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種了特別多的鬱金香,同時也是最晚種下球根的一次。四月初的時候,實驗性質種在前院一個新開闢區的十二朵鬱金香全開了。因為種在一個稍高的地區,來往經過我們家的人,都會看到。於是陸續有鄰居和陌生人跟我稱讚這些花很好看,他們很喜歡鬱金香。有個陌生的老太太有天在我挖土時跟我說,她每回經過看到那些鬱金香,就忍不住想微笑,然後問我怎麼種。才十二朵而已,居然有這麼多好評,我不免感到意外。也許是因為這是USDA Zone 10,絕大部分的人沒像我那麼勤於花時間改變植物景觀,而且不知道怎樣在這種不下雪的地方,讓鬱金香開花。
其實我本來沒打算種那麼多的。感恩節後,Home Depot和Lowe's的春天球根都半價,我買了不同的球根。因為過節的緣故,冰箱太滿,一直沒有辦法把球根放到冰箱去。偏偏大氣河流不時造訪,我就只好堆在車庫裡。一月初的某天,高中生要用他的腳踏車,發現我的球根擋到他的腳踏車,居然一股腦就把它們全部丟掉!而且他沒有告訴我。隔天垃圾車就把垃圾收走了。兩三天後,我才後知後覺發現我的一些球根不見了。一開始,我以為只是一兩樣,後來發現是全部都被扔了!我問高中生,他毫不在乎地說我的東西擋到他的腳踏車,完全不覺得他的做法有問題。
然後我就哭著開車出門,去了Home Depot,也去了Lowe's。HD沒有春天的球根了,已經開始賣夏天的球根了。在Lowe's本來也沒看到,絕望地準備離開時,發現在室內植物旁邊有最後的一小批,於是買了一堆鬱金香、少量的番紅花和黃水仙。之前我買到想第一次試試的雪光花(Chionodoxa)賣光了,一種我看了就喜歡的桃色黃水仙也沒了。
那天我又氣又傷心,沒有煮晚餐。第一次被小孩弄到那麼傷心又生氣,然後我把球根一包一包做註記,放進冰箱裡。算算數量,有一百多顆鬱金香球根。
之後南加州到三月都處在濕冷的天氣。三月初一個不下雨的週末,我下了最後通牒,某人於是把我的花盆都打好洞。我接著把Tulip Fragrant Collection埋在綠色圓花盆中間,四周是Van Eijk Tulip。另一個綠色長型花盆中間種了六個黃水仙,四周繼續種Van Eijk Tulip。最外圍是番紅花。因為花盆不夠,所以在前院種了十二個鬱金香和六個風信子。之後天氣又受暴風雨影響有點小雨,種球根和播種正合適。
三月底的時候,冒出來的鬱金香都長葉子或有小小的花苞,不過離開花還很遠。我從臉書回顧我前一年的動態,發現我今年的種花時程比前一年晚許多。2022年的時候,我把鬱金香球根從十二月冰到二月中,二月下旬才種。因為二月焚風就來了,讓我很擔心開不了花。照理說鬱金香要在最冷的時候種,天氣一熱就糟了。不過它們還是在三月下旬開花,讓我鬆了一口氣,沒有浪費球根。鬱金香開花時,在南加會碰到的最糟狀況,如果不是突然很熱,就是下大雨,兩種都會縮短賞花的時程。如果是盆栽,下雨時如果能移到屋簷下,那還有救。如果是天氣突然變熱,那就什麼都做不了。
偏偏今年四月花開時,就碰到突然變熱的天氣。氣溫超過七十五度,花凋謝得很快。春天的南加州居然比南方的紐奧良還要熱。所以我們從紐奧良回來時,就看到前院的十二朵鬱金香只剩光禿禿的桿子,花瓣都掉光了。好在後院種在盆裡的鬱金香只有半日照,花開得慢一些,還有好些剛開或還沒開。
相較去年幾乎都是重瓣的鬱金香,今年種的種類比較多。有種百合花型的鬱金香(Lily Flowering Tulip Mix)很可愛,可惜只開了兩朵,而且是橘色的。我最期待的紫花白邊的Claudia Lily Flowering Tulip一朵都沒開,讓人好生失望。有種很特別的橘花混了黃色紋路的,完全沒出現在當初附的植物圖卡上,非常疑惑那是甚麼品種。有些號稱有香味,我努力聞半天卻聞不出來。粉紅色重瓣的Angelique很美,以後可以繼續買。
