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30, 2016

台灣人何時會用真正的餐巾紙?

弟弟傳了一篇文章來,裡頭說面紙不能用來擦嘴。我的第一念頭是:用來擦嘴的是餐巾紙啊,需要在面紙、衛生紙和廚房紙巾間糾結這麼久嗎?然後突然想起前年帶小孩回台灣時,小孩抱怨最多的事之一就是:沒有餐巾紙。

台灣並非沒有真正的餐巾紙,在高檔的餐廳,是有像美國一樣的餐巾紙。但是普通的餐廳、小吃店、早餐店和夜市等,提供給客人的,多半是抽取式衛生紙,經常還是粉紅色的。

究竟把衛生紙染成粉紅色,是誰的主意?我每次回台灣都有這個疑問。在美國看到的紙,舉凡衛生紙、面紙、餐巾紙和廚房紙巾,大多數都是白色,也許有些花邊或花紋,極少數是深卡其色,有些為特殊節慶和派對設計的會有鮮豔的色彩,但我從沒看到這類的紙是純粉紅色的。我去過的國家不算多,也沒在台灣以外的國家看過粉紅色的衛生紙,這該是台灣獨有的一項產品。

一般白色的紙多半含漂白劑,因為紙漿不是白色的。粉紅色衛生紙的成份,不見得比較好,也許漂白劑少用一點,但粉紅染色劑和其他的化學成分,應該不會少。尤其衛生紙本意是廁所紙(toilet paper),拿擦屁股的紙來擦嘴,許多台灣人不在意,我卻很介意,怎麼想都怪怪的。

記得我念小學時,老師都會交代我們帶「手帕、衛生紙」,朝會時要檢查。手帕是為了擦汗,衛生紙則是為了擤鼻涕。那時還沒有面紙,而且當時台灣有個獨特的文化就是,用平版衛生紙做所有的事,從臉擦到屁股。於是大家都摺了一疊平版衛生紙放在口袋,隨時備用。

台灣的面紙何時開始流行?我記不太清楚。也許是我上國中以後的事了。但「用面紙」這件事,並未深入人心。不是家家戶戶都有面紙的,但是台灣的家家戶戶都有衛生紙,而且很多都用平版衛生紙。

這些都是好久以前的事了。台灣這些年來,當然有些變化。也許有些人家的廁所裡,放的是捲筒衛生紙,而不在是平版衛生紙或抽取式衛生紙。用面紙的人也多了,現在學生的口袋和書包裡,裝的應該是口袋面紙,而不是自行折疊的平版衛生紙。但是不變的是,一般人家和餐廳依舊不用真正的餐巾紙。

美國的餐巾紙是摺疊的好幾層紙,依晚餐和中餐,有不同大小和厚度,總之都比台灣常見的那種抽取式衛生紙厚,而且往往是白色的,除非是派對用的,會有特殊顏色。我覺得用白色的最安全,嘴巴碰到的化學成分較少。

紙的厚度跟成本有關。提供較厚的餐巾紙,而不是薄薄的衛生紙,代表店家的成本要增加。但世界在改變,台灣還在用二十年前那種小氣經營模式,怎樣迎接其他富裕國家來的觀光客?就像范疇在「台灣人工作模式 25 年不變,收入凍漲很意外嗎?」一文中說的:「從舊一代老闆到新一代員工,25 年之間,台灣的小商家大都不關心工作習慣和流程,繼續用『中國功夫』應付日益進步的世界:壓低成本、延長工時、吃苦當吃補。」

