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 Runway第四季倒數第三集的評審結果出人意表,原本應該刷掉兩名設計師,最後只刷掉Sweet P,連差點被刷掉的Rami都感到驚訝。
其實最後進入決選的設計師,看到後面幾集時,大致就可以猜到。我比較意外的,是Chris也得到8000美金設計一系列服裝。他和Rami因為同列 第三名,因此得再比一次。Chris可以撐到這麼久,全靠他設計中的「戲劇性」。他的設計比起Rami,我覺得少了點精緻。Chris之前被刷掉過,因為 Jack生病退出,他才有機會再次加入比賽。之前第三季有名被刷掉的設計師,獲得機會再次參加比賽後,很快又被刷掉(品味不佳),Chris比她撐得久 (八集),最後還是被刷掉了。雖然我比較喜歡Rami的作品,但是也同意那兩名萬年評審的看法,他的設計似乎常在同一個圈圈裡打轉。我相信評審仍偏愛他,否則,不至於在他的作品比Chris遜色一點時,決定給他們兩人再比一次的機會。
而Christian Siriano、Jillian Lewis(到目前為止)名列第一、第二,是好幾集前就定下的態勢。
我不喜歡21歲的Christian那種高傲的態度。自我要求高的Jillian有次被他激怒,說他整天都在監督別人。
在倒數第二集,我們才有機會看到這兩人的背景。長得漂亮、身材好、喜歡打扮、經歷佳的Jillian出身不錯,她的父母一直深信這個女兒會很有出 息。而Christian比起來,家境沒那麼好,十幾歲就去美髮沙龍半工半讀(我們終於可以知道他那個怪髮型是打哪來的!),後來才去倫敦的設計學校進 修。Christian的經濟條件沒那麼寬裕,他狹小的工作室就是他的家,這讓Tim十分吃驚,而Christian自豪於他的分類、整理能力不錯,否則 很難在這種小空間生存。比起其他人,Christian感覺像個人際孤島,身邊沒有家人,也鮮少朋友。他那種睥睨群倫的態度(自卑與自傲的混合?),到底 是怎麼產生的,我還是很好奇。
忘了是倒數第幾集,我一度以為Jillian和Rami互相產生情愫,看到她介紹家人、男友給Tim時,我才發現自己亂點鴛鴦譜。從長相來看,這兩 個人感覺都像是有中東、東歐、南歐一帶的血統,鼻子十分高挺。Rami的媽媽是六0年代的約旦小姐,所以可以確認他的來源,Jillian就不知來自哪裡 了。
這一季,最後會展示一系列自己設計的設計師,全是白人:Christian、Jillian和Rami。這算是反映美國時尚界的生態吧,少數族裔還是少有機會在這個圈子出頭。
下週三就是第四季的最後一集了,如果贏家是Christian,應該沒有人會跌破眼鏡,他因為這個秀的廣大的支持者票選,已經得到一萬美元的支票。第五季據說會在六月開播。中間這幾個月,可能要改看Top Chef了。傍晚好不容易餵小J吃完木瓜燕麥粥時,某人回來了,說要帶我們去Sushi Yusho吃飯。
小J出生後,我們幾乎就不上館子了。比起很多媽媽,我屬於那種生活被小孩支配的那種。畢竟小J不是好帶的天使寶寶,我也不想放任他哭泣,或讓他餓肚子、耽誤他的睡眠時間。
這是我們第三次全家上館子。第一次,是看完醫生回家的途中,我們臨時決定去日本料理店。那時剛好店裡沒什麼人,我們也沒點很多。我們把小J的提籃式嬰兒汽車座椅放在旁邊的椅子上,就狼吞虎嚥地吃完。吃完要結帳時,他就哭了,我們趕緊帶他回家。第二次,是某人的前同事R到聖地牙哥開會,然後北上探望幾個朋友。那晚R就跟另一對某人的同事夫婦加兩個小孩帶我們家,然後說要去吃飯。那時小J剛 開始吃副食品,於是讓他喝點奶之後,第一次沒讓他直接上床睡覺,反而在他睡覺時間帶他去館子。我當時很掙扎,他們都說偶一為之無妨。於是,我就在館子裡, 看著小J在汽車座椅中慢慢閉上眼睛睡著。半個多小時後,他被R的大嗓門(附近的客人一直往我們這裡看,真尷尬)吵醒,然後吐奶。那晚,他在九點左右,才回 到他的小床睡覺,比平常晚了一個到一個半鐘頭。
這一次,沒有嬰兒汽車座椅可以帶進店裡了,因為我們已經幫小J換Convertible Car Seat。所以小J就直接坐在店方提供的木頭高椅子上。我看了那張椅子,跟某人說,應該買Shopping Cart & Highchair Cover,這樣就不必擔心外頭的椅子不乾淨了。
小J現在比較大、比較懂事,很多狀況就跟以前不一樣。他一坐下來就抓桌上的紙墊來玩,然後抓餐巾紙。最讓我們心驚的,莫過於他抓著衛生塊的紙套,然 後就咬下一大塊往嘴裡塞。我從眼角餘光發現,正要弄開他的嘴巴把紙掏出來時,他已經吞下去了!我們緊張到差點吃不下去,因為那一塊紙很大一片!之後只得緊 盯著他,紙也不給他玩了。他很無聊,便把頭轉了將近一百八十度去看電視。電視上正播籃球賽,他應該看不懂,卻看個不停。看一看,大概脖子累了,就轉回來。 他看到我們吃東西,伸手也想抓食物,嘴巴動一動,表示想吃。可惜他的副食品進展緩慢,又有過敏體質,我們吃的生魚片、海鮮定食等,都不適合給他吃。一度給 他吃一點點飯,可是想到說不定沾到蝦或什麼有的沒的,便不敢繼續餵。
我們到的時間早,而且週三晚上客人不多,菜上得快。我們吃完之後,差不多是小J準備洗澡、喝奶,然後就寢的時間。上車後不久,他就開始大哭。我們火速回家,把他安置妥當。於是,今晚我們難得不是八點半以後吃晚餐,晚上的時間比平常充裕許多,感覺沒那麼有壓力。
到目前看來,偶爾出門去人不多、上菜快、距離不遠的館子吃飯,大概是帶小寶寶上館子時,比較可行的方案。這幾天看了台灣的野雞大學(或說學店)的網頁後,我想起美國野雞大學的網站有個特色,讓人不必親臨現場,就可以聞到該校的野雞味。
去年九月,被許多媒體捧出來的「排毒教父」林光常爆發假學歷風波,他取得博士學位的「美國環球大學」被踢爆是野雞大學。林光常一開始矢口否認,水果日報記者親臨該校所在地,發現美國環球大學原來只有十坪大!
我們當時雖然沒到懷俄明州,但是看了該校網站,很快就知道那是一所野雞大學。
所謂的學店或野雞大學,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賣文憑。所以這類學校的網頁,往往有許多人穿學位服的照片,網頁各處不時散置學位帽、文憑之類的圖案。美國環球大學就是這樣的。
美國環球大學絕對是學店的證明,在Foreign Faculty一項之下。外國人想成為美國環球大學的老師,除了符合要有博士學位等正常條件外,還要至少介紹15名學生就讀美國環球大學,每學期要確保有 10名學生登記就讀,一學年(有三學期)則要有30名學生就讀(繳錢給美國環球大學),做不到就可能被掃地出門:
