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萬聖節這個小孩喜歡的節日了. 不過我可是為此煩惱了好一陣, 因為小P和我上的親子班老師說, 明天的萬聖節potluck, 大人也要打扮. 有女兒的媽媽應該喜歡這個和女兒一起打扮的活動, 因為市面上多的是漂亮的母女裝, 可是我們家兩個小孩都是男生, 而且他們要打扮成火車和列車長, 我要打扮成什麼, 才能符合他們的火車主題? 我可不要當另一個火車啊(這應該是爸爸要裝的吧). 此刻真恨不得他們是女生!
我在臉書上問朋友有什麼提議, 大學同學C說:"當乘客就好啦,都不用打扮了." 我也想過這個, 不過我想老師不會那麼輕易放過我. 小學同學B說: "打扮著妖嬌的車掌小姐". 但是美國似乎沒有車掌小姐, 而且我很討厭那種要討好男性的角色. 大學同學J說: "胖總管", 小學同學P則說:"湯瑪士火車頭". 唉, 這個火車主題果然欠缺有兩性平等意識的女性角色.
好在後來我問老師, 媽媽是否要跟小孩的服裝同主題? 老師說不用, 她甚至說沒有服裝就穿睡衣去(這可不是我敢做的事啊). 我聽了鬆口氣. 上週六我們社區有萬聖節戶外活動, 讓小孩穿著他們的萬聖節服裝去玩跳跳屋, 然後吃冰, 吃糖. 我於是發現我們社區有個四個小孩的家庭(基督教徒無誤), 四個小孩分別是6, 4, 3和1歲. 除了最小的沒打扮, 其他三個分別打扮成蜘蛛人, 小公主和湯瑪士火車頭. 他們的媽媽則穿著一襲有希臘女神感覺的飄逸服裝, 頭上戴著桂冠. 更令我驚訝的是, 那個媽媽自己做她的服裝. 她真令我五體投地. 總之, 不是所有人家的親子裝扮是同個主題的.
小J今年的服裝是他表哥表姊去年用的湯瑪士火車頭, 他們還有一套詹姆士火車頭, 我本來想讓超級愛火車的小P穿, 可是那兩套都是四到六歲的尺寸, 對小P來說太長了, 只好懹小P穿哥哥兩歲時的火車列車長裝, 這樣可以跟哥哥的主題搭配. 其實應該打扮成恐怖角色才符合萬聖節的意涵, 不過很多人都打扮成平日幻想的角色, 所以我們也沒特意讓他們扮成吸血鬼之類的.
萬聖節的活動是在秋天的晚上, 所以我找自己的服裝時, 專看那種有長袖的. 最後決定買"Where's waldo"裡的女生Wenda的服裝. 本來很擔心amazon送太慢, 趕不上萬聖節. 不過今天傍晚總算收到. 可是打開之後哭笑不得, 因為我訂到男生版的服裝, 就算是小尺寸, 對我還是太大. 回去看網頁, 原來是amazon之前誤植圖片, 把女生版圖片放到男生版的網頁上.
如果明天要上課的話, 今晚我就要煩惱到頭髮掉光了. 可是小P前兩天開始流鼻涕, 今天我也開始喉嚨痛, 這表示我們沒法去上課了. 雖然明天的課肯定會很好玩, 不能參加有點遺憾, 但是這讓我不用趕場. 因為明天小J學校八點二十分有遊行, 要是我在場看, 一定趕不上九點的親子課. 某人說他明天八點就要開會, 只有我一個人搞定兩個小孩. 既然無法上九點的課, 那明早我就不必趕來趕去.
現在要煩惱明天傍晚的行程. 前兩三年我們都去mall裡要糖, 可是路上一定會塞車, 往年因此耽誤他們睡覺時間. 這次我不希望小J玩到太晚才回來, 弄到週四上課遲到. 不過去mall裡的話, 就不用準備糖果發給上門的小孩了. 今年我還沒買糖, 週日在Costco看到超大包的糖, 一點都不想買, 因為一定用不完, 明天再去超市買好了. 在社區附近要糖的壞處是, 在外頭吹風好冷, 而且我們都生病了. 某人堅持他不要帶小孩去要糖, 那又是我要出門. 希望明晚我們不會玩到感冒更嚴重啊.
小J兩歲多的時候, 就有朋友問他要不要去中文學校. 我壓根沒想過這事, 倒是問幾歲可以開始上? 朋友說是三歲. 不過某人對中文學校很反感, 他說美國出生的ABC最討厭的事就是週末上中文學校. 既然他這樣說, 小J也還小, 我們在家都說國語, 就暫時不考慮. 倒是一個嫁給台灣人的猶太朋友早早就帶小孩去上中文學校了. 我問她三四歲的小孩在中文學校學什麼? 她說"就是一些童歌童謠等, 都是在家可以教的, 如果妳們不在乎社群的話, 不去也無妨."
中文社群? 這實在提不起我的興趣. 因為這裡的華人移民以中國大陸來的居多, 每次跟他們接觸都覺得我們過去的教育和生活環境相去甚遠, 價值觀和一些基本看法有滿大差異, 做不做得成朋友, 還是要看緣分. 而且看多了世界日報上報導的中國大陸移民的怪現狀, 很怕碰到那種一認識就一直帶孫子上門來的老人家. 所以我們從沒考慮過要上中文學校. 公婆之前要我教小J注音符號, 可我覺得他還很努力要趕上同儕的英文程度, 暫時不要增加他的學習壓力較好. 我小時候是七歲才開始學注音苻號, 斜對面的印度男生聽說是六歲才從外公那學印度字的, 小J現在才五歲, 還不用急. 我當然是有點鴕鳥心態, 把壓力往後移, 因為心裡對這件事還沒有完整想法. 心裡有個隱憂是: 學好一種語言得精通聽說讀寫才行, 如果未來小J和他弟弟只有聽和說兩項能力, 其實並不夠.
直到前陣子, 某人在朋友家看了他們八歲兒子的中文學校作業, 事情才發生變化.
某人看了八歲男生用中文和注音符號寫的簡短作文後, 跟我說寫得不錯耶, 如果在美國可以學到這種程度, 那他願意讓小孩去學中文. 據朋友說, 中文學校的作業很多, 有時甚至比學校的還多. 他們說, 小孩上中文學校的好處是, 可以有一起長大的華人朋友, 而且爸媽可以因此多一些資訊管道. 某人想一想, 覺得很有道理, 因此決定等小J上完這一期的滑板課後, 就帶他去上中文學校了.
上週我們先讓小J試上一堂. 這裡的中文學校因為兩岸來的人都有, 所以分繁體中文和簡體中文兩班. 被問到要上哪個班時, 我們都說要學正體中文. 中文學校的人聽我們這樣強調之後, 就改說"注音符號". 雖然朋友說也有爸媽都不是華人的小孩來學中文, 可是我那天沒看到, 放眼過去, 感覺中國大陸來的人比台灣來的人多很多.
