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日帶小J去鄰城參加他同學的慶生會。小孩歡樂地在巨大的充氣溜滑梯上享受速度和快感,我們就在一旁看著他們聊天。我問他「京生」同學的媽媽,知不知道那間中東人開的超市在哪。 我們久聞那間超市的蔬果特別便宜,但從沒開那麼遠去過。既然到了那個城,倒是可以去看看。
「京生」的媽媽說,那裡的蔬果便宜是便宜,但是都不太好,不如去Sprouts。倒是那裡的茴香都一大把一大把地賣,比別的超市便宜很多,她都拿來做茴香豬肉餃子,他們夫妻都很愛。我便問,是說fennel嗎?納悶她用的是葉子還是球莖。但她說是dill。那我知道是什麼了,那一般譯做時蘿,不是茴香。dill是煮魚時用的香料,我沒想到也可以配豬肉。她說她都取嫩葉,切碎後和豬絞肉。聽起來她們還滿常吃的,於是好奇問她上哪買餃子皮。她說都自己桿,還說她桿得不如她奶奶好。聽來桿麵真是北方人的家傳絕活,我小時候好像沒看過家裡的長輩自己桿麵的。她這麼一說,倒是讓我想起,我們曾在一間叫「北京園」的小館子看到他們賣冷凍的茴香餃子。當時本來想買,但是不巧身上沒現金,沒買成,因此至今沒嘗過茴香餃子的味道。回家上網一查,茴香餃子果真是北京人的食物。可能因為南方不產茴香,我在台灣並沒看過這種蔬菜,也沒吃過。
像我這種充滿好奇的人,知道一種新食物,就想要找機會吃吃看。不過要小孩吃這種這種香氣獨特的蔬菜很冒險,小J不愛香菜、芹菜、巴西利等氣味重的菜,他很可能也不喜歡時蘿或茴香餃子,所以某人要我別整小孩了。如果要大家都接受,那就只能吃最普通的青江菜豬肉水餃了。我還沒動力挑戰桿餃子皮,去Arcadia吃鼎泰豐後,在光華超市買了兩包牌子不同的餃子皮,準備自己包水餃。
上回包水餃,是小P出生前的那個冬天的一個週末。當時的小J跟現在的小P差不多大。我因為忙著準備各項材料,便跟小J說,他不睡午覺沒關係,自己玩就好。他很樂地上下樓到處玩,等我們包好餃子才想起很久沒聽到他的聲音。上樓查看,我才發現他自己跑到床上睡著了,心裡忍不住偷笑, 如果他每天都能這樣,該有多好!
這回沒那麼容易。現在有兩個精力旺盛的小孩,而且某人病了。我手忙腳亂地一個人開始包餃子,兩個小孩就搬椅子站在我旁邊看,小P為了卡位而被哥哥痛斥。我才包完一兩個,兩歲半的小P就吵著要吃,後來還伸手摸了餃子一下,然後被他哥哥罵。因為後來某人也加以我的包餃子陣容,他們兩個對包餃子更是好奇地不得了,小P饞得口水流滿地,小J則說他可以吃十個(平時他吃三四個就說吃飽了)。
邊包餃子,我們跟他們稍微介紹吃餃子的傳統,雖然我們家算吃米食的南方人。不過餃子在美國是被視做華人的食物,總是要讓他們認識。有住在美東的朋友讓女兒請同學到家裡包餃子過農曆新年,頗受其他族裔歡迎(要注意是否有不吃豬肉的族裔就是了,不然雞肉是所有非素食宗教都能接受的肉類)。所以小孩大一點之後,要教他們包餃子,以後可以傳播中華飲食文化。
等熱騰騰的餃子上桌後,小J熱切地吃了七個,算是他難得的新記錄,這是讓小孩看食物從自家產出的好處。他邊吃邊跟他爹抗議:「我吃一個,爸爸就吃了十個!」自己包水餃跟買冷凍水餃的差異之一是,自家現貨可以邊煮邊吃,吃不夠,後頭還有,再煮的話,耗時也不多;冷凍水餃就是一包煮完就沒了,除非冰箱還有存貨。不過他們還不懂,畢竟他已經想不起來上回我們包餃子的事了。這讓我有點慚愧,我的腦海裡還有阿婆的廚房逢年過節長時間飄出各種熱騰騰食物氣味的回憶,他們未來大概很難對媽媽有這種印象。比起小J,平時胃口比哥哥好的小P只顧著用湯匙喝醬油,總共吃了四個餃子。也許他又有嗝讓他連兩餐都吃不多。睡前他才好不容易打了一個嗝出來。
因為用了兩個牌子的餃子皮,煮的時候才發現「香港」牌偏黃,某人認為是用玉米粉。我回頭看成分說明,裡頭的確含玉米成分,也就是說這含有基因改造成分。不過黃色應該是加蛋的緣故。看來以後還是要學著桿餃子皮,這樣原料到成品都比較能控管,才不會吃到不好的東西。等我學會桿餃子皮,咱家要吃餃子就應該更容易了吧。
由 Debby 發表於 January 26, 2013 10:14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