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15, 2004

追求愛戀與宗教間,有解亦無解?

就如林金郎在《渡僧》自序所說:「有些篇幅我用來思辮佛學的義理,因而讓這本小說增添一些沈重」,對我而言,其實更大的問題是這個小說讀來不夠緊湊。

在這之前,看了《春去春又來》,同樣是含有宗教意旨,但沒引用太多的佛經,即把故事說得很動人,讓人思索輪迴與人生,我十分喜歡,有小品的味道,期待看這部電影。我沒看過金基德以前以暴力和性為賣點的作品,據說這是第一部變得如此平和的,仍有一小部分暴力和性的片段。相形之下,《渡僧》的故事企圖太大,想要放入思辮的部分,反而淡化故事性。
Resize of spring.gif

「今生」的第三、四章較「前世」的第一、二章又顯得份量太重,且情節有時顯得突兀,好似天外飛來;字裡行間醞釀的情緒不如「前世」部分沈潛,有時又寫太多佛學,讓人如鯁在喉。

我最不解的問題,或許是這樣的佛學故事裡,又帶有因卜者之言而受制行動的情節。若一個人能從宗教裡超脫,又何須在意算命者說的?我能做的解釋,唯有反應社會現實吧。而智者角色又顯得太不可思議,即使智者之言確有其理,好比:「一般人隨波逐流,喪失自我,卻反被認為是真實的,這樣的真實卻是虛假的;但像克華這樣堅持自我觀照,強調存在,雖能發覺真實的自我,但如此陷於對自我存在的執著,這樣的真實也是虛假的。」(p.88)

卜者之言導致最後的答案竟是:「遺忘」,讓我頗感詫異。儘管出現這麼一段:「對輪迴的眾生而言,信守承諾的眷侶是神聖的、是救贖的。但對追求佛性空華,大覺圓淨的人來說,眷侶愛戀就跟其它種種無明意識一樣是要丟棄的!多少追求空華本性的人,棄得了貪、嗔、癡,棄得了權、利、名,就是棄不下情!」這段其實也可以說明《春去春又來》所描述的故事,只是宗教沒有解釋的是,為什麼放棄愛戀比放棄權利名聲困難。

我仍不免想,一個小說要把理論和故事塞在一起,未免顯得太擁擠了。就像小說家之所以做不了文學評論家,就是因為中間需要一點距離。讓故事歸故事,文評歸文評吧。


春去春又來(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and Spring Again)

作者:金基德,金汶映/著
譯者:金炫辰
出版社:木馬文化
初版日期:2004 年 03 月 01 日

渡僧

作者:林金郎/著
出版社:未來書城
初版日期:2004 年 04 月 15 日

由 Debby 發表於 May 15, 2004 06:44 PM | 引用
迴響
發表迴響










請依上圖輸入檢核碼:
記住我的資訊?






Flag Counter