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08, 2022

疫情中的戶外學校

一月多疫情正嚴重的時候,小P從學校帶回來他們今年會有戶外學校的消息,時間是二月下旬。當下真讓我們難以決定,因為他已經錯過四年級和五年級最重要的戶外教學,如果這次又錯過,他一定會很難過。但我們不知道二月下旬疫情會發展到什麼地步,想到他們到時要一群人住在同一個木屋裡,狀況會如何,都是未知。

不過最後還是讓他去了,畢竟他已經打了兩劑疫苗,我們其他三人也都打完加強劑,所以我們能夠承擔一點風險,讓他有哥哥以前經歷過的戶外學習。我們打疫苗不只是為了增加自己的安全,同時也是為了能夠早點回歸正常點的生活。就像我們小兒科診所櫃檯之前貼的醫生聯名公告,上頭說他們相信科學,認為回歸學校的教育是有益兒童身心的,所以他們不開因為各種狀況不能戴口罩的證明。

在戶外學校期間,他們還是會戴口罩。

他們出發前,我在外頭碰到我們家對面的媽媽,便問他們家同年級的兒子是否也要去,這次是不是第一次在外過夜?她說他也去,但不是第一次在外過夜,他因為參加童軍,已經獨立離家參加過團體戶外活動了。因為他們要去的那週是這段期間最冷的一週,夜裡溫度只會稍高於冰點,小J之前說木屋沒有暖氣,想到德州之前因為電力中斷,有小孩在沒暖氣的狀況下被凍死,想到就有點緊張。對面的媽媽就說她會讓小孩帶睡袋、毯子、帽子等。有幾項不在學校列的清單上,我想想也挺有道理的,於是趕緊回家找出來,塞進小P的袋子裡。

小J跟弟弟說了很多他以前的負面經驗。因為他要去戶外學校那年,我們這裡的大火燒掉了原本的戶外學校,所以他們要出發的那個春天,啟用了現在這個戶外學校,一切都從新開始建立起。小J跟弟弟說他有多後悔去六年級的戶外學校,沒有五年級的好。他那幾天只洗一次澡,晚上睡覺時有人鬧半天,大家都弄到很晚才睡,好不容易睡著了,又有人打呼講夢話。我們都要他別誤導弟弟了,因為隔了三年,很多事會不一樣,而且弟弟會有他自己的經驗和看法。

記得小J以前五年級要參加在外地的戶外學校時,校長幽默地提醒家長不要太緊張,只要小孩平安回家,一切都沒問題。很多有兒子的媽媽都知道小孩難免脫線,只要小孩回家時能把大部分的東西順便帶回家,也就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所以我一再提醒自己,千萬不要太擔心,總要讓小孩有機會學習照顧自己,同時和同儕一起互相幫助。

小P不在家那幾天,我覺得日子特別好過。只有一個小孩在家,事情少很多。小J那幾天最喜歡跟我說,趁弟弟不在,我們多吃一點點心。

小P回家那天,他還滿開心的,說他至少會打七分(滿分十分的話)。他把所有東西都帶回家了,還告訴我,木屋裡有暖氣,所以我給他的毯子最後變成墊被。那幾天他每天都有洗澡,因為很多人不洗。他們每天都有量體溫,平時在室內有戴口罩,但睡覺時沒戴。

我問他睡得好嗎?他說很好。他們那間木屋的高中生輔導員是個十一年級生,有一半的華裔血統,他在第二個晚上,在另一個人講完故事後,開始唸他的哲學IB課的作業給他們聽,他們覺得很無聊,就很快睡著了。所以第三個晚上,他又如法炮製一番。我們聽到都笑了,這招真是太厲害了。不過我好奇,他怎麼知道小朋友都睡著了?難道他爬到上鋪一個一個查看?小P說,因為輔導員唸一唸之後會問問題,如果沒有人回答,他就知道大家都睡著了。他在隔日早上問過那個輔導員唸了多久,得到的答案是17分鐘。我想問問題測試睡著沒那招,可能在台灣不太管用,因為台灣學生比較沒有回答問題的習慣。

因為小J之前說他什麼都沒學到,我又問他學了什麼。小P說他們去認了一些野生植物,他只記得一種刺刺的野黃瓜(Wild Cucumber)。

雖然許多經驗都是正面的,不過他也告訴我兩個頭痛的人物。其一住在他們木屋裡。學校明明規定除了出發當日的午餐,不能帶其他食物和零食,但那人帶了零食,把糖果紙丟在廁所裡,引來螞蟻。他還帶了拋棄式相機,在晚上他們集體出遊時,對著大家按閃光燈,弄得所有人有幾秒的時間都看不到東西。然後他們有很多木屋時間,那人有次想要爬到其他人的上鋪,但大家都不願意,紛紛想把他拉下去,小P就在一陣混亂中,被他踢到眼睛。那人實在做太多違規的事,在第三天下午,被校方通知家長提早帶回家。據說,他被踢出戶外學校的消息在半小時內就讓很多人知道,晚上睡覺時間,輔導員點人數時,想起少掉這個麻煩人物,也覺得特別愉快。另外一個人是隔壁木屋的,小P因為有同學在另一間木屋,所以會去串門子,那個不認識的白人小孩看到小P就說他是China man,其他人聽到便說那小孩是種族歧視。後來他們做活動時,那個白人小孩撞到小P,並沒有道歉。

小P去的那週實在太冷,所以他回來時有流鼻涕的狀況。某人沒事,小J說他只有一晚有鼻塞,但我是我們家最弱的,於是就被他傳染。這當中小P分三天做了三次快篩,我也做了兩次,都是陰性。好吧,只要是新冠以外的病毒,應該不是大問題。

經過這趟,小P和之前去印地安泉追星的哥哥、爸爸一樣,都有了在疫情期間在外過夜的經驗。現在全家就只有我在疫情期間沒在外頭過夜。

由 Debby 發表於 01:28 AM | 迴響 (0)

January 22, 2022

Omicron大流行後對疫苗與反疫苗的觀察

去年底接到在美東的加拿大夫婦朋友的明信片,上頭簡略寫了他們一家一年的大事,其一就是他們夫妻在春天打了疫苗。這樣說來,我們家在2021年的大事之一,應該也是打完疫苗了。我們等了那麼久,十一歲的小P終於在十二月的時候完成兩劑疫苗的施打。之前看到一堆家長說要先觀望,不過小P基本上是這族群裡年紀最大的,再拖下去,等他十二歲就要打三倍的劑量了,而且現在上學就是風險,所以我們就不必等了。

他打完的反應,跟大部分5-11歲小孩一樣,幾乎談不上副作用,他連我們家其他三人有的打針處痠痛都沒有,而且打完疫苗隔天就上體育課,晚上去打網球,都沒事。照台灣網路上流行的說法,他們這些5-11歲小孩就是沒得到「年輕人認證」,所以他其實是老人?(大誤)

老實說,我經常看台灣的消息或資訊都有一種不知該說什麼的奇怪和納悶。台灣明明比美國和其他國家晚開始施打疫苗,其他國家有打疫苗副作用的研究和數據,但台灣自己產生一個「年輕人認證」的說法。

根據美國CDC的輝瑞疫苗反應統計,他們把18歲以上的疫苗分成18-55和55歲以上兩組做統計,前者有88.7%,後者有79.7%回報了至少一處的局部反應。注射處疼痛是最常見的。打了第一劑之後,較年輕的18-55歲族群比55歲以上有較頻繁的疼痛(83.1% vs 71.1%),打了第二劑之後,較年輕族群反應疼痛的比例仍稍高(77.8% vs 66.1%)。所以不是打了疫苗會痛就是年輕族群,這顯然有邏輯錯誤,也是事實錯誤。年紀大的人打了疫苗也會痛,也有副作用。如果想確定身體處於年輕健康的狀態,應該去驗血、驗骨質、膽固醇等數值才對,而不是用打疫苗的反應來判斷。

至於莫德納,顯然副作用比輝瑞的強,不過它所產生的抗體也比較高,65歲以上族群的副作用稍小於18-64歲,所以我覺得50歲以下的人打輝瑞比較好。50歲以上要是染疫就比較嚴重,他們需要多點抗體。要是有長者跟我說他們打了莫德納,我都會說那是最好的選擇。

因為以前會注意自然療法,所以這陣子看了很多反疫苗的言論。反疫苗的人都會選擇對他們有利的說法,例如說認識打疫苗的人還是得了。我看了本縣的統計,在Omicron流行期間,突破性感染率的確提升,但只打一劑或完全沒打疫苗的人感染數是好幾倍,且變成重症的機率更高。如果疫苗完全沒效的話,不管有沒打疫苗,染疫的機率會相同,就不是目前的結果,而且我們早就知道疫苗的作用是預防重症,而不是保證不得,反疫苗的人顯然就故意略過這點。同時,沒打疫苗、感染新冠後產生的自然抗體,比疫苗更沒保障。小P上學後就得知,他一個之前兩度感染新冠病毒的同學的弟弟,去年七月已經得過Delta,去年底又得了Omicron,根本不到半年。小P同學的爸媽因為離婚,他和弟弟分別在爸爸和媽媽家一週各住幾天,然後交換。這次他們反應得早,大概是有經驗,一有症狀就去測,發現確診後,他同學就繼續待在媽媽家。他們因為之前得過,所以疫苗安排得比較晚,沒想到還沒打疫苗,弟弟就三度染疫了。顯然每次都是爸爸吃喝玩樂活動太多,覺得打了疫苗就可以像往常一樣,所以反覆導致家人染疫。

其他先得Delta,再得Omicron的例子並不難找。The Slate雜誌最近就登了一篇27歲的愛爾蘭博士生在兩個月間得Delta和Omicron的故事。英國衛報最近有篇文章討論反覆感染新冠,在那則新聞的臉書討論串裡,好些人都說他們得了兩次。BBC後來報導,最近得Omicron的人裏,有2/3之前已經感染過新冠病毒。衛報還報導過一個護理學生染疫四次的案例。可見自然抗體並不保險,尤其是Omicron可以反覆感染

我看到有反疫苗的人想要靠得Omicron來得到抗體。57歲的捷克歌手Hana Horka就是最近最讓人注目的例子之一,因為她死於號稱症狀相對輕的Omicron。而她的先生和兒子都打了疫苗,所以她兒子在她死後憤怒地指控當地的反疫苗團體,讓他媽媽相信外人,而做了錯的選擇。

雖然Omicron的症狀比前面的原種和Delta輕,但一來,感染之後不保證不再感染任何新冠病毒,現在專家都在研究是否Omicron會反覆感染,二來,它還是可能導致可怕的長期新冠症狀,最慘的應該是腦霧(brain fog)。衛報之前就刊登一篇文章,提到一個一開始是無症狀,之後產生為期13個月的長期新冠症狀,後來受不了就自殺的案例。這不是我看過唯一一個因為長期新冠症狀而自殺的案例,我這一年多來已經瞄過好幾次不同的苦於長期新冠症狀故事,實在滿令人難過,經常都沒法看完。看了這種故事,再看到反疫苗的人說要主動感染Omicron以獲得抗體,就會覺得他們沒染疫,但是腦子也不是很清楚。

我們的確不知道疫苗的長期副作用,然而,染疫後對身體的影響,我們現在仍無法得到全貌,光是目前已知的新冠病毒會造成腦霧和心血管疾病等問題,就不能小覷。反疫苗論者的作法和言論非但沒有幫助大眾早點走出疫情,有時更是拖垮醫療體系。我們這些打疫苗的人,並非放棄提升自己的免疫力。當我用英文搜尋如何提升免疫力,第一筆是哈佛醫學院的網頁,上面列了九點可行之道,第九點就是「施打當前推薦的疫苗。」打疫苗就是提升免疫力的一種方式,幫助我們的身體對抗這陌生的病毒。