「Conditions and Expectations:
1.A foreign faculty member is expected to introduce a minimum of fifteen (15) students to AGU prior to appointment and must guarantee the enrollment of ten (10) students per trimester totaling thirty (30) students per year.
2.A foreign faculty member who breaches his or her agreement with AGU or who does not comply with AGU's stated policies will be discharged and his or her association with AGU terminated. Moreover, the member’s overseas institution and the appropriate agency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country in which the institution is located will be informed of the termination and the reasons for it.」
這看起來很像直銷商,不是大學老師該做的事啊!
我當時忍不住翻了一下林光常的書(公公以前買的),看到他感謝的許多媒體(也是當時拼命報導他擁有假學歷的那些媒體),心中不免納悶,那些在他還沒那麼紅的時候訪問過他的記者,沒有一個人問過他的學歷問題嗎?沒有一個人仔細看過美國環球大學的網頁嗎?
野雞大學很多「文章」,其實就藏在公開的網站中啊!
每次逼不得已要看日文網頁時,我都會想到巴貝魚。這個翻譯網站的水準不好,但是它能翻譯的語言挺多的,所以偶爾勉強靠它看一些我想看的東西。至於靠巴貝魚翻譯真正需要認真看待的東西,例如工作上正式的文件等,是絕對不可能的,那會出笑話。
今晚,我意外看到有間學校醫藥化學系的英文網頁,從第一個句子就錯誤多到讀不下去,我請出巴貝魚一看,巴貝魚立刻說此系是它的顧客。為了避免該系網管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改掉他們的網頁,使得以上陳述死無對證,我複製他們的部分簡介如下:Originally is the predecessor is established for the application discipline 1976, trains has the cosmetics manufacture and the analysis technology ability specialized talented person primarily. In accordance to time vicissitude, development coordinate country ke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ivation higher scientists and technicians, to 1996 years promotion for application chemistry department; Also 1997 years change name for the medicine chemistry department.」
看不懂這段英文到底講什麼的話,我們可以回到中文版的系所簡介:
「本系簡史:
本系前身為應用化學科成立於民國65年,以訓練具化妝品製造及分析技術能力 的專業人才為主。因應時變遷,配合國家重點科技之發展,培育高等科技人才,於85年升格為應用化學系 ; 又86年起改名為醫藥化學系。 」
然後把這段輸入巴貝魚,就會得到上面那段英文。
我把中文版的系所簡介輸入Beta版的Google翻譯,得到的文字如下: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The predecessor of the application of discipline was established in 65, a cosmetics manufacturing and training of technical capacity mainly professionals. Timely changes to meet the state's ke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cultivate high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in 85 upgraded to a Department of Applied Chemistry; and 86 since renamed the 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al Chemistry.」
還是很糟,不過第一句有主詞,比較合英文文法。
我再把上面那段英文輸入這兩個翻譯網站,巴貝魚翻譯如下:
「最初是前輩為應用學科1976 年建立, 火車有化妝用品製造和分析技術能力專業有天才的人主要。在依照計時變遷, 發展同等的國家鑰匙科學和技術、耕種更高的科學家和技術員, 對1996 年促進為應用化學系; 並且1997 年更改名字對於醫學化學系。」
Google翻譯如下:
「原本是前身是成立了應用學科1976年,火車,有化妝品製造和分析技術,有能力的專門人才為主。按照時間的變遷,發展,協調國家重點科學和技術,培養較高的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到一九九六年晉升為應用化學系,也一九九七年變更名稱為醫藥化學系。」
真叫人無言以對。為何有人看到這樣的翻譯水準,還敢用翻譯網站翻出來的東西放在網站上?