不免想起我們2014年底回台時,全家去過的淡水老街的「正宗阿給老店」。那時人潮擁擠,我們走上長長窄窄的樓梯,在二樓一個空桌旁站定。女侍拿著抹布過去隨便擦兩下,就讓我們坐下,之後又看她拿同一塊布擦了別的桌子。我心裡噁心不已,要是別桌客人有流感或其他傳染病打了噴嚏,她那塊抹布豈不是到處傳染病菌?我只好交代小孩手別摸桌子,然後讓某人帶他們去洗手。過一陣子,某人帶小孩回來,跟我說沒有肥皂,讓我有「這間店很小氣,連肥皂都不願提供」的印象。緊接著,我們的食物經由一個不銹鋼窗口出現,這應該是這間店裡比較新的東西,我大學時到這間店時還沒有這個設備,但這個設備是幫助他們賣更多食物、賺更多錢,無關增加客人更好的飲食環境或氣氛。那個擦過桌子的女侍端著食物便大喊桌號,某人趕緊過去幫忙端。那個女侍也端了一些過來。看到她的大拇指離湯面很近時,想到她拿過沾滿細菌的抹布後都沒洗手就端食物,我心裡又一陣噁心,美國的餐廳把侍者和清潔的工作分開,讓不同的人做,是有道裡的。我甚麼都沒說,但小孩看到了,吃一點就說沒胃口。我不怪他們,這裡的用餐環境和服務方式,的確離美國的一般等級餐廳很遠。郭台銘說:「魔鬼藏在細節裡」,然而,就算不太會觀察的人,都可以看到這間店的服務很有問題。離開前,想找餐巾紙擦嘴,但桌上沒有。下樓才看到,她們把抽取式衛生紙裝在那種廉價塑膠布袋裡,掛在牆上,客人必須自己去拿。從頭到尾,我沒有一點滿意之處。我覺得這間店生意這麼好,完全是佔地利之便,不然以他們的食物和服務品質,在美國應該是會倒掉的那種。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間店從我大學時到現在,能一直經營,維持熱絡的場面,也顯示台灣人對這種小吃店的要求不高。這麼粗糙的服務品質,能夠讓他變成一間老店,也算是台灣奇蹟。

阿給老店

台灣不是一個第三世界國家。從GDP,或從台灣人的消費力來看,台灣有能力走向更精緻的文化。我不解的是,為甚麼台灣人買得起那麼多iphone,卻不願意或不會要求店家用真正的餐巾紙呢?當大家享受完美食,用擦屁股的衛生紙擦嘴,這不是一件很煞風景的事嗎?我期待有更多台灣人注意這種生活細節,讓台灣變成一個生活和文化更能與世界齊步的地方。

由 Debby 發表於 09:49 PM | 迴響 (0)

August 29, 2016

小兒上學去

從昨晚開始,看到很多朋友紛紛貼出第一個或第二個小孩上小學一年級的照片。台灣的小學一年級生有很多的儀式,例如敲狀元鼓等。美國的就簡單多了,因為進入小學的第一年是幼稚園大班,而不是一年級,所以我們的小一生上學不會有太多花招,頂多是媽媽給小孩一個牌子或一張紙寫"First Day of School",而我只是幫兩個小孩各拍一張照充數。我轉念一想,我們家也有一個小學一年級生啊。而且他今年轉學,轉到跟哥哥同一個學校,算是我們家小一生比較特別的事。

暑假快過完時,我終於繳完所有夏令營的錢了,稍微喘口氣,緊接著又趕快張羅他們的制服。雖然七月時,託鄰居用我之前捐制服的點數,在學校的二手制服交換會上,找了一些制服給我們小孩,但數量不夠,還是得買。下單前看了好幾家網站,因為有些尺碼已經缺貨,卡其褲比我想像地搶手。拖到這個時候,沒法等更多的優惠了,因為怕夜長夢多,之後就算有折扣,但是想買的尺碼沒了,那也沒轍。

開學前,小孩就說好了,早上要讓爸爸送,因為某人順路。而且小J去年就是他爸爸送的,他喜歡早點到學校玩,如果我送的話,就會晚點出門。我聽了,樂得輕鬆。不過某人覺得那我豈不是會睡到日上三竿?我說怎麼可能,我豈是那種沒寄託之人?我之後有四天早上要去上畫畫課,有一天沒排課,是因為要留著去他們學校參加美術課義工訓練。要不是他們不願意參加學校放學後的活動,我本來準備有天排兩堂課的,但是考量到我會來不及接小孩或太趕,就只好作罷。

之前都是某人負責小孩的便當。小孩都說不想再吃麵包之類的東西了,吃膩了爸爸準備的午餐。某人便要我送飯,他說小時候最想媽媽做的事,就是媽媽中午親自送飯到學校。我點點頭,我小時候也這樣想。大概家有職業媽媽的小孩,很多都有這種期盼吧。所以某人便把這件事交給我。而我頂多只能送兩週,之後開課了,我早上就沒空了。