這裡的教法比我預期地活潑多了. 那天他們用小木片學聲母和韻母, 用寫了不同注音符號的小木片做各種組合來練習. 講到某個相關詞彙時, 老師讓他們畫畫. 小J於是在下課後很開心地說他喜歡這堂課, 下次還要來! 我聽了真是鬆了一口氣, 因為他出門前鬧好久, 說上課時間太長, 他不想去. 有個好的開始, 後面就會容易些.
某人陪小J在教室上課時, 我帶著小P處理報名的事, 然後在教室外等. 他們對面的那間教室顯然教的也是正體中文, 而且是大一點小孩的班, 因為我看到老師用投影片講解唐詩. 看來這些ABC的中文課還滿有程度的. 如果他們兩個以後都能一直上中文學校, 不斷增進中文能力, 那我們那些中文書就可以多兩個讀者, 公公數萬字的自傳也可以讓他們自己去讀了.
九月初紐約時報有篇報導, 喬治亞州比伯郡從今年開始, Pre-K到小學三年級的小孩必須同時學英文和中文. 三年內, 這個中文學程會推到初中和高中去. 因為他們認定, 2050年時, 中國大陸和印度的GDP將會佔世界的一半. 這個相對貧窮地區的孩子, 那時會處在事業應該到達高峰的階段, 他們必須有能力去理解亞洲, 否則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前途.
這個關於2050年GDP預測的正確與否要等很久才能證明. 不管怎麼樣, 小J和小P應該擁有相當程度的中文能力, 這樣他們就可以擁有了解兩個大陸的鑰匙. 所以我們現在要開始好好學中文了.
相關報導:
美貧縣教改 幼稚園起學中文
這週算是小J的期中考核週. 九月中家長會的時候, 老師就告知她十月中將會逐一和家長會談. 全校每班皆如此, 所以這週全校都提早放學, 幼稚園十二點二十分放學, 一到五年級則是十二點三十分放學(這學區的所有學校皆如此, 但放學時間不盡相同). 老師對學生的評估報告在上週經由學生交給家長.
之前聽說某人一位中國大陸同事的大兒子進幼稚園不久, 就被老師說坐不住, 表現不佳, 只好回頭念preschool, 第二年再念幼稚園, 他似乎就是在這段期間被退學的. 小J不是那種坐不住的小孩, 可是他的英文能力和不跟其他小孩講話的個性, 讓我有點擔憂. 尤其想到今年一月的時候, 他最早念的那間preschool的新老師說他在學業上的表現比其他同學差, 至今讓我仍有些耿耿於懷.
其實我們曾經考慮讓他晚點入學, 據說美國男生越來越多這樣做的, 因為男生進小學前比女生晚熟. 去年十二月時, 我跟活動中心附屬preschool的老師討論過讓小J延後一年念幼稚園的事, 老師那時說他可以去念Junior kindergarten,是公立的,念完之後,老師會評估,學生應該直接念小學一年級還是繼續念幼稚園。我後來查到Junior kindergarten 是讓八月到十二月出生的小孩就讀, 而且新學年開始, 有些學區還有Transitional Kindergarten, 是給九到十二月出生的人, 小J都不合規定. 今年四五月再跟老師談, 老師並不覺得他比其他同學落後, 認為他可以念幼稚園, 真的不行就再念一年. 某人想到每年繳幾千塊的房屋稅都到學區去了, 小孩不上公校, 似乎就白繳了這筆錢, 而且再念preschool, 一年又要多好幾千美元的開銷. 所以就讓他今年入學了.
上週五收到報告(一張對折, 用訂書針固定的紙), 打開一看, 小J的每一項都通過, 我真是鬆了一口氣. 這份報告沒有分數, 也不是採五級制, 就只有通過與否. 這樣很好, 不會給學生和家長太多壓力.
昨天下午某人去跟老師面談了半小時左右. 老師說小J表現不錯, 數學表現尤佳, 在學校都很熱心幫忙, 也會主動回答問題. 我聽到這段評語, 很意外地跟某人說:" 他跟我說他都不舉手回答問題的." 小孩在家和學校表現果然會不一樣啊. 至於我們擔心的語言問題, 似乎還好. 老師跟一位ESL老師討論過小J的英語能力, 他們認為小J講話太快, 會讓人聽不懂. 他寫字也是寫太快, 字就寫不好看. 只要他講話慢一點, 寫字慢一點, 就沒問題了. 聽起來他這幾個月在家練習做本子有成效, 而且超級有耐心的婆婆真的教了他很多.
前幾天放學時, 碰到他們班最高的男生的媽媽. 她說她去他們電腦課幫忙, 她覺得小J表現很好. 我很意外地說:" 我一直擔心他的語言問題, 怕他聽不懂." 那個媽媽說她完全不知道小J不太講英語, 她覺得小J都聽懂了. 也許過了一年多, 他的語言能力已經比我想像地好了. 他前不久還跟我爭論他們班一個男生的名字念法, 因為我看到名單上寫的是Peter, 但他堅持是Pete, 因為老師都這樣念. 由於我聽過認識Peter的一位媽媽講過Pete, 好吧, 那就是Pete了.
某人問到有沒有留級的可能, 老師說這學校雖然很少, 但還是有. 可是她很肯定地說, 小J上一年級絕對沒問題. 最令我訝異地是, 老師說小J的動作技能(motor skill)很好. 可能是小J一個暑假在家做完一兩本剪貼本子讓他的手比較靈活了吧. 年初的時候, 他preschool的老師跟我說他不太會剪東西, 那時就開始常讓他練習, 現在應該追上一般程度了. 某人說小J畫畫能力比較差, 老師卻說是一般程度, 我覺得老師客氣了點. 因為九月中的Back to school night, 我看了他們教室裡所有畫作, 我覺得女生整體而言畫得都比男生好很多, 有些女生的程度恐怕不只超越男生半年而已. 小J不見得是畫最差的, 因為還有別的男生的線條,色彩等能力遜色些. 臉書上常有朋友貼她們二到四歲女兒的畫作, 我總覺得比小J畫得好多了, 去年九月時, 小J還沒畫出成形的人體, 那時他都四歲多了. 這方面我不知道怎麼教, 暑假原本幫他報了一堂畫畫課, 可是報名人數太少, 課被取消了, 所以我就隨他發展.
