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25, 2018

歷史和生活要有多大的關聯?

每次民進黨上台後,在文化上都不遺餘力地去中國化,國文和歷史課綱因此都是他們下手的目標。昨天看到有認同去中國化史綱的朋友在臉書上說:「歷史應該跟生活有連結,少讀中國史不會怎樣,背很多條約有什麼用?」

我想起幾個月前寫台灣茶史論文的經驗,如果不是國高中時期學過那些複雜的清代與外國列強簽訂的條約,我還真沒法寫那篇論文。因為台灣之所以能在清末外銷茶葉,跟清代的積弱、被迫簽訂喪權辱國條約有相當大的關係。沒有清代與列強的條約,就沒有台灣的開港,更別說台灣的國際貿易。做為中國邊陲的一部分,在母國有難時,台灣免不了成為被開放、被割讓的部分。如果我只讀過台獨觀點的台灣史,要我回溯清代這段歷史,大概會覺得要爆炸了,因為資訊實在太多了,而且可能還有觀點不同而產生的情緒。我很慶幸自己為了寫那篇論文,讀了很多相關歷史,對台灣的國際環境,有更多的理解和認識,當中免不了有和中國關係密切的部分。

我對於台灣近年改課綱聲浪中,有個主流聲音強調國民教育要生活化,感到不解。所謂的受教育,相對於文盲,就是要學習各種知識。而知識,不見得是隨時都用得到的常識或技能。就算是學技能,例如去烹飪班,大廚教了十種煮法,因為時間、材料和個人的掌握和選擇,學生最後只把七種派上用場,但也沒有人會跑去跟大廚吵:「我有三種不會用,退錢!」沒有一個老師和一份教材能打包票自己的東西一定能在生活上派上用場。這種強調「生活化」態度和認知不是正常國家對待國民教育和知識的方式。知識是種潛在的能量,一個人能儲備多少能量,能否在必要時刻從腦中尋找及轉換必要的知識,是個人本事,這不是教育者能強求的。但是國民應該有的基本知識和態度,因為政黨輪替而被打壓、消滅或貶抑,是一個國家的悲哀。如果生活化等同於去中國化,因為現今執政者連中華民國四字都顯少使用,更別說是中國二字,他們進而以生活化為藉口,做為去中國化的手段,那更是悲哀中的悲哀。

此外,誰來界定和詮釋生活化的範圍?對台北和台東的人來說,生活化的範圍一樣嗎?對中產階級和清貧家庭的學子來說,生活化的範圍一樣嗎?對芋頭番薯和新台灣之子來說,生活化的範圍一樣嗎?多久以前開始的歷史才叫生活化?多大地區範圍的歷史才是生活化的歷史?哪些國際事件跟台灣有關係?這是一個爭議且模糊的標準,「生活化的歷史課綱」遲早落入話柄。

我並非對以前的歷史課本完全沒意見。以前對鄭成功驅逐荷蘭人一事,並沒有特別感覺。直到幾個月前聽到印尼同學講她的印尼香料報告,她講到荷蘭人早期對印尼的控制歷史時,我突然驚覺:怎麼聽起來和台灣好像!後來看到范疇寫這段:「近兩年網上出現一個笑問,而那肯定出自台灣年輕人的創意;該則網上瘋傳的笑話,首先例數今日荷蘭社會的經濟發達、福利豐厚、低工時,然後最後一句問到:當年鄭成功為什麼要把荷蘭人趕跑啊?感到好玩,我也將此無奈的黑色幽默轉傳諸友,多皆哈哈,只有一位學識豐富的老友冷冷的回了一句:如果荷蘭人沒走,台灣就會是印尼。」我點頭如搗蒜,不能再同意。但我高中時根本沒想那麼深遠,即使我當時是歷史科負責人,我的歷史成績在全校是前面1%的。我相信當年的歷史課本有稍微提到鄭成功該舉的重要性,但我們沒把世界歷史或區域史串起來,沒有比較,就不知道重要性。

歷史課本最難的是怎樣帶出歷史意義和價值。這是認知和解讀問題,同時是個寫作難題。我想,可能只有超級大神級的史學家才能寫出一個串連世界局勢和台灣情境,同時帶出意義與歷史分量,又能讓國高中生讀起來不枯燥的歷史課文。然而,新課綱在某些事件上陳述後,不做解讀,甚至留下問號。問題是,歷史知識那麼有限的國高中生,他們要怎樣詮釋當中的意義?

