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不是你以為的那個樣子。」小隊長在艾迪身邊坐下來:「死去?那也不是事物的結束。我們以為死亡就是結束。可是,發生在人世的一切,都只是開端。」
——Mitch Albom《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有本有意思書名的小說,卻有著讀來有點悶的開頭。就像電視影集《六呎之下》,進入一個無名小卒(或許有人會說「糟老頭」)的意外死亡場景,但是節奏明顯比Six Feet Under慢許多。
這個叫艾迪的靈魂到了另外一個應該叫「天堂」的世界,發現「天堂」不是電影所說的。反而碰到藍色皮膚的人,一個他不認識的人。這是他在天堂碰到的第一個人。在眾多艾迪生日片段裡,我們跟著他,藉由藍色皮膚的人給予的故事片段,赫然發現,我們在每個生命轉角處,都可能因為一個小小的動作,甚至小到這輩子沒有記憶的動作,而改變另一個人的生命。這個結果對另一個人來說,可能是十足悲慘,但我們卻不知道。這位被遺忘的人還提醒:「沒有誰的生命是白白浪費掉的。如果花時間去想著自己有多孤單,那才是浪費時間。(p.75)」即使此人的生命被悲慘地改變數次。
在他的天堂旅程裡,終於有機會看人生的倒帶,而且是從各種角度的倒帶,有點像《駭客任務》裡,造物主看到的一堆螢幕,同時上演一個人的一生。為何要看倒帶?人生難道不是不斷前進?然而,這從來都不是一個線性的人生,死後的倒帶,有如生前的運勢起伏,讓人有機會檢視過往,這才是前進的根基:「在我看來,我們來到此地,為的就是這件事。這就是天堂。天堂,讓你有機會理解你的昨日。(p.139)」
天堂原來不是玫瑰色的,不是流著奶和蜜的應許之地(奧修說地獄才是如此)。在天堂裡,無名小卒重新面對這輩子所有的遭遇,包括那些讓他悔恨交加的傷疤和記憶,這種種,無不讓他情緒有如波濤起伏。但那個闖禍者卻說:「你對於自己的犧牲感到憤怒。你一直想著自己失去了什麼。……犧牲是人生的一部份。犧牲是應該的。犧牲是沒什麼好悔恨的。……有時候,你犧牲了某個珍貴的東西,並不代表你真的失去它,你只不過是把它傳遞給了另一個人。」一直想著失去了什麼,我想起Barry Schwartz說的,人們有時太在乎失去的東西,即使他們得到更大的替代。或許對於人生,我們往往有同樣的毛病。
對許多人來說,最能感同身受的,是第三個故事,談到又愛又恨的父子關係:「經過了這些傷害,儘管有這些傷害,艾迪暗地裡仍然崇拜他的父親。……一個少年在還不懂得忠於上帝或全心愛一個女人之前,他會先效忠自己的父親,效忠到愚蠢的地步,甚至到難以解釋的地步。(p.148)」這樣的關係可能持續一輩子,甚至超越生死:「所有父母都會傷害子女。這是他們共同的人生。忽視。暴力。緘默。而此刻,在死後所來到的某個地方,艾迪抵著一面不鏽鋼牆面,頹然倒下,落在雪堆裡。他再一次感受到錐心刺痛,因為這個男人拒絕了他,而他簡直無法解釋為什麼自己仍然渴望得到他的愛。(p.152)」
這是最艱難,最糾葛的一課。尤其這樣的感情影響了一個人的一輩子。當他閉上眼睛,回顧這一生時,最容易浮現的,是他為了一個不體諒自己的父親,做了這麼大的犧牲,在其他人發達的時候,選擇窩囊一輩子,而且到頭來,還是不被愛。內在的巨大黑洞,把人給吞噬了。
憤怒的解決之道有很多種,其一是寬恕。真心的寬恕,必須透過理解。藉由第三人的引導,當事人終於可以跳脫自身角度的侷限,用另一種角度看待他心目中的巨人。不管年紀多大,當他回顧年幼的記憶,永遠是那麼脆弱。不管父親多麼蒼老,永遠是他兒時記憶裡的巨人。
(為了有人誤讀,過份強調犧牲和崇拜父母,在此提醒,若遭受家暴,請打113婦幼保護專線)
而這個第三人和接下來的第五人經歷的生命故事,說的是同一件事。生命是偶然,也是必然。我們的經歷形塑了我們,而我們才有了這些遭遇。我們是這個有機宇宙的一份子,同樣影響了這個有機宇宙。