我們另外一個關心的問題是他都不跟班上的同學玩, 出門在外看到同學, 別人很開心地跟他打招呼, 他卻不理人. 他下課時間仍跟他以前preschool班上的兩個印度男生玩, 那兩個男生目前在另外一班, 其中一個似乎最近開始跟自己班上的男生玩了. 小J現在班上沒有印度人, 男生又遠比女生少(8:14), 我們不知道他是否因此不跟自己班的同學玩. 因為老師沒跟著他們到操場上, 所以老師說會再問在操場看他們玩的同事的意見. 至於在校外不跟同學打招呼, 老師說很多小孩會因為把學校和校外環境分開, 所以場景不同, 他們就有不同的反應. 老師對小J特別喜歡跟印度小孩做朋友這點也沒說什麼, 大概不覺得有什麼不對吧.
由於語言的關係, 我常跟小J班上一位中國女同學的媽交流他們上學的情形. 小J最近變成放學後, 一定要跟那位女同學一起走一段路, 還跟別人的媽媽報告學校的事, 弄得那位媽媽耳朵很忙, 要聽女兒的, 還要聽小J的. 據那位媽媽說, 她曾問女兒有沒跟小J玩, 她女兒答說沒有, 因為小J都跟他們不認識的男生玩, 應該是別班的. 我心想, 小J這方面匯報的狀況屬實, 可是他為什麼放學後才跟那個女生講話呢? 而且他要跟對方道別時, 都要求要跟對方抱一下, 還好這是美國, 美國小孩的禮儀就是這樣的. 回到亞洲這樣做, 也許就有人會說話了.
目前看來, 上幼稚園一個半月的小J算適應良好, 表現也還讓人放心, 讓我們真是鬆了好大一口氣.
在紀錄片《食品帝國》(Food Inc.)裡, 美國農民唯一的種子來源--孟山都--是間難以撼動的超級公司. 孟山都大量的種子都經過基因改造, 農民別無選擇. 買過一次之後, 如果下一季沒跟他們繼續買, 孟山都就會懷疑有人洗種子, 這可是會吃上官司的. 小農沒什麼錢跟這種巨無霸公司打官司, 只得屈服. 不只是農民, 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同樣在孟山都的掌控下, 超市裡78%以上的東西都有基因改造的成份, 而這來源就是孟山都.
《食品帝國》裡還揭示一項令人髮指的事實, 孟山都和美國FDA向來有密切關係. 影片中, 那些FDA官員的名片一翻, 背面印的是在孟山都裡的另一個職稱. 這政商攜手的狀況在共和和民主黨任內皆然. 所以他們長期不告知消費者美國食品含有大量基因改造的成份, 更不制止孟山都大規模的基因改造工程.
《食品帝國》是2008年發佈的作品. 四年後的今天, 我們終於有個機會做點改變, 即將在十一月初公投的加州37號提案, 正是要求將經過基因改造的食物原料和加工食品, 都加以標示. 關心健康和食物安全的加州朋友, 請支持這項提案(Yes on 37).
越來越多的基因改造的食品, 影響我們的身體, 讓我們失去健康. 因為蕃茄不再是單純的蕃茄, 它可能擁有魚的DNA, 甚至有殺蟲劑成分. 動植物不再是單純的動植物, 它們是我們不再熟悉的複合體, 這是驚人的基因改造工程賜予的一切. 我們吃了這些基改食物, 可能生出有問題的小孩, 可能憂鬱, 可能過敏, 可能得癌症.
網路上可以找到孟山都員工不吃基因改造食物的文章. 原因何在? 因為孟山都並不測試這些基改食物的安全. 或者說, 一旦它們基因被這樣改造, 就沒有安全可言.
更令我們這些為人父母要提心吊膽的是, 許多標示有機的加工食品, 其實屬於那些我們早已熟知的大廠牌, 他們用了很多基改的食物, 包括下列: Kashi (Kellogg), Silk (Dean Foods), Larabar (General Mills), R.W. Knudsen (Smucker), Santa Cruz Organic (Smucker), Cascadian Farm (General Mills), Muir Glen (General Mills). 這些大公司都捐了25到61萬美元不等以打擊37號提案. 因為一旦通過, 他們不得不標示基改成份, 那會影響他們的利潤.
其他捐錢要打擊37號提案的大公司包括: 孟山都(710萬美元), 杜邦(490萬美元), 陶氏化學(200萬美元), 拜耳(200萬美元), 巴斯夫(200萬美元), 百事, 鵲巢, 可口可樂, 康尼格拉, 通用磨坊, 家樂氏, 赫須等, 族繁不及備載, 由於這些大食品公司用了太多基改食品, 所以通通拿錢出來打擊37號提案. 反方拿到三千四百五十萬打擊這提案, 正方只有四百一十萬來推動這個提案. 完全就是小蝦米對大鯨魚, 目前只能希望加州消費者能團結一致, 畢竟這個提案是非常不容易的一步.
反方目前用一項訴求想讓37號提案不通過, 他們說, 如果通過了, 會增加商品的售價, 讓消費者負擔加重. 但是跟基改食物有關的大公司卻紛紛拿出幾十到上百萬來反對這提案, 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如果他們真的那麼在乎消費者, 就好好做正常健康的食物, 不要為了利潤而生產讓下一代吃了會生病的食物. 說真的, 就算往後這些加工食品提高售價也不是壞事, 這樣大家就少吃點垃圾食物, 也不要因為亂吃便宜食物吃出病, 變成要花更多錢看醫生吃藥.
讓那些大公司知道我們這些消費者拒絕基改食物的心聲, 我有權利知道我吃的是什麼, 請支持37號提案! Yes on 37! I have the right to know!
相關文件:
第 37 號提案的標題、摘要及分析 (pdf ~1.1 MB)
第 37 號提案的論據及反駁 (pdf ~1.1 MB)
相關文章:
37 reasons why California's Prop. 37 MUST pass
相觀照片:
flickr轉基因自由世界
從九月開始, 為了順便準備小J的中餐, 我們家的早餐都是麵包夾火腿和起司. 吃沒多久, 我覺得整個人很不舒服, 中午前常處於反胃狀態, 經常想吐(我沒懷孕). 我有種強烈的感覺是我過敏了, 非常可能是對起司過敏. 於是下定決心花兩百多美金做過敏測試(保險公司不付), 測試將近兩百種食物, 用抽血測試.
這週過敏報告出爐, 我不只對所有的乳製品過敏(包括優格), 還對蛋, 酪梨, 杏仁, 無花果, 長豆, 香瓜, 羽衣甘藍, 鳳梨, 開心果, 覆盆子, navy bean和kidney bean過敏. 我看了都傻眼了, 因為這裡面很多食物是我常吃, 或者喜歡吃的. 如果不做這個測試, 我一輩子都不知道我居然對蛋過敏. 為了我的健康, 99%以上的美國甜點我都不能吃了.