由 Debby 發表於 02:10 AM | 迴響 (0)

August 30, 2021

鼓起十二萬分勇氣送小孩上學去

今年六月,當2020-2021學年結束時,我們對於小孩在新學年回到學校這件事,完全沒有懷疑,所以我連學校送來的下學期上學方式意願調查都沒打開,因為只有不願意送小孩上學才要填。當時我們樂觀地認為,只要越來越多人去打疫苗,送孩子回學校是安全的。但是,過了國慶之後,Delta的疫情開始緩步上升,七月底開始加速,八月就進入恐怖的階段。

開學前一天,學校送來這學期第一封有學生確診的電子郵件,該名學生最近一次在學校出現的時間,就是六年級到校買東西那天。我簡直氣炸了。因為當天幾乎都在室內,沒有社交距離不說,很多人不戴口罩,或戴口罩不遮鼻子。大人不戴,小孩有的不戴,也有戴得鬆鬆的,或者戴了又拿下來。除非是重念過幼稚園,否則六年級幾乎是11歲,也就是說,沒到可以打疫苗的年紀。這些不戴口罩的家長,顯然沒有想要保護這些小孩的想法。我當時簡直怕死了,自從疫情爆發以來,我還沒有到過人那麼多的室內,我很怕身邊的小P因此被感染,緊張得不得了。然而,面對種種失序現象,學校完全沒有人出來管,就放任大家愛怎樣就怎樣。

在我們學區開學前,NPR的報導提到,佛州的第十大學區才開學兩天,就有51名學生和教職員確診,導致440名學生必須進行隔離。過了兩天,NPR報導佛州另一個地方,在學校準備重開始,有3名老師在一天內死亡,都不到50歲。另外,內華達州有家長把確診的小孩送去上學,導致80名學生被感染的風險。

這些新聞看得我都快不能呼吸,讓我覺得送小孩去學校上學,簡直就是送他去高風險區。可是,除了送去學校上學之外,我們今年沒有線上課程的選擇,只能選自學。對我們這種不是在美國長大的新移民家長來說,讓小孩自學,似乎是選擇脫離正常的美國社會,我沒有這種打算。

小P上學第一天回來,跟我說,他的老師問全班有誰得過新冠病毒,他看了一下,有7、8個同學舉手,他們班有31人,也就是說,差不多1/4,其中一個甚至得了兩次,原種和Delta變種。我聽了都要憤怒了,讓小孩得一次都嫌多,還兩次!這是什麼不負責任的家長!我不免想到Tara Westover的書《Educated》(台灣有中文版,書名可見出版社對內容理解錯誤),當中就提到她爸有各種奇怪的堅持和執著,於是導致他們家的人出意外。有次她爸在大家都準備就寢時,立刻要從她奶奶家回家,她哥哥開車開到睡著,因此出了車禍,她媽媽因此腦部受創,但他們不上醫院。她哥有次騎摩托車受傷,腦漿都跑出來了,她爸本來要她把哥哥送回家給她媽治療(她媽媽只是助產士,會用精油),但她最後還是送她哥去醫院,她爸媽到醫院時,看她的眼神就像她做了天大的錯事一樣。雖然加州是藍州,但這裡有很多堅持不戴口罩的家長,堅持到讓小孩感染新冠病毒,但他們的小孩就跟Tara Westover小時候一樣,對自己父母的價值堅信不移。

開學兩天,附近一個白人多、川粉也多的大城有家長要求上學可以不戴口罩。這個大城在開學前就有本縣最高的新增感染人數,超越之前領先的西語裔大城。有人在本縣的臉書上問這地方發生什麼事了,怎麼會這樣。有人就回了:「很簡單,那裏很多川粉。」那裏的川粉仍有相當數量至今仍堅信川普贏得大選,週六都會在我們這一帶高速公路的出入口搖旗抗議,他們都不戴口罩的。我有時戴著口罩開車經過,都要開內線道,不然我有點擔心自己的安全。住在那裏的韓國朋友看到新聞後,跟我說她想趕快搬來我們這裡,實在受不了這些人。

看到這些人,就想到Jonathan Franzen的《自由》。如果他們濫用自由的結果,是像男主角的兒子一樣,在馬桶裡的糞便裡挖找訂婚戒,自討苦吃的話,那也就罷了。但他們濫用自由的結果,多半是傷害和別人的關係,甚至影響社會的機能。明明只要戴口罩,經濟就能重開,學校也能上,但他們就不願意,造成感染率提升,醫院幾乎癱瘓。

小J的老師並沒有做類似的調查,小J說,高中老師都不在乎這些的,而且很多高中生進教室就脫口罩,或者在教室拿掉口罩喝水,老師都沒說什麼。他們有很多人在外頭打工,接觸的人比初中生更複雜。所以我們已經收到好幾次校長寄來的確診信了。不過,我不覺得老師不在乎,而是不願意碰燙手山芋。我看到有個老師在這類新聞的討論串提到,她從去年就被迫隔離4次,每次都是因為家長的錯誤決定造成。她第一次隔離是去年的感恩節,她得一個人在房間裡自己吃飯,而不能與家人一起過節。她希望人們能夠理解他們的決定會影響他人。

過了幾天,小P回來告訴我們他導師家的「恐怖故事」。他老師的大兒子在要去德州理工大學的前三天,就已經有症狀了,她要兒子去檢驗,但她兒子不但沒聽,還跑去見朋友。第二天,同樣的事再度上演。這兩天內,他見了10個人,進了其中2人的家,但只有2個人有打疫苗。準備回校的前一天,他老師終於把兒子抓去檢測,一測就確診。之後老師要他兒子去跟那些朋友道歉,有些人非常生氣。然而,老師把這個恐怖故事加了一個快樂的結尾:「幸運的是,都沒有人因為他而確診」。我們聽了之後,立刻問,那老師到底打了疫苗嗎?小P回答,老師沒有提到。

小P非常擔心得新冠,所以聽到爸爸說人多的地方不要把口罩拿下來,他就下課時也沒敢脫口罩喝水,因為到處都是人。結果上學幾天他就說嘴巴裡破了,很痛。他現在最希望的事,就是趕快打到疫苗。之前我們小兒科醫生認為可能十月就會輪到未滿12歲的小孩。不過最近的新聞看來,可能沒那麼快。

這種每天送了小孩上學就提心吊膽的日子,不知道要過多久。不知道祈禱疫苗趕快來比較有用,還是祈禱那些冥頑不靈的家長好好戴上口罩比較有用?

由 Debby 發表於 02:13 AM | 迴響 (2)

June 28, 2021

開始上夏令營之後

在芝加哥的單身貴族朋友前不久問我:「小孩上學了嗎?」我說,現在在上夏令營。她一聽就問我怎麼放心讓小孩去夏令營,我之前都滿小心的。我跟她說,是網球營,應該沒什麼問題。說真的,如果網球營都不安全的話,那其他的活動也不能有,因為網球營是在室外,而且通常會保持距離。網球是所有球類運動裡最安全的一種了。

顯然跟我有同樣想法的家長不少,網球營第一天,我把兩個小孩分別送往不同的網球營,看到滿滿的人潮,我嚇了一跳,他們參加網球營六、七年了吧,我從沒看過這麼多人。不管是$215一週五天、每天三小時的,還是$420一週五天,每天五小時含午餐的,都有大量五到七歲的小孩。我想有許多媽媽們在過去一年多跟小孩朝夕相處,大概受不了了,需要把小孩送出來,才能享有自己的時間吧。

當然,也有很多人不參加夏令營,就跟疫情前一樣,照常出遊的。小J在暑假前,本來有幾個球友可以一起練球,一放暑假,就很難約到人,因為大家都出去玩了。其中有個每週都上大熊湖,讓我猜想也許他們家在山上有間度假小屋?

不過我們家今年還是沒有出遊計畫,因為Delta變種來襲,而且我們家小P差一歲,還不能打疫苗。為了保護他,就只能讓他們每天去打網球了。在這種讓人感覺不安定的大疫時期,運動能讓人轉移焦點,而且減輕壓力,避免得憂鬱症。

這可能是小J最後一年參加網球營了,因為他在營隊裡找不到幾個跟他程度差不多的人可以對打。也許明年就只要送小P去就好。

正因為暑假後我瞬間進入司機兼管家之職,前兩週每天都要花至少90分鐘接送他們,上鋼琴課那天甚至要開到近三小時的車。大熱天中午一回到家又要進廚房張羅吃的,我感覺自己都要過勞死了。

恢復正常固然好,但可憐的媽媽體力和時間調配上,還需要一點時間來過度。

由 Debby 發表於 02:13 AM | 迴響 (0)

June 03, 2021

輝瑞第二劑、篩檢及其他

我打完兩劑疫苗後,去附近的中餐館拿外賣,順道問跟我熟識的香港經理:「打疫苗沒?」他前一週跟我說,他太太幫他約好了,但他不知道要打哪一種。他這次問我是打哪一種,然後跟我說,他跟我打的是一樣的。他順帶跟我說,其實旁邊的超市就可以打了,而且有輝瑞,他一個客人進去問,就直接打了。我一聽差點跳腳,什麼!那我們開車跑那麼遠做什麼?而且這間店都沒出現在我們用的系統上。後來想,沒關係,我家還有小孩要打。

不過,某人幫小J約到車程要40分鐘的西語裔大城去。他堅持已經約好了,確定那個一定打得到,不想走幾步路到我們家附近的超市去問。

我的第二劑是在車程20分鐘的鄰城的CVS打的。我們約的時間是下午兩點半,我準時到,前面有兩個人排隊。不知何故,接洽客人的那位工作人員動作超級慢,每一個都弄超久,尤其是我前面那位。而我的疫苗卡和駕照就拿在手上,輪到我時,她花的時間沒前面長。我不禁想到,就在我要打第二劑的前幾天,有新聞說,美國從分發疫苗後到三月這段期間,丟掉了18萬劑的疫苗,其中CVS就丟掉將近一半,Walgreens丟掉了21%。NPR因此說這兩間藥店是美國疫苗的浪費中心。

在CVS現場看到他們人員如此沒效率,我感覺這間藥店非常失職,根本不該擔當幫民眾注射疫苗的大任。就算在那打疫苗拿到一張折價券,我對這間店只有惡感,沒有好感,不怎麼想讓他們賺我的錢。

我等了20分鐘才輪到打疫苗。現場本來有一個人負責施打疫苗,等到我的時候,出現第二位。他們已經排好椅子,看那擺放的位置,顯然就是讓人打左手臂的。我於是問要幫我打疫苗的西語裔女性,是否打右臂,痠痛的感覺會消得比較快?她說是也不是,她不知道我第二天是否會有工作需要用到右臂,所以還是建議打左臂。她強調,疫苗本身並不會造成肌肉痠痛,肌肉痠痛是皮下注射的結果。照例我打針或打疫苗時,都不敢看,不過,某人倒是在旁邊看了。他跟我說,她把整根針都推進我的手臂,打得很深。我很意外,本以為打針時都只有把針頭刺進手臂一點,然後推進注射筒的後端,把藥劑推進去。難怪她會說手臂痠痛是皮下注射的結果,因為她把針都推進去,造成皮下組織受傷。