更何況,很多事若只寫表面,跟實際狀況可能是兩回事。日本人在日據時代對台灣做了不少基礎建設,光這樣陳述似乎不錯。但那不是對台灣人好,而是因為他們把台灣當金母雞,要從台灣運樟腦、糖、米、茶和水果等東西去日本給他們自己人或者運到別國賣。就跟荷蘭人在東印度健鐵路,好把印度的橡膠、煙草和礦等運出去一樣,那些建設是為了榨乾殖民地、餵養母國用的。日本人在二次大戰期間,之所以能在中國橫行無阻,繼而把東南亞各國打敗,順利建立東亞共榮圈,多虧台灣幫忙賺了不少錢,不斷挹注軍費,又出了不少力,包括幫忙打仗和當間諜。後者因為在中國和東南亞,日本人的臉容易被辨識,台灣人的血緣就是中國人,混進中國人裡看不出來,而且日本人不屑做的事,讓他們瞧不起的台灣殖民地的人去做就是了。當然,這段涉及台灣人恥辱的部分必須刪掉,最好被遺忘,否則在反中的情況下,執政者沒法抱日本大腿。

去年是蘆溝橋事變八十週年,台灣都沒什麼慶祝,似乎覺得這件事跟台灣一點關係都沒有。然而,如果沒有蘆溝橋事變引發中日全面戰爭,加上共產黨扯後腿,讓國民黨軍陷入苦戰,日本軍控制區域擴大,後來甚至佔領東南亞,使他們夢想的東亞共榮圈成真,他們應該不會狂妄到去轟炸珍珠港,弄到本來不想參戰的美國終於出來跟同盟國聯手,最後炸了廣島、長崎,逼日本投降,那今天的台灣說不定還是日本殖民地,過著苦哈哈的被勞役日子,哪有自由民主可言?所以,哪些事件符合當權者認定跟台灣有關,又生活化的條件?從這幾年當權者的言論來看,我想答案應該很爭議,或許到時又可以收到他們的幹話錄裡。

民進黨在近二十年來已經潛移默化為台灣人做了不少思想汰舊換新的事。現在台灣人不太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即使我們的國號是中華民國。「日據時代」被改成「日治時代」,感覺台灣是個海上強權各自憑本事爭奪的無主荒島。我輩已至中年,有朋友認為台灣菜跟中國菜沒關,但台灣菜明明就是中國菜的延續、混合和創新啊。台灣菜絕不是日本菜,也稱不上是印尼(或南島)菜。原住民雖是台灣的重要族群,但我真想不到台菜裡有什麼大家耳熟能詳的菜是源自原住民的。台菜跟菲律賓、印尼菜還是關係比較遠的,然而,印尼菜裡也有些中菜,畢竟印尼華人也不少。

雖然台灣和中國大陸政治立場對立,但歷史和文化淵源來自中國,距離又那麼近,就算站在「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戰略立場,我們對中國的過去和未來應該瞭若指掌。相反地,我們對中國的歷史不聽不問、一無所知的話,是對我們自己危險。更何況,歷史可以讓人借鏡,在這麼豐富的歷史大河裡,我們只選擇一條小小的涓涓細流,可以取材和借鏡的素材,不就少了很多嗎?

由 Debby 發表於 August 25, 2018 01:42 PM
迴響
發表迴響










請依上圖輸入檢核碼:
記住我的資訊?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