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為三民自鏡是執政黨的媒體四大護法。直到颱風天的時候,在家滑手機看臉書,看到中央社發過一條吹捧風力發電的新聞後,其他媒體發送同樣的消息洗地,像小嘍囉一樣傳遞大哥的旨意,「風力發電量與核三相當」像一串拉炮似的接連冒出來,讓我不由得瞠目結舌。現在台灣媒體的水準如此之差,不查驗真相、兩面並陳也就罷了,在颱風天不優先考量人民安危,反而優先選擇為政府傳布片面之詞,有愚民之嫌,顯得墮落。
我沒有在臉書上追蹤所有的台灣媒體,所以應有其他媒體發送同樣的消息,但我沒看到。
以前念書的時候,正逢台灣政黨輪替前。那時澄社等團體的學者提出許多倡議,包括黨政軍退出媒體、校園等。政黨輪替後,澄社學者當官的當官,或者在學術界拿豐厚的資源,對於民進黨超出分際的作為,他們不是保持沉默,就是為之塗脂抹粉。我再也無法把他們跟學術良心聯想在一起。
現在有哪些人關心媒體每年以各種名目從政府或執政黨等拿錢,而且能公布於眾,讓大家知曉?這些經費是否有人監督?當台灣人自以為擁有新聞自由的時候,卻有人濫用新聞自由,毀壞媒體生態,破壞民眾知的權利。而這問題,竟在颱風天悄悄露出端倪。
回台灣前,就看到台電三不五時發布各類動物導致跳電的消息,明明加州人和野生動物的距離更近,但加州的電力並沒有像台灣那樣,三不五時就跳電出問題。
回台灣後,對台灣電力短缺的問題感同身受。月初三總內湖院區電腦癱瘓,造成民眾無法看診。我有天去另一間醫院看診時,護士貼布告說電腦異常,臨時換診間。夏季供電嚴重不足,電流不穩,連看病、治療都要提心吊膽的。在家時碰到跳電,則要有被熱死的準備,同時要有電器在這種供電不穩狀況下,容易壞掉的準備。台灣有那麼多科技業,想要發展雲端服務和AI,卻不要核能,用燃煤、天然氣、風力、太陽能等,感覺都不穩定。
這麼多重要的議題,卻卡在一個龐大的共利共犯結構下,造成真相不能大白,國家資源沒有花在最好的地方。我之前一直好奇,二十多年前,民進黨的基本盤是三成。民進黨執政後,實行教改,把持媒體,收買網軍等,現在的年輕人都被說是「天然獨」,但為什麼年初選舉顯示基本盤的變化並不太多?看來多數人民對於國家社會的改變,都是有目共睹,看破不說破而已。
回台北前,已經在網路上找到這次想看的中醫。但是家人朋友都勸我說,好歹看個西醫。於是就去看了。醫生一看認定我的狀況很棘手,除了幫我安排一些檢查,還要我去給一位更資深的醫生看看。於是我就掛號再看一個醫生。
進了那位資深醫生的診間,才發現裡面有兩個外國女性在實習,其中一位戴著頭巾、穿罩袍,是穆斯林,也許是印尼或馬來西亞來的?但是,其他診間如果有實習醫生,通常門上都會貼個提示,這診間不但沒貼,醫生也沒問我行不行,讓我一開始感覺不是很舒服。畢竟在美國,這種事一開始都會先問病人,台灣就好像完全不在意,不當病人的感受和隱私當一回事。記得有次在洛杉磯加大醫院要抽血時碰到實習生,對方問我可以幫我抽血嗎?我說:「抱歉,我怕痛。」對方立刻說不用感到抱歉。所以是正式人員幫我抽血。
我用國語跟醫生說完我的狀況,醫生聽完企圖用英文跟那兩位實習的女性解釋我的狀況,但他一下就卡住,問我某個狀況的英文怎麼講。於是,我就當自己在美國看診,重新用英文把整個狀況講一遍。我不免有點好奇,如果其他不太懂英文的病人講的東西,這位資深醫生又不知道怎麼說的時候,他會怎麼處理?
候診時間總是比實際看診時間長。最後我不知道他的診斷是什麼,因為我問他時,他說他會跟我的醫生說,於是我以為我會從第一位醫生那裏知道結果。然而,當我去第一位醫生那回診,他問我去看過那位資深醫生了嗎?讓我覺得很奇怪,不是應該有病歷嗎?就算沒有,這兩個醫生中間難道沒有溝通的管道,居然要問病人?就我在洛杉磯加大醫院看病的經驗,醫生會查看其他醫生的病歷,有問題就直接在他們的系統傳訊詢問,就算沒空直接回覆病人,他們也會讓助理或護理師回覆。
離開診間要付醫藥費的時候,我不免要跟家人抱怨,明明就是第一個醫生沒辦法解決,結果讓我到第二個醫生那裏當翻譯,然後連個診斷都不知道。
在台灣看越多次醫生,越覺得困惑。雖然台灣的醫療比美國便宜,但很多地方真的不讓人滿意。某人說我老是碰到怪事。我很無奈地嘆氣,我可不想碰到啊。
很少夏天回台北這麼久,難得碰到颱風。趕在萬安演習前去全聯看看。公公早上去過市場,說蔬菜貴得很,一顆高麗菜要兩百塊,聽著像美國的菜價。於是猜想全聯應該會便宜些。
沒想到,一進全聯就注意到菜架都空空的,較貴的小農菜架上,僅剩台灣人比較陌生也比較硬的羽衣甘藍。水果倒是不缺。正在猶豫要買什麼時,聽到附近有人說:「那就吃肉吧!」我就拿了幾盒肉。後來看到有人買了一大堆各式泡麵,原來現在還是有人在颱風天吃泡麵的。朋友解釋說,很多人在這種時候都懶得煮飯。我本以為經過疫情,台灣人都練就好廚藝。之前看到有人切菜切到手,便去掛急診,然後有人要大家在這種時候就不要給醫護人員增加麻煩了,好似這事很頻繁。
排隊等結帳的人龍在非假日期間,前所未見。值得慶幸的是,排隊的時候,店員開始補菜,剛好我排在離菜架很近的那一條,所以我最後買了三包,撐個大風大雨不能出門的兩天,應該還行。
在台北其他角落的朋友看到我的抱怨後,回報菜價,「我星期六買的高麗菜是一斤50元,已經覺得太貴。沒想到才過三天已經天價!」另一個說:「我今天去市場,兩個禮拜前蔥一把$15 ,今天$45,兩個禮拜前香菜一把$20,今天$50 ,份量還少三分之一,貴啊!」還有一個貼出她家附近高檔超市的高麗菜標價一個$155的照片說:「本來覺得高麗菜很貴,聽你一說,也覺得不貴了。」
難得在這種時候在台灣跟大家一起同甘共苦,感受高菜價的威力,也是特別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