於是現在吃完早餐休息一下,十點半就要準備午餐,然後十一點半送便當去。兩個小孩的午餐時間不一樣,一年級會先吃中餐,四年級比一年級晚半小時吃午餐,所以我沒法像越南朋友一樣,固定時間在側門遞便當給小孩。不過她有次晚了十分鐘,小孩就說不要等媽媽的便當,要吃學校的午餐。這學區的午餐幾乎是垃圾食物,朋友聽了便有點傷心,小孩居然捨棄她做的新鮮美味便當,要吃垃圾食物,不過她最後還是聽從其他人在臉書上給的意見,讓小孩吃學校的午餐。人畢竟是習慣的動物,她的小孩吃沒幾天就求媽媽繼續做便當給他們吃,因為學校的食物太難吃了。

我聽了倒是笑。學校的食物是我們家小孩認識墨西哥食物的起點。之前去墨西哥餐廳吃飯,小J判斷食物好不好吃的標準是:「跟學校cafeteria的味道差不多!」我聽了只能慶幸,好在我們平日主要是吃中菜,希望他們對中式食物有品味些,不要用學校的Orange chicken來比才好。

送便當時,我看到很多家長在側門外看學校裡,搞不清楚他們看什麼,我心裡納悶,難道是幼稚園生的家長?因為那時是幼稚園生的午餐時間,但是從側門基本上看不到午餐區的。我送便當的時候都是他們上課時間,門窗緊閉,什麼都看不到,我放了便當就離開了,不太掛念。相較幾年前小J剛入學時,我在家裡有點心神不寧,這次我倒不太緊張。因為小P有充分換學校的經驗,他念過三個preschool,過去幾年差不多是每年都換學校,而且他的一年級班上有個preschool同學,他的個性也比哥哥外向,英語也沒問題,對新事物接受的速度很快,所以不太讓我操心。

放學時間後,在教室外等他們出來時,碰到小P的preschool同學媽媽。她說兩年前她的大兒子轉來這學校念一年級時,也在這間教室,由這個老師教。今年她就沒像當年那麼緊張了,還說這個老師非常好,她很喜歡這個老師。後來聽小P說,小J班導師的小女兒就在她班上。看來小P的確在一個不錯的班,希望他的規矩比去年好。

小P的preschool同學媽媽臨走前跟我說,這週應該有功課了,上週剛開學沒功課,這週就要回到現實了。回家一看,兩個小孩都有功課沒錯,但是都簡單得不得了,根本不像是這個年級的作業,反倒像前一年的作業。也許這是老師讓大家從「假期腦」慢慢恢復到「學期腦」的一種方式。希望下週作業會正常一點。

由 Debby 發表於 04:24 PM | 迴響 (0)

August 06, 2016

看雜誌這回事

中午開了信箱,看到幫小J訂的Sports Illustrated Kids雜誌來了,進了家門就跟他說,他等待多時的東西來了。因為七月底時,他就跟我說:「我的Sports Illustrated應該要來了!」我完全記不得這些雜誌的寄送日期,只能跟他說:「如果來了,我就會給你。」所以他聽到雜誌來時,歡呼了好一陣。

六月中左右,我無意間看到Getting Boys to Read網站提到,給男生看雜誌,也是讓他們閱讀的一種方式。而且訂閱雜誌很便宜,每隔一段時間,小孩就會期待信箱裡有專門給他們的新鮮資訊。

這話倒不假。

說起來,我們家小孩看雜誌的時間算挺早的。小J七歲時,我就開始幫他訂雜誌,他的第一本雜誌是Zoobooks,然後是Boys' Life、Spider和Sports Illustrated Kids。小P更早,他五歲時,就有專屬於他的Thomas & Friends雜誌,裡面有可以塗顏色或圈寫的一些東西,每期還有一張海報。後來他不喜歡Thomas火車了,自認夠大,不要再看那種太baby的東西了,我就幫他換了本National Geographic Kids