不知道哪本書上說溫暖地區可以種的品種有Orange Grove, Carmel, Purple Star, California Giant, Lucky Strike, Sunrise, Marina, Lemn Grove。可是我都沒在店裡看過。
在花開完葉子也差不多凋謝時,我把它們一支一支地從土裡拉出來,然後點一點。總數158的球根,只有八十幾朵花,有一半的球根都沒開。半價的球根,品質還是差了點。下次在店裡開暖氣前買球根,看看成效會不會好一點。
前不久看到一個新聞,一對目前結婚十七年、有3個小孩的夫妻,在結婚十年時做了基因檢測後,才知道他們是表兄妹。我後來再查一下,發現這種狀況並不罕見。
我們家的基因檢測結果,一開始看起來沒什麼問題,小孩的爸爸媽媽是我們沒錯,沒有從醫院抱錯任何一個小孩,小孩共享50%的基因也沒錯,直到我發現某人出現在我的表親列。
我們四個人有不同數目的表親,以我的最多有1501人,以關係近遠排序。我看了前幾頁之後,突然有點不耐煩,想看一下最後一頁的表親是多遠的關係,點下去之後,赫然發現最後一個是某人!上頭顯示他是我的遠親,共享0.08%的基因。在他前面的一個表親是住在美國的菲律賓人,共享0.13%的基因,是我的fifth cousin,照中文說,就是十二等親。所以某人比十二等親還要遠。
公婆知道後,非常意外,因為不覺得我們兩家會有關係。我爸那邊的祖先是清朝乾隆中葉176X年來的,而公婆都是1949年來台灣的。公公問我,我們家族在遷到廣東前住哪?我也想知道,但我家族譜只有在粵東的來台前地址。好吧,那大概兩百年前是一家,也許兩家有人通婚了。畢竟閩粵贛交界處是客家原鄉,或許我們祖先從北往南移居的過程中有經過公婆某一家的家鄉?
高中生聽說我們是表親,感覺非常不適。我跟他說,照中華民國民法,六等親內不得結婚。我們已經超過兩倍,非常遠了,遠到上面好幾代的祖先都互不認識,沒有法律問題。至於美國,很多州規定first cousin不得結婚,如果結婚,婚姻無效。但加州是允許first cousin結婚的。Distant cousin沒有任何問題。
照我們兩家過去看似沒有交集的歷史,居然最後有血緣交集,那夫妻兩家都是久居台灣的人,是表親的機率應該大很多。在我研究我的血液疾病時,看到苗栗為恭紀念醫院的陳振文醫生說:「這可能是客家人的民族性較團結,也很少和外族通婚,因此有海洋性貧血的基因較容易保留下來代代相傳,而苗栗縣多為客家族群,相較下盛行率也較高。」就我所知,我的最近兩代都是客家人沒錯。雖然我的兩邊家族有若干人的確世代住在苗栗,但美國醫生說我的貧血不是海洋性貧血,我很好奇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以前聽說有婚前篩檢,但沒當一回事。現在覺得婚前的基因檢測其實滿重要的。因為我們都不知道自己跟配偶是否有有問題的隱性基因,一旦它們結合變成顯性基因,問題就嚴重了,例子之一是歐洲皇室以前的血友病。一位前輩有個唐氏症女兒,他們夫妻擔心身後女兒乏人照顧,曾動念再生一個小孩來照顧女兒。不幸的是,篩檢發現他們的下一個小孩有唐氏症的機率極高。他們只能放棄再生一個的念頭。
我跟退休的海洋生物學家在我得知基因檢測結果後,討論過很多相關的東西。她說,這一帶在1980年代有對夫妻有十個小孩,老大16歲時得了癌症而過世,老二也是,老三沒事,但是老四在差不多年紀也得癌症過世。當時洛杉磯加大正發展基因研究,就把這家當作長期追蹤研究的案例。所以那家的父母要求剩下的孩子結婚前一定要先做基因檢測,以確定悲劇不會重演。
電視連續劇上提到基因檢測,以往都是因為懷疑配偶的忠貞和小孩的血統。其實我們應該更看重基因和疾病的關係,如果早點知道自己的基因有甚麼缺陷,才能早點有因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