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之前聽別人說,小孩每逢半歲就特別難帶。
在我看來,一歲半的小J比起六個月大的小J,稍微可以溝通了,而且有時也會自己玩,不像六個月大時,我一離開就只會眼巴巴地等著我,而且整天不是厭奶就吐奶,連覺都睡不好,所以他一歲半時不見得比六個月或一歲時難帶。更何況,人往往對過去的事記得沒那麼清楚,就算只是一年多前的事(所以婆婆媽媽說哪個小孩比較好帶,也不必盡信,因為她們的對往事的記性絕對不會比較好),所以要我比較這兩個半歲何者較棘手,我還真不知該從何比起。
不過,當小J越來越接近兩歲時,那種突如其來的幼兒式暴怒越來越強烈,尤其現在他的佔有欲比以前強,看到什麼都想要,要不到就開始放聲大哭,有時還倒在地毯上耍賴,我除了堅定地表示,不能給他的東西就是不能給他,也只能在一旁忍耐他的哭鬧,等他自己停止為止。
在家這樣就算了。現在他在外頭也常亂發脾氣。有時帶他去超市,他要這個那個,或者用手亂揮被我制止,小J就整個人氣到面紅耳赤,在推車上彈起,開始大吼大叫或大哭。有天,他看到他想要的東西被放到收銀員面前時,便放聲大哭時,那個超市收銀員一副很意外地跟我說:「他以前都很安靜的。」
小J現在也會故意唱反調了,有時像是想要戲弄大人。他在吃飯時玩腳,我說不可以,他便越摸越起勁。某人打電話給他爸媽,小J在一旁大喊:「爺爺!爺爺!」等奶奶接到電話聽到了,便去找爺爺來聽電話。爺爺接了電話,跟小J說:「叫『爺爺』!」小J喊了一聲自己的名字,就把電話交給某人。屢試不爽。
一上桌對著滿桌的菜,小J不屑一顧,他只要彩色的圓圈狀餅乾(家樂氏的Froot Loops)。在我們好說歹說加鼓勵之下,他有時假裝要吃,但是吃到嘴裡後,立刻通通吐出來,然後用手抹掉舌頭上最後的殘渣,他最近還會順手往我衣服上一抹……
諸如此類令人頭痛的行為,是每個孩子成長都會經歷的,為人父母不可能避免的了。我還記得我弟小時候跟我媽上市場,看到賣玩具的攤子,就蹲在地上不肯走,直到我媽氣急敗壞把玩具買下來為止。在美國的父母,碰到這種狀況,處理會比較容易一點,因為可以立刻開車把小孩帶離現場。
還好我現在沒懷孕。當我看到懷孕三十幾週的S,努力挺著一個好大的肚子,還要緊緊抱住她那哭的滿臉脹紅的兩歲兒時,我覺得我們家的問題應該簡單一點。可是,也不是想像中地容易。
在Tracy Hogg的書裡,她提到有些母親因為這階段的小孩常發脾氣而覺得不耐,或者想要把小孩送去幼稚園、自己去工作來減少接觸,而小孩會感受到母親對自己的距離感,於是更會用發脾氣的方式讓媽媽覺得無法置身事外。這大概像某本書提到的,絕對不要跟別人說,我們家的小孩正處於terrible two之類的。因為小孩會覺得妳說他不好,那他就故意表現不好給妳看(如妳所說。如妳所願?)。所以生養子女,的確是對自己修養的一大考驗。
Tracy Hogg還提到,有些父母覺得terrible two是在一夕之間出現在自己小孩身上,而且很難避免小孩突如其來的暴怒。
至於面對那些令人頭痛的行為時,要怎麼做,每本說講的不一樣。
針對不吃正餐的行為,Tracy Hogg在《The Baby Whisperer Solves All Your Problems: Sleeping, Feeding, and Behavior--Beyond the Basics from Infancy Through Toddlerhood》當中提到,在小孩不吃正餐、吵著要餅乾的時候,堅定地跟他說:「再吃一口披薩。」直到他吃為止,然後給他餅乾。另一本書則說,如果妳用這招,小孩很快就 會知道,他吃了這一口之後,妳又會跟他說再吃一口,他沒辦法一直吃他要吃的餅乾,於是他又恢復他的大吼大叫來要東西的伎倆。
我試過很多次堅持「再吃一口飯」,但是成效不大。最後如果不是我堅持不給他吃餅乾,於是把小J放下餐椅,那就是給他吃他比較不愛吃的cheerios,至少有點營養,而且糖份低。
至於其他的,Tracy Hogg說,不要在他午睡時間帶他出門、不要在一天之內從太多消耗體力的活動、避免過去導致他暴怒的事情;如果跟別的小孩一起玩,先問他哪些玩具要收起來;讓他知道如果他不高興時,父母會在一旁;減少看電視和使用電腦的時間,改用戶外活動或幫忙做家事來代替。以及,別忘了在小孩行為好的時候,給他一點鼓勵。
人類的理性是隨年紀成長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兩歲的小孩還不懂自我控制,因此他們需要時間,這當中會有許多機會讓他們試著控制自己的情緒,身為過來人,做父母的只能耐心陪伴與引導。
換個角度想,正因為感覺無助與無能為力,所以家有兩歲兒的父母更會勤於讀書與別人交流。這不也是一樁好事?
相關:
一歲兒趣事多(14)收集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