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16, 2006

像燙青菜的《納尼亞傳奇:獅子、女巫、魔衣櫥》

「魔戒」的書迷應該記得,托爾金和好友C.S.路易斯有場友誼的寫作較勁,前者寫了「魔戒」,而後者寫了「納尼亞傳奇」。一般都認為托爾金在這場競賽中佔了上風。

這個小典故告訴奇幻書迷一件事:閱讀這兩套書是有次序的。若是先看「魔戒」而且著迷不已,再回過頭看「納尼亞傳奇」,勢必像平日習於吃辣的人突然吃什麼調味料都不加的燙青菜,怎麼吃都覺得怎麼不對勁,口味太淡了。

我不幸陷入這樣的困境裡。

去年冬天在Disney Land時看到「納尼亞區」,不但沒開放,也沒什麼人在那邊拍照,當時心想,大概是因為來得早吧,同時提醒自己要看這部小說,畢竟重要的奇幻小說都看了,不該錯過這一部。入門的,當然就是《納尼亞傳奇:獅子、女巫、魔衣櫥》。

C.S.路易斯在書的扉頁寫了「給露西‧巴菲德」,讀來十足溫情外,同時提醒讀者,長到某段年齡時,可能不再看童話,但又過一段年歲,又開始可以接受童話,這本書將是一個選擇。

我喜歡童話,有時也會重讀《希臘神話》這類小時候看過的故事,讀這本奇幻,一點都不吃力。C.S.路易斯用幫中低年級小朋友說床邊故事的語調,寫了這個故事,因此筆調叨叨絮絮,不時向小讀者解釋情節,一邊還不外進行「愛的教育」,跟小朋友說被哥哥(姊姊)欺負了,要怎麼面對;還有小露西在戰場上救人時,要是只顧著哥哥,獅王亞斯藍得動之以情,讓她從沒好氣、不耐煩變成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同樣是談兒童教育的故事書《少年小樹之歌》讀起來就韻味悠長、且動人的多。

跟其他我所愛的奇幻不太一樣,這故事一開始就已經安排四個孩子登上王位,在她們什麼都不懂的時候。她們只要傻傻往前衝,不管什麼難題都有人幫忙,就像大人在旁邊一樣。
這些情節終究是太平淡也太貧乏了,沒什麼考驗,連上戰場的情節都像是一筆簡單帶過,讀過「魔戒」的讀者讀完不免對「納尼亞傳奇」失望:就這樣?

就這樣。或許我們把順序弄錯了,或許我們應該在年紀小一點,或老一點的時候再讀這本書。

納尼亞傳奇:獅子˙女巫˙魔衣櫥
作者: ?C.S.路易斯
譯者: ?彭倩文
出版社:大田

少年小樹之歌
作者: 佛瑞斯特.卡特
譯者:姚宏昌
出版社:小知堂

由 Debby 發表於 09:05 PM | 迴響 (1) | 引用

April 30, 2006

現代心靈奇幻——《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在那些時代不明的奇幻小說裡,英雄的最大任務,常是尋龍、屠龍這類虛幻、艱鉅的任務。完成之後,並不是故事的終點,因為他們得面對另一個前所未見的大魔王,那是他們自己,基於過去的習慣、性格和歷史造就的敵人。過去有多成功,魔王就有多厲害,因為那些都是幻象。這是人生的雙面性。就連《魔戒》裡的小小哈比人勇士也是如此,不管別人再怎麼看輕他,如果戴上魔戒,他可以是世界巨人。讓世界毀滅與否,一切就在於他怎麼看自己。

到了現代,講究科學與事實,雖然沒有龍可以屠,故事的主角,在每日的種種挑戰裡,終究無法迴避認識自己的課題,不管曾經立下怎樣的豐功偉業或建立個人聲望,不管曾是大人物或小老百姓。《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講的就是這種現代心靈奇幻故事。


這個書名很有趣,讓我玩味再三。看到「蘇格拉底」四字,讓我想起以前念西洋思想史時,屢次被那些雅典先聖先賢的思想所挫敗的往事。這並不表示我不能夠欣賞蘇格拉底的智慧,多年後,當我看到另一位老師的教材,才發現問題出在當年那個老師的教法不能引起我的興趣。好在我沒因書名裡的「蘇格拉底」四字而嚇退,看了韓良露有趣的〈推薦序:答案在風中〉,我迫不及待地讀了起來。跟著主角丹‧米爾曼的經歷心緒起伏的過程,不免羨慕他,在人生那麼早的階段,能夠碰上這麼一位心靈導師,因材施教。有多少人資質不差,到處衝撞半輩子,弄得頭破血流,也未必有人加以指點。當然,受心靈導師指點的當事人一開始未必能感到這是天賜的恩惠,因為導師不免要強制立下規範,這讓許多豪放不羈的年輕小夥子,總是想要反抗,但導師還是要這麼做,等待有天,駑鈍的學生頓悟了,就會知道導師當年的用意了。

故事的主角不是別人,正是從作者丹‧米爾曼的經歷脫出的人物。二十出頭就獲得世界彈簧床錦標賽冠軍殊榮的人物,是小說主角也是作者,這增添讀者對想像力,以及故事給讀者的可信力及衝擊。

對於這樣的人物,中國人常說:「少年得志大不幸」。這句話可以有很多的解釋。

▲解釋一,一般人要攀爬十幾年的高峰,可能三、四十歲才到達的成就,讓讓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站上去,那這個年輕人可能很難找到下一個目標,未來的日子可能渾渾噩噩度過。

▲解釋二,得志者常同時被成功和小人圍繞,年輕有為的人,若因此被灌迷湯灌昏頭,接下來可能不進反退,下一次考驗來臨,可能面臨大挫敗,成功與小人皆散,往昔的得志者很快就面臨人生的寒冬。

▲解釋三,天妒英才,這種人往往活不長。……

當然還可以有很多解釋,不論是哪一種,主角在人生看似順遂的時候,內心卻覺得並不如意。幸運的是,他的心靈導師適時出現。

讀畢全書,我其實很想改書名和那個心靈導師的代號,我覺得他比較像奧修之類的人物,而不是蘇格拉底,所以書名應該是《深夜加油站遇見奧修》。書裡的「蘇格拉底」,引用的故事和話頭,許多是來自東方思想體系,那是常看心靈類書籍的人知悉的,甚至有很多是一般人知道的。例如塞翁失馬、和尚抱女人過溪的故事等。奧修在他的談話裡,也常引用中國的經典論述。至於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我就不認為他那麼熟悉東方思想了。

雖然很多片段是我已經看過或知道的,但《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的精彩,在於它是一個近似真實的故事,在主角碰到人生危機時,心靈導師適時地說出對的故事,或指點正確的通路。平常人知道的事,若不能在適當發揮作用,啟發人的心智,恐怕也是枉然。對那些不熟悉精神領域的人,這本書倒是很好的入門書。

二十出頭的丹‧米爾曼,荷爾蒙正旺盛。校園明星總有女生自動送上門,但他被規定:「在你沒有充分成熟以前,請把你那話兒保留在褲檔裡。」理由是:「反正你必須在新鮮的空氣、新鮮的食物、新鮮的水、新鮮的覺察力和陽光當中,找到未來將令你震撼的事物。」(P.148)丹‧米爾曼遵守地很痛苦,因為他不能吃那些不健康的速食,導致他和同儕的距離越拉越遠,同年紀的女生覺得他是怪人。

這片段可以給那些不斷碰上爛桃花或碰不到合適對象的人做參考。要擋爛桃花,不是靠戴眼鏡把自己變醜,而是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把自己的磁場和能量調整過來,那些不合適的人自然不再靠近,合適的人就會陸續出現。

丹‧米爾曼並不是一開始就達到這樣艱難的目標。他在蘇格拉底身旁認識一個合適的女生,但蘇格拉底認為他的道路過於狹窄,不適合她,兩人無法交往。另外一個讓他感受到強烈性吸引力的女人,後來成了他的妻子,但是結婚滿一年,老婆就說要去看婚姻諮商師,後來有了外遇,兩人終究走上離婚一途。簡單地說,蘇格拉底指引了一條路給米爾曼,米爾曼仍得自己去體會摸索走上正確道路的感覺,並不是在碰到蘇格拉底以後,就可以隨心所欲,好運用不完。

除此之外,蘇格拉底還在知識、飲食、專注等各方面,加以指導。

關於知識,「盡量使用你擁有的任何知識,可是要看出它們的限制。光有知識還不夠,知識沒有心。再多的知識也不能滋養或支撐你的心靈,它永遠也無法帶給你終極的幸福或平靜。生命所需要的不僅是知識而已,還得有熱烈的感情感覺和源源不絕持續不斷的能量。生命必須採取正確的行動,才能夠讓知識活過來。」(P.36)

關於飲食,「你必須戒掉精製糖、精製麵粉、肉類、咖啡、酒精、煙草和各種毒品,只能吃新鮮水果、蔬菜、未精製的五穀雜糧和豆類。…你的早餐應該吃新鮮水果,偶爾可以加點優酪;午餐是主要的一餐,應該吃生菜沙拉、烤或蒸的馬鈴薯,還有全麥麵包或煮熟的五穀雜糧;等到晚餐時,也是吃生菜沙拉,偶爾吃稍微清蒸過的蔬菜。每一餐都要善加利用沒有加鹽的生種籽和堅果。」(P.148)這根本就是最近流行的樂活主義(Lohas)嘛!但這本書可是1980年出版的,比現在的樂活早了二十多年。可見有些真理,不管隔多久,還是不變的。對於一個求道的人,飲食的準則大抵如此。

他也鼓勵靜坐:「靜坐是初入門者的修煉。末了,你會學到在每一項行動中都有所冥想。靜坐是一種儀式,靜坐時,你練習平衡、放鬆和神聖的超脫。你必須先掌握好這種儀式,接著才能擴大內觀,在日常生活中徹底放下。」(P.115)當然還要練腹式呼吸。

有趣的是,蘇格拉底不但是忍者,他還用氣功幫生病的米爾曼灌氣:「我剛才灌了一點氣到你的身體裡,份量比你所習慣的多了一點。這會加速你的痊癒,它只會在有腫塊的部位燃燒,只要你擺脫障礙,只要你的心智清明,心靈開放,身體不再緊張,你就會體驗到這股氣是一種無法言傳的快感,比性更美好。」(p.135)看,這個蘇格拉底有十足的東方味。