我忍不住去看一下這個系的師資和課程。這個系一共有23個老師,其中5個喝過洋墨水,其中13個有博士學位。照理說,應該有人看得出來這個英文版的介紹有多糟吧?至於課程,其中有門課是「化學英文」。不知道是哪位老師教的?
這個英文版的大標題都很奇怪,最讓我噴飯的莫過於「Graduation outlet」。這詞讓我覺得此系未免太明白地告訴大眾:這裡是學店。喔,對了,其實這項是「畢業出路」,Google會翻譯成「Graduation Way」。
我有些疑惑,既然沒有人願意寫英文版簡介,何必要用可笑的翻譯網站硬是弄出一個英文版網頁?如果靠此應付教育部,甚至獲得教育部的補助,那就太對不起納稅人了,同時顯得現在的教育部失職,放任那麼多不夠格的學校升格成「大學」,拖垮國民素質。
每次看HGTV,心中都有一個疑問:美國人的雙人床上怎麼那麼多枕頭?大部分都是五個,有些更多。我從沒在這些open house或設計師完成的案子裡,只看到兩個枕頭的。至於那些豪宅中的大床,枕頭更是多到無法一眼看出到底有幾個。
之前我們去舊金山時,住在Crowne Plaza Hotel,那張床上有七個枕頭!每個躺起來都挺舒適的。可惜我只有一個頭,頂多再放一個在腿下面,有四個(某人也只用一個)只好閒置。
我忍不住查了一下,於是看到有人在Yahoo知識發問:How many pillows do you have on your bed? How many do you sleep with?(你的床上有幾個枕頭?你睡幾個枕頭?)絕大多數回答者說他們床上有超過一個枕頭,很多人說一次用好幾個枕頭。
我很好奇,一次用這麼多枕頭,是一次墊好幾個在頭部之下,還是墊在不同部位?再或者懷裡還抱幾個?
對於像我和小J這種有胃食道逆流的人,醫生會說睡覺時把頭墊高。我最近發現,不只是baby有wedge可以放在床墊上,以抬高頭部,成人也有Bed Wedge。如果用了這種wedge,那枕頭要放哪?
美國人的枕頭數目,對我來說,真是一個謎啊。
在美國看醫生有個麻煩,在這個幅原廣大的國家,很難打聽不同醫生的綜合口碑。我在台灣養成的習慣是,對於重要的決定或事情,我想要多聽幾個人對同一個人事物的看法,在這裡很難做到(即便有網路)。
小J被小兒腸胃專科醫生說要照X光或胃鏡後,我只能跟某人說去看小兒腸胃專科醫生寫的《Colic Solved》,看看裡頭有沒有什麼我們該知道、可以提醒醫生,而醫生漏掉的。再要不然,就再去看另一個小兒腸胃專科醫生。不過,某人覺得不管看哪個都一 樣,也沒必要看書(後來還是被我逼著看了一些)。他這兩天早上都問我要不要讓小J去照X光,我都說再看看吧。
今天因為小J的尿布疹拖了一、兩個月不好,我們不想等到之前約好的下週小兒科門診再讓他看,於是利用週六的特別門診時間,趕緊掛號,讓他提早去看小兒科醫生。這次看的醫生是之前沒看過的Dr. Pachorek,我們只聽大黛比說過這個醫生很好,很難診斷出來的玫瑰疹,她一下就發現了。
週六都是有病的小朋友看診,我們等了好一陣子(我們之前是個急診病患),她才出現。接下來的診斷,讓我們覺得很有收穫。
小J在聖誕假期出現尿布疹,我們幫他擦了一陣子的氧化鋅(balmex),卻不見好轉。一月中,本想帶他去看黃醫生。但那天黃醫生沒進診所。護士幫 我們問了醫生,然後直接開藥到附近的藥局。我們之後幫小J擦那種藥膏,擦了將近一個月,不但沒好,反而更嚴重。小傢伙經常扯尿布,我們幫他換尿布、擦藥 時,他的小手總是抓來抓去,老是抓了一手的藥。
這次看診,我因此帶了那個藥膏的盒子去。醫生來之前,護士問了名稱,記在病歷上。但Dr. Pachorek來了之後,某人還是從我的包包把那紙盒掏出來給她看。這一看,不得了。
「哪個醫生開這個藥的?」她看起來有點憤怒。她跟我們解釋,那藥膏有兩種成分,第一種是防止霉菌,要每次換尿布時擦。第二種是類固醇,止癢,因為有 很多副作用,頂多一天一次。黃醫生指明一天用一次,所以這藥膏針對小傢伙的尿布疹,沒有用,而且對寶寶不好。我們一聽,十分心驚,類固醇?