除了該避免的嚴重過敏食物, 有些食物只會造成輕度不適, 所以報告中說可以四天吃一次. 這邊的食物比較多, 包括蘆筍, 豆芽, 黑橄欖, 腰果, 球芽甘藍, 哈蜜瓜, 牛肉, 羊肉, 螃蟹, 黃瓜, 薑, 羊奶, 紅葡萄, 芝麻, 蘑菇, 紅椒, 櫛瓜, 香草, 核桃, 西洋菜, 荸薺, 罌粟籽, 麥麩, 啤酒酵母, 亞麻子, 橘子, 芥末, 紅椒粉, 薑黃, horseradish, radish等.
我這幾天因此陷入"到底能吃什麼?"的痛苦中. 一開冰箱和食物櫃, 裡頭一堆東西都是我不能吃的. 以後也很難外食, 就算叫外賣, 很多東西也得去掉, 因為披薩, 多種義大利麵和墨西哥食物都有乳製品.
某人去年也做了過敏測試, 他對麥麩和小麥蛋白過敏, 根本不能吃麵類. 他的測試報告出來, 我才知道為什麼他周末假日都一付病厭厭的樣子, 原來是過敏了(拜假日吃麵包所賜).
我們兩個的報告出爐後, 我才知道小孩的異位性皮膚炎其來有自. 以前醫生問我們的過敏史時, 我們都覺得自己沒過敏, 我只知道婆婆有花粉熱, 以為是隔代遺傳, 完全不知道自己有嚴重過敏. 看了報告之後, 一時之間冒出很多"難怪": 難怪我嬰兒時期一喝奶就吐, 而且嚴重厭奶, 因為喝的是牛奶; 難怪我們家兩個小孩以前喝配方奶也不適; 難怪以前我媽強迫我吃蛋時, 我都很痛苦, 有回還吐了出來; 難怪我一喝牛奶和吃起司就便秘....
翻出陳俊旭"過敏, 原來可以根治!", 做了第一章的過敏症狀指數統計表", 發現我的得分屬"可能有嚴重慢性食物過敏". 再讀了種種過敏症狀, 突然很想帶小J去做過敏測試, 因為他超過三歲了, 做測試會比較準確. 說不定他的一些問題就是過敏造成, 或許他也對乳製品過敏. 只是某人嫌貴, 想過一陣子再說.
陳俊旭在書中提到很多方法可以避免過敏症狀發做. 但是在美國, 有個我們無法忽視的狀況可能讓我們的過敏越來越多, 而且難以避免, 那就是越來越多的基因改造食物.
以下的短片是"The Unhealthy Truth"作者Robyn O'Brien演講的片段, 裡頭談到她為何從一個驚慌看著第四個小孩吃了東西後過敏的媽媽, 然後變成一位呼籲大眾選擇健康食物的改革者.
其實她的訴求跟即將在十一月初公投的加州37號提案的精神很像, 我們喜歡食物, 同時希望我們選的食物是安全的, 健康的. 我們不需要大型商業機構告訴我們選擇什麼, 我們需要更多資訊選擇我們所要的食物.
所以請加州關心健康和安全食物的朋友支持37號提案. 美國有19州曾經希望在基改食品的標籤上有更清楚的標示, 但是失敗了. 加州是非常重要的一戰, 目前處於小蝦米對大鯨魚的局面, 看看反對這提案的名單和他們捐款的金額就知道了.
希望我們未來有更詳細的資訊可以選擇我們的食物, 不要讓孩子產生更多更嚴重的過敏和其他病症. 也許買好一點的食物會貴一點, 但那值得, 因為生病和醫藥費會讓我們付出更多.
早上帶小P去公園玩, 因為他流了好幾天的鼻涕(晚上才發現他的第十九顆牙終於冒出來了, 上排左後方的臼齒), 今天沒法去農場上課. 他照例在松樹下撿松果. 聽到我說有草地上狗屎, 他很害怕地歪著身體, 差點要倒在我身上. 之後玩玩沙, 跟我撿一些黃色落葉回家做堆肥. 今天算剛入秋最冷的一天, 沒有別人來, 整個公園幾乎是我們母子的.
半小時後, 我推著坐在推車上的他往公園出口前進時, 一陣風吹過, 捲起一地的落葉. 小P指著前頭在地上翻滾的黃葉說:" 葉子都在跑." 我想, 嗯, 這句還不錯, 用了擬人化, 他以後可以寫在作文裡. 沒想到他下一句話卻是:" 它們怎麼不坐推車?" 忍不住要笑出來, 還好他只有兩歲, 要是二十歲還說這話, 就會讓人想到說"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了.
自從小J進社區活動中心的preschool, 以及我和弟弟上成人學校的親子班後, 每個月都會拿到一份scholastic的書單, 因為他們年紀不同, 所以拿到的不太一樣. 不過我從沒買過, 因為我們家有好多書了, 而且我喜歡的書, 不見得是書單上有的. 直到參加小J幼稚園的家長會, 本來說不要買書的某人覺得買點scholastic的書好了, 感覺學校很鼓勵家長多買, 因為這樣書商會回饋學校. 所以我看著那份書單時, 第一個冒出來的念頭是: 出版社想賺錢的話, 就做這種中小學的生意. 出社會後的美國人不太看書, 但是大學以下的小孩為了前途, 非多方閱讀不可.
之前沒注意, 仔細比價才發現scholastic不少書比amazon便宜. 不過scholastic賣的是平裝本. 這樣也好, 一本不到五美元, 有時甚至附CD的書, 家長比較買得下去, 就算小孩弄壞了, 也不太心疼. 畢竟對這些年紀較小的小孩來說, 書跟衣服一樣是消耗品. 不過更適合買這種消耗品的地方是圖書館.
我們這裡的圖書館, 一年有兩次二手書特賣. 二手書來源可能是: 圖書館本身不要的書, 讀者捐的書, 以及本地學校淘汰的書. 雖然很多是被淘汰的書, 但是書況不差, 有些甚至比amazon標示書況良好的書還好. amazon也賣一些二手書, 但是書況的部分不值得完全信賴. 有次我就買了一本標示Good的二手書, 結果收到一本威斯康辛州某圖書館淘汰的書, 書況不算太好.
上上週末, 我們這裡的圖書館就辦了今年第二次的二手書拍賣. 週五晚上六到八點半就開始了, 這時段我不可能去, 放棄. 第二個時段是週六早上十點到下午三點, 就是我去的時段. 這裡的書都很便宜, 平裝本童書0.5美元, 精裝本從1元到3元不等. 成人的平裝書好像也是1美元. 我的目標當然是童書. 入口的一側就是精裝本童書, 不過沒挑到幾本. 後來才發現他們把平裝本童書放在最後面的角落, 那區大得多, 我大概從那區拿了十來本書. 如果看到兩個小男生最喜歡的湯瑪士火車和維尼熊故事書, 我會毫不猶豫下手, 就算事後發現有家長抱怨某幾個故事寫得不好, 也無所謂, 反正才0.5美元, 給他們看圖也好. 還在努力淘寶時, 突然聽到旁邊有人用開心的聲音說:" Calliou的書耶!" 我聽了在心裡暗叫一聲, 動作太慢, 還沒看到那區. 兩個男生要是聽到媽媽沒買到Calliou的書, 一定會大叫. 千萬不能讓他們知道有人買到Calliou的書.