唯一跟東方思想不合的,大概是他對「中庸之道」嗤之以鼻:「什麼中庸呀,根本是偽裝過的平庸、恐懼和迷惑,它是魔鬼的雙關語法,它不是做,也不是不做,而是搖擺不定的妥協,不能使任何人快樂。中庸之道只適合平凡無奇的人、覺得歉疚的人,還有不敢採取立場的騎牆派份子。中庸之道是給怕哭又怕笑,怕活又怕死的人。中庸之道哪,是半冷不熱的茶,專給魔鬼喝的!」(P.168)不知為何,我突然想起陳水編當年選舉時,取法「第三條路」而弄的「新中間路線」。如今回頭一看,果真是魔鬼的雙關語法。

關於習慣,蘇格拉底的看法是:「不論哪種下意識的、不由自主的儀式行為,都會造成問題;然而特定的行動,比如抽煙、喝酒、吸毒、吃甜食或問愚蠢的問題,卻是有好有壞。每一行動都有它的代價和歡樂之處。你如果兩面都有所體會,就會變得既合乎實際,又能為你的行為負責。唯有如此,你才能自由並有意識地做出勇士的選擇,也就是:去做,還是不去做。」(P.167)

關於肌肉,最好的狀態是「捏起來像貓咪的一樣,感覺像結實的果凍」,因為僵硬的肌肉是心緒緊繃的反應:「憂慮、焦灼和其他的心智殘渣經過多年的累積,形成慢性的緊張狀態。」解決之道其一是正確地按摩,「受傷的部位尤其需要多按摩按摩」(P.188)。

至於快樂,蘇格拉底有個公式:「快樂=滿足÷慾望」。「和平勇士有洞見和戒律,因而得以選擇簡單的生活,得以明白需求跟欲求的不同。我們只有很少的基本需求,確有無窮盡的欲求。全神貫注於每一時刻,就是我的喜樂。全神貫注用不著花錢,你唯一的投資就是修煉。……要知道,快樂的秘密並不在於更多想要的,而是在於培養少欲的能力。」(P.213)「別受華而不實的事物所矇騙,勇士所能仰賴的,只有愛、仁慈與服務的力量,還有快樂的力量。你無法得到快樂,而是快樂得到你,可是,只有在你放棄其他一切以後,快樂才會上門來。」(P.236)

關於人的弱點,「不論我們看來有多堅強,每個人都有隱藏起來的弱點,這個弱點說不定就是我們的致命傷。以下是門規:每一種力量都有相對應的弱點,每一個弱點都有相對應的力量。」

蘇格拉底說米爾曼的弱點是「尚未向人生、向每一分每一秒完完全全敞開你的心」,這恐怕也是許多人的「心病」:「所謂的和平勇士之道並不是說,人在面對世界、生命和你所感覺到的『靈』的時候,好像身披鐵甲金冑,刀槍不入,而是徹底的脆弱、容易受到傷害。……勇士的生命與想像中的完美或勝利無關,而是與愛有關。愛就是勇士的劍,劍揮向哪裡,就把生命,而非死亡帶到哪裡。」,至於愛,「愛不是需要瞭解的事,愛只能體會。」(P.232)

這本書多年前由遠流出版過,中文書名跟英文一樣,就叫《和平戰士的旅程》,我比較喜歡心靈工坊版的書名。究竟和平戰士為何,蘇格拉底是這麼說的:「你始終在為一些新的體能技巧而沾沾自喜,如果有哪天練得不順,就又悶悶不樂。不過,一旦你超越了修煉,集中心思盡最大的努力,卻對結果沒有執念,那時你就會瞭解和平勇士之道。」(P.202)

看這本書的過程,我多次淚流滿面、泣不成聲。後來上網一查,發現自己其實看過Dan Millman的書,那大約是三、四年前的事了。只是,當時的我,很不喜歡「和平戰士」這個詞,如今看完這本算Dan Miilman半自傳色彩的小說,能夠理解「平和戰士」的來由。但是就中文來說,我會傾向當「和平修士」,而不是「和平戰士」,即使都是要揮除內心的幻象,看清實相。

查了一下imdb的資料,發現由這本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Peaceful Warrior」,已經殺青,由新生代小生Scott Mechlowicz擔綱演出Dan Millman。這部片預計暑期上映,到時會跟「達文西密碼」等大片撞在一起。然而,至今遲遲不想看《達文西密碼》的我,將會忽略那些大片,專心等候「和平戰士」的上映。

◆延伸閱讀:042306氣功課後記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Way of the peaceful warrior: a book that changes lives

作者: 丹.米爾曼
譯者: 韓良憶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06 年 01 月 12 日

由 Debby 發表於 06:59 PM | 迴響 (2) | 引用

June 03, 2004

奇幻羅曼史—魔幻之海

看了開頭,不由得猜測,這又是一個灰姑娘變形版本的故事嗎?在結束《魔幻玩具舖》的閱讀幾小時之後,同樣看到一個十五歲少女的故事,而且都面臨喪親之痛。麥奇莉普的《魔幻之海》開頭,則有那麼一點離世的味道,這味道重複出現在她的故事裡,好比《女巫與幻獸》、「御謎士」三部曲裡。

王子很快地現身在女主角面前,因為他也預備隨時退場。讓我不免把麥奇莉普的小說當作一種我能接受、認同的羅曼史來看:女主角具有女性意識、不柔弱、不是靠美艷臉孔魔鬼身材吸引人的那一型、沒有荒謬的被拯救情節(還反過來拯救王子)、沒有噁心的床戲(這本絕對是普遍級的)、更沒有從此過著幸福快樂日子的灑狗血結尾(通常都會付出一些代價)。況且,奇幻小說本來就是逸出現實之外,和刻板印象的羅曼史有異曲同工之妙,恰好滿足我熱愛故事的心靈,也符合我隨著年紀,不再需要童話,但仍喜歡故事的需求。連英文版封面都很羅曼史夢幻味。

雖然年紀輕,且處在窮鄉僻壤的漁村,但女主角小螺可真早熟,父親出海捕魚而一去不返,她注意到母親的心神也好似從此被帶走,這造成她內心的創痛,因此逃家、獨自居住,甚於錯失青春期會對身材、外貌的注意,直到同伴嘲笑,她才梳理邋遢的外表和頭髮。對大海下咒更是她內心創痛的一種表現,沒想到誤打誤撞,引發一連串事件,讓她被兩個王子和一個魔法師愛上,因禍得福,儘管她未必認知這是一種福,只在第一個愛情種子發芽時,體會自己和大海糾葛的情結,讓她成為被王子愛上的幸運女孩。

「如果妳這麼恨海,幹嘛不乾脆離開這兒?」這是同伴問小螺的,麥奇莉普通常不會讓女主角選擇懦弱地一走了之,那是逃避之道,因此小螺勢必留下,不管是仇恨、對抗、迷戀…,或是她最後經由瞭解而選擇的原諒,釋放了自己,也釋放兩個不屬於這\那個世界的年輕人。

《魔幻玩具舖》的女主角梅勒泥付出很多代價才摸索靠近愛情,而小螺在這方面似乎幸運許多。「『她怎麼能愛著他,同時又對他生氣?』小螺迷惑地問。『這是常有的事。』李歐說。他停下腳步,用修長靈敏的手指撿起一顆瑪瑙石,透過它望向太陽。『愛與憤怒如同陸地與海洋,在諸多歧異上卻有交集。』(p.137)」小螺對大海正是既愛又氣。咒語書說:「要找到通往海底之路,必先找到妳心中慾望之路。」小螺透過愛情找到了。小螺不必像梅勒泥那樣接觸變態的人物,儘管兩者都貧困,從有遺憾或怨憾的愛情事件裡,她學到了有些愛情終究悵然。這也是這個小說最後沒有童話故事結尾的原因吧。

在小螺經歷愛上大海、瞭解大海之後,身心宛如重整,神奇的是,她媽媽也好似從迷戀大海中回神,她也恢復洗頭的基本衛生習慣。若要給一個解釋,那麼,就是創傷之女付出愛、收回愛,治療那創痛,終至漸癒。

書尾的〈作家說〉讓我想起故事中那些漁夫繪聲繪影地談論海上奇聞的片段,腦海中跳出的,卻是《魔戒》裡的酒店,人們也在其中交換八卦、聽聞等。這些都是串場用的片段,依舊讓作家花費不少心力去描繪。麥奇莉普說她喜歡大海,「你只能丟下釣線,看看能勾上什麼;或甚至親自投入大海的懷抱,同時相信自己可以找到路回來。」下回,我會試試看,向大海呼喊和下咒語,會不會得到什麼回來……


魔幻之海
The Changeling Sea

作者:派翠西亞‧麥奇莉普/著
譯者:葉昀/譯
出版社:繆思
初版日期:2004 年 06 月 01 日

由 Debby 發表於 01:45 PM | 迴響 (0) | 引用

June 02, 2004

奇異驚悚的成人童話混合—魔幻玩具舖

乍開書名,我一直以為這是在一個玩具舖裡發生的奇幻故事,由玩具們擔綱演出,好似《木偶奇遇記》+《胡桃鉗》。看了第一章之後,徹徹底底地發現這是一個難以歸類的故事,有那麼一丁點灰姑娘前傳,但又不盡然。

故事一開端,就足以讓許多女性想起少女期探索身體奧妙的過往:「十五歲那年夏天,梅勒泥發現自己的身子是肉做的。哦,我的美洲,我的新大陸。」少女總有對愛情的期待,或許是因為童話故事總以追求結婚開始(不管故事主人翁是否成年,好比睡每人一出生就被談未來的婚事)、以結婚做結束:「梅勒泥吃麵包布丁吃到怕,怕萬一吃太多會變肥沒人愛,到死還是處女。」我忍不住大笑,想起去年看的一部少女小說:《牛仔褲的夏天》,其中有接近女版「美國派」的心情,但故事沒「美國派」那麼荒唐可笑,畢竟不是笑鬧劇做基調,而比較想賺人眼淚。