然而,這次的痠痛持續的時間並不像第一次那麼久,痠痛感似乎也比較不嚴重,我到打完的第二天,就感覺好很多了。沒有其他副作用。

等到小J在週日去打疫苗時,他們去的那間CVS完全沒有人排隊,所以某人問了,他們才有人出來處理。這恐怕顯示當地的主流族裔施打疫苗的意願不高。那個大城是本縣的疫情熱點,他們四個郵遞區號的確診人數是我們這個城四個郵遞區號的確診人數的四倍多,但他們人口只是我們的一點六倍。然而,令人頭痛的是,西語裔施打疫苗的比例偏低,只有四成。而本縣的確診案例中,四成以上都是西語裔。

話說從某人的同事,就可以感受到西語裔確診的比例偏高。某人在打疫苗之前,就開始不定時進辦公室。他剛去辦公室的第一天,碰到一位西語裔同事A,就得知對方之前確診過。因為他們在室內,距離並不太遠,某人後來覺得不舒服,擔心地以為自己被傳染了。我聽了就要他去客廳打地舖,他不願意。我很嚴肅地跟他說,沒人知道得了新冠之後會怎樣,我們不能兩個都死了或殘了,小孩還小,總要有人活下來照顧小孩長大。後來他稍好,就在視訊開會時到處跟同事訴苦,沒想到,他一個同事說他也碰到類似的狀況,但他更慘,去睡車庫。車庫跟客廳不同的是,沒有暖氣,當時還是冬天,晚上很冷。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所以某人就沒再抱怨了。某人那週做完公司的檢測後,看到報告說他是陰性,心中的大石頭才放下來。那時他們公司每週都會寄測試盒(PCR)來,讓員工照說明自行戳鼻子,然後封好檢體,讓FedEx送去檢測單位,差不多一天,當事人就會收到結果,而他們公司會拿到整體數據。

某人過一陣子在公司碰到另一個西語裔同事B。B說他之前被念大學的女兒傳染,也確診過,不過好了,也打了疫苗。他順帶跟某人說,同事A之前打疫苗時,感覺跟再度確診一樣,非常痛苦。某人打完兩劑疫苗後,碰到西語裔同事C。C說他去年底也確診,因為他認識的一對醫師夫婦家廚房重新裝潢,沒法做飯,他們就請對方來吃晚飯,吃了兩天。過了那個週末,那對夫婦打電話告訴他們,他們確診了,C夫婦發現他們喪失嗅覺,經過篩檢確認,他們也確診了。我們聽了都覺得很不可思議,這種時候為什麼要那麼熱心?我們連找人來調琴都擔心地要命,事先確認對方會戴口罩,才讓他來。雖然有人說,如果先前得過新冠肺炎,打疫苗後,就會有嚴重的副作用。但C說他的副作用也就是手臂痠痛罷了。某人的西語裔同事裡,也是有一直安全無恙的。那位同事因為小孩有特殊狀況,所以非常小心,據說有人送東西去,他們只開一條小縫拿東西。

話說自從拜登政府提升疫苗的能量後,篩檢的數量有下降。洛杉磯的道奇球場從全美最大的篩檢站變成最大的疫苗站,再加上疫苗的保護,現在確診人數下降,疫情有減緩的跡象。某人公司最近因此改成讓員工每兩週做一次篩檢。不過,美國的流行病學家在三月底時表示憂心,因為篩檢的能量下降太多。他們擔心如果身體不舒服的人不去篩檢,讓第一線無法掌握先機,我們可能被突然發生的疫情打巴掌。篩檢仍是對抗病毒的重要武器。

美國之前最好的例子,莫過於北加第一例。當時因為CDC制定嚴格的篩檢標準,那個病例沒有出國、沒有跟確診人士接觸等,所以轉診後因為病情才好不容易篩檢,一篩就發現確診,導致兩個醫療機構的人員都要隔離,然後北加進入搶購民生物資的恐慌。之後至少一個多月全美都在篩檢能量不足的狀態,加州後來納入大學醫學院加入篩檢的行列,提升能量。從去年三月至今,光我們縣就做了超過151萬個的篩檢。經過慌亂的一年多,我想美國人都學了很多,口罩、檢測和疫苗,就是防疫三寶。

現在看一些負責推疫苗的人,如何想盡辦法找到沒打疫苗的族群,再對症下藥,我感覺美國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我們總算可以遠離川普擺爛造成的爛攤子。

由 Debby 發表於 01:08 AM | 迴響 (0)

May 26, 2021

疫情中的餐飲業大小事

上週六中午我們又點了Habit Burger。某人拿回來之後,我很意外地發現,白色塑膠袋上方用封口機封口了,我要先剪開,才能把我們的漢堡和三明治拿出來。想到現在越來越多人不戴口罩,離加州全面開放的時間越來越近,但還是有很多人不打疫苗,確診的案例仍零星出現,在新冠病毒是空氣傳播的狀況下,店家能把我們的塑膠袋封口,我覺得是種體貼和謹慎。畢竟像我們一樣進店拿食物的人也不算少,最近似乎都沒看到店外有人站著等著從店裡拿食物給在車上等的人。

自從去年三月居家避疫後,我們有一段時間不敢到處吃外食,只有點附近的中餐館的外賣,和一些台灣店家的團購。不過,後來為了小孩的美國胃,開始點起了Pizza Hut。當時Pizza Hut因應疫情,在訂購時有新增服務人員送到車上的選項,事先填好車子的廠牌和車型,以及要送到什麼位置(駕駛座、駕駛座右側、後車廂等)。因為是特別服務,要付小費就是了。寄到信箱裡的訂單就有個連結,開到他們店外專屬車位時,點一下那個連結,他們知道顧客到了,就會送出來。

通常都是年輕的高中生、大學生做這些送披薩的工作。不過,有天某人回來後,跟我說那次居然是個手腳不靈活的老太太來送披薩,她還把頭伸進車窗裡跟某人說:「你的收據在這。」某人說,很可能是她沒錢了,只好出來做這種低薪、不需要技能的工作。那時應該是第二波紓困金還沒通過的時候,疫情讓很多人都要沒飯吃了。聽到這情形,我覺得很懊惱,早知道就多付一點小費。

當時大家都怕去室內,領團購都在戶外的停車場,只要戴口罩、保持距離,其實都算安全。在中國留學生沒法來美國,本地人很多也減少上餐館的情形下,我們這裡突然多了很多洛杉磯華人區餐館開的團,多到經常會有所衝突。我們這一帶很久以前有的台式便當團,也在這波疫情中復活。本來我幫那個老闆選了一個不會跟任何團衝突的時間,但後來有個團改時間了,我只好提醒那個老闆某天的時間會有衝突。

他回我說:「在和團隊大夥商量後,鑒於工作進度,還是維持原意。如有不便之處,尚請見諒,以精衛抗山海本屬意外,然無懼!」這段時間以來,我看過不同團老闆的溝通方式,但這個老闆真是讓人叫絕,這種「以精衛抗山海本屬意外,然無懼!」的句子只有我看到的話,就太可惜了。某人在那之前聽到我唸那個老闆寫的話時曾跟我說,他是建中的學長,他以前在台灣是高中數學老師。理組的人,能隨手寫出這種句子,我跟某人說,建中才子真不少。

不過他後來還是因應不少人的要求,改時間。他本來就說便當日就是讓我們這些主婦輕鬆一晚的時候,大家當然希望不同的團購能夠分散,這樣我們能輕鬆一點的天數比較多,每天煮飯讓人感覺精神凋敝,花都要謝了。

今年漸漸地,訂團購的人就開始感覺少了。因為每個團都吃一遍之後,大家就會知道哪些團比較對味,而且如果菜單沒有變化的話,也是會吃膩的。洛杉磯某知名餐廳剛開始來的時候,沒有做團購的經驗,琳瑯滿目的菜單全部開放,任君選擇。但是做團購要考量的是備料、運送和保持新鮮感的問題,有些菜做好蓋塑膠蓋,在經過一兩個小時的運送後,味道就差了,如果價錢又不便宜,最終是扣分。如果客人點的東西很分散,備料和烹調時間拉長,導致送貨時間延遲,也會造成怨言。比較理想的模式就是每次都從菜單上挑一部分的菜色出來,做四人套餐,也可以單點套餐中的某些菜色,再加幾樣套餐裡沒有的食物,給不喜歡套餐或人口比較多的家庭加點,這樣就可以解決備料、成本拿捏和保持新鮮感的問題。

對我們家來說,最遺憾的事,莫過於見到我們最喜歡的印度餐館轉手了。因為他們有點遠,食物又是液態居多,我不太想吃裝在塑膠罐裡的咖哩,所以一直拖到去年底,我才打電話點餐。那時接電話的人是我認識的尼泊爾侍者,他聽到我的口音就知道我是誰。沒想到,前兩個月再度打電話點餐,雖然餐廳的名稱一樣,菜單一樣,但接電話的人是我沒聽過的聲音。某人去拿餐回來後,跟我說,侍者都穿黑色圍裙制服,變成美國人,跟以前不一樣了。我們吃了那次的食物,味道也不一樣了。當下真是好難過,那本是我們在大熊湖的印度餐廳外,吃過最好吃的印度菜,我們居然在這麼意外的狀況下,得跟它告別。在我們還沒恢復以往的足跡前,完全無法確認,到底有多少我們喜歡的餐廳,在這波疫情中結束或轉手了。

如果問我們家小孩,他們會說Souplantation的結束,也讓他們很難過。這間以湯和沙拉為主的吃到飽餐廳,跟台灣的吃到飽餐廳比起來,雖然遜色很多,卻是我們經濟實惠、全家可以各取所需的選擇。然而,它的衛生條件實在堪慮。在沒有疫情的時候,我們就看過很多次讓人吃不下飯的景象,例如有人拿用過的湯碗去盛湯,盛得太滿,湯就流回大鍋去;青少年拿著杯子去裝飲料的途中,把自己的每根手指都舔一遍,然後去碰大家都要用的工具。這些種種回憶讓我在知道疫情後,就沒膽光顧這間餐廳了,之後它的結束,似乎並不讓人意外。短時間內,也許美國暫時不會有這種開放食物任人自行拿取的餐廳了。如果之後有吃到飽餐廳,我想經營者應該發展一種新模式,讓顧客能放心地用餐,同時避免在有傳染病發生時,被顧客的疑慮擊垮。

因為疫情,我們嘗試了許多之前沒吃過的店家和食物。以吃來說,我們的幸福指數到達前所未有的境地,然而,在疫情嚴重的時候,我們只能說,吃是這種時候最大的安慰。如今我們也許走過最險惡的階段,希望我們能光顧那些以往我們喜歡的店家。只是,我還是沒有勇氣在店裡用餐。

由 Debby 發表於 01:23 AM | 迴響 (0)

April 28, 2021

打了新冠疫苗之後

去年底的時候,透過ABC新聞網站的小工具試算,悲觀地認為今年底能打到新冠疫苗就很幸運了。一月下旬拜登上台後,展現抗疫的決心,新冠疫苗的排程不斷提前。不過,去年底到今年初,是加州疫情的最高峰,簡直就像大魔王進城了,每天新增的案例和死亡人數都創新高,讓我不禁想起「年獸」的傳說,往後順利度過這個疫情,我們也該互道恭喜。每天看到縣政府公布死亡的人數和年紀,我感到十分擔憂與哀傷,因為死的主要是六十歲以上的長者,有如去年初義大利疫情嚴重時,死者以年長者居多,所以我很希望長者都能趕快打完疫苗。一旦出門碰到認識的長者,都要問問對方打疫苗了嗎,也蒐集相關的資訊給曾經沒能順利預約橋樑課程的老師,知道她打了疫苗,我才放心。

