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07, 2006

蘿蔔菜的家鄉味

照公公口授的方法,炒了一盤蘿蔔(葉)菜。上桌後,某人吃了半天,忍不住問我這是什麼菜,我說,就是那天去韓國超市買的蘿蔔菜啊!他的感覺陌生,但這是公公念念不忘的家鄉菜。公公一提到韓國超市,就跟我說:「韓國超市有蘿蔔菜,別的超市沒有!」既然如此,我就跟著買一把回來吃吃看。

不只是公公難忘蘿蔔菜,他的許多同輩外省朋友,也到處尋找蘿蔔菜,因此很羨慕他在美國的韓國超市找到蘿蔔菜。

然而,十二歲離開中國大陸的公公,同時提到他小時候很討厭吃蘿蔔葉,因為這種菜當時很普遍,他總被逼著吃。吃多了,就不喜歡。類似的情形,大概是媽媽在煮飯時加入地瓜,在我們家有兩極反應。因為地瓜比白米甜,我們吃得很開心,爸爸卻不怎麼吃。媽媽便說爸爸小時候吃蕃薯簽,吃到怕,長大以後,對地瓜就不願意多看一眼,自然也不肯碰。不過,他後來發現現在的地瓜品種跟他小時候吃的不同,像改良過的台農五十七號(黃心地瓜)和六十六號(紅心地瓜),都挺好吃的,所以不再排斥。這種經驗,大抵每個人都有,像我至今仍厭惡小時候被逼著吃的胡蘿蔔。

與爸爸不同,公公離鄉多年,時移事往,對於昔日的一切,難免有幾分眷戀之情,往日對蘿蔔葉的排斥,自然消去不少。

這種由鄉愁帶動的飲食,普遍存在人類的各角落。我清楚記得,擅吃擅寫的史學家逯耀東曾提過,有人跟他說,他寫的某些餐館的菜不好吃!他這麼解釋:「我沒說那個好吃,我說那是『家鄉味』!」我們的味蕾本來就是由過去的記憶構築各種好吃與難吃的數據和資料。我相信,像逯耀東這類擅寫的飲食能手,必定在他的文章中灌注許多美好的記憶,才會使許多理解力、生活體驗稍弱的人,誤解他的意思,以為他推薦的都該是公認的天下第一美味,而不明白他寫的都是個人經驗出發。既然個人的味蕾經驗無法悉數與他人共享,所推薦的美食,也就不是每人吃每人愛了。這是「家鄉味」的奧義。

在台灣出生的某人,少了與父親共同的經驗,自然不覺得蘿蔔菜有什麼好吃。更何況,蘿蔔葉有些微的苦味,和肉類一起炒,比較可口。

我曾看過有人提及櫻桃蘿蔔的好,好處在於全株可食,因此一度收集數把櫻桃蘿蔔的葉子,然後炒來吃。沒想到,櫻桃蘿蔔葉的苦味更明顯,不甚美味。我們在韓國超市買的蘿蔔葉,苦味不若櫻桃蘿蔔葉,菜葉底下有不比小拇指大的白蘿蔔,可以去鬚和菜葉一起炒,白色點綴綠葉,能豐富視覺。

據公公說,有些蘿蔔很會長葉子,所以蘿蔔小;有的不太會長葉子,所以蘿蔔比較大。蘿蔔菜有好幾種,我們吃的只是其中一種,而這種也可以做成雪裡蕻。韓國人喜歡做泡菜,再加上天寒地凍,能長的菜葉不多,所以種蘿蔔、吃蘿蔔,也吃蘿蔔葉。聽起來真的一點都不浪費!

至於公公口授的簡單作法,就是把蘿蔔菜(連同底下的小蘿蔔)切碎,因為蘿蔔葉性寒,因此加一點薑,然後加鹽快炒,即可上桌。這是素食者的作法,至於吃葷的人,也可以加肉絲去炒,味道會比較好。


延伸:蘿蔔葉的營養秘密及健康食譜

消息:主婦聯盟共同消費合作社可買到蘿蔔葉(2005)(冬天才有)

由 Debby 發表於 December 7, 2006 09:43 AM | 引用
迴響
發表迴響










請依上圖輸入檢核碼:
記住我的資訊?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