梅勒妮性早熟地令我瞠目結舌:「她仔細研究那件新娘禮服。這麼盛裝打扮只為失去童貞,似乎很奇怪。她想,不知父母婚前有沒有做過愛。」很多人恐怕沒有想到潔白的婚紗與落紅間的對比關連。她的想法,倒讓我想起在某部電影中,提到印度或某中東地區,十歲出頭的新娘被父母強迫嫁出後,眾人圍著新房,聽新娘在初夜發出的慘叫,然後長輩入房,得意洋洋地出示一塊已經沾滿血跡的白布……婚紗還讓我想起,前不久從傑夫的《慾望熟男日記》,看到他的美國朋友要娶台灣女孩時,碰上要拍婚紗照,讓他寫下這麼一段:「在美國拍結婚照都是在婚禮舉行後,由比較會攝影的朋友或是找來專業的攝影師,將來參加婚禮的一堆親朋好友與新娘、新郎合拍,成為結婚生活照……最重要一點,美國婚禮的習俗是不能在結婚前看到新娘穿白紗的。一輩子只穿一次的新娘白紗,一輩子最美麗、最幸福表情的新娘,當然要在婚禮時第一次看到才能永難忘懷,但是,現在卻要在婚禮前就穿上白紗禮服、拍結婚照,這……這不是破壞了一輩子的美好回憶嗎?」我想,台灣人從來不計較這些吧,反正從來學這學那,都是選擇性的,就像我永遠不明白為何從小學某一年開始,每到中秋節時很多人都會在公寓樓下或蹲在馬路旁烤肉一樣(美國人雖在自家烤肉,但那是因為有大院子啊,公寓為何也要湊這種熱鬧?)。

幸福的梅勒妮還找到媽媽的結婚禮服進行自己的服裝秀,這也會讓很多人想起還是女孩時多麼渴望穿母親的衣服。只是,梅勒妮的幸福到她把禮服扯壞為止,父母墜機的消息,讓她和弟弟妹妹變成孤兒,好似童話裡走進糖果屋的兄妹,她們三個到了倫敦一角的玩具舖,那是邪惡舅舅的家。

梅勒妮從小康之家到了拮据的環境,想像中的王子因而成了不洗澡、髒兮兮、來自下層階級的姻親。而那對兄弟同是孤兒,由於是她舅媽的弟弟,因此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成了共同受邪惡舅舅統治的一群小可憐,寄人籬下,看人眼色。

心理學中總把童年看做無比重要,但童年究竟到何時為止?十五歲還是童年嗎?儘管梅勒妮年紀是三姐弟妹中最大的,但她同樣受到父母驟逝、環境變遷之痛,反倒是妹妹很快地找到寄託,因此越長越胖(不過有些描寫讀起來挺可愛的),弟弟則持續逃進模型的世界,反而成了她的噩夢一部份。

邪惡的菲力普舅舅雖沒毆打過梅勒妮,但他的厲聲、他的恐嚇眼神、他的禁忌……,無疑地都對她造成傷害,那些都是廣義家暴的一部份。看著愛慕她的芬恩遭到毆打,也讓她心痛。更別說這兩人因此相濡以沫,差點拿捏不了兩人間的關係距離。十九歲的男孩和十五歲的女孩,在那麼有限的環境裡,恐怕也只能互相有興趣了,更別說兩人認識不久,芬恩就已經強吻過梅勒妮,讓她胡思亂想好久。我因此一度懷疑這到底是不是「青春傷害」小說,不過「出事」的另有其人。

糖果屋後來進入藍鬍子階段,更加刺激懸疑。藍鬍子對梅勒妮的身材挑剔時,讓人更擔心是不是某事要發生了,芬恩很快就發覺了,倒是梅勒妮又陷在少女的性幻想裡,因此讓芬恩說她的話出自女性雜誌。

逃跑的念頭好似遙遠,直到芬恩的壯舉,才讓一群受迫害者產生落實的決心。藍鬍子的最後一個新娘要是逃跑,大概故事還是沒完沒了吧。所以衝突勢必要解決,就像壞心的巫婆遲早要被推到火堆去一樣。這種讓人好像乘坐雲霄飛車的小說,要是出現一個太完美的結局,恐怕又會讓人不知所措。最後出現一個讓我想起宮崎駿電影裡的那種「逃過一劫,但前途仍茫茫」的結尾,反而讓我覺得「哎呀…這樣也好」。

故事結束才有一篇「導讀」。放書末大概是覺得放前面會破壞讀者看書的樂趣,但放最後面,恐怕也沒有「導讀」的效果,或許改叫「評介」之類比較適當。該評介稱此為「女性成長小說」,因為和童話故事其實有相同的結構。當然,成長小說要比童話故事繁複許多,也可算是成人版童話吧,我所指的「成人」不只給成人讀者看,同時也一些含意是讓成人解讀的,好比其中的「性」謎團,在評介者看來,有佛洛依得式的隱喻。評介者所用的童話裡,沒提到糖果屋,但我認為兩者間也有相似處,儘管主角從兩兄妹變成三姊弟妹,壞蛋從老巫婆變成壞舅舅,基調維持是主角失去父母關愛,遭到情感上的遺棄(不管是積極或消極的)。

安潔拉‧卡特的小說似乎是第一次引進台灣,因此沒辦法從這本讀出她的個人風格,既然被魯西迪說是「英國文學第一流的魔法師,善良的女巫之后」(書腰語),那,我期待她的其它小說繼續被翻譯出來。

magictoyshop2.jpg英文版的封面比中文版的封面更接近書中的味道,中文版封面感覺太平淡了。


魔幻玩具鋪
Magic Toyshop

作者:Angela Carter/著
譯者:嚴韻/譯
出版社:行人
初版日期:2004 年 04 月 12 日

由 Debby 發表於 01:37 PM | 迴響 (0) | 引用

April 07, 2004

刺客正傳的終結

作家袁瓊瓊在《食字癖者的札記》提到,她看勞倫斯‧卜洛克有項不可取的習慣,就是「從後面看起,以免對兇手的猜測干擾我的閱讀樂趣。」而我連續花了四天把《皇家刺客》和《刺客任務》看完,總是看到耽誤睡眠時間,而夢中與蜚茲的原智、精技相接,第二天醒來十分混亂。為了讓自己閱讀時,過度被吊胃口,因此也不時「偷看」最後面的情節。但我得承認,羅蘋‧荷布實在讓人很難猜,所以偷看一點點是沒用的。

在《皇家刺客》和《刺客任務》中,將第一部《刺客學徒》產生的新概念:「原智」和「精技」做了更繁複的演繹,宛如謎團一點一點地解開。最讓我吃驚的,莫過於看到被冶煉者指責蜚茲「作夢太大聲!」除了吃驚,也感到有趣。當原智之謎逐步解開,我不免思索,號稱甚至可以和植物交談的「綠手指」,不也是一種原智?只是和他們相連的,是植物,大概還不至於落到墮落之評,畢竟植物和動物的能量差距太多,恐怕也難以支配人吧。

誰說羅蘋‧荷布不擅長寫女人?「我要像他為耐辛和他自己做決定般為我們做決定,那就是我們毫無未來可言。你的心裡已經有別人了,我們的處境也相距太遠了,遠到無法用任何的愛意銜接起來。我知道你很愛我,但是你的愛…和我的愛不同。我希望彼此分享生命中的一切,你卻希望把我關在盒子裡和你的生活分離。我不是當你沒有更重要的事情可做時,轉而打發時間的對象,我甚至不知道你不在我身邊時到底在做什麼,你根本不和我分享那些。(《皇家刺客》p.587)」

莫莉這段話十分深入女人心,寫出男女情愛中的思維差異。拉掉時空,其實這段話在許多情境下都可以成立。荷布怎會不懂女人呢?真是寫得太入微了。雖然她描寫的蜚茲、帷真、帝尊等男性很成功,但莫莉、耐辛、珂翠肯,甚至椋音等女性,都很有個性。而椋音知悉蜚茲和莫莉的交往狀況後的反應,也相當有女性意識:「男人們外出作戰或旅行,期待他們的人生在他們回來時仍等待著他們。你指望留在家中的女人顧好田地、扶養小孩、修補屋頂並照顧牛羊,所以當你走進家門時,就能發現自己的椅子仍在爐火邊,桌上也還有熱騰騰的麵包。對,還有個心甘情願的胴體在你的床上等著你。…她就得在這麼多的日子裡適應沒有你的生活。時間不會因為你的離去而為她停止。」

讓我想起小時候那種中國民間故事,男人征東、征西,拿到功名後,還要調戲一下苦守寒窯十八年的妻子,看她有沒有變節。真是徹底變態又沒人性的中國民間故事,更別說有什麼兩性平等意識。還好荷布沒這樣寫。水壺嬸後來給蜚茲的感情預言,真是準確無比。我不是指後來真的發生,而是她切中要害,大抵許多感情都是如此。

其實我私心偏愛的,是夜眼。不同於遠流「狼與羊」中狼給人的感覺,之餘蜚茲的夜眼,其實挺窩心可愛的,看到「如果你開始睡在熊的附近,就會沾滿一身熊臭味,我們再也不能好好地狩獵了…除非他們認識一位和母狼牽繫的女人?」除了對夜眼的本性感到有趣,更覺得他們相處的奇妙,不免讚嘆荷布寫得真好。讓我不由得猜想,荷布是不是個動物愛好者,怎麼會把動物的習性和愛好描寫地如此維妙維肖?連我這種原本討厭故事中的狼的人,都喜歡上夜眼了。原智再怎麼墮落,恐怕在現代,也不會超過戀物的墮落吧。

看到有人把吟遊者椋音當作現代狗仔隊的濫觴,我差點沒笑到肚子痛。其實可以像椋音這樣不到黃河心不死,死也要跟著英雄人物,然後創作一篇可以讓自己出名的作品的人,不只是記者。大抵是文字工作者、影像工作者和音樂工作者都可以做成這樣。其實我想到的是一名現任監委的過去,咳,不提也罷。

奇幻小說中往往有先知和龍,在這部「刺客正傳」裡,也沒少,只是拖到《刺客任務》最後才出現。而且都是虛實莫辨的角色。如果英雄都有弱點,那先知也不例外。應該說,荷布很成功地寫出不同的人擔任不同的角色,其實都有所掙扎。沒有誰的生活是不必花任何力氣就稱心如意的。有天賦者,更有他們的承擔。

我喜歡這部小說的結尾,雖然不是我小時會喜歡的皆大歡喜局面。但她正視了人生,透過小說的鏡頭,把人生的不完美呈現在讀者面前。我想,我心甘情願接受這樣的結局,也願意繼續做荷布的讀者。