三月開始,為了讓學生重回學校,加州的老師開始有資格打疫苗,連中文學校的老師也不例外。所以朋友問我要不要去中文學校當老師,還有缺。很多年前我就三不五時被問要不要去中文學校當老師,我每次都推掉,這次我還是說不要,為了疫苗去當老師,感覺怪怪的。反正我會有耐心地等到輪到我的時候。不過,北加和東岸的大學同學都陸續傳出她們打疫苗的消息了。

4月15日終於輪到16歲以上的成人都能打疫苗,不過當時正好碰到嬌生疫苗出狀況,所以只有輝瑞和莫德納兩種疫苗。我本來就打定主意要打輝瑞,因為輝瑞的副作用是最少的。不過在那之前,我去看我的護士(RN)時,曾問她打什麼好。她說,不管哪種,能打到都好。她說她打的是輝瑞,不過她本來約的是莫德納,當時他們有說不保證會打到哪一種。小P看了新聞,跟我說,輝瑞對南非變種沒有用。儘管如此,有打疫苗還是會大幅降低重症的機率,最近加州的死亡率明顯的下降,跟疫苗的施打是有關係的。

某人在我之前就打了,他已經找過一輪,知道有那些疫苗地圖網站可以幫忙找疫苗,所以是他幫我約的。莫德納當時比較充足,要打輝瑞就只能開遠一點,不過還好,是車程大約40分鐘的地方。他在北加的大學同學之前第一劑約到要開170英里的地方,開兩個多小時的車過去,再開兩個多小時的車回家;她的第二劑則約到另一個70英里外的地方。

我要打疫苗的地方,是個大學的停車場。開到附近時,就要很多指示告知該怎麼走,快到時,就分了很多車道,有人指揮如何進場,我們當時開進的是第六站,旁邊還有第七站。那邊就是「得來速(Drive-Through)」模式,在車上打的。先有人過來檢查手機上的預約簡訊,然後有人收走身分證件,之後才有人拿著疫苗卡和疫苗過來。幫我打疫苗的黑人女士十分專業且警覺,她瞄到某人居然是踩剎車,要求某人停車。然後我們三人六目齊齊看著某人的手把D檔推到P檔,然後她才幫我打疫苗。我事後問某人怎能那麼不小心,要是我正在被注射時,他動了一下車子,她嚇到往後退,針頭可能留在我的手臂上;不然就是她打到一半抽出來,就浪費一劑了。

之後要等15分鐘,這中間有兩個人過來詢問,因為車上已經被貼了打疫苗的人數的貼紙,所以他們一過來就知道只有一人打疫苗,便問是誰,感覺如何,然後提醒我要多動手臂。真是頗為貼心的服務。想起二月初,新聞曾提到南卡疫苗站大塞車,要打疫苗的人在車裡要等好幾個小時,最後是Chick-fil-A的經理找來義工、幫忙疏導路線,讓打疫苗能夠有效率點。不知道加州最初的狀況如何,不過,看來這幾個月,加州的疫苗站已經非常有條理了,比較難的是預約疫苗。打了疫苗之後,感到心情終於好了些,自從發生疫情以來,第一次感到住在美國是好事。

我的疫苗打在左手臂。幾小時後,我才看到有人說應該打在慣用手的手臂,這樣手臂活動多,比較能減緩不適。我打完回家後,照樣去後院挖土,第二天也去挖土,不過,打了疫苗的地方的確會痛,並沒痛到影響運作。第三天就沒事了。說到副作用,新聞提到女性因為荷爾蒙的關係,較容易出現副作用。不過,有個團購老闆跟我說,他和太太都打嬌生,他太太沒事,他倒是躺了兩天。所以這是因人而異。

某人和我都打了疫苗後,小孩非常興奮,覺得我們可以去餐廳裡吃飯了,因為餐廳也開放了,他們感覺我們生活可以恢復到疫情前。但我可沒那個打算。去年十一月,本地的餐廳開放後,我們這一帶的案例就大量暴增,變成本城四個郵遞區號裡染疫人數最高的,讓我都不太敢出門。我們附近的中餐館也曾因為有顧客確診而暫停營業,內部進行消毒。

小P的畢業旅行顯然被取消了,但小J八年級的華盛頓特區畢業旅行延到暑假,似乎會成行。他很想去,但我很猶豫。現在不願意打疫苗的人仍很多,別說美國人了,我認識的台灣人裡,就有那種信陰謀論的川粉,極端反疫苗,但是有假必定出門。在這種情形下,在狹小的機艙跟這種人相遇,感覺並不安全。而且,最近染疫的族群已經轉移到青少年了,我看了好幾個新聞,是不同地區的青少年因為參加體育活動而染疫。小J最快可能年底前可以打到疫苗,但不是暑假前,要我讓他跟同學去華盛頓特區的餐廳一起不戴口罩吃飯,然後睡在同一個房間,我還沒辦法說好。

至於回台灣,依舊遙遙無期了。在小孩都沒打疫苗,回台灣要隔離14天,而且小J必須要單獨申請一個手機門號和分開隔離的情況下,回台灣太昂貴太浪費時間且太難受。

上週末聽說小J印度死黨的媽媽之前隻身回印度,沒想到在那裏確診了,現在回不了美國。看到新聞裡印度的慘況,為她捏一把冷汗,不知道在印度醫療體系崩塌、人口密集的狀況下,她要怎麼恢復?所以,在疫情沒結束前,還是別出國為妙,免得有差錯就回不了家。想到接下來七月還有東京奧運,到時會有幾萬人齊聚東京,沒打疫苗和打過疫苗的選手沒戴口罩一起競賽,會不會產生新的疫情或變種,尚是未知數。

暫時不想那麼多。等到下個月打了第二劑之後,再過21天,我準備去剪頭髮。有生以來,從沒兩年沒剪過頭髮,這次真是打破紀錄了。

由 Debby 發表於 12:44 AM | 迴響 (0)

December 20, 2020

何時會排到打新冠疫苗?

兩天前看ABC新聞時,發現他們網站上有個小工具(只限美國)可以試算打新冠疫苗的順序,是根據所在州和縣,和各州排定的防疫順序而定的,主要跟工作、年紀、是否有特定健康問題有關。我於是試著輸入資料,看看我何時可以排到打疫苗。

結果顯示:“There are an estimated 30,992,506 people in such groups in California, which means about 78% of the state population will probably get the COVID-19 vaccine before you. These groups include high risk workers in health care facilities, first responders, people with significant health problems, nursing home residents, teachers, transportation workers, people over 65, and food and retail workers.”

最前面的三批都跟我無關。我是加州最後22%可以打疫苗的人。因為我不是醫護人員,不是老人,沒從事某些高風險行業,也沒有特定的健康問題。

前三批人打完可能會是明年中以後的事了。如果我在明年底前打得到疫苗,算是運氣好的;不然就要等到後年了。如果明年還有新的疫苗出來,增加市場上可打的劑量,或許接種的人會多一些。

在這種情形下,我只能自我安慰,起碼我有時間觀察,看看這些新冠疫苗有沒有副作用,畢竟我是那種有查不出過敏原的人。自從過敏科醫生跟我說直接打過敏針,省得找過敏原後,我已經放棄治療了。而且今年因為我的家庭醫生在疫期中變成特約醫生,一年要多收兩千美金,這筆錢只是門票而已,其他費用照算,對我們而言太貴了,所以我現在沒有家庭醫生。我只能凡事小心一點。不過CDC目前建議,如果沒有對疫苗或注射藥物過敏的話,就算有食物、寵物、環境因素等過敏的話,還是要打疫苗。若對第一劑新冠疫苗嚴重過敏,就不要打第二劑。

在疫情尚未受控的狀況下,明年可能又要廢掉了。今年已經沒有辦法出門旅遊,明年恐怕還是如此,不知何時才能回台灣。

這時想起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當時根本沒有疫苗,科技不發達,病毒最終自然消滅。希望美國人過完聖誕節和新年後就全國一心,好好待在家抗疫,再加上疫苗,新冠疫苗也能自然消滅。這是我最大的2021新希望。

由 Debby 發表於 01:40 AM | 迴響 (0)

December 16, 2020

WiFi擾人眠

自從全家都在家上班上學後,網路變得無比的重要。從三月以來,我們多次嘗試改善家裡的網路速度。因為有個樓梯在屋子正中央,我們家一樓是ㄇ型結構,小孩的書桌和某人的辦公桌在ㄇ的左右兩條腿的位置,而我們家的無線路由器在某人辦公桌旁,導致小孩早期一直抱怨網路很慢,尤其是小J要打電玩時。經過高人指點,某人測到我們家有無線網路死角的問題。雖然我不懂,但我有印象看過別人家的爸爸提到他女兒抱怨家裡網路有死角,所以他買了某些東西改善。

我找到那篇文章後,於是買了MeshForce Whole Home Mesh WiFi System M3 Suite,包含1 WiFi Point + 1 WiFi Dot,據說這樣涵蓋四到五個房間。裝了以後,一樓的無線網路果然順暢多了。

但是,暑假過後,已經正式進入少年期的小J要我們買張小書桌放在他房間,從此一整天只有吃飯和要練琴、打球才出房間,完全變成宅男。然後他三不五時抱怨網路很慢,有時還氣到在房間製造碰撞聲。

於是月初我又買了一組一模一樣的。本來我只要買一個Dot(WiFi延伸器,$89)就好,但當時Amazon沒有貨,我不想買第三方出貨的,而且一模一樣的那組降價到$74,我第一次買的時候是$119,那就不用堅持只買一個Dot啦。

二樓多一個Dot之後,小J非常滿意,他說網路速度提升兩倍不止。

問題是,那Dot裝在我們臥室外牆。我問某人能不能晚上睡覺時間到就拔掉,他說那要每天重設,所以他不想。

那晚我本來要就寢時已經累得快不行了,但是我躺在床上至少三小時都睡不著,覺得很清醒,這是腦波被影響吧。第二晚,又是如此。我之前戴Fitbit手錶睡覺時,就會睡不好,所以我知道是無線網路干擾的關係。對一個每天睡不到八小時的人來說,躺在床上三四小時睡不著,是非常浪費時間又消耗能量的事,而且第三天一早我要開車送小J去上網球課。疲勞駕駛的危險性不亞於酒後駕駛,所以我就跳下床把那個Dot拔了,之後我就睡著了。

後來我在車上問小J睡得好嗎,他說他兩天都沒睡好。晚餐時我提到這件事,小P也說他睡不好。全家唯一沒睡不好問題的是某人。他聽了之後,趕緊說那以後小P要睡覺時就把二樓的Dot拔掉。不然我們三個都睡不好,長期下來應該會造成免疫力下降,在疫情這麼嚴重的時候,堅持插著Dot睡覺很不智。

雖然沒查到什麼WiFi會干擾睡眠的科學證據,但這跟食物過敏一樣,如果有個東西會讓身體出問題,那就不必一直整自己。睡覺時遠離無線電子產品,才能有好的睡眠品質。

由 Debby 發表於 01:26 AM | 迴響 (0)

October 22, 2020

驚懼中迎來部分重開

上週四去附近的中餐館拿外賣時,意外地看到戶外用餐區有一桌美國人用餐,之前他們並未開放戶外用餐。走到門口,大門是關的,我又納悶了,因為過去這幾個月,他們通常都讓門開著,之前熱浪來的時候也不例外,畢竟空氣流通比較能減低感染的機率。進餐館一看,裡面居然有一桌美國人在用餐。問了才知道,侍者說衛生局讓他們開放25%。