這時候最適合買一些經典故事書, 因為以後他們都會念到. 所以我買了綠野仙蹤, 一零一忠狗, 木偶奇遇記等. 由於我們沒那麼喜歡迪士尼的故事, 在我還有選擇權時, 我希望他們能讀些迪士尼以外的故事, 所以只拿了一零一忠狗. 這裡還有好多有基督教精神的故事書, 我只拿了一本, 那是little golden book裡的Inspirational Tales, 這本合集收的不全是宗教故事, 而宗教的部分, 就是教小朋友祈禱, 以及諾亞方舟, 這些對非基督教徒來說, 應該算基礎知識, 認識一下無妨. 我還滿喜歡little golden book系列, 雖然很老了, 但是就像台灣的中華兒童叢書一樣, 有一定的水準.
這場合照例有一些外文書. 忘了是在去年還前年的圖書館特賣時, 我看到民國六十幾年台灣出版的華語教本. 裡頭描寫旅美華僑回台灣, 看到圓山飯店和十大建設, 覺得台灣也進步很多了. 裡頭還談到當時的平均年收入, 依現在標準來看, 低到不行. 總之, 在美國圖書館裡看到這樣一本書, 讓我有很強烈的時空錯置感. 本來想買來當古董收藏, 但是想到還沒當成古董拿去拍賣前, 就很可能被某人丟掉, 於是作罷. 這次倒是買到一本二魚文化出的"玩出小天才", 書況很好, 跟書店買來的差不多.
還有一個分類值得去挖寶, 就是英語學習. 我在那區幫自己買了本文法書, 還有一本Think in English. 也有一些是小朋友的英語學習書, 我挑了兩本.
除了書之外, 還有VHS錄影帶, DVD, CD等. 不過這些就比較冒險, 因為沒看過其他人評論, 不知道好壞, 最怕的是碟片有問題, 把機器弄壞.
上回挑了一些園藝書. 不過後來覺得去圖書館借就好, 因為圖書館每年會買更新的園藝書. 而且這些書都是精裝本, 佔空間, 很重又比較貴. 聽說很多人去那買言情小說, 看完就再捐回去. 可惜我沒美國時間看那些大部頭, 也許過幾年就可以了, 不過那時我應該會想用電子裝置看小說.
這次買了二十八本書, 一共花了二十二美金. 值得! 小J這個月的唸書基本額從上個月的十六本, 增加到二十一本. 現在多了很多新書可以讓他慢慢念了.
以前在台灣工作時, 曾經每週都會收到很多出版社贈書, 雖然很多都留在辦公室, 不過一陣子之後, 我住和工作的地方都書滿為患. 我於是去問台北市立圖書館, 我能否捐書? 但是被拒絕, 圖書館員說他們的書太多了. 我問, 不淘汰書嗎? 我看到很多書都破舊不堪了. 對方搖頭說他們不能淘汰書. 跟美國的圖書館比起來, 這真是缺乏管理的做法. 美國圖書館就是因為定時淘汰書, 才有空間容納新書. 更何況, 淘汰的書可以拿去賣, 讓更多人可以看書, 擁有書, 然後圖書館有更多經費可以買書, 更新設備, 絕對是好事. 我們這裡的圖書館在室外的還書箱旁, 放了一個跟還書箱一樣大的捐書箱, 讓民眾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捐書. 我曾問這裡的圖書館員, 中文書的來源是什麼? 她說有些是圖書館買的, 有些是民眾捐的, 民眾也可以推薦書. 我覺得這裡比較受歡迎的中文書是文史類, 所以我才會在拍賣會買到教養書. 其實這間圖書館的中文書水準不高, 大概有八成的中文書是以前會被我和上司捨棄的. 不過我的藏書大都在太平洋的另一邊, 偶爾借一兩本來看還可以.
前不久我偶然間從圖書館員那得知, 他們已經淘汰所有附卡帶的童書了, 所以現在只有一小部分童書附CD. 難怪我怎樣都沒找到那些有卡帶的書. 可是他們是什麼時候賣掉那批卡帶書的? 今年三月那次特賣我沒去, 恐怕就是那時賣掉的. 真叫我遺憾啊, 不然就可以常放有聲書給小孩聽了. 我們家還有可以放卡帶的機器.
看來以後要好好把圖書館特賣的時間記好, 因為每次都可以挖到不同的寶.
今年二月接連看完《我可能不會愛你》,《真心請按兩次鈴》和《小資女孩向前衝》(此三劇依喜愛順序排列)後, 好幾個月我都沒在電腦前看華語節目了. 直到七月中, 偶然間在水果日報看到一則關於中國大陸新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的23歲參賽者徐海星的報導, 隨手點了裡頭的動新聞, 然後就被徐海星充滿爆發力的美聲吸引了. 因為聽過老美唱歌, 總覺得亞州人難有渾厚的高音, 就有老美嘲笑卡啦OK是不會唱歌的日本人發明的.
這讓我在意外之餘, 在Youtube搜索同集的其他參賽者的影片, 然後就看到整個人都釘到椅子上了, 因為這些參賽者的水準真高, 節目的製作規格也很高, 那場地, 音響等實在不是以往我看過的那些台灣節目可比.加分因素當然還要加上四位導師彼此搶學員的戲碼,講評和他們的性格本色, 整個加起來我覺得這節目很強, 讓我一看再看. 這對我來說是很少有的事, 除了以前準備考試和為了工作, 我很少重複看一個東西. 看完第二集後, 為了更快知道節目播出訊息, 在臉書找到這節目的專頁, 毫不遲疑地加入了. 那時在臉書上為這專頁按讚的不過數百人, 現在節目播完了, 已經有兩萬兩千多人了.
