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17, 2013

雙語兒的語言進展

去年九月小J進幼稚園的時候,我們一直很擔心他的英文能力不夠,會跟不上別的同學。十月中發成績單,老師認為他沒問題,我們鬆了一口氣。沒想到一週後,學校就通知我們,他的英語檢定結果不及格,得去上ELD課程〔English language development program〕。十月底,他開始上中文學校,在正體中文幼稚園班的幾個小朋友裡,他是唯一還講標準中文,沒有英文腔的小孩,不過也因為這樣,他跟其他同學不太一樣。

這些都不過是不到半年前的事。才經過短短幾個月,他最近已經變成滿口英文的小孩,動輒跟我講英文,我有時轉不過來就跟著講英文,講了一兩句才想起要跟他講中文。 他曾經做中文學校作業做到很不耐煩,跟我說:「我們是美國人,為什麼要學中文?」 這些轉變太快,我覺得我要是不趕緊寫下來,我再過一鎮子就會想不起來情勢是如何改變的,我的小孩從什麼時候變成另外一個人。

先從EDL開始寫起吧。我們剛被通知時,某人本想去問老師,既然他還跟得上,能不能讓他不去這個額外的課程。我想到他要做語言治療,還要上EDL課程,跟自己班上課的時間就變少很多,有點擔心他會跟不上。不過我們還沒跟老師約時間,學校就通知我們去參加座談會。某人到現場才發現,大部分參與這課程的,都是印度裔小孩,反倒不是我們以為的西語裔。華人家長除了他,就是一位中國大陸來的媽媽。這個學校的華人其實沒那麼少,其他人如果不是像我們的上海鄰居一樣,從小就跟小孩講英文,幾乎放棄中文了;就是雙語並行,至少小孩英語很溜,所以通過英語測試; 再要不然大概就像「京生」的爸媽一樣,並沒有在入學資料上,填寫家裡並不使用英語那一欄,所以「京生」沒有接受英語測試。

既然主要的學生是印度裔,這裡的EDL課程就不可能像某人一位同事所說,用西語教英文。某人那位同事住在離我們這車程約三四十分鐘的地方,但居民結構很不一樣,難怪不同小學有不同的第二外語對應策略。

校長發了一份學生和家長的族群和學歷背景資料要大家不要太過緊張或擔憂,因為我們這一區的家長以高學歷的居多,大學畢業的佔39%,研究所畢業的也有37%。她認為家長都有能力帶小孩學好英文。根據學校的評比資料,包括印度裔在內的亞裔,整體的學業表現的確比白人和西語裔好。英語能力並不影響小孩的學習能力。另外,這個課程要進行四年,最好不要中途退出,否則之後要是發現英語能力仍跟不上,因為經費的問題,退出後很難重新加入。她還說,有些小孩在遊樂場的英文講得好,不代表他們的英語能力佳,可能文法有很大問題,所以要全面補強。而EDL課程上課時間盡量不擔誤正常的其他的課程。某人覺得校長講得滿有理,而且小J連很基本的英語都不會講,去上課也好,所以我們就靜觀其變。

至於中文學校,因為是某人帶小J去的,所以當爸爸的第一次近距離觀察小J在課堂中的表現。某人覺得小J在他的班上跟別的小孩很不一樣,因為別的小孩如果沒有大人提醒或要求,一下就切回英語頻道去〔即使在中文學校裡〕,而且講有洋腔中文的大有人在。而小J則是唯一一直講中文的。小J上中文學校好幾個月後,因為參加中文學校老師在家裡舉辦的聚會,我才發現原來跟我們一樣成年以後才來美國的家長不多,有幾個是小時候就來美國的,本身中文能力並不強;甚至有越南華僑夫妻檔,只有一方會講中文,而且是十八歲以後才學的。難怪嘛,那他們在家應該都講英文居多。後來老師也跟我說,像小J一樣在家能講中文是最好的,不然很快就會放棄中文了。

然而中文學校的作業多得不得了,比平日學校裡的功課還多,主要是寫的,讓他十分不耐,所以有回就說:「我們是美國人,為什麼要學中文?」而且學校裡沒有其他小孩上中文學校。我想他主要說的是「京生」。 「京生」來自中國大陸,那裡學的是漢語拼音,她媽媽怕她把漢語拼音和英文的發音弄混,所以沒去中文學校。不過那次我跟他說,我以前在台灣不用講英文,如果那時候沒學英文,後來到了美國,不就一句話都不會講了嗎?人生很長,沒有人知道以後會去哪裡,多學一個語言就多一種能力。我不知道他聽懂沒有,他後來就沒再說那句話了。不過他偶而還是會被功課煩到說不要上中文學校了,我們要是說那就不去了, 他又會說要去。也不知道這種心理擺盪會持續到何時。

小J和同樣會說中文的「京生」依舊固定在放學後約會。他上學一百多天,在學校上廁所的天數只有個位數,上學期甚至掛蛋。他憋著尿也要跟「京生」在放學後講話。我問他為什麼不在學校講呢?他說他想講中文,學校只能講英文。雖然我沒聽說學校有「只能講英語」的規定,但小孩自然而然就只講官方語言了。「京生」的媽媽問過她女兒, 在學校有沒有跟小J玩? 「京生」說沒有,小J都跟他的朋友玩。小J的確一直跟他在preschool時期的印度同學玩。 一開始他跟兩個印度男生玩,我總覺得他們遲早會回去跟自己班的同學玩,但其中一個至今仍跟他玩,另外一個則跑去跟小J班上的兩個男生玩了。而仍跟小J一起玩的印度男生也去上EDL課程,據小J在幾個月前轉述,那個男生的爸媽都跟他說印度話,他則回以英文。那時我就有點擔心有天小J也只跟我們講英文了。

種種因素加在一起,改變慢慢發生了。今年一月我就注意小J開始跟「京生」講英語了。他們喜歡比來比去,看誰比較厲害,什麼抱得動這棵樹,抬得起那輛卡車的. 他們的吹牛比賽幾乎都是用英語進行的。小J也開始跟我說他同學的對話,甚至開始很強烈的文化認同,例如大家的點心都是洋芋片,他也要吃洋芋片,不肯帶水果,因為沒有人帶水果。

記得去年我們帶小J做語言評估時,一位同樣來自台灣,協助評估他中文能力的老師說,她的中愛混血的小孩一開始在學校也不跟同學講話,同樣因為發音問題做了語言治療,但是到七歲時,小孩話多到讓她覺得很聒噪,都不想聽。 小J現在在學校依然不跟同學講話, 似乎只有跟那位下課一起玩的印度同學講話. 如果有天他能自在地跟其他美國同學講話, 我會覺得是他很大的突破。可是代價可能是他在家就跟我們講更多的英語了。


由 Debby 發表於 March 17, 2013 09:05 PM
迴響
發表迴響










請依上圖輸入檢核碼:
記住我的資訊?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