刺客正傳2:皇家刺客(上) The Farseer. 2, Royal assassin

作者:羅蘋.荷布/著

譯者:姜愛玲

出版社:奇幻基地

初版日期:2003 年 06 月 15 日

刺客正傳2:皇家刺客(下) The Farseer. 2, Royal assassin

作者:羅蘋.荷布/著

譯者:姜愛玲

出版社:奇幻基地

初版日期:2003 年 07 月 29 日

刺客正傳3:刺客任務(上) The Farseer 3:Assassin’s Quest

?作者:羅蘋.荷布/著

譯者:姜愛玲

出版社:奇幻基地

初版日期:2004 年 01 月 24 日

刺客正傳3:刺客任務(下) The Farseer. 3, Assassin’s quest

作者:羅蘋.荷布/著

譯者:姜愛玲

出版社:奇幻基地

初版日期:2004 年 02 月 15 日

由 Debby 發表於 07:34 PM | 迴響 (1) | 引用

April 13, 2003

刺客學徒

在看完《地海傳說》和《魔戒》之後,胡亂看了一堆奇幻文學,由於品質過於低劣,差點壞了我的閱讀胃口。但這次終於找到一本有深度又好看的《刺客學徒》,一看就不忍釋手,於是看到凌晨三點,直到看完才肯就寢。

跟《魔法師學徒》一樣,這本書的主角,都設定為私生子,一樣生活在宮廷。但前者是來路不明的私生子,受到貴族魔法師的賞識而收為徒。後者卻是不折不扣的王儲私生子,因為他,王儲放棄繼承權,獨自在宮廷跟著馬廄總管生長的私生子,連個像樣的名字都沒有,後來是因為國王覺得這個私生子孫子還可以有些用處,於是讓宮廷刺客教導他。兩本書放在一起,高下立見,《魔法師學徒》馬上就變成低劣不堪的廉價羅曼史,《刺客學徒》則可名列經典奇幻小說之列。

讓我激賞的,是作者Robin Hobb略微陰沈但又充滿細微觀察力的描述,讓讀者可以沈浸在那種詭譎的氛圍中,瞭解宮廷的複雜,以及個人在各種不利的狀況下,不但謀個人的生存,也求得機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他在學習觀察、應對的過程中,也讓讀者和他一起接受艱難的考驗。Fitz的感官延伸出去,眼睛銳利,靜靜地覺知發生的事物,他納悶時,讀者也跟著納悶;他學習時,讀者也跟著學習;他的受挫,也會是讀者的受挫。

PC Home線上購物把這本書的廣告詞寫得真糟「我就是要教你成為刺客」。這本書的內容,豈止於此?這本書的確提到Fitz(私生子)學了武技,知道辨識植物、怎麼下毒,以及適時的做判斷,也謹記他們是國王的人,有效忠的對象,為國王可以賣命。但《刺客學徒》不止於此。

《刺客學徒》裡面有兩項特殊的觀念,一是原智,二是精技。原智是指人用野獸的感官去體察周遭的事物,作者由於從有記憶開始,就和狗、馬一起生活,會纏著他、一起長大的幼犬,更是他世界的重心,於是人狗合一。馬廄總管發現後,把狗從他身邊拿走,因為認為他即使是私生子,依舊有尊貴的血統,不該如此作賤自己。但因緣際會,他依舊從狗的身上鍛鍊自己、體察自己的感情。或許因為愛狗,所以他才能從那種遭受歧視的環境下,依舊保有對人的感情,而不至於身心失序或有畸形的發展。而小狗,也救了他的性命,他對狗的感情因此更加深厚。

至於精技,感覺很像讀心術加上催眠術的魔術。不只是可以察覺旁人的想法,也可以控制人於無形,甚至千里傳訊。精技的學習,必須有天分。Fitz以為他沒有天分,但後來才知道是當初教他精技的師傅,對他的腦袋做了手腳,讓他學不起來。那個師傅也是私生子,因為投靠的陣營不同,於是不斷虐待、羞辱他。直到後來,他才從更懂精技的叔叔口中,得知精技的其他面向。就如同魔法有不同等級,精技也是有的。

至於最恐怖的面向,當屬「冶煉」吧。「冶煉」在這本書中,指的是王國人民遭到盜賊抓走,放回來之後,完全變了一個人,失去人性,也不見原本的動物性,而是全然的野蠻和無理,整個人徹底被催毀:「她不但沒有了女人的習性,就連動物的頭腦也沒有。她用雙手抓東西吃,吃到飽之後就鬆手讓多餘的食物掉在地上,踩在腳底下。她不梳洗,也不以任何方式照顧自己。就連動物,大部分都只會在窩巢裡的一個角落大小便,但奈塔就像隻老鼠把糞便拉得到處都是,連床褥都不例外。(p.312)」在《刺客學徒》中,「冶煉」的背後原因是個謎,究竟因為什麼原因,人會變成這樣?沒有人知道。

這本書中,許多面向都讓人大感神秘又有深度。像弄臣,總在危機時出現,而且說的話像是預言師,而且充滿深意,讓Fitz費解。而Fitz叔叔的山區新娘所屬的國家,文化更特別,敘述的色彩鮮明豐富。即使只是想像,也可見Hobb的用心。

Robin Hobb由於過去用本名寫作的作品,不得賞識,於是用這個筆名開始寫《刺客正傳》。一推出果然獲得各方的矚目。Hobb令許多人讚嘆的是,她雖是女作家,筆下依舊充滿史詩般的氣魄。我對那種說法不以為然,就是因為她是女性,才能寫出那種開放感官去體察周遭一切的感覺,以及對動物的深刻感情。Hobb算是相當成功地兼容男女作家的優點,她筆下的成就令人敬佩。

嚴韻的翻譯真是沒話說,連作者的筆誤,都會加以說明。當初看到是奇幻基地出版,還擔心了一下,但譯者優秀,所以這本書沒被糟蹋。有些譯者可以把一本好書糟蹋地體無完膚,這類的閱讀經驗,應該很多人都有,不必多說。嚴韻似乎不會翻譯刺客列傳接下來的幾本,這點令我有些擔心,不知道未來的翻譯品質會不會影響閱讀興致。

相關:
刺客正傳的終結


由 Debby 發表於 06:00 PM | 迴響 (2) | 引用

April 06, 2003

艾西莫夫的基地、基地與帝國

作為科幻小說的愛好者,必定聽過艾西莫夫這號人物。上次訪問Scott McNeil時,他看到我身邊一落借來的《基地》系列,也說他十幾歲時,曾看過這部書。然而,在抱著極高的期待看了前四本基地後,卻是難以忍受的失落。

尤其在美伊開戰前看了第一、二集,簡直有點捉狂。《基地》讓我覺得某些類型的科幻小說的想像貧乏,把時空場景搬到幾千年後的星際,不代表有什麼新意。星球間的關係,依舊是弱肉強食,強勢的星球,不外乎用武力、宗教、貿易等方式來征服另一個星球,活生生是帝國主義的再生,宛如白人殖民史的未來版。讓我忍不住把西方白人從十六世紀以來,對其他國家的征戰史,複習了一遍,也不外乎用武力、傳教和貿易等方式,把本國的勢力強加到其他地區。然後想起近日的美伊戰爭,又是一場把自身的價值觀硬生生強加到另一個國家的戰役。於是覺得人類思考的狹隘,就算是寫科幻小說,仍是換湯不換藥,即使眼光投射到另一個世界,依舊如此狹隘,總想著宰制。

《基地》讓我覺得不可思議的地方,在於裡面不斷推崇哈理‧謝頓的心理史學成就。因為哈理‧謝頓準確地預測千萬年後的星際人類發展,便使得個人的意志微不足道:「這門學問最重要的前提之一,就是個人的行為絕對不算數,絕不足以創造歷史。因為複雜的社會與經濟巨流會將他淹沒,使個人成為歷史的傀儡」。其中還振振有詞地說謝頓的心理史學成就是不可動搖的。站在社會科學的立場,我實在難以信服這樣的說法。若不把人當作主體,忽視人的個體意志,歷史或心理學,都不足以動搖世界,不管他的數學能力有多強。忍不住問了統計碩士的C對預測千萬年後世事發展的看法,他說可以預測十年後的事啊,但是沒有任何意義可言。在我看來,《基地》對於心理史學的推崇,若非出於不自量力,就是過於自大。這樣的心態,或許跟艾西莫夫寫作與成長的時空背景息息相關。

基地的寫作始於一九四一年,那正處於美國企圖成為世界霸主的時期,因此學科的發展,莫不顯示美國控制世界的野心與企圖。此時發展的科幻小說,也因此透露這樣的氛圍。若艾西莫夫是第三世界的作家,描繪的星際場景與發展,必然會截然不同。
也因為基地在描繪心理史學的偉大成就,除了幾個主要角色,其他人都不過是這部小說的過客,任何個人或星球或地區的結局,都只是增加謝頓說法的權威性,不足以詳細說明。

於是謝頓的預測宛如一種宗教,既然個人力量的渺小,以及謝頓的前見不可動搖,許多事就不必努力,相信謝頓即可。這就像基督教徒說「信我者得永生」一樣,令我難以信服。於是覺得這部小說從各方面看來,只是換湯不換藥,除了時空背景填滿科技的元素,其他的不過是複製過去的殖民史罷了。

另外讓我覺得不不可思議的是,這部書寫的星球,看來同質性真高,只是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罷了。而其中的社會結構,仍多是男女不平等的結構,看來艾西莫夫把自己的認知不斷地投射在這部小說中。由此不免感嘆人的想像真是貧乏,怎麼樣都跳脫不了自身的侷限。

由 Debby 發表於 06:10 PM | 迴響 (7) | 引用

March 17, 2003

精靈寶鑽

雖然有人說《精靈寶鑽(The Silmarillion)》比《魔戒》無趣多了,而且會讓人昏昏欲睡,但我依舊興致高昂地看完。這種探討人類或物種或神祇起源的神話,向來讓我有無比的興趣。以前很喜歡看希臘神話,其中充滿愛恨情仇的眾神,讓我覺得大開眼界,和中國神話中的盤古、女媧相比,希臘神話更人性化、更複雜精彩。而《精靈寶鑽》一書,將會打破一般人對眾神、精靈的想像,因為他們也有自私、愚昧和貪婪的時候。

