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習慣,每當聽到別人說幾歲時碰上什麼歷史大事,立刻在腦海打出該歷史事件的年份,然後開始計算那人的年齡。但是,如果別人直接說出他的年齡時,該怎麼辦?
今晚看「無米樂」時,三位樂天知命的老農,根本不介意別人知道他們的年紀,當他們的歲數大剌剌地打在螢幕旁,我楞了一下,反過頭來計算他們是哪一年出身。尤其在崑濱伯提到「三七五減租」等政策時。
其實只是想要知道他們出身的年代,好讓我大略知道該用什麼歷史背景去衡量他們的經歷。
這三位老農和崑濱姆,其實都可以讓我叫「崑濱爺」、「煌明爺」、「文林爺」和「崑濱婆」了。雖然他們的年紀比爺爺、奶奶小一些,但每次崑濱姆的臉部特寫出現,我總是想起奶奶的臉,也是那樣充滿皺紋,生活也是那樣操勞,喜歡碎碎念,即使都有顆豆腐心。
我從大學的時候開始在紀錄片雙年展和各種影展看紀錄片。在我的印象裡,台灣的紀錄片跟國外相比,劇情和技術的純熟度,總是落後一大截。拍得比較好的,往往是八股的官方片。但「無米樂」讓我感到意外,它的畫面真美,聲音和畫面融接也沒太多瑕疵。雖然有時覺得可能因為不只一台機器拍,備用機器的畫質和功能略遜,畫面剪進來時,在大螢幕上顯得顆粒過大、動作不連續,然而,瑕不掩瑜,並不妨礙這部片的劇情。
導演要說的,其實是一個嚴肅的題材,在加入WTO後,台灣的農民怎麼辦?若用生硬的論述,多數觀眾不會有興趣,而「無米樂」從生活切入,讓我們看到烈日下的耕作,他們如何從汗濕的衣衫擠出一大把汗水,以及在機械化後,老農如何費力地耕田,但最後還是回歸人力,不只因為用機器失敗,也是要更親近土地。
對於幼年在農田裡玩耍、抓各種昆蟲來玩的我來說,這部片的故事,對我有相當程度的熟悉感。然而,我依舊看到了農村的變遷,尤其在文林伯牽著牛出現時。我從沒用近距離看過牛,因為我生長的農村早就沒有用牛隻耕作的習慣了。
不只是牛,還有他們家中的陳設,甚至,他們家的門窗,都是幼時熟悉的「古早形式」。我十分意外,不敢相信台灣仍有農村保存這麼多舊日的生活。「無米樂」的兩位導演可真是挖到寶了,因為這三位主角不但有這麼純樸的農村生活,還是相當獨特的農業社會人物縮影。崑濱伯雖七十來歲,卻能寫毛筆字、寫農業日記、唱日本歌謠,還會「講古」,可說是農村社會的地方菁英呢!
「無米樂」相當深入地用鏡頭帶著觀眾的眼睛,走入這三位老農的世界。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如何和妻子「鬥嘴鼓」、和朋友抬槓,以及他們如何看待這個世間。當崑濱伯講到他右眼失明時,他對過往是否做壞事的反省,以及妻子婚後三、五年都沒生小孩,父親要他娶「細姨」時,他如何否決,讓人深深動容。他們雖然生活困苦,依舊保持最純樸的心境,真正做到「敬天愛人」。我想,這種胸懷也深深打動導演的心,不然,崑濱伯出現的段落,不至於比其他人多出這麼多。
雖然曾經在農村生活過,但很多事,我仍透過這部片才看到。好比他們在稻穀收成後,如何賣給商人,如何被評價。當崑濱伯憂心收成期的雨水會壞了價錢時,我的思緒飄到幼年的某個夏天,曬穀時,突然下起大雨,爺爺站在窗前,拼命抽煙不語。。。如今成年的我,才依稀明白爺爺當時的愁容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在遠離了農村之後,「無米樂」的故事,不只是掀開我的記憶,也讓我能更清楚這個我曾經熟悉的族群生活,同時讓我思索,當我轉換位階,回頭看到這個故事,思及無比避免的全球化浪潮時,究竟能貢獻什麼。
在我找到答案之前,或可提醒:此片已於5/20上院線,台北總統、喜滿客,台中萬代福影城,台南國賓影城,高雄十全戲院(稍晚上映)都可以看到。
由 Debby 發表於 May 20, 2005 11:59 PM | 引用我也正準備要去看這部電影
看了Debby的介紹
明天就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