反複聽歌之餘,我也不忘順手查查,然後就發現這節目的負面消息真多,光第一集就有好多名參賽者的背景受到質疑。之後別台大概眼紅這節目瞬間爆紅,也多所攻擊,標準的「人紅是非多」。 就我看來,這節目吸引人但也最有問題的部分,是他們在選手唱歌前播放的個人短片,還有在導師轉過來之後的自介。不確定是否為中國大陸個人表演節目的傳統,參賽者總是會表達最苦情或最刻苦的一面。以前就曾收到別人轉寄來的信,不到十歲的女生有很厲害的表現,之後講到父親過世,她多麼懂事,讓媽媽和姥姥一起掉淚。可能在中國大陸這種幾十億人口的地方,要出頭很難,上節目是很棒的爭光機會,不用這種方式,別人記不得。
我們這些觀眾並不清楚節目的規則,不知道節目組對參賽者在這部分有什麼要求,不過我認為就像履歷表,每個人總會想選最好的那一面。有些經歷略過不提,是因為自認是失敗的過往或不堪回首的回憶,他們不說,我倒不至於像中國大陸網民那樣認為是他們不誠實,而且有些的確是他們的個人隱私,外國的選秀節目也未必會呈現。至於那些把最刻苦經歷拿出來說的,也不見得是要搏取同情,也許就是他們心裡一個特別難過的關,讓他們期待有天能在這舞台上蛻變。而且導師在決定轉身與否時,只從聲音打動他們與否做考量,跟參賽者個人經歷無關. 我看這節目的重點也不在他們的背景上,觀眾對他們的故事大可不買帳。我其實覺得這個節目組在呈現選手個人的短片上滿厲害的,雖然做節目跟寫新聞不完全一樣,但抓最吸引人的地方的精神是一樣的。有些參賽者沒有太多故事,短片把他們能說的都說完了,剩下的就不怎麼精采. 像他們把吉克隽逸的個人特性在短片裡很快呈現,之後我看到另一個新聞類節目找四個人訪問吉克隽逸,或許是問得不好,就完全沒有什麼特別的東西, 讓我浪費幾分鐘看他們的訪問。他們的個人短片會被節目組做一個個人標籤,就像新聞標題般,之後在進一步PK時反覆出現,例如多亮是「北漂男孩」,這似乎也是中國好聲音的特色。
最後冠軍梁博初登場的那一曲只播出幾秒, 因為年輕, 沒什麼特別故事, 他也不多話. 他有個歌迷稱讚他:"梁博,不苦情、不講故事、不死爸爸、不死媽媽、不苦著說就是想唱歌,不苦逼、不屌絲、不北漂、不求婚、不演戲,不轉音、不港臺腔、不玩花花腸子,台下表情都少,上來甩膀子彈吉他,唱普通人能聽懂的歌." 這些優點其實就是拜他的那段沒完整播出, 而且個人經歷少所賜, 沒想到竟被當作比較好的地方. 不過可見有些人對那些從個人背景出發的花招感到厭煩, 既然是好聲音, 那其他的應該都不需要了。
這些個人背景往往成為眾多中國大陸網民人肉搜索的依據, 甚至有人偽裝成參賽者設立微博. 中國好聲音為了解決大家的疑問, 又拿了另一個廠商的錢, 做一個《酷我真聲音》的訪談節目, 由主持人華少或導師楊坤詢問那些爭議學員一些背景問題, 讓他們澄清網民的誤解, 也讓他們有機會問一兩個問題. 這又是中國版The Voice的特色了. 選秀節目做成這樣, 完全就是無聊人太多了. 我強烈認為第二季應該拿掉那些個人故事的部分, 就算網民再針對參賽者的造型做任何評論, 那都是他們做為粉絲的特色(粉絲是很瘋狂的, 有些會恨不得侵入他們喜愛的人家中), 節目單位和參賽者就會少掉很多紛擾. 有則舊聞提到那英等人和節目組意見不同:"我們和節目組商量節目不要脫離軌道,不要老在節目中哭身世,痛說家史。" 既然大家都不喜歡, 那更應該去掉這部分。
中國大陸在節目製作時為參賽者訂的標籤, 有時誇張到讓人覺得很難以忍受. 因為徐海星, 我看了《花兒朵朵》四強的最後演出, 看到他們把黃夕倍稱做"神"或"神婆", 我覺得難受, 雖然她唱得不錯, 但是神不會同意她可以因此離開凡人之軀. 那節目也是驚人的華麗, 可惜她們的歌不若中國好聲音裡的那樣打動我.
除了瞄了其他的大陸選秀節目, 我也看了一下台灣的《超級星光大道》, 這是為了劉悅和平安(當著迷的觀眾真辛苦, 到處看來看去). 《超級星光大道》的音響和場地完全被比下去, 製作水準差太多, 評審也不特別有意思, 於是我又轉台回《中國好聲音》.
從第一集看到最後一集, 我還是最喜歡第一階段的"盲選"部分, 導師都背對參賽者, 完全靠聲音而決定轉身與否, 不被外型或表演等其他因素干擾或迷惑. 因為鄭虹引起的爭議, 我找了她在中國大陸另一個選秀節目《中國達人秀》的影片來看, 然後意外發現黃舒駿和伊能靜也在中國大陸的選秀節目當評審(疑問: 後者很會唱歌嗎?). 黃舒駿在鄭虹唱完後, 很尖銳地針對鄭虹胖胖的體型問了鄭虹差點回答不出來的問題, 雖然黃之後告訴鄭要怎麼回答, 可是這姿態太高, 不讓人欣賞, 所以我完全沒興趣繼續看那節目. 相比之下, 中國好聲音的評審的態度就令人欣賞的多. 第二集裡, 董貞戴帽子又加面紗, 不肯以真面目示人, 後來她說因為有人批評過她的長相, 讓她很受傷. 向來對晚輩很慈愛的劉歡的一番話, 讓董貞最後還是露臉了. 這節目的導師和參賽者的互動, 也是很有意思的, 雖然有時有意外的加碼演出. 這導師組合在我心中立有不敗之地的原因還有一個, 就是有台灣來的庾澄慶, 他似乎跟我一樣, 聽到歌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歌就沒興趣. 如果全是中國大陸導師, 再加上參賽者的一堆"紅歌", 我不會想看的. 不過, 如果有人唱"中華民國頌", 我倒是想聽聽新時代歌者的聲音詮釋.
第一輪的時候有三組台灣參賽者入選, 可惜到第二輪PK時, 全都出局. 我覺得最有機會晉級的張玉霞輸給新疆來的多亮, 雖然我滿喜歡張玉霞的, 但多亮那場的演唱很動人, 那英顯然被打動, 所以選了多亮. 看到第三輪PK時, 評分方式變成導師評分佔一半, 另一半由九十九位媒體代表投票決定. 媒體給徐海星好難看的票數, 我覺得這種計分方式太殘酷了. 媒體代表不見得有好耳朵和好的音樂素養, 他們只是掌握了公器, 說不定那些網上流傳的"黑幕"是某些媒體製造出來的. 讓他們來決定選手去留, 會有太多外在因素干擾. 張玉霞眼睛看不到, 外形也不佳, 會被媒體投票成怎麼樣, 非常難說. 與其讓她承受難堪的結果, 早一點輸給那英偏愛的男學員也不見得是壞事. 而且張玉霞在最後一集提到她就要出專輯了, 也算是不錯的結果, 希望她的專輯在海峽兩岸都能大賣.
