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09, 2007

「台灣的醫生有沒有告訴你?」

習慣了台灣的醫療方式,總覺得在美國看醫生是件大事。初次看診的新病患,得自行搜尋各科的醫生,決定好醫生之後,再打電話去預約,然後準時報到。受限於英文能力,我目前多半找會說中文的醫生。不然,光是填初診的表格,一堆各種疾病的名稱,就夠我看得頭暈腦脹,更別說用英文表達真正的感受,以及詳述過去的病歷了。

不知道是幸或者不幸,目前碰到的醫生,主要是來自台灣的。他們的年紀多半不小,在台灣有行醫經驗,到了美國,一樣得符合美國的要求,乖乖地經過固定時間的訓練、考試,才拿得到執照。乍聽之下,似乎比台灣看醫生還有保障,至少不會碰到新手醫生,把病患當實驗品。還有一點很重要,在病人問完問題前,這些醫生都不會像台灣的醫生那樣趕人,或者把下一個病患請進候診間。這裡起碼還有隱私和基本的尊重。

這些醫生,不管是台大醫學院或台北醫學院畢業的,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很不滿意我之前的(台灣)醫生。他們都曾皺著眉頭問我:「妳之前的台灣醫生難道沒有告訴妳……?」他們認為我之前的醫生應該告訴我的事,我都不知道,他們因此覺得台灣的醫生很不負責。他們發現台灣醫生粗糙的醫療後,有時甚至以為我是來自中國大陸的,儘管之前我已經說我來自台灣了。

每次都要提醒我他當年是台大醫學院高材生的J醫生,有次便跟我們大大抱怨台灣的健保制度:「對你們這種中產階級,一點好處都沒有,候診時間變長,每個醫生都要看幾百個病人,所以每個人頂多看五分鐘。唯一的好處是需要洗腎的病人,不需要花太多錢。」然後跟我們說,他的岳父、表妹,都是被現行的健保制度害死的。前者有心臟病或高血壓,送急診時,急診室的實習醫生沒看病歷,就給他打大針,適得其反,使他岳父一命嗚呼。而他的表妹,前三次被健保鼓勵看小病的地方診所醫生誤判,第四次才發現是嚴重糖尿病,趕緊送大醫院,但是來不及了,三十幾歲就過世。

我跟他提到,有些醫學院教授,主要是外科等的,都抱怨現在醫學院學生素質變差,而且吃不了苦,寧願選皮膚科、耳鼻喉科這種相對輕鬆、容易自行開業賺比較多錢的科,而不願意選外科、婦產科等過去成績很好的學生才選得到的科,所以為了怕少少的幾個學生跑走,老師都不敢施以太多壓力,造成這些科的畢業生水準比以往降低許多。這些再過不久就要退休的醫學院教授,很擔心自己年老生病時,沒有適當的醫生來幫他們開刀。因為一般人不懂內情,不會選醫生;而他們很清楚實際的狀況,到時同樣也不知道該選哪個醫生。他點頭說,的確是這樣。

今年三月二十一日的聯合晚報,有則報導是「婦產醫師荒能站2小時就收」。當中提到:「由於婦產科培養醫師出現斷層,一些中小型醫院已經開始找菲律賓等東南亞籍的醫師,有些大陸醫師也有意願,以後在婦產科門診可能聽到的是外國腔。」我頓時有種異國感,看起來,台灣混亂的現行健保制度和欲振乏力的經濟環境,已經使台灣的醫院走向「國際化」。或許,有一天,在台灣的醫院看病,也得懂外國語言才行。這麼看來,我在美國看醫生,雖然有時得講英文,因為這裡的醫療制度保障有健保的人,所以我似乎還享受到比台灣好的醫療品質?

兩相比較間,我不是沒有憂慮和擔心的,畢竟,我的家人都得靠台灣的醫療系統。付了錢,卻享受不到像樣的待遇,而且這是政府造成的局面,除了祈禱不生病,還能怎麼辦呢?

由 Debby 發表於 April 9, 2007 11:43 PM | 引用
迴響
發表迴響










請依上圖輸入檢核碼:
記住我的資訊?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