之前跟朋友提及小J有尿布疹時,我曾想過要查那藥膏的名稱,弄清楚是什麼成分,但是想到要開燈去拿藥可能弄醒小J,就做罷。本來白天要記下來晚上查,但是一忙,就忘了。沒想到,那居然有類固醇?看來黃醫生不能看了,他怎麼開這種藥?
出門前,我要某人順便問醫生關於照X光和胃鏡的看法。他說不要問,醫生都會說根據資料,劑量很少,沒有臨床數據證明不安全什麼的。
但他聽了Dr. Pachorek如此直接,便問了我想問的事。她立刻問是哪個醫生要他照胃鏡、X光的。我們說是Dr. See。她又問,是誰介紹我們去看Dr. See?她們這個診所已經很久不介紹病人去看Dr. See了,因為Dr. See想要讓每個病人都照胃鏡。她看著我們震驚的表情,還舉了例子。她說,有一段時間,Dr. See寄了五個病人的片子回來,每張片子都有一個註記,說明是她見過最嚴重的潰瘍。Dr. Pachorek覺得奇怪,五個都是「最」嚴重?她問另一個腸胃專科醫生,沒說是誰照的片子。那專科醫生朋友跟她說,那不是潰瘍,是照胃鏡時做切片造成的 傷口。他仔細檢查整張片子,說一切都正常,只有那個傷口。
我們聽了覺得很恐怖,她怎麼不記得自己在哪裡做過切片?她的專業看來有問題。這下子,不但黃醫生不能看了,Dr. See也不能看了。我們信任的醫生瞬間少掉兩個。
Dr. Pachorek另外介紹兩個比較遠的專科醫生給我們。她說他們很少要病人照胃鏡,如果他們說要,那就是有必要。
然後,我們確認小J身上的奇怪乾燥處,是濕疹。之前我聽到幾個人跟我提到Eczema,但一直不知道怎麼拼,所以沒辦法查。我們請Dr. Pachorek拼這個字給我們,她說這字不好拼,然後寫了Ezema。我後來用Google查,唉,她的拼字能力的確不好,應該是Eczema啦。
這個診斷很重要。因為我查資料時發現,嬰兒濕疹可能是食物引起,尤其是牛奶的蛋白。而牛奶蛋白極可能是造成小J胃食道逆流的元兇。如果是這樣,小J 就不必照X光和胃鏡,他只要換奶就好了。所以,事不宜遲,週一要趕快約Dr. Gianos。趕快安排他做皮膚檢測,確定牛奶是不是過敏原。如果是的話,趕快幫他換奶,我的母奶也還沒完全退,或許也可以再撐一下。想到他最近可能因為 消化不好,再加上皮膚癢,睡眠品質差、食慾不振,讓我覺得心疼。
我仔細回想,我們剛開始發現他小腿有濕疹,大約就是他臉上出現紅疹時。後來紅疹消了,濕疹沒消失。Dr. Gianos曾提過,過敏反應(例如紅疹)可能很快消失,或者持續很久。小J可能就是因為過敏原持續進入體內,所以濕疹在不同部位陸續出現?
好吧,有了方向,接下來,希望會比較順利一點。今天的經驗,再次證明,在美國看醫生還是得自己做功課、有所準備,碰到重要決定時,至少多看一個醫生是很重要的。
今天又是見Dr. See的日子。出門前,我完全不知道這趟有什麼意義。這樣說,有點自暴自棄和沮喪。可是經歷之前那些,要我不沮喪,也很難。看完Dr. See後,我的心情又回到小J一個多月時,我剛發現他可能有胃食道逆流的灰暗心情。
大概是小J兩個月左右時,黃醫生在電話中跟我說,胃食道逆流一般到四個月,不然到六個月,就會比較好。
我苦撐、苦熬,每天數饅頭,度過那段最黑暗的日子。照Tracy Hogg的說法,最好在寶寶三個月前治好他的胃食道逆流。但是醫生不贊成用藥,所以除了靠時間,只有用wedge墊在床墊下,讓小J睡覺時頭部稍微提高, 然後少量多餐、餵完拍嗝、盡量讓他直立、避免讓他哭泣以外,沒什麼有效方法。每次帶小J去看醫生時,我總會燃起一線希望,以為會得到什麼幫助。但是每每落 得失望的結果。
過了四個月,吐奶雖然少一點,但小J的逆流似乎沒改善太多,尤其是吃副食品後。無計可施,便帶他去看小兒腸胃專科醫生Dr. See。當時我又燃起希望,以為事情會改善。沒想到,Dr. See的解決之道是要他是Prevacid和Axid。後者小J吃過幾天,讓他嚴重厭奶,然後吐更多。我很猶豫是否要照Dr. See的方法做。她說吃兩週後會見效。我們猶豫了半天,還是照辦,緊接著進入暗無天日的痛苦日子。
