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第一頁,讀了之後,我就決定借這本書回家看。即使我不是那種從小移民來美國的人,不是香港來的,也未曾住在Chinatown。
我試著翻譯第一頁,如下:
「在我的家鄉香港,現在是新年。
爸爸說,我們在這裡過新年。在美國的中國城。
媽媽說,就跟在香港的家一樣。
可是,這裡不是我的家。
即使鞭炮整夜嘶嘶作響,然後爆裂,以驅逐這世上的妖魔鬼怪。
到了早上,我一個人出門,去踢那些飄在空中的碎紅紙。
也許在某處,會有一個完整的鞭炮等著我。
可是,我怎麼都找不到。
即使在空中飄著、象徵好運的紅紙多的跟雪一樣。
那一定是別人的好運,不是我的。」
讀了前面幾頁之後,我的心都揪在一起。如果這是一個小學生的作文,那必定是個成熟又敏感的孩子啊。
這裡有華人及第二代離鄉背井的離愁,也有老人面對子女離鄉背井的悲哀:
But she(mama) doesn't know how to pickle them(kumquats).
Grandmother wouldn't tell her.
"If I told you, you'd never come to see me again!"
She said, and winked.(p.3)
But I don't want to go to school,
where the English words
taste like metal in my mouth.(p.7)
When we left Hong Kong,
we had to pack quick.
So many things got left behind--
a country
a language
a grandmother
and my animal chess game.(p.11)
不過,到了後面幾頁,主人翁慢慢找到中國城有意思的地方,即使中國城整體的生活水準未必如意。所以到了最後一頁,又是新年了,在觀看舞龍舞獅,小主角似乎已經接受這塊所在了。依照《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能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The Nature Assumption:Why Children Turn Out the Way They Do)》的說法,一年正好是移民兒童適應新環境的時間。
雖然作者描寫的地域與場景,有許多讓我感到陌生,畢竟台灣和香港、美國的中國城還是有很大差異,但這不妨礙我感受此書中的豐富文化和感情體會。
這本繪本因為字數多,再加上感情、文化描寫,適合小學二到四年級的學童,並不適合年幼的小J,他只是看著圖認一些圖案,例如:鞋子、魚。倒是我一個人讀得很有感觸。
後來忍不住查了一下此書作者。麥錦鴻(Kam Mak)於1971年9歲時移民美國,目前任教於紐約曼哈坦流行技術學院(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y Chinatown》是他最著名的書,的確是出自他童年的親身經歷與記憶。此書曾被Parents' Choice Foundation選為2002年最佳童書。麥錦鴻還曾經為美國美國郵政總局設計十二生肖郵票。
看完這些之後,我決定下回再去圖書館把他的其他幾本書借回來看。台灣可於誠品書店購得《My Chinatown》。
相關資料:
郵票裏的中國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