幫他們訂雜誌時,我覺得他們挺幸福的,生活在美國這樣一個雜誌大國。不免想起我七歲時,偶然在我們家一樓的樓梯間撿到一張國語日報,就翻來覆去讀了好幾遍,然後央求家裡的大人幫我訂,然後就一路看到高二,直到我再三跟我媽強調:「我已經夠大了,不想再看國語日報了。」她才停止訂閱。

我最早訂閱美國的雜誌,是Amazon的禮物。很多年前,Amazon常有買某些商品達多少元,可以獲贈一年份的雜誌,我因此看了好幾種。其實早在台灣工作時,我常有機會翻翻美國的雜誌,但公司訂的都是硬性雜誌,而Amazon送的是軟性雜誌,跟生活、健康、時尚等類有關,比較符合我那時的興趣,也開了我的眼界。

後來Amazon不送了,我就自己訂。因為美國的大眾雜誌實在便宜得不像話,像之前訂過的Parenting雜誌,促銷期一年只要五塊或七塊,根本就是台灣很多雜誌一期的價錢,怎可能是十二期的價錢?我想以前的老闆若聽到有人提出這種促銷方案,應該會立刻斬釘截鐵的拒絕吧。今年開始學畫後,我也想看點跟藝術有關雜誌,但是一查,每本都不太便宜。看來藝術類雜誌比較冷門,願意贊助的廣告商有限,所以訂閱價就比一般生活性的雜誌貴很多。

每次去看醫生,在候診間我總要找不同的雜誌來翻翻。曾經在整脊師那翻到Sunset雜誌,一翻就愛上了,這幾年便一直訂閱這本雜誌。說來好笑,這家雜誌曾寄促銷方案給我,但那時我沒看過也沒聽過這本雜誌,一看到信上頭寫「給資深公民的促銷方案」,便皺著眉頭扔了,我明明不老,不接受「資深公民」的稱呼。後來想訂這本雜誌時,我覺得如果當初他們給我的價錢夠低,我那時應該忍氣訂了,而不是丟了那封信。

雖然美國雜誌這麼便宜,但看的人也許不太多。小P上Pre-K時,有次老師跟家長徵求美容、化妝等雜誌,因為她們想用裡頭的有整頁臉部的廣告頁,讓小朋友剪五官的某一部分來做勞作。我那時手邊正要出清一批親子雜誌,裡頭有老師所需的圖片,我便全給老師了。我問老師:「有其他家長給妳們雜誌嗎?」老師回答:「沒有,只有妳。」當時她們班上,有一半是印度小孩,其他的則有美國人、西語裔等。我覺得很有意思,居然只有我這個東亞來的新移民看雜誌。其實我覺得新移民更應該看雜誌,這樣就可以知道那個國家的人用甚麼角度來思考事情。

在美國看雜誌有種感覺,就是資訊都是第一手、最新的。等我再看台灣的媒體文章,每看到當中轉引或翻譯自美國某本雜誌的文章,難免有看二手資訊的感覺。

後來小J上小學了,他們學校每年都發兩本厚厚的目錄要家長買東西,然後廠商會將經費會挹注到學校。我對上頭的東西不太有興趣,曾買過一個口碑不錯的三件式保冷袋,買菜時必備,這樣就不需要用超市的塑膠袋或紙袋。這組袋子經常在超市被稱讚和詢問,可是我買過一次,就不需要再買了,最後只好訂雜誌。上頭的雜誌金額,當然比Amazon貴,但是要捐錢給學校就只能這樣。我訂完我要的雜誌後,就訂給小孩看的。當時原本還擔心會不會太早給小孩看這種東西了,因為查了一下其他人的評論,似乎都是大一點的小孩喜歡看。後來證明,興趣是可以培養的,也許七歲看運動雜誌有點早,一開始看這些東西,甚麼都不懂,所有的運動明星都是陌生人,可是久了,小孩也能慢慢知道一些東西。

前陣子,小J突然發現Sports Illustrated雜誌有球員卡,他便回頭翻之前的舊雜誌,把裡頭所有的球員卡都撕下來,研究他們的個人資料。要是有人的生日跟他很接近,他便可以興奮半天。這讓小P羨慕不已,於是也開始亂背一些東西,例如他爸很久以前收藏的足球刊物裡,某隊和某隊比賽的分數。