然而, 張玉霞敗北回台之後的新聞非常令人納悶. 報導提到:"她日前參加「好聲音」晉級賽時,第一回合預定演唱的「又見炊煙」被改成「傳奇」,第二回合演唱蕭煌奇「你是我的眼」,因連日勞頓影響體力而落敗。" 雖然我希望她晉級, 可是看到這種報導都忍不住要問:"到底事實是什麼?" 看節目的人都知道, 進入導師門下後第一次PK, 不是自選曲, 而是由導師兩兩配對, 共唱一首指定曲, 獲勝的人才有機會唱自選曲. 所以不能說成節目單位故意找碴, 臨時要她換歌. 至於疑似在臉書批評《好聲音》不公平的卓義峰, 我覺得他兩次演出都不特別出眾. 也許失敗的滋味不好受, 可是有時解釋失敗的理由, 不如什麼都不說.
聽完第一輪, 我反覆在電腦上播放的是:徐海星, 李代沫, 張瑋, 鄒宏宇, 張玉霞, 王韻壹, 多亮, 丁少華, 金志文, 鄭虹, 金池, 李行亮等. 第二輪結束, 名單少了一半, 張瑋後來唱的歌, 不再讓我喜歡. 倒是意外發現之前速剪播出的權振東唱得很動人, 他是第一季冠軍梁博的老師. 第二輪以後, 干擾因素越來越多, 導師有時要A學員挑戰不同歌路, B學員卻可以在擅長領域繼續發揮更好, 例如同樣擅長唱英文歌, 劉歡要不知道怎麼唱中文歌的鄭虹唱中文歌(被稱做"中國阿黛爾"的鄭虹因此被淘汰了), 英文發音有點問題的吉克隽逸卻可以一直唱英文歌,到十六強晉級賽時才唱了一首中文歌. 這讓人不解導師的標準, 只能暫時歸做導師的偏心眼.
之後十六強PK到只剩四強, 我最初名單裡的人只剩金志文. 也許本來該多一個金池, 可是庾澄慶低估媒體的影響力, 讓他本來可以晉級的學生金池敗北. 至於最後一集, 就別提了, 中國好聲音為了多賺很多廣告經費, 把這場PK搞得特別長, 中間穿插別的演唱, 頒獎, 致詞等有的沒的, 雖然網路版已經把廣告剪掉, 依舊讓人看得很不耐, 更別說那令人失望的結果. 我不太明白最後一輪投票為何要完全交給大眾? 大眾對音樂的品味可能是很狹窄的, 所以吳莫愁輸給梁博不令人意外, 可是金志文在第一回合就輸掉, 令我很失望, 沒好歌聽了. 最讓人不服的是梁博最後唱的是首紅歌, 也難怪大家都要酸他, 說他爸是梁茶(贊助商是涼茶), 早就內定他是冠軍啦. 到頭來, 選出來的是個《中國聲音》或是《人氣聲音》, 不是一開始讓人高度期待的"好聲音", 失望透頂. 與其如此, 第二季應該改名為《中國聲音》, The voice of China本來就沒有形容詞, 回歸題旨, 就不會讓人有錯誤的期待了. 相較之下, 美國版The Voice在最後一輪仍讓導師保有一半的決定權, 我們起碼可以相信獲勝者應該是好聲音.
之前在一則報導看到中國好聲音付出的權利金和每集的製作費, 不免要吒舌, 好大一筆的開銷! 不過他們生財有道, 廠商冠名費, 廣告費等, 通通都比別人高. 中國真的富裕起來了, 支撐得起這樣的節目. 人多平時沒甚麼了不起, 到了談生意的時候, 人多就代表錢潮. 不知道未來台灣版The Voice播出後, 能否找到願意付出大筆贊助費用的廠商?(基於台灣廣電法規, 廠商無法冠名) 台灣市場小很多, 整個佈局會比中國版受限許多, 希望他們會想出從上游到下游一整套的獲利策略, 不要輸中國好聲音太多.
雖然這節目很好看, 不過幾次在臉書分享都乏人回應, 只有分享張玉霞的歌時有回音. 猜測可能原因是朋友沒點進去看, 不知道有多好看; 更可能的原因是, 大家看到"中國"兩個字就興趣缺缺. 中國和台灣不只是隔了台灣海峽而已, 兩邊的文化差異也是驚人的巨大. 不過為了台灣的未來, 某種程度的區域統合是不可避免的, 在與日本, 中國大陸和菲律賓進行區域統合間, 我想台灣人應該會選中國大陸, 那從流行節目來了解中國大陸的變化, 也是不錯的方式.
小孩上課上學後, 我常覺得自己跟這裡的人格格不入, 因為不是在這長大的, 對他們的童歌很陌生, 不會唱也沒感覺. 為了幫助他們學英文和融入環境, 也讓我了解這個國家的教育環境, 所以兩三年多前買了三張CD一套的英文童謠. 小孩在車上時, 他們聽那些歌. 小孩不在車上時, 我還是聽那些歌. 就當作練英文聽力. 上週一帶小J上Kindermusik, 老師提到有首歌是棒球比賽時一定會唱的. 他們唱了之後, 我覺得好耳熟, 我從來不看棒球賽, 以前在哪聽過呀?
後來某人聽了就說, 他車上壞掉的六片CD唱盤裡, 以前就有這首歌啊. 究竟是那張CD, 他記不得了, 可能就是我買的英文童謠. 話說他的CD唱盤滿慘的, 有回剛開車, CD唱盤還在熱身, 忘了是小J吵說要聽某一張, 還是怎麼一回事, 某人在CD唱盤還在熱身時, 按了換另一張CD的按鍵, 因為按錯, 又選了另一個CD, 然後那個唱盤就秀逗了, 因此壞掉, 每回一發動車子, 唱盤就發出CD卡住的聲音, 可憐的羅大佑等老CD就死在裡頭了. 某人的車從此只能聽廣播, 因為他多半聽公共電台的談話節目, 小孩就很悶. 所以兩個小孩假日出門, 有時會為了坐哪輛車而爭吵, 其中一個理由就是"媽媽的車上有音樂(可以聽CD)".
某人的CD唱盤壞掉, 至少是一年前的事了. 而我對這首歌還有印象, 原來常聽這些CD, 多少有潛移默化的功能呀, 如果我這年級還能因此學到點東西, 那小孩應該比我學得多. 這週帶弟弟去上課, 老師也放了這首歌. 回來一查, 大聯盟(MLB)的球季已經在十月三日結束了, 說不定這些老師都是球迷, 所以放這首歌讓大家回味一下.
上面這個縮短版是一般做為童歌的部分, 只是整首歌的其中一段. Youtube上有些針對兒童觀眾做的動畫版, 但是有些畫質和聲音品質不佳. 我滿喜歡Gretchen Wilson唱的這個版本, 青春洋溢(雖然她年紀比我大一些), 老少咸宜.