我頓時想起,本縣不久前由紫級轉為紅級。為了在疫期重開經濟,加州設了四種顏色層級,分別為:紫、紅、橘和黃,這是疫情最嚴重到最輕。所以本縣好不容易從最嚴重的「廣泛傳播」轉成「可觀的」,終於迎來許多人期待好幾個月的部分開放。

因為他們沒有蒜苗,我到了才知道我點的蒜苗炒臘肉沒辦法出菜,臨時換了一道菜。站在那裏等的時候,看見服務生忙得不可開交,即使只有兩桌,這是好幾個月都沒看到的景象。我走之前問他們,最多室內可以有幾桌,需要預約嗎?他們跟我說可以有五桌,不需要預約。

我想,如果兩桌就忙成這樣,之後開到五桌的時候,等外賣的時間勢必更長,以後要早點點菜了。而且在人少的時候去,應該會比較安全些,因為之後不管天冷天熱,為了室內用餐的客人,他們都會關門開暖氣或冷氣,這樣室內空氣不流通,想想挺可怕的。

由紫轉紅的,不只我們縣。所以我在臉書上看到其他朋友有在別縣的餐廳內用餐的照片。看那場景和笑顏,彷彿世上已無疫情。

想起三四五月間,南加幾個縣的染疫數字都跑得超快,本縣相形較慢。當時洛杉磯有人說,顯然我們縣做對了一些事,洛杉磯應該效法。其實也沒什麼,我們就是減少外出,因為幾乎所有公司行號都關閉,只剩民生必需行業還能營業。而且我們又不像洛杉磯,三月初還有馬拉松和各種大型運動賽事,都是可能加速病毒傳播的場合。

沒想到,暑假重開之後,本縣就進入失控狀態。有幾天看到當日確診人數竟有兩百多個,我覺得好絕望,看不到第一波結束的可能。當時三不五時就看到或聽到本地的台灣朋友會去海邊或哪裡玩,但我們家的暑假是荒廢的,小孩頻頻抱怨都是新冠病毒,害我們過了超無聊的夏天。連新加坡朋友前不久都跟我說,很佩服我能待在家那麼多個月。其實也沒什麼,我知道自己身體體質不好,又有小孩,沒本錢冒險。

如今本縣從紫翻紅,也代表學生可以回學校上學了。學區已經安排好不同年級從十一月起分批回校,年紀小的最先,高中生要到明年一月才能開始在學校上學。我們家的因為之前選了遠距,前不久學區再問,我還是選遠距,所以小孩暫時不會回學校。某人知道了,說他會選同意,因為怕小孩得憂鬱症。但是流感季已經來了,天氣一冷,生病的人會增加,一點都不安全。我這幾個月已經看過很多報導,小孩是很容易把病毒傳染給大人的,而且往往小孩症狀輕,大人症狀重。現在新冠病毒的後遺症挺多的,如果我們被上學的小孩傳染得病,身體功能發生障礙,或甚至死亡,難道不會嚴重影響小孩嗎?在這種疫情下,回校不回校,社交不社交,都是難題。

其實,不只是家長怕,老師也怕。小P這學期的老師是我之前最希望能教小P的老師,因為她有個跟小P同齡的兒子,我相信她比較會看到男生的優點。即使是小學,女生的優點實在太突出,每次頒獎典禮,女生得獎的比例都比男生高,所以我希望小孩能被一個能看到男生優點的老師教。前幾天是一年一度的老師家長面談,老師跟某人說了不少小P的優點,非常欣賞小P的博學和幽默。當某人跟她提到回校的事時,她說她今年只教遠距,如果小P回校,那就不會是她教了。所以我跟某人說,我寧願讓小P跟著她,而不是換個老師。

最近幾個月,在那些讓小孩照常到學校的「紅州」,開學後不時傳出有老師染疫的新聞。而且不是年紀大的老師才會死,密蘇里州就有位年僅34歲的老師在開學後染疫死亡。開學前,有新聞說,不少年紀大的老師擔心會被傳染,紛紛辦理提早退休。像我之前的作文老師就在今年夏天退休了,比她年紀還要大的閱讀老師則堅持今年只教遠距,不採課堂教學。

不過,加州這四個顏色指標並非只會前進不倒退。這週二,比本縣早進入紅級的河邊縣,傳出由紅退回紫級的消息,這代表他們那些開放室內的行業又要關閉了。他們之前要讓學生重回學校的計畫受到影響,這下也要叫停。這樣開開關關好嗎?有人在新聞之下批評說很多人不珍惜重開的可貴,不遵守規矩的結果導致全縣經濟再度受傷。當然持相反意見的人也有。

當晚,我五點半去Haibt Burger買晚餐,沒選路邊取貨,而是去店裡領,除了省小費,也想看看是否大家都回到店裡用餐。出乎我意料之外,店裡並沒有人用餐,而是店外有人用餐。不過現在還不冷,之後天氣變冷了,就很難說。

世事難料,前途未定。這是生活在全世界疫情最嚴重國家最嚴重州的心情。

由 Debby 發表於 10:44 PM | 迴響 (0)

August 02, 2020

社群在疫情中的重要性

前幾天收到小P印度同學媽媽的簡訊,她問我幫小孩選哪種上課方式,是遠距還是混合?我有點納悶,她是洛杉磯有名醫院的腦神經外科醫生,她的資訊無論如何都比我多,想必在這方面會做最好的決定,何必問我?我說我們選了遠距,問她選什麼?她說也是遠距,然後說看看明年一二月疫情會怎麼發展,目前本縣案例仍多,不想冒險送小孩去學校。

我突然懂了,她是以單純的媽媽的身分來打聽的,而不是以一個醫生的身分來詢問。因為我知道她兒子停課前跟哪個小孩最好,對那家的政治傾向和某些狀況,我也略知一二。當小孩交往的人跟自己家的價值不太一樣,碰到這種疫情,要做某些重要決定,諸如到底要不要去學校這種攸關全家安全和性命的選擇時,尋找價值觀類似的同盟是必要的,即使這是一個崇尚個人主義的社會。人畢竟是種不能脫離社會的動物,就算是成人,大部分的人也不會選擇跟身邊的人太不同。所以做為一個媽媽,她不希望自己的小孩成為唯一選擇遠距教學的小孩,需要在小孩哭喊別人都上學時,告訴小孩還有哪些人也在家用電腦上課。

小J在疫情爆發之初,曾經很沮喪地問我:「如何克服當一個邊緣人的感覺?」因為他的朋友幾乎都是川普的支持者,雖然好幾個是亞裔,包括俄國第二代、越南第二代、中國大陸第二代、墨西哥第二代、印度第二代和美國人等。在過去,這根本不是什麼問題。這是民主國家,各家要選誰、支持誰是各家的事,井水不犯河水,沒什麼好在意的。我頂多訝異其他新移民家庭的政治選擇跟加州主流民意那麼不一樣。但是,漸漸地,我們發現,別人家的認同和選擇,也會影響我們的生活。

小J的俄國第二代同學G,也是他的網球球友。在疫情之前,他們幾乎每週末都會一起練球,也曾一起參加雙打比賽。G的外婆是個川普支持者,很喜歡談政治,每次碰到我們,都要講政治。我們不太參與也不太回應這類話題,但她就是喜歡講。居家令開始之後,小J對於不能練球和上網球課感到非常難過,他說G照樣去上一對一的網球課,我們跟他說,情勢不太好,小心一點比較好。居家令解禁之後,他們約過一次打球,之後G邀小J去他家玩,某人婉拒了,G的外婆就很不以為然,覺得我們家小題大作,這疫情根本就沒那麼嚴重。當然,他們家都不戴口罩,而且G的外婆可能年紀大聽力不好,習慣跟人站得很近說話,我內心的安全距離警鈴因此大響,總要想辦法不著痕跡地後退、拉開距離,同時也避免被噴到口水。就算我們戴口罩,他們不戴口罩,對我們來說還是很危險,我們只好暫時不跟他們約打球了。

要說我們沒有一點沮喪,是不可能的。在找到G之前,小J的教練指派他跟另一個印度小孩T打雙打,兩人一起參加過比賽。但我們對那場比賽很不滿意,因為T會在球場上叫囂、挑釁,而且作弊。在兩人搭檔的狀況下,我們不希望他們的對手覺得小J也是這種人。所以T的媽媽之後再來邀小J打雙打,我只能婉拒。雖然我們希望他贏,但誠實、正直、善良,和有運動家精神這些基本素養更重要,不能妥協。在教練持續要求他們練雙打,而當下沒有程度差不多的人可以搭檔時,小J找不到合適的球友這件事,困擾了我們好一陣,直到他找到G。沒想到,疫情凸顯我們和G家之間的歧見和價值觀差異。這畢竟是百年一遇的大瘟疫,所有的人事物都會受影響,很多事情都會因此停擺,網球賽現在也頂多小規模地舉行,練雙打這件事暫時擱下和暫緩,真的是不得已了。

英語有句俗諺說:"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這次的疫情讓人發覺,日常生活的社群如果有很多人跟自己有不同顏色的羽毛,會有很多困擾。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一開始的戴口罩問題。在CDC沒有宣導戴口罩前,我不敢輕易在美國人多的地方戴口罩。身為亞裔,我們的膚色已經很明顯了,沒必要把自己弄得跟別人太不一樣,免得招來危險。在戴口罩變成一個政治議題後,我們只能很遺憾地看到美國社會被分化,且弱化防疫的能力。在新冠病毒有高度傳染性的狀況下,只要有1%不合作,這個疫情恐怕是不會被控制住,何況到現在仍不願戴口罩、不正視疫情的人豈止1%?

緊接而來的上學問題也是。如果社群的多數人都主張上學比控制疫情更重要,那些謹慎小心的人,不是讓小孩申請在家自學或不上學(年紀很小的話),就是只能壓下憤怒和擔心的感覺把小孩送到學校去。這是歐洲某國的朋友目前陷入的困境。

對小J這種半大不小的小孩來說,他的朋友要去上學,他就想去上學。之前除了中國大陸第二代的同學選擇遠距外,其他都選混合,一週要去學校兩天,所以他一再求我們選混合,讓我們非常為難。好在加州州長救了我們,目前聽到多數加州的學校在秋季的新學期都採遠距教學的。

未來若有一天要搬家,除了選學區,恐怕要了解一下不同地區的價值,有相近顏色羽毛的鄰居和社群,是很重要的。

由 Debby 發表於 10:11 PM | 迴響 (0)

July 18, 2020

路旁取書的疫期圖書館服務

三月中的時候,我們在如火如荼的疫情中收到學校即將停課一週的消息。那天是三月十二日星期四,三月十三日星期五學生得照常上學。所以在三月十三日那天,我去接小孩回家前,順道去圖書館還了一些書,本來想借幾本書,看看手錶,放學時間到了,我想第二天還可以帶小孩一起去,就先去學校。沒想到,之後迎來一連串的消息,包括中文學校停課一週,圖書館也關了。粉彩老師和幾個畫家三月多在圖書館旁邊的藝廊開了畫展,同時開的工作坊也叫停,因為市政府要求參與者保持社交距離,沒幾天那個藝廊也關了。之後學校當然不只關閉一週,而是一路關閉到學期結束。

圖書館的網頁寫著,圖書館閉館期間,逾期的書都不必繳罰緩。我曾進我的帳戶續借過,後來我注意到圖書館的電腦系統管理員改過所有人的借書期限,還書時間一直往後遞移。五月底是我們居家令結束的時間,還書時間一度是六月二日。我看了很緊張,一解禁就要立刻還書,而且離我們最近的圖書館不開,只有遠的總館會開,那所有人都擠到總館去還書,安全嗎?而且我有三個帳號(我和兩個小孩都有一個帳號)至少三四十本書要還呢。