那陣子,小J的狀況跟他之前服用Axid一樣,食慾極差,吐奶非常多,甚至比他兩個月左右、還沒開始喝AR的時候多。每次餵奶,都至少要花上半小 時。他不喝,我便樓上樓下奔來奔去,換奶瓶、換奶、換奶嘴、換碗和湯匙、餵他止牙疼的teething tablet,好言相勸,扮黑臉威脅,所有我能使的招數都用盡,他仍不賞臉,我總落得帶著一堆道具和一身奶腥味(被吐了一身)離開的下 場。最讓我難過的,莫過於他開始抗拒母奶了。在吃藥前,他不喝配方奶,可是對母奶百分之百支持,不管給多少,他都會喝完,那是讓我拼了命、不管多累都要 pump的動力。沒想到,吃藥讓他也不喝母奶了,我難過到無以復加,這表示沒有一個東西讓他可以全然接受。每次我以為找到解決方法,事情會好轉,但他又讓 事情生變。我的日子就在這種走三步退兩步的無力狀態中度過。
如果藥沒用的話,那可能是小J胃食道逆流的原因來自其他,例如過敏。於是,我們帶他去看過敏專科醫生,做了血液檢測,沒有一種東西測出過敏。醫生建議再做皮膚檢測,只要測牛奶就好。某人說那種檢測太殘忍,於是我們沒帶小J去做。
這樣的日子過了一個月左右,我的痛苦指數爆破表,眼見他的情況不但沒改善,反而更糟,某人便以email跟Dr. See說,然後我們便停藥了。沒多久,他連第一頓母奶都不肯直接喝,我只好開始收山,逐步放棄母奶。
這陣子,他依舊難餵。每次餵奶,都要讓他抓個東西,玩具、奶瓶蓋、紙……,我唱歌給他聽,或者某人在他面前丟積木表演,經常要換新招,因為很快就失 效。我們如此賣力,他並不領情,喝一點就推開、扭來扭去,抓人、打人(威力驚人,我被弄得很痛!)、把奶瓶或碗推開或打翻。我一個人餵他時,抱不住他(他 有次扭到摔落地上),只好放到bouncer上,但他居然回把身體扭出去,都快摔下來了。有時突然吐道小瀑布,我不但要忙著餵他,還要忙著收拾、幫他換衣 服。這種日子讓我心力交瘁。
今天Dr. See要我們回頭餵Prevacid,六週後看看狀況如何。她聽了我們說之前吃藥更嚴重,於是想幫他照X光檢查。我很猶豫,某人則反對。她又說做胃鏡,某 人更反對,因為要打麻藥。某人前陣子剛好照過胃鏡,麻藥讓他不舒服一整天。根據資料,做胃鏡前四到六小時不能進食,之後有好幾小時也不能進食。這樣 baby受得了嗎?
治療或者不治療,有很大的差別。我們不希望小J再吃藥,更何況是X光、胃鏡,甚至手術?但是他的狀況會改善嗎?到何時會改善?我們一個決定,可能影響小J一輩子。我真不知該怎麼辦才好。
某人是我所知第一個喜歡看聯合報家庭婦女版的男性。請別誤會,他對女性主義一竅不通(甚至反其道而行),也不怎麼有陰性氣質。正確的原因是,他把家庭 婦女版當「笑話版」看,三不五時跟我分享其中的好笑內容,因為該版稿件普遍的水準不佳,內容邏輯不通,文筆甚差的不少。他常常下班後就跟我說:「妳有沒有 看今天的家庭婦女版?」唉,我哪有美國時間嘛。
前些天,他意外發現聯合新聞網多了一塊「笑話版」,這次是「國內要聞」底下的「新聞幕後」一欄。第一名是「命要夠長」(借用一個讀者回應的話)才看得完的這篇。不過我看這篇看得火氣很大,一直想拿筆出來改,娛樂效果不佳。
我則找到我心目中的笑話版,是「消費流行」底下的「流行時尚通」。看了內文和讀者留言,差點笑破肚皮。以後心情不好,就來看這些文章吧!XD
好啦,我不能再把肚皮笑破,該去睡了,明天小J又要在我的肚皮上鍛鍊他的雙腿了。
我最早得知「Medela Symphony(台灣稱之為「美樂新世代智慧型吸乳器」)」, 是S跟我傳授她從餵配方奶轉回餵全母奶的經驗時,跟我說,「Medela Symphony之類的醫療級吸奶器比市面上的吸奶器都好,可以幫助提升奶量。因為這種吸奶器可以汲出寶寶能吸到的70%。至於其他妳聽過或沒聽過的雙邊 電動吸奶器,包括Medela Pump-In-Style Advanced 和 Ameda Purely Yours,頂多汲出50%而已,也不能有效幫妳提升奶量。」