歌詞如下:
Take me out to the ball game,
Take me out with the crowd;
Buy me some peanuts and Cracker Jack,
I don't care if I never get back.
Let me root, root, root for the home team,
If they don't win, it's a shame.
For it's one, two, three strikes, you're out,
At the old ball game.
Cracker Jack是美國始祖級的垃圾食物, 1893年就出現了, 是種把爆米花和花生裹糖的零食.在原始版的歌詞裡, 被寫成"Cracker Jacks", Gretchen Wilson的版本也是加了S的.
下面這個版本是Frank Sinatra和Gene Kelly的表演, 非常經典, 有踢踏舞, 歌也比較完整.
歌詞如下:
Nelly Kelly loved baseball games,
Knew the players, knew all their names.
You could see her there ev'ry day,
Shout "Hurray"
When they'd play.
Her boyfriend by the name of Joe
Said, "To Coney Isle, dear, we'll go",
Then Nelly started to fret and pout,
And to him, I heard her shout:
Hey, take me out to the ball game,
Take me out with the crowd;
Buy me some peanuts and Cracker Jack,
I don't care if I never get back.
Let me root, root, root for the home team,
If they don't win, it's a shame.
For it's one, two, three strikes, you're out,
At the old ball game.
這是1958年的洋基隊明星球員合唱的黑白影像版本:
雖然有些歐洲來的人覺得美國沒什麼文化, 可是對我這個亞洲來的人來說, 美國的庶民文化還是挺多內容的, 不是我能輕易融入的.
自從小J開學後, 非假日的晚上七點, 我們常會接到學校打來的電話, 沒空的時候不接也知道是學校的留言, 裡頭是學校要提醒家長注意的事項, 因為這裡沒有連絡簿, 年紀小的學生可能分不清事情的重要性, 忘了轉達, 所以學校就用這種方式傳達訊息.
前兩天, 學校特別打來提醒今天是國際走路上學日, 鼓勵家長帶小孩走路上學. 我小時候都是走路上學的, 我家到學校只要走五分鐘. 上大學後, 我也曾經走半小時到學校去. 現在我們家離這個學區的小學也不算遠, 我沒實際走過, 住在斜對面的印度太太說要十多分鐘. 光大人都要走那麼久, 我一點都沒把握小J要走多久. 小J有個北京出生的同學, 住得比我們靠近學校點, 她跟媽媽每天走路上學, 都是打鐘前一兩分鐘才到. 那個媽媽說她們大概走十一二分鐘, 因為不算短, 對五歲小孩來說有點勉強, 她覺得從我們家走可能就太遠了. 再想到我還要帶個小的, 走路上學的時間可能要再多加幾分鐘.
其實以前我總覺得很多美國人太懶, 明明就是走路可到的地方, 卻要開車去, 難怪這國家的人普遍過胖. 那時我就想以後一定要讓小孩像我以前那樣, 走路上學. 不過一個月了, 還沒執行過. 因為我的生理時鐘還沒調過來. 小J學校敲鐘時間是八點十五分, 比附近一些小學早半小時. 某人說這裡是K-12, 遲到記錄會一直留到很大以後, 在我們可以掌控的時候, 千萬不能讓他遲到. 所以每天早上我都在戰鬥狀態(慚愧啊), 八點就匆匆開車帶他們出門. 今天既然是走路日, 又為了避免小J走太慢而遲到, 今天決定開車到我們家和學校中間的公園入口旁, 停車後走過去.
車才開到下一條路口, 我就看到有大一點的小孩穿著學校的橘色上衣跟媽媽一起往學校方向走, 再往前一點, 就看到更多人在走路了. 我停好車把弟弟放上推車後, 小J就邊跑邊走. 快到校門口時, 遠遠地看到那裡好多人好熱鬧啊. 除了走路, 當然也有很多人騎腳踏車或滑板車上學, 那種小型代步車的停車區都要停滿了. 上週五的七點半, 學校有腳踏車游行, 聽說也很熱鬧, 我看到有認識的媽媽用有推把的三輪車把兩歲女兒推著陪大兒子上學.
再靠近一點, 就看到學校的代表物--老虎--站在校門口. 我當然說的不是真的老虎, 是有人穿著老虎的毛毛裝跟小朋友打招呼. 我突然好後悔沒帶相機在身上, 我們家的小虎弟可以和哥哥一起跟這隻大虎合照. 老虎旁邊還有好幾名戴著墨鏡的警察(戴墨鏡不是耍酷, 這裡早上的陽光就很刺眼. 我也是戴著墨鏡開車的), 他們發有警察標誌的金色貼紙給小朋友, 坐在推車上的弟弟也拿到一張. 他們的警車就停在校門口前.
我們家兩個小男生之前也拿過這貼紙. 今年六月父親節的那個週末, 這一帶有個活動中心有摸大車的活動(Touch a truck day), 現場有各種他們平日只能遠遠看著的車輛, 包括警車, 救護車, 裝甲車等, 那天連直昇機都來了. 這些都可以讓小孩上去坐坐, 那些平常執行工作的專業人員就跟小朋友解說, 然後合照. 很多警察當天就在那發貼紙給小朋友. 這是美國警察展現親民的一面. 不同的單位發不同的貼紙, 消防隊發的貼紙雖然也是金色的, 但是圖形不同.
進了校門之後,發現學校準備了一大張寫了國際走路日的海報紙, 讓小朋友可以在上頭簽名. 好多人都圍在那張桌子的周邊簽名. 練習自己名字很久的小J也很高興地去簽了.小J很珍惜地把警察給他的貼紙收到背包的小袋裡, 不過我看到他的同學都貼在身上.
小J進教室後, 我推著弟弟離開學校, 還看到那些警察在門口, 心想下次碰到這種活動一定要記得帶相機出門. 另外一件事就是, 似乎該幫小J買輛新的滑板車. 因為他的滑板車是二到五歲幼兒剛開始學用滑板車的初階產品Radio Flyer My 1st Scooter, 溜不快. 他們學校的學生幾乎都用Razor的滑板車, 據台灣商周報導, Razor是台灣久鼎金屬推出的產品, 只是不確定是中國大陸產, 還是台灣產的. 雖然Razor很多款滑板車在amazon上都獲得四星半的好評價, 然而看了那些只給一顆星評價的部分, 發現還是有些安全問題, 就不免讓人有些猶豫.
我們最近每隔一週就帶他們到附近去爬山. 剛開始他們都走不遠, 尤其像剛過掉的週日有熱浪, 土地都發燙, 他們走沒多久就哭喊要回家. 這只是剛開始. 希望走久了, 體力鍛鍊好, 以後走路上學就是"一片蛋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