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03, 2021

輝瑞第二劑、篩檢及其他

我打完兩劑疫苗後,去附近的中餐館拿外賣,順道問跟我熟識的香港經理:「打疫苗沒?」他前一週跟我說,他太太幫他約好了,但他不知道要打哪一種。他這次問我是打哪一種,然後跟我說,他跟我打的是一樣的。他順帶跟我說,其實旁邊的超市就可以打了,而且有輝瑞,他一個客人進去問,就直接打了。我一聽差點跳腳,什麼!那我們開車跑那麼遠做什麼?而且這間店都沒出現在我們用的系統上。後來想,沒關係,我家還有小孩要打。

不過,某人幫小J約到車程要40分鐘的西語裔大城去。他堅持已經約好了,確定那個一定打得到,不想走幾步路到我們家附近的超市去問。

我的第二劑是在車程20分鐘的鄰城的CVS打的。我們約的時間是下午兩點半,我準時到,前面有兩個人排隊。不知何故,接洽客人的那位工作人員動作超級慢,每一個都弄超久,尤其是我前面那位。而我的疫苗卡和駕照就拿在手上,輪到我時,她花的時間沒前面長。我不禁想到,就在我要打第二劑的前幾天,有新聞說,美國從分發疫苗後到三月這段期間,丟掉了18萬劑的疫苗,其中CVS就丟掉將近一半,Walgreens丟掉了21%。NPR因此說這兩間藥店是美國疫苗的浪費中心。

在CVS現場看到他們人員如此沒效率,我感覺這間藥店非常失職,根本不該擔當幫民眾注射疫苗的大任。就算在那打疫苗拿到一張折價券,我對這間店只有惡感,沒有好感,不怎麼想讓他們賺我的錢。

我等了20分鐘才輪到打疫苗。現場本來有一個人負責施打疫苗,等到我的時候,出現第二位。他們已經排好椅子,看那擺放的位置,顯然就是讓人打左手臂的。我於是問要幫我打疫苗的西語裔女性,是否打右臂,痠痛的感覺會消得比較快?她說是也不是,她不知道我第二天是否會有工作需要用到右臂,所以還是建議打左臂。她強調,疫苗本身並不會造成肌肉痠痛,肌肉痠痛是皮下注射的結果。照例我打針或打疫苗時,都不敢看,不過,某人倒是在旁邊看了。他跟我說,她把整根針都推進我的手臂,打得很深。我很意外,本以為打針時都只有把針頭刺進手臂一點,然後推進注射筒的後端,把藥劑推進去。難怪她會說手臂痠痛是皮下注射的結果,因為她把針都推進去,造成皮下組織受傷。

然而,這次的痠痛持續的時間並不像第一次那麼久,痠痛感似乎也比較不嚴重,我到打完的第二天,就感覺好很多了。沒有其他副作用。

等到小J在週日去打疫苗時,他們去的那間CVS完全沒有人排隊,所以某人問了,他們才有人出來處理。這恐怕顯示當地的主流族裔施打疫苗的意願不高。那個大城是本縣的疫情熱點,他們四個郵遞區號的確診人數是我們這個城四個郵遞區號的確診人數的四倍多,但他們人口只是我們的一點六倍。然而,令人頭痛的是,西語裔施打疫苗的比例偏低,只有四成。而本縣的確診案例中,四成以上都是西語裔。

話說從某人的同事,就可以感受到西語裔確診的比例偏高。某人在打疫苗之前,就開始不定時進辦公室。他剛去辦公室的第一天,碰到一位西語裔同事A,就得知對方之前確診過。因為他們在室內,距離並不太遠,某人後來覺得不舒服,擔心地以為自己被傳染了。我聽了就要他去客廳打地舖,他不願意。我很嚴肅地跟他說,沒人知道得了新冠之後會怎樣,我們不能兩個都死了或殘了,小孩還小,總要有人活下來照顧小孩長大。後來他稍好,就在視訊開會時到處跟同事訴苦,沒想到,他一個同事說他也碰到類似的狀況,但他更慘,去睡車庫。車庫跟客廳不同的是,沒有暖氣,當時還是冬天,晚上很冷。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所以某人就沒再抱怨了。某人那週做完公司的檢測後,看到報告說他是陰性,心中的大石頭才放下來。那時他們公司每週都會寄測試盒(PCR)來,讓員工照說明自行戳鼻子,然後封好檢體,讓FedEx送去檢測單位,差不多一天,當事人就會收到結果,而他們公司會拿到整體數據。

某人過一陣子在公司碰到另一個西語裔同事B。B說他之前被念大學的女兒傳染,也確診過,不過好了,也打了疫苗。他順帶跟某人說,同事A之前打疫苗時,感覺跟再度確診一樣,非常痛苦。某人打完兩劑疫苗後,碰到西語裔同事C。C說他去年底也確診,因為他認識的一對醫師夫婦家廚房重新裝潢,沒法做飯,他們就請對方來吃晚飯,吃了兩天。過了那個週末,那對夫婦打電話告訴他們,他們確診了,C夫婦發現他們喪失嗅覺,經過篩檢確認,他們也確診了。我們聽了都覺得很不可思議,這種時候為什麼要那麼熱心?我們連找人來調琴都擔心地要命,事先確認對方會戴口罩,才讓他來。雖然有人說,如果先前得過新冠肺炎,打疫苗後,就會有嚴重的副作用。但C說他的副作用也就是手臂痠痛罷了。某人的西語裔同事裡,也是有一直安全無恙的。那位同事因為小孩有特殊狀況,所以非常小心,據說有人送東西去,他們只開一條小縫拿東西。

話說自從拜登政府提升疫苗的能量後,篩檢的數量有下降。洛杉磯的道奇球場從全美最大的篩檢站變成最大的疫苗站,再加上疫苗的保護,現在確診人數下降,疫情有減緩的跡象。某人公司最近因此改成讓員工每兩週做一次篩檢。不過,美國的流行病學家在三月底時表示憂心,因為篩檢的能量下降太多。他們擔心如果身體不舒服的人不去篩檢,讓第一線無法掌握先機,我們可能被突然發生的疫情打巴掌。篩檢仍是對抗病毒的重要武器。

美國之前最好的例子,莫過於北加第一例。當時因為CDC制定嚴格的篩檢標準,那個病例沒有出國、沒有跟確診人士接觸等,所以轉診後因為病情才好不容易篩檢,一篩就發現確診,導致兩個醫療機構的人員都要隔離,然後北加進入搶購民生物資的恐慌。之後至少一個多月全美都在篩檢能量不足的狀態,加州後來納入大學醫學院加入篩檢的行列,提升能量。從去年三月至今,光我們縣就做了超過151萬個的篩檢。經過慌亂的一年多,我想美國人都學了很多,口罩、檢測和疫苗,就是防疫三寶。

現在看一些負責推疫苗的人,如何想盡辦法找到沒打疫苗的族群,再對症下藥,我感覺美國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我們總算可以遠離川普擺爛造成的爛攤子。

由 Debby 發表於 June 3, 2021 01:08 AM
迴響
發表迴響










請依上圖輸入檢核碼:
記住我的資訊?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