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ruary 02, 2007

民意與尊嚴的拉鋸—The Queen

TheQueen.JPG

朋友找我們週五晚上一起看電影,候選的電影是The Queen(台灣好似譯做「黛妃與女皇」,但黛妃從頭到尾只在電視紀錄片中出現)和另一部與CIA有關的影片。由於這兩部電影在美國都上映多時,輪到我們附近的電影院時,距離首映已隔了好幾個月,因此可以看到別人的評論與評分,兩片的口碑都不錯。後者片長達兩個多小時,因此我們最後選了前者。

進入電影院前,我忍不住好奇,究竟導演Stephen Frears會怎麼詮釋伊麗莎白女王二世?黛安娜過世至今將滿十年,一般而言,她的形象比女王和藹可親,甚至更得民意與仰慕。英國王室在黛安娜與查爾斯親王離婚後出事身亡,是怎麼看待黛安娜的,雖然也值得尋味,但我認為,從黛安娜的角度切入,似乎比較討好。

正因為這部片的角度不在於討好大眾,題材不落入俗套,而是探討問題,難度顯得更高。令人意外地,這部片不但不煽情,而且比我想像地更有張力,同時充分表現英國女王那種自制、有尊嚴的態度。飾演女王的Helen Mirren,演技真是了得!此片入圍第27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原創配樂、最佳原著劇本、最佳服裝設計等多項提名,一點都不令人意外。入圍最佳女主角的五部電影中,我只看過The Devil Wears Prada和這部,不過我認為Helen Mirren的演技比Meryl Streep更勝一籌。她已在前幾天得到金球獎影后,可說是實至名歸。

除了英國皇室外,這部電影的另一個重要角度,是首相布萊爾和女王的互動。這兩人的第一次見面,女王就給布萊爾下馬威,而布萊爾的律師妻子雪莉,還有幕僚,都是不喜歡皇室,甚至希望廢除皇室的人,然而,布萊爾卻在黛安娜身亡後,協助英國王室面對、處理這一事件,甚至企圖拉近女王與人民的距離。

英國王室怎麼看黛安娜的?從片中(2002年過世的)伊麗莎白王太后和菲立普親王的態度來看,他們都不喜歡黛安娜(一般多認為是黛安娜的前婆婆伊麗莎白女王不喜歡她)。我們不可否認人的多面性,或許黛安娜在世人面前表現美麗、優雅、親和的一面,但在家中、在王室成員面前,可能未必盡如外人所見。所以菲力普親王看到黛安娜死後,電視台如何反覆播放、再現黛安娜美麗親和的形象時,他就受不了了。

外界對王室此時有一些期盼,後來轉變成要求。王太后聽了,每每做出讓觀眾大笑的反駁,像是批評外界的無知,諸如喪禮的規格、白金漢宮降半旗等。

從這裡,我們可以發覺此片拉出一條軸,是探討媒體與民意和王室的互動。媒體與民意,此刻是合一的。中外皆同,媒體對美麗的女人有較多的好感。這可以想見,為何不美的卡蜜拉始終得不到媒體的青睞。前幾個月,我甚至看到美國八卦媒體以封面斥責查爾斯的現任妻子卡蜜拉是小偷,因為她用了黛安娜穿戴過的衣飾。

民眾與王室對立的端點之一,是白金漢宮為何不降半旗?這是在白金漢宮前哀悼黛安娜的民眾引發的議題之一。然而,事實是,白金漢宮的旗,是代表女王本人。而黛安娜當時不是王室成員,就算是,女王的旗也不會為她降半旗,因為女王的位階遠比黛安娜高。白金漢宮是英國國王的代表,伊麗莎白二世在父親過世、接任王位時,也沒降過半旗,當時理所當然不降半旗,甚至覺得外界的要求是對她侮辱。(白金漢宮最近一次降半旗,是去年十二月底,美國前總統福特過世時。)

然而,媒體與民眾並不理會白金漢宮的歷史與規章。媒體甚至發表一項民調,表示越來越多的民眾認為應該廢除王室,以及女王沒處理好黛安娜過世一事。布萊爾曾試圖力挽狂瀾,但是沒有媒體要理他,只有衛報刊登他的說法。

套一位傳播學者的話,媒體要的是戲劇性,以及能賣錢的題材,所以就算他們炒的議題再蠢,也無所謂,反正只要許多人看、許多人支持,就可以了。這是現代民主與嚴肅議題面臨的危機。

另一個隱藏的焦點是黛安娜前夫查爾斯的態度。他看到母親被輿論奚落,居然有些幸災樂禍,他的反應讓布萊爾忍不住要說:「真是奇怪的家庭!」原因何在?當女王看到媒體輿論一面倒地支持黛安娜、斥責她時,一度傷心地向她的母親表示想要退位。導演給我們的暗示,至此可以猜出幾分,查爾斯在意的就是繼承王位!如果伊麗莎白二世跟她的母親一樣活到101歲,那查爾斯接任國王時,已經79歲,可說是垂垂老矣!當時49歲的查爾斯,恐怕也不願意那麼老才當國王吧!

此片有一個值得玩味的隱喻。菲立普親王在狩獵過程中見到一隻公鹿,他很想打下。女王有次一個人跑出去,車子爆胎,她停在溪流中時,便看見那隻公鹿,讓她讚嘆真美!在聽到人聲時,她要牠趕快走!沒想到,菲立普親王後來還是憾恨地跟她說,那隻鹿被(王室外的)人打死了。女王後來便一聲不響地,隻身探視那個已經被宰殺的公鹿。

這頭公鹿,就跟她想要維持的王室尊嚴一樣,是不能親易現身在大眾面前的,否則很容易被獵殺。女王後來接受布萊爾的建議,帶領王室成員到白金漢宮外看民眾為黛安娜留下的鮮花、紀念品等。然而,她看到的卻是許多咒罵英國王室的字句,讓她後來向布萊爾表示受到羞辱,她在現場卻面無表情,沒有任何失態。當時觀看的民眾安靜地看她們走過,甚至在女王走到面前時,仍執屈膝禮,表示尊敬,與前些天的喧鬧成強烈反比。導演Stephen Frears曾在一個訪問中提到,很多英國人不喜歡英國王室,但是承認現任女王很了不起。這片段,應該就是要強調這一點吧!

這個經驗顯然重擊女王的標準與原則,她知道時不我與了,過去的方式,已經不被大眾接受,人們要的是黛安娜那一套。她與黛安娜的不同,在她最後與布萊爾說的話中清晰可辨。她說,她永遠是責任第一,個人第二。這可以想見,為何黛安娜不被英國王室所喜愛了。

此片在本地戲院的票房很好,座位幾乎坐滿,令我意外的,多數是中老年人,不像台灣,會到戲院看電影的多以年輕人居多。

由 Debby 發表於 February 2, 2007 06:08 PM | 引用
迴響
發表迴響










請依上圖輸入檢核碼:
記住我的資訊?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