所謂「人不痴狂枉少年」,雖然他們的某些狂熱行為在我看來很傻氣,因為無傷大雅,所以我從來不去干涉。等到小J著迷到上網查他喜歡的球星比過的所有比賽,連在外頭玩都要我們用手機查球星剛剛比完的比賽得分和結果時,我覺得他根本就是一個熱烈的小球迷,跟小女生看明星雜誌的心態差不多。不過,換個角度想,如果他們著迷成這樣,必須花更多時間去研讀資料,似乎也不是壞事,而且現在還是暑假,輕鬆點!


由 Debby 發表於 10:32 PM | 迴響 (0)

August 01, 2016

上台表演的準備

有天傍晚,某人帶小J出去打網球,小P不願意跟去撿球,就在家裡玩,我則在廚房準備晚餐。挑菜挑到一半,突然聽到小P說:「嗨,我是小P!」我納悶他跟誰講話,便轉頭看他在做甚麼。開放式廚房的好處就在這,人在廚房時,還可以看到廚房以外的動靜。

然後我就看到小P站在鋼琴前,繼續說道:「我今年六歲,我要表演的是公雞啄啄。」然後就坐到鋼琴前面開始敲鋼琴,當然,是亂敲一通。

我本來詫異了一下,然後忍不住暗暗地笑了:他這是在做上台表演的準備啊!大概是小J學琴這兩年,小P看過哥哥上台表演五次,產生「有為者亦若是」的想法,所以自己把台詞準備好了,只是他還不會彈琴,琴技待補上。

後來就悄悄地跟某人說這件事。我本來訝異他從哪編一個曲目出來,某人一說,我才發現原來在小J的第一本鋼琴樂譜上,的確有這個曲目。某人說:「看吧!我早就跟妳說他在看那本樂譜了。」我本來以為他只是隨便翻翻而已,居然不知道他心裡已經有千迴百轉的念頭了。

之後他又不時練習他的台詞,甚至在看過別人表演的影片後,練習表演鞠躬。昨天他的姨婆和表姑帶著小孩到我們這裡來玩,他也在奶奶家表演了一次,據說有六首曲子。他說有兩首是爸爸教的,兩首是哥哥教的,另外兩首是他自己學的。

某人因此催著我幫小P安排鋼琴課。照我最初的想法,小J滿七歲以後才開始學琴,那小P也等到七歲再學。後來好像是他說想學鋼琴,但我又顧慮到他的手的發展,於是決定等過六歲半再學。但某人不知道怎麼一回事,前陣子就一直問小P何時要上鋼琴課,要我趕快幫他排。

我想了想,以前小J五半歲時上過kindermusik,後來老師結婚去了,沒開課,所以小P三歲以後就沒上過kindermusik了。既然學校沒有音樂課,那就去上一點鋼琴課好了。之前聽過鋼琴老師說,她有一對小姊弟學生一共上一小時的課,四歲的弟弟不想上課時,就換姊姊上。小J現在上四十五分鐘,所以那我就問問看我們家兩個能不能一共上一小時,如果小P連十五分鐘都上不了,那就讓小J接著上。

明明都安排好了,某人又有想法了。他覺得小P有只有三分鐘熱度的個性,很怕他上沒多久就說不要上鋼琴課了,或者不願意練琴,這樣對小J來說很不公平。這真是弄得我很頭大,哪有家長這樣反反覆覆的。當然,小P的紀錄不良在前。他去年吵著要跟哥哥一起學西洋棋,結果上課不太乖,讓老師覺得他太小,不適合上。不過,今年再度上西洋棋,他就好很多,甚至自己認為是班上程度比較好的,因為基本的規則他都知道了,其他人才剛學一點而已。

之前看一本書,當中提到很多五歲的小男生比較坐不住,六歲以後就會好很多。小P滿六歲不太久,我不太確定他是不是比五歲穩定多了,不過,看他這麼熱切排練的份上,還是給他一個機會,讓他有天可以嘗試真正上台的感覺。

由 Debby 發表於 09:49 PM | 迴響 (0)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