所幸他們後來又改了歸還時間,改到六月二十三日。同時間,他們開放了圖書館路旁取書服務,我們終於可以開始借書了,但只能用線上系統事先預約,然後在得到通知書已經辦理借出後,開車到圖書館取書。

在買個菜都要拿消毒濕巾擦半天或用酒精到處噴的疫期,去公共圖書館借書,感覺有點風險,所以一開始我沒有考慮去借書。但是小孩已經在家混了好幾個月,整天打電動也會無聊,終於問我能不能去圖書館借書。

因為我之前借的書他們都不願意看,時間一到,我又得把書搬回圖書館去還。正常的時候,我並非毫無怨言。因為每次幫他們借書前,我要花時間查適合他們年紀和程度的書,還要去查其他人的評論,決定適不適合他們,然後再去圖書館預約。我花了很多時間和力氣幫他們借書,但他們都不看的話,我覺得我在做白工,就不太願意繼續。現在不同以往,借書還書比以前更麻煩,而且天氣那麼熱,我要開車四十分鐘才能拿書回來,借書並不是零代價。小J說:「現在油很便宜!」我沒好氣地說:「但是我開車會累啊!」

我要他們保證,一定會看完,我才幫他們借。然後我要他們自己去查要看的書。小J在電腦前毫無頭緒,才問我:「媽妳以前是怎麼查的?」查了半天,最後傳了四本書名給我,其中兩本是大人看的心理類書籍,叫做「拖延症」。我二話不說,當晚就用線上系統預約了。

第二天小J就問我何時可以看他借的書。我說沒那麼快,因為現在人力不夠,我之前還的書,好幾天後都還在我們的帳戶裡,讓我搞不清楚我是否還清所有該還的書,偏偏罰金一直增加中。圖書館的訊息說明,因為最近有大量的還書,他們需要時間處理,如果超過兩週後,還過的書還在帳號裡,再跟他們聯絡。在這種明顯人力不足狀況下,沒辦法要求他們有效率。

在他要求借書前,我自己先預約了一批書。從三月中以來,很多商店如果沒關閉,僅開放路邊取貨服務。但開車需要時間,我不知道店家怎樣知道哪些人什麼時間要取貨,是要事先打電話約時間還是線上預約?我嫌麻煩,能網購的都從Amazon買,直接送到我家。所以我對圖書館路邊取書要怎樣執行,同樣一點頭緒也沒有。

上週二我趕在四點前去取書。出發前我在網站上看過地圖,但不是很清楚取書的北大門位置。因為用手機習慣把圖片拉大拉小,偏偏圖書館那張地圖無法放大,我看了半天實在不確定真正的位置在哪,不是我去過的那個門口。那天三點五十分,我開到圖書館那條路口的時候,一顆心就放下來了,因為沿路都有牌子導引,前方還有好幾輛車往那個方向開去,我就一路跟著。

我是第四輛車,依序在一個白色帳篷旁停下。有個穿黃色背心的工作人員會到車子旁邊看圖書證或駕照。圖書館說要放在儀表板的右邊,但我的手不夠長,輪到我時,我就舉著我的圖書證對著右邊的車窗給工作人員看。他就拿著對講機報我的姓名,然後把我的姓氏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拚出來。之後我繼續往前開,轉個彎,到了北大門的另一個白色帳篷前,另一個工作人員提著一袋書向我走來,我比著後面,他就幫我把書放進後車廂,關上,然後跟我揮揮手。因為我沒降下車窗,又戴著口罩,就跟他比大拇指表示感謝,然後就開走去還書。等我還了書繞回那條路上,看到三輛車又往那方向開去,那時都快四點,取書服務快結束了。看來這時候想看書的人還是不少的?雖然很多人都像平常那樣逛街購物,但躲在家裡不出門的還是很多,或許想看書解悶的人因此多了。

目前圖書館是完全沒有人際接觸的,借書用路邊取書服務,還書就要還到圖書館某面牆旁邊的還書口,從那個還書口丟進圖書館裡。離我們近的分館較小,開車還書的地方是幾個金屬做的書箱,有下雨可能時,那幾個書箱會被鎖起來。總館的設備因為經費較高,顯得比較高級一點。

這週因為小J的書到了,我又去了一趟,排隊的車子仍有幾輛,但前面有人降下車窗,工作人員靠過去講半天的話。想到本城的疫情最近有越演越烈的趨勢,我們學區前兩天甚至宣布新學期全面採遠距教學,我萬萬不敢降下車窗,依舊在輪到我時把我的圖書證舉到車窗前,讓工作人員把書放到後車廂,等過一兩天才把書拿出來。

今天早上某人要去小學拿年度紀念冊,一樣是路邊領取。我想到圖書館的路邊取書方式,就要他寫大字報,把小孩的名字和老師的名字寫在紙上,然後舉到車窗前,方便工作人員一看就知道是誰,畢竟他們需要登記誰領取過了。某人拿回來後,我問他順利嗎?他說他到時前面有幾輛車在等,然後問我是學校要求寫大字報的嗎?他說工作人員看起來很驚訝,竊竊私語。我忍不住笑了,問他別人都怎麼做,他說其他車都是工作人員靠到車窗旁問是誰,我說用大字報不是比較方便嗎?又沒有近距離接觸的風險。

最近本縣每天都新增數百個感染新冠病毒的案例,洛杉磯市都可能再度宣布居家令了,我們還是小心點好。希望圖書館用這種路邊取書方式能維持圖書流通久一點,要是又關閉好幾個月,大家真的都要悶到不行了。

由 Debby 發表於 10:18 PM | 迴響 (0)

May 18, 2020

居家防疫期的理髮問題

據說理髮院的生意,是經濟恢復的指標。但因為新冠病毒的傳染性,理髮院這種近距離接觸的生意被歸為非必要,因此在三月多政府宣布進入全面居家防疫期時,就跟其他商店一起關閉了。剛開始我很慶幸家中三位男性都在那之前剪過頭髮。但過了五、六週,終於不行了,每個人頭髮都過長,尤其是小J的,因為他前一次在理髮院只稍微修一修,沒有大剪,偏偏他的頭髮生長速度是我們家最多的,頭頂因此看起來很厚。某人頭髮生長速度雖然沒小J快,但他習慣常剪,他最先受不了。

這時就想起,我們在小J很小的時候,曾在Costco買了一組頭髮剪,還好沒被某人丟掉。某人最喜歡說的話就是:「不用的東西就丟掉!」問題是,不是每個東西在你需要時都買得到,尤其現在,要網路購物比以往困難,價格也比較高。

小J聽到我們打算幫他剪頭髮,非常抗拒,居然提議我們幫他剪,那他就幫我們剪。我聽了立刻回答不能,這種事沒有平等性可言,別想碰我的頭髮。

最先被剪的是小P,因為他的瀏海實在太長了,我跟他講話時,總覺得他的瀏海會扎進他的眼睛裡,耳朵上的頭髮也長得要蓋住耳朵了。於是我把他叫進浴室,坐在小板凳上,我坐在他前面幫他剪。剪了一會,突然想起我以前幫當時一歲多的小J買了一件剪髮專用的小朋友剪髮罩袍,上頭有企鵝圖案,現在不知道跑到哪去了?可能連小P都會嫌小了點。

幫小P照原型修短瀏海後,他提出要剪一個倒U的弧度。我聽了很意外,跟他再三確認後,慢慢修了一個樣子。他剪完之後給他哥看,小J非常可惡地狂笑,甚至笑倒在地上。我和小P都很不高興,明明並不糟,而且小P剪完那樣有點小呆瓜的樣子挺可愛的,那一兩天我看到他都會要他過來給我抱一下。小J說他不要給我剪,我說我也不打算幫他剪,因為他的態度太差。某人後來跟他爸媽視訊時,把小P叫過去給爺爺奶奶看一下,他們都說剪得不錯。我知道他們講的是善意的謊言,因為專業理髮師一定會看出很多問題。不過公婆以前住在美國時,公公的頭髮也都是婆婆剪的。

那個周末,某人在我起床前,用理髮器剪了他自己的頭髮。我醒來一看,覺得他未免剪得太短了,而且後面沒修好,於是又幫他修了一遍。他說這樣可以再撐五個星期。那天某人幫小J剪了頭髮,所以小J頭頂的頭髮終於沒有很大一叢了。最後是小P被他爸叫去修了後面的頭髮。於是他們三人的頭髮都搞定了。

接下來,慘的是我。通常我回台灣剪過頭髮後,六七個月就會在美國剪一次,之後每隔半年剪一次。去年六月底在台灣剪了也燙了頭髮後,本來一月應該要處理的,但那時中國大陸疫情就爆發了,當時沒立刻去剪頭髮的結果是,隨著疫情席捲全球,越拖就越不敢出門去剪頭髮。如今已經十一個月了。雖然以前也不是沒留更長過,我頭髮最長的時候接近腰際,但我並不喜歡那麼長,那時煮飯時經常燒到自己的頭髮。這幾個月因為要避免用手摸臉,我醒的時候都會紮馬尾,好處是就算頭髮再長,煮飯時比較不會燒到自己的長髮。

臉書上曾有影片,理髮院的美髮師用超長的剪刀幫客人剪髮,在客人躺在洗頭椅上時,用水桶潑水幫客人洗頭,以避免近距離接觸。這些顯然都是開玩笑的。至今因為理髮院沒開,還不知道他們會有什麼讓人安心的好措施,以吸引客人重新上門。上週有南加州的髮型師和美髮沙龍業者狀告州長,希望法院能讓他們重新開門營業,否則影響生計。然而,在疫情沒控制住,也沒有疫苗的情況下,我不打算去這些地方。我預期這段時間會持續兩三年,因為就算疫苗出來了,也沒那麼快供應全美。

最壞的打算是,我就一直把頭髮留長,等到長到可以捐給癌症病人做假髮的時候,我就紮著馬尾齊刀剪,把整段頭髮剪下來捐出去,留一小截可以繼續紮馬尾的長度。反正這幾年很多時間都在家,不需要經常出門,髮尾就算不整齊,也不算什麼大問題。

這幾年最重要的是,命先保住,其他就再說了。

由 Debby 發表於 11:34 PM | 迴響 (2)

May 04, 2020

疫期中的雜貨採購(Albertsons)

住在加州這十幾年,不時會想起木蘭詩中的片段:「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平時我們總有固定在某間店買某些東西的習慣,每逢過節,一定要把幾間店跑一遍才行。然而,當我們進入居家防疫時期,這樣的生活模式不得不改變,我們只能選擇去一間店。每次出門,我都得看日子又看時辰,不是挑什麼黃道吉日、良辰吉時,而是挑天氣適宜,且人流較少的時候。同時,為了達到最大效益,我通常會等冰箱至少空個六七成以上才出門。

如此一來,我轉眼至少兩個月沒去過附近的Albertsons。上週因為洗碗機要用的軟水劑Lemi Shine沒了,Seventh Generation的洗衣精也快見底,小孩要喝的A2牛奶已經一個多月沒喝到了,糖也快沒了,煮甜的東西都省著用,小孩因此嫌不夠甜。即使冰箱沒空到我希望的程度,我還是在週二下午三點去了一趟Albertsons。

