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到台灣,親朋好友約聚餐時,都會問我想吃什麼。我的回答通常是:除了美式和義式的,其他亞洲菜都好。小學同學裡有食神級的,立刻給了好幾個讓人難以抗拒的選擇,最後我選了去極品軒吃上海菜。
在這些不到十歲就認識的小學同學裡,認識最久的是六歲時在幼稚園大班裡的同學。雖然我們有一段挺長的時間因為失聯而不曾往來,難得聚在一起時,倒是話題不斷。從小時候的事,可以一路聊到大,聊到最近的子女教育和健康問題。
當豆苗上桌的時候,同學紛紛表示他們對豆苗的喜愛,以及豆苗在台灣的季節短,不像美國。
其實豆苗在美國也是涼季作物,天氣一熱就長不好,容易有病變。很多東西雖然台美都有,但採用的標準不同。像台灣豆苗的梗子可以吃,我在加州買的豆苗梗經常硬到就算水煮,老硬的纖維讓人嚼不動,更吞不下去。所以我每次買豆苗,都要花很多時間去梗子。
蛤蜊也是。美國市售的冷凍盒裝蒜味奶油蛤蜊和蛤蜊濃湯總是有沙,好似他們根本不知道蛤蜊在煮之前,需要先吐沙。然而,在台灣吃的蛤蜊,不管是什麼等級的店家,從不覺得有沙過。
加州五湖四海的食物都有,卻未必能吃到台灣有的。像我們那曾有過上海餐廳,但是沒有鱔糊、醃篤鮮、菜飯和鍋餅。有次特地開到遠遠的洛杉磯才吃到醃篤鮮,味道卻鹹了點。
雖然在座的食神同學說,現在這些菜館的水準不如以往。老師傅難免凋零,後繼者若沒有學到真傳,難免走下坡。在有機會的時候,我們還是三不五時聚聚來吃,免得以後只能到處找記憶中的味道了。
由 Debby 發表於 January 3, 2024 11:54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