如果在天堂沒有遇見心愛的人,那天堂並不足以稱為「天堂」。這位守寡三、四十年的鰥夫,一輩子只有一個女人,仍要面對愛情的功課:如何面對愛的失去:「失去的愛仍然是愛,只不過形式不一樣了。你看不見他們的笑容,不能為他們端上三餐,不能撥弄他們的頭髮,不能擁著他們在舞池裡轉。可是,隨著這些感受的褪去,會有另一種感覺逐漸轉濃。那是記憶。記憶變成你的伴侶。你灌溉它,你擁有它。你與記憶共舞。人生總會結束。愛,沒有終點。(p.236)」
這不止對喪偶的鰥夫是暮鼓晨鐘,也足以讓許多失去摯愛親友的人,得以重新體會,沒有終點的愛與記憶。當我們的生命走到相當程度時,總要面對生死課題,沒有人可以讓所愛的人永遠活著,我們能做的,只是表達我們的感受,珍惜這一切,以及擁有這些回憶。
最後一個功課,是給許多不能躋身財產名列世界Top 100或照片登上雜誌封面等的許多人。我們看來微不足道的事,可能在不經意間,就傷了人。但若我們盡到每日的個人責任,不管是多麼微不足道的工作,都會這個世界、以及許許多多的人,做出貢獻。
闔上書,我想起不知道誰說的。我們之所以成為這樣的人,是因為各自要學一些東西。在我短暫的職業生涯裡,頻繁地接觸那麼多人,漸漸明白,有些人可能就像是那些老生常談,前輩子有福報,因此這輩子比較身份地位財富或長得比較好看等,但不表示,這些人這輩子就不必再做任何努力。而那些資質較好的,天命也比別人高,必須負起比那些資質差的人更多的社會責任。就像印象中,孫中山說過,有能力救一百個人的,要救一百個人;有能力救一千個人的,要救一千個人(原句已忘)。
大學恩師曾說,在當今台灣這種政治紛亂的環境,好人在現世未必有好報,惡人橫行,人們失去各種客觀標準,找不到生活的目標和重心,可能最後還是要靠輪迴的宗教觀,才能得到寄託。我雖不是佛教徒,慢慢能體會,這的確是一種心靈寄託,以及真實的力量。《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不談輪迴,仍有鼓勵人向善的正面作用。
此書的帥哥作者艾爾邦(Mitch Albom)於上個月鬧出捏造假新聞。此事並不妨礙我閱讀和理解這本書,反正我不是他的崇拜者。這個事件,要上一課的,是艾爾邦本人和他背後的媒體。
讀者在看完這個故事後,想想自己被哪些人影響,以及影響了哪些人的生命,要選擇怎樣的人生,比抵制艾爾邦的書,更重要。至於更深入的課程,必須往自己的生命,以及心理學等相關書籍挖掘,《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只是開了頭而已,「發生在人世的一切,都只是開端」。
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the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
作者: 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著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04 年 10 月 27 日
人生到底是不是孤獨的旅行
這件事 我還在思考
不過讀完這本書 倒是有新的體會
因緣際會地從上個月開始閱讀您的blog
正巧昨天也在自己的blog放上有關這本書的訊息
在此向您冒寐請求
不知是否能將您此篇作為我該篇的連結呢
無論如何 謝謝您~
無論如何,我還真喜歡看六呎風雲。
由 ac 發表於 May 7, 2005 11:43 PMVivi要做連結嗎?歡迎。
由 Debby 發表於 May 8, 2005 02:31 PM謝謝你唷 Debby.
由 Vivi 發表於 May 8, 2005 11:22 PM岔題一下
你所謂的婦幼專線 是 113 還是 123呢?
我的印象是113
婦幼專線是113,謝謝訂正。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