可是,當我聽說Medela Symphony的租金是一個月90美金,我立刻打退堂鼓,不考慮。台灣有位餵母乳的媽媽稱這台是貴婦級吸奶器,正因為它的身價不斐。直到新年假期左右,我的Medela單邊吸奶器突然不行了,我急得要某人趕快幫我買一支一模一樣的回來,但他到Babies "R" Us一看,只剩下兩百多美金的雙邊時,我只好回頭考慮租用Medela Symphony。
照 我得到的資訊,租越久越便宜。前兩個月是90美金(另加稅),第三個月是80美金,不知道是第四個月還是第五個月,會變成70美金左右。如果租用 超過一個月,每多一天則是3美金。另外要花50元(另加稅)買耗材,我因為已經有一堆瓶子和喇叭,所以只花20元買管子和連接的配件。
而 我知道自己不可能再pump太久。如果租用三個月,那所花的錢,還是比買一個電動雙邊便宜。想了想,於是去找一位護士(此地很多護士以此做個人小 生意)租了Medela Symphony(那時才知道也可以每月60美金的代價租Lactina,但聽說效果差一點點,我還是租Symphony)。所以這是基於省錢,而不是要 當貴婦。
某人聽了租金,一度嫌貴,以為可以買Symphony。但那個護士說要2000美金,令我們吒舌。她看到我們的反應,便說:" Crazy, huh?" 然後跟我們說,那些吸乳器其實不屬於她,仍是美樂的,她只是有權轉租出去。
我用Medela單邊的經驗很辛苦。因為單邊發出得聲音大,我都得躲到距離小J房間最遠的角落默默pump,而且所花時間長。
我 因此以為改用Medela Symphony,就可以把pump時間從30分鐘縮減為15分鐘。但是這樣做,汲出的奶量少得可以。如果同樣花30分鐘,那得到的量才差不多,但是單邊 可能會多一點,因為我會邊pump邊按摩,用雙邊就沒法這樣做了。所以剛開始有點疑惑,花那麼多錢,效果似乎不如預期。
S跟我說,如 果餵過寶寶,那就pump15分鐘,如果要用pump取代寶寶,就得pump30分鐘。而且我應該pump多幾次,差不多要十次才行。 可是十次半小時,就是五小時。對我而言,這樣做實在太累了,我沒有辦法。我頂多在小J晚上睡覺後,有機會pump久一點,大約45分鐘,這樣得到的量就比 較多。至於用單邊,大約超過30分鐘就不太能汲出奶來。
Medela Symphony還有個好處,就是聲音很小。這讓我終於可以離開角落,回到電視前。自從小傢伙出生前,我就沒看電視。拜這個機器所賜,我有機會一心二用,在pump時順便看點電視節目。不然,我根本不可能有時間看電視。
我以為我可以用這台機器大約三個月。但是從1/12開始,小J連第一頓奶都不接受親餵,我pump時間變長,苦不堪言,某人便遊說我退奶。
所以這台機器開始變成我退奶過程中的伙伴。因為漲奶時,到處是硬塊,如果用單邊,一定會弄得很痛。但這台威力還不錯,每次用完就覺得舒服多了。
只是,現在減少到一天pump兩次,代價仍是3美元。還要租多久,我一點譜都沒有。
小J的護照沒辦成,是我們心中懸著的一顆大石頭。
某人今天十一點左右突然打電話回家說「待會」要去辦護照。於是我趕緊讓小J吃完蘋果藍莓泥,然後換裝。但某人十二點多才回到,而小J應該十二點半要喝奶,想到某人時間不多,辦護照又不容易,我勉為其難帶小J出門。到郵局時,辦護照的門前一個人都沒有。門上貼了告示,表示主事者休息中,兩點以後才開始。所以我們只好打道回府,趕緊餵奶,然後送已經很累的小J上床。
某人再度出門前,跟我說應該兩點要到郵局。而小J在一點二十分左右才睡著,我感到為難。對寶寶來說,不到半小時的睡眠算是垃圾睡眠,應該避免。但某人說,不然就沒法辦。我只好再度妥協,還沒吃中餐就把沒睡飽的小J再度帶出門。
到了郵局的停車場,車子居然比中午多許多(有些美國人兩點半就下班了,真不可思議),我趕緊先衝進去,此時已經有一個人在排隊。某人看了門口的告示便說,慘了,沒帶支票。我以為又要空手回家,想到要帶小J再來排隊,腿都軟了。某人說他不想再來一趟,便要我和小J排隊,他回家拿支票。
某人一去就是半個多小時。我抱著小J坐著等。小J環顧四周一陣之後,開始扭來扭去、發出聲音。我暗叫不妙,他似乎要便便了。可是裝尿布的袋子在車上,跟著某人離開,就算帶在身邊,我也沒法幫他在大庭廣眾下換。於是只好站起來抱他,把他不斷抱高,他開心地大聲笑。
