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不少有設計感的商品在全世界暢銷, 期待能透過設計讓產業翻身的台灣產官學界, 因此注入不少資金在各種打著設計名號的產業, 活動, 建築和比賽上. 台灣是否有天也能設計出像iPhone這樣讓人眼睛一亮又愛不釋手的世界級熱門商品? 擁有設計師和企業經營者雙重身分的洪裕鈞(Royce)在《有道理的設計:設計師CEO的跨線思考》裡, 提出他的答案及進一步的看法.
在回答問題前, 洪裕鈞用各種方式解釋所謂的"設計"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他一再陳述"設計"不只是追求產品的美觀而已, 那種看法太皮相, 不可能達到改變使用經驗的層級, 遑論提升台灣的產業競爭力.台北101, 故宮找義大利品牌ALESSI設計的清宮系列商品, 台北為了花博而安裝的新路燈, 毫不顧及環境與建築關係的日月行館, 上海世博會裡徒具天燈外型的台灣館等, 都是他眼裡的膚淺作品. "設計早就無所不在, 只是不一定是好的設計," 他如是說.
有內涵和深度的設計, 他說是能打破常規, 創造新使用經驗的設計. 那些好的設計商品, 之所以抓得住眾人的注意, 就是有種從內到外的意圖, 專注於解決某種使用者的問題, 或者創造前所未有的使用經驗. 他強調設計是"how it works"(怎麼使用), 而不是"how it looks"(看起來如何). 身為超級車迷, 洪裕鈞用他對不同車子的看法和使用經驗, 闡述好車絕對不是只有光鮮的外表, 而是要在許多方面達到, 甚至超越車主對車子的要求. 他因此認為, 台灣人對汽車的想像不足, 只是認定汽車是交通工具, 沒想到可以用汽車追求快樂, 歷險, 或表達生活態度, 這是台灣勉強自產汽車後, 難以在國際市場立足的重要原因.
設計是某多因素的綜合表現. 洪裕鈞借用他的母校--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前校長田約翰的看法, 指出"科學, 技術, 工程, 數學"(依英文字首簡稱STEM)是不可或缺的創新基因, 要加上"創新, 設計, 情感, 藝術"(依英文字首簡稱IDEA), 兩者加以融合, 才可能打造出像iPad, iPhone這類的無敵金鋼. 除非台灣在這些層面有好的表現及應用能力, 否則他不認為台灣的3C大廠可能動搖蘋果的地位. 此外, 他認為台灣政商界主事者往往缺乏美感, 想像力, 創見和敏感度. 他以蘋果的產品為例, 蘋果的產品從產品設計之初到最終的上市產品, 都由蘋果執行長Steve Jobs一人做決策, 他雖不是設計師, 也沒做市場調查, 卻能成就如此不凡的商品, 那代表他個人的想法和遠見. 所以台灣的未來不能單靠培養設計師, 也要有好的主策者.
身為設計師的洪裕鈞除了批判台灣對設計的迷思, 還分享他自己的設計歷程及進一步的市場觀察, 包括邵逸夫獎座, IPEVO FREE-1, IPEVO XING, IPEVO POV和P2V, IPEVO Perch, IPEVO PadPillow, IPEVO Chopstakes等, 這部分對設計學子應該特別有啟發性. 我特別喜歡那個邵逸夫獎座. 一開始光看圖片, 我壓根沒把那細長的東西跟"獎座"連在一起. 當我看完這獎座的設計構想和觀看方法後, 我很期待未來台灣會有各種新視角的獎座出現. 很多年前, 我曾拿到一個據說造價不斐的獎座. 那是一個名家設計的金屬獎座, 我領到的時候就吃足了苦頭, 因為實在太重了. 拿回家後, 家人避之唯恐不及, 因為台灣有地震, 放高一點, 地震來時它不單會壓壞家具, 還可能把人砸傷. 由於它實在太重, 我不可能把它帶到美國來. 這獎座如果沒被丟掉的話, 應該還在我爸媽家某個不見天日的角落沾灰塵, 到頭來那獎座只是個名義上有價,實際上令人頭大的東西. 我真希望我當初領的是個小巧點且有其他功用的獎座, 這樣它就不於被遺忘了.
除了那些新奇的商品, 他也提到有種好設計是專注於物件本身的功能, 因此質樸到不讓人注意到它們的存在. 就像美國康寶濃湯罐頭(Campbell's soup)的上半段紅色加下半段白色的外形是美國普普藝術家Andy Warhol所設計的, 歷時五十年, 仍站在美國超市貨架和一般人家的食物櫃上, 依舊那麼醒目且讓人習慣.
先當個好的消費者充分體會各種好產品, 從當代各種藝術家的作品中汲取養分, 深入文化的各層面等, 是他認為設計師的基本功. 洪裕鈞自稱不知道如何教設計, 不過他在書的最後寫了三個年輕設計師可以深入的面向.
這是一本發人深省的好書. 然而我必須指出此書的編輯設計實在欠缺考量, 有礙閱讀. 最好的書籍內頁是白紙黑字, 讓人眼睛舒服, 而且一目了然. 但是此書在很多地方幫讀者用不同顏色反白的字標示重點, 老實說, 這讓我感覺自己似乎在看一本二手教科書, 書上的重點都不是我畫的, 而且認定我們這些讀者不知道哪些是重點. 那些藍色反白, 橘色反白, 綠色反白, 桃紅反白的部分常讓我的眼睛自動跳過. 希望遠流未來出版這類的書時, 不要再採用這麼花俏的內頁設計, 這其實也違反洪裕鈞在書裡說的"有道理的設計"精神. 如果真的需要為設計學子快速了解重點, 可在書末加個重點摘要的小冊或別頁, 這就不至於干擾讀者對正文的閱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