在此之前,我們只去Trader Joe's和Costco。在我心目中,Trader Joe's應該是安全等級比較高的超市,因為有限制人數、有專人在門口清潔推車,且櫃台有設置透明板隔開收銀員和客人。有天某人堅持要去Costco買星巴克哥倫比亞即溶咖啡,我說Trader Joe's就有即溶咖啡,不必為一個東西跑Costco,而且Costco人比較多,比較危險。兩人為此發生爭執。後來他還是去了,回來後,跟我說那些措施Costco也有,應該是每家都通行的措施。

我半信半疑地出門,之後所見顯示,未必如此。因為我到Albertsons時,並沒有看到有店員站在門口把關。我看到平時我進去的門附近沒有消毒濕巾擦推車,就走到另一個入口,才發現那裏有專人負責擦推車,但並沒限制進入的人數。雖然Google Map顯示當時的人數遠低於平時,我在裏頭的感覺卻跟平時離峰時段差不多,不覺得特別少人,我在停車場目測車子至少有三四十輛以上。讓我意外的是,Albertsons居然在此時進行整修,有些地方不太好走,或者東西被移走。因為有人的推車擋到去青菜那區的路線,別條路又被封了,我只好先去別區。

Albertsons春天的時候都有大富翁集點活動,我之前收集到三張免費貝果或甜甜圈的兌換卷,但因為疫情的關係,原本自取的貝果\甜甜圈盒都是空的。幾週前曾在臉書上看到有人傳一個美國人徒手伸進這種塑膠盒子拿裏頭的麵包,聞一聞之後又丟回去的影片,讓人覺得很不衛生。也許超市管理方也有種種考量,現在都有塑膠包裝了,感覺比較衛生安全。

這次多數人都要戴口罩,沒戴口罩的人是個位數。有個男人把口罩掛在下巴,口鼻露出,不知何故。

我很快地找到我要的洗衣精,架上只剩兩瓶,我就都拿走了。然後在同一排貨架的另一側找到Lemi Shine,也拿了兩瓶。在烘培區發現貨架有點空,上有告示說限量糖只能買一包,我就拿一包。本來打算買雀巢的奶粉做麵包的,然而找不到,只有他們的自有品牌的奶粉,也就拿了,這個時候顧不上挑牌子了,有什麼就買什麼。沒看到酵母。各類麵粉不太齊,我家還有就不需要買。義大利麵區更空,告示說義大利麵和義大利麵醬只能買一份,於是我各買一份,一瓶青醬和一盒綠色的蔬菜義大利麵spaghetti。我想過了這段期間,義大利麵應該會是很多人最不想吃的食物。然後我在咖啡區找到星巴克的即溶咖啡,拿了好幾種,先前我想從Amazon買,但幾乎都缺貨。

想到我們家其他三人可能會在政府重開經濟前過生日,我也一道買了生日卡和可自製蛋糕的蛋糕粉,以備萬一。本來想買冰淇淋的,但那區冷凍櫃都消失了,因為大家都戴著口罩,我就不方便去問東西移到哪裡。往常買的優格也沒了,最後拿了兩瓶A2鮮奶,就去結帳。

以往他們開很多櫃台,任由客人自己排任何一個櫃台。現在他們改成等候區只有一排,像Kohl's那樣,有空的收銀員會招手叫排在最前頭的客人。地上同樣都貼了距離標示,好讓人遵守社交距離的規定。為了防疫,州長允許他們用塑膠袋,不受限之前公投通過的反塑法令,所以我現在都沒帶自己的購物袋出門。而此時用的塑膠袋不同於先前一元一個的那種較厚塑膠袋,現在包裝用的是很薄的塑膠袋。收銀員和客人間有透明板隔著,比較危險的是,負責包東西的工讀生和客人間並不設防。

這趟完全沒買菜肉蛋之類的。晚上烤香腸時,很後悔當時沒買蒜苗。

這樣隨便買一買,就近兩百塊。難怪最近很多去Costco的人,都說買到超過五百,甚至一千了。

本以為下次再去Albertsons,會至少是一個月以後的事。但消毒濕巾在Costco買不到數週了,家裡拖地的濕巾也快沒了(網路訂貨的箱子移走之後就要拖地,用很快),因為不想去Costco找(網站顯示缺貨),Amazon也沒貨,所以這週又去了Albertsons。

上週二把店裡最後的Seventh Generation洗衣精買走後,今天同個地方仍是空的。貨架上空的地方很多,紙類仍是大缺貨,廚房紙巾和廁紙都沒貨,消毒濕巾也沒有,相對充裕的是餐巾紙。拖地的濕巾沒有swiffer的,最後拿了他們自有品牌,因為上頭說適用於swiffer的拖把。

很多消毒清潔劑都沒了,那區也是空蕩蕩的。只看到一些比較特別的清潔劑還在架上。不清楚是補過貨,但又被買光,還是根本沒貨可補。

酵母仍缺貨,糖依然限量一包,麵粉還有些。義大利麵和義大利麵醬也還是限量一包\罐。米所剩不多。到處都有All sales are final的布告,這是當然的,誰想在疫情期間買別人退貨的商品?這時候只要不碰別人接觸過的東西,就盡量不碰了。

最近看了牛奶被傾倒、雞蛋被砸爛、青菜被掩埋的新聞,覺得好浪費又好惋惜,想要盡可能買我們會吃的,以減少那些農人不得不的浪費。但超市裡好多貨架東缺西缺的景象卻又讓我大惑不解。這供應和需求鏈間,哪裡出問題了?

平時我用網路訂購亞洲蔬菜和一些豬羊牛肉,唯獨雞肉沒有。所以一個月前去過TJ買過雞肉,當週吃完後,我三個星期就沒煮過雞肉了。

上週只記得買牛奶,沒買雞蛋和雞肉。今天不但買了牛奶、雞蛋和雞肉,也去買了一些青江菜,免得Albertsons覺得這菜都賣不出去,以後就不賣了。

回家後,告訴某人還是買不到swiffer拖地濕巾,不懂為何會這樣。他說應該是中國大陸製造的。但我之後查了,swiffer在西維吉尼亞州有工廠,晚上在Amazon買到了,只是現在每人限量買一份。所以,也許只是需求過大的問題,希望之後會趕上,畢竟有一半的州已經恢復正常了。

這個因為疫情而傾頹的世界,不知何時會恢復正常?


由 Debby 發表於 11:21 PM | 迴響 (0)

April 13, 2020

串起需求救在地小店

平日我們家一週通常會有兩次在外頭用餐的機會。自從新冠疫情在北加傳出後(也許更早),為了杜絕風險,我們不再去外頭用餐了,我每天煮飯煮到很煩。於是,當政府規定我們居家避疫後,本地的幾個台灣人團購生意特別好,似乎並不讓人意外。每天要張羅吃的,實在是一件很煩人的事。如果有方便的食物來源,大家自然趨之若鶩。

但我有別的擔心和考量。根據報載,自從武漢肺炎疫情傳出後,美國很多中餐館都遭殃,乏人問津。我們這些平時每週都會去一次的人,為了安全都不去了,何況是其他人?然而我們家附近這家中餐館開業八年多來,是我們日常生活裡的小確幸。同時,為了本地的經濟著想,我們不希望本地的店家接連倒閉,不然這裡成了鬼城,之後免不了會有經濟和治安等問題。這個時候,本地小餐館小店比以往更需要我們的支持。

再加上政府啟動緊急狀態後,有很多新措施,群聚不但不安全,甚至可能違法。想起往常一堆人在停車場都是擠在一起排隊領團購的,怎麼想都覺得不太妥當,於是我這段時間不再訂洛杉磯來的團購食物了。如果目前開銷都花在吃的東西上,外食的機會有限,不管怎麼說,我們的消費都應該留給本地的商家,因為他們繳房租、繳稅和養員工,我們給他們的所有的花費都跟帶動本地經濟和建設有關。但我們跟外地團購的消費,並不會讓開團的人繳稅給本地政府,遑論減少失業機會。更重要的是,其實有些團購的東西,本地的餐廳就可以做,而且在現行的規定下,去餐廳領外賣是合法的,沒有任何疑慮。

很多人現在不敢點外食的原因是,怕食物不安全。外賣食物拿回來再加熱,會比直接吃好。所以最好就是我們能跟中餐館訂購他們的冷凍食物,這樣我們一定要加熱夠久到合適的溫度才吃。而且冷凍食物可以一次買多,這樣解決我們好幾餐的問題,我們也可以在中餐館裡多消費一些。

我於是傳訊給一位人脈很廣且開了兩個團的大姐,請她幫忙建議附近的中餐館賣冷凍食品,因為現在大部分的人成天都待在家裡,一日三餐,一週二十一頓飯,若每頓都自己親力親為,實在好累,若有現成的冷凍食品,我們就可以省很多力,而餐館則多個收入來源。她那天中午去點外賣時就跟老闆娘說了,晚上換我去點外賣時,老闆娘說她聽那位大姐說了,她會先弄菜單出來,然後悄聲地跟我說,她其實不是在乎倒閉問題,而是她的員工都跟著她很久了,不捨得他們失業。我聽了有點意外,老闆娘那麼容易就接受了?我本來以為可能要很多說客才行,所以還盤算要再找一些人來幫忙。聽到她很爽快的答應,心裡其實有點不踏實,不知道她的下一步需要多少時間。我去點餐時,只看到一個送餐的司機在外頭等著,感覺生意很不好,我有點擔心她們撐不過去。我暗暗算了算,廚師有四名,跑堂有兩三名,她要是關店,至少七個人會失業。

第二週我去拿外賣時,老闆娘說她們冷凍食品菜單出來了,還有一份昨晚做好的冷凍水餃,問我要不要,我當然說好。第二天中午就把那包水餃煮來吃。我們家兩個小孩平日不愛水餃,以前訂過某個團購水餃,雖然有些人說好吃,我們家的小孩一點不賞臉,所以我就不訂了。但這次的水餃他們一吃就說好吃,因為油菜心、蝦和豬肉的組合帶出一種有清甜的特殊口感。當晚我又訂了一批水餃和鍋貼,然後把冷凍庫塞到半滿。

有人之前跟我說,很多中餐館沒有很大的冷凍空間,所以不可能賣冷凍食品。這家中餐館倒是用一個很好的方式解決這件事。老闆娘提供一個菜單,品項並不算多,大約十來項,就是不同口味的包子、蔥油餅、鍋貼和水餃等,可以涵蓋早餐到晚餐的需求。客人必須在取貨前一天電話訂購,且告知取貨時間,這樣她們可以安排食材、準備冷凍食品的時間(有時是下午休息時間包水餃,或晚上包)、數量和儲存空間。這樣就沒有預先準備某種東西過多卻滯銷,造成庫存空間不足等問題。

我在本地的台灣人群組裡幫忙宣傳了兩次,準確地說,我只是提供資訊,去過這間餐館的人早有定見,我不需要多著墨。但我並不知道效果如何,也許很多人會自製麵食,就不需要跟餐館買。第三週我又去拿外賣和冷凍食品時,她們的冷凍食品銷售似乎頗有起色,老闆娘很高興地跟我說,都虧那位大姐給她的好主意。我聽了笑笑,沒說什麼。只要她們能度過這段時間就好。

前天我訂了第三批冷凍食品。我去拿的時候,前面一個客人帶了一個大冰袋去裝了好多冷凍食品,我後面還有人排隊,那是居家避疫以來,我第一次在店裡看到他們忙不過來的景象。老闆娘幫我把冷凍食品放到車廂,說有客人提到我和那位大姐幫忙宣傳而來買的,現在冷凍食品賣得很好,她要謝謝我們。我笑著說,能幫到大家就是最好的事。為他們擔憂的心,似乎可以放下了。