我等了20分鐘之後,門才打開,輪到我排在前面的那個人。又隔了超過15分鐘,門再度打開,之前排在我前面的人出來後,郵局的主事者說我可以進去,我說孩子的爹還沒來。他說,喔,要幫baby辦護照是吧,便叫我後面的人先進去。此時我瞥見某人走進來,趕緊喚住他們,所以我們沒有多等一個人。此時距離護照業務截止時間只剩半小時。
明明後面還有人等著要辦護照,主事的灰白鬍子Mike兄仍慢條斯理地跟我們扯一些有的沒的,像是問小J是否未婚。小J什麼都不懂,倒是對裝表格的信封很有興趣,抓到就吃了起來。Mike便說小J應該幫國務院工作,國務院專門偵測各種東西(護照業務也是國務院管轄)。小J吃信封吃得很起勁,Mike跟某人扯些有的沒的之後,不忘調侃小J,說他吃到臉上有紙片都不知道。小J背對著我,我根本沒發現!小傢伙後來又想把我們用來簽名的原子筆塞到嘴裡,而且是筆尖那頭,我趕緊把筆拿走。
至於快捷取件,Mike兄勸我們不必多花那92元。他說之前幫一個家庭辦護照,只有那個爸爸因為工作而加錢辦了快捷取件,其他人都是照一般程序。理論上,辦快捷會早一週收到。但是,那家人都收到護照了,只有他們的爸爸沒收到。所以Mike說,我們已經繳夠多錢給美國政府了,不必再貢獻92元。他說得很詳細,甚至到講太多的地步,這麼一來,我們跟其他人一樣,大約在裡頭待了20分鐘。接下來就是希望五週內會收到小J的護照。
在回家的路上,我們聞到異味撲鼻而來,我跟某人說,大事不妙。回家後,打開小杰的尿布一看,果然,「黃金」從尿布溢出,弄到衣服上、襪子上,然後他的小手亂抓,「黃金」也沾到手上!幫他脫衣服時,衣服經過頭部,頭髮可能也沾到。所以某人把他拎去洗澡後出門,我則趕緊泡奶、餵奶、送小J上床睡覺。整個處理完,我才有時間吃中餐,而那是下午四點多了。Orz
美國政府應該考量小寶寶不像較大的小孩或大人,沒法排隊等很久,因為他們容易餓或需要睡覺,或需要換尿布。如果要父母雙方都到場幫寶寶辦護照的話,拜託也多開一個窗口,或設特別區給小寶寶和帶小寶寶的人才對。
沒想到,去年我又看到那個媽媽的消息,她又多生了一個,於是子女數躍升為17個(10子和7女),這數字足以讓睡眠不足的新手媽媽腿軟。某人便說,他們應該是宗教狂熱者,否則,不至於生這麼多。
今晚,意外地在TLC台看到他們的故事:〈16 Children and Moving In〉,總算解開我心中的一些疑惑。他 們生養這麼多子女,的確是有宗教信仰支撐。Jim Bob和Michelle Duggar是浸信會教徒,兩人分別在19歲和17歲時(1984年)結婚,四年後生下第一胎。Michelle在生第一胎前曾經流產過,他們認為服用避 孕藥是違反上帝的旨意,之後沒避孕,所以一直懷孕、一直生。他們所有的子女,都跟父親一樣,名字都是J開頭。
Jim Bob曾是阿肯色州眾議員,現在是房地產經紀人。今天的節日就是講他們買了一塊地,蓋一個7000平方尺房子的故事。因為他們原本租的房子(2200平方 尺)不夠住,最糟的狀況莫過於18個人共用2間浴廁。所以,新家的第一個條件,那些孩子的答案差不多都是:「有很多浴廁。」這種心情,住在台灣的人應該很 能體會。在地狹人稠的地方,房子裡不可能有很多浴廁。若同一屋簷下的人同時要出門,一定會出問題。他們自己蓋的房子,因此有九間浴廁。
某人和公婆曾去看過附近一位台灣來的富豪在此地蓋的8000平方尺的房子。據公公說,可以住一個連(約百人)。Guggar那個7000平方尺的房子,從畫面上看來,像間小學校,可以容納數十人吧。
他們家的生活很特殊,也像軍隊般有組織、紀律,家事都要分工。畢竟他們人多。一開飯,每個人(不管年紀)都要幫忙。在租來的房子裡,他們狹小的廚房 看來很擁擠,因為許多人同時擠在一起做不同的事。Michelle說,當第四個小孩出生後,她就知道要有所計畫。所以她的行事曆密密麻麻,有許多事要做。 然後大的要幫忙小的。但是我還是有疑問。根據資料。她的子女間隔約為18個月,這樣來說,一開始是0歲、1歲半、3歲、4歲半。實際上是,0歲、1歲 ╳2、3歲。3、4歲的小孩能幫忙什麼?她的前幾年到底怎麼過的?
