放學後會帶著羨慕之情跟我講個不停。

去年小J上幼稚園,依舊有分享日,而且每週都有,不過開始有主題了。一開始是顏色,後來是字母,而且要有三段描述,好讓同學猜。這個算是preschool分享日的進階版。總之,每週他們每個人都有上台說話的機會。今年他上一年級,不再有分享日,不過他們開始有機會輪流當班長,除非當日表現太差被老師取消這個機會,否則每個人都會輪到。前幾天輪到小J第二次當班長。他說老師讓他選一個同學跟他一起去辦公室,他又選「京生」,因為她是他最好的朋友。結果其他同學在台下抗議,說小J每次都選她。我和某人聽了都趕緊跟小J說最好每次選不同的同學,我的理由是班長應該要公平一點,而且他有很多朋友,要讓大家都有機會跟他一起幫忙,小J卻認為老師既然說他可以選任何人,那他要選誰都無所謂。某人則跟他說領導者有做得好的,跟做得不好的,好的領導者會讓其他人心服口服,不好的領導者會讓人受不了,小J聽了似懂非懂,也不知道他甚麼時候會體會我們的理由,倒是可以確定的是,他的美國同學比我小時候的台灣同學會表達意見多了。此外,他們每年都有才藝表演(talent show),不管學的是甚麼才藝,都可以報名表演給全校的學生和家長看。

我沒受過美式教育,不能仔細地比較台美教育不同,僅就兩個小孩這幾年受教的情形,有些許觀察和體會。我回想很久,不記得小時候老師有讓我們主動表達的機會。我只記得小學的時候有說話課,應該是一週一次,但是那堂課基本上拿來作為其他用途。如果真的要上說話課,像我這種成績好的學生總是有比較多的機會被叫上台。從老師的角度考量,那些成績好的學生通常語文能力較佳,上台說話時不至於發生沉默無言、讓大家等待的情形,起碼會扯幾句。可是這樣就無法發掘不同學生的特點,也沒讓所有的學生有平等的機會練習。我不知道這是台灣的普遍狀況,還是我就讀的那間私立小學的偏差狀況。如果能選擇,我會傾向美國這種人人有機會的分享時間。

不過說話課跟上課時的問答跟真正的上台是兩回事。小學六年級那年,我有機會在朝會時面對全校講話,一上台,看到那麼多人,我傻住了,腦子一片空白,幾乎忘詞。我媽事後才跟我說,把底下的人當西瓜就好了。這話也講得太輕鬆了,西瓜才不會睜著眼睛瞪著你呢。而且這種上台恐慌症分明是遺傳,我媽年輕時居然為了尾牙要上台表演,而辭掉一個在某大公司工作的機會。

此後我認定我有上台障礙,盡量避免面對大眾的機會。不過很不幸的是,大學母系的訓練就是要我們能自如地跟陌生人表達。還好偶然間聽到系上一位老師的例子:老師大學畢業後,跟其他人一樣得到一份必須跟陌生人打交道的工作,上班的第一天,他在別人的門口徘徊,就是鼓不起勇氣去敲門,最後他毅然決然放棄這份工作,走入學術圈。我聽到這個故事時,他已經當過系主任,當時是院長。後來他又當了校長、部長。躲入學術圈之後他面對人群的機會並沒有比較少,職位越做越大,他要面對群眾的機會越多,我想他後來應該克服當初的心魔,才能接受後來的挑戰。之後我從事老師數十年前放棄的那一行,每次碰到一些特別棘手的狀況,覺得自己話都要講不出來時,就會想到老師的例子,然後鼓舞自己,說服自己克服問題。他人艱難的困境,的確對我們有益。其實久了之後就明白,這一切都是練習多寡的問題,當你練習面對那種陌生的狀況多了,就會漸漸習慣。

相比之下,某人的狀況就比我好多了,他多的是上台講話的機會。但是他也不喜歡跟陌生人打交道,死也不肯打電話叫外賣,理由是他沒辦法跟陌生人講話。想到個性會遺傳,我真為我們家兩個小傢伙感到憂心,希望他們不要得到我們兩個最怯懦那部分的交集。

值得慶幸的是,美國教育從小就鼓勵小孩表達,就算個性再害羞的孩子,都有機會在人群中得到發言的機會。美國人對小孩也滿好的,就算有小孩上台表演忘詞,也不太有人會報以噓聲或大加批評。希望小J和小P從現在開始,能慢慢學會面對群眾說話的能力和技巧,當他們熟悉面對群眾時,就算原本有心魔,應該也能逐漸克服。


由 Debby 發表於 08:09 PM | 迴響 (0)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