今天我跟之前上橋樑課程的同學聯絡,確認她們都健康無恙,同時跟她們說,在疫苗出來前,我們不適合跟老師見面了,下次同學會可能會是明年了。畢竟老師年紀太大了,是高危險群。同時要請大家有空跟老師聯絡,確認她一切都好。我同時問我們之中唯一還在工作的印尼同學,是否有戴口罩去日本餐廳工作,日常買菜吃飯有沒問題,畢竟她一個人遠離家鄉和家人獨自在這工作和生活,不像我們其他人有家人可以幫忙,所以我盡可能提供她一些本地資訊。我把中餐館冷凍食品清單傳給她,她看到時很開心,說她很想念這些食物,終於有機會買一些存在她的冰箱了。

這些種種證明了在這種艱困的時候,人還是有各種新的、過去未被注意或重視的需求。若有人能看見,且牽起供應和需求兩端的線頭,加以連結,小店還是有可能撐過這麼艱難的時期。希望每個努力的靈魂都能健康順利地通過這段時間的考驗。


由 Debby 發表於 11:53 PM | 迴響 (0)

April 03, 2020

居家防疫第三週記事

居家防疫滿三週,終於等來CDC要美國人戴口罩的新聞。國務院罕見地要求所有海外美國人盡速回美。

前者我幾天前已嗅出端倪,因為媒體報導開始出現越來越多關於口罩的報導,讓我看到了情勢逆轉的跡象。後者只是再次讓人感覺此時有如戰時。

看了有點空的冰箱,以及天氣預報,決定今天非得在週末和接連的雨天到來前出門補貨不可。中午前去Trader Joe's補貨,排隊的人龍好長,而且好多人都戴了口罩和手套,大概有一半吧,各種族裔都有。不只是買菜的人,連去旁邊墨西哥餐廳拿外賣的兩名工人也是。之前CDC說,折成三角狀的bandana也可以替代口罩。有些人在路上看到了,覺得很奇怪,因為很多西洋電影裡的搶匪都用bandana遮住臉的下方。不過我沒看到任何人用這種。排在我後面的年輕女子不但沒戴口罩,還一直講手機,讓我有點怕怕的,因為昨天有新聞說講話和呼吸就可能傳染了。地上雖然有膠帶貼的距離,但並沒有到真正的六呎。

TJ從上週開始,就有人在門外消毒推車且管制人數,這次還有人會發瓶裝水給排隊等候的顧客(需要的才拿)。同時,這次店內被允許的人數比上週還要少,加上比較多人戴口罩,感覺比較安全。雖然有些人還是不太注意和別人的距離,但有些人已經很警覺了,在別人拿商品時,會稍微等別人離開才過去同一區。這次換義大利麵和罐頭那區又空了一半,看來不少人最近常吃義大利麵。其實我們家也是,但好在還有Costco買的阿舍乾麵和weee買來的曾拌麵偶爾換個口味。小J喜歡的鬆餅粉也沒了。最近大蒜很難買,終於在這買到了。我排隊花了25分鐘,挑東西花了20分鐘,結帳又花了10分鐘。

排隊結帳時,看到前面的女士買了一瓶造型特殊的伏特加,上面有個小衣服,挺有意思的。現在不能用自己的袋子,她說她不需要袋子,結帳完就推著一車零散的東西走了。

這幾天隨著確診人數的增加,感覺政策越來越嚴,今天全美確診人數已超過27萬,另有7406人喪命。海邊、山上、公園等都關閉了,之前傳出人滿為患的國家公園也關了。基本上,大概沒有合法的地方讓人從事戶外活動。所以遛狗的人特別多,我覺得我們家外頭交通繁忙,主要是騎腳踏車的人和遛狗的人來來往往。出門購物感覺是我一週一次的透氣時間,但真不敢多逗留,不想增加家人任何風險,而且買了一堆東西回家,之後還有繁瑣的清潔消毒工作。

往昔簡單的小事,在此時都變成要如此慎重且大費周章。希望這種讓全球人民恐懼的大變動,一輩子就經歷這一次。

由 Debby 發表於 10:43 PM | 迴響 (0)

March 26, 2020

美國人在疫情中的改變

我喜歡的作家伊莎貝阿言德(Isabel Allende),今天在她的臉書貼出一張戴口罩和手套的照片

她寫著:「新冠病毒正在測試各個國家和人民,尤其在測試各政府和政治經濟體系。我們每個人的最好和最壞的部分,此時昭然若揭。當義大利人打開窗子,用歌聲提振他們鄰居時,有些地方的人卻囤積民生必需品和買槍。昨天我有個鄰居戴著口罩和手套來問我,我有沒有需要去超市買什麼。他向我們附近街上那些年長的、病弱的、不良於行的,和有小小孩的媽媽們提供援助。當危機過去後,我會做一打智利餡餃給他。」

(真有實例)

我對她這段文字非常有感。當加州華人開始搶購民生物資時,我們家沒去搶;當美國人也加入搶購時,我們還是沒去搶。原因很簡單,在我們心裡,美國這麼富裕,商家這麼多,怎麼可能買不到東西?而且這個時候去人擠人,大家都不戴口罩,不是很危險嗎?我只有日常買菜時,多買了些冷凍和罐頭食品,畢竟冰箱空間有限,要囤多也沒辦法。等衛生紙都賣光的消息傳來,我們打開櫃子數一數我們之前買的,用兩三週沒問題,但之後就難說了。然後某人就開始坐立難安了,在人潮散盡後,終於去了Costco,但是衛生紙、酒精、消毒濕巾等所有之前傳出被搶購的商品都沒了,只有食物,不過沒有蛋。所以他隔天戴了口罩去Trader Joe's專程買蛋,那時美國人還是不戴口罩的,其他顧客看到他戴口罩就走避,幫他結帳的女店員則遠遠地把收據丟給他,非常粗魯。因為美國人認為生病的人才戴口罩。

全家都沒出門後,我們靠之前買的東西撐著幾天。上週三我去Trader Joe's買菜,那時是我們被規定待在家的第三天,之前看過別人貼店裡有多空的照片。那天店裡依舊挺空的,兩排冷凍櫃全空,其他貨架也是稀稀落落的幾個商品,然後每個貨架都有海報寫著這櫃可以限量買兩個,肉類可以買四種,鮮奶只能買兩罐,諸如此類。完全可以想見之前美國人搶貨囤積,搶得有多兇。這裡畢竟是華人不到5%的地方。那天我沒膽戴口罩出門,在外頭也沒看到有人戴口罩,我只能盡可能和別人保持距離,但結帳時,店員一直跟我聊天,我好怕她的飛沫散布到我的食物上。

之後既然宅在家,美國的新冠肺炎確診案例越來越多,出門好危險,那就網路購物吧。有人貼出長長一排可以用於買菜的網路商家。然而,兩週前就很難在網路上買到菜了,Amazon也是。而且某人在家上班,我白天很長一段時間根本不能用電腦,晚上開了很多視窗都買不到東西,此時要用網路購物實在太困難了。這真是以前無法想像的事,堂堂一個大國,所有的需求瞬間轉移在網路上,每個提供商品和服務者都說訂單暴增、人力不夠、供不應求,然後排隊等候的人還很多。

前些天冰箱庫存消耗大半,於是每餐供給食物不若以往,小孩叫說沒吃飽。看到本城連三天確診人數維持在五人,如果有適當防護,出門買菜應該還好。所以今天戴口罩去Trader Joe's,選在十一點,心想那時應該比較少人。

要進店前,被告知我自備的購物袋都不能用,一律用他們的紙袋,所以我只能把我的購物袋塞到推車底下,然後等了一下,門口的店員才讓我進去。店外的地上用膠帶貼了每個人站的位置,以維持距離。他們同時控制店內人數,我想他們不見得有數多少人,就是看一看,有出才有進。這次比上週狀況好,九成貨架已經滿了,唯一的例外就是衛生紙、乾洗手那區是空的。那些限量的海報已經消失了,看來搶購的人潮已經結束,供貨正常。

最讓我放心的一件事,就是店裡有其他美國顧客戴口罩和手套,只是有些人在拿東西時,會靠得很近,我就趕緊閃開,保持距離。結帳時,地上同樣有用膠帶標示等候的位置。輪到我結帳時,我同樣要和櫃檯保持距離。相較於某人上次戴口罩被歧視的經驗,兩個店員倒對我很正常,也許是最近一週戴口罩的人多了,也許是從我沒戴口罩的上半臉認出我是常客,她們問我是否買到我所需的。我說還是沒買到衛生紙,一個店員一副很惋惜的臉,另一個則說,最近他們試著每天都訂貨,但不是每天都有貨,而且一人只能買一份。好吧,聽來還是有機會買到的,希望在我們家的用完之前,可以買到。我想其他已經囤夠的人,應該不會再繼續買了吧?輪到我刷卡時,我向前靠近刷卡機,她們則退後,和我保持距離。

今天在 Trader Joe's看到那幾張戴口罩的美國臉孔,加上阿言德的照片,也告訴我一件事,美國人開始改變了。在美國有六萬多人確診,且上千人死於新冠病毒後,不可能所有人都不害怕。那些夠警覺、還想安全活過這次疫情的人,一定會想辦法了解這是什麼,且嘗試可能的自保之道,而戴口罩和手套,就是其中一種。這也許是我們這輩子裡碰過最劇烈的全球大變動,每個人的生活和生命都會受到影響,我們不可能不改變。如果我們不改變自己來自保的話,病毒或命運就會來改變我們。人如此,產業亦如此。但我們在活下去的同時,別忘了拉別人一把,畢竟人類不是能獨活的動物,我們需要其他人以維持社會的健康正常運作。

---

南韓雖然控制住疫情了,然而,光首爾在三月不到三星期裡,就倒了1600家餐飲業店家,而且他們不像美國有規定餐廳不准內用、大家只能待在家。希望美國的朋友在可以的範圍內,能夠多支持喜歡餐廳的外帶生意,不然失業率太高,對所有人都是災難。

由 Debby 發表於 12:09 AM | 迴響 (0)

March 23, 2020

當疫情席捲美國時

過去幾天眼睜睜地看著美國確診人數,從世界第七爬到世界第三。今天先後看到義大利確診人數增加幅度趨緩,以及武漢即將在4/8解除封城的消息。美國的確診人數此刻卻正在起飛,令人擔心會不會後來居上?從3/14開始,我們全家都遵從政府規定窩在家,卻從新聞得知,許多美國人照常過日子,週末海邊和野外都擠滿人,完全不把這病毒的傳染性當一回事。

在臉書上看了兩個義大利行政首長怒罵不聽話人民的,好奇美國州長和市長接下來會如何做?

祈禱美國確診人數不會變成世界第一。因為這病毒戰才不到一個月,第一線就傳出口罩等裝備不足,本縣有間醫院三名麻醉師陸續被感染。但州長說我們這個學年已經不會再上學了,要到秋天才能上學。距離夏天可還有四五個月,這病毒戰要怎麼打下去?第一線這幾天陸續向民眾募集相關醫療資源,以前不要自製布口罩,現在也收了。但從一月武漢肺炎消息傳出,加州等華人多的地方就買不到口罩了,不知道此刻有誰有能力捐出什麼物資給醫院?

-----

下午的小插曲:
兩個小孩在家裡待了很多天,實在憋不住。於是下午某人打開車庫門,讓他們從車廂拿網球去後院打。此刻我們兩個的手機都大響,上頭顯示本縣的緊急消息,要我們好好待在家。讓我有種被監視的感覺,未免也太湊巧了吧。>_<

由 Debby 發表於 11:07 PM | 迴響 (0)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