供應這麼多小孩上學,應該不便宜吧?不過,他們都沒到一般的學校上學,他們在家受教育,媽媽就是老師,在長餐桌上講學。每個小孩都學鋼琴和小提琴。 出門買東西時也是浩浩蕩蕩的。因為他們吃的多,所以也要買很多。一購物就是買好幾個推車,結帳時,往往是數百美元。以前我看到Costco的東西,總納悶 美國人怎麼那麼恐怖,吃那麼多、用那麼多。原來,美國就是有這種家庭需要那種超大容量的東西。
當Jim Bob夫妻決定要蓋房子時,這些子女就是他們的(免費)最佳助手。由年紀最大的兒子Joshua James帶頭,一起學習怎樣蓋鋼筋房子,8歲以上的子女都要加入工程。這個房子蓋了超過三年,一開始就是他們自己,以及一名工匠。後來才有一名紐約來的 女室內設計師加入,幫忙規劃居家。
他們的新家很驚人。廚房像是外頭的餐廳,設備用商用級,空間也不小。洗衣間則像洗衣店,有四個洗衣機和四個烘衣機,不然,他們以前的洗衣機整天都在洗衣服。他們的衣櫃因此也不小,但是比起許多美國有錢人,也不算太大,畢竟他們的孩子都接收較大孩子的舊衣服。
看到他們新家的樣貌,我還是很好奇這家男主人的賺錢能力,以及一天的時間分配。據說他們家沒有負債,雖然食指浩繁,每個月花在食物上的錢至少1500美元,而他們小孩用掉的尿布,據統計可能超過9000片!看到這,我不禁再度驚嘆,美國的確是個藏富於民的國家啊。
參考:The Jim Bob & Michelle Duggar Family
The Duggars
圖片取自The Jim Bob & Michelle Duggar Family(更多照片也請看此)
為了準備帶小J回台灣,這週我們忙著在家幫他拍照,然後在電腦上編輯過,再拿去Costco洗。試了幾次,才弄好正確的尺寸。今天就帶著小J、他的出生證明、大頭照兩張和支票(16歲以下要82元。如果要快一點收到,要再加九十幾元。貴得要命)去此地最大的郵局辦護照。
因為是週六,辦護照的隊伍不短。我一度排錯,於是前面多了兩個人。讓我們納悶的是,隊伍幾乎沒動過,倒是要辦其他郵局業務的隊伍前進的速度較快。等很久之後,才有一個女人過來站在我們後面,然後問我這是辦護照的嗎?我說對。這時,開始有其他人講話了。因為隊伍前方的門都沒開過,所以排隊的人都不知 道狀況。較早來的人說,那門20分鐘前開過一次。有人聽了便說,這真是殘酷的笑話。另一位排在辦郵局其他業務隊伍的中年女人則說,她之前來辦,一週就拿到 護照了,很快。排在我們前面的年輕女人問道,可是今天怎麼這麼慢?那中年女人便說,他們建議大家不要週六來。
呃,可是要上班的人,或者要上班的人的眷屬,只有週六有空啊。美國不像台灣,要幫未成年子女辦護照,必須父母都到場。如果其中一方沒空,另一方必須持對方經公證過的同意書(更麻煩)才行。此舉想必是避免夫妻失和時,其中一方帶子女出國,躲避監護權之爭。
好不容易門終於開了,有人出來。這讓現場有些人歡呼,以為很快就要輪到自己了。沒想到,門又關上了。有人便幽默地說,他們大概需要休息一下吧。又過一會,門才再度開啟,讓一個家庭的人進去。
我算了一下,我們大概是第五個組合。如果一組至少要20分鐘,那我們要等超過一小時。我不知道為何要那麼久,不就是看看填寫的資料、核對身份證明、收錢、 開收據之類的,這些事需要20分鐘以上嗎?後來,帶著小J出去走一走的某人跟我說,小J已經打呵欠了。想到他今早六點多起床之後,一直沒睡。而且不知道還 要等多久,我便說今天算了,下次再辦吧。於是打道回府,浪費一個多小時。美國公務機關的「效率」,真叫人頭痛啊。
幾年前,我要去義大利前,臨時發現護照過期,十萬火急地自己去辦護照更新,花的時間不到一個小時。我在美國的許多經驗,常讓我覺得台灣(應該說台北)的公務機關,比美國有效率多了。
美國的公務員,有時真的會把人氣死。我之所以會變成宅女,部分也是拜美國麻煩的規定和沒效率的公務員所賜。在美國,沒有社會安全號碼,就沒法去考駕照。而 台灣駕照在此地不能用。於是,為了等社會安全號碼,我等了好久。社會安全號碼來了之後,為了避免動胎氣,再加上沒體力,我沒去學車,也沒考照,於是過著沒 腳一樣的生活。小J出生後,我更忙了,只能當宅媽。
可是我還是需要一個身份證明,於是只好去申請有相片的身份證。申請了好久,身份證終於來了。我一看,生日被弄錯了,29日變成26日。照規定這必須拿回去 申請換發。所以,我只好去DMV一趟。收到我身份證的公務員,光是研究我的出生年,就研究好久,還找她的上司來看。真不明白啊,我說日期錯,沒說出生年錯 啊。就算有錯,美國是Database Nation,他們一查就查得到。然後,我又拍了一次相片,回家繼續等。等了超過申請證明說的90天,某人請假帶我去問DMV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那個公務 員查了一下,趾高氣昂地說愛莫能助,有人甚至等超過一年。好傲的口氣喔,真不懂他們跩什麼。我們為之氣結,可是也只能回家繼續等。前不久又去問了一次,得 到的答案仍不令人滿意。
我等到都快絕望了。不明白這裡的公務機關為何這麼沒效率,錯誤是他們造成的,卻一再拖延,造成我的不便。要是滿一年還沒收到,我得花錢重新申請。某人便 說,這樣的話,要找律師告加州政府,我們都付錢了,他們卻不辦事。我點點頭,的確,而且讓我們一再有被整的感覺。在台灣的時候,我從沒辦一個證件辦成這樣 的。
就在這週,我終於收到更正的身份證了。此刻,我充分明白以前我們說的那句:「我哪有『美國時間』啊?」是什麼意思了。要是沒有「美國時間」,請不要跟美國公務機關打交道,否則,遲早會心臟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