《精靈寶鑽》是以舊約聖經為藍本。雖然我對舊約一直都很有興趣,但沒讀過完整的舊約,沒辦法將兩者作全盤的比較。然而,還是可以做些簡單的想像。好比舊約聖經中,提到多次的洪水,有學者認為,這是因為中東當時常有洪水。若地理環境會製造一些書寫空間感,那我不免猜測,托爾金在《精靈寶鑽》中,也透露出他的思維。好比他把中土大陸描繪為黑暗的、遠離神的,而眾埃努(天使)所居住的地區,隔在海的另一方,讓人不免揣測,這是因為托爾金居住在英格蘭。雖然盎格魯薩克遜人在古代被當作野蠻人,但托爾金不免在筆下要「平反」,因此把此端的英倫對應為萬福所在的阿門洲,那歐洲大陸就是那遙遠黑暗的中土大陸了。而且英國之前被當作野蠻之地,文明的起源是東南歐,但在托爾金筆下,卻將歷史扭轉過來,再造神話。

另外,人類的最初發展,有許多族群屬於母系社會,並有多種的形式,但托爾金筆下完全是父系社會,而且是相同的父系社會。讓我不禁想起在《女人的世界史》中,Rosalind Miles提到,為了在母系社會中伸張男性特質,「男人必須將舊有的信仰體系整個翻轉,摧毀從前使女人成為女神、戰士、戀人和女皇的一切」,於是男性打倒女神,將女人貶抑,而父權體制下的一神關係,就成了男尊女卑的權力關係。而托爾金,也是這樣,塑造一個全然男性主宰的神話,女性只能做些微弱的反撲。或許會有人為托爾金辯白,他是語言學者,不是歷史或人類學者。而相當有性別意識的《地海傳說》作者Ursula K. Le Guin,則有深厚的人類學家學淵源,所以呈現的人類部落面貌豐富多了。然而,《魔戒》相關系列的著作,就是要塑造一種神話,托爾金若懂得簡單的歷史(我不信他全無涉獵),在不是性別盲的狀況下,他不至於忽略過去人類發展的足跡。於是從這本該是《魔戒》前傳的《精靈寶鑽》,我明白地看到托爾金是個徹底的性別盲,才會在魔戒中,讓我不免感嘆其中的性別地位懸殊。雖然Le Guin也為《魔戒》著迷過,卻有些不以為然,而我這會或許明白她的不以為然了。於是《魔戒》是男性英雄的征戰故事,雖然也是男性惡魔的沈淪故事,但一般人認定前者的機會大些;《精靈寶鑽》則是男性精靈和人類的作惡與遭譴故事集。

《精靈寶鑽》之所以比《哈比人歷險記》更像魔戒前傳的原因是,許多在魔戒中沒頭沒尾出現的人名與詩歌,多半會在這本書中交代他們的故事。於是露西安和貝倫、愛爾溫和埃蘭迪爾的故事,都在這裡出現。所以我才弄明白,原來精靈王愛隆其實有一半人類血統,而亞拉岡其實有精靈血統,所以會說精靈語。而半獸人原來是墮落到魔苟斯手下的精靈變成的。

托爾金創作的《精靈寶鑽》,呈現的是階層體系:伊露維塔(獨一之神,萬生眾物之父)→埃努(維拉→邁雅)→精靈、人類。雖說精靈與人類是伊露維塔的子女,所以埃弩對精靈與人類比較像是長輩或領導者,而不是操控他們的主宰。然而,埃努卻一度對精靈的費諾家族下了十分重的詛咒和預言,讓他們在幾百年間遭受困頓的命運,雖然當初是費諾的錯,但埃努卻讓費諾及其許多後代遭到悲慘的下場。於是,實在很難相信《精靈寶鑽》呈現多少「自由意志」,看來命定的成分似乎大些。因為相信生命是命定,就會有無形的束縛。難怪奧修會譴責舊約聖經,指出夏娃吃了蘋果,被逐出伊甸園,根本就是上帝早就知道會發生的事。

《精靈寶鑽》的諸多故事,是因為擅長工藝的精靈費諾造出將雙聖樹光芒保存起來的三顆精靈寶鑽。在雙聖樹慘遭摧毀後,費諾卻因為私心,不願將精靈寶鑽交到他人之手,雙聖樹也因此無法復活,世界變成黑暗,於是費諾家族被維拉詛咒。之後的流血衝突,也就因此衍生出來。在《魔戒》中,看來超凡脫俗的精靈,在此書因此展現黑暗的一面,他們也有貪慾等惡性,於是萬劫不復。若要引伸,我會把雙聖樹的光芒視作智慧之光,而智慧是共同的累積,若有人私藏(專
利?),並不是值得讚許的行為,因取之於眾,當回饋於眾。

在其他人多半讀出《精靈寶鑽》陽剛一面的含意時,我寧可先探究其中微弱的女性角色與聲音。在《魔戒》中,除了哈比人,最得我歡心的,是在森林中行走的樹人。從《精靈寶鑽》,我才知道,原來他們是維拉(眾神之一)雅凡娜女王的創造物。雅凡娜是果實的賞賜者,宛如希臘神話的大地女神,是維林諾雙聖樹的創造者,守護一切生長的東西,特別是植物。而雅凡娜的丈夫奧力,精通物質,熱愛創作新事物,熟知金屬鍛造的藝術,由於渴望有人讓他傳授學問和手藝,於是瞞著伊露維塔和其他維拉,在尚無其他人類被造出時,造了矮人。雅凡娜知道後,非常不開心,說矮人會用鐵器破壞她辛苦創造的植物,於是她造了樹人,讓他們為植物代言,並且懲罰糟蹋他們的人。所以在《魔戒》中,樹人才會大舉出動,反撲用鋼鐵砍伐森林的艾辛格。

精靈庭葛因為愛上邁雅(比維拉低一級的埃努)美麗安,於是獲得極大的力量。當人類貝倫愛上他們美麗非凡的女兒露西安時,庭葛震怒,想殺貝倫,即使美麗安勸他:「他的命運還要領他走一段遙遠的路,你的命運將在其中與之交會。你要當心!」依舊用艱難的任務要求貝倫,也把整個王國的命運陷入曼督斯的詛咒。於是之後露西安失蹤,庭葛向美麗安求助,但她不再向他做任何建議。原因不單要他迎接自己一手促成、再也無法改變的厄運,也是對他獨斷獨行的失望,即使她將會為他的慘死而悲痛萬分。

在露西安找尋貝倫的路途中,一度差點被費諾兒子凱勒鞏強娶。凱勒鞏不單是為了她的美貌,也因為可以擴張自己的勢力,企圖成為諾多眾王子中最強大的一支。但露西安後來在神犬胡安的幫助下逃跑了。這個故事讓我有些詫異,想到希臘神話中,太陽神阿波羅糾纏河神之女達芙妮,但她拒絕這種沒有愛的追逐,於是最後變成月桂樹的故事。達芙妮原本想當女獵人,不受愛情和婚姻的拘束,最後卻變成動也不能動的月桂樹,真是悽慘的故事。這些故事的男主角,以及隱身其後的說故事者,到底把美女當什麼呢?美女又不是物品,也有其自由意志,卻往往成為男尊女卑論述倡導者眼中的工具。

在人類的部分,眾多的戰爭英雄中,只有一個是女性,哈麗絲。她在父兄被半獸人殺死後,成為哈丁族的首領。不知是否因為托爾金安排她終身未婚的關係,這樣的女英雄,再也沒出現過。

為了對抗魔苟斯,武力似乎成了評量一個人優秀與否的第一標準。於是傲慢不遜、自卑感重的圖林,因為英勇善戰,接連幾次成為幾個人類部落的領袖,甚至將原領袖取而代之。但他的性格太過偏激、分不出人的好壞、猜忌過重及不知事情的輕重緩急,於是殺害朋友、奪人所愛,最後還娶了自己的妹妹,遭受亂倫的詛咒,悲慘至極。

《精靈寶鑽》出現好幾個女性為丈夫犧牲的悲慘故事,而在他們遭到厄運前,那些溫婉的妻子或多或少企圖安撫他們的衝動,但那些男性都因過份自我而讓自己和妻兒面臨悲慘的命運。這樣的結局,對有性別意識的人來說,實在太沒建設性,也缺乏積極的一面。

下場好些的是埃蘭迪爾和愛爾溫的故事,但愛爾溫也吃盡苦頭。埃蘭迪爾和愛爾溫生下兩個兒子,心仍不定,想尋找維拉所居住的終極之岸,於是數度遠航,愛爾溫只得悲傷地在此岸等他。在一次遠航時,由於愛爾溫持有精靈寶鑽,於是遭受費諾之子的攻擊。在慘敗後,愛爾溫便戴著精靈寶鑽投海。因為神蹟,愛爾溫沒死,跟著埃蘭迪爾航行,到了眾神所在的阿門洲。埃蘭迪爾為精靈和人類請命後,最高維拉曼威裁定他們的命運,讓他們兩人選擇置身精靈或人類。埃蘭迪爾對世界感到疲倦,讓愛爾溫先選,之後因為他愛愛爾溫,於是跟隨她選了身為精靈,雖然內心傾向做為人類。或許因為是這則故事裡有兩性的妥協,於是最終結局不再悲傷。

讀《精靈寶鑽》適合一鼓作氣,因為太多人名,慢慢看就會忘記。最好的閱讀方式應該是先掃完一遍,名字記不起來就算了,看完再慢慢從頭閱讀或就喜歡的部分分章閱讀,比較能領會其中的精髓。

《精靈寶鑽》的譯者是在英國拿到碩士學位的鄧嘉宛,從譯序和書後的索引,看得出她的用心。感覺比魔戒譯者翻譯的好多了。


《精靈寶鑽——中土大陸的神話與傳奇》

作者:托爾金/著,泰德‧納史密斯/繪
譯者:鄧嘉宛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初版日期:2002 年 12 月 25 日

由 Debby 發表於 04:27 PM | 迴響 (0) | 引用

March 09, 2003

羅曼史的境界

最近看的奇幻小說是「魔法師的學徒」。痛苦萬分地看完後,忍不住抱怨,為何其中充斥廉價羅曼史的情節?好比十四歲的公主,身穿薄如蟬翼的睡衣跑進心上人的房間獻身,還責備對方不解風情。第一次看到奇幻小說有這種情節,真是難以接受。

快速地翻了另外兩部,還有更令人斜線的情節,好比精靈女王向人類武夫獻身,而且說的話真叫人雞皮疙瘩掉滿地,以及公主長大後,變成更「淫蕩」……真不懂怎麼會有這種奇幻小說。不過,知道是哪家出版社出的之後,也不會太意外。因為那家高富隸屬於希代集團,希代本來就是出一堆恐怖羅曼史的最大宗。

有人覺得那種情節沒什麼,或許還振振有詞地說,女性也有情慾啊。話雖不錯,女性的確有情慾,但在那種脈絡下,呈現的並非女性情慾,而是那些男性的陽剛和威力,於是使她們「自動獻身」,其中隱含的依舊是不平等的男女地位。

看了富有性別意識的《地海傳說》,及沒有性別意識,卻依舊精彩的《魔戒》之後,覺得這類的作品,不過是拙劣的模仿罷了。這幾本偏偏號稱是全球暢銷書,銷售量可觀。實在很難理解這樣品質的文字,怎麼能吸引那些看過地海或魔戒的人?

有天晚上在頻道跳躍間,看到緊鄰一台佛教台的,赫然是限制級頻道。內容真是匪夷所思,其中的女性被弄了一臉乳白色液體,還要故做陶醉狀,很難相信其中是否有女性的情慾自主存在?尤其在看了一個男大學生逼迫女高中生模仿日本A片的情節穿白長襪,然後被他性侵害的新聞後,更覺得其中的偏差。不禁感嘆,人的境界差別真大,看多那種可怕的內容,本身的心境也難以到達什麼高峰嗎?思想恐怕就侷限在那種內容裡。

適逢婦女節,國內也有聲音表示羅曼史小說充滿偏差兩性觀的報導。然而,只有知道人生可以到達什麼樣的高峰,才會真正知道那是多麼可怕的峽谷或泥沼吧。

由 Debby 發表於 05:07 PM | 迴響 (2) | 引用

February 05, 2003

從哈比人歷險記到王者再臨

花了比自己預期還要長的時間,總算在年假結束前把魔戒前傳(The Hobbit)和魔戒三部曲(The Lord of Rings)(聯經,2001)看完。慶幸因為先看電影,所以對於書中繁複的人名,可以用記憶中的影像來輔助記憶,而不至於忘東忘西,雖然也因此破壞了一些從單純文字可以產生的想像力。也因為電影和原著都看過,於是可以相參照。即使我認為原著比電影優秀太多,仍會讚許電影中的一些部分是比原著更能吸引觀眾的,好比凱蘭崔爾女王通過魔戒試驗,以及甘道夫將洛汗王希優頓將魔咒中解救出來的那幾幕,大螢幕比原著做了更好的詮釋。

相較於地海傳說,魔戒並不是那麼重視向內在追尋的奇幻小說。然而,魔戒書中,各個角色依舊要面對他們的現實人生和慾望的挑戰,尤其在魔戒的面前,這種挑戰的力量,也是導引他們深入瞭解自己的力量。每個重要的角色,在黑暗魔王被打倒前,都要經過一番歷練,先面對自己內心的黑暗,知道自己的不足,有所轉變後,才能集結對抗外界的黑暗。魔戒的摧毀因此不是偶然,也不是一兩個人單槍匹馬就能完成,小人物也有使力的地方,是時勢造英雄,也是英雄創造時勢。就這個角度看來,魔戒和地海這兩部書仍有共通性,境界遠遠超越《黑暗精靈》這種比較像電玩打了一關又一關敵人,最後在Game Over字樣出現後,覺得腦袋腫脹、身體疲憊的粗淺奇幻著作。

看魔戒二部曲的電影時,樹人的部分,算是我最喜歡的片段之一。然而,書中的描述,更能牽動我的思緒。仔細尋覓書中透露的蛛絲馬跡,作者托爾金(J.R.R. Tolkien)該是相當喜歡大自然的,不然,他不會創造出樹人、在樹林中生長的精靈,以及生活離不開大自然的哈比人等角色。書中的描述,更進一步寫到因為人類濫伐、樹木不再有新生而導致森林縮小的恐懼。托爾金的環保面,在於他安排了不尊重大自然的艾辛格遭到大自然反撲力量的悲慘下場。而樹人談及樹妻的部分,真令人哀傷,卻也讓人驚訝,托爾金竟把人類主流思想的男女分工安排到樹人和樹妻的身上!甚至還投射些對女性的偏見。如果是這樣,樹妻的離去,也不太值得訝異吧?

電影改編原著不少的部分,段落調動也很明顯。在這樣充滿史詩氣勢的著作中,我很遺憾地看到只有三位比較重要的女性角色,而且依舊被當作花瓶。雖然她們也是有相當地位,一個是精靈女王,一個是精靈公主,一個則是人類公主。但是從托爾金對她們貌美如花的描述,以及她們所能做的有限事蹟看來,她們仍只是相當邊緣的小配角罷了,充其量是沖淡一下過多男性角色營造的陽剛味。不過,托爾金安排這些主要角色的年紀,還真是相當脫離真實世界,於是造成一個有趣的安排,用現在的話語說,就是:矮人金霹,愛上好友亞拉岡妻子亞玟的外婆,而且她是有夫之婦!這也差不多算是老少配了,如果成功的話。這麼一形容,好像把精靈女王超脫的面紗剝落了,但凱蘭崔爾女王的確是亞玟母親的母親。都是托爾金把人搞糊塗了,他創造的角色差異太大。而金霹在伊歐墨親見凱蘭崔爾後,將凱蘭崔爾和亞玟的美貌比喻為「暮色」和「晨光」的用法,真是巧妙極了。誰說這個矮人是老粗?他也有比哈比人舌燦蓮花的時候哪。

托爾金應該不會否認,他對哈比人是有相當偏愛的。或許他筆下描述的哈比人,是他夢想的一部份。哈比人之所以可以承擔擁有魔戒的重大使命,在於他們樂觀及不易受誘惑的天性。相較於人類,他們更值得付託。這樣對照下,或許可以猜測托爾金對於貪婪人性的失望,雖然從哈比人出身的咕嚕同樣貪婪成性,但咕嚕有著成全魔戒使命的命運,於是和人類夾雜權力慾的貪婪又不盡相同。

私自猜想,咕嚕可能從托爾金受不了的猥瑣貪婪老人化身而出,所以才會有那種說話的方式和目光,因為論語中都會提到老人要戒除貪婪:「……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季氏第十六)」,尤其對曾經擁有之物,老人更容易抓著不放,而咕嚕對魔戒的執著總是讓我想起這段話。其實剛看到原著對咕嚕的描寫,會讓我想起同是英國作家Doris Lessing在《第五個孩子》和《浮世畸零人》(天培,2001)中,描述的那個靠單純動物慾望行動又頭大大的主角班。兩個角色同樣讓人頭痛無比,而且都是外貌特異,某種程度上讓人恐懼。咕嚕比班聰明些,但也更貪婪,他還是哈比人時,搶奪魔戒的手腕就讓人不寒而慄(請參考《哈比人歷險記》),雖然Lessing筆下的班也讓人戰慄。其實這兩個角色都代表社會中不可避免的一些邊緣人物,因為他們的某種特質或甚至無意間殺人,讓一般人很難對他們同情及伸出援手,但他們的確影響其他人的生活。要怎麼對待他們?或許該如佛羅多謹記著甘道夫的話:「許多苟活世上的人其實早該一死,許多命不該絕的人卻早已遠離人世。你能夠讓他們起死回生嗎?如果不行,就不要這麼輕易論斷他人的生死,即使是最睿智的人也無法考慮周詳。」(《魔戒現身》,p.96)

哈比人的確不辜負甘道夫的期望,是個善良樂觀的民族,同時看重堅貞的情誼,也因此能多次化險為夷,終將獲得善報。也因為哈比人被賦予的樂觀天性,托爾金在魔戒這樣龐大的著作中,表現他幽默的一面。當初看電影時,我常以為是電影版故意搞笑,直到看了原著,才發現書中許多更有趣,每每讓我閱卷捧腹大笑,不能自己。好比梅里和伊歐玟、法拉墨一起受重傷,眾人為他們擔心時,後兩者甦醒後,說的話都讓人擔心受怕,只有梅里這個哈比人會一睜眼就說:「我肚子餓了,現在幾點了?」完全破壞先前凝重的氣氛,很像電影NG版才有的情節,讓人感到好笑。而當樹鬚對兩個哈比人說要讓他們喝種東西,「能讓你們常保翠綠,長得又快又好」時,也讓我錯愕地想起那個「要像大樹一樣」的牛奶廣告,可是要讓「人」「保翠綠」?這是樹人故意開的玩笑嗎?實在有些好笑。沒想到,之後山姆看到皮聘兩人的反應竟也是「他們長得好高啊!」看到這,真是嚮往樹鬚的天然飲料啊。

在這所有的紛爭與不安後,最令人期盼的,其實不是順理成章的魔戒回到歸所,也不是有情人終成眷屬,或者人皇回到寶位,因為這些似乎都理所當然,而且離多數人的現實世界遠一些。到結局時,最讓人引頸盼望的,應該還是哈比人回到地底洞,每天吃飽、睡好,抽抽煙斗,寫寫書,有空在花園蒔花弄草吧,雖然看到山姆後來生了13個子女還是被嚇了一跳。這該是托爾金的最平凡,也最切實的夢想吧,如果我們想從魔戒書中尋覓托爾金的想像世界根源的話。

雖說聯經2001新譯版的魔戒,該是數種譯本中較好的一種,但仍不能讓人滿意。好比在魔戒前傳的部分,托爾金偶爾會用作者現身的筆法,從第三人稱的敘事方式,突然冒出第一人稱的敘述。在連貫故事和做到精準翻譯中間,我想應該有個恰當的方式,減低讀者的錯愕感,免得讓人一頭霧水,不知所以然。而在這四本書中,嚴重干擾我閱讀情緒的,莫過於不恰當的粗黑體字。或許原著的確改成強調的語氣或用斜體字,但在中文的部分,其實有些可以用雙引號來代替,因為許多粗黑體字用得不甚恰當,只會破壞順暢的閱讀感。至於錯譯問題,就交由精通中英文、歷史和奇幻文學的專家來處理。

由 Debby 發表於 10:17 PM | 迴響 (0) | 引用

December 09, 2002

地海傳說

翻了幾頁的《黑暗精靈》,覺得不盡理想,於是闔上書。或許在看完《地海傳說》後,很難找到比地海更吸引我的奇幻小說了吧。有誰像Ursula K. Le Guin那樣擅長描繪奇幻深奧的魔法世界,同時兼顧女性地位及自我追尋的重要呢?

貫穿地海傳說的概念中,「真名」是中心思想之一。《地海奇風》末了才對這個概念有所解釋,但其實早就呼之欲出:真名乃真實,也就是一個人的本質。真名之所以在成年時被賦予,或說被發掘,不如說,一個人的本質,大抵在成年時才成形。參照Philip Pullman的《黑暗元素三部曲》其實有類似的說法,一個人的精靈之所以到成年時才定形,是因為人的個性大抵到那時才逐漸固定下來。蘊含強大能量的真名之所以要避免被人知道,以免遭人陷害,是因為一物剋一物,若知道一個人的本質,就可以知道有什麼可以來削弱其能力。Le Guin這個概念十分類似道家的概念,也難怪她的人物最後都是「柔弱勝剛強」,大智若愚,看來耗時四十年的《道德經》英譯註解工作,讓她受道家思想深刻的啟發。

也因此對於她在第一本《地海巫師》就談人的自我認識和自我挑戰,就不該有太多的驚訝。在人向世界挑戰之前,應該先認識自己、挑戰自己,但這不是一般人會注意的,因為人與人相處時,難免會彼此較勁,殊不知,自己才是自己最強勁的對手。「要是你繼續向前,繼續逃,不管你跑去哪裡,都會碰到危險和邪惡,因為那黑影駕馭著你,選擇你前進的路途。所以,必須換你來選擇。你必須主動去追尋那追尋你的東西;你必須主動搜索那搜索你的黑影。」(地海巫師p.184)這也是老子說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

自我瞭解之後,為了人與人的深交,必須有信任,而第二本《地海古墓》繼續談人的自我認識,要破除從小就被加諸在身上的窠臼,不管有多困難。在這之後,必須選擇可以信任的人,去信任他。在這本書中,拯救世界的厄瑞亞拜之環因此重合,成為完整的環。而環,也有諸多含意,不只是人世間的世事循環(古老傳說的不斷再現)(「道」本身是循環的概念),並且是指世事需靠圓融、與世界的合一來完成。

不自量力,想征服世界者,必然敗亡。這是第三部《地海彼岸》的概念之一。人若試圖超越生死的萬物運行,只是摧毀生機而已。因為有生必有死,若因為權力慾想要超越生死,得到的只是空無。這本其實可以和黑暗三部曲的《琥珀望遠鏡》參照,都在談進入死域,不過動機有所不同,其中都有人想要超越生死。《地海彼岸》也談選擇,人必須知道何時可為與何時不可為。Le Guin藉著大法師格得之口宣傳「有所不為」的精義,該是老子「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的發揮。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妄為,經過深思,經過等待與觀望之後,再決定是否行動。

而地海傳說自始至終都在談的是人的歷練,滾石不生苔,若想要有更深厚的人生累積,苦難是必須的。人的自我理解、自我超越、明智選擇等,哪一項不是經過千錘百鍊才得到的?

《地海故事集》最後一篇〈地海風土誌〉,可以一窺Le Guin的家學深厚,學識淵博。從這篇可以體會她的人類學根基的不凡。若非知道這是一本小說,或許煞有其事、鉅細靡遺的地海歷史背景等相關資料,會讓人以為真的是一個遺失的地區過去的片段史料。讓人不禁想到Umberto Eco在《悠遊小說林》中所問的:讀者要怎麼區分小說與真實?若這本書的書皮沒了,在不知相關背景的狀況下,只讀這部份的人,會不會把這當作真實呢?

從背景知道Le Guin也探討女性議題,但是前三本著墨不多,讓我頗為納悶。但從第四本《地海孤雛》開始,經《地海故事集》,到《地海奇風》,三本書的成書時間雖跨越十年,但會發現她在女性地位上,有極大的關照。好比她常用恬娜去質疑和回應男性的邏輯及行為:「男人就是這麼害怕女人!不怕單獨一個女人,而是害怕一同交談、工作,聲援彼此的女人們。男人只看到計策、陰謀、束縛、陷阱的鋪設。男人當然是對的。身為女人,女人很可能支持下一代,而非這一代;女人編織男人視為鐵鍊的連結、視為束縛的聯繫」(《地海奇風》p.191)在這對兩性差別待遇的忿忿不平下,她也暗藏了反動的契機:團結的女人。在這議題下,Le Guin再度發揮「柔弱勝剛強」的深意:「男人的力量就是他自己…他的力量一消失,他就不在了,空了。……女人可就完全不一樣了。誰知道女人的來蹤去跡?…女人的力量,比樹根更深,比島根更深;比創世更古老,比月亮更古老。誰敢質問黑暗?誰會質問黑暗的真名?」(《地海孤雛》p.74)

當然,她也藉女巫之口反諷男性世界剝奪女性的歷史。她描繪女性地位的遭貶抑,也一筆帶出男性的狂妄及性別歧視產生的諷刺:「我們並非都是而女人,但自稱女人頗有好處,那些大人物認為女人不能團結,再不,就是把這類結盟視為統治、苛政,或不覺得會有任何力量。」(《地海故事集》p.63)她對女性和女性巫術遭貶抑,也著墨極多。若看過從歐洲中古時期出發的《獵殺女巫》,Le Guin所寫的相關片段可以提供有興趣者更豐富的看法:「他們把身為男人這點看得比其他事重要。他們鄙視太古力,更覺得女人的力量與太古力有關,所以不可靠。……他們堅持真正的巫師非男人不可。而且要禁慾。」(《地海故事集》p.99)女性和知識被污名化的下場,在她筆下有深刻的描繪,尤其是〈蜻蜓〉短篇中。相對於其他奇幻文學賦予「龍」男性角色的角度,Le Guin則將龍寫成女性,更準確地說,她將龍(邪惡)和女性(愚昧)這兩者被污名化的角色結合,因此挑戰一般人的偏見。最終拯救世界,也可以摧毀世界的,都是女性,尤其是團結的女性。世界的完整與否,端視以男性作為代名詞的人(hu-man),要怎麼跟女性協調。《地海奇風》最後的人龍協商,也可看做是兩性協商,為了世界的維持及和平,因此彼此要妥協。

奇幻之外,Le Guin也寫愛情。在她的筆下,愛情的極致不是一時的激情,而是長久的相知相繫。而愛情的發生,不只是費洛蒙的作用,更是男女角色在經過自我追尋,對自我有所瞭解後,才開始的。若以人生階段來看,她所描繪的較像是中老年之愛,好比恬娜和格得、彌卓和萸燼的愛情,倒也有比較激情式的,像是赤楊和百合。然而,他們真愛的獲得,往往是歷盡艱辛,才能從苦中甘來。即使是赤楊和百合一開始順遂的感情,也在之後飽受折磨(《地海奇風》);更別說年輕的鑽石,要經歷分別的痛苦,才確認自己對玫瑰的感情,因此願意拋棄父親交給他的家業,和玫瑰靠自己的技能共同謀生(〈黑玫瑰與鑽石〉,《地海故事集》)。

竊以為,在《地海故事集》中,描繪的彌卓和萸燼的感情,雖然篇幅稍短,但餘音繞樑,久久不去。以心成林始,也以心成林為終。彌卓和萸燼感情的開端是在心成林,「『森林有多遠?』彌卓問,萸燼答:『心有多遠,它就有多遠』」(地海故事集p.79)彌卓把安涅薄的事告訴萸燼後,後者溫柔地收納這些積壓在彌卓心底的故事,也彷彿互換靈魂的鑰匙,取得彼此的互信。也因此彌卓要遠行時,萸燼願意守候:「『在夏季尾聲尋找我的蹤跡。』他對萸燼說。『我會在大林裡等你,我的心會隨你而去,我黝黑的河獺、我雪白的燕鷗、吾愛、彌卓。』『我的心亦與妳同在,我的萸燼、我盛開的花樹、吾愛,伊蕾哈。』」(地海故事集p.88)經過好一段時間,彌卓終於完成他的任務後返家。「萸燼在碼頭迎接。跛腳又枯瘦的他來到萸燼面前,握起她的雙手,卻無法抬頭面對。他說:『我的心積壓太多死亡了,伊蕾哈。』『跟我來大林。』她說。兩人一起到大林,待到冬季來臨。」(地海故事集p.123)末了「年歲漸長的伊蕾哈倦於學院的熱情與問題,而愈發受到樹林吸引,因此她獨自前往,到心能帶她最遠的地方。彌卓也在那裡行走,但走得不如她遠,因為他跛腳。她過世後,他獨自在大林旁小屋住了一陣。」彌卓和萸燼的感情是超乎言語的,兩人擁有的默契,讓她們不必分秒相對,依舊能保持彼此的忠誠和信任。恬娜和格得亦然。Le Guin筆下的愛情故事讀來都很有味道,那不是激情之愛,那種感情要仔細品味其中的甘甜。

地海傳說六本由兩個譯者完成,前三本由蔡美玲,後三本是段宗忱翻譯。兩者的翻譯風格不太相同,對同一個作者的作品來說,似乎在閱讀感上不能連貫,是個小遺憾。

言語終究有盡時。Le Guin這部小說,蘊含的意味真遠,並非以上諸點就能一筆帶過,尚有許多不察的奧妙,待諸君自行體會。


《地海巫師》
《地海古墓》
《地海彼岸》 繆思出版
《地海孤雛》 娥蘇拉‧勒瑰恩(Ursula K. Le Guin)著
《地海故事集》
《地海奇風》

由 Debby 發表於 04:52 PM | 迴響 (0) | 引用

October 13, 2002

黑暗元素三部曲

作為一部試圖打破傳統兒童文學疆界的作品,Philip Pullman的《黑暗元素三部曲》,包括《黃金羅盤》、《奧秘匕首》和《琥珀望遠鏡》,無疑地相當成功。Pullman營造出一個令成人都要為之目眩的奇幻世界,開拓了人們的想像。

電視影集「慾望城市」,有集提到,Carrie向童書出版商提出一個企畫案,她要寫的童書中,主人翁的小女孩,只要抽煙,就可以有神奇的魔法,變出她希望得到的事物。這個企畫案(即使她提出不是真心要寫)被出版商打回票,因為認為兒童不該抽煙,那是成人世界的事。然而,《黑暗三部曲》的主人翁兒童,卻在許多方面打破成人世界的禁忌。好比女主角萊拉(Lyra),出生沒多久,就被撫養她的吉普賽人,以及未來幫她完成任務的女巫,訴說她的命運是作為一個背叛者。而Lyra,也跟說謊的人(liar)發音相近,她本身也常說謊,違反了過去童書及成人教條中,讚揚誠實的美德(想想華盛頓與蘋果樹的神話吧)。在《琥珀望遠鏡》中,她還被預言說是夏娃,她信任的瑪麗要扮演蛇的角色,導引人往黑暗的路途上想像,以為伊甸園會因之崩毀。而男主角威爾,一出場就被真理探測儀說是殺人兇手。這些會讓期待兒童天真無邪的成人驚慌失措,有哪個父母在為子女算命時,會期望聽到自己的孩子是這般的危險?君不見,那些江湖術士在為總統金孫趙翊安算命時,都只說好話?Pullman一開始就讓讀者讀到她們的命運,《黑暗三部曲》的兒童們,超乎成人的想像。她們可被說是奸詐、狡猾、邪惡,一如書中成人對她們的看法,然而,她們卻也肩負著拯救世界的重大任務。這該是Pullman的大膽挑戰,如同他在書中要萊拉去對抗教會的虛偽,他用有缺陷的兒童作為救世主,也表示他對傳統基督教義的反抗——即使人有原罪,依舊可以自我完成,並且幫助他人。

童書的主人翁,不外乎出身不凡、經歷特殊,或者身懷絕技。而在《黃金羅盤》出現的女主人翁萊拉,在《奧秘匕首》出現的男主人翁威爾,兼具這三者,尤其是小女孩萊拉。雖然寫來十分個人主義,但她們終究學到達成目的的過程,要經過眾人之力,即使她們比別人生來就擁有更多的資源。這或許也是Pullman反應西方在個人主義外,到頭來還是要追求群體生活的現實反應。因此他在末章寫著:「如果每個人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就沒人可以辦到(建立天堂共和國)。我們必須做到這些困難的事,像開心、仁慈、好奇、勇敢和有耐心,我們必須讀書、思考,努力學習……」(萊拉,p.597)

Pullman反對成人為兒童過濾訊息,並大膽地挑戰傳統的宗教看法與定義,因此在書中不少重寫宗教神話之筆。好比,原本的天堂之國也可以是腐敗的;該拯救人心的天使,也可能為感情和私慾自困;人在地獄可求重生,並非萬劫不復;邪惡之人可能是眾人救星等。然而Pullman還是有最終信仰,好比愛能橫越一切阻逆,能讓萬物得到重生的希望。這些人類的終極追求,他並不求改變。他也藉著萊拉在接近結尾時喪失原本的天賦,告訴讀者智慧的重要,失去的東西可以重新追求,而非像中國童話的「江郎才盡」般,一旦失去就永不復返,令人洩氣。

而第三部《琥珀望遠鏡》,有大半就是在談知識的重要,因此瑪麗能得到琥珀望遠鏡,就像有些事需要時間來補全喪失的部分,知識的追求需要時間的歷練才能完善。這些,都可以說是Pullman要呈現的積極面。他反對命定的說法,萊拉和威爾在第三部闖入沒有活人能出來的冥界,就是要挑戰人的極限。萊拉讓冥界守護者改變想法,從此鬼魂必須說出自己的生命故事,為陰間帶來人間的訊息,才能通過冥界的道路以重生:「如果他們說謊、藏匿真相或沒話可說,我們有權拒絕帶路。如果他們在人間活過,就應該看過、聽過、碰過、學過和愛過。我們會為嬰兒破例,他們沒機會學習任何東西,否則,如果人們雙手空空地下來,我們拒絕帶領他們。」(無名氏,p.372)追求智慧,就是要拋棄成見與命定:「不,仔細想想,別告訴我(未來的命運)。我應該決定自己要做的事,如果妳說我應該作戰、治療、探險或做任何事,我會老掛在心上。如果我最後真做了妳說的事,我會很怨恨,覺得毫無選擇,但如果我沒去做,我會覺得很愧疚,因為我應該那麼做。不管我要做什麼,我會自己選擇,而不是由別人選擇。」(威爾,p.573)這也是瑪麗被說扮演蛇的角色的原因,其實她並非引誘萊拉離開伊甸園,Pullman改寫基督教神話的結果,是讓她先幫助謬爾發改善生活,繼之幫助萊拉獲得知識,選擇再造伊甸園,也就是天堂共和國(瑪麗的語彙裡,是用「中國」二字代替,顯然遙遠的東方總是被想像)。

《黑暗三部曲》的人物充滿各式執著,這也反應西方的宗教和人生觀與東方的大不同。與東方宗教的「無我」相比,Pullman的筆下是各式積極的追求,不管是名利,是知識,是感情,每個人都活得很賣力,也因此難免有失落。失落後,她們有(不管是否來自自我的)安慰與祝福,與東方的哀莫大於心死境界相當不同。而執著也可能經由智慧的獲得而放下,東西方的差異立見。

作為(預設的)童書,不免還是要鼓勵讀者充滿想像力,如同作者在這三部曲示範的,世界很寬廣也複雜多元,在每個人身處的這片土地外,永遠有無限充滿異質的世界。要如何越過其中的障礙,就得靠想像力了:「有的,你們能學習做到這點,就像威爾的父親一樣,那是使用一種你們稱為想像力的本領,可是那並不意謂虛構事情,而是一種看見事情的方法。」(賽芬娜爾,p.572)

而為什麼叫做「黑暗元素」呢?就以上的理解,Pullman將「黃金羅盤」、「奧秘匕首」和「琥珀望遠鏡」視為向未知世界切割的寶物,切開無知的蒙昧,就能獲得知識,得到光明,而在世上立足。因此《黑暗元素三部曲》,乃將「無知」比喻為「黑暗」,鼓勵人拋棄黑暗,寓意深厚。

《黃金羅盤》
《奧秘匕首》 Philip Pullman 著 王晶 翻譯
《琥珀望遠鏡》 繆思出版 2002年7月

由 Debby 發表於 05:48 PM | 迴響 (1) | 引用

June 08, 2002

說不完的故事

因為autrijus的名字來自這本書,所以好奇地想知道,那個十分拗口的名字,在書中是什麼意義,於是拿起這本幻想小說。沒想到,一看就欲罷不能。如果有人把這本書當作兒童文學,而棄之不顧的話,真是太可惜了。

這本書不該只是幻想文學,作者Michael Ende在裡面鋪陳的思路,簡直就是一部簡易版的《瞭解生命》。

如果說,充分體驗生命,才能寫出動人的文章的話,Michael Ende無疑算是佼佼者。戲劇的元素很簡單,因為人生的基本滋味就不過幾種。然而,透過Michael Ende的巧思,編織成一部饒富意味的小說。尤其在經歷一些災難後,看此書,更讓我體會良多。 neverendingstory.jpegMichael Ende在一開始,採用「書中書」的作法。

他讓主人翁巴斯提安躲在閣樓看一本叫做《說不完的故事》的書,正巧是讀者手上正在看的這本。產生一種雙重視角:讀者看另一個讀者,也在看一個故事,並且跟著身為主角的另一個讀者,深入幻想國度。

如此一來,讀者與故事的切合度,將更為緊密。

蹺課的小學生巴斯提安,由於這本充滿魅力的書籍,以及書中種種的奇異描繪,進入了他前所未知的幻想國。由於他為幻想國女王命名,而解救該國即將消失的危機。故事到此,只說了一半。 在幻想國除去原本肥胖、懦弱、不受人歡迎面貌的巴斯提安,由於擁有集魔力和權力於一身的女王徽章,得以從心所欲。然後,在他尚未經歷各種人生滋味前,擁有這些高人一等的神奇力量,注定要使他衰敗。

他開始自傲,並疑心將他帶到幻想國的奧特里歐想取代他的地位。 Michael Ende安排了一個特殊的佈局,在這個國度裡,凡是巴斯提安和其他人沒有說出的故事,就是待發展的未知境界。如同生命,尚未被說出、經歷的,都是可以開發的命運(That unspoken story is our destiny which is never doomed.)。

想起這陣子接連發生意外後,朋友問我要不要去算命。想了想,仍堅持不要,雖然不順遂時,腦海也會出現想探知未來的念頭,但我遲疑著:人生那麼長,我還有好多滋味沒嘗過,那麼早預知未來又如何?俗話說的好:「一命二運三風水四讀書五積陰德」,我仍相信事在人為,命運是可以掌握的。而Michael Ende就是要主人翁去爭取自己的命運。

名望和權力慾迷惑了巴斯提安。他在才能和權力中,差點找不到自己。他甚至讓忠心待他的朋友奧特里歐當眾出糗,最後甚至將後者放逐。他此時充滿自以為是的情緒,什麼人也不相信。

於是忍不住想起一些人,總是要故意讓妳出糗、難堪,不能欣賞妳的好,或許這些人不該是朋友。然而,也不必為此感到傷心失落,或者壞了自己的原則。總要保持自己的純真,不忘初衷。

巴斯提安這個曾經沒人要的孩子,想得到一切。他不知道,在幻想國每許一個願望,他對現實世界的記憶,就消失一些,離回家的路,就更遙遠。記憶是指向過去,亦是指向未來之路。沒有記憶,人無以為活,將形同行屍走肉。看到這,我閉上眼睛,讓這段時間在心理起伏的人事物,快速地在腦中閃現。輕輕地將自己的憂愁和失落放下,取而代之的,該是歡喜和愛的能量。

巴斯提安經歷了很多苦難,才逐漸摸索出回家的方向。從沒人接納,到萬人擁戴,再到孤獨,而渴望融入團體,最後領悟自己是個個體,希望為人所愛,但也要愛人。人與人間不光是和諧,更重要的是尊重與愛,這創造了世界的歡樂。這道理多麼簡單,而我們的學習之路,卻是如此遙遠而艱難。 

Michael Ende的故事還沒說完。他意在言外在末章提到:「有許多門都可以通到幻想國,我的孩子。你講的魔書有很多,可是有很多人讀這些書的時候卻漫不經心。那要看是誰讀這些書而定。」他企圖告訴讀者,他說的話很多,千萬要注意讀、注意聽。這本書許多年前曾改編成電影「大魔域」,十分慶幸自己沒看過。因為兩小時的電影,怎能讓我體會Michael Ende文字的雋永深遠?這是一本充滿人生哲理的幻想小說,電影是永遠也拍不出來的。

說不完的故事 Michael Ende

遊目族出版

由 Debby 發表於 06:47 PM